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错误的争论

错误的争论

错误的争论
错误的争论

错误的争论:两种级别驱逐舰之争

三年半以前,美国海军宣布他们正在缩减DDG-1000级驱逐舰计划、重新启动DDG-51级驱逐舰的采购工作。这一表态引发了“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DDG-1000)支持者的抗议,各大媒体也发表了一些相关评论。尽管各方都持有各自的见解,在《2010财年国防拨款法案》确定为两艘DDG-51级驱逐舰提供预先造舰资金、完成3艘DDG-1000级驱逐舰的采购工作后,这种争论终于稍有平息。

但是,迈克尔?法比于去年夏天在《航空周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说明,关于DDG-1000级驱逐舰和DDG-51级驱逐舰的争论已经再度燃起烽烟。从这些文章的内容来看,防务分析人士、海军官员和造舰承包商等各方关于此话题的讨论,基本上都是以海军不断增长的弹道导弹防御(BMD)任务、新型导弹防御雷达的发展以及最适合执行上述任务的舰艇平台为中心展开的。另外,海军关于DDG-1000级驱逐舰的决策也已经成为美国审计总署(GAO)的审核项目。

美国审计部署的调查工作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始。毫无疑问,由于政府对于国防规划的新战略方针造成了国防部财政预算即将削减,海军整体兵力结构都将服从于严格的审查。可以预见的是,也是由于水面战斗舰是海军舰队中意义重大、作用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保护驱逐舰造舰计划以防偏离预

定方向的争论必将应时而发。此前的争论以武器系统的发展

和未来作战环境的确定性认识为焦点,将DDG-1000级驱逐舰和DDG-51级驱逐舰看成是在舰队中作用类似的两个竞争对手,而且得出了比较狭隘的结论。

一、并非甚至不近似同一任务

事实上,这两种驱逐舰并不是而且也从来没有成为竞争

对手。在未来财政预算紧缩的环境下,如果以“两者为竞争

对手”为基准点重新展开相关讨论,必将形成负面影响。水

面战斗舰造舰计划的长期性健康程度,更少地依赖于某一特

定舰型为某一假定威胁或者作战想定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国会和公众对于某一舰型在国家安全政策

下适合舰队某一作用的广泛理解。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断:DDG-1000级驱逐舰对于舰队整体的概念性和计划性的孤立,最终使海军作出了削减该计

划的决定,而此舰型的支持者失去了保卫这一计划的基础,

只能把现有舰型的已知缺点和“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所拥

有的卓越的新能力相比较。例如,2009年发表于《华尔街日报》上的对国防部长的一封公开信指出,“传统平台和新技

术之间的战线已经拉开”,以及“现在的问题是,是继续对

能力已经得到证明的DDG-51级驱逐舰进行宙斯盾作战系统相

关投资,还是转向目前正在建设之中的DDG-1000级驱逐舰这一未来平台。”

DDG-51级驱逐舰的构思和建造,是为了发挥多任务驱逐舰的传统性作用。这些任务,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都是防御性的。因此,DDG-51级驱逐舰的任务是同航母战斗群(CVBG)、水面战斗群(SVG)、两栖戒备群(ARG)共同行动并为他们提供保护,同时独立执行某些低强度任务。DDG-51级驱逐舰的建造数量,是要取代那些老型驱逐舰,满足保护航母战斗群、水面战斗群和两栖戒备群的舰只数量需求。至目前为止,已有60多艘DDG-51级驱逐舰加入现役,成为目前海军舰队的主力军。除了所担负的防御性主要任务以外,DDG-51级驱逐舰的MK41型垂直发射系统能够发射“战斧”导弹,从而提供了一种打击能力,成为航母舰载机联队和海军陆战队远征部队进攻力量的补充。这一点,使DDG-51级驱逐舰能够完成以前由巡洋舰和大型舰只所承担的某些任务。

虽然DDG-51级驱逐舰设计于冷战时期,但在前苏联解体之前还未加入现役。如果这种驱逐舰并不适合于冷战后的作战行动,那么早在上世纪90年代其建造计划就将取消。与此相反,海军选择了继续推进DDG-51级驱逐舰的建造工作,因为此舰的防御性和进攻性能力极适合于冷战后的海军行动。在西南亚和东欧的危机中,这一点得到了充分证明。后期的几艘DDG-51级驱逐舰还增加了反潜战(ASW)能力,使这些驱

逐舰变成了具有灵活性和多任务性的战斗舰,能够在任何战区针对多种潜在威胁进行进攻性和防御性运用。

DDG-1000级驱逐舰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在冷战后战略环境中执行两种截然不同的任务。第一个任务是作战性的,反映于其“对陆攻击驱逐舰”的早期设计思路。这一任务,是由“武库舰”(arsenal ship)概念发展而来的。DDG-1000级驱逐舰的作用是,在近海作战的早期加入一种新能力,在不被敌方探测发现的情况下驻泊于近岸海域,打击内陆数英里内的目标,支援进攻兵力。因此,DDG-1000级驱逐舰必须具备隐身性,在舰型设计上必须注意低反射信号性。

DDG-1000级驱逐舰还装备了极远射程舰炮和打击导弹。在对陆攻击时,DDG-1000级驱逐舰无需保护其他舰艇或者部队,因为舰队中已有其他战舰担负这些任务。因此,DDG-1000级驱逐舰装备了“自我防御”性的对空防御作战能力(近程导弹和多功能雷达)以及主要用于近海作战的反潜战系统。DDG-1000级驱逐舰还装备有“L”波段雷达,能够针对某些导弹攻击进行预警。

DDG-1000级驱逐舰的第二个作用是为舰队引入大量由各种研究工作所形成的21世纪新技术,包括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舰艇作战特性研究”。这些新技术很多都是针对舰队范围内的船体以及机械性和电气性能力等方面的升级改造,

包括电力驱动、自动化损伤控制、复合船室和舷侧内倾船体等。这些加入DDG-1000级驱逐舰之上的新能力,将在未来适当时机移植到航母、水面舰艇和潜艇之上。

二、受限于近海任务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可能正是DDG-1000级驱逐舰针对假定近海环境的优化设计使其极易受到另一种陆基威胁的攻击,这种攻击就是预算削减。当“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在21世纪到来后逐渐成型时,“对陆攻击”在国家优先权次序中却

降低了。而与此同时,困扰了美国多年的弹道导弹威胁却变

得越来越紧迫。弹道导弹不仅可以攻击城市和岸上部队,由

潜在对手发展的某些导弹还可以威胁到航母和大甲板两栖舰。针对此威胁对舰队进行装备,成为国家和海军的优先投资事务。

这种弹道导弹防御任务,更适合由为此而设计的战舰承担,包括那些为执行舰队传统性任务而建造的“宙斯盾”巡

洋舰和驱逐舰,而这些任务中的主要内容就是区域性对空防御。但是,当舰队拥有足够DDG-51级驱逐舰的数年后,海军突然发现仅靠这些战舰并不足以完成另外一些新任务。

考虑到事务优先权的变化问题,在行动需求更为紧迫的

基础上,证明新舰型建造工作的合理性就变得愈加困难,至

少在确定建造数量上问题就面临着这一挑战。结果,DDG-1000

级驱逐舰的争论首先转向重视该舰型的新技术、武器装备以及预期成本效率。从那以后,“朱姆沃尔特”级驱逐驱逐舰的建造工作就开始以“多任务”舰为推进方向。在该舰型的设计思想中,加入了新型舰载体搜索雷达(Volume Search Radar,VSR)以取代L波段雷达,而且武器装备序列中也引进了标准导弹。舰载体搜索雷达能够保护除DDG-1000级驱逐舰以外的任何舰艇或者兵力,规避空中打击或者导弹攻击,但由于对于本舰的保护作用不大因此还需进一步发展。最终,由于此雷达的发展工作不管从时间上还是预算上来说都存有极大难度,因此不得不放弃。海军对DDG-1000级驱逐舰在舰队中的预期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决定主要以此舰型配合“福特”级航母行动。

因此,目前在建的DDG-1000级驱逐舰仍然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用于近海作战对陆攻击的初始设计思路。这些战舰只是名义上的“驱逐舰”,准确地说其实际作战用途更像是现代战列舰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驱逐舰,主要作用不是保护其他舰艇。在一定程度上,DDG-1000级驱逐舰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导弹驱逐舰。

尽管DDG-51级驱逐舰和DDG-1000级驱逐舰之间有很明显的区别,但是各界仍然再次提出了将两种舰型置于对立面的争论。如以上我们提出的,这些争论大部分围绕未来作战特征而展开,特别是强调新兴的弹道导弹防御任务。DDG-1000

级驱逐舰的支持者断定,此舰的可发展性战斗系统能够轻而易举地进行改进以满足弹道导弹防御需求,指出了该舰型的适应性以及由开放式架构和减少舰员需求而带来的成本节约等优点。即使是这些观点能够成为现实,对于应对不断增长的弹道导弹防御威胁来说,建造足够数量的具有弹道导弹防御能力的DDG-1000级驱逐舰,也远远没有装备足够数量的DDG-51级驱逐舰快。

另外,要为DDG-1000级驱逐舰增加弹道导弹防御能力,就将需要对DDG-51级驱逐舰的同一类型投资进行重新调整。需要记住的是:以弹道导弹防御任务对“宙斯盾”系统进的重新设计开始于20多年以前。现在要进行两种舰型的弹道导弹防御任务调整,将需要比海军现有研发和采购工作所计划更多的投资。即使海军决心对DDG-1000级驱逐舰进行弹道导弹防御能力升级,在等待建造出足够数量的DDG-1000级驱逐舰、形成强大的舰队实力的过程中,海军也仍然必须对DDG-51级驱逐舰进行相关升级改造。并不是说DDG-1000级或者其衍生舰型将来无法发挥重要的导弹防御作用,而是必须认识到,当前的DDG-1000级驱逐舰并不是为此任务而设计,因此将需要极多的计划工作、注意力和资源才能达到这一任务要求。这不是一项可以一蹴而就的工作。

三、进行决策的正确框架

在当前特别是财政紧缩的环境条件下,海军和公众应当

如何思考这两种舰型?我们认为,不应当把DDG-1000级驱逐舰和DDG-51级驱逐舰看成竞争对手,而应当视为未来舰队中可以互为补充的两个组成部分。

首先,我们不应当将思维集中于某一特定作战环境或者

威胁(即使是弹道导弹),而应当重申舰队在国家安全政策

中的本职,即履行对于威慑、存在、危机反应、海洋控制和

国际性兵力投送的战略职责。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从

整体角度上看待海军舰队,他们是一种全球性力量,各个组

成部分以互相支援的方式行动、基于任务而组织是舰队在各

种冲突中应对挑战的必要条件。

第二,海军必须根据DDG-51级驱逐舰进行弹道导弹防御的实战总结和从DDG-1000级驱逐舰技术发展中所得到的经验,就未来水面战斗舰将如何发展的问题改进计划。关于两舰型

的争论主题应当是“此舰和彼舰”,而不是“此舰或彼舰”。现在,我们无需提出未来替代舰型的绝对完美途径,因此也

无需为未来担负决策责任的领导人创造选项。这些选项应当

根据将两种舰型都考虑在内。

在发表于《航空周刊》的一篇文章中,法比称在去年八

月份准备提交海军作战部长的一份简报为后者提供了一种

“采购更多DDG-1000级驱逐舰”的选项。如果这一简报已经

提交,我们在此提出如下三项建议,以阐明被媒体争论所掩盖的事实:

1.作为作战舰艇,DDG-51级驱逐舰和DDG-1000级驱逐舰并非竞争对手。两种舰型可将共存于同一时期,分别用于执行不同的任务,互为对方的补充力量。DDG-1000级驱逐舰并非DDG-51级驱逐舰的替代舰。坦率地说,DDG-51级驱逐舰并不需要替代舰。

2.作为未来舰艇设计的不同建造模块,DDG-51级驱逐舰和DDG-1000级驱逐舰同样也不是竞争对手。相反,通过两种舰型的建造,我们可以获得工程、技术和设计上的进步,为未来舰队和舰艇提供发展选项。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为出现一些只能从中选择其一的竞争性设计或者技术,但实际上这种选择将很少出现在舰型层次上。事实上,只有在舰体的大小和类型上有可能出现此情况,但从时间上考虑,现在就此问题做出决策将是不成熟的。我们有时间让DDG-1000级驱逐舰在海上证明自己。

3.数年前,海军水面部队开展了一场“战役”,旨在提高自身“上”(区域对空作战)、“中”(打击和精确火力)、“下”(反潜战和水雷战)能力。同时推进DDG-51级驱逐舰和DDG-1000级驱逐舰的发展建造工作,将使舰队能够磨炼DDG-51级驱逐舰的战术性自动化导弹防御/战区弹道导弹防

御优势、DDG-1000级驱逐舰的打击和精确火力优势,以及两种舰型所共有的反潜战和水雷战能力。这三种优势进行融合所形成的经验、战术和技术将纳入我们的舰队现代化和建设规划工作中。

四、从争论到现实

一些媒体把两种舰型的不恰当对比进行了延续,使之成为公众关于“传统系统对未来系统”或者“海军最后一战”的争论话题。这种做法,对于“未来海军建设”的有效讨论无疑是有害的。对于DDG-51级驱逐舰和DDG-1000级驱逐舰的评估工作,必须以“两种舰型是针对不同任务而设计的不同战舰”这一现实为起点。如目前的设计,DDG-1000级驱逐舰无法完成弹道导弹防御任务,而新的DDG-51级驱逐舰就可以胜任这一工作。在DDG-1000级驱逐舰下水并以事实证明能够有效执行设计任务之前,我们无法对“是否应当对DDG-1000级驱逐舰进行重新配置以担负弹道导弹防御任务”这一问题无法作出恰当决策。

DDG-51级驱逐舰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为“对陆攻击”而设计的,因此虽然能够发射“战斧”导弹,却不能在此领域与DDG-1000级驱逐舰相比较。DDG-51级驱逐舰和DDG-1000级驱逐舰都可视为多用途舰,因为他们可以用于多种任务,特别是在反水面战和反潜舰等传统性的驱逐舰作战领域。但是,

不管在舰队对空防御作战方面还是在远程打击作战方面,同为多用途舰并不表示两者就是竞争对手。事实是,在这些领域内,两型的能力从来都不是相同的。因此,根本没有对此进行争论的必要。

也许,只有结束这场“争论”,我们才能以分析工作和热情去审视这样一个问题:未来海军水面舰艇应当是多用途舰还是专业化舰?但是,现在却只有争论!

关于辩论场上常见的逻辑错误文档

2020 关于辩论场上常见的逻辑错误文 档 SPEECH DRAFT

关于辩论场上常见的逻辑错误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 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魅力演讲可以 让演说者能够更好的抓住核心,把握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演讲的效果,发 挥到极致,充分展现演讲魅力,释放能量,从而产生最大影响力!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一、自相矛盾 逻辑、思想、言论中的自我否定现象,常见于一支队伍对立论没有统一,或者部分队员对立论没有吃透的情况。这种情况很好理解,不需举例。 二、偷换概念/偷换前提 将辩题的前提和定义偷换成与公众认可的定义不相符的前提和定义。他有以下几种情况:1,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2,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3,抓住概念之间的某种联系和表明相似之点,抹煞不同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4,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整体属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子的属性。5,偷换论题。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

要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转移论题。偷换论题和偷换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偷换论题常常表现为偷换论题中的某些重要概念。 举例:“生之恩不如养之恩”,“生”应该解释为“生育”,却被解释为了“生命”。 三、攻击辩题、避实就虚、栽赃、偷换辩题 偷换论题是违反同一律对判断运用的要求所犯的错误。而最常见的“栽赃”有两种:1.故意回避对方的问题;2.故意歪曲对方的观点然后加以振振有词的“批驳”,然后宣布自己得胜。 四、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指仅根据少数事例得出一般性结论的简单化的归纳方法。由于任何实例都不难找到,因此在严肃的科学思维中,仅仅靠个例只能提出初步的假说,而不能证明任何命题。 举例:我方三辩这种人买了东西就从来不要发票,可见消费者自我意识不高啊! 五、不当类比 在运用类比推理时,仅仅根据两事物为数很少的又不具备典型性的共同属性,就推断类比对象具有与已知属性相关性程度不高的另一属性,这种错误的类推逻辑上叫做不当类比。 举例:每个家庭都是需要有一个家长的,所以国际社会也需要美国来维持秩序。 六、双重标准 双重标准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诡辩术,指在同一问题上对不同

常见逻辑谬误

常见逻辑谬误 其实逻辑学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神秘和阳春白雪,我们日常生活中对话以及在论坛上发言都在遵循语法、文法的逻辑严谨,但是有时也会出一些笑话。 为了给无暇深究逻辑学原理的网友一个在论坛上发言更加简洁、有理、有力的速成办法,现将常见逻辑谬误单独发帖如下: 谬误是指人们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中所产生的一切逻辑错误。 谬误可以分为两大类:形式谬误与非形式谬误(概念谬误)。 形式谬误是指那种由于违反形式逻辑的规则而产生的逻辑形式不正确的各种谬误,如:同语反复、循环定义、概念不当并列、偷换概念、转移论题、自相矛盾、两不可、以偏盖全、循环论证、倒置因果等。 非形式谬误是从形式上看是符合逻辑的,但因为其中因知识水平、常识、概念定义等错误而得出谬误的结论,如:词语歧义、语句歧义、诉诸无知、诉诸武断、诉诸怜悯、诉诸感情、人身攻击、诉诸权威、因人纳言、因人废言等。 (一)形式谬误 1、同语反复 同语反复和循环定义一样违反了定义的一条规则,即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具体地说,同语反复是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例如: -乐观主义者就是乐观地对待生活的人。 2、循环定义 循环定义是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例如: -如果把"奇数"定义为"偶数加1",那么,偶数是奇数加1得到的数。 -如果把丈夫定义为妻子的爱人,那么,妻子就是丈夫的爱人。 在这个定义中,定义"丈夫"必须用"妻子"这个概念,而定义"妻子"则必须用"丈夫"这个概念,因此,这个定义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明。 复习题 -甲问:什么是生命?

乙回答:生命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甲又问:什么是有机体? 乙回答: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 以下那项与上述对话最为类似: ①甲:什么是真理? 乙:真理是符合实际的认识。 甲:什么是认识? 乙:认识是人脑对外界的反应 ②甲:什么是逻辑学? 乙: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规律的科学。 甲:什么是思维形式结构规律? 乙: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是逻辑规律。 ③甲:什么是家庭? 乙: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羊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甲:什么是社会群体? 乙:社会群体是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单位。 ④甲:什么是命题? 乙:命题是用语句表达的判断。 甲:什么是判断? 乙:判断是对事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⑤甲:什么是人? 乙:人是有思想的动物。

辩论赛中常见的十四个逻辑问题

辩论赛中常见的十四个逻辑问题 一、强加因果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这种错误往往很具迷惑性,许多辩手场上反应不过来。 前几年很热门的一本书叫《货币战争》,里面有这样的描述“林肯总统表面上看是被南方暗杀,实际上他是在签署了XX金融协议X天后被杀害的...肯尼迪总统遇刺前签署了XX金融协议,试图打击大财团利益....里根总统在签署XX金融协议后,旋即遇刺....”这些煽动性的描述让许多读者自行联想,从而脑补出“美国金融集团控制了美国政坛,如果总统试图限制他们的利益,那么他们连总统都敢杀掉”这个结论。 这就是犯了“把前后联系偷换成因果联系”的错误。 打个比方,我每次考砸前都会吃早饭,但我不能说“我因为吃了早饭所以考砸了”。同样的,美国总统每年都会签署无数的文件,不能把遇刺总统都签署过金融相关文件就得出“总统遇刺和金融文件”有关。这里打个比方,宋鸿兵试图以总统遇刺前都签署过金融协议来论证相关性,但每个总统遇刺当天都会吃早饭,难道能证明总统遇刺是因为吃了早饭么?显然不能。何况,林肯、肯尼迪、里根等人的遇刺,显然和金融体系不直接相关。 一般情况下,因果联系都有前后联系,但前后联系不一定有因果联系。 二、倒果为因 个人认为,如果要挑选一本最重要的必读书给辩手,那非《统计陷阱》莫属。这本书里面的逻辑讲解和案例分析既生动有趣,又严谨科学,我看了5遍,每遍都能学到很多。 里面提到了一个案例:美国某州的麻风病患者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因此许多人得出结论“这个州的气候一定是很容易得麻风病。” 但其实恰好相反,这个州的气候是全国最有利于麻风病患者治愈的,所以全国的麻风病患者都会来这里治疗,所以这个州的麻风病患者才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 前几天的热门状态也是一个道理:“二战时,盟军请了一位科学家来研究该加强飞机哪块机身的防护。这位科学家统计了飞机的中弹区域分布图,发现机翼是中弹最多的部位,座舱和发动机则是中弹最少的。那么是不是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呢?事实是,能统计到的样本都是中弹后活着回来的飞机,而那些中弹后坠毁了的是不在统计范围内的。也就是说,机翼中枪只是轻伤,中弹最少的座舱和发动机才是致命部位,这里才是最需要加强防护的。” 在辩论场上时,当对方提出了一个让你觉得很突然的数据(比如X州麻风病人最多)时,不要本能地逃避或者害怕,而应该仔细思考一下,对方的数据是否能推出相应的论据。 三、偷换概念/偷换前提 将辩题的前提和定义偷换成与公众认可的定义不相符的前提和定义。 它有以下几种情况: 1,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比如“情在理先/理在情先”,这个题目本来讨论的就是人际关系中人情和道理的比较,可许多反方会把“理”定义成“宇宙万物的生存规律”等奇怪的定义,就属于偷换概念。 2,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比如02全辩“网聊有聊”,“有聊”在语境中是“有意义”的意思,可是正方电子科大偷换成了“存在有聊天这一活动”,就是典型的偷换。 3,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整体属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子的属性。 4,偷换论题。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要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转移论题。 这里说个题外话,由于语境的区别,出现定义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定义分歧一般都要先交锋定义。一般原则是第一常识定义不需要过多演绎,但是反常识定义必须开展论证演绎。

辩论逻辑错误大全

逻辑错误一览,全了!无论你是打辩论赛,还是想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甚至是更想有水平地骂人~~~ 这个必看啊~~~ * 当你与别人讨论,尝试获得答案或解释时,你可能会遇到一些人犯上逻辑谬误。这样的讨论是无意义的。你可能尝试向对手要求证据或提供其他假设,令你获得更好或更简单的解释。如果都失败,可以尝试指出你讨论对手的问题。你可辨认他的逻辑问题以免深究,以及可告知讨论对手关於他的谬误。以下是简单介绍其中最常见的谬误: 人身攻击(ad hominem) o 拉丁语「向着人」的意思。辩者用人身攻击来攻击对手,而不是在讨论议题。当辩者不能用证据、事实或理由去维护他的立场,他可能透过标签、稻草人、骂人、挑衅及愤怒的人身攻击方式来攻击对手。 诉诸无知(appeal to ignorance / argumentum ex silentio) o 以诉诸无知作为某些证据。(例如:我们没有证据说神不存在,所以祂一定存在。又例如:由於我们没有关於外星人的知识,这表示他们并不存在。)对某些东西的无知,是与它的存在与否无关。 全知论据(argument from omniscience) o (例如:所有人都相信某些东西,每个人都知道的。)辩者需要有全知能力以清楚每个人的信仰、怀疑或他们的知识。小心如「所有」、「每个人」、「每种东西」、「绝对」等词语。 诉诸信心(appeal to faith) (例如:如果你不相信,是不能清楚明白的。)如果辩者倚仗信心作为他论据的根基,那麽你在以後的讨论所能得到的将不多。根据定义,「信心」是倚靠相信,并非靠逻辑或证据支持。信心倚赖非理性的思想,并会产生不妥协。 诉诸传统(appeal to tradition) (类似主流思想谬误)(例如:占星、宗教、奴隶)只因为人们以此为传统,与它本身的存活能力无关。 诉诸权威(argument from authority / argumentum ad verecundiam) * 以「专家」或权威的说话作论据的根基,而不是用逻辑或证据来支持该论据。(例如:某某教授相信创造科学。)只由於某个权威的声称,不足以代表他已令这声称正确。假如辩者展示某专家的论据,那麽看看它有否伴随着原因,以及它背後证据的来源。 不良後果论据(argument from adverse consequences) * (例如:我们应判被告有罪,否则其他人会仿效而犯上类似的罪行。)只因为讨厌的罪行或行为出现,并不足以代表被告犯了该罪,或代表我们应判他有罪。(又例如:灾难的出现是因为神惩罚不信者,所以我们都应该信神。)只因灾害或惨剧发生,与神是否存在、或我们该信甚麽并无关系。 恐吓论据(argumentum ad baculum) * 论据根基於恐惧或威胁。(例如:如果你不信神,你将会下地狱被火烧。)

谈谈辩论场上的五个误区 [转]

谈谈辩论场上的五个误区 [转] ·信马游缰,漫无无际打辩论 现象:不少辩手为了显示自己“修为了得”,海阔天空地跟对方针锋相对,全然不顾己方立场为何物。结果“辩论赛”成了“知识竞赛”,评委只能无奈地给出一个评价:“离题!” 解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少辩手以为在辩论场上只要不回答对方的问题就意味着己方的失败,会被扣分。其实不然。对于明显超出讨论范围或者与辩题关联意义不大的问题完全可以不予回答,并且揭露对方离题的事实。所以,辩手在分析辩题时,首要考虑的就是辩题给双方设定立场的内在证明责任。比如,一个辩题是:“中国应当/不应当引进版权补偿金制度”。我们暂不分析题目内容,单从题目内在设定的证明责任来看,正方(应当)要证明引进补偿金制度的理由,而反方(不应当)的证明限度仅为不赞成引进该制度的理由即可。如果正方要求反方:“如果你不同意我的制度,那么请你提出一个更好的制度来比较。”此时反方提出一个新的制度来与正方的版权补偿金制度加以比较,那么辩题就引申为:“中国引进版权补偿金制度更好还是引进某新制度(反方所提)更好”。如此不仅偏离了原辩题,也缩小了反方立场。此时,反方完全可以拒绝,并指出对方偷换辩题的错误。因此,在准备辩论阶段,第一步就在于确定己方立场的证明责任,划定证明范围。而在赛场上,牢牢把握自己的证明义务限度,能够帮助辩手紧扣立场,不落对方圈套。 引申:辩论场上的激烈交锋是人们期待的精彩赛况。但激烈交锋既有可能是一场精彩的“辩论之战”也有可能沦为耍嘴皮子的“口水仗”。二者的分界线在何处?我们可以粗略地将辩论语言分为两大类:进攻与防守。辩论场上的进攻就是问问题,包括根据己方立场发出的疑问、质问,归纳对方立场错误的反诘、归谬。防守就是回答问题或者阐述立场,包括根据己方立论逻辑和观点回答对方问题以及正面阐述己方理由。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己方立论——这也便是“辩论”与“口水仗”的分界线。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队伍对同一个辩题就有一千种解读。辩论场上克敌制胜的关键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和环节内,最大程度地让评委和观众理解和接受自己对辩题的解读。一个优秀的辩手,就像一个新闻发言人或者外交官,无论面对怎样尖锐的问题都能在回答中回归自己的基本立场。因此,辩手在辩论时要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我问答的内容与辩题立场究竟有无关联?第二,我问对方的问题能否证明我方观点?只有紧扣自己的立场,才能给身边的队友以继续衔接的可能,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有的放矢,进而让评委和观众充分理解己方论证的理由,谓之“万变不离其宗”。 ·死缠烂打,一个问题问到底 现象:突然发现自己准备的一个问题对方很难回答,于是欣喜若狂,自诩找到对方致命软肋,便整场死死追问,颇有“不逼死对方不罢休”之势。导致的结果是,在沾沾自喜地以为占尽便宜之时,不仅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得理不饶人”、“过分纠缠”的负面印象。 解析:就某一个问题与对方穷追不舍的同时,也意味着放弃阐述自己其他理由的机会。在某场比赛中,正方发现了对方的一个逻辑漏洞,便死死咬住不放,乃至最后总结陈词时,正方辩手仍然狠狠批驳反方的这个逻辑问题,最终败北。评委点评时说了这样一段话颇为精辟:“正方整场批驳反方的这个逻辑错误,最终只能证明反方逻辑推导的方式有误,而不能证明反方观点错误,更不能证明自己观点成立。”事实上,如果对方并不理会你的“穷追猛打”,哪怕承认在这个问题上的无力回击,转而充分阐述自己其他的理由。就整场辩论而言,对方论点阐述的丰满将和己方一个问题的单薄将形成鲜明对比,评委的选择也便可想而之。 引申:在辩论场上,追问是必要的,但过分的追问就变成了死缠烂打。如何把握追问的度是令许

辩论赛中常见的十四个逻辑问题讲解

辩论赛中常见的十四个逻辑问题(作者:罗斌学长)2013年05月27日12:23:12 一、强加因果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这种错误往往很具迷惑性,许多辩手场上反应不过来。 前几年很热门的一本书叫《货币战争》,里面有这样的描述“林肯总统表面上看是被南方暗杀,实际上他是在签署了XX金融协议X天后被杀害的...肯尼迪总统遇刺前签署了XX金融协议,试图打击大财团利益....里根总统在签署XX金融协议后,旋即遇刺....”这些煽动性的描述让许多读者自行联想,从而脑补出“美国金融集团控制了美国政坛,如果总统试图限制他们的利益,那么他们连总统都敢杀掉”这个结论。 这就是犯了“把前后联系偷换成因果联系”的错误。 打个比方,我每次考砸前都会吃早饭,但我不能说“我因为吃了早饭所以考砸了”。同样的,美国总统每年都会签署无数的文件,不能把遇刺总统都签署过金融相关文件就得出“总统遇刺和金融文件”有关。这里打个比方,宋鸿兵试图以总统遇刺前都签署过金融协议来论证相关性,但每个总统遇刺当天都会吃早饭,难道能证明总统遇刺是因为吃了早饭么?显然不能。何况,林肯、肯尼迪、里根等人的遇刺,显然和金融体系不直接相关。 一般情况下,因果联系都有前后联系,但前后联系不一定有因果联系。 二、倒果为因 个人认为,如果要挑选一本最重要的必读书给辩手,那非《统计陷阱》莫属。这本书里面的逻辑讲解和案例分析既生动有趣,又严谨科学,我看了5遍,每遍都能学到很多。 里面提到了一个案例:美国某州的麻风病患者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因此许多人得出结论“这个州的气候一定是很容易得麻风病。” 但其实恰好相反,这个州的气候是全国最有利于麻风病患者治愈的,所以全国的麻风病患者都会来这里治疗,所以这个州的麻风病患者才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 前几天的热门状态也是一个道理:“二战时,盟军请了一位科学家来研究该加发现机翼是这位科学家统计了飞机的中弹区域分布图,强飞机哪块机身的防护。. 中弹最多的部位,座舱和发动机则是中弹最少的。那么是不是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呢?事实是,能统计到的样本都是中弹后活着回来的飞机,而那些中弹后坠毁了的是不在统计范围内的。也就是说,机翼中枪只是轻伤,中弹最少的座舱和发动机才是致命部位,这里才是最需要加强防护的。” 在辩论场上时,当对方提出了一个让你觉得很突然的数据(比如X州麻风病人最多)时,不要本能地逃避或者害怕,而应该仔细思考一下,对方的数据是否能推出相应的论据。 三、偷换概念/偷换前提 将辩题的前提和定义偷换成与公众认可的定义不相符的前提和定义。 它有以下几种情况: 1,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比如“情在理先/

辩论赛中常见的十四个逻辑问题

辩论赛中常见的十四个逻辑问题 健康保险种类多、保障全,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牙齿保险、产科保险、眼科保险、收入补偿保险这几大类,在美国买一般的医疗保险月均保费大概几百美元,而且很多公司会给员工提供健康保险的福利,以公司团体投保,个人只需负担很小的费用,甚至不必出一分钱。 一、强加因果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这种错误往往很具迷惑性,许多辩手场上反应不过来。 前几年很热门的一本书叫《货币战争》,里面有这样的描述“林肯总统表面上看是被南方暗杀,实际上他是在签署了XX金融协议X 天后被杀害的... 肯尼迪总统遇刺前签署了XX 金融协议,试图打击大财团利益里根总统在签署XX金融协议后,旋即遇刺”这些煽动性的描述让许多读者自行联想,从而脑补出“美国金融集团控制了美国政坛,如果总统试图限制他们的利益,那么他们连总统都敢杀掉”这个结论。 这就是犯了“把前后联系偷换成因果联系”的错误。 打个比方,我每次考砸前都会吃早饭,但我不能说“我因为吃了早饭所以考砸了”。同样的,美国总统每年都会签署无数的文件,不能把遇刺总统都签署过金融相关文件就得出“总统遇刺和金融文件”有关。这里打个比方,宋鸿兵试图以总统遇刺前都签署过金融协议来论证相关性,但每个总统遇刺当天都会吃早饭,难道能证明总统遇刺是因为吃了早饭么?显然不能。何况,林肯、肯尼迪、里根等人的遇刺,显然和金融体系不直接相

关。 一般情况下,因果联系都有前后联系,但前后联系不一定有因果联系。 二、倒果为因 个人认为,如果要挑选一本最重要的必读书给辩手,那非《统计陷阱》莫属。这本书里面的逻辑讲解和案例分析既生动有趣,又严谨科学,我看了 5 遍,每遍都能学到很多。 里面提到了一个案例:美国某州的麻风病患者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因此许多人得出结论“这个州的气候一定是很容易得麻风病。” 在某种意义上,没有人真正看过一朵花。花那么小,我们又没有时间,要看可要花时间的,就像交朋友也要花时间。-- Georgia O 'keeffe 乔治亚·奥基夫 但其实恰好相反,这个州的气候是全国最有利于麻风病患者治愈的,所以全国的麻风病患者都会来这里治疗,所以这个州的麻风病患者才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 前几天的热门状态也是一个道理:“二战时,盟军请了一位科学家来研究该加强飞机哪块机身的防护。这位科学家统计了飞机的中弹区域分布图,发现机翼是中弹最多的部位,座舱和发动机则是中弹最少的。那么是不是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呢?事实是,能统计到的样本都是中弹后活着回来的飞机,而那些中弹后坠毁了的是不在统计范围内的。也就是说,机翼中枪只是轻伤,中弹最少的座舱和发动机才是致命部位,这里才是最需要加强防护的

辩论场上常见的逻辑错误.

一、自相矛盾 逻辑、思想、言论中的自我否定现象,常见于一支队伍对立论没有统一,或者部分队员对立论没有吃透的情况。这种情况很好理解,不需举例。 二、偷换概念/偷换前提 将辩题的前提和定义偷换成与公众认可的定义不相符的前提和定义。他有以下几种情况:1,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2,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3,抓住概念之间的某种联系和表明相似之点,抹煞不同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4,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整体属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子的属性。5,偷换论题。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要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转移论题。偷换论题和偷换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偷换论题常常表现为偷换论题中的某些重要概念。 举例:“生之恩不如养之恩”,“生”应该解释为“生育”,却被解释为了“生命”。 三、攻击辩题、避实就虚、栽赃、偷换辩题 偷换论题是违反同一律对判断运用的要求所犯的错误。而最常见的“栽赃”有两种:1. 故意回避对方的问题;2. 故意歪曲对方的观点然后加以振振有词的“批驳”,然后宣布自己得胜。 四、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指仅根据少数事例得出一般性结论的简单化的归纳方法。由于任何实例都不难找到,因此在严肃的科学思维中,仅仅靠个例只能提出初步的假说,而不能证明任何命题。举例:我方三辩这种人买了东西就从来不要发票,可见消费者自我意识不高啊! 五、不当类比

在运用类比推理时, 仅仅根据两事物为数很少的又不具备典型性的共同属性, 就推断类比对象具有与已知属性相关性程度不高的另一属性, 这种错误的类推逻辑上叫做不当类比。举例:每个家庭都是需要有一个家长的,所以国际社会也需要美国来维持秩序。 六、双重标准 双重标准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诡辩术,指在同一问题上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是非标准和取舍标准, 以混淆是非, 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 举例:同样面对他国分裂倾向,美国说南斯拉夫分裂是“民族自决和自由的结果,是正义的”,却说格鲁吉亚的分裂问题是“不可容忍的领土和主权问题,是非正义的”。 七、虚假论据 这种逻辑错误是指故意违反“论据必须已知为真”的规则, 用编造的所谓“权威理论”或无中生有的例子作为论据, 用来论证错误的论题。言论中大量虚假论据,有的可能是因为当事人缺乏常识而搞错了,常识性错误。但是有不少言论中有故意作假、捏造论据的现象。举例:捏造的事实、数据和名人名言。 八、包辩题 偷换概念的一种特殊形式,将对方的立场也包进自己的立场进行论证,也叫包含式论证。举例:为什么说管理比服务更重要,因为服务也是一种管理。 九、循环论证 论题的真实性是要靠论据来证明的,而论据的真实性又要靠论题去证明,就是循环论证。举例:“成大事者”的定义:不拘小节的人,所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辩论的十个逻辑错误

一、自相矛盾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是一切逻辑错误中最严重的一种,它指的是思想、言论中的自我否定现象。一个理论必须是逻辑自恰的,就是说任何理论体系都不允许包含逻辑矛盾。有一种逻辑推理叫做“归谬式”推理,即由一个假定如果能合乎逻辑地推出互相否定的结论(逻辑矛盾)来,就能证明该假定是错误的。 二、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违反同一律对概念运用的要求的逻辑错误。 三、偷换论题,避实就虚,攻其不意 偷换论题是违反同一律对判断运用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辩论中最常见的表现有两种:1.故意回避对方的问题,王顾左右而言他;2.故意歪曲对方的观点然后加以振振有词的“批驳”,然后宣布自己“得胜”。 四、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指仅根据少数事例得出一般性结论的简单化的归纳方法。由于任何实例都不难找到,因此在严肃的科学思维中,仅仅靠例子只能提出初步的假说,而不能证明任何严肃的科学命题。 五、机械类比 在运用类比推理时, 仅仅根据两事物为数很少的又不具备典型性的共同属性,就推断类比对象具有与已知属性相关性程度不高的另一属性, 这种错误的类推逻辑上叫做机械类比。 好几本逻辑教材上引用一个典型的机械类比的例子: “一个家庭需要有一个家长, 在家庭里发生纠纷的时候, 就需要家长来裁决。国际问题要比家庭纠纷复杂得多,所以,国际大家庭也应该有一个“家长”,当国与国之间的纠纷通过协商不能解决时,就应该让承担“家长”职责的国家来裁决。” 这个例子是国际霸权主义者用机械类比来论证霸权主义合理性的逻辑错误。 六、双重标准 双重标准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诡辩术,指在同一问题上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是非标准和取舍标准, 以混淆是非, 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 七、诉诸情感 诉诸情感是指用煽情的语言来唤起公众的某种怜悯、义愤等情感以转移中心论题、逃避理论交锋的诡辩术, 又叫做“以情感为据”。 但是,在严肃的理论探讨中,仅仅有感情的抒发而缺少合乎逻辑的理论思考,对于得出理性的结论来说是毫无作用的,因为情感是感性的东西,情感有时会阻碍理性的思考。所以“感情用事”历来不是褒义词。 八、虚假论据 这种逻辑错误是指故意违反“论据必须已知为真”的规则, 用编造的所谓“权威理论”或无中生有的例子作为论据, 用来论证错误的论题。 言论中大量虚假论据,有的可能是因为当事人缺乏常识而搞错了,常识性错误。但是有不少言论中有故意作假、捏造论据的现象。 九、预期理由

英语逻辑错误一览

* 当你与别人讨论,尝试获得答案或解释时,你可能会遇到一些人犯上逻辑谬误。这样的讨论是无意义的。你可能尝试向对手要求证据或提供其他假设,令你获得更好或更简单的解释。如果都失败,可以尝试指出你讨论对手的问题。你可辨认他的逻辑问题以免深究,以及可告知讨论对手关於他的谬误。以下是简单介绍其中最常见的谬误: 人身攻击(ad hominem) o 拉丁语「向着人」的意思。辩者用人身攻击来攻击对手,而不是在讨论议题。当辩者不能用证据、事实或理由去维护他的立场,他可能透过标签、稻草人、骂人、挑衅及愤怒的人身攻击方式来攻击对手。 诉诸无知(appeal to ignorance / argumentum ex silentio) o 以诉诸无知作为某些证据。(例如:我们没有证据说神不存在,所以祂一定存在。又例如:由於我们没有关於外星人的知识,这表示他们并不存在。)对某些东西的无知,是与它的存在与否无关。 全知论据(argument from omniscience) o (例如:所有人都相信某些东西,每个人都知道的。)辩者需要有全知能力以清楚每个人的信仰、怀疑或他们的知识。小心如「所有」、「每个人」、「每种东西」、「绝对」等词语。 诉诸信心(appeal to faith) (例如:如果你不相信,是不能清楚明白的。)如果辩者倚仗信心作为他论据的根基,那麽你在以後的讨论所能得到的将不多。根据定义,「信心」是倚靠相信,并非靠逻辑或证据支持。信心倚赖非理性的思想,并会产生不妥协。 诉诸传统(appeal to tradition) (类似主流思想谬误)(例如:占星、宗教、奴隶)只因为人们以此为传统,与它本身的存活能力无关。 诉诸权威(argument from authority / argumentum ad verecundiam) * 以「专家」或权威的说话作论据的根基,而不是用逻辑或证据来支持该论据。(例如:某某教授相信创造科学。)只由於某个权威的声称,不足以代表他已令这声称正确。假如辩者展示某专家的论据,那麽看看它有否伴随着原因,以及它背後证据的来源。 不良後果论据(argument from adverse consequences) * (例如:我们应判被告有罪,否则其他人会仿效而犯上类似的罪行。)只因为讨厌的罪行或行为出现,并不足以代表被告犯了该罪,或代表我们应判他有罪。

辩论中的逻辑问题

辩论中的逻辑问题 辩论中有关的逻辑问题 问题一:全称还是特称 在辩论场上时常听到有的同学拍案而起理直气壮道:对方的立场是一个全称命题要证明全部而我方是特称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此言差矣。首先辨析两个比较两个相近的命题。所有的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与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眼看相似实则不同。前者便是全称命题意即所有、全部不管是否地痞无赖、流氓乞丐但凡中国人都是勤劳善良的此命题明显为假命题。而后者为真至少在中国人的情感中我们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此处中国人这个概念是集合概念即把中国人作为一个集合来反映相对于全称命题中量的确定性和绝对性集合概念中量是不确定和模糊的。而这种不确定体现在无需一个都不能少换言之即便有些中国人十恶不赦也不足以否认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为真即构成集合的个体未必具有集合体的特有属性。而这一结论的对立面为大名鼎鼎的三段论四概念错误。 辨析这两个命题的原因在于在界定辩题量的性质上集合概念常常被忽视。而被忽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全称命题的特点量项(所有、全部等)在日常表达中时常被省略如违法行为破坏社会秩序是一个省略量项的全称命题。可问题是全称命题的量项有时被省略不代表没有量项的命题就是全称命题!而大多数的辩题都没有明确

的量项于是在实战中辩手就堂而皇之地将此类辩题界定为全称命题未必! 问题二:量项 以个性需要/不需要刻意追求为例。对于没有量项字眼的辩题量的前提是不明确的而需要根据本方的立场设置但需在合理的限度内此处合理的标准有很多视辩题而定。设置无非假定两种情况其一没有其二省略。如果没有量项则辩题中的个性是一个集合概念而集合概念是允许有漏网之鱼的所以双方无需穷尽所有个性但都要论证普遍性即普遍的个性需要/不需要刻意追求如同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也是从普遍意义出发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要求对方论证全部自己只举个例是有失偏颇甚至是偏激的。 如果省略量项则是全称命题或特称命题即所有或有的个性.。认为对方是全称肯定而本方是特称否定显然是强盗逻辑。既然辩题没有明确的量的限制那么同样的逻辑反过来界定为什么不可以对方是特称肯定而本方是全称否定呢_______年新国大对武大辩题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新国大认为:有一点可取之处即为可取而不可取即要论证所有都不可取。这个有趣的逻辑被余磊一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顶得哑口无言。即便正方退一步论证全称肯定反方同样可以论证全称否定而非一定是特称否定。反方论证特称否定的逻辑在于:全称肯定的矛盾立场是特称否定。可问题是双方辩题的存在形式就只能是相互矛盾的吗双方辩题如果是相

常见逻辑谬误一览

常见逻辑谬误一览 稻草人谬误Strawman 蓄意错误歪曲表述对方的观点,使之成为易受攻击的目标(稻草人)。 通过蓄意夸大、错误表述,或完全的捏造对方的观点,凸显己方观点更有理有据。 例:Will 说俺们应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教育和医疗,Warren反驳曰:Will是如此的仇恨伟大祖国,居然要削减军费,丫这是要让俺们自废武功啊! 滑坡谬误 Slippery Slope 断言如果允许A事件发生,Z事件将顺理成章的随之发生,所以:A事件断不可发生。 此谬误逻辑的问题在于回避眼前争论的观点(A),把争论转向毫无根据的极端臆造观点(Z)。如此这般,这种毫无根据的臆测将模糊化原观点下争论的意义。 例:Colin Closet断言现如今儿,如果咱们允许同性婚配,那么,接下来也得同意丫挺的和他们的父母或他们的爱车,甚至他们的猴儿们结婚。 片面辩护(迷信谬误)Special Pleading 在己方论点被证伪后,改变规则或编造例外或特例。 人类是种极为厌恶自个观点被证伪的傻乎乎的可笑物种。许多人不珍视通过提高自身认知能力来获得更多的收益,而是为了因循守旧臆造了各式各样的理由。 例:Edward Johns 自称有通灵的能力,但在正儿八经的科学仪器测试中,神汉的超能力见鬼鸟。但神汉依然哭喊着要人们相信丫的超能力是“信则灵,不信不灵”。 赌徒谬误The Gambler's Fallacy 笃信事件“序列”是随机独立发生,如同旋转式轮盘赌,符合统计相关性。 这个被普遍相信的谬误可以说确实有助于建立那个华达沙漠中的城市(赌城)。尽管“撞大运”满贯的发生概率很低,但轮盘赌中每一转的结果肯定独立于后面的一转。 例:看到轮盘中已连续6次翻红的盘面,Greg 确信下面绝对该TM翻黑了!但是,因为经济学版本的自然选择规律,丫很快蚀光老本。 黑白谬误Black-or-White 在存在多种可能性时,却只提供两种可选的可能性。 也称为两难推理谬误,这种阴险的策略表面上是一种符合逻辑的争论,实际上通过细致的审视,显然存在更多的可能,而不仅是所提供的“不是……,就是……”的两种可能。

辩论中常见的逻辑错误

一、强加因果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这种错误往往很具迷惑性,许多辩手场上反应不过来。 前几年很热门的一本书叫《货币战争》,里面有这样的描述“林肯总统表面上看是被南方暗杀,实际上他是在签署了金融协议天后被杀害的...肯尼迪总统遇刺前签署了金融协议,试图打击大财团利益....里根总统在签署金融协议后,旋即遇刺....”这些煽动性的描述让许多读者自行联想,从而脑补出“美国金融集团控制了美国政坛,如果总统试图限制他们的利益,那么他们连总统都敢杀掉”这个结论。 这就是犯了“把前后联系偷换成因果联系”的错误。 打个比方,我每次考砸前都会吃早饭,但我不能说“我因为吃了早饭所以考砸了”。同样的,美国总统每年都会签署无数的文件,不能把遇刺总统都签署过金融相关文件就得出“总统遇刺和金融文件”有关。这里打个比方,宋鸿兵试图以总统遇刺前都签署过金融协议来论证相关性,但每个总统遇刺当天都会吃早饭,难道能证明总统遇刺是因为吃了早饭么?显然不能。何况,林肯、肯尼迪、里根等人的遇刺,显然和金融体系不直接相关。 一般情况下,因果联系都有前后联系,但前后联系不一定有因果联系。 二、倒果为因 个人认为,如果要挑选一本最重要的必读书给辩手,那非《统计陷阱》莫属。这本书里面的逻辑讲解和案例分析既生动有趣,又严谨科学,我看了遍,每遍都能学到很多。 里面提到了一个案例:美国某州的麻风病患者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因此许多人得出结论“这个州的气候一定是很容易得麻风病。” 但其实恰好相反,这个州的气候是全国最有利于麻风病患者治愈的,所以全国的麻风病患者都会来这里治疗,所以这个州的麻风病患者才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 前几天的热门状态也是一个道理:“二战时,盟军请了一位科学家来研究该加强飞机哪块机身的防护。这位科学家统计了飞机的中弹区域分布图,发现机翼是中弹最多的部位,座舱和发动机则是中弹最少的。那么是不是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呢?事实是,能统计到的样本都是中弹后活着回来的飞机,而那些中弹后坠毁了的是不在统计范围内的。也就是说,机翼中枪只是轻伤,中弹最少的座舱和发动机才是致命部位,这里才是最需要加强防护的。” 在辩论场上时,当对方提出了一个让你觉得很突然的数据(比如州麻风病人最多)时,不要本能地逃避或者害怕,而应该仔细思考一下,对方的数据是否能推出相应的论据。 三、偷换概念偷换前提 将辩题的前提和定义偷换成与公众认可的定义不相符的前提和定义。 它有以下几种情况: ,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比如“情在理先理在情先”,这个题目本来讨论的就是人际关系中人情和道理的比较,可许多反方会把“理”定义成“宇宙万物的生存规律”等奇怪的定义,就属于偷换概念。 ,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比如全辩“网聊有聊”,“有聊”在语境中是“有意义”的意思,可是正方电子科大偷换成了“存在有聊天这一活动”,就是典型的偷换。 ,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整体属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子的属性。 ,偷换论题。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要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转移论题。 这里说个题外话,由于语境的区别,出现定义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定义分歧一般都要先交锋定义。一般原则是第一常识定义不需要过多演绎,但是反常识定义必须开展论证演绎。比如上周六的南京明星表演赛,反方将“梦想”定义成“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憧憬”,这个定

辩论赛中常见的逻辑问题

辩论赛中常见的逻辑问题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辩论赛中常出现的逻辑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辩论赛中常见的逻辑问题一、强加因果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这种错误往往很具迷惑性,许多辩手场上反应不过来。 一般情况下,因果联系都有前后联系,但前后联系不一定有因果联系。 二、倒果为因在辩论场上时,当对方提出了一个让你觉得很突然的数据(比如X州麻风病人最多)时,不要本能地逃避或者害怕,而应该仔细思考一下,对方的数据是否能推出相应的论据。 三、偷换概念/偷换前提将辩题的前提和定义偷换成与公众认可的定义不相符的前提和定义。 它有以下几种情况:1,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 比如“情在理先/理在情先,这个题目本来讨论的就是人际关系中人情和道理的比较,可许多反方会把“理定义成“宇宙万物的生存规律等奇怪的定义,就属于偷换概念。 2,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比如02全辩“网聊有聊,“有聊在语境中是“有意义的意思,可是正方电子科大偷换成了“存在有聊天这一活动,就是典型的偷换。 3,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整

体属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子的属性。 4,偷换论题。 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要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转移论题。 这里说个题外话,由于语境的区别,出现定义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定义分歧一般都要先交锋定义。 一般原则是第一常识定义不需要过多演绎,但是反常识定义必须开展论证演绎。 比如上周六的南京09明星表演赛,反方将“梦想定义成“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憧憬,这个定义违反第一常识,所以反方就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演绎论证,虽然这个定义很难得到评委的认可,但是也成功打乱了正方部署,使得比赛一直在反方的节奏中展开。 攻击辩题最严重的恶果是无法交锋,在论点裁眼中会直接判负,但在白纸裁眼中,则需要看对方是否应对。 比如本届华语辩论锦标赛,天津大学与马来西亚国能的比赛“泰囧热映是否是中国电影之福,反方马国能的论点是“任何电影的热映都无法解决盗版的问题,因此任何电影的热映都不是中国电影之福。 这个立论明显是攻击辩题的,但是正方天津大学相关反驳不够,因此输掉了比赛。 四、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指仅根据少数事例得出一般性结论的简单化的归纳方法。

辩论赛中的击败对手的辩论技巧_礼仪

辩论赛中的击败对手的辩论技巧辩论赛中想要击败对手怎能没有一些技巧呢?下面是橙子搜集整理的辩论赛中的击败对手的辩论技巧,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辩论赛栏目! 辩论的技巧知识积累是重要的,但是不懂得辩论技巧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辩论的技巧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必须讲究辩论的逻辑性 在辩论中,辩论的逻辑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使辩论显得严谨、条理,使自己的观点显得牢不可破。 在辩论中还应擅长进行归纳。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阐明自己的见解,不要一说就是一大套并且不得要领,只有这样才能在辩论中是占据有利的位置;同样地,要能用简明扼要的话来归纳对方的见解,否则往往会随波逐流,甚至迷失方向。只有在逻辑上善于归纳的人,才会在辩论中紧紧抓住对方的要害,有针对性地打击对方,使对方真正陷入被动的局面。 在辩论中需要使用归谬法。所谓归谬法就是沿着对方的逻辑把其观点推向极端,使其荒谬性明显地表现出来,从而对其观点予以根本否定。对方的本来不明显或者小的逻辑错误,使用归谬法后就会使其错误被放大到妇孺皆知的地步,这样,往往能够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当然,归谬法的使用要注意适度性,如果运用不当,会给人以强词夺1/ 7

理的感觉。 2.尽量做到辩论生动形象和语言风趣 在论坛上本来大家就是释放精神压力,享受轻松人生,如果辩论过于生硬,缺乏活力和幽默,大家上网的意义就没有了,所以只有在辩论中融入生动、形象、风趣的语言,整个论坛的辩论才会充满活力,论坛上的人气才会旺盛。 要充分运用生活中形象例子,尽量少使用抽象的、教条的说理,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 多多使用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避免使用枯燥无味的大白话。 用具体的、有据可查的数据取代经院式的说教,避免使用可能、大概、好像、应该、你想之类的不准确的词句。在辩论中,准确无误的数据往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能用数字说明的地方要尽可能用数字,因为数字只要有据可查,不管准确与否,对方往往无法反驳,也无法否定。 3.必须讲究进攻和防守的平衡 辩论犹如战斗,进攻和是一对基本的矛盾关系。在辩论中辩护是防守,反驳就是进攻。 在辩论中经常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只讲防守,结果辩来辩去,战斗都在自己一方进行,对对方的观点根本不构成任何威胁,这样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二是只讲进攻,对对方提出的证据和问题,不敢正面回答和辩论,在心理首先已经胆怯,这样往往是自己还没有攻破对方 的堡垒,自己却已经失去阵营。 2/ 7

辩论演讲稿-关于辩论与逻辑

关于辩论与逻辑 辩论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从理念或逻辑上去说服读者,以增强辩论的效果。可是,如果我们逻辑不清就会犯逻辑错误而影响辩论的说服力。事实上,我们几乎经常犯逻辑错误,在电视上,在报纸里,在我们平时交谈中,我们都会不知不觉地走入逻辑思维的歧途。下面的片段是来自美国作家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彩票》,作品刻意描写了村民在旧传统奴役下的愚昧。从亚当斯先生和旧传统的化身长者华纳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看长者说话的逻辑错误,从这里我们对逻辑错误的隐蔽性和频率可见一斑。 “they do say,” mr. adams said to old man warner, who stood next to him, “that over in the north village they’re talking of giving up the lottery.” old man warner snorted. “pack of crazy fools,” he said. “listening to the young folks, nothing’s good eno ugh for them. next thing you know, they’ll be wanting to go back to living in caves, nobody work any more, live that way for a while. used to be saying about ‘lottery in june, corn be heavy soon.’ first thing you know, we’d all be eating stewed chickweed a nd acorns. there’s always been a lottery,” he added petulantly.

辩论赛中常见的十四个逻辑问题

辩论赛中常见的十四个逻辑问题

辩论赛中常见的十四个逻辑问题 一、强加因果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这种错误往往很具迷惑性,许多辩手场上反应不过来。 前几年很热门的一本书叫《货币战争》,里面有这样的描述“林肯总统表面上看是被南方暗杀,实际上他是在签署了XX金融协议X天后被杀害的...肯尼迪总统遇刺前签署了XX金融协议,试图打击大财团利益....里根总统在签署XX 金融协议后,旋即遇刺....”这些煽动性的描述让许多读者自行联想,从而脑补出“美国金融集团控制了美国政坛,如果总统试图限制他们的利益,那么他们连总统都敢杀掉”这个结论。 这就是犯了“把前后联系偷换成因果联系”的错误。 打个比方,我每次考砸前都会吃早饭,但我不能说“我因为吃了早饭所以考砸了”。同样的,美国总统每年都会签署无数的文件,不能把遇刺总统都签署过金融相关文件就得出“总统遇刺和金融文件”有关。这里打个比方,宋鸿兵试图以总统遇刺前都签署过金融协议来论证相关性,但每个总统遇刺当天都会吃早饭,难道能证明总统

机则是中弹最少的。那么是不是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呢?事实是,能统计到的样本都是中弹后活着回来的飞机,而那些中弹后坠毁了的是不在统计范围内的。也就是说,机翼中枪只是轻伤,中弹最少的座舱和发动机才是致命部位,这里才是最需要加强防护的。” 在辩论场上时,当对方提出了一个让你觉得很突然的数据(比如X州麻风病人最多)时,不要本能地逃避或者害怕,而应该仔细思考一下,对方的数据是否能推出相应的论据。 三、偷换概念/偷换前提 将辩题的前提和定义偷换成与公众认可的定义不相符的前提和定义。 它有以下几种情况: 1,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比如“情在理先/理在情先”,这个题目本来讨论的就是人际关系中人情和道理的比较,可许多反方会把“理”定义成“宇宙万物的生存规律”等奇怪的定义,就属于偷换概念。2,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比如02全辩“网聊有聊”,“有聊”在语境中是“有意义”的意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