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探讨

河北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探讨

河北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探讨

葛京凤,梁彦庆,陈景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

摘要: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专项旅游,以保护资源与环境为前提,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教育和社区参与,已成为全球旅游发展的热点。河北太行山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但是由于沿袭了传统的开发模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现象仍比较普遍。本文在对河北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生态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揭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关键问题,因地制宜提出了山区农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区域合作开发模式以及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模式等,并探讨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相应保证措施,以期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河北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生态旅游开发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界客观存在的生态旅游资源,通过一定的经济技术活动,使之成为旅游吸引物,并使生态旅游等活动得以实现的经济技术过程[1]。河北太行山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独特的山水、气候、植被景观,以及特定的人文景观。但近年来开发不当、保护不利、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各县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进行开发,缺乏整体形象,出现了景区雷同、品位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适合河北太行山区发展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以促进该地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 河北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1研究区概况

河北太行山区位于河北省西部,介于北纬36°13′~39°30′,东经113°30′~115°44′之间。其范围包括河北省所辖太行山区的28个县(市、区),南北绵延约480km,呈狭条状穿越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五市西部,总土地面积379.5811×104hm2,占全省总面积的20.22%。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50.45亿元(不含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和邯郸市峰峰矿区,下同)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9.81%,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99.03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003.9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447.46亿元,与2005年相比,第三产业增长最快,增幅达21.91%。

作者简介:葛京凤(1959),女,河北省乐亭县人,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资源评价、地产评估、综合自然地理和区域综合开发等教学与科研工作.

表1 河北太行山区政区范围

所在地区县(市)

张家口涿鹿县、蔚县

保定阜平县、曲阳县、唐县、顺平县、满城县、易县、涞水县、涞源县

石家庄赞皇县、元氏县、平山县、井陉县、鹿泉市、行唐县、灵寿县、井陉矿区邢台邢台县、沙河市、临城县、内丘县

邯郸涉县、武安市、磁县、邯郸县、峰峰矿区、永年县

1.2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河北太行山区旅游业起步于改革开放时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具备相当规模的综合接待能力,旅游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国际旅游市场进一步扩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现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世界地质公园2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座、国家A级以上景区40余家、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自然保护区2处、森林公园8个、历史文化名城3座、文物保护单位近百家。白石山、野三坡、狼牙山、驼梁、五岳寨、西柏坡、天桂山、苍岩山、嶂石岩、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娲皇宫和崆山白云洞、太行奇峡群等一大批景点已经成为旅游热点。

2 河北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2.1优势因素

2.1.1资源优势

河北太行山区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峰林立,陡崖、峡谷纵横,瀑布泉水众多,植被茂盛,动物种类繁多,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游览资源。

河北太行山区自古至今一直是各种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交流和碰撞的热点地区,从而留下了各种文化交流、汇集和融合的记载和痕迹。受传统的风水观影响,这里成为与封建统治者相关的人文景点的聚集区域,如磁山文化遗址、清西陵、满城汉墓。各种寺院、庙宇更是不计其数。其独特的战略位置又成为历代战争的兵家必争之地,古有汉淮阴候韩信击赵设背水阵古战场遗址抱犊寨,近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太行山区留下的许多军事遗迹,如西柏坡、狼牙山。太行山区独特的民俗民风,也成为吸引游人重要因素之一,如井陉于家寨石头村等。

表2 河北太行山区旅游资源概况

类型主要景观典型景区

自然风景山峰、陡崖、台栈、峡谷、沟缝、溶

洞、瀑布、泉、森林、草地、云、雾

嶂石岩、野三坡、五岳寨、驼梁等

人文景观文化遗址、历史纪念地、皇家行宫、

皇家园陵、古战场、民风民俗

武安磁山遗址、中山国古城遗址、燕

下都、陵山汉墓、清西陵、苍岩山、

天桂山、西柏坡、井经石头村等

其他温泉平山温塘

2.1.2区位优势

河北太行山区自古以来即为京畿重地,又紧邻华北平原人口密集区。周围大中城市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衡水、沧州、德州、邯郸、安阳、济南、太原、郑州等,涉及人口近一亿人,尤其是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流动人口数量巨大。因此,河北太行山区潜在的客源市场巨大,在吸引上述客源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2.1.3交通优势

对外交通比较发达。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南北纵贯河北太行山区东麓,沿线有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四大交通枢纽;京原、朔黄、石太、邯长(治)四条铁路以及石太、青银高速公路横穿东西;108、109、112、207、307、309国道纵横交错,形成以国、省道为骨架的纵贯南北、横贯东西的交通网络。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2劣势因素

2.2.1经济欠发达

经济欠发达,,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河北太行山区由于经济实力不足,面对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服务业的需求,无力投资建设相应的设施,致使本区的旅游项目仍限于狭义的观光方面,对游客的吃、住、娱、购等产业链的延长方面无法提供与现代社会消费水平相匹配的服务。

2.2.2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点)空间分布散

空间分布散,,条块分割

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现象突出

河北太行山区旅游资源分布在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市,分布零散。各地市在建设管理上多采取自我营销,“各自为战”战略,地域组合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只闻其山、不知其地,只识其名、不知其所的境况。这不仅不利于形成市场集聚,发挥山区旅游规模效益,而且,重复建设使旅游景区(点)同构现象严重,产品雷同,造成恶性价格竞争,削弱了河北太行山区的整体竞争力。

2.2.3缺乏旅游精品

缺乏旅游精品,,整体旅游形象模糊

河北太行山区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缺乏旅游精品。采用《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中AAA级以上景区评定标准作为精品旅游区参照标准,目前河北太行山区有各类旅游景区(点)500多个,其中12个AAAA级旅游景区

(点),5个AAA 级旅游景区(点),这与河北太行山区丰富的资源极不相称。

2.3发展机遇

国家发改委在“十一五”规划中正式确立了环渤海湾经济圈发展战略,旅游一体化是环渤海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先行、示范和带动意义。

《河北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编制表明河北省将进一步加快生态河北建设步伐。旅游业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环境依托型产业,这些创建活动将为河北太行山区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环境条件支持,促进旅游产品的升级与创新。

2.4威胁分析

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加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旅游者很容易被国内相似的旅游景点所吸引。另外,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这对目前河北省太行山区旅游低层次、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提出挑战。

3 河北太行山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

鉴于河北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在模式探讨中,一方面可借鉴国内外著名山区旅游开发经验,另一方面应该立足河北太行山区资源与环境特征,构建独特的开发模式。

3.1山区农村生态山区农村生态旅游旅游旅游开发模式开发模式

山区农村生态旅游是以农村为场所,突出绿色农村生态环境和原汁原味的乡土原生文化,让游客感受到农民生产活动、生活习俗的旅游活动,主要包括观光型和体验型。

观光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游交叉产业。它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品尝、习作、购物、度假的一种旅游形式[2]。河北太行山区根据自身条件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观光农业,可以以农业生产和山水观光休闲为主要特色,营造农业观光休闲型旅游功能区;另外,还可以成立民俗观光村,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或风俗习惯、民俗活动或民族特色的村庄和农场,开设农家旅舍,让游客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村风情以及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

体验型农村生态旅游内容丰富多样,游客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的种植、动物饲养、农产品加工等技术。

河北太行山区历来是河北省的贫瘠之地,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是一条致富的有效路径,它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产品流通和农村

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旅游资源整合与生态环境优化。

3.2区域合作开发模式

河北太行山区地跨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五个地市28个县(市),各县要树立区域一体化思路,打破行政界限,加强联合,整合旅游开发各要素,形成区域整体优势、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目的。

首先要建立区域旅游合作的空间布局,它不同于传统的旅游区划,在市场条件下,区域旅游合作的空间布局是基于旅游资源、旅游空间联系、市场细分以及区域社会经济活力等条件下的空间自组织过程[3]。因此,可根据不同的条件划分不同的旅游空间协作区。如,根据客源市场可以划分为张家口—保定区,客源市场主要来自山西东部地区、张家口、保定、石家庄、北京、天津等地;石家庄—邢台—邯郸区,客源市场主要来自石家庄、邢台、邯郸、山西东部地区以及河南北部各地区,按照不同地区的游客偏爱、消费理念、消费方式等可以选择不同的开发方式。

图1 河北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协作区

太行山纵卧京、冀、晋、豫一市三省,非一家所独有,任何一家对太行山的单独开发都不利于形成太行山统一的旅游品牌形象,也难以维持旅游规模和持久效应,因此要加强跨省区合作,树立“大太行”的概念。一方面,太行山区旅游资源具有相似性,如晋城白云洞与崆山白云洞同为岩溶地貌,省区之间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增强合作区域的市场竞争力,共享市场,共同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旅游资源迥然不同的相邻省区,侧重不同类型生态旅游产品的组合开发,构建区域生态旅游产品线路,形成联动发展,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

3.3社区参与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开发模式

社区参与是生态旅游的本质需求,是检验生态旅游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发展旅游目的地经济的重要手段,是旅游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河北太行山区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机会很少,仅有少数居民依靠旅游区搞一些餐饮、小吃、旅游小纪念品等经营,主要面向自发从外地来的散客。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对于建立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的和谐关系,促进资源、生态环境以及地方文化的保护,提高旅游产品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4]。所以,河北太行山区应建立一种以社区参与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以真正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的生态旅游目标。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主要包括生态旅游决策规划模式、经营管理模式以及旅游收益分配模式。当地人民是旅游目的地真正的主人,他们应该对旅游规划和实施旅游发展的决策有发言权,因此在规划过程应体现社区参与的思想,充分听取社区的意见,最大限度吸收社区的合理化建议。在选择经营模式时,要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共谋发展,形成政府、保护区、社区、开发商、旅游和规划专家等各方共同参与的“利益共同体”。旅游收益分配模式中,要兼顾多个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确保社区居民是真正受益者,这是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环,没有它的建立,社区参与只能是一句空话。

4 实现河北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保障措施

4.1政府主导政府主导,,完善法规完善法规,,制定规划制定规划,,协调管理

河北太行山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是政府部门、旅游部门及其相关部门的共同责任。应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在政府主导下进一步健全生态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生态环境评价制度、生态环境监控制度等,制定统一的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加强法律法规及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为生态旅游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推动河北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开发有序进行。

4.2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统一

旅游开发中,要贯彻生态意识,把旅游产业的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优先的基础上,将开发与保护融为一体,科学开发、合理利用资源,达到既保护好资源,又使资源得到全面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同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预测,提出环境监测和管理计划,制订环境保护措施,为旅游区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指导和建议,为旅游规划方案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4.3强化旅游强化旅游精品精品精品,,树立旅游形象树立旅游形象,,适度开展促销

根据各地区的旅游资源特色,结合市场需求,从更高的角度,有主题地建立旅游精品景区,树立知名度,进而重塑河北太行山区“山水太行、特色太行、文蕴太行、红色太行”的旅游形象。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积极探索产品营销和宣传手段,扩大其市场影响力。

4.4加强生态教育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公众素质

加强开展全社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与教育,加强科普工作,加强对游客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既是生态环境的主要目标,又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的关键。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郝晓兰. 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6):

112-117.

[2] 黄金国. 广东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探析[J]. 生态经济,2001(12):110-112.

[3] 张新. 我国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研究[J]. 市场透视,2007,12-13.

[4] 侯国林,黄震方,张小林. 江苏盐城海滨湿地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人文地理,2007(6):124-128.

[5] 黄震方,黄金文,袁林旺,葛军连. 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以

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为例[J]. 人文地理,2007(5),118-123.

[6] 李田,姚丽芬,李庆辰. 河北省太行山区旅游资源特征优势及开发方略[J]. 河北省

科学院学报,2005,22(3):74-77.

[7] 吴相利,臧淑英. 伊春市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模式[J]. 经济地理,2006,2(6),

1071-1075.

[8] 赵阿佩,薛东前,马蓓蓓. 山西垣曲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 宁夏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7,28(2):176-179.

[9] 罗勇,鄢和琳. 环贡嘎山山地生态旅游带联合开发刍议[J]. 生态经济,2002(12):

125-128.

[10]陈义彬,梁锦梅,俞万源. 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梅州阴那山旅游区为

例[J]. 地理科学,2005,24(2):508-512.

[11]韩艳洁. 生态旅游基本理论与西部生态旅游开发模式[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19(7):60-64.

[12]董翠玲,刘建,王方忠,于涛. 山东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

究[J]. 四川动物,2007,27(4):878-880.

[13]赖坤,冯学钢. 我国峡谷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与战略初探[J]. 人文地理,2004,19

(2):56-59.

[14]佟敏,黄清.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模式研究[J]. 学习与探索,2004(6):126-128.

Discus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of Ecotourism in Hebei

Taihang Mountain Area

GE Jing-feng,LIANG Yan-qing,CHEN Jing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16,China) Abstract: Ecotourism, as a special tourism, came into being and been advocated for the impacts of tourism on environment. On the premise of good protec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cotourism attaches importance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and it has become a hotspot in Global tourism development. Hebei Taihang Mountain area is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and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has excell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 so it is the ideal place of developing ecotourism. However, due to follow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l,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not taken seriously enough,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re still relatively common.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ebei Taihang Mountain Area, the thesis makes analysis on its 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and threat, and reveals the key issues i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By the light of local conditions, the thesis constructs a rural mountai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a regional cooperation model and a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odel. And bring forwards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guarante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s, with a view to achieving unification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providing a scientific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rism industry.

KeyWords:Hebei Taihang Mountain Area;Ecotourism;Development Mode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