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镜食话哲人系列文章

南镜食话哲人系列文章

南镜食话哲人系列文章
南镜食话哲人系列文章

南镜“食话哲人”系列

[缘起]

圣贤亦食人间火,味透人生趣事多。

古时,彭祖烹“雉羹”以事帝尧,伊尹烹“鹄羹”以事武汤,易牙烹“子献羹”以事齐桓公。三厨三羹之事,流传至今。而贤人屈原在其《楚辞》里盛赞了诸多令人馋涎欲滴的楚地名馔,虽一缕忠魂系于汨罗江,却给世人留下了千朝百代享用不尽的香粽……

历史上的圣贤或哲人往往以其鲜活生动的姿态,表达了对美食的钟情和对人生的眷念,留下千古美谈。从现在开始,笔者将跟您一道,领略古代哲人思想圣辉,大话古代哲人饮食趣事,共同为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饮食和养生文化的弘扬,洒一份情,尽一份力,是为南镜《食话哲人》系列。

[作者简介]

南镜,原名陈文水,国学生活化倡导者。

[目录]

美食仁路 /孔子

饮食智慧 /老子

食有品格 /孟子

节食为美 /墨子

随性而食 /庄子

食欲人性 /荀子

饮食为利 /韩非子

食知荣辱 /管仲

至味而食 /吕不韦

孔子:美食仁路

南镜/文

孔子绝对是个对吃十分讲究的美食家。

吃乃人生第一要义。孔子在吃方面的讲究,丝毫不逊于他谈家国、人生的大道理。据统计,在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中,“政”字出现了41次,而“食”字也出现41次,其中30次都作“吃”来解释,这足以证明孔子是非常重视吃的。

那么,吃什么?怎么吃?吃的意义何在呢?孔子不愧是孔子,他终其一生,以其言谈举止,告诉了我们他自己的答案。

首先是吃什么的问题。其实这个很简单,看看孔子招收弟子的条件——只要拿十条肉干献礼,就可以作为孔子的弟子了。可见,孔子是很喜欢吃肉的,同时也是十分重视肉的,大抵当时肉是非常难得的好食,甚至可以像黄金一样当成是等价交换物之类的东西。不过后来却因听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则证明孔子在音乐方面的爱好胜过美食,也许,这正是孔子伟大的地方。

我们发现,孔子除了要求吃好食,还好吃食,讲究食。为了说明他的饮食习惯,他在对弟子们说了这么一段关于饮食的话,竟重迭了十五个“不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艘而鲳,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不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言,寝不语。

这是孔子在直述个人膳食中的感性体验,是关于“怎么吃”的问题。“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说,食物原料要选择优质的(精食),肉要切得细细的(细脍)。做饭菜时应该讲究选料、刀工和烹调方法,饮食是不嫌精细的。“鱼馁而肉败,不食。”食物陈旧变味了,鱼和肉都腐烂变质了,都不能吃。

不仅如此,孔子还强调饮食的卫生及环境问题,这在当时尤为难得。“色恶,不食。”意思是说,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吃。“臭恶,不食。”色味不好,不吃。“失饪,不食。”烹饪当有度、有节,否则不吃。“不时,不食。”如果不是进餐时间,就不吃。“割不正,不食”,在宰杀猪、羊时割肉不合常度,是失礼的,食物形态也被弄坏了,所以不吃。“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吃饭应以作为主食的谷

物为主,吃肉佐饭,要使肉与饭有一个适应的比例。肉太多,饭太少,油腻腻的,是肉气胜于饭气了,也不吃。“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只有酒没有限制(当时酒的酒精度很低),但以不醉为度。“沽酒、市脯不食。”市上买来的酒,多有掺水掺杂质的;买来熟肉熟菜,往往不清洁卫生,都不能吃。这都是在讲究饮食卫生,孔子强调在特地的境况下不吃,实际上阐明的是,吃的环境及吃的意义要大于吃的本身。

除此之外,孔子还十分讲究饮食艺术,连“同膳间禁语”、睡眠前勿要絮言诸如此类的礼仪问题都注意到了。在孔子看来,吃终归是人生大问题,是不能“违仁”的。“不撒姜食,不多食。”即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因为姜味辛,可祛湿解毒,食前吃一点有益于健康和饮食。“食不语,寝不言。”吃饭不说话,睡觉时也不说话,这不仅是因为吃饭不应扰乱肠胃的消化功能,而且能帮助我们及早进入梦乡,这才是合乎礼制规范的。

孔子这种对饮食烹制的要求,就其严格程度而言,并不亚于他对仁道的追求和修养的要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常常教导弟子们不要去追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而应该能接受一种简朴平凡的饮食观:“饭蔬食,饮水,其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对于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居住陋巷、好学不倦的弟子颜回,孔子大加称赞:“贤哉回也!”意即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呀!从吃的问题上看出人的品质,孔子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人。

然而,孔子虽讲究饮食原则、饮食礼仪及烹饪技术,却由于命运困顿,一生如丧家之犬恓恓惶惶,奔走列国,不但不能尽享四方美食,有时还不免忍饥挨饿。有一次,孔子带领其弟子游说失败,惶惶然逃难到了一个小镇。当时,孔子跟弟子们旅途劳累,又饥又渴。有弟子弄到一块羊肉和一条鱼,露天煮将起来。孔子看了,大怒:“鱼和羊怎么能混着煮呢?荒谬!荒谬!”但是,鱼和羊已经下锅了,众人皆饥肠辘辘,自然也不讲究了。弟子煮好后,乘了一碗端给孔子,孔子无奈地尝了一口,大叫:“鲜啊!鲜啊!”据说,“鲜”字就由此而来。这道名菜留传到南宋又称鳖蒸羊,成了宫廷名菜。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难遇伯乐,甚至被称为“丧家犬”,更难享九州岛美食。然而他的后裔,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被封为“衍圣公”的孔子嫡系世袭家族,却是锦衣玉食,享尽了人间的珍味美食和富贵荣华。

后来,因循孔子饮食思想而创建的孔府菜系,历经灶前桃李花开,味透人生,香飘历史,成为了中华美食大家族中的一枝独秀。可以说,孔府菜是中国最典型、级别最高的官府菜,它汇聚选料珍贵、烹调精细、技艺高超、形象完美、盛器讲究、菜名典雅、礼仪隆重的特点,并与古代齐鲁“雅秀而文”的时代风气一脉相承,延传至今,这大概正是孔子“吃好食,走仁路”的最好的运用和发展吧。

老子:饮食智慧

南镜/文

老子,这位洞悉千年智慧、力透人生的哲人,他对饮食的体悟也跟常人迥异。

老子也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饮食偏好贴上气质标签的人。因为他对饮食的理解不仅仅只是吃,而是认为其中隐藏着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在那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里,老子提到有关“食”、“味”等只字片句中,总是以寡淡的面目示人。“淡”是老子向往和追求的一种境界。在他看来,“淡”是口食之淡,是欲望之淡,更是人生之淡。淡中有品格的升华,有智慧的超脱,淡中自有淡的味道。

那么,是否意味着浓郁就属庸俗,清淡即是超脱呢?老子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关于饮食方面的故事,却在《道德经》中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感。

老子认为,我们要“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思是说,我们要做无欲、无为的事,体味无味的东西,这才是人生中最高明的智慧。

可以说,“味无味”是老子饮食观的精髓。当然,这并非只是充满浓厚思辨意味的说辞,而是需要拥有相当的人生智慧的,它容纳了人类心灵最大限度的淡定与从容。

首先,要从平淡无奇的饮食中品尝出它的美味来。并不是只有山珍海味才食之有味,粗茶淡饭同样能让人身心俱泰。在困境中,“一箪食,一瓢饮”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折射出的恰恰是恬淡平和的人生。《菜根谭》中有话“性定菜根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从菜根中吃出一种心态来,一种愉悦,甚至一种幸福感,这就是智慧。后来但凡得道之高人,多以食素食为主,甘之如饴,不乱不弃,恰恰造就的就是这样一种“清静”、“寡淡”、“淡定”的心境。老子的“味无味”也正是他思想“无为”、“清净”的一种践行。现代都市人热捧素食,将之引为时尚,然而有几人可以吃到这种境界?谁又真正能在其中尝出它的美味呢?

其次,当吃到美味的东西时也要把它当成无味一样。如何在大鱼大肉中品出它的无味?这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想,如果一个人总是耽于珍馐美食,整天迷恋它、追求它,贪欲日盛,那么烦恼也就无穷无尽了。因而,老子才说美

食要适可而止,要视美味为无味,粗细相杂,才能达到饮食结构的平衡。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在“味无味”的基础上,老子明确地指出:“为腹不为目”。意思是说,用食物来滋养自己,使不受冻饿就行,但不要贪求口腹之乐。口腹之欲,就如同身心之役。老子极力摈弃“形为物役、心为身役”(身体被物质奴役,心灵被身体奴役)。如同历史上的暴君夏桀建酒池肉林,花天酒地,最后以至亡国。有鉴于此,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味道是令人口爽的,但却要深忌之。如果朝政混乱,田地荒芜,粮仓空虚,但是却有少数人,穿戴锦衣,享用美食,那么这就是无道了。因此,一个人只要满足了的基本的生存条件和物质条件,就不可再生更多欲望,而应该用有限的生命去求“道”,这样才是人生正道。

饮食男女,人生之要。老子在他的政治理想中也不免谈到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样的话。“甘其食”是以感怀的心品尝食物,不论多寡优劣,不穷奢极欲,从而“安其居,乐其俗”,达到天下大治的境界。此时,饮食的方式,在老子眼里,就是大同世界中一个良好的衡量标准了。

孟子:食有品格

南镜/文

世称“儒林亚圣”的孟子,不仅善养“浩然正气”,而且勤于养生和擅于美食,有关他的饮食故事,多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孟子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和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派,他的学术思想直接承继孔子的儒家学说,却更加注重伦理的恪守和人格的完善。这种内圣倾向,可能跟孟子良好的教育有关。

传说孟母十分重视对少年孟子的培养,曾“三迁”其家择邻而居,除此之外,孟母还非常注重身传言教。有一次,孟子邻家磨刀霍霍,准备杀猪。小孟子非常好奇,就跑去问母亲:“他们在干什么?”“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随口答道:“是给你吃啊。”刚说完此话,孟母就后悔了。为了不失信于孩子,尽管家境十分困窘,孟母还是到邻家买了一块猪肉,让孟子吃个痛快。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沽肉示信”的故事。它可能由此成为孟子对饮食的最初认识,并给孟子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可以检验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一个圣人或一个君子,他的品格完全可以在吃上表现出来。后来孟子对此总结说:“口之于味有同嗜也”。意思就是说,味蕾的好恶往往能投射出人性的趋向。因此,饮食上可以得出相应的仁义礼信的道德标准。

孟子首先从饮食中看到了义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当两者没办法都得到时,舍弃鱼而留下熊掌。)为什么要舍鱼而取熊掌,其实就是隐喻要舍生而取义。关于义利之辩,孟子是历史上第一个用此浅显而精辟的比喻予以正面解答和直观选择的。

其次,孟子从饮食中看到了礼仪。“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人,行道之人弗受。”(一筐饭、一碗汤,人吃到了就能活,吃不到就会死。吆喝着给他,就是过路的穷人也不会接受。)孟子极力反对“嗟来之食”,因为在他看来,用食物来挽救快要饿死的人,是出于同情心,而这种同情心必须要建立在尊重对方人格的基础上,不能居高临下,而要合乎儒家之“礼”。

最后,孟子还从饮食中看到了仁爱(“寓仁于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

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君子看到禽兽,只愿意看到它生存,不忍看到它死亡;听见了它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都是远离厨房的)不忍见到烹宰牲口时的血腥场面,这在孟子眼中是君子“恻隐之心”的表现,而“远庖厨”(远离厨房)便成了是一种仁慈。

实际上,对于心地善良的孟子,在他的目光所及,饮食的意义也许还不止于此。在《孟子·尽心下》有则故事:在春秋时,曾参是个孝子,他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父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此事提问了孟子:“老师,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更好吃呢?”

“当然是脍炙好吃。”孟子毫不犹豫地说。

“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不戒脍炙呢?” 公孙丑问。

“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晰的嗜好,因此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后人从这个故事引申出“脍炙人口”这个成语,来比喻人人赞美、传传诵的人与事。当然,我们还可以从中窥见孟子真实的饮食态度:他对于美食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于道德饮食、合理饮食的热切愿望,两者同样是脍炙人口的。在孟子看来,吃,不仅要吃出食物之美味,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吃出美食家之品格。

墨子:节食为美

南镜/文

墨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伟大的被遗忘者。在先秦时代,他创办的墨家与儒家一起作为当时的两大显学。在历史的车轮下,墨子,包括其身后的各种关于饮食主张及故事都逐渐地被后人有意遗忘了。

曾自称是“贱人”的墨子,名翟,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出身低微,早年做过木匠。作为当时社会的一个生产业者和社会底层人士,墨子生活十分俭朴。可敬的是,他乐于这种俭朴,大力提倡“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节俭主张。不仅他自己,而且他的学生们,吃的是“藜蒮之羹”,穿的则是“短褐之衣”。这跟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讲究生活方式已大不相同。

当然,墨子的节食主张与现在流行的减肥运动是不同的。前者是出于其节俭要求和养生保健,而后者则是在大鱼大肉脂肪过多后的一种“亡羊补牢”之法。

墨子首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饮食的目的。在《墨子·辞过》中,墨子直接说:“做饮食的原则是,只求补气益虚、强身饱腹就够了。”在墨子看来,饮食的第一个目的,是强健身体,吸取营养,不过是为了延长生命。因此,在吃穿等问题上,人们追求过高的享受就没必要的,只要能吃饱穿暖就可以了。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大多是节制饮食的提倡者,认为饮食应不要过量,保持一定的限度。这样做不仅对社会有利,对个人也是有利的。墨子在这方面无疑是一个急先锋。他极力提倡节制饮食,在《墨子·节用》中,墨子苦口婆心地相劝:“古代圣王制定饮食的法则是:只要能充饥益气,强壮四肢,使耳目聪明就行了。无需讲究五味的调和与气味的芳香,不去搜索远方珍贵奇异的食物。”

墨子认为这种节制饮食的思想,是正宗的和符合传统的,所以要人们照此实行。他还用历史的事例来证明:“上古的人民不知道制作饮食时,只吃素食而各自分居,所以圣人起来教勇子耕稼栽种,以供人作粮食。”

然而,后来的情形却改变了。在墨子看来,“人民有三大灾难: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墨子指出:“现在的统治者开始向老百姓厚敛钱财,用来享受美味牛羊,蒸烤鱼鳖,大国之君集有上百样的菜,小国之君也有上十样的菜,摆在前面一丈见方,眼不能全看到,手不能全捡取到,嘴也不能全尝到,

冬天结冻,夏天臭烂,国君这样讲究饮食,左右大臣都效法他。因此富贵的人奢侈,孤寡的人冻饿。”

墨子认为奢靡和浪费正是社会的大罪过之一,也是我们所要坚决反对的。墨子宣布说:“圣人是节俭的,而小人是奢侈淫佚的。节俭的就昌盛,淫佚的就灭亡。”这种带有宿命般的宣言,却是历史上屡次验证的真言。因此,从现在的建设节约型国家的眼光来看,这是有很大的道理的。

在具体的饮食要求上,墨子主张“食不过饱,食不偏味”。也就是说,每次吃饭不能太饱,味道不能偏重,饮食一定要适度,要有节制。客观而言,这种对物质生活低要求的思想,是出于墨子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墨子本人,不求食味之美、烹调之精,是他自身学说的一个真正范例。

在理想生活中,墨子主张要以夏禹为榜样,昼夜不息,自愿吃苦,反对不劳而食,还攻击儒家的“贪于饮食,惰于作务”,反对“厚葬”繁礼,格调似乎还比较高雅,做人姿态似乎也更加朴实。

庄子:随性而食

南镜/文

庄子——这位空前绝后的逍遥大师,是先秦道家主要代表。有关他生平,我们知之甚少,只知他曾做过蒙(今河南商丘东北)的漆园吏,然而关于他饮食和养生的故事,我们却耳熟能详。

由于家贫,庄子曾借粟于人,但遭到拒绝,拒绝的理由是一张空头支票:“等收到地租,再借你三百金”。庄子毕竟是庄子,对付这种耍赖式的“好心”,直接用一个寓言“枯鱼之肆”给予还击:一条在车轮碾过的车辙中的鲋鱼,救活它只需要一斗或一升的水,并不需要长江那样的大水,如果选择后者,那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那条鲋鱼好了。

庄子善用寓言来说明事物可见一斑,同样,庄子乐于拿饮食来说事也可见一斑。在其他场合,庄子还讲了一个关于饮食方式的寓言故事:东海有一种叫意怠的鸟,它们十分迟钝无能,无法单独生存,同类之间要互相牵拉、互相搀扶。在吃东西的时候,谁也不敢先吃,一定要等最高等级的同类吃过了,才挨着等级顺序吃一点残食。由于等级森严,意怠鸟内部秩序井然,一直没有遇到很大的灾难,而长久生存了下来。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寓言其实是中华民族生存史的一个断言,而其中关于意怠进食的顺序,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如今,在每一桌宴席上,每个菜端上来,如果席上的最尊者不动筷,那么任何人都不敢下箸。急于想吃的人,都一迭连声地催促最尊者赶快动筷,最尊者即便不想吃,为了成全别人的食欲,也不得不象征性地动一下。如果最尊者不肯通融,那菜肴即便令人垂涎欲滴,也只能原封不动地留着。

庄子对这样社会化的饮食方式并无直接评价。不过在他看来,人们应该安时处顺,逍遥自得,随遇而安,饮食上当然也应如此。首先最重要的是解决现实的衣食饱暖,上古社会之所以是最美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含哺而嘻,鼓腹而游”,在吃饱了的时候,嘴里还含着点剩余食物无忧无虑地游逛,这才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

对于崇尚相对论的庄子而言,适当的饥饿恰是最好的美食。饥饿时人们知道

饮食的美好,而在饱足时就会践踏一切。古时帝王有后妃三千,生活却还不如山村农家夫妻和美。因此,庄子提出善意的劝告: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意思很明确,对于饮食必须克制,而对于读书,则要多多益善。他告诫人们:“人之所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就是说,在养生上,必须谨饮食、节色欲,不可纵一时之欲,不顾后果。

在吃饱和节食的基础上,庄子认为随性而食、不拘泥于物的方法,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自由与逍遥幸福。有一次,庄子跟弟子外出旅游。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弟子问道:“道德之乡,人只能神游其中;当今乱世,人究竟怎样安息?”庄子反问:“你知道鹌鹑、鸟是怎样饮食起居的吗?”

弟子立刻大悟道:“先生的意思是说:人应像鹌鹑一样以四海为家,居无常居,随遇而安;像鸟一样饮食:不择精粗,不挑肥瘦,随吃而饱;像飞鸟一样行走:自在逍遥,不留痕迹。”庄子微笑着点点头。

像鸟一样随性而食,成为了庄子饮食观的最大特色,也是庄子求道、合道的一大内容。在制作饮食上,庄子不将烹饪看作雕虫小技,反而认为其技之精者接近于道。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为我们讲了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在庖丁精湛的解剖牛身中,折射出这个深刻哲理:只需要顺乎自然本性,就能得到个人的自由幸福,而这是我们每个人能够做到的。于是,庄子开始介绍他得道功夫中最精彩的方法,那就是“心斋”与天人合一,当然这不仅仅只是饮食上的简单斋戒而已,而是庄子精神逍遥的无敌法宝。

荀子:食欲人性

南镜/文

先秦儒家三个最重要的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荀子的生卒年代不详,时人尊称为“卿”,意即先生。这位先生给中华饮食文化史上留下的东西,比他自身所设想得要多得多。

荀子出生在战国末赵国(今山西安泽),一生喜爱游历。传说他曾先后到过齐、秦、楚、赵等国,并在50岁左右来到齐国稷下学宫,受到齐国威王等的礼遇和厚待,亲自撰写了千古名著《荀子》32篇,并着重论述了饮食的人性价值。

当时,稷下学宫云集了无数的学者贤士。由于荀子学问精深渊博,在学宫中倍受推崇,曾三次被任命为“祭酒”。(古时饮食祭祀时,推举席中年长位尊者一人为‘祭酒’,后为官号)我们现在已搞不清楚,是不是由于此种职位因缘,使荀子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理论体系,并从饮食方面的自然属性推导出他的基础学说——性恶论。

我们知道,人活着,必定要饮食以延续生命。而食欲是我们正常且基本的欲求。荀子正是从这一点入手,他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这话的意思再明确不过了,人饥饿了就想吃食,寒冷了就要穿暖,劳动累了想休息,喜欢利益而逃避灾害,这都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在荀子的眼里,人们“饥而欲饱、口好味”的本性,其实就是源自人性恶的本性,人类自相残杀的劣根性在食欲中也暴露无遗。

就这样,荀子从食欲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类生活的困境,以及人类背负的罪恶——他所笃信的“饥而欲饱”式的性恶论,恰恰与当时的另一名儒家大师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当然,这不妨碍荀子将他的哲学转化成为一个善的哲学,也不妨碍他对饮食方面的卓越见解。

荀子坦然承认了“人生而有食欲”,指出人在满足了一定的食欲后,完全可以努力地向善。善是人努力的产物。

要追求善,就需要规范礼。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组织而存在,人们要相安无事地生活,需要合作互助,需要行为规则,那就是“礼”。荀子首先强调各人在满足自己的食欲方面必须接受一定的限制,培养和遵守相关的饮食礼仪。如果没有

这种限制和饮食礼仪,那么社会饮食就会充满争夺和惨乱,甚至出现“无食”和“食人”的危险局面。礼的功能恰恰就是确定这种限制。有礼,才有道德。

这样,荀子将饮食成功地贴上了礼法和道德的人性标签。为解决好每个人都周而复始的食欲问题,荀子开出了“菜单”,即统治者的任务是要富民。那怎样才叫富呢?在荀子看来,“有余食”、“有余用”、“有余材”和“有余衣”,这就是富了。荀子在这方面有充足的信心,他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不失时,不违时,便是最大的德行了。

中国传统一直相信“民以食为天”,而在荀子看来,则是另一层面——“民以食为权”。荀子从饮食导出了他的政治理想,提出了德、位、禄的学说,即是从意识形态领域反映了食与权、天的一体性。在其他的场合,荀子所议论的关于饮食与人性本恶及王朝衰败的言论,也主要从人性及政治、品德的角度着眼,而不是仅仅从个人生活健康出发。于是,生活中的饮食常识,在荀子那里,再一次成为人性政治的鲜活注脚。

韩非:饮食为利

南镜/文

韩非是韩国(今河南省西部)的公子,因“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尊称他为韩非子。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思想家,生前发表了众多关于饮食的功利性看法:吃是实用的,在鼎镬尊箸间甚至可以演绎刀光剑影与治国之道。

与先秦理想主义的儒家和虚无主义的道家不同,韩非遵奉现实主义。对于饮食问题,韩非认为:“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这话意思非常直观,就是说人生来必以肠胃为根本,饮食为第一要义,饮食的目的是为了延续生命,由于这种原因,饮食也不免产生许多功利之心出来。

韩非可谓一针见血,不动声色地使用日常饮食来论述了人心之现实功利的倾向。为了证明这一点,韩非子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公孙仪担任鲁国的宰相,他喜欢吃鱼。于是国人争相送鱼给他,但他一律不受。一日,他弟弟忍不住问:“老哥,你喜欢吃鱼,却为啥老不接受人家送鱼?”

公孙仪回答:“就是因为喜欢吃,所以才不接受。因为我一旦收了人家的鱼,难免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手嘴一旦软了,难免徇私枉法,因枉法而丢官,就没有鱼可以吃了。我现在不接受人家送鱼,是因为想长久地吃到鱼啊!”

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例十分高明的饮食计利哲学。就在这种计利论调中,韩非进一步论述了“因食而王”的著名典故:“民食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民悦之,使王天下。”——人们可以推举一个钻木取火的人作为圣王,无非是作食的功劳,人们功利倾向至于如此。

其实,韩非的最“厉害”之处,还在于将饮食的实用功利性推演至兵戎相见的地步,甚至建议可以利用饮食聚餐之机来杀人,以实现政治目的。在《韩非子·八经·起乱三》里,韩非指出:“生害事,死伤名,则行饮食;不然,而与其仇,此谓除阴奸也。”作为荀子的学生,韩非与他老师一样,坚定地认为人性是虚伪、丑恶的。因此如果用饮食杀人,则是“法、术、势”中“术”的一种。在他的盘算中,之所以将饮食活动作为利益争夺的绝妙手段,是因为饮食是每一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一个最基本、最例行常规化的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人在饮食的时候尽情享用,身心放松,警戒心不强,可以在温情脉脉的背后

给上致命一刀。历史上的确发生了很多这样的事情,后代“鸿门宴”便是这个建议的最好注脚。

当然,韩非对饮食的论调也并非都是如此残忍。在另外的场合,韩非认为饮食是一种艺术情趣或是艺术境界。同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思想如出一辙,在《韩非子·难二》中,韩非将行政治国艺术等同于烹调饮食。他说:“凡为人臣者,犹庖宰和五味而进之君。”韩非将负责行政的首脑职责称作“调和鼎鼐”,其本意就是调和食器内菜肴的味道使之适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比方,而是表现了中国政治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思维定式。

不仅如此,韩非还想从饮食生活中告诉我们更多的实用哲理,大抵还有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所谓的“坐不重席”。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韩非说:“门外长荆棘,食不二味,坐不重席。”意思是说,对于饮食,为了保持纯洁性,不食两种味道,不坐两层席子,以避免浪费,这大概是韩非的个人生活态度罢了。

第二个故事就是“尘饭涂羹”。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韩非说:“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晚必归饷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用尘土做的饭,用泥巴做的羹,这些不过是儿童游戏而已,并没有实际用处,因此,我们要坚决摒弃,毫无保留。

史上传说韩非是绝顶聪明人,他的头脑异常犀利,有时犀利得令人可怕。在他的权术牧民学说中,无处不浸染着他那浓厚的实用主义和功利色彩。从他以上的饮食主张上,我们也可略见其一斑了。

管仲:食知荣辱

南镜/文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思想家、政治家,早年曾经商,后经举荐任齐相40年之久。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主之业,为自己赢得了“名相”的殊荣,同时也留下了不少关于饮食养生与人生荣辱的思想和故事。

在记录管仲思想的《管子》一书中,着重阐明了饮食乃是产生精神和智慧的物质基础,提倡“节饮食”、“薄滋味”的养生法。管仲指出:“饥饱之失度,乃为之图。饱则疾动,饥则广思”;又说:“凡食之道,大充,形伤而不藏;大摄,骨枯而血洹。”在管仲看来,如果饮食不节,则百病丛生;然而饮食“充、摄”太过,也就是暴饮暴食,则又有可能导致“伤形”,甚至骨枯而血脉瘀阻、闭塞,产生伤身害命的不良后果。

因此,管仲明确地提出饮食有节以养生的观点,即“食养”方法:饮食要有定量,应“得度”而不宜失度,适可而止,食不过饱,也不过饥。除此之外,还要讲究“齐滋味而时动静”。也就是说,饮食营养和适当运动是人维护生命的第一需要。所谓“齐滋味”,是说食品营养要多样化,不偏食,才最有利于养生。食欲不振、厌恶饮食的人,身体就不会好。饮食营养,是养卫生命的根本。

事实上,这种“食养”方法是有其哲学基础和医学根据的,那就是所谓的“精气说”。管仲认为,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由精气构成的,一切事物都是“精气”变化的结果。当然人也是如此,不仅人的肉体是精气化生的,而且品德、智慧也是精气的显示。

就这样,管仲把饮食养生与学问道德内涵相互串联了起来,饮食成为了道德伦理学的范畴,而饮食养生的过程就是认知修养的过程。在《管子》书中,管仲更为明确地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个判断式的千古名句,从仓廪和衣食对人的满足程度,来推演信义礼节和人生荣辱。

管仲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他在富饶的齐国得出的经验。为成就齐国霸业,管仲通货积财,贵轻重,慎权衡。当时齐国农商发达,民风奢侈,喜欢读书,爱好功名,于是人人知礼,按管仲的话说,“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物质基础决定了精神建筑,而衣食的厚寡程度及索取方式成为了衡量

道德荣辱的尺度。

管仲就曾成功地利用这把道德尺子去衡量周边的人,并留下“病榻论相”的著名故事。传说与管仲同时代有个名厨叫易牙,烹任手艺相当高明,后成为齐桓公的御厨。齐桓公对易牙的烹饪颇为赞赏,但日子一久,也难免会产生落套的感觉。就在齐桓公吃腻了美食而索求人肉时,易牙毅然杀掉自己三岁儿子烹调而后进献。这也许是历史上第一例杀子献食的故事。齐桓公从此对易牙十分宠幸。

在管仲病重时,齐桓公跑去问管仲:“你百年之后群臣之中谁可为相?你觉得易牙这个人如何?”

“希望国君您能远离易牙,将他逐出宫廷。”答道。

“为什么?”管仲回答使齐桓公非常意外。

“易牙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让国君您品尝人肉汤的滋味,这种做法缺乏人性。常言道:‘虎毒不食子’!这种人切不可接近!”管仲说。

在管仲看来,易牙在不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为讨好国君,竟把自己的儿子煮了进献,他身上所谓的“精气”是非常污浊而又可怕的。一个人不爱护自己的亲人,而去爱护别人,这不合道德,其情必伪,而得到这种所谓“尽忠”的国君也必定会遭到侮辱!

历史事实证明了管仲的先知预见是英明正确的。后来齐桓公因为贪恋美食而没有罢免易牙。等羽翼丰满后,易牙伙同其他几个奸臣联合作乱,将齐桓公囚禁起来。齐桓公在备受饥渴之煎熬后饿死。一个特大的美食家竟然最终因为无食无饮而饿死,恰恰是因为不知荣辱、不知厉害,最终逃不开管仲那先知式的警告而遭罪。日常饮食与人生荣辱至于如此,岂不慎乎?

吕不韦:至味而食

南镜/文

吕不韦,战国末年卫国人,先为大商人,后被任为秦相。在秦统一六国前夜,他组织食客们集体编纂《吕氏春秋》。在这本著作中,其中有《本味》、《尽数》、《本生》等篇章对先秦饮食理论进行系统总结,成为先秦烹饪宝典,享誉千古。

在《吕氏春秋》中,吕不韦开篇明义地指出“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整书正是从“贵生”的哲学高度来谈论饮食的,这是此书与其他烹饪书的最大不同之处。书中还列举了先秦时期的烹饪成就,对烹饪从选料、加工到调味、火候等都作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述,一直指导着中国烹饪的实践。

《本味》篇第一次以小说的形式记载了厨神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传说,伊尹小时出身奇特,才华过人。商汤得到伊尹,也就得到了天下。

伊尹后来又如何被尊称为厨神呢?据说,在商汤得到伊尹之后,商汤隆重举行了朝见伊尹的仪式,伊尹就从调味开始,谈到各种美食,告诉商汤,要吃到这些美食,就要有良马,而要成为天子,就必须施行仁道。

可以看出,《本味》篇的本义是说只有任用贤才、推行仁义之道才可得天下成天子,享用人间所有美味佳肴,但在其中也保存了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烹饪理论,提出了一份内容很广的食单,记述了商汤时期天下的美食,反映了先秦时期烹饪理论的成熟程度。书中不仅列举了夏朝末期以来天下之美味,而且讲述了许多烹饪知识,特别是“五味调和”的理论,为中国以后的烹饪奠定了基础。

那究竟怎样才能产生“至味”呢?《本味》篇是这样描述的:“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这段话指出了“至味”的产生是一个变化成新的过程,并强调水的基础作用(“水最为始”)、火候的关键作用(“火为之纪”),以及调味(“调合”)的核心作用。

不仅如此,《本味》篇还提出了“至味”的标准:“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月侯)。”要求烹饪时间、火候要掌握得当;甜、酸、辣、咸,味道合适;风味浓淡得宜。总之,既不要不及,又不要过,要恰到好处。

不难看出,所谓“至味”,就是至美之味,实际上是至和之味。它所呈现的味觉美、食物美,是一种中和之美。显然,“至味而食”这个标准是基于强调和合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趋于寻求对立面的统一的思维方法。与其说它是一个烹饪技术的标准,不如说是一种人文价值取向。它所追求的适度、中庸、和谐,是中国传统的审美观、道德观乃至人生观。

另外,吕不韦还在《尽数》、《本生》、《孝行》、《尊师》等篇中提出了一系列健康饮食的观点,譬如“食无强厚”,就是说凡吃东西味道不要太强烈厚重,味道太强烈厚重是致病的根源。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为尚。中国人味觉往往偏重,在传统烹饪中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烹饪方法,如重油多盐,这不符合科学饮食的要求。

吕不韦积极提倡“食能以时”和“节饮食”,就是饮食应顺应四时之序,并定时饮食,而且饮时不要吃得太饱又不要挨饿,这些都是对先秦饮食原则的总结。

吕不韦进一步认为饮食要“和精端容”和“临食蠲洁”,也就是说在饮食时要端正仪容,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时一定要清洁卫生,注重饮食安全。

吕不韦还在书中大力提倡和谐合度的烹饪原则。他的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通过调和——吕不韦多次强调“调和”是厨师的职能(“庖人调和”)。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厨师必须善于调和(“临饮食,善调和”),使食品味道适中,以达到健康饮食和饮食养生的要求。

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深邃的思想家和英明的政治家,吕不韦所提出的“至味而食”以及“和谐合度”的烹饪原则,在其味觉之美中寓含了生命之真和养生之善,是真、善、美三者的有机统一。这也是吕不韦在其主编的《吕氏春秋》中提供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吕不韦一生的追求也是如此。

16种非常实用的训练口才的方法

口才比文才重要, 16种非常实用的训练口才的方法 引导语:看进去的东西,不是口才;讲出来的,才是口才;吸收进去的,不是口才,表达出来的才是口才。我们知道,口才是一项能力,而能力一定是通过训练修炼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开口,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口才也要不断地开口开口再口! 1、朗读朗诵。 自己读书,大声地读出来。每天坚持朗读一些文章,既练习口齿清晰伶俐,又积累一些知识量信息量,更重要的是对身体大有裨益,清喉扩胸,纳天地之气,成浩然之身!大家多读一些积极向上的文章,特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我们强烈建议大家能够读熟背透。每天坚持朗读半小时以上,坚持两年三年,你不是大师也成大师!

2、对着镜子训练。 建议你在自己的起居室中或是办公室某一墙面安装一大镜子,每天在朗读过程中,去对着镜子训练,训练自己的眼神,训练自己的表情,训练自己的肢体语言,这样效果更好。 3、自我录音摄像。 如果条件允许,我建议您每隔一周时间,把自己的声音和演讲过程拍摄下来,

这样反复观摩,反复研究哪儿我卡壳了,哪儿手势没到位,哪儿表情不自然,天长日久,你的口才自然进步神速。看一次自己的摄像比上台十次二十次效果都好。 4、尝试躺下来朗读。 如果你想练就一流的运气技巧,一流的共鸣技巧,我教你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躺下来大声读书!当我们躺下来时,必然就是腹式呼吸,而腹式呼吸是最好的练声练气方法。每天睡觉之前,躺在床上大声地朗读十分钟,每天醒来之前,先躺在床上唱一段歌,再起来。坚持一至两个月,你会觉得自己呼吸流畅了,声音洪亮了,音质动听了,更有穿透力了,更有磁性了! 5、速读训练。 这种训练目的,是在于锻炼人口齿伶俐,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方法:找来一篇演讲辞或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先拿来字典、词典把文章中不认识或弄不懂的字、词查出来,搞清楚,弄明白,然后开始朗读。一般开始朗读的时候速度较慢,逐次加快,一次比一次读得快,最后达到你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读的过程中不要有停顿,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要尽量达到发声完整。因为如果你不把每个字音都完整地发出来,那么,如果速度加快以后,就会让人听不清楚你在说些什么,快也就失去了快的意义。我们的快必须建立在吐字清楚、发音干净利落的基础上。我们都听过体育节目的解说专家宋世雄的解说,他的解说就很有“快”的功夫。更多精彩文章来自qq9987875宋世雄解说的“快”,是快而不乱,每个字,每个音都发得十分清楚、准确,没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我们希望达到的快也就是他的那种快,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而不是为了快而快。 6、即兴朗读。 平时空闲时,你可以随便拿一张报纸,任意翻到一段,然后尽量一气呵成的

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首先,现在的考试很少分着考“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提“句子的作用? ”都是包含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两者很难分开来答。比如:“为下文做铺垫”是一种“结构”上的作用,但实际答题时需要答“为下文写什么(具体内容)做铺垫”才给满分。而那个“什么”就是在内容上的作用。 句子在开头的作用: 引起下文(引出正文)◆引领下方(注意和‘引起下文’不同)◆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环境等)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中心(又叫主旨)◆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照应标题◆照应开头 句子在文章结尾的作用: 总结上文(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揭示主旨)◆强调中心升华中心(升华主题)◆注意以上三种不能同时出现 发人深思,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照应标题◆照应开头(就是首尾响应) 特别注意:如果你问的是语文阅读中的“句子的作用?”通常按这样的格式回答: 划线句子运用了()方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中心。 那个“中心”又包括: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物的性格品质及为下文做铺垫等。 还有不同的文体作用又有区别 〓〓〓〓〓〓〓〓〓〓〓〓〓〓〓〓〓〓〓〓〓〓〓〓〓〓〓〓〓〓〓〓〓〓〓〓〓〓〓〓〓〓〓〓〓〓〓〓〓〓〓★从句子的修饰作用进行理解,分析时要从修饰作用入手,追本溯源,理解句子的实在意义.这其实是考察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烘托、借代、象征等形式,结合上下文,将修辞手法的作用在文章中表达的意义要表现出来。 ★文学概念和表现手法在文章的中作用才是考核的本质。→①起始句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总起的作用。②主旨句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③衔接句这种句子有承上启下作用。④深化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⑤警示句它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⑥矛盾句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⑦情感句它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⑧引用句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也常作设题点。⑨比喻句用比喻的方法说理抒情。⑩总结句或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 ★总结。。。1.为下文写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衬托(正衬、反衬) 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 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 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 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10、开门见山,点题 11、总领上文 ★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针对修辞手法的答题模式小结:(1)比喻。答题: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2)拟人:把……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形象鲜明,更生动地写出了事物……(人和物的相似性)的特点。(3)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目的在于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点,个别夸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那座山远看似乎直入云霄",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一奇景的惊叹之情。 (4)反复,反复包含间隔反复和直接反复,所谓间隔反复,就是在文中不断出现一个相同的句子,但是中间有间隔,在散文或者议论文中,这样的反复多半是为了强调作者的观点;无间隔反复则表现为呼吁型的,通常使语言更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5)对偶: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意深刻,给人深刻印象。(6)反问:有问无答,答在问中。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引起共鸣。(7)设问:有问有答,一问引起读者思考,一答更能引发共鸣。(8)排比:句式工整,便于吟咏;加强语势,层层递进。(9)反语,褒词贬用,加强讽刺意味,批评……;或贬词褒用,(答题时注意找出贬义词对应的褒义词来答)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五种:①总领下文;②承上启下(过渡);③总结全文;④为后文作铺垫;⑤照应。 主题上作用应是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 ★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演讲与口才经典文章

演讲与口才经典文章 篇一:演讲与口才的演讲稿 演讲与口才的演讲稿 青春、责任、梦想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演讲叫做《青春、责任、梦想》。 我们,撇下无知迎来了属于我们的青春。青春,让我们肆无忌惮,畅然释怀,体味风那样的自由,感受云那般的自在,因为青春赋予我们的是生命的巅峰,我们无须成熟,我们不再无知,我们唯有执着。 要想成功,首先要有自己的梦想。人生是对梦想的追求,梦想是人生的指示灯,失去了这灯的作用,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因此,只有坚持远大的人生梦想,才不会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托尔斯泰将人生的梦想分成一辈子的梦想,一个阶段的梦想,一年的梦想,一

个月的梦想,甚至一天、一小时、一分钟的梦想。当你听到这里,同学们,你是否想到了自己的梦想? 然后,肩负起自己的责任。青春是神采飞扬,责任却让人眉宇紧锁;青春是热情张狂,责任却让人神情严峻;青春是洒脱奔放,责任却让人身心疲惫。青春和责任就是这样相对、纠缠、斗争??承担责任需要坚持不懈地奋斗,需要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珠,需要永不言败的精神。 在我看来,负起对自己的责任,就要努力学习,好好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让自己的生命健康快乐,让父母给予的生命不销声匿迹于茫茫人海当中;负起对家庭的责任,就要孝敬父母,爱护儿女,让自己的家人和睦相处,尊老敬贤,持家爱幼,不违背自己立下的诺言;负起对社会的责任,就要勤奋工作,融入社会大家庭,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爱同根生长的兄弟姐妹。

最后我想用梁启超的话来结束今天的演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我们洒一路汗水,饮一路风尘,嚼一跟艰辛,让青春在红旗下继续燃烧;愿每一位青年都怀抱着自己的梦想,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在人生的航程上不断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快毕业了,这是我上学期还认为很遥远的时刻,现在却实实在在的摆在了我的面前,以前那种对毕业的期盼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无限的留恋和不舍。人,也许只有在快失去时才会试着去理解过去生活的意义。这学期,我有空就会去以前经常去的地方,不过已经带着几分留恋,几分思索了。带一本单词,去英语角大声的早读,可能只记得到为数不多的单词,但可以闻到以前的气息。找一间上选修课的教室,悄悄走

16种演讲与口才训练方法

16种口才训练方法!坚持,你就是下一个演讲大师! 一个寒假不见,你突然变得伶牙俐齿、舌灿莲花,让同学同事大跌眼镜。是不是很酷趁着寒假好好练练口才吧。看进去的东西,不是口才;讲出来的,才是口才;吸收进去的,不是口才,表达出来的才是口才。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口才也要不断地开口开口再口! 1、朗读朗诵 自己读书,大声地读出来。每天坚持朗读一些文章,既练习口齿清晰伶俐,又积累一些知识量信息量,更重要的是对身体大有裨益,清喉扩胸,纳天地之气,成浩然之身!大家多读一些积极向上的文章,特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我们强烈建议大家能够读熟背透。每天坚持朗读半小时以上,坚持两年三年。 2、对着镜子训练 建议你在自己的起居室中或是办公室某一墙面安装一大镜子,每天在朗读过程中,去对着镜子训练,训练自己的眼神,训练自己的表情,训练自己的肢体语言,这样效果更好。 3、自我录音摄像 如果条件允许,我建议您每隔一周时间,把自己的声音和演讲过程拍摄下来,这样反复观摩,反复研究哪儿我卡壳了,哪儿手势没到位,哪儿表情不自然,天长日久,你的口才自然进步神速。看一次自己的摄像比上台十次二十次效果都好。 4、尝试躺下来朗读 如果你想练就一流的运气技巧,一流的共鸣技巧,我教你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躺下来大声读书!当我们躺下来时,必然就是腹式呼吸,而腹式呼吸是最好的练声练气方法。每天睡觉之前,躺在床上大声地朗读十分钟,每天醒来之前,先躺在床上唱一段歌,再起来。坚持一至两个月,你会觉得自己呼吸流畅了,声音洪亮了,音质动听了,更有穿透力了,更有磁性了! 5、速读训练 11

这种训练目的,是在于锻炼人口齿伶俐,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方法:找来一篇演讲辞或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先拿来字典、词典把文章中不认识或弄不懂的字、词查出来,搞清楚,弄明白,然后开始朗读。一般开始朗读的时候速度较慢,逐次加快,一次比一次读得快,最后达到你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读的过程中不要有停顿,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要尽量达到发声完整。因为如果你不把每个字音都完整地发出来,那么,如果速度加快以后,就会让人听不清楚你在说些什么,快也就失去了快的意义。我们的快必须建立在吐字清楚、发音干净利落的基础上。我们都听过体育节目的解说专家宋世雄的解说,他的解说就很有“快”的功夫。宋世雄解说的“快”,是快而不乱,每个字,每个音都发得十分清楚、准确,没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我们希望达到的快也就是他的那种快,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而不是为了快而快。 6、即兴朗读 平时空闲时,你可以随便拿一张报纸,任意翻到一段,然后尽量一气呵成的读下去。而且,在朗读过程中,能够注意一下,上半句看稿子,下半句离开稿子看前面(假设前面有听众)。长期以往,你发现自己记忆力加强许多,快速理解力和即兴构思能力也在加强。 7、背诵法 背诵,并不仅仅要求你把某篇演讲辞、散文背下来就算完成了任务,我们要求的背诵,一是要“背”,二还要求“诵”。这种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记忆能力,二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尝试去背诵一些文章,一篇一篇地去完成。天长日久,那些文章字句自然就转化为自己的词语了,练到一定时间就能张口就来口出华章。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8、复述法 复述法简单地说,就是把别人的话重复地叙述一遍。可以找一位伙伴一起训练。首先,请对方随便讲一个话题,或是一个故事。自己先注意倾听。然后再向对方复述一遍。这种练习在于锻炼语言的连贯性及现场即兴构思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如果能面对众人复述就更好了,它还可以锻炼你的胆量,克服紧张心理。 22

练口才必背的句子,值得背诵练口才的文章

练口才必背的句子,值得背诵练口才的文章 1、天真的人,不代表没有见过世界的黑暗,恰恰因为见到过,才知道天真的好。 2、问奶奶,是什么让他们维护一份感情长达60年?奶奶说,那个年代什么东西坏了都会想要修,现在什么坏了都想着换。 3、生命的精彩一定是用生命表达出来的。练口才很好的经典的语句 4、有一个人,远近不是距离,举手投足皆波澜,咫尺天涯常相忆。在你心底某个角落,会时常被这个名字牵动,有时如江河汹涌,有时似涧溪淙淙。他让你拥有曼妙的回忆。 5、我喜欢过你是因为我瞎了,你不懂珍惜是因为你瞎了,不过我现在康复了,而你还在瞎着。 6、不要对别人轻易许诺,因为很多话,只有听的人会记得。 7、如果有一天,我变得不在善良。请记得,从前就是因为我的善良而总是伤痕累累。 8、不要从你自己的袋里掏出勋绩借给你的朋友,这是污辱他的。 9、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

站在黑暗当中呢。 10、爱的痛苦环绕我的一生,象汹涌的大海似地唱;而爱的快乐却只象鸟儿们在树林里似地唱着。 11、太多的自由,便成了放纵;太多的约束,便成了禁锢。 12、再唯美的爱情也掺杂着悲伤,再凄美的故事也有结局,世事何求完美。 13、离我们最近的地方,路程却最遥远。我们最谦卑时,才最接近伟大。 14、世界上,真的会有那么一个人默默关注着你,疼爱着你,却永远不再靠近你。 15、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 16、瀑布歌唱道:我得到自由时便有了歌声。 17、人生就像一场梦,所有理由是假的,姿态是假的,需要才是真的。 18、最远的旅行,是从自己的身体到自己的心,是从一个人的心到另一个人的心。 19、要是童年的日子能重新回来,那我一定不再浪费光阴,我要把每分每秒都用来读书!

练口才必背的句子,值得背诵练口才的文章

练口才必背的句子,值得背诵练口才的文章 导读:1、天真的人,不代表没有见过世界的黑暗,恰恰因为见到过,才知道天真的好。 2、问奶奶,是什么让他们维护一份感情长达60年?奶奶说,那个年代什么东西坏了都会想要修,现在什么坏了都想着换。 3、生命的精彩一定是用生命表达出来的。练口才很好的经典的语句 4、有一个人,远近不是距离,举手投足皆波澜,咫尺天涯常相忆。在你心底某个角落,会时常被这个名字牵动,有时如江河汹涌,有时似涧溪淙淙。他让你拥有曼妙的回忆。 5、我喜欢过你是因为我瞎了,你不懂珍惜是因为你瞎了,不过我现在康复了,而你还在瞎着。 6、不要对别人轻易许诺,因为很多话,只有听的人会记得。 7、如果有一天,我变得不在善良。请记得,从前就是因为我的善良而总是伤痕累累。 8、不要从你自己的袋里掏出勋绩借给你的朋友,这是污辱他的。 9、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10、爱的痛苦环绕我的一生,象汹涌的大海似地唱;而爱的快乐却只象鸟儿们在树林里似地唱着。 11、太多的自由,便成了放纵;太多的约束,便成了禁锢。

12、再唯美的爱情也掺杂着悲伤,再凄美的故事也有结局,世事何求完美。 13、离我们最近的地方,路程却最遥远。我们最谦卑时,才最接近伟大。 14、世界上,真的会有那么一个人默默关注着你,疼爱着你,却永远不再靠近你。 15、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 16、瀑布歌唱道:我得到自由时便有了歌声。 17、人生就像一场梦,所有理由是假的,姿态是假的,需要才是真的。 18、最远的旅行,是从自己的身体到自己的心,是从一个人的心到另一个人的心。 19、要是童年的日子能重新回来,那我一定不再浪费光阴,我要把每分每秒都用来读书! 20、在过去的某一天,你遇到了一个人,他的出现教会了你什么叫做幸福,什么叫做安心,他的出现让你体会到什么叫做无忧无虑。在过去的某一天,有一个人在你耳边说我爱你,他会告诉你说,什么都不要想,一切都有我。 21、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刀。它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 22、谁也不曾记得,从前我也多单纯的相信过那么多,最后,把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某个词的作用】: 动词: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一句话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一句话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结构上作用:总领全文,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旨,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等. 内容上作用: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使文章有血有肉充实,为下文蓄势等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 ①渲染气氛;②奠定感情基调;③为下文埋伏笔;④为下文作铺垫;⑤设置悬念; ⑥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⑦开篇点题;⑧总领全文;⑨与下文形成对照;⑩揭示主题。 】、 结构上作用:总领全文,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旨,为下文 作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等. 内容上作用: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使文章有血有肉充实,为下文蓄势等

适合口才练习的文章

适合口才练习的文章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有时候也是由会不会说话决定的。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口才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口才练习01 优孟做戏 战国时,一次老年的优孟外出寻访,半路遇见了已故今尹孙叔敖的儿子,只见他身着破衫、脚踏草鞋,挑着两捆柴,前往市场卖柴。优孟一问,原来一家老小全靠他卖柴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优孟心中难过极了!想当年孙叔敖担任令尹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臣,把心力全都用在为楚国百姓办事上。他却积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了人间。他死后连百姓也都痛哭流涕!楚王当时也哭过,可事后他已忘得一干二净,这太不公平了。我设法一定要让楚王知道这事。 优孟回到京城,向楚庄王交差后,回到家便请人做了一套孙叔敖当年穿戴的衣帽,自己穿上,又揣摩着老友昔日的音容笑貌和动作。 一天晚上,宫廷里灯火辉煌,楚庄王举行宴会,文臣武将欢声笑语,好不开心。忽然有人吃惊地叫了起来:“令尹孙叔敖来了!”大家一看,果然孙叔敖缓步向楚庄王走来,楚庄王定神一看,那模样、神态、动作,无一不象孙叔敖。当他还在惊疑不定的时候,优孟已到他面前,恭恭敬敬地行了臣礼,说:“臣孙叔敖向大王敬酒,敬祝

大王万寿无疆!” 楚庄王恍恍惚惚地站起来,拉住优孟的袍袖哭着说:“爱卿呀,你还活着呀,这几年可把我想死了!”优孟见庄王当真把他当作孙叔敖,立即提醒说:“大王啊,我是优孟,我是来给你唱戏的呀!” 楚庄王这才清醒过来,问他为什么要装扮孙叔敖,优孟答道:“大王,孙叔敖为楚国昌盛发达,一生廉洁,鞠躬尽瘁。可是大王寡恩,他死后就把他遗忘了。他的妻儿现在无立足之地,穷得只好上山打柴度日!”说着又唱起来:“贪官顶好当,钱满贯,粮满仓!清官不能当,子孙后代穿破裳,做个打柴郎!” 楚王听了,满脸疚愧,说:“原来卿在讽谏寡人,寡人知错,明天就改。” 楚王立即召见孙叔敖的儿子,让他留京做宫,并封他一座城邑。孙叔敖的儿子按照父亲的遗言,一一回绝,只希望楚王赏给他一块荒地,带着老母、家人去开荒种田。 口才练习02 淳于髡说醉 战国时期,齐威王有个怪癖;;长夜放歌。每当夜幕降落,星月争辉的时候,他已喝得酩酊大醉,于是,鼓瑟之乐,弦竹之声,犹如神曲仙谱,将他催入酣甜的梦境??这样混混沌沌地过日子,朝政一片昏乱,邻国蠢蠢欲动。楚国派兵向齐国扑来。齐威王急忙派淳于髡到赵国搬救兵。能言善辩的淳于髡到赵国搬来救兵,打败了楚国。楚国撤兵之后,齐威王大喜,设下宴席,他那长夜放歌的坏毛病又

最新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分析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上课讲义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分析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 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 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 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回答者:zgctamfzxcvbnm - 三级 2009-1-23 21:06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练口才必背的经典句子60篇

练口才必背的经典句子60篇 练口才必背的经典句子1-20篇 1、初入江湖:化肥会挥发 2、小有名气: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 3、名动一方: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会发黑 4、天下闻名:黑化肥挥发发灰会花飞;灰化肥挥发发黑会飞花 5、一代宗师:黑灰化肥会挥发发灰黑讳为花飞;灰黑化肥会挥发发黑灰为讳飞花 6、超凡入圣:黑灰化肥灰会挥发发灰黑讳为黑灰花会飞;灰黑化肥会会挥发发黑灰为讳飞花化为灰 7、天外飞仙:黑化黑灰化肥灰会挥发发灰黑讳为黑灰花会回飞;灰化灰黑化肥会会挥发发黑灰为讳飞花回化为灰 8、喇嘛和哑巴: 打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拉着五斤鳎(tǎ)目。打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 南边提拉着鳎目的喇嘛要拿鳎目换北边别喇叭哑巴的喇叭。 哑巴不愿意拿喇叭换喇嘛的鳎目,喇嘛非要换别喇叭哑巴的喇叭。 喇嘛抡起鳎目抽了别喇叭哑巴一鳎目,哑巴摘下喇叭打了提拉着鳎目的喇嘛一喇叭。也不知是提拉着鳎目的喇嘛抽了别喇叭哑巴一鳎目,还是别喇叭哑巴打了提拉着鳎目的喇嘛一喇叭。 喇嘛炖鳎目,哑巴嘀嘀哒哒吹喇叭。 9、六十六头牛: 六十六岁的陆老头,盖了六十六间楼,买了六十六篓油,养了六十六头牛,栽了六十六棵垂杨柳。 六十六篓油,堆在六十六间楼;六十六头牛,扣在六十六棵垂杨柳。 忽然一阵狂风起,吹倒了六十六间楼,翻倒了六十六篓油,折断了六十六棵垂杨柳,砸死了六十六头牛,急煞了六十六岁的陆老头。 10、老六放牛: 柳林镇有个六号楼,刘老六住在六号楼。

有一天,来了牛老六,牵了六只猴;来了侯老六,拉了六头牛;来了仇老六,提了六篓油;来了尤老六,背了六匹绸。 牛老六、侯老六、仇老六、尤老六,住上刘老六的六号楼,半夜里,牛抵猴,猴斗牛,撞倒了仇老六的油,油坏了尤老六的绸。 牛老六帮仇老六收起油,侯老六帮尤老六洗掉绸上油,拴好牛,看好猴,一同上楼去喝酒。 11、天上七颗星: 天上七颗星,地上七块冰,台上七盏灯,树上七只莺,墙上七枚钉。 吭唷吭唷拔脱七枚钉。喔嘘喔嘘赶走七只莺。乒乒乓乓踏坏七块冰。一阵风来吹来七盏灯。一片乌云遮掉七颗星。 12、连念七遍就聪明: 天上七颗星,地下七块冰,树上七只鹰,梁上七根钉,台上七盏灯。 呼噜呼噜扇灭七盏灯,噯唷噯唷拔掉七根钉,呀嘘呀嘘赶走七只鹰,抬起一脚踢碎七块冰,飞来乌云盖没七颗星。一连念七遍就聪明。 13、司小四和史小世: 司小四和史小世,四月十四日十四时四十上集市,司小四买了四十四斤四两西红柿,史小世买了十四斤四两细蚕丝。 司小四要拿四十四斤四两西红柿换史小世十四斤四两细蚕丝。 史小世十四斤四两细蚕丝不换司小四四十四斤四两西红柿。 司小四说我四十四斤四两西红柿可以增加营养防近视, 史小世说我十四斤四两细蚕丝可以织绸织缎又抽丝。 14、酸枣子: 山上住着三老子,山下住着三小子,山腰住着三哥三嫂子。 山下三小子,找山腰三哥三嫂子,借三斗三升酸枣子, 山腰三哥三嫂子,借给山下三小子三斗三升酸枣子。 山下三小子,又找山上三老子,借三斗三升酸枣子, 山上三老子,还没有三斗三升酸枣子, 只好到山腰找三哥三嫂子,给山下三小子借了三斗三升酸枣子。 过年山下三小子打下酸枣子,还了山腰三哥三嫂子,两个三斗三升酸枣子。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

最新整理锻炼口才值得背诵的文章_锻炼的语录句子

锻炼口才值得背诵的文章_锻炼的语录句子 一个人怎么说话,说什么话,毫无例外地显示着他的品味。那么有哪些文章是可以锻炼口才的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口才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文章练口才1一席话突破谈判僵局 1984年 7月间我国与突尼斯 S I A P公司代表就建 立化肥厂事宜进行接触,几次会议都很顺利,双方敲定了这个利用秦皇岛港优越条件的项目。到10月份,科成特也参加进来联合办化肥厂。在第一次三方谈判中,科成特方面 P I C(石油化学工业公司)的董事长出席。此人精明干练,年过半百还没有发胖,匀称的身体,考究的服饰,很象个英国绅士。他一出场,在听过了中突双方已经进行的一些筹备工作的介绍之后,就断然表示:你们前面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没有用的,要从头开始! 当时,不仅中方,就是突方朋友也傻了眼。要知道,仅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突双方就动员了 10多名专家,耗资 20**见他有几百元外汇券的钱包,便生了邪念,趁他不注意,把钱包塞进了衣服堆里。当这位老顾客要离去时,发现钱包不翼而飞了,十分着急。此刻货

摊上只有他们两人,明知与姑娘有关,但又没抓住把柄。当他礼貌的提及此事时,姑娘翻了脸:噢,你说是我拿了?那你去叫警察去呀! 老者明白,他一旦离开小摊,赃物转移,那就再没希望了。如果和她来硬的,只会把关系弄僵。于是,他决定来软的,他笑了笑说:我也没说是你拿了,是不是忙中出错,混到衣服堆里去了。这话很有分寸,给姑娘下台准备了台阶。 这时来人买东西,打断了说话。他摆出了持久战的架式,盯着货摊。 姑娘显得有些心神不安。等货摊只剩他俩时,他压低声音悄悄地说:姑娘,我一下子照顾了你五六十元的生意,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我看你年纪轻轻的,在 这个热闹街道摆摊,一个月收入几百上千,信誉要紧呐!这话有恳求、有开导、还有暗示。说得姑娘低下了头,显然在进行思想斗争。 他继续道:人家几千里从新疆托我买东西,好不容易凑了百把块外汇券,丢了叫我怎么交待?要赔人民币还好说,我到哪里去找外汇券?你就替我仔细找找吧。 姑娘终于经不住他的恳求、开导,说我给你找找看。

3练口才经典语录

◆有些事,明知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明知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有时候文章由,明知没路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 ◆他殷勤,那是他刚刚爱上你;他笨拙,那是他深深爱着你; 他从容,那是他已厌倦你。 ◆偶尔要回头看看,否则永远都在追寻,而不知道自己失去了 什么。 ◆话说出去之前你是话的主人,说出去之后你便成了话的奴隶。 ◆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 ◆别惹我,否则我会让你死得很有节奏感。 ◆女人不要以为长得好就可以不读书,男人不要以为书读的好

就可以长得难看。 ◆将薪比薪想一下,算了,不想活了。 ◆旁人总是看到我们幸福得牵手,其实真相的是:一旦我放开 手,她就会跑去买东西。 ◆养鱼挺麻烦的,每周要换一次水,我经常忘记。后来就只好 每周换一次鱼了。 ◆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 人。 ◆男人最怕被别人说小,女人最怕被别人说老。 ◆知识是一种使求知者吃得越多越觉得饿的粮食。 ◆站在山顶和站在山脚下的两人,虽然地位不同,但在对方眼 里,同样的渺小。 ◆使我们不快乐的,都是一些芝麻小事,我们可以躲闪一头大 象,却躲不开一只苍蝇。 ◆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 成就以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尊。——比尔盖茨 ◆只有守得住秘密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秘密。

◆你先免礼,我才能平身。 ◆你这种说话方式在修辞学里叫做“扯”。 ◆你踩我的脚没事,可别踩我的鞋呀! ◆虽然他来西安,但是斯文白净,一点儿也看不出秦俑的风采。 ◆医生叫我进行光合作用,不要熬夜了。 ◆一粒盐,发了脾气就是海。 ◆低调不代表没调。 ◆你有权保持不沉默,但我们很快会让你沉默的。 ◆现在你骂我,是因为你还不了解我,等到以后你了解了我…… 你一定会动手打我的。 ◆当时间和耐心都已经变为奢侈,我们只能靠星座了解彼此。 ◆天气热得像个笑话,日子过的像句废话。 ◆男人不能说不行,女人不能说随便。 ◆当你的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 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全过程 ◆男人之间最沉重的话题就是说到自己的女人,而男人之间最

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完整版

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首先:现在的考试很少分着考“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提“句子的作用? ”都是包含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两者很难分开来答。比如:“为下文做铺垫”是一种“结构”上的作用,但实际答题时需要答“为下文写什么(具体内容)做铺垫”才给满分。而那个“什么”就是在内容上的作用。 句子在开头的作用: 引起下文(引出正文)◆引领下方(注意和‘引起下文’不同)◆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环境等) 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中心(又叫主旨)◆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 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照应标题◆照应开头 句子在文章结尾的作用: 总结上文(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揭示主旨)◆强调中心升华中心(升华主题)◆注意以上三种不能同时出现 发人深思,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照应标题◆照应开头(就是首尾响应) 特别注意:如果你问的是语文阅读中的“句子的作用?”通常按这样的格式回答: 划线句子运用了()方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中心。 那个“中心”又包括: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物的性格品质及为下文做铺垫等。 还有不同的文体作用又有区别 〓〓〓〓〓〓〓〓〓〓〓〓〓〓〓〓〓〓〓〓〓〓〓〓〓〓〓〓〓〓〓〓〓〓〓〓〓〓〓〓〓〓〓〓〓〓〓〓〓〓〓 ★从句子的修饰作用进行理解,分析时要从修饰作用入手,追本溯源,理解句子的实在意义.这其实是考察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烘托、借代、象征等形式,结合上下文,将修辞手法的作用在文章中表达的意义要表现出来。 ★文学概念和表现手法在文章的中作用才是考核的本质。→①起始句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总起的作用。 ②主旨句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 ③衔接句这种句子有承上启下作用。 ④深化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⑤警示句它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⑥矛盾句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⑦情感句它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 ⑧引用句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也常作设题点。 ⑨比喻句用比喻的方法说理抒情。 ⑩总结句或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 ★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 ★总结。。。1.为下文写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4、衬托(正衬、反衬)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10、开门见山,点题11、总领上文 ★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针对修辞手法的答题模式小结:(1)比喻。答题: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2)拟人:把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形象鲜明,更生动地写出了事物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一、句子的作用在文章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二是内容。 结构上作用:应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 如果在开头,可能起到的作用有:总领全文、开篇点题、引出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等。 如果处在文章中间,其作用可能有:照应上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等。 如处在文章结尾,其作用可能是:呼应开头、照应前文、篇末扣题等。 内容上的作用:应先判断句子的表达方式,如果是描写性句子,还应继续判断是描写人物的,描写景物的,还是描写环境的。 描写人物的句子,其作用是塑造形象,表现性格,表现心情,体现精神品质等,要结合内容具体作答(景物描写、环境描写下文另述); 如果是一般叙述性句子,可能是交待记叙文的要素,全文的感情基调,或背景等; 议论性句子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或是表现人物的观点态度,强调抒发某种感情; 抒情性句子的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标题的作用: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 语文学习中,不仅在写作时要拟定一个好标题,而且在阅读训练中,也应注重培养准确理解题目含义及作用的能力。因为,这是能促进读者更好地领悟作品内涵、鉴赏文学作品。 就记叙文而言,题目之于文章究竟有哪些作用呢?这是目前中考阅读题的一个重要考点。 一、这类试题,多以简答题形式出现,考查的角度(题型)常见的有:1、含义是什么(有哪些)? 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 3、为什么设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它妙在哪里? 4、给文章拟(换)标题。 5、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来替换?哪个标题更好?(说明理由) 二、题目作用的归类: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 2、是全文的“文眼”,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3、语带双关(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4、点明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 5、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7、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8、具有象征意义。

朗读练习口才的文章

朗读练习口才的文章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伤人者终将伤己。路在自己脚下,有人越走越宽,有人却越走越窄。因为要改变的是自己,而不是改变别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口才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练习口才的文章01 丑女进谏 齐宣王自从依靠孙膑打败魏国后,就骄傲起来,成天饮酒作乐,一班阿谀之徒投其所好,而一些忠臣谏士则遭排斥。一天,齐宣王在专门修建来供他玩乐的雪宫里举行宴会,命一群宫女起舞助兴。忽听传报说:有一个长得很丑的女人要见大王,声言还要入宫侍候大王。齐宣王令其进来,一看果然丑得出奇,在场的大臣宫女无不发笑。 齐宣王也觉得可笑,问:“我宫中嫔妃早已齐备,你长得这样丑,连乡下人都看不起,却想到国君身边来争宠,莫非你有什么过人的本事么?”丑女说:“我没有什么出奇的本领,只不过会点隐语之术。”齐宣王说:“那好,你试试看,如果说谎,立即杀头。”于是那女人举目咧齿,手挥四下,然后拍着膝盖高声喊道:“危险啊!危险!” 齐宣王给闹糊涂了。那左右大臣谁都无法解释,只得叫丑女解释。丑女人说:“我举目的意思是替大王观察烽火的变化;咧齿的意思,是替大王惩罚不听劝谏的口;挥手的意思,是为大王赶走阿谀进谗之徒;拍腿的意思,是要拆除大王的雪宫。”

齐宣王一听大怒:“你这个乡下女人胡说八道,推出去斩首! 丑女人不慌不忙说:“请让我把话说完,再杀也不迟。我听说西边秦国用商鞅变法,国富民强,不久便要出兵进攻齐国,而大王内无良将,边境防御又差,这是我替大王举目看到的;我又听说‘君有诤臣,不亡其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而今大王成天沉湎酒色,忠谏之臣的话一概不听,我所以咧齿为大王接受规劝;大王已被一群吹牛拍马的小人所包围,这是要误国的,因此我挥手将他们驱逐;大王造这样豪华的玩宫,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弄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我才要拍腿为大王拆掉。你有四大过失,国家已危如累卵。我冒杀头的危险来劝告您,如蒙采纳,我死也瞑目。” 这番剖析,使齐宣王如梦初醒,大为感动,感叹道:“假使没你这席话,我哪会知道自己的过错。”说罢马上宣布撤宴,带着丑女回宫,立为皇后。然后采纳她的意见,招贤纳士,疏远小人,勤于政事,齐国于是大治。这个巧嘴丑女,就是钟离春。 练习口才的文章02 优孟做戏 战国时,一次老年的优孟外出寻访,半路遇见了已故今尹孙叔敖的儿子,只见他身着破衫、脚踏草鞋,挑着两捆柴,前往市场卖柴。优孟一问,原来一家老小全靠他卖柴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优孟心中难过极了!想当年孙叔敖担任令尹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臣,把心力全都用在为楚国百姓办事上。他却积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了人间。他死后连百姓也都痛哭流涕!楚王当时也哭过,可事

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精)

研究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1. 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 关键语句在文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常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与其在文章中的含义的答题要求也不尽相同。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 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分析, 也就是说, 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请看例题:“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对“作用”的解答,我们从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二其内容上,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三是主题上,说明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如果将文题改为“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可答为“从孔乙己的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地位来看, 说明当时社会土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 , 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从句子中的修饰性定语进行研究 ,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句子的内涵;有些句子的定语限定或规定了句子所要表现的范围和内涵。暂时写到这里,以后陆续增加新的内容或体会。 从句子的修饰作用进行理解 , 分析时要从修饰作用入手 , 追本溯源 , 理解句子的实在意义 . 这其实是考察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烘托、借代、象征等形式,结合上下文,将修辞手法的作用在文章中表达的意义要表现出来。 有专家说,赏析句子的作用,其实还是从表现手法这个角度进行考核的,主观赏析是无法进行考核的,因为 1000个观众,就有 1000个哈姆雷特。所以, 文学概念和表现手法在文章的中作用才是考核的本质。 ①起始句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总起的作用。 ②主旨句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