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河南中医学院2011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研究生姓名:刘华

导师:范军铭主任医师

指导组成员:王军研究员

赵京伟主任医师

学科、专业:针灸推拿学

所属院、系:针灸推拿学院

中国﹒郑州

2011年4月10日

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在导师范军铭主任医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特别加以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致谢。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特此声明。

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已完全了解河南中医学院有关保留、使用硕士学位论文的相关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机构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河南中医学院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论文(注: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特此声明。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前言 (6)

材料与方法 (8)

1 实验材料 (8)

2 实验方法 (8)

3 统计学分析 (10)

结果 (11)

1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11)

2 各组大鼠Open-Field法行为测定结果 (11)

3 各组大鼠糖水消耗量 (13)

4 各组大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 (14)

理论探讨 (17)

结论 (26)

致谢 (27)

参考文献 (28)

附录1:文献综述 (31)

摘要

摘要

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意外后引发的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情感障碍性疾病,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易激惹、思维迟缓、食欲减退、悲观绝望,甚至出现自杀企图和行为,对疾病的康复失去信心,严重影响预后。及时发现并早期治疗PSD,尽快解除抑郁患者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脑卒中的全面康复及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针灸疗法是中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以往临床实践证明,针刺配合电针疗法可以明显缓解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症状,对轻、中度的卒中后抑郁症有肯定的疗效,具有无副作用、简便易行等优点,但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目的:通过研究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治疗前后体重及行为学和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作用机制。

方法:①选用雄性SD大鼠,参照Zealonga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大鼠模型。②手术第4天,参照Persson等级分级法进行神经病学分级。挑选Ⅱ~Ⅳ级脑缺血大鼠作为脑卒中模型动物,分组后将其放入小鼠笼24h单笼孤养,每天将大鼠四肢和头部固定于特制的固定器上制动2h,持续28天,复制PSD模型。③手术第4天,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非穴位对照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孤养与束缚制动的当天行电针治疗,1次/d,10min /次,连续28天。穴位选上星、膻中、中脘和左侧太冲,电针参数为连续波,频率10Hz,波宽0.6ms,电压1.5-3V(以肌肉轻微抽动为度)。④各组大鼠在慢性应激刺激的第1天、第8天、15天、第22天、第29天每隔1周测量体重,进行蔗糖水实验、旷野试验,观察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的体重、糖水消耗量、旷野试验得分的影响。⑤实验第29天处死实验大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皮层、下丘脑中去甲肾上腺素(NA), 多巴胺(DA), 5-羟色胺(5-HT)含量。观察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NA、DA、5-HT的影响。

结果: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体重明显减轻,糖水消耗量明显降低,电针治疗组大鼠比非穴位对照组大鼠体重增加、糖水消耗量增加;②模型对照组大鼠水平及垂直运动得分均小于正常对照组。电针可以增加大鼠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③电针治疗组大鼠大脑皮层5-HT的含量,下丘脑DA、5-HT的含量较高,与模

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作用优于非穴位针刺。

结论:

1.采用Zealonga线栓法结合应激刺激加孤养、束缚制动的方法可成功制

备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

2.电针可影响大鼠治疗前后体重,导致行为学和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

含量变化。

关键词:电针;脑卒中后抑郁大鼠;单胺类递质;应激刺激

摘要

Influence of electric for post-stroke depression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 in rats

Liu Hua (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Directed by Fan Junming

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depression after cerebral apoplexy electric in rats and behavior and weight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of monoamine transmitters brai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n depression after cerebral apoplexy cupping treatment mechanism of action.

Methods:①Choose male SD rats, Zealonga line for reference to bolt legal system mode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②The first four days, reference operation Persson level 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neurologic grading. Select Ⅱ~ Ⅳleve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 as stroke model animals, are grouped putting them into mice cage 24h single cage every will raise, lone rat limbs and head is fixed to the special holder braking 2h, continuous 21 days, copy PSD model.③The first four days, will operation rat models randomly divided into model control group, cupping treatment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the other set points of normal control group. Solitary raise and bondage braking day line cupping treatment, 1 times/d, 10min/times, continuous 21 days. Choose on star, Shan points in wan and left, st36, cupping parameters for the continuous wave, frequency 10Hz, wave wide 0.6 ms, voltage 3V (1.5 - with muscle slight twitch for degrees).④Each rat in chronic stress exciting day 1, article 8 days, 15 days, 22 days every other week, measuring weight of sucrose water experiment, the wilderness test for stroke, observing electricity depression after rats weight, sugar water consump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test scores.⑤Experimental first 29 days executed experiments rats, by HPLC detection rat prefrontal cortex, hypothalamus of norepinephrine (making), dopamine (DA), serotonin (5 - HT) content. Observing electricity for stroke in rats depression after making, DA, 5 - HT influenc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ere model rat significant weight loss, sugar water consumption, cupping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rat rat acupuncture weight, sugar water consumption increase;Model control group rat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motion score were less than normal control group. Cupping can increase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movement rats exercise level.

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Conclusion:Zealonga line by bolt method combined with solitary keep stress stimulator, bound, braking method can be successful on depression after cerebral apoplexy preparation rat model; Cupping can affect the ra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ing in behavior and weight on brain monoamine neural transmitter content changes.

KeyWords: Cupping; post stroke depression; Single amine class neurotransmitter; Stress stimulator

英文缩略词表

英文缩略词表

缩写英文全名中文全名ANOV A analysis of varinace 方差分析HPLC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高效液相色谱DA Nopamine 多巴胺

5-HT 5-hydroxy trypermine(sertonin) 5-羟色胺

NA norepinephrine 去甲肾上腺素Open-field open-field 旷野试验PSD post stroke depression 脑卒中后抑郁

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前言

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发生在脑血管意外后的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情感障碍性疾病,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之一。PSD发病率较高,Angelellip等[1]进行的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患者普遍具有神经心理学症状,61%的患者有抑郁症状。国内报道的PSD的发生率为31.2%~63.1%。[2-3]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自责自罪、兴趣减退、悲观、对疾病的康复失去信心、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及康复措施的实施,甚至出现拒绝进食、绝望自杀等,严重影响预后。

PS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理论学说主要包括“原发性内源性机制”学说、“反应性机制”学说以及与原发性抑郁症有关的其它学说。有研究[4]提出PSD不仅受病灶解剖部位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直接影响,同时与日常生活能力、经济状况、文化程度、负性生活事件等密切相关。目前多数学者认为PSD是由于内源性机制与反应性机制共同参与及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由于PS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PSD的现行治疗原则主要是在改善卒中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基础上,进行抑郁的对症治疗。大多采用以抗抑郁化学药物为主,常用选择性5-HT摄取抑制剂(SSRIs)或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等,并配合心理辅导治疗。由于PSD属于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PSCAD),不同于原发性抑郁症,单纯的抗抑郁化学药物治疗并不符合PSD的病理生理与生化机制。此外,长期应用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可能对卒中后神经功能的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脑卒中后抑郁属于中医学郁证中“因病致郁”的范畴,与中风病密切相关。致病原因一是中风后气血逆乱,痰瘀内生,上犯于脑,使脑神失养,神失所藏而发病;二是中风病久,气虚及阴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守舍,因虚致郁。病位在脑,与肝、脾、心、肾等脏腑有关,虚实兼见。

针刺治疗脑卒中的作用明显,已被大量的临床与实验所证实,并且电针具有参数量化、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与实验研究。有研究表明[5]:电针可通过阻滞细胞内钙超载、减轻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作用、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级联反应和细胞凋亡等多种途径实现对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且并具有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展电针治疗PSD

前言

的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目前,针刺治疗PSD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PSD的中医辨证分型缺乏统一的标准,大多数研究局限于临床经验的总结和疗效的观察,缺少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大样本临床及基础试验,且相关的动物实验与针刺机理研究相对较少。故开展电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实验研究,能进一步探讨该疗法的抗抑郁机理,丰富针灸治疗理论,为进一步开展PSD病因、病机和预防与治疗作用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实验动物

SD雄性大鼠,体重300±30g,购于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动物合格证号:1001993。

1.2 主要试剂

去甲肾上腺素(NA):500g/瓶,Fluka产品,批号:2009375。

多巴胺(DA):10g/瓶,Sigma产品,批号:2009193。

5-羟色胺(5-HT):25mg/瓶,Sigma产品,批号:2009352。

以上试剂均由上海安谱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提供。

色谱甲醇、乙腈:4L/瓶,德国Merck公司产品,批号:1202430451。

氯乙酸:500g/瓶,天津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提供,批号:200904009。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a2EDTA):250g/瓶,汕头市西陇化工厂产品,批号:0906131。无水亚硫酸钠:规格:500g/瓶,中国派尼化学试剂厂,批号:091124。

1.3主要仪器设备

针灸针:0.25mm×25mm,华佗牌,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

手术用器械:牙科钻,眼科剪,虹膜剪,弯剪,止血钳,缝合针和缝合线等

LC-10A vp高效液相色谱仪:LC-10AT VP、L-ECD-6A电化学检测器;CTO-10A VP柱温箱;SIL-10AD VP自动进样器;SCL-10A VP控制器;Class-vp色谱工作站软件;均由日本岛津公司生产。

旷场行为测定装置:自制,敞箱为100cm×100cm×50cm的木制无盖箱,箱内壁为黑色,底为白色,用黑线在底部划分为25个等格。沿墙格称外周格,其余为中央格,实验室内为暗光、隔噪音环境,在中央格上方150cm处放一盏50W灯照明。

2 实验方法

2.1 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制备

大鼠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400mg/kg)麻醉,颈正中切口,分离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和颈外动脉(ECA)。结扎左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用动脉夹夹闭颈内动脉。在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剪口,将制备的线栓(直径0.235mm,前端涂腊)由颈总动脉插入,进约18MM稍有阻力感时即已达阻断大脑中动脉的入口。结扎固定

材料与方法

线栓后连续缝合切口,复苏动物送回饲养笼。

2.2 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制备

手术第4天,参照Persson等级分级法进行神经病学分级(0级:行为完全正常,步态平稳,无神经损伤症状;Ⅰ级:提尾时,手术对侧前肢屈曲;Ⅱ级:提尾时,手术对侧前肢屈曲,抓力减弱;Ⅲ级:自主运动无方向性,提尾时向手术对侧旋转;Ⅳ级:自主运动时,向手术对侧旋转),挑选Ⅱ~Ⅳ级脑缺血大鼠作为脑卒中模型动物,分组后将其放入小鼠笼24h单笼孤养,每天将大鼠四肢和头部固定于特制的固定器上制动2h,持续28天。

2.3 分组与处理

手术第4天,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非穴位对照组,每组18只。另设正常对照组12只。孤养与束缚制动的当天行电针治疗,1次/d,10min /次,连续28天。穴位选上星、膻中、中脘和左侧太冲,电针参数为连续波,频率10Hz,波宽0.6ms,电压1.5-3V(以肌肉轻微抽动为度)。

2.4 穴位选取

依照6版《针灸学》、《实验针灸学》、《大鼠穴位图谱》[6-7]的大鼠穴位定位方法来确定此次穴位定位,穴位治疗组选取“上星”、“膻中”、“中脘”、“太冲”;具体定位如下:上星:百会与印堂连线中点(百会-顶骨正中,印堂-两眼正中稍上);膻中:两乳之间,前正中线上,平第四、五肋间;中脘:脐上约20mm左右;太冲:后肢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凹陷处,取左侧穴;非穴位对照组依据人体穴位按比例定位,分别取中脘与阴都的中点,膻中与神封的中点,太冲与行间的中点,上星与五处的中点。

2.4 针刺方法

将大鼠四肢和头部固定于特制的固定器上制动,针刺组为“上星”(针尖向前斜刺2mm)、“膻中”(针尖向下直刺1.5mm)、“中脘”(针尖向下直刺2mm)、“太冲”(针尖向下直刺1mm),非针刺组中脘与阴都的中点,膻中与神封的中点,太冲与行间的中点,上星与五处的中点,即四肢非穴位处(刺入2mm)。随后连接电针,参数为连续波,频率10Hz,波宽0.6ms,电压1.5-3V,以肌肉轻微抽动为度。

2.5 观察指标及方法

2.5.1 旷野试验(Open field)[8]

每周一次,将大鼠置于中心方格内,观察每只大鼠在敞箱内穿越格数(四爪均进入的方格方可计数为水平运动评分)和前肢直立次数(两前爪腾空或攀附墙壁为垂直运动

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评分)。每只动物仅测定一次,每次5min。室内隔音,彻底清洁敞箱后再进行下1只大鼠的观察。每周进行1次行为学评分。旷野试验的水平活动反映了大鼠的运动活动性水平;垂直活动的多少则反映其兴趣高低。

2.5.2 糖水消耗实验

各组大鼠在慢性应激刺激的第1天、第8天、15天、第22天、第29天每隔一周进行禁水24h,第二天进行糖水消耗试验,测定禁水24h后的第1h内动物饮用1%蔗糖溶液的量(蔗糖水消耗=测定前瓶重一测定后瓶重)。

2.6 样本处理

断头取脑,在冰面上快速分离前额叶皮层、下丘脑组织,称重后分别放入组织匀浆器混匀,加1ml高氯酸混合液(0.1mol/L高氯酸,0.03%Na2EDTA,0.05%无水亚硫酸钠)溶液,4℃水浴中匀浆,取出匀浆液置入离心管中,放入超速冷冻离心机离心10min (12000r/min,4℃),取上清液经滤膜过滤后置-70℃保存待测。

2.7 大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测定

2.7.1检测条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系统(HPLC-ECD)进行测定。色谱条件:ODS C18色谱柱(4.5mm×250mm,5μm,美国WATERS公司)。流动相组成:0.15mol/L 氯乙酸、2.2m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7.5mmol/L樟脑磺酸,10%甲醇,pH值4.17;采用玻碳电极和Ag/AgCl参比电极,流速1mL/min,氧化电压0.75V。

2.7.2绘制标准曲线:配制50ng/mL、100ng/mL、200ng/mL浓度的NA、DA、5-HT标准液以及以上各标准品的相应浓度的混合标准液。进样5、10、15、20、25μl,根据峰面积的平均值求出与浓度的直线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在以上浓度范围内,NA、DA、5-HT关系良好,呈一条基本过原点的直线。

2.7.3样品测试:每次取样品10μL,经滤头过滤后置于样品瓶中,放置高效液相待检测区盘,测定单胺类神经递质NA、DA、及5-HT含量。

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编程进行分析,所有的统计数据描述采用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若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中方差齐性者采用LSD法检测,方差不齐者采用Dunnett’s法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脑组织统计检测采用t检验。

结果

结果

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模型组大鼠行Zealonga线栓法后,麻醉清醒后出现病灶对侧肢体功能障碍,1周后肢体功能恢复。术后1周后出现易激惹,3周后出现活动减少,常蜷缩少动。电针组、

非穴位组情况好于模型组。正常组死亡1只,模型组死亡2只,电针组死亡4只,非穴位组死亡3只。死亡原因推测为自发疾病和造模损伤。

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表1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比较﹙x±s,g﹚

组别第1天第8天第15天第22天第29天

正常组245.45±25.23 256.73±19.85 268.91±28.61 280.73±23.45 297.64±25.56 模型组232.19±18.56 230.03±19.53 224.13±18.32 221.08±19.77△218.06±22.13△△电针组224.69±19.63 225.15±21.65 239.58±23.52★257.85±17.00★★268.09±21.03 非穴位组224.53±20.69 231.75±22.86 224.07±19.77△234.50±18.12★★245.71±19.24★★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实验进行正常组大鼠体重逐渐增加,其余组大鼠逐渐消瘦。从第15天起模型组体重减轻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差异(P<0.05)。电针组、非穴位

组体重呈逐渐增加趋势,第22天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说明治疗各组

能改善脑卒中后抑郁大鼠体重。

3 各组大鼠Open-Field法行为测定结果

3.1 各组大鼠Open-Field法行为测定水平运动评分结果

表2 各组大鼠Open-Field法行为测定水平运动比较﹙x±s, 次∕5min﹚

组别第1天第8天第15天第22天第29天

正常组49.02±3.25 59.18±4.25 70.27±5.62 69.63±3.14 67.18±4.88 模型组55.31±2.89 45.81±3.14△△54.38±3.19△△44.56±2.48△△28.27±3.45△△▲▲电针组53.38±2.56 48.69±2.77 52.69±2.58 60.18±4.27★★66.84±8.21★★非穴位组56.5±1.41 62.36±3.24 63.27±3.54△51.28±3.45★★60.25±5.01★★

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注:与正常组比较:△P <0.05, △△P <0.01;与模型组比较:★P <0.05,★★P <0.01;与电针组比较:▲P <0.05,▲▲P <0.01;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第1天第8天第15天第22天第29天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非穴位组

图1 各组大鼠Open-Field 法行为测定水平运动比较 由表2、图1可以看出,造模第1天,各组大鼠水平运动评分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造模第8天,除正常组外各组大鼠水平运动评分已有所降低,但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其后各治疗组大鼠评分呈增加趋势;造模第29天,电针组、非穴位组大鼠水平运动评分明显增多,以电针组增加明显。模型组水平运动评分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 <0.01)。电针组、非穴位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

3.2 大鼠Open -Field 法行为测定垂直运动结果

表3 各组大鼠Open -Field 法行为测定垂直运动比较﹙x ±s ,次∕5min ﹚ 组别

第1天 第8天 第15天 第22天 第29天 正常组

17.23±0.94 21.09±1.25 23.18±1.54 23.90±1.16 26.18±1.11 模型组

20.71±0.95 15.44±1.65△ 17.00±1.26△△ 7.75±1.46△△ 6.57±0.79△△ 电针组

17.00±1.13 16.64±1.35 18.73±1.34△△★★ 21.86±0.94★★ 24.78±1.86★★ 非穴位组 14.64±0.99 15.37±1.64△ 16.75±1.15★★ 17.20±1.01★★△△ 21.00±2.01★★

注:与正常组比较:△P <0.05, △△P <0.01;与模型组比较:★P <0.05,★★P <0.01;与电针组比较:▲P <0.05,▲▲P <0.01;

结果

5

10

15

20

25

30

第1天第8天第15天第22天第29天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非穴位组

图2 各组大鼠Open -Field 法行为测定垂直运动比较 由表3、图2可以看出:第1天各组大鼠垂直运动差异无显著性(P >0.05),随时间推移,正常组垂直运动增加,模型组垂直运动减少明显,电针组与非穴位组运动明显增多。治疗第22天,电针组大鼠垂直运动评分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1);非穴位组大鼠的垂直运动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电针组、非穴位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提示非穴位治疗也起到一定的效果,可能是针刺刺激的生物学效应,其机制尚不清楚,有待以后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模型组大鼠垂直运动评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明显显著性(P <0.01),证实造模成功,疾病未见自愈性。

4 各组大鼠糖水消耗量

表4 各组大鼠糖水消耗量比较(x ±s ,ml/200g 体重)

组别

第1天 第8天 第15天 第22天 第29天 正常组

12.20±3.80 12.55±5.10 13.7±2.45 15.5±3.56 18.25±3.31 模型组

13.18±1.04 12.16±0.69△ 12.06±2.10△△ 10.52±1.37△△ 8.87±0.87△△ 电针组

12.80±0.79 12.22±1.23 14.00±0.94△△★★ 15.65±1.22★★ 17.30±1.02★★ 非穴位组 12.08±0.76 10.60±1.14△ 11.13±0.68★★ 12.70±1.98★★△△ 14.64±0.87★★

注:与正常组比较:△P <0.05, △△P <0.01;与模型组比较:★P <0.05,★★P <0.01;与电

针组比较:▲P <0.05,▲▲P <0.01;

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5

10

15

20

25

第1天第8天第15天第22天第29天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非穴位组

图3 各组大鼠造模阶段糖水消耗量(ml/200g 体重)

由表4、图3可以看出:第1天,各组大鼠糖水消耗量无明显差异(P >0.05)。第8天时,应激刺激大鼠糖水消耗量有所下降,之后正常组和治疗组呈现增高趋势,模型组仍呈现下降趋势。

治疗第15天,电针组大鼠糖水消耗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比较明显(P <0.01);非穴位组大鼠糖水消耗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提示针刺穴位治疗起作用较快。治疗第21天,电针组大鼠糖水消耗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比较明显(P <0.01);非穴位组大鼠的糖水消耗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电针组、非穴位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提示非穴位治疗也起到一定的效果,可能是针刺刺激的生物学效应,其机制尚不清楚。模型组大鼠糖水消耗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更为明显(P <0.01),证实造模成功,疾病未见自愈性。

5 各组大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

5.1各组大鼠大脑皮层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

表5 各组大鼠大脑皮质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x ±s ,ng/g 湿重组织)

组别

NA DA 5-HT 正常对照组

72.00±8.02 25.39±6.84 70.91±5.98 模型对照组

50.32±8.16△ 20.38±2.62△ 47.00±5.01△△ 电针治疗组

60.73±3.56△★ 22.98±3.25 64.03±5.17★★ 非穴位对照组 51.29±6.45 21.24±4.50 55.88±4.30★▲

注:与正常组比较:△P <0.05, △△P <0.01;与模型组比较:★P <0.05,★★P <0.01;与电

针组比较:▲P <0.05,▲▲P <0.01;

结果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NA DA 5-HT 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非穴位对照组

图4 各组大鼠大脑皮层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ng/g 湿重组织)

由表5、图4可以看出,模型组大鼠大脑皮层5-HT 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 (P <0.01);电针组NA 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差异(P <0.05)。电针组5-HT 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1)。非穴位组5-HT 含量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提示穴位针刺效果优于非穴位针刺,体现了穴位治疗的特异性;非穴位针刺组DA 、NA 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说明非穴位针刺未见明显效果。

5.2 各组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

表6 各组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x ±s , ng/g 湿重组织)

组别

NA DA 5-HT 正常对照组

144.04±17.65 92.42±7.68★★ 120.64±6.86★★ 模型对照组

135.46±24.88 65.81±11.82 34.80±16.30 电针治疗组

154.02±29.47 103.86±13.49★★ 75.74±11.35★★ 非穴位对照组 133.97±12.62 48.30±3.94▲ 38.57±6.34▲

注:与模型组比较:★P <0.05,★★P <0.01;与电针组比较:▲P <0.05;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NA DA 5-HT 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非穴位对照组

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图5 各组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ng/g湿重组织由表6、图5可以看出,模型组大鼠下丘脑DA、5-HT的含量较低,与正常对照

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NA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穴位针刺组大鼠下丘脑

DA、5-HT的含量明显较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非穴位针刺组大鼠下丘脑DA、5-HT含量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针刺穴位治疗明显优于非穴位针刺,体现针刺穴位治疗的特异性。

由以上结果分析:针刺穴位能升高大鼠大脑皮层NA、DA、5-HT的含量、下丘脑

DA、5-HT的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穴位针刺在调节部分神经

递质含量方面明显优于非穴位针刺,体现针刺穴位治疗的特异性。结合行为学改变过

程可推测,针刺穴位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行为学改善可能与脑组织内NA、DA、5-HT

含量改变有关。提示造成脑卒中后抑郁大鼠的生物学机理可能并非单纯的脑内单胺类

神经递质升高或降低,还有可能和单胺类神经递质在各脑区分布不平衡及其动态变化

规律(代谢率改变)有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护理及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抑郁患者28例,有针对性心理护理并予抗抑郁药物干预,对比治疗前后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变化。结果:效果满意21例(评分均值4±0.72),占75%.好转6例(评分均值9±0.57),占21.43%.效果不明显1例(评分值19)。总有效率为96.42%.结论:通过针对性心理护理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缓解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失语、偏瘫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心理护理;治疗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对28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旨在缓解抑郁症状,促进卒中病情的康复,调动患者积极性,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28例,均根据全国第2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与CT或MRI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符合CCMD-3器质性抑郁综合征的症状诊断标准为入组条件。男16例,女12例,41~83岁,平均63.1岁。住院时间13~38天,平均(23±0.5)天。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症状评分[1],患者入院后即由主治以上神经、精神专业医师逐项评分填写量表。入院时量表评分与出院作对照,作为判定治疗效果的依据。量表总分反映病情严重程度,20分以上诊断为卒中后抑郁状态。随着病情好转总分减少,降至7分以下为效果满意,减为8~10分为好转,18分以上为效果不明显。根据入院时首次量表评分情况,作因子分析。归纳为:⑴迟滞性抑郁,⑵激越性抑郁,⑶焦虑反应,⑷躯体症状四个方面;有利于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抗抑郁剂治疗。 1.2.2心理护理的内容及方法心理护理在入院后即进行。内容包括:⑴重点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其悲观、焦虑不安情绪,树立疾病一定能治好的信念。医护人员应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护理上从解决患者的日常生活困难着手,同时解决患者的躯体痛苦。对激越性抑郁者应予关心安慰,积极开导,使其正视病情,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对迟滞性抑郁患者,进行针对性引导,消除沮丧,克服消极悲观心理,鼓励和指导功能锻炼,向患者介绍治愈的典型病例,增强治愈信心。⑵老年患病后要求康复的心理非常迫切,愿意让有经验的老医生和护士给以治疗和护理。同时容易出现情绪低沉,心情忧郁。认为自己年龄大,患病后留下残疾,不能照顾自己,反而给亲人带来麻烦,增加经济负担,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轻生的心理。这部分患者存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他们,正视现实,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信心。对失语的患者应用动作、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人体语言给患者以鼓励和安慰。 1.2.3药物干预在作好心理护理的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症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以精神与躯体性焦虑为主要表现者,用多虑平50~75mg/d,2~3次服用。对迟滞性、激越性抑郁患者予西酞普兰20~40mg/d,每日1次服用。伴有睡眠障碍者应用罗拉1~2mg每晚睡前服用。 2.结果28例经针对性心理护理与抗抑郁药物治疗后,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结果如下:效果满意21例(评分均值4±0.72),占75%.好转6例(评分均值9±0.57),占21.43%.效果不明显1例(评分19分)。总有效率96.42%. 3.讨论脑卒中后并发抑郁比较多见,文献介绍发生率约为30%~50%[2],并且认为急性期即发生抑郁。本资料28例均为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3]:⑴卒中后内源性抑郁,⑵对卒中后所产生的心理反应,⑶卒中后脑损伤的直接作用。发生机制可能与脑内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NE)降低有关[2]。有学者认为卒中后抑郁的病残状态多为精神性而非躯体性。卒中后抑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因素,如不及时有效的进行临床干预,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而且严重影响失语和肢体瘫痪的康复,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本研究提示;急性脑卒中并发抑郁,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4],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缓解抑郁状态,总有效率为96.42%,效果满意。我们认为;积极防治卒中后抑郁,对患者失语及肢体瘫痪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病人、家庭和社会负担,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念,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例数尚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参考文献】[1]沈渔邨。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探析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探析 作者:雷雅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2年第11期 [摘要] 目的探究脑卒中后抑郁的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对照组给予舍曲林治疗,疗程为1-6周,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汉密顿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汉密顿评分于治疗后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脑卒;文拉法辛;舍曲林;不良反应 脑卒中后抑郁是一种临床高发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病患后并发的疾病,如果对此病症的治疗不够及时彻底,影响的不仅是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也有极大的危害,增加了脑卒中的病死率[1]。因此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是非常重要的。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是一种起效快,抗焦虑和抑郁的双重功能抗抑郁制剂,同时其有较好的依存性和安全性,对于脑卒中的预后及其后期康复都有重要意义。本次的研究对比了脑卒中后期的综合治疗中的盐酸文拉法缓释片和舍曲林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旨在为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相应的合理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试验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10月于本院治疗的脑卒中后患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定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龄(75.89±11.55)岁;病程(18.45±7.56)个月。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例数相等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于所选取的患者的脑卒中均符合对这一病症的诊断标准,同时经CT或MRI证实,两组所选取的患者其抑郁障碍符合诊断标准,同时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总分大于17(P>0.05).排除了对药物敏感者,患病前存在行为过激者,肝肾功能受损以及对酒精和药物有心因性依赖的患者。 1.2 方法在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口服文拉法辛缓释片和舍曲林。其中文拉法辛缓释片的初始剂量为37.5mg/d,舍曲林的初始剂量为25mg/d。疗程中观察患者的各项反应,并给予相应的数据考察,并于6周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判断应用HAMD评定,评定时间为治疗前与治疗后的1周、2周、4周、6周末,在6周末,行HAMD减分率判定,减分率大于70%为治愈,大于50%有效,大于25%为进步,小于25%为无效,在治疗前与治疗后行血尿常规检查以及肝肾功能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全部采用SPSS11.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卡方X2检验,对比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以P 2 结果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分析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療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故值得推广。 标签:脑卒中;抑郁;综合护理;效果分析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发病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多是指在脑卒中病情稳定后6个月~12个月,出现情绪低落、烦躁、自卑、忧愁、兴趣减少、思维迟缓、情绪不稳定、绝望等表现[1]。据一些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在25%~54%,且近年来有一定的上升趋势[2],脑卒中后抑郁的存在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同时也会对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针对脑卒中后抑郁给予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即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开展了综合护理措施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3例。观察组男14例,女19例,年龄44~66岁,平均(52.8±3.1)岁,病程6个月~10个月,平均(7.9±0.5)个月;观察组男13例,女20例,年龄45~65岁,平均(52.5±3.2)岁,病程6个月~9个月,平均(7.7±0.6)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营养脑神经、控制血压及血糖、降血脂等对症治疗,同时给予中医针刺、艾灸、推拿、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特色治疗,在治疗的同时配合护理措施干预。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按照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如创造舒适的病房环境,注意监测患者的脉搏、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以及饮食、大小便、睡眠等情况,并详细记录,遵医嘱定期复查有关项目、给予相应治疗,给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表现,针对患者、患者家属,给予全面的健康教育,为患者做好口腔、皮肤、会阴部的日常护理工作,避免发生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脑卒中后抑郁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脑卒中后抑郁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3-07-16T14:59:32.653Z 来源:《世界临床医学》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魏燕燕 [导读] 心理治疗易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发挥心理防御作用,改善和清除抑郁情绪[5]。另外,家庭、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也有利于PSD的改善。 魏燕燕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之一,是指由明显临床症状的卒中引起的抑郁症(相对于静息性脑血管病而言),属于继发性抑郁。PSD不仅影响患者的恢复、预后,造成卒中病程迁延,增加复发和死亡风险,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存、生活质量,加重疾病负担。但在临床过程中,因卒中症状明显,且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急性脑血管病得到有效控制,而PSD却常常被忽略或轻视,造成不良后果,甚至严重者出现自杀。本文就PSD 发生率、临床表现形式、诊断要点和发生机制及治疗作一综述。 1.PSD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PSD 的临床表现与内源性抑郁或抑郁发作的表现基本相同。首先,其区别在于PSD 有明确的卒中发病史和临床症状表现,如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感知觉运动障碍和/或言语障碍等。PSD 的抑郁症状可在卒中发生后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出现。其次,临床表现多样,分类显示5%-25%患者表现为忧郁,75%-95%的患者表现为抑郁[11]。 Robinson 等将PSD分为轻、重两型,轻度抑郁:症状类似神经症性抑郁,表现悲哀、沮丧、睡眠障碍、精神活动能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虑过度、兴趣减退、失望和易愤怒。重度抑郁:症状类似内源性抑郁,除了上述轻度抑郁症状外,常有紧张、早醒、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思维困难、濒死或绝望及自杀意念等。 卒中后抑郁的诊断尚无统一的客观的标准和评定指标,PSD属于继发性抑郁,所以诊断必须具备脑卒中这个前提条件又要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国内外目前诊断PSD,基本依靠患者卒中的诊断,结合原发性抑郁症诊断标准,辅以相关量表。在上述诊断的基础上,一般辅以量表作为定量诊断,如常用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ND-17/24 项),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由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Sirodff 编制于1977 年,原名为流行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等,虽然这些量表不能作为抑郁症的客观诊断标准,但仍可以反映抑郁的严重程度,帮助判断抑郁的疗效。 2.PSD的发病机制 目前,关于PSD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方向基本趋向以下几个方面: 2.1 神经解剖与神经递质学说 20世纪80年代Robinson提出左半球前部损伤较其他部位更容易引起PSD,且程度较重,但此后部分研究认为PSD与损伤部位无关。因此,目前关于脑卒中病灶部位与PSD 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多,但结论缺乏明确的一致性。但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大脑半球对称性、损伤容积、皮质及皮质下损伤等方面[1]。大多数研究认为,大脑损伤部位是决定卒中患者是否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主要与以下部位有关:左半球损害;左前皮质损害;左前半球损害。其中尤以左前半球皮质或皮质下损害累及左额背外侧者更易发生。 Maybery应用PET行脑代谢研究发现,PSD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单胺递质(NE、5-HT)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其水平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这更支持PSD的神经递质学说。 2.2 社会心理学说 Ebrahim 认为PSD是反应性抑郁,家庭、社会、生理等多种因素导致卒中后生理和心理平衡失调,导致反应性抑郁状态,从而产生担忧、恐惧的情绪。社会活动减少,自己感觉是负担,易引起情绪低落、妄想、自杀等念头。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程度与抑郁的严重程度成负相关。 3.PSD的治疗 3.1 药物治疗 临床常用的治疗PSD的药物主要有:三环类抗抑郁药(TCA)、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NARI)、 5-HT 和NE 再摄取抑制剂(SNRI)。TCA 是较早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代表药有阿米替林、丙咪嗪等。它的作用机制是阻断脑内单胺递质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中单胺递质的浓度,但其对脑内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组胺受体具有较高的亲和性,易产生直立性低血压、心律失常、排尿困难、视物模糊等毒副作用,而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多伴有心血管疾病、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等疾病,对药物的耐受性下降;SSRI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膜对5-HT的再摄取,从而提高突触间隙5-HT的浓度来消除抑郁症状,代表药物有帕罗西汀、西酞普兰等,该类药对胆碱能类和组胺类受体无亲和力,也无β2 肾上腺素能受体亲和力,因而没有心血管方面和昼间镇静的副作用,患者易于耐受[2]。主要特点是: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起效快、服用安全方便,但价格较为昂贵。其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头痛、睡眠障碍和性功能障碍。大量PSD治疗的药物中SSRI与TCA疗效相似,但SSRI 起效快、副作用小,对PSD 患者更适用。NARI 代表药为瑞波西汀,研究显示西酞普兰和瑞波西汀均安全有效、副作用小、耐受性好,均可作为一线用药[3]。其中,西酞普兰对于焦虑型抑郁效果较好,而瑞波西汀更适于治疗运动阻抑型抑郁。SNRI 代表药有文拉法新和新药盐酸米那普仑等,研究发现对传统抗抑郁药抵抗的老年患者用盐酸米那普仑治疗效果较好[4]。 3.2 心理治疗 由于PSD 发生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因此,对PSD 进行心理治疗是非常必要的。遗憾的是目前有关PSD 的心理治疗资料不足,缺乏系统的干预方案和策略。根据经验,PSD的心理治疗主要是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治疗。心理治疗易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发挥心理防御作用,改善和清除抑郁情绪[5]。另外,家庭、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也有利于PSD的改善。 参考文献: 3.刘永珍,龙洁, 卒中后抑郁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8(6):340. 4. 栾文慧,有关国内卒中后抑郁的文献综合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2010. 19.张长青,方向华,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中国神经精神杂志,2009,35(3):148-151.

头部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后焦虑及抑郁患者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e97214.html, 头部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后焦虑及抑郁患者的影响 作者:方素珠刘芳陈松李中元陈星余李强林楠聂平英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8期 【摘 ;要】目的:探究头部穴位按摩对脑卒中患者焦虑及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脑卒中后焦虑及抑郁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试验对30例脑卒中后焦虑及抑郁的患者头部百会穴、太阳穴、神庭穴、四神聪穴进行为期3个月的头部穴位按摩,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结果:头部穴位按摩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部穴位按摩可以改善脑卒中后焦虑及抑郁患者的症状。 【关键词】焦虑;抑郁;头部穴位按摩;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8-0088-02 脑卒中后焦虑及抑郁是脑卒中患者严重且常见并发症,国外发病率27.81%[1],国内发病率可达40.69%[2]。脑卒中后焦虑及抑郁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且增加脑卒中患者的自杀风险[3],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针对脑卒中后焦虑及抑郁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见效快[4-5],但长期服用易引起依赖性。非药物疗法包括针灸、心理干预、艾灸等,可改善脑卒中后焦虑及抑郁[6-7],但其受医院康复周期、治疗成本和场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满足患者出院后的需求。头部穴位按摩作为一种简、便、廉、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脑卒中后焦虑及抑郁有较好的效果。本研究运用头部穴位按摩干预脑卒中后焦虑及抑郁患者,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刺对脑卒中痉挛大鼠模型大脑皮质DRD1mRNA_DRD2mRNA表达的影响

湖 南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TCM Univ. of Hunan 51 2012 年 12 月第 32 卷第 12 期 Dec. 2012 V ol. 32 No. 12〔收稿日期〕2012-11-25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J J6080);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10K046);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 (2010JT4015);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1B344)。 〔作者简介〕岳增辉(1966-),男,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针灸治病作用机理与临床研究。针刺对脑卒中痉挛大鼠模型大脑皮质DRD1mRNA 、DRD2mRNA 表达的影响 岳增辉1,陈乐乐2,朱小姗2,薛 晓3,肖硕实3,关 闯3? (1.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208;3.湖南 中医药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208)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针刺对脑卒中痉挛状态大鼠大脑皮质多巴胺受体亚型(DRD1、DRD2)mRNA 表达的影响, 探讨针刺缓解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脑卒中痉挛状态模型,常规手法针刺组 (模型+常规手法针刺阳陵泉、曲池)及电针组(模型+电针阳陵泉、曲池)。以神经系统损伤症状、肌张力评分评价模 型和针刺疗效,RT-PCR 法观察大鼠大脑皮质DRD1mRNA 、DRD2mRNA 的表达。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可降低大 鼠神经系统损伤评分及痉挛大鼠的肌张力,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但常规手法针刺组与电针组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大脑皮质DRD1mRNA 、DRD2mRNA 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常规手法针刺组与电针 组表达均明显增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常规手法针刺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针刺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具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质DRD1mRNA 、 DRD2mRNA 的表达有关;但常规手法针刺与电针差异不明显。 〔关键词〕脑卒中痉挛状态;常规手法针刺;电针;多巴胺D1受体信使核糖核酸;多巴胺D2受体信使核糖核酸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2.12.028.051.04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the Dopamine receptors expression of DRD1mRNA/DRD2mRNA in cerebral cortex of spastieity model rats after stroke YUE Zeng-hui,CHEN Le-le,ZHU Xiao-shan,XUE Xiao,XIAO Shuo-shi,GUAN Chuang (TCM University of Hunan,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on relieving stroke spasticity by observing acupuncture treatment methods ’ influence on the Dopamine receptors expression of DRD1mRNA 、DRD2mRNA cerebral cortex in spastieity model rats. Methods 40 Experimental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blank control group, sham operation group,model group,conventional handy acupuncture group (modeling + routine handy acupuncture on Yanglingquan and Quchi),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modeling + electroacupuncture on Yanglingquan and Quchi).Use the method of suture-occlusion to prepare stroke paralysis model in https://www.doczj.com/doc/de97214.html,e the Nervous sysem damage symptom score and Spasticity assessment score to evaluate model and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use the ELISA to analy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methods ’ in ?uence on DA 、DRD1、DRD2 contents in substantia nigra and cerebralcortex which of rats with cerebral stroke spastic paralysis, use the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to observe acupuncture treatment methods ’ in ?uence on DRD1mRNA 、DRD2mRNA expression of cerebral cortex in spastieity model rats. Results (1) Acupuncture can decrease the Nervous system damage symptom score and the Muscle tension (P <0.01); there was no signi fi 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econventional handy acupuncture group and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P >0.05). (2) DRD1mRNA 、DRD2mRNA expression in cerebral cortex :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 expression of conventional handy acupuncture group and ·针推经络·

神经内科脑卒中住院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神经内科脑卒中住院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表时间:2016-05-12T11:45:51.690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8期供稿作者:张永慧 [导读] 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包头 014040)在神经内科发病史上,脑卒中一直处于高发阶段,也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根本原因之一。 张永慧 (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包头 014040) 【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卒中患者,经抑郁、焦虑自评量表显示,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表现,随之展开细致的调查研究。结果:经调查显示,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症状与患者的性别、性格以及卒中性质及其结局有关(P<0.05)。结论: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对脑卒中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改善其心理状态,消除其抑郁和焦虑情绪,以辅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卒中;焦虑;抑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8-0123-01 在神经内科发病史上,脑卒中一直处于高发阶段,也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根本原因之一。据调查显示,脑卒中患者通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严重阻碍了其康复治疗[1]。为此,我院医护人员对导致患者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展开了全面的调查研究,以下便是本次调查详细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卒中患者,68例为男性,52例为女性,年龄在35~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1±22.52)岁;经检查,59例患者脑出血,61例患者脑梗死。以上所有患者均经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且无一例患者表现以下特征:1严重性失语及认知功能障碍;2精神障碍及家族病;3伴严重性躯体疾病。 1.2 调查研究方法 首先,对120例脑卒中患者均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获得患者的焦虑、抑郁病情程度,以便比较和甄别。其次,对照调查结果,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制定性格评价表,将其分发给患者及其家属,用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自评。最后,结合美国心脏病学会卒中结局评价量表,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残损程度[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用%具体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平均值±标准差),用t进行检验,当P<0.05时,则组间差异显著,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当P<0.01时,则组间差异极显著,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研究意义。 2.结果 2.1 影响因素之一:性别 68例男性的抑郁情绪平均得分:(5.14±3.29)分,52例女性的抑郁情绪平均得分:(7.17±3.09)分,二者相比(P<0.05, t=3.44);68例男性的焦虑情绪平均得分:82.41分,52例女性的抑郁情绪平均得分:100.19分,二者相比(P<0.05,Z=2.187)。因此,女性患者更易表现抑郁与焦虑情绪。 2.2 影响因素之二:性别 120例患者中,其性格特点归结为三大类:内向型、外向型、中间型。据得分情况来看,内向型为(18.54±9.65)分,外向型为(13.28±9.02)分,中间型为(13.64±8.12)分,三者相比(P<0.05),且内向型得分最高,更易表现抑郁和焦虑情绪。 2.3 影响因素之三:卒中性质 59例脑出血患者抑郁平均得分为(6.65±3.32)分,61例脑梗死患者抑郁平均得分为(5.44±3.28)分,二者相比(P<0.05, t=2.04)。脑出血患者焦虑平均得分为119.45分,脑梗死患者焦虑平均得分为85.86分,二者相比(P<0.05,Z=2.905)。因此,脑出血患者更易表现焦虑和抑郁情绪。 2.4 影响因素之四:卒中结局 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残损程度越大,其抑郁与焦虑情绪得分越高,因此,神经功能残损程度越大,脑卒中患者更易表现焦虑和抑郁情绪。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卒中结局(神经功能残损程度)与脑卒中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相关性 3.讨论 通过以上调查可知,女性患者表现出抑郁和焦虑情绪的概率较大,可能与女性自身特点有关。众所周知,女性为社会弱势群体,对外在刺激更为敏感,导致其情绪更易产生波动。另据相关研究显示,内分泌对女性的情绪也具有干预作用。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女性患者更易产生负性情绪。另外,患者性格内向,不愿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导致负性情绪积压,得不到及时缓解,最终引起抑郁和焦虑[3]。 以上属于外在因素或先天性因素,但内在因素或后天性因素,也会导致患者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比如脑出血和神经功能残损程度较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

---------------------------------------------------------------范文最新推荐------------------------------------------------------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4.6月-2005.9月在某三级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PSD患者45例,所有患者全部经CT或MRI检查确诊,并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及符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标准(总分8分)。其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43~86岁,病程<6个月者26例,6个月-1年者14例,>1年者5例。患者神志清醒,排除既往有精神病史,智力障碍,内源性抑郁或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是类实验研究的自身对照法,其方法是由经过培训的研究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日常生活评定(ADL)Barthel指数对研究对象进行评定,作为初评,然后进行护理干预,时间为1个月,再由该研究者为患者做上述评定,作为末评。1.2.1心理护理(1)沟通交往与心理护理发病阶段,首先全面收集资料,评估患者情况,制定系统有效的护理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在了解了心理需求和动向之后,应多与患者接触,注意与他们的感情沟通。根据职业注意恰当的称呼,切忌以床号相称。(2)在了解了心理需要和动向之后,多与患者接触,注意与其感情沟通。以坦诚的态度与他们交谈,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详尽耐心地解释患者的疑问,声音要大而不急,语调要柔和,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3)以下是对各类型患者的心理交流与沟通技巧对生活不能自理、心境抑郁(心境低落)悲观厌世的患者,为其讲解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注意事 1 / 7

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进展论文

269-270. [6]Lee J,Zhou HJ,Wu XH,et al.Dihydroartemisinin downregu-late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and inducesapoptosis in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K562cells Cancer[J].Chemother Pharmacol,2006,57(2):213-220. [7]Zhou HJ,Wang WQ,Wu GD,et al.Artesunate inhibits angio-genesis and downregulate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 pression in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K562Cells[J].VasculPharmacol,2007,47(2-3):131-138. [8]周惠君,吴惠玲,王伟琴,等.青蒿琥脂和体内主要代谢物二氢青蒿素的抗新生血管生成作用研究进展[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报),2004,26(6A):18-27. [9]杨涵,田攀,余明莲,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19):3785-87. [10]SINGH NP,LAI H,.Selective toxicity of dihydroartemisinin and holotransferrin[J].Life Sci,2001,70(1):49-56. [11]刘俊玲,郑智茵,虞荣喜,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机制探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3):155-157. [12]S.J.Kim,MS,Kim,etal.Dihydroartemisinin enhances radio-sensitivity of human glioma cells in vitro[J].Cancer Res Clin Oncol,2006,132:129-135. [13]陆金健.青蒿素类化合物抗肿瘤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26(6):818-820. [14]Du JH,Zhang HD,Ma ZJ,Ji KM.Artesunate induces oncosis-like cell death in vitro and has antitum or activity against pancre- atic cancer xenografts in vivo[J].Cancer Chen other Pharmacol,2010,65(5):895-902. [15]Chen H,Sun B,Pan S,etal.Dihydroartem is in inhibits growthof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in vitro and vivo[J].AnticancerDrugs,2009,20(2):131-140. 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进展 翟加岩* 摘 要:抑郁症是卒中后的常见伴发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卒中后抑郁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降低生活质量,而且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对卒中后抑郁进行积极治疗,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卒中后抑郁的中医治疗有很大进展,本文针对卒中后抑郁的中医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中医;中药;针灸 中图分类号:R749.42;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9-0075-02Abstract:Depression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after stroke.It has variou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Post-stroke depression willnot only affect the patients’rehabilitation,reduce the quality of life,but also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other complications.There-fore,the rapid and activ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will have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promoting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In recent years,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The essay willmake a brief summary on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Key words:stroke;depres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cupucture and moxibustion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1],国外文献报道发病率为脑卒中患者的20%~50%[2],国内PSD的发病率为34.2%,病情多在脑卒中后6~24个月内最严重。PSD不仅延缓神经功能的恢复,导致进一步的脑损伤,使躯体疾病恶化或加重,减缓康复,从而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社会功能的缺陷,严重者可导致自杀,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3,4]。因而PSD诊断一旦确定必须立即进行积极治疗,以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针对PSD的中医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综述。 1 发病机制及病理基础 PSD在祖国医学中属“情志疾病”中的“郁症”、“中风”之合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晰,大多数西医学者认为PSD发病与多种机制相关。主要存在两种学说:一是“原发性内源性学说”,认为PSD的发生与大脑损害后的神经生物学改变有关,多用于解释急性期PSD的发病机制;二是“反应性机制学说”,认为脑卒中后遗留的语言、肢体功能障碍及社会、家庭角色的变化使患者产生了绝望感,由此触发或加重了抑郁症状;这一机制能够更好地解释脑卒中恢复期抑郁发生的原因[5]。中医中风后抑郁的病因病机归纳为七情内伤,既有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的原因,又由中风所致瘀血导致脉络阻滞所引发,且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发,进而使病情加重,中风后抑郁症产生的病位在脑,但却与心、肾、肝、脾关系密切,患者本虚标实,多数情况下虚实夹杂[6],始病于肝而及心脾,主要为肝气郁结、化火生痰,而痰气相互交阻致使心神失养。中医理论中因郁而病者多实证,因病而郁者多虚证,中医学中风后抑郁症中,虚证多为阴血不足、气虚、脏腑亏虚,实证多为瘀血、痰蕴、气郁、气血上逆,虚实兼见且互为影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症状的形成及抑郁症与中风的相互关系认识也不断加深,病因病机理论得以不断完善。中风后抑郁症属中风与郁症的合病,郁症作为中风的变证[7],是由风、痰、瘀、火等诸邪在中风的基础上 *天津市东丽区东丽中医医院内二科(300300) 2012年6月2日收稿 交搏郁结,进而导致气血郁滞,肝气不条达、神明不清展,进而出现情绪低落,并最终导致抑郁产生。因此,中风后抑郁既存在中风特点,又有气机不畅、情志不舒等郁病特点,发病与痰瘀互结、气血失和、心神失常、清窍蒙蔽相关。 2 辨证分型 目前为止,PSD的中医分型仍无统一的标准。不同的中医学派有各自的分型法,诸如:阴阳分型法、五脏分型法、专脏分型法、脏腑与内生诸邪分型法等。齐铁钢等[8]将本病分为忧郁伤神证、肝郁化火证两型。刘庆宪等[9]将本病分肝郁血虚、心脾两虚、气虚血瘀三型进行辨治。阎咏梅[10]将本病分为风痰阻络、肝郁气滞型,肝阳上亢、郁火内蕴型,气虚血瘀、心脾双损型,肝肾不足、忧郁伤神型四型。 3 治疗 3.1 中药方剂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结合与其相关的脏腑病机,分别运用不同类型的中药方剂:若以胸胁胀痛、脘闷嗳气等肝气郁结症状为临床主症者采用疏肝解郁法;若以舌质暗紫、脉细涩等血瘀症候为主症者则采用活血化瘀法;若以咽干舌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为主症者则采用养阴润燥法[11]。如徐海虹等[12]选用加味小柴胡汤合银杏叶片治疗PSD能够更有效地改善微循环,减少脑灌注后的脑损伤及水肿,同时进一步促进缺血性神经元功能的恢复;许二平[13]用丹栀逍遥散治疗PSD亦有显著疗效,常蔚应用加味宁神汤治疗50例效果良好;熊益居等[14]用自拟珍珠解郁汤同时视患者病情,对肝气郁结、肝郁化火、气滞血瘀、肝郁脾虚、痰气郁结、心神失养、心阴亏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肝肾阳虚等各种具体症状给予使用相应的汤剂,均取得明显治疗效果,徐容富等[15]对脑卒中后80例并发抑郁症的患者分析得出,气虚血瘀型和风痰阻络型脑中患者出现抑郁症并发症的几率分别为55.6%和47.4%,且脑卒中恢复期并发抑郁症的发病率较急性期高,治疗中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和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效果满意。孙志高等[16]用疏肝宁心治疗卒中后抑郁取得良好疗效,关群等解郁活血宁神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症50例临床疗效良好。 3.2 许多中草药中的提取物也能够对PSD起到很好的治疗 5 7  2012年第19期

卒中后抑郁

罗本燕:卒中后抑郁的现状和治疗 医脉通2014-10-08发表评论(10人参与)分享 2014年9月24日,在北京大学卒中论坛第27次学术会议上,浙江省第一医院罗本燕教授做了题为《卒中后抑郁的现状和治疗》的精彩讲座。罗教授分别从卒中后抑郁(PS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危害、筛查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分享了PSD 的研究进展和临床经验。 一、定义和流行病学 PSD的定义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显著、持久的心境或情感低落;(2)抑郁症状持续2周以上;(3)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严重时出现自伤、自杀等后果;(4)与脑卒中事件相关。PSD具有患病率高、漏诊率高、不易察觉和自杀风险高等特点。 我国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PSD患病率在卒中后1月为39%、3~6个月为53%、 1年为24%。若不区分抑郁的严重程度,而统称为卒中后抑郁状态,则其发生率为20%~70%,多数报道为40%~50%。北京市科委科委资助的一项研究以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卒中病人520例为研究对象,发现卒中后抑郁状态发生率为34.2%,其中轻度占20.2%、中度占10.4%、重度占3.6%。

二、发病机制 关于PSD的发生机制主要有两种假说:生物学机制假说和反应性机制假说。其中前者包括卒中病灶机制、单胺神经递质机制、细胞炎性因子机制和基因多态性机制;后者认为PSD是社会心理生物因素作用的结果,越是年轻的病人发生PSD的机率越大。 三、临床表现 PSD的核心症状包括心境低下和兴趣丧失。分为轻度抑郁和重度抑郁两型。轻度抑郁表现为悲伤、睡眠障碍、精神活动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虑过多、兴趣下降、易激惹。卒中后发生率约为10%~30%。重度抑郁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紧张、早醒、体重减轻、食欲下降、思维缓慢、幻觉和幻想、绝望及自杀等。卒中后发生率为0~25%。 PSD不同于原发性抑郁:常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如睡眠障碍、疲乏无力、头痛、头晕或疼痛等;多为轻型抑郁、心境恶劣,但仍有约6.6%~11.3%的PSD患者有自杀倾向;迟缓/精神运动性迟滞、淡漠更多见,患者往往拒绝承认或掩饰抑郁。 四、PSD危害 卒中后抑郁的危害包括:(1)增加死亡率;(2)影响康复效果和机体功能恢复;(3)影响社会功能恢复及患者生活质量;(4)影响认知功能;(5)延长平均住院时间;(6)增加卒中复发风险。 五、筛查和诊断 关于PSD的筛查对象,《加拿大卒中医疗最佳实践建议》推荐:所有卒中患者都应被视为抑郁的高风险人群,应该用经过信效度检验的工具进行筛查;AHA与ASA联合发表的《成人卒中后康复管理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因发病率高,卒中的所有患者都应进行情绪障碍的筛查。

中风后焦虑是一种发生于脑中风后一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情绪障碍

逍遥散加减治疗中风后焦虑治验举隅 中风后焦虑是一种发生于脑中风后一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情绪障碍,中风可导致患者出现半身不遂、言语欠利等症状,突然失去社会功能,多数患者会出现心理障碍,中风后应加强对其抗焦虑治疗,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进而提高生存质量,减轻家庭社会经济负担。中医药对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笔者以逍遥散加减治疗中风后焦虑取得较好疗效。兹举例介绍如下。 1 病案举例 李某,男, 32岁,教师, 2018年12月10日“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半年”就诊于我科门诊,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上肢可持物,下肢依靠辅助工具可行走,言语欠利,舌红暗,脉弦细。因突发的肢体功能障碍,情绪低落,时有心悸,胸闷气短,不思饮食,失眠,康复训练无法配合完成,多方治疗无效,诊断:中风后焦虑。 药物组成 :柴胡 20 g, 郁金 15g, 丹参 15 g, 当归15 g,川芎10 g, 石菖蒲30g、地龙 10 g, 蝉蜕5 g 地龙6 g,黄芪15g,白术15g,甘草 6g,太子参15g。日 1剂 , 水煎服分 2次温服 , 服药 10d后, 心悸,胸闷气短,不思饮食,失眠,症状明显改善 ,可配合进一步康复治疗,后继续服药 4周,已可积极康复健治疗。 体会: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情志,肝失调达,肝气郁结,焦虑之为病,加之气血瘀滞,心神失养,如张介宾所提倡的“以情病者 ,非情不解。”故中风后焦虑,应以疏肝,理气活血为治疗原则。方中柴胡、郁金疏肝理气,中开郁结为君药,现代药理研究,郁金可降低血脂,避免形成斑块,可有效镇静。当归、川芎、丹参、行气活血,调经化瘀,上行头目,畅达全身气血,为臣药,现代药理表明丹参可有效镇静,川芎有抗氧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保护神经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久瘀湿滞易生痰,故重用石菖蒲化湿开窍,现代研究提示其可镇静,催眠。久瘀难解,非一般祛瘀药物所能及,故在行气活血基础上,加用轻清灵动之性的虫类药僵蚕、地龙并佐以少陵橘络,入络搜剔,祛除宿瘀,通络活血,使肝气通畅。思则气结,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脾胃之气既伤 ,元气亦不能充, 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方中黄芪,白术、甘草其可补益胃气;脾胃正常,气机升降的重要条件 , 也是保持情志舒畅的关键所在,全方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之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