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思想文化史教学与设计例析

高中思想文化史教学与设计例析

高中思想文化史教学与设计例析
高中思想文化史教学与设计例析

高中思想文化史教学与设计例析

徐赐成

思想文化史模块的内容丰富,涵盖了古今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思想解放运动的历程、重大理论成果的创建、文学艺术的硕果、科学技术的成就等。通过对东西方社会思想文化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大的空间,让学生用更开阔的视野观察人类文明的演进,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丰富的教学内容和高远的教学追求,决定了思想文化史教学的重要性和难度。

一、高中思想文化史知识结构特点

1、明确了思想文化史教学的定位和要求。

政治文明史可以使人们了解政治制度的由来和演变,经济发展史可以使人们熟悉物质文明的发展,思想文化史则可以了解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及其对当今时代发展的影响。普通高中新课标思想文化史教学内容“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这些重要内容涵盖古今中外,用专题的形式体现人类思想文化的重大成果,体现“中国是世界中的中国,世界是与中国有关的世界”。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文化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传承观念,理解不同的文化,并能够兼收并蓄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

从中国方面看,古代中国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学习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要通过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史教学,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的传统,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并在正确承继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等。近现代部分的学习内容则要求学生认识到:近代以降,思想解放的潮流如何冲破旧思想制度的束缚而成为时代主旋律,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实际上主要就是如何走出封闭学习西方并在学习西方过程中不断结合自身实际而创造自己的新文化历史过程。

世界思想文化史有三个专题,基本上是按照思想——人文精神、科技(从经典力学到网络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美术、音乐和影视艺术)三个角度介绍西方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的。反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世界思想文化的精髓,不仅对西方的历史和现实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影响了我们的历史和现实。使学生们能够正确看待异质文化,“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能够胸怀祖国,更能放眼世界,不仅传承祖国的思想文化遗产,更能吸收人类的思想文化精华,如此现代公民的培养才是我们历史教育所要追求的。①

2、体现了思想文化史的教育功能。

李纯武先生在谈到文化的作用时说:“文化史的思想光辉能引发人们的思想火花,启迪人们的智慧,引导人们深入思考问题。文化史的美和美学的因素能使人们受到强烈的感染,或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或振聋发聩,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它的教育功能,若春雨润物,寓陶冶于潜移默化之中,其意义是深远的。”②正确认识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从历史中汲取文化的营养创造我们时代的新文化。这就是思想文化史教学的价值追求。具体而言,文化史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第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让

学生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第三,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性情,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教科书中的音乐、绘画、书法、雕塑等方面,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化艺术的魅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其功能是其他历史内容所无法取代的。第四,汲取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的国际意识。如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和民主、平等思想,近代欧洲吸收中国的四大发明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会逐渐明白,善于接受外来影响和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国家和民族,才能永葆生命力,由此逐渐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3、渗透了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

思想文化史教学内容中渗透着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

(1)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呈现的一条根本规律。这条规律在思想文化史的每个学习专题甚至每个知识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例如“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这个专题,介绍了西方人文思想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即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从时间上说,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8世纪,其间经历两千多年。再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这个知识点,从鸦片战争中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康、梁的变法维新,最后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从学造器物向效法政治,由表及里,逐步深化。

(2)多元发生、多元组合是世界思想文化发展历程中呈现出来的最基本的特征。思想文化史的教学内容反映出文明是由众多源头发生,然后合流、汇聚而成的。在世界思想文化发源阶段,各地相互隔绝,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是独立发展的。因此,世界思想文化的源头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各种文明相互冲撞、交流、汇合,日益融合为一个整体。现今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信息社会。在认识和理解这一特征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探究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3)互相交融、共同发展,应当成为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既然人类的思想文化具有多元发生、多元组合的特征,那么,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在接触的时候,理应互相尊重,通过和平友好的沟通,达到互相交融、共同发展的目的。然而,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表明,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通过互相交融,共同发展,是一条符合整个人类利益的正道。敌视、排斥异质文化的做法是错误的,甚至是犯罪,不符合整个人类的利益。③

4、提出了思想文化史教学的具体目标。

《课程标准》对本模块的教学目标有三条明确的规定:

(1)“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这是思想文化史学习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的内容是“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习的能力要求是“了解”。“了解”属于掌握知识的理解层次,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及其价值、难度,适当调整学习的难度要求。

(2)“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这是思想文化史学习的过程、能力与方法的目标。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习知识和掌握方法的过程,就是能力培养的过程。认识历史、研究历史是从收集历史资料开始的。收集历史资料,既是知识问题又是方法问题。课标还要求学生对收集到的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这实际上是提出让学生初步学会研究历史的一般方法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收集历史资料,通过研究资料,说明历史问题,是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3)“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这是思想文化史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多样性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的基础上,产生理解、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同时,在深刻了解自己祖国的文化传统基础上,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的文化传统,形成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素养。这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同时并存的时代背景下,适应人类环境保护意识、和谐发展意识、尊重历史文化意识、异质文化互相尊重与互相学习意识全面觉醒的需要,从历史教育角度作出的积极响应。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③

5、兼顾了思想文化史与政治史、经济史的关系

文化与政治、经济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所以,文化的讲述一定不能脱离政治、经济这个历史背景。同时,在学习了政治史、经济史的基础上学习文化史,对文化史的理解就会更深入、更准确。比如学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时,学生对为什么要向西方学、为什么是渐进的学,就比较容易理解。

6、注意了文化的民族区域差异及交流融合,呈现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文化是民族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点,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我们要尊重各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居住着占我国国土一半以上的地方。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这些都是由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所以要十分重视体现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要注意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从中外思想文化史的内容中去体会每种文化的独特性,并认识到这些都是由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文化是世界的,各国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文化具有强大的渗透力,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总是在不断地互相交流、吸收,乃至融合中发展。中国历史上文明最为昌盛的时代,如汉唐,无不是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发展而至。

二、思想文化史教学设计要领与案例分析

1、神入历史现场,深刻理解

准确理解思想理论必须要从历史实际出发,离开了思想产生的具体的政治、经济条件,对思想的理解都可能会偏离方向,尤其容易从学习者主观愿望出发、从当下的情况出发,以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削足适履。学习中要引导学生以具体的历史实际为基础、以历史的发展要求为标准、以积极借鉴为目的,深刻理解思想文化成果。

案例:认识孔子的“仁”与“礼”

(阅读材料:子曰:“爱人。”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师: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

生:仁,指仁爱,关爱别人。

师: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仁,从人,从二”,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怎样“爱人”?

生:孔子说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应将心比

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需求,帮助别人实现其需求。

师:统治者心存“仁”的话会怎么做?

生: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师:孔子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的?

生:春秋之际,战争不断,孔子寄希望于仁爱挽救社会动荡,趋向社会和谐。

(阅读材料: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师: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礼”是什么意思?

生:礼是指周礼,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礼仪规范和良性化的社会秩序。

师: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值得肯定吗?

生1:否定,孔子希望回到西周时的社会等级秩序,维持贵贱有序,有保守之处。

生2:肯定,因为它非常重视每个人的责任,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这样,天下便会仁爱和睦,趋向和谐。

师:有道理。孔子的核心价值最求是社会和谐,“仁”是一种积极的追求,“礼”在强调个人

追求。

案例评析:理解“仁”和“礼”是重要的,但认识其本质,评判其价值更重要。在春秋争霸时代,诸侯们都在争夺土地和人口,孔子能从社会发展与稳定的角度思考现实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主张,这是难能可贵的。案例通过师生对话,在把握了知识的同时,达成了理解和认识,是比较有效的教学。

2、生动理论阐述,深入浅出

面对深奥枯燥的思想理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的难度较大。教学中要能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笼统的表达条理化、书面的语言智慧化,于平淡之中见神奇,于深奥之中见通途。

案例一:百家思想的新运用

师:今天,每当我们现实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们往往要从历史时代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灵感。

现在某校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部门通知,如果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停水停电。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该校提出解决水电浪费问题的办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儒家代表:谁浪费水电,就要找他谈话,给他讲道理。让他意识到浪费水电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只要内心意识到节约的重要性,并清楚浪费水电的行为是不符合礼的规范的,我想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了。

道家代表:我们建议采用“无为”的办法,让这种浪费的行为再维持一段时间,等水电部门停水停电后自然就会让浪费者体会到浪费的后果,这样就会让其内心树立起节约的意识。

法家代表:我们觉得应该要制定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制度,对浪费水电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可以成立一个督察队,对浪费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一旦发现就采取有力的惩罚措施。

墨家代表:我们会加强节约意识的宣传,通过这种方式来树立他们的节约意识。另外,我们会身体力行自身做节约的典范,还会利用自身优势制作出节约水电的各项工具。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非常地到点到位,对儒、道、墨、法的思想也有了一个准确的理解。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传统智慧精华是可以通过我们后人的发挥而为我们后人所用的,也能够为我们解决现代的问题提供某种启示。④

案例评析:在学习了“诸子百家”之后,教师设计了“解决学校水电浪费严重的现象的办法”的课堂探究,把知识学习引入到现实生活,建立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意识到古老的思想依然散发着现实的光芒,现实社会依然有历史的脚步,从中体会古人对社会现实

的深层关注和人生智慧。这样,深奥苦涩的理论不再是“事不关己”的过去,而是认识社会、增长智慧的营养。

案例二:什么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思想作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要求“用人性取代神性,由人道主义来取代神道主义,用人世间的幸福来取代天国的理想,号召人们理直气壮的去享受现实生活,而不要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理想放弃现实的享乐。这就是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基本要求。”⑤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一词,旧指诗、书、礼、乐等。见于《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有两方面的涵义:(1)指与中世纪神学不同的、以人与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研究。(2)指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理想和哲学观念,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和禁欲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人文主义的主张主要有:(1)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2)要求享受现世生活,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3)崇尚科学和理性,追求知识和真理。

人文主义实际上强调人生的四种态度:(1)对神赋予人性化理解,对人的价值、人性、权威进行颂扬;(2)认定自然是有规律并可以认识利用的;(3)认为人应当追求知识,探索自然,欣赏艺术,享受友谊和欢乐;(4)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现世的自由与幸福。

案例评析:什么是“人文主义”?教学中很多时候是语焉不详的,不同的课文和老师会有不同的解释,好像这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与其这样混沌下去,不如采用一些比较权威、具体一些的说法,给学生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欣赏文艺复兴时期文艺作品以增加自己的独特体会。

案例三:怎么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师: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里“初级

阶段”该怎么理解呢?

生:应该主要是指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

师:正确,既然“生产力落后”,那我们的就应该怎么办呢?

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师: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言外之意,我们的工作重心不能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不能再犯曾经犯过的错误。还记得曾经犯过什么错误吗?

生:“左”倾错误。

师:其表现是什么?

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革”。

师:就是急躁冒进。由此说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的意义十分重大。谁能说说看?

生:正确总结了历史,避免错误再犯;科学把握了方向,大力发展生产力。等于就是确定了以后中国的社会发展道路。

案例评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很多时候停留在对其内容的简单列举上,很难将其升华到智慧的层面。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认识到了它的意义,从中也自然能体会到邓小平作为杰出政治家的胆略和智慧。

3、发掘历史信息,深化认识

“在我看来,其中的文化史教学,的确是一种厚重的思想之学。它不是靠技巧,甚至也不只是靠简单的常识,而是要靠丰富的底蕴、理性的境界、高尚的情怀和辨证的智慧去完成的事情。知识是一种力量,思想更是一种力量,当思想敏锐地走动时,文化时空坐标中注入着生命关照的历史主题才能涌现出来。”⑥这可能是大家共同的体会,文化史教学考验着教师的专业功底和非专业的功底,或者考验着教师的“大历史”教育功底。

案例:《清明上河图》里的细节

师:(师生学习《清明上河图》)大家谁能看出这些店铺的主人姓什么?

生:刘、赵、孙……

师:这店铺是卖什么的呢?

生:卖药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卖药的呢?

生:招牌、幌子上的写着呢。

师:那你能否解释解释什么是招牌?什么是幌子呢?

生:幌子就是挂一块布,招牌就是门上面的牌匾。

师:嗯,说的其实有点道理。什么叫招牌?招牌过去是布做的,开始没有字,后来有了字。再后来呢,布做的飘飘的,容易坏,所以就换成了木牌。但是招牌和幌子有区别,比如说你到了咱们西安,请你上哪儿吃饭去?去“老孙家羊肉泡馍”。如果上面写的内容既有店主的姓氏,又说出了卖的东西,这就叫招牌。什么叫幌子呢?幌子呀,不见得是这七个字,有可能大大的一块布上写着一个字“孙”,也有可是大大的一块布上写着一个字“馍”,或者干脆就画一碗,这就叫幌子。这个时期,招牌和幌子大行其道。大家再看图……

师:这说明在这个时期最典型的特点是,在经营上知道宣传,不像过去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人们开始改变原来那种的传统思想,开始沿街设铺,并且有了原始的广告意识和商标意识,这种经营方式和观念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⑦

案例评析:课堂上给每一位学生发了三张《清明上河图》作为教材,教师以这三张《清明上河图》和补充的文字材料为依托,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从图上寻找依据,一步一步地、有理有据地展现出了北宋经济发展的盛况,通过这节课,还培养了学生从图片和文字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时不时的点拨点拨答题方法。从一幅画上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这对高二年级的学生来讲,要求的确非常高,学生不但要从整体上了解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以及当时的民风民俗,而且还必须准确判断出信息的可用性。从经济史角度对一幅艺术作品做出有效的解读,这正是思想文化史教学中可以借鉴的。

4、建构知识脉络,深究源流

历史结论的得出,情感认识的升华,都需要一个合理的推导、逐步的认同和自然的形成的过程。否则就违背教学民主的原则,就不是自主学习,就可是是一种虚假的教育。

案例: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请同学们归纳整理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学生整理如下:

(1)春秋时期创立:孔子

(2)战国时期总结、改造、发展: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荀子则援“法”入“儒”,把“礼”和“法”共同作为治国施政不可缺少的原则。

(3)西汉时期改造:董仲舒吸收了法、道等思想,主张“君权神授”,“大一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4)两宋时期儒学哲学化:理学是两宋时期儒学思想的新发展,吸收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5)明清,儒家思想发展到顶峰,也因僵化而衰落。

(6)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儒学衰落嬗变直至彻底失去统治地位。

师:我们现在共同勾勒一下儒家思想演变的轨迹

1、从学术思想到政治思想

春秋晚期儒家学说诞生时,仅是作为一种学术思想而存在。战国时期,在与“百家”思想的辩难与论战中,发展到“仁政”和“礼治”,使儒家思想成为一种能为统治者重视的政治思想。

2、从政治思想到统治思想

西汉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延悉阴阳、法、道、墨等诸家思想,“霸、王道杂之”,在吸取了各家各派之长作为自己的组成部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大一统”和“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这几个对其确立独尊地位至关重要的观点。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学说的主导地位从此得以确立。

3、从政治理念到哲学命题

在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以后,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形而上学;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儒学越来越哲学化了。

4、从官方哲学入衰落嬗变

明清以后,儒学已经走到极端,思想日渐僵化,与世界进步潮流格格不入,日益成为社

会发展的桎梏。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展开了批判。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被尊、被利用、被抨击、被吸收,直至失去其统治地位。

案例评析:教学中在对主流思想的总结提升方面,长期处于简单的重复之中,本案例是在整理的基础上概括演变轨迹,体会其演变规律,进而上升到思想发展的一般特点。同样的办法可以用于学习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三、经济史教学常见问题例析

1、只有“思想”没有“人”

案例:“明末清初民主思想”的学习

师:请同学整理一下明末清初民主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生:李贽——批判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程朱理学;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大力提倡经世致用;王夫之——具有唯物思想。

师:这些思想产生的共同根源是什么呢?

生:商品经济的发展。

案例评析:这样的教学是从教材到教材,从结论到结论,毫无创造,索然寡味,听起来味同嚼蜡。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学只讲教材不管学生,只有“思想”没有“人”,简直就是“目中无人”。应该怎么做呢?试举一例:在君主专制的时代,是什么让黄宗羲有那么大的勇气喊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呢?一方面,他是受到时代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和君主专制的黑暗,作为一个有良知、有追求的知识分子,他这样讲是他的责任;另一方面,他的父亲是东林党人,为宦官所害,对有杀父之仇的君主专制来说,反对它是自然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出,黄宗羲有追求、有勇气,同时又有境界,它能跳出一般的报私仇,而是上升到制度层面进行思考。

2、只有“发展”没有“历史”

案例:文化史中文学、艺术、科技的发展

讲到文字的演变时,老师从殷商的甲骨文,讲到商周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再到用毛笔书写在竹简或丝帛上的竹书和帛书。后来,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和纸的发明改进,字体也不断变化,由大篆,到秦统一为小篆,后不断演化成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书法也逐渐成为一门艺术。

又如中国的文学,从春秋时期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到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再发展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时期的小说,构成了一部我国古代的古典文学史。再如中国古代的小说是从变文到传奇,再到话本,最后到小说。还有科学技术,从蒸汽时代到电

气时代,再到网络时代的技术变革,其中科技的继承与发展,始终贯穿在我们教材的科学技术史中。这些科技成就,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明创造的结果。

案例评析:在文化史中,无论思想、文学、艺术,还是科学技术,都有自身独立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文化自身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同类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形式不同,也就是说富有时代特色。但它们彼此之间都有联系性和继承性。在教学中,不仅要讲清这些内容自身的发展过程,还要与具体的历史结合起来,否则就成了语文课、艺术课、技术课,唯独不是历史课。

3、只有“树木”没有“森林”

案例: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师:这节课我们对“从人文主义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进行复习总结,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完成下表:

师:(在同学们完成表格的基础上)同学们对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从这些知识中我们可以发现,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源远流长,经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使它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我们要善于学习其精华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案例评析:古典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属于不同的历史阶段,虽然人文主义将这三个阶段联接为一个整体,但是,人文主义在各个阶段的表现与内涵是有差别的。具体地说,古希腊时期是人文主义的起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的发展,而启蒙运动则是人文主义的高峰。“人文主义”是人类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其本质是解决人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解决的是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文艺复兴回答的是人应该过怎样的生活;宗教改革回应的是人应该过怎样的宗教生活;启蒙运动解决的是人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人应该怎样生活是人类亘古永存的话题。不讲到这个层面,就不会明白历

代哲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孜孜以求、永不懈怠;就不能体会这种探索的价值和意义。

思想文化史教学的难度较大,主要是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的问题。对此,有几点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教学中必须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历史问题。唯物辩证法是分析、认识历史的锐利武器。无论在历史研究,还是在历史教学中,都必须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认识历史问题。

其次,讲授思想文化史要慎用中外历史比较方法。中外历史比较方法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是经常使用的。但比较是有条件的,中外文化史内容非常丰富,而课标所选取的知识点太少,连世界历史发展的轮廓都勾勒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中外历史比较方法,很难得出正确结论。

再次,讲授思想文化史要注意跨学科的联系。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课本是通过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反映的。那些文学作品语文课要讲,绘画等作品美术课要讲,与语文、美术等课程加强横向联系,决定教学内容详略取舍,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再如讲近现代科技成就,与生物、物理、信息技术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交叉,加强横向联系,对整个高中教育都有利。

最后,讲授本模块有关当代文化史的教学内容,要善于利用音像资料。如“蓬勃发展的音乐和影视艺术”等,音像资料非常多,并不难找,教师应当尽可能加以利用,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③

注释:

①https://www.doczj.com/doc/db1185915.html,/userlog3/69869/archives/2008/989215.shtml

②李纯武,《文化史的陶冶功能——六谈世界历史教材的编写》,《课程·教材·教法》,1988年第1期

③马执斌,《大象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III-介绍与解读》,https://www.doczj.com/doc/db1185915.html,/NewsView.asp?NewsID=943

④陈辉,《交流碰撞启迪——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https://www.doczj.com/doc/db1185915.html,/jxsj/jcsj/200801/9021.html

⑤赵林著,《赵林谈文明冲突和文化演进》,东方出版社(北京),2006年11月第1版,第158页

⑥李惠军,《刍议文化史教学中的几个认识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7期

⑦纪连海,根据“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课堂教学录像整理

本文原载广东·广州《中学历史教学》,2009年第11期)

《历史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 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 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 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2.对学数学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 ,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 里“灌输数学” 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 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 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 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_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复习 单位: 姓名: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复习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学生在完成复习预习学案后,关键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分析和探究材料,应用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课对哲学这一概念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判断以及对它们各自发展形态的判断。本课知识是必修四的一个基础,理解它对以后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本着高考的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对于这些哲学的基础知识,只有达到完全理解的程度,才能保证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学习下一阶段知识。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技能:在高二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哲学知识,不再那么陌生。 2、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学习态度:高考在即,学习目标明确,愿意刻苦专研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对于哲学有初步的认识与理解。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运用: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如何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如何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优越性,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并用其指导自己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四、教学环境与准备 授课地点是多媒体功能室。多媒体教学系统、投影仪,学习网站,案例素材等。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新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王泛森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句话对于史学家尤其适用,研究历史的人,即使观点再新,也不能新到宣称满洲人从来没有入关!但是,过去一、二十年来,史学界的新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 或许国科会人文处历史学门通过计划的名单是观察国内史学趋势的一项好材料。从近年来所通过的专题计划名单,我们可以看出,整体而言,台湾史学界对种种西方新史学风气非常敏感,尤其受到新文化史的影响最大,其特点有几个。第一是认识到文化的建构力量之强大,从而对各种界域的历史建构的过程,或是对过去被视为是本质式的或约定俗成的种种现象,以文化史的建构性角度加以解释。第二是各种过去所忽略的新问题的讨论(如出版史、生态史、情欲史、阅读史等),第三是与性别、后殖民主义、以及与国族主义有关之研究。 没有人能否认以上种种新发展大幅地扩大了历史的视界,我在此不想重复这些新动向。此处所谈的,纯粹是我个人实际进行研究工作时的一些反思。 一、史料 近一、二十年来,不管是与近代思想文化史有关的文集、出版史料等都出版得很多,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历史眼光的改变以及政治气候的变化,使得原先不被注意的材料大量出土。尤其是中国大陆,正在经历一个「恢复历史记忆」的时期,也就是对民国时代非左派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好奇与兴趣,连带的,也使得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各种材料大量问世。在林林总总的材料中,「私密性的文件」(private document)很值得注意。譬如大量日记被整理出版,我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如《胡适日记》(台湾)、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吴宓日记》、金毓黻的《静晤室日记》、《朱恃三日记》、《陈范予日记》、缪荃孙的日记等。此外当然还有许许多多未被印出的日记,从晚清以来,估计在一、两千部以上,许多存在县、镇级的图书馆,如果能审慎而有效地使用这些日记,几乎可以按年按日排纂出各个阶段、不同阶层的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心态的变化、思想资源的流动等等问题,使得我们可以不局限于探讨思想家的言论,而能从一个新的广度与纵深来探讨思想、文化史。书信也是一宗值得注意的新材料。如《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陈垣来往书信集》、陈寅恪的书信等等皆是。 除了「私密性文件」之外,地方性的材料也值得注意。过去因为史学界将较多的心力放在在全国性的事件,或在全国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思想人物,比较忽略地方的材料。除了地方士人的著作外,各种地方小报、宣传册子、习俗调查,通俗书刊,如果善加利用,都可能投射出新的光彩,它们有许多仍然保存在各地的档案馆、文史馆中。近年来,中国大陆整理了清末民初各地的报纸,包括了许许多多晚清以来地方上的小报纸,从中很可以观察到一个时代的变化如何在一个极不起眼的地方社会中发生的作用。

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平等 2.下面两幅图片,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一位先贤诞辰2560周年而作,这位先贤应该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 3.下列三幅图不能反映的观点是() A.“无为而治”B.“法治”C.“仁政”D.“非攻” 4.“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 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B.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D.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 5.老师发现小明考试作弊,想找他谈心,这时候老师可以引用孔子的主张是()A.“因材施教”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温故而知新”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7.济宁是一块拥有悠久历史的神奇土地,这块土地哺育了孔子、孟子、曾子等众多儒学大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闻名世界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实质上是指()

A.教育的内容要丰富B.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教育适应现实需要D.人人都有做教师的资格 8.“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此言论说明荀子() A.重视礼义教化B.强调严刑峻法 C.主张王霸并用D.提倡上善若水 9.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苟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 10.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 A.民贵君轻B.天人感应C.三纲五常D.和谐中庸 11.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是()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 B.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C.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D.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2.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希望“正君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由此可见,他认为儒学干预政治的关键是()A.正君心B.正纲常C.正百官D.正百姓 13.明太祖朱元璋对《孟子》特别反感,认为孟子有些话“非臣子所言”“使此老在今,宁得免乎?”这主要是针对孟子所主张的() A.仁政学说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性善论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4.《春秋繁露》中写道:“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以上反映的是()A.春秋时的道家思想B.战国时的法家思想 C.汉初时的黄老学说D.汉武帝时的儒家思想 15.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 A.“理”是世界的本原 B.“理”在人身,理就是人性 C.“理”的社会实践就是“三纲五常” D.“三纲五常”是先天存在的标准 16.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 ①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②欧美民主、自由思想的传人 ③封建专制统治极端腐败④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7.1954年胡适在台湾大学演讲,认为老子提倡的是“无政府主义”。胡适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老子主张()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版及案例

联系已学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应问题1. 第三边c 是确定的,如何利用条件求之? 首先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 ()() 2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 C a 从而2222cos c a b ab C =+-,同理可证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 教学情境二 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定理的推论 对应问题2 公式有什么特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等式为二次齐次形式,左边的边对应右边的角。主要作用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对应问题3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由学生推出)

222cos 2+-=b c a A bc ; 222cos 2+-=a c b B ac ; 222 cos 2+-=b a c C ba [理解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三个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 中,C=90,则cos 0=C ,这时222=+c a 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教学情境三 例题与课堂练习 例题.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⑴解:2222cos =+-b a c ac B =222+-?cos 045=2121)+-=8 ∴=b 求A 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⑵解法一:∵cos 2221,22+-=b c a A bc ∴060.=A 解法二:∵0sin sin sin45a A B = 又 a <c ,即00<A <090, ∴060.=A 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 的取值范围。 课堂练习 在?ABC 中,若222a b c bc =++,求角A (答案:A=120°) 教学情境四 课堂小结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3)正、余弦定理从数量关系的角度解释了三角形全等,已知边角求做三角形两类问题,使其化为可以计算的公式。 习题设计 1. 在?ABC 中,a=3,b=4,?=∠60C ,求c 边的长。 2. 在?ABC 中,a=3,b=5,c=7,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度数。 3. 若sin :sin :sin 5:7:8A B C =,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和的大小。 4. △ABC 中,若()222tan a c b B +-=,求角B 的大小。 5. ?ABC 的三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 b c 设向量(,)p a c b =+,(,)q b a c a =--,若//p q ,求角C 的大小) (本案例由河北师大附中 刘建良设计,由汉沽五中 纪昌武 在目标设计和习题设计方面略作改动) 编写要求: 1、页面设置:A4,上、下、左、右边距都为2cm ;教学课题:小四宋体加粗;问题设计:课本上没有的有价值的情境、问题、例题、习题用五号黑体字,并简要说明设计意图。其他都用五号宋体。“目标设计、情境设计、问题设计、习题设计”要加粗。 2、目标设计主要写知识目标的设计。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可测性。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 第一章神奇的货币 第一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2、教学难点:外汇、汇率;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 3、本节地位:“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货币,现代社会“巧妇难过无”币”之生活”。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这一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解剖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技术 三、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4)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3、情感目标: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纲目 绪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一)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的三个阶段 (二)重要研究成果述评 (三)新研究范式的尝试 二、中国近现代文化的特点 (一)中学新教材中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化特点的论述 1、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2、中国现代文化的特点 (二)龚书铎等人的论述 1、龚书铎论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2、首次全国性的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讨论会 (三)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第一编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历程 第一章物质层面文化变革 第一节学术回顾 一、1997年前国内的研究概况 二、1997年以后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 一、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原因 (一)近代中西文化的差异 (二)大炮与西学 (三)体用之争 二、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兴起与深化 (一)四个群体 (二)四个内容 三、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评价 第二章制度层面文化变革 第一节戊戌维新研究 一、学术回顾 (一)研究的分期 (二)21世纪以来 (三)研究的思考 二、维新派的文化主张 (一)原因 (二)理论基础 (三)文化主张 三、变革的评价 (一)性质 (二)地位 (三)传承 (四)失败的原因

第二节清末新政研究 一、学术回顾 (一)改革开放以前 (二)改革开放以来 二、清末新政的原因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 (二)慈禧太后的作用 (三)中国近代化运动演化的必然结果 三、清末新政的内容 (一)1901-1905年的“新政” (二)清末预备立宪的主要内容 四、清末新政的评价 (一)清朝预备立宪的评价 (二)对资政院、咨议局新的评价 (三)失败的原因 第三节辛亥革命 一、学术的回顾 (一)阶级基础 (二)性质与实质 (三)胜利与失败 (四)革命与现代化 (五)历史地位 (六)总体评价 (七)研究的思考 二、革命代替改良 (一)原因 (二)文化争论 第三章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研究 一、学术回顾 (一)关于新文化运运产生的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三)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的含义 (四)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五)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问题 (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缺点 二、关于新文化运动研究的思考 (一)五四时期评孔思潮研究述评 (二)五四文化启蒙运动的文化思考 三、文化层面的文化变革 (一)文化变革的阵地 (二)文化变革的内容 第二节、东西文化之争 一、学术回顾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 上海市真如中学常一耕 一、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高度概括地说,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即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合作就是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创新就意味着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即是要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二、融入新课程理念的设计原则 (1)建构性原则学生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方式问题,新课程倡导建构性的学习,主张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应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遵循建构性原则,使学生从“我要学”出发,树立“我能学”的自信,最终寻找到适应学习的个性化方式。 (2) 交互性原则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进行角色变换,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激励者”和“促进者”,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必然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从另一角度看,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就是不断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设计应体现交互原则。 (3)情境性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但这一思维过程离不开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或用实际例子(即适当的形式化)来加以表达,学生更容易接受,

【配套K12】全国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全国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 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二、学生学习的目标要点:1.知识目标: ◎懂得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 ◎知道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了解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了解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理解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 ◎分析商品价格变化如何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实际生活能力。 ◎能够运用商品价格变动影响消费者需求的有关理论,分析相关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能够初步根据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对如何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能辨证看待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的关系,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三、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既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四、教学方法: 以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法为主。 ——教案设计——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经济生活之中,时刻感受着价格的变动对我们生活 1 的影响。前段时间,同学们曾经利用周末,做过一份《关于价格上涨对于居民生活影响的调查报告》。同学们组成实践小组,或者走访各大超市,或者走进居民家庭,或者在街头巷尾,采取访问、笔录、问卷等方式,对城市居民进行了调查。综合各实践小组的调查结果,我把两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报告展示给大家: (一)调查对象:超市工作人员价格上涨的影响:①肉类销量有所减少。 ②鸡蛋、海产品销量有所增加。③米、面、蔬菜销量没有太大变化。④特价活动期间,销量增加。 (二)调查对象:行人、价格上涨的影响:(原话实录) ①加不起油,吃不起肉。 ②每月花费增多,但食品类商品不得不买,一些贵重商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思与文

新史學十四卷四期 二○○三年十二月 177 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 研究的若干思考* 王汎森** 本文是作者對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它涉及三個方面。第 一是史料方面,強調對私密性史料的重視及利用,並強調對地方性思 想文化材料的重視。第二,本文探討了一些方法論的問題,像「事件 的邏輯」與「史家的邏輯」,強調如果不能時時警覺於兩者之不同, 則容易對史實作出錯誤的解釋,或是忽略了歷史發展過程中歧出、複 雜的層面。第三,本文提出了一些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如近代傳 播網絡的形成與思想文化史之關係,如對保守派人物研究,如對地方 上小讀書人的角色與功能的研究等。最後,本文仍強調,思想史研究 的最重要工作是對重要文獻縝密而深刻的閱讀。twscholar 關鍵詞:思想史 文化史 *本文在2003年3月蔣經國基金會於普林斯頓召開的「中國文化與社會研 究新視野」中發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兼所長

178 王汎森新史學十四卷四期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句話對於史學家尤其適用,研究歷 史的人,即使觀點再新,也不能新到宣稱滿洲人從來沒有入關(李濟 語)!但是,過去一、二十年來,史學界的新發展,也是有目共睹的。 或許國科會人文處歷史學門通過計劃的名單是觀察國內史學趨 勢的一項好材料。從近年來所通過的專題計劃名單,我們可以看出, 整體而言,臺灣史學界對種種西方新史學風氣非常敏感,尤其受到新 文化史的影響最大,其特點有幾個。第一是認識到文化的建構力量之 強大,從而對各種界域的歷史建構的過程,或是對過去被視為是本質 式的或約定俗成的種種現象,以文化史的建構性角度加以解釋。第二 是各種過去所忽略的新問題的討論(如出版史、生態史、情欲史、閱讀史等), 第三是與性別、後殖民主義,以及與國族主義有關之研究。 沒有人能否認以上種種新發展大幅地擴大了歷史的視界,我在此 不想重覆這些新動向。此處所談的,純粹是我個人實際進行研究工作 時的一些反思。 近一、二十年來,不管是與近代思想文化史有關的文集、出版史twscholar 料等都出版得很多,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歷史眼光的改變以及政 治氣候的變化,使得原先不被注意的材料大量出土。尤其是中國大陸, 正在經歷一個「恢復歷史記憶」的時期,也就是對民國時代非左派的 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好奇與興趣,連帶的,也使得與這些人物相關 的各種材料大量問世。在林林總總的材料中,「私密性的文件」(private document)很值得注意。譬如大量日記被整理出版,我個人印象比較深刻 的,如《胡適的日記》1(臺灣)、王闓運(1833-1916)的《湘綺樓日記》2、 1胡適,《胡適的日記》(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1990),共18冊。 2王闓運,《湘綺樓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97),共5冊。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设计汇编(上册)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上部)

目 录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2、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3、对数的概念………………………………………………… 4、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5、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6、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7、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8、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9、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1、循环结构 …………………………………………………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1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4、函数sin()y A x ω?=+的图象………………………… 15、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 1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1)……………… 1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2)…………………… 18、正弦定理(1)…………………………………………………… 19、正弦定理(2)…………………………………………………… 20、正弦定理(3)……………………………………………………

21、余弦定理………………………………………………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5、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6、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7、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文化1.doc

三、古代中国的文化(1)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5.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高考复习方向】 1.总体把握: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思想、史学、文学、教育、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宗教的传播和影响等基本知识。学习这一专题时,要注意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了解思想史上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的情况,理解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同时要注意培养收集和整理思想史材料的能力,从流派、人物、论著集等,并对这些资料予以分类整理,从而受到学术研究的初步训练。了解两汉和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黄金时期,了解不同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 一个时代的真正开始,一个民族的整体精神的形成,都需要经过一个真正的文化自由繁荣时期,都需要有一个精神的规范和支撑。历史上没有精神文化支柱的时代或民族是不会长久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奠定了我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基础。直到现在仍在很深很浓的影响着我们的精神和行动,构成中华文化的特色。西方社会经过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几百年的荡涤,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文化精神。为资本主义社会大厦地建立准备了扎实的精神支柱。 思考:百家争鸣时期为我国以后历史地发展奠定了怎样的文化基础?在奠定和发展我国几千年文化内涵方面都有哪些著名人物做出了贡献?你认为怎样才可以更好的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新高考形势下,思想将依然是考查重点。新课程关于中国古代思想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为题,以儒家思想的产生、形成、成为正统主流思想、面临挑战、新儒学体系形成再到儒学的批判为线索,系统阐述了儒家思想学说的演化历程。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增加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部分,强调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原因以及成为文化主流思想的内容。新旧课程的差别主要在于:旧课程强调历史阶段的整体性,而新课程强调某一思想发展演变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要抓住新课程的基本特征进行复习备考。 从内容看,孔子、百家争鸣、汉代大一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将是出题的热点内容;从命题技巧看,可以单独考查,也可结合必修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必修二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相关内容进行命题;从命题类型看,选择题、材料题、问答题等方式均有可能。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总汇编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汇编 (下部) 19、正弦定理(2) 一、教学容分析 本节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人教A版)第一章,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是在高二学生学习了三角等知识之后,显然是对三角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容的直接延伸,因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又十分广泛。 根据实际教学处理,正弦定理这部分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并大胆提出猜想;第二层次由猜想入手,带着疑问,以及特殊三角形中边角的关系的验证,通过“作高法”、“等积法”、“外接圆法”、“向量法”等多种方法证明正弦定理,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并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第三层次利用正弦定理解决引例,最后进行简单的应用。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探索、发现和证明,感受“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对普高高二的学生来说,已学的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向量等知识,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应用有一定难度,因此思维灵活性受到制约。根据以上特点,教师恰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多加以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品尝劳动成果的喜悦。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以“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为基本探究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证明,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的容及其证明方法,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并学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勇于探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s 第一章神奇的货币 第一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2、教学难点:外汇、汇率;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 3、本节地位:“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货币,现代社会“巧妇难过无”币”之生活”。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这一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解剖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技术 三、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4)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四、学习内容分析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大)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淮南子》:总结性的理论巨著,它标志着黄老道家思想发展到了高峰。本名《鸿烈》,共二十一篇。他是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数千人集体写作的一部书。以老、庄哲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思想。以老子的自然观念为基础,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架构,重点论述了作为本原性的“道”与万物现实存在的“道”的统一问题。认为万事万物各有各的存在方式,主张用多样性统一的眼光来对待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中的事物。坚持人必须以道为依归的思路。它总结了历史上的兴亡、成败、祸福的经验,认为君主治国的根本打法就是无为。 石渠阁会议:汉宣帝于甘露三年召开的讨论五经异同的会议。有22名学者参加,由萧望之记录各种分歧的论点,然后又宣帝亲自裁决。会议结果设立了梁丘《易》学,大、小夏侯《尚书》学、《穀梁春秋》博士,又分立大戴小戴两家《礼》博士。至此,经学十四博士基本建立。 白虎观会议:东汉建出四年,章帝接受杨终建议,按照石渠阁会议的精神对经学进行重新审定,在白虎观召开的会议。参加会议的学者有李育、班固、贾逵等。会议的结果,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论》。与石渠阁会议相比,白虎观会议统一经说分歧的意图更加明显。《白虎通德论》把汉代今文家记忆一部分古文家的经说,分门别类地作了一番全面的整理。虽然各家各拍的手法任然存在,但有了这样一部由诸儒共同商订之书,对制约经书诠释的离异现象无疑有很大帮助。 《五经正义》:孔颖达在贞观年间,奉召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撰写“五经”义训共一百八十余篇,取名《五经义赞》,太宗下诏改为《五经正义》。编纂是从贞观年间到永徽年间,历时二十余年,由于它属于集体编撰,因而水平难免参差不齐,内容尚有前后冲突,体验也非整齐划一。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经书字句的整理和考订,而缺乏思想上的发展和创新。它的政治性大于学术性,作用主要是给当时的学术界提供一个统一而且规范的官方经典文献。它对于入学的官学化和标准化,具有明显的作用但对儒学义理的深化和辨析,则依然存在不足。 《复性书》:作者李翱,对韩愈的性三品说加以调整,修补其中的理论漏洞。认为,韩愈把人性分成三个等级,是人性的先天差别过于绝对化,不利于儒学的发展。在《复性书》中,他模仿孟子问题,自设问答对人性加以论证。认为凡人之性于圣人之性是一样的,桀纣之性等同于尧舜之性。之所以体现不出真正的人性,是由于其情欲掩盖了真实的人性。为了使人人都能恢复本性,就必须限制生活中的情欲,主张“灭情复性”。 《坛经》:慧能记载,禅宗的代表性著作,。所谓“坛”,是佛教道场的主要部分,指专门用来陈设佛像、经书。庄严供养的地方。“经”一般是释迦牟尼本人的传教记录才能叫“经”。《坛经》以慧能的言论称经,表明慧能及其思想在中国佛教中享有的特殊地位。 《明夷待访录》:作者黄宗羲,他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罪恶,指出帝王是唯一的害民之贼。有人称赞《明夷待访录》是"人权宣言"。他对封建专制进行猛烈的批评,说它是公私不分,权利义务不平,没有公法可言。因此他反对"一家之法",主张"天下之法","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他为了求得人权平等,主张非废除秦汉以来的"非法之法"不可;要求得天下太平,非废除专制的君本制度,而改为民本制度不可。《明夷待访录》文字的特点是,他对于封建的现状,批判很尖锐,而且是披着夏、商、周三代外衣的理想,托古改制。 《日知录》:作者顾炎武,《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其内容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___15_异面直线

15 异面直线 教材分析 异面直线是立体几何中十分重要的概念.研究空间点、直线和平面之间的各种位置关系必须从异面直线开始. 教材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弄懂“共面”、“异面”的区别,正确理解“异面”的含义,进而介绍异面直线所成角及异面直线间的距离,这样处理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好这节内容,可以比较容易地引导学生实现由平面直观到空间想象的过渡. 教学重点是异面直线的概念,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这节的难点.教学目标 1. 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了解空间中的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 2. 理解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意义,体会空间问题平面化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3. 通过异面直线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养成在空间考虑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任务分析 空间中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在平面中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及平面的基本性质基础上提出来的.学生对此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此认识是肤浅的.同时,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较薄弱.因此,这节内容课应从简单、直观的图形开始介绍.“直观”是这节内容的宗旨.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有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意义及求法,充分体现了化归的数学思想.要让学生通过基本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体会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意义及其基本求法.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1) 1.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空间中的两条直线呢?观察教室内的日光灯管所在直线与黑板的左右两侧所在直线的位置或观察天安门广场上旗杆所在直线与长安街所在直线的位置. 2. 如图15-1,长方体ABCD—A1B1C1D1中,线段A1B所在直线与线段C1C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

华师中国近代文学史资料

一、选择、填空 1、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文学的性质是 反帝反封建。 2、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 3、人心思变,要求“以变应变”是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之一。 4、1895年,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论文《原强》,文中引述了英国达尔 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 5、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于1898年以《天演论》为题正式 出版。 6、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部分 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 7、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王国维。 8、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在近代文学的各个领域中,几乎都得到了表现。 9、黄遵宪是近代最先明确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人。1864年他在《杂感》中提 出我手写吾口,1887年他在《日本国志》中对这种思想作了明确的表述。10、在近代的文学通俗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是裘廷梁。他于1897年发表于《苏 报》的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中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11、近代文学的分期原则是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 原则。 12、近代文学出现了古代文学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材,如反帝题材、华侨题材、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题材、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题材、外国现代生活题材等。13、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的出现,新的 艺术手法的吸取,都无不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 14、近代文学中的审美意识在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向着文学为大众、为民 族、为人生的审美观念的飞跃和转化。 15、由于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致使文学的读者群也日益扩大,逐渐 形成以工、农、商、学、兵为主体的新的读者群。 16、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爱国主义诗人有龚自珍、魏源、张维屏、张际亮、朱琦、 林昌彝。 17、早期的康有为写了不少感慨时事、关心国家安危的诗歌,如《过虎门》、《感 事》、《出都留别诸公》等。 18、19世纪70年代开始,一大批早期维新派作家进一步改革了散文创作,出现 了突破桐城派藩篱的某些倾向。如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薛福成的《筹洋刍议》、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陈炽的《庸书》、马建忠的《适可斋纪言纪行》、黎庶昌的《西洋杂志》等。 19、1895—1897年间,谭嗣同、夏曾佑、梁启超提倡“新学之诗”,开始创作多 “寻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新诗。 20、梁启超的散文《清代学术概论》,形成了“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及外国 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的“新文体”。 21、传奇剧本有梁启超的《新罗马》、《劫灰梦》。 22、《新青年》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的《青春》、《今》,鲁迅的《我之节 烈观》,胡适的《文学改良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向封建文化发起猛攻。 23、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特性,从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