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周学案

第三周学案

第三周学案
第三周学案

紫藤萝瀑布(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朗读,抓住事物的特征体会写景的精妙和作者的感觉

教学过程:

自学测评

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词语注音。

迸溅

..盘虬.卧龙仙露琼.浆酒酿...伶仃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解题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让人在绚丽的色彩、奔腾的激流中感悟生命意义的作品。作者宗璞(1927~),原名冯宗璞,其小说《弦上的梦》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7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另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三松堂断忆》等,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满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气息。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问题:

a、本文主要从赏花、想花和忆花三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瀑布的,试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C、这篇文章单纯地是描绘紫藤萝瀑布吗?试找出文中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三、研习课文

1、紫藤萝瀑布有什么特点?从字面上看,作者把它与什么联系起来?

2、本文第一自然段独句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3、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

本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 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成果检验】

◆拓展提高、达标测评

1.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够引起你的情感共鸣?谈出你的体会。

2、你认为文中哪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最好,请你仿写几句。

3.学完本文你从作者身上学到了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布臵作业

作文训练:写一种对自己有启示性的植物。题目自拟,字数500字。

紫藤萝瀑布(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自学测评

1、齐读课文

2、你对文章有没有初步的认识?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思考品味

1、学习第三至七段

齐读第3-7自然段,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2、学习课文八、九自然段

齐读第8-9自然段,思考:本段从紫藤萝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其特征是什么?其中作者为何要提到紫藤萝的被与重生,其目的是什么?

3、学习十、十一自然段

齐读10—11自然段。

(本段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到什么?

【成果检验】

◆拓展提高、达标测评

品读,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你能归纳一下吗?

一切景语皆情语。

(解说: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景中之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紫藤萝瀑布(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总结归纳体会其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自学测评

你能解释下面两个概念吗:

托物言志:

写景状物: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1.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按照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瀑布进行描写的?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4.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具体分析。

5.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又怎样的启示?

怎样理解:

1.“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关系。”?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的感受。

拓展提高、达标测评

以《绿色的海洋》为题,抓住森林的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布臵作业

本文还能给你什么联想和启示?课后写一篇练笔。

(解说:训练联想能力,可类比联想,也可相反联想)

紫藤萝瀑布(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巩固基础,加强理解

学习过程:自学测评

1.给加粗写注音。

琼浆()伶仃()条幅()

迸溅()宗璞()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1)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挑逗:

(2)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忍俊不禁:

(3)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

伶仃:

察颜观色:

3.填空:

(1)《紫藤萝“瀑布”》作者________,她是________代女作家。

(2)在对紫藤萝花进行细致的描写时,作者先写________,次写________,再写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

(3)本文采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有顺序地描写紫藤萝花的方法,参考“一个校园——一片草坪——一棵小草——一片草叶”的内容,描写一段景物,其中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5、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qi*________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ni4ng________,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淡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根据拼音拼写汉字,并解释其义。

盘qiú_________卧龙()

酒niàng__________()

(2)文段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突出紫藤萝的特点。试举例具体分析。

(3)举例说说这几段文字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列短文,完成练习。

总方向

黄河从大风沙的黄土高原,长江从桃花村落,柳絮堤岸的江南,珠江从南方太阳的亚热带,各有各的源,各有各的走法,却一样流注太平洋,因为有一个总方向。

奔流向东方,又折向南方,最后才曲折地向东方。所以没有终于向北方或者向南方,而有法则一样向东方,因为有一个总方向。

洪流奔流着:从洪流的古代到电气化开始的今天,从鱼类繁殖的春涨到岸泥冰结的严冬,从日的活跃到夜的休息,没有停滞,没有改变,因为有一个总方向。

洪流奔流着:不管鱼、虾的意志,不管泥沙的污染,不管沉滓的浮泛,因为有一个总方向。

洪流奔流着:在洪流的边缘,有洄流航行的老人操纵它走逆转的路,但是由于有一个总方向,这反动终于是无力的,避开在大声势的边缘,缩在一角。

洪流奔流着:在洪流中,有漩涡,这是对于前进的彷徨,对于背后的依恋,由于有一个总方向,洪流带走了它。

由于有一个总方向,泥沙和渣滓也成为力量,一样突破堤岸,一样冲去岩石,甚至一样带走同类的泥沙和渣滓。

由于有一个总方向,虽然整个洪流由泥沙变成污色,甚至海水全变黄,但是这泥沙都增大了灌溉的肥沃度,沉淀为新的岛屿和大陆。

(1)给加粗字注音

春涨()渣滓()

(2)结合短文理解词语

停滞:

彷徨:

(3)反复朗读短文,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课题第6课《理想》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

三维目标

◆知识与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明白关键句及优美句的含义与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训练, 整体感知课文

◆难点:反复朗读这首诗歌,讨论、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情景导入

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自学测评

预习检查: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寂寥liáo 扒窃pá玷污diàn 诅咒zǔzhòu 洗濯zhuó缀连zhu ì

莹莹yíng 船舶bó蜕tuì倔强juéjiàng

2、理解下列各词的意义:

寂寥:寂静;空旷。

玷污:弄脏,比喻辱没。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洗濯:洗。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导学解疑】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作者简介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四、课文研讨

(一)齐读全诗。

(二)读1-7节,研讨诗歌的内容及形象化的语言。

第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召起什么作用?

比喻、顶真,作用是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逐步推进。,

在全诗中起统领作用。

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

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①理想使人积极乐观。②理想使人斗志顽强。③理想使人永远年青。④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

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三)分组朗读1-7节。

【成果检验】

◆拓展提高、达标测评

下列拟人化的话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6)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7)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8)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9)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

(一)总结延伸

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

第6节, 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第7节,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第8节, 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9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10节,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第11节,正反对比,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学习体会。理想犹如

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布臵作业

反复诵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课题《理想》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

三维目标

◆知识与目标:完成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阅读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完成基础知识

◆难点:阅读理解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情景导入

复习巩固

◆自学测评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寂liáo()(2)piáo()窃(3)diàn()污(4)洗zhuó()(5) zhuì()连(6)yíngyíng()光无尽(7)tuì()变(8)可望不可jí()(9)juéjiàng()(10)功xūn()(11) j?()梁(12)pāo()弃(13) bèng()发(14)lùlù()终生(15)哭qì()2. 解释下面的词语,并指出加点字的含义。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3. 《理想》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我们四川著名的诗人________,他的原名是_____,代表作是《________》。

这首诗从多角度赞美,告

诉的道理。

4. 依据下列语意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⑵当走不能,没有出路时又出现了生机、转折。()

⑶弄脏,比喻辱没。()

⑷对国家、人民作出的重大贡献,立下的特殊功劳。()

【导学解疑】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课文理解

5. 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获得”指,“牺牲”指

6. 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两句,并简述喜欢的理由。

7.为什么说理想是“石”,是“火”,是“灯”,是“路”,是“罗盘”,是“船舶”?这几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8.应当怎样理解“理想有时后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

那进取的心”?

三、拓展阅读

9. 比较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理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

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

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在山的那边》

……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

(1)分别摘出两首诗中能表明主旨的诗句。

《理想》

《在山的那边》

(2)说说这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3)为什么说“人类有了理想,才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请结合你所知道的人和事,举出一二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这个论断正确。

(4)仿照《理想》中“理想是……”的比喻句式,写几句话。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个浪都打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_______________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望着海洋

⑴这首诗最恰当的题目是()

A、海浪

B、海岸

C、礁石

D、坚强者

⑵诗中空缺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A、风掠过

B、水蚀过

C、刀砍过

D、雕刻过

⑶对诗中“它”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孤独者的形象

B、一个生活苦难者的形象

C、一个坚强革命者的形象

D、中华民族的形象

⑷这首诗赞美的精神是()

A、敢于劈波斩浪的进取精神

B、威武不屈,立场坚定,不可屈服的精神

C、不畏强暴,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D、不经磨砺不能成名的启示

【成果检验】

◆拓展提高、达标测评

(四)总结延伸

(五)布臵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答案:

一、1.(1)寥(2)剽(3)玷(4)濯(5)缀(6)莹莹(7) 蜕(8)及(9)倔强(10)勋(11)脊(12)抛(13)迸(14)碌碌(15)泣

2. 绝处逢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获得生机。绝,尽、穷尽。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3. 流沙河余勋坦《草木篇》人生理想、应当百折不挠为理想奋斗

4. 可望而不可及绝处逢生玷污功勋

5.实现理想后的成功与喜悦、实现理想过程中付出的物质和精神的代价

6. 略

⒎因为石能敲出火,火能点燃灯,灯能照亮路,路能指引人,罗盘指引船舶,船舶载人航行。诗歌开篇连用几个比喻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读来节奏感强,很有气势。这几句诗告诉我们理想是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

⒏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付出长期的努力,你得为实现理想做好长期而艰苦的思想准备。

9. (1)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揄扬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2)内容上,都抒发了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不息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莱特兄弟想在空中飞翔,不断实验,发明了飞机;瓦特想让火车跑得快一点,不懈努力明了蒸汽机。(4)略

10. ⑴A⑵B⑶C⑷D

课题第7课《行道树》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

三维目标

知识与目标:1.理解、积累“贪婪、堕落、冉冉、红灯酒绿、繁弦急管”等词语;2.体悟文章的深刻内容。

◆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培养合

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正

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中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

沉给予我们”的理解。

◆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情景导入

行道树,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默默地立于城市的烟尘中,立在大道两旁,它们是寂寞、孤独、苦熬着的,你知道它们正想着什么?它们的形象是什么的化身?

◆自学测评

检查预习

1.朗读《行道树》,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2.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堕落(duò):(思想、行为)往坏里变。

(2)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3)点缀(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4)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5)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6)贪婪:贪得无厌,不知满足。

(7)冉冉(rǎn):慢慢地。

(8)苦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

(9)自豪:因为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关的集体或个人具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伟大成就而感到光荣。

(10)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混浊。

【导学解疑】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作者简介

张晓风,1941年生,早在1977年,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

二.课文研讨

1.朗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探究讨论:为什么说“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堕落”的原义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但课文的意思是行道树离开了它们的家,离开了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烟尘里,它们的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往坏里变。

3.探究讨论: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而城市居民却早巳麻木不仁,早巳习惯于污浊,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4.探究讨论: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这是一个人生哲理。

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神圣?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5.探究讨论: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为什么快乐?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的健康而忧愁;他们为自己从事的神圣的事

业而承受痛苦,他们更为自己对人类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6.探究讨论:行道树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

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7.探究讨论: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了什么?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成果检验】

◆拓展提高、达标测评

探究讨论:什么样的人也和行道树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可自抒己见。

(四)总结延伸

本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神圣的事业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篇短文表达了这样一种人生的哲理。

(五)布臵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课题第7课《行道树》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

三维目标

◆知识与目标:积累生词;认识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领悟文章深长的意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夹叙夹议”的写法。

2.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难点:认识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人生第一次的体验掌握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情景导入

导入新课

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就从未中断过对世界的探索,许多伟大的成就,都源于弥足珍贵的第一次。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人类探索世界的成功的第一次?

第一次登上月球,第一次使用火,第一次发明电灯……

是呀,正是这些珍贵的第一次,才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是,谁又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朗读课文。

◆自学测评

预习时提出下列问题:

1.“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2.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4.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5.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导学解疑】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研读课文

1.“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2.“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4.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

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5.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四、品味赏析

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成果检验】

◆拓展提高、达标测评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五)布臵作业

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小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六)板书设计

第一次看见丰硕的柚子树。(详)

(新奇、喜悦奇妙不可磨灭)生命中的

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鸟。(详)第一次越多(珍重)

生命就越多第一次

(惊喜难看恶心喜爱胜老鸟、)姿多彩。的感受

第一次露营

第一次做饭(夹叙夹议)

第一次坐火车(略)

第一次坐飞机

第一次看雪

第一次作品被铅印

第三节浮力导学案

第二节认识浮力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浮力现象,知道浮力方向,会用称重法测浮力.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并根据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物体的沉浮的条件。 3、感受实验探究的乐趣,培养科学的探究习惯。 重点:称重法测浮力。难点:物体的沉浮条件。 课前学习 一、复习回顾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其使用规则有哪几条? 2.密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3.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其计算公式是什么? 二、尝试学习 1.鸭子能浮在水面上,用钢铁做的轮船也能浮在水面上,说明它们除受到自身的重力 外还受到了水对它们的力。方向是: 2.飞艇、热气球能升上天空,说明它们也受到空气对它们的力。 3.我们从水中抬起一个石头要比在空气中抬起感觉要(“轻”或“重”), 这些事例都说明,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力。 4.你觉得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答:,它与重力方 向。 课堂学习 一、什么是浮力: 1.浮力的存在 探究实验1:将木块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你看到什么现象?木块受到重 力的作用,为什么不沉入水中呢? 实验结论:1、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的 力,叫做浮力。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浮力的方向 是。 [及时练习1]如右图,作出水中小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示意图。 [及时练习2]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 如右图所示。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 应是() A.F1B.F2C.F3D.F4 2.称重法测浮力大小: 1、仔细阅读教材64页“测量浮力”的内容,并结合右图甲乙回答下列问题: ①物体在空气中称为 N;浸没在水中时,它所受的重力变化了吗? ②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称的示数为 N,为什么示数会变小呢?因为 ③如右图2所示,你能否作出物体中水中时的受力分析,求出浮力的表达式吗?F 浮 = ④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为: N。 这种测量浮力的方法称为称重法。公式:F 浮 = 。 [及时练习3]如右图所示,小明用测力计分别在空气中、水中和盐水中测出了物体的重,则当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物体浸没在盐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 [及时练习4]一个石块重5N,把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将其浸没在某种液体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则该石块受到液体的浮力为__N。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是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3三顾茅庐》公开课获奖教案_0

《三顾茅庐》 ——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掌握侧面描写的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侧面描写。 2、用好教材,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3、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多角度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侧面描写的基本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侧面描写。 难点:灵活、合理运用侧面描写来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方法: 串讲三顾茅庐的故事,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结合课文中的侧面描写分析、讨论总结方法,并通过练习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掌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三国演义》知识竞赛: 1、《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是哪三国? 2、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是哪三个? 3、谁进曹营一言不发?

4、谁三顾茅庐? 5、请说出两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 (学生竞答后让学生说说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技法指导: 一、读描写诸葛亮的文字。多媒体展示: ⑴、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 然有神仙之概。 ⑵、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战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思考: 1、这两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交流点拨:外貌、语言、动作三种描写方法。 2、这三种描写方法从描写的角度上来说属于什么描写? 交流点拨: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通过正面描写固然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但我们今天不讲正面描写,重点要讲的是如何进行侧面描写。 二、听徐庶推荐诸葛亮。多媒体展示: 妙计一:他人介绍 庶勒马谓玄德曰:……此间有一奇士……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初中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案.doc

初中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公开 课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煅炼学生口述能力,培养学生语感 过程与方法:小组学习、自主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把握文章的主题,启发与鼓励学生发现独特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把握金钱与亲情的关系,启发与鼓励学生自我表达。 教学设计: 一、导入:首先谈话导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 1、了解预习情况,理清人物关系(课件出示)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各自口述撰写的于勒这个人物的小传。 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

你能给这个人物写一个名片吗? 于勒的名片 姓名: ( ) 国别: ( 法国) 生活年代:( 19世纪后期 ) 主要事迹: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 获得荣誉:正直的人、有良心的,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这个家伙 这个小子,这个贼,这个流氓 2、学生自由结合文本,了解于勒的际遇。 3、围绕于勒的个人际遇,对他个人的称呼,或者评价是怎样的,你能从文章中找出来吗? 4、结合对于勒这个人物的平价,让学生围绕于勒地评价展开对课文人物形象地分析,勾画圈点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设问:人们对待于勒的态度有什么样的不同? 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从文章中找出向对应的语句,加强师生的对话。 三,赏析人物的描写 分组讨论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紧紧结合语言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抓住神态描写,分组讨论,具体分析。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导学案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导学案 【学习目标】学案设计雷得松 1.了解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3.会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4.会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学习重、难点】 1.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2.学会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学习过程】趣味导读 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例如,物体在眼前突然出现时我们会眨眼;婴儿膀胱里尿液多了就会立刻排尿;有的人看电影,心情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气管内有异物会咳嗽不停。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反应?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反射的奥秘。 学习任务一:学习理解反射的概念: (一)、合作探究:阅读P101页每两位同学一组,两人轮换进行实验,然后讨论交流: 叩击韧带时,小腿有什么反应?想一想,这种反应是生来就有的,还是生活中逐渐获得的?膝跳反射受大脑控制吗?为什么? (二)分享交流,教师点评:学生分享交流后教师评定结论,学生填写下面题目:1.叩击韧带时,小腿以膝盖为轴,突然地跳起来──()。这种反射很小的孩子就有,是()就有的。2.膝跳反射来不及(),有关的神经中枢在()内,所以不受()的控制。但是,在完成膝跳反射的同时,脊髓中通向()会将这一神经冲动传往(),使人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 (三)概括小结:反射的定义:人体通过(),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就叫反射。反射有三个要素一是通过()完成,而是有(),三是有对刺激做出了()。 (四)练习巩固:根据上面三个要素判断下面现象是不是反射(是反射的在括号里填√,不是的填×):①用力摇树,树叶落;()②老师提问睡着的学生,没反应;() ③老师到睡觉学生跟前大声喊“站起来”,结果学生像弹簧一样站了起来。() 学习任务二:学习理解反射弧的结构环节和功能。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02--103页课文和图片,独立完成下列题目:1.认真阅读102页图片和图片中方块内文字,从图中找出反射弧有五个环节,它们分别是:()→()→()→()→(); 2.在完成这个反射的同时,()中通向大脑的(),还会将冲动传到大脑,使人感觉到烫,不过由于传向大脑的路径较长,在大脑做出判断之前,手已经缩回了,这就是手缩回了人才感觉到烫的原因,这种反射方式,有利于人体躲避()。 3.由此可见反射是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而完成这种功能的结构是()。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教学难点 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2.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自主化 1.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产生的相应环境问题; 2.通过读图和分析材料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环境伦理的含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程导学建议〗导学规范化 [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节教学难点: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教学指导]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要讲清楚两点内容:①人类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②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可采取让学生读图1-1-4分析人类社会不同阶段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征,第一阶段:人口的增长缓慢,生产力技术水平较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大。第二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可利用资源的增加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加大。第三阶段:人类逐渐认识到人口的高速增长、资源的高消耗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模式对人类本身危害极大,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关注环境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分析课程内容一,理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 本节最后部分介绍环境伦理观的形成过程,教材将传统伦理道德与环境伦理道德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以利于学生理解。学生对传统伦理理观念比较陌生,教师可以补充相关内容,利用课程内容二组织学生将两者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图文并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说明,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读图、用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图片、材料,让学生相互交流获得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不看不讲 〖知识体系图解〗系统形象化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人类(1)畏惧和崇拜自然 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2)主宰自然 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3)协调发展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环境伦理观: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4)他人利益的行为时不道德的;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上, 认为破坏环境从而危害(5)物种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课堂预习交流〗知识问题化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哪几个发展阶段?简述各阶段人类如何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的: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⒈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使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⒉象征的表现手法。 ⒊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了解艾青新诗创作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奠定基础。 2、注重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意。 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品味重点诗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4、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空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以朗读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歌深层含义。故此,学习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布置: 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 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 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 第一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三、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第三节地图【地理学案 地理导学案】

第三节地图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猜谜: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谜底是。 2.经线指示方向,纬线指示方向。 3.请在下图中标出“四面八方”: 【自学导航】 读课本13页—14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观察第13页图1.22“台湾岛” 表示,表示,表示。地图是我 们要读懂地图,用好地图就必须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和的知识。 2.比例尺表示比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就是:比例尺= 3.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 4.比例尺是个分数,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5.读课本23页活动,图幅相同的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内容越;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内容越。 【多元互动】 1.小林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0000的地图上,量的他所在城市与 北京哪的图上直线距离为6厘米,你认为两城市之间的实际直

线距离应是() A.3千米 B.30千米 C.300千米 D.3000千米 2.同样图幅的下列地图中,比例尺最大的是() A.金水区行政区 B.郑州市行政区 C.河南省行政区 D.中国行政区 3.要绘一幅学校平面图,你认为最适宜的比例尺是() A.1:1000 B.1:10000 C.1:100000 D.1:1000000 【检测反馈】 1.地图的基本要素一般是指、、。 2.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是,比例尺多用表示,有的地图还用比例尺。 3. 是地图的语言,即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4.下列比例尺最大的是() A.比例尺1:600万 B.1:6000 C.1/60000000 D.1/3000000 【质疑解惑】 请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拓展探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十字路口的路标上有向上的箭头、向下的箭头等,向上的箭头是表示让行人向什么方向走?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关雎》公开课教案

24.《诗经》两首 关雎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 这是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最后一课。《关雎》是《诗经》全书的第一篇,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是一首怀念恋人的诗歌。 3.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背诵默写诗歌容易做到,要感受诗歌的画面美、体味诗歌的情感美有一定的难度,对诗歌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不易掌握,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 二、学习目标 1、轻松诵读,能够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2、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中比兴的表现手法。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学生能够说出诗歌大意,会轻松诵读诗歌。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说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学生能有感情的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中比兴的表现手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诗经》知识: (1)《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2)、《诗经》的“六义” 三大基本内容:

九年级英语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英语公开课教案 开课教师:王晓霞 时间:2009-11-5 班级:初三(1)班 课题:九(上)Unit3 Topic3 SectionD Ⅰ.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教学目标 1. 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useful expressions: besides, might, complete, text, last but not least, keep on 2. Review the usage of“wh + to do”: My difficulty in learning English is how to get the pronunciation right. Could you give us some advice on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 3. Talk about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II. Teaching difficulty教学难点 The usage of “wh +to do” III Teaching importance 教学重点 The usage of “wh +to do” Talk about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IV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 Review 第一步复习(时间:10分钟) 1. (利用对话形式,复习what / when / how to do) S1: H i, Li Hai. Have you decided how to spend National Day S2: N ot yet, what about you S1: I don’t know what to do, either. My parents have decided to go on a trip. But I can’t decide whether to go with them. S2: G oing on a trip is a good idea. Have they decided where to go S1: Y es. They are planning to go to Beijing to visit the Great Wall. S2: D o you know how to go there and when to start S1: T hey’re leaving by train on National Day Eve. My mother hates to take a bus. She says taking the train is the best way to travel. S2: S he’s right. It’s cheap and safe to travel by train. Wish them to have a good journey! S1: Thank you. T: Make similar dialogs in pairs. Try to use“what / which / when / where / how to do. ” 2. (组织学生谈论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总结他们的学习方法。教师总结,导出新单词) S3: W hy are you so sad, S4 S4: I didn’t pass the English exam. I just got 50 scores. S3: I’m sorry to hear that. Don’t worry. 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proverb“Nothing is difficult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 ” S4: Y es. But I have tried my best to learn English. I spent a lot of time in remembering new words, but I don’t know how to remem ber them and how to get the right pronunciation. I want to give it up. S3: N o, you mustn’t. English is very important. English is spoken widely in the world now, and we’re planning to do something for the 2008 Olympic Games.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一章第一节学案

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 1.1 物质的变化 ◆☆◆课堂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图片展示:课本中图l—l下雨,图1-2木材燃烧,图1—3植物光合作用,图l—4瀑布下落 提出问题四幅图描述的过程中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什么变化? 分析归纳:(1)图1-1中水汽遇冷凝结成小雨滴过程中发生的是水的__________变化,_______新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__。 (2)图1—2中木材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后生成___________。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 (3)图l—3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通过叶绿体,利用__________和水制造有机物和_________的过程。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 (4)图l-4中水在下落过程中_________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_。 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反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是化学变化中常伴随____________________,而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做一做: 1、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蒸发 B.冰雪融化C.动植物腐败D.山体滑坡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砂纸擦去铁器上的铁锈B.木材燃烧 C.液态水沸腾变成蒸气D.氢气球升空后胀爆 展示:水分子电解的模型 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 提问:通过微观角度判断水电解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分析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电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构成水的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属于______________化。 结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渡: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判断变化是否发生了?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实验: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人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 展示:课本中图1-6,图1—7,图1-8 总结:物质变化的证据:生成__________、颜色_________、气体产生、温度变化、发光发热、pH 变化、状态变化等。 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完成课本中填空。 (1)取l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硫酸铜晶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硫酸铜晶体的水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__。 (3)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l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入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课后练习题(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课后练习题(学案) (测试时间:20 分钟)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的是达尔文 B.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 C.古人类首先用火,接着逐渐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D.古人类语言的完善是在直立行走之后 2.能够证明“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与类人猿不同的是古人类能够( ) A.站立 B.直立行走 C.制造简单工具 D.吃各种食物 3.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主要特征有 ( ) ①树栖生活②直立行走③制造工具④产生语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人类与类人猿的共同特征是( ) A.发达的大脑 B.会使用天然工具 C.会用复杂的语言交流 D.会制造简单的工具 5.下列各项中,不是促使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类的行为的是( ) A.产生面部表情 B.使用并制造简单工具 C.用语言进行交流 D.在陆地上生活,直立行走,手足分工 6.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 ) A.将果实从树上摘下来 B.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依赖 C.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 D.扩大活动范围,利于生存 7.(2019 山西太原期中)生物探究社团的学生为进一步探讨人类的起源,查阅了相关资料, 并得到如下事实:黑猩猩有32颗牙齿,牙齿的结构大体上和人相似;骨格大体上和人相同,尤其是躯干骨与人很相近;拇指较短,可以像人一样与其他相对的指握合;胚胎发育 8~9 个月,胚胎在5个月以前与人的胚胎几乎完全相同;与人类一样有 ABO 血型;与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的表情。这些事实说明( ) A.人类是黑猩猩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 B.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远的亲缘关系 C.黑猩猩将来有可能进化成人类 D.人类和黑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8.在探寻人类祖先的踪迹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①地质考察②寻找古人类化石③寻找古人类遗物④拜访考古工作者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从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直立行走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直立行走的意义有( ) ①使前肢得到解放②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③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④显得更加高大,可以吓退猛兽,不再受到伤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大量消失与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B.古人类用火把食物烤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 C.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 D.古人类的化石有利于研究人类起源问题 二、判断题 11.人是万物之灵,是世界的主宰者,有特别发达的大脑,能劳动,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能适应生物圈中的环境,并对其产生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进行讨论,请在正确观点后的括号内画“√”,错误观点后的括号内画“×”。 (1)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 ) (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完成了直立行走,能制造简单工具。( )

第三节 功率学案

第十五章第三节功率学案 【学习目标】姓名: 1.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 2.会进行功率的简单计算. 3.了解功率的应用. 【自学指导】 (一)、阅读P111几段内容,知道物体做功有快慢之分.并填写下列空白: 建筑工地上要把砖送到楼顶,或用起重机搬运,或用工人搬运,不管怎样搬运,都是克服重力做功,那么运送砖块所做的功我们可以用公式_________来计算. 运送同样多的砖,起重机和工人所做的功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但是工人所用的时间_______(填“长”或“短”),所以工人做功较______(填“快”或“慢”). 不同物体做相同的功,时间短的做功较_____,时间长的做功较_____.(填“快”或“慢”) 不同物体做功的时间相同,做功多的物体做功较______ ,做功少的物体做功较______.由此可见物体做功有_______ 之分.这跟物体的运动也有 _______ 之分是一样的. (二)、阅读P111几段内容,学习功率的概念、公式、单位及物理意义. (1)功率表示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功率. (3)计算公式是:______.其中W表示_____,单位是____;t表示________, (4)单位是______. P表示_______,根据公式写出的功率的单位是______,专用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 ,符号是____ ,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_____. (5)工程技术上还常用___做单位,1kW=____W.功率是机械的_____之一. (6)某物体的功率是1000W,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指导】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的定义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越多,做功就越快,完成相同的功所需的时间就越短。由功率公式可见功率大小是由做功多少与所用的时间共同决定的,做功多,功率不一定大;时间长,功率也不一定小。 2.功率的单位W是一个导出单位,是从功率的定义中得出来的。1W=1J/S,表示在1S的时间完成1J的功。由于“W”比较小,在实际应用中常用kW作为功率的单位: 1Kw=1000W。在学习中应分清功的符号和功率的单位。 3.在使用进行计算时,P、W、t的单位分别为W、J和S,请注意单位的统一性。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学案设计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基本实验操作、过滤和蒸发 学习目标 1.明确实验规则,培养实验安全意识。 2.初步了解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与技巧;巩固过滤、蒸发的基本操作。 3.通过粗盐提纯的探究与实施,初步形成简单实验的思路、方法。 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 1.药品取用的安全性 (1)三不原则:一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二不能将鼻孔直接凑到容器口闻药品气味,三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 (2)药品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mL,固体试管底部。 (3)防止污染: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试管口和试管内壁上,先使试管,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起来,让药品全部滑落到试管底部。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夹取。 取用很少量液体时可用吸取。取用较多量液体时可用直接法: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先拿下瓶塞,将瓶塞放在桌面上,然后拿起瓶子(标签应对着)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一般往大口容器或容量瓶、漏斗里倾注液体时,应用引流。 2.药品存放的安全性 剧毒药品单独专柜存放,易燃易爆品单独存放,光敏性的药品要避光存放,有毒气体在通风橱中存放。 3.酒精灯使用的安全性 酒精灯是化学实验常用的加热热源,使用时要注意: (1)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 (2)添加酒精时,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不少于。 (3)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以免。 (4)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另一只酒精灯。 (5)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 (6)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扑盖。 4.试管使用的安全性 试管是用来盛放少量药品、常温或加热情况下进行少量试剂反应的容器,可用于制取或收集少量气体。使用时注意: (1)可直接加热,用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处。 (2)放在试管内的液体,不加热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不超过。 (3)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 (4)加热时试管口不应对着任何人;给固体加热时,试管要横放,管口略向倾斜。

第三节-金属晶体-学案-答案

第三节金属晶体 学业要求素养对接 1.认识金属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2.能利用金属键、“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微观探析:金属晶体的结构特点。 模型认知:能说明金属晶体中的微粒及其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知识梳理] 一、金属键与金属晶体 1.金属键 (1)定义:在金属单质晶体中原子之间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成键微粒: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 (3)成键条件:金属单质或合金。 (4)成键本质 电子气理论:金属原子脱落下来的价电子形成遍布整块晶体的“电子气”,被所有原子共用,从而把所有金属原子维系在一起,形成像共价晶体一样的“巨分子”。 2.金属晶体 (1)通过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形成的单质晶体,叫做金属晶体。 (2)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 二、混合晶体——石墨晶体

1.晶体模型 2.结构特点——层状结构 (1)同层内碳原子采取sp2杂化,以共价键(σ键)结合,形成平面六元并环结构。由于所有的p轨道平行且相互重叠,使p轨道中的电子可在整个碳原子平面中运动。 (2)层与层之间靠范德华力维系。 3.晶体类型 石墨晶体中,既有共价键,又有金属键和范德华力,属于混合晶体。 4.性质 熔点很高、质软、易导电等。 [自我检测]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常温下,金属单质都以晶体形式存在。() (2)金属键可以看作许多原子共用许多电子的相互作用,故也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3)金属晶体的熔点一定比共价晶体低。() (4)晶体中有阳离子,必然含有阴离子。() (5)同主族金属元素自上而下,金属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体现金属键逐渐减弱。() (6)金属晶体的堆积模型仅与金属原子半径有关。() (7)金属晶体中体心立方堆积,配位数最多,空间利用率最大。() (8)石墨为混合晶体,因层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故熔点低于金刚石。() 答案(1)×(2)×(3)×(4)×(5)√(6)×(7)×(8)× 2.根据物质的性质,判断下列晶体类型:

九年级体育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体育公开课 教学设计

准备部分一、课堂常规: 1、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 3、教师检查人数。 4、宣布本课任务。 5、安排见习生活动。 二、队列练习: 1、三面转法练习 2、“反口令”原地转法 准备活动: 1、随音乐节奏进行“兔子舞” 练习3分钟 2、徒手操:有体育委员带学 生做徒手操练习 (1)扩胸运动 (2)体侧运动 (3)体转运动 (4)腹背练习 (5)弓部圧腿 (6)活动膝、踝腕关节 一、组织: 全班成四列横队集合 ×××××× ×××××× ○○○○○○ ○○○○○○ △★ 图(一) 要求:1、快、静、齐,精神饱 满 2、见习生随堂见习,做力所 能及的事 二、组织:如图(一) 要求:注意力集中,动作迅速、 整齐。 1、教师交代练习要求:分四组 在音乐节奏下练习,动作整齐有 序,富有节奏。 2、徒手操动作到位,有节奏感。 3、教师喊口令指导学生练习, 体育委员在前领操。 徒手操练习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二) 学生认真练习,做好自我保护 4×8 拍 3min 8min 小 中

. 基本部分一、立定跳远 1、辅助练习: 原地挺身跳 原地屈腿跳 2、、立定跳远 动作技术要领完整的立定 跳远动作由预摆、起跳、腾 空、落地四个部分组成。 1、预摆:两脚左右开立且 平行站立,与肩同宽,两臂 前后摆动,前摆时,两腿伸 直,后摆时,屈膝降低重心, 上体稍前倾,手臂往后摆。 要点:上下肢动作协调配合, 摆时一伸二屈降重心,上体 稍前倾。 2、起跳腾空:两脚快速用力 蹬地,同是两臂稍曲由后往 前上方摆动,向前上方跳起 腾空,并充分展体。要点: 蹬地快速有力,腿蹬手摆要 协调,空中展体要充分,强 调离地前的前脚掌瞬间蹬地 动作。 3、落地缓冲:收腹举腿往 前伸,同时双臂用力往后摆 动,并屈膝落地缓冲。要点: 小腿前伸的时机把握好,由 腿前伸臂后摆,落地后往前 不往后 ★动作要领: 两臂后举腿半蹲, 前上摆臂后蹬腿, 展体拔腰前上跃, 举腿屈膝体前移 组织:讲解示范如图 ×××××× ×××××× ★ ○○○○○○ ○○○○○○ 图(三) 教学形式:集体练习→分组练习 →集体练习 教法: 1、教师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积极 思考回答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练习。 3、教师讲解示范引导学生发现 问题,观察动作要点 4、组织学生集体练习。 5、提示学生进行对比性思考 6、帮助学生提出改进建议 学法 1、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练习。 2、、能够主动参与,相互观察好 的同学,积极自主地练习。 3、交流探讨,改进练习方法, 提高动作质量 分组练习队形: ×××××××××××× ★ ○○○○○○ ○○○○○○ 图(四) 5-8次 15次 以上 3min 17min 中 中 偏 大

新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环境的含义和分类。2.能结合实例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一、什么是环境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①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例如,以人或②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③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④生物界的环境。 2.环境的分类 (1)根据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以将环境分为⑤天然环境和⑥人工环境两类。 (2)天然环境:是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⑦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 (3)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⑧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思维活动 1.天然环境是否完全不受人类影响? 答案在当今的地球环境中,保持天然特点的纯天然环境几乎是不存在了。 所谓的天然环境只是受人类的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物种的演化,基本上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环境都可以称之为天然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 1.人类和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⑨影响和互相⑩制约的。 2.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3.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互相?协调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思维活动 2.阅读教材P3案例1,说明周口店的自然环境什么时候开始遭到破坏的,现在状况如何。你认为周口店应如何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教案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具准备: 主要板书: 7、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接答:《三顾茅庐》,已板书好课题) 师:三顾茅庐这则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

(板书:诚心诚意) 教学板块之一 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附:引导要点: 生一:上路之前:当张飞嚷着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时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刘备的语言,理解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对贤才的渴求。 生:学生练读 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 角色读,评读 生二:见面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引导学生读读,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从而领悟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认真,恭恭敬敬,体会他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 你能找出一些关键词吗?(生找,师划) 这些词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心情? 师:你们能读好这些话吗?请练几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