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东师大《世界当代史》习题及其解答

华东师大《世界当代史》习题及其解答

华东师大《世界当代史》习题及其解答
华东师大《世界当代史》习题及其解答

华东师大精品课程《世界当代史》习题题目:

第一章:

1、简述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战略目标与对外政策方针。

2、简析冷战的起因。

3、分析雅尔塔体制与战后世界格局的关系。

4、分析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背景和意义。

5、简评杜鲁门主义。

6、马歇尔计划的客观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7、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怎样发生的?后果如何?

8、朝鲜为什么分裂?

9、简述斯大林关于“两个平行市场”理论的要点。

10、越南民主共和国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成立的?

第二章:

1、简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

2、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3、综述20世纪前半期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

第三章:

1、简述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形式及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表现。

2、分析战后美国经济状况和经济方面的主要变化。

3、简析联邦德国经济崛起的主要原因。

4、简析英国的“三环外交”。

5、评介战后西欧主要国家的“福利国家”政策。

6、简述美国对日占领初期政策的目标。

7、简述日本农地改革的意义。

8、分析1947年日本国宪法的意义。

9、旧金山体制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第四章:

1、简述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2、分析赫鲁晓夫领导时期苏联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3、试论1956年匈牙利事件的起因和性质。

4、简述1956-1957年波兰哥穆尔卡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5、简述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改革停止不前的原因。

6、简述1968年匈牙利新体制改革。

7、简述东、西德的统一。

第五章:

1、分析二战后印度民族运动的特点和印巴分立的原因。

2、简要说明克什米尔问题的由来。

3、比较80年代东盟与印度的经济。

4、分析1977年巴拿马运河条约。

5、分析第三世界兴起的历史意义。

6、简述参加不结盟运动的条件。

7、分析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

第六章:

1、简述从欧共体成立到70年代初,西欧一体化的主要进展。

2、分析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瓦解对世界金融的影响。

3、简述50-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

4、简析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其利弊得失。

5、简述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经过。

6、从经济角度分析美国霸权衰弱的表现及其原因。

7、分析西欧一体化的影响。

8、70年代,苏联如何形成全球战略性攻势?

9、简述犹太复国主义。

10、简述四次中东战争的经过。

11、简述发展国家经济发展对于不平衡。

12、简要剖析南北对话。

13 简述两伊战争的爆发原因。

第七章:

1、概述20世纪前半期西方史学中的主要流派。

2、概述苏联文学的成就。

3、分析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兴起的原因。

4、简述二次大战后西方史学的新特点。

5、简述二次大战后亚非拉各国文学的共同主题。

6、简述世界三大宗教在20世纪的状况。

第八章:

1、如何理解世界整体化进程与多样化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2、你如何看待“文明冲突论”?

习题解答:(尚平根据该网站教案内容连缀而成)

第一章:

1、简述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战略目标与对外政策方针。

战后初期,苏联的战略总目标是确保苏联的头等大国地位和势力范围,发展壮大以苏联为首的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推进世界革命。

2、简析冷战的起因。

美国的遏制战略和杜鲁门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尽管美苏两国对战时利益和战后安排各有打算,但它们仍服从打败和消灭法西斯这一共同的、首要的战略目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盟友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两国共同的敌人已被打倒,战时共同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随之而来的却是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的根本冲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总目标是主宰世界。二战尚未结束时,罗斯福就曾构思战后世界蓝图,其主要的战略构想是大国合作,特别是美苏合作,共同安排战后世界,共同维持战后世界秩序,但是必须由美国充当老大,主宰世界。杜鲁门担任美国总统后,凭藉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公开宣称要“领导世界”,并通过实施霸权主义的政策和手段来追求这一目标。

战后初期,苏联的战略总目标是确保苏联的头等大国地位和势力范围,发展壮大以苏联为首的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推进世界革命。斯大林的主要战略构想是,维持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制,巩固苏联在二战中取得的战略利益和势力范围,建立包括东欧在内的保障苏联安全的屏障,增强苏联的国力,扩大苏联的影响,推进并领导世界革命。战后初期,苏联的战略利益包括确保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争取意识形态的胜利等等,但当时被视为最重要的战略利益是苏联的安全利益。

美国和苏联都想“领导世界”。美国要独霸世界,而苏联决不允许美国任意主宰世界。美国要使东欧变成所谓的“自由世界”,而苏联决不允许美国插足苏联的势力范围,美国要关心和扩展它的经济利益,而苏联要担心和保障它的安全利益。美国要在全世界推行资本主义,包括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苏联要在全世界推行以自己的模式为样板的社会主义。美国是战后头号强国,苏联是战后头等强国,它们的一个共识是,在刚刚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必须避免美苏直接交战。但是,它们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战略利益的冲突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必然导致昔日盟友反目成仇。于是,冷战就不可避免了。这是冷战的根本起因。杜鲁门政府在战略态势上采取攻势,制定和推行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则是冷战的直接起因。

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乃至各方面的全面对峙和对抗,但不诉诸直接交战。

乔治·凯南和克利福德关于遏制苏联的战略理论被美国决策层采纳,成为美国冷战政策的理论依据。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发出了冷战的第一个信号。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咨文,杜鲁门这篇咨文的发表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这是美国第一个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对外战略和安全战略,突破了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战略构想、战略目标的框架,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大转折。由此,美国确立了以冷战方式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遏制战略”。杜鲁门主义实质上就是战后初期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盟友关系的公开破裂和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3、分析雅尔塔体制与战后世界格局的关系。

雅尔塔体制的确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影响就是美、苏崛起成为世界两大头等强国和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形成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

美、苏两国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而崛起,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军事方面,或是在国际政治方面,它们都以绝对的优势、明显领先于其它国家。欧洲列强主导世界的传统格局已不复存在,美、苏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形成了美苏两分天下、主宰国际事务的战后世界两极格局。

所谓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苏、英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协调盟国战时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体制。雅尔塔体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防止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复活的体制。雅尔塔体制又是以大国均势为基础维持战后世界秩序的体制。雅尔塔体制还是美、苏两国凭藉各自的经济、军事实力,划分战后世界势力范围,从各自战略利益出发,有合作、有争夺地实施大国强权政治的体制。这一体制在战后很快变成美、苏之间和东、西方之间的冷战体制。在这一体制下,美、苏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大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的一致原则得到确认;欧洲被分割为二,西欧是美国的势力范围,东欧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德国和朝鲜被分裂为二,出现了东、西德国和南、北朝鲜;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东方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西方对峙和对抗,冷战成为美苏之间和东西方之间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

4、分析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背景和意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初期,中东欧地区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由于在大战中的经历和国情的不同,因此这些国家的解放和国家政权的建立也各有特点。大体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有三种类型:有的是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武装斗争,并得到苏联的某些援助,取得了反法西斯侵略的胜利,解放了自己的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如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有的是在苏军反攻并追击法西斯而进入本国的有利条件下,以本国人民的武装起义或配合斗争,与苏军一起击溃了法西斯,成立了人民民主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有的则是在苏联的军事占领下建立了新政权,如民主德国。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后,普遍接受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银行和工矿大企业国有化及计划经济。

二次大战后,亚洲的蒙古、越南(北方)、朝鲜(北方)和中国也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亚洲的人民民主国家同东欧国家一样,当时也都受到苏联模式的极大影响。东欧和亚洲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先后与苏联结盟,同时也互相结盟,通过一系列的双边和多边盟约,社会主义阵营正式形成。

5、简评杜鲁门主义。

1947年2月,英国政府照会美国政府,表示英国无力继续提供对希腊和土耳其政府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了防止苏联势力乘机渗入希腊和土耳其,希望美国提供对希腊和土耳其的援助,填补真空。在英国呼吁美国干预希土危机之后,美国国务院近东非洲司司长亨德森起草了一份题为《危机和即将倒台的可能性》的备忘录,副国务卿艾奇逊则提出苹果“烂一个就烂一筐”的理论,建议美国政府介入。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咨文,公然宣称: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自由制度”,另一种是“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少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极权政体”,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奴役阴谋”。他强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伟大的责任已经落在我们的肩上”。他说,希腊正受到“武装共产党分子”的威胁,这将对土耳其乃至中东、欧洲和整个“自由世界”产生影响,要求国会授权,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并派军事人员前往。事后,杜鲁门把这篇咨文称作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

杜鲁门这篇咨文的发表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这是美国第一个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对外战略和安全战略,突破了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战略构想、战略目标的框架,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大转折。由此,美国确立了以冷战方式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遏制战略”。杜鲁门主义实质上就是战后初期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盟友关系的公开破裂和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6、马歇尔计划的客观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他在演说中描述了欧洲经济的困境,强调欧洲必须向“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作斗争,“必须获得大量的额外援助,不然就得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恶化”。马歇尔表示美国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美国政府要“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不过,“最初的意见应该由欧洲提出”,美国将就“能力所及,予以全力支持”。

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1948~1952年,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给予西欧的经济援助达131.5亿美元,其中90%是无偿赠予,10%是贷款。

马歇尔计划确实帮助了西欧的复兴,美国把躺在战争废墟上的虚弱无力的西欧抉了起来,帮助它恢复了元气。西欧即以此为转机,逐步走向复兴、联合和富强。无疑,马歇尔计划对于西欧经济的复兴、西欧人民生活的改善、西欧社会的逐步稳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马歇尔计划具有两重性,它既要复兴西欧,又要控制西欧。其实质是在西欧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使西欧成为听从美国旨意的“恢复元气”的伙伴,与美国一起对付苏联和东欧。接受马歇尔计划是有条件的,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必须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废除关税壁垒,放宽外汇限制,建立由美国控制的对等基金,接受美国对使用美援的监督,购买美国货,保障美国投资和开发的权利,削减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等等。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经济干预和政治控制,增强了美国对抗苏联的实力。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杜鲁门所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核桃的两半”。

7、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怎样发生的?后果如何?

冷战初期,美苏之间、东西方之间发生了多起冲突,其中第一次柏林危

机被普遍看作是“冷战的第一次高潮”,而朝鲜战争则是一场举世关注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第一次柏林危机

冷战开始后,德国问题成为冷战的一个焦点。第一次柏林危机及德国的分裂接踵而至。

二战结束后,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因苏、美、英、法占领当局都只执行本国政府的对德政策、各自为政而形同虚设。1946年12月,根据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的建议,美英两国签订了《德国美占区和英占区经济合并协定》,简称“双占区协定”,该协定于1947年元旦正式生效,苏联视之为西方国家分裂德国的一个实际步骤。

1948年2月,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开始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德国问题。3月20日,苏联驻德最高军事长官索科洛夫斯基元帅在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会议上,要求了解伦敦会议内容但未获满意回答,随即苏联退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4月1日起,苏联对柏林进行为期10天的陆上交通管制,对通过苏占区前往柏林的西方人员的证件、车辆以及所有货运和私人行李以外的物品实施检查。

1948年6月7日,伦敦会议发表《伦敦议定书》,内含12个文件,主要内容是:美、英、法三占区合并成统一的德境“西占区”;1948年9月1日召开西占区制宪会议;1949年成立德国西占区临时政府(西德临时政府);美、英、法三国保留西占区占领制度并拥有最高权力;西占区接受马歇尔计划;鲁尔区由美、英、法、比、荷、卢六国和德国西占区临时政府共管;在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其中最关键的是在德国西占区改革币制和筹建政府。

此期间,1948年4月21日~6月8日,美、英在德国占领区秘密召集经济专家和法律专家,研究并确定了货币改革的具体措施。6月18日,美、英、法占领当局颁布《货币法》和《货币发行法》,定于6月20日生效,规定废除旧马克,发行新货币,以及旧钞换新币的兑率,货币发行由德国州际银行操作,货币流通总额不超过100亿马克。接着又颁布了《兑换法》,定于6月27日生效,对新旧马克的兑换规定了更具体的办法。

1948年6月21日,西占区正式发行和流通新的德国马克(“B”记德国马克,一般称为西德马克)。这是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的导火线。22日,东占区(即苏占区)也发行新货币(“D”记德国马克,一般称为东德马克)。23日,“B”记马克和“D”记马克同时在柏林流通,美、英、法占领当局即于当天宣布在柏林西占区也实行币制改革,只流通“B”记马克,禁止“D”记马克流通。接着,苏联占领当局也决定东占区只流通“D”记马克。这样,美、英、法、苏四大国首先在金融方面造成了德国事实上的初步分裂。

1948年6月24日,苏联占领当局开始封锁柏林与西占区之间的交通,美、英、法三国对此作出了强烈的反应,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

苏联占领当局先是封锁了柏林东占区与柏林西占区以及西占区其他地区之间的铁路交通,接着又封锁了公路和水路交通,但没有封锁西占区其他地区通往柏林西占区的宽约20公里的空中走廊。美、英、法三国一方面向有200多万居民的柏林西占区空运、空投物资,另一方面对柏林东占区实行反封锁。第一次柏林危机期间,美、英、法三国动用大批飞机,通过柏林与汉堡、法兰克福、汉诺威之间的空中走廊,向柏林西占区运送生活物资和其他物资约158万吨(至1949年底共234万余吨),日最高运输量为1.2万吨,飞行航次达19.5万架次(至1949年9月底达27.7万架次),飞机失事损毁24架,死亡61人,自1948年6月26日至1949年9月底空运总耗资2.25亿美元。?与此同时,西占区对苏占区所需的钢、焦炭、电力等物资和能源实行封锁。由于苏联关闭进出西柏林的所有道路和铁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空运向柏林提供补给品,一度达到每天运送7000吨物资,柏林空运持续了一年之久。

第一次柏林危机使东西方关系和国际局势陡然紧张,但对峙双方都不愿开战。杜鲁门认为要继续留在柏林而又不致于冒全面战争的危险,“空运比陆路武装危险性较小”。美国不愿因“封锁”而被苏联赶出柏林,但也“不打算在任何情况下采用武力维护柏林的绝对立场”。斯大林强调“苏联当局采取限制性的措施并不想把盟国军队从柏林赶出去”。因此,尽管局势紧张,对峙双方并没有走到战争边缘。

1948年9月,美、英、法把柏林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0月,苏联对西方提案行使否决权。11月,柏林东占区成立“临时民主政府”;12月,柏林西占区成立“市政府”,于是柏林实际上正式分裂为东柏林和西柏林两个城市实体。

封锁和反封锁给对峙双方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双方转而走向妥协。从2月15日开始,美、苏驻联合国代表按照本国政府指示,多次就柏林问题秘密接触。5月5日,在莫斯科、华盛顿、伦敦和巴黎同时发表了公报,宣布:苏、美、英、法四国政府已达成协议,苏联一方和美、英、法一方于5月12日同时取消柏林与德国东、西占领区之间的一切交通、运输、贸易的限制;解除封锁后10天,在巴黎召开四国外长会议,“讨论有关德国的问题以及由于柏林形势而发生的诸问题,包括柏林货币问题在内”。

1949年5~6月,在巴黎举行了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会议除了肯定关于解除柏林封锁的协议外,没有达成其他协议。虽然1948年6月24日爆发的第一次柏林危机至1949年5月12日终告结束,但是接踵而来的却是德国的正式分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先后宣告成立。

8、朝鲜为什么分裂?

1945年8月中旬,出兵远东对日作战的美国和苏联划定北纬三十八度线为朝鲜半岛军事分界线,北部由苏军占领,南部由美军占领。1946至1947年间,在两个占领区分别成立了临时政权机构(以金日成为首的北朝鲜人民委员会和以李承晚为首的南朝鲜“过渡政府”)。1948年,朝鲜半岛因冷战而正式分裂。1948年5月,南方不顾北方的反对举行单独选举,并于7月制定了《大韩民国宪法》,8月15日,大韩民国政府成立。8月,北方也举行了人民议会选举,随后通过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9月9日,以金日成为政府首脑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美苏冷战导致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和半岛南北的对立。1948年12月和1949年6月,苏、美军队先后撤离朝鲜半岛,但是美、苏仍然控制和支撑着半岛南、北双方的对抗。

1950年6月,朝鲜半岛南北之间爆发战争。战争打响后不到24小时,在美国的要求下,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在苏联代表缺席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尚未恢复的情况下,通过决议指责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侵略者”。杜鲁门命令美国驻远东空、海军直接介入这场原本是朝鲜人之间的战争,支援韩国军队。28日,朝鲜人民军攻占汉城。30日,杜鲁门下令美国陆军驻日本的地面部队开赴朝鲜半岛。7月7日,联合国,通过成立“联合国军”的决议。9月15日,麦克阿瑟亲率7万余美军,在近500架飞机和260多艘舰艇配合下,实施了仁川登陆。战局发生了不利于人民军的逆转。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在下令美军出兵朝鲜的同时,还下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1950年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8日,毛泽东发布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日,周恩来赴苏联与斯大林商谈由苏联提供武器装备和空军掩护的问题。中共中央在10月18日正式决定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0月19日,美军占领平壤。当天晚上,彭德怀率志愿军首批部队26万人秘密渡过鸭绿江入朝。25日,志愿军与美军遭遇交战,揭开了志愿军入朝第一次战役的序幕。

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以运动战和夜间进攻为主要作战形式,实施战略反攻,连续发动了5次战役。首先扭转战局,继而挫败美军的反扑,收复了朝鲜北方领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迫使美国与中朝方面进行停战谈判。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朝鲜时间),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方面代表团首席代表南日、“联合国军”方面代表团首席代表哈利逊在板门店代表交战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同日22时(朝鲜时间),朝鲜战争交战双方在全线实现了停战。

朝鲜战争是战后初期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局部战争,也是冷战背景下典型的有限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为参战各方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也进一步固定了亚洲地区的冷战格局,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有关各国的相互关系。

9、简述斯大林关于“两个平行市场”理论的要点。

1949年1月,苏联、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2月,阿尔巴尼亚也决定加入。4月,经济互助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举行第一次正式会议。次年9月,民主德国亦加入经互会。经互会宣布的宗旨是,在平等互利基础上进行经济互助、技术合作、促进会员国的经济发展。于是,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关系由“莫洛托夫计划”的双边关系,发展为“经互会”的多边合作机制。与此同时,

斯大林还提出了“两个平行而对立的世界市场”的理论。他把世界市场划分为社会主义市场和资本主义市场两个平行而对立的市场,并认为在资本主义总危机日益加深的趋势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将日益狭小和萎缩。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苏联力图通过经互会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世界市场,并以此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相对抗。

10、越南民主共和国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成立的?

1945年8月,在日本宣布投降之际,以胡志明为首的印度支那共产党发动越南八月革命取得胜利。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在河内宣告成立,原傀儡政权皇帝保大随即退位。1946年初,胡志明经大选当选国家主席兼政府总理。然而,意欲恢复殖民统治的法国于1946年12月派遣军队大举进犯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人民投入了长达8年的抗法战争。1954年3月至5月,越南人民军奠边府大捷给法军以致命性打击。7月,法国被迫签署日内瓦协议,法军撤出越南,法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独立。但越南的统一却因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阻挠而未能实现,1956年3月,在美国支持下,南越吴庭艳政权违反日内瓦协议,在作为临时军事分界线的北纬十七度线以南地区单独举行选举,制造了两个越南的分裂局面。

第二章:

1、简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

第三次技术革命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人们常说的新技术革命阶段。这一阶段以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为标志、以广义信息技术为中心,引起了当代技术领域的巨大变革,形成新兴技术群。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及海洋技术等许多领域均获得突破性进展。在这些技术中,有的属于前一阶段技术革命的延续,而多数属于新开发的技术;即使是原有领域的延续,也是属于与其他高技术相结合后被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技术。

(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作为高新技术的先导,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和处理的技术。它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总称。

微电子技术是电子技术的分支,就是使各种电子元件和电子设备不断微型化的技术,是现代电子工业的基础。集成电路是其最重要的器件。1968年美国研制成功大规模集成电路后,电子元件的功能发生了质变,在一块6.45毫米的硅片上可容纳30万个元件。目前,制造集成电路的硅片直经已超过12英寸,加工线宽达到0.2微米以下。微电子技术具有可靠性好、寿命长、速度快、动耗低、品种多、换代快等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信设备和智能机器人等方面。

电子计算机因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加速了更新换代的速度。70年代以后,电子计算机在各国拥有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开始向着巨型化、高速化、微型化、多功能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进入80年代以后,日本、美国、西欧等国竞相研制第五代人工智能计算机和第六代仿人脑计算机,形成一场研制超级计算机的国际性竞争。目前,人工智能计算机已实现实用化,预计在不远的将来具有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第六代计算机也将问世。另外,计算机的性能也不断变化。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存贮量和可靠性不断提高。90年代世界上先进的超大型通用计算机的处理速度达到每秒钟1.5亿条指令,运算速度可达每秒百万亿次以上。

通信技术在70年代以来出现飞跃。其突出表现是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程控数字交换机和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的相继面世。将计算机与通信加以密切结合,这是现代通信技术的突出特征。从模拟向数字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必将推动综合数字通信网大发展,而综合数字通信网系统能把电话、可视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及电视等传输业务一并完成。目前,世界通信技术总的发展趋势是向数字化、宽带化、高速化、综合化、网络化、智能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地拓展了人类的信息功能,特别是智力功能,带来了通信、计算机和自动控制领域的革命(因三者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皆为C,故又称“三C”革命),有利于实现企业、办公室、家庭的自动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产业的蓬勃兴起,企业在生产中对科学、技术、教育、培训的投入不断增加,致使越来越多的专家把科学、技术、教育、

培训等投入即知识投入看作是在劳动(包括非技术工人、不同层次的技术工人和专家)、资本(固定和流动资本)和资源(原料、土地等)之外的一项独立的而且是越来越起主导作用的生产要素,从而迅速改变现代经济的特性:从旧型的经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变成新型的经济(由信息产业联结、主导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链),即当前广为人们谈论的“知识经济”、“网络经济”。

(二)生物工程技术兴起于70年代的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是以生命科学最近成就为基础的综合性现代技术,是战后发展起来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技术。它包括基因工程、遗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四个方面。生物工程技术建立在生物资源的可再生性基础上,不受原料的限制,并可把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的生产过程,改变为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生物反应过程。它投资少,效益高,因而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和社会效益,已广泛应用于药品生产,疑难病防治、医疗水平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等许多方面。

(三)新材料技术新材料技术是指研制和开发具有优异性能或特定功能的材料的技术,新材料是发展其他新技术的物质基础,因而,新材料技术是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支柱。自70年代以来,各国均大力加强对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以适应和满足能源、生产工艺、产品结构上的变化需要。由此推动了世界新材料的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据统计,1976年世界使用的人工合成材料仅有25万种,而到1982年则发展到了33.5万种。从新型材料的内容和类型看,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信息材料、能源新材料、特殊条件下使用的结构材料及新型功能材料。信息材料中主要是半导体、光导纤维等;能源材料中有高温结构陶瓷、非晶态材料及超导材料等;工程塑料、新型合金则是主要的结构功能材料。各种新型材料大都具有比重小、强度大、耐高温、耐腐蚀、成本低、绝缘性好等优点,用途十分广泛,具有潜在的巨大社会价值。目前,新材料开发的总趋势是向着高性能化、高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和可设计化方向发展,合成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将逐步取代传统的金属材料,天然材料的直接利用也将逐渐减少。

(四)新能源技术能源技术作为当代技术革命的重要支柱,是关于能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的手段。新能源是指相对于使用多年的常规能源而言,主要指那些天然的、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新能源技术主要有核能技术和太阳能技术。就核能技术而言,目前全世界拥有核电站400余座,装机容量超过3亿千瓦,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5%以上。核能还在核潜艇、航空母舰、人造卫星上得到使用。太阳能技术近年来倍受重视,其原因在于太阳能是最干净、最经济、最方便、用量广阔的能源。1991年澳大利亚在太阳能电池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将太阳能光电转换效率从15%左右提升到24.2%。此外,生物能(沼气)、地热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技术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不断拓展着世界能源的新领域。

(五)空间与海洋技术当代空间技术主要是发展多种应用卫星、军事

卫星、发射器、航天飞机、空间站等。许多国家发射了大量科学卫星、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应用卫星。70年代美苏开始了地球轨道空间站的研制。1973年5月,美国率先将命名为“天空试验室”的空间站送入环球轨道,此后又用阿波罗登月飞船将3批共计9名宇航员送入实验室。苏联在1971年4月—1977年9月间先后将6个“礼炮号”空间站送入环球轨道,并顺利地完成了“礼炮号”空间站与“联盟号”、“进步号”等空间站的对接。1981年4月21日,美国可以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升空。空间站的建立和航天飞机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对空间技术的利用进入新时期,它使人类的宇宙开发从探索阶段进入实施阶段,实现空间产业化的目标已为期不远。

世界海洋的总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约3.6亿平方公里。烟波浩渺的大海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和能量,是个远未充分开发的宝库。在当前陆地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海洋将日益成为人类获取食物、能源、水源及原材料的基地,因此,海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海洋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人类努力的方向。目前,海洋开发技术的方向主要是提高深海技术,开发南极和北极资源,研究从海水中回收核燃料,把生物工程技术用于海洋生物及能源的有效利用等。随着海洋开发利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进入“海洋经济时代”。

2、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战后技术革命的基本特点

战后技术革命,无论是在规模、深度,还是在其影响方面,都远远超过以前的技术革命,显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点。

其一,新技术的突破速度明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大大缩短。

据粗略统计,19世纪的科技成果比18世纪多好几倍,而20世纪前50年的科技成果又大大超过19世纪。60年代以来的科技成果特别是技术上的突破比过去2千年的还多。与此相适应,重要新技术出现的间隔时间不断缩短。以往的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大多需几十年的间隔时间,而50年代以来大约每隔5年就会有一种到几种新技术出现。比如电子计算机从40年代诞生以来的50年时间里,已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5次重大革新,几乎每隔10年左右时间即换一代。在最近的20年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惊人。80年代以来大约每隔5-7年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存储量、可靠性就提高10倍以上,而其体积却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生产成本只及原来的十分之一。

在新技术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科技由潜在生产力变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大大缩短。以往的科技革命中,由于科技水平低,科学的发展还没有达到能够直接或迅速地影响和改造生产的程度,同时生产也没有达到迫切需要直接利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成就的水平,因此技术革命和科学革命的结合并不紧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是分离的。战后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技术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生产已形成为统一的整体过程,这就使得许多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了。科技越来越成为直接的生产力。据统计,18世纪时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是100年,19世纪时为5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3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7年,70年代以后缩短为3.5年。另据测算,1885-1919年间,一种发明从其发现到它在工业上的应用的“成熟期”平均是30年;从生产上掌握它到投入市场,平均是7年;整个实际时间为37年。1920-1944年间,上述三个时间的平均长度相对地缩短为16年、8年和24年。到1945-1964年间,又分别缩短为9年、5年和14年。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周期的缩短,表明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科学—技术—生产紧密衔接的一体化结合已经形成,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名符其实的“社会第一生产力”。

其二,战后技术革命具有空前的规模,不同领域的新技术密切联系、“连锁反应”,形成技术的“群体革命”。

战后技术革命不仅内容深刻,而且规模空前。18世纪以来,世界上先后出现了如纺织机、蒸汽机、电力等新发明、新技术。这些相继出现的新技术虽然也带动了其他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的发展,但是它们出现时都是单一的,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些单一的技术在技术发展中居于稳定的主导地位,难以替代。然而,战后技术革命却是以多项技术的群体形式出现的,而不是以单项技术或少数几项技术出现的,它涉及到技术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工业部门,是整个技术领域的全面革命。若按技术性能划分,战后技术革命至少表现为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六大群体。而六大群体中任何一种技术的发展都引起了好几种技术的发展。比如电子计算机革命和半导体革命就是因电子技术的发展引起的,计算机和半导体的发展,导致集成电路的产生及其换代升级,而集成电路的发展又导致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计算机革命、新材料革命、火箭技术的飞跃是空间技术革命的促发剂,空间技术革命反过来又促使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并带动遥感技术、激光技术的发展和一系列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而且,上述所列六大技术群体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通过不断的分化、组合,诞生出许多新技术的分支,技术门类越来越多。另外,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传统的技术领域也相继发生了全面的技术革命。比如石油、化工、航空、冶金等工业技术均获得了新的发展和突破。新老技术互相激励,彼此推动,不仅涌现出一系列新兴技术,而且使战后技术革命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

其三,战后科技发展中,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科学技术日趋综合化和整体化。

当代技术革命基本上表现为在科学指导下的技术革命,在技术革命的基础上,科学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科学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使科学与技术处于同等重要地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学一方面在不断的发展,学科分门别类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又高度的综合,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不少学科的界限被打破,形成了组合式发展的新特点。一些大跨度、大范畴、多栖型的新兴边缘学科正是在各学科的渗透综合的过程中,在联系各学科的关节点上形成的。战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表明,不仅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而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也有相互影响、互相交融的趋势。像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自然科学的一些理论已被社会科学研究当作方法论广为采用,甚至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出现了诸如未来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创造心理学等边缘性的新兴学科。这一方面拓宽了人们科学研究的领域,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在研究自然或社会的时候,能站在宏观的角度,进行综合的整体研究,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多出科研成果。科学新成果多了,就会转化为更多的新技术,科学的日趋综合和整体化也必然推动技术领域的综合和整体化发展。

其四,技术发展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空前加强。

战后技术革命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使许多研究项目和课题的规模不仅从个体劳动发展成有组织的社会化集体劳动,而且从国家规模的研究发展为国际规模的研究。许多尖端项目都是靠许多人才和许多系列工程的配合完成的,假如没有多学科的协助攻关,就无法实现。高科技的复杂性和规模、科研设备及其费用不断提高使得许多项目需要更多的公司和国家参加,通力合作,分担费用和分担风险。社会化和国际化已成为战后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

其五,高新技术的地位日渐突出

处在科技革命最前沿的高新技术作为技术发展的领头羊,是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驱动力量。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对高新技术产品及服务的日益旺盛的需求,必然导致高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不仅对一国或一个地区产业结构产生影响,而且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据统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24个成员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1970—1986年期间增长了4.7倍,而同期的其他产业的产值仅增长了3.3倍。正因如此,自80年代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把高新技术开发作为战略主攻方向,把高新技术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后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和历史进程的影响

一、战后技术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首先,战后技术革命促使生产力诸要素及生产力内在结构发生变革。技术革命对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劳动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以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支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劳动大军。技术革命带来了劳动资料的变化。控制论、信息论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机器系统的结构已经发生质变,从而奠定了生产自动化的物质基础。技术革命还进一步丰富了劳动对象的内容。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不仅使有用物的品种和数量大大增加,质量显著提高,而且将一些废料重新加以利用,充分扩大了可利用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现代科技发展还使生产力内在结构发生变化。现代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使得劳动资料内部机械化装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多,劳动对象内部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和等离子体的比重越来越大。劳动力内部直接生产人员逐渐减少,科技管理人员比重日益增大;体力劳动者逐渐减少,脑力劳动者日益增大,智力正在成为劳动力的主要内容。生产力结构的形态也发生变化,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由高物耗、高能耗型转变为节物节能型;由初级技术型转变为高技术型。

其次,战后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科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的源泉。在现代生产中,一项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往往将劳动生产率提高几倍、几十倍。据统计,在20世纪初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5—10%是依靠采用新技术获得的,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个比例已上升到60—80%。90年代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70—80%。科技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的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新技术使技术密集型企业逐步取代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生产向自动化、集成化、多样化和分散化方向发展;二是新技术使生产要素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是科技促使企业生产向“三高三低”方向发展,即使企业的生产逐步具备高效率、高效益、高增长、低能耗、低消耗、低污染的特点。

最后,战后技术革命使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战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已大为缩短,从几十年上百年缩短为十多年,甚至更短,各种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使技术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如20世纪初期技术老化周期为40年,30年代是25年,50年代为15年,70年代为8—9年,80年代为3—5年;而且大大降低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和消耗量,使新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变得更为直观和清晰。

二、战后技术革命对经济结构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影响

经济结构主要是指社会的各个经济部门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战后一系列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使各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工业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

现代科学技术是新型产业之源。战后初期到60年代,发达国家的工业主要集中于钢铁、煤炭、纺织、汽车、造船、建筑等资本密集型工业。70年代以后,伴随新技术成果的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新型材料工业、计算机工业、原子能工业等一系列新型产业迅速发展。新兴工业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被称为“朝阳工业”,而过去一度被认为是工业化社会象征的传统工业,有如夕阳西下,日趋没落,被称为“夕阳工业”。“朝阳工业”的不断出现和发展,必然使技术陈旧落后的“夕阳工业”逐步被淘汰和转化。因此,为了促进整个工业的发展,发达国家不得不应用新兴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技术密集型取代劳动密集型,使传统产业出现新活力,企业结构也逐步向高级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高新技术逐步取代相形见绌的陈旧技术,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正是这种替代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因为新技术革命的发生发展一方面为各种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并要求有相应的教育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水平,从而要求生活服务和医疗保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战后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的部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其变化的总的趋势是: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等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呈下降的趋势,而第三产业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通讯、服务业、科研、教育部门所占比重迅速提高。据统计,一般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均超过工农业总产值,有的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

战后技术革命还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战后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劳动生产方式,社会从以体力劳动的解放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时代,过渡到以脑力劳动的解放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时代。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类的脑力劳动被部分取代,人类的神经系统也得以延长和补充,脑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使体力劳动在生产中的地位日益下降。人类从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开始转变为控制生产过程。劳动方式和人在生产体系中的作用的变化,直接引发社会阶级状况发生变化:

第一,白领阶层逐步扩大。新兴工业部门多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高,操作程序复杂,这就要求有更多的拥有很高文化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入企业工作。于是,蓝领阶层的人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白领阶层却在不断的增加。在发达国家,以白领阶层为主体的中产阶级成了社会的主体。

第二,教师和文化事业、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战后技术革命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因

此教师和从事其他文化事业的人数不断增加。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比重也相应增加,而从事直接物质资料生产的工人、农民的人数则相应减少。

第三,劳动者的就业状况和身份变化更具动态性。在技术革命推动下,产业结构变化的动态性日趋明显,与此同时劳动者的就业状况和身份变化也更具动态性。人们从传统工业部门向新兴的工业部门和行业流动既可能造成地位下降,也可能提供地位上升的机会。因此,社会阶级状况及构成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稳定并正在发生持续的变化。

三、战后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的影响

战后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容和国际经济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第一,战后技术革命提高了世界的整体劳动生产率,促使世界性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起新的国际分工。战后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加快并带动了世界性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大大加强,同时引起新的国际分工。发达国家越来越集中于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而把那些劳动强度大、周期长、高能耗、污染重、技术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制造和装配;同时把资本密集型的传统企业加以改造,使之具有灵活变化的能力。新兴工业国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在国际分工中地位与发达国家基本接近。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为适应改革开放和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主要产业也从生产农矿初级产品转向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展使其农产品在世界农产品出口额中的地位下降。由此产生了更强调技术基础和水平的国际分工格局,即发达国家主要发展高精度的技术密集型工业,新兴工业国家发展一般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工业,一般发展中国家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传统的世界工厂和世界农村的分工格局逐渐削弱。

第二,战后技术革命使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其一,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生产的国际化是生产的社会化向世界范围的延伸。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生产规模空前扩大,生产的产品突破了国内市场容量而走向国际市场,使产品国际化;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促使国际分工加深、生产国际专业化和协作化深入发展。在生产国际化加强的基础上,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目前,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劳务、国际技术转让中的重要力量,成为世界性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二,资本国际化进一步发展,国际资本输出剧增。其三,贸易流通国际化稳步提高。世界经济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世界贸易流通的发展。各国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其四,国际金融也有很大发展。现已形成了包括纽约、东京、香港、伦敦、法兰克福在内的24小时运转的全球性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

金融通和各国对国际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加强。其五,一些跨国家的区域性经济集团组织和国际性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如欧洲共同市场(EEM)、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亚太经合组织(APEC)、西非经济共同体(ECOW AS)及世界贸易组织(WTO)等。

第三,战后技术革命使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日益加剧。总体而言,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科学技术对不同类型、不同科技水平国家的推动作用却是不同的,由此造成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战后技术革命首先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竞争更趋激烈。

战后技术革命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战后技术革命虽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某种机遇和可能,导致象亚洲“四小龙”那样的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迅速崛起。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资金不足、高技术人才短缺,一时尚难以利用新技术革命的成果。相反,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科技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反应对策及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广泛采用大大节省了劳力,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利用,不断减少对传统材料和传统能源的依赖,使广大发展中国家逐渐失去了在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能源等方面所拥有的传统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居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由于世界经济的“制高点”转向科学技术,而世界上技术转让的80%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供给的,这更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所有这些将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更趋严重,矛盾日益加剧,进而给世界带来新的动荡。

战后技术革命还使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发展中国家由于各自的国情不同,在战后50年中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形成几种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差距的存在决定了技术革命对它们的作用程度及提供给它们的机会是不同的。那些工业基础发达、经济力量较强、科技发达的新兴工业国家,有可能及时抓住技术革命的机会,充分利用和消化最新的科技成果,使经济快速发展。对于那些工业基础薄弱、生产单一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种种原因便会失去技术革命提供的机会。

战后技术革命不仅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的发展走向。

第一,战后技术革命推动国际政治的内容发生变化。科学技术在当代的进步给各国发展带来了重大而积极的效应,它已成为综合国力较量中头等重要的因素。战后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几乎同步进行,卷入新技术革命的国家的经济实力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迅速发生变化。由于技术革命的发展与军事实力的迅速增强有关,卷入技术革命的国家的军事实力必然会迅速增强,因此具有科技优势特别是新技术优势的国家,同时就是实力强大的国家,并在国际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战前的欧洲之所以长期主宰世界,关键在它们

掌握着先进的科技;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的霸主,同样依赖于高科技的长期优势。可见,当代大国强国之争,科技战已成为全球较量的主要内容,科技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传统的国际政治的根基发生动摇,新的价值观、战略观、外交观和全球观开始形成。战后技术革命还为国际间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新的手段并为人类活动开拓了新的空间和领域,从而使国家与国家之间和整个世界变得更加“透明”,使相互竞争与合作的领域,国际交流与联系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也使国际社会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国际政治的内容变得更为错综复杂。

第二,战后技术革命促进两极格局的演变和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战后40多年中,美苏关系成了两极格局的基础,而两极格局的核心是军事实力的对抗,战后技术革命恰恰为双方军事对峙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借助于战后技术革命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加强。可以说,战后技术革命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无疑对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维系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长期的军事对抗和轮番升级的军备竞争,使两国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经济实力受到极大削弱。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相对下降,苏联则因其僵化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阻碍了由传统工业社会向以高科技为龙头的现代化社会转变,经济形势日趋恶化,失去了与美国竞争的综合国力,最终付出了解体的代价。两极格局也因此彻底瓦解。在美苏实力地位相对下降的同时,西欧、日本、中国等国家或地区正成为国际舞台的重要力量。因此,战后技术革命所引发的世界性的国家实力相对均衡化的结果便是两极格局的终结和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三,战后技术革命导致战争与和平问题出现新局面。战后技术革命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这是因为:技术革命引起武器装备的革命性变化,尤其是核武器的实际使用将使战争双方遭受无法承受的灾难甚至将毁灭整个人类。因此对峙双方均不敢轻易动用核武器,也害怕因大规模战争而引发核武器的使用;新技术革命引起的综合国力竞争,使各国越来越注意本国内部发展,因而需要安全、和平的国际环境;技术革命使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越来越深,地球变得越来越“透明”,从而有可能避免各种突发事件引起世界大战。不过,新技术革命又可能增加高新技术武器的扩散,使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往往更加难以遏制。

四、战后技术革命对生态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活动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在诸多的社会物质条件中,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它们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战后,由于科技的巨大发展,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前所未有的精神文明;但是,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自然因而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从而引发了波及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草原退

信号与系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的)

信号与系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 ,共30分,每题给出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正确的) 1、 卷积f 1(k+5)*f 2(k-3) 等于 。 (A )f 1(k)*f 2(k) (B )f 1(k)*f 2(k-8)(C )f 1(k)*f 2(k+8)(D )f 1(k+3)*f 2(k-3) 2、 积分 dt t t ? ∞ ∞ --+)21()2(δ等于 。 (A )1.25(B )2.5(C )3(D )5 3、 序列f(k)=-u(-k)的z 变换等于 。 (A ) 1-z z (B )-1-z z (C )11-z (D )1 1--z 4、 若y(t)=f(t)*h(t),则f(2t)*h(2t)等于 。 (A ) )2(41t y (B ))2(21t y (C ))4(41t y (D ))4(2 1 t y 5、 已知一个线性时不变系统的阶跃相应g(t)=2e -2t u(t)+)(t δ,当输入f(t)=3e —t u(t)时,系 统的零状态响应y f (t)等于 (A )(-9e -t +12e -2t )u(t) (B )(3-9e -t +12e -2t )u(t) (C ))(t δ+(-6e -t +8e -2t )u(t) (D )3)(t δ +(-9e -t +12e -2t )u(t) 6、 连续周期信号的频谱具有 (A ) 连续性、周期性 (B )连续性、收敛性 (C )离散性、周期性 (D )离散性、收敛性 7、 周期序列2)455.1(0 +k COS π的 周期N 等于 (A ) 1(B )2(C )3(D )4 8、序列和 ()∑∞ -∞ =-k k 1δ等于 (A )1 (B) ∞ (C) ()1-k u (D) ()1-k ku 9、单边拉普拉斯变换()s e s s s F 22 12-+= 的愿函数等于 ()()t tu A ()()2-t tu B ()()()t u t C 2- ()()()22--t u t D 10、信号()()23-=-t u te t f t 的单边拉氏变换()s F 等于 ()A ()()()232372+++-s e s s ()() 2 23+-s e B s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练习卷(五) (有理数的单元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4 分) 1、-2的倒数是_____。 2、绝对值为3的数是。_____。 3、比较大小:-22___- 4、温度3°C比-5°C高___°C 5、4÷(-0.2)=4×(___) 6、近似数2.40万精确到___位,有___个有效的数字。 7、用四舍五入法把740200保留三个有效数字的近似数为_______。 8、用计算器求2.43=____。 9、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3,则点A到原点的距离为____。 10、计算:(-1)2004+(-1)2005=_______。 11、比-大而不大于3的所有整数的和为_____。 12、若≤2,且x为整数,那么x为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零是最小的整数 B、零是最小的正数 C、零没有倒数 D、零没有绝对值 2、有一种记分方法:以80分为基准,85分记为+5分,某同学得77分,则应记为() A、+3分 B、-3分 C、+7分 D、-7分 3、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A、->- B、-4>0 C、-3<-6 D、-<- 4、-(-3)2的运算结果是() A、6 B-6 C、9 D、-9 5、一个数的平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 A、1 B、1,0 C、0 D、0,±1 6、如果a>b,b<0那么+等于() A、a-b B、a+b C、b-a D、-a-b

三、解答题:(6分) 1、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并用“<”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4),-2,0,-3.75,-22 四、计算:(每题5分,共30分) 1、7+(-)-5-(-0.75)1、(-1)÷(-4)×23、(-2)×3+(-24)÷3 4、(--)×(-30)5、-23÷×(-)26、-14-×[2-(-3)2] 五、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简便的计算:(每题5分,共10分) 1、(-32)-[5-(+3)+(-5)+(-2)] 2、54×-(-54)×+54×(-)

华东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末A卷(2013级)

华东师范大学期末试卷(A)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__无机化学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注:请将所有的答题过程和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 一.选择题(14分,每小题2分) 1.对于合成氨放热反应来说,()能增大其平衡常数K。 A.加入催化剂,B.升高温度,C.降低温度,D.从体系中移走氨。 2.胶粒组成中,无()。 A.胶核,B.吸附层,C.反离子,D.扩散层。 3.()不属于稀溶液的通性。 A.溶液的稀释,B.溶液具有渗透压,C.溶液的沸点升高,D.溶液的蒸气压降低。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绝对温度0 K是不可能达到的,B.所有ΔS> 0的过程都为自发过程,C.热只能从高温物体自发地传向低温物体,D.并不是所有的放热过程都是自发的。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环境对系统的做功,可以使原来的非自发过程得以实现, B.通过控制催化剂的加入量,可以控制化学平衡的平衡点, C.理想气体是一种十分理想化的气体,只存在于标准状态下, D.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在于它是一种均相系统。 6.下列溶液中,()不是缓冲溶液。 A.过量HAc + NaOH ,B.过量NaAc + HCl , C.过量HCl + NH3·H2O ,D.过量NH3·H2O + HCl。 7.下列各种量子数组合正确的是()。 A.n=3,l=3,m=-3,B.n=3,l=2,m=-2, C.n=3,l=1,m= 2,D.n=3,l=0,m=-1。

《分析化学》习题答案(华中师范大学)

21世纪师范类教学用书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参考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 ---课后参考答案汇编 陕西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合编 刘瑞林主编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一章 绪 论 答案:1.仪器分析法灵敏度高。 2.仪器分析法多数选择性较好。 3.仪器分析法分析速度较快,利于批量样品分析。 4.易于使分析工作自动化。 5.相对误差较大。 6.设备复杂、价格昂贵,对仪器工作环境要求较高。 第二章 定性分析 1.解:最底浓度 12005 .01-?=== mL g V m B μρ 610=?G B ρ 466 10520 1010?=== ∴B G ρ 1:G=1:5×104 2.解:检出限量 g V m B μρ510005.0=?=?= 3.答:应选用(2)1mol·L -1HCl 作洗液,因为HCl 含有与氯化物沉淀的共同离子,可以减少洗涤时的溶解损失,又保持一定的酸度条件,避免某些水解盐的沉淀析出,另外HCl 为强电解质避免因洗涤剂而引起胶体现象。 如果用蒸馏水洗涤,则不具备上述条件,使沉淀的溶解损失太大,特别是PbCl 2﹑HNO 3不含共同离子,反而引起盐效应而使沉淀溶解度大,NaCl 则虽具有共同离子,但不具备酸性条件,所以亦不宜采用。 4.解:(1)用NH 4Ac 溶解PbSO 4,而不溶解Hg 2SO 4 。 (2)用氨水溶解Ag 2CrO 4,而不溶解Hg 2CrO 4 。 (3) 用NaOH 溶解PbCrO 4,而不溶解Hg 2CrO 4 。 (4) 用氨水溶解AgCl ,而不溶解PbSO 4 。 (5) 用HNO 3溶解Pb(OH)2,而不溶解AgCl 。 (6) 用氨水溶解AgCl, 而不溶解Hg 2SO 4 。 5.答:(1) H 2O 2+2H + +2e=2H 2O E 0=1.77 V Sn 4++2e=Sn 2+ E o =0.154 V

北京交通大学信号与系统第四章典型例题

第四章 典型例题 【例4-1-1】写出下图所示周期矩形脉冲信号的Fourier 级数。 t 周期矩形信号 分析: 周期矩形信号)(~t x 是实信号,其在一个周期[-T 0/2,T 0/2]内的定义为 ???>≤=2/ 02/ )(~ττt t A t x 满足Dirichlet 条件,可分别用指数形式和三角形式Fourier 级数表示。 解: 根据Fourier 级数系数C n 的计算公式,有 t t x T C t n T T n d e )(~ 1000j 2/2/0ω--?=== --? t A T t n d e 10j 2/2 /0ωττ 2/2/j 000e )j (ττωω=-=--t t t n n T A 2/)2/sin(00τωτωτTn n A =)2 (Sa 00τωτn T A = 故周期矩形信号)(~ t x 的指数形式Fourier 级数表示式为 t n n t n n n n T A C t x 00j 00j e )2(Sa )(e )(~ωωτωτ∑∑∞ -∞ =∞-∞=== 利用欧拉公式 2 e e )cos(00j j 0t n t n t n ωωω-+= 可由指数形式Fourier 级数写出三角形式的Fourier 级数,其为 ()t n n T A T A t x n 0001 0cos )2(Sa )2()(~ωτωττ∑ ∞ =+= 结论: 实偶对称的周期矩形信号)(~ t x 中只含有余弦信号分量。 【例4-1-2】写出下图所示周期三角波信号的Fourier 级数。 t 周期三角波信号 分析: 周期矩形信号)(~ t x 是实信号,其在一个周期 [-1/2,3/2]的表达式为

信号与系统例题

1.一线性时不变系统在相同的初始条件下,当激励为f(t)[t<0时,f(t)=0]时,其全响应为y 1(t)=2e -t +cos2t,t>0时;当激励为2f(t)时,其全响应为y 2(t)=e -t +2cos2t,t>0;试求在同样的初始条件下,当激励为4f(t)时系统全响应。 解:设系统的零输入响应为x y )(t ,激励为f(t)时的零状态响应为)(t y f ,则有 y 1(t) = x y )(t +)(t y f =2e -t +cos2t y 2(t)= x y )(t +)(t y f = e -t +2cos2t 联解得 )(t y f = -e -t +cos2t x y )(t = 3e -t 故得当输入激励为4f(t)时的全响应为 y(t)= x y )(t +4)(t y f =3e -t +4[-e -t +cos2t]= -e -t +4cos2t t>0 2.如图2.1(a )所示电路,激励f(t)的波形如图2.1(b)所示。试求零状态响应)(t u c ,并画出波形。 解 该电路的微分方程为 )(22 t f u dt u d c c =+ 即 ()1(2t f u p c =+ 转移算子为 1 1)(2 +=p p H 故得单位冲激响应为 )(sin )(t tU t h = 故得 ?∞ -'==t c d U t f t h t f t u τττ)(sin *)()(*)()( =?--t d t t 0 sin *)]6()([ττπδδ =t t t 0]cos [*)]6()([τπδδ--- =)(]cos 1[*)]6()([t U t t t ---πδδ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2.1有理数课时练习新版华东师大版

有理数 (3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丽水中考)如果零上2℃记作+2℃,那么零下3℃记作( ) A.-3℃ B.-2℃ C.+3℃ D.+2℃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某品牌火腿抽检中,有四包真空小包装火腿, 每包以标准克数(450克)为基准,超过的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克数记作负 数,以下数据是记录结果,其中表示实际克数最接近标准克数的是( ) A.+2 B.-3 C.+3 D.+4 3.已知下列各数:-7,3.6,, 4.7,0,-2.5,10,-1,其中非负数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4.诺贝尔文学奖首位中国获奖作家莫言出生于1955年,若用+1955年表示,则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表示为________年. 5.某综艺节目有一个环节是竞猜游戏:两人搭档,一人用语言描述,一人回答.要求描述者不能说出答案中的字或数.若现在给你的数是0,那么你给搭档描述的是________. 6.(巴中中考)观察下面一列数:1,-2,3,-4,5,-6…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第2012个数是________. 三、解答题(共26分) 7.(8分)把-6,0.3,,9,-分成两类,使两类的数具有不同的特征,写出你的分法. 8.(8分)把下列各数填入表示它所在的数集的圈里: -,1.414,-3.14,360,-2013,,-1,-51%,0. 【拓展延伸】 9.(10分)设A,B表示两个数集,我们规定“A∩B”表示A与B的公共部分, 并称之为A与B的交集.例如,若A={4,,0.5,80%},B={6,-5,4,3},则A∩ B={4}.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历年录取人数及分数

华东师范大学2007~~2003年各专业报考及录取情况: 招生年份招生院系(所) 专业名称报考人数上线人数录取人数免试直升人数录取计划内人数录取计划外人数 2007 化学系无机化学 81 26 8 0 5 3 2007 化学系分析化学 109 49 20 11 15 5 2007 化学系有机化学 135 55 41 6 29 12 2007 化学系物理化学 74 34 23 1 16 7 2007 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17 6 11 1 6 5 2007 化学系应用化学 3 3 3 3 3 0 2006 化学系课程与教学论 99 12 12 1 5 7 2006 化学系无机化学 114 33 10 0 5 5 2006 化学系分析化学 89 37 25 5 11 14 2006 化学系有机化学 141 47 28 5 13 15 2006 化学系物理化学 100 39 24 3 9 15 2006 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18 10 10 1 5 5 2005化学系课程与教学论98 10 10 2 7 3 无机化学79 21 16 0 11 5 分析化学82 29 23 7 16 7 有机化学122 25 24 2 15 9 物理化学82 33 32 1 20 12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13 9 9 0 3 6 2004化学系课程与教学论40 12 12 1 8 4 无机化学58 27 13 0 9 4 分析化学79 45 22 5 16 6 有机化学92 24 17 2 13 4 物理化学62 38 29 2 21 8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13 6 6 1 3 3 2003化学系课程与教学论29 9 12 3 6 6 化学系无机化学40 12 12 0 10 2 化学系分析化学54 22 18 6 15 3 化学系有机化学63 17 14 2 12 2

信号与系统复习题(含答案)

试题一 一. 选择题(共10题,20分) 1、n j n j e e n x )3 4( )3 2(][ππ+=,该序列是 。 A.非周期序列 B.周期3=N C.周期8/3=N D. 周期24=N 2、一连续时间系统y(t)= x(sint),该系统是 。 A.因果时不变 B.因果时变 C.非因果时不变 D.非因果时变 3、一连续时间LTI 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2() (4-=-t u e t h t ,该 系统是 。 A.因果稳定 B.因果不稳定 C.非因果稳定 D. 非因果不稳定 4、若周期信号x[n]是实信号和奇信号,则其傅立叶级数系数a k 是 。 A.实且偶 B.实且为奇 C.纯虚且偶 D. 纯虚且奇 5、一信号x(t)的傅立叶变换?? ?><=2||02||1)(ωωω, , j X ,则x(t)为 。 A. t t 22sin B. t t π2sin C. t t 44sin D. t t π4sin 6、一周期信号∑∞ -∞ =-= n n t t x )5()(δ,其傅立叶变换 ) (ωj X 为 。 A. ∑∞-∞ =- k k ) 5 2(5 2πωδπ B. ∑∞ -∞ =- k k )5 2(25 πωδπ C. ∑∞ -∞ =-k k )10(10πωδπ D. ∑∞ -∞ =-k k )10(101 πωδπ 7、一实信号x[n]的傅立叶变换为)(ω j e X ,则x[n]奇部的傅立叶变 换为 。 A. )}(Re{ωj e X j B. )}(Re{ωj e X C. )}(Im{ωj e X j D. )}(Im{ωj e X 8、一信号x(t)的最高频率为500Hz ,则利用冲激串采样得到的采样信号x(nT)能唯一表示出原信号的最大采样周期为 。 A. 500 B. 1000 C. 0.05 D. 0.001 9、一信号x(t)的有理拉普拉斯共有两个极点s=-3和s=-5,若 ) ()(4t x e t g t =,其傅立叶变换 ) (ωj G 收敛,则x(t) 是 。 A. 左边 B. 右边 C. 双边 D. 不确定 10、一系统函数1}Re{1 )(->+=s s e s H s ,,该系统是 。 A. 因果稳定 B. 因果不稳定 C. 非因果稳定 D. 非因果不稳定 二. 简答题(共6题,40分) 1、 (10分)下列系统是否是(1)无记忆;(2)时不变;(3)线性; (4)因果;(5)稳定,并说明理由。 (1) y(t)=x(t)sin(2t); (2)y(n)= ) (n x e 2、 (8分)求以下两个信号的卷积。 ?? ?<<=值 其余t T t t x 0 01)(, ?? ?<<=值 其余t T t t t h 0 20)( 3、 (共12分,每小题4分)已知)()(ωj X t x ?,求下列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1)tx(2t) (2) (1-t)x(1-t) (3)dt t dx t ) ( 4. 求 2 2)(22++=-s s e s s F s 的拉氏逆变换(5分) 5、已知信号sin 4(),t f t t t ππ=-∞<<∞,当对该信号取样时,试求 能恢复原信号的最大抽样周期T max 。(5分) ,求系统的响应。 )若(应;)求系统的单位冲激响(下列微分方程表征: 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由分)一因果三、(共)()(21) (2)(15) (8)(LTI 1042 2t u e t x t x t y dt t dy dt t dy t -==++ 四、(10分)求周期矩形脉冲信号的傅立叶级数(指数形式),并大概画出其频谱图。 不是因果的。 )系统既不是稳定的又()系统是因果的; (系统是稳定的;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求下列每一种情况下(的零极点图;,并画出)求该系统的系统函数(下列微分方程表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由分)一连续时间五、(共c b a t h s H s H t x t y dt t dy dt t dy )() (2)()(1)()(2) ()(LTI 202 2=-- 试题二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 ,共30分,每题给出四个答案, 其中只有一个正确的) 1、 卷积f 1(k+5)*f 2(k-3) 等于 。 A )f 1(k)*f 2(k) Bf 1(k)*f 2(k-8) C )f 1(k)*f 2(k+8) D)f 1(k+3)*f 2(k-3) 2、 积分dt t t ?∞ ∞--+)21()2(δ等于 。 (A )1.25 (B )2.5 (C )3 (D )5 3、 序列f(k)=-u(-k)的z 变换等于 。 αω ωδα+=+==-s e L s s t L t L t 1 ][)][cos(1)]([2 2;;t t t Sa j F t u e t f t sin )(1 )()()(= +=?=-; 注:ωαωα

(完整word版)华东师范大学化学教学论试题合集

绪言 1.你对教师专业是怎样认识的?你心目中的化学教师形象是怎样的? 2.结合学习化学课程(中学或大学阶段)印象最深、受益最大的实例,谈谈你对学习化学教学论的必要性的认识。 3.当今化学教育发展趋向如何?你对此有什么认识? 4.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主题1 化学课程 1. 何为科学素养?结合我国实际讨论为什么要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2. 化学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试结合国内外化学课程改革的实例,就某一方面展开论述? 3、化学教学大纲一般包括那几方面内容? 4.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建构的内容体系有何特点? 5.中学化学教学应培养什么能力? 6.我国义务制教学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是什么? 8.高中化学新课程有哪些特点?各个课程模块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功能是什么? 9.化学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10.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11.从哪些方面评价化学教材? 主题2 化学教学的设计与方法 1.化学教学特征是什么?如何阐明这一特征? 2.化学教学论与认识论、科学方法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有什么关系? 3.现代教学设计跟“备课”是不是一回事?请详细论述。 4.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处理好那些关系? 5.实现知识结构和认识结构统一的关键是什么? 6.化学教学活动由哪几个因素组成? 7.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8.化学学习的特征是什么?通过化学学习要求培养的发展学生那些能力? 9.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采取哪些方法? 10.直观教具在化学教学中有什么作用?使用时有什么基本要求?- 主题3 化学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实施 1.化学教学系统是有哪些要素构成的? 2.化学教学过程的教学控制的实质是什么?学习控制主要的体现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3.化学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4.备课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5.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方案包括哪些内容?综合式教职工案包括哪些内容? 6.做好化学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应以什么? 7.化学课堂教党应注意哪些基本要求? 8.在化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应处理好那些关系?9.化学课堂教学分析评价要注意什么? 10.组织化学课处作业内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1.化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2.化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原则是什么?活动形式主要有哪几种?主题4 化学教学测量和评价 1.测量和评价化学成绩对化学质量的提高有什么作用? 2.如何进行书面考试测量?(程序) 3.考试质量分析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4.依据什么对化学教学进行评价? 主题5 化学具体教学策略 5.1化学用语教学 1.化学用语如何进行分类? 5.2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1.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它们的方法是什么? 2.化学基本概念如何分类?各类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在教学中如何处理? 3.对化学基本概念形成方法总的要求是什么? 4.在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5.如何结合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培养学生能力?试举例说明。5.3 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 1.化学基础理论在化学教材和教学中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2.中学化教材中化学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3.各部分理论教材具有哪些共同特点? 4.在化学基础理论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5.4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 1.元素化合物知识选材的依据是什么? 2.中学化学教材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编排体系有什么特点? 3.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要求是什么? 5.5有机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1.有机化合物知识在化学教学中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2.有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编排总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在编排体系上如何具体体现? 3.有机化合物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5.6 化学与生活知识的教学 1.在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化学与生产联系知识分为哪两类?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和不同? 2.生产和生活中化学知识教学基本要求是什么? 3.如何进行化学生产知识教学? 4.教材内容所涉及的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特点是什么?教学时,可采用哪几种教学方法? 5.6化学习题的教学 1.化学习题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练习题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3.如何上好习题课? 4.指导学生解简答题的思路是什么? 5. 解化学计算习题的要领是什么?

信号与系统练习题附答案

《信号与系统》练习题 1、线性性质包含两个内容: 和 。(可加性、齐次性) 2、线性时不变(LTI )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是线性常系数 方程。(微分) 线性时不变(LTI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是线性常系数 方程。(差分) 3、线性时不变系统具有 、 和 。(微分特性、积分特性、频率保持性。) 4、连续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有: 分析法, 分析法和 分析法。(时域、频域、复频域或s 域) 系统依处理的信号形式,可以分为三大类:连续系统、离散系统和混合系统。 5、周期信号频谱的特点是 、 、 。(离散性、谐波性、收敛性) 6、(1)LTI 连续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 。( ∞

2019-2020华东师范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考研详情与考研经验指导

2019-2020华东师范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考研详情与考研经验指导 学院简介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成立于2015年,下辖化学系、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前身“化学系”成立于1951 年华东师范大学建校之初,是由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和同济大学等校化学系部分专业合并组建,是华东师范大学最早成立的理科系之一。 化学院现有教职工143名,拥有一大批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的教师,有教授43名,副教授42名。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国家长江特聘教授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杰出青年4名,优青4名,青年拔尖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14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3名,上海市东方学者3人。上海市曙光学者5名,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2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9名。 目前学院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化学学科),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化学)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另加应用化学和化学教育专业共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院现有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物理化学),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实验室),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治工程技术中心,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青少年化学科技站。 化学院从2002年开始,除招收师范“化学”专业学生外,新招收“应用”化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2014年,在读研究生460人,本科生630人。多年来,化学系重视本科教育工作,学生历来以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等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多次获得华东师大“大夏杯”、全国“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活动竞赛奖项。 近五年来,化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863”高新技术项目、国家“十五” 、“十一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曙光人才资助计划”等,以及由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或省部级以上的各类成果奖近30余项,申请专利120多项,获得专利30多项,国家二类新药证书10项,有100多项成果通过各级鉴定,30余项成果被转化,出版著作20多部。每年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源论文200篇左右。

化学类专业及院校介绍

化学类专业及院校介绍 1.化学 主干学科:化学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基础等。 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其它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应用研究及科技管理的能力。 就业方向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及化学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关于科学研究、化学相关产业的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5.了解化学某些领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开设院校 [北京]清华大学[广东]中山大学 [上海]复旦大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河南]郑州大学 [吉林]吉林大学[江苏]苏州大学 [天津]南开大学[湖南]湖南大学 [重庆]西南大学[山东]中国海洋大学 [四川]成都理工大学[山东]青岛科技大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广东]广州大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甘肃]兰州大学[陕西]西北大学 [河北]河北大学[辽宁]辽宁大学 [安徽]安徽大学[四川]西南石油大学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练习题(有理数分题型专项练习)

七年级2班练习题(有理数) 1、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8米,吐鲁蕃盆地海拔高度-155米,珠穆朗玛峰比吐鲁蕃盆地高( ) A 9003米 B 8693米 C -8693米 D -9003米 2、某天上午的温度是5℃,中午又上升了3℃,下午由于冷空气南下,到夜间又下降了9℃,则这天夜间的温度是 ℃ 3、海中一潜艇所在高度为-30米,此时观察到海底一动物位于潜艇的正下方30米处,则海底动物的高度为___________. 4、黄山主峰一天早晨气温为-1℃,中午上升了8℃,夜间又下降了10℃,那么这天夜间黄山主峰的气温是_________. 5、某地今年1月1日至4日每天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如下表: 其中温差最大的是( ) A 、1月1日 B 、1月2日 C 、1月3日 D 、 1月4日 6、某旅游景点11月5日的最低气温为 2-,最高气温为8℃,那么该景点这天的温差是____. C 1、在–2,+3.5,0,3 2-,–0.7,11中.负分数有……………………( ) A 、l 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在数+8.3、 4-、8.0-、 51- 、 0、 90、 334-、|24|--中,________________是正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整数。 3、在0.6,-0.4,13,-0.25,0,2,-93 中,整数有________,分数有_________. 1、若0|2|)1(2=++-b a ,则b a +=_________。 2、若()()22 110a b -++=,则20042005a b +=__________. 3、若│a —4│+│b +5│=0,则a —b = 4、若│x+2│+│y-3│=0,则xy=________. 5、已知:|a-2|+(b+1)2=0,求b a ,a 3+b 15 的值 6、已知|x —4|+|y +2|=0,求2x —y 的值。 1、 已知a 、b 互为相反数,m 、n 互为倒数,x 绝对值为2,求x n m c b mn --++ -2的值

考研择校择专业 分析化学专业院校排名

考研择校择专业分析化学专业院校排 名 排名学校名称星级重点学科博士点 1 北京大学5★3 1 2 武汉大学5★ 3 1 3 南京大学5★3 1 4 清华大学5★3 1 5 厦门大学5★3 1 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3 1 7 浙江大学5★3 1 8 吉林大学4★3 1 9 南开大学4★3 1 10 复旦大学4★3 1 11 湖南大学4★3 1 12 中山大学4★0 1 13 东北大学4★0 1 14 四川大学4★0 1 15 兰州大学4★0 1 16 山东大学4★0 1 17 华东师范大学4★0 1 18 陕西师范大学4★0 1 19 福州大学4★0 1 20 同济大学4★0 1 老师整理了几个节约时间的准则:一是要早做决定,趁早备考;二是要有计划,按计划前进;三是要跟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总之,考研是一场“时间战”,谁懂得抓紧时间,利用好时间,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1.制定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 这里所说的计划,不仅仅包括总的复习计划,还应该包括月计划、周计划,甚至是日计划。努力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但却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把学习计划精确到每一天,这样才能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当然,总复习计划是从备考的第一天就应该指定的;月计划可以在每一轮复习开始之前,制定未来三个月的学习计划。以此类推,具体到周计划就是要在每个月的月初安排一月四周的学习进程。那么,具体到每一天,可以在每周的星期一安排好周一到周五的学习内容,或者是在每一天晚上做好第二天的学习计划。并且,要在每一天睡觉之前检查一下是否完成当日的学习任务,时时刻刻督促自己按时完成计划。 方法一:规划进度。分别制定总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学习时间表,并把它们贴在最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按计划进行。 方法二:互相监督。和身边的同学一起安排计划复习,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方法三:定期考核。定期对自己复习情况进行考察,灵活运用笔试、背诵等多种形式。 2.分配好各门课程的复习时间。

信号与系统试题库史上最全(内含答案)

信号与系统 考试方式:闭卷 考试题型:1、简答题(5个小题),占30分;计算题(7个大题),占70分。 一、简答题: 1.dt t df t f x e t y t ) ()()0()(+=-其中x(0)是初始状态, 为全响应,为激励,)()(t y t f 试回答该系统是否是线性的?[答案:非线性] 2.)()(sin )('t f t ty t y =+试判断该微分方程表示的系统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是时 变的还是非时变的?[答案:线性时变的] 3.已知有限频带信号)(t f 的最高频率为100Hz ,若对)3(*)2(t f t f 进行时域取样, 求最小取样频率s f =?[答案:400s f Hz =] 4.简述无失真传输的理想条件。[答案:系统的幅频特性为一常数,而相频特性为通过原点的直线] 5.求[]?∞ ∞ --+dt t t e t )()('2δδ的值。[答案:3] 6.已知)()(ωj F t f ?,求信号)52(-t f 的傅立叶变换。 [答案:521(25)()22 j f t e F j ωω --?] 7.已知)(t f 的波形图如图所示,画出)2()2(t t f --ε的波形。

[答案: ] 8.已知线性时不变系统,当输入)()()(3t e e t x t t ε--+=时,其零状态响应为 )()22()(4t e e t y t t ε--+=,求系统的频率响应。[答案:()) 4)(2(52)3(++++ωωωωj j j j ] 9.求象函数2 ) 1(3 2)(++=s s s F ,的初值)0(+f 和终值)(∞f 。 [答案:)0(+f =2,0)(=∞f ] 10.若LTI 离散系统的阶跃响应为)(k g ,求其单位序列响应。 其中:)()2 1 ()(k k g k ε=。 [答案:1111 ()()(1)()()()(1)()()(1)222 k k k h k g k g k k k k k εεδε-=--=--=--] 11.已知()1 1 , 0,1,20 , k f k else ==??? ,()2 1 , 0,1,2,3 0 , k k f k else -==??? 设()()()12f k f k f k =*,求()3?f =。[答案:3] 12.描述某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为()()()122()y k y k y k f k +---= 求该系统的单位序列响应()h k 。[答案:21()[(2)]()33 k h k k ε=-+] 13.已知函数()f t 的单边拉普拉斯变换为()1 s F s s =+,求函数()()233t y t e f t -=的单边拉普 拉斯变换。[答案:()2 5 Y s s s = ++] 14.已知()()12f t f t 、的波形如下图,求()()()12f t f t f t =*(可直接画出图形)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同步练习题共4套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同步练习题共4套2.10有理数的除法 知识点1倒数 1.-7的倒数是() A.7 B.-7 C.17 D.-17 2.下列各数中互为倒数的是() A.-5和5 B.-612和213 C.0.75和34 D.-1和-1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3的倒数是-32 B.一个数与它的相反数的商是-1 C.任何一个非零有理数的倒数的符号与这个数本身的符号相同 D.正数的倒数大于它本身 4.-2.6的相反数是______,倒数是________;-334的相反数是________,倒数是________. 知识点2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5.计算(-18)÷6的结果是() A.-3 B.3 C.-13 D.13 6.下列运算错误的是() A.(-21)÷7=-3 B.-23÷-113=12

C.34÷-113=-1 D.-2467÷(-6)=417 7.计算(-1)÷(-5)×-15的结果是________.8.被除数是-512,除数是-1211,则商是________.9.计算:(1)(-18)÷(-6);(2)(-3)÷(-34); (3)-3.5÷78;(4)725÷-145. 10.化简下列分数: (1)-546;(2)65-15;(3)-72-18.

11.计算: (1)-334×0÷-378; (2)2÷-18÷-12; (3)-23÷-135÷(-0.25); (4)-2.5÷516×-18.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有理数都有倒数 B.一个数的倒数一定小于这个数 C.若两个数的商为0,则被除数等于零,除数不能为0 D.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0 13.从-3,-1,1,5,6五个数中任取两个数相乘,若所得积中的最大值为a,最小值为b,则ab的值为() A.-53 B.-2 C.-56 D.-10 14.下列计算:①(-1)×(-2)×(-3)=6;②(-36)÷(-9)=-4;③23×(-94)÷(-1)=32;④(-4)÷12×(-2)=16.其中正确的有() A.4个B.3个C.2个D.1个 15.一个数的倒数是-12,则这个数的相反数是________. 16.我们规定符号“※”的意义是a※b=a×ba+b(a ≠-b),求2※(-3)※(-4)的值.

信号与系统试题附答案

信号与系统复习参考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4、已知连续时间信号,)2(100) 2(50sin )(--=t t t f 则信号t t f 410cos ·)(所占有的频带宽度为() A .400rad /s B 。200 rad /s C 。100 rad /s D 。50 rad /s

f如下图(a)所示,其反转右移的信号f1(t) 是() 15、已知信号)(t f如下图所示,其表达式是() 16、已知信号)(1t A、ε(t)+2ε(t-2)-ε(t-3) B、ε(t-1)+ε(t-2)-2ε(t-3) C、ε(t)+ε(t-2)-ε(t-3) D、ε(t-1)+ε(t-2)-ε(t-3) 17、如图所示:f(t)为原始信号,f1(t)为变换信号,则f1(t)的表达式是() A、f(-t+1) B、f(t+1) C、f(-2t+1) D、f(-t/2+1) 18、若系统的冲激响应为h(t),输入信号为f(t),系统的零状态响应是()

19。信号)2(4sin 3)2(4cos 2)(++-=t t t f π π 与冲激函数)2(-t δ之积为( ) A 、2 B 、2)2(-t δ C 、3)2(-t δ D 、5)2(-t δ ,则该系统是()>-系统的系统函数.已知2]Re[,6 51)(LTI 202s s s s s H +++= A 、因果不稳定系统 B 、非因果稳定系统 C 、因果稳定系统 D 、非因果不稳定系统 21、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冲激响应曲线如图所示,该系统微分方程的特征根是( ) A 、常数 B 、 实数 C 、复数 D 、实数+复数 22、线性时不变系统零状态响应曲线如图所示,则系统的输入应当是( ) A 、阶跃信号 B 、正弦信号 C 、冲激信号 D 、斜升信号 23. 积分 ?∞ ∞-dt t t f )()(δ的结果为( ) A )0(f B )(t f C.)()(t t f δ D.)()0(t f δ 24. 卷积)()()(t t f t δδ**的结果为( ) A.)(t δ B.)2(t δ C. )(t f D.)2(t f

九年级上册华师大版---化学基础知识点

+6 第一章化学反应 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 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保持不变,只 是原子进行了重新组合,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定相等 一定改变:分子种类,物质种类,可能变:分子数目,一定不变:原子的种类,数目, 质量,元素种类 注意: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要注意“化学变化”和“参加”这两个词。首先,质量守 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其次,之所以强调“参加”,是因为 某物质未必全部参与反应。如2g氢气和8g氧气反应只生成9g水,因为只有1g氢气 参加反应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①配平(根据反应前原子的总数=反应后原子的总数) ②反应条件“点燃”、“加热(或者用“Δ”)”、催化剂③只有生成物中有气体或 者沉淀生成时,用“↑”、“↓” 4.书写化学方程式,我们要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1)化学方程式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2)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 5.微观模型图: 6.化合价口诀表 7.常见的元素符号 第二节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8.化合反应:字母表达式A+B→C (多变一) 9.分解反应:字母表达式C→A+B (一变多) 10. 第三节用分解反应的方法制取氧气 11.工业上制取氧气:空气冷冻分离法。利用了液态氧和氮的沸点不同 1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ClO32-氯酸根 MnO4-高锰酸根 MnO42-锰酸根 催化剂是改变反应速度的物质,但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会变 13. 14.收集气体的实验装置 图1 图2 图3 图1排水法:适用于难溶于水的气体(例如O2,H2) 图2 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例如O2,CO2) 图3 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气体密度小于空气(例如H2) 密度大小可以用相对分子质量来比较,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9,气体的相对分子质 量大于29为密度大于空气,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为密度小于空气 第四节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5.计算题的步骤:①设未知量为X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意要配平 ③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比,已知量,未知量 ④列比例式,求解 ⑤简明地写出答案 16.已知量的确定: 生成物①有气体或者沉淀生成,可以用气体或者沉淀作为已知量代入计算 化学计算题已知量一般都是以生成的气体作为条件比较多 17. 18. 19.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