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险导向审计认识

风险导向审计认识

风险导向审计认识
风险导向审计认识

内容摘要

风险导向审计不是制度基础审计之外的一种方法,而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发展,目前它仍然处于发展完善中;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从一开始就是借鉴国际惯例,并在国际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我们当前的任务,不是否定国际审计准则以及其他国家审计准则体现的风险导向审计的方向,也不是无视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已经体现的风险导向审计的精神,另搞一套审计准则,而是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并严格付诸实施。

关键字:风险导向审计;认识

目录

一、风险导向审计出现的原因——内部控制不健全 (1)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概述 (1)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特点 (1)

1.体现了对被审计单位战略和系统管理的风险观念 (1)

2.以风险管理理念为基础,采取科学的审计指导思想 (2)

3.以最优的效益作为原则,保证审计程序的科学性 (2)

4.审计的测试程序灵活、分析模式先进 (2)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程序 (2)

三、关于风险导向审计的认识误区 (2)

(一)风险导向审计中“风险”概念 (2)

(二)风险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是两种不同的审计 (3)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高成本 (3)

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现状 (3)

(一)现状分析 (3)

(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体制机制尚未健全 (4)

2.缺乏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 (4)

3.信息技术的运用与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不相适应 (4)

4.审计执业环境存在缺陷 (4)

五、结语 (4)

参考文献: (5)

对于风险导向审计的认识

一、风险导向审计出现的原因——内部控制不健全

制度导向审计着重于发现内部控制的问题,并以此确定检查范围,但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假设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都希望建立能防止和揭露差错和舞弊的内部控制制度,这必然导致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可以防比自下而上的财务舞弊,但是对于“自上而下”的管理层舞弊,制度导向审计却无能为力。目前,我国主板上市门槛仍较高,许多企业为快速上市粉饰报表,管理层舞弊屡见不鲜,为揭露管理层舞弊的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审计工作的重点由仅关注内部因素转向于既关注内部因素,又关注外部环境。

制度导向审计以健全的内部控制为基础,而我国企业内部人控制企业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经济效益为内部人掌握.从控制环境看,我国仍然存在大量中小企业,并未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内部普遍存在“信任大于制度”、“舆论大于法律”的现象,内部人控制从风险评估看,许多企业还是由家族式企业发展而来的,高层管理者战略风险意识淡薄,不能及时识别、应对企业面临的风险.从控制活动看,上市公司大股东“一股独大”,股权过于集中;中小企业决策权集中于“家长”,公司缺乏健全的治理结构,人财物不能得到合理利用.此外,许多家族式中小企业,组织结构尚不健全,职能层问沟通困难,部门问协调性差,导致企业内外部信息沟通缺失.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阻碍了制度导向审计的实施,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实施风险导向审计以降低审计风险。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概述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在传统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它是伴随着审计技术的小断提高和扩展,以及对审计风险判断的量化和精确化的要求,进而产生的现代审计模式与传统的审计模式相比,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最大的核心变化是它要求将风险评估工作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特点

1.体现了对被审计单位战略和系统管理的风险观念

由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可以看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风险的考虑是十分全面的。它使得审计人员从战略和系统管理的角度对企业所而临的风险进行全而的分析,更好地将审计重心转移到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上而,并通过全而考察

和分析被审计单位及审计人员自身两力而存在的风险,用以指导审计取证的程序。

2.以风险管理理念为基础,采取科学的审计指导思想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采取科学的审计指导思想,保持合理的执业怀疑和假设,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检查,始终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保持一种相对合理的职业警觉,这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一大特点。

3.以最优的效益作为原则,保证审计程序的科学性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使审计人员能够把精力集中于容易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领域,为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提高了审计效率。

4.审计的测试程序灵活、分析模式先进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强调以风险识别和评估为导向的审计程序,从而提高了对被审单位审计的有效性,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环境分析、战略分析和剩余风险分析等审计分析性程序以及对则务指标和非则务指标的分析,能有效地减少审计风险,降低了审计成本。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程序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实务中通常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在审计计划工作开始时,量化评估被审单位的重大错报审计风险,主要是通过调查、了解、分析以及评价等力法,确定出重要的审计领域和审计范围其次,在进行外勤审计时,通过寻找和分析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弱点和缺陷,根据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力案,并选择可靠和有效的审计核查程序最后,在完成阶段,整理之前审计过程当中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并对则务报表实施整体性复核,进行全面的评估,综合所有审计结论形成最终的审计报告。

三、关于风险导向审计的认识误区

(一)风险导向审计中“风险”概念

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内涵指的是什么?目前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指审计风险,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审计风险的分析、评价为基础规划审计工作,确定审查会计账目重点和抽查规模,以获取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查明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的审计程序模式。二是认为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是指“经营风险或商业风险”,他们认为风险导向审计就是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改进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注重了解被审计的行业状况,经营目标、经营战略和业务流程,以及相关的经营风险";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指的是商业风险,而是传统意义上的审计风险。三是指“重大错报风险”,从审计方法

的演、审计风险模型及审计准则、评估重大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审计风险的产生及其与风险导向审计的关系四个方面论述了“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

我们以为,重大错报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的核,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围绕“重大错报风险”来实施相关审计程序的,其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降低审计风险。基于宏观背景下准确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降低审计风险至关重要。所以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应该是指“重大错报风险”。

(二)风险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是两种不同的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是对现代会计报表审计特征从不同的角度所作的描述,是将两者融于会计报表审计中有机结合进行的。风险导向审计不是制度基础审计之外的一种方法,而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发展。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从一开始就是借鉴国际惯例,并在国际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高成本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有人认为风险导向审计会增加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成本,并推断成本问题会成为事务所采用风险导向审计的一个障碍。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之前对企业各个方面进行调查了解,这无形中会不会加大审计成本呢?审计程序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是需要随着审计的进程而随时进行调整的和完善的,风险的概念贯穿于审计程序中每个具体的步骤,如果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使用风险导向审计不但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增值服务伪企业提供内控制度方面的建议等久同时“风险导向审计是对审计资源进行的调配,而是需要对一些风险因素比较大的环节多了解一些,但以后实质性测试就可以减少了,这样审计成本就会减少。

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现状

(一)现状分析

在实务操作当中,部分审计人员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小够,容易出现形式化的情况,没有达到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审计的要求对于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而言,从形式上被动地实现了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审计技术模式变更要求,但在具体的审计业务的执行过程当中,存在生搬硬套审计程序,机械地对待审计工作底稿等情况而我国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局限于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力式力法缺少以重大错报风险、控制风险、管理舞弊风险以及诉讼风险等作为导向,展开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很多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并执行控制测试时。往往流于形式,并缺乏职业判断。

(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体制机制尚未健全

一方面,虽然《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和一系列的法律用来规范了审计人员的实践环境,但是法律责任的规定则仍比较空洞我国的审计人员则而临的法律环境相对薄弱,法律风险较低另一力而,监管部门在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进行监督时,往往小重视对审计质量进行检查,导致审计人员与会计师事务所必将更为重视审计程序的执行而忽视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2.缺乏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

我国日前缺乏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较高审计质量对审计人才的需求。

3.信息技术的运用与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不相适应

日前,我国的各会计师事务所仅仅只是对自己的客户收集分散的数据进行过滤和相应的处理并且逐步建立数据库,但是对潜在客户的关注却是有限的,更谈不上建立数据库审计人员行业协会及各个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并没有运用信息技术建立起联网体系,也没有进行信息共享这些基本的数据采集只能依靠各个会计师事务所各自为政,这样的信息系统建设对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和发展要求是不符的。

4.审计执业环境存在缺陷

审计执业环境是指能够影响审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我国的审计执业环境较为复杂,主要原因有:(1)审计市场过度竟争;(2)被审计单位的治理结构不完善;(3)政府的过分干预

五、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和会计行业发展速度的持续加快,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在这一前提下会计师应当对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内容有着清晰的了解,从而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工作的有效进行来促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不断完善对风险导向审计的认识,弥补我国这一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杭思源.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运用现状的调查和分析[M].复旦大学.2012,04.

[2]高翠霞.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应用研究[M].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06.

[3]王伟武.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运用探析[M].江西财经大学.2009,12.

[4]付胜,工炳华.审计模式的新境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J],东北则经人学学报,2005,4.

[5]石爱中,审计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4,2.

[7]朱小平,“审计风险”概念体系的比较与辨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5

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1)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及其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状况、程度而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至最低水平。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某种认定出发,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证据,从各个角度逐步地验证该项认定,最终以合理地保证某项认定是否正确,形成审计意见。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助于重要性水平的合理确定。由审计风险模型可知,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期望的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则重要性与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要求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要考虑评估的审计风险以确保审计质量,也要考虑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效率。此外,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十分注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二、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风险量化理论在运用中存在固有缺陷一是风险量化的数理模型对历史数据过度依赖,这种数据方面的因素制约了风险评估技术的

有效性。二是数理模型量化可靠性差。作为基本风险分析工具的数理模型,以正态分布和小概率事件为假设,然而,正态分布假设不能准确地反映现实情况,小概率事件的现实发生概率也偏大。这些缺陷严重降低了通过数理模型进行风险量化的可靠性。三是难以评估系统性风险。风险量化模型对系统性风险考虑不充分,当市场状况迅速恶化,严重的系统风险发生时,以市场基本运行为前提的风险量化模型难以对风险进行准确评估。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实践中不能降低审计成本理论上风险导向审计能够降低审计成本,主要表现在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的分析确定固有风险;关注被审计单位已设置的内控制度,识别影响财务报表的控制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更好评估,认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确定审计人员收集何种证据及其数量,并把审计力量在审计业务之间合理分配,有效利用审计资源。但实践中风险导向审计并没有有效的降低审计成本,主要原因包括:首先,进行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量化需要耗费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会增加审计项目的时间成本;其次,风险导向审计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合伙人及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并对其提供培训,从而导致人力成本与审计总成本的增加;此外,为了提高信息搜集、传输的效率,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还需利用信息管理系统,配备一定的通信与硬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资金成本。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仍然需要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抽样审计等传统的审计手段。由此可见,风险导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会计审计>> 审计>> 论文正文→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作者:王秀丽发布时间:2006-12-13 -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内容提要: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已经在理论和实务中体现了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分析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和区别,并对现阶段我国实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适用性分析。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模式;适用性分析 随着国内外重大审计失败事件的不断发生,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审计职业界和学者的关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4年10月发布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使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如果审计风险准则一旦正式生效,将使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与国际接轨,并引导中国注册会计师实务由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因此,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解以及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审计方法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经

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审计发展的早期,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简单、业务性质单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目的是为了促使受托责任人在授权经营过程中做出诚实、可靠的行为,审计方式是详细审计。审计的重心在资产负债表,是对会计凭证和账簿的详细审计,旨在发现和防止错误与舞弊,这种审计方法就是账项基础审计方法(accountingnumber-basedauditapproach)。二是从1950年代起,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这种审计方法重点在于注册会计师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对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环节,注册会计师通常将其涉及交易和账户余额作为审计的重点,甚至进行详细审计;对于可以信赖的内部控制环节,通常将其涉及的交易和账户余额进行抽样审计,以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审计费用。从方法论的角度,这种审计方法被称作制度基础审计方法(system-basedauditap proach)。三是1970年代以后,由于制度基础审计方法显露缺陷,一种新的、以风险防范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逐渐兴起,从方法论的角度,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方法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risk-orientedauditap proach)。 回顾审计方法的发展历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已成为审计方法发展的国际趋势。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合理地扬弃了作为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基础的“无利害关系假设”,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不只依赖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所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且实事求是地对公司管理层是否诚信、

浅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浅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对整个组织的风险进行评估与改善为最终同的的一种审计理念。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就是要求内部审计以内部控制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以公司治理作为参与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以对组织风险的评估与改善作为基本目标。在审计实务中,明确内部审计活动在于评价并帮助机构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经济竞争加剧,破产企业不断增多,社会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审计作用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然而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关于内部审计发展历程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来自日本内部审计学术界及职业界。 任职于日本内部审计协会的霜垣城一郎先生认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会计为中心的侦察型审计;第二阶段是逐渐从财务审计走向内部控制审计再走向积极增进企业利益的业务审计;第三阶段是适应国际化和信息化要求的现代内部审计。 美国学者麦克宁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提出了内部审计的新范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反映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契合。传统的内部审计通常直接测试内部控制,考虑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风险的大小仅用于表明控制的薄弱与健全环节,从而实现防弊或兴利的目标。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是先确认企

业的目标,然后针对目标进行风险管理及风险控制,最后测试实际的内部控制能否切实管理由于完成目标而可能产生的风险。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2001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做出了新的定义,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积极地研究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的作用。IIA实务公告2110-1指出内部审计师应该通过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意见,对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提供帮助。 二、国内研究现状 郑小荣(2006)在《审计若干理论问题探究》认为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置的一个职能部门,必然应当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组成部分,从组织目标的角度来评估与改善风险,为专业的风险管理部门或专职的风险管理人员提供咨询与保证服务,从而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并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趋势侵蚀内部审计生存的职业空间。内部控制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础时风险的评估与改善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首要目标。不论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与改善,还是对公司治理程序进行评估与改善,都应该是以风险评估与改善作为首要目标。 詹先壮(2010)在《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研究》中认为,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是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方法,以对整个组织的风险进行评估与改善为最终目的的一种审计理念,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将审计风险简要的分为四种模型:以企业治理系统风险为导向的企业治理风险导向模型;

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审计风险识别与对策论文

分类号: F239 2015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审计风险识别与对策 作者姓名:xxxx 学号:xxxx 系(院)、专业: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 指导教师姓名:xxx 指导教师职称: xxxx 2015年5月27日

Classification Number:F239 2015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thesis Title: Risk oriented audit audit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Name:xxx Number:xxx Department、specialty:Economics &Management ,Accounting Tutor name:xxxx Tutor title:xxxx May27,2015

摘要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传统审计方法落后,弊端层出不穷,给注册会计师审计带来很大困扰,加大了审计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已成为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它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风险导向审计下出现的审计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发现风险导向审计的不足,进而找到控制审计风险的对策,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推动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本文阐述了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模型等相关概念;分析了审计江铃汽车公司过程中风险识别评估时出现的问题,剖析了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在风险导向审计下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改善对策,以期为行业风险评估的提升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浅谈风险导向审计中主营营业收入审计存在问题及审计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b2191878.html, 浅谈风险导向审计中主营营业收入审计存在问题及审计方法 作者:魏巍 来源:《财会学习》2016年第01期 摘要:在活跃的市场经济中,但由于内部控制不健全、公司架构不合理、虚构财务信息等问题,加大了审计风险。传统的审计方法也逐渐转变为以风险为导向审的计方法,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提高审计效果与效率,合理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 关键词:风险导向;营业收入;审计问题;审计方法 一、风险导向审计中主营营业收入审计存在问题 (一)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 企业为了满足当期的营业收入、利润的需要,可能会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这种情况是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税法的规定的相关要求,常见的情况包括:提前或推后开具发票确认收入;篡改发货记录、发票信息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商品所有权的风险和报酬尚未转移提前确认收入;成本无法可靠计计量提前确认收入;防止后期利润下滑延迟确认收入等。《企业所得税》从税法的角度上明确规定了收入确认的条件,并不以开具发票作为收入的实现。 (二)未按照规定正确使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 工程建设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在实际运用时该方法的可操纵性非常强。《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完工百分比法的计算规则,但在具体操作中,也会存在低估成本、高估收入的情况,或是虚构成本的发生、或是人为调整完工百分比等问题。 (三)具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认收入 重大不确定性的销售包括:具有质保期的商品销售、附有售后回购、售后回租条件的商品销售、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买方可能存在拒付货款的情况等,由于无法同时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对此种具有重大不确定性的销售不应该确认收入。但是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对上述交易进行确认收入的的情况,虚增收入,操纵利润。 (四)签订虚假合同,操纵营业收入 企业与第三方签订虚假合同,伪造生产记录、发货记录和发票,虚增收入。或是企业(包含母子公司)与第三方签订合同,产品销售后,确认收入,而第三方与子公司再次签订合同,

风险导向审计思路

分析导向审计思路 分析导向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的一种取证模式,与原有的三种取证模式(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相比,克服了它们的共同缺陷,即从“部分→整体”收集证据的模式,采用从“整体→部分→整体”的取证模式,既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也能较好地保证审计质量,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因此,探讨分析导向审计的取证原理,对于指导我们的审计实务具有重大意义。 一、分析导向审计模式与原三种审计取证模式的比较 (一)分析导向审计模式与原三种审计取证模式相比具有不同的特性,原三种审计取证模式都有固定的取证模式: 1、账目基础审计的取证模式是按照会计处理相同或相反的循序依次审查会计资料,特点是审计直接针对会计处理的结果是否可靠进行实质性测试,而不考虑这些结果是怎样产生的。 2、制度基础审计的取证模式是调查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特点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符合性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确定审计重点。一般来说,应将内部控制薄弱环节下所产生的会计数据作为审计重点。 3、风险基础审计的取证模式是了解内部控制结构→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相比,在术语上,内部控制制度变为内部控制结构,符合性测试变为控制测试,这一改变,不仅是术语上的改变,而且应用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风险基础审计下,对内部控制结构的了解及控制测试的目的不再是确定审计重点,而是根据了解、测试的结果,评价控制风险的高低,据此进一步确定构成会计报表的具体项目的检查风险的高低,从而确定对该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所需的证据数量。 根据上述特点,可以归纳出原三种取证模式的共同点是从构成被审计内容的个体出发,根据对个体的审查结果对被审计内容的整体表述意见,采取的是从“部分→整体”的取证模式,因此,其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与审计的个体数量的多少成正比,一般来说,审计的个体数量越多,审计结论越可靠。在现代审计中,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审查的个体的增多,为确保审计质量,该模式下审计界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通过审查较少的个体数量,既能减轻审计工作量,降低审计成本,又能确保审计质量。在这一需求的带动下,审计取证模式由审查全部个体模式(账目基础审计)发展为抽查部分个体模式(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在抽查部分个体的情况下,由于只审查了部分业务,虽然减轻了审计工作量,降低了审计成本,但未查部分是否存在错误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从而使得根据部分业务的审查结果推断总体所做出的审计结论产生了不确定性,因而也就引发了审计风险的存在,所以,从“部分→整体”的取证模式是引发审计诉讼爆炸的技术原因。 (二)与原三种取证模式相比,分析导向审计不具有固定的取证模式,它是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问题研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问题研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问题研究 1 风险导向审存在的问题 1.1 审计实施主体存在的问题 1.1.1 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与效益问题。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后,工作重心前移,在审计工作的前半部分,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和关注的程度都较其他模式有所加大,从收集审计证据、分析企业资料本文由收集整理到评估量化风险,都要消耗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这就增加了审计工作的时间成本;另外工作量的加大,必然会导致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增加,这也会使审计成本大幅增加。 1.1.2 注册会计师的综合能力问题。注册会计师除了要精通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和相关的财税法规外,还需要掌握经济分析、行业分析、金融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注册会计师大多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胜任能力不强,许多的注册会计师都不能熟练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并不具备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的这种复合型知识结构,不能满足风险导向审计多知识多元化的需求。 1.2 审计实施客体方面的问题 从市场层面来看,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呈现的特点是规模小、数量多,小事务所偏多、大事务所偏小,无论从收费水平和利润方面来看都远远低于国际性的大事务所。这就导致众多的事务所陷入一个不注重审计质量,追求短期利益的怪圈。此外,从客户层面看来,我国很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缺失,使得风险评估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

1.3 审计手段和技术上存在的问题 审计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便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而受制于开发能力或建立数据库的成本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很多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系统不能满足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评估的要求,导致审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数据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行业风险的评估不够全面,评估结果不够准确。 1.4 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以2006年颁布的新审计准则对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要求为基础,重新制定了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制度大多流于形式。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注册会计师仍然习惯沿用传统的账项审计方法履行程序,风险评估程序基本只存在于形式,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底稿的填制,无法准确鉴别出风险点。相应的,各级复核对于风险评估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风险评估的质量控制缺乏必要的监控,使得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和内部操作规程在执行过程中变成一纸空文。 2 推进风险导向审计的措施 2.1 会计师事务所层面 2.1.1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的控制。会计师事务所应在新审计准则的指导下,根据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强化质量控制制度,从承接业务到出具审计报告都要制定行之有效的业务流程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同时,实际工作过程中的监管也非常重要,在事务所内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1)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及其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状况、程度而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至最低水平。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某种认定出发,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证据,从各个角度逐步地验证该项认定,最终以合理地保证某项认定是否正确,形成审计意见。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助于重要性水平的合理确定。由审计风险模型可知,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期望的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则重要性与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要求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要考虑评估的审计风险以确保审计质量,也要考虑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效率。此外,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十分注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二、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风险量化理论在运用中存在固有缺陷一是风险量化的数理模型对历史数据过度依赖,这种数据方面的因素制约了风险评估技术的有效性。二是数理模型量化可靠性差。作为基本风险分析工具的数理模型,以正态分布和小概率事件为假设,然而,正态分布假设不能准确地反映现实情况,小概率事件的现实发生概率也偏大。这些缺陷严重降低了通过数理模型进行风险量化的可靠性。三是难以评估系统性风险。风险量化模型对系统性风险考虑不充分,当市场状况迅速恶化,严重的系统风险发生时,以市场基本运行为前提的风险量化模型难以对风险进行准确评估。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实践中不能降低审计成本理论上风险导向审计能够降低审计成本,主要表现在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的分析确定固有风险;关注被审计单位已设置的内控制度,识别影响财务报表的控制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更好评估,认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确定审计人员收集何种证据及其数量,并把审计力量在审计业务之间合理分配,有效利用审计资源。但实践中风险导向审计并没有有效的降低审计成本,主要原因包括:首先,进行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量化需要耗费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会增加审计项目的时间成本;其次,风险导向审计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合伙人及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并对其提供培训,从而导致人力成本与审计总成本的增加;此外,为了提高信息搜集、传输的效率,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还需利用信息管理系统,配备一定的通信与硬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资金成本。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仍然需要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抽样审计等传统的审计手段。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能更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但并不能从总量上减少审计成本。 (三)缺乏相应的审计准则支持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是建立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其中审计风险模型的规定还局限于仅考虑账户与交易余额的风险测试,如果将审计重点放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注册会计师就容易忽略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漏报。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局限性导致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独立审计准则具有局限性,因此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已不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不能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全面技术指导和规范。在审计实践中,由于缺少独立审计准则对风险导向审计程序的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 三、推进我国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的建议 (一)建立完备的审计规范体系进一步修订以审计准则为核心的审计规范体系,注重对

风险导向审计论文:浅论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论文:浅论风险导向审计 摘要: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已经在理论和实务中体现了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现代职业审计的必然发展趋势,应结合我们实际情况对其逐步推广。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传统;现代;区别 众所周知,近年来国内外频繁爆发了一系列极具震撼力的重大舞弊案,涉及面之广、冲击力之大,影响之深实属审计史上罕见之事,审计职业面临信用甚至生存危机。2003年3月18日,美国最大的医疗保健公司--南方保健会计造假丑闻败露。该公司在1997至2002年上半年期间,虚构了24.69亿美元的利润,虚假利润相当于该期间实际利润(-1000万美元)的247倍。而为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安永),审计中忽略了若干财务预警信号,其审计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这个案例提示我们在进行审计时,不仅要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且必须根据该企业面临的环境,考虑诸多影响因素(包括经营活动、业务性质的变化、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价结果等),这样才能作出合理的审计结论。这个案例也使我们认识到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风险导向审计在今后审计中的必然性。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 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风险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审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因素,并根据量化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和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随着国内外审计失败事件的爆发,受到行业内外新的关注。笔者认为,风险导向审计不是独立于制度基础审计之外的一种方法,而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发展,目前它仍然处于发展完善中。 由于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如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行业所处环境、业务性质、容易产生错报的会计报表项目、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等导致的风险,又受到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即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的风险,此外,还受到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账户余额或各类 交易存在错报风险的影响,职业界很快开发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从方法论的角度,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的审计风险评估

风险导向的审计风险评估 审计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程序包括以下步骤:风险评估程序、控制 测试、实质性程序,其中风险评估是基础和前提,通过风险评估来确 定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一)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有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 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根据新的审计准则,总体审计风险包括重大 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有的重 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生产经营风险的大小,而企业内部控制设置和执行的缺陷及具体认定本身固有缺陷也会 造成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审计的最根本着眼点就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审计风险评估 指标体系的设计也从企业经营风险和控制风险上来实行设计。会计报 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和相关经营风险的副产品,①其审计风 险=企业经营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二)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 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能够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 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来确定。 1.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可能 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产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外部环境包括企业所 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宏观经济环境。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 织结构不恰当或存有缺陷,就有可能造成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

3.经营活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会产生经营风险,而多数经营风 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财务报表。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对 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情况、事项、环境和 行动,或源于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以及为实现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关 键经营流程。 4.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 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歪曲 财务报表。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因素包括关键业绩指标、业绩趋势、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策。 5.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能有效防止、发现和纠正被审计单位差错和舞弊,如果内部控制不利,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 性就会大大增加。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 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风险的评估方法采用定量分析法与定性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 下面的审计风险评估中,我们采用了因素分析法、①审计风险模型法、分析性复核等方法。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估 企业经营风险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定企业的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 的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传统的风险评估注重于对账户余额和交易 层次风险的评估,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是从经营风险的评估入手,评估企业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和漏报。当前审计人员的一般做法是: 在各种情况都比较好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的水平应该高于50%;反之,如果有某种迹象表明有可能存有重大错误,就应该将企业经营风险定 为非常高的水平,甚至100%。评估企业经营风险的3个具体步骤如下:需要考虑企业经营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指标;各要素 所占的权重以及各要素本身风险值的大小;最后将各要素风险值与其权 重加权平均计算出企业经营风险值。即企业经营风险=∑xiyi/∑Pyi,

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及其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状况、程度而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至最低水平。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某种认定出发,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证据,从各个角度逐步地验证该项认定,最终以合理地保证某项认定是否正确,形成审计意见。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助于重要性水平的合理确定。由审计风险模型可知,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期望的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则重要性与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要求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要考虑评估的审计风险以确保审计质量,也要考虑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效率。此外,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十分注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二、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风险量化理论在运用中存在固有缺陷一是风险量化的数理模型对历史数据过度依赖,这种数据方面的因素制约了风险评估技术的有效性。二是数理模型量化可靠性差。作为基本风险分析工具的数

理模型,以正态分布和小概率事件为假设,然而,正态分布假设不能准确地反映现实情况,小概率事件的现实发生概率也偏大。这些缺陷严重降低了通过数理模型进行风险量化的可靠性。三是难以评估系统性风险。风险量化模型对系统性风险考虑不充分,当市场状况迅速恶化,严重的系统风险发生时,以市场基本运行为前提的风险量化模型难以对风险进行准确评估。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实践中不能降低审计成本理论上风险导向审计能够降低审计成本,主要表现在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的分析确定固有风险;关注被审计单位已设置的内控制度,识别影响财务报表的控制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更好评估,认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确定审计人员收集何种证据及其数量,并把审计力量在审计业务之间合理分配,有效利用审计资源。但实践中风险导向审计并没有有效的降低审计成本,主要原因包括:首先,进行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量化需要耗费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会增加审计项目的时间成本;其次,风险导向审计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合伙人及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并对其提供培训,从而导致人力成本与审计总成本的增加;此外,为了提高信息搜集、传输的效率,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还需利用信息管理系统,配备一定的通信与硬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资金成本。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仍然需要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抽样审计等传统的审计手段。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能更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但并不能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一) 伴随着一系列重大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审计失败屡屡爆发。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从根本上提高审计人员评估风险和发现舞弊的能力,中注协根据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发展,结合我国国情,修订了审计风险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于2007年1月1日起在境内的所有会计师事务所开始施行。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有效地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于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提高审计质量,是摆在我国审计职业界面前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基于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通过综合评价经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的审计方法。又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risk-basedstrategic-systemsauditapproach)。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告的错报风险,而错报风险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有效的审计应该是建立在对企业所处社会和行业的宏观环境、战略目标和关键经营环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评价经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 注册会计师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一直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调整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都是注册会计师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做出的调整。 20世纪50年代末期,“风险”的概念开始与审计程序的设计联系起来。70年代,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开始在审计实务中被陆续使用。该模型所考虑的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主要有: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用模型表示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不仅解决了以制度测试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问题,而且有助于引导审计人员将审计资源投入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地方,以达到审计资源的最优分配。这种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即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risk-orientedauditapproach),由于其在理论和实务两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所以被称作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由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局限;审计失败和诉讼案件频繁发生,对审计职业形象的损害;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所提供的重要启示和实践经验;同时也由于传统审计方法不但在效果上(主要表现在揭露舞弊的能力)有缺陷,在效率上同样存在严重缺陷。对于审计资源的分配上经常是面面俱到,难以突出重点,从而造成了审计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为缩小审计期望差,也为提高审计的功效,审计实务界(特别是国际性的会计师事务所)从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利用战略管理理论与实务,探索新的审计方法。2000年7至8月,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和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联合成立了“风险分析联合项目组”(JointRiskAssessmentTaskForce),对新的审计方法进行研究,并于2002年底修改了相关审计准则,以适应新的审计方法的需要,从而确立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与地位。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将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合并为一个要素,统称为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risksofsignificantmisstatementaccountingstatements),简称ROSM,然后以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为基础进行审计。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差异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注册会计师是否实施审计程序,何时实施以及在多大范围内实施,完全取决于对检查风险的评估。注册会计师在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时,通常难以对固有风险作出准确评估,往往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转而将审计资源投向控制测试(如果必要)和实质性测试。由于忽略对固有风险的评估,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而仅从较低层面上评估风险,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也就是说,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注重对账户余额和交易层次风险的评估。但企业是整个社会经

风险导向模式下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国内外文献综述

风险导向模式下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国内外文献综述 侯俊志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风险导向模式下内部审计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国 内外主要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界定、目标、实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的对比,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下对内部审计人员能力要求,以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等方面对风险导向模式下内部审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一、引言 现代内部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对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日益关注。正是存在这样的需求,一种以内部审计主体组织的内部控制为基础、同时考虑公司治理在内的、以组织整体风险作为审计重点的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势而生。目前国内外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主要集中于如何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中运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关于如何在具体审计项目中贯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的实践性资料并不多见。而要将这种新型审计模式贯彻到内部审计全过程,就必须在如何以风险为导向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方面有所突破。 二、国内外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国内外运用情况研究 目前内部审计领域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目前还主要局限于宏观层面,即在编制年度审计计划、选择审计项目时采用这一方法,而在微观层面,即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这一方法的运用还非常有限,如Marco Allegrini,Giuseppe D'Onza(2003)对在意大利上市的前100家大型企业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25%的企业未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67%的企业只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中采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只有8%的企业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和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都采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可见,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并未在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界定研究 理论界对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李曼(2010)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要关注风险,依据风险选择项目,识别风险,测试管理者降低风险的方法,并以风险为中心出具审计报告,协助企业风险管理。这里的“风险”不仅是指“审计风险”,还包括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应用存在的问题目前,风险导向工作中得到应用,同时也引起了我国理论界的广泛探讨。许多人认为在我国开展风险导向本身还存在许多缺陷,另外,我国目前的经济法律环境也使风险导向作为一种理念,风险导向模式无疑是更加科学的,但在我国风险导向模式尚处于初步了解和认识的阶段,唯有部分会计事务所在对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进行时,尝试了风险导向模式。从整个行业的构成及所接业务情况来看,无论是国家、社会和内部,仍以账项导向模式和制度导向为主。2缺乏风险导向产生的动因。推动由系统导向向风险导向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因就是风险,特别是诉讼风险的增大。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是整个行业的恢复建立时期,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事务所几乎没有诉讼风险。在90年代,行业的相关法规逐步完善,有关部门也曾对影响社会的几大会计造假案以及涉及的事务所进行过处理,但总体来看,我国事务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仍然很小,主要表现在,《证券法》、《公司法》、《刑法》以及《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规定对人员的工作结果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存在矛盾;相关法律对责任的认定缺乏专业判断标准,《独立准则》作为规范行为的重要技术标准,缺乏相应的法律地位等方面。另外,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公众投资人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证券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这也导致了我国行业的法律风险偏小。由此可见,由于目前我国立法方面存在的漏洞,导致我国人员的法律风险偏低,人员对风险不够重视,事务所缺乏实

施风险导向的根本动因。3风险导向不能节约成本。降低成本也是风险导向产生的动因之一。一般认为,风险导向能够降低成本:通过对被单位所处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的分析,确定固有风险;同时更为关注被单位已设置的内控制度,识别很可能影响报表的控制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更好评估,认定出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进一步确定人员收集何种证据以及所需证据的数量,并把有限的力量在业务之间合理分配,有效利用资源。通过相关成本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风险导向并不能节约成本,主要原因有:(1)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到分析评估,再到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进行风险量化,都要花费师相当的时间,这样就会增加项目的时间成本。(2)风险导向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作为一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模式,风险要求人员具备管理、数理统计等多方面的知识,并有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因此风险导向需要更多有经验的合伙人及高级人员的参与,并对其提供相关知识的培训,这会导致人力成本增加,也会相应地增加的总成本。另外,为了提高信息搜集、传输的效率,实施风险导向需要利用信息管理系统,为此需配备一定的通信与计算机方面的硬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工作的资金成本。从风险导向模型: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分析,该模型以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审影响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的范围、重点,从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方法。从公式可以看出,风险导向的重点是对风险的评估和量化过程,但是,在实务工作中,风险的正确评估和量化缺乏可

7-风险导向审计答案

专题六、七风险导向审计案例分析作业 【案例1】对华兴公司的风险评估 一、案例分析目的 通过阅读和分析案例资料,熟悉风险评估的流程,掌握如何通过风险评估识别重大错报风险,如何应对评估出来的重大错报风险。 二、案例资料 华兴公司主要从事小型电子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产品销售以华兴公司仓库为交货地点。华兴公司日常交易采用自动化信息系统和手工控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系统自2006年至今没有发生变化。华兴公司的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各主要城市的电子消费品经销商。注册会计师A和B负债审计华兴公司2007年度财务报表。 注册会计师A和B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了所获取的华兴公司财务数据,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2007 2006 年份 产品 项目C产品D产品C产品D产品 产成品2000 1800 2500 0 存货跌价准备0 0 主营业务收入18500 8000 20000 0 主营业务成本17000 5600 16800 0 销售费用-运输费1200 1150 利息支出300 25 减:利息资本化250 25 净利息支出50 0 注册会计师A和B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了所了解的华兴公司及其环境的情况,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1、在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0%的基础上,华兴公司董事会确定的2007年销售收入增长目标为20%。华兴公司管理层实行年薪制,总体薪酬水平根据上述目标的完成情况上下浮动。华兴公司所处行业2007年的平均销售增长率是12%。 2、华兴公司财务总监已为华兴公司工作超过6年,于2007年9月劳动合同到期被华兴公司的竞争对手高薪聘请。由于工作压力大,华兴公司会计部门人员流动频繁,除会计主管服务期超过4年以外,其余人员的平均服务期少于2年。 3、华兴公司的产品面临快速更新换代的压力,市场竞争激烈。为巩固市场占有率,华兴公司于2007年4月将主要产品(C产品)的售价下调了8%~10%。另外,华兴公司在2007年8月推出了D产品(C产品的改良型号),市场表现良好,计划在2008年全面扩大2008年1月停止C产品的生产。为了加快资金流转,华兴公司于2008年1月针对C产品开始实施新一轮的降价促销,平均降价幅度达到10%。 4、华兴公司销售的产品均由经客户认可的外部运输公司实施运输,运费由华兴公司承担,但运输途中的风险仍由客户自行承担。由于受能源价格上涨影响,2007年的运输单价比上年平均上升了15%,但运输商同意将运费结算周期从原来的30天延长至60天。

试论风险导向下的审计证据

试论风险导向下的审计证据 福建省南靖县审计局陈妙松 2011年8月 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审计署8号令,下称审计准则)对审计证据的获取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当持续评价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同时采取了更加审慎的原则,对“已采取的审计措施难以获取适当、充分审计证据的,审计人员应当采取替代审计措施;仍无法获取审计证据的,由审计组报请审计机关采取其他必要的措施或者不作出审计结论。”在这种风险导向下的审计证据意识,对提高审计机关的执法水平是十分不利的。 一、审计证据与纪律、法律证据的差异 由于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在查处经济案件中存在初始依据、认定目的、证据观等方面的不同,审计证据与纪律、法律证据还存在着可比的一般属性及效力等方面的差异,使审计移送处理涉嫌违纪违法案件立案率和处理处罚率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审计战果的扩大和审计职能的发挥。主要原因是审计机关收集的审计证据自身存在着不足。新施行的审计准则,虽然对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但仍然没有脱胎换骨。认真分析、比较审计证据与纪律、法律证据之间的差异,这对于强化审计证据、提高审计质量和移送处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试就通过获取证据的目的、手段、标准和方法等四个方面对审计证据与纪律、法律证据的异同加以分析比较,以强化审计证据,促进与纪律、法律证据进一步的衔接,提高移送处理案件的质量。 纪律、法律证据和审计证据都为证明所查事实真相而存在,都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的特点,都是各自所属社会活动的核心。在种类上除法律特定种类外,大体也相同。而新施行的审计准则在审计证据质量控制方面,也基本体现了与法律证据接轨的意图。但由于审计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不同活动的社会属性以及手段的差别,三者除了在主体、效力等方面的差异外,其可比的一般属性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取证的目的不同。收集审计证据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行为,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审计准则强调的是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过程中的风险意识,以法规的形式给审计人员灌输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证据观;纪检监察机关收集证据的目的,是通过执纪办案,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严肃党的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护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它强调的是通过调查取证,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以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司法机关收集证据的目的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或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