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专题十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一、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选择题属于客观性试题,是高考重要题型之一,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侧重“双基”的考查,试题难度不是很大。要想高考得高分,提高选择题的准确率是必要的。一般其题设条件与备选答案往往经过命题者深思熟虑的加工和匠心独运的改造,形式多变,知识点多,覆盖面广,布满层层陷阱,以其声东击西的命题策略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双基”和一定的技巧。选择题的解法一般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直接法是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运算或推理,得出结论后与所给出的各个选项进行对照,从而选择正确的答案。而间接法则是通过排除那些比较容易判定为错误的选项,最后确定正确的选项。一般来说,解选择题需综合应用这两种方法。

由于解答选择题时,不要写出解题的过程,而且题目本身给出了若干个选项,相当于给出了解题的提示。适时运用一些特殊的技巧和解法,可以降低解题难度,节约时间,提高解题思维能力。

1、淘汰法

淘汰法也叫筛选排除法,对于选择题中给出的一些不符合题意的结论,比较容易作出判断而加以淘汰。若淘汰后,只剩一个,结论可确定;若经淘汰后,剩下不止一个,也能起到缩小选择范围的作用。

例1标准状况下H2S和O2的混合气体100ml,经点燃后反应至完全,所得气体经干燥后,恢复到原来状况时体积为10ml。该10ml气体可能是()

A、H2S和SO2

B、O2

C、H2S

D、SO3

(练习1)在100mL0.10moL·L—1的AgNO3(aq)中,加入100mL溶有2.08gBaCl2的溶液,再加入100mL溶有2.50gCuSO4·5H2O的溶液,充分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最终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B、最终得到白色沉淀是等物质的量的两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C、混合过程中逸出无色气体

D、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Cu2+)=0.01moL·L—1

(练习2)对某酸性溶液(可能含Br—、SO42—、H2SO3、NH4+)分别进行如下实验:(1)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

(2)加碱调到碱性后,加热是放出的气体可以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3)加入氯水时,溶液略显黄色,再加BaCl2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对于下列物质不能确认其在原溶液中是否存在的是()

A、Br—

B、SO42—

C、H2SO3

D、NH4+

2、反例分析法

用可以驳倒原结论事例来说明它是不真实的,这种方法叫反例法。这种方法适合于给出的题设很难判断结论是否正确的情形。

例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非金属元素K所形成的含氧酸盐(M a KO b)中的K元素必定呈现正价

B、只有非金属能形成含氧酸或含氧酸盐

C、除稀有气体外的非金属元素都能生成不同价态的含氧酸

D、非金属的最高价含氧酸都具有强氧化性

(练习3)(2007年北京)X、Y为短周期元素,X位于IA族,X与Y可形成化合物X2Y,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原子半径一定大于Y的原子半径

B、X与Y的简单离子不可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C、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原子个数比不可能为1:1

D、X2Y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

3、类比法

类比法是将新问题类比于旧问题,从而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类比法的实质是能力的迁移,即将熟悉问题的能力迁移到新情景或生疏问题上来,实现这种迁移的关键就是找准类比对象,发现生疏问题与熟悉问题本质上的类同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或含有相同的官能团)。运用类比法的题又可分为:自找类比对象和给出类比两种。前者一般比较简单,常见于同族元素知识考查;后者则可以很复杂,常见于有机推断题,包括信息给予题中的大部分题目。

例3已知PH3在溶液中呈弱碱性,下列关于PH4Cl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PH4Cl水解呈酸性

B、PH4Cl含有配位键

C、PH4Cl是分子晶体

D、PH4Cl与NaOH溶液共热可产生PH3

4、估算法

估算就是不算,估算法是通过推理、猜测得出答案的一种方法。用估算法可以避免繁琐的计算,提高解题效率。解估算题时必须认真审题,仔细推敲,广泛联想,从字里行间挖掘隐含条件,理出简明合理的思路,作为估算的依据。(但要注意:估算法的使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绝大多数计算题是不用估算法解决的,尝试用估算法解题是好的,但对每一个题都想用估算法解决,也是贻误时间。)

例4X和Y两元素组成的A和B两化合物,A的分子组成为XY2,其中X的质量分数为44.1%,B分子中X的质量分数为34.5%,B的化学式为()

A、X2Y

B、XY3

C、XY

D、X3Y

二、化学计算解题方法与技巧

1、解题思路与步骤

①认真审题,吃透题意。在关键的信息、数据、提示上作标志,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

必要时可划出变化的线路图,以帮助审题。

②全面分析,找出题目中要求的内容和提示的条件,分析它们哪些概念、理论、公式和

物质的性质有关,逐步地找出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联系。

③分析数据的含义,注意单位。

④挖掘隐含条件。

⑤一般要转化为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并注意其他物理量的变换。

⑥根据题意设待求物质或间接待求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或体积等。

⑦根据题意正确写出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多步反应要列出关系式)

⑧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物与未知物的量的关系,或电子转移关系、热量关系、差量

关系等。

⑨列式、求解、讨论。应做到步骤规范、运算正确,并注意单位和有效数字。

⑩检查答案的合理性、全面性、验算数据和结果。

2、常用的基本方法

(1)守恒法

一切物质的组成与转化均遵循着“守恒”规则,守恒关系不随微粒的组合方式或转化历程而改变。因此解题时可不追究中间过程,直接利用守恒关系列出等式求解或观察估算。但是,有些题目中的守恒关系不明显,解题时要善于发现题中特有的“恒等关系”,有时还需打破常规思维才能挖掘隐含关系。守恒法的主要类型有:

①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总数相等(化合价守恒)

②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电荷守恒)

③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同种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质量守恒、原子守恒)

④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相等(电子守恒)

⑤溶液稀释、浓缩、混合前后溶质质量或物质的量相等(溶质守恒)

例5 将Na2CO3·10H2O和NaHCO3的混合物n g,溶于水制成200mL溶液,c(Na+)=0.5moL·L—1。若将n g该混合物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剩余固体的质量可能是()A、3.1 g B、5.3 g C、9.0 g D、11.0 g

(练习4)将14 g 铜银合金与足量的HNO3反应,放出的气体与标准状况下气体为1.12L 的O2混合后再通人水中,恰好全部吸收,则合金中铜的质量为()

A、 3.2 g

B、 4.8 g

C、 6.4 g

D、 10.8 g

(练习5)某固体A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分解产物全是气体,A分解反应为2A B+C+3D,现测得分解产生的密度是氢气的d倍,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 2d

B、 2.5d

C、 5d

D、 0.8d

(练习7)在MgCl2、KCl、K2SO4三种盐的混合溶液中,若K+为1.5moL,Mg2+为0.5moL,Cl 2—的物质的量为()

—为1.5moL。则SO

4

A、1moL

B、1.5moL

C、2moL

D、0.5moL

(练习8)在无土栽培中,配制1L内含0.5moLNH4Cl、0.16moLKCl、0.24moLK2SO4的某营养液。若用KCl、NH4Cl和(NH4)2SO4三种固体配制,则需此三种固体的物质的量分别为()A、0.40moL、0.50moL、0.12moL B、0.66moL、0.50moL、0.24moL C、0.64moL、0.50moL、0.24moL D、0.64moL、0.02moL、0.24moL (2)差量法

差量法是根据化学变化前后物质量发生的变化找出所谓的“理论差量”。其中的差量主要包括:质量差、物质的量差、气体体积差(同温同压)或压强差、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差等。这种差量跟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量成比例关系,解题时关键是根据题意确定“理

论差量”,再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比例式,然后求解。使用差量法解题时应

注意:

i 、反应前后的物理量要与有关物质的数值成比例,否则不能使用差量法;

ii 、化学计量的差值必须是同一物理量;

iii 、差量法特别适合于解有剩余物质反应的题目,可以抵消掉未参加反应的那部分质量。

例6 在密闭容器中,放入(NH 4)2CO 3和NaOH 的混合物ag ,将容器加热至2000C ,经充分

反应后,排除其中的气体,冷却,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bg 。求容器中(NH 4)2CO 3和NaOH

各为多少克?(①若NaOH 过量,则(NH 4)2CO 3:

g b a 35)(48-;NaOH :35

1348a b -g 。②若(NH 4)2CO 3过量,则(NH 4)2CO 3:g b a 534053-:NaOH :g b 5340。)

(练习9) 有NaCl 和NaBr 的混合物16.14g ,溶于水中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AgNO 3溶液,得到33.14g 沉淀。则原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 、28.5%

B 、50%

C 、52.8%

D 、82.5%

(练习10)使5.6LCO 2气体迅速通过Na 2O 2固体后得到4.48L 气体(标准状况),这4.48

气体的质量是( )

A 、8.8g

B 、8.2g

C 、6.4g

D 、11g

(练习11)天平两托盘上分别放置盛有同浓度、同体积的稀硫酸的烧杯,天平平衡。今向

一烧杯中投入铝片,另一烧杯投入镁片,且铝、镁均完全溶解,若要天平仍保持平衡,则

铝、镁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1:1

B 、11:12

C 、9:8

D 、12:11

(练习12)10mL 某种气态烃,在50mLO 2中完全燃烧得到液态水和35mL 混合气体(所有气

体均在相同的条件测定),则该气态烃为( )

A 、甲烷

B 、乙烷

C 、丙烷

D 、丙烯

(3)平均值法

混合物中某一量的平均值,必大于各组分中相应量中的最小值而必小于相应量中的最大值,这一原理称为平均值原理(概括为“一大一小原理”),其特点是“抓中间,定两边”,最适合定性地分析判断混合物的组成,即只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必考虑各组分的含量。一般思路是先根据混合物中各物理量(例如密度、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浓度、质量分数等)的定义式或结合题目所给条件,求出混合物的某个物理量的平均值,然后根据“一大一小原理”分析判断混合物可能的组成。

例7 将 20.8g两种金属的混合物,投入足量的盐酸中,待金属完全溶解后,产生11.2LH2(标准状况下),该混合物的组成可能是()

①钙和锌②镁和铜③铝和镁④锌和铁

A、①②

B、②

C、③

D、①④

(练习13)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气体0.1moL,完全燃烧得0.16moL的CO2和3.6g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甲烷

B、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甲烷和乙烯

C、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乙烷

D、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乙炔

(4)极端假设法

极端假设法是采用极限思维方式解决模糊问题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法,它采用的是“抓两端、定中间”的方法,即解题时分别假设原混合物中某一种物质的质量为零,求解其他物质,进行计算,求出混合物的极大值、极小值,再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极端思维主要有量的极端、组成极端、条件极端。

i、量的极端

对于组成成分确定,但条件不足、数量关系复杂且不明确的一些研究对象,可采用极端思维方式,在量上极端假设,即把混合物假设成纯净物,找出极大值和极小值,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例8 10g碳酸钙样品(内含一种杂质)与足量盐酸反应,得到4.3gCO2,则碳酸钙中可能含有()

A、MgCO3

B、Na2CO3

C、NaHCO3

D、(NH4)2CO3

(练习14)已知Fe2O3在高炉中有下列反应:Fe2O3+CO 2FeO+CO2,反应形成的固体混合物中(Fe2O3、FeO)元素铁和氧的质量比用m(Fe):m(O)表示。上述固体混合物中m(Fe):m(O)不可能的是()

A、21:9

B、21:7.5

C、21:6

D、21:8

(练习15)第二主族元素R的单质及其相应氧化物的混合物12g,加足量水,经完全反应后蒸干得固体16g,试推测该元素可能是()

A、Mg

B、Ca

C、Sr

D、Ba

ii、条件极端

当研究对象的反应条件或过程发生了变化或过程的改变对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又不易直接确定时,常采用条件极端思维方式,将题给条件极端化,将已知条件假设成与题意相悖的条件作为参照,从而通过比较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例如把可逆反应假设成为向

左或向右进行完全的反应或者对反应途径等效假设(平衡状态只与反应条件有关,与反应

途径无关)。

例9 将含1moLNH 3的密闭容器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此时NH 3的体积分数为

x%,若在该容器中再加入1moLNH 3后密封,加热到相同温度,使反应达到平衡,设此时NH 3

的体积分数为y%,则x 和y 的值关系正确得是( )

A 、 x >y

B 、x <y

C 、x==y

D 、x ≥y

iii 、 组成极端

当生成物因反应物的量不同而不同时,常采用组成极端法解题,即将反应物或生成

物全部假设为其中的某一种而进行推断。例如把平行反应分别假设成单一反应求极大值和

极小值。

例10 18.4gNaHCO 3与NaOH 的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约2500

C ,经充分反应后,

排出气体,冷却,称得剩余固体为16.6g ,试计算原混合物中NaOH 的质量分

数。(54.3%)

(练习16)自然界中存在一种尖晶石,化学式为MgAl 2O 4,它透明色美,可作为宝石。已

知该尖晶石中混有Fe 2O 3。取一定量样品5.4g ,恰好与一定浓度100mL 盐酸反应,盐酸浓

度可能是( )

A 、4.9 moL ·L —1

B 、4.3 moL ·L —1

C 、3.1moL ·L —1

D 、2.2 moL ·L —1

(5)关系式法

关系式是表示两种或多种物质之间物质的量关系的一种简化的式子。在多步反应的

计算中,通过叠加化学方程式或利用原子守恒关系,可以把始态的反应物与终态的生成物

之间的物质的量的关系表示出来,把多步计算简化成一步完成,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找

出物质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由原料向产物的转化过程中,不论在哪一级转化中,

有效成分的损失都可以归结为原料的损失而进行计算,并不影响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例11 28g 铁粉和4g`硫粉混合后,加热,再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计算能产生标准状

况下的气体多少升?(提示:FeS+H 2SO 4=FeSO 4+H 2S ↑)

(练习17)用足量稀硫酸溶解FeS 和Fe (OH )3的混合物28.3 g ,可得到1.6 g 硫,原

混合物中FeS 的质量可能是( )(提示:Fe 2(SO 4)3+H 2S=2FeSO 4+H 2SO 4+S ↓)

A 、10.7 g

B 、4.4 g

C 、33.9 g

D 、17.6 g

(6)十字交叉法

(i )凡符合M 1x 1+M 2x 2=M (x 1+X 2),均可运用十字交叉法, 即

M 1x 1+M 2x 2=M x 1+M X 2?(M 1--M )x 1==(M --M 2)x 2?21x x ==M

M M M --12

M 1

M ---M 2 用十字交叉法表示为 M

M 2 M 1 ---M

(ii ) 常用运用范围

①相对分子质量十字交叉?物质的量之比

②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十字交叉?同位素原子个数之比

③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十字交叉?溶液体积之比

④溶液质量分数十字交叉?溶液质量之比

⑤气体密度十字交叉?气体体积之比或物质的量之比

⑥有机烃分子碳或氢原子个数交叉?物质的量之比

(iii )慎用“十字交叉法”。“ 十字交叉法”在许多题型中可快速求解,但这又是一种存

在危险的方法。建议同学们最好只在少数常见、有把握的题型中运用,切不可随意扩大使

用范围。

例12 如下图中横坐标表示完全燃烧时耗用可燃气体X (X=A 、B 、C )的物质的量n (X ),

纵坐标表示消耗O 2的物质的量n (O 2),A 、B 是两种可燃气体,C 是A 和B 的混合气体,则

C 中n (A ):n (B )为( )

A 、 2 :1

B 、1 :2

C 、1 :1

D 、任意比

(练习18)由CO 2、H 2和H 2O 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与氮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

体中CO 2、H 2和CO 的体积比为( )

A 、29:8:13

B 、22:1:14

C 、13:8:29

D 、26:16:57

(练习19)甲烷和乙烯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消耗相同状况下氧气的体积是混合气体的

2.4倍,则甲烷和乙烷的体积比为( )

A 、 1 1

B 、1 3

C 、2 3

D 、3 :2

(7)无数据计算

“无数据计算”较特殊,字里行间既无任何数字数据,又无任何字母数据,却要进行

计算。这类题型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解题的难度和迷惑性,但只要掌握了它的解法,并不

难。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某一化学反应过程的特殊点,运用化学基本定律,找出隐含的或内涵的条件,作为解题的突破口。一般规律是有固体参加反应时,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揭示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变化关系;若有气体物质参加反应时,一般应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根据化学方程式,揭示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与体积、压强之间的关系。无数据计算的常用解法有守恒法、差量法、假设法、特殊值法和推理法等。

例13取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和氯酸钾的混合物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将剩余固体与足量浓盐酸混合共热,反应完毕后,将溶液蒸干,得到固体的质量与原来混合物的质量相等,求原混合物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物质的量之比。(13:16)

(练习20) 充分燃烧某液态芳香烃X,并收集产生的全部水,恢复到室温时,得到水的质量跟原芳香烃X的质量相等。则X的分子上式是()

A、C10H14

B、C11H16

C、C12H18

D、C13H20

(练习21)有一块Al、Fe合金,将其溶于足量的盐酸中,再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在空气中静置,当红褐色沉淀不再增加时,将沉淀滤出并充分灼烧,得到的残留物恰好与原来的合金质量相等,则此合金中Al的质量分数为()

A、22.2%

B、30 %

C、75.5%

D、80.6%

(8)范围讨论计算

范围讨论的计算题是近几年高考题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题目变化大,思维性强,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此类题目融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数据分析、逻辑推理于化学计算中,技巧性强,方法灵活,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范围讨论的计算所依据的化学原理是反应物之间相对含量不同而产物不同(如H2S与O2反应、多元酸与碱反应、FeO与焦炭反应、Na2O2与NaHCO3共热、Cl2与NH3反应等),所以此类题目实际上是过量计算的演化和延伸。范围讨论的计算题解题方法思路是:

①写方程式,找完全点。既写出因反应物相对量不同而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分别计算,找出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的特殊点。

②确定范围、计算、判断。即以恰好完全反应的特殊点为基准,讨论大于、小于或等于的情况,从而划出相应的区间,确定不同的范围,然后在不同范围内推测并判断谁过量,从而找出计算依据,确定计算关系,得出题目的答案。

例14 为测定一置于空气中的某硫酸酸化的FeSO4溶液中Fe2+被氧化的百分率,某同学准确量取PH=1(忽略Fe2+、Fe3+的水解)的FeSO4溶液200mL,加入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沉淀28.000g;再另取同样的FeSO4溶液200mL,向其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搅拌使其充分反应,待沉淀全部变为红褐色后,过滤、洗涤并灼烧所得固体,最终得到固体8.000g。

②计算原溶液中Fe2+被氧化的百分率。

③当Fe 2+部分被氧化时,试推导c (Fe 2+、Fe 3+)与c (H +)、c (SO 42—

)的关系。

答案:①0.100moL ·L —1 0.600moL ·L —1 0.500moL ·L —1 ②20% ③c (SO 42—

)--21 c (H +)>c (Fe 2+、Fe 3+)>32 c (SO 42—)--3

1 c (H +) 练习22)含ngHNO 3的稀硝酸溶液,使mg 铁粉恰好完全溶解,若有4n gHNO 3被还原为NO ,则n 的值为( )

A 、2m

B 、4m

C 、6m

D 、8m (练习23)含ngHNO 3的稀溶液恰好与mg 铁粉完全反应,若HNO 3只被还原为NO ,则n :m 可能为① 5:1 ② 9:2 ③ 3:1 ④ 2:1 ⑤ 4:1 ( )

A 、②或③或⑤

B 、①或③或④

C 、②或③

D 、①或③

(9)综合计算

例15 常温下,一种烷烃A 和一种烯烃B 组成混合气体,A 或B 分子最多只含有4个碳原子,且B 分子的碳原子数比A 分子多。

(1)将1L 该混合气体充分燃烧,在同温同压下得到2.5LCO 2气体,试推断原混合气体中

(2)在120C 时取1L 混合气体与9LO 2混合,充分燃烧后,当恢复到120C 和燃烧前的压

强时,体积增大6.25%,试通过计算确定A 和B 的分子式。

(练习25)有FeCl 2、CuCl 2混合溶液400mL ,经测定,其中Cl —离子浓度是amoL ·L —1,投

入过量的锌粉bg ,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固体残渣洗涤干燥后,质量为cg 。试求:

①原混合液中Fe 2+、Cu 2+的物质的量浓度。

c (Fe 2+)= ;

c (Cu 2+)= 。

②b 的数值应 ag ,其计算式为 。 ③c 的数值越大,说明混合夜中CuCl 2含量 ;c 的最大值(以a 、b 表示)应为 g 。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归纳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归纳 难点23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两电极都不参加反应,反应的是通到电极上的燃料和氧气,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有难度。 ●难点磁场 请试做下列题目,然后自我界定学习本篇是否需要。 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阳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为阴极助燃气,制得在650 ℃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有关的电池反应式: 负极反应式:2CO+2CO-2 3 ?→ ?4CO2+4e- 正极反应式:。 总电池反应式:。 ●案例探究 [例题]某原电池中盛有KOH浓溶液,若分别向________(填“正”或“负”,下同)极通入可燃性气体,向________极通入O2,则电路中就有电流通过,试完成下列问题: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书写燃料电池电极反应的能力。 知识依托:原电池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错解分析:忽视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误以为负极能放出酸性气体。 解题思路:燃料电池中,负极通入的气体具有可燃性,在反应中失去电子,被氧化到较高价态:氢元素将被氧化到最高价:+1价,在碱性溶液中产物不是H+,而是H2O——H +与OH-结合的产物。 H2S中硫元素,含碳物质中的碳元素将被氧化到+4价,而+4价的硫(或+4价的碳) 又不能单独存在,在其常见形式SO2和SO-2 3 (或CO2和CO-2 3 )中,因周围环境显碱性生成 酸性氧化物是不可能的,产物应为SO-2 3 (或CO-2 3 ),O2-由谁来提供?显然是OH-,提供O2- 后裸离的H+怎么办?与别的OH-结合生成H2O。若燃料中含有+1价的氢元素,则它反应前后的价态不变(都是+1价),氢元素反应前在含碳燃料中,反应后在生成物水中。负极电极反应式可根据电荷守恒而配平。 燃料电池中,正极通入的O2得电子被还原,成为O2-。 O2-4e-====2O2- O2-被H2O分子俘获变为OH-: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归类总结:整体思维、逆向思维、转化思维、转化思维妙用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归类总结:整体思维、逆向思维、转化思维、转化 思维妙用 化学问题的解决与思维方法的正确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有关化学问题,可以明辨概念,生华基本理论,在解题中能独辟蹊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进而达到准确、快速解答之目的。下面例谈化学解题中的一些常用思维技巧。 一、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就是对一些化学问题不纠缠细枝末节,纵观全局,从整体上析题,以达到迅速找到解题切人点、简化解题的目的。 例1、将1.92g Cu 投入到一定量的浓 HNO3 中,Cu 完全溶解,生成的气体越来越浅,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672mL气体。将盛此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中,求通入多少毫升标准状况下的氧气可使容器中充满液体。 解析:按一般解法解此题较为复杂。如果抛开细节,注意到它们间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把氧化剂和还原剂得失电子相等作为整体考虑,则可化繁为简。浓 HNO3 将Cu氧化后自身被还原为低价氮的氧化物,而低价氮的氧化物又恰好被通入的氧气氧化,最后变成 HNO3 ,相当于在整个过程中HNO3的化合价未 变,即1 .92 g Cu相当于被通入的氧气氧化。由电子得失守恒知 1.92g 64g/mol ×2 = V(O2) 22.4L/mol ×4 解之, V(O2 )=0.336L 即通入336mLO2即可。 例2、某种由K2S和Al2S3组成的混合物中,这两种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含32g硫元素的这种混合物的质量是() A.64g B.94g C.70g D.140g 解析:由K2S和Al2S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可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其化学式为K6Al4S9。得K6Al4S9~~~~9S 6309×32 X 32g 用此方法,答案很快就出来了,为70g。 答案:C 例3、有5.1g镁,铝合金,投入500ml 2mol/L 盐酸溶液中,金属完全溶解后,再加入4 mol/L NaOH 溶液,若要达到最大量的沉淀物质,加入的NaOH溶液的体积为多少?() A.300 ml B.250 ml C.200 ml D.100 ml 解析:物质之间的转化为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指导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试题的分析技巧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部分的试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根据概念判断一些说法的正确性;二是比较粒子中电子数及电荷数的多少;三是原子及离子半径的大小比较;四是周期表中元素的推断。此类试题的解法技巧主要有,逐项分析法、电子守恒法、比较分析法、分类归纳法、推理验证法等。 例题1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及其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B.元素周期表中从IIIB族到IIB族 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C.除氦外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 D.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均相同 方法:依靠概念逐一分析。 捷径: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而离子由于有电子的得失,当失去电子时,其离子的电子层数不一定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如Na+等。A选项错。元素周期表中从IIIB族到IIB族 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过渡元素,均为金属元素正确。氦的最外层为第一层,仅有2个电子,除氦外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正确。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而物理性质不同,D选项错。以此得答案为AD。 总结:此题要求考生对元素及元素周期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虽不难,但容易出错。 例题2 :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 A2+、b B+、c C3-、d 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A>B>D>C B.原子序数 d>c>b>a C.离子半径 C>D>B>A D.单质的还原性 A>B>D>C 方法:采用分类归纳法。 捷径:首先将四种离子分成阳离子与阴离子两类,分析其原子序数及离子半径。阳离子为a A2+、b B+,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故原子序数a>b,离子半径AD。再将其综合分析,因四种d D 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故A、B位于C、D的下一周期,其原子序数为a>b>d>c,离子半径A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解题方法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 1、 电荷守恒、化合价守恒、能量守恒等等。 ①质量守恒——就是指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 ②元素守恒——就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前后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 ③电子守恒——就是指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④电荷守恒——就是指在物理化学变化中,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 ⑤能量守恒——就是指在任何一个反应体系中,体系的能量一定是守恒的。 2、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 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法。 【例1】在1升2摩/升的稀硝酸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铜粉,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了13.2克,问:(1)加入的铜粉是多少克?(2)理论上可产生NO气体多少升?(标准状况)【例2】10毫升某气态烃在80毫升氧气中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状况(1.01×105Pa , 270K)时,测得气体体积为70毫升,求此烃的分子式。 【例3】将一定质量的铁放入100g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的质量为105.4g,求加的铁的质量 3、就是直接写出化学方程式中相关的两种或多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以及系数 (化学计量数)并用短线相连的方法。其实就是为了在解题过程中方便一点,少写一点,而且看的清楚一点。 例如:2NaOH + H2SO4= Na2SO4+ H2O 可以写为2NaOH~ H2SO4量上2:1的关系 4“极值法”就是对数据不足而感到无从下手的计算或混合物组成判断的题目,采用极端假设(即为某一成分或者为恰好完全反应)的方法以确定混合体系中各物质的名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这样使一些抽象的复杂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例 4】某碱金属单质与其普通氧化物的混合物共1.40g,与足量水完全反应后生成1.79g碱,此碱金属可能是() A. Na 钠 B. K 钾 C. Rb 铷 D. Li 锂 【例 5】两种金属混合物共15g,投入组量的盐酸中,充分反应得11.2L H (标准状况下), 2 则原混合物组成中肯定不能为下列的() A.Mg Ag B.Zn Cu C. Al Zn D.Mg Al 【例 6】0.03mol Cu完全溶于硝酸,产生氮的氧化物(NO,N O2,N2O4)混合气体共0.05mol .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 ) A. 30 B. 46 C. 50 D. 66 【例 7】某混合物含有KCl,NaCl和Na2CO3,经分析含钠元素.5%,含氯元素.08%(以上均为质量分数),则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 A. 25% B. 50% C. 80% D. 无法确定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汇总

策略1化学基本概念的分析与判断 化学基本概念较多,许多相近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且考查时试题的灵活性较大。如何把握其实质,认识其规律及应用?主要在于要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其分类方法及金属、非金属、酸、碱、盐、氧化物的相互关系和转化规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 经典题: 例题1 :下列过程中,不涉及 ...化学变化的是() A.甘油加水作护肤剂 B.用明矾净化水 C.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 D.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迹 方法:从有无新物质生成,对题中选项分别进行分析。 捷径:充分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四种物质的应用及现象进行剖析知:甘油用作护肤剂是利用了甘油的吸水性,不涉及化学变化。明矾净化水,是利用了Al3+水解产生的Al(OH)3胶体的吸附作用;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是两者部分发生了酯化反应之故;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出现红棕色斑迹,属铁的吸氧腐蚀。此三者均为化学变化。故选A。 总结: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有无新物质生成,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例题2 :下列电子式书写错误的是( ). 方法:从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原子的电子式—→得失电子—→化合物或原子团电子式,对题中选项逐一分析的。 捷径:根据上述方法,分析CO2分子中电子总数少于原子中的电子总数,故A选项错。B项中N与N之间为三键,且等于原子的电子总数,故B正确。C有一个负电荷,为从外界得到一个电子,正确。D为离子化合物,存在一个非极性共价键,正确。以此得正确选项为A。 总结:电子式的书写是中学化学用语中的重点内容。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原子的电子式及形成化合物时电子的得失与偏移进行分析而获解。 例题3 :(1996年上海高考)下列物质有固定元素组成的是( )

高中化学有机实验题解题技巧!

1、加热方式 有机实验往往需要加热,而不同的实验其加热方式可能不一样 ①酒精灯加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一般在400~500℃,所以需要温度不太高的实验都可用酒精灯加热。教材中用酒精灯加热的有机实验是:“乙烯的制备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石油蒸馏实验”。 ②水浴加热。水浴加热的温度不超过100℃。教材中用水浴加热的有机实验有:“银镜实验(包括醛类、糖类等的所有银镜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水浴温度为55~60℃)”、“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水浴温度为70~80℃)”和“糖类(包括二糖、淀粉和纤维素等)水解实验(热水浴)”。 ③用温度计测温度的有机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以上两个实验中的温度计水银球都是插在反应液外的水浴液中,测定水浴的温度)、“乙烯的实验室制取实验”(温度计水银球插入反应液中,测定反应液的温度)和“石油的蒸馏实验”(温度计水银球应插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测定馏出物的温度)。 2、催化剂的使用 ①硫酸做催化剂的实验:“乙烯的制取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纤维素硝酸酯的制取实验”、“糖类(包括二糖、淀粉和纤维素)水解实验”和“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

其中前四个实验的催化剂为浓硫酸,后两个实验的催化剂为稀硫酸,其中最后一个实验也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做催化剂 ②铁做催化剂的实验:溴苯的制取实验(实际起催化作用的是溴与铁反应生成的溴化铁)。 ③铜或者银做催化剂的实验:醇的去氢催化氧化反应。 ④镍做催化剂的实验:乙醛催化氧化成酸的反应。 ⑤其他不饱和有机物或苯的同系物与氢气、卤化氢、水发生加成反应时,为避免混淆,大家可直接写催化剂即可。 3、注意反应物的量 有机实验要注意严格控制反应物的量及各反应物的比例,如“乙烯的制备实验”必须注意乙醇和浓硫酸的比例为1:3,且需要的量不要太多,否则反应物升温太慢,副反应较多,从而影响了乙烯的产率。 4、注意冷却 有机实验中的反应物和产物多为挥发性的有害物质,所以必须注意对挥发出的反应物和产物进行冷却。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指导01 关系式法

专题01 关系式法 【母题1★★★】为测定某石灰石中CaCO 3的质量分数,称取W g 石灰石样品,加入过量的浓度为6 mol/L 的盐酸,使它完全溶解,加热煮沸,除去溶解的CO 2,再加入足量的草酸铵[(NH 4)2C 2O 4]溶液后,慢慢加入氨水降低溶液的酸度,则析 出草酸钙沉淀,离子方程式为:C 2O 2-4 +Ca 2+ =CaC 2O 4↓,过滤出CaC 2O 4后,用稀硫酸溶解:CaC 2O 4+H 2SO 4=H 2C 2O 4 +CaSO 4,再用蒸馏水稀释溶液至V 0 mL 。取出V 1 mL 用a mol/L 的KMnO 4酸性溶液 滴定,此时发生反应:2MnO - 4 +5H 2C 2O 4+6H +=2Mn 2+ +10CO 2↑+8H 2O ,若滴定终点时消耗a mol/L 的KMnO 4 V 2 mL ,计算样品中CaCO 3的质量分数。 【分析】本题涉及到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为: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C 2O 2-4 +Ca 2+ =CaC 2O 4↓ CaC 2O 4+H 2SO 4=H 2C 2O 4+CaSO 4 2MnO - 4+5H 2C 2O 4+6H +=2Mn 2+ +10CO 2↑+8H 2O 【解答】由方程式可以得出相应的关系式: 5CaCO 3——5Ca 2+——5CaC 2O 4——5H 2C 2O 4——2MnO - 4 5 2 n 1(CaCO 3) aV 2×10-3 mol n 1(CaCO 3) = 2.5 aV 2×10-3 mol 样品中:n (CaCO 3) = 2.5 aV 2×10-3×1 0V V mol 则:ω(CaCO 3) =% 25%100/100)105.2(1 2032 1 WV V aV g W mol g mol aV V V = ????-

(完整word)高一化学计算题常用解题技巧和方法

高一化学计算题常用解题技巧和方法 1、差量法 例题. 将质量为100克的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烘干,称量,棒的质量变为100.8克。求有多少克铁参加了反应。 解析: Fe + CuSO4= FeSO4+Cu 棒的质量增加 56 64 64-56=8 m (Fe) 100.8g-100g=0.8g 56∶8=m (Fe)∶0.8 答:有5.6克铁参加了反应。 归纳小结 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找出所谓“理论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固态、液态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之差。,也可以是气态物质的体积、物质的量之差等。。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且反应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应体系。差量也是质量守恒定律的一种表现形式。仔细分析题意,选定相关化学量的差量。质量差均取正值。差量必须是同一物理量及其单位,同种物态。

差量法优点:不需计算反应前后没有实际参加反应的部分,因此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解题的关键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即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值”,再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正确的比例式,求出答案。差量法利用的数学原理:差量法的数学依据是合比定律,即 差量法适用范围 ⑴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易求出。 只有在差量易求得时,使用差量法才显得快捷,否则,应考虑用其他方法来解。这是使用差量法的前提。 ⑵反应不完全或有残留物时,在这种情况下,差量反映了实际发生的反应,消除了未反应物质对计算的影响,使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经典习题 1.在稀H2SO4和CuSO4的混合液中,加入适量铁粉,使其正好完全反应。反应后得到固体物质的质量与所加铁粉的质量相等。则原混合液中H2SO4和CuSO4的质量比为( ) A.7:8 B.8:7 C.7:80 D.80:7

高中有机化学推断题解题方法和相关知识点全总结

有机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和相关知识点全总结 一、常见有机物物理性质归纳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 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 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 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收 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高中化学中各种颜色所包含的物质】{方便推断时猜测} 1.红色:铜、Cu2O、品红溶液、酚酞在碱性溶液中、石蕊在酸性溶液中、液溴(深棕红)、红磷(暗红)、苯酚被空气氧化、Fe2O3、(FeSCN)2+(血红) 2.橙色:、溴水及溴的有机溶液(视浓度,黄—橙) 3.黄色(1)淡黄色:硫单质、过氧化钠、溴化银、TNT、实验制得的不纯硝基苯、 (2)黄色:碘化银、黄铁矿(FeS2)、*磷酸银(Ag3PO4)工业盐酸(含Fe3+)、久置的浓硝酸(含NO2)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完整版)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完整版) 策略1化学基本概念的分析与判断 1、化学基本概念较多,许多相近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且考查时试题的灵活性较大。如何把握其实质,认识其规律及应用?主要在于要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其分类方法及金属、非金属、酸、碱、盐、氧化物的相互关系和转化规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 经典题: 例题1 :下列过程中,不涉及 ...化学变化的是() A.甘油加水作护肤剂 B.用明矾净化水 C.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 D.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迹 方法:从有无新物质生成,对题中选项分别进行分析。 捷径:充分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四种物质的应用及现象进行剖析知:甘油用作护肤剂是利用了甘油的吸水性,不涉及化学变化。明矾净化水,是利用了Al3+水解产生的Al(OH)3胶体的吸附作用;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是两者部分发生了酯化反应之故;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出现红棕色斑迹,属铁的吸氧腐蚀。此三者均为化学变化。故选A。 总结: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有无新物质生成,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例题2 :下列电子式书写错误的是( ). 方法:从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原子的电子式—→得失电子—→化合物或原子团电子式,对题中选项逐一分析的。 捷径:根据上述方法,分析CO2分子中电子总数少于原子中的电子总数,故A选项错。B项中N与N之间为三键,且等于原子的电子总数,故B正确。C有一个负电荷,为从外界

得到一个电子,正确。D为离子化合物,存在一个非极性共价键,正确。以此得正确选项为A。 总结:电子式的书写是中学化学用语中的重点内容。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原子的电子式及形成化合物时电子的得失与偏移进行分析而获解。 例题3 :(1996年上海高考)下列物质有固定元素组成的是( ) A.空气B.石蜡C.氨水D.二氧化氮气体 方法:从纯净物与混合物进行分析。 捷径:因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而混合物大部分没有固定的组成。分析选项可得D。 总结:值得注意的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等)及有机同分异构体(如二甲苯)混在一起,它们虽是混合物,但却有固定的元素组成。此类试题与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设问,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高考化学答题策略和答题技巧

高考化学答题策略和答题技巧 高考复习进入了冲刺阶段,如何才能在考试中将分数稳稳的拿到,这次我们谈谈考试中的答题技巧。 审题要认真: 答题都是从审题开始的,审题时如果遗漏了题给信息,或者不能正确理解信息,就会给答题埋下隐患,使解题陷入困境,不但做不对题,还占用了考场上宝贵的时间,危害很大。 细心的审题,正确理解和把握题给信息,充分挖掘隐含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在化学学科的考试中,审题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型:审题型是指要看清题目属于辨析概念类型的还是计算类型的,属于考查物质性质的,还是考查实验操作的等等。审清题目的类型对于解题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类型的题目处理的方法和思路不太一样,只有审清题目类型才能按照合理的解题思路处理。 2.审关键字:关键字往往是解题的切入口,解题的核心信息。关键字可以在题干中,也可以在问题中,一个题干下的问题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独立的。 关键字多为与化学学科有关的,也有看似与化学无关的。 常见化学题中的关键字有:“过量”、“少量”、“无色”、“酸性(碱性)”、“短周期”“长时间”、“小心加热”“加热并灼烧”“流动的水”等等,对同分异构体的限制条件更应该注意,如:分子式为C8H8O2含有苯环且有两个对位取代基的异构体“含有苯环且有两个对位取代基”就是这一问的关键字。 3.审表达要求:题目往往对结果的表达有特定的要求。 例如:写“分子式”、“电子式”、“结构简式”、“名称”、“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数学表达式”、“现象”、“目的”。这些都应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避免“答非所问”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 4.审突破口常见的解题突破口有:特殊结构、特殊的化学性质、特殊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特殊反应形式、有催化剂参与的无机反应、应用数据的推断、框图推断中重复出现的物质等等。 5.审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三个依据: ①使用仪器的精度,如托盘天平(0.1g)、量筒(≥0.1mL)、滴定管(0.01mL)、pH试纸(整数)等。 ②试题所给的数据的处理,例如“称取样品4.80g……”,根据试题所给有效数字进行合

化学解题方法高中与技巧平均值法

化学解题方法高中与技巧平均值法 化学解题方法高中【说明】平均值法:就是根据两组分解物质的某种平均值来推断两物质范围的解题方法。 平均值法所依据的数学原理是:xA<M<xB 只要知道x,便可判断xA和xB的取值范围,从而实现速解巧解,可见平均值法适用于两元混合物的有关计算,若混合物由两种物质组成,平均值法就是十字交叉法,只是在解题时没有写成十字交叉形式。 【误点】9.惯性思维 【题例9】把含有某一种杂质氯化物的MgCl2粉末95g溶于水后,与足量AgNO3溶液反应,测得生成的AgCl为300g,则该MgCl2粉末中杂质可能是______。 A.NaCl B.AlCl3 C.KCl D.CaCl2 【纠错】此题若惯性思维为混合物计算,则运算过程复杂化,且花费时间较多。若用平均值法的技巧,计算过程简单、明确。 95克MgCl2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是2mol,300gAgCl中的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是300/143.5大于2mol 说明杂质中含Cl的质量百分比大或提供1molCl-所需物质的质量小。提供1molCl-所需各物质的质量为: 【误点】10.考虑问题不全面 【题例10】18.4gNaOH和NaHCO3固体混和物,在密闭容器中

加热到约250℃,经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冷却,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6.6g。试计算原混和物中NaOH的百分含量。 【纠错】本题在1989年高考(也包括现在学生的平时练习)中,多数学生求解过程如下: 2NaHCO3=Na2CO3+CO2↑+H2O--------- 若NaOH过量,只发生反应,减少的1.8g为H2O。 设NaHCO3的质量为X, NaOH+NaHCO3=Na2CO3+H2O 8418 X1.8g NaOH%=10g/18.4g*100%=54.3% 若NaHCO3过量,发生的反应为、,减少的1.8g为H2O和CO2。 设NaOH的物质的量为y. NaHCO3+NaOH=Na2CO3+H2O ymolymolymol 2NaHCO3=Na2CO3+CO2+H2O 16862 4-124y1.8-18y 168/16=(18.4-124y)/(1.8-18y) 答:(略) 其实,上述求解过程中只有答案54.3%是正确的,答案39.1%不成立。因为,如果7.2g NaOH代入反应,所需的NaHCO3质量为

高考有机化学解题技巧

高考有机化学解题技巧 有机化学知识在高考中占21分或15分左右,所占比例较大。在高考复习中有机化学 的复习尤为重要。在有机化学的总复习中,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侧重能力的培养,做 到“以考纲为指导,课本为基础,能力为核心”。 一、依据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递变规律,可以采用“立体交叉法”来复习各类有 机物的有关性质和有机反应类型等相关知识点。 首先,根据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烃的衍生物的顺序,依次整理其结构特征、 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化学性质中的反应类型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各种有机物的制取方 法。自已动手在纸上边理解边书写,才能深刻印入脑海,记在心中。 其次,按照有机化学反应的七大类型(取代、加成、消去、氧化、还原、加聚、缩聚),归纳出何种有机物能发生相关反应,并且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三,依照官能团的顺序,列出某种官能团所具有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这样交叉复习, 足以达到基础知识熟练的目的。 熟练的标准为:一提到某一有机物,立刻能反应出它的各项性质;一提到某类有机特征 反应,立即能反应出是哪些有机物所具备的特性;一提到某一官能团,便知道相应的化学性 质。物质的一般性质必定伴有其特殊性。例如烷烃取代反应的连续性、乙烯的平面分子结构、二烯烃的1-4加成与加聚反应形成新的双健、苯的环状共轭大丌键的特征、甲苯的氧化反应、卤代烃的水解和消去反应、l-位醇和2-位醇氧化反应的区别、醛基既可被氧化又可被还原、 苯酚与甲醛的缩聚反应、羧基中的碳氧双键不会断裂发生加氢反应、有机物燃烧的规律、碳原子共线共面问题、官能团相互影响引起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改变等,这些矛盾的特殊性往往 是考题的重要源泉,必须足够重视。 例题一: 这是一道典型的基础型应用题,其有机基础知识为:1-3丁二烯的加聚原理、卤代烃的水解、烯烃的加成反应、l-位醇的氧化、羧酸与醇的酯化反应以及反应类型的判断等。平心 而论,按照上述复习方法,答题应该毫无困难。 二、用基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机化学问题 有机化学高考试题必有根据有机物的衍变关系而设计的推断或合成题。这类试题通常 以新药、新的染料中间体、新型有机材科的合成作为载体,通过引入新的信息,组合多个化 合物的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的产物,从中引出相关的各类问题,其中有:推断原料有机物、中间产物以及生成物的结构式、有机反应类型和写有关化学方程式等。

高中化学工艺流程题目解题技巧

化学工艺流程题近几年是高考的热点,所占的分值也相当重,但由于此类试题陌生度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大,加上有的试题文字量大,学生在没做之前往往就会产生畏惧感,所以这类题的得分不是很理想。 要解好这一类题,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克服畏惧心理,认真审题,找到该实验的目的。一般来说,流程题只有两个目的:一是从混合物中分离、提纯某一物质;另一目的就是利用某些物质制备另一物质。 一、对于实验目的为一的题目,其实就是对混合物的除杂、分离、提纯。当遇到这一类题时,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在题目中找出要得到的主要物质是什么,混有的杂质有哪些,认真分析当加入某一试剂后,能与什么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了什么产物,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将杂质除去。只有这样才能明白每一步所加试剂或操作的目的。这里特别提一提蒸发与结晶。蒸发与结晶方法都可以将溶液中的溶质以固体形式析出,具体采用何种方法,主要取决于溶质的溶解度。 有的物质它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较大,如NH4NO3、KNO3等物质,在蒸发过程中比较难析出来,所以要用冷却法使它结晶。而有的物质它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较小,如NaCl、KCl等,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要使它们析出较多固体溶质时,则要用蒸发浓缩的方法。例如NaCl 和KNO3混合溶液,如果将混合溶液蒸发一段时间,析出的固体主要是NaCl ,母液中是KNO3和少量NaCl 。如果将混合溶液加热后再降温,则析出的固体主要是KNO3,母液中是NaCl 和少量KNO3。如果是除杂,杂质所含的量比较少,一般是让主要物质析出来。如KNO3溶液中含少量NaCl,常用升温冷却结晶法,再经过过滤、洗涤、烘干(不同的物质在烘干时采取的方法不同),就可得到KNO3固体了。如果NaCl溶液中含少量KNO3,则用蒸发浓缩结晶法.,这种方法一般要经过趁热过滤才能得到主要物质,主要原因是如果温度下降,杂质也会以晶体的形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归纳难点5设一法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归纳 难点5. 设一法 设一法是赋值法的一种,是解决无数值或缺数值计算的常用方法。 ●难点磁场 请试做下列题目,然后自我界定学习本篇是否需要。 现向 1.06 g 含杂质的碳酸钠样品中加入过量的氯化氢溶液,得到标准状况下干燥纯净的气体 2.20 L,则该碳酸钠样品中所含杂质可能是 A.碳酸钡和碳酸钾 B.碳酸钾和碳酸氢钠 C.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钾 D.碳酸钙和碳酸锌 ●案例探究 [例题]吗啡和海洛因都是严格查禁的毒品。 (1)吗啡中含碳 0.7158(质量分数,下同)、氢 0.0667、氮 0.0491,其余为氧。已知其相对分子质量不超过 300,试求: ①吗啡的相对分子质量;②吗啡的分子式。 (2)已知海洛因是吗啡的二乙酸酯,试求: ①海洛因的相对分子质量;②海洛因的分子式。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根据物质内所含元素质量分数,确定物质化学式的能力。 知识依托:元素的质量分数与化学式的关系。 错解分析:不注意有效数字的位数,有效数字取舍不合理,再根据原子个数比列式就会得出错误的结果。 解题思路:(1)由吗啡中各元素的含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可以断定吗啡分子中所含 N 原子数最少,设吗啡分子中含有 1 个 N 原子,则: M r(吗啡)=14.0/0.0491=285<300 符合题意;若吗啡分子中含有 2 个 N 原子,则: M r(吗啡)=28.0/0.0491=570>300 不符合题意。吗啡分子中含有 2 个以上的 N 原子更不可能,可见吗啡分子中只含有一个 N 原子,且吗啡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85。 吗啡分子中所含 C、H、O 原子个数分别为: N(C)=285×0.7158÷12.0=17.0 N(H)=285×0.0667÷1.00=19.0 N(O)=285(1.0000-0.7158-0.0667-0.0491)÷16.0=3.00 吗啡的分子式为:C17H19NO3。 (2)生成二乙酸酯的反应可表示为: ?R(OOCCH3)2+2H2O R(OH)2+2HOOCCH3?→ 显然,海洛因分子比吗啡分子多了 2 个 C2H2O 基团,则海洛因的分子式为: C17H19NO3+2C2H2O====C21H23NO5 海洛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M r(海洛因)=12×21+1×23+14×1+16×5=369。 答案:(1)①285;②C17H19NO3。 (2)①369;②C21H23NO5。 ●锦囊妙计 遇到下列情况,可用设一法:

高考化学解题方法十大技巧

高考化学:解题方法十大技巧 (一)按照顺序解题 化学试卷发下后,先按要求在指定位置上填上准考证号、姓名等,再略花三、五分钟浏览一下试卷的长度、题型以及题数,但尽量不去想这份卷子的难易,然后马上投入到答题中去.命题人员对题目的安排一般是先易后难,因此可循序答题.但碰到个别难题或解题程序繁琐而又分数不多的题目,实在无法解决时则不应被缠住,此时应将其撂下.避免耽误时间,影响信心. (二)认真审清题意 审题时不能急于求成,马虎草率,必须理解题意,注意题目中关键的字、词、句. 【例11】在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NH4+。NO3-。CL- +.K+. % +.K+.ALO2-。NO3- +。Na+。SO42-。HCO3- 有些考生不注意题干上“无色”两字而选了A和C,结果不得分. 从历届学生考试情况来看,审题常见错误有:一是不看全题,断章取义.部分同学喜欢看一段做一段,做到后半题时才发现前半题做错了,只得从头再来.须知,一道化学题包含完整的内容,是一个整体.有的句与句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有的前后呼应,相互衬垫.所以必须总观全题,全面领会题意.二是粗心大意,一掠而过.如许多考生把不可能看成可能;把由大到小看成由小到大;把化合物看成物质或单质;把不正确看成正确;把强弱顺序看成弱强顺序而答错.三是误解题意,答非所问.四是审题不透,一知半解.许多同学见到新情境题目,内心紧张,未能全面理解题意. (三)根据要求回答 近几年高考中出现很多考生不按要求答题而失分.如把答案写在密封线内,阅卷时无法看到答案而不给分;要求写元素名称而错写成元素符号,而要求写元素符号又答成元素名称或分子式;要求写物质名称而错写成分子式;要求写有机物的结构简式而错写成分子式或名称;要求写离子方程式而错写成化学方程式;要求画离子结构示意图而错答为原子结构示意图;把原子量、分子量、摩尔质量的单位写成“克”;把物质的量、摩尔浓度、气体体积、

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答题技巧

改进的化学实验有哪些优点: 1.(一个实验进行改正) ①用该实验装置进行的实验,现象明显,说服力强,XXX的验证无干扰,反应现象直观可信。 ②现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很小,几乎实现了有害气体的零排放。 ③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对装置的各部分作用以及对反映本质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④装置简单,仪器易取,操作简便,反应物用量少。 ⑤用针筒进行加液,克服了气压的阻力,适合教师演示或者学生分组实验。 2.(改进前与改进后,两个装置) ①从实现本身来讲,两个实验中所有条件除所加药品不同外,其他均保持一致,原理相同,具有科学性。 ②从实验现象来讲,由于同时进行,通过直接对比,与分开实验相比现象更明显,更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考, ③从价值观角度来讲,可以节约加热时间及能量损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④从课堂效率上讲,同时进行,可以节省实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平时改进实验我们需要注意的哪些方面: (1)实验改进要具备科学性,原理正确,现象明显,通过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2)实验改进要便于课堂实施,利于学生观察和操作,体现实验对于提高学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作用。 (3)实验改进要体现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不仅重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还要强化安全意识、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实验设计有哪些优点: (1)将化学知识融入实验,结合其他学科创设情境教学。 (2)学生可以更多的学习和联系实验,提高动手能力。 (3)学生可以学到有关实验设计的方法,考虑问题更加全面。 (4)色彩鲜明的实验现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诊断题:错因分析 一般都是直接分析,点名错误原因,若需要答题语言,则有如下: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全面,仅仅知道片面的知识,不了解反应背后的原理,不能从根本上分析化学问题,进而得出了错误的理论。 案例分析题 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完整实现三维目标 (3)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题 答案参考模板: (1)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基本知识,基本内容,书上明确可以找到的知识点,黑体字。 例:了解乙醇分子的结构,了接羟基的结构特征,知道乙醇的化学性质。 掌握硫酸的物理化学性质,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深入理解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例:过程与方法:通过……的学习,学到……的能力/的方法 通过乙醇化学性质的学习,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探究,学习观察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反映事实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形成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观点。/培养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培养严谨求实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书中知识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硫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难点:和重点有关,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乙醇发生催化氧化的机理,硫酸性质实验的设计。 教学设计(重点在与教学互动,别的别出现知识性错误就行。)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2.师生互动,讲授新课/讲练结合,讲授新课 3.讲练结合,巩固提高

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

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 一、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 .Br 2(g)232 2Al O (s)SO (g)3H O(l)ΔHBr(aq)AlBr (s)???→????→ B .2 H O(g) CO(g) 2334Δ Fe O (s)Fe(s)Fe O (s)???→???→高温 C .Cu(s) 3FeCl (aq)(aq) 22Δ CuCl (aq)Cu O(s)????→????→葡萄糖 D .SiO 2232 Na CO (aq)CO (aq) 2323Δ Na SiO (aq)H SiO (s)????→???→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Br 2(g)通入SO 2的水溶液中,发生反应Br 2+SO 2+2H 2O=H 2SO 4+2HBr ,可得到HBr 溶液,向HBr 溶液中加入Al 2O 3固体,发生反应6HBr +Al 2O 3=2AlBr 3+3H 2O ,得到AlBr 3溶液,加热AlBr 3溶液,AlBr 3是强酸弱碱盐,发生水解,加热促进水解,而且HBr 是挥发性酸,所以会得到Al(OH)3固体,A 错误; B .在高温条件下,CO 可以还原Fe 2O 3得到Fe 单质,Fe 可以和水蒸气反应生成Fe 3O 4固体,化学方程式分别为Fe 2O 3+3CO 高温 2Fe +3CO 2、3Fe +4H 2O(g) ? Fe 3O 4+4H 2,B 正 确; C .铜单质可与FeCl 3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FeCl 3+Cu=CuCl 2+2FeCl 2,但是CuCl 2溶液不能与葡萄糖反应,葡萄糖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得到砖红色Cu 2O 沉淀,C 错误; D .SiO 2不与Na 2CO 3溶液反应,SiO 2和Na 2CO 3固体在高温下可以反应,D 错误。 答案选B 。 2.下列物质转化在给定条件下不能实现的是 A .S SO 3H 2SO 4 B .SiO 2Na 2SiO 3(aq) H 2SiO 3(胶体) C .Fe FeCl 3 FeCl 2(aq) D .Al 2O 3 NaAlO 2(aq) AlCl 3(aq)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硫在氧气中燃烧只能生成二氧化硫,故A 错误; B 、SiO 2+2NaOH=Na 2SiO 3+H 2O ,Na 2SiO 3+2HCl=H 2SiO 3↓+2NaCl ,故B 正确; C 、2Fe+3Cl 2=2FeCl 3,2FeCl 3+Fe=3FeCl 2,故C 正确; D 、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偏铝酸钠溶液与过量的盐酸生成三氯化铝,故D 正确; 故选A 。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与技巧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与技巧—关系式法对于多步进行的连续反应,尽管每一步反应都是各自独立的(反应条件和设备可能不同),但前一个反应的产物是后一个反应的反应物,可根据中间产物的传递关系,找出原料和最终产物的关系式。由关系式进行计算带来很大的方便,并且可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寻找关系式时要特别注意原料中的某些元素是否都转入了产物中去,中间产物是否又有原始原料参与,不可盲目地根据起始物和产物中的原子守恒直接得出关系式。常进行如下的相当量处理:①化合物中某元素的损失率=该化合物的损失率;②中间产物的损失率=原料的损失率;③中间产物的转化率=原料的转化率。常见多步反应的关系式有:①工业制硫酸:FeS2—2S—2H2SO4;②工业合成氨:3C—2N2—4NH3;③工业制硝酸:N2—2NH3—2HNO3;④焦炭制乙炔:3C—CaC2—C2H2 另外,有些题目中常出现一些教材中未见过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以信息的形式作为解题的某些条件,此时要耐心地寻找物质或元素之间的转化关系,以便得出正确的关系式。 练习题 1、用含FeS280%的硫铁矿生产硫酸,已知该矿石的燃烧率为95%,SO2的转化率为90%,SO3的吸收率为98%,若生产500吨98%的硫酸,需要多少吨原料矿石?多少升标况下的空气?(假设空气中氧的体积分数为20%) △ 2、工业生产电石是用生石灰与焦炭在电炉内加热进行的 (3C+CaO==CaC2+CO),假设原料利用率100%,则36吨焦炭可生产多少吨乙炔? 3、钢样中含铬约1.3%。测定钢样中铬含量的步骤是:在酸性条件下将钢样溶解并将其中的铬氧化成Cr2O72-离子,然后加入 20.0mL0.100mol/L的标准FeSO4溶液,令其充分反应,化学方程式为:6Fe2++ Cr2O72-+14H+=6Fe3++2Cr3++7H2O 再用0.010mol/L的标准KMnO4溶液滴定过量的Fe2+,要求KMnO4溶液的用量在5.00~10.00mL之间,计算称取钢样的范围。(高锰酸钾与Fe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Fe2++MnO4-+8H+=5Fe3++Mn2++4H2O) 4、为测定某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称取Wg石灰石样品,加入过量的浓度为6mol/L的盐酸,使它完全溶解,加热煮沸,除去溶解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