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经课堂笔记

政经课堂笔记

政经课堂笔记
政经课堂笔记

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课堂笔记

2006-6-30 16:42:23 西南财经大学考研共济网点击浏览:1778次

·[考研一站式]西南财经大学硕士招生相关文章索引

·[考研一站式]西南财经大学硕士专业课试题、[订购]考研参考书、专业目录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资本主义部分

336260 37

导论研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00092

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业

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

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研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336 26038

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

同济

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

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共济网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48号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彰武

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主管条件—

—人)的有目的的劳动。112室

物质资料生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院产的条件: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021-

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共

物质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

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

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36260 37

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112室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正门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

1、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客观性: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适应某些经济条件。

2、经济规律的特点:①与人的经济活动相联系;②随着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消失而消失;③有阶级

性,有阶级的背景。

4、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分类:一般经济规律、共有经济规律、特有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阶级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

思考题:1、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否是阶级斗争?

四、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五、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思考题:1、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能否改造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点。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物的有用性。

2、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的基本条件:a、社会分工;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

3、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物理、化学自然属性决定。

怎样才能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a、对别人有用,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劳动产品的使用

价值;c、交换

4、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交换在量上的比例。交换价值的基础是价值

A、有效用;

B、供求

5、价值。A、含义;B、社会属性

6、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统一:①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②没有经过人劳动,虽有使用价值,不是商品;③不用于交换,有使

用价值无价值。

矛盾:①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价值属于社会属性;②只能通过交换来实现;③对于购买双方,只能实现

一种。

7、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二、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有目的和手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具体劳动创造使

用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唯一的源泉)。

①具体劳动的含义:

2、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唯一的源泉)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者的关系。

4、商品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前者决定后者)。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5、马克思创立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商品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①劳动价值理论;②剩余价值理论

三、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劳动量——劳动时间(并非个别劳动时间,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价值量的比较:以简单劳动为尺度。①质的规定性: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②量的规定性: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社会平均熟练程度,水平决定

3、考察价值量应区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自乘或倍加的简单劳动。

①简单劳动(不需要专门训练)——〉具体劳动换算成抽象劳动——〉劳动生产率

②复杂劳动(需要专门训练)——〉复杂劳动换算成简单劳动——〉商品价值量

4、商品价值量的变动: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①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②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a、劳动者熟练程度;b、科技发展水平、应用水平;c、生产组织形式;d、生

产资料的规模——劳动工具;e、自然条件。

四、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的矛盾。

1、商品生产产生的基本条件:①社会份工的存在,每个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②

生产资料私有制,各个生产者独立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劳动产品归私人所有。

2、这一基本矛盾是商品生产产生的基本条件决定的。商品的内部矛盾也源于这一基本矛盾——〉总矛盾: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通过交换并且交换成功来实现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

化。

第二节货币

一、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形式,以货币来表现价值是价值形式的最终结果。

过程: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A、使用价值成了价值的表现形式;B、具体劳动成了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C、私人劳动成了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2、总合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表现:A、简单的;B、统一的

优点:商品价值第一次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缺点:直接的物物交换。

意义:存在商品交换的媒介,是质的飞跃,出现一般等价物。

4、货币形式:一般的等价物特殊的商品

商品与货币的对立统一。

5、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二、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货币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尺度(商品内在尺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外

在表现形式)。

①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②可以是观念的货币;③商品的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④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比率,它与商品价值本身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⑤价

格标准。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①实实在在的货币;②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③纸币是由国家强制发行、使用的价值符号。

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职能。职能是现实的、足值的金

属货币。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量。

4、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减少了流通中的所需货币量,扩大

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5、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三、货币形式的演变:实物货币(各种自然存在的物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包括:纸币;

汇票、期票、票据;银行票据)——〉电子货币

四、货币流通

(一)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二)纸币流通规律商品流通货币流通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销售商品总量x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次数)

M0:基础货币量—流通的现金(纸币、硬币)

M1:活期存款+信用卡上的金额+ M0+支票

狭义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广义M3:M2+国库卷+股票

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通货紧缩:物价下降,货币升值

通货紧缩的后果:①资源闲置;②失业加剧;③借债困难;④宏观经济增长放慢

通货膨胀: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从而出现的纸币贬值和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

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有好处。

第三节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客观规律

二、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要求商品按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等价交换随着供给和需求关系的不断变化,价格不断地和价值发生着上下偏离(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形式)。

价值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的实现:等价交换价格与价值相等

三、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偏离价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原因:a、

总是围绕价值规律这个中心进行;b、上涨和下降可以抵消,平均趋于一致;c、总以价值为基础。

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偏离

四、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以一部分生产者破产,社会劳动巨大损失为代价);

②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生产力不断遭到破坏,社会劳动浪费),市场价格是晴

雨表、调节器;③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五、劳动价值论在新时代的深化和发展

1、判断一种劳动能否创造价值:作为价值实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也不管是凝结在物质的、有形的商品上或无形的精神财富上,或凝结在流动形态的劳动,既服务上,只要市场所需要

的产品或劳务上凝结了人类劳动,就创造了价值。

2、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产品有抽象人类劳动的体现或物化;产品进入交

换;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财富:使用价值与价值相统一的产品。):

A、质的方面:价值创造只与劳动有关,其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财富的创造则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有关,,其实体是具有劳动者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而不是结合在一起的,

不孤立)

B、量的方面:价值量的增加与财富量的增加不都是对立的。(在价值形成和社会财富的积累过程中,知

识管理、科技以及资本都发挥了作用,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讨论: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货币转为资本)

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2个)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人创造的劳动价值的一部分。

第一节货币转化资本

一、资本与货币

1、联系: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货币本身并非资本。货币在特殊的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就变成了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商品流通中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关系,作为资本的货币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2、区别:从动态看,运动形式不同

W—G—W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

G—W—G 资本流通公式。

运动的内容和目的不同。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一)货币与资本的联系和区别

商品流通公式:W—G—W 同量异质资本流通公式:G—W—G 同质异量

(三)资本总公式:G—W—G` (G`=G+ G)

A

产业资本G—W—P……W`—G`

Pm

商业资本借贷资本G—G`(原有+利息)

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没有新价值的产生,也离不开流通

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先决条件。

(四)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的矛盾。

(五)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等价:不可能产生G

流通领域:不等价:①买的时候多了10%,卖的时候也多了10%;②贱买贵卖:整个社会没有产生剩余

价值

G—储藏起来—G不产生

离开流通领域:

生产中:自产自销,无G

三、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1、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条件:①劳动力的所有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②劳动力所有者除了劳动力商品外,

一无所有。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可以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超

出原有价值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a、b、c P48-49

②劳动力商品价值规定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

③使用价值

④劳动力买和卖形式上的欺骗性

3、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属性原理的再认识: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劳动力作为最主要生产要素,就需要

市场来配置。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一)劳动过程

1、涵义:P51(3要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劳动者有

目的地使用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①劳动力属于资本;②雇用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劳动

的强制性(A、对劳动者:被奴役、压迫的行为;B、对资本家:财富增加和价值增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目的:生产一个比他垫支的资本价值更大的价值,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表现为劳

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二)资本主义的价值增值过程

1、价值形成过程。含义:生产资料旧价值转移;创造新价值。

2、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值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①生产资料旧价值转

移;②补偿劳动力的价值+超出劳动力价值(M)

剩余价值:雇用工人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3、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①剩余价值生产的主体发生变化,体现在:主体已转向第三产业,已从体力劳动者为主转化为智力劳动者为主;②剩余价值生产的载体发生变化,体现在:越来越多地凝结在劳务、信息、知识、科技、技术等无形产品上,载体转变为可以是无形载体;③剩余价值生产的范围发生变化,体现在:不仅表现在地域上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直接参与剩余价值生产;④生产社剩余价值的手段发生变化,体现在:采取“行为管理”,“人民资本主义”

二、资本的本质和资本的划分

1、资本的本质:①资本是靠剥削工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家与雇用工人之间的关系;②资

本是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资本能够支配工人劳动;③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①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m生产中作用不同

②不变资本:C,购买生产资料这部分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具体体现为机器、厂房、设备、原材料——只能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不会发生价值增值——〉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③可变资本:V,购买劳动力这部份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能创造价值)——〉①转移生产资料这部

分旧价值;②劳动者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发生价值增值(V)——〉可变资本带来剩余价值。

④意义:P55——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三、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1、剩余价值率:准确地表明资本家对雇用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高低)

m`=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剩余劳动时间a`/必要劳动时间a=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2、剩余价值量:M=m`v=K*(a`/a)n

3、对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属性的探讨

A、资本的一般属性:垫支性、增值性、回归性、补偿性——资本是依存于商品经济社会的。资本首先表现为商品形态,是商品经济主要构成要素,资本可以转化为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配置生产要素条件下,

在资本价值运动中追求增值。

B、资本的特殊形态:具有资本功能,能够带来增值的人力叫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受市场规律作用)。

人力资本的特点:有偿性、增值性、流动性(在价值实现和价值增殖中突破了传统资本形式在量和质上的

规模和水平)。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追求剩余价值——〉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一切主要方面。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都服从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需要。

追求剩余价值——〉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表现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力与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冲突)——〉经济危机

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一、资本主义的剥削率

剩余价值率m`=m/v 物化劳动形式;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活劳动的形式

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依靠工作日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生产这

种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2、工作日: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

3、工作日的界限:A、最低界限:工作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最高界限:道德因素、生理因素

4、绝对剩余劳动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生产这种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相对剩余价值是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到必要劳

动时间以上为前提。

2、条件: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生活资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生产资料的生产。

四、超额剩余价值

1、超额剩余价值——某些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仍按照社会价值出售—

—〉劳动生产率特别高的个别企业的雇用工人创造的,是相对剩余价值特殊形式。

2、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提高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为相对剩余价

值的创造了条件。

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1、联系:①本质;②绝对剩余价值(工作日的绝对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是相对的,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必需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定在工作日一部分为前提。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一般基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并逐步发

展而成的。

2、区别

六、资本主义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总体工人的劳动)

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家获得的巨额剩余价值,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①任何先进的机器和设备都只能作为不变资本存在、转移其价值,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能创造;②生产工人的概念扩大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由全体工人劳动创造;③生产劳动变得更加复杂,复杂劳动能创造更多价值;④个别生产

技术高的企业能获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使得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劳动力价值降低,资本家获

得更多相对剩余价值。

第四节工资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定性分析):工人所得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

转化形式。

为什么说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①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它必须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归出卖者所有;②商品价值是由一般人类劳动形成的;③如果工人出卖的是劳动,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资本

家付给工人的应是工人全部劳动报酬。

(一)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P64 劳动不是商品(归谬法)。

劳动价格是指劳动力每小时的价格或计时工资的单位价格。

劳动价格=劳动力日价值(日工资额)/工作日小时数

(二)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掩盖剥削关系的原因

1、形式上:商品交换

2、表面上:时间一年劳动,一年工资

3、工资为劳动所得,可换生活资料

4、工资与工人劳动熟练程度有关

二、工资的形式:

1、小时工资制

2、计件工资(血汗工资制):①资产阶级剥削的最残酷的残酷手段;②是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三、工资的数量及其变动趋势和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

1、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一致又不一致

名义工资:指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只付给工人的货币工资。不能真实反映工资实际水平

实际工资:指工人用所得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买到的生活资料数和劳务,能反映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实际工资=名义工资/生活资料(包括劳务性支出)的物价指数

2、工资水平变动趋势

实际工资水平大体是呈现一种缓慢上升的趋势:①生产力发展,劳动力正常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结构发生了变化;②新兴产业的出现、产业调整、社会服务行业发展加快;③对外国殖民统治,放松了对本

国工人的剥削;④工人阶级的长期斗争。

第三章资本积累

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1、含义:连续不断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生产。扩大再生产——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

①按规模分:A、简单再生产(规模不变);B、扩大再生产(追加资本,规模扩大)

②按实现形式:A、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增加机器、工人……;B、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

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分析的新特点P79

①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可变工资),是由工人所创造的;②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所创造的;

③工人的个人消费是用来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的,工人阶级在劳动过程以外,也是资本的附属物,是从属

于资本的,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3、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

内容:物质资料再生产(生产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和社会生产关系再生产(生产和再生产形成资本家和

雇佣工人的社会条件)的统一。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①②资本积累;③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2、资本积累及其实质

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把剩余价值再转移为资本——〉这个过程叫做资本积累过程,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商品所有权规律:劳动和所有权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以自己的劳动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并以等价交换

的形式才能占有别人的商品。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而劳动者反而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所有权对资本家来说表现为无偿占有别人劳动产品的权力,而对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任何的

劳动产品。

3、资本积累的动因。P81

内在原因:利益的驱动,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

外在原因(及其必然性):竞争的压力——〉资本积累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的结果,反过来又是对工人剥削的手段,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4、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P82

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m(积累与消费呈彼此消长关系),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积累量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是一致的,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也似决定积累量的关系。

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越高,同量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积累量也就越大,通过工资压倒劳动力价值以下,延长工作日和提高劳动强度等办法,提高对劳动力

的剥削程度;

②劳动生产率水平:A、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生产商品数量增多,商品价值会下降,从而使体现一定量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剩余产品增多;B、由于商品便宜,可以靠减少消费基金来增加积累;C、劳动力的价值降低,同量的可变资本可以雇更多劳动力,同时吸取更多或劳动。

③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④预付资本总额——〉雇用更多的工人,剥削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积累数

量也会随之增加。

第二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一、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1、资本有机构成:①技术构成:物质方面,反映或表现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技术

水平越高,工人所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就越多);

②价值构成:价值方面,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比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③资本有机构成:用C:V表示,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A、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并不是由技术构成变化引起;

B、资本有机构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和企业是不一

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总趋势是不断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以个别资本增大为前提。

2、资本积累的两种基本方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①资本积聚:个别资本依靠本身的积累,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②资本集中:许多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或联合起来形成大资本。——〉方式:A、通过竞争,大资

本兼并小资本;B、创办股份公司

③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和区别

资本积累和集中既相互促进,又有一定区别。

A、区别

B、联系:P85-86

资本构成的变化是影响无产阶级状况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资本有机构成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是不断提高的。

二、相对过剩人口和失业问题

(一)相对人口过剩:超过资本需要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地减少(绝对数量在增加)——〉劳动力的供给日益增加。

1、产生原因:①可变资本相对减少;②劳动力供给日益增加(原因?)

2、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原

因?①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随时都能获得可以榨取的劳动力;②资本可以加强对在业人口的剥削。

3、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基本形式:P87

①流动的过剩人口;②潜在的过剩人口;③停滞的过剩人口。

(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就业的影响

1、对就业人数的影响;

2、对就业人口结构的影响;

3、对就业人口素质的要求。

(三)失业:失业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中的一般经济现象

1、失业是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时表现出的总体失衡,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2、①结构性失业;②周期性失业;③摩擦性失业;④体制性失业;⑤……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化

1、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积累的进行必然会引起资产阶级财富和无产阶级贫困的同时积累这种内在本质

的必然联系。

2、资本主义积累发生作用的结果:①造成了资产阶级的财富膨胀;②无产阶级贫困化——贫富差

3、无产阶级贫困化:①概念;

②两种表现形式。相对贫困:无产阶级的收入在社会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绝对贫困:无产阶级物质生

活状况的绝对恶化。

4、无产阶级贫困化是间歇地有时存在的现象。

贫困是一个世界问题——〉社会财富以资本形式在资本家阶级一端积累,贫困在无产阶级一端积累。

第三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1、原始积累:

概念: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暴力是使直接生产者转变为雇用工人的主要方式)

手段:殖民、国债、重税、关税、暴力战争。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

2、通过暴力实现

建立:原始积累以暴力方式剥夺小私有者;发展:剥夺无产者和中小资本家——资本积累过程不仅是对无

产者的剥夺,也是少数大资本对小资本的剥夺过程。

二、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

1、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化的客观物质条件及主观条件

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积累不断进行所造成的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是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

2、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第四章资本循环和周转

资本形态:产业资本、借贷资本、商业资本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主要指产业资本)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个循环过程

流通生产流通

1、资本循环(概念:资本顺次改变自己的形式,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的运动,相应

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2、产业资本总循环(产业资本:投在工业、农业、物质运输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商品资

本三种职能形式,使用价值得到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就是资本循环。)

A(劳动力)

G—W ……P……W`—G`

Pm(生产资料) Pm

(1)第一阶段——购买阶段(货币资本)公式:G—W A

Pm

(2)第二阶段——生产阶段(生产资本)公式:W ……P……W`

A

(3)第三阶段——售卖阶段(商品资本)公式:W`—G` ——〉是十分关键和特殊阶段(惊险的跳跃?

)(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注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只是产业资本再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同职能形式,而不是三种不

同类型的独立资本。

3、三者关系:互相连接,有机统一,保证产业资本循环的顺利进行。

第一、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总资本的生产过程,所以该循环过程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阶段,两个过程的统一。

二、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态(特点与片面性):产业资本循环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

循环于一体。Pm

(一)货币资本循环:典型和一般形态公式:G—W A …… G`(缩写G—G`)特点:①最明显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特征;②一般性;

片面性: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片面性:①货币生出货币;②增值的价值在流通过程中产生。所以就

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二)生产资本的循环过程

P……W`—G`—W……P缩写:P……P

特点:①克服了货币资本循环过程中的片面性,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②生产过程的决定性地位突出地暴露出来。一次循环就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M的生产和再生产。

片面性:G仅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价值增值过程没有得到表现,掩盖了资本资本主义目的是对剩余

价值的追求。

(三)商品资本的循环过程

W`—G`—W……P……W`缩写:W`……W`

特点:①商品资本是生产过程的结果;②揭示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系;③片面性: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片面性:①流通过程在资本运动中占首要地位(说法错误);②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不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说法错误)。)不仅是资本价值的循环,而且包含着剩余价值的

循环。

综上: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态都各从某一侧面反映出资本运动的特性,都是为了价值增值,但同时又都有一定片面性。

(四)资本价值不断增值的实现,是以资本循环的连续性、三种循环形式统一地运动为条件的。连续性是三种循环同时不间断地在各种职能形式上和各阶段上运动——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特征。

三、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条件:

1、三种资本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

2、三种资本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一、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不断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资本周转与资本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①资本循环是资本周转的起点和基础;②资本完成一次循环也就完成一次周转

区别:①资本循环是从出发点又回到出发点,资本周转是从出发点重新出发,反复不断地循环;②资本循环解释的是资本在一次运动中经历了哪些阶段,采取了哪些形式及所行使的职能,资本周转解释资本在不断重复的周期性运动中所需要的时间、速度以及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1、周转时间:指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劳动时间——〉决定因素:①产品性质;②生产技术条件

资本的生产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劳动时间(决定生产部门的

性质、生产技术水平)。

购买时间

资本的流通时间销售时间三个因素:①厂址——市场距离的远近;②运输、通讯;③商品供求状况。(资本的流通时间:主要指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原材料,销售商品的时间——购买时间短,销售时间

长。)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是相互排斥的,缩短流通时间能提高资本的生产效率。

2、周转次数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方式不同)

1、固定资本:指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其价值却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的资

本。以产房、机器等形式。

2、流动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后,全部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购买原料、劳动

力)。

注意:出在流通领域中的货币与商品资本叫做流通资本,不是流动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只适

用于生产资料。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联系和区别

①联系

②区别P110:A、价值周转方式不同;B、周转时间不同;C、价值收回方式不同;D、实物更新方法不同。

4、划分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与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①划分依据P111:按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生产资本可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②划分目的

③内容P111

三、生产资本构成对资本周转度的影响

1、固定资本的损耗有形磨损:从物质形态(使用价值)来分析,同资本的物质形态的变化结合在一起

的,人们看得见感觉得到的磨损——〉可以加强维修。

无形磨损(精神磨损):与物质磨损无关的贬值——生产技术进步+出现新技术。

固定资本的维修分为:小维修和大维修。小维修属于流动资本,大维修属于固定资本需要折旧基金补偿2、固定资本的折旧(折旧基金:资本家在出售商品后定期取出相当于固定资本损耗程度的金额,每年提

取折旧基金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比,叫做折旧率。)

提高折旧率的影响:A、使利润总量下降;B、削弱产品竞争力。

四、预付资本和总周转P112

预付资本的周转只能由资本的各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来确定。资本的总周转速度是指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

度。

固定资本周转的价值总额=固定资本年周转次数X预付固定资本额

流动资本周转的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次数X预付流动资本额

五、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的效果

1、加速资本周转,可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预付可变资本

2、加速资本周转,可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A、M`=M/V=……=m`n

B、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含义:m`=m/v M`=M/V

表示的关系不同:m`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M`表达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率

数量:n〉1,M〉m

C、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投资收益

六、资本周转速度取决于两个因素:

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再生产资本所占的比重;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的速度。

2、两种趋势:有机构成提高使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减慢;技术进步为资本的周转速度加快提供了物质手

段。

七、加速资本周转的途径和意义

(一)方法:1、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缩短生产时间,加快资本周转速度;2、充分掌握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规律,采用现代化手段搞好市场营销,缩短流通时间;3、合理分配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

比例。

(二)意义:1、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的潜能,节省资本的投入量,避免和减少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

2、增加年剩余价值量的提高年剩余价值率。(M`)=m`n(M`为年剩余价值率)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第一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社会总产品

一、社会总资本

(一)含义。个别资本:独立地进行循环和周转的资本,就是个别资本。

社会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构成了社会总资本,运动总和就构成了社会总资本运

动。

(二)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1、在单个资本的循环中,资本家购买消费资料的过程不包括在单个资本的循环过程中,而社会总资本运动

不同……;

2、单个只包含生产消费,不包括个人消费,社会总资本运动则全部包括;

3、单个资本循环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资本价值存在特殊形态,只包括资本流通,不包括简单商品流通,

社会总资本运动全部包括。

总之,社会资本运动的总过程,既包括预付资本的价值实现过程,又包含全部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消费,既包括单个资本的流通,又包括一般的简单商品流通。

(三)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联系:

联系:①运动的目的相同:实现价值增值;②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③……

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一)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指一国在一年内所提供的商品,是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总商品资本)。G—W…P…W ——〉表明了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既有垫支资本价值和剩余价

值得实现,又有资本价值的补偿和资本实物的替换,以

W 及生产消费形成的资本流通和以个人消费形式的一般

商品流通。

商品资本循环公式:G—W(个人消费)

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

实现:①资本家必须把商品卖掉,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实现剩余价值,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②资本家必须从市场上能买到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再生产;③资本家和工人必须从市场上买到所需消

费资料。

三、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大基本理论前提

1、社会总资本的价值构成原理: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都可以划分为三部分:W=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

V+剩余价值m

2、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由社会两种消费(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决定):

第一部类Ⅰ:生产Pm(生产资料)的部类: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形式的商品。

第二部类Ⅱ:生产Km(消费资料)的部类(轻工业):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形式

的商品

第二节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图式及其实现条件

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规模不变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不进行资本的积累)(资本主义再生产特征并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为什么从简单再生产开

始分析)。

1、分析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假设条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给出了4个假设):①整个社会只存在

资本家和工人阶级;②不变资本C在一年全转移;③价值与价格一致;④封闭。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示

9000 Ⅰ:6000 Ⅱ:3000 C:V=4:1 m`=100%

Ⅰ:4000c+1000v+1000m=6000 4:1:1

Ⅱ:2000c+500v+500v=3000 4:1:1

从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看实际问题:

Ⅰ4000C+1000V+1000m=6000 [500V+500m]表示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4000C]表示第Ⅰ部类内部的

交换

Ⅱ2000C+500V+500m=3000 [1000V+1000m]<——>[2000C]表示第Ⅰ部类与第Ⅱ部类交换(必须借助

于货币流通)

结果:①Ⅰ对消费资料的需要和Ⅱ对生产资料的需要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②两部类预付出去的货币最后

回到资本家自己;③等价交换,谁也不会发财致富。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Ⅰ内部交换;Ⅱ内部交换;Ⅰ,Ⅱ之间。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规律:①Ⅰ(v+m)=Ⅱc;②Ⅱ(v+m+c)=Ⅰ(v+m)+Ⅱ(v+m);③Ⅰ(v+m+

c)=Ⅱc+Ⅰc

4、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基本实现条件: Ⅰ(v+m)=Ⅱc

(2)派生实现条件:①加Ⅰc:Ⅰ(c+v+m)=Ⅰc +Ⅱc

经济含义:A、价值:Ⅰ总产品=Ⅰ不变资本+Ⅱ不变资本;B、实物:Ⅰ生产的Pm跟两大部类,对Pm

的需求是相等的。

②加Ⅱ(v+m):Ⅱ(v+m+c)=Ⅰ(v+m)+Ⅱ(v+m)

经济含义:A、价值:Ⅱ生产的所有价值总量=两大部类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总量相同;B、实物:Ⅱ生产

的Km=资本家和工人对生活资料的需求。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各部类内部的比例:按第Ⅱ部类部门生产的产品的不同经济用途划分。可以分为两类:a,b。第Ⅱ部类两个分部类产品交换的实现是以Ⅰ(v+m)=Ⅱc这一比例为基础的,且Ⅱbv<Ⅱam

二、两大部类积累的辩证关系

1、进行扩大再生产,两个部类必须同时具有积累的物质基础;

2、两个部类的积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

3、两个部类的积累规模是相互制约的。

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一、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图式及其实现条件

1、分析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假设前提

扩大再生产:追加Pm,追加A—〉Km

(3)假设前提:①Ⅰ(c+v+m)>Ⅰc +Ⅱc 多余Pm Ⅰ(v+m)>Ⅰc

②Ⅱ(v+m+c)>Ⅰ(v+m/x)+Ⅱ(v+m/x)多余Km Ⅱ(v+m-m/x)>Ⅰ(v+m/x)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示

9000 Ⅰ:6000 Ⅱ:3000 m`=100%

Ⅰ:4000c+1000v+1000m=6000 4:1:1

Ⅱ:1500c+750v+750v=3000 2:1:1

Ⅰ:4000c+400 C+1000V+1000 C+500m/x=6000 4:1:1

Ⅱ:1500c+100 c+750v+50 c+600m/x=3000 2:1:1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平衡条件)

1、基本实现条件:Ⅰ(V+ V+m/x)=Ⅱ(C+ C)

经济含义:A、价值:Ⅰ可变资本和追加可变资本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Ⅱ不变资本和追加不变资本;B、实物:Ⅰ提供的Pm满足Ⅱ对生产资料和追加Pm的需求。

2、派生实现条件:

①Ⅰ(c+v+m)=Ⅰ(c+ c)+Ⅱ(c+ c)——〉生产资料的平衡条件。

②Ⅱ(c+v+m)=Ⅰv+Ⅱv+

③Ⅱ(c+v+m)=Ⅰ(v+ v+m/x)+Ⅱ(v+ v+m/x)——〉Km的平衡条件。

第四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生产过剩主要现象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的相对过剩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①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张趋势和劳动者购买力日益缩减的矛盾

A、内在主力的要求;外在竞争的压力;

B、科技的广泛应用;

C、生产社会化的提高——物质条件、金

融支持。

②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1、周期性

2、经济危机周期的阶段:危机(衰退)、萧条(停滞)、复苏(恢复)、高涨(繁荣)。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①社会范围内扩大规模的固定更新为资本主义摆脱经济危机奠定基础

②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又为下一轮的经济危机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六章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第一节成本价格和利润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所费k=c+v(耗)生产成本(c+v)——〉成本价格(k)

所用预付(不一定耗)w=c+v+m=k+m

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c—过去的(物化劳动)v+m现在的劳动(活劳动)——〉劳动支出

生产费用:C+V ——〉资本支出

意义:P155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M-〉P(利润)

w=c+v+P w=k+P

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m`-〉p`

①p`=m/(c+v)m`=m/v

②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A、经济关系不同(m`表现剥削率;P`表现增值程度);B、数量不同(m

`>P`);C、揭示的意义不同

③影响p`高低的因素:①剩余价值率m`(正比);②资本周转速度(正比);③资本有机构成C:V(反

比);④不变资本C的节省(反比)。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一)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的形成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原因

C:V的差别、周转速度的差别——〉P的差别——〉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本质

3、平均利润形成的具体过程

①不同利润的差别;②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一资本周转为特征)

行业内部竞争——〉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和部门利润率

竞争

部门之间的竞争

平均利润率=m`总/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X预付资本总额

(二)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三、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W=c+v+m w=k+p 生产价格=k+平均利润

2、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和超额利润

作用形式发生变化——〉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浮动(各部门存在差异,总的没有变化)。

不违背价值规律P161:①总额一致;②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致的;③价格变动的

规律基于价值。

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

1、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职能

①商业资本:商人资本,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形态。

②产生。条件:生产力提高——〉第三次社会分工——〉商人

③职能: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家:W`—G` 商业资本家:G—W W—G`

④作用

积极作用:A、产业资本集中精力生产;B、节省流通时间;C、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D、提高周转速度;

E、扩大销售市场或市场占有率。

消息作用:A、产业资本家——虚假繁荣;B、产、销脱节。

二、商业利润

(一)商业利润的实质和实现途径

1、G—W—G` 转让剩余价值

2、实现的途径:购销差价差额

3、商业利润量的规定性

生产价格=k+P+n

4、商业利润率=m/(产业资本+商业资本)

5、商业利润

三、商业的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一)商业流通费用及其分类

1、含义:生产性流通费用——使用价值——包装、运输、管理;纯粹性流通费用——价值(广告、通讯、

邮资、商业工人工资、会计、制费用)——〉加价

(二)商业流通费用的补偿

四、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

第七章信用、银行与虚拟资本

第一节借贷资本和信用的产生

一、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货币资本,。

职能资本家:工商资本家(产业、商业)

2、借贷资本的产生:①闲置的资本:a、折旧费;b、一部分流动资本P177;c、用于积累部分的剩余价

值。②自有资本不足。

3、借贷资本的本质 Pm

服务于职能资本家,产生剩余价值的资本。G—G—W A …P…W`…G`…G`

4、借贷利息和利息率:A、借贷利息的质(剩余价值的一部分);B、借贷利息的量

(二)利息和企业利润

1、资本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

2、利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

①含义;②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

③影响利息率的因素:A、平均利润;B、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P178;C、传统习惯和法律。

第二节信用制度和银行

一、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一)银行和银行资本:自有资本+借入资本(存款)

表现形态:现金、有价证券(国库券、公债、票据、股票、债券)

(二)银行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

银行利润=贷息-存息-经营银行业务费用

银行利润的来源: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

银行资本获取平均利润:自有资本——〉平均利润;借入资本——〉利息

第三节资本主义信用

一、资本主义信用及其基本形态

1、信用。商业,商品买卖——延期付款——商业信用——实物

货币资本的借贷活动——银行信用——货币

2、商业信用:发生在职能资本家之间,采取赊销方式。

局限性:①资本数量的限制(规模、期限的约束)②商品价值流动方向的限制。

3、银行信用

①含义:P180

②银行信用的优点:A、扩大信用范围、规模;B、借贷期限延长;C、更灵活的借贷方式(信用)。

4、资本主义信用的作用

①积极作用:A、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B、促进资本积聚和集中(闲资、游资—存款—大的巨额资本,促进大资本兼并小资本,加速股份公司出现);C、节省流通费用(采用非现金的结算方式——资本周转速

度加快。);D、信用工具

高一上期物理课堂笔记

高一上期物理课堂笔记 一、自由落体运动公式总结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 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总结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三、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总结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 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 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fm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高中物理教学研究【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研究 一、传统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注重传授式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化、强制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偏重于传授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概念,解题方法,这种方式抹灭了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发挥。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以传授方式教学,将概念和实验结果不断重复地传输到学生的脑中,将物理教学变得机械化、单一化,很少有与学生互动的机会。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且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有问题却无法提出,同时教师得不到学生是否理解知识的反馈信息。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是不利的。 2.创新意识培养的缺失,缺乏教学交流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灌输课本上的知识,将物理实验应该呈现的现象,通过口述或者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对于那些生硬的物理概念以及物理实验死记硬背,学生只要记住这些会发生的现象就等于接受了这些知识,完全丧失了创新的意识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物理这门应该生动的学科产生了抵触心理,学生无法想象、无法亲眼验证物理的神奇,也就没有学习物理的兴趣。

3.过分注重教学结果,一味地追求高分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这是对教学方式好坏最直接反馈,然而这往往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今的学习最直观的目的就是高考,高考的分数压力,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样迫使教师加快对学生分数的提高,教师不断地传授提高分数的解题方法,学生则只是掌握这些解题技巧,并没有从思想上接受这些知识,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创造力和学习兴趣则慢慢地消失的现象。 二、讨论式教学方式实施的意义 1.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物理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它是在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现象的综合。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对所有未知的事物都有探知的本能,好奇心是创造发明的前提条件,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根本。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是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苹果会下落,为什么泡沫可以浮在水上。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得不到提问的机会,讨论式教学使物理课堂拥有了新的生命力,学生可以自主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

物理课堂笔记主要记什么

物理课堂笔记主要记什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物理课堂笔记主要记什么 同学们都知道做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实际操作时又不明白记什么和怎样记,要使物理课堂记录明晰而实用,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1. 记好提纲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那么多,全部记下来没有必要,上课时又疲劳又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老师讲的问题,其实提纲是一堂课的骨架和脉络,它反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系统和要点,老师一般都要板书出来,记提纲可以条理知识,巩固记忆、笔记时要边记边体会,力争不重不漏。2. 记录实验现象及其本质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这些实验能直观地反映物理规律,因此,观察并认真记录实验中的正常现象,有

助于迅速正确地理解物理规律。当然,实验中的意外现象也不可忽视,它或许是你迸发灵感的基点。同时,力求认识现象的发生本质,沟通和理顺各现象间的联系,明确记录其实验结论。3. 记录重点、难点和疑点每节物理课都有学习的侧重点、难点和疑点。因此,应注意老师的启发诱导、分散讲解和设疑讨论,根据教师的阐释和板书,有条理、有针对性地整理在课堂笔记中,同时,要把课堂上一时没听清或没听懂的内容记下来,课后和老师商榷,这将有利于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4. 记录注意、说明和要思考的内容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常会说“注意”,提醒学生易上当、易错、易误解和易产生错觉的问题,通常用“说明”二字交待特殊形式和现象、特定条件和结果、特别问题及原因,以及以课外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讨论、思考、观察的问题,这些都是透彻理解和全面掌握物理规律的关键点。5. 记录思路、方法、小结和内容之间的联系在物理教学过

高中物理课堂笔记----选修3-2知识点

高中物理选修3-2知识点 一、电磁感应现象 Ⅰ 只要穿过闭合回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如果电路不闭合只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是1831年法拉第发现的。 二、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Ⅱ 1、回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的条件是回路所围面积中的磁通量变化,因此研究磁通量的变化是关键,由磁通量的广义公式中θφsin S B ·=(θ是B 与S 的夹角)看,磁通量的变化?φ可由面积的变化?S 引起;可由磁感应强度B 的变化?B 引起;可由B 与S 的夹角θ的变化?θ引起;也可由B 、S 、θ中的两个量的变化,或三个量的同时变化引起。 2、闭合回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可以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这是初中学过的,其本质也是闭合回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 3、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的条件: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内就产生感应电动势;穿过线圈的磁量发生变化时,线圈里就产生感应电动势。如果导体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或者线圈是闭合的,就产生感应电流。从本质上讲,上述两种说法是一致的,所以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可归结为: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三、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楞次定律 Ⅱ ①电磁感应规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确定。 BLv E =——当长L 的导线,以速度v ,在匀强磁场B 中,垂直切割磁感线,其两端间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为E . 如图所示。设产生的感应电流强度为I ,MN 间电动势为E ,则 MN 受向左的安培力BIL F =安,要保持MN 以v 匀速向右运动,所施 外力BIL F F ==安外 ,当行进位移为S 时,外力功BILvt BILS W ==。 t 为所用时间。 而在t 时间内,电流做功t E I W = ,据能量转化关系,W W '=,则 BILvt t E I =。 ∴BIv E =,M 点电势高,N 点电势低。 此公式使用条件是B I v 、、方向相互垂直,如不垂直,则向垂直方向作投影。 t n E ??=φ,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个电路的磁通变化率成正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如上图中分析所用电路图,在?t 回路中面积变化t Lv S ?=?,而回路的磁通变化量t B L v S B ?=?=?φ,又知BLv E =。 ∴t E ??=φ 如果回路是n 匝串联,则t n E ??=φ。 公式一:t n E ??=φ 注意:1)该式普遍适用于求平均感应电动势。2)E 只与穿过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t ??φ有关, 而与磁通的产生、磁通的大小及变化方式、电路是否闭合、电路的结构与材料等因素无关。 公式二:E=Blvsin θ 注意:1)该式通常用于导体切割磁感线时, 且导线与磁感线互相垂直(l ⊥B )。2)θ为v 与B 的夹角。l 为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长度(即l 为导体实际长度在垂直于B 方向上的投影)。 公式三:t I L E ??= 注意: 1)该公式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推出。适用于自感现象。2)E 与电流的变化率t ??I 成正比。

高中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高中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高一物理从知识体系到学习方法都与高中物理有较大的差别。许多学生在学习时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而是学生易产生分化的一个阶段。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研究高中物理的知识特点和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学习习惯与思维方法的培养,其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高一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了解高一物理学习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1、大量的概念。 2、教学的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教学函数关系的复杂化、图像的运用等。 3、空间关系的建立,在高中只有一维的问题,高中出现平面问题甚至立体问题。 4、概念和规律较高中更具复杂性,如曲线运动的速度等。 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难点呢? 首先,要把握好进度,勿图快,尤其在以上几个难点的教学中要把握好进度。第二,重在理解,切勿死记硬背。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需要记忆的东西不是很多。必要的物理概念和常数需记忆,而大多数物理知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勿死记硬背。第三,在教学中,加强观察与实验,教师一定要把物理现象总结、归纳的过程讲清楚,不要草率地给出结论,要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是注重讲道理的科学。最后,在教学中不要随意

增加难度。如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慎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对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超前性的习题,而对大多数学 生来讲,在高一阶段的习题仍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切忌总是将综合性题目拿给学生,更不要把高考的试题拿给学生,那样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物理教学,原本就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所以我 们不仅应重视对教师教法的研究,更应重视对改善学生学法的探讨。那种把教学方法只理解为教师的教法和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对指导学生学法的探索的现象,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 养学生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是极为不利的。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且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物理 的过程。学生学习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习方法的是否科学。物理教师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也只能是学生的“学会”和“会学”上面。所以我我们在研究教师 教法的同时,要认真探索学生的学法。 一、在设计教法的同时设计学法 备课的实质,就是一种教法设计。所以从教材的实际和学 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其特点,在备知识、备教法的同时,也备 学生的学法,在设计教法的同时也设计学法,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材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 法上往往采取不同的形式,同时也要考虑在这种教法下,学生

初中物理光学学生课堂笔记

第四章光现象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一、光源 (1)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分类: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要点:判断是否是光源的关键在于物体自身能否发光。镜子在强光下反射光,不是光源。尤其指出月亮不是光源。 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果介质不是同种或不均匀传播方向将会发生改变。 (2)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 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3)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4)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三、光的传播速度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 = 3×105 km/s ,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其它介质都比真空中慢:V 真空 > V 气体 > V 液体 > V 固体 第2节 光的反射 我们能看到发光物体是因为光直接进入了我们眼睛。 不发光的物体为什么我们也能够看到呢?是物体都有反射光的性质 光进入我们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 一、光的反射现象 (1)基本概念:一点:入射点;两角:反射角、入射角;三条线: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 (2)实验理解要点:OB 平面内;光屏与镜面垂直;光路是可逆的。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内容: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反射角。 (2)理解: 1、先后顺序,先有入射光线后才有反射光线,因而反射光线跟随入射光线改变而改变的,所以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当光线垂直入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并不是没反射。 (3)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一般强调某个方向反射光强,漫反射强调向各个方向反射。 四、反射作图: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一: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家用电器中的物理现象结题报告 (一)摘要: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已几乎涉及所有的自然科学和许多社会领域,已成为各类科学发展的原动力。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它既有科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素质,已成为物理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会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实践的方法去探究这个问题,去解决这个问题,从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方式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变革。但就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个人学习的能力不强,更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个人难以持续的去探讨一个问题。所以我校物理教研组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切人点,采用“以学带玩,以玩促学”的方法确定了《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纵观科学的发展,任何一个科学的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家对自然 现象的质疑,离不开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辛勤的探索;任何一个技术上的创新也都是劳动者对生产实践的探究和再创造的结果。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郎格 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的价值感唤醒。” 而传统的物理教学是以传授物理学的知识为主,即向学生传授一般的物理规律,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能应付各种考试,在考试中

游刃有余,出类拔粹。但让它们去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或独立地去完成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就会困难重重,甚至束手无策。 参考书目及资料: 《大气压强原理》、《高中实验大全》、《物理与生活》、《摩托车中物理知识探究》、《密闭液体对外加压强的传递》、《有效进行探究性教学须注意的问题》、《白炽灯炮漫谈18问》、《电与热探究教学的反思》、《利用《物理与社会生活》 (三)目的和意义: 1.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物理学之美,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物理学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用物理学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 (四)研究方法: “创设情景----发现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或实践方案----实验探究和调查分析----总结分析----交流合作,成果展示” (五)体验与反思 本次研究性课题,同学们实诚信,讲原则,说到做到,决不推卸责任;有自制力,做事情始终坚持有始有终,从不半途而废;肯学习,有问题不逃避,愿意虚心向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堂笔记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堂笔记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是0.5N。 3、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 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可以形象描述力的三要素。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一般起点在物体上即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代表力的方向,在同一图中,线段越长表示力越大,最后在箭头旁用数字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有力作用的物体可以不相互接触。 第2节弹力 一、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任何物体受力后都会发生形变,有些物体撤去力时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弹性,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也有一些物体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塑性。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撤去力后物体也不能恢复原状,如在使用弹簧、橡皮筋等时不能超过它们的弹性限度,否则会损坏它们。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恢复弹性形变的方向一致。 4、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有弹簧测力计、握力计等。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两看、一调”,“两看”即使用弹簧 测力计是先观察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 能超过它的最大测量值,否则会损坏弹簧测力计,要观察弹簧 测力计的分度值,认清每一个小格表示多少牛。“一调”即弹 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在零刻线位置,应该先调节指针归零。 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 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3、此外,用弹簧测力计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②测量时,拉力的方向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③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指针对应刻度线垂直。

最全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总结加习题练习状元笔记)

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状元笔记) 学好物理要记住:最基本的知识、方法才是最重要的。秘诀:“想” 学好物理重在理解 ........(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能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理解其适用条件)A(成功)=X(艰苦的劳动)十Y(正确的方法)十Z(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最基础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最重要);每一题中要弄清楚(对象、条件、状态、过程)是解题关健 物理学习的核心在于思维,只要同学们在平常的复习和做题时注意思考、注意总结、善于归纳整理,对于课堂上老师所讲的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并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这样,同学们一定就能笑傲考场,考出理想的成绩! 对联: 概念、公式、定理、定律。(学习物理必备基础知识) 对象、条件、状态、过程。(解答物理题必须明确的内容) 力学问题中的“过程”、“状态”的分析和建立及应用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说明:凡矢量式中用“+”号都为合成符号,把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的前提是先规定正方向。 答题技巧:“基础题,全做对;一般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较难题,即使做错不后悔”。“容易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该得的分一分不丢,难得的分每分必争”,“会做?做对?不扣分” 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不能只记结论,还须弄清其中的道理,知道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由来。

受力分析入手(即力的大小、方向、力的性质与特征,力的变化及做功情况等)。 再分析运动过程(即运动状态及形式,动量变化及能量变化等)。 最后分析做功过程及能量的转化过程; 然后选择适当的力学基本规律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讨论。 强调:用能量的观点、整体的方法(对象整体,过程整体)、等效的方法(如等效重力)等解决Ⅱ运动分类:(各种运动产生的力学和运动学条件及运动规律 .............)是高中物理的重点、难点高考中常出现多种运动形式的组合追及(直线和圆)和碰撞、平抛、竖直上抛、匀速圆周运动等 ①匀速直线运动F合=0 a=0 V0≠0 ②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或初速不为零, ③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F合与V0的方向关系) 但F合= 恒力 ④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 ⑤圆周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和最高点);匀速圆周运动(关键搞清楚是什么力提供作向心力) ⑥简谐运动;单摆运动; ⑦波动及共振; ⑧分子热运动;(与宏观的机械运动区别) ⑨类平抛运动; ⑩带电粒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带电粒子在f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 Ⅲ。物理解题的依据: (1)力或定义的公式(2)各物理量的定义、公式 (3)各种运动规律的公式(4)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数学函数关系或几何关系 Ⅳ几类物理基础知识要点: ①凡是性质力要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②对于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动能要知参照物; ③状态量要搞清那一个时刻(或那个位置)的物理量; ④过程量要搞清那段时间或那个位侈或那个过程发生的;(如冲量、功等) ⑤加速度a的正负含义:①不表示加减速;②a的正负只表示与人为规定正方向比较的结果。 ⑥如何判断物体作直、曲线运动; ⑦如何判断加减速运动; ⑧如何判断超重、失重现象。 ⑨如何判断分子力随分子距离的变化规律

高中物理教研活动记录1

时间:4月25日 地点:会议室 主持人:代秀德 参加教师:赵来国、陈风云、王连霞、刘世莲、时玉霞、王凤花 主题:1、融合三维目标教学法 2、生成课程探析 过程: 1、代秀德主讲融合三维目标教学法 要实现三个维度的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全面落实。 ★提高研究学生在理化教学活动中如何积极参与,来侧重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只有对理化持热情、积极的态度,才有可能学好理化。也就是说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来实现学生的情感目标。 ★通过研究学生在理化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的参与,来侧重解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维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产生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都产生于一定的教学过程。 ★通过研究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来达到三维融合的境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相互渗透的,在理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学生自主地去理解和感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产生了情感、激发了想象、启动了思维,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这一切都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受的过程中。 2、赵来国主讲生成课程的涵义 既然生成课程以生成论为理论背景,那么就有必要对生成论作一简单介绍。生成表示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动态过程。生成与预设相对,“预设”是指已经完成、已经完结。在当前,生成论思想虽然仍缺乏系统的哲学建构,但它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共同关注的亮点。生成论是关于事物生成、演化过程和规律的思想,它坚持宇宙万物在本质上是生成的,它对世界持一种动态的整体性分析观点。 所谓生成课程是指:以真正的对话情境为依托,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持续相互作用过程中动态生长的建构性课程。这表明课程弃绝了“本质先定,一切既成”的思维逻辑,而代之以“一切将成”,课程在过程中展开其本质,课程活动成为师生展现与创造生命意义的动态生成的生活过程,而非单纯的认识活动。以此为据,英国进行的开放课程,斯腾豪斯倡导的过程取向课程,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瑞吉欧—艾米利亚的“项目活动”课程,以及丰富的后现代课程理论都是生成课程的深刻体现。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课程学者多尔就认为课程是在师生对话中生成的,“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澳大利亚学者布莫(Boomer)等人倡导的“协商课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生成课程,其课程内容方案的制定以及实施都是由师生通过协商合作而共同完成的,同时课程所蕴涵的价值、意义、精神也通过师生的相互理解而得以生成。我国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也从多层面内在地反映了生成课程的精髓,比如研究型课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成课程。 这样,在生成课程中,课程就具有了全新的含义,课程真正实现了由“名词”到“动词”的根本跃迁。课程不再仅仅只是已知的结论性知识,而是师生通过对话探究知识并获得发展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动态过程。预设课程虽然也讲过程,但是过程是事先预设好的,这样,课程活动中的创造品质和生成品质遭致根本丧失。在生成课程中,教材并非学生必须识记的静态的知识体系,

如何做好物理课堂笔记

如何做好物理课堂笔记 同学们都知道做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实际操作时又不明白记什么和怎样记,要使物理课堂记录明晰而实用,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记好提纲 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那么多,全部记下来没有必要,上课时又疲劳又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老师讲的问题,其实提纲是一堂课的骨架和脉络,它反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系统和要点,老师一般都要板书出来,记提纲可以条理知识,巩固记忆、笔记时要边记边体会,力争不重不漏。 2.记录实验现象及其本质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这些实验能直观地反映物理规律,因此,观察并认真记录实验中的正常现象,有助于迅速正确地理解物理规律。当然,实验中的意外现象也不可忽视,它或许是你迸发灵感的基点。同时,力求认识现象的发生本质,沟通和理顺各现象间的联系,明确记录其实验结论。

3.记录重点、难点和疑点 每节物理课都有学习的侧重点、难点和疑点。因此,应注意老师的启发诱导、分散讲解和设疑讨论,根据教师的阐释和板书,有条理、有针对性地整理在课堂笔记中,同时,要把课堂上一时没听清或没听懂的内容记下来,课后和老师商榷,这将有利于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 4.记录注意、说明和要思考的内容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常会说注意,提醒学生易上当、易错、易误解和易产生错觉的问题,通常用说明二字交待特殊形式和现象、特定条件和结果、特别问题及原因,以及以课外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讨论、思考、观察的问题,这些都是透彻理解和全面掌握物理规律的关键点。 5.记录思路、方法、小结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会不断地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技巧。笔记时要侧重记下分析的关键依据和思路、解答的步骤,并归类掌握,使解题有规可循,有法可依,便于总结各知识点、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知识、思维网络化,这对综合复习、提高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课堂笔记

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运动学基本概念 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2.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 3.参考系:(1)定义:为了研究一个物体运动而假定不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参考系。 (2)原则: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但必须以能使问题简化方便解决为原则。 (2)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3)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4.质点 (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 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 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 (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5.时间与时刻 (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6.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7.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时间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8.速度:物体通过的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9.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 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x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单位是m/s。v=x/t ,矢量。 平均速率=总路程÷总时间,标量,

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课堂笔记

物理1-4章笔记 第一章打开物理的大门 科学探究的主要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5、分析论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经典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伽利略 构建经典物理学体系,建立了牛顿运动三大定律——牛顿 著名天文学家、自然科学家,用“日心说体系”否定了“地心说”的先驱——哥白尼 相对论认为:当物体接近当速时,人们所熟透悉的空间和时间等概念都会发生变化,这对经典时空论是一个冲击——爱因斯坦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2.1动与静 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注:1、另一个物体,即事先选定作为参照标准的物体(参照物) 2、位置的改变包括:距离、方向、方位的改变。 2、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1)选取一个标准的物体,这就是参照物。 (2)再看要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是变化的 (3)若位置改变了,就说是运动了;若位置没有改变,就说是静止的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选取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往往也不一样 4、相对静止:①运动速度相同②运动方向相反 2.2、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测量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表示符号是;时间的基本单位是,表示的符号是。 写出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其他常用单位、符号及换算关系: 长度: 时间: 2、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使用前,检查0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①刻度尺要放,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 ②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③为了测量更准确,要估读到,并记下。 ④多次测量取。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称为误差。 对于测量来说,误差是越小越好,那么如何减小误差? 交流讨论体会到:减小误差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确度高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方法减小误差。

高中物理教研活动记录1

高中物理教研活动记录 1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时间:4月25日 地点:会议室 主持人:代秀德 参加教师:赵来国、陈风云、王连霞、刘世莲、时玉霞、王凤花 主题:1、融合三维目标教学法 2、生成课程探析 过程: 1、代秀德主讲融合三维目标教学法 要实现三个维度的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全面落实。 ★提高研究学生在理化教学活动中如何积极参与,来侧重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只有对理化持热情、积极的态度,才有可能学好理化。也就是说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来实现学生的情感目标。 ★通过研究学生在理化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的参与,来侧重解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维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产生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都产生于一定的教学过程。 ★通过研究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来达到三维融合的境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相互渗透的,在理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学生自主地去理解和感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产生了情感、激发了想象、启动了思维,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这一切都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受的过程中。 2、赵来国主讲生成课程的涵义 既然生成课程以生成论为理论背景,那么就有必要对生成论作一简单介绍。生成表示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动态过程。生成与预设相对,“预设”是指已经完成、已经完结。在当前,生成论思想虽然仍缺乏系统的哲学建构,但它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共同关注的亮点。生成论是关于事物生成、演化过程和规律的思想,它坚持宇宙万物在本质上是生成的,它对世界持一种动态的整体性分析观点。 所谓生成课程是指:以真正的对话情境为依托,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持续相互作用过程中动态生长的建构性课程。这表明课程弃绝了“本质先定,一切既成”的思维逻辑,而代之以“一切将成”,课程在过程中展开其本质,课程活动成为师生展现与创造生命意义的动态生成的生活过程,而非单纯的认识活动。以此为据,英国进行的开放课程,斯腾豪斯倡导的过程取向课程,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瑞吉欧—艾米利亚的“项目活动”课程,以及丰富的后现代课程理论都是生成课程的深刻体现。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课程学者多尔就认为课程是在师生对话中生成的,“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澳大利亚学者布莫(Boomer)等人倡导的“协商课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生成课程,其课程内容方案的制定以及实施都是由师生通过协商合作而共同完成的,同时课程所蕴涵的价值、意义、精神也通过师生的相互理解而得以生成。我国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也从多层面内在地反映了生成课程的精髓,比如研究型课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成课程。 2

人教版 高一物理 必修二 全部章节 课堂笔记(PDF同步版)

第五章曲线运动 学后反思 第1节曲线运动 一、曲线运动 1、定义: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运动学角度: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2)动力学角度:河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3、曲线运动的方向: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4、曲线运动的特点 (1)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方向时刻在改变, 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2)合外力方向与轨迹的关系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轨迹一定夹在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 向之间,速度方向与轨迹相切,合外力方向指向轨迹的 “凹”侧 5、速率变化情况判断 (1)当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物体的速率增大 (2)当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物体的速率减小 (3)当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时,物体的速率不变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运动的合成:已知分运动情况求合运动情况 2、运动的分解:已知合运动情况求分运动情况 3、遵循的法则: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故它们的合成与分解都遵循 平行四边形定则 4、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1)等时性:合运动和分运动经历的时间相等,即同时开始、同时进行、同 时停止 (2)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分运动,各分运动独立进行,不受其他 运动的影响 (3)等效性:各分运动的规律叠加起来与合运动的规律有完全相同的效果

学后反思 5、合运动的性质判断 (1)加速度(或合外力)? íì 变化:非匀变速运动 不变:匀变速运动 (2)加速度(或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íì 共线:直线运动 不共线:曲线运动 6、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性质的判断 (1)方法:看合初速度方向与合加速度方向是否共线 (2)几种常见的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 ①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 ③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 ④两个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 íì 如果v 合与a 合共线,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如果v 合与a 合不共线,为匀变速曲线运动 第2节 平抛运动 一、抛体运动 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如果只受重力的作用,这时的运动叫抛体运动,抛体运动开始时的速度叫做初速度 二、平抛运动 1、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2、性质: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3、基本规律 以抛出点为原点,水平方向(初速度v 0方向)为x 轴,竖直向下方向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 (1)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 x =v 0,位移x =v 0t (2)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v y =gt ,位移y =1 2 gt 2 (3)合速度:v =v 2x +v 2 y ,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则tan θ=v y v x =gt v 0 (4)合位移:s =x 2+y 2,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tan α=y x =gt 2v 0

高中物理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浅谈高中物理教学心得体会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心得体会 【摘要】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 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 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 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 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 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 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心得 物理是门自然科学学科,其重视实验和观察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 意识和科学思维的培养,这与新课程理念——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 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相吻 合。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应试化现象普遍存在。在课堂教学中,看 不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影子,看不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景, 看到的只有大量的机械性训练。有的甚至打着“学案导学”的旗号, 将这种应试化、训练化、试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称为“高效课堂”。 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方式必然会扼杀学生的灵性和学习兴趣。我认 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课 堂的主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尤其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1改变思想观念,教师角色从新定位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发展要求培养学 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 作能力,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这 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陈旧的教育观念,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 为主的转变,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由一次性教育到 终身性教育的转变,推进创新课程的实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 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把自己作 为信息的传递者、知识的指引者即作为收集和传播信息的中转站, 让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以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意识 以往的物理教学,甚至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大部分采用“填鸭式” 的教学方式,老师一味的灌理论,讲概念,甚至讲实验,上课效果差 是非常明显的。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进自己的课堂,让学 生在“自己的课堂”里主动地学习,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 活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如在上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时, 让学生靠墙亲自站在同学面前,用一个钉子挂着小钟摆,然后让钟 摆从靠近该同学眼球的位置开始摇摆,摇摆前通过提问,比如小球 会不会碰到该同学眼睛,碰到为什么,不碰到又为什么,在参与活动 中巧设各种疑问。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发现→惊奇→探索这 样的一个过程,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探索思维。 3设计紧贴生活的

高中物理课题研究

高中物理课题研究 ——研究滑动摩擦力现象 大兴区黄村五中张永祥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黄慧敏 教学内容: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本)《物理》第一册上的课题研究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上的要求。参考研究课题示例中〝实验: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的基础上,设计了〝研究滑动摩擦现象〞研究性学习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有关摩擦的知识及相关的其它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进行探索性物理实验及相应的科技制作活动。使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体的知识内容是: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力的概念、加速度、电功及电能与热能转化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搜集相关信息。确定研究课题,提出假设,然后根据假设提出验证方案,根据方案设计验证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计算与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撰写研究实验报告或科技小论文,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交互性多媒体电脑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合作性、积极性。使学生亲自发现物理学及生活中的和谐所蕴涵的美。体验探索物理知识的全过程,体验成功的满足感和正确面对挫折的心理。激发他们热爱物理,向深层未知世界不断探索的学习激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提出合理假设、设计验证实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计算机、实物投影仪、相关的物理实验器材 教学方法: 以课题组为单位,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组织和帮助学生学习。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综合课题 1、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辨析 2、牛顿对经典力学的贡献 3、诗、书、曲、画中的物理知识 4、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5、生活中的物理 6、“整体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7、《牛顿运动定律》一章的题型解析 8、物理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 9、求力对物体做功的方法 10、时代呼唤纳米科技 11、“图解法”题型归类 12、GMm/R2=mg在高考题中的运用 13、有关超导体的知识 14、物理实验中基本仪器的正确使用 15、生活中的电磁辐射 16、物理与化学的联系 17“神州号”宇宙飞船的发射回收过程 18、“和平号”坠毁始末 19、高中物理学习困难调查 20、生活中的能的转化 21、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 22、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数学知识归纳 23、物体形状对物体抗压影响 24、关于食品保鲜问题的研究 25、物体在通过弯道时倾斜的物理原理26、为什么当代青年如此迷恋网络游戏? 27、安塞中小学生近视情况的调查研究28、浅议物理作业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 29、浅谈可再生能源 30、高速公路“弹簧路”形成原因及防治 31、魔术表演中物理知识 32、历史上的中国物理 33、物理问题与模型 34、物理与数学 35、物理与化学 36、物理与生物 37、物理与体育 38、物理与文学 39、物理与人生 40、物理最佳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 4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确吗? 42、初中物理教师与高中物理教师共性与个性 43、物理课本中的科学家的中学时代 44、UFO的研究 (二)科技制作 45、研制水“火箭” 46、自制孔明灯 47、自制火灾报警器 48、制作简易太阳灶 49、制作煤气报警器 50、制作磁悬浮列车 51、楼道灯声控开关的研制 52、无线电收音机的制作 53、中国古代帆船模型的制作 54、应用蚊子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反应制作电子驱蚊器 55、制作比赛抢答器 (三)研究报告 56、小刀、菜刀、斧头中的力学知识。 57、刹车时车轮被抱死的利与弊。 58、(机械)传动装置的研究 59、考察、研究传感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