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传播学笔记

大众传播学笔记

大众传播学笔记
大众传播学笔记

《大众传播学导论》——陈龙

绪论

一、内容提要,要点提示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

..的一门科学,具体地说,它要研

..及规律

究人类传播的内容、方式、方法,传播的社会作用,传播的效果、控制,传播者与受众的各自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它不仅要研究人们怎样使用媒介,而且要研究传播媒介的种类以及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等。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历史

传播学的产生有商业、政治、战争三个方面的因素,其起始阶段是作为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的一个分支而进行研究的,并诞生了传播学界“五大先驱”: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20C五六十年代传播学进一

步发展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

3.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经验

..学派。

..学派和批判

4.传播学的研究范式:发现

..范式、批判

..范式。

..范式、闸释

5.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控制实验法。

6.传播学与新闻学的比较。

第一节传播学界说

一、什么是传播学

施拉姆: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主流的现象

..)的一门科学。

..及其规律

传播学以人类传播的社会作用出发,利用社会行为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传播的一般规律,其目的在于提高传播效果,更好地发挥传播的作用,促进社会发展(广义、狭义)

二、传播学的起源

传播学在二战以后出现,二战前夕美国进入垄断资义阶段,社会矛盾重重经济危机频发,工商业竞争激烈,工商业界便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竞争,美国政界也很重视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二战刺激了西方传播学的研究。

△传播学界五大先驱:

①(美)拉斯韦尔(政治学家):5W模式,从宣传

..角度出发研究。(社会传播三项功能)

②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从社会学

...角度,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抽样调查,量化么分析)

③卢因(社会心理学家):守门人(新闻传播过程内在机制理论)

④(美)霍夫兰(实验心理学家):个人差异论,军队)

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传播学领域

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

⑤施拉姆(新闻学家)——传播学理论集大成者,开山

..鼻祖:研究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著书并说,推进传播学教育。——(施拉姆学派)△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①传播学注重理论

..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

而新闻学以“术”为重点。

②从研究对象上看,新闻学研究的范围相对窄.些。

③从研究内容上看,有差别。

④从研究方法以上看,单调

....(传播学)。

..(新闻学),全面系统

三、传播学的研究流派

△三论:信息论(申农)、系统论、控制论(维纳)

(一)经验学派(也称传统学派,实证学派)——过程学派(美)从广义上看,它是运用经验方法来分析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学派。

具体地说,经验学派是运用实证

..研究方法,即运用可以量化、可以观察、可以测定的材料来对有关传播现象或传播行为进行考察,总结和发现其中规律的研究流派。

社会科学的研究规范主要表现在:

①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以便为其他人提供清晰的观点和验证手段,让其他学者能清楚其中的研究思路。

②必须提供准确的关于理论假设的佐证数据和客观材料。

③在研究出现可重复检验的普遍性情况下,归纳出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定理。

eg:美国的13项里程碑项目——重点在于传播媒介的效果

..。

学术界普遍认为“佩恩基金研究”是第一个真正的传播研究,该研究于20C20

年代首次将统计

..方法引进到社会科学研究中来,使得内容分析、受众研究等传播研究方法开始成型。

△经验学派样板:

①1938年普林斯顿大学对广播剧《火星人进攻地球》引起受众恐慌的效果

..研究。

②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在俄亥俄州伊里县进行的调查。

③50年代施拉姆等人;电视

..对儿童影响研究。

④60年代公共卫生局长报告“电视

..与社会行为研究”。

(二)批判学派——符号学派(欧)

其源头可追溯到20C2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

两种路线:

①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沿用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理解,去研究大众传播中的一些问题。

②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来看待社会现实中的传播现象和传播过程中出现

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批判学派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a.传播制度

..与社会

阶级的关系;b.大众传播功能

..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与大众文化的关系;c.受众

研究方法:偏爱思辨

..的方法,善于动用符号学方法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与人们意识形态之间的本质关系。

主要代表:

①法兰克福学派1922年(德)

第一代学者:霍克海姆、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

第二代学者:本雅明、哈贝马斯

该学派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理论而著称。

这一学派研究领域还包括:阿多诺对权威人格的分析,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结构变迁的研究以及交往行动理论等。

②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参见2008真题4)

“意识形态研究”——在区分“再现”过程中的真理与谬误,现实与虚构等要素时,形成了二元化的研究倾向。

方法上:最突出的是“民族志”的受众研究。

③政治经济学派

代表:(英)默多克、戈尔丁、威斯特嘉特、奥利弗·鲍伊德-巴勒特。

研究问题:传播体系所有制的机构。

传播媒介市场约束力运行的方式。

偏重于剖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垄断化的传播体系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

“制造受众”、受众商品化(达拉斯·斯迈思)。

不足:研究传播媒介的经济结构有余,涉猎传播理论与思想不足。

试图从所有制关系和结构上来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如同缘木求鱼。

④多伦多学派——(北美)

诞生于20C60年代的加拿大。

代表:麦克卢汉、英尼斯、科克霍夫。

研究问题:对媒介功能的研究以及媒介文化的分析。

媒介霸权

对美国的电子媒介文化对于加拿大的渗透和影响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其他批判学派还有“社会科学学派”、“思想统治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等,前二者属于“西马”序列,而后者则是典型的社会学学派。

批判学派走过了三个阶段:20C30年代以前,30年代二战结束,“二战”后到60年代。

人本主义传说

批判学派:理论集中体现了关于社会权力、资本和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判,对社会中思想宰割的不平等现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澄清了人们对民主社会性质的认识。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区别(大书P262)方法论、社会观、传播观

第二节传播学研究方法论

一、实证研究方法与批判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范式开始于孔德的实证哲学,在20世纪的美国得到发扬光大,这一范式主张以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扬弃形而上的不可观察的现象,从具体可感的现象中去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律,强调科学的最终目标在预测。

两次辩说:阿多诺(法兰克福学派)VS物帕伯(实证学派)

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VS阿尔伯特(实证学派)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

哈贝马斯“理解的理性”。(建立在自我反省基础之上)

△与经验学派在制度内部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的做法相比,批判学派是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作为变革对象的,经验学派过于依赖实证材料,批判学派则主要借助文本分析。

二、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范式——是由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提出来的。根据库恩的理解,范式是某一科学领域公认的模型或范例,它是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其特点是:“成就空前地吸引着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问题。”具体的说,范式涉及研究整体中的一种元素,就是具体的问题解答,作为一种模型或范例,可以代替规则作为常规科学其他疑难的解答基础。

传播学研究范式就是研究传播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模式。

社会科学VS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注重结果和发现——“发现范式”

人文科学——强调理解——“闸释研究范式”

强调批判——“批判研究范式”

“发现范式”常用方法:内容分析、田野调查、控制实验、语义分析等。(PS:“田野调查”——被公认为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也是最早的人类学方法论,它来自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论,即“直接

..观察法”的

实践与应用,也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

..步骤。

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成“田野调查”,与其他在实验室准控制状态下环境的研究相比,田野工作主要于实地进行

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

..调查报告

..阶段、撰写

..阶段、开始

..阶段、调查

阶段、补充

..调查报告阶段)。

人文科学:“闸释范式”常用的方式有:民族志研究、交流分析、话语分析、

修辞批评等。

“批判范式”常用的方式有:批判的民族志学研究、马克思主义

方法、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研究等。(PS:“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等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仅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

..展示的过程与结果,民族志往往被

指称描述社群

..的文字或影像。

..文化

民族志的调查必须包容三大类的素材:有关制度

..的整体概观;对观察

..和风俗

到的社会行动

...的说明)。

....的现实情况的记录;民族志

三、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实证研究步骤

实证研究的8个主要步骤:

①参阅相关的理论和研究。

②提出关于课题的假设或要研究的问题。

③设计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包括是否采用质化

..研究)

..研究或量化

④设定问题。

⑤搜集相关的资料。

⑥分析和说明研究成果。

⑦用适当的形式发表研究成果。

⑧必要时进一步重新研究这一课题。

研究种类:学术

..研究(基础研究)共同研究目的——解释问题和预测未来

私人

..研究(应用性研究)

(二)传播学研究步骤

“洋八股”:

1.研究论题的选定。

2.确定与论题相关的问题

(1)论题是否大而无当。

(2)这个问题确定能够调查吗?

(3)资料分析是否可行?

(4)这一问题是否有意义?

(5)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

(6)所投入的经费与时间是否可行?

(7)预讨的研究途径是否适合研究需要?

(8)是否会对受访者造成潜在的伤害?

3.文献探讨(可以提供以往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等信息)

进行调查之前,研究人员需要回答以下问题:

(1)这个问题以往有过什么形态的研究?

(2)过去的研究有什么发现?

(3)其他研究者对研究有什么建议?

(4)还有哪些问题尚未研究?

(5)如何为研究领域提出新的见解?

(6)过去的研究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4.拟定研究假设与研究问题。

5.调查与实验设计。

6.调查代理机构与外勤服务机构。

7.资料分析和解释。

通过分析来确定研究的内在及外在效度。

内在

..效度:是指研究是否确实检视了预计的研究课题。

外在

..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推论到不同母体,环境和时间的程度。

8.重复实验。(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重复实验的方法有以下四种:

①逐项重复②操作上的重复③测量工具的重复④建设性的重复(三)西方传播学界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

雷贝逊(美)在《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中曾下过这样的定义: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地、系统地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这个定义包含了三层含义,即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

内容分析的一般步骤是:确定研究方向

..→制定分类标准

..→检.

..→抽取分析样本

验.分类标准的可信度→对内容进行量化

..→撰写报告

..

..分析→得出结果

..评分→统计

(简括为:“选择”、“分类”、“统计”三个阶段)。

2.实地调查法(由部分求证整体——“田野调查法”或抽样调查法)

步骤:确立研究课题

..、分析

..资料→统计

..资料

..设计→问卷

..设计→收集

..→抽样

著名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创造了“固定样本法”:(即随机抽得一批调查对象,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去访问一次,每次问同样的问题,以此获得一系列可以进行比较的资料)。(民意测验、民意调查即使用这一研究方法)。

3.控制实验法——研究效果

特点:对研究中的自变量(即假设的条件)可以进行人为的控制。

包括:(1)环境

..的比较。

..的控制。(3)实验

..的控制。(2)刺激变量

步骤:假设

..。

..结果→得出结论

..→比较

..效果→抽样

..选择对象→设计实验方案

控制实验法多用于研究传播效果,即探讨传播对象对传播内容的反映。

△无论是哪类研究或使用哪种方法,都要经过选题、设计研究线路、搜集资料、处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阶段。

第三节我国传播学研究的现状

△1982年11月,第一届传播学学术讨论会在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召开,讨论了如何评价和对待西方传播学问题,认为态度应概括为16个字,即“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作”。

△1986年8月,第二届传播学学术讨论会提出把建设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作为我国传播学研究的首要任务。

△同时,对新生事物网络传播的研究也开始有所关注,在检验传统传播学理

论的同时,后几届研讨会还探讨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

..特色的传播学体

..、富有本土

系。

△热点议题:现代传播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媒介霸权、媒介经济。

第四节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异同

新闻学产生于19C末20C初,传播学成型于20C40年代。

二者研究内容

..有相似之处,即都是把媒介传播信息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先导

..。

..,传播学是新闻学的发展

下面分析二者差异:

一、研究风格

传播学注重理论

..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

新闻学则以“术”为重点。

二、研究对象(共同对象:大众传播媒介传播新闻的过程)

新闻学研究的范围相对来说要窄.,传播学研究的范围要宽.得多。

新闻学:新闻现象、新闻原理、新闻规律以及新闻实务

传播学:广义——个体自身的传播、人际传播、公众传播、国际传播

狭义——大众

..传播媒介

三、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新闻学研究新闻内容的各种关系

..(新闻与政治、经济、法制、文化、道德、伦理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研究,揭示新闻与社会进步和社会

发展的规律

..。

传播学不是孤立地研究某一种传播媒介或某种传播媒介的具体业务,而是将

各种传播媒介视为一个系统

..,考察它与整个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

..,它

..、一个整体

是把整个传播系统

..置于整个社会系统背景下去考察、分析、研究的。

四、研究方法

新闻学是运用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实践的学问,未从根本上脱离新闻业务

..圈

子,所以其研究方法显得十分单调

..,所接触的面也相对较窄.。

传播学的方法更全面

..。

..、更系统

在研究传播信息这一点上,传播学与新闻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

宏观

..剖析的关系,二者之间得以联系的纽带是信息。

..把握与微观

第一章人类传播的基本原理

要点提示:

1.什么是传播?

(1)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2)传播与相关领域的关系:传播与社会规范、传播与文化、传播与经济等的相互关系。

2.传播与语文学、符号学的关系。传播的语言类型、符号类型。

3.传播的基本要素。

4.传播的种类。

第一节传播是什么?

一、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信息之共享)

1.“共享说”:“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2.“交流说”:传与受的互动

..,用言语进行思想交流,突出强调交流的作用。

3.“劝服说”:包含人与人相互影响

..的全部过程,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

..的。

4.“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

戴维·伯罗在《传播的过程》中对传播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定义:

“——传播是传达

..人与人之间了解的一种工具,它牵涉到社

..人的意念,促进

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哲学及语言学,任何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都有必要了解传播的知识”。

传播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传播是人类最主要的精神

..活动。

②传播是由传播关系组成的动态

..的信息传递过程。

..的有结构

③传播学的产生之所以如此缓慢,是因为这是一门综合

..的学问,如果没有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及语言学等学科知识的加入,传播学发展的过程可想而知。

④传播是社会性活动,传播关系反映社会关系的特点,传播活动是构成社会群体的要素

⑤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别,主要是因为地理因素等阻碍了群体的信息传递,于是各民族内部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传播系统,而思想与表意符号的差异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文化。

二、传播与社会规范—必要途径

“社会规范”—是指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之和

△传播是形成社会规范的必要途径

..。

三、传播与文化——促成文化融合和变形

1.传播促成了地区与地区之间文化的融合——最明显的表现是同化

..现象。

2.传播对文化发生作用的另一种表现是文化的变形,——文化增值

..。

3.文化传播的接收方对文化变形的影响也很重要。

四、传播与经济——决定与反作用

1.经济基础决定

..传播的条件。

..了人们的精神活动,经济发展使人们有可能改善

2.传播反过来也能促进

..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传播与语文学、符号学研究

一、传播与语文学研究

传播者运用语言的能力影响到他把音讯制成符码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三大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传统语义学是从哲学角度研究“意义”的一门学科;而现代语义学则是关于符号和行为关系的学说(语义学兴起——19C末“科学之战”中科学暂时领先的结果)。

△一般语义学所提到的语言特性是:

①语言是静态的,事实是动态的—语言本身在一段时间内是不变的,而我们的世界则时刻充满变化。(“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②语言是有限的,事实是无限的—人类语言的词汇是有限的,而需要语言表达的事实和经验总是无穷无尽的。

③语言是抽象的,事实是具体的—按照赛弗林和坦卡特的解释是:“抽象是一个选择某些细节和丢掉其余细节的过程,任何语言的使用都含有一些抽象,而且事实上,抽象是最有用的语言形式之一,它能使我们去想到它的范畴,并使我们有能力去归纲它。”

二、语言的类型

(一)按照表达层次分类

查尔斯·莫利斯(美)《符号、语言和行为》:

①标示性的表达,即对事物的属性进行揭示。

...

②评价性的表达,即对事物外在特征进行揭示

③惯例性的表达,即依据一贯对事物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作出的语言表达。

④发展性的表达,即对事物所造成的各种心理反应作出取舍

..的语言表达。(二)按照叙述方式分类

①报告。(可查证的叙述)

②推论。(以已知推测未知)

③判断。(对人、事物表示赞成或不赞成)

(三)按照语言功能分类

①传播

..消息。(报道性功能)

②表达感情

..

③指导

..行为

(四)按照句子类型分类

陈述句—报道性的

感叹句—表情性的

疑问句、祈使句—指导性的

三、传播与符号

“符号”—信息的携带者

(一)现代符号学理论创始人

1.索绪尔的符号观—视语言为符号系统

索绪尔—瑞士

..语言学家、欧洲符号派创始人

符号本身是一个自足的微型

..结构,它由两部分构成

能者—指符号的形式

..表现为一种文字声音或图像,能引发某种概念的联想

所者—指那个被联想

..)

...到的具体事物。(符号的内容

能者与所者的关系是任意确定,约定俗成的

其语言理论最具有价值的地方是视语言为符号系统

2.皮尔斯的符号观—符号使用者的主体地位及意指问题

皮尔斯—19C末、20C初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美国符号创始人

皮尔斯的“符号—阐释—对象”的模式

符号(阐释是符号与对象的中介)

阐释对象

(双向箭头强调,每一要素,只有在与其相联系的其他要素的关系中,才能被理解)艾柯把这种以阐释作为中介的联动过程称为“无限的符号化”过程。

皮尔斯重大意义之一,是强调了索绪尔所未曾重视的符号使用者主体地位,以及意指问题。

皮尔斯符号分类:

图像

..符号:某种借助自身和指说对象相似的特征作为符号发生作用的一类符号。

标志

..符号:某种根据自身和对象之间有着某种事实成因果关系而作为符号起作用的一类符号。

指征

..符号:能指符号与所指事物之间不存在某种必然联系,能指符号之所以使有指说功能,完全是由约定俗成的因素在起作用。

索绪尔符号分类:

语言

..符号:口头语言符号

书面语言符号

非语言

...符号:指语言符号以外的在信息交流活动中能够发挥指说作用的其他符号形式。

(二)符号的意指形式

1.声音形式

三要素:振动体、媒介和听觉。

声音性质的构成:音色、音调、音强。

2.形象形式

3.文字形式

四、符号的意义理论与社会互动

(一)意义理论研究

符号互动论(约翰·杜威):

“意义”研究三个层面—意义的参照面、经验取向、语言使用取向

意义研究根据这三个层面不同侧重,形成三个主要学派:

1.象征性理论学派

思想或参照

因果关系因果关系

符号象征(间接关系)指示物

苏珊·朗格称符号为“思想的工具”

2.经验性理论学派

卡西尔认为: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存在一个互动

..关系。(强调语言和经验之间的关系)

3.使用过程学派

该学派认为,语言的实际使用,提供了关于什么是意义的答案,只有在传播

活动中,语言才是真正具有意义(强调语言是如何被使用

...的)。

(二)互动理论研究

意义产生于社会团体间符号的交换之中。

1.芝加哥学派(米德的学生布鲁默领导)。

关键词:心灵、自我和社会

强调:“自我”是从社会行动中产生,而所有的社会行动都涉及传播

基本命题:①人根据意义

..中产生的

..来行动②意义是社会群体互动

③意义是由人来界定

....的。

....的,也是由人来解释

2.衣阿华学派(席恩)

三个重点:①“命名”②行动计划③“方向性他人”

(“方向性他人”,就是说,一个人是通过与对他有影响的特别的人的相互作用来看这个世界的发展:新衣阿华学派(寇奇)兼容并蓄,采取实证方法,采用影像中的顺序……)

总结:符号意义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又反过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第三节传播的基本要素

三要素:信息源、音讯、目的地

总体看来传播过程由这样几个因素构成:传播的情境、传播者与受传者、讯息与通道、编码与解码、噪音、经验范围、能力和行动、反馈、传播效果等。

△约瑟夫·A戴韦托认为:“传播是在一定的传播情境

..中,由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发出信息,并由一个人或更多的人收到噪音阻扰(或曲解,误读)的信息,

产生一些效果,并在其中包含了反馈

..内容的活动”。

一、传播的情境

四种基本类型:①物理..环境的②社会..关系的③心理..因素的④时间..

因素的 (四种基本类型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二、传播者与受传者

三、讯息与通道

四、编码与解码

五、噪音

六、能力与行动

七、经验范围 只有参与的人在共同享有的经验范围内,传播的行为才能够发生

八、反馈

反馈是控制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曾说:反馈..就是一种能用过去的操作来调节..未来行为的可能

九、传播效果

拉斯韦尔“5W ”模式

△传播过程图

反馈

反馈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主要类型

要点提示

1.内在传播的过程与特点:认识、分析、推理、判断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传播者与受传者是同一个人

2.人际传播的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是典型的循环模式,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

3.组织与组织传播的关系、组织传播的形式

4.公众传播的流程

5.大众传播的特点、功能、商业性的表现

来源 目的地

制码 评码 信息

第一节个人自身的传播—内在传播

一、内在传播的主要内涵

内在传播图式:

刺激

信息源

调节

..

二、内在传播的过程与特点(具有心理学特征)

△思维的基本特征:感应、分析、逻辑、推理性、言语、想象、创造

△思维是借助语言所实现的对客观事实的概括的反映,人的内在传播是以语言为媒介的

△对内在传播产生影响的还有人的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

PS:巴普洛夫—“优势兴奋灶”学说:解释

..了注意

..的生理机制注意的中枢机制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主体,在主体的大脑皮层相应区域便产生了优势兴奋中心,而大脑皮层其他区域的兴奋却被抑制了。注意受制于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作用,当主体受到信息刺激时,传播活动就开始了,大脑在接受传播后产生了优势兴奋中心,根据刺激对象的不同,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即形成一个反应的“兴奋灶”。如果是听觉刺激,兴奋灶便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如果是听觉刺激,兴奋灶便在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

第二节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传播—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人际传播的内涵直接

..传播(不依赖传播媒体)

广义:指内在传播以外的一切人类传播,间接

..传播(依赖媒体)狭义:指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传播行为。(又称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二)人际传播的特性

1、传播的直接

..性

2、获得反馈

..的机会多

无媒介的人际传播:获得反馈的机会多

有媒介的人际传播:媒介的运用可能增加阻抗,减少反馈机会。

3、传播的规模较小

....

4、传播的范围

..容易控制

..

二、人际传播的互动分析(符号互动)

人际传播的双边互动,实际上就是符号的互动。

1949年“申农—韦弗模式(信息论)”(直线性传播模式):明确固定与区分

传播者

..与接受者

...的地位与作用。

→1954年“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高度循环性模式):人际传播过程是双

信息

传播者

he

受传者

归纳、推理、判断反馈

..传播者he

受传者him

向的

三、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

(一)情感因素

(二)个体差异

1、个体客观..

差异:主要是性别、年龄上的不同 2、个体主观差异....:主要指个人心理、气质、兴趣爱好..........

等方面的差异 巴甫洛夫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胆汁质(不可压制型)、多血质(活发型)、黏液质(安静型)、抑郁质(弱型)。

(三)时空因素

第三节 群体内的传播—组织传播

一、组织与组织传播的主要内涵

“组织”是由许多相关联系、彼此合作的成员,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在一起共同努力工作而形成的一个整体。

组织传播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与群体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组织传播的目的..

在于稳定组织成员,应付外部环境,维持组织生命。(戈哈堡认为,组织传播是组织活力的源泉,是组合功能的黏合剂,是组织功能的润滑油,是组织机体的防腐剂)。

二、组织传播的特性

(一)很强的组织性(秩序性、条理性)

(二)联系着管理科学

管理就是传播,在现代组织中,传播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备的素质。

(三)联系着公共关系学

组织传播与公用关系彼此相互依赖..,目标..

一致。 三、组织传播的形式与技巧

(一) 会谈。(有针对性、有目的)

(二)会议。(能把组织上层的决策和新思想及时传达给组织成员,集.

思广益,编码者

释码者

解码者 解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讯息

讯息

解.决问题,增.强责任感)

(三)文件。其在组织传播中的特性主要为:

1、指导性和实用性

2、有序性(文件传达的对象有所限制、有所规定)

第四节个体向群体的传播—公众传播

一、公众传播的含义

(一)公众的含义和特点

达尔德创造,它是指有着共同感兴趣的目.“公众”——由法国社会学家G

·

标.,为着某些共同的目的

..而自然聚集的人群。

公众的特点:

①.公众与各种机关、团体不同,后者组织较为严密,而前者没有组织性,

基本上是自发性的,因而从组织角度看,它是松散的。

....

②有共同的目标,即共同需要,共同关心的事件与问题,这是人们走到一起的关键。

③公众具有不断演变的特性,其存在期较短暂

④公众由多数人构成,三三两两不能成为公众。

(二)公众传播的含义(个体→群体)

“公众传播“—指的是一种个体

..的传播活动。

..对群体

二、公众传播的过程分析

(一)演讲的传播方式

1、即席演讲

2、自由演讲

3、脱稿演讲

4、看稿演讲

(二)受众对传播者的影响。

三、公众传播的效果

(一)公众传播的效果流程

1、吸引注意

2、保持兴趣

3、加强印象

4、建立信仰

5、指挥行动(重复暗示)

(二)受众类型与公众传播效果

受众类型:1、流动性的受众(随意性、散漫性、☆吸引注意力)

2、相对稳定的受众(“向心”,☆保持兴趣)

3、选择性受众

4、协同性受众

5、组织性受众

四、公众传播中受众接受行为分析

(一)收听过程

(二)有效收听的障碍

1、对传播内容的心理预设

2、抓小.

放大 3、放弃有关信息

4、不知利用思维与表达在时间上的快慢差异

5、把注意力浪费在语言本身或演说的发表方式上

第五节 社会总体的传播——大众传播

一、大众传播的含义

简单的说,大众传播就是利用传播工具..,借助传播媒介..

,把某种具体的思想、观点、信息传播给大众的一种传播行为。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一)有媒介

(二)受众..

多而无组织性 (三)不易获得反馈(单向传播)

(四)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

(五)传播者.

有组织有机构 三、大众传播的功能

(一)认识功能

(二)宣传功能

(PS :“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事件之一。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由于此事,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社会影响:水门事件之后,每当国家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便通常会被国际新闻冠之以“门”的名称,如“伊朗门”、“拉链门”、“虐囚门”等。)

(三)教育功能

(四)娱乐功能

(五)商业化功能

总之,传播各种信息都应是以维持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

刺激

刺激 刺激 刺激

寻找记忆、存储选择 过程 反应..或存储 认知.. 韦弗的收、听模式:

第三章传播与信息

内容提要

1、信息的含义及其与传播的关系

2、信息的传递

3、信息源与信息量

4、信息与新闻

第一节信息的内涵

一、信息的含义

维纳定义:信息是我们用于适应外部世界,并且在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感知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内容的名称。

申农定义: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因素的任何事物

..都叫信息。

较典型观点:信息的含义应包括①消除

..性形

..性、组织

..不确定性②事物的有序

式③事物的表征

..性。

..性、反映

我们认为,信息应为广义信息和侠义信息。

广义:所有与信息有关的内容

侠义:研究信息量、信息源的统计结构以及信息的编码问题(是脱离载体或依附物质的内容)。

二、信息与传播的关系

传播尤其是媒介传播中的信息是侠义信息。

第二节信息传递

一、信息传播中的信号和符号

(一)信号活动

(二)信号与符号的区别

最明显的区别,信号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所掌握,而符号却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掌握和运用,符号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能理解符号的意义,符号可以表达抽象概念。

信号不能跳过表象或感觉,而人的语言符号却可以。

△从生物进化和人进化的角度来理解,完全可以说,信号和符号的区别是本能和文化的区别。

△信号出现于较特殊的情境,各信号之间缺乏联系,无固定规则,符号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符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组合有固定文法规则。

二、信息传播中的编码和解码

(一)编码。(把一种形式的信号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的信号)

(二)解码。

三、信息的提取

提取信息的过程可分为三个层次

(1)判断得到的是一份包含什么内容

..的讯息

(2)找出解译

..这份讯息的密码

(3)信息还原

..

第三节信息源与信息量

一、信息源

——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在信息论中被称为信息源)

二、信息量

信息量的大小是排除不确定性的关键

第四节信息与新闻

一、相同之处:新鲜性、时效性、真实性、指导性、客观性。

二、不同之处:(1)新闻是公开

...的,有的还属于绝密

..发表的,信息有些是不公开

(2)确定了的事实

..不能算信息,但可以是新闻。

(3)有些信息业专业性

...强,只有经过专家解释后,一般人才能看

懂,而新闻则是对新近发生的某一事实

..,它要求一般人都能看懂。

..的描述

(4)从传递媒介上说,新闻的传递主要靠大众媒介

....,而信息的传

播媒介无处不在

....,它可以通过大众媒介,也可以不通过。

三、一致之处:信息量大.的事件,通常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小.,而越是不常发生的

事越具有新闻的新鲜性,所以信息量越大.,越具有新闻报道的可能

..,新闻传播中

所含的信息量越大.,消除受传者,不确定性越多.,就越能得到受传者的欢迎

..。

第四章职业传播者与传播伦理

内容提要

1、职业传播者的任务和作用

2、传播者的权利与责任

3、职业传播者的素质

4、“守门人”理论

5、传播者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

第一节大众传播中职业传播者的特点

一、对于讯息有制作上的自主权

...(“新闻导向”)

二、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合作

..

三、传播活动常常受到来自媒介组织等的控制

..(新闻组织的压力、受众的控制)

四、必须有较强的专业素养

....(+高科技手段)

第二节职业传播者的任务

卢因(美)最早把传播者比喻成“守门人”,守门人有把关、筛选作用。一、搜集信息

Eg:20C70年代,《华盛顿邮报》两名青年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对涉政尼克松当局的“水门事件”进行深入的调查报道,他们顶住各种威胁和压力,搜集到了大量的证据,使这一事件得以曝光。

二、对信息进行筛选、取合

施拉姆指出,在信息传播网上布满了把关人

三、加工、制作信息

四、对传播内容和方式加以控制

五、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第三节职业传播者的权利和责任

PS:“曾格案”——约翰·彼得·曾格,德裔美国人,印刷商、出版商和新闻记者,曾格案件是指1733年曾格创办的《纽约周刊》上发表的文章,抨击了省政府管理者的政策,随后,曾格因此被指控犯有煽动性(反政府)的诽谤罪,

最后陪审团宣判他无罪,该案件是北美殖民地时期有关法律和出版自由

..的著名案例,标志着美洲殖民地新闻自由的第一次重要胜利,对此后西方(尤其是美国)影响深远。

用“精明的像费城律师”来赞美别人,这句话就是出自曾格案。

一、职业传播者的权利

(一)采访权(知闻权)

“采访权”——指的是职业传播者作为信息报道者,可以不受阻挠的搜集、核对信息情报,并安全地、有效地传递信息。

△第一个提出知晓权概念的是美国著名记者、时任美国合众社总经理的肯特、库珀

(二)编辑权——加工制作信息

编辑权的有无是衡量媒体性质的关键,编辑权是传播者加工制作信息的权利,编辑权与社会制度性质有密切的关系,表现在:

1、私营

..媒体(eg:19C赫斯特报系的编辑思想就是由赫斯特自己制定的)

2、同.人式

..媒体

——指志趣相同的人组合成一个群体,共同决定编辑方针,商量编辑工作

(eg:《新青年》、新记公司的《大众报》)

3、官方式

...媒体

eg:2001年美国之音“违背美国白宫的对外政策,擅自播放了其记者采访的塔利班领袖奥马尔的专访录像。白宫撤销了其总裁职务,并免去了其新闻署长

的职务

4、半官方式

....媒体

——在编辑名义上是同人性质,但实际上与政府或财团保持密切联系

(eg:日本的NHK是战后半官方式媒体)

(三)知识

..产权(也称智慧产权、版权、著作权)

目前难以规范的是网络媒体的行为,成为知识产权管理的盲区。

(四)消息来源

....保密权(取材保密权)

PS:“五角大楼文件泄漏案”——1971年6月,《纽约时报》和其他一些报纸披露了一批描写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国防部绝密文件。这些文件是由一名国防部官员丹尼尔·艾尔斯伯透露给外界的。在文件公布之前,美国政府曾试图以“国

家安全”为由阻止文件的发表,但未果。这就是美国政治

..史上著名的“五

..史和新闻

角大楼文件事件”。这批国防部的绝密档案表明,美国政府在越战初期就采取蒙蔽、欺骗公众的行径以获取人们对越战的支持,以后这些手段更成了政府的家常便饭。这种欺骗行径引起了早已强烈不满的美国民众更加高涨的反战情绪。

(起因:尼克松试图使越战“越南化”)

(五)安全

..保护权

Eg:西方国家,英国“星法院”曾判处3个书报商死刑。

中国近代史上“苏报案”“沈荩案”、“邵飘萍案”“林白水案”“史量长案”。

二、职业传播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一)对公众

..知情权的满足

(二)维护国家

..利益

..利益、民族

..利益、政党

另外,保守国家机密,不从事有损国家形象的传播活动等也是其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

(三)维护社会

..和谐发展

第四节职业传播者的素养

一、对传播事业的敬业精神

二、较高的思想素质

具体表现为: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在原则问题上态度明朗,对受众有极大的热忱,自愿和乐意为公众服务,不为个人私利而丧失原则。

三、渊博的基础知识和很强的业务能力

总体上看,大众传播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应包含三层,即内层

..的大众传播专

业知识、中间层

...的最相关知识,外层的各学科的综合基础知识。

2015年考研传播学知识点(20)

2015年考研传播学知识点(20)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几个概念: 大众: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进入大众社会。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的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特点:\ 1、规模的巨大性——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 2、分散性和异质性——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3、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面识 4、流动性——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而时有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 5、无组织性——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不能作为一个主体而自主行动,大众行为主要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 6、同质性——统一的行为倾向,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群体(group):通常保持着面识关系,拥有共同的目标或价值,并且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稳定性。 群集(crowd):集合状态下的人群。规模虽大于小群体,但通常局限于一定的物理空间之内;群集通常具有匿名性、情绪性、暗示性和感染性,能够从事一定的集合行为。群集一般是由临时参加或卷入事件、活动的人们组成的,不具备成为稳定的社会构成体的条件。 公众(public):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理性的。卢梭曾把公众称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认为公众的意志——“公意”代表了共同体的最高意志。公众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认为大众是一群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支配、无视理性和法律的“暴徒”,会使迄今由少数贵族阶层说创造的文明遭到破坏,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民主制度的危机。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成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烈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大众的崛起将会对少数社会精英形成压迫,从而引起道德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早期的大众社会论充满了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的贵族阶级对崛起的大众的仇视心理和偏见。 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产业化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越来越变得具有功能合理性,功能合理性却大大压抑和剥夺了一般个人的思考能力和责任能力,降低了一般大众的“本质合理性”,扩大了大众与精英人物之间的社会差距。一般大众陷于异化感、不安感和绝望感,容易引起情绪上的躁动。“民主化”赋予了一般大众参与政治的机会与权利,而大众传播又为权力精英提供了操纵大众的手段,如果大众情绪受到别有用心的精英集团的利用,就会引发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大众行动。这时期的大众社会理论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析大众的“异化”及其社会结果,并试图说明法西斯体制出现的社会原因。

大众传播学考试整理

1. 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 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 2. 五大先驱贡献与方法 拉斯韦尔(1)提出5W 模式 (2)内容分析法 (3)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 拉扎斯菲尔德(1)形成传播学的“哥伦比亚学派”(2)实地调查法 卢因(1)研究群体对于个体的影响 (2)提出来“把关人”的概念 霍夫兰 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 “耶鲁学派” (1)控制实验法 (2)找到影响劝服效果的诸多因素 施拉姆 创办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教学机构 3.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学派的区别①研究内容 如何传播VS 为何传播 ②研究方法: 经验事实VS 价值判断、思辨全面 ③研究取向: 只知拜佛VS 只想拆庙 5. 人类传播的基本原则 准确性 有效性 传播渠道与媒介的多样性 适时性 针对性 6. 人类传播的基本模式 5W 模式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发射器接收器 讯息 讯息 信 的 信源 信宿 噪源 号接收到信息

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7.人内传播的作用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8.人际传播(罗洛夫观点)罗洛夫观点: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自然需求 社会需求 9.大众传播功能 拉斯韦尔的观点: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监测环境 2、社会协调 3、传承遗产 10. (斯蒂芬森的“游戏说”)美国学者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 工具性的传播——个人工具 游戏性的传播——充实情绪 赖特”四功能说” 1、大众传播的监测社会功能 2、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功能 3、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4、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负功能:“麻醉精神”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1、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 (1)电视人(2)沙发土豆(3)容器人 2、拟态环境与刻板形象 拟态环境定义:所谓拟态环境,换一种说法,就是新闻媒介所营造的舆论氛围.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方面是现实环境,一方面为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到的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达,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苏州大学 大众传播学 效果分析 笔记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分析 要点提示: 传播效果的基础认知 有限效果论 多元效果论 传播效果的内涵与层次 传播效果的发展阶段 信息流程研究 劝服理论研究 议程设置理论 知识沟理论 培养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传播效果的类型与研究课题 传播效果(effect) 一般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对受众的思想(包括认知、态度、情感等)与行为造成的影响。 传播效果的层次 认知层面 心理或态度层面 行为层面 传者与传播效果的研究 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的研究 传播渠道与传播效果的研究 受众与传播效果的研究 传播方法与传播效果的研究 传播效果的研究课题 枪弹论 适度效果论 有限效果论 强大效果论 时间 效果 枪弹论(Bullet Theory) 即子弹论,也叫“皮下注射论”或“刺激-反应”论。 软弱的受众像射击场的靶子一样,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受众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Eg.潘恩基金会研究、火星人入侵地球

有限效果论(The Limited-Effects Theory) 又称“最小效果定律”。大众传播通常并不是一个可以对受众发生影响的充分且必要的起因,它其实是通过许多中介因素的联络环节,而发挥着各种功能。 Eg.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与意见领袖研究 霍夫兰与耶鲁学派的劝服传播研究 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研究 适度效果论 强大效果论 多元效果论 议程设置理论 培养理论 “沉默的螺旋” “知识沟”理论 信息流程 也叫传播流程,指信息从传到受的“流动”过程,包括信息流动的状态、特征、方向和作用等。也可以说是一种结构、过程研究。 大众媒介 构成“传播流”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 卡兹等人的《个人的影响》 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 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人民的选择》 《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这次调查在俄亥俄州的伊里县进行,所以又称“伊里调查”。

传播学概论重要资料资料整理郭庆光版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 ②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

传播学知识点

传播学知识点 张庆旺 提示:以下仅供参考,包含老师大部分要求知识点和试题可考点,实行全面包含。 名词解释(六选三) 传播:课本为主,即重新整合的那份。 大众传播:课本为主,即重新整合的那份。 自我互动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指当个人处于复杂环境中时,会对自己做出思考与定位,把社会的我和内在的我进行调整和互动,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交流与传播,并对自己作出行动。 使用与满足理论:这一理论是指站在受众的心理角度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动机和内在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产生的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效用。这一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产品的需求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需求。 培养理论:又称为培养分析,它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象征性现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这一过程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大众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影响了人们的现实观。 知沟理论:它是指在现在信息社会中,由于社会地位高者比社会地位低者可以更快更好的获得和利用信息,而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会越大,从而证明了大众传播对知识获得多少与效果的影响。 以上为必考点,其他名词需记:传播学,符号,信息,拟态环境(必涉及),受众,人际传播 选择或填空各章节要点 :1.人类五次传播发展阶段2.两大学派3.五位奠基人及其贡献,如“守门人”提出以及含义,其他知识的需记1.传播的发展历程,如1909年,库利首先提出传播的定义,1911年,皮尔在《思想的法则》中专门设立了传播一章。2.传播学的早期流派:美国学派和欧洲流派,以及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如库利“镜中我”理论,米德“主体我”“客体我”理论,3.哈特媒介三分理论p32. :1.符号的分类2.非语言符号分类3.非语言符号作用4.符号的功能 :1.传播类型分类2.自我传播的类型3.大众传播的功能 :1.传播过程模式分类2.线性直线传播的代表与噪音理论的提出与发展3.5W模式环节与研究领域:如控制研究的对象--传播者,噪音因素影响的环节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如脱离部落文明是文字和印刷时期,电视是一种冷媒介2.拟态环境提出 :(会区分就行)1.受众的类型或角色p154,155 2.受众的权利3.受众的八大研究理论4.反馈的分类与特点 :1.五大效果(学会区分)2.佩恩基金会作用:研究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3.四大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影响我们的阶段---认知阶段,知沟理论提出者---蒂奇诺等细节。 简答题(4个,有些题答出基本内涵即可) 传播的内涵与特征 2.印刷传播时代的意义p12 3.人类传播的特征与基本规律p14(历年必考题,今年未提及) 4.五位奠基人主要贡献(最主要拉斯韦尔的) 5.两大学派的区别或差异p26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这个月读了《传播学概论》这本书中关于大众传播的内容,了解了大众传播的发展,什么是大众传播及其特点,以及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对传播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众传播的世道。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不仅普及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大众传播的影响之普遍、作用之强大,使得它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的信息系统。 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具有其他类型的传播所不具有的性质和特点。理解这些性质和特点是我们把我大众传播的本质出发点。 那么什么是大众传播呢?简单的理解就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就是大众传播,我们每天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就是在接触大众传播。不过这种简单的理解不能帮助我们把握大众传播的实质,要把大众传播作为社会科学考察的对象,就必须为它下一个较为严谨的定义。 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提出的定义是“大众传播是即现代印刷和广播、电视等影像和声音媒介组织运用法人资金,借助高科技和产业化手段,在国家调控的范围内向未知的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产品的实践活动。” 关于什么是大众传播,学者们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提出的这个定义将大众传播的主体表述为“媒介组织”更为确切。 实际上,由于大众传播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任何一个简短的定义都不可能概括出它的全部特征,结合传播学的宗旨,对这一概念作出的界定是: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从以上定义出发,与其他类型的传播活动相比,大众传播具有的特点可以从以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传播学必考知识点

1.媒介素养 答案:媒介素养是指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公民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同时监察和改善传媒,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 2.沉默的螺旋 答案: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确实有很大的效果,即认为一切公众都难以逃脱媒介意见的诱导,媒介意见一旦形成,便会处于优势地位,它往往代表着多数派的意见,而反对意见则渐渐沉默地消失了。 3.涵化理论 答案:涵化理论认为:电视观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表述的符号现实,而并非客观现实。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这种倾向在收看电视时间多的人中间要比在收看电视时间较少的人中间更为明显。 4.议程设置 答案:议程设置理论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认为大众媒介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问题,可能使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社会大众心目中提升。这种“可能性”成为议程设定的假设。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介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分类方法并简评之。 答案: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分为:政治功能即监视(收集情报) 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即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和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

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一般社会功能即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2.简述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 答案:李普曼对传播学的一大贡献,是他的“两个环境”理论。即: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二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则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传播形成的媒介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3.简述知识沟理论。 答案:大众媒介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流通不断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实际上可能会扩大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gap in knowledge),也成为知识沟,这一现象就被称作知识沟假说(knowledge-gap hypothesis)。 4.举例说明女性信息化的特征。 答案要点:女性信息化的三个特征是:为女人的(for women) 、关于女人的(about women)、被女人所创造的(by women)。

苏州大学 大众传播学 内容分析 笔记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 代表性观点: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一个基本要素。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产物。 传播学中的信息信息,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信息的特性目的性共享性寄载性可识别性模糊性扩充性可转换性可贮存性 信息的分类新闻性信评论类信舆论性教育性娱乐性服务性商业性信息 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可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个阶段,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是通过17、18世纪的工业革命;而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则有赖于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 1956-1993年为信息革命的第一阶段,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形成信息产业的基础,信息产业成为经济的增长点,但只限于少数发达国家,多数国家的信息产业仍处于从属地位 1993年至今为信息革命的第二阶段,互联网的商业化应用与拓展,引发了新一轮的技术创新,绝大多数国家参与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中。 信息社会一般认为,信息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日常生活和社会变迁愈来愈依赖于信息的开发、利用与共享的社会。 信息社会的特征1文字信息与知识量急剧增长,形成所谓的“知识爆炸”;2信息的传递手段迅速发展,进一步消除了信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传播障碍,使全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3信息革命既是一场科学革命,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4信息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资源。 信息爆炸①新闻信息飞速增加②娱乐信息急剧攀升③广告信息铺天盖地④科技信息飞速递增 信息爆炸影响:1)信息超载2)信息浪费3)信息匮乏:指大众媒介提供的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真相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①真相信息匮乏:如重大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②重要信息匮乏(与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共同信息相对) ③知识信息匮乏:“我们被信息淹没,但却渴求着知识!”今天的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尚读书的社会,阅读危机正威胁着中国社会。 信息污染①色情信息②暴力信息③失实信息④图像信息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同时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 对传播中所使用的符号研究,对运作这些符号的规则研究,以及对符号、规则使用者的研究,构成传播研究的核心。 英文对照:sign。 是指任何可以作为某种事物意义标志的替代物,或者说任何为传递信息而用以指代某种事物意义的中介。 符号与信号的区别? 索绪尔模式所指能指这个过程是心理的 语言符号包括语言与文字两种类型(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在所有符号中,人们日常的口

传播学教程备考整理知识点

+编码与译码(Encoding & Decoding):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创始人:20世纪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H. 米德 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象征行为的研究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1、群体暗示(group suggestion)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 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 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2、群体感染(group contagion)?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 ? ?(二)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

?模仿可分为两类:无意识模仿、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模仿。 2.“匿名性”(Anonymity)?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 自我控制能力。 ? ? ?(三)集合行为的“信息流”: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 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 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 ?(四)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 1.环境监视(surveillance)——向受众提供新闻。? 2.社会协调(correlation)——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 ? 3.社会遗产传承(transimitters of culture)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

传播学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 1、传播的定义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3、信息社会 所谓的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4、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5、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6、大众传播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填空题 1、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5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4、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5、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6、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7、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 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8、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题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 介系统的进程。 9、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0、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 11、信息社会具有的几个特点: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劳动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12、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务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务赋予的含义,是人类 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13、符号意义的分类: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

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 一、总论 1.历史上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上有共享说、劝服说、反应说三种: (1)共享说:认为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不足:人类传播是借助符号传播信息,人们共享的不是符号,而是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许多传播是无法达到共享的。 (2)劝服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传播是有目的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利性。 不足:在传播过程中影响是相互的,传播的角色关系会发生变化,传播者和受传者有时是相互转换的,传播者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在受他人影响。 (3)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不足:刺激反应不仅是人类的传播行为,动植物都有刺激反应问题。 2.通论的传播定义: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3.对通论传播定义的认识: (1)传播具有信息性质(2)传播具有可流动性和可测度: (3)信息具有可转换性 4.传播学产生的诱因和基础: (1)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2)政治与战争的需要 (3)新闻学的发展 5.传播学的研究内容: 传播学的发展基础是20世纪崛起的行为科学和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 6.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和集大成者 (1)拉斯维尔(政治学家):①他首先用政治学的观点对传播进行系统的研究。②他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的三功能说。③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 (2)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家):①他把社会学实地调查的方法和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范围扩大到传播学领域。②他是首先从受众角度研究大众传播效果的社会学家之一。③在从受众角度研究传播效果的过程中,提出了两级传播论、有限效果论和使用与满足论等著名观点。主要著作:《人民的选择》1944 (3)库尔特-卢因(社会心理学家):①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②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中,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③他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提供了圆满的解释。 (4)卡尔-霍夫兰(心理学家):①他较完善地把心理学控制实验的方法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 ②他对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为打破魔弹论的神话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据。③他注意到影响说服效果的多种因素,尤其是说服者及其发出的信息这两个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说服效果的一些列有价值的建议,为可说服性研究这个当代传播学重要课题奠定了基础。主要著作:《大众传播实验》1949 《传播与说服》1953 (5)施拉姆:①施拉姆是第一位从新闻专业角度,并把新闻学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结合起来,把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他编著的《大众传播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步系统提出传播学理论的奠基之作。②一生30多部传播学著作。③积极推动各国传播学者的交流,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众多知名学者,形成“施拉姆学派” 11.传播学源于美国的必然性: 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社会基础: (1)科学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 (2)文化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为美国大众传播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3)美国经济发展使人口激增,向大城市大规模迁移,使美国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社会。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学术基础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 题型: 一、名词解释(3, X6) 二、填空(2 ' X 6 ) 三、简答(10' X 3 ) 四、论述(20' X 2 ) 主要考点: 1、人类传播的几个阶段(P23—27) (1)口语传播阶段(局限性:转瞬即逝、距离限制、失真、中断、能量有限) (2)文字传播阶段 (3)印刷传播阶段 (4)电子传播阶段 2、传播学四大先驱: 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五个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研 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三大功能说:环境监视联系社会传承遗产 心理学家卢因:团体动力学把关人理论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舆论领袖二级传播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研究传播效果 3、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之父传播学的创立) 4、拉斯韦尔5W模式(P5O)(直线模式) 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直线模式的缺陷:容易把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P44 P65) 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 (1)主我:意愿和行为主体,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2)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6、趋同心理/行为(P82) 又称“从众心理”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7、集合行为(P84) 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产生的3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 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8、大众传播(P99) (1)大众传播的概念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1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1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1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1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9、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P100)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1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由各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 /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 (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 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 /拟态环境极权主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 /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 与“容器人” 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 理论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个人影响》 /《创新与普及》 :多级传播“有限效果” 理论“说服性传播” 研究 (耶鲁研究“休眠效果” /“ 一面提示” 与“两面提示” /“ 免疫效果” /“ 警钟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 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 /库利 /帕克 /米德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 /霍夫兰施拉姆香农 /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 (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 (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一、根据受众选择性注意理论,传播信息应遵循的原则 从传播者如何适应受众的选择性注意考虑,传播媒介的信息要想具有吸引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易得性:所传播的信息必须能使受众以轻易的手段获得。 2、对比性:与环境中的其他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常常可以吸引受众。 3、报酬与威胁:受众能灵敏地感知和记忆那些有利于其需求和兴趣的信息;而对那些可能危及自身的警告性信息则会有特别的戒备。 二、大众传播的负功能,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P103) 三、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 人肉搜索”现象的积极价值 一是有利于个人情绪的平衡。封建臣民伦理强调的是民众的顺从,这一影响至今尚存。这使得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压抑个性,情绪抑郁。网络虚拟社会给个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表达的平台,人们可以以一个本真的自我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使现实社会积聚起来的不满得以释放,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德治与现实社会法治的结合。通常情况下,来自社会的道德监督的声音通常比较微弱,道德一向都以自律来发挥作用,然而两种方式的效果都较差。有了“人肉搜索”就有了“道德法庭”,这样就能使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社会更稳定。 “人肉搜索”现象的消极影响 “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等消极影响。“人肉搜索”事件中,当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公布,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人们在网络上的口诛笔伐,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对于被搜索对象的搜索一旦失去控制。“人肉搜索”超越了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容易成为网民集体演绎网络暴力非常态行为的舞台,侵犯了个人隐私权等相关权益,阻碍了“人肉搜索”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四、什么是集合行为?它的产生需要哪些基本条件(P84)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下的干扰与破坏。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五、培养理论的主要观点、意义(P204~P206) “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说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

大众传播学笔记

二、媒体分析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P118-121 关于媒介技术的历史和社会影响的著名理论,由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 著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 (1)“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诞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②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综合的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方式。 ③“热媒介”和“冷媒介”。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冷媒介”则相反,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这个观点,在于说明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不同。 把关理论(结合实际)P131-134 (1)“把关人”又称守门人,即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最早是卢因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提出的,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出现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怀特将其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gate-keeping)”模式。但怀特的“把关”模式只强调编辑的“把关”作用,而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是一个整体过程。 (2)“把关”过程的实质: 大众传播对新闻”把关”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考虑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分析,而是应该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考虑进来. ①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②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③传媒的“把关”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3)“把关”标准 时间跨度、强度、明晰性、文化接近性、预期性、出乎意料、连续性、组合性、社会文化价值 把关标准: 新闻信息由两个本质属性: (一)新闻信息必须有真实性,它传达的是客观的事实而不是虚构或捏造的事物 (二)新闻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和新意,这时的事件、历史的回忆等等,不能成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