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集_北师大版_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集_北师大版_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集_北师大版_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集_北师大版_

(生物教案北师八年级上) 

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 

教学目标 

1、说出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2、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3、学会利用各种媒体收集资料的方法; 

4、观察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提高观察生物运动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不同环境中动物的运动方式。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运动方式与环境相一致; 

2、如何理解运动的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思考、练习 

板书设计 

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 

一、动物的运动方式 

1、水中运动的方式:游泳为主 (漂浮) 

2、陆地运动的方式:行走 爬行 奔跑 跳跃 

3、空中运动的方式:飞行为主 (滑翔) 

二、动物运动的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三、动物运动的意义 

1、有利于个体生存 

2、有利于种族繁衍 

学生学校情况 

学生来自农村,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不少直接经验,本节只要稍加说明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的教学 事先布置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教学时,先以学生获得的资料为基础,依据教材上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必评价正确与否。当学生对动物的运动方式作出的体的分类后,要及时地导入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的教学。一方面,通过列举典型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另一方面,通过相应的类比使学生认识到每种运动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最后,引导学生认识游泳是水中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并启发他们思考水对水中动物运动的影响。 

标题 收集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 4 

收集资料

整理资料

讨论 1、举例说出哪些动物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泛? 

多数学生认为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2、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如水、陆地、空中)

有什么关系? 

相适应。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般以游泳为主,陆地上动物以

行走、爬行、奔跑、跳跃为主,动物在空中以飞行运动为主。 

3、说出动物与人造的运动机器(如飞机、汽车、轮船)的运

动有什么异同? 

现代的各种交通工具,均需要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才能工

作,若在崇山峻岭或沼泽中则无法工作。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

的动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其运动器官和体形都进化得适

应某种恶劣环境,并有着惊人的运动速度。 

动物运动需要氧化分解有机物,利用有机物中贮存的能

量;人造机器的运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来源于燃料。 

4、举例说明动物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可以主动改变自己身体的位置,有利于寻找和摄取食物,

有利于迁移到适宜自身生活的环境中,有利于有效躲避天敌的

危害。 

“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的教学 先鼓励学生描述常见动物的运动方式,然后就活动问题展开讨论。有条件时可利用多媒体提供资料学习。无论是陆生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都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完成运动的器官、运动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相的适应。 

标题 观察几种动物的运动 4 

目的要求

材料器具

方法步骤

讨论 1、蜗牛是怎样运动的? 

以足部肌肉伸长的部分固定在物体表面,足的其余部分伸

展而前进。 

2、为什么龟、鳖等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速度较慢? 

四肢不发达,不能完全将身体抬离地面。 

3、当猫、狗、鹿、马等哺乳动物漫步行走时,四肢是如何变

化的?当缓慢跑动时,四肢是如何变化的?当快速奔跑时,四

肢变化又有什么特点? 

一条腿举起而离开地面时,它就不再承担体重,身体重心

落在其余三条腿组成的三角形内。 

漫步行走时,前后肢交替前伸和后推;缓慢跑动时,这种

交替加快;快速奔跑时,交替更为加快,甚至跨步时脚不着地

而身体腾起。 

4、想一想,青蛙、袋鼠等善于跳跃的动物,它们的身体结构

有哪些特点与这种运动方式相适应? 

青蛙的后腿较长,能跳到自身长度的12倍;袋鼠的后肢

很发达,能够连续跳跃,最多能跳到自身长度的5倍远。 

“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的教学 以列举鸟类、昆虫和蝙蝠等实例为主,引导学生将有关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尤其是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适应。 

课堂作业 (讲评) P9思考与练习1、2、3题 

(1)①×②√③×④×(2)草履虫——游泳 乌贼——游泳 野鸭——游泳、行走、飞行 游蛇——游泳、爬行 青蛙——游泳、跳跃 蝗虫——爬行、跳跃、飞行(3)裁判员用眼观察,如果运动员的两腿出现腾空现象,就判其为犯规。 

布置作业 《伴你学生物》 

预习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安排学生收集有关动物运动方式资料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并通过对现有资料的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勇于参与班级活动,积极合作 

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观察长骨的结构,辨认骨的基本结构; 

2、探究骨的成分,解释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3、说出人体骨骼和骨骼肌的组成,描述人体躯体运动的发生; 

4、根据骨的成分知识,自觉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 

教学重点 

1、长骨结构与功能的适应; 

2、骨的成分和特性; 

3、躯体运动的形成。 

教学难点 

1、骨的结构和成分与其功能的关系; 

2、躯体运动的形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探索、讨论、阅读 

板书设计 

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 

一、骨 

1、活动“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 

2、活动“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二、骨连结——关节 

活动“体验人体关节的运动方向” 

三、骨骼 

1、中轴骨 

2、四肢骨 

四、骨骼肌 

五、躯体运动的形成 

学生学校情况 

学校的实验器材有限,没办法每个人拥有一套,只能几人共用,这正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学生来自农村,对生物的感性认识多,特别是对家禽家畜,更是不陌生。第一课时以活动“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为主,则由学生自带动物的长骨,通过课堂实验,一起动手来认识骨的结构;再以活动“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为主,认识骨的成分。因此,组织好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实验,是骨教学的基本保证。此外,应教会学生运动骨折后的急救,特别是要保护骨膜。要重视联系青少年和老年人的运动保健知识。 

标题 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 10 

目的要求

材料器具

方法步骤

讨论 1、 长骨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重要功能是什么? 

三部分。骨膜——骨的形成和骨折后的愈合;骨质,骨密

质——抗压和抗扭曲力强,骨松质——坚固性;骨髓,红骨髓

——造血功能,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当身体大量失血或

贫血时,可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2、 为什么说长骨既坚固又轻便? 

长骨的骨干主要由骨密质构成,形成管状结构,轻而结实,

弹性强。 

标题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11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方案 

实施实验

并记录 

分析实验

现象 

得出结论

讨论 1、骨燃烧后的剩余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无机物,主要是钙盐等,使骨具有一定的硬度。 

2、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

性? 

有机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使骨具有一定的柔韧性。 

3、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展示实验处理

材料。 

4、怎样检验实验结论是否正确? 

有机物能燃烧,无机物能够溶解于盐酸。 

第二课时 关节——结合关节的剖面模式图和演示材料的观察,学生容易辨认关节的结构,活动“体验关节转动方向”有助于学生领会关节结构的牢固性和灵活性。骨骼——借助于有关的图解和模型,帮助学生识别部分骨的名称。骨骼肌——借助于有关的图解和模型,力争让学生观察到各部分的形态和部位,理解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然后,利用有关挂图引导学生识别人体骨骼肌的三大肌群。 

标题 体验人体关节的运动方向 14 

方法步骤

讨论 1、上述各个关节活动的方向是否相同,你认为这种特征与人

的运动功能有什么关系? 

不同。大腿运动依靠髋关节,小腿运动关节依靠膝关节。

这是与人直立行走和下肢要承受体重相适应。 

2、思考关节有哪些结构与其灵活性及牢固性相适应。 

第三课时 课前组织学生制作伸肘和屈肘模型,教学时动员学生表演:右臂裸露而自然下垂;手中抓握石块;开始缓慢屈肘时,手掌将石块托起,直至屈肘90度。同学注意观察和记录完成每一步动作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收缩变化,进而引导屈肘运动的原理,再将物理杠杆的工作原理与屈肘运动的原理加以比较。 

标题 制作伸肘和屈肘模型 18 

目的要求

材料器具

方法步骤

讨论 1、你们制作的模型能否很好地演示伸肘和屈肘运动的形成?

如果不能,提出改进的建议。 

3、 在伸肘和屈肘的运动形成中,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分别

起到了什么作用? 

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而肱三头肌收缩;屈肘——肱二头

肌收缩而肱三头肌舒张。 

课堂作业 (讲评)P20思考与练习1、2、3题 

(1)①√②×③×④√⑤× (2)骨干由骨密质构成,管状结构——轻而结实,弹性强 (3)骨组织中的有机物较多,弹性大而硬度小,更容易变形。 

布置作业 《伴你学生物》 

预习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较多,学生的自我体验得到满足,对自己身体有一定的认识。 

 

第十六章 动物的行为 

第1节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一、教学目标 

1、阐述动物的行为对动物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明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区别; 

3、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找有关动物行为的资料。 

二、教学策略 

1、本节知识结构: 

动物行为的概念 

动物行为的分类: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2、本节教学重点: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3、本节教学难点:分析涡虫研究的资料,概括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多媒体播放不同动物的各种行为的录像:雄鹰盘旋之中突然俯冲捕食野兔,两只雄性角斗,小鸟筑巢等精彩画面。 

㈡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动物行为研究示例:涡虫的行为实验中,作出的假设是什么?实验中实验者的控制因素是什么?你能预测实验的结果吗? 

点拨:实验者作出的假设是涡虫喜欢生活在黑暗无光的环境中。实验的控制因素是光照。 

2、活动:对研究涡虫的行为实验进行讨论。 

讨论:实验中,涡虫的行为中对强光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步骤1中反应是舒展身体。步骤4中反应是收缩身体,是后天学习来的行为。 

3、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点拨: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行为,是和其他行为一同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经验等建立起来的一些行为。 

议一议:举出生活中你所知道的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并说说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什么作用? 

点拨:动物的行为得它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㈢灵活运用,巩固提高 

例1人工包头的野马从不懂得去水坑饮水到会去水坑饮水,说明野马具备了什么能力? 

例2资料分析:①年幼的黑猩猩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自己的妈妈,学习生存的本领,利用一块地衣从石缝中汲取水液,还能学会利用一根沾水树枝,从洞穴中取出白蚁作为食物。

②大山雀偷饮牛奶。③成年黑猩猩会从树上摘下宽大的树叶当伞用。可以拿到高处的食品。 

试分析并与同学交流一下:年幼的黑猩猩、成年黑猩猩、大山雀的学习能力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㈣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在学习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时,通过分析知道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在后天生活中通过各种经验而具备的行为,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有重要意义。同时需要思考的是,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建立的过程,以及动物的某些学习行为会消失吗?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 

㈤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开放探究。 

 

 

第2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动物的多种行为; 

2、举例说明动物行为对其生存和生殖的意义。 

二、提前准备 

提前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收集有关的图片、录像、电影等资料。 

三、教学策略: 

1、教材分析: 

①本节的知识结构: 

取食行为(举例、意义) 领域行为(举例、意义) 

攻击行为(举例、意义) 防御行为(举例、意义) 

繁殖行为(举例、意义) 节律行为(举例、意义) 

社群行为(举例、意义) 

②本节教学重点:各种上行为类型的意义。 

③本节教学难点:分析动物行为与其生存和生殖的关系。 

课时安排:2个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1课时: 动物的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多媒体播放不同动物的各种行为的录像:雄鹰盘旋之中突然俯冲捕食野兔,两只雄性角斗,小鸟筑巢等精彩画面。雌狮追捕斑马,两只公鸡争斗、乌贼喷墨汁等动物行为片断。 

不论是动物的本能行为,还是学习行为是动物适应环境的基本方式。本节我们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去研究和学习动物的动物的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自身而言有什么意义。 

㈡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取食行为 

课件演示:多媒体录像播放:蛇的取食、水螅的取食、鹰的取食、狮子的捕食等多种动物的取食行为。 

议一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如何取食的?描述一下取食的过程。哪些动物有贮藏食物的习惯?动物的取食行为与动物生存有什么关系。 

点拨:动物的不同捕食方式和各种捕食行为得动物获得食物,并且贮食行为有利于动物度过食物稀少时期,有利于动物的生存。 

2、领域行为: 

讨论:观看课本插图狗的习惯,联系实际生活说说,狗的这种行为表示什么? 

点拨:狗撒尿做标记是在保卫自己的领地。 

议一议:你还知道动物哪些行为是它占领和保卫领域的行为? 

点拨:动物发出声音、散发气味、排放排泄废弃物等方式占领领地。 

讨论:动物的领域行为有什么意义? 

点拨:动物占有一定的领域后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它的资源,如食物、配偶等,给动物的繁殖和抚育下一代提供一个安全的区域,避免与同类的其他成员竞争。 

3、攻击行为 

课件演示:多媒体播放几种动物攻击行为的录像。 

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同种的动物之间的争斗现象?什么是动物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有什么特点?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点拨: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称为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特点是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的伤害。攻击行为在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4、防御行为: 

议一议:老鹰追捕野兔,时钟迅速逃跑,对老鹰而言这是它的攻击行为吗?时钟迅速逃跑又是什么行为呢? 

占拨:老鹰追捕野兔,不是攻击行为,而是老鹰的取食行为。对野兔而言迅速逃跑是它的防御行为。 

课件演示:多媒体播放壁虎断尾、拟态等几种动物的防御行为的录像。 

讨论:什么是动物的防御行为?你知道哪些动物的防御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点拨: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就是动物的防御行为。动物的防御行为利于动物躲避敌害,对动物的生存有重要意义。 

㈢应用联想,巩固提高 

例1老鼠将食物支回洞穴中贮藏起来,这是老鼠的什么行为?对老鼠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例2在一群狮子静下来享受食物前,每只狮子通过猛咬、抓、和咆哮的方式决定是谁优先享用食物,狮子的这一系列表现是什么行为? 

例3雄性犀牛总是不断在他活动的周围排出一些粪便,这是它的什么行为?对它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例4枯叶蝶形如枯黄的树叶,食虫鸟难在枯叶中发现它,从而避免了枯叶蝶被食虫鸟吃了,有拟态行为的动物行为称为什么行为? 

㈣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在学习动物的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中,知道无论是什么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重要的意义。 

㈤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开放探究。 

 

第2课时 动物和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多媒体播放不同动物的繁殖行为的录像:如鸟的筑巢、求偶、孵卵等行为,鳄鱼的产卵、哺乳动物的哺乳等行为。 

㈡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繁殖行为 

想想议议:观察书中插图,动物和繁殖行为有哪些方面的表现?你知道哪些动物的繁殖行为? 

点拨:动物的繁殖行为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孵育以及对后代的哺育等。 

2、节律行为: 

课件演示:多媒体播放蝙蝠、老鼠、蟑螂等夜间出没动物的活动,鸟、狗、兔等到白天活动的动物,招潮蟹等海边活动的动物行为。 

讨论:随着地球、日、月的运转,动物表现出的周期性和有节律和行为是什么行为类型?这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点拨:随着地球、日、月的运转,动物表现出的周期性和有节律和行为是节律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动物适应复杂的环境,利于动物的生存。 

3、社群行为 

说一说:哪些同学可以说出蜜蜂的一些特点? 

点拨:蜜蜂是群体生活的,有工蜂、雄蜂、蜂王。三种成员。工蜂数量最多,雄蜂较少。蜂王只有一只。他们各自的职责不同。 

讨论::蚂蚁的群体和蜜蜂的群体相似,它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对他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点拨:蚂蚁的群体和蜜蜂的群体成员一样,有明显的分工,共同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存,有利于种族的延续。 

想想议议:你还知道哪些群体生活的动物的一些特征? 

迁移:狼王、狮王、猴王等。 

㈢灵活运用,巩固提高 

例1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说的是什么行为? 

例2青蛙等动物在温暖的季节活动,冬天则冬眠,这种行为属于哪种动物行为?它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例3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有什么特点? 

㈣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我们学习了动物和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时,知道各种行为的特点,以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㈤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开放探究。 

 

第3节 动物行为的研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法研究一种常见小动物的行为; 

2、知道可以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行为。 

二、提前准备 

1、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的相关材料。 

2、“探究蚂蚁的行为”活动中所需要的材料器具等。 

三、教学策略 

1、教材分析 

⑴本节知识结构:科学家的案例,探究蚂蚁的行为 

⑵教学重点: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 

⑶教学难点:实验法和观察法的区别和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和方法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多媒体播放雄性三刺鱼在繁殖期间的相互攻击等行为的录像。 

议一议:雄性三刺鱼在繁殖期间有哪些行为表现?科学家是怎么知道三刺鱼的这些行为的?可能采用哪些方法? 

点拨: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等方法。 

㈡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 

读读想想阅读课文“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材料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 

点拨: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材料主要是通过观察的方法获得的。 

读读想想阅读课文“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廷伯根对银鸥雏鸟求食行为的研究”、“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材料,想想这三位科学家中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 

点拨:这三位科学家中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 

2、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 

阅读:读“细腰蜂运送食物哺育幼虫的行为研究”和“雄性三刺鱼生殖行为的研究”资料。 

讨论比较: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区别和联系 

共同学习,填写下列表格 

类别 主要目标 方法程序 材料处理 联系 

观察法 描述行为表现 直接观察 不施加影响 实验法以 

实验法 说明行为发生 实验观察 施加影响 观察法为基础 

㈢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雄狮鬃毛综黑色和黄褐色的研究。制作一只仿真黑鬃雄狮立于狮群出没处,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它很快就吸引了几只雌性狮到身旁来。这种研究行为的方法属于:观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例2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就是利用动物行为来获得结果。这种探究使用的研究方法最好是:查阅资料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㈣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在学习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时,知道了多名科学家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例,并认训到观察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方法。二者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 

㈤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开放探究 

第十七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 

第1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概括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通过“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活动,认识动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3、通过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1、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2、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3、动物对植物生活产生的积极作用。 

教学难点 

1、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2、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活动、讨论、讲授 

板书设计 

第1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二、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三、动物对环境的影响 

1、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 

2、动物对植物生活的不良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能简单地写和数食物链。 

联系学生已知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生产者,促使他们思考动物是生物圈中的作用如何,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然后,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对主题进行研究。 

首先设问:动物怎样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从动物获得营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进一步设问:动物都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吗?从动物的食性上,引导学生区分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 

在学生进行“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逐渐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认识到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设计的问题有:最长的食物链是哪一条?如果没有某一种动物,食物网回如何?人类的食物结构回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标题 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 41 

目的要求

材料器具

方法步骤

讨论 1、分析说明不同食物链之间的关系。 

不同食物链之间通过特殊生物联结在一起,形成食物网。 

2、找出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这条食物链有几个环节? 

3、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动物,人类的食物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如果没有动物,人类的食物结构只剩下植物,使得人类的食物结构变得简

单营养获得不全面。 

第二课时学习动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内容,同样地,“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实验前,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除捕食和被食关系外,动物与植物之间还有

什么关系?”本实验受条件限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在课堂上交流实验结果和结论。 

标题 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 42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方案 

实施实验

并记录 

分析实验

现象 

得出结论 1、在探究动物对绿色开花植物的积极作用的过程中,你组是怎样追踪观察对象的? 

2、动物与绿色开花植物的互惠互利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蜂与蝶的取食与有花植物的传粉,动物活动与种子果实的传播等。 

3、绿色开花植物离开动物能否传宗接代? 

大多数绿色开花植物引来动物传粉,它们离开动物不能传宗接代,还有一

部分绿色开花植物不依赖动物,它们离开动物依然能传宗接代。 

课堂作业 P44思考与练习题 

布置作业 《伴你学生物》 

预习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研讨,在研讨的引入、持续过程中,辅以探究、讲授等方法,特别是展示学生的探究方法,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二节 我国的动物资源 

教学目标: 

解释动物多样性的含义,说出动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措施.体验对动物尊重的认识,

树立动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参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行动. 

教学重点:

解释动物多样性的含义,说出动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措施. 

教学难点:

体验对动物尊重的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探索.讨论 

教学过程: 

一.活动: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讨论动物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提供食物 提供药材 预报地震 供人观赏

动物与仿生 伴侣动物—宠物

美化衣着的原料

实验动物—为人类的健康而献身 动物在现代生物学中的贡献

引出:从进化的历史看,各类动物都比人类出现得早人类是动物进化的最高级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动物就不可能有人类。同时,由古代类人猿进化成人类以后,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动物有关,离开了动物,人类就无法很好地生存。 

 

二.阅读课本, 回答问题 

1.我国的动物资源状况如何? 

2.我国有哪些特产的珍稀动物? 

 

三.简介我国几种典型的珍稀动物(图片出示) 

1. 中国国宝——大熊猫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的哺乳动物,主要生活在四川、陕西的少数地区,目前仅有 1000 只左右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大熊猫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和喜爱。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称为“国宝”。 

 

 

2. 食盐兽——扭角羚 

扭角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不足 1 万头。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西藏、陕西等地。雌雄均具角,成年期角形呈扭曲状,因此得名。雌牛在孕期有个特点,爱到有盐碱的岩洞舔食天然盐碱,所以也叫它“食盐兽”。 

3. 鸟中斗士——褐马鸡 

褐马鸡为我国特产珍稀鸟类,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山西省省鸟。目前约有 2000 只。褐马鸡性情粗暴、健勇善斗,有“鸟中斗士”之美誉。主要分布在山西吕梁山脉和河北部山地。 4. 长江特产——扬子鳄 

扬子鳄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爬行动物,有 7 千万年的历史,生活在我国长江下游一些地区,目前已不到 500 条。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进化,都有重要意义。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 

 

四.其他图片(金丝猴 白鳍豚 朱鹮 中华鲟 丹顶鹤 黑颈鹤 白唇鹿 大鲵 

思考:1. 为什么称它们为珍稀动物? 2. 是什么原因造成它们数量越来越稀少呢?

(随着人类无节制地对大自然的开发,已经使世界上300多种鸟类、100多种两栖、爬行类和近200种兽类灭绝。濒临灭绝的鸟类有6000多种,兽类有4000多种,两栖、爬行类有3000多种,比自然淘汰的速度快2000倍。) 

 

五.小结:动物资源种类繁多,但有许多濒临灭绝 

请同学们写出一句宣传保护动物多样性的语句。 

 

 

反思: 

 

 

第三节“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动物多样性的含义 

2.能了解动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措施. 

3.树立起动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1.动物多样性的含义 

2.动物多样性保护的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教学难点 

1.动物的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2.动物多样性保护的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教学策略: 

以讨论法为主,辅之以自学法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1.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内容,并提问:既然我国的动物已面临严重的威胁,那么现在有没有相应的措施保护动物资源呢?有怎样去保护呢? 

2.新课学习 

 保护我国动物资源就需要从动物多样性入手,那什么是动物的多样性呢?我们怎样去理解动物的多样性? 

(1)动物多样性包括几 个要素? 

(2)为什么动物的遗传 

 

 

 

 

 

 

 

看书讨论 

 

 

 

(略) 

 

用问题导入新课,认识本

节的学习目标. 

 

 

 

 

 

直接引入动物多样性,让

学生先入为主,然后再理解. 

 

 

 

联系问题,结合资料进行

有兴趣的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 

一、动物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平衡多样生 

动物的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二、动物多样性的保护 

就地保护 

易地保护 

法制教育和管理 

课堂练习: 

1、动物多样性包括: 、 、 。 

2、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措施有 、 、 。 

3、动物多样性的保护的措施中,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的异同点是什么? 

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3)如何理解这几个要

素的保护与动物资源保护的

关系? 

3.进一步提出思考题:要

保护动物资源,就是要保护动

物的多样性,你们知道目前我

国有哪些保护动物多样性的

可行性措施吗? 

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如:建立动物保护区,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建立法律,禁止人们捕杀动物等.

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的放矢.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4.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5.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分别适用哪些动物? 6.总结: 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7.提问:保护动物资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保护区,那你们知道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有哪些? 8.展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录像和图片,介绍它们的概况,以实例说明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的差异。 9.提问:在保护动物资源中除了建立保护区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措施加强动物保护呢? 10.我国在保护动物资源方面的法律有哪些呢? 11.归纳几种相关的法律,做简单的介绍。最后归纳我国法制教育和管理的意义。 12.总结: <1>知识点: 动物多样性的认识。 动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就地保护、易地保、法制教育和管理。 

<2>解决学生疑问: 

看书回答(略)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有: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等。 通过法律手段进行 《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 自我总结,提出疑问,总结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通过实例进一步加深对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师生共同进行。 

教学反思: 

学生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对我国的动物资源概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在认识本节问题上有很好的基础。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加上一些课外的资料,多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本节是多以问题的形式引导,更是要加强学生的思考、讨论能力的培养。在介绍动物多样性的保护上多展示一些感官性的资料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二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18章第1节。本节内容包括3个方面:1、微生物的种类;2、微生物的特点; 3、微生物的生活。 主要阐述微生物是生物圈中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由于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和繁殖速度极快,使其成为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分。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 

不多。而本节知识涉及的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 

的难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 

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动, 

平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足够实践,虽然有探究的 

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的类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设计能力、收集材料和处理材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和重视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重点: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 

教学难点 

难点:探究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灌输式,而是结合了直观教具(特别是图片),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法指导 

(1) 学生课前预习。 

(2) 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3) 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4) 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5) 自主学习:课后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物”活动,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具准备 

提前准备课堂教学的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图片和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主导活动 学生的主体活动 

 

 

新课导入 展示一组常见的微生物的图片:如引起“非典”的

冠状病毒的图片,不同种类细菌图片,提出问题:

这种肉眼看不见的物体是什么?属于生物吗? 

从而引出本章本节内容: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观察 

思考 

提出问题: 

1.什么是微生物? 

阅读课本有关部分内

容,分析,归纳出三个

 

 

微生物及其种类和分布 2.微生物有哪些种类? 

3.微生物的生活环境怎样? 

问题的答案。 归纳: 

1.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2.根据细胞结构特点,分别介绍单细胞微生物、

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3.微生物主要生活在土壤,动植物体体内或体表

及一些恶劣环境,因此微生物分布极广。

 

 

倾听 

理解 

记忆 

 

 

 

 

 

 

 

探究活动: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既然微生物分布广泛,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呢?看课

本53页活动内容。如果制作一种培养基,为微生物

生活提供必须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就会在培养基上

迅速繁殖和生长,就形成了肉眼可见的微生物菌落。

少量的微生物我们肉眼看不到,但大量的微生物聚

集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用肉眼观察到了。

我们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

生物呢??请学生分组谈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

“探究我们身边的微

生物”为主题充分讨

论,提出问题、作出假

设、设计方案、并进行

实验结果的预测。 最

后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并提出最合理最可行的

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课后按照实验设计完成整个研

究活动。 

 

倾听 思考 

 

 

 

微生物的生活 

 

 1.问题引入:微生物作为生物应该有着生物的一些

基本特征:如生长,繁殖等,微生物是如何生活和

繁殖的? 2. 展示相关图片,重点介绍腐生生

活的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圈充当分解者的作用。对

比大多数动物,简介充当消费者的微生物,特别提

示病毒这类微生物,过着寄生生活,充当消费者。

对比绿色植物,简介充可以自行合成有机物的微生

物,在生物圈中充当生产者。最后简介根瘤菌的固

氮作用。 

 

倾听

思考 

 

 

 

归纳:微生物的生活方

式多种多样、代谢类型

多 

微生物的繁殖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56页第1自然段,由学生自行比

较人和大肠杆菌的繁殖速度、肉牛和酵母菌合成蛋

白质的速度。 

自学阅读。 

得出结论: 

微生物繁殖速度 

极快。 

总结 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繁殖特点。 

倾听 

知识迁移 夏天,鱼的内脏埋在土壤里,一段时间后内脏不见了,什么原因?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微生物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二.微生物的种类 

1.单细胞微生物: 细菌 放线菌 蓝藻 等 2.多细胞微生物: 霉菌 蘑菇 等 3.无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 类病毒 朊病毒 等 三.微生物的生活 

1.腐生微生物:分解者、作用 

2.寄生微生物:消费者 

3.自养:生产者 

4.固氮作用 

四.微生物繁殖特点:繁殖速度极快 

作业:1.导学园地 

2. 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物”活动 

教学反思: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并结合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举例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分组自制泡菜和酸奶,让学生体验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锻炼 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学生生活经验。在信息交流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实践,体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劳动精神。 

4.教学重点: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与疾病。 

5.教学难点:微生物与疾病;微生物与医药。 

二.设计思路: 

微生物平常肉眼看不到,却时刻存在我们的周围,虽然不好理解,但前面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知识,且同学们对此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来学习这节课,既复习旧知识又可以较容易接受新知识。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复习相关知识,情景引入,引导观察,提出问题 

第二.布置任务,合作学习,激发兴趣 

第三.生动讲解,组织讨论,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 

师:什么是生物? 

生:在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师:微生物的种类分成哪几种? 

生:答(略) 

以前我们所学过的哪些知识和微生物有关呢? 

生:引起传染病的传染源是微生物。 

引入新课: 

师:我们周围也有很多的微生物,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 

生1:酵母菌可用来发酵,我们家经常用来蒸馒头。 

生2:我们的食物放几天可能就腐烂了。 

生3:酒放久了会变酸。 

师:是的,微生物一直存在我们周围,而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微生物与食品。 

一、 微生物与食品 

师:我们生活中,很多食品直接和间接地使用了微生物,哪位同学来举例? 

生:我们家有做蘑菇,它是真菌,还有木耳、山上的野蘑菇都是真菌,可直接食用。 

生:酵母菌可用来做馒头。使它们松软。 

生:我们酿红酒也要用酵母。 

师:课前我请同学们阅读了活动中泡菜的制作,七年级时,活动课有自制酸奶,哪位同学来介绍酸奶的制作方法。 

生:答(略) 

师:制作泡菜和酸牛奶主要是哪种微生物起作用?说出这种微生物的来源?

生:制作泡菜时主要是乳酸菌起作用,主要来源于用过的泡菜坛、料液中。 

师:制作酸牛奶时,为什么要将接种后的牛奶置于30—35摄氏度的环境中。 

生:有利于乳酸菌的快速繁殖。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之前就学过任何生物都有一定适于生存的温度。太低、太高都不行。平常还有利用温度来影响微生物的繁殖吗? 

生:有,夏天太热,温度适合微生物的繁殖,把食物放在冰箱,可以减慢繁殖速度,维持食物新鲜,食物就不容易发霉,变馊。 

生:在学习合理膳食后,我们知道隔顿饭菜和熟食必须加热才能食用。就是用高温杀死细菌。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某些细菌和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会使食物腐败或腐烂。这些食物又会影响身体健康。如霉花生、过期食物。所以很多要长期贮存的食物都要放防腐剂或放冰箱里。有些细菌能使食物腐败,有没有细菌能使人生病呢? 

引入: 

(二)微生物与疾病 

生甲:有,病毒使人生病,比如,沙眼依原体,流感病毒,麻疹病毒。 

生乙:还有前些时候的五号病毒,禽流感,爱滋病毒。 

生丙:毒蘑菇 

师:归纳总结: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例子。我们根据致病原因,可分为: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和中毒三大类。下面我们来区分疾病的类型:(齐答) 

师:误食毒红菇 

生:中毒 

师:黄曲霉(致癌) 

生:非传染性疾病 

师:爱滋病、流感 

生:传染性疾病 

师:我们学过传染病有什么特征? 

生1:传染性、流行性,如前些时候的五号病蔓延很快,我们这里死了很多猪,我们一个月不敢吃猪肉。 

师:是啊,俗话说“病从口入”。为了防止疾病,尤其传染性疾病,我们除了要注意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还要做什么呢? 

生:答(略) 

师:病毒会是我们生病,那有没有病毒对我们有利呢? 

生:利用昆虫病毒消灭对我们有害的昆虫。 

师:微生物使人生病,也可使害虫生病,我们可利用来消灭害虫,同时可以利用病毒作为载体,对人类的遗传病进行治疗。微生物可害人也可救人,那么大家知道微生物与医药方面有什么联系吗?引入: 

(三)微生物与医药 

生:青霉素 

师:它有什么作用? 

生:杀菌,消炎。 

师:利用常见的微生物引导学生学习微生物和医药的关系及微生物的应用情景。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知道: 

1.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 

2.有些微生物可直接食用,或间接用于加工食品,但有些使食物腐败。 

3.微生物可引发疾病。 

4.微生物致病可分为: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和中毒 

五.课后练习: 

1. 归纳总结微生物对人类有利方面和有害方面 

2. 到图书室查找一些关于”根瘤菌”的知识. 

 

第一节 人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殖、发育、青春期发育的特点和卫生保健的概念。 

2.了解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精子和卵细胞,受精、胚胎的发育和营养,人体发育的各个时期等方面的内容。 

3.寓性道德教育于性生理教学之中,结合学生现状,讲解上述内容使其初步形成科学的性知识和正确的性道德观,并认识到对其身心健康具有现实及长远的意义。 

4.第二节内容中配以3幅曲线图,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长发育实际,对曲线图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青春期发育的特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继上一节所讲述的有关生殖等概念的基础上讲述这部分内容的。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整个时期发生一系列的重大变化。有人把这个时期比作生命道路上的里程碑,这话一点不过份。因此我认为,对于这部分知识要结合三幅曲线图及学生实际讲清楚。 

2.青春期的心理卫生是本章教学的难点。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城市的学生由于生活质量的

逐步提高,发育成熟比较早,各种宣传媒体中有些不良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学生或多或少地已知道有关性的知识,但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识别,往往在这个时期把握不住自己,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教师应就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入浅出他讲清道理,个别问题课下单独解决,切不可在课上指名道姓。 

建议在讲完本章第一节课后对学生进行间卷调查,使下一节课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对于兼做班主任的任课教师来说,借此也是了解学生的一个机会。问卷调查的试题附在其后供参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章的参考授课时数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生殖系统挂图一套。 

2.有条件的学校可展示与本课内容有直接关系的标本及模型。 

3.印制好的《青春期心理、生理现状调查》若干份。 

【提示】学习这部分知识首先要求学生要端正态度,不回避,不隐讳,以科学的态度像学习其它章节的内容一样地学习,有不清楚的及时间老师、家长或医生。其次,能够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为今后一生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引言】大家知道,生物的“生”一是指有生命,能够新陈代谢,而另一方面是指种族和生命的延续,或称之为繁殖。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生物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就要产生新的个体,但人是如何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在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下产生新个体的呢?新个体又是怎样由小到大逐步成熟的呢?这节课首先初步了解一下有关生殖的一些问题。 

【讲新课】首先了解什么叫生殖。生殖是指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人类的生殖细胞是怎样产生的呢?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人类的生殖系统。人体的生殖系统分为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 

【展示】男性生殖系统挂图(侧剖图)。 

【讲解】首先让学生明确图中各部分的位置(用投影幻灯片),最后归纳如下: 

1.内生殖器: 

(1)睾丸:一对,位于阴囊,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2)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3)输精管:输送精子的通道。 

2.外生殖器:阴囊、阴茎。 

从图上可以看出:男性输尿管长,它有排尿和排精双重作用。 

男性的生殖细胞是精子,精子很小,长约60微米(千分之一毫米等于一微米),有长尾,形如蝌蚪,能游动。(看教材P.106图Ⅳ-101) 

下面介绍女性生殖系统和构造。 

【展示】女性生殖系统的挂图(侧剖图)。 

女性生殖系统的各器官的功能如下:(用投影幻灯片)。 

1.内生殖器: 

(1)卵巢:一对位于盆腔子宫两侧,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2)输卵管:输送卵子的通道。 

(3)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4)阴道:胎儿产出的通道。 

2.外生殖器:(外阴)。 

由于女性在生殖过程中有妊娠、分娩过程,因此结构要比男性生殖系统复杂。 

女性的生殖细胞叫卵细胞,直径0.1毫米以上,几乎用肉眼可以看到。在正常情况下,两侧卵巢每月只有一枚卵细胞成熟,卵细胞是一个带放射冠的球体。(看教材P.107图Ⅳ-03)它的细胞质里含有丰富的卵黄,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建议】在讲到子宫时是否考虑可增加一点关于它的位置、结构及分娩时变化方面的知识。(倒置梨形,平滑肌组成,正常重量50克,分娩时净重1500克,腔容量增加500倍等。)讲到阴道时,阴道口外的处女膜问题,未婚女子从事剧烈运动也可破裂,因此不能根据处女膜是否完整,判别是否为处女。 

卵细胞成熟后,由卵巢排出,进入输卵管。在这里,如果遇到精子就会与之结合(受精),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由输卵管进入子宫发育。(看图Ⅳ-04) 

【建议】学生这时肯定会想到,如果卵巢排出的卵细胞没有受精怎么办,应提示学生,这正是下次课要讲的内容之一(月经的由来)。为下节课内容打下伏笔。 

最后讲胚胎的形成和发育时是否可以把本节课内容前后串联起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投影幻灯片) 

胚胎在母体子宫发育时所需要的养料和氧,都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的;胚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也是通过胎盘从母体排出的,因此,妇女在怀孕的九个多月的时间里担负着自己和胎儿两个人的代谢负担,要适当注意营养和休息,以保证自己的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同时照顾好孕妇是大家的责任。 

【课上作业】1.思考与练习:教材P.75 1.2。 

【板书设计】 

第十一章 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生殖 

一、生殖: 

1.概念: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 

2.生殖系统:(1)男性 A.内生殖器: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腺、前列腺 

B.外生殖器:阴茎、阴囊 

(2) 女性 A. 内生殖器: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 

B.外生殖器:外阴 

3.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 

二、受精,胚胎发育及营养(用投影片,图见上)。 

 

教学反思

本章为七下第一节课,可先带学生分析一下教材的大致框架。第8章实际上就是讲解人体八大系统中的生殖系统。由于讲到男女的生殖系统,学生可能对这块内容比较缺乏,也比较害羞,所以要鼓励学生正视科学的思想态度,要大声说出来 

 

第二节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内容 

昆虫、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概述昆虫生殖和发育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2、 概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本章通过观察昆虫的生活史的实验标本,推断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本节有很多探究活动,通过活动了解各类动物特殊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获得了关于人以外生物生殖和发育的知识,增强实践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 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 昆虫生活史观察 

难点 

1、 昆虫的变态发育 

2、 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 

教学突破 

观察各种代表昆虫的生活史,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通过对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 发育的比较加深理解。 

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则通过对典型的蛙的生活史的考察进行总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师:(复习上节内容)人的生殖和发育是如此复杂,并且自然把他们安排得如此完美,那么其他生物的生殖是否一样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第二节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板书) 本节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学习分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来介绍。首先请大家看一下几种昆虫的生活史标本。 

(分小组让学生观察几种昆虫的生活史标本,并概括出所观察昆虫生活史的几个时期) 三分钟后,让每组同学选出代表到黑板上写出所观察昆虫生活史的时期,并和全班同学一起分析是否正确,纠正错误项。 

大家刚才已经概括出几种昆虫的生活史,那么大家看看这几种昆虫的生活史有什么不同呢? 

生:蝗虫的生活史只经过三个时期:受精卵,若虫,成虫;而蝴蝶和蚕都要经过四个时期:卵、幼虫、蛹、成虫。而且后两种昆虫的幼虫与成虫在外部形态差别更大,完全不一样。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不错,我们从昆虫的各种生活史标本可以看出,昆虫的幼虫和成虫从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的发育过程,我们称为变态发育(板书)。而且,刚才有同学提到,蝗虫相比蝴蝶和蚕来说,它的幼虫和成虫还是有一定的相似性的,这样的变态发育我们称为不完全变态,那么,只从外部形态的差异来判断是否是不完全变态是件很麻烦的工作,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 

生:可以看他们的发育时期,不完全、变态都经过三个时期:受精卵、若虫和成虫(板书)。 师:不错,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都经过三个时期:受精卵、若虫和成虫。由此可判断出蟋蟀、椿象、蜻蜓和豆娘等都是不完全变态发育的。那么,对于蚕和蝴蝶这种幼虫和成虫存在很大差异的变态发育过程我们叫做完全变态。相对的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都经过四个时期:卵、幼虫、蛹和成虫(板书)。除了我们提到的蝴蝶和蚕还有哪些昆虫属于完全变态呢? 生:蜜蜂、蚂蚁、蚊、蝇,金龟子。 

师:李商隐《无题》中曾说:“春蚕到死丝方尽”,大家现在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一下,这句话对不对呢? 

生:不对,这是蚕进入了发育的第三个时期:蛹期,以后它还会发育成成虫。 

师:很好,关于昆虫的发育我们就讨论到这里,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板书),两栖动物的代表就是青蛙,宋朝诗人赵师秀曾作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首诗描述了梅雨时节到处一片蛙声的情景,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梅雨时节青蛙要开始鸣叫呢? 

生:为了吸引异性,求偶。 

师:对,很好,那么青蛙是怎样完成受精过程的呢?大家仔细看书上的文字和图片,用自己的话概括。 

生:青蛙的交配过程是在水中完成的,他们在水中进行雌雄抱对行为,这样可刺激雌蛙将卵排到水中,雄蛙即刻也把精子排到水中,卵细胞与精子在水中完成受精,受精后,很多受精卵连成卵块或卵带。 

师:对,蛙的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幼体—蝌蚪,我们很小的时候都看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大家回忆一下,为什么小蝌蚪找不到妈妈呢? 

生:青蛙的发育可以分为受精卵、蝌蚪和成蛙三个阶段,蝌蚪和成蛙在外形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小蝌蚪找不到妈妈。 

师:那么。蝌蚪和成蛙有哪些不同呢?我们现在来进行竞赛,全班同学分为两组,A组和B组,看哪组的同学找得更多。 

开展活动,扩展思维。(4分钟) 

大家都说得很好,总结起来,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主要有:蝌蚪生活在水中,成蛙一般生活在陆地上,蝌蚪用鳃呼吸,慢慢的,呼吸器官由外鳃变为内鳃,最后变成成蛙的用肺呼吸,同时还可以体表辅助呼吸,(板书)蝌蚪有尾无腿,蛙有腿无尾。那么,大家想想,蛙的这种发育属于变态发育吗? 

生:这种发育过程之中幼体和成体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有显著的变化,所以是变态发育。 师:青蛙是两栖动物的代表,通过蝌蚪和成蛙的比较,大家理解一下,两栖动物这个名字是怎么样来的呢? 

生:一是指他们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二是指幼体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上用肺呼吸,体表辅助呼吸。(要进行引导) 

师:很好,那么除了青蛙,大家还知道哪些两栖动物呢? 

生:还有蟾蜍、大鲵、蚓螈,蝾螈。 

师:总结昆虫、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 

 

第3节 其它生物的生殖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 阐明有性生殖的概念。 

⑵ 举例说明无性生殖的类型和特点,比较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区别。 

2 技能目标 

⑴ 进行植物营养繁殖的实际操作。 

⑵ 学会进行组织培养。 

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和霉菌的孢子生殖。 

3 情感目标 

⑴ 体会生物生殖的多样性。 

⑵ 体会无性繁殖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提前准备 

教师:⑴ 准备培养基质和营养液 

⑵ 酵母菌和根霉的培养 

⑶ 相关的课件材料 

学生:熟悉教材内容,查阅有关无性生殖的资料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⑴ 有性生殖及无性生殖的概念 

⑵ 营养繁殖活动 

难点:⑴ 植物营养繁植活动 

⑵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情境导入]: 

教师:通过对前几节内容的探讨,我们已经知道了人和动物的生殖方式。那么在生物圈中,其它的生物又是如何生殖的呢?如,植物、微生物又是如何生殖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其它生物是如何生殖的。 

(课件展示 第3节 其他生物的生殖) 

[探究新知]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我们所学习的人和动物都是怎样生殖的? 

学生:都是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课件展示 受精作用的过程) 

师生归纳:人和这些动物都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的生活力较强。(课件展示) 

教师引导:你能举出自然界中还有那些生物进行有性生殖呢? 

学生回答:(各种植物名称) 

教师引导:好,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植物又是如何进行生殖的呢? 

(课件展示 植物的生殖方式)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绿色开花植物又是用什么来繁殖的呢? 

学生:种子 

教师引导:种子形成经历了哪几个过程呢? 

学生:经历了开花、传粉、受精以及胚的发育。(课件展示) 

教师引导:你能描述植物进行种子繁殖的过程吗? 

学生:(讨论回答)在植物花里有雌蕊和雄蕊,雄蕊产生花粉,花粉里有精子;雌蕊的子房中有胚珠,胚珠里有卵细胞。花粉形成的花粉管伸入胚珠后释放精子,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胚,胚是新一代植物的幼体,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由胚长成一株幼苗,形成新个体。(课件展示) 

教师引导:植物通过种子繁殖的方式是不是属于有性生殖呢? 

学生回答:是 

教师归纳:对。种繁殖方式也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所以也是有性生殖。 

教师引导: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以外,还有其他的产生后代的方式吗?请举出用其他方式繁殖的例子。 

学生:(举例) 

(教师补充举例)(课件展示) 

教师引导:象上面我所举到的这些植物的产生后代的过程中有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学生:没有 

教师:对。那么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殖方式呢? 

学生:无性生殖 

师生归纳: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无性生殖(课件展示)。 

教师引导:同有性生殖相比较,无性生殖又有什么特点呢? 

师生归纳: ①产生子代个体数量多,繁殖速度快,而且子代能稳定地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 

②无性生殖后代的生活力下降。(课件展示) 

教师:上面我所举到的用马铃薯的块茎、蒜、草莓的茎等是植物的是营养器官还是生殖器官呢? 

学生:是营养器官 

教师:这种利用绿色植物营养器官的繁殖新个体的方式叫做营养生殖。你能说出营养生殖的特点吗? 

学生:有利于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课件展示) 

教师:既然营养繁殖有如此多的优点,你能举出生活中见过常用的营养繁殖方法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补充后引导学生归纳:(课件展示) 

营养生殖:1、扦插:葡萄,月季,秋海棠,伞竹 

2、嫁接:桃,梨,苹果,大枣,柿,龙爪槐 

3、压条:类竹桃,桂花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植物营养繁殖的优点和常用的几种营养繁殖方式,你们想不想尝试着来进行营养繁殖的实际操作?好,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营养繁殖的活动。注意,在这里我们仅仅只为你介绍怎样去进行营养繁殖。同学们可以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植物进行一种营养繁殖的实际操作。把具体的实践过程写成报告在班级中交流。请你们通过阅读书中植物的营养繁殖内容,以获得进行营养繁殖的方法,同时,探讨如下问题: 

1、你准备用哪种方法来繁殖哪种植物? 

2、植物的营养繁殖和种子繁殖有何不同? 

3、举例说明生产上怎样利用植物营养生繁殖的优势。 

教师:其实以是我们探讨的是植物常规的无性生殖方式——营养繁殖,还有一种特殊的无性生殖方式——组织培养。这种无性生殖方式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讨论,课后请同学们搜集一些与组织培养有关的资料,供我们下节课交流使用。 

[巩固练习] 

P95思考与练习:1、2两题。 

六、板书设计 

第3 节 其他生物的生殖 

有性生殖: 

一、 植物的生殖方式 

1、 有性生殖(利用种子繁) 

2、 无性生殖:(营养生殖) 

1) 特点: 

2) 种类:A、扦插 

B、嫁接 

C、压条 

活动:植物的营养繁殖 

 

 

一 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能力目标: 

⑴ 通过对书本上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⑵ 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3、情感目标 

通过对遗传和变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奥秘现象,只要深入研究,任何事物都能有所认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怀有感恩的心 。 

二、教学重点 

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三、教学难点 

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人、植物或者动物性状和相对性状对比图片,多幅亲子间照片以及搜集多种动物亲代与子代间的图片。 

五、教学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