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伊比利亚型_一种新类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因

伊比利亚型_一种新类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因

伊比利亚型_一种新类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因
伊比利亚型_一种新类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因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研究进展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Deposit, 简称VMS 矿床) 是产于海相火山岩系中,主要由Fe、Cu、Zn 和Pb硫化物组成并伴有Au、Ag、Co等多种有益元素, 通常由与地层整合的块状矿体和不整合的网脉状矿体(或矿化带) 组成的集合体。VMS 矿床在海底热水成矿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是现代矿床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这类矿床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造山带的不同时代的海相火山岩系中, 是世界Cu、Pb、Zn、Au、Ag 等一系列金属的主要来源之一。 进入70 年代, 由于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 VMS矿床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特别是Frankin等(1981)、Ohmoto 等(1983)和Lydon(1988)对这类矿床的总结,使得人们对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近几十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对现代海底热水喷口和硫化物堆积体的直接观察,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特别是火山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Herzig 等(1995)对海底的现代火山成因矿化, Ohmoto(1996)对古代火山成因矿化(主要是黑矿型矿床) 与现代火山成因矿化的对比研究, 提出了新的成矿成因模式, 极大地丰富 和发展了原有的成矿理论。 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为研究VMS矿床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DSDP/ ODP钻探资料揭示: VMS 矿床虽然可产生于不同环境, 但均与张裂断陷有关。成矿物质可能来源有2 种: 一种是含矿火山岩系及下伏基底物质的淋滤; 另一种是深部岩浆房挥发份的直接释放。洋中脊海底热液循环呈双扩散对流模式。在有沉积物覆盖的洋中脊, 热液循环更多地考虑流体与沉积物相互作用产生的效果。?从矿物组合的空间分布来看, 热液硫化物堆积体上部以烟囱体 为主, 下部以块状硫化物为主, 深部以网脉状硫化物为主, 这在不同热液活动区似乎具有普 遍性。 矿床类型 VMS 矿床的分类方案很多。传统的分类方案有根据主要成矿元素组合和含矿岩石的类型特征的分类方案;Sawkins(1976)根据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和含矿火山岩的类型的分类 方案以及以含矿岩石为基础的分类方案。其中Sawkins 的分类方案被广泛使用。他根据与板块构造的关系将层控金属矿床分为:大陆裂谷作用早期的层状铜矿和碳酸盐岩容矿型铅-锌矿床(含密西西比河谷型、阿尔卑斯型和爱尔兰型);大陆裂谷成熟期的沉积岩容矿型(页岩型或沙利文型)和火山岩容矿型块状硫化物矿床(新不伦瑞克型和布罗肯希尔型);以及洋盆张开成熟期在大洋中脊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塞浦路斯型)和与岛弧盆地有关的黑矿型和别子型矿床。 现代热液成矿研究与ODP 现代海底热液矿床的发现, 是全球海洋地质调查近几十年中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学成就, 这主要依赖于深海钻探计划( DSDP) 和大洋钻探计划( ODP)的实施。 ODP 第118 和176 航次在印度洋中脊钻探的735B 孔保存了高温变质作用、脆性破坏 以及热液蚀变作用的复杂纪录, 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研究海水在洋壳中的下渗过程和历史。 1991 年9 月ODP 139 航次在北胡安德富卡海脊钻入了由海底逸出的富含金属的热水 型大型海底热液矿床中。在另一相近地点钻透了一个热水上升流带, 其温度接近300 e 。这是迄今为止大洋钻探计划在温度最高的钻区取得的热水渗透的洋壳样品, 为研究洋壳的形 成和演化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宝贵资料。为了深入研究, 1996 年ODP 168、169航次再次返回 该区实施钻探, 取得重大成果。 2000 年8 月192 航次通过对活动的PACMANUS热液系统的探测, 获得了长英质火山

作业-矿床地球化学

包裹体 包裹体,有的简称为包体。包体是指矿物形成过程中被捕获的成矿介质。它相当完整地记录了矿物形成的条件和历史,是矿物最重要的标型特征之一,可作为译解成矿作用,特别是内生成矿作用的密码 主矿物 主矿物是圈闭流体包裹体的矿物,几乎与所包含的包裹体同时形成 子矿物 正矿物生长过程(或之后)捕获(或沿裂隙浸入)的成矿流体(或熔体)被圈闭在晶体缺陷、窝穴(或愈合裂隙)中与主矿物有相界的物质称为矿物中包裹体,其中的内含物随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出现的盐析物(固相)谓之子矿物。 负晶形包裹体 负晶形包裹体是矿物中常见的一种包裹体。即:在晶体生长过程中因晶格位错等缺陷产生的空穴被高温气液充填后又继续按原晶格方向生长,形成与宿主矿物晶体形状(宿主矿物:含有包裹体的宝石矿物)相似的孔洞,这种由气液充填的形态与宿主矿物晶体形状相似的孔洞称为负晶或空晶,所形成的包裹体称为负晶形包裹体。 充填度 指包裹体或者富气包裹体中,液相所占的整个包裹体的体积比即为充填度。 均一温度 室温下呈两相或多相的包裹体,经人工加热,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包裹体由两相或多相转变成原来的均匀的单相流体,此时的瞬间温度称为均一温度,一般认为代表矿物形成温度的下限,经压力校正后可获得近似的矿物形成温度(包裹体的捕获温度) 盐度 指包裹体中溶解于溶液中的卤化物的质量与液体质量百分比。 1、试述均一法测温的原理 均一温度:均一法(高温-低温)是流体包裹体测温的基本方法。其均一过程有两相水溶液包裹体中液-气相的均一作用和不混溶的H2O-CO2 包裹体的均一状态。液相和气相的均一过程有三种模式: ①均一到液体状态(L+V→L)室温下加热时气相逐渐缩小至最后消失,均一到液相,此时的温度称为均一温度;当温度下降则气相又重新出现,说明包裹体内原先捕获的是较高密度的流体相。 ②均一到气体状态(L+V→V)加热时液相缩小,气相逐渐扩大至充满整个包裹体并均一为气相;当温度下降时则液相又重新出现,说明包裹体内原先捕获的是较低密度的流体相。 ③均一到临界状态(L+V→超临界流体)加热时气相既不收缩也不扩大,而是随着温度的升高液-气相之间的弯月面界线逐渐模糊至消失,均一到一个相,即均一到临界状态,说明这类包裹体是在临界状态下捕获的。 均一法测温的主要仪器是显微加热台,如德国莱兹厂生产的1350 显微加热台、Linkam1500 显微加热台及我国浑江光学仪器厂生产的T1350 显微加热台。近十年来又开发了冷热两用台,如法国南锡的Chaimeca 冷热两用台、英国的Linkam 冷热两用台和美国的Reynolds 冷热两用台。近年来,已发展到可将电视录象等设备与显微冷-热台连接进行包裹体研究,对小于1μm 的包裹体进行测定。

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VMS型矿床)

VMS矿床概述 一、VMS定义: Franklin et al. (1981) Barrie and lIannington(1999), La.rge et al. (2001b)等认为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是受层状地层控制的硫化物集合体,成因上与同期火山活动有关,喷流沉淀于海底。矿体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整合型的块状硫化物透镜体(>60%硫化物含量),而是不整合型脉状矿体,往往在下部层序中出现。VMS与VHMS、VAMS并不可以完全等同,VMS强调成因上与同期火山活动机制有关系,并不认为矿体一定赋存在火山岩石中,还可以赋存在与火山活动相关的火山或者沉积层序中。 二、区分SEDEX、VMS、条带状磁铁矿、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形态上相似和产出相伴生的矿石类型应该加以区分。其中SEDEX矿床和条带状铁矿床会经常与VMS矿床相伴生。其中SEDEX矿床在产出环境上形成于大陆边缘裂谷环境,而VMS 矿床形成于初始裂开岛弧地区;金属矿物成分上前者Pb-Zn ± Ag为主,后者为多金属杂合;最重要的是形成机制的不同,后者为变质的海水携带者金属离子和硫离子,前者为盆地卤水携带者主要的金属离子类型和外来的硫离子(如生物来源的硫和海水中硫酸根的转变)(Lydon, 1995).。 条带状磁铁矿建造也会和VMS矿床相伴生,通常产出在VMS矿床末梢呈大面积分布,由 低温热流体中成矿金属卸载形成。(Gross, 1995).虽然被解释呈大面积的盆地流体作用形成,但是在地球化学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有相似之处。(Peter and Goodfellow, 2003). 在地表火山环境下产出的浅成热液低温贵金属矿床与VMS矿床有着相同的高级泥化带和叶蜡石化现象。(e.g., Poulsen and Hannington, 1996; SUUtoe et al.,1996; Hannington and Herzig, 2(00).但是VMS矿床成因流体为变质的海水,很少为火山热液。而浅成低温热夜贵金属矿床的流体多为火山热液或者多种流体的混合。 三、形成环境、机制 VMS主要产出于碰撞环境中的拉裂扩部位(洋-洋,洋-陆碰撞),随着开裂,沉陷,热的软流圈地幔物质挤入地壳基底而导致地壳变薄,从而形成双峰地幔来源的铁镁质火山作用和地壳来源的长英质火山机制。裂开带中的火山活动就证明了浅部和中部地壳同成因的侵入活动。造成毗邻火山岩层和沉积岩层中包含的海水的加热和变质。扩岛弧环境可以由初始岛弧玄武岩和高硅流纹岩由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岩墙和岩床侵入体辨别。 形成机制:热传递水岩反应导致金属离子的淋滤同时在VMS矿体下部的半整合蚀变带中形成了热液对流体系。这种长时间的循环体系会把深部的矿物质通过深部渗透性断裂带到海底卸载形成所谓的VMS矿床。在有些地区也发现了金属矿物质直接来自次火山岩浆的现象。 矿体中金属含量的多少是由反应带中流体的温度,PH值,上升过程中的冷却速率,海底液体的混合数目所决定的。通过与玄武岩反应形成的流体最高温度为350-400度,通常与 CU-Zn矿床伴生,Pb矿少量出现。如果是与沉积岩和长英质火山碎屑岩反应形成的流体产出Pb+Zn+Cu矿石,通常有较高的(Zn+Pb)/Cu的值。Au的矿化可以出现在任意一种环境中,主要是受温度,Ph值,As,区域提炼再分配,岩浆成分的加入,沸腾和沉淀机制。海底的成矿作用使得VMS可以形成大规模类型的矿床。 四、分类: VMS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方案,以往的划分依

西藏蒙亚啊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西藏蒙亚啊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蒙亚啊铅锌矿床地处西藏自治区嘉黎县绒多乡南东18km处,构造上隶属于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一级构造单元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中部隆格尔-念青唐古拉中生代岛链带东段,是本区较为重要和典型的一个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文章主要分析了矿区岩体及主要岩矿石稀土元素特征,结果显示所选取的岩矿石样品均呈现向右缓倾、负Ce异常的分布特征,与岩体一致,存在一定的同源性;其矽卡岩期矽卡岩及磁铁矿石稀土元素均出现正Eu异常,指示矽卡岩阶段为高温氧化环境;而铅锌矿石的负Eu异常与矽卡岩及磁铁矿的正Eu异常相对,暗示成矿过程从矽卡岩期到石英硫化物期成矿 1 矿区地质简述 矿区主要出露晚古生界地层,包括第四系(Q)、中二叠统洛巴堆组(P2l)、上石炭-下二叠统来姑组(C2P1l)。其中来姑组(C2P1l)为主要含矿地层,其分布于整个矿区,上部岩性段以灰黑色板岩为主,夹石英、长石石英晶屑凝灰岩及泥灰岩,下部岩性段以砂岩为主,夹板岩、少量砾岩、凝灰岩、灰岩。 矿区范围内目前共有20个大小不等的铅锌矿(化)体,沿矿区主断层带及其两侧展布,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以Pb-14 矿体规模最大,其次为Pb-12、Pb-13、Pb-20及Pb-21矿体,本次主要研究对象为Pb-21矿体。Pb-21矿体位于整个矿区西部,爬格西坡地段,矿体在平面上呈近南北向展布,形态上呈“蛇”形。矿体整体走向186°,倾向西,倾角54°~68°。矿体平均品位:Zn6.95×10-2、Ag19.78×10-6、Pb0.32×10-2。 矿区矿物组成主要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少量黄锡矿、辉钼矿、孔雀石;脉石矿物主要有方解石、石英、石榴石、透辉石、硅灰石、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绿泥石、黑云母、绢云母等。矿石组构:矿石的结构主要见它形粒状结构,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乳浊状结构,残余结构,浸蚀结构。矿石的构造主要见块状构造,稠密浸染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斑点状构造,网脉状构造。 2 分析测试方法 选取18件样品送至西南冶金地质测试所进行全岩分析测试。常量元素使用Axios X荧光仪通过X荧光法、重量法、滴定法、原子吸收法等方法进行检测,检测标准参照GB/T14506.28-2010、DZG20-02、GB/T14353-2010,检测温度20℃,检测湿度60%;微量元素使用iCAP6300全谱仪、802W摄谱仪、NexION300xICP-MS质谱仪、AFS2202E原子荧光仪、Axios X荧光仪通过发射光谱法、质谱法、原子荧光法、X荧光法等方法进行检测,检测标准参照DZG20-05、DZG20-06,检测温度20℃,检测湿度60%。测试结果列于表1、表2中。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项目价格表(试行)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项目价格表(试行)文章来源: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布时间:2011.08.16

一)理化检测 序号 检验方法 计量单位 收费标准 (元/个数据) 备 注 1 感观指标 每个数据 3 1、按《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空气和废气 监测分析方法》的规定进 行水、气、土壤、底质等 理化检验。 2、分析需使用原子吸收、等离子色谱、原子荧光、测汞仪、离子发射光谱仪、气相色谱、色-质联机、液相色谱、高分辨气相色谱/质谱法等大型仪器的,样品总数少于(不含)10个时加收30%,样品总数50个样(不含50个)以上时,按收费标准的70%收取,样品总数100个样(不含100个)以上时,按收费标准的50%收取。 2 温度计 每个数据 5 3 稀释、对比法 每个数据 15 4 pH 计 每个数据 15 5 电导仪 每个数据 15 6 溶氧仪 每个数据 15 7 酸碱滴定法 每个数据 35 8 络合滴定法 每个数据 50 9 碘量法 每个数据 50 10 电极法 每个数据 60 11 分光光度比色法 每个数据 60 12 重量法 每个数据 60(有机溶剂蒸发100元) 13 离子色谱法 每个数据 80 14 紫外光度法 每个数据 80 15 红外光度法 每个数据 80 16 荧光光度法 每个数据 80 17 火焰光度法 每个数据 80 18 测硫仪 每个数据 80 19 五日培养法 每个数据 100 20 原子吸收法 每个数据 100 15 气相色谱法 每个数据 100 21 高压液相色谱法 每个数据 250 22 色-质联机 每个数据 260 23 三点比较法(恶臭) 每个数据 500 24 气体专用分析仪 每个数据 80(不另收采 样费) 25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 (ICP ) 每个数据 180 26 高分辨气相色 一般有 每个数据 1000

大洋多金属硫化物分类、储量分类表

GB/T ××××—××××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大洋多金属硫化物分类 A.1 分类参数 分类参数包括: a)多金属硫化物的主要有用组分; b)多金属硫化物的矿石结构、构造; c)多金属硫化物的氧化程度。 A.2 分类 A.2.1 主要有用组分分类 按多金属硫化物矿石的主要有用组分,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a)铜矿石:Cu含量达工业品位,其它元素未达工业品位的矿石; b)锌矿石:Zn含量达工业品位,其它元素未达工业品位的矿石; c)铜-锌矿石:Cu、Zn含量均达工业品位,其它元素未达工业品位的矿石; d)铜-金矿石:Cu、Au含量均达工业品位,其它元素未达工业品位的矿石; e)铜-锌-金矿石:Cu、Zn、Au含量均达工业品位,其它元素未达工业品位的矿石; A.2.2 矿石结构、构造分类 按多金属硫化物矿石的结构、构造,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a)烟囱状矿石; b)角砾状矿石; c)致密块状矿石; d)浸染状矿石。 A.2.3 氧化程度分类 按多金属硫化物矿石的氧化程度分为,可以分为原生矿石、氧化矿石和混合矿石三大类。 a)原生矿石,矿石氧化率小于10%; b)混合矿石,矿石氧化率10%~30%; 21

GB/T ××××—×××× 22 c)氧化矿石,氧化率大于30%。 A.2.4 矿床类型分类 按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成因分为,基性岩型矿床、超基性岩型矿床二大类。 a)基性岩型矿床:以玄武岩为赋矿围岩,与洋脊火山活动有关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 b)超基性岩型矿床:以超基性岩为赋矿围岩,与拆离断层作用有关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

GB/T ××××—××××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大洋多金属硫化物/储量分类表 表B.1规定了大洋多金属硫化物/储量分类。 表B.1 大洋多金属硫化物/储量分类表 23

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类型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 膇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类型、分布和形成环境莄来源: 莁李文渊,《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9(4),2007:332-344 薇块状硫化物矿床广义上包括火山喷流或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deposit ,简称VMS 矿床)和沉积喷流矿床(Sedex 矿床);狭义上仅指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也有称火山岩为主岩的块状硫化物矿床(volcanic-hosted massive sulfide deposit,简称VHMS矿床),以往称之为黄铁矿型矿床。这类矿床产于海相火山岩系中,主要由铁、铜、铅、锌等硫化物组成,并常伴有金、银、钴等多种有益元素,多表现为块状矿体和网脉状矿体。块状硫化物矿床铜的工业意义仅次于斑岩型铜矿,其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主要造山带的不同时代的海相火山岩系中。块状硫化物矿床中的铜矿与斑岩型铜矿、砂页岩型铜矿,加上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是世界四大支柱型铜矿类型。在中国,块状硫化物矿床中铜的重要性按储量排在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斑岩型铜矿床、夕卡岩型铜和多金属矿床、热液脉型铜矿床之后,居第五位,但在西北地区仅次于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 袇1 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类型划分 膁块状硫化物矿床可按构造环境(围岩岩性)和矿石组分来划分。按构造环境划分:塞浦路斯(Cyprus)型、黑矿(Kuroko )型、别子(Besshi)型和诺兰达(Noranada)型矿床类型,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和地质背景。塞浦路斯型矿床形成于增生板块边缘(洋中脊),以中生代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为含矿围岩,主要为铜矿石组分;黑矿型矿床

高等地球化学

高等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关键词: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同位素 摘要:主要介绍了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以及解决的一些问题,着重介绍了同位素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物理学相结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中的原子,研究地球系统中元素及同位素的组成,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问题,元素的迁移和循环,地球的历史和演化。其学科特点是研究的主要物质系统是地球、地壳及地质作用体系。着重研究地球系统物质运动中物质的化学运动规律。研究原子的自然历史,必然联系到元素自身的性质及其所处的热动力学条件。与有关学科密切结合和相互渗透,使得地球化学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大,并繁衍出众多分支学科。运用学科自身的知识、理论、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研究矿产资源、资源利用以及农田、畜牧、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问题。我国地球化学工作主要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是进行大规模的土壤分散流和基岩地球化学测量。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我国地球化学专业队伍的迅速扩大,一批新的地球化学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相继建立,并建立了一批具有先进测试设备和技术的实验室和计算中心。成矿作用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微疾元素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以及陨石化学、宇宙化学、岩石圈地球化学等多领域的研究已全面展开,目前我国地球化学研究已逐渐进入到与国际合作研究并同步发展的阶段。 一.基本内容 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地球和地质体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的组成,定量地测定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地球各个部分(如水圈、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地质体中的分布;研究地球表面和内部及某些天体中进行的化学作用,揭示元素及其同位素的迁移、富集和分散规律;研究地球乃至天体的化学演化,即研究地球各个部分,如

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vms型矿床

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v m s型矿床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VMS矿床概述 一、VMS定义: Franklin et al. (1981) Barrie and lIannington(1999), et al. (2001b)等认为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是受层状地层控制的硫化物集合体,成因上与同期火山活动有关,喷流沉淀于海底。矿体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整合型的块状硫化物透镜体(>60%硫化物含量),而是不整合型脉状矿体,往往在下部层序中出现。VMS与VHMS、VAMS并不可以完全等同,VMS强调成因上与同期火山活动机制有关系,并不认为矿体一定赋存在火山岩石中,还可以赋存在与火山活动相关的火山或者沉积层序中。 二、区分SEDEX、VMS、条带状磁铁矿、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形态上相似和产出相伴生的矿石类型应该加以区分。其中SEDEX矿床和条带状铁矿床会经常与VMS矿床相伴生。其中SEDEX矿床在产出环境上形成于大陆边缘裂谷环境,而VMS矿床形成于初始裂开岛弧地区;金属矿物成分上前者Pb-Zn ± Ag为主,后者为多金属杂合;最重要的是形成机制的不同,后者为变质的海水携带者金属离子和硫离子,前者为盆地卤水携带者主要的金属离子类型和外来的硫离子(如生物来源的硫和海水中硫酸根的转变)(Lydon, 1995).。 条带状磁铁矿建造也会和VMS矿床相伴生,通常产出在VMS矿床末梢呈大面积分布,由低温热流体中成矿金属卸载形成。(Gross, 1995).虽然被解释呈大面积的盆地流体作用形成,但是在地球化学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有相似之处。(Peter and Goodfellow, 2003). 在地表火山环境下产出的浅成热液低温贵金属矿床与VMS矿床有着相同的高级泥化带和叶蜡石化现象。., Poulsen and Hannington, 1996; SUUtoe et al.,1996;

矿床学研究方法

成矿物质来源及其研究方法开发矿产资源方面的成就, 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对地球化学异常实质的 认识, 地化异常表现为金属的局部富集, 即所谓的金属矿床。从这个公认的原则中可以看出, 必须解决三个基本的问题:金属及其伴生元素是从哪里来的, 它们是怎样、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迁移到地壳中来的多在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它们停止了迁移, 从而留下了有价值的东西。换言之, 需要重视一般成矿作用的三个部分: 成矿物质的来源, 这些物质的迁移以及这些物质的堆积。研究成矿物质来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解决,其中包括地质学方法、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矿物包裹体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和成岩成矿模拟实验等方法。 大多数学者都承认, 含矿接液原则上可能来自冷却了的岩浆, 或者来自沉积岩和火山 一沉积岩(这些岩石中分散的金属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得以富集), 或者来自地球的深部—上 地慢。在分析现有资料(包括作者在不同矿区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资料) 的基础上,我们试图对上述各种成矿物质来源作出评价。 一.成矿物质来源与含矿建造 现代矿床学研究表明,多数矿床,尤其是非成岩矿产矿床都具有成矿物质多来源的特征,重视成矿物质多来源是矿床学地球化学的研究趋势。成矿物质来源对探讨矿床成因、成矿规律以及指导地质找矿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同时研究发现,许多矿床成矿作用具有复合成矿的特点,常不是一次成矿作用完成的,而是经过了预富集到再富集成矿的多次地质作用完成的。我们把预富集阶段形成的成矿物质丰度较高的岩石组合称为含矿建造,含矿建造是包含一系列含矿岩石与非含矿岩石的岩石系列,包括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含矿建造中有一部分是成矿元素的富集岩,一部分是具有与矿化有关的矿化剂元素[2],如S、Cl、F、C等[1]。 而根据矿床学研究成矿物质来源分为直接来源与间接来源。直接由地幔岩浆、花岗岩浆或沉积介质提供成矿物质到矿床中的物质来源称为直接来源,由幔源、壳源固结岩石,即矿源层或矿源岩提供成矿物质所反映出的幔源或壳源来源特征,称为间接物质来源。 对于成岩矿产成矿物质来源可能更多地反映直接物质来源,而对于非成岩矿产,由于其经过多次富集成矿,其物质来源特征可能更多反映间接物质来源[4]。 1.成矿元素(“矿质”)的来源

矿床地球化学结课作业(原著-可直接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程期末考试 作业

矿床地球化学作业(一) 根据下列给定的火山岩岩石化学数据计算火山岩的特征参数,并作出图解,分析火山岩岩石系列和形成环境(参考岩石矿床地球化学教材第三章计算方法)。 原数据中火山岩岩性有流纹斑岩、杏仁状流纹斑岩、角砾岩和硅化角砾岩。共有样品18个,数据包括样品全分析与部分微量元素。全析中大多样品SiO2含量大于63%,样品岩性以流纹岩为主。 根据样品全分析数据计算出的火山岩的各类特征参数如表1表示,先将样品数据进行CIPW 标准矿物计算,其中氧化铁调整方法为TFeO=FeO+0.8998Fe2O3,所计算出的标准矿物均为重量百分含量,则可得出各矿物分异指数(DI) = Qz + Or + Ab + Ne + Lc + Kp。其中固结指数为(SI) =MgO×100/(MgO+FeO+F2O3+Na2O +K2O) (Wt%)。里特曼指数算式为σ43=(Na2O+K2O)^2/(SiO2-43),据表里特曼指数多位于1.8-3.3显示为钙碱性,由于原岩多数SiO2含量较高,里特曼指数确定出的钙碱度准确度差。碱度率(AR) =[Al2O3+CaO+(Na2O+K2O)]/[Al2O3+CaO- (Na2O+K2O)] (Wt%),当SiO2>50%, K2O/Na2O大于1而小于 2.5时, Na2O+K2O=2*Na2O,本例以碱度率对样品碱度进行判别,由表可知,杏仁状流纹斑岩的碱度率都为1-3,显示钙碱性,流纹斑岩为3.3-5显示出弱碱性。 图1 样品SiO2-K2O+Na2O 图解 Pc-苦橄玄武岩;B-玄武岩;O1-玄武安山岩;O2-安山岩;O3-英安岩;R-流纹岩;S1-粗面玄武岩;S2-玄武质粗面安山岩;S3-粗面安山岩;T-粗面岩、粗面英安岩;F-副长石岩;U1-碱玄岩、碧玄岩;U2-响岩质碱玄岩;U3-碱玄质响岩;Ph-响岩;Ir-Irvine 分界线,上方为碱性,下方为亚碱性。

四川呷村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综合找矿模式

2001年矿床地质 M IN ERAL DEPOSI T S第20卷第4期 文章编号:0258_7106(2001)04_0313_10 四川呷村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 矿床的综合找矿模式* 吕庆田侯增谦赵金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吴凤翔黄力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呷村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是/三江0地区的超大型含金富银多金属矿床,其综合找矿模式的建立对/三江0有色、贵金属成矿带的成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大量实测物探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遥感和矿床地质资料,从6个方面总结了该矿床的综合找矿模式:即大地构造背景;局部(矿区)成矿地质环境;地质找矿标志;区域物探、化探、遥感示矿要素;岩石、矿石物性特征;综合物(化)探异常特征。并给出了针对呷村型矿床的勘探程序和最佳勘探方法组合,对指导区域找矿及勘查工作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找矿模式呷村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物探异常 中图分类号:P631;P624;P627文献标识码:A 为了认识、研究和寻找矿床,地质学家们在长期研究、探索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建立了矿床的各种模式,如从区域成矿规律角度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从矿床的形成过程、成矿物质来源、迁移富集和赋存条件等角度建立了矿床描述模式与成因模式;随着地球物理在找矿工作中的应用逐渐增加,又建立了地质_地球物理找矿模式等。 由于找矿难度的不断加大,仅靠一二种方法建立起来的找矿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找矿的需求,因此,全方位、多元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综合找矿模式应运而生。综合找矿模式是:对已知矿床进行直接(或间接)识别的区域(或局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所有示矿要素的集合。 找矿预测是在已知矿床找矿模式的基础上,对未知区能否寻找同类型矿床的数量、位置、规模和品位进行科学的推断或预测。它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已知到未知的类比和逻辑推理。类比的前提是三条基本假设:1假设过去的构造体制与现代的构造体制(以威尔逊旋回为中心的板块构造体制)相同或相似;o假设过去的成矿作用(机制)与现代的成矿作用(机制)相同或相似;?假设同样的构造环境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矿机制,并能产出相同数量和规模的矿床。在这些假设前提下,广义找矿预测的基础,是地质学家长期积累的有关矿床的知识,狭义的说,是对某类已知矿床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弄清矿床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控矿因素、直接找矿标志、间接找矿标志,以及物探、化探、遥感异常特征及成因等,从而建立起找矿模式。最后通过定性、定量的类比和逻辑推理,对未知区找矿的潜力作出推断或预测。 基于上述基本思想,本文以四川呷村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简称VH MS矿床)为例,从大地构造环境、局部(矿区)构造地质环境、地质找矿标志、区域物(化)遥示矿要素、岩、矿石物性特征、综合物(化)探异常特征6个方面总结了该矿床的描述模型,并建立了综合找矿模式。 1呷村VHM S矿床的综合找矿模式 111大地构造背景 呷村火山喷气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产于/三江0义敦岛弧带的昌台火山沉积盆地中(图1)。义敦三叠纪岛弧具有完整的沟)弧)盆体系,并经历了复杂的发育历史,出现了独具特色的火山_侵入杂岩组合。义敦岛弧可以分为3个次级构造单元(侯增谦等,1991):1前弧区(图1,ò):位于措交玛)稻城 *本文受国家/九五0科技攻关914项目(编号:96_914_03_01)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吕庆田,男,1964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深部地球物理和矿产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工作。收稿日期2000_11_29;改回日期2001_02_01。张绮玲编辑。

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

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 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是指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成矿作用有关的以硫化物为主的矿床(汤中立,1992;范育新等,1999)。也有学者主张将与镁铁—超镁铁岩共生的矿床再细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在正常结晶过程中堆积成因的矿床(Bushveld)和从硅酸盐岩浆中融离出来的硫化物或氧化物不混熔体形成的矿床(金川)(李文渊,2007)。这里叙述的Cu-Ni-PGE硫化物矿床指后者,是岩浆融离矿床中的一种,与岩浆分结矿床相区别。 该类型矿床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它是金属镍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金属镍主要有两种工业矿床类型,一种是岩浆硫化物型,另一种是风化的红土型。其中岩浆硫化物型矿床中镍金属资源占总资源量的40%(魏铁军等,2005),而又由于风化型红土镍矿开发利用较困难,因此目前岩浆硫化物型镍矿是镍金属资源的主要来源(申文环,2010)。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50%以上的镍和铂以及5.5%的铜来自该类型矿床(王瑞延等,2003)。在我国,则有超过98%的铂族元素、86%的镍和7.5%的铜依赖该类矿床(梁有彬等,1998;Zhou et al,2002)。 1.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世界岩浆硫化物矿床的地质分布具有显著的特点,其主要形成于大陆地壳环境,除澳大利亚Rona、Acoje和中国扬子地块西北缘的煎茶岭外(汤中立等,2006),未见有洋壳环境重要矿床的报道。1981年,Ross和Travis提出该类型矿床主要产于前寒武纪绿岩带、前寒武纪活动带、稳定地台和显生宙造山带4种成矿构造环境的认识,但实际上前三种都是我们一般概念中的稳定陆块的范畴,只是进一步细化了而已,因此概括起来就是陆块和造山带两种大的构造环境(李文渊,2007)。 2.矿床时空分布特征及规模 该类型矿床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主要限于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北欧、中国、南非、美国、俄罗斯和其他几个有限的国家,而西亚和南美没有具工业意义的矿床产出。总体上来说,世界上岩浆硫化物矿床主要产于前寒武纪稳定的地块中(Naldrett,2004),形成时代主要集中于太古宙,其次为元古宙,再次为显生宙。 该类型矿床多以大型超大型矿产出,例如南非的Bushveld(镍2300×104t,铜1400×104t),加拿大的Sudbury(镍1250×104t,铜1040×104t),美国的Duluth

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类型-分布和形成环境

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类型\分布和形成环境 摘要: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可形成于太古宙至现代各个地质时期。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是赋存于海相火山岩系中的古代VMS 矿床成矿作用的再现。VMS 矿床可形成于多种构造环境,但均与拉张背景有关。按照构造环境和容矿岩系将VMS 矿床分为黑矿型、塞浦路斯型、别子型和沙利文型。VMS 矿床的热液蚀变由下盘蚀变带和上盘蚀变带两个结构单元组成。本文通过对块状硫化物的成矿背景、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流体详细描述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环境、矿床类型及成矿机制。 关键词:形成环境;矿床类型;成矿机制;块状硫化物矿床 一、火山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概述以及矿床类型 (一)、VMS 矿床定义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 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简称VMS 矿床)是指产于海相火山岩系中,与海相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在海底环境下由火山喷气(热液)作用和喷气-沉积作用形成的块状或次块状的硫化物矿床,也称作与火山岩有关的或赋存于火山-沉积岩系中的块状硫化物(VHMS)矿床(“块状”并非结构意义)。VMS 矿床规模大,品位高,分布广泛,往往成群成带产出,是Zn、Cu、Pb、Ag、Au 等金属的重要来源,此外还富含Co、Sn、Se、Mn、Cd、In、Bi、Te、Ga 和Ge,部分矿床还含有一定量的As、Sb 和Hg。 VMS 矿床形成于富含金属的热液流体的排泄通道和海底喷口处及其附近的海底洼地。大多数VMS 矿床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特征,即由下部脉状-网脉状矿带(蚀变岩筒)和上部层控的透镜状矿带组成。透镜状矿体主要由块状硫化物、石英、次生层状硅酸盐、铁氧化物和蚀变硅酸盐组成。下部的脉状、网脉状矿体与上部层状矿体呈不整合至半整合接触,其硫化物主要呈网脉状和浸染状。 (二)、构造环境 从太古宙至现代各个地质时期的VMS 矿床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构造环境中,主要为板块边缘环境(离散的和汇聚的)。Sawkins按板块构造的观点,将VMS 矿床成矿环境分成3 类:1)汇聚板块边界环境-亲弧裂谷型(如黑矿矿床、绿岩带矿床和伊比利亚矿带);2)离散板块边界环境,包括洋壳环境(现代洋中脊的矿床和塞浦路斯型矿床)和晚期的大陆裂谷(红海金属沉积物);3)碰撞环境(蛇绿岩容矿的)。 (三)、矿床类型 VMS 矿床是包含很多矿化类型的一个大类,关于VMS 矿床的分类,矿床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如矿石成分、成矿金属元素比值(Cu/Pb/Zn)、容矿岩系和

湖南清水塘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

第32卷第4期Vol.32,No.4 2018年8月MINERAL RESOURCES AND GEOLOGY Au g.,2018??????????????????????????????????????????????????? 湖南清水塘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 史国伟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217队,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通过对清水塘铅锌矿地层二岩体二围岩二矿体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二硫同位素分析,结合成矿物 质二成矿流体二成矿温度二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探矿因素分析,认为本矿床类型为与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中 低温热液交代-充填型铅锌矿床,但成矿与出露印支期岩体关系不大三从卫片二重力资料二地表蚀变均推 测矿区南西深部存在隐伏岩体,且矿体深部向南西侧伏三本区岩浆热液可能与深部隐伏岩体有关三 关键词:清水塘铅锌矿;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因;热液矿床;湖南 中图分类号:P618.42;P618.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63(2018)04-0635-06 0 引言 清水塘铅锌矿开采近百年历史,矿区位于湖南省祁东县境内,是该地区发现的最大的脉状铅锌矿床三矿区发育寒武~志留系(?-S),为本区穹隆构造主要组成部分(图1)三由下往上为一套黑色炭质板岩夹碳酸盐岩二灰绿色浅变质粉砂质板岩和泥质二硅质板岩组成三矿区发育有走向NE二NNW为主的花岗岩脉,北东发育走向为NE的印支晚期周家岭花岗岩墙[1],南东有印支期关帝庙花岗岩,以及根据物探资料推测在南西边深部可能有隐伏岩体三矿体成脉状二透镜状充填于NE二NNE向的断裂构造带中三前人对该矿床成因分析,依据铅锌矿脉与周家岭岩墙二斑岩脉空间关系,来探讨成矿与岩墙二岩脉有关,缺乏足够的证据三笔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前后四年的野外实地工作,从围岩二蚀变二岩墙二岩脉二矿体微量元素化学特征入手,并结合同位素二成矿流体二成矿温度探讨了矿床成因三 1地层岩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1.1地层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本区寒武系二奥陶系的成矿元素,在各时代地层各种岩石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初始富集三区内成矿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地壳平均值:Pb为地壳平均值的5~10倍,Zn为地壳平均值的3~7倍,A g为地壳平 均值的3~10倍,Sb为地壳平均值的35~400倍, Au为地壳平均值的1~7倍三其中寒武系中的Pb二Zn等成矿元素值最高三区内成矿元素值高于湘中寒武二奥陶系元素平均含量,其中Pb二Zn和Sb分别为湘中寒武二奥陶系元素平均含量的1~2倍二2~8倍及2~5倍[3]三 1.2岩浆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花岗岩脉分布不均匀,分布于靠近关帝庙岩体矿区东部三矿区花岗岩脉微量元素含量比克拉克值高许多,比关帝岩体周围的花岗岩脉微量元素含量也高三坑道内含矿破碎带对花岗岩脉进行了破坏,说明矿化对花岗岩脉有影响,导致其微量元素含量普遍较高三周家岭花岗岩墙微量元素值,除Pb元素含量比克拉克值高出几倍,其余A g二Sb二Sn元素基本相当, Zn二Cu甚至低于克拉克值[4]三周家岭岩墙被20号脉组破坏,也说明岩墙生成在前,成矿发生作用在后三2 近矿围岩微量元素 破碎带厚度较大时,矿化体厚度达到数10m,交 收稿日期:2017-12-22;修回日期:2018-01-09 基金项目:湖南省省级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地质勘查项目(编号:20120359)资助三 作者简介:史国伟(1982 ),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勘探与找矿工作三E-mail:313127704@https://www.doczj.com/doc/c218996476.html, 引文格式:史国伟.湖南清水塘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J].矿产与地质,2018,32(4):635-640. 万方数据

南大矿床学真题 整理分类

简述矽卡岩型矿床的特征及成矿机制 简述矽卡岩矿床的形成地质条件、矿物组合、成矿机制、矿化分期、和主要工业类型。 简述矽卡岩矿床的形成过程 试述矽卡岩矿床的形成过程及主要矽卡岩矿床类型。 试述矽卡岩矿床的成矿过程 矽卡岩矿床成矿过程及矿床类型 简述夕卡岩型铜矿的成因 阐述块状硫化物矿床的主要特征和形成机制,不同类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含矿岩系特征 阐述块状硫化物矿床的主要特征和形成机制,不同类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含矿岩系特征。 什么是硫化物矿床的次生富集作用?铜的次生硫化物主要有哪些? 阐述硫物化矿床次生富集带的形成机制 简述硫化物矿床中铜的表生富集作用 以铜铅锌硫化物为例讨论硫化物矿床的氧化作用和次生富集机制。 试述块状硫化物矿床的主要特征并举例说明其主要类型。 块状硫化物矿床特征及主要类型 简述Cu—Ni硫化物矿床的成矿特征,成矿作用 简述盐丘、冠岩和盐丘型自然硫矿床的成因。 阐述高温、中温和低温热液矿床在矿物组合和围岩蚀变等方面的差异。 阐述高温、低温、中温热液矿床在矿物组合和围岩蚀变等方面的差异 成矿热液中的水有哪些不同来源?这些不同来源的水是如何释放出来,并是如何获得成矿物质的额? 从W、Sn、Be、Nb、Ta 交代蚀变花岗岩或玢岩铁矿成矿模式来阐述热液成矿过程中活化转移的基本原理。 简述与W、Sn、Be、Nb、Ta的矿床有关花岗岩的主要特征及其成矿模式。 简述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形成环境、成矿时代、围岩蚀变、成矿元素组合,以及成矿流图温度、盐度等特征。 简述低温热液矿床的主要特征及主要矿床类型

综述热液矿床中影响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因素。 简述热液矿床中导致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因素。 试述影响热液矿床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因素 简述热液矿床中导致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因素 阐述热液矿床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机理 阐述浅成低温热液Au—Ag—Cu矿床的分类类型及主要地质特征 对比低硫型和高硫型金—铜—银矿床的成矿特征。 分析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特征 简述岩浆热液矿床的成因类型及围岩蚀变特征 阐述生物活动对金属矿床成矿所起的作用 变质矿床主要特征 阐述沉积变质铁矿床的主要特征和成因 简述沉积-变质铁矿的成因 阐述与金刚石矿床有关的金伯利岩的主要矿物成分、产状、岩石构造和形成地质环境等特征。论述与金刚石矿床有关的金伯利岩的主要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金刚石矿床的主要特征 简述金刚石矿床的特征 试述与斑岩铜矿床有关花岗岩的特征及其成矿特征。 阐述斑岩铜矿的矿化和蚀变分带模式。 论述斑岩型铜矿床成矿岩体、围岩蚀变和矿化特征。 简述斑岩铜矿床的蚀变和矿化特征。 简术斑岩铜矿床的蚀变与矿化特征 分析斑岩型铜矿床的成矿特征,成矿岩体特征及全球成矿规律 斑岩型铜矿特征

2000别风雷_现代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

第27卷 第4期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V ol.27N o.4 2000年10月JOU RNAL OF CHENGDU U NIVERSIT Y OF T ECHNOLOGY O ct.2000 [文章编号]1005-9539(2000)04-0335-08 现代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a 别风雷1 李胜荣1 侯增谦2 孙岱生1 (1.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系,北京100083; 2.中国地质科学院) [摘要]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是热液活动的产物,主要分布在东太平洋海隆、西太平洋构造 活动带、西南太平洋以及大西洋中脊,其产出构造背景为洋中脊、弧后扩张中心及地幔热点处。 该文系统地总结了现代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特点,对各地质环境中矿化的 规律进行了对比,并对其形成机制等热点问题作了概述,详细介绍了矿床成因方面的新进展, 着重阐述了海底多金属矿床的双扩散对流模式。 [关键词]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海底热液活动,大洋中脊,弧后扩张环境,双扩散对流 [分类号]P618.2 [文献标识码]A 1978年,在东太平洋洋脊北纬21°首次发现现代热水活动喷流的黑烟囱及其堆积的硫化物矿石[1],该矿床为应用岩石圈板块构造所预测到的第一种矿床类型。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对海底硫化物矿床作为一种新型潜在矿物原料的广泛关注。此后近一二十年来,一些国家如加拿大、美国、法国和日本以及德国对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做过许多研究和调查,已发现的矿点和矿床有139个左右[2],但规模比较大的不足20处[3]。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与海底热液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海底热液活动作为正发生的成矿作用,成为我们研究现代海底硫化物矿床的天然实验室,并有助于更新旧有的成矿模式;同时与陆地块状硫化物矿床进行对比,有助于指导海底与陆地找矿工作。 1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全球分布及地质构造背景 1.1 地理位置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3],[4],见图1。 在太平洋上,有3个重要成矿区: a.东部沿美洲大陆西侧的海域延伸形成一个漫长的矿带,具有代表性的有:(1)南探索者(Ex plo rer),(2)努力者(Endeavour),(3)轴海山(Axial Seam ount),(4)瓜伊马斯海盆(Guaym as Basin),(5)东太平洋北纬21°(EPR21°N),(6)东太平洋北纬13°(EPR13°N),(7)东太平洋北纬11°(EPR11°N),(8)加拉帕格斯(Galapago s),(9)南胡安得福卡(South Juan De Fuca),(10)伊斯卡纳巴海槽(Escanaba T rough)等。 b.西太平洋成矿区:(1)冲绳海槽的伊是名海洼JADE区(Okinaw a T rough),(2)马里亚纳(Mariana)。 c.西南太平洋成矿区:劳厄弧后盆地(Lau back-arc basin),M anus海盆,北斐济盆地(North Fiji basin)。 大西洋的代表性矿床有:大西洋中脊的TAG 热液活动区,中大西洋脊北纬23°蛇洞(Snakepit)。 红海:Atlantisll深裂谷。 1.2 地质构造背景 已发现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产出在多种构造环境中,它们是快速扩张大洋中脊,慢速扩张大洋中脊,轴向火山、海山、大陆边缘附近的沉积断裂带,与俯冲带相关的后弧环境等。概括讲,主要分布于洋中脊、弧后扩张中心及地幔热点等。通过对已知海底热液活动区的详细研究,地质构造对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有重要控制作用。 1.2.1 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可分为快速、中速与慢速扩张洋脊。 a[收稿日期]2000-02-21 [基金项目]国家攀登预选项目(95预3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873013) [作者简介]别风雷(1970-),男,博士生,矿床矿物岩石学专业.(E-mail:flbie@https://www.doczj.com/doc/c218996476.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