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外语教学_复习笔记

现代外语教学_复习笔记

现代外语教学

绪论

我国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外语理论研究薄弱(最大问题也是根本原因之一)

缺乏专业研究队伍(2)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对重大宏观问题的研究(3)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际脱节(4)教师理论意识淡薄

师资力量不高

教学资源匮乏

教学理念落后

应试倾向明显

权钱干扰严重

外语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范围(三方面的研究)

“本体论”——研究事物的本来面目,为基础研究

“实践论”——研究具体实施某一计划的步骤、原则和方法

“方法论”——研究达到某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中国人学外语的规律:前脑的布罗卡区位置不同;讲中文的人语言功能区位置要高些,更接近大脑运动功能区。既然中文语言功能区与运动区紧密相连,那么中文要多看多写多说,靠运动来记,而学英文则注重环境,重多听多说,因为英文的语言功能区更靠近听力区。

外语教学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本体论研究

语言学理论研究、对语言学习的研究、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其他影响因素

实践论研究

需求分析、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评估

3、方法论研究

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师发展研究

外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师资力量的高低

理想的外语教师——09年简答

优秀的人品

扎实的外语基本功

良好的研究能力

广博的知识

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

敬业精神

第一章当代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重要发展趋势

第一节从研究如何教到研究如何学

原因:(1)越来越重视和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许多教学方法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必须研究学习主体

(3)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之间的各种差异

(4)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作用得到证实

对学习主体的研究包括:1、学习者个人差异的研究;2、学习过程的研究

1、学习者个人差异研究的内容有:年龄、语言潜能、动机、认知风格、性格——10年填空

2、学习过程的研究:CA→EA→IL

研究重点(两方面)

原有知识(母语知识、对语言的一般知识、世界知识)的作用——正负迁移

学习着策略研究

(重点:学习者策略的定义、学习者策略的分类、在外语过程中的作用、影响学习者使用的因素)

第二节语言使用研究和学习着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

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由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到注重语言功能的分析,或者说更加注重使用中的语言的研究,如社会语言学、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第三节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反思和回归

传统外语教学方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语法规则、词汇用法和操练是其主要内容。

Widdowson指出语言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是综合的,记忆中的词块;另一部分是分析性的语法规则。语法在与法中起的是调节性的作用,但这一功能必不可少。

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法教学已成为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传统外语教学中文学教学本身是一种目的,现在人们更加注重文学教学一种达到掌握语言的使用技能这一目的的功能。

第四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者自主性两个特征:首先,学习者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其次,“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意味着学生部分或完全有权力决定那些传统上有老师决定的事项。

外语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

态度。学习者自愿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即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积极地投身于学习。

能力。学习者应该培养这种能力和学习策略,一边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环境。学习者应该被给予大量的机会去锻炼自己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

第五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与变化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后方法时代:如何适应不同的需求以产生出最满意的学习效果。

后方法时代的具体框架

Stern “三位框架”、allwright“探索实践框架”、kumaravadivelu“宏观策略框架”(3)计算机辅助外语学习

计算机辅助测试教学(call)

第二章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第一节外语教学研究的目标

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目标——解决外语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理论问题,这其中包括研究①外语教学的本质特征问题②外语教学的目的环境和实施手段等问题③外语教学的方法。

第二节外语教学与相关学科

外语教学所涉及的重要因素和学科

指与外语教学密切相关并直接产生影响的因素和学科——语言学、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

外语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Ⅰ、Campbell: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才是真正的理论家,应用语言学家扮演协调者的角色,而外语教师则是外语教学的实践者。

理论家(理论源泉)协调者实践者

缺点:①外语教学仅是看做其相关学科的应用,忽视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和规律的作用;

②外语教师仅作为语言应用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实践者,其主观能动性被忽视。

Ⅱ、spolsky:外语教学法三大来源——语言描写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语言使用理论

相关相关学科有:普通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育语言学优点:充分考虑到了语言使用理论与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缺点:忽略了社会因素以及其他现实世界和社会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压力和制约因

素。

Ⅲ、Ingram: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

优点:考虑到了社会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指出理论学科对应用语言学家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了对外语教学过程认识的启发。

缺点:①应用语言学家与外语教师之间的关系过于分明,各自为政,缺少双向的互相影响和启发的合作关系

②外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于现实不相符合,教师似乎总处于一种被动地位。

Ⅳ、macky:M、T、S、I、L

M——方法和材料

T——教师行为

S——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I ——教学内容

L——学习者何为

优点:注意到了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制约作用,也指出了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缺点:没有说明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Ⅴ、Stern吸收众长,提出外语教学三层次理论——10年论述题

第一个层次是理论基础,包括语言教学史、语言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教育学

第二个层次是中间层次,主要是应用型理论,包括学习理论、语言理论和教学理论。

第三个层次是实践层次,包括方法和组织机构。

优点:①全面考虑到了外语教学的相关因素②充分注意到了各层次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③指出了语言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缺点:关于第二层次的定义比较模糊;

(三)启发与借鉴:外语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外语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任何学科跟它只是启发的关系,而不是直接应用。 外语教学属于applied linguistics

第三节 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10年论述题

⑴本体论层次(哲学基础层次)

研究目标:语言和语言使用的本质以及外语学习过程的本质。

⑵实践论层次

研究目标:外语教学的具体实施原则

⑶方法论层次

研究目标:外语教学手段和方法

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应该遵循一定的教学方法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这三个层次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关于在于三种不同层次的研究取得的整体效应。

(一)本体论层次

语言的本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

语言具有特殊的生理基础。

结论——(1)任何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主体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即年龄和认知基础。

(2)必须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教

(3)必须把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来教。

外语教学与母语教学的本质差异

学习主体是在不同的生理、心理和认知基础上学习第二门语言的。学习者的年龄、文化背景和原有知识和世界知识对外语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外语教师不能忽视学习者原有的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必须通过一定方式加以利用。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跨文化的交际,学习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因此,教学过程中,文化的讲解和文化知识的传授很重要。

(二)实践论层次

五项外语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

系统原则——突出语法教学的重要作用

交际原则——全面培养学习者用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认知原则——

情感原则——动机、态度、性格、兴趣、情绪

文化原则——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阶段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性原则等。

(三)方法论层次

外语教学工具论包括外语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是外语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手段从属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何时何地对谁为何使用是重点。

教学方法使用须有灵活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并非一成不变

需与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与教学目的和教学条件相适应。

过去存在的问题:

排他性

片面性

繁琐性

目前应该做的工作是①将所有研究成果整理研究,使其更适合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原则和目的的需要②随着人们对外语教学本质理解的深入,要充分考虑外语学习主体的认知因素,充分考虑教学外部环境因素,设计出更切合现代外语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

第三章外语学习的特点和过程分析

第一节“母语”“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

“第二语言”一词多义,有两种用法:意识泛指母语之后习得的任何一种语言,二是与“外语”相区别,指出本国内作为通用语或其他民族用语的语言。

First language, mother tongue和native language共同特点:

最早习得的语言常常是在家庭环境中习得的

熟练程度高,语言直觉强

Second language. foreigh language和non-native language共同特点:

是一种双语现象

在掌握的时间顺序上次于第一语言

熟练程度一般不如第一语言

习得方式一般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或自学。

这两组术语实际是相对的,定义模糊。没有客观标准,应根据语境和其他背景知识作出判断。

狭义的“第二语言”与“外语”在语境、语言输入、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认知基础和掌握程度方面有明显差异。

语言环境:第二语言和外语有着根本的差别。自然和真实语言环境,或许是官方语言的一种。

语言输入:教师、同学的语言程度提供了较理想的“可理解性输入”。

情感因素:第二语言在本语言社团的特殊地位,学习者往往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动机(综合性动机),而外语学习者工具性动机都不十分明确。

与母语之间的关系:二语一般与母语有着同源关系。

第二节“习得”与“学习”

习得: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是自然成熟的过程,只要适当的语言环境,儿童无需任何外在的力量无需任何任何有一时的学习便可顺利的掌握母语。

克拉申“监控理论”:把习得和学习当成一对对立的概念。认为习得是外语学习掌握外语唯一渠道,习得只有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下才能产生;学习作为有意识地对

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训练,不可导致习得;学习的作用只有两个(“无接口理论”)①监控学习者语言使用,避免和改正错误②满足学习者对语法知识天生的好奇心。“接口理论”:语法教学是帮助学习者获得语言能力的捷径,学习了语法规则并在课堂内外练习直到能在交际中下意识的使用他们。语法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法意识的过程,因此语法教学或学习也可以产生习得,关键不在该不该教语法,而在于如何教更有效。

外语学习过程与母语习得过程:

母语习得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母语交际能力的获得是与其他社会能力及认识能力等的获得的同时的、交织在一起的,母语获得是儿童生长发育和社会化的一部分。而外语学习则一般是在学习者母语习得完成后进行的,其认知基础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所以,母语习得意义上的acquisition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是不存在的。外语学习过程是否有意识主要取决于学习任务、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包括习得和学习,不但是完全自然地,而且是必然的。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语言普遍现象和母语知识迁移:

(1)当外语中相应的形式为较明显的有标记形式,母语中的标记形式会发生迁移。

(2)母语的作用在外语的边缘语法中更容易观察到

(3)一般情况下,母语中的有标记形式不会迁移,特别是当母语中同时具备有标记和无标记形式时;

(4)在外语学习初期,有标机行事可能会发生迁移。

第二节外语学习主体分析

(一)外语学习者的生理和认知因素

1、年龄(生理方面、认知角度、情感角度)

“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CPH)”2岁到5岁是过渡期,5岁到12,14岁时缓冲期。

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并不太影响习得的程序;任何年龄开始学习一门外语都有可能获得成功。

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较明显地影响习得的速度和效率。

学习时间长短影响习得的成功程度。

2、智力

智力,是指掌握和使用各种学习技巧的能力,外语习得中智力不是决定因素。Cummings提出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能力。(1)认知/学习语言能力(2)基本人及交际能力。

理论意义:若在自然环境下学习外语,智力将不是决定性因素;但若外语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并侧重于语言形式教学时,智力将扮演重要角色,是很有用的预测因素。年龄越小,智力的影响因素越小;学习环境越正式,越需要分析综合能力和技巧,智力因素的影响越大,反之亦然。

启发:

不同程度的学习者若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或对他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学习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侧重点为语言交际的外语教学活动对智力一般的学习者更为有效;侧重点为语言形式分析和记忆的外语教学活动可能更有利于智力较高的学习者。

3语言潜能

是学习者所具有的某种智力倾向

语音能力,指识别语音成分及将其储入大脑的能力;

语法能力,指识别语言中句法结构的能力。

20世纪60年代,Chomsky“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一种天赋。它体现在人类婴儿在接受了一定的语言素材后便可自动发展成某一特定语言的语言规则,从而创造性地使用该语言。对他来说,语言能力就是一种语言能力,是一种普遍语法。与Chomsky相对,社会语言学家hymes“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语言使用者根据社会情境因素恰当的运用语言规则的能力。扩大了语言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内涵意义,涉及到了语言使用者语言之外的知识。

语言知识方面:母语学习是从普遍语法到个别语法的过程,而外语学习是在已具备一套语言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有知识必然会迁移。

交际能力方面:学习母语是社会化的过程,是确定自己社会角色、接受社会规约和文化价值的过程;而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已确定,语言规则和交际准则的矛盾凸现出来。

认知能力方面:婴儿学习母语是一个学会用母语来认识周围世界、判断是借的过程,也是学会用语言进行思维的过程,认识基础发生了变化。学习外语就是学会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

所有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四种原有知识:(1)关于人类语言和语言交际本质的一般知识(2)母语结构的特殊知识(3)目的语的知识(4)各种非语言知识。

语言学习潜能——对语言特征的敏感性。

4、认知风格

指人们接受、组织和检索信息的不同方式。

场依赖性:依靠外部参照处理信息、倾向从整体上认知事物、往往缺乏主见、社会敏感性强,易于与他人交际。

场独立性:以自我为参照系统、倾向于分析、具有独立性、社会交往能力弱。(二)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

1、动机和情感

动机:对某种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为达到该目的而作出一定的努力

态度:认知成分——即对某一目标的信念;情感成分——对…的好恶程度;意动程度——对…的行动意向和实际行动。

态度对外语学习过程的影响主要通过动机,态度影响和决定动机。

Brown:整体动机、情景动机、任务动机

Gardner和Lambert:综合性动机、工具性动机

动机态度与外语习得之间的关系:

动机和态度是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成功的主要因素

动机态度的作用与能力的作用不是一回事,最成功的学习者是既有才华又有强烈学习动机的那种;

有时综合性动机起作用,有时候工具性动机起作用,有时二者同时其作用

动机类型与社会环境有关

动机态度主要影响外语学习的速度,对习得程序并无影响。

2、个性

“外向型”“内向型”

针对不同性格,教师可采取两种方法:

一、顺其自然,针对不同学习任务在不同场合注意发挥各自的长处;

二、用某些手段,促使不同性格的学习者向相反的方向转变,以适应不同学习环境和任务。

“理想的外语学习者”的基本特征----09年简答题

能够适应学习环境中的团体活力,克服负焦虑和干扰因素

寻找各种机会使用目的语

利用所提供的机会练习倾听他输出地目的语并作出反应,及注意意义而非形式;通过学习技巧来补充与目的与社团成员直接交往的不足

至少在语法学系的初始阶段,是少年或成年而非小孩

具备足够的分析技巧以接受、区分和贮存外语的特征,并检测错误

具备学习外语的强烈整体动机并具有强烈的任务动机

愿意冒险,勇于实践

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

第三节外语学习过程研究

原有知识——母语知识、对于语言的一般知识、世界知识

原有知识,有事母语知识对外语系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学习者本人对这种知识的意识程度。

如何利用学生的母语知识,促进正迁移,减少负迁移,是值得外语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

(二)中介语研究

据中介语理论,外语学习者所学的外语知识是一个逐渐积累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整个过程形成一种连续体,在这连续体上的每一个时点都形成一个系统,具有其

独特的特点。可以先了解学习者出于哪一个学习阶段,了解学习者采用的是哪些学习者策略。研究外语学习的过程的特点,对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大脑在吸收新的信息后,原有的知识系统必然发生。学习外语与学习其他任何知识一样,整个过程是一个寻求规律、发现规律,并对原有规则系统进行重组的过程。词义、据法规则和语用知识的重组全部在影响整个系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知识技巧常规

(重组过程)自动过程(能力)

实践过程

语言实践产生的两种结果:(1)是技巧更加完善,趋于自动化(2)导致原有系统的重组,学习者重新组织其知识系统的内部框架—呈U形发展轨迹(系统变化时下降成熟后上升)。

中介语研究集中在三方面—母语目的语对比分析、语言知识迁移分析、学习者外语错误分析。

1、对比分析——10年填空(对比分析贡献、缺点——08年论述)

心理学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理论和联想理论;结构主义语言学。

现代意义上的CA以Lado的《跨文化之语言学》一书为标志。

Lado提出的公式:(目的语中)与学习者母语相似的成分对他来说是简单的;与其母语相异的成分对他来说是困难的。该公式的理论含义是:

我们可以对学习者的母语与目的语进行对比

根据对比分析中的差异,可预测会引起困难的语言项目和可能会犯的错误

可以利用预测来决定外语课程和教材中哪些项目应进行特殊处理

对这些特殊的项目,可利用强化手段(如重复和操练)来克服母语干扰,建立新习惯。

迁移: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现象。正迁移、负迁移(略)

对语言学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的贡献:(强调语法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对比分析方法(描述、选择、比较、预测)

通过…的描述和比较,发现许多特殊的语言现象,丰富了普通语言学理论

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参考资料

它使广大的外语教师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不同语言间结构和意义上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自觉的运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促进其外语学习。

批评:它将差异difference与困难difficulty等同起来,批评者说差异是语言形式上的,而困难则是心理学上的概念,而且实验发现,学习者往往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相似的地方更易犯错误。

(心理学)没说明在什么条件下母语知识会对目的与学习产生干扰。Ellis:环境和学习阶段这两个非语言因素对母语知识何时会干扰外语习得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自然的外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交际的内容上,力图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此情况下,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较之注重语言形式的课堂环境要小。)(初学阶段学习者缺乏足够的目的语知识因而在表达中更多的依赖母语知识,因此此阶段有可能较多出现母语知识的负迁移;到了中高级阶段,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目的语知识因而更可能依靠语言规则的类推原则等认知手段,这一时期的错误更多的来自对目的语的过度概括等。)

(语言学)CA主要在语音、语素和句法三个层次上进行。一只局限在结构主义

所描述的表层结构特征来对不同语言进行对比,其语言范畴缺乏心理现实基础。忽略了文化对比和语言对比在CA研究中地位。

CA预测学习者错误的能力有限。

2、错误分析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与Chomsky的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有密切关系。

Corder是现代意义上的EA的最早倡导者。对学习者的错误分析有三个作用:对教师来说,他对学生错误进行分析可发现学习者在向目的语接近的过程中到达了那个阶段,还学要多少需要继续学习。

向研究者们提供学习者如何学习或习得语言的证据,了解过程中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是犯错误的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为他用来检验所学语言的本质所作假设的一种方法。

EA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解释普遍语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二语习得过程。一般过程是:

选择语料

确认错误(区别lapse和error)

对错误进行分类

解释(解释错误产生的原因)

评估(主要为教学服务)

与其说学习者犯了错误不如说是执行了错误的言语行为,也许因此而话语显得突兀和粗鲁。

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并非每个本族语者都有,本族语者可能缺乏交际能力。

区分两种不同的错误:一、理解错误;二、表达错误(程度上有区别,性质上也有差异)

——10年填空

一、理解错误:需要纠正,告诉新的语言知识。

二、表达错误:也许是由于两种知识系统和能力的差异所致,学习这不一定对某一种规则一无所知,可能是知识本身对表达起到监控作用,或因为过分利用学习策略。这种错误往往会自行消失。

EA最大贡献:1)使人们对CA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价,认识了其局限性;

2)使人们改变看对错误本质的认识,把错误从需要避免需要纠正的地位提高了作为认识语言学习内部过程的向导地位;

3)形成了一套颇为有效地错误分析方法和程序。

局限:1)“错误”的定义和区分标准难以确定

2)“错误”的分类缺少统一的标准。有人分为语内和语际错误两种,但有的错误却无法归入任何一类。

3)EA很难说明“回避”出现的情况

对学习者“错误”的本质的认识:

1)“错误”对语言交际中的可理解性的影响并没有外语学习者想象的那般严重;

2)对可理解性的影响不仅取决于错误本身的性质,还取决于语言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听话者理解说话者理解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3)词汇的错误比起语法方面的错误来更可能影响交际

4)整体错误比局部错误更易影响交际

5)经常使用交际策略的学习者其语言更易引起理解上的困难

现代语言学笔记及课后答案

Linguistics: It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General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language as a whole is called general linguistics. Applied linguistics:In a narrow sense, applied linguistics refers to the application of linguistic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to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specially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s. In a broad sense, it refers to the application of linguistic findings to the solution of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recovery of speech ability. Synchronic study: The study of a language at some point in time. e.g. A study of the features of the English used in Shakespear e’s time is a synchronic study. Diachronic study: The study of a language as it changes through time. A diachronic study of language is a historical study, which studi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over a period of time. e.g. a study of the changes English has undergone since Shakespeare’s time is a diachronic study. Language competence: T he ideal user’s knowl 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A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转化生成语法)is a model of language competence. Language performance: performance is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e ideal language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Langue: Langue refers to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the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Langue is the set of conventions and rules which language users all have to follow; Langue is relatively stable, it does not change frequently. Parole:Parole refers to the realization of langue in actual use; parole is the concrete use of the convention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ules; parole varies from person to person, and from situation to situation. Language: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Arbitrariness: It is one of the design features of language. It means that 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eanings and sounds. A good example is the fact that different sounds are used to refer to the same object in different languages. Productivity: Language is productive or creative in that it makes possible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new signals by its users. Duality: Language is a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two sets of structure, or two levels, one of sounds at the lower or basic level, and the other of meanings at the higher level. Displacement: language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things which are present or not present, real or imagined matters in the past, present, or future, or in far-away places. In other words, language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contexts removed from the immediate situations of the speaker. Cultural transmission: While we are born with the ability to acquire language, the details of any language are not genetically transmitted, but instead have to be taught and learned.

英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英语期末考试----12月26日 (一)题型: 1.听力(10个短对话&2个短篇文章--10个问题) 2.阅读(3篇,其中一篇从第二册快速阅读的1--5单元中出) 3.单词(3,4,6单元A课文课后练习中vocabulary&word-building) 4.完型 5.翻译(3,4,6单元A课文课后练习中汉译英部分;以及3,4,6A课文中一段的段落进行英译汉) (二)单词&短语 1. I firmly believe that this agreement will be for our mutual benefit. 我坚决相信这份协议有利于我们的共同利益。 1.People have bought these houses under the illusion that their value would just keep on rise. 人们买房子是基于它们会增值这种幻象。 2.The project has been cancel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for lack of public resources. 由于缺乏公共资源,当地政府取消了这个项目。 3.The clerk must have overlooked your name, because he said you were not here. 书记员一定是漏掉了你的名字,因为他说你不在这。 4.The speaker said something about the actors and then proceeded to talk

about the film. 发言人说了一些演员的事情,然后继续介绍电影。 5.Differences of opinion are often 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 to resolve. 如何处理各种不同的意见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6.When he looked for a job, John strongly felt that there was a widespread prejudice against men over forty.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约翰强烈的感觉到针对年过四十的男性的那种歧视。 7.Children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reach a compromise between what they want and what others want. 应该鼓励孩子们在他们自己和他人的所想所愿中找到折中点。 8.The discovery seems to confirm that people lived here over 100 years ago. 这个发现印证了此处一百多年前有人居住。 9.The book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94 and was subsequently translated into fifteen languages. 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94年,而后被译成15种语言。 10.Mind your own business. My affairs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you. 管好你自己吧。我的事与你无关。 11.Having worked in the company for two years, Mr. Smith is now taking care for marketing and public relations. 在公司工作两年后,史密斯先生如今负责市场营销和公共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与科学 (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 主要发起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 《新青年》: 《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1、主要社团: (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 (3)新月社——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 (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 (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 (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 (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 (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2)庐隐:中篇《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短篇《丽石的日记》;长篇《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风格感伤,基调悲戚,与郁达夫同为新文学抒情小说开拓者。 (3)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1933) (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叶绍钧小说以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同时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叶绍钧还是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者。鲁迅对其评价:“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出了一条自己的创作的路的。”

语言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词汇 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 2、音位的自由变体 有些音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可以自由替换,而又不能区别词义,不受前面其他音位的影响,没有任何条件的限制 3,语言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社会交际工具。同时是心里现象,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4,自源文字 是在某种语言的基础上自发产生并逐步完善的文字 5,同化和异化 同化现象是指,一个音位受相邻音位的影响儿而又在某个区别特征或音位整体上的趋同现象;异化现象,是指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果连着发音有困难,则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变得跟邻近的音不同或不相近 6,黏着语 没有词的内部屈折,每一个语法范畴义都有一个粘附语素来表示,而一个粘附语素也只表示一种语法范畴义的语言类型 7,语音 即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着一定的语言定义。语言依靠语音实现他的社会功能 8音质音位 以因素为材料,从音质的角度分析音位 9形态 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做词形变化,或者叫做形态 10仿意词 是分别将外语中的构词材料按外语中的次序译成本民族语,使构词成分的选择和构词结构的选择与外语一一对应 12区别特征 具有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叫区别特征,也叫区别性特征 13符号 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它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它的作用是指称社会现实现象 14,小学 中国传统文学又称小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它们是围绕解释和解读先秦典籍展开研究的,因此又被称为经学的附庸 15,言内意外 用语言表达思想时留下的一些意义空白或将真实意义隐含在另一种说法中,或用一种意义采用不同说法以获取不同的效果 16文字 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一个一个的字,一是指语言的视觉符号体系 17国际音标 是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不带民族特色。它的制定原则是:

教育学一题库(13英语班整理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教育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必然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传统教育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即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 4.广义教育: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 5.狭义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全面发展。 6.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 7.学校: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组织形式。 8.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9.学校文化: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10.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11.沟通: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

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一、1917—1927 文学革命 二、1928—1937革命文学 三、1937—1947 抗战 第一章思想启蒙与文学重建 第一节文学革命运动 一、思想启蒙与文学革命 1、三个人物: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建设性的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文学革命》,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2、1915年9月《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发起人:陈独秀,胡适,胡提出“八条纲领”,刊载于《新青年》被称为“中国文界之雷声”。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标志: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1917.2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1918.4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宗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二、“人的发现”和“人的文学” 1、周作人《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2、是否有人道主义作为区分“人的文学”与“非人的文学” 3、人是从动物进化的,人是从动物进化的。 三、新旧文学观念之激战 1、响应方: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刘半农“双簧会”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2、反对方:①林纾:发表《妖梦》和《荆生》痛骂陈、胡、钱玄同 辩:钱玄同和刘半农“双簧信” 林纾发表《论古文之不宜废》 辩:蔡元培《答林秦南书》 ②学衡派:根据地:南京东南大学(1922)刊物:《学衡》杂志 总编辑:吴宓主要撰稿人:胡先骕和梅光迪 论战以新青年胜利告终 ③甲寅派:1925年章士钊号召:读经救国。 第二节创作尝试和社团文学 一、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后”在北京诞生。 2、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耕济之 3、代用刊物:《小说月报》,又创办了《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诗》等月刊 4、三个方面成绩显著:A、提倡“为人生”文学,B、大力介绍外国文学,C、推动写实主义“平民文学”创作 5、杰出代表:①朱自清。A家庭小品《背影》《给亡妇》,B海外游记《欧游杂记》《伦敦杂记》,C写景美文《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特点:诗歌以写实为主,兼用象征。他的抒情长诗《毁灭》问世后,诗坛的赞誉由他短诗转向长诗。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上)

丁西林剧作特色 (1)独特的戏剧观念。着意于对世态人情的含有温情的微讽,追求和谐、互补和相对的合理性。(2)对“欺骗”、朦胧与多义的嗜爱。(3)别出心裁的结构。其戏剧的结构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4)机智、简洁、幽默的戏剧语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 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 (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2)1922年,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7、文学研究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

语言学教程[第九章语言与文学]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九章语言与文学 复习笔记 I.文体学 1.定义 文体学作为语言学的分支,主要研究特殊语境中语言的特征 (即语言的多样性),并试图建立一些规则,以解释个体和社团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特殊选择。2.文学文体学 文学文体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学关系的学科,其研究焦点是与文学文体相关联的语言特征。 (1)前景化 前景化的概念来源于视觉艺术,与“背景”一词相对应,已经成为文体学的常用术语。俄国形式主义语言学家、布拉格学派学者和现代文体学家都曾在文体研究中使用这一术语。它被定义为“以艺术手法为动机的偏离”。这种偏离,或非常规用法,覆盖了语言的所有层面;词汇、语音、句法、语义,笔迹等。(2)字面语言和比喻语言 词典定义中所提供的一个词的第一个意义通常是它的字面意义。比喻语言是为了达到对比、强调、明确或标新的目的而使用的不同于日常常规语言的词句。 语言中表示比喻用法的另一个词是Trope (修辞、比喻)。它是指为了修辞目的而通过比喻途径来使用的语言。比喻在语言运用中频繁出现,并且采用许多不同形式。 明喻:明喻是把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作比较,并通过展现一种事物如何与另一事物相似来解释这种事物是什么样子的方法。它用as或like等词在文本中作为明确标志。

暗喻:像明喻一样,暗喻也是对两个并不相像的要素作出对比,这种对比是隐含的而不是直接表达的。 转喻:一种一个词或词组被另一个与之有紧密联系的词或词组替换的修辞方法。 提喻:提喻是用事物的一部分名称来指代整个事物,反之亦然。 II.诗歌语言 1.语音模式 押韵 尾韵:每行结尾的押韵。 2.不同形式的语音模式 头韵:在头韵里,句首的辅音是一致的。 准押韵:准押韵通过一个共同的元音来描述音节。 辅音韵:以相同辅音结尾的音节 反韵:指音节拥有共同的元音和首辅音,而不是元音和末辅音押韵。 押副韵:当两个音节具有相同的首辅音和尾辅音。 反复:音节的重复。 3.韵律模式 当重读被组织成有规律的节奏时,就形成了韵律。抑扬格是韵律单位的一种。韵律单位叫做音步。pentameter (五音步诗行)是指诗句里有五个音步。 4.传统的韵律模式与语音模式 (1)对句:对句为两行诗句,一般由押韵联系在一起。 (2)四行诗:即四行为一节的诗,是英语诗歌中很常见的形式。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酝酿期:1840-1898; 发生期:1898-1917; 发展期:1917-1949 (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 (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 (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 (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 (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 ——梁启超提出。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梁启超的“诗界革命”主张,有其革命的一面,但也有其保守的一面。那就是革其精神而不革其形式。显示出革命终不彻底的一面。 “新文体” ——是梁启超流亡日本时,发表政论时创造的一种新文体。这些政论具有空前开拓的创造精神,思想新颖,文字介于文白之间。条理明晰,笔锋含情,有很强的鼓动性。“新文体”是梁启超借鉴了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而创造的过渡期文体形式。“新文体”突破了桐城派古文的藩篱,便于表达新的思想。 小说界革命 ——小说在中国文学中向来没有正统地位,只能附于“四部”子、史部中。严复、夏曾佑鉴于“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于是从小说营构人心的角度出发,提出“小说为正史之根”。第一次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在小说观念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梁启超在严、夏之后,从小说具有的“启蒙”、“新民”社会功能角度,把自古视为卑贱文体的小说提高到史无前例之高度。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四)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李嘉宝(字伯元,江苏武进人)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

语言学基础期末复习提纲(整理版)

题型:填空题10,20%;选择题10,20%;判断4,20%(3句话解释原因);简答3,18%(四句话作答);论述1,22%(1/4页纸作答)。 导论 1、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在传统语言文学的研究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2、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主要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和训诂之学,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3、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不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观点,语言学从此成为一门现代学科。 5、理论语言学,也称普通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一般规律的理论研究。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紧密联系。 2、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 3、如果一个病人大脑左半球发生损伤,他尽管说不出医院的名称、病房、床号,却能找得到。相反,如果大脑右半球受损,尽管能找到医院的名称、病房、床号,却找不到,能说出家的位置却找不到,这说明语言功能存在大脑左边。 4、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考察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一条很好途径。 5、儿童语言的习得一定具有先天生理基础,也离不开外界的社会条件。 6、儿童语言能力的开发还有时间的限制,最迟到十二三岁,如果在此之前没有机会学习语言,那么之后其语言习得和心智发展的潜能就失去了。十二三岁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之一临界期的分工时间也是一致的。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1、符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能指形式,形指意义,符号构成的两个方面,语言学上通常用形式和意义来表述。形式也叫能指,是符号的外壳,是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感知的,因而形式具有物质性。意义也叫所指,是符号形式所代表的内容,也就是现实现象事物。) 2、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是没有本质上、自然属性上的必要联系,在这一点上符号和隐含某种信息的自然的征候不同。 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20世纪初瑞士的语言学家家得·索绪尔作为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提出来的。 4、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5、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结构中各个成分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符号在结构中就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第三章语音和音系 1、语音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从自然属性出发,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研究,属于语音学的研究;从社会属性出发,针对语音在某一个具体语言的系统中其什么作用的研究,属于音系学的研究。 2、音系学的出发点在于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组织方式,属于语言学的核心部分。 3、以语音的自然属性和人类语言共性为研究对象的语音学,把语音最小的线性单位叫做音素。以语音的社会属性和语音在具体语言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的音系学,把语音最小的线性单位叫做音位。

现代外语教学复习资料

现代外语教学复习资料 绪论 我国外语教学存在得问题:(P2-P5) 1、theoretical researches are weak 2、teachers' faculty is not strong 3、schools are short of teaching resources 4、teaching concepts lag behind the society 5、education is mainly exam-oriented 6、the interference related to power and money is serious 第二章 1、外语教学研究得三个层次:(P32-P38) ontology: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itself and language teaching 2、语言得本质特点: 1)、the most important tool to municate 2)、a linguistic system made up of various subsystems 3)、a tool to think and a carrier for culture 4)、require special physiological basis 2、外语教学研究得三个层次:(P32-P38) ② positivism: principle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systematic principle b、municative principle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

[备注]完全根据考试大纲整理归纳的自考资料[07120802] 含:《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等科目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样本) 一、基础知识(含填空、单选和多选)(344)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 ⑴第一个十年(1917-1927); ⑵第二个十年(1928-1937); ⑶第三个十年(1938-1949)。 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 ⑴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 ⑵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 ⑶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 ⑴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 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 ⑵三种文化思想: ①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

②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 ③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 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晚清时期在文学界掀起了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改良运动。 。。。。。。 第十二章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 333.柯仲平的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334.长篇小说欧阳山《高干大》、柳青的《种谷记》、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草明的《原动力》,中篇小说邵子南的《地雷阵》,短篇小说康濯《我的两家房东》、刘白羽的《无敌三勇士》。 。。。。。。 341.周立波的反映土改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1951年曾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 342.由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新歌剧《白毛女》。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 343.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诗歌领域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茅盾)【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茅盾 5.1复习笔记 一、生平及创作道路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后来成为他最主要的笔名。 茅盾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体现在小说、散文创作、新文学理论倡导和文学批评以及外国文学的介绍与翻译等诸多方面。他的写作历程有60余年,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剧本《清明前后》以及《鲁迅论》《冰心论》等。 (一)生平经历及活动 1.求学 (1)5岁由父母启蒙认字。 (2)10岁,父亲沈永锡去世。 (3)在故乡先后入湖州府中学堂、嘉兴府中学堂、杭州私立安定中学读书。 (4)1913~1916年,北京大学预科读书。 2.投身新文学 (1)经过 ①1916年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做编译。 ②1920年加入共产主义小组。 ③1921年1月与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等人在北京联合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④1920年担任《小说月报》主编,使之成为新文学的主要阵地。 (2)文学成就及活动 ①1917年12月发表第一篇论文《学生与社会》。 ②1920年翻译《共产党是什么意思》《美国共产党党纲》等共产党早期的理论指导文章。 ③1920年改革《小说月报》,大量泽介外国文学,出过《俄国文学研究》和《被损害民族的文学》等专号。 3.投身政治活动 (1)1925年参与“五卅”运动罢工游行的组织工作。 (2)1926年年初,参加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3)大革命失败后被迫隐居上海,用四个星期的时间完成长篇小说《幻灭》。 (4)1930年5月,把《动摇》《追求》和《幻灭》结集成《蚀》,由开明书店出版。 4.抗日战争期间 (1)1938年4月,主编《文艺阵地》。 (2)1941年5月,《腐蚀》连载于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 5.新中国成立后 (1)茅盾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已很难分身创作。 (2)文革期间挨批靠边,曾秘密写作《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3)1981年辞世。 (二)主要创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