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5.1功教学设计

15.1功教学设计

15.1功教学设计
15.1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

执教:沈泽军

教材简析:

在学习《功》这一节以前,我们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压强等知识,功是力的另一种效果。学习功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同时也是学习后面功率、机械效率、能等知识的必要知识储备。

本节从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然后教材直接介绍了功的公式、单位以及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教材将功的原理引入本节,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提出问题、演示探究了功的原理——“使用机械不省功”。现行教材只是谈到,使用机械所做的功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所做的功,这样的教材编写,使实验结论容易得出,但是,如应用此原理解决课后的实际问题,学生会束手无策。因此,我认为对原理进行适当引申是必要的。如原理延伸为“如忽略了机械自重(包括摩擦力),使用机械所做的功将会等于不用机械所做的功这样不仅有利于解题,而且为下节课的额外功等内容埋下了伏笔。

设计理念

本节课教学设计采用“双课堂”的教学模式, 笔者称之为“预习—展示”型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一半教学形式在课下,进行有指导性的“预习”,首先学生通过预习,一方面理解了力学中做功的条件,学会了计算功的方法。然后通过课前有序的引导探究,得出了“功的原理”,同时通过尝试性的完成课后练习题,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效果。

另一半教学形式是在课堂上“展示”,而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在是以教师讲为主,而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按“预习提示”的问题逐一讨论,在展示和交流中,反馈学生预习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进行点拨,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解答其疑惑的问题,纠正其错误的理解。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功的原理”,让学生在“预习提示”的指导下课前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利用“搬入教室的实验室器材”去实验、去探究,真正落实了探究教学,这样解决了探究教学时,由于学生思维发散,授课时间难以控制,出现拖堂、完不成教学计划等影响教学进度的问题。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基础不同,素质也参差不齐。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受力,没有搞清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把握力与移动距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进行功的计算时,把不对应的力与距离联系在一起,

而引起错误。由于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探究了简单机械中杠杆平衡条件、动滑轮的特点等知识,还学习了力和长度的测量,为探究功的原理做好了相关知识准备,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但结合刚学过的功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完成功的原理的探究还有一定的难度。

九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于以实验支持的物理问题解决具有浓厚的兴趣,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课前的预习与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通过课前的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能力,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树立自尊、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方法:以“课前预习、课堂展示”为主的综合探究式。

教学前准备

1、15.1《功》预习提示(每位学生一份,课前一天发给学生)

2、教学具:细绳、弹簧测力计、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让学生说一说,含有“功”的成语或词语,指出其中“功”的含义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现代汉语中的“功”主要有成效、成功、贡献的意思,

物理力学中的“功”吸收了其中“成效”的意思,但它又有特殊的含义,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力学的“功”

板书课题:15.1力学中的“功”

二、新课教学

(按照“预习提示”的要求,学生展示、交流他们的预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总结)问题1:说出力学中的“功”的具体确切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板书:

“功”的含义:力———方向——距离——→力做功

问题2:仔细观察课本P104页各图,学生回答:

①图15.1—1几个做功的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②图15.1—2几个没有做功的实例,为什么没有做功?

学生展示性分析问题①、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问题③:做功必须满足的条件?

板书:做功的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问题3: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有哪些不做功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情况,教师点拨,也可以出示下面几个图片,让学生分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图片(1)举重运动员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图片(2)运动员举着杠铃在高处停留5秒钟是否做功?

图片(3)起重机吊着重物从A点沿竖直方向提升到B点,然后沿水平方向把物体移动到C点,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问题4: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力学中的“功”的公式是_____②“功”的单位是________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教师板书:

功的公式:W=FS 单位:1J= 1N ·m

出示焦耳的照片,教师介绍小资料:焦耳事迹和成就。

问题5:105页例题:设疑:这个例题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强调并板书:

①在使用公式求功之前,要明确哪个力做功?

②要搞清力的大小:对于本题来说,要写出拉力等于摩擦力等于多少?

③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问题6、联系我们学过的简单机械的作用,设疑:使用简单机械能省功吗?

师生讨论:如何探究使用杠杆和动滑轮提升物体能否省功的两个实验。

设疑提问:为了探究使用机械是否省功,就是要比较什么?那么本实验需要测量哪

些物理量呢?需要计算哪些量?

根据学生回答,对照小黑板介绍,实验需要测量的四个物理量、需要计算的两个量。

分别请两个实验小组的同学上台,展示他们使用动滑轮提升物体以及使用杠杆提升物体时,是否能省功的实验过程和方法,并将所测的数据记入小黑板的表格中。

师生评价实验过程与方法,教师点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板书:使用机械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有人称之为“机械的黄金定律”

延申讨论:为什么“使用机械所做的功”总是“稍大于不用机械所做的功”呢?

启发介绍:原来,机械的“动力”做功时,肯定要克服机械自重和机械内部的摩擦做功,如果忽略了机械自重(包括摩擦),我想,使用机械所做的功应该等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即W=W′

问题8、学生作业展示

抽取P107“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练习题4、5,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解题思路。师生评价、教师点拨。

畅谈收获:

1、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小结)

2、哪些疑惑得到解答?有哪些方面的进步?

3、还想知道什么?准备怎么行动?

4、还有哪些疑问?是否需要和教师沟通?…………

课后作业:

①完成基础训练15.1《功》的单元练习题

②按“预习提示”的要求,预习15.2《功率》

板书设计:

15.1力学中的“功”

1、功的含义:力———方向——距离——→力做功

2、做功的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功的公式:W=Fs 单位:1J=1N·m

4、例题:强调:

①求功前,要明确哪个力做功?

②写出拉力等于摩擦力等于多少?

③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5、探究: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功的原理(“机械的黄金定律”)

6、作业展:

武术教案教学文案

课的内容:武术基本功练习和五步拳 一、课的导入和热身阶段 体委整队,汇报人数。师生问好,宣布课的内容、目标。安排见习生。 队形:成四列集合队形 ××××××××× ○○○○○○○○○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3分钟绕场行进、“蛇”形行进队形变换的慢跑 队形:一列纵队 3、徒手操(4*8拍)(2分钟) 学习、演练武术,对学生的柔韧性要求很高,柔韧性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完成动作的质量。因此,热身时,重点做好腿、腰、肩的活动,防止出现韧带拉伤和扭伤。 教师镜面示范同时口令指挥学生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和要求。学生听口令模仿教师一起做。 (1)头部运动 (2)扩胸运动 (3)体侧运动 (4)弓步压腿 (5)手腕脚踝运动 要求:动作整齐、有节奏、有力度 队形:成四列集合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达成目标阶段 (一)、武术基本手法腿法:(10分钟) 1、手型: 1)掌:掌心开展,竖直,大拇指紧扣 2)拳:拳紧握,拳面平,直腕 3)勾:五指捏拢屈腕 2、步型 1)弓步:挺胸,立腰,前腿弓,后退绷 2)马步:头正,挺胸,立腰,扣足 3)仆步:挺胸,立腰开髋,全脚掌着地。 4)弓步冲拳:冲拳出拳快速有力。 (二)、五步拳(一)(13分钟)

1、教师示范表演以教师自身刚劲有力的示范动作来感染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我很想学”这些武术动作的欲望。使学生的求学兴趣到达最高点。 (1)预备姿势:并步抱拳 动作要领:身体成立正姿势,两手握拳抱于腰间,头转向左边。 (2)搂手弓步冲拳 动作要领:左脚向左迈出一步成弓步,同时左手向左平搂后抱于腰间,右拳前冲成平拳。目视前方。 易犯错误:左手没有搂手,弓步后脚没有蹬直。 (3)弹腿冲拳 动作要领:重心前移至左腿支撑,右拳先屈膝提起再向前弹踢。同时左拳前冲成平拳,右拳收抱腰间,目视前方。 易犯错误:弹踢没有收大腿弹小腿。 (4)马步架打: 动作要领:右脚内扣落地,身体左转九十度,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左拳变掌,屈臂上架,右拳向右侧冲成平拳,头右转,眼看右侧方。 易犯错误:马步没有收胯。 2、学生尝试。 (1)教师逐一示范单个动作(镜面示范),同时讲解动作名称和要领。 学生边观看边听讲解边模仿老师的动作。 (2)学生自由组合,体验动作。让学生(3—5人)自由结合组成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通过学生慢动作的演练,在尝试练习中发现自身动作的问题所在。学生慢速体会时,学生之间可用口令控制练习,用自己的标准纠正动作。此时应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这个环节可多次重复。 (3)学生自由体验。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己琢磨动作、看图解学习动作、与同伴互相学习、与教师商讨动作等。重点提示学生在初步掌握动作的阶段一定要记住一点,那就是不要改变方向练习,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这样会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4)集体练习,汇报表演。学生列队练习,先分解再整体,先慢后快。教师巡回指导并且激励掌握动作速度慢的学生。留一些时间,让学生上前表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重点辅导一般学生。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心,使全班学生均衡发展。从练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谦虚好学的学习习惯。 队形:学生成四路体操队形站开,教师站中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要求:模仿教师动作,动作有力度到位。 三、课的尾声(2分钟) 1、教师鸣哨,集合整队。

高中物理新课程《功》的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程《功》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非常重视概念、规律的探究过程,整章紧紧围绕追寻守恒定律展开。探究守恒定律一定涉及能量的转化过程,而要进一步研究能量的转化,最终得到机械能守恒定律,对功的知识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章的第一节《追寻守恒量》是为引入功、进一步探究能量作铺垫的。使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功和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条主线展开。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功”,还可以利用这个结论探究功是标量还是矢量,同时也为后面学习重力势能、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动能定律等知识打好基础。可以这样说,“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是贯穿于整个第七章的主线,在教学设计、探究过程中应始终立足于这条主线上。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也是以“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为教学线索的。从追寻守恒量谈到能量的转化,从能量的转化使学生明白引入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生活中的物质生产的基本动作和学生参与的互动实验,探究“功”的来历和做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再通过特殊情景引出一般情景,并通过等效思想,借鉴两种特殊情况推导出功的一般表达式;从功的一般表达式的深化研究得出功有正、负;从功的正、负引出功是矢量还是标量,通过“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探究功是标量;通过例题得出几个力做功和它们的合力做功的关系;通过例题的拓展得出的适用条件,并为以后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埋下伏笔。 整个教学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过程还应紧紧围绕着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展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来历,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推导功的一般表达式,知道功的单位。 3、掌握只适用于恒力,应为对地位移。 (二)过程与方法 1、从“为什么要引入功”得出“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通过演示和事例,并同时通过启发式探究,使学生明白“功”的来历并掌握做功的两个因素。 3、在推导过程中,通过猜想、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理论论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并渗透等效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为什么要引入功”和“功”的来历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并使学生体验到物理学家在追寻守恒量和守恒定律过程中所做的研究过程。 2、通过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热情。 教学用具 弹弓、重物、锯、木板、锤子、钉子、起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功 教材分析: 本节对功的概念,以及功的计算方法做了阐述,并使学生理解怎样才算是做了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下物体没有做功. ●掌握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铁块,小车,细绳 .二、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 [附板书门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附板书2)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学生实验3j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 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1

《功》复习课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功》复习课 课程模块:必修二第五章机械能 姓名:孙辉娟授课班级:高三(7)班授课时间:2016年9月13日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理解功”。教科书以人类对能量转换的认识与功紧密联系这一关联引出功的起源,通过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提出“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这一观点,并通过回顾初中知识来介绍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和功的计算公式,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思路,分析力和位移同方向,逐步深入到力与位移成一角度时做功的探究,并通过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推导功的表达式,然后进行辨析讨论,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应用达到巩固和深化。教科书在处理课程目标时,是让学生经过对功能关系的多次探究体验。 (二)对考纲的把握: 1.学生要能认识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 3.明确功是标量,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4.理解正功、负功的概念,会根据公式计算多个力的总功 考纲解读: 1.识记:功的两个要素。 2.理解:功的要素之一位移是力的位移。 3.应用:恒力做正功和做负功的判断和计算。 (三)指导思想 通过回顾高一知识来介绍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和功的计算公式,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思路,分析力和位移同方向,逐步深入到力与位移反方向时做功的探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应用达到巩固和深化。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已有知识与能力 本节内容所面对学生为高三学生,他们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较好的形象思维和逆向思维,并且刚复习完牛顿定律,对过程分析是个优势。 2.存在困难及问题

功 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 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对1焦耳的功形成一个具体的观念。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器具】尝试题投影片、投影仪、钩码、示教板(自制)【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功 板书:第一节功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下面的尝试题 投影出示尝试题(一): 1、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 2、如图,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 3、你对"功"这个词怎样理解的?哪些人可以评功受奖?你知道"劳而无功"的含义吗?

学生练习、讨论,教师巡视。请一位学生板演题1木块受力示意图,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题2、题3并给予指正和肯定。然后归纳小结: 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 板书:一、功 (一)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二),体会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 投影出示尝试题(二) 1、下列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②马拉车前进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2、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3、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 4、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格斗基本功教案演示教学

批准人: 年月日 单兵体能训练教案 (格斗基本功) 编写人:涂洪全 二○○四年三月

作业提要 课目:单兵体能训练 目的:通过格斗基本功练习,使同志们提高自卫和制敌能力,增强警卫执勤水平。 内容:格斗基本功 方法:讲解示范,组织练习,小节讲评 时间:4小时 地点:篮球场 要求:1、严格遵守训练场纪律,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2、勤学苦练,互励互学,共同提高; 3、克服外界因素对本次训练的影响。 器材保障:(略)

作业进程 一、作业准备 1、带队入场,整队,清点人数,向在场最高首长报告; 2、宣布作业提要(课目、目的、内容、时间、方法、要求); 3、组织活动身体(10分钟); 徒手操 ①颈部运动(4×8拍) ②肩绕环(4×8拍) ③扩胸运动(4×8拍) ④体转运动(4×8拍) ⑤弓步压腿(4×8拍) ⑥侧压腿(4×8拍) ⑦下体转(4×8拍) 4、理论提示: 格斗基本功是由拳打、脚踢、摔打、夺刀等搏击,散打的基本动作组成。练习格斗能使全身各部位得到比较全面的活动,各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以及快速瓜能力都

得到提高,还有自卫和制敌的作用。 二、作业实施 1、讲解示范: 同志们:今天根据连队军事训练计划安排,由我和大家一起对体能训练中的格斗基本功进行学习,上节课我们进行了理论学习,这节课我们进行动作练习。为了给同志们一个直观印象,下面由我给大家做一遍连惯动作,请同志们注意看。手型分拳、掌、勾、爪四部分。步法分马步、弓步、虚步、仆步四部分。拳法分预备式、直拳、摆拳、勾拳四部分。脚法分正踢腿、侧踹腿、鞭腿三部分。(示范一遍) 为了使同志们尽快掌握动作要领,由我给大家边讲解边示范,请同志们注意看。一是手型:(拳)四指拼拢握紧,拇指扣在食指的第二关节上,通常分立拳、反拳、平拳三种。(掌)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弯曲紧扣于虎口处。分立掌、横掌、抽掌、八字掌四种。(勾)五指第一节捏拢在一起,屈腕。(爪)五指的第一、二关节掌心方向弯曲并用力。分虎爪、鹰爪两种。提问:同志们对以上手型动作要领有没有不清楚的地方?(如有,则进行解答)二

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完整版

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

150J ③体重为600N的某学生从一楼走到二楼,做功约1800J ④将一瓶500ml的矿泉水从地上拿起,做功约10J 教学评估学生课堂习题 1、下列情况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1)用100牛的力将物体举高2米。 (2)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2米高处。 (3)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水平前进的小车 上,随着小车一起向前移动了2米。 (4)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沿扶梯走在2米高平台 上。 (5)用100牛的力将垒球掷出10米。 (6)用100牛水平力拉着重500牛的小车沿水平面 前进了10米。 2、试一试,估算一下你做了多少功? (1)将100克的砝码举高1米。 (2)将掉在地上的课本拾起来,放到桌面上。 (3)将凳子放到桌面上。 (4)做一次引体向上。 学生练习, 并板演,教 师巡视,最 后与学生一 起评价学生 的板演,给 予指正和肯 定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及改进,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及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透彻。 由于时间的限制,在例题、练习的处理上时间有些仓促,学生巩固新知识的时间过少,从获得新知识到应用新知识之间转换过快,学生的思维转换有些跟不上。在对功的原理的学习中没有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充分实验讨论交流。学生对功的原理的理解没有直接的感受与认识。 作业P1642、3、4

武术基本功教案--杨文富

武术基本功!

基本部分一、武术简介: 武术定义:武术是以技击作为主 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 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 育项目。 抱拳礼: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 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 拳,左掌心按贴右拳面,左指尖 与下颚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 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 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 身直,目视受礼者.活动前后均 须先行抱拳礼. 二、学习基本功: 1、基本手型 1、掌 要点: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屈紧 扣于虎口处。 2、拳 要点:四指并拢卷握,拇指紧扣 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 3、勾 要点:五指第一指节捏拢在一 起,屈腕。 一、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教师介 绍,提高对武术的兴趣。 二、学习基本功组织教法: 1、教师示范动作1-2遍。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动作1-2遍。 3、教师领做并讲解动作3-4遍。 4、教师口令指挥学生集体练习。 5、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6、纠正错误动作,强调动作要领。 7、学生再集体进行练习4-5遍。 8、教师讲解动作的攻防含义。 9、学生分组练习体会。 教授拳、掌、勾队形: ○○○○○○○○○ ○○ ○♀○ ○○ ○○○○○○○○○ 1 分 钟 5 分 钟 3 — 4 次

基本部分2、基本步型 1)弓步 要点:前腿弓,后腿绷,挺腰、 塌腰;前后腿成一条直线。 2)马步 要点:膝不超过脚尖,大腿接近 水平,挺胸,塌腰。 3)虚步 要点:两脚前后开立,屈膝半蹲, 左脚脚跟离地,脚面绷平,脚尖 稍内扣。挺胸,塌腰,虚实分明。 教授弓步队形: ○○○○○○○○○ ○○ ○♀○ ○○ ○○○○○○○○○ 弓步:前腿弓,后腿绷;脚尖内 扣挺胸,塌腰、沉髋; 教授马步队形: ○○○○○○○○○ ○○ ○♀○ ○○ ○○○○○○○○○ 马步:挺腰塌腰;脚根外蹬 教授虚步队形: ○○○○○○○○○ ○○ ○♀○ ○○ ○○○○○○○○○ 虚步:挺腰、塌腰,虚实分明。 8 分 钟 8 分 钟 中 4 — 5 次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功》教案

陈汉青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亮同学做清洁时,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因为他用了力,我们说他在“工作“。而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 1、力学中的功 “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下面是几个做功的例子。课本图15.1—1,物体在绳向上拉力的作用下升高,拉力对物体做了功。静止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拉力对小车做了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重力对物体做了功。力学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功的关系。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我们在分析下面几个例子中是否有力做功?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F=0)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S=0)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功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功的计算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w=fs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投影机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播放踢足球的动画引入在力的作用下足球有了动能和势能,放映图片"炮打飞人,掷铁饼的图片",放映功的视频文件,还有课本上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观看图片并思考他们的共性。准备回答问题 功通过上面的例子向学生提问它们的共性。总结结论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和势能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work) 学生回答问

初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_____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W = F 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1J=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功》教学设计

第十五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阅读指导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具: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思考、回答通过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 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

人教版初中物理 功 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对1焦耳 的功形成一个具体的观念。?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器具】尝试题投影片、投影仪、钩码、示教板(自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功? 板书:第一节?功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下面的尝试题? 投影出示尝试题(一): 1、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 2、如图,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 3、?你对"功"这个词怎样理解的?哪些人可以评功受奖?你知道"劳而无功"的含义吗??

学生练习、讨论,教师巡视。请一位学生板演题1木块受力示意图,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题2、题3并给予指正和肯定。然后归纳小结: 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 板书:一、功? (一)?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二),体会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 投影出示尝试题(二)? 1、下列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②马拉车前进?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2、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3、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 4、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功》教案

《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树立自尊、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让学生说一说,含有“功” 的成语或词语,指出其中 “功”的含义。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 现代汉语中的“功”主要有 成效、成功、贡献的意思, 物理学中的“功”吸收了其 中“成效”的意思,但它又 有特殊的含义,这节课我们 一起研究力学的“功”。 板书课题:力学中的“功”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将学生的 语文知识 与物理课 堂有机融 合。充分调 动学生参 与课堂教 学的积极 性。 新课教学 (30分钟)一、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含义 课件展示: (1)叉车把货物举起;(2) 小明想把大石头移开,但没 学生思考并回答: 叉车的工作有成 效,体现在它施了 力,并且把货物举 高了。小明的工作 运用事例 对比进行 思考,学生 易于接受 新知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72《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推导功的一般表达式,知道功的单位。 3、掌握 W = Flcosα只适用于恒力,l应为对地位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事例,探究做功的两个因素。 2、在推导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理论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 力和推理能力,并渗透等效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入做功的必要因素,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 2、通过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1、功的概念的理解 2、功的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 功的正负的理解,总功的计算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小组设计法、讲述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定向:功能关系为高考中的必考内容,而功是功能关系的基础,是学好本章其余八节的前提。本节的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及功的相关计算;难点在于理解功的正负,计算会总功。 二、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能量,在能量转化的过程中伴随做功。看生活中的两个场景: 1.马拉木头前进,马对木头的拉力是否做了功?

2.起重机吊起汽车的时候,汽车在钢绳拉力作用下上升一段距离,钢绳的拉力对汽车是否做功? 三、教学内容: (一)功的概念 分析图片中生活场景,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功的定义: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做功的两个因素: ①力 ②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探究1:怎样计算功的大小? 2、功的计算 用恒力F 表示力的大小,用l表示物体相对于地面的位移大小,用W 表示功的大小。 (1)若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致,则有:功的大小 W=Fl (2)若力F 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时, 功的大小W 又该如何计算呢? 过渡:初中学过功等于力乘以力的方向上的距离,现在力与位移有夹角怎么办呢? ①分解力:先向位移的方向和垂直位移的方向分解力,再求功。 ②分解位移:先向力的方向和垂直力的方向分解位移,再求功。 学生板演,分析。 3、功是标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 4、功的理解 (1)功的公式W = F lcos α适用条件是F 必须是恒力,l表示物体相对于地面的位移大小,α是力F 的方向与位移l的方向的夹角。 (2)功是过程量。原因:物体发生一段位移需要时间。所以求解功时需要指明是哪个力在哪段位移做的功。

初中物理《-功》教案知识讲解

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_____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 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 W = F S W—功—焦耳(J)

功的教案

课题功(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探究功的计算公式,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归纳的能力,体会实验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教学准备:木板、小车、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补充歇后语,说说生活中有关功的词语 二、新课教学 1.力做功 功的定义 初步感受做功的事例(要求学生画出两演示实验中小车受到人力的示意图) 演示1、用手沿水平方向拉一小车,使小车在水平方向前进一段距离 演示2、手提升重物向上运动(出示幻灯片:小车、重物受到拉力示意图)

让同学们归纳讨论、归纳:上述两例做功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师引导启发) 共同点——有作用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距离。 不同点——力的方向 总结功的概念: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力的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板书) 再次感受做功的过程(fiash动画演示)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物理学中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才算对物体做功? 演示不做功的事例: (1)竖直上抛乒乓球(2)用力推墙壁 根据功的定义分析人是否做了功 师导出:由以上分析可知,不管是在水平方向,还是在竖直方向的力,功都由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这二个必要因素决定的。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板书) 强调:两个要素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让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出示幻灯片) 请同学们举几个生活中做功和没做功的实例 归纳几种不做功的情况: 物体受力,但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物体移动了距离,但在运动方向上没有受到力

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功的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 本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从的角度来分析力学现象。通过实验和实例的分析,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的概念,理解做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的计算公式,的单位,初步学会用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直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的概念和做的两个必要因素,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的概念。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 1 .由有趣图片入手,通过感知,引导学生分析而引入功的概念。 2 .通过简易实验的分析得到的大小的计算公式,同时在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得出公式的过程中,逐步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准备PPT 教案实例 一、学习目标 1 .从实验和实例中,能概括出做的两个必要因素,明 确的大小是由这两个因素的大小所决定的。 2 .写出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 3.能在具体事例中指出是什么力做,谁对谁做。 4.初步学会用公式W二尼及变形式计算。 二、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 4 本书分别提

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 [附板书门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附板书2)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学生实验3j 用手将书包提 5 厘米左右和将 4 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简称)。 板书: 一、 (二)讲授新课 设问: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图。(用幻灯片打出课本70 页图4- 2 人推小车,图4-3 起重机吊重物。)问: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 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这两幅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如图,人的推力对小车做了。是因为小车移动的距离是在推力的作用下,沿推力方向移动的。同样,因推力是人施加的,也可以说人对小车做了。请同学们观察图4-3,什么力(或什 么物体)对何物做? 答:起重机的拉力(或起重机)对重物做。

高级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二节功 执教人:郎长红 大庆中学高一物理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理解功的概念,正确应用功的公式计算。 3、知道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本质含义。 4、知道总功的两种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推导功的公式,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论证能力。 2、通过求解分力做功、总功和变力做功等问题,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公式的同时,初步接受“微元法”处理问题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科技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工作、学习都要讲效率,“正功”“负功”可以促使学生的勤奋向上思想意识,合作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引入功的物理定义,掌握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1、理解功的公式的使用条件,体会处理变力功的思想方法。2、理解正功与负功的含义,体会功是标量。 三、课前准备 PPt课件、小钢球、纸巾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完成一个小实验,有请两位同学。教师将小钢球放在纸巾上,小钢球静止。教师将小钢球举高,请同学们观察小钢球落下后纸巾有无损坏。 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受到什么启发? 被举高的物理具有穿过纸张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能量。 实际上人们在研究能量的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做功,这节课我们来看第七章第二节功。 (二)功的定义 1、功的两个要素 在刚才的例子当中,同学们说我将小球举高了,我对小球做了功,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我对小球有力,并且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那么,在生活当中你还能不能举出做功的例子? 对学生所举例子进行分析,都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存在力的作用,还有就是一定要发生一段位移。显然这是做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那么有力有位移,这个力就一定对物体做功吗?显然不是,而应该在力的方向上存在位移。那么我们就得到了做功的两个要素:力和力方向上的位移。 2、功的定义式 刚才的这些例子当中,都存在做功过程,那么究竟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你能不能计算出来?实际上在初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当力和位移同方向时功的计算。(展示ppt),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受到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学校年级八年级班级316 教材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 教师 课题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课时 1课时(40分钟) 教材分析 《功》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首先,从教材层次上来看,本节内容是初中阶段物理学习中较为重要的一节,“功”的概念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和关键;其次,从知识的内容上来看,这是一节典型的概念型新授课,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模块:(1)力学中的功,(2)功的计算,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第一模块主要知道功的概念及其二要素,并能用生活实际进行解释说明,第二模块主要学习功的定义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再次,从知识的难易程度上来看,功是在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之后描述里的另一种效果的物理量,本节内容综合了力与运动等知识来展开介绍的,既符合了由易到、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可以说是前面基础知识的延伸,又是后面学习功率、动能与势能等知识的基础,起到过度性的作用;还有,“功”这部分知识与现代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能生动的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具有较大的显示意义。 学情分析 功是一个过程量,是能量转换的量度,在没有学习机械能和能量转换的前提下功的概念较为抽象,而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性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因此在学习“功”的概念时需要在结合已有“力”的知识基础上,更多的利用感性上的认识来辅助学习,应该更多的运用多媒体图片、flash以及实例分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帮助学生了解“功”的概念。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能结合生活实例,解释功的含义。 2、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二要素)、定义式及功的单位。 3、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功的概念。 2、通过观察和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掌握功的简单计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学重点做功的二要素,功的计算公式及简单运用。 重点突破:通过举例分析说明及例题讲解,从而理解做功的二要素,并掌握功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难点突破:结合生活实例来进行分析、解释说明。教学支持条件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和 教学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观察活动 课堂小结 理解概念 公式运用课堂练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