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硕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规范(3篇)

硕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规范(3篇)

硕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规范(3篇)

硕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规范(一)

目录的自动生成

在格式菜单中选择样式和格式,设定文章的主要大纲级别(一般为三级,即有标题1 、标题2、标题3)。

几级大纲对应几级目录,如果将大纲级别设定为1级,那么就是1级目录。

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方式选自动编号,所在位置建议选节的结尾。

如自动编号后不是阿拉伯数字,选右下角的选项,在编号格式中选中阿拉伯数字。硕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规范(3篇)硕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规范(3篇)。

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这时最下方出现了尾注的编辑栏。

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硕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规范(二)

专著著录格式

[序号] 著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1] 孙家广,杨长青.计算机图形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6~28 Sun Jiaguang, Yang Changqing. Computer graphics[M].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1995.26~28(in Chinese)

例:[2] Skolink M I. Radar handbook[M]. New York: McGraw-Hill, 1990

期刊著录格式

[序号] 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例:[3] 李旭东,宗光华,毕树生,等.生物工程微操作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28(3):249~252

Li Xudong, Zong Guanghua, Bi Shusheng, et al. Research on global vision system for bioengineering-oriented micromanipulation robot system[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02,28(3):249~252(in Chinese)

论文集著录格式

[序号] 作者.题名[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4]张佐光,张晓宏,仲伟虹,等.多相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行为分析[A].见:张为民编.第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410~416

例:[5]Odoni A R. The flow management problem in air traffic control[A]. In:Odoni A R, Szego G,eds. Flow Control of Congested Networks[C].Berlin:

Springer-Verlag,1987.269~298

学位论文著录格式

[序号] 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

例:[6] 金宏.导航系统的精度及容错性能的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1998

科技报告著录格式

[序号] 作者.题名[R].报告题名及编号,出版年

例:[7] Kyungmoon Nho. Automatic landing system design using fuzzy

logic[R].AIAA-98-4484,1998

国际或国家标准著录格式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例:[8]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专利著录格式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例:[9]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06

电子文献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例:[10]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系统工程的进展

[EB/OL],1998-08-11998-10-04 说明:

⑥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为:磁带 MT,磁盘 DK,光盘 CD,

联机网络 OL.

专著论文集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位论文报告标准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数据库计算机程序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DB CP EB

文献引用不符合要求具体表现有:(1)所列文献范围过宽,凡所参阅过的均列出其中,如教材、内部

文献著录不符合规范具体表现有:

(2)项目过杂,如有的丛书文献总主编、分册主编甚至副主编以及丛书名称,分册名称、主副标题等写了一大堆;

(4)数字、标点符号不规范,如一会儿是中文数字,一会儿是阿拉伯数字,一会儿是用黑点,一会儿用书名号;

反映研究者的研究基础。硕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规范(3篇),徐建玲. 民工潮与民工荒:农民工劳动供给行为视角的经济学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2006,(05):73-80.

[3]王桂新,沈建法,刘建波.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以上海为例[J]. 人口与发展,2008,(01):3-23.

[4]吴济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职业教育策略[J].职教论坛,2010(19):21-23.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0-32.

[6]关裕泰.职业培训50年[J].中国培训,1999(10):24-26.

[7] 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2006,176-177.

[8]张国庆, 等.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英汉词汇[ M] .北京: 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3: 118.

[9]孙萃.试论职业培训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J].前沿,2007(8):172-174.

[10]李冠祥.关于加强新时期职业培训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0(7):59-61.

[11] Zmeyov,S.I, Andragogy: Origins, developments and trend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1998,(44).

[12]杨葆焜.教育经济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12 113.

[13]范先佐,筹资兴教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6 77.

[14] 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90-91.

[15]刘精明.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4-25.

[16]刘精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教育[M].辽宁出版社,2004,28-29.

[17] Arulampalam W.e Booth A.L.(1998),Training and Labor Market Flexibility:Is There a Trade-Off?,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36,4,521-536.

[18] Autor DH Levy F.e Murnane R.J.(1999),Skills Training in the Temporary Help Sector:Employer Motivations and Worker Impacts,mimeo,MIT e Harvard Univertsity.

[19] Malcomson,J,M,Maw,J. McCormick,B,2002.General Training by Firms,Apprenticeship. Contracts,and Public Policy CES working paper,696.

[20] 何齐宗.教育的新时代-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56-64.

[21]丁志宏.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分析[J].兰州学刊,2009(7):71-79.

[22]长子中.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观念特征分析及思想引导[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3):8-10.

[23]刘传江.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J].人口研究,2010(2):34-41.

[24]许若兰,许传新. 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人格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07(3):19-24.

[25]赵岚.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价值观及其对子女教育的影响[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57-162.

[26]严翅君.警惕:新生代农民工成职业枯竭早发群体[J]. 江苏社会科学,2010(1):125-131.

[27]罗恩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问题初探:一个分析的框架[J]. 经济问题探

索,2010(3):50-54.

[28]简新华.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J]. 求是学刊,2011(1):60-63.

[29]符平,唐有财. 倒 U 型轨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史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9(12):41-48.

[30]彭国胜,陈成文. 构建中国特色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理论依据与现实方案[J].继续教育研究,2009(9):81-83.

[31]陈锡文. 需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提供条件[J].农村工作通讯,2009(15):44.

[32]李伟东.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研究[J]. 北京社会科学,2009(04):29-33.

[33]韩雪松.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困境与解决策略[J]. 西安社会科学,2009(04):

121-123.

[34]于莉.山东省临沂市成人教育规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6):19-23.

[35]何爱云,江玉桥.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现状分析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3):23-24.

[36]潘建华.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的现实诉求:职业培训[J].成人教育,2008(05):65-66.

[37]胡小凤.农民工培训在劳务经济中的作用[J].成人教育,2006(11):40-41.

[38]魏礼群.解决当前农民工问题的七个方案[J].党政干部文摘,2006(06):13.

[39]韩俊.农村发展五年回顾[J].瞭望,2007(41):42-44.

[40]潘玉琴,印香俊.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农民工培训机制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919-6920.

[41]沈洊,潘寄青. 促进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财政体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5):43-46.

[42]许项发. 基于公共管理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J].成人教育,2007(02):20-22.

[43]陈彩娟. 城市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亟需加强[J].政策瞭望,2011(5):40-43.

[44]傅晨,谢小蓉.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刍议[J].南方农村,2006(2):22-24.

[45]许传新. 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2007(4):

52-59.

[46]王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民工培训[J].职教论坛,2010(01):23-26.

[47]余幸辉,孙志河. 农民工职业培训改革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4):55-59.

[48]周志太.论农民工培训市场[J].兰州学刊,2009(9):79-83.

[49]汪国华. 调适社会权利与社会政策张力系统: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权利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06):70-75.

[50]赫鸿雁. 缩小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归属预期与社会身份认同落差的路径[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7):93-9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