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水的人居环境观分析

风水的人居环境观分析

风水的人居环境观分析
风水的人居环境观分析

风水的人居环境观分析

[摘要] 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是在当时哲学观念与民俗意识支配之下,为了选择与建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为

使城市、村落、住宅、墓地趋利避害而发展起来的环境评价系统。它包含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地形分析、区位与方向分析、环境规划布局的学术思想与方法。本文拟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风水理论的探源、分析,剥离出包裹于层层外像下与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共鸣的合理内核,以期能对现代人居环境问题的解决有所启示。

[关键词]风水现代建筑园林人居环境

0.引言

中国人讲风水,也只有中国人才真正懂得风水。中华五千年的人居环境文化的积淀,凝练出来这么一套从内到外流溢着中国人独有气息的生存之道。在古代,各种建筑活动,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园囿、寺观、陵墓,以至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无不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在空间环境的整体处理方面,其中包括人文景观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大规模建筑群的空间布局组织,有着与古代及近代西方建筑完全异趣的极高艺术造诣和成就,这些和我们的风水理论不无关系。在当下世界发展瞬息万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或曾经对这些文化瑰宝嗤之以鼻,或曾经对它们歪曲有加,或错误运用,但这些看似愚昧、冥顽的教条式文化沉淀中,难道就没有一些理论适合于物质极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么?我认为肯定有。

1.中国古代风水理论

1.1风水与风水学的概念阐释

“风水”一词来源于晋朝风水家郭璞的《葬经》,郭璞在《葬书》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风水。”这句话不仅为我们解释了什么是风水,还给我们如何达到得水藏风的目的,也即拥有好的风水。就是说人的墓地周围要有树屏蔽,才能聚生气,还要有水环绕,才能保持生气,这就叫做风水。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风要藏,水要聚,只有“藏风得水”,生气才能旺盛。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

古人的风水观就是一种环境观。在中国历史上,从聚落选址、区域规划、建筑单体到施工营建,从皇家宫殿到百姓民居,无不受风水影响,风水理念可以说贯穿于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营建的全过程。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天人合一,在应用过程中着重探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同时也使建筑的选址、方位、布局、外观、色彩等因素与周围建筑相协调。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风水学的概念:风水学是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和建筑( 住宅、宫殿、陵墓等)及其环境的选址、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的一门“术数”学问,它通过直接阐发和运用中国固有的哲学范畴和思想(如阴阳、五行、八卦等),通过理论思维和附会类比的推演,建立一套直观的营建选址和空间经营的准则和方法,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1]。

1.2风水理论的滥觞背景

“风水”可以说是伴随中国古人类的聚落选址实践而产生的。在上古文化遗址的考察中就发现人类原始聚居的地方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环境选择”倾向。如在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遗址中,聚居环境的安排就具有一定的风水意识,主要表现为:①靠近水源,便于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②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方便、具有河流阶地形成的肥沃土地;③聚落多向阳,便于获得充足的阳光[2]。

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源远流长,从源头上讲,风水理论产生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国语》云: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风水理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在与大自然博弈之中,逐渐产生的对大自然的理性认识和盲目崇拜的意识反映,并从一般的认识逐渐加深,系统化为一种指导生产生活的学说[3]。

这其中的“风水”就是指人类产生作用的地理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如:天、地、木、山川等自然景观。因此可以说风水最初起源于人类对环境的认识,以及人类对人地作用规律的把握,对自然现象潜在机理的模糊认识。“原始人类满意的生态环境和中国文化定型阶段的环境是理想风水模式的原型,它存在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和文化深处,决定了中国人的环境优劣意识”[4]。近水、向阳、避风的环境是古人良好人居环境的基本标准,是古代建筑风水遵循的细则前提。

1.3 风水地主要构成要素及品质要求

风水作为一门环境选择的学问,有着独特的选择模式。人们通常把风水地的构成概括为五个方面,即龙、砂、水、穴、向五大因子,又称为“地理五诀”[2]。

风水中的“龙”是指蜿蜒而至的山峦,确切地讲是山脊线,通常为气脉流贯的山体,它形成风水地的靠山,或称镇山。对龙山的要求是植被覆盖率高,树木葱郁。风水中的“砂”指山,是护卫来“龙”的四周较小的山峦坡地形态。砂山以“端正圆巧,秀媚光彩”为吉[5]。此外,还有“水口山”,即环绕基址的河水的来处和去处。水口山对于基址具有天然门户的功能和景观意义,往往倡导水口山植树、建桥、筑塔等,以优化环境,形成风景胜地[6]。

“水”指水源、水流,是实际围绕风水地范围内的大小水系及其走向流势。水能“藏气聚气”。对水环境的选择主要考虑生活、农耕、交通、设险、调节气候以及优化环境等作用,于是水的选择要从水形、水质、水量、水色、水声等方面来考虑。总体来说,水以环弯、归聚、明净、平和为上。

风水中的“穴”指建筑的基址,是风水地中所谓的“生气”出露之处,为最后选定的合适位置。“穴”位的选择是风水选址的关键,是选择人居环境的最根本目的。穴位的选址必须借助有形的山水、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间接判断。

“向”指方向、朝向。基址的方向决定房屋的日照、通风、景观等。因此它是人居环境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以我国所处的地理纬度,我国理想的朝向是坐北朝南。但在实际中因考虑了气候、地形、景观和建筑功能等环境和美学因素,房屋的朝向只要求达到最优,并不一定要朝南。

综合以上各要素而得到的风水地的空间模式大致是:北面有蜿蜒而来的群山峻岭作靠山即镇山,南面有远近呼应的低山小丘作朝案,左右两侧有砂山作护卫,中间堂局分明,地势宽敞,且有屈曲流水环抱,共同构成一个三面有屏障护卫、前方略显开敞的相对封闭的小环境。这样一种自然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局部小气候。基址背后的山峦(镇山)屏挡冬季北来的寒风;东西两侧的低岭缓坡(护山)则避免洪涝之灾而且还能涵养水源,保护水土和植被;房屋朝南(处阳坡)便于接受充足的光照,南面有流水经过可接纳夏季凉风;三面环水可以取得方便的采运条件,便于农业、生活用水,有了污水也容易排出;而各山均要求森林茂密,这既保持了水土又调节了当地的小气候。于是,一个好的风水地便成了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环境、良性生态循环的居住地。由此观之,中国古代建筑风水理论对居址的缜密选择,实质上溶入了建筑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气象学、生态学、心理学、景观学等多方面的有关人居环境的合理内涵。

2.古代园林风水的人居环境观分析

由于园林和风水都追求一种幽曲有请的环山环境,因此二者在环境结构上有许多一致之处,园林的发展也多以风水的环境结构作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叠山布景。园林与风水的不同支出在于:风水以自然天成的环境为主;而园林只是以自然天成的环境为基础,更多的是加

以人工修造,但其最终结果还是作得“宛若天开工”。但,在中国古代乃至近代及现代,许多园林的修造都没有脱离风水的基本结构。

风水讲求理想环境,包括幽雅的山水环境,除自然风景外,还有一种玲珑典雅的山水,也就是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讲求“意境”,追求一种闲情逸致的境界,所以园林的特点出来“奇”之外,更强调“幽”,“幽”又通过“曲”来实现,“曲径通幽”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中国古代风水思想也追求环境的意趣,追求山水、道路的“屈曲有情”,如《阳宅撮要》中所言:“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博山篇》“论水”中对水的要求是:“水近穴,须梭织,到穴前,须环曲。”“论阳宅”中说:“路要环,水要缠。”可见风水理论中极为强调形局奇巧、山环水抱道路弯曲、视景幽深,风水中有两句总结性的话语,就是强调“屈曲有请”,最忌“直去无收”,这与园林追求的“幽曲奇巧”的景观特点有着明显的共性。

“风水”只是名称而非真正的风和水,又称山水之术,是我国古代建宅、造园的主要理论依据。《风水辩》曰:“所谓风水者,取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与无所谓低风者,也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而已,若水势曲屈而环相之,又其第二义也。”这很明显地体现出风水不仅包含着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等领域。风水的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理由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不谋而合,也是现代园林所应追求的意境。可见风水与园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3. 风水理论的现代科学解释

3.1 良好的自然生态要素是聚落生存的保障

富有“生气”之龙脉,草木繁茂,果实、燃料等供给源源不断;秀美的砂山孕育出大片良田沃土,有利于农耕;前缘“金城环抱”之水,有“耕渔、饮用、去恶、舟楫之利”[3]。总之,好的“生态要素”能使聚落在农、林、牧、副、渔业的多种经营中得到发展,造就一块“吉祥福地”。

3.2 良好的自然生态要素可以保护聚落免受侵害

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寒流,朝南可以迎纳夏日南来凉风,争取良好日照;水口山降低水之流速,且为御敌捍卫之屏障;前缘弓状环水使基址免受冲蚀,且具设险之利。风水学中以河曲之内为吉地,河曲外侧为凶地。所谓“欲水之有情,喜其回环朝穴。水龙之接脉,忌乎冲射反弓。”[6]这一结论与现代河流地貌关于河曲的变化规律相吻合。背水之岸(即凹岸)为水流冲刷之地,随着水流的不断冲刷,河岸将不断后退,而向水之岸(即凸岸)则不断的淤长,从而使河床产生横向变形,即河曲蠕动。居向水之岸则可借助自然之力不仅扩张了土地面积,而且也降低了水患的威胁。

3.3 良好的自然生态要素可以保证聚落良好的生态环境

风水格局山川聚结,通过对内外空间界合、流通的限定及对“生气”的“迎、纳、聚、藏”等细腻处理,使“维持生命存在及决定其变化的‘生气’充盈其间”,使影响生物圈最为重要的“风”和“水”的循环、运作得以整合,于是聚落处于与自然的最佳关系中,生态良好,生机盎然。

3.4 良好的自然生态要素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景观品质

祖山重峦叠嶂,富于层次;水口山障景,使基址豁然开朗,别有洞天;“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环抱有情,不逼不压”;南水波光水影,绚丽如画,造就一幅赏心悦目的天人合一画卷。这样的地方自然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当率先研究生态建筑学的西方学者偶然把目光投向中国文化时便惊讶地发现:延绵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风水学理论,其环境观、自然观与建筑观,竟与当代生态建筑学的新思潮理论不谋而合,产生了历史的共鸣。

4.古代建筑风水与现代人居环境观的共鸣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紧密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7]。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风水理论实际上是一门人居环境科学,在风水理论指导下的人居环境不论是在景观选择上还是在生态环境构建上都蕴含了较高的科学性。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居住地是古人追求的目标,也是现代人们追求的理想境地,古代建筑风水理论穿越时空,与现代人居环境观产生了历史的共鸣。

4.1 有机自然观

建筑风水把大地本身看成一个富有灵性的有机整体,认为自然是一个统一的、大的生态系统,人居住在这个系统中,就是这个系统的一份子,人必须同其他因子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共同维持系统的发展和稳定。在现代人居环境构建中,所追求的也正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互相依存。

4.2 人地和谐观

即“天人合一”观或者说“天、地、人合一”观。天人合一指的就是“天人皆物,人效法天,天人调谐”[8]。建筑风水里,经常把大地比作人体来考虑各种因素。对此风水中有一句话叫做“相地如相人”。古人看来,天地的运动直接与人的生长相关,人被视为自然生态链的一环,人生存中的任何活动要吻合于自然,要取得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要避免在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气息与环境中生活,人的建筑要利于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装点自然,是几千年来风水学对人和自然关系的一贯主张。风水学在实际操作中不以地形复杂为坏事,而是抓住山水做文章,用山水美化城市,用建筑美化山水,借助自然景观保护山水的美,同时也衬托建筑物的美,通过建筑物,将人、地(即自然)高度协和为一体,逐渐形成了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良性循环关系。这种人地和谐的思想正是现代人居环境构建所需要遵循的理论基础。

4.3 环境保护思想

即藏风聚气观。建筑风水理论除了指导人们如何选择基址、构建住房外,还指导人们如何植树,以培生气;同时,风水理论还告诫人们不能进行怎样的建筑,不能进行怎样的开采挖掘,以护形势。“培生气”和“护形势”的直接目的出于保护山水,然而客观实际却是保护环境,保护了生态,保护了自然。现代适宜的人居环境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何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生存于环境中的人类必须特别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以便构建一个良好、宜居的大气场。毋庸置疑,风水理论中含有许多附会类比的成分,但它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居环境建设经验的积累,是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附会类比的外像下包含着极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科学合理的内核,在现代人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在人们选择和建设适宜的人居环境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深法.风水理论与人居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24-29.

[2]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81:1-3.

[3] 张薇. 《圆治》古典人类宜居环境理论探研[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3):255-268.

[4] 李辉.我国古代地理学“三形”思想初探[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1):76-82.

[5] 高友谦.中国风水文化[M].团结出版社,2004:135-172.

[6] 尚达翔,张正武.风水与民宅[M].山西出版社,1992:24-29.

[7]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8-39.

[8] 亢羽.易学堪舆与建筑[M].北京:中国书店,1999.

人居环境与建筑风水学

人居环境与建筑风水学 许美群 (广东中轻工程设计院,广东广州510600) 摘要: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场所,人居环境离不开建筑风水理论的指导,而传统建筑风水学“天地人合一”的原则,至今仍然是建设人居环境的指导理论。它关系到尊重自然生态构建和谐社会和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人居环境;建筑;风水学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许多人居环境的经验。从原始初民的“巢居”、“穴居”到现代社会人居环境,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都表现人类有目的选择适宜的人居环境。因此,人居环境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类为了生存而有目的地选择、创造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类生存活动的空间,也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场所。在构建人居环境过程中,应该不断丰富人居环境的内涵,以达到人们所需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优美的目的。 人居环境的质量很大程度体现在聚居选址和居住建筑的形态上。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选址和建筑营造过程中,中国风水学、中国营造学、中国造园学构成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三大支柱,而其中风水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也是环境选择、区域规划和建筑营建的指导原则和操作理论。 一、中国传统风水学风水名称来源,语出晋人郭璞《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为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经》简明概括了风水选择标准:“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风水又称堪舆、地理、卜宅、阴阳、青乌等。而时至今日,堪舆称谓在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同。东汉许慎在《淮南子》中注曰:“堪,天道也;舆,地道也。”这和《易经》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相应的。因此,风水主要是指人们在选择人居环境时,对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态等各种人居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在建筑营造中采用某些技术和避让种种禁忌的总概括。中国传统风水学的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风水学在应用过程中着重探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同时也使建筑的选址、方位、布局、外观、色彩等因素与周围建筑相谐调。 综观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和建筑营造中,人们千方百计寻求营造一处风水宝地,这样使风水文化贯穿于营造人居环境的全过程。从聚居选址、区域规划、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到施工建造管理过程;从原始初民择居到现代宏伟建筑;从皇家宫殿到百姓民居,都存在风水意念。 我们知道,人们在选择人居环境和建筑营造中遵循天地人合一原则,这与建筑风水学所遵循的原则一致。风水文化是以《周易》作为哲学依据。《周易》是由代表阴爻“——”、阳爻“———”两种符号构建起来的哲学体系,《易传?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和谐就成为风水文化的哲学依据。风水学是以中国古典哲 学阴阳思想为根本,来认识自然,选择环境。因此,风水 学应用也体现在人居环境选址规划、建筑营造活动中寻求一种阴阳平衡关系。风水学的另一哲学依据是来自另一部经典《尚书》的五行生克理论。《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行:水、木、火、土、金,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的生克制约理论也成为风水学的哲学依据。中国传统风水学作为一门古老的人居环境科学,经历了萌芽、产生到发展阶段。它起源于原始初民择地定居,风水思想萌芽于先秦时期,风水理论初步形成

《建筑风水学》课程标准

《建筑风水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建筑风水学》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学分:2 课程学时:30 适用专业:装潢艺术设计开课学期:3 一、课程定位 《建筑风水学》为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通过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对古代风水理论进行分类、研究,对其哲学内涵、数理法则、风水理论的局限性进行总结。对古代风水的作用、概念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剖析,在建筑环境和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关联性进行总结、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在现代建筑的设计、规划中,提供科学的古代风水理论借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具备运用建筑风水学理论对于建筑进行分析与阐释,进而运用建筑风水学理论对于建筑进行欣赏与评价。同时,结合建筑学科的特点,以建筑艺术为对象,从建筑装潢艺术设计的角度,按照家庭、公司的室内摆布的风水要求,运用现代建筑平面、装饰设计的要求进行剖析与运用。通过研究式的学习,具备自制丰富多彩的课件,充分展示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前续课程《建筑史》与《建筑美学》,为《建筑风水学》的深入学习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古代风水理论的分类、研究其哲学内涵、数理法则、风水理论的局限性。对古代风水的作用、概念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剖析,在建筑环境和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关联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在现代建筑的设计、规划中,提供科学地借鉴古代风水理论。 (二)能力目标 作为高职高专的《建筑风水学》课程,注意结合建筑学科的特点,注意把风水学与建筑艺术结合起来,从建筑风水的角度分析建筑规划选址、

城市选址、单体建筑设计、室内装潢等方面的内容。深入剖析中外建筑,并形成一定的建筑风水学研究能力。 (三)素质目标 《建筑风水学》课程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建筑风水学思想,结合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等理论体系,用现代科学理论验证一些风水理论的科学性,阐述其中的科学因素和对现代规划的借鉴作用。 三、课程内容

张千一东南大学地理与人居环境学博士

风水不是迷信--(张千一东南大学风水与人居环境学博士)我们知道,现在在很多建筑类、设计类院校,都会开办易学基础之类的风水学课程。风水学说并不能算是一门科学,它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和西方的科学体系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的科学体系是建立在微观的实证分析上,将研究对象的局部单独分离出来进行研究。而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整体式的思维方式,将事物的各个部分综合起来分析。风水学,或者说易学是东方人整体思维观念的产物,不适于作为科学来理解。 中国的风水学中,只有一部分是长久传承下来的东方文化,此外也包含着很多封建迷信说法,带有明显的主观臆测成分。这就需要易学专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风水学的根源是周易文化和阴阳五行学说,以五行学说为主;但在我们的文化中,还有很多巫术元素也融进了风水学中,这与科学就是完全矛盾的,但是中国巫术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也有其哲学和实践根基,不能因为与科学矛盾就一概否认。东方文化的优点是整体性,但这同时也是它的缺点。西方科学具有实证微观的特征,精确与局部考察事物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有时模糊更精于精确,.譬如风水学里不可能将居室的细部独立出来分析,而只能以整个居室空间作为一个事物整体来运用这一学术。这时就需要采用西方科学,双方互补,才能形成更加完整的研究体系。

朝东的房间不适合肝病患者居住(图片来源:新浪网) 建筑中的风水妙用 在风水学说的应用上,我们结合了中医阴阳五行的观念。医易同源,阴阳五行学说在天为星象学,在人为中医学,在地即为风水学。我举一个例子,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如果房子的主人患有肝病,那么东侧的房间就不适合他居住。因为肝属木,方位学上东方也属木,如果住在东侧的房间会造成人的肝火过大。如果一定要住在这样的房间里,就必须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春天,情绪不可太过激动。从五行的角度对建筑环境进行设计,是有一定的道理可循的;而那些所谓的巫术、辟邪方法,我个人是不认同的。

建筑风水学

建筑风水学 建筑风水学是一门研究建筑物“风水”的一门学科。所谓风水是一门察天观地的科学,就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那么,所说的“生气”又是什么呢?据《吕氏春秋-季春》云:"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气是万物生长发育之气,是能够焕发生命力的元素。 在风水学的研究中,学者们认为自然界的超微离子(比如前几年卖的等离子发生器)和磁场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正负影响,并认为在自然界中任何物质都会产生作用与人体的超微离子和磁场,这些能量也随着环境不断改变,也随着人体自身的场态信息的改变而改变。这些信息能量可以使我们心情愉悦、思维敏捷、健康长寿,也可以使人思维迟钝、神经恍惚(撞鬼)、多病短寿!而风水就是在地基、居所布局基础上增加某种信息符号,以满足人们避凶趋吉的心理要求! 在人的一生中,人体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对自然电磁波的变化的反映,必然伴有一些物理和化学现象(一些学者已用仪器对人、动物、植物测验成功)。人体在外界影响下发生一系列生理、生物化学现象,为风水的作用机能提供了依据! 中国的建筑风水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人类的生存空间提供了重要的意义,既能有效的结合自然环境又能很好的融入环境,

达到天人合一的环境生存空间,把建筑行业和生态环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高煜翔多年的《建筑生态风水学》研究,提倡辨证研究中国建筑生态风水学,用物理的方法来诠释建筑生态风水知识。高煜翔,河南南阳唐河人,毕业于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现为阴阳易辨派创始人、河南省易学会命理特约顾问、中华建筑风水研究学会理事、中华中医研究协会特约顾问、国际阴阳五行研究协会顾问。提倡辩证研究中国的易经。

风水楼盘朝向与环境因素

风水楼盘朝向与环境因素 楼盘朝向的选择,涉及到当地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建筑用地情况,必须全面考虑。选择的总原则是: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要满足冬季能争取较多的日照,夏季避免过多的日照,并有利于自然通风手的要求。从长期实践经验来看,南向是在全国各地区都为适宜的建筑朝向、但在楼盘设计时,楼盘朝向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不可能都采用南向。这就应结合各种设计条件,因地制宜地合理楼盘朝向的范围,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要求。 选择楼盘朝向,一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楼盘朝向与日照 在住宅规划上,对朝向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因为在追求最大可能的安静、最好的景观与最佳日照之时,产生了不可协调的矛盾,所以在每个单元中应仔细斟酌。朝向、日照对人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景向”所不能替代的。小套、中套由于居住空间较少,仅要求至少有一间朝南即可,大套房因居住空间数多达5个,如仍取一间,则显得标准太低。考虑到总平面设计遇到基地朝向不好,或形状不规则,以及确有一定规模的景观等特殊情况,其朝南偏东、偏西角度可放宽到45°,但应经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当住区周边存在着相当规模的景观时,规范应允许住宅朝向有更大的自由度。因为住宅是一种商品,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 2.楼盘朝向与景观 景观环境的好坏已成为观念日渐改变的人们对居住区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成为房产开发商关注的焦点。对一些中高密度居住环境的调查显示:居民基本上根据从窗外所看到的内容,来判断周围环境的优劣。纵观当今国内房地产市场,以景观设计而博得满堂喝彩的楼盘比比皆是。 3.楼盘朝向与空间形态 通过对历史上各种类型住宅的考察,不难看出,无论何时都有变化与相对稳定这两个方面。变化对居住形态的影响以及居住形态本身缓慢发展的某种恒常性,成为影响居住形态的两个重要因素。社会结构变化对居住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居住制度和社会控制等方面。从旧时中国唐长安的里坊制,到汽车时代的“邻里单位”和“居住小区”,无不反映着社会控制和居住组织制度对居住形态类型的影响。人的需求有社会性和私密性两个方面,体现在实质环境上则是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性空间层次的序列。如果对人类历史上形形色色的居住形态进一步考察,则不难看出,围合、半围合式空间形式,是一种相对稳定而又较为普通的居住形态。无论是古代罗马的内庭院式住宅、明清的四合院,还是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合院式住宅等,概莫能外。并且其规模可以从住宅到里坊,以至城市,各对应于一定数量的人群结构。到了近现代,经济技术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在居住形态中,则突出地表现为城市中的高密度聚居。低层演变为多层和高层,独家小院变为多户住宅楼,并形成组团或街坊。尽管其布局千变万化,围合和半围合的空间形态,依然相对稳定地大量存在着。 4.楼盘朝向与主导风向 主导风向对冬季室内热损耗程度及夏季室内自然通风影响很大,因此选择建筑朝向应考虑日照的同时注意主导风向。在北方寒冷地区,冬季为了建筑防寒,大部分主要居室的布置,应避免对着冬季主导风向,以免热损耗过大,影响室内温度。如北京地区,冬季主导风向是北风和西北风,从北偏东45°到北偏西60°朝向的范围内,主导风向入射角小于45°,冬季寒风侵袭比较严重;在南偏东60°到南偏西60°的范围内,处于背风面,是冬季建筑物防寒的适宜朝向。在南方炎热地区,争取良好自然通风是选择建筑朝向的主要因素之一。应将建筑物朝向尽量布置在与夏季主导风向入射角小于45°的朝向上,使室内得到更多的穿堂风。但当总平面布置是行列式方式时,应当避免建筑物正对夏季主导风(即风向入射角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关于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日益引起从事房地产业、建筑业、装饰业及设计界人士及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这里,围绕这一课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以求教于学界及有关人士。 一、古代建筑风水学的基本思想 众多考古资料证明,重视人的居住环境,这是中国本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先民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认识已达相当高的水平。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已有了很明显的“环境选择”的倾向,其表现主要有:(1)靠近水源,不仅便于生活取水,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3)处于河流阶地上,不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袭。(4)如在山坡时,一般处向阳坡。如半坡遗址即为依山傍水、两水交汇环抱的典型的上吉风水格局。颇具启发意思的是,这些村落多被现代村落或城镇所迭压,如河南洪水沿岸某一段范围内,在15个现代村落中就发现了11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甘肃渭河沿岸70公里的范围内,就发现了69处遗址。可见,远古时代的人们对聚落选址因素的考虑很是讲究,这个古老的传统根深蒂固地遗留在后人的脑海中,并具体显现在许多现代城市、村镇的选址与建设中。从上古文化遗址情况中还可判断,人们聚居的地区,已出现了较为明确的功能分区。如半坡遗址中,墓地被安排在居民区之外,居民区与墓

葬区的有意识分离,成为后来区分阴宅、阳宅的前兆。新石器时代原始居住形式的不断改进,反映了人们随环境而变化的适应能力,对原始聚落的位置选择,也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居住环境的质量有了较高的认识水平。总之,人们在观察环境的同时,开始了能动地选择环境。 从殷商之际的宫室遗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对河流与居住环境之关系的认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今河南安阳西北两公里的小屯村,是殷商王朝的首都。这里洹水自西北折而向南,又转而向东流去。就在这条河流的两岸,其南岸河湾处的小屯村一带,是商朝宫室的所在地;宫室的西、南、东南以及洹河以东的大片地段,则是平民及中小贵族的居住地、作坊和墓地等;其北岸的侯家村、武官村一带则为商王和贵族的陵墓区。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宫室区、民居区还是生产区、陵墓区,它们都是位于河水曲折怀抱之处,这充分证明了后世风水学中追求“曲则贵吉”理念源远流长。正如《博山篇·论水》中所说:“洋潮汪汪,水格之富。弯环曲折,水格之贵。”蒋平阶《水龙经》亦曰:“自然水法君须记,无非屈曲有情意,来不欲冲去不直,横须绕抱及弯环。”“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华富绕。”总之,对水流的要求是要“弯环绕抱”,讲究“曲则有情”,因为“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阳宅撮要》) 再则,风水学中以河曲之内为吉地,河曲外侧为凶地。《堪舆泄秘》曰:“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水龙经》亦认为,

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

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 关键词: 建筑材料;生态环保;以人为本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越来越追求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各种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日趋庞大,建筑设计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只有掌握新型建筑设计的特点,人们才能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 建筑业是一个贴近民生的行业,现代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到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要求各级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必须以强化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监管、落实节能环保标准为重点,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的现代建筑产品。建筑工程质量是现代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追求的最终目标,为此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方面要突出“三抓”,即抓基础管理、抓精品工程、抓重点企业,逐步将监管的重点向使用功能、质量通病治理等方面延伸。住宅作为重要的个人物产,其工程质量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建管部门要着力抓好住宅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认真落实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把住宅质量的考核单位从小区、整栋楼分解细化到每个住户,维护广大住户的合法权益。公共建筑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大型公共建筑,建筑工程主管部门要制定专项质量监督方案,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公共安全。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要求建筑业注重人性化施工,尽力减轻现代建筑施工对周边造成的不利影响。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形象的提升,离不开群众支持和社会认同。施工现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展示现代建筑企业综合实力和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建筑工地的安全文明施工问题,不仅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和工程的质量,更关系到行业的公众形象、地方的投资环境。我们要加大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力度,大力推进文明施工,创建文明工地。同时要针对目前建筑业容纳的农民工就业量,在进城经商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重超过五分之一的实际,要求现代建筑业企业切实关爱农民工,注重对农民工的教育和管理,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统筹做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权益保护工作,依法查处拖欠工资等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行为。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实施绿色建筑战略,着力打造生态环保人居环境。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贯穿于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智能、绿色环保建筑,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从而推动现代建筑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近来日趋关心的焦点,尤其是自进入2005年以来,今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就是,“营造世界城市,呵护地球家园”,而有 关绿色的、和谐的人居节、人居环境的论坛也在今年扎堆儿召开。于10月3日世界人居日前夕、9月底在深圳举行的“2005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由于联合国安南秘书长特别顾问、联合国副秘书长、全球环境界的泰斗莫瑞斯·斯特朗等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的出席而格外引人 关注,一些全新的观点、理念从论坛上频频传出。

风水与人居环境——试分析风水四象理论

风水学,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中国古代称堪舆术,目的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许多与风水相关的文献被保留下来。由文献中可知,古代的风水多用作城镇及村落选址、还有宫殿建设,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 中国古代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所谓的“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相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四象”一词最先出自《易?系辞》,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即太阳、太阴、少阴、少阳。四象本为中国古代星宿崇拜之四灵,经道教演变为四方护卫神。古人以太阳经行之黄道为参照,将恒星分为二十八宿,每七宿一组,分别以四灵命名,东方角、元、氐、房、心、尾、箕为青龙;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为白虎;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为朱雀;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为玄武。 青龙原为古老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道教东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为二十八宿的东方七宿,其形象龙,位于东方,属木,色青,总称青龙,又名苍龙。《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青龙东斗星君”为:“角宿天门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驷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鸡星君,箕宿天律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东方龙角亢之精,吐云郁气,喊雷发声,飞翔八极,周游四冥,来立吾左。此外,道教还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青龙者,东方甲乙木水银也,澄之不清,搅之不浊,近不可取,远不可舍,潜藏变化无尽,故言龙也。 白虎原为古老神话中的西方之神,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为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其形象虎,位于西方,属金,色白,总称白虎。《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白虎西斗星君为:“奎宿天将星君,娄宿天狱星君,胃宿天仓星君,昂宿天目星君,毕宿天耳星君,觜宿天屏星君,参宿天水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西方自虎上应觜宿,英英素质,肃肃清音,威摄禽兽,啸动山林,来立吾右。”同时,道教亦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白虎者,西方庚辛金白金也,得真一之位。《经》云:子若得一万事毕,淑女之异名,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其伏不动,故称之为虎也。 朱雀原为古老神话中的南方之神,道教南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为二十八宿的南方七宿,其形象鸟,位于南方,属火,色赤,总称朱雀,亦名“朱鸟”。《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南方朱雀星君为:“井宿天井星君,鬼宿天匮星君,柳宿天厨星君,星宿天库星君,张宿天秤星君,翼宿天都星君,轸宿天街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南方朱雀,众禽之长,丹穴化生,碧雷流响,奇彩五色,神仪六象,来导吾前。”同时,道教也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朱雀者,南方丙丁火朱砂

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

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 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由希腊oikos(住所)加上logos(学科)组成okologie 衍生而来,意即研究环境中的生物。现代生态学概括为:研究决定生物分布及其量度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人居环境简言之是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关的环境总和。其与生态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者在参与编写《乌鲁木齐市北郊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及《乌鲁木齐市南郊绿色长廊生态建设项目》中,将林业生态规划理念运用到人居环境中去,得到较好的评价。因此,特撰写此文,望能给从事林业咨询人员借鉴。 标签:人居环境、生态学 前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森林是自然生态的主体,是人与环境和谐的重要因子。认真研究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并在实践中予以应用,是林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人居环境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所有人类聚居形式的环境为研究对象,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1 林业工作者关注“人居环境”的必要性 人居环境是20世纪中叶开始逐渐被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广泛关注起来。它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从而使人类能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是:建设规模大,动用资金多,发展速度快,城市建设涉及的专业领域与部门广。城市人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以及人口与土地的矛盾等等,都已成为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课题。而在生态建设项目中,往往涉及此领域,因此,这就要求林业工作者要在实践中迅速掌握人居环境的理论,在生态建设项目中,提高将生态理念与人居环境良好结合的能力。特别是人居及周边区域的生态建设项目中,更应该将二者和谐统一。 2 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 人居环境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良好聚居环境为目的的。而生态学则是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为目的的一门基础性科学,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也就是在一切的生产、生活活动中,要有生态的意识,要尊重自然,要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现在以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为例,说明生态学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如下:

从栖息地理论看风水与现代环境科学

从栖息地理论看风水与现代环境科学 摘要:比较了栖息地理论和传统风水理论,结果表明,两者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栖息地理论认为,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需要有利于躲避、逃跑或战斗活动的环境,一处环境若具有人类生活所需资源,危险性低,则此种环境会较受人类之喜爱,因为此环境有助于人类的生存、生活。传统风水理论持同样观点。应该以现代理论与知识作为风水的科学基础,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风水;栖息地理论;环境适应;环境偏爱 中图分类号: X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XX)10-0455-03 风水是人们在营建城市或坟墓时,从风向、向阳、交通等条件出发,挑选建筑地点的思想,是风水鉴定专家所持有的高雅智术[1-2]。风水是人们数百年来基于对环境之观察与体验,发展出的一套与环境和谐互动以求生存的独特方式,人们认为,选择理想的居住地点不但能使人、建筑物及环境之间达到和谐,且能带给居住者健康与繁荣。风水结合哲学、宗教、星象、数学、地理概念,强调“气”的概念。风水鉴定专家认为,从气的角度看,人和自然是一样的,透过基地周围流动的气,能使住宅与环境之间产生良性互动,形成聚风纳水的理想住宅,通过气的媒介,使环境与人一体化,涉及物理、生态、空间、

时间、心理、宗教以及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风水的目的是达到人类间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平衡。由于有些文献晦涩难懂以及一些风水师故弄玄虚(deliberately mystifyed),再加上大众对其缺乏了解以及系统研究,风水被许多人视为迷信,至少没有达到“科学”的标准。对尚未全然了解之事物断然视之为迷信,此种作法并不符合科学原则,也并非探索真相的合理方式。判断某项理论是科学还是迷信准则如下:第一,背后常常隐藏着1个参照物,那就是当代自然科学;第二,判定其科学或者迷信的依据还来自科学哲学的评判标准。但是可能存在2个问题:首先,当代自然科学是否是评判所有知识的唯一标准;其次,当代科学哲学是否能够给出一个被所有科学家公认的评判标准。对于前者,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后者,随着当代科学、当代哲学的不断发展,仍需进一步研究。近年来,风水理论在海内外逐渐受到重视。风水理论所追求的人类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与西方新兴的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所追求的目标一致,所以有的西方学者称风水为“宇宙生态学”(astroecology)[3]。风水具有生态演进与适应的价值。在风水良好的地方,可以找到特定的环境特征显示该地的可居住性[4]。好的风水能确保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且大多数建筑师的设计感知与风水原则是契合的。由此可知,风水学是人类在凶吉祸福并存的条件下,所领悟到的如何依据周围环境条件来选择理想栖息地的应用科学。 1 栖息地理论 生物进化论、栖息地选择(habitat selection)理论认为,人

人居环境与生态城市

浅议人居环境与生态城市 摘要:从人居环境概念入手,综述了人居环境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引出生态城市的概念,概述其内涵及特征,最后为创造适合人们生活的良好居住环境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生态城市;建议 亚里士多德在2000 多年前说过,人们为了生存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可见,人的生存和发展 是人类城市发展的一个永恒的追求。然而,这种追求的内涵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时代的更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最高追求就是以人为本,满足人不断变化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求。在新的世纪,一个不适宜现代人生存的城市自然会被淘汰,一个窒息人的发展的城市必将衰落。因此,许多城市都在为改善各自的人居环境、创造适合现代人居住和创业的城市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1人居环境的概念与内涵 人居环境科源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人类聚居学,他不拘泥于单纯的建筑与城市的概念,强调从整体上来考察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问题。道氏将其划分为自然环境、人、社会结构、建筑与城市、交通与通信网络 5个基本构成要素,提出了研究人类 生产与城乡建设活动的规律,寻求实现理想、美好的人居环境的途径[1] 。 在我国,明确提出“人居环境”一词只有 10余年的时间,而后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和运用。我国学者吴良镛在道氏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基础上,认为“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他认为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群,提出要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的融合”为核心来建构人居环境科学的学术框架,拟定其研究领域有:①居住系统; ②支持系统;③人类系统;④社会系统;⑤自然系统;⑥跨系统研究[2] 。 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聚居环境状况引起了广泛重视, 相关的理论成果也大量涌现。邹德慈认为应从人居环境科学的高度审视城乡规划问题 [3] 。吴良镛、毛其智提出用数字信息技术,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人居环境的 发展[4]。刘平等对城市住区人居环境进行了生态设计方法的研究探讨[5] 。李长坡等建立数学 模型,探讨城市人居环境与城市竞争力的定量关系[6] 。熊鹰等进行了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 展的协调性定量评价的研究[7] 。这些文献都是从不同学科领域探讨城市人居环境的相关问

“风水”与地理环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b2391460.html, “风水”与地理环境 作者:王小龙梁灿盛王改娟 来源:《科技资讯》2011年第20期 摘要:风水属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本文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了风水的起源、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人们对风水的评判,指出风水既是一种独特民俗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有关地理环境与人的学问,加以合理的引导,可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风水地理要素文化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7(b)-0243-01 1 风水的起源及其流派 “风水”又称“堪舆”、“地理”、“形法”、“阴阳”等等。现在所说的“风水”,一般被认为语出晋朝郭璞所著《葬经》:“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1]。元明清时期,风水术在我国已经遍及各个阶层,到清朝时期,连修建四合院时大门的方位,家中设施的安置等都讲究风水。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历代形法家大多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他们在给民众传播风水术时,都基于地理要素来进行,这样有意无意的推动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风水两大流派之一的理气派,以方位论吉凶,以罗盘为主要工具,不用实地考察山川地理形势,只在一个地点依靠罗盘进行推断,同时将阴阳五行、八卦、星象、神煞、奇门等几乎所有术数的理论都纳 入其立论原理,形成了十分复杂的学说。而另一学派形法派,讲究山水形态的配合,以龙、穴、砂、水、向五大要素作为选址依据,重视实地勘察。一般认为,宋代以后,理气派才真正与形势派分离开来[2]。理气派发展到后来愈加复杂玄奥,难以理解,其影响远不如理气派,只在浙闽粤等沿海一带传播较多。 2 “风水”与地理环境及其在古代人民生活中的应用 2.1“风水”与地理环境联系紧密 风水流派中的形势派,讲究的是考察山川、河流、气候等自然地理因素之间的组合。在选 择基址时,实施步骤分为: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具体来讲:“觅龙”就是对山脉整体走势进行判断;“察砂”是对周围环境的群山进行考察;“观水”是对区域内水流河道形式、水质好坏进行检验;“点穴”即根据觅龙观水的结果,在区域内选定具体位置;“取向”则是对选定的位置确定其合适的朝向。不难看出,以上几个步骤都是基于地理环境,而对地理环境进行的资源评价。具体来说,风水中考察的地理因素包括地形、气候、地质、水文、景观、生态等各个方面,风水理

建筑风水与现代科学从建筑风水学的几个关键问题

1 建筑风水的起源与发展 1.1 建筑风水是我国原始文明的悠久历史象征之一 “风水”的概念,一般认为源自晋代郭璞的《葬经》。《葬经》中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又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深浅得乘,风水自成”等等。事实上,汉代青乌子《青乌先生葬经》更早涉及风水,书中说:“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上述表明, “风水”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对风水的论述,主要源自对“风之聚散,水之行止”这一自然现象一般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以及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经过几十代人的发展推演出一套完整的风水理论。 风水理论的形成是人们经过大量经验实践总结的结果,一般情况下理论的形成特别是古代远落后于风水实践。 那么,建筑风水的思想产生的年代究竟有多远?建筑风水理想模式的核心是青龙、白虎、玄武和朱雀等“四神”或称“四灵”,据《三辅黄图》记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 以正四方”。1988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青龙、白虎图案,说明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四神”概念。在宗周的丰京瓦当中, 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发掘的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中,“四神”图案与北斗星、二十八宿紧密相联。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对这种天人相应现象的论述:“众星列布,体生于地, 精成于天, 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上述建筑风水观念说明中国的文明至少在6000年或者更早,这与有关专家的以下有关结论是一致。 “由于长江流域河姆渡等地的考古发现,世界历史应当改写,各大古文明的位次也有必要重新排列。”日前,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史式教授向外界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史教授认为, “中华文明五千年是我们说的,西方学者从来没有承认过。他们只肯承认有甲骨文记载以后的历史,也就是黄河文明只有3000 余年之说。”过去,世界史对四大古文明的排列是:第一,尼罗河文明,距今6000余年;第二,两河文明,距今5000余年;第三,印度河文明,距今4000余年;第四,黄河文明,距今3000余年。从70年代起,国内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中,首屈一指的是1973 年发现的浙江河姆渡遗址,这里出土了7000 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1979年,又发现了湖南城头山遗址,这里出现了6000 年前的古城、6000年前的祭坛、6500 年前的水稻田。在洞庭湖区域,还发现了距今8000 年至9000年前的人工水稻。现有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的一些文明因素比黄河流域要早。史式说:“过去由西方学者写出来的世界史必须改写,一切只有利于西方殖民者的史学理论必须推翻,文明的标准必须重定。”“这项工作必须让全世界各民族的学者共同参加,不能让少数学者包办,应该让全人类的史书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摘自《生活时报》。 1.2 风水与易经 风水是否起源于易经?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1)概念的先后;建筑风水的青龙、白虎“四神”概念早已存在,远早于易经的年代。 2)早期的风水概念,如晋代郭璞的《葬经》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主要讲气、风与水的关系,并未有出现关于易经的思想。 3)层次先后或进化次序问题居住建筑与先民密切相关,在先;而易经是高级智慧、文明发展的产物,在后。所以我们可以说建筑风水是源远流长的,是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甚至更早相联系的。

传统风水理论对现代人居环境营造的启示

传统风水理论对现代人居环境营造的启示导读:中国的风水最早起源于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形成于汉晋,风水这个名 称的由来,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的《葬书》中: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自古就是我国先民相地营造村舍民宅的重要依据,无论是都 邑﹑村镇﹑聚落﹑宫宅﹑苑囿﹑寺观﹑陵墓,以致 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都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可以说,风水是古人在选择人居环境时,对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态等各种人居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在建筑营造中采用某些技术和避让种种禁忌的总概括。传统风水学的核心是“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我们在选择人居环境和建筑营造中,要遵循这个原则,在应用过程中要注重探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虽然这两者各有侧重,但其共同关注的惟有一物,那就是“气”,即“生气”。 关键词:风水,人居环境,天地人合一,生气,相地 中国的风水最早起源于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形成于汉晋,“风水”这个名称的由来,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的《葬书》中:“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自古就是我国先民相地营造村舍民宅的重要依据,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苑囿﹑寺观﹑陵墓,以致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都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可以说,风水是古人在选择人居环境时,对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态等各种人居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在建筑营造中采用某些技术和避让种种禁忌的总概括。但由于风水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长期被蒙上迷信和愚昧的面纱,多年来一直被当成文化糟粕,被学术界所摒弃,因此风水理论中所蕴含的科学成分也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等问题困扰着全世界,于是,学术思潮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重视人和自然的有机关系。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受到西方学者的注目。强调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协调与协同的中国哲学思想,包含着显著的美学成分和深刻哲理的风水理论,对于将人、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和谐地有机结合并且充满审美情趣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 [论文网 https://www.doczj.com/doc/db2391460.html,]化进程中积累的深厚的人居环境经验,为我们今天构建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优美的和谐人居环境在指导原则和操作理论方面提供了很多启示。 一、“天地人合一”为核心的指导思想 传统风水学的核心是“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我们在选择人居环境和建筑营造中,要遵循这个原则,在应用过程中要注重探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传统的风水理论尊重环境的自在性,反对按照人类意志改造自然。自然环境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做天地之祖,为孕育之尊,顺之则享,逆之则否”。虽然有人要说,古人对于自然的近乎神化的崇拜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技术的落后,但今天拥有发达技术的我辈,却因为伐林烧山、填湖种地、劈山修路等等随意改造自然甚至是逆自然之道而行的行为而饱受洪水、泥石流、气候恶劣等灾害的折磨,并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来退耕还湖、封山育林。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滥

浅谈人居环境品质与意境

中国矿业大学10-11学年第二学期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 《人居环境与通风》作业 姓名 学号 专业年级 二〇一一年四月

浅谈人居环境品质与意境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关注点渐渐从充分注重自己的住房及周边环境品质改善延伸扩展到整个社区、整个城市的环境建设,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全面地、系统地追求理想的生活环境,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人居环境的品质与意境。 关键字:人居环境品质;人居环境意境;自然观;绿色人居环境 1.引言 人居环境所涉及的方面不仅是要满足人类对遮风挡雨、生活起居的物质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类对心理、伦理、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因此人居环境的发展表现了一个时代文化艺术的风貌和水准,凝聚了一个时代的人类文明。无论是建造住宅还是与其融为一体的园林景观,都既是一种生产活动,又是一种文化艺术活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发展的历史,人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就是人的漫长的进化历程,居住环境的改善始终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和文明进步。 人居环境,“居”字是住宅,“环境”就是社区,是人们所能触及的外在环境的总和,从精神的内在体验和外在的环境空间,如何让住宅和社区符合优质人居环境的标准和特色,人居环境为人所造,又反过来通过它的“美育”作用,来陶冶人的心灵和性情,来“造人”。人居环境的品质与意境研究的是人生活的方式、生活的状态、生活的氛围,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如诗如画。 2.人居环境发展概况 2.1工业革命前的人居环境品质与意境的和谐平衡 我们可以从考证中得知原始人类从巢居、穴居发展到定居,它们是人类求得生存过程中的安全避护所。从品质上满足了原始人对居住环境最基本要求,遮风挡雨、防灾防兽、群分类聚,并在寻求理想生存环境的过程中改进选择环境的技巧,对“天”的崇拜与天人合一的观念促使他们寄望通天通灵的巫术意念活动,从意境上以取得人类自身无法知晓的“天”的暗示,以“天”意来选择环境从而达到与天地山水同相连的意境。 而后,随着世界上先后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国家的出现同时也表示人类聚居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居环境也不断改善。因此产生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文明:黄淮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和地中海文明,这四种文明表现在人居环境上就是创造了灿烂辉煌而各具特色的建筑与城市空间。在埃及,人们迷信人死后会复活并从此永生,创造了至今震撼世界的理想化“阴宅”——金字塔。在地中海,古希腊的手工

浅谈易学风水与环境心理

浅谈易学风水与环境心理 摘要:一个和谐社会具备自然环境和谐以及人文环境和谐两个条件。风水学和环境心理学以不同的方式对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诠释,正确处理传统易学风水思想和环境心理之间的关系,使其为人类创造美好家园服务很有必要。 关键字:建筑设计人际交往养生保健心理学 一,易学风水的概念 《周易》属于古代哲学一种,风水属于古代堪舆科学。风水,又称堪舆,“风”与“堪”指“天道”——是人周围的天文条件;“水”与“舆”指“地道”——是人周围的地理环境。两者之间有一些相互支持反正的关系。由于风水,实际上是中国人的天地观或自然观,它不是一味去“改造”破坏环境,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一定意义上,风水术是集地质地理学、生态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所以它和周易的关系说得清道得明。 风水最基本的对环境的要求就是背山面水。风水理论可以看做是中国古代的区位选择理论或空间规划理论,这些理论既用来给老百姓看阴阳宅,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城市选扯也是按着这个理论来选择的,包括首都的选扯。 细的说,周易的精髓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顺应天意。顺应天意并不是要听天由命,那是一种颓废的人生态度,台湾大学教授曾仕强教授解释为:要顺应自然规律。中国人历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万物都孕育着生命,都具有适合其存在的最佳环境和条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则有创造有益于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理想环境的能力。中国古老的风水术,剔除其中的封建迷信糟粕,就是探讨如何寻找并提供这种环境的理论和艺术。 二,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研究范畴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自古至今,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是在代代相传的探索和思考过程中,人类不断解释环境,解释自己,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人际交往,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研究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三,易学风水和环境心理的关系 由于风水机器重视自然景观的审美,讲究的是人文美和环境自然美的和谐,所以很明显环境心理学在风水中的重要性。环境不简单,它是风水学的重要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