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剖析——以温州民营国际化企业为例

剖析——以温州民营国际化企业为例

第2期总第208期2009年2月

商业经济与管理

JoURNALoFBUSINESSECoNoMICS

No.2V01.208

Feb.2009

基于网络资源的企业国际化成长机理剖析

——以温州I民营国际化企业为例

郑准,王国顺

(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企业与国际市场行为主体之间的以信任、合作和互惠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性互动是企业国际化进程网络嵌入性的理论根源。通过将网络资源纳入到资源基础论的分析体系,构建

了关系网络视角下企业国际化的“关系网络_网络资源—,企业国际化”理论框架.最后结合温州

民营企业国际化实践验证了这一框架的合理性。

关键词:关系网络;网络资源;企业国际化;温州民营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154(2009)02一0041—06

关于企业国际化的理论研究一直是西方国际商务研究界关注的重点,其中内部化理论和Uppsala过程理论一直是企业国际化的代表性理论,但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以Johanson和Mattsson在1988年的经典文献…为发端.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关系网络构建和关系资本利用的角度研究企业国际化行为,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已经从原来的“企业一环境”视角转变为“企业一网络”视角.企业国际化研究的重心也已经从原来的“市场承诺”(marketcommitment)向企业间关系承诺(relationalcommitment)转变t2]。在新兴的国际新创企业(internationalnewventures)理论和因际创业(internationalentrepreneurship)理论当中,企业关系网络更是成为其主要研究内容,因此,从关系网络的角度研究企业国际化进程对于中国企业围际化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一、企业国际化行为的网络嵌入性本质

Johanson&Mattsson[J1的经典文献认为,企业所处的市场和产业本身就是以网络的形式存在,企业国际化过程应从企业间关系网络的角度而非传统理论中单个企业的角度来研究。冈此,企业国际化是企业不断卷入国际商业网络关系的过程[33。结合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企业国际化行为可被看作是企业与其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分销商及政府的关系函数…,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开展和深入,企业关系网络的不同组成部分间关系的强度与数量也会随之改变,如果市场主体的参与成员跨越了国界,那么可以说企业的关系网络就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国际化,此时企业与这些市场主体进行关系互动实际上也是企业国际化的某种表现形式了。如图1所示,企业国际化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行为。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来剖析。

首先.企业国际化行为是一种经济行为,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必然与国际市场的各个主体进行以正式性契约为基础的、以价格为核心机制的资源交换、转移与整合,这实际上也是企业国际化的本质特征。具体来说,如果企业处于内向国际化的阶段,企业主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半成品或者制成品,引进各种先进的

收稿日期:2008一07—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72040);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1343—74236000002)

作者简介:郑准(1982一),男,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氽业国际化与国际创业研究;王国顺(1962一),男,湖南益阳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企业战略与组织、企业国际化研究。

42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年

管理经验与技术知识。企业首先考虑的

当然是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企业作为

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实体对成本和收益的

考虑是其第一要务:如果企业处于外向

国际化的阶段如出口、特许以及对外直

接投资时。企业必然要与特定市场的特

图l企业国际化网络嵌入性的产生

定主体包括客户、竞争者、政府组织以及

金融机构进行市场互动,这种市场互动将主要体现为一种市场性交易.企业国际化行为的市场性本质不仅是整个市场高效运转的要求,更是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要求。

其次,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与其他网络参与者如供应商、客户不仅将形成具有直接联结关系的经济性的双边关系,也将通过关系互动,产生社会性的双边关系[1]。具体而言。这种社会性的联结在形式内容上涵括了资产、产权、法律合同、契约、指令、规则、章程、信任、感情、共同的价值观等等f4],从是否带有强制力与规范性来看,企业与其国际化运作对象既有正式性制度联系如契约、协议等,也包括非正式性联系如信任、伙伴关系等。从社会学联结力量看…,非正式制度下企业间联系也可能基于信任程度而产生的联结力量更大,这种社会联结的强弱程度很大程度影响了企业同际化行为的方式和内容。正因为如此。Meyer&Gelbuda基于企业闰际化行为的社会性特征,指出企业I刊际化未来将向着基于关系承诺的、社会资本构建的双边网络的方向发展f2]。社会性互动是国际化企业与圈际市场主体互动的第二个层面的内容.这实际上也是企业国际化网络嵌入性的根源所在。

最后,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之中与其围际市场网络的其他主体互动过程中,除了经济意义上的互动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互动之外,在宏观上也包括制度层面的互动。由于国际化企业所在国的文化背景、制度背景、政治背景、语言环境等等与东道国市场主体并不相同,而企业所处的国际市场网络也嵌人到了更广阔的制度背景当中,因此,企业的国际化行为实际上也是不同国家、地区制度上互动的一种体现。这也体现了企业国际化行为的制度嵌入性。此外,值得指出的是,企业国际化行为所包含了市场网络主体间的经济互动、社会互动和制度互动之间也是互相影响的,三种层面互动的和谐统一将会使企业国际化进程更JJnJf瓯,利。

二、关系网络与企业国际化:基于资源观的理论分析

(一)网络资源的本质特征

企业关系网络作为仓业“利用和控制资源”的重要条件㈧已经被理论家们所重视,那么进一步的,企业关系网络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机理来影响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呢?本文认为,企业关系网络中包含了企业国际化成长所需的各类网络资源,并且通过企业关系网络的构建和运作,这些网络资源能够为企业的国际化所利用,这些资源具有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的特征,也是企业成功国际化的源泉。

Dyer和Singh指出[7】,企业之间特定的联结是竞争优势的一种关键资源,企业的关键资源可能会跨越企业边界,嵌入于企业间的惯例和过程。GulatiL8将企业之间纵横交错的联系视作一种不可模仿的资源,明确将其定义为网络资源,并认为主要包括网络结构资源、网络成员资格资源、关系链形态资源和网络管理能力资源。邬爱其旧3揭示了资源基础理论和网络理论对资源的认识差异,认为企业的社会认知资源、其他外部资源和无形资源大多没有被纳入资源基础理论的分析框架,而它们会影响企业的行为和绩效。图2是Rindova和Fombru[101的扩展的资源基础理论的分析框架,为本文将网络资源与资源基础理论的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持。

Rindova和FombruC101将竞争优势的来源从市场、资源以及宏观文化、微观文化四个维度进行了划分.图2上半部分看成是资源基础论和产业结构论所强调的“传统资源”。下半部分是考虑到了社会的认知因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即个体、群体对企业的释义,如解释、理解、领悟、归因、推断和预测等是如何影

第2期郑准,王国顺:基于网络资源的企业国际化成长机理剖析43

响战略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持续竞争优势的。实际上,这些人类释义层次上的影响竞争优势的资源是区别于传统资源而被拓展出来的“新资源”.是在一个经济社会学视野下的资源类型…]。虽然它们一直客观存在,但却没有被纳入到正式的资源研究框架之下。与传统资源相对,它们可以被称为“网络资源”。阂为这些资源正是企业与其他市场网络主体之间长期关系互动的结果,是企业内外社会关系网络相互嵌入的最终体现。那

产业组织层次企业层次

市场资源

物质资源进入障碍

集中度各类实物资产

产品差异性

h相雅源卜\罗宏缆文化翠黟微观文化匍内吾矗

\网络声誉j,知识。网络人类释义层次

i社会认知if信念≮资

§。成功评价;l&共识薹源

链荆

图2网络资源的形成机制

么.这就形成了一种强调过程而非结果的观点,即网络是资源的触发器。这一触发资源的过程依赖的就是行动者之间在嵌人性条件下的持续互动。至此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这些资源类型都纳入到一个新的被拓展了的资源框架之内。至此。我们将企业关系网络内的网络资源纳入到了企业资源基础论的分析框架,为我们从资源基础的角度解释关系网络影响企业国际化的机理提供了理论来源。

(二)“关系网络一网络资源_÷企业国际化”理论框架

关系网络作为“利用和控制资源的条件”已经成为企业国际化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6],因为企业关系网络中所蕴含的大量网络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么企业获取关系网络中的资源也就成了企业网络式园际化的核心机制所在(如图3所示)。

任何经济组织或个人都具有与外界一定的“社会关系”(Relationship)与“联结”(Tie),都镶嵌或悬浮于一个由多种关系联结交织成的多重、复杂、交叉重叠的社会网络之中。在这其中,关系是因,联结是果,有关系就有联结,各种各样的关系与联结搭建了社会网络的基本构架。而企业关系网络之所以受到了企业国际化研究者的关注,是因为关系网络与企业资源获取、企业成长紧密相关。企业成长和国际化需要资源,而企业之间或企业与其他外部组织之间是资源依赖的,它与网络中其它行为者之间通过各种特征的关系进行联结.不同形式的资源则通过这些联结在网络中的组织与个体之间流动,这种联结就如同“婴儿的脐带”,为组织与个体的发展提供“养份”一资源【12]。从而可以说,企业国际化所需资源获取的渠道来自其所处的关系网络。关系网络提供了分析企业园际化及其资源获取的重要思路。

关系网络理论对企业外部网络主体问的连接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抽象,与其他强凋网络结构的理论范式不同.关系网络理论强调网络关系在获得和控制外部资源方面的作用,进而可以确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是网络影响企业国际化行为的关键机制[6]。进一步看,企业国际化的资源依赖并不局限于与其有直接合作关系的其它组织或个体之间,因为资源获取可能还会扩展至与其无直接联系的组织或个体,也就是说,资源获取可来会来自于一个与其有直接和非直接联系的诸多组织或个体,从而网络是一个多维度的网络。值得指出的是.资源的内容与形式是没有限制的,也就是说,企业想要获取的资源的内容与形式可以表现为多种多样.如信息、人员、资金、服务、建议、知识、机会等等,甚至社会网络本身也被看作是企业成长的一种

∥“网络资源81

:6信息资源{

I关系网络眵一知识资源i==纠企业国际化成长

:声誉资源-

‰数…。:=。。。。∥

图3“关系网络一网络资源一企业国际化”分析框架资源[131.这些网络资源为企业国际化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撑,特别是对内部资源不甚丰富的中小企业来说。关系网络资源获取已经成为其国际化的核心机制陋】。值得强调的是。企业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关系网络在推进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不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矩

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着显著的互动关系m]。为了更加有效地运用内部资源和能力以实现企业国际化,企业应紧密结合外部可获得和可利用的互补性资源。具有更丰富的外部网络资源的企业,一方面能够获得所需要的外部的互补性资源,提高自身资源创造价值的潜力;另一方面,关系网络所带来的机会识别方面的优势将能够更好地发挥组织内部资源能力的潜力,两者互动将能更好促进企业国际化。

三、网络资源与企业的国际化:温州民营企业的实践分析

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相对于“苏南模式”和“深圳模式”,“温州模式”是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温州企业早已把经营的视野扩大到海外市场,积极探索企业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5-16]。值得关注的是,温州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不能用纯粹的国际化渐进模型来解释【15,17]。实际上,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罔内经济外向度的快速提高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持续推进,遍布世界的温州商人成了温州企业闰际化最直接的代理人。温州的民营食业家显然十分充分地利用了温州人“海外生意网”所积淀的闷际商业资源和由此带来的海外贸易机会,企业国际化的网络模型能较好的解释这一现象。以下本文将结合第二部分理论研究框架从资源获取的视角来分析关系网络对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一)通过关系网络获取国际市场信息和商机

温州民营企业通过其海外关系网络可以获取国际市场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商业合作信息等关键性资源,这些信息的获得有利于温州民营企业熟悉海外市场环境和把握市场机会。Coviello&Munro认为[1引,一些困际化企业尚在国内便与国外企业建立了网络联系,它们以顾客为导向,而超越文化距离障碍直接进行困际化经营。Eriksson研究[193发现,园际化食业对国际市场信息的吸收获取和能力的形成可能性大小与其当地网络嵌入深度和联系强度成正相关。尤其是与领先客户的紧密联系可以使企业及时地获取市场需求信息。

康荣平∞3所作的温州打火机和制鞋产业案例提供了有益的佐证。20世纪80年代末,温州人开始生产金属打火机.只用了10年的时间,温州就取代了全球的会属打火机制造中心——13本、韩国和台湾。成为全球惟一的会属打火机制造基地。促使温州打火机走向世界各地的关键是众多海外温州人勾联出的商贸网络。冈为有了强大的海外商业网络的支撑。在温州最出名的打火机厂商没有设立销售部门,甚至也没有专职的销售人员,虽然企业生产的打火机85%以上要出口国外市场。温州制鞋、世则是另外一个典型的案例。温州以皮鞋为主的制造基地,从中亚到俄罗斯,到西欧,到中东,到非洲、南美洲,再到北美,分布在世界各国的温州商人,他们把温州产的鞋销售到当地的同时,帮助温州本地的鞋商获取所在圈的鞋业相关信息。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温州民营企业利用温州的海外华商网络,能及时地、准确地市场信息,并灵活而迅速地进行调整,集中优势的资本并联合其它华商在政治、经济形势相对优势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拓展市场,克服因国际经济波动而造成的被动。

(二)通过关系网络获取国际化经验知识

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复杂的知识获取、转移、整合与创造过程m]。企业关系网络的认知性嵌入是企业获取国际化经验知识的必要条件。因为它能为网络内的企业提供共享的语言、符号和价值观念,它使得企业与网络内其他组织之间更加容易理解,相互之间的沟通更加容易,从而为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资源交换、组合与释放提供便利。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全球市场环境13趋复杂化和动态化的情形下,企业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机制成了衡量企业国际化生存能力的关键前提。温州企业将非文本式的“干中学”(1earningbydoing)机制发挥到极致【l61,一个关键的证据是,温州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心理距离”(psychicdistance)并无明显表现。所有可能存在的包括语言、商业惯例、文化和制度方面的知识累积和准备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距

第2期郑准.王国顺:基于网络资源的企业国际化成长机理剖析45

离”都已经消散于温州庞大而细密的社会网络和商业网络。在温州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过程中。无论是地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多带来的问题并不突出。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陌生海外市场环境.快速融入本地商业系统的自信和能力。而且,在非文本式传递模式下,每个企业通过其海外关系网络所累积的知识都是具体而个别的,而不是通过文本化宣教仅能得到抽象而统一的肤浅内容。这种模式使得其园际化经验知识叠加式更新更富有效率。另一方面,温州民营企业的新信息的发现和创新经验能够迅速经由“十中学”模式以及网络式的信息互动机制得以放大,并可能得到最充分的国际化应用。

(三)通过关系网络积累国际声誉资本

企业声誉正日益成为战略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有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美国管理者认为企业声誉是企业成功的最重要驱动因素之一[2¨。企业国际化行为需要应变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在这种条件下,不确定性程度越高,企业关系网络内成员对其声誉也就愈加关心,声誉的作用也就愈加显著。

温州民营企业的国际商业网络背后的纽带是极其庞杂的亲缘关联,商业利益交织着纯粹的泛族群情感。也正是这种令人惊讶的整合构建了特殊而坚韧的信任机制,表现为网络共同体成员不愿意,也不可能产生机会主义倾向。任晓发现【I引,越是在远离家乡的海外,越是处在陌生的环境,温州人的族群自我认同感越强烈。圈子内“自己人”的身份成了贸易、融资时最高等级的信誉担保。这种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关系的网络。换言之,这一网络是同某个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国际声望的“凭证”f22】。运朋企业困际化的网络模型来刻l田^温州的民营企业所处国际化位置,他们属于准“后来者”(1aterstarter)的角色。他们的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他温州企业已经形成的网络拓展罔际市场。而且,在超越单纯商业利益。以亲缘为基础的商业网络中其他企业不是设法阻碍“后来者”进入.而是帮助其进入国际市场。由于外部已有一个国际化水平较高的网络,并不需要企业耗费太多资源和能力开拓围际市场。可以肯定的是,近年来大量温州企业频繁的海外扩张行动受到了“海外生意网”的刺激和鼓励,信任、合作和互惠性规范使得网络内的温州民营企业迅速获得了国际声誉资源[161。

四、结论与建议

与Meyer和Gelbuda所指出的“企业国际化理论在未来可能向着更加注重经验知识积累、企业间关系承诺和着眼于社会资本架构下的一个动态和网络的方向发展”相一致,本文认为从关系网络视角研究企业国际化行为可能更加符合当前国际环境下企业围际化的实际。本文结合经济社会学的嵌人性思想分析了企业国际化行为网络嵌入性的理论根源,认为企业困际化过程中不仅与国际市场主体进行了经济互动,更加重要和不可忽视的是这种互动也是一种社会互动和制度互动.这就是企业国际化网络嵌入性的根源。同时本文将网络资源概念纳入到资源基础论的分析框架,对资源基础论进行了深化与拓展,并构建了“关系网络~网络资源一企业国际化”的崭新理论分析框架,从而奠定了从关系网络角度研究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理论基础.最后本文也结合了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实践对这一框架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根据本文理论分析和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的经验.本研究总结下列几点作为我国政府协助我国企业国际化或中小企业对海外扩张的建议:扶持企业建立系统网络优势。架设企业间知识分享管道,政府成立相关机构为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协助。构建区域内和产业内政府、企业及其他组织的互信机制.发展集群型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

[1]JOHANSONJ,MAqTSSONLG.InternationalizationinIndustrialSystems:ANetworkApproach[M].NewYork:CroomHehn,1988:287—331.

[2]MEYER。GEl。BUDA.ProcessPerspectivesinInternationalBusinessResearchinCEEI[J].ManagementInternationalReview,2006,46(2):143?164.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年

[3]JOHANSONJ,VAHLNEJE.711leMechanismsofInternationalization[J].InternationalMarketingReview,1990,7(4):11-24.[4]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一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J].南开管理评论,2000(3):4—8.

[5]GRANOVETTER,MARK.EconomicActionandSocialStructure:TheProblemofEmbeddedness[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85,13(Nov):48l一5lO.

[6]王国顺,郑准.企业国际化研究的基本问题:理论演进视角[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4.

[7]DYER。SINGH.111eRelationalView:CooperativeStrategyandSourcesofInterorganiz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8(23):660—679.

[8]GULATI.Networkl_Dcationandlearning:theInfluenceofNetworkResourcesandFirm’SCapabilitiesonAllianceFormation[J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9(20):397--420.

[9]邬爱其.企业网络化成长一国外企业成长研究新领域[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0):lo-17.

[10]RINDOVA,FOMBRUN.ConstructingCompetitiveAdvantage:theRoleofFinn—constituentInteraction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9(20):445—456.

[11]郭劲光,高静美.网络、资源与竞争优势:一个企业社会学视角F的观点[J].巾国上业经济,2003(3):79—86.

[121姚小涛,王洪涛,李武.巾小企业成长的社会网络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1):49—53.

[13]范黎波.企业间网络关系对战略的影响:一个理论框架[J].财贸经济,2004(5):42-46.

[14]YANNIS.InternalCapabilitiesandExternalKnowledgeSources:ComplementsorSubstitutesforInnovativePerformance[J].Technovation,2004,24(1):29—39.

[15]鲁桐.温州民营企业囤际化[J].世界经济,2003(5):34—38.

[16j任晓.温州民营企业的国际化:一个观察样本[J].浙江经济,2006(6):40—42.

[17j廖勇凯,薛求知.台湾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国际化进程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4(12):86—90.

[18]COVIEI.LONE,MUNROHJ.NetworkRelationshipsandtheInternationalisationProcessofSmallSoftwareFirms[J].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1997。6(4):36l一386.

[19]KENTERIKSSON,JANJOHANSON,ANDERSMAJKGARD,eta1.ExperientialKnowledgeandCostintheInternationalizationProcess[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2003,28(2):337—360.

[20]康荣平.全球华人资源与f}l国产业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4(45):12—14.

[21]IRENEDEVINE,PAULHALPERN.ImplicitClaims:theRoleofCorporateReputationinValueCreation[J].CorporateReputationReview。200l(1):42—49.

[22]徐义雄,陈乔之.海外华商网络对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作用[J].暨南学报,2004(5):18—23.

TheMechanismofFirm’sInternationalizationBasedonNetworkResources:ACaseofWenzhou

InternationalPrivateEnterprises

zHENGZhun,WANGGuo—shun

(Business&hoot,CentralSouthUniversity,Ch嘴ha410083,China)

Abstract:Thesocialinteractioninvolvingtrust,cooperationandreciprocitybetweenfirmsandbehavioralbodiesoftheinternationalmarketisthetheoreticalfoundationofthenetworkembeddednessinfirm’Sinternationalization.Bytaking“networkresources”intothetheoryofRBV,webuildthetheoreticalframeworkof“relationshipnetwork--“aetworkresource--qirm’sinternationalization”.andfinallywevalidatetherationalityofthetheoreticalframeworkthroughthe

Wenzhouinternationalprivateenterprises.

caseof

Keywords:relationsnetwork;networkresources;firm’Sinternationalization;Wenzhouinternationalprivateenterprises

(责任编辑薛晓梅)

基于网络资源的企业国际化成长机理剖析——以温州民营国

际化企业为例

作者:郑准, 王国顺, ZHENG Zhun, WANG Guo-shun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刊名:

商业经济与管理

英文刊名:BUSINESS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年,卷(期):2009,""(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2条)

1.JOHANSON J.MATTSSON L G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Industrial Systems:A Network Approach 1988

2.MEYER.GELBUDA Process Perspectiv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in CEE1 2006(02)

3.JOHANSON J.VAHLNE J E The Mechanisms of Internation alization 1990(04)

4.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期刊论文]-南开管理评论 2000(03)

5.GRANOVETTER.MARK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1985

6.王国顺.郑准企业国际化研究的基本问题:理论演进视角[期刊论文]-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7.DYER.SINGH 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1998(23)

8.GULATI Network Location and Learning: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Firm's Capabilities on Alliance Formation 1999(20)

9.邬爱其企业网络化成长-国外企业成长研究新领域 2005(10)

10.RINDOVA.FOMBRUN Construct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Role of Finn-constituent Interactions 1999(20)

11.郭劲光.高静美网络、资源与竞争优势:一个企业社会学视角下的观点[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3(03)

12.姚小涛.王洪涛.李武中小企业成长的社会网络模型[期刊论文]-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2004(01)

13.范黎波企业问网络关系对战略的影响:一个理论框架[期刊论文]-财贸经济 2004(05)

14.YANNIS Internal Capabilities and External Knowledge Sources:Complements or Substitutes for Innovative Performance 2004(01)

15.鲁桐温州民营企业囤际化[期刊论文]-世界经济 2003(05)

16.任晓温州民营企业的国际化:一个观察样本[期刊论文]-浙江经济 2006(06)

17.廖勇凯.薛求知台湾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国际化进程研究[期刊论文]-国际贸易问题 2004(12)

18.COVIELLO N E.MUNRO H J Network Relationships and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Process of Small Software Firms 1997(04)

19.KENT ERIKSSON.JAN JOHANSON.ANDERS MAJKGARD Experiential Knowledge and Cost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2003(02)

20.康荣平全球华人资源与中国产业发展[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参考 2004(45)

21.IRENE DEVINE.PAUL HALPERN Implicit Claims:the Role of Corporate Reputation in Value Creation 2001(01)

22.徐义雄.陈乔之海外华商网络对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作用[期刊论文]-暨南学报 2004(05)

1.学位论文刘洋社会关系网络转型与家族企业成长研究2008

本文从家族企业社会关系网络这个视角出发,对家族企业的成长规律进行研究,从理论上讲可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家族企业成长研究,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族企业理论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从实践方面来说,研究结果对我国家族企业成长过程的社会关系网络转型和传承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研究主要两个部分: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

第一,家族企业为什么选择关系型交易行为和关系治理?企业组织形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现有的主流企业理论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只有一些描述性的解释,而没有相应的模型设定和印证。因此,家族企业为什么会选择关系治理和关系型交易行为成为一直以来困挠人们的问题。本文借助社会资本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对此进行了研究,以家族企业经济绩效为基础,结合社会关系网络分析方法和企业交易治理机制分析方法来解释家族企业选择关系治理和关系交易的原因,分析关系交易和市场交易的适用范围,并进一步探讨了企业组织形式选择的决定因素,深化了现代企业理论对家族企业的认识。 第二,家族企业社会关系网络与家族企业成长之间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本文中我们采用嵌入性视角研究了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特别是企业不同嵌入主体和不同嵌入层次的社会关系网络对家族企业成长和组织结构变迁的影响。为此,我们分析了个人背景下的嵌入性问题和组织背景下的嵌入性问题,区分了不同主体的嵌入和不同层次的嵌入,明确了这种区分对于家族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研究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企业家权力、管理层权力与企业组织社会关系网络构建能力的动态演进框架,通过这一演进框架我们可以对家族企业的成长问题进行动态分析,并对中国家族企业的现实成长问题进行相应的指导。

第三,家族企业社会关系网络如何转型?本文建立了一个家族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由企业家个人网络向企业组织网络转化的理论模型,并且探讨转化机制所依靠的一些手段,通过这样的理论阐释和案例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对我国家族制企业和国有企业转型有借鉴意义的经验教训: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非个人化,企业组织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是通过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来实现。在家族制企业中,要摆脱对创业者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依赖,推动社会关系非个人化,主要是通过生产经营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及打造企业形象和商标品牌建设、树立产品声誉、提高服务品质、形成特色的企业文化和扩展公共关系等途径,以此确立企业生产过程的中心地位和社会信誉,赢得发展机会;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有序转换,需要生产经营管理方式、规章制度以及品牌形象建立等方面的共同促进和相互协调,保持它们相互之间在目标、内容和行动步骤上的一致。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企业必须根据发展需要,在不断改进生产经营方式的过程中,强化制度的建设,规范经营行为,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社会关系网络的转型。企业正式制度和规则的建立与执行,并保持其与企业社会关系网络转换步调上的一致,将有利于改变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确立起企业的法人地位,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模式,从而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一点不仅对家族制企业至关重要,对于同样处于转型阶段的国有企业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

第四,家族企业社会关系网络如何传承?本文中我们从新经济社会学的社会关系网络角度以及制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讨论在企业、家庭和所有权组成的复杂体系下,如何看待家族换代这种特殊的管理层继任现象。从家族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体系的培育、形成、巩固、传承、更新提高(或减弱消亡)整个过程来分析创业者和继任者的继任衔接和过渡,为此,我们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描述了家族企业个人化特征明显且无法转型为非人格化的组织社会关系网络的创始企业家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从形成到传承,再到更新或丧失的整个过程。在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社会关系资源传承方式,要将社会关系传承贯穿于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计划的每个阶段,让社会关系网络传承为之后的职位传承、权力传承和威望传承打下坚实基础,保证代际传承的顺利完成。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了一个比较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传承流程。

第五,家族企业社会关系网络与企业成长阶段核心能力之间如何匹配?本文通过分析认识到,在家族企业不同成长阶段核心能力不同,有一个要素竞争力——市场竞争力——管理竞争力——持续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发展过程。同时,通过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社会关系网络资源的分析也发现,在各个不同的成长阶段,家族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也是各有特征的,也有一个资源获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战略决策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的发展过程。在这两种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二者之间存在逻辑上的联系,我们将企业成长阶段上的企业核心能力与社会关系网络资源之间进行了匹配,发现这二者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促进家族企业持续发展。

第六,通过案例研究对家族企业社会关系网络转型和传承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验证,案例研究表明本文的主要结论与家族企业发展现实是基本上吻合,可以反映我国家族企业成长过程的规律。

2.学位论文蔡仁杰村委会选举中候选人的动员网络——闽南湖村的个案研究2009

本文通过闽南地区的一个村庄的个案研究,深入分析村委会选举过程中候选人的竞选动员关系网络。并在个体行动者的层次上,应用社会资本理论的概念框架对候选人的动员关系网络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表明,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候选人,为了在竞争性选举中胜出,通过自己的直接联系或其他人的间接联系寻求选民的支持。候选人藉由这两种关系扩散自己的动员关系网络,形成了一个大大超过自身网络规模的整体动员关系网络。从对候选人的动员关系网络的分析来看,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候选人的政治竞选活动是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在具体的竞选过程中,候选人和关系中间人在关系网络内部,通过传递信息、施加影响力、提供信用证明和建立认同感来获取选民的支持。关系网络内部的动员方式大多以综合的形式出现的,而不仅仅表现出单一的形式。通过将候选人的整体动员关系网络统一在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的概念模型中,本研究发现,在候选人的整体动员网络中,其网络成员包括等级地位相对较高的占据者,也包括连接不同关系丛的桥梁位置的占据者。嵌入在候选人的竞选动员网络中的位置占据者,沉淀了村庄的生活经历,只是在选举的竞选动员网络中,才成为一个简单的资源符号。候选人通过与拥有良好网络资源的行动者的联系,动员了较好的社会资本,增强竞选行动的效果。

3.学位论文谢明亮协调与合作视角下的企业集团治理研究2006

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企业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实力的逐渐增强,它们在各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近年来,我国的企业集团也蓬勃发展,并已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然而随之而来的治理问题,亦成为企业集团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企业集团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企业集团治理效率的低下之间存在的矛盾,正是本文对企业集团治理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的动因所在。

企业集团内在的复杂性决定了许多关于单个企业的研究成果不能简单地移植到企业集团中来。本文试图在吸收前人关于公司治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企业集团的本质特征,从协调与合作的角度对企业集团治理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丰富公司治理和企业集团治理理论,拓宽公司治理的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从协调与合作的视角出发对企业集团治理进行研究,并根据我国企业集团治理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该项研究对于我国企业集团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研究成果可为企业集团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运用网络分析方法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1.建立了企业集团治理的框架模型。论文分析了交易成本经济学在解释企业集团本质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并运用社会网络理论重新阐述了企业集团的本质,即企业集团是一种“嵌入”于一定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协调与合作网络。这一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公司治理视角,从协调与合作的视角对企业集团治理进行研究。企业集团治理应当达到两大目标:一是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中建立起整体的、动态的协调机制,二是推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及企业集团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起稳定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从而为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提供持续的资源支持。企业集团治理是一种在母公司主导下,为了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并致力于建立和维护信任与合作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统一。

2.阐述了企业集团的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本文研究表明,企业集团内部网络中产权关系、社会关系及协调互动关系等三个维度的治理逻辑为建立并有效发挥治理机制提供了逻辑基础。企业集团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协调与合作网络,能够给各参与主体带来合作盈余的良好预期。然而,企业集团内部网络在带来治理效率提高的同时,也由于自身的某些属性面临着治理困境。缺乏有效的集团治理,各企业的机会主义动机将扭曲企业集团的合作行为,并损害合作盈余产生机制的效率;与此同时,知识流动的障碍也将加剧资源在子公司间分布的不对称性,合作行为被进一步扭曲。有效的集团治理可以抑制网络各节点的机会主义行为,并促进知识在内部网络中的顺畅流动。因此,集团治理成为企业集团内部网络互动合作的制度基础,并为企业集团的有序运作提供了一个保障平台。论文从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两个方面对企业集团内部治理进行了阐述。集团内部治理结构运行的基础是权力配置,内部治理机制则是超越结构的具体的治理规则。衡量集团内部治理机制的标准应该是建立和维护集团内各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关系,实现各方参与者预期的合作盈余。为了达到治理目标,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应该包括激励机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文化治理机制、学习治理机制。

3.从协调与合作的视角分析了企业集团的外部治理。本文认为,企业集团外部治理是旨在维护企业集团与外部利益相关者所构成的关系网络的有效运行而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根据重要性程度,本文界定了关联企业、少数股东、债权人、顾客、政府和社区等几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此基础上,分别阐述了企业集团与上述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协调与合作。

现,上述三种治理模式在形成的制度环境、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性。本文认为,各国的企业集团在各自的历史演进中,结合其国情,在一系列制度环境中形成了适合本国的治理模式。因此,上述三种模式并没有严格的优劣之分。企业集团治理具有“自适应”和“自完善”的功能。近年来,受经济全球化和公司制度的扩散效应的影响,世界各国的企业集团治理结构与机制在某些方面开始出现趋同化。

5.在理论分析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企业集团治理存在的问题并着重从协调与合作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在分析我国企业集团治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约束政府在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使企业集团形成良好的合作基础

;推进企业集团的股份制改造和股权结构的优化;改革企业集团的行政管理体制,减少各种形式的行政干预;促进企业集团的组织变革,建立有利于协调与合作关系的网络组织结构;优化企业集团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建立和维护集团内部网络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建立与关联企业间的协调与合作关系网络;加强对中小股东利益和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本文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创新:

1.建立了企业集团治理的系统化的研究框架。国内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文献大多以单个法人企业为研究对象,而对企业集团治理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本文在分析了企业集团治理目标、治理边界的基础上,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层面对企业集团治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治理环境和治理理念的变化,根据企业集团的网络特征以及冲突性与合作性相统一的特性,建立了企业集团治理的系统化的研究框架。

2.从协调与合作这一新的视角对企业集团治理机制进行了研究。现有的研究大多认为企业集团治理是以基于“权力”的控制机制为主导的制度安排,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利益冲突和进行权力制衡。本文则突破传统的治理理念,建立了母、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机制;从对企业集团本质的认识出发,提出协调与合作机制比单纯的控制机制更有助于企业集团长期发展的观点;在基于产权的传统治理机制的基础上引入了学习治理机制和文化治理机制。本文认为建立集团文化治理机制的基本途径在于培育有利于实现集团治理目标的治理文化,高信任度的集团治理文化将通过信任机制促成和维护企业集团内部网络的合作,从而为各利益相关者获取合作盈余提供基础;学习治理的目标是促进集团内部网络中知识资源的有效流动,促进企业集团的协调与合作。本文在分析了影响学习治理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有效的企业集团学习治理机制的对策。

3.建立了企业集团治理逻辑、治理困境与内部治理结构、内部治理机制的关系模型。本文提出: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企业集团内部网络存在着治理困境;集团治理成为企业集团内部网络互动合作的制度基础,并为企业集团的有序运作提供了一个保障平台;企业集团内部网络中产权关系、社会关系及协调互动关系等三个维度为建立并有效发挥集团治理效率提供了逻辑基础。在此逻辑基础上,提出通过内部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的建立解决治理困境进而实现企业集团治理目标的对策。

4.期刊论文曾一军.Zeng Yijun新创企业的社会网络嵌入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2)

社会网络是新创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环境要素.新创企业可以利用社会网络获取信息资源、降低不确定性、树立企业声誉、产生引介与桥接效应.同时,新创企业也必须提供其特有的交易内涵,与网络成员即交易对象建立双边或多边互动关系.新创企业并不是被动嵌入外部关系网络的,而可以主动选择或塑造其外部关系网络,并且通过适当的策略选择,推动关系网络演变升级.

5.学位论文方刚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2008

在当前全球化、市场高度不确定以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单个企业越来越难以全面掌握最新的知识和单独开发经营所需的所有技术,构建创新网络日益成为企业获取信息和知识及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手段,因而创新网络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然而,大量有关创新网络的研究多数是从社会网络理论出发,将研究重点放在网络的构造上,而不是从单个企业的视角出发来进行研究,从而无法分析单个企业的行为和战略如何影响其从创新网络中获益,以及如何实现和保持竞争优势。由此,本研究试图将战略管理理论领域的资源观引入到创新网络的研究领域,构建网络资源观理论体系,并进一步剖析单个企业依据创新网络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和机理。

本研究首先在对资源观理论、知识转移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的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剖析网络资源的产生机理、分类和特征,根植于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而引出网络租金是网络资源的价值体现和经济学意义上的测度,从而将现有的资源观扩展为网络资源观。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指出企业网络能力在运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发挥其作用,实现了网络资源成为竞争优势源泉的内在价值,本研究认为这是企业网络能力通过激活蕴涵在网络资源中的网络租金,并决定了企业获得这种额外收益的份额来实现的。从而,本研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网络资源观理论体系,更深入地解释了为什么同样参与创新网络的企业却具有不同的收益的原因。然后,基于对企业网络能力测度和量表的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包含22个题项的企业网络能力的测度量表,并进一步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实证分析方法来探究企业提升网络能力的途径。接着,通过探索性案例分析和规范分析,构建了企业网络能力对企业创新水平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最后,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概念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正并获得最终的确定模型,并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的创新网络类型中各种网络能力的对企业创新水平具有的不同影响。由此,本研究从更为微观的层次指出了单个企业通过创新网络实现竞争优势的内在机理。

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创新网络的网络组态,本研究将其界定为网络结构、网络关系和网络位置,将影响创新网络中企业的知识获取和创新水平,并且这种影响关系受到了行业性质等因素的调节,这是社会网络领域的“权变理论”在创新网络相关研究中的具体表现

;(2)网络资源的根本来源是企业网络中合作伙伴间的学习效应、溢出效应、协作效应和互补效应,本研究进一步辨识出三类网络资源:网络结构资源、网络关系资源和网络位置资源,这些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等五大特征,是网络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其中,共享性特征是网络资源区别于企业内部资源的最主要的特征;(3)各种类型的网络资源都能提供网络租金,这种网络租金为网络成员共享但在网络成员间的分配并不均衡,其获取比例由网络成员间网络能力的水平对比确定。通过对创新网络环境下网络资源、网络租金和网络能力的概念界定和内涵分析,本研究辨析了三者之间以及它们与竞争优势之间的本质关系:首先,网络资源是网络租金的来源,而网络租金是企业竞争优势的表征,也是网络资源的价值体现;其次,网络资源是网络能力的基础,而网络能力在运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发挥其作用,实现了网络资源成为竞争优势源泉的内在价值:最后,网络能力激活了蕴涵在网络资源中的网络租金,并确定企业获得这种额外收益的份额,网络租金正是网络能力发挥作用的成果;(4)企业网络能力可以分成网络规划能力、网络配置能力、网络运作能力和网络占位能力四种,本研究的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的IT成熟度、文化开放度、网络管理体系和网络活动经验都能够正向影响企业的网络能力水平,因而企业可以通过改善上述各种因素的水平来实现提升企业网络能力的水平;(5)企业网络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多地是通过正向影响知识转移实现的,即知识转移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6)创新网络的类型,即探索型创新网络和利用型创新网络,分别在网络配置能力和网络运作能力与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中,以及在网络配置能力和网络运作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在探索性创新网络中,企业的网络配置能力对提升企业获得的知识转移绩效和创新绩效更为重要;而在利用性创新网络中,企业的网络运作能力对提升企业获得的知识转移绩效和创新绩效更为重要。通过网络资源观理论体系的构建,本研究深入论证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可以来自于企业间的关系网络,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并作出相应的理论贡献:(1)突破传统的以整个创新网络为视角的研究方法,通过透析处于创新网络中的企业异质性资源的获取机理,以创新网络中单个企业的视角出发,提出企业如何在创新网络中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为创新网络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拓展了该领域内的研究;(2)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资源观引入创新网络研究领域,构建和完善了网络资源观,明晰了网络资源、网络能力和网络租金等相关概念,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从更为微观的层次上指出了单个企业通过创新网络实现竞争优势的内在机理;(3)界定和剖析了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内涵和其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发挥竞争优势中的积极作用,并分析了网络能力的分类和测度;(4)探索性地提出影响网络成员企业的网络能力的一些主要因素,从实践上为处于创新网络中的企业提高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指出了方向;(5)结合资源观、社会网络理论、知识转移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揭示企业网络能力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基本路径和内在机制,并进一步发现了创新网络类型在上述影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为下一步动态研究企业网络能力的发展和配置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研究划分为二个部分共五个子研究逐步深入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包括子研究一、子研究二和子研究三,致力于网络资源观的构建,以及对网络资源观中最重要的概念--企业网络能力的分析。具体来说

,子研究一进行基于资源观的创新网络的理论构建,主要包括网络资源的辨析,网络租金的来源与分配,网络能力的内涵,以及网络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与保持;子研究二通过理论分析和数据统计分析,对企业网络能力进行划分,剖析各种网络能力的内涵和作用,分析和验证企业网络能力的测度方法和量表;子研究三在文献梳理和规范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影响各种网络能力的组织内因素,并基于实证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验证。

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包括子研究四和子研究五,将企业的创新绩效视为网络租金的一个重要表征,以阐明企业网络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促进作用及其影响机制。具体来说,子研究四运用规范的多案例分析方法,探究企业网络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子研究五首先通过构建企业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研究概念模型,然后基于实证数据运用结构方程和多元回归的方法对研究模型进行验证,着重分析了知识转移的中介作用和创新网络类型的调节作用。最后,本文阐述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族研究2009,20(2)

近代以来,以血缘、亲缘、地缘、业缘为基础的社会人际关系网络对近代广西城乡商业经济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凭借这些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活跃在广西境内的地域商人得以不断扩展和延伸自己的经营网络,一些商帮还一度形成了区域性的行业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自身在该领域的经营优势,并由此对近代广西这一边疆民族地区城乡社会经济的变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7.学位论文许月云侨乡社会资本与侨乡社会体育发展绩效的理论及实证研究2006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个案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以侨乡泉州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泉州晋江市乡镇社会体育发展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纬度、价值纬度、组织结构纬度、资源配置纬度,探索了社会资本视野下侨乡社会体育发展的绩效,以期推动侨乡社会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困社会体育发展研究提供崭新的理论视角。

研究结果表明:①侨乡社会资本是以侨乡区域的社会关系为基础,依托侨乡区域共同体内所形成的文化规范,能够给侨乡群体带来资源、信息、社会支持等便利和利益的社会关系网络。侨乡社会资本包括以侨乡兴盛家族文化所特有信任、互惠、合作机制和价值观念的融合等重要内在区域文化规范和纽带,以及以血缘(族缘)、侨缘、业缘社会关系为基础所形成的先赋性族缘社会资本、获致性侨缘社会资本和业缘社会资本。侨乡社会资本是促进侨乡社会和谐、经济和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源动力”。②侨缘社会资本在侨乡社会体育发展中发挥了“第三部门”提供信息资源、经费资源、场地资源、组织资源等方面的重要绩效,是侨乡社会体育发展的“输血源”和重要的历史资源。③乡土情感、国家地区促进、休闲娱乐、社会效应、健身保健、美育体验、知识技能7大因子构成了侨乡乡镇居民体育价值观结构体系。自我角色反思形成的“族群认同”、民族/国家/地区内心追逐形成的“国家认同”、超越边(国)界文化固守形成的“文化认同”,显示了侨乡情感认同强大的社会功能和集体主义巨大的生命力对乡镇居民体育价值观的影响,是侨乡社会资本对侨乡乡镇居民体育价值观影响绩效的重要体现,是“侨乡体育现象”的“动力源”。④乡土情感认同、传统习俗认同、工具性目的认同三大因子构成了侨乡乡镇居民社会体育服务公共精神结构体系,它们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积极的乡土情感认同是侨乡乡镇居民人际关系聚合的基础和群体凝聚力的源泉,是自觉自愿地为家乡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内驱力;丰富的传统文化习俗是侨乡乡镇居民做出集体行动选择的一种无意识惯习行为,是稳定的、自发的为家乡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力。⑤侨乡晋江社会体育组织呈现出政府与社会多元多层、横向合作的网络化特征,社会体育管理呈现出民间性、自治性的非政府性特征。侨乡社会资本是侨乡社会体育组织与管理特殊性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同时也是地方政府体育公共服务绩效“生态性”因素。⑥物力投资结构多元化,人力服务自治化,财力来源民间化,互动交流频繁化是侨乡晋江体育资源配置的显著特征。家族关系网络、海外关系网络、企业关系网络、体育社团关系网络作为体育资源配置的第三种重要方式,有效地克服了政府和市场在侨乡社会体育公共物品提供和服务方面的“失灵”。⑦侨乡区域兴盛家族文化规范,源远流长传统习俗和信仰,以及区域共同体对体育运动所拥有的一种共同价值观、态度、认同等“制度场域”,是侨乡晋江体育资源运作得以形成的基础和条件。浓郁的乡土情感底蕴、共同的生活方式、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模式、颇具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等,不仅使得侨乡晋江乡镇(村)居民体育比赛和交流的运作空间日益扩大和频繁,而且为侨乡社会资本网络资源的运行和共享开辟了运作和转换的途径。

8.学位论文安娜P2P网络中基于推荐的信任模型的研究2009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Peer-to-Peer(P2P)网络在协同工作、分布式信息共享、大规模并行计算等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成为新的发展热点。P2P网络采用分布式结构,系统中的节点都同时扮演着客户端和服务器的角色。P2P系统具有的开放、匿名及点之间松耦合的关系等特性使得节点可以恣意散布非法内容,滥用网络资源,导致不可靠的服务质量及存在大量欺诈行为,同时加剧了系统的不安因素,所以在P2P系统中构建一个合理的信任管理模型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围绕P2P网络基于推荐的信任模型,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在分析了传统基于推荐的信任模型的基础上,参考现实世界人际关系网络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内容相似度和推荐反馈计算节点推荐值的对等网络信用模型IPBS。该模型利用节点间的内容相似度来评价节点提供推荐服务的能力,根据每次交易的内容不同而改变节点间相似度值;实例验证了该方法加强了模型的动态适应能力和搜索服务的效率。

根据推荐值的可信程度与时间相关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序列最近偏向技术的网络信任模型RBTM。该模型采用了时间序列可变分割法选取评价时间单元,同时引入了比较合理的时间衰减因子;并对新数据的加入做了详尽的描述;根据节点交易的历史时间信息、内容相似度和反馈评价值自适应动态地调整节点的推荐值;实例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较低的运行开销。

9.期刊论文巫肇胜.WU Zhao-sheng略论社会资本视野下中国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22(4)

以社会资本的网络特征为视角,从社会关系网络、体制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等方面对当前我国社会贫富阶层社会资本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可见,由于弱关系网络资源严重不足、现有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民间组织缺乏等原因,弱势群体在社会资本方面处于劣势,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对此可考虑采取优化社会结构,尽力扩大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机构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等措施,以推动贫富差距逐步缩小,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

10.学位论文于红知识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2009

21世纪的现代经济以全球化、市场快速变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

显著特征,在这种趋势下,出现了企业间知识技术合作的新生态形式--知识网

络。现有的网络相关理论研究虽然勾勒了网络资源的特征,以及与企业绩效之

间的关系,但是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机制,有些甚至形成了

“网络嵌入性悖论”;而且,目前学者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企业网络,对知识网

络的研究甚少,已有学者指出知识网络与企业网络有所不同,而知识网络与技

术创新绩效的相关性更大。

以此为背景,本文研究了企业知识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影响机制。

围绕这一问题,本文深入的探究了以下两个研究问题:

(1)在不同的技术战略下,企业应该如何配置知识网络,才有利于技术创新

绩效的提高?

(2)知识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技术能力是如何起

到了中介作用的?

为了阐述上述研究问题,本文采用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文献阅

读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以177家企业为样本进行了统计实证研

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对概念模型及模型假设进行了逐一验证,结

果表明本研究的绝大部分假设都得到了数据的验证支持。

通过全文的分析论证,主要形成了以下研究结论:

(1)本研究将企业技术战略类型划分为探索型技术战略以及利用型技术战

略,探讨在不同的技术战略类型下,企业知识网络对技术能力的不同影响。结

果表明,在探索型技术战略下,大规模、低密度、高开放、双重性的知识网络

促进了企业的技术搜索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因为采用探索型技术战略

的企业需要的是广泛而全面的信息和知识;在利用型技术战略下,大规模、高

密度、高开放性、双重性的知识网络能够促进企业的技术搜索和技术应用能力,

因为采用利用型技术战略的企业需要的是特定方向的、深入的专业信息和知识。

在探索型技术战略下,知识网络的规模、开放性、双重性对技术能力的影响要

大于在利用型技术战略下,知识网络相应特征对技术能力的影响。

能力,在知识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网络

的四个特征会影响企业的技术能力,而企业的技术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的技

术创新绩效的提高。因此,技术能力在知识网络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在网络研究过程中,学者们通常把企业作为黑箱来看,即企业是等同的

个体。本研究打开了这个黑箱,指出采取不同技术战略的企业,知识网络对其

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探索型技术战略的企业需要的是更加柔性、疏松的知识

网络,而且利用型技术战略的企业需要的是更加紧密、深入的知识网络。

(2)在网络关系嵌入性方面,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理论界对强

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的理论悖论进行了有效的解释。本文经过理论分析和实

证研究证明,企业应该采用双重网络,即网络关系即有一定比例的强网络关系,

又要有大量的弱网络关系。实证研究表明,网络的双重性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

水平的提高。

(3)目前学者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企业网络,对知识网络的研究甚少,已有

学者指出知识网络与企业网络有所不同,而知识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的相关性

更大。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及实证研究,以知识网络为对象,建立了“知识网络-

技术能力-技术创新绩效”的理论框架,对知识网络的理论框架做出有效的补充。

关键词:知识网络;技术能力;创新绩效;探索型技术;利用型技术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cd18758144.html,/Periodical_syjjygl200902007.aspx

授权使用: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shcjdx),授权号:48ebe99b-5aeb-4ed9-b697-9e0e0149239e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3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