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上最稀缺、最完整的高中历史选修2知识点

史上最稀缺、最完整的高中历史选修2知识点

史上最稀缺、最完整的高中历史选修2知识点
史上最稀缺、最完整的高中历史选修2知识点

史上最稀缺、最完整的高中历史选修2知识点

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一、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1、产生历史条件

)中世纪的基督教会对欧洲深远影响。(王权与教权的斗争)经济:中世纪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政治:拥有世俗权力;教权高于王权;

思想:是整个西欧世界的精神主宰。

2)世纪的意大利基督教正统教会权威受到严峻挑战

经济:城市发展商品经济发展

政治:市民、国王、农民共同反对教权,意大利因教皇国特殊地位矛盾更尖锐。

思想:反对基督教会腐败的“异端运动”。

3)神学家为了维护封建教会的神权统治,必须协调教权与君权之间的矛盾。

2、思想主张

提出解决王权与神权之争的目的和方法

)国家观:

①教权高于王权

②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君权也是神圣的

)政体观: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

3、思想特点:把宗教至上理论与理性哲学相结合自然法则、古希腊哲学

4、作用:

对教会维护教会权威与至高无上地位。

对君主提高了君主的地位论证了君主权力的合法性、神圣性、重要性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二、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1、产生的背景

)都铎王朝至斯图亚特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王权已经合并教权)措施:建立民族国家、加强中央集权、进行宗教改革、实行重商主义、鼓励对外扩张、进行海上争霸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

))专制王权与资产阶级、新贵族矛盾日益加深

2、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

3、思想主张

①“君权神授宣扬国王是上帝的代理人是尘世间最高权威除上帝外国王无须对

任何人负责。

②王权至上国王可以任意行使权力人民必须绝对服从国王国王如果滥用权力人民

只能祈求上帝来引导。

4、专制措施:

①压制议会

②对人民横征暴敛

③对清教徒的宗教迫害

5、结果:把专制主义理论付诸实践,经济、政治、宗教等,导致王权和议会矛盾尖锐

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三、君权神圣与君权神授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神化封建王权从神学角度为王权辩护

2、不同点

背景目的作用

君权神圣资本主义尚未萌芽调和封建内部教权与王权的矛盾确立世俗政治的一定地位

君权神授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神化君主专制统治成为封建统治镇压人民的武器

四、评价专制主义

A.积极作用:

1.都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

2.符合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的西方君主权力上升的趋势

3.有利于形成民族国家的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

B.消极作用

1.代表专制思想,无视或蔑视民众的基本权利,最终加剧了君主与资产阶级的

矛盾。

中外比较中国君主专制统治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实践概况

时间理论实践

战国产生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西汉发展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

宋元至明清高潮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高度发展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一、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1、产生的时代背景

1)荷兰

①政治: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建立荷兰共和国荷兰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封建势力的威胁荷兰共和国是贵族寡头和富人的民主。

②经济:独立后荷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③思想:基督神学还统治着人们的头脑

2)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反封建民主思想兴起

2、“天赋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

(1)天赋人权(反对封建专制理论)

(2)社会契约思想

①、人性论(人的本性、自然权利)政治学说基础

②、根据社会契约建立的国家要保障人的生命和社会安全

(3)民主政体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提倡民主制度)

(4)政治的目的是自由(批判神学经典)

3、意义

)是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先驱。

)他的人权、国家、自由等学说对西方近代影响深远。

二、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1、洛克(1632---1704年)

地位:洛克,是17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以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闻名。

代表作有:《论宗教宽容》被认为是对思想和信仰自由的最早的系统阐述。最著名的政治哲学著作则是《政府论》两篇成了英国革命最系统、最深刻的理论表述。

2、提出的背景

①英国革命成功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

1689年洛克发表《政府论》为新秩序提出理论论证。

②为捍卫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3、主要思想

(1)社会契约思想人民通过社会契约组成政治社会和政府君主立宪制是当今社会契约的最完美体现。

(2)分权制衡学说最高权力为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对外权属于国王。

(3)主权属于人民说如果国王或政府违背了人民意志人民有权使用武力推翻其统治。

4、意义

第一次系统提出“天赋人权”学说。

其思想成为英国革命最有力的辩护。

首创资产阶级分权制衡学说。

对法国启蒙运动、北美革命产生影响。

三、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1、背景:法国的启蒙运动

2、内容:

①天赋人权说:平等权

②社会契约论:全体人民之间的契约

③人民主权说:人民是国家最高主权者

④革命权利说:人民有权推翻暴君

3、影响:对法国大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产生重大影响

比较洛克与卢梭在社会契约学说上异同点

⑴相同点都认为国家或政府是人民通过定立社会契约而建立的。

⑵不同点洛克认为在议会集体意志约束下的君主政体是社会契约的完美体现主张君

主立宪制。卢梭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最高主权者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属于

人民。应当建立民主共和制。

四、从背景、内容、影响三方面来比较三位民主思想家的异同点。

1)不同点:

A.背景:

1. 斯宾诺莎:16世纪,政治上,尼德兰革命成功建立的新政府面临国内外封建势力威胁;经

济上.荷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思想上,基督教神学统治着人们的头脑。

2.洛克: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需要捍卫

3.卢梭:封建统治根深蒂固与人民大众矛盾尖锐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兴起

B.内容:

1. 斯宾诺莎: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理论

2.洛克:洛克的权力分立

3.卢梭:卢梭的“主权在民”

C.影响:

1. 斯宾诺莎: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对后世影响深远

2.洛克:分权与制衡被孟德斯鸠发展为三权分立,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产

生了重要影响

3.卢梭:成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指导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

2)共同点:

1背景:

禁锢着头脑

2.内容:都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批判都有提出社会契约思想

3.影响:都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暴政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并构筑了

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蓝图

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第1课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一、资本主义在封建母体中孕育---16世纪到17世纪早期英国国内发生的重大变化

1、经济上: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并得到发展。

2、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产生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推行专制统治严重阻

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宗教上::出现了反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清教。

4、思想上:反对“君权神授”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不断滋长。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议会反对王权的斗争表现

1、呈递《权利请愿书》(1628年) ----初步斗争

)背景:斯图亚特王朝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君权神授推行专制统治。

)目的:抗议和约束查理一世的胡作非为。

)内容:

①此后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随意征收捐税。

②拿不出具体罪状,不得随意逮捕任何人。

③和平时期不能随意实行军事法,军队不得驻扎在民居。

)结果:查理一世违心同意了请愿书却没有认真履行。

)意义:表明矛盾进一步尖锐,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维护自己的权益与专制王权斗争提供法律依据。

2、提交《大抗议书》(1641年)----- 进一步斗争

长期议会在1641 年通过了《大抗议书》。

)原因:查理一世肆意破坏《权利请愿书》,实行无议会统治,推行反动政策

①迫害人民迫害清教徒。

②在征税问题上更加肆无忌惮。

)内容:

①列举了查理一世滥用王权的行为谴责封建暴政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揭露

黑暗的政治现象。

②提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要求如要求工商业自由政府对议会负责等。

)影响:

①议会反对国王的斗争声势日盛。

②国王与议会之间的武装冲突一触即发矛盾激化揭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

三、比较《权利请愿书》与《大抗议书》

1、相同点

)背景(原因):斯图亚特国王查理一世厉行君主专制,损害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目的:抗议和约束查理一世的专制行为。

)内容:都对王权作出一定限制都涉及到税收问题。

)性质:都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王权的纲领性文件。

2、不同点

)背景:前者是在查理一世统治前期后者通过的时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开始。

)内容:前者侧重于限制国王权力后果侧重于列举国王罪状还进一步提出政府应对议会负责这一要求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愿望。

)结果:前者得到了查理一世的同意但没有得到认真履行后者遭到国王拒绝

激化了议会与国王的矛盾。

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一、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1、英国内战爆发

1)爆发标志(1642年查理一世讨伐议会)

(1)原因:查理一世无法容忍议会的挑战宣布讨伐议会。

(2)经过:

A内部思想分歧,最根本的是内部思想分歧。

B军事指挥不利。

(3)组建“新模范军英国建立正规军的开始

《自抑法》《新模范军法案》

影响新模范军的组建使得战争局势急转直下迅速扭转了颓势。1645年6月在

纳西比战役中给国王的军队以致命一击。王军几乎全军覆没。

(4)结果:年内战结束议会军获胜。1646年查理一世成为阶下囚。

2.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二、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

1、“护国政体”

)背景:1653年克伦威尔强制解散了国会。1653年12月16日在独立派军官和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上层的支持下克伦威尔被拥戴为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的终身护国主开始了英国近代史上的护国政治时期。

)措施:

①护国政府统治时期克伦威尔把全国分为十多个军区实行军事管制。

②他还穷兵默武不断对外征服造成财政紧张债台高筑引起政局混乱民怨

沸腾。

③言论自由遭到禁止民主思想受到禁锢社会生活中禁区重重。

)护国政体的实质—军事独裁

1653年解散议会终身任职有权指定继承人并将立法、行政、军事、外交

等大权集于一身实行军事管制对外征服禁止言论自由等。

4)护国政治评价

①积极性:有效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②消极性:

A 、限制人民的民主权利,对外扩张造成政局混乱

B、脆弱性,建立在克伦威尔的军功与个人威望上

5)影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2、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1660年4月4日查理王子在荷兰发表了一个宣言。在这个宣言中查理王子允诺在即位后不收回在内战中从王党和教会手里没收的土地赦免所有反对君主专制的革命者保证宗教信仰自由。5月1日英国国会通过决议迎立查理为国王。5月29日查理回到伦敦即位,称查理二世(1660—1685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

三、斯图亚特王朝的倒行逆施

(一)复辟后倒行逆施的措施

1、查理二世的统治

)经济:照顾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政治:对参加革命者反攻倒算

)宗教:恢复英国国教迫害其他教派

2、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的性质:兼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特点, 查理二世同时是“克伦威尔和查理一世的继承人”

3、詹姆士二世的专制政策

)宗教:竭力在全国恢复天主教

)政治:任命天主教徒担任公职

4、议会的反专制斗争:《人身保护法》

)内容:保障人民人身安全

2)意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封建专制

5、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的倒行逆施导致了什么后果

1)光荣革命:实质:是资产阶级、新贵族等各阶层联合进行的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

2)建立起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制。

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第1课美国《独立宣言》

一、《独立宣言》发表的背景

1、欧洲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理论基础为《独立宣言》的发表奠定了理论基础。

2、北美产生了自己的启蒙思想家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在欧洲启蒙思想的熏陶下北美殖民地也产生了自己的启蒙思想家代表人物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他们反对奴隶制主张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3、英国的殖民压迫政策和暴虐统治使北美人民的反抗最终演变为一场民族独立战争。

英国议会颁布《糖税法》年、《印花税法》年、《汤森税法》年、《茶税法》年引发殖民人民的反抗。“要求独立”成为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普遍呼声。

4、潘恩发表《常识》激励人民为独立而战进一步推动北美人民走上公开独立、建立共和政府的道路1776年潘恩的《常识》在北美发表。

富兰克林与杰斐逊等北美启蒙思想家的思想

1)内容:大胆呼吁独立,痛陈英国的罪行,揭露了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的暴政,并在北美殖民地人民面前,提出两种不同的抉择,要么继续屈服于英国的暴政,要么为了自由与幸福,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独立共和国。

2)意义:激励北美人民丢掉幻想,为实现独立而奋斗。

5、独立战争爆发后争取独立成为整个殖民地人民的共同目标

6、《独立宣言》的起草与发表。

杰斐逊等五人委员会草拟《独立宣言》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

①内容:认为人生下来就应该是自由平等的是上帝所赋予的不可剥夺或转让这些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②作用:从理论上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存在的基础宣扬了新的、代表新生资产阶级思想的政治学说。

二、《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

1、主要内容

)前言:阐述了宣言的目的。

)高度概括了资产阶级最激进的政治思想即自然权利学说和主权在民的思想。

3) 历数英国压迫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条条罪状说明殖民地人民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拿起武器的。

)庄严宣告独立

2、《独立宣言》的民主思想

主要体现在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和人民革命权利这四个方面。

第一:平等与天赋人权思想。

第二:主权在民学说。

第三:人民革命权利的理论。

三、《独立宣言》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

1、意义

1)它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2)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

3)宣布人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4)推动了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2、局限性

1)它提出的民权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的民权穷苦人白人、妇女、契约奴工和黑人没有民权。

2)承认奴隶制

3、民主思想平等与自然权利、主权在民、人民革命的权利。

4、发表的历史意义

⑴对美国:《独立宣言》表达了北美殖民地追求独立自由的愿望在动员革命力量、鼓舞人民斗志、赢得战争胜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不仅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这一崭新国家的诞生,而且深深地影响到的它的未来

⑵对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告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彻底摧毁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根基。推动了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5、《独立宣言》的局限性它提出的民权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的民权穷苦人白人、妇女、契约奴工和黑人没有民权。

第2课法国《人权宣言》

一、背景

1.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法国社会的发展,波旁家族在法国建立的王朝(1589---1792;(1814---1830)。

2.启蒙思想的动员(为革命提供了思想舆论准备结合必修3复习伏、孟、卢的思想主张

3.法国大革命的爆发;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传播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的阶级斗争愈益不可调和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终于导致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4、美国独立战争推动了法国大革命

5、制宪议会制定颁布《人权宣言》年

二、《人权宣言》的发布

1、君主立宪派的贡献

①、颁布废除封建权利的八月法令

②、发表《人权宣言》

③、制定《1791年宪法》

2、《人权宣言》

1)《人权宣言》思想基础是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思想。

2)基本原则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主权在民等

3)主要内容是以法律形式确定启蒙思想家“主权在民”、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1789年8月26日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人权宣言》)。

《人权宣言》体现了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原则后成为法国1791年宪法、1793年宪法和1795年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人权宣言》的深远影响

A.《人权宣言》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发展资本主义,解放生产力的要求

在当时起了重要的进步作用。

B.《人权宣言》既先进性的一面又有局限性的一面。它是法国宪法产生的基础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意义:

①资产阶级纲领性文件

②摧毁法国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

③对欧美、对世界、对亚洲和中国的作用

《人权宣言》与《独立宣言》比较

1)相同处

①理论基础都以“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等为理论基础②

对革命的影响既推动革命的进程也体现革命的成果

③均是西方民主制度史上的重要文献。

2)不同之处

①《宣言》发表的目的和侧重点不同

②《人》规定的人权比《独》更具体、广泛对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和意义更为深远。

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背景

1、《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制定与通过1911年12月3日《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草成通过。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没有充分体现“三权分立”原则对司法权的规定极为单薄。

2、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目的

《临时约法》制定的目的──以法律手段约束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维护民主革命成果。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内容

1、根据孙中山民权主义学说规定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为了防止帝国主义的侵略规定了中华民国领土的范围

3、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

4、依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义务。

5、规定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则。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

1、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现内阁制

2、为了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参议院的权力

3、为了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4、增加“人民”一章。

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地位与影响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A、意义: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

B、缺点: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性

1)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

2)没有采取地方分权制不利于民国的巩固

3)没有贯彻五权宪法的理论。

3、思考:《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及《中华人们共和国宪法》之间的异同。

⑴.1787宪法和临时约法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都是规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立法

司法、行政、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则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这是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

⑵.制定的原则和指导思想不同:1787是自由民主、人权、独立。临时约法是三民主义民权、民族、民生。人民宪法是社会主义理论。

4、思考:试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其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有何不同。

)制定机关不同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

《临时约法》---参议院

)法典性质不同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政府组织法《临时约法》---宪法文件。

)政治体制不同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以美国宪法为蓝本,规定总统制的政治体制;《临时约法》以法国宪法为蓝本,规定以责任内阁制为中心的政治制度。

)人民权利自由规定不一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未规定人民的权利自由;《临时约法》则弥补了这一缺憾,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义务。

第四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权利法案》的基本内容

1、背景(条件)

1)英国悠久的宪政发展史在政治上表现出延续性的鲜明特点。

2)1688年的光荣革命。

3)1689年《权利宣言》

2、主要内容

1)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

2)议会下院议员自由选举产生他们在议会内享有演说、辩论或讨论国家大事的自由

3)凡未经议会的同意国王不得废止法律或停止法律的实施

4)不得找任何借口随意征税和平时期不得招募或维持常备军等等。

3、意义

1)《权利法案》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一方面限制了英王的实际统治权

2)另一方面保障了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结束了英国都铎王朝以来

形成的君主专制统治。

3)议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得到提高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得以确立。英国的君主立宪

政体成为以后很多国家资产阶级效法的样板。

4、影响

(1)从根本上否定了专制主义传统彻底抛弃了长期支配英国政治生活的“君权神圣”与

“君权神授”的理论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2)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两个基本原则即限制王权和议会权力至上。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688年光荣革命奠定基础。

)1689年《权利法案》用法律把这个制度固定下来。

)《三年法案》和《王位继承法》都是《权利法案》的重要补充。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限制王权和议会至上。

2)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代议制立宪政体

①国王与议会共存

②国王失去至上权威

③议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国客权力

3、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历史意义

第一、英国资产阶级分享到了国家权利获得了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第二、英国在本质上逐渐实现了向现代民主国家的转变是政治体制上的创新。

第三、它为欧洲乃至世界做出了贡献。

第2课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一、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含义:内阁由议会产生,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2、形成过程:没有任何成文法律为依据,依靠惯例形成的.

(1)起源:16—18世纪初,枢密院中外交委员会。

(2)形成:18世纪早期,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首开了英国内阁制的先声。

(3)发展:18C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

(4)完善: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

3、主要职权

)对提交议会讨论的政策做出最后的决定。

)按照议会规定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权力。

)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

4、议会与内阁的关系

最高的立法机关议会产生议会,阁员大多由议员兼任,内阁必须集体对议会负责,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

5、内阁制原则

(1)产生方式:下院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内阁成员由首相从下院多数党议员中挑选任命。

(2)统治方式:全体一致,集体负责制。

(3)去留方式:内阁失去下议院信任时,全体辞职或请求国王下令解散下院,重新进行大选。

二、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影响

1、代议制的含义

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和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

2、英国宪政(或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三者融为一体。

)保留君主,代表国家,但“统而不治”。

)以议会和责任内阁为权力核心。

)没有一部成文宪法,不成文的习惯法与惯例在政治生活起着更大作用。

)基本政治框架保留着中世纪的传统特征。

)发展的渐进性与创新性。

3、影响

(1)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2)英国代议制民主在各种政治体制的创新为欧洲和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3)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使英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4)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发展。

(5)对于欧洲和北美地区、英国海外殖民地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3课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

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制定

1、制定的历史背景

第一、必要性。独立后的美国是松散的邦联制国家,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第二、可能性。

A、理论来源:17-18世纪,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立法、行政、司法)成为1787年美国宪法的理论来源。

B、理论基础: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第三、麦迪逊等人的努力。

2、制定的过程

1787年,12个州(罗得岛除外)55个代表中,39人在宪法上签字,通过了《联邦条例》。1788年宪法正式生效。1787年制宪核心人物麦迪逊(“美国宪法之父)

二、美国的政治体制

1、美国1787年宪法的组成

)序言:阐述目的和宗旨——保护独立战争成果,协调美国社会各种矛盾,加强中央政权,挽救邦联危机,巩固统治。

)正文:共7条,对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加以说明和规定并对其他立法事项州与联邦的关系,修正案制定和生效的问题进行了规定。

2、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确立代议共和制,以“主权在民”为宗旨,以代议制为基础

)确立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联邦法院:

①总统的权力:军事权、行政权、任免权、否决权、特赦权

②立法权归于国会

③司法权属于联邦法院

、确立了联邦制:对联邦和州的权利做了规定,联邦的地位高于各州

三、美国1787年宪法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

(一)进步意义

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2、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3、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4、地方自治权与与中央政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5、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果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的长期稳定。

(二)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

1、宪法强调三权分立的原则强调政权的组织形式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在印地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明显妇女地位低下。

2、没有明确财产性划分标准

(三)如何评价《1787年宪法》。

1.积极: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在美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有利于防止独裁局面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消极:有明显的局限性,留下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第五单元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第1课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

一、波旁王朝在大革命中被推翻

(一)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背景

1、国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2、国内:

⑴政治: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⑵思想: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理论准备)

⑶社会: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使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⑷阶级关系:特权阶级与第三等级严重对立(直接原因——尖锐的阶级对立)

⑸革命条件:财政危机的加剧。

⑹导火线:路易十六为解决财政危机,被迫召开三级会议,成为革命的导火线。

(二)过程

1、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革命的第一阶段:1789、7---1792、8,君主立宪派

第一、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1789年5月5日,第三等级提出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改革的要求并组成制宪议会路易十六准备动用武力解散制宪议会。

第二、攻占巴士底狱---革命爆发

1789年7月14日,攻占了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巴士底狱,动摇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但并没有彻底推翻。

2、君主立宪派的统治(1789.7--1792.8)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

第一、君主立宪派是什么人

君主立宪派主要是一些银行家和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

派贵族的利益)

第二、君主立宪派的革命措施

(1)领导机构——制宪议会,主要权利——最高行政权和立法权

(2)对法国的初步改造

①颁布《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②颁布《1791年宪法》----制宪会议颁布,.内容:

A.以《人权宣言》为宪法前言

B.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C.确立“主权在民”原则

D.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E.对公民权、选举权的限定。

F.缺陷:对公民选举权进行财产限制。

第三、对君主立宪派的评价

君主立宪派是法国大革命的奠基者贡献巨大。它关于公民权的财产限制和不愿意废除君主制,则暴露其有一定的局限性。

A.积极作用:基本上完成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B局限性:与封建特权等级联系密切,无法推动革命进一步发展。

第四、波旁王朝被推翻

⑴推翻波旁王朝的直接原因:巴黎人民再度起义。

⑵1792年八月起义推翻了波旁王朝,这是法国革命的一个重大成果。

☆《人权宣言》与《独立宣言》的比较

⑴相同处

①理论基础:都以“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等为理论基础

②对革命的影响:既推动革命的进程也体现革命的成果

③均是西方民主制度史上的重要文献。

⑵不同之处

①目的和侧重点不同:《独立宣言》是为北美独立确立合法的理论依据,谴责英王侵害

北美人民天赋权利的罪行,《人权宣言》重在确立资本主义新制度,重视对“自由”、“平等”、“法治”的阐述

②《人权宣言》规定的人权比《独立宣言》更具体、广泛,对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

和意义更为深远。

☆1791宪法和1875年宪法有什么不同

1791宪法规定的是君主立宪制;1875宪法规定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制,两种制度都

是资产阶级统治的;不同的是:一个有君,一个没有。

☆如何评价《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的历史作用

1、《人权宣言》

(1)《人权宣言》以主权在民代替了主权在君,以自由、平等代替了专制、等级,以法

制保障人权。

(2)揭示了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同时又从本阶级利益

出发,承认了财产的不平等,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2、1791年宪法

(1)它概括了制宪会议已发布的各项反封建法令,规定了法国的国家性质和体制——资

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2)它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要求的国家根本大法。

(3)但宪法规定按照公民的纳税额来确定选举权,违背了权利平等原则。

(4)新宪法的颁布,确立了大资产阶级的政,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1.第一共和国建立的原因

⑴八月起义推翻了波旁王朝,法国君主政体垮台,为建立共和国创造了前提条件。

⑵人民群众的积极推动是主要原因。

⑶雅各宾派等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积极号召。

⑷外来武装干涉促使采取更激进的革命措施。

2.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1792年9月22日,国民公会通过了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的决议。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诞生。

⒊审判并处死路易十六

第2课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

一、拿破仑帝国的建立

1、拿破仑帝国建立的背景

1)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

原因:①第一次反法联盟进攻②反革命暴乱③物价暴涨等问题突出

结果:推翻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专政

2)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及作用

①措施:彻底废除封建制度、实行恐怖政策。

②结果:失人心,分裂。

③评价:

第一、它是法国大革命特殊性的产物,是1793年内外危机之下的应急行动。

第二、恐怖统治挽救了共和国,拯救了革命,其功绩不容抹煞。

第三、局限:

一是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的超经济政策或称统制经济不可能真正地解决经济问题

二是恐怖统治在范围上无节制地扩大。

三是恐怖统治在时间上无休止地延伸。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 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__①__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公元439年)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__②__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的改革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设立__③__,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 (3)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孝文帝亲政时期的改革 (1)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_④_年正式迁都洛阳。

,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移风易俗: __⑤__: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 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 统治。 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__⑥__改革。 2、意义: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繁荣 繁荣原因:黄河流域的统一,社会安定:孝文帝改革政策的推动: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民族交流。 表现:不仅农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呈现出商业贸易繁荣的景象。 (2)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 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行的封建化措施有: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采纳 汉族__⑦__制度。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__⑧__,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 ①北魏 ②孝文帝 ③三长制 ④495 ⑤易服装 ⑥封建化 ⑦封建统治 ⑧大融合 要点精析 要点一:详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措施 内容 作用 推行均田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 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民族政权 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融合 前期冯太 后主持, 重点创建 新制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 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和田亩,征收徭役和 权的巩固 兵役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 后期孝文 帝主持, 放 推行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 调 迁都洛阳 原因:旧都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①政 治上: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 大。②经济上: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粮食供 应困难。③军事上:受柔然威胁,也不利于经 略南方。④地理上:平城偏处塞上,远离中原 核心地带。而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 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 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 明得到进一步发展;③洛阳再次成为北方 政治、经济的中心;④为孝文帝进一步的 改革奠定了基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地理选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1 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可以是自然风景、文物古迹,也可以是民俗风情) 2 旅游资源的内涵:1)能够吸引旅游者并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一般不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设施;2)能够被旅游业开发利用;3)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 旅游资源的特点:1)内容与形式上的多样性;2)空间上的地域性;3)季节上的变化性;4)美学上的观赏性;5)吸引力的定向性;6)利用的永续性和易损性。 4 在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时,尤其要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这是旅游资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旅游资源的类型 1 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赋予的,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组合,如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宇宙等自然要素及其互相组合的自然景观。(自然旅游资源的分类:地文景观类、气象气候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和宇宙类) 2 人文旅游资源是古今人类社会活动、文化艺术和科技创造的载体和轨迹,如文物古迹、文化艺术活动、科技与建筑成就、文化娱乐活动等人文景观。(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古迹和古建筑类、现代建筑成就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 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 1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的共同财富。它是指人类共同继承的文化及自然遗产。 2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可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 3 世界文化遗产:(略) 4 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和中国南方喀斯特。 5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6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中国古琴、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的长调民歌 7 认识和研究世界遗产价值的必要性:一方面可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程度和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提高旅游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 8 世界遗产具有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对保护世界遗产的“三个负责”态度:第一,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第二,对当代人负责,不仅是中国人,也包括全世界人民;第三,对未来负责,要把它完整的交给子孙后代。 9中国的十大旅游胜地 自然旅游资源有:长江三峡(湖北、重庆);桂林山水(广西);黄山(安徽);杭州西湖(浙江);日月潭(台湾)。人文旅游资源有:故宫(北京);八达岭长城(北京);苏州园林(江苏);承德避暑山庄(河北);秦陵兵马俑(陕西)。 10 四大佛教名山: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浙江的普陀山。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第一节旅游景观的观赏 1 旅游景观的观赏要注意:1)了解景观特点;2)精选观赏点位;3)把握观赏时机;4)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5)提高审美素质。 2 如何了解景观特点:1)了解景观内容;有哪些景点、分布状况、介绍景观的形成原理、了解其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2)了解景观布局的节奏和韵律:路线的设计有其序幕、发展、高潮和结束。 3 园林的构景手法:主配、层次、框景、借景。 4 自然美的表现形式:形象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 5 自然景观位置选择的一般方法: 6 把握景观的观赏时机 第二节著名旅游景区景观的特点及其成因(参考名师伴你行) 一黄山 1位置:位于安徽省东南部。 2 特点:号称天下第一奇山,是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旅游风景名胜区,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赞语。“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是我国南方珍贵的植物宝库和天然生物园。 3 成因:黄山美丽的自然风光是由地质、地貌、气候等多种自然因素共同造成的。(黄山典型的花岗岩和断层构造,使黄山成为一座花岗岩断块山,但是由于前山的岩体中节理长而深,大而稀;后山节理密集,长短深浅不一,形成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自然风光)(黄山地处温暖湿润的北亚热带地区,降水丰富,植被茂密,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都比较显著。由于海拔高、空气湿度大,所以经常出现云海飘渺、烟雾朦胧的壮丽景观) 二夏威夷 1 特点:以热带风情和火山景观闻名于世;多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大熔炉。 2 成因:1)热带风情——地处热带,但受海洋环抱,气候适宜,雨量丰富;2)火山景观——较频繁而宁静的火山喷发活动,没有强烈的爆炸过程;3)多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大熔炉——种族多样,民族构成多样。 三长城 1 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西岸的虎山,全长6300千米。它因建筑年代之久、规模之大、历史价值之高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世界著名的奇观,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长城(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 长城的特点:1)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建筑体系;2)长城的构筑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3)重视气候、水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世界遗产委员会有责任对各国的世界遗产进行监测,问题严重的遗产项目将被( ) A.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B .列入《世界遗产公约》 C.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D .直接取消世界遗产资格 2. 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世界遗产面临的威胁有( ) ①工业化浪潮②自然灾害③城市化④战争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应该( ) A.就本国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B.就本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C.就本国的自然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D.就本国的所有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4. 关于《世界遗产公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是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倡议签署的 B.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 C.《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遗产,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D.为保证《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成立世界遗产中心 5.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或自然遗产应具备的必要条件是( ) A.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B.属于濒危的文化或自然遗产 C.广为人知的文化或自然遗产 D.见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古迹 6. 中国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和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中国宝贵遗产的保护情况和成果有 ( ) ①1985 年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 ②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世界遗产类型最齐全的国家③是拥有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④北京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 ⑤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三) : 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 1、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 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 5、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一、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读教材表格,从中发现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 现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它占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局面?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战展开了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目的讲授思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轮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如何形成的。最好结合图示。 (一)、三国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在历史上,法德多次发生战争。两国是宿敌。 (2)普法战争削弱了法国,法国时刻准备复仇 (3)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了防范法国、夺取欧洲及世界霸权,德国力图构筑以自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6】知识点总结(全站)

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着重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容及其它的文化价值,从而在文明史的架构里呈现新的历史画面。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人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所创造的文明已经与自然和人类的精神融为一体,这是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和谐融通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促进人类的进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在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了解和考察世界文化遗产是学习者面对的时代命题。本模块教学的三维目标表述如下: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容及其多姿多彩的个性化特色;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的;能够用艺术的美的眼光来审视和感受这些文化遗产,并且能就这些遗产对不同文明的影响作出初步的分析和总结。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能够收集有关资料,以多样的学习方法体会与感悟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体会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培养开阔的视野,学习认识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多元文化价值观;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懂得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上述三方面目标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整体,是通过各单元的教学来呈现的,每个单元都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产的光芒,每个单元在表述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折射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意蕴。在教学过程中,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保证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 一、课标容 (1)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容,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 (2)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3)了解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是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二、教学要求 第1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教学要求 知道世界遗产的三大类别;了解世界文化遗产重要概念;了解《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容;知道世界文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与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国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 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背靠大陆,腹地开阔,依托平原大河的形势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并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地理环境的复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近海地区的居民,主要依靠捕鱼、制盐和经商谋生。山地的居民,主要从事游牧业。只有占据了那些谷地平原的居民,才能从事农业。这种多样化的适应方式和狭小的地理空间,从远古起,就使希腊人的商业航海贸易发达起来。这种地理环境,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的出现。如果说在大平原地区,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如古代埃及、中国,以及印度,从而将每一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之下,那么希腊这种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块的山地半岛,就不便于做到这一点。这就是造成希腊城邦文明的地理根源。 2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 3 –

商鞅变法 4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一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仍然推行此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期后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同时,重农抑商政策,往往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历史上往往因为政策上的原因、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定消极影响。如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品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认为地禁锢他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商品经济前途广阔,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他将居于主导地位 - 5 –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一、二)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 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 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工业的发展。使俄国走向近代化。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中国: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目录 课标要求 (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3)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5)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8)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10)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13)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8)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1)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24)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28) 课标要求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