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当代文学归纳总结

中国当代文学归纳总结

1.当代小说题材的选取

一、作家选取他充分熟悉,充分理解,他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作为自己加工提炼的对象,这就是题材。

二、可以作为材料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

2、当代小说的样式

有重视两极的倾向,短篇和长篇数量质量都较突出。长篇,反应社会生活的规模和容面,是受到重视的一个主要因素。至于短篇,它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对现实反应的快捷、对政治配合的及时。相对而言,当代长篇小说侧重表现历史,表现逝去的日子,而短篇则更多关注现实,关注行进中的情景和事态。

3、农村题材小说

五六十年代中,以农村生活作为主要取材范围的小说

在五六十年代,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创造,无论是作家人数,还是做平数量,在小说创作中都居首位。这种情况,既是五四以来新闻学的小说传统的延续,更是当时文学界对这一题材的重要性的强调有关。柳青《创业史》,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4、革命历史小说

讲述中央发动领导的革命的起源,和这一革命经历曲折过程之后最终走向胜利的故事的小说形式:一些作家,在长篇小说中追求对于历史的整体的、史诗性的把握。另一些作家假如传奇因素,而接近现代通俗小说的模式。个别作家更愿意以现实处境产生的情绪,作为往事回忆的触发点和结构故事的基本线索。

史诗性也是批评家用来评价做平达到的思想艺术高度的重要标尺。吴强《红日》、杜鹏程《保卫延安》,罗广斌,杨益烟《红岩》

5、当代的通俗小说

总的情况来说,通俗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在当代基本处于断裂消亡的境地。

五十年代之后,新型的通俗小说的创作虽然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和着重提倡,但也有相类似的,不同种类的作品问世。如赵树理《烈火金刚》,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小说。这是新的替代

6、都市小说与工业题材小说

张爱玲、苏青等的写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作品。

有关于领导阶级的工人的劳动和生活,以及发生在工厂矿山,建设工地的矛盾斗争这一类的工业题材小说虽然受到重视和强调,但是当代的工业题材小说创作总体上乏善可陈,周立波《铁水奔流》,萧军《五月的矿山》

7、主流之外的文学

含义:一、它是相对于同阶段那些被接纳,被肯定和推崇的做平而言,是个历史的概述,不能离开当时文学的规范的状况,在一个时间里被肯定和推崇,在另一时间里可能会当做异端而受到批判。二、在高度一体化的文学语境里处于受压制的地位。有的发表后受到批判,有的则没有获得正式发表的集会,而在一定范围的读者间,以各种方式流传。三、50到70年代,处于阶段性的状况,或产生于文学控制虽十分严厉,社会却存在个人写作发表空间的特殊历史时期,如文革期间。

最初的异端,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百花文学: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

象征性的叙述:一些老作家从历史故事,传说等取材,融入作家的现实评价。这种创作现象是象征性和投影性的叙述,陈翔鹤《广陵散》、黄秋耘《杜子美还家》,文革时受到批判,“微言暗讽,影射现实”

8、《纪要》和文学激进思潮

《纪要》表达的,是本世纪以来就存在的,主张经过不断选择,决裂,以走进理想形态一体化的激进文化思潮。特征是一、提出有关革命,也有关文学的更纯粹的尺度,一是选择上的政治权利干预的暴力性质。《纪要》开列了必须破除迷信的中外文学的名单,其中有中外古典文学和十月革命之后出现的一批比较优秀的苏联革命文艺作品

文学激进思潮特征:竭力削弱文学创作。活动与政治行为之间的界限,实现所谓政治的直接美学花。

文革文学特征:政治的直接美学花。在真实性问题上,变成对政治意识形态不容置疑的认定。创作和阅读过程中的形象思维,直觉,体验等被看成是神秘主义加以拒绝和清除。对革命浪漫主义的强调,在修辞方法上表现为象征方法的广泛运用。比普通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的典型化的方法,对于表达政治意图,虚构革命所激发的浪漫想象显然是一种更有效的手段。

9、革命样板

对于文学经典的大规模颠覆,导致文革中,出现一个几乎是无经典的文学时期。于是使用样板这一富于大众化意味的词来替代诸如经典,范本等概念。

样板戏的创作在文革期间,被描述为是与旧文艺决裂的产物,强调他们开创了文艺新纪元的意义。事实上,这些作品与旧文艺之间的关联是显而易见的。移植成为样板创造的主要途径,并不能拒绝对传统艺术的吸收和利用。

10、八十年代文学概况

八十年代前期,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都与对”文革“的批判、反思有关。出现了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是个创作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复出的诗人的归来的歌,和青年一代的朦胧诗的创作。八十年代中期,因为1985年发生的众多文学事件,在文学潮流上,有所谓文学寻根的提出,和由此产生的寻根文学,另外则是现代派文学的出现,现代派倾向于从西方现代文学获取灵感。1985年或者更早,朦胧诗已经式微,与此同时,出现了受朦胧诗滋养的朦胧诗反叛者,,他们自称第三代,改变了八十年代前期的那种诗歌样貌。

八十年代中后期,回到文学自身和文学自省是热门话题,,出现了探索语言和叙述可能性的先锋小说,离开重大社会政治问题的新写实小说

11、归来者的诗和新诗潮

归来者:五十年代的右派诗人(艾青,公刘,白烨,流沙河),1955年胡峰集团罹难者(牛汉、绿原、曾卓),因与政治有关的艺术观念,在五六十年代陆续从诗界消失的诗人(辛迪、郑敏)

他们在一段时间里纷纷把生活道路的挫折磨难所获得的体验,投射在他们的诗作中。

新诗潮:新生代,四川(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莽汉,非非的反文化姿态

主要诗人:食指,芒克,多多,北岛,顾城

12、伤痕文学,反思文学

70年代末和八十年代中期,对文革伤痕的揭发和反思是文学中心主题。

都是文革亲历者讲述创伤记忆的文学作品。内容大致两方面,一是写知识分子,国家官员受到的迫害,他们的受辱和抗争。二是写知青的命运,以高昂的热情和献身的决心投入这场革命,却成为现身目标的牺牲品。刘心武《班主任》、,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知青小说:知青出身的作家是八十年代文学的重要支柱,他们的创作在当时获得知青文学的命名。一、创作主题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二、作品内容有段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他们后来的生活道路。有明显自传色彩。陈建功《萱草的眼泪》,卢新华《伤痕》

13、寻根文学

1984年在杭州举办的《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会议提出这个命题,会后,与会者纷纷撰文发表对文学寻根的见解。王蒙发表的系列小说《在伊犁》被追溯为寻根思潮的源头。目的:以现代意识来重新关照传统,寻找民族文化精神的本原性构成,将能为民族精神的修复,为现代化的进程提供可靠的根基

意义:从社会背景和当代文学的状况等方面考虑,文学寻根的提出有其必然性,以西方为视角重视科学民主口号,反思传统以走向未来是文革后主要的社会思潮。文学寻根的提出还存在着文学本身的直接动机,对于西方现代文学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作家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的再好,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创造。他们认为,如果将自己的文学创造根植于悠久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以中国人的感受性来改造西方的观念和形式,将有可能产生别开生面的成果。

寻根的主张,推动了这个时期已经开始的文学表现领域的转移,出现偏离强烈政治意识形态性,偏离现实批判,政治历史反思的现象,相对于伤痕反思小说,寻根倾向的小说在历史,美学观上,不管是整体面貌还是个别文体,都显得复杂暧昧。冯骥才津味小说,莫言《红高粱家族》贾平凹《商州系列》

14、先锋小说

一种淡化个人主体和历史意识,转而重视文本的自觉,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的小说。他们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把叙事本身看做审美对象。马原《拉萨河的女神》,洪峰《奔丧》,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下午》,苏童《桑园留念》

15、新写实小说

与现实主义小说区别:典型化以及与此相关的表现历史本质的目标被新写实所放弃,对过去宏大历史叙述所舍弃。遗漏的平庸,琐屑的俗世花现实表现了浓厚兴趣,表现一种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方式。

它为20世纪九十年代文学在另一个价值平面上的展开提供了新的地标,也消解了生活的诗意,拒绝乌托邦,将灰色,沉重的日常生活推到了时代的前面。刘恒《伏羲伏羲》,刘震云《一地鸡毛》、《新兵》

16、女作家与女性文学

女作家创作的两次高潮:五四时期,八十年代

她们的不少作品,表现了鲜明深刻的性别经验,一方面是清晰的观察世界的女性观点,另一方面是对女性自我成长过程中的生命经验,身体欲望的那种独白,自传式的书写。包括女性身体的觉醒,自恋,同性的情感,幽闭的心理状态,创伤性心理体验等。林白《一个人的战争》铁凝《哦,香雪》王安忆《长恨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