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叶嘉传》中的茶文化解析

苏轼《叶嘉传》中的茶文化解析

苏轼《叶嘉传》中的茶文化解析
苏轼《叶嘉传》中的茶文化解析

苏轼《叶嘉传》中的茶文化解析

苏轼在《叶嘉传》中塑造了一个胸怀大志,威武不屈,敢于直谏,忠心报国的叶嘉形象。叶嘉,“少植节操”,“容貌如铁,资质刚劲”,“研味经史,志图挺立”,“风味恬淡,清白可爱”,“有济世之才”,“竭力许国,不为身计”,可谓德才兼备。

《叶嘉传》通篇没有一个“茶”字,但细读之下,茶却又无处不在,其中的茶文化内涵丰厚。苏轼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双关、虚实结合等写作技巧,对茶史、茶的采摘和制造、茶的品质、茶的功效、茶法,特别是对宋代福建建安龙团凤饼贡茶的历史和采摘、制造,宋代典型的饮茶法——点茶法有着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下面试对《叶嘉传》中的茶文化进行解析。一关于茶史叶嘉,闽人也。

叶嘉,是双关语。从表面上看,叶嘉即嘉叶。陆羽《茶经》开篇便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嘉木生嘉叶,故叶嘉即嘉叶即茶叶;另一方面以叶嘉谐叶家,宋代建安确有不少以茶为业的叶姓之家,叶家茶闻名于宋代。

苏轼生活的北宋时代,建安北苑龙凤团茶如日中天,北苑附近的壑源诸家叶姓茶园尤其著名。苏轼《寄周安孺茶》诗有“闽俗竟传夸,丰腴面如粥。自云叶家白,颇胜山中醁”。梅尧臣《王仲仪寄斗茶》诗有“白乳叶家春,铢两直钱万”。曾巩《方推官寄新茶》诗有“壑源诸叶品尤新”。刘异《北苑拾遗》记:“北苑之地,以溪东叶布为首,叶应言次之,叶国又次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序”称:“好者亦取壑源口南诸叶,皆云弥珍绝”,诸叶指诸家叶姓茶园。其“茶名”章又记:“今出壑源之大窠者六(叶仲元、叶世万、叶世荣、叶勇、叶世积、叶相),壑源岩下一(叶务滋),源头二(叶团、叶肱),壑源后坑一(叶久),壑源岭根三(叶公、叶品、叶居)”。壑源叶姓茶园的白茶在宋代殊为有名。《大观茶论》“名茶”记:“名茶各以所产之地,如叶耕之平园台星岩,叶刚之高峰青凤髓,叶思纯之大岚,叶屿之眉山,叶五崇林之罗汉上水叶芽,叶坚之碎石窠、石臼窠(以作穴窠),叶琼、叶辉之秀皮林,叶师复、师贻之虎岩,叶椿之无双岩芽,叶懋之老窠园,名擅其门……”叶家茶乃当时名品,故而取姓为叶,取名为嘉,嘉与佳同义。

北宋时期,建州建安茶异军突起,北苑的龙凤茶名冠天下,声名远播。梅尧臣诗云:“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比来惟建溪,团片敌汤饼”;曾任建州知州的周绛因陆羽《茶经》不载建州之品,遂详记建安北苑之茶,成《补茶经》一书。其书称:“天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记:“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宋代茶书绝大多数是关于建安茶事的。如曾任福建路转运使的丁谓撰《北苑茶录》(或作《建安茶录》),福州人刘异撰《北苑拾遗》。福建人蔡襄在福建路转运使任上因“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设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故撰《茶录》,述建安茶的烹饮艺术。宋子安“集丁、蔡之遗”,撰《东溪试茶录》,言北苑焙数、相去道里、茶产品味差异等。建安人黄儒撰《品茶要录》,论其家乡建安茶的品鉴。建阳人熊蕃撰《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撰《北苑别录》,吕惠卿撰《建安茶记》,章炳文撰《壑源茶录》,罗大经撰《建安论》,以及佚名的《北苑煎茶法》、《北苑修贡录》等。宋代诗词赋文,也有许多对建安茶的描写。

因当时闽茶甲于天下,故以闽为叶嘉居地,“闽人”喻指“闽茶”。“叶嘉,闽人”,反映出当时闽茶兴盛,甲于天下的实际。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

“养高不仕”,喻茶隐于山林,远离朝市。山区适宜茶树生长,名山产名茶,故谓“好游名山”。武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武夷指闽赣交界的武夷山山脉,狭义的武夷山指主峰在崇安县境的武夷山。武夷山产茶闻于唐,兴于宋,元明清至今一直盛产茶叶。武夷茶元朝列为贡茶,武夷岩茶名扬中外。故谓“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当饮其惠矣。”

五代以前,武夷茶及闽茶还不受世人重视,世人对武夷茶及闽茶的品质和功效还未能认识,故谓“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从五代的南唐始,闽茶方受重视,成为贡茶。宋代建安北苑茶更是风行天下,倍受欢迎。闽茶从东南一隅流向中原广大地区,世人享受着茶的恩惠,故谓“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当饮其惠。”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郝源是壑源的谐音,壑源邻近北苑,其茶仅次于北苑,在宋代享有盛名。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序”称:“四方以建茶为目,皆曰北苑。建人以近山所得,故谓之壑源。”赵佶《大观茶论》“序”亦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沈括《梦溪笔谈》卷25 记:“建茶胜处曰壑源、曾坑”。章炳文撰有《壑源茶录》一书。苏轼有《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黄庭坚有《谢送碾赐壑源拣芽》诗。曾几有《谢人送壑源绝品,云九重所赐也》诗。韦骧《和刘守正十日新茶》诗有:“乳雾浮浮啜新茗,只疑春自壑源来。”前引曾巩诗有“壑源诸叶品尤新。”壑源是宋代著名的茶产地,另外,壑源也是叶姓的栖息地,是谓“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因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方汉帝嗜阅经史,时建安人谒者侍上,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曰:“吾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曰:“臣邑人叶嘉,……虽羽知犹未详也。”上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陆先生”,指陆羽。“行录”原指人的传记,这里指陆羽著《茶经》行于世。陆羽为唐时人,“方汉帝……”,盖虚构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陆羽《茶经》“八之出”章记:“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恩、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对于福州、建州之茶,陆羽《茶经》称“未详”,故谓:“臣邑人叶嘉,……虽羽知犹未详”。“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遗遣诣京师”,指建安茶被列为贡茶,上贡朝廷。建安茶入贡始于南唐,盛于两宋。嘉子二人,长曰抟,有父风,故以袭爵。次子挺,抱黄白之术,比于抟,其志尤淡泊也。

抟者,团也,谐音,指龙团茶。挺者,铤也,谐音,指京铤茶。京铤茶始制于五代南唐,北苑龙凤团茶始制于北宋太平兴国初。入宋以后,以龙凤团茶最贵,赐执政、亲王、皇族、学士、将帅,京铤茶次之,赐舍人、近臣。故曰“长曰抟”,“次子铤”。“黄白术”为道教的“炼丹术”,喻其潜心修道,虚静恬淡,不事王侯,高尚其志。故谓“抱黄白之术,比于抟,其志尤淡泊也”。尝散其资,拯乡闾之困,人皆德之。故乡人以春伐鼓,大会山中,求之以为常。

乡闾山民资茶而生活,故谓“尝散其资,拯乡闾之困,人皆德之”。每当新春采茶时节,建安太守率众僚齐集山中,山民擂鼓助威,喊山采茶,是谓“故乡人以春伐鼓,大会山中,求之以为常。”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唯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衣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茶树原产中国西南地区,至宋代,茶区分布在现今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茶树适宜在山谷丘陵地区生长,故谓“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唯乐山居。”福建不是茶树的原产地,建茶始闻于唐,属后起,故谓“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有宋一代,茶以团饼为主,亦有少量散茶,但举国独崇福建建安之茶,建安茶为天下之冠,故谓“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建安之茶,又以北苑、壑源为佳,风靡天下,故谓“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佳。”北苑、壑源之茶上贡皇家,备受宠爱,贵似王侯公卿,是谓“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茶叶风味恬淡,啜苦咽甘,利国利民,是谓“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二关于茶的采择、制造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

唐代王敷《茶酒论》称茶为“百草之首,万木之华”。唐代诗人郑遨《茶诗》谓茶“嫩

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唐代诗人杜牧《茶山诗》有“茶称瑞草魁”。“草中英”,“瑞草魁”,“百草之首,万木之华”。喻指“天下英武之精”。

宋黄儒《品茶要录》“白合盗叶”记:“茶之精绝者曰斗,曰亚斗,其次拣芽。”赵佶《大观茶论》“采择”记:“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凡茶芽数品,最上曰小芽,如雀舌鹰爪,以其劲直纤锐,故号茶芽。次曰拣芽,乃一芽带一叶者,号一枪一旗。次曰紫芽,乃一芽带两叶者,号一枪两旗,其带三叶四叶,皆渐老矣。”采择最上者曰斗品,曰小芽,如雀舌、谷粒、鹰爪,其次为拣芽,一芽一叶,号一枪一旗;再次为紫芽,一芽二叶,号一枪二旗;余斯为下。宋周绛《补茶经》言“茶芽只作早茶,驰奉万乘尝之可矣。如一枪一旗,可谓奇茶也。”一枪一旗的拣芽虽贵重,可谓奇茶,但比之供万乘天子以尝的斗品、芽茶,又为下矣。建安茶贵“英武之精”的斗品、芽茶,故谓“一枪一旗,岂吾事哉!”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遣使臣督促。

采造贡茶,地方官须亲自督办。此外,朝廷还遣使臣督造,如丁谓、蔡襄先后作为福建路转运使督造大、小龙团茶。故称“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遣使臣督促”。郡守曰:“叶先生方闭门制作,研味经史,志图挺立,必不屑进,未可促之。”

“叶先生方闭门制作”,意指茶的加工制作。宋代建安贡茶制造,经采、洗、蒸、榨、研、造、焙等工序。

“经史”即“经洗”,运用谐音。黄儒《品茶要录》记:“盖清洁鲜明,则色香如故。故采佳者,常于半晓间冲蒙云雾,或以罐汲新泉悬胸间,得必投其中,盖欲鲜也。”茶采后立即投入装有新泉的罐中清洗。赵佶《大观茶论》亦记:“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涤芽惟洁”。赵汝砺《北苑别录》则记:“茶芽再四洗涤,取令洁净,然后入甑”。采下的茶芽务必清洗洁净,然后方入甑而蒸。既熟谓茶黄,又须用冷水淋洗,使茶黄冷却。“洗”是建安北苑贡茶加工的必要程序。

“研味”指研茶。茶黄先入小榨去水,后入大榨去膏(茶汁)。去膏的茶黄加水研磨,研磨过的茶黄谓之黄细。黄细入圈制銙,或方或团,谓之造茶。因入圈模制成团饼茶上贡朝廷,不是以碎茶(屑)上贡,所以称“必不屑进”。

建安北苑贡茶始于南唐,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至于唐末,然后北苑出为之最。……五代之季,建属南唐。岁率诸县民,采茶北苑,初造研膏,继造腊面。既又制其佳者,号曰京铤。”挺,铤谐音,以京铤上贡故谓其“志图挺立”。

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遇相者揖之,曰:“先生容质异常,矫然有龙凤之姿,后当大贵。”

贡茶由使臣和地方官督造,派专人押送京城,故称“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圣朝开宝末,下南唐,太平兴国初,特设龙凤模,遣使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茶的表面饰以龙凤图案,称龙团、凤饼,专供御用,始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矫然有龙凤之姿,后当大贵”喻指建安制成龙团凤饼上贡朝廷,名振天下之事。嘉以皂囊上封事。

龙凤贡茶多层密裹装匣,且加盖朱印。宋人周密《乾淳岁时记》:“福建漕司进第一纲茶,名北苑试新,方寸小夸,护以黄罗软盝,籍以青箬,裹以黄罗夹複,臣封朱印,外用朱漆小匣,镀金锁,又以细竹丝笈贮之,凡数重”,是谓“嘉以皂囊上封事”。三关于饮茶法天子见之……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乃可。”

蔡襄《茶录》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赵佶《大观茶论》亦记:“即日成者,其色则青紫;越宿制造者,其色则惨黑”。建安团饼茶佳者呈青紫色,所以有“容貌如铁”之称。好的龙团凤饼茶,“质缜绎而不浮,举之则凝然,碾之则铿然”(《大观茶论》),所以说其“资质刚劲”。

龙凤贡茶的饮用法是用流行于宋代的点茶法,除备器、择水、取火、候汤外,主要有炙茶、碾茶、磨茶、罗茶、熁盏、点茶(调膏、击拂)等。团饼茶不能直接烹饮,必先用砧椎捣碎,经碾、磨、罗而成茶粉,入瓯(盏)以沸水冲点,所以说:“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

先用斧斤将团饼茶剁成小块,用砧椎捣碎,入碾碾成细末。然后将茶粉置茶盏内,待汤瓶水沸提瓶点茶。“鼎镬”借指烧水的风炉和汤瓶,“烹子”即指点茶。故谓“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山薮猥士”,喻茶生于山野。“幸陛下采择至此”,喻茶作贡品进入宫廷。茶能养生祛病,延年益寿,所以说“可以利生”。团饼茶的冲点饮用,需经斫、捣、碾、磨、罗以成粉末,故谓“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因诫小黄门监之

捣成小碎块的团饼茶要入碾碾细,茶碾由碾槽和带轴的碾轮组成,“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常聚;轮锐而薄,则运边中而槽不戛。”(《大观茶论》)。审安老人《茶具图赞》名茶碾为“金法槽”。“以名槽处之”,即指入碾碾茶。

碾碎的茶,进一步用茶罗筛之。“罗欲细而面紧”(《大观茶论》),细而紧则筛眼小而密,引伸为枢密、机要,《茶具图赞》名茶罗为“罗枢密”。“又加枢要之务”,指用茶罗筛茶。“黄门”是皇帝近侍,《晋四王起事》:“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因诫小黄门监之”,是指黄门负责茶事。

有倾,报曰:“嘉之所为,犹若粗疏然。”上曰:“吾知其才,第以独学未经师耳”。嘉为之屑屑就师,顷刻就事,已精熟矣。

“嘉之所为,犹若粗疏然”,指茶虽碾过,但仍有大颗粒,较粗疏。师者,筛也,师与筛音近形近,借指筛.“未经师耳”指茶虽碾过还未用茶罗筛之。“嘉为之屑屑就师”,指碾过的碎细茶(屑屑)入罗筛之。“顷刻就事,已精熟矣。”指不大会功夫,茶便筛好。上乃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

欧阳高,汉代学者,以传授《尚书》闻名;郑当时,汉武帝时任大司农,后迁汝南太守;陈平,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后封曲逆候。苏轼这里是用“小说家言”,实取人名的谐音。欧者,瓯也,指茶瓯。茶瓯在点茶之前要进行清洗,即预先洗涤,故取预洗的谐音为“御史”;宋代往往配高脚盏托以承茶盏。“欧阳高”即指带盏托的茶瓯。时者,匙也,茶匙。“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上。”(蔡襄《茶录》)黄金茶匙,故称“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平者,瓶也,“陈平”喻汤瓶。汤瓶用来烧水候汤,点茶用水以泉水为上,故以“甘泉候”命之。茶瓯、茶匙、汤瓶三者是点茶不可缺少的茶器,故曰:“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曰:“吾属且为下矣。”计欲倾之。

在茶、瓯、匙、瓶四者当中,当以茶为贵,故最受宠,比较而言,瓯、匙、瓶则次要一些,所以茶瓯不平的说:“吾属且为之下矣”。“倾之”本义是陷害,喻指倾汤点茶。会天子御延英,促召四人,瓯但热中而已,当时以足击嘉,而平亦以口侵凌之。

“瓯但热中”,瓯热,即热瓯,指点茶法中的熁盏。“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蔡襄《茶录》)“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大观茶论》)“当时以足击嘉”,即以匙击茶,属点茶中的击拂,即以茶匙回旋搅拌茶汤。击拂是伴着汤瓶向盏中注汤而同时进行的,故谓“平亦以口侵凌之”。

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欧阳悔曰:“陛下以叶嘉见托,吾辈亦不可忽之也。”因同见帝,阳称嘉美而阴以轻浮訾之。

“嘉虽见侮”,指经熁盏(热中)、击拂(以足击嘉)、注汤(以口侵凌之)的点茶程序。“为之起立”,即指“茶面根本立”。《大观茶论》记:“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

注盏畔,……渐加击拂……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则茶面根本立矣。”蔡襄《茶录》“点茶”记:“视其面色鲜明、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茶盏面色鲜明、白乳涌现,耐久不褪色为佳,是谓“颜色不变”。“以叶嘉见托”,是指点茶须仰依瓯、匙、瓶三者。茶汤不离瓯(盏),故谓叶嘉与欧阳“同见帝”。点好的茶,“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均其轻清浮合者饮之。”(《大观茶论》)盏面“乳雾汹涌”,“轻清浮合”,欧阳高“以轻浮訾之”。

嘉亦诉于上,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青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

“嘉亦诉于上”,指茶汤送到皇帝手上。“怜嘉”,喻爱茶。点茶以盏上面色鲜明、耐久者为佳,故能“视其颜色,久之”。“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大观茶论》)故谓“叶嘉真清白之士也”。点好的茶,“乳雾汹涌,溢盏而起”,故称“其气飘然,若浮云矣。”“引而宴之”,引叶嘉同赴宴席,喻指在宴席上饮茶,即“宴而饮之”。四关于茶的品质、功用“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

唐裴汶《茶述》称茶“其味淡洁”,赵佶《大观茶论》称茶“冲淡闲洁”,茶味淡泊,故称“其味恬淡”。蔡襄《茶录》认为“茶色贵白”,“建州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大观茶录》亦记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点茶之色以纯白、青白为佳,故称其“清白可爱”。茶可养生祛病,利国利民,故称其“有济世之才”。

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令人爱之,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

品茶,以眼观色,以鼻嗅香,以舌尝味。“鼓舌欣然”指高兴地品啜茶汤的滋味。茶汤初入口滋味清淡,甚至有些苦涩味,但慢慢细品之后,回味爽口、甘泽润喉,故谓“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令人爱之”。

“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神农食经》)“苦荼久食,益意思。”(华佗《食论》)“荡昏寐饮之以茶。”(陆羽《茶经》)“其用涤烦,其功效和。”(裴汶《茶述》)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畅言饮茶的感受有“破孤闷”,“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等。陆龟蒙《煮茶》诗有“倾余精爽健”,钱起《与赵莒茶宴》诗有“尘心洗尽兴难尽”,曹邺《故人寄茶》诗有“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有“为饮涤尘烦”,元稹《茶》诗有“洗尽古今人不倦”等。饮茶不仅能健身益思,更有精神净化之功,总之能修养身心,故谓“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

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之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朝廷宾客遇会宴享,未始不推于嘉。上日引对,至于再三。

钜者,巨也,钜合即大盒。名贵的龙凤贡茶以精制的小盒盛装,称銙(夸),如方寸小銙。苏轼反其意而用之,以“钜合侯”名以精制的小盒盛装的贡茶。尚书是六部主官,位在王公宰辅之下,也是皇帝的近臣。“位尚书”喻指茶受皇帝上宠幸,不离左右。“之任”与“滋润”谐音。“喉舌之任”,即“滋润喉舌”。朝廷宴享,必设茶,故谓“朝廷宾客遇会宴享,未始不推于嘉”。“上曰引对,至于再三。”“引对”,引嘉而对,即饮茶。皇上每日饮茶,一日数次。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虽言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饮茶也要浓淡适宜,饮量适度。太浓则苦涩重,过量则伤身体。故谓“上饮逾度,嘉辄苦谏”。“苦辞”喻指茶的苦味。又因为茶的苦涩,引起“上不悦”。“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

唾茶于地。然而“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茶的修养身心功夫在于持久饮用,故谓“臣虽言苦,久则有效。”皇上虽能容忍,但亦因此不饮茶,是谓“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喜甚,以手扶嘉曰:“吾渴见卿久矣。”遂恩遇如故。

皇上一个多月未饮茶,又劳于纷繁事务,神衰思困,便忆起茶的益思提神的好处,颇想饮茶,“吾渴见卿久矣”。于是命人上茶,得茶很高兴,又恢复了饮茶的习惯。五关于茶法上方欲南诛两越,东击朝鲜,北逐匈奴,西伐大宛,以兵革为事。而大司农奏计国用不足,上深患之,以问嘉。嘉为之进三策,其一曰:“榷天下之利,山海之资,一切籍于县官。”行之一年,财用丰赡,上大悦。兵兴有功而还。上敛其财,故榷法不罢。管山海之利,自嘉始也。

“嘉为之进三策,其一曰:‘榷天下之利,山海之资,一切籍于县官。'”指税茶法与茶叶专卖法。《旧唐书? 德宗本纪》:“建中三年……判度支赵赞上言:……竹、木、茶、漆皆什税一。”“贞元九年春正月……癸卯,初税茶,岁则钱四十万贯。从盐铁使张滂所奏。茶之有税,自此始也。”《旧唐书?文宗本纪》:“(太和)九年……冬十月……王涯献榷茶之利。乃以涯为榷茶使。茶之有榷税,自涯始也。”《旧唐书?郑注传》:“郑注,绛州翼城人……初浴堂召对,上访以富人之术,乃以榷茶为对。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直,分命使者主之。帝惑其言,乃命王涯兼榷茶使。”赵赞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建议收茶税,贞元九年从张滂所奏开始实行。茶叶专卖法由郑注建议,唐文宗太和九年以王涯兼任榷茶使而正式实行。茶叶税法,专卖法始于唐,非始于汉,苏轼这里也使用“小说家言”。

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爵其子”,喻建茶继续上贡。贡茶不限于建安,凡附近品质良佳之茶均得每年上贡,故谓“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贡茶形成制度。

夫先王用于国有节,取于民有制,至于山林川泽之利,一切与民,嘉为策以榷之,虽救一时之急,非先王之举也,君子讥之。或云山海之利,始于盐铁丞孔仅、桑弘羊之谋也,嘉之策未行于时,至唐赵赞,始举而用之。

“嘉为策以榷之”,是指榷茶之法。榷茶法自唐代以开始便有不同看法,《旧唐书?文宗本纪》:“(太和)九年……十二月壬申朔,诸道盐铁转运榷茶使令孤楚奏:榷茶不便于民,请停。从之。”《旧唐书?李珏传》:“珏上疏谓,榷率本济军兴,而税茶自贞元以来有之,方天下无事,忽厚敛以伤国体,一不可;茗为人饮,与盐粟同资,若重税之,售必高。其弊先及贫下,二不可;山泽之乡无定数,量斤论税,以售多为利,若价目腾踊,则市者稀,其税几何,三不可。陛下初即位,诏惩聚敛。今反增茶赋,必失人心。帝不纳。”对于茶税和茶叶专卖制度,历史上有许多人持反对意见。故谓“榷茶‘虽救一时之急,非先王之举也,君子讥笑之'”。

管山海之利,盐铁收税,实始于汉武帝时的大农丞孔仅、大司农桑弘羊,叶嘉托为汉代人,乃苏轼的“小说家言”。属虚拟。茶税始于唐德宗时赵赞的提议,故谓“至唐赵赞,始举而用之。”茶税出于唐人赵赞的建议。

苏轼诗文书画俱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亦是著名的茶人、茶文化专家。除《叶嘉传》外,苏轼还创作了数十首茶诗词,量多质佳。叶嘉其实是苏轼自身的人格写照,更是茶人精神的象征。《叶嘉传》是苏轼杰出的文学才华和丰富的茶文化知识的结合的产物,是茶文学中的一篇奇文杰作。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在中国文学史上球星闪耀的苍穹中,苏轼不能不算是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降生,曾一度使蜀地的山川秀水相形之下黯然失色。是蜀地的丰草沃土孕育了他博大的文人气质,也造就了他的伟大。 苏轼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山色空蒙雨亦奇”,“春江水暖鸭先知”透露了渺焉入无形的“物之妙”。苏轼的词,开创了一代豪放派新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十年生死》)开创了悼亡词之首创。 苏轼虽才学满天下,仕途却非常坎坷,多次遭贬折。在他的诗词中,也常常流露出人生不得意的抑郁之情,甚至于“欲乘风归去”,然而多数情况下他的抑郁之情都是短暂的,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他一生坎坷,却始终能保持那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这种豁然,这种旷达不是每个文人都能到达的境界。所以苏轼那种“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一直为后世文人所敬仰。 素食知识渊博,思想豁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气氛中如鱼得水。苏轼不仅对儒释道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他们本来都是相同的。他曾说过:“庄子盖住孔子者”,庄子对孔子的态度是“阴挤而阳助之”(《庄子祠堂记》)。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

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2)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思想时速是人生哲学观的基础。 苏轼其人,不仅后来的士大夫们喜欢他,而且当今的人们也喜欢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其作为典范的魅力,每每激发和启迪我们从而去激发传统文化社会中的辩证运动。不仅如此,通过苏轼人生哲学的研究,我们还可以领悟到,在出仕与隐退,理想与现实,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中,一个诗人的灵魂是怎样挣扎,解脱,回旋和升腾的。 一.出仕与隐退.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入仕后奋力有用世之态.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朝政且勇于进言.长时间在宦海沉浮,反复面临人生抉择. 尤其是感到失落以及政治上受挫,遭遇贬谪时,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他的'主心骨'.在与王安石同朝而仕中,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他在外任时勤于正事.他先后在杭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灭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越。甚至在贬到惠州时,他还捐助修桥两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按照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处在被疏或自疏的境地,必将坚守独善之道了,但苏轼那种“致君尧舜”的积极入世却是从小就扎根在心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总是促使他不自觉地“居庙堂之上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即使是“处江湖之远”他也不单单是只忧其民,而总是找机会为国家出谋献策。他44岁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在离开黄州而往汝州

苏轼古诗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董传①留别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②,强随举子踏槐花③。 嚢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④。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⑤新湿字如鸦⑥。 【注】①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即将赴汴京春试。②瓠叶:化用《诗经?小雅》“幡幡瓠叶,采之亨之”(“亨”同“烹”)的典故,言其宴席上菜肴粗陋、简约。 ③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正是举子应试的时间,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④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⑤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⑥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本应写作“生涯裹粗缯大布”,词人颠倒词序增强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清贫是董传的生活常态。 B.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说明董传志向远大,不甘心过这粗茶淡饭的贫苦日子,决心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 C. 颈联中“寻春马”“择婿车”两个典故,暗含苏轼对董传的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华迷乱了心智。 D. 诗歌刻画了董传形象,他虽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不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15. 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汩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菠”“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 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 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 词中有景,景中寓境。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15. 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郭纶① 苏轼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 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我当凭轼与寓目②,看君飞矢集蛮毡。 【注】①这是苏轼23岁时的作品。郭纶本为河西弓箭手,屡有战功。仁宗康定元年九月,西贼寇三川寨,郭纶固守,定川堡得不陷。②寓目:过目,观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提到郭纶本是河西勇士,如今却无人认识;这位昔日猛将只是在傍晚时分,闲坐渡口,看经过船只来打发时间。

水调歌头欣赏解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年代: 宋作者: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品赏析 【注释】: 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⑦婵娟:月色美好。【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

茶文化发展历程

茶文化发展历程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 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 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 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宋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 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 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 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 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 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 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 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 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

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 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四吨发展到1998 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 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 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 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 经济贸易发展。 “饮茶’与“饮早茶” “喝茶”在粤语方言里称作“饮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 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 热情、友好和礼貌。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具有较浓的商品经济的特色。广州较早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馆、茶寮、茶居、茶楼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至清代,广州的茶市渐趋兴旺,出现一批颇具特色的茶楼。民国时期,广州茶市的兴旺势头有增无减,经久不衰。 “饮早茶”是广州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早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苦力”;饮茶去处遍布城市乡镇,广州茶楼之多可为全国之最。

苏轼的“人生如梦”(一)

苏轼的“人生如梦”(一) 摘要:苏轼“人生如梦”观,形成于任徐州太守时期,定型于“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时期。苏轼的“人生如梦”既不仅是一般文人在政治坎坷时期的自我排遣,也不仅停留在陶渊明式关于生命短促的慨叹上,而是在大乘佛经尤其是《圆觉经》的影响之下,在参究佛家“如幻三昧”中的梦觉不二含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儒佛整合式的生命体验。这一生命体验渐老渐熟。这表现在他以如梦观整合、升华了他的人生思想,并始终保持一种亦儒亦佛,非儒非佛而又圆融统一,超然离执而又积极用世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关键词:苏轼;人生如梦;《圆觉经》;如幻三昧作者简介:郑群辉,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广东潮州521020) 苏轼“人生如梦”的观念,非常引人注目。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这一题目发表的学术论文就不下10篇,主要就苏轼的词展开探讨,涉及苏轼这一观念的思想来源以及对这一观念持“消极”说的重新评价等。这些论文对所探讨的问题还不够深入细致,或仅满足于从苏轼某篇作品进行引申发挥。另有一些学者在其著作当中附带提及这一问题的,例如较早注意到苏轼喜写梦的孙昌武先生,认为苏轼深受佛家“人生如梦”观的影响,而佛家讲“如梦”,是因为我、法两空,比中国固有的老、庄思想深刻得多。这一见解非常精辟。张再林的《唐宋士风与词风研究》一文在列举了大量苏轼词中例句后,认为“人生如梦”是其词表现得最为深沉、动人的感慨之一。张丽华则统计出在苏轼近350首词中,使用“梦”字达80多次。但上述学者均未展开讨论。 其实,苏轼喜写梦,并不局限于其词,其诗、散文、笔记小说中均有。据笔者所知,在其诗中所用“梦”字要远远超出其词,至于以梦为题的诗、梦中作诗以及记梦诗、叙也非常多;笔记小说里,《东坡志林》卷一列了“梦寐”专条共十一事,此外一大批铭、颂、书信也屡屡提及梦。除却记梦题材的作品,“人生如梦”的确是他许多作品中最为深沉的感慨之一。这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人生如梦”难道是苏轼的套语、口头禅,用以故作旷达,甚或是他思想中的悲观消极的表现?如果不是,而是他本人深切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又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有哪些具体表现,我们又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价他这种人生观? ]一、“人生如梦”观的基本涵义及苏轼这一观念的定型期 我们考查苏轼的诗词与文集可知,他的关于“人生如梦”的思想观念,最初发轫并形成于知徐州时期,而定型于黄州时期。欲知其“人生如梦”观的定型,先必溯源其“人生如梦”观念,明其“人生如梦”观念的基本内涵。 苏轼“人生如梦”观念的理论成因得力于佛教。正如孙昌武先生所说,“‘如梦’是(佛教)大乘十喻之一,是佛家人生观的表现”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9页。 ,“人生如梦”是一个佛教概念。中国本土虽然也有庄周梦蝶、蕉叶覆鹿、南柯春梦等寓言,但把梦与宇宙人生明确而紧紧联系起来,并予以最为深入论述的,却是佛教。大乘佛教无论是般若系还是唯识系的各种经论,无不连篇累牍地提到以梦为诸法本质的譬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最著名者,如《大般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六等以十种譬喻说明诸法空相: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等,此即所谓“般若十喻”,其中即有“如梦”一喻。又如《维摩经#8226;方便品》表示“人身无常”之十喻,也举出梦喻。至于《金刚经》结尾的“六如偈”,更是最广为人知的偈子。其实,佛教“人生如梦”应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人生是一场迷梦,盲目而缺乏方向,缺乏自觉性,并且无法把握自已的命运,就好像人在做梦时无法掌控自己的潜意识心理活动一样。二是指人意识到人生、世事的虚幻性、不实性,人生是一场梦幻。前者就迷而言,后者就觉而说,前者是身处其中的迷情,而后者却是跳脱出来的觉悟,含义相反而相生相成,互为因果。“只有一个因为无意义、盲目及缺乏方向而觉绝望的人才能有机会找到方向。要能因自己身处的处境而感到绝望,一个人需要在大量的理智与

苏轼的诗文名篇赏析

苏轼的诗文天地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苏东坡的诗文名篇(共16首/篇),感受其诗文风格的多样性。 2.在学习诗词的基础上,了解苏东坡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提示——(1)可以选择其中的部分诗文来学。(2)在学生通读的基础上,抓住每一首诗的诗眼,了解诗文的写法和意境即可,不必深究。(3)熟读成诵。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解读: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2.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解读: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3.於潜僧绿筠轩(节选)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解读: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 4.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读: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5.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解读: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6.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解读: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7.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 建平中学高一<1>班李雪莹16 【内容摘要】历来研究苏轼的学者,无不被他诗词中那份潇洒旷达、豪放飘逸、仗义执言所感染,一再地想挖掘这些词风形成的原因。也许历史上也有许多背景与他相似的人,但为何却只成就出“世上不可无一难得有二”的大文豪书东坡?在此,我想从苏东坡的家庭、政治思想、经历、学养等方面追根溯源,浅析苏轼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苏轼,家庭,政治思想,经历,学养,北宋诗词发展大背景——————————————————————————————————苏轼一开始就能从众多学者中脱颖而出,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说的正是苏轼三父子。在宋朝,苏氏可以说是当时的文学世家。其父苏洵发奋虽晚,但非常用功。苏轼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勤勉学习的影响。从小热爱读书的习惯到苏轼做官后仍在一直延续,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记载:“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如此发奋学习,也不奇怪他日后会成为一代文化巨匠。 当然能使苏轼获得巨大成也包括他自身的诗词天赋。在苏氏一族日日文化熏陶与苏轼过人聪慧的有益影响下,年未及冠的苏轼已经能“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这也为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苏洵最先替苏轼打开文学大门,那欧阳修则是引领苏轼踏入文学界的第一人。 北宋散文家欧阳修和苏轼是宋代“古文运动”领袖。后来两个人成为宋代

散文史上相提并举的两位杰出学者,并称“欧苏”,在词的风格上都属于豪放派。欧阳修为人严谨,但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竭力赞美与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而苏轼就是在那些被伯乐慧眼识中的才子里,一匹脱颖而出的千里马。 欧阳修发现苏轼才能的经过,也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某一年欧阳修担任礼部省试的主考官。其中一名考生所作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与《春秋对义》让欧阳修赞叹不已,并毫不犹豫地将其列为第一名。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这两篇文章,均出自苏轼之手。从此他对苏轼青睐有加,多次提拔他。他曾在《与梅圣俞四十六通》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欧阳修慧眼识金,提拔了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苏轼能被欧阳修这样当时的大文豪所赏识,也算是一种幸运,不过客观原因还是他出众的文采能够力压群雄。欧阳修的支持更巩固了苏轼在宋朝文学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地位,也给了苏轼不断向前的动力。 如果说苏轼的才华本该使他的文学之路一帆风顺,那么政治上一次次的挫败则成为影响苏轼形成其独特诗风的重要因素。 就经历而言,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足迹所履近二十多处。当时北宋宰相王安石提倡新法——发展经济。但由于没有资本支持,这一举措势必要加重赋税征敛。苏轼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改革,也反对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他处在这么个尴尬的地位却要倔强地坚守自己的观点,于是被新旧党相互排挤。而这段时间正好落在苏轼充满斗志与理想的年龄段,所以苏轼的诗风

《水调歌头 苏轼》 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复习及中考试题精选 备课人:邵秀娟高景涛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qùe):宫殿。

3、归去: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不该。 9、何事:为什么。 10、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11、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12、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13、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三、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苏轼诗词赏析

苏轼诗词与赏析 【年代】:宋【作者】:苏轼【作品】:水调歌头 【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赏析: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一片深情,情深到归于寂静无声。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 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着泪一行一行流淌。 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才寸断。梦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何等彻骨的凄凉!写到此处如断弦之音,逼人潸然泪下,真是无情到此也断肠。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发前人未发之语,寒风烈酒,尽洗绮罗香泽之态,大歌慷慨豪越之曲,此词也须执铁板唱来,方能入耳。气势如挟风雷,东坡为人豪爽豁达,才能作此等佳篇流传于世。 苏轼——《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赏析: 深红绿暗景,黄童白叟人,其乐融融,热闹非凡。麋鹿猿猱跑来与人共欢,如见其眼神四转,既怯且喜的样子,机灵可爱之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摘要:在宋代文坛中,苏轼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继承盛唐诗歌的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现手法,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开辟出宋诗的新生命。而在词的创作上,苏轼更是摆脱了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无论是豪放词还是婉约词,都开始充分表现出作者的个性。 关键词:苏轼诗词理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宋代最有影响的作家,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他学博才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词的开山祖,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教的学说,显著特点是“杂”,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各家思想似乎对他都有吸引力,然而,他是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的,又大致以“外儒内佛”的形式把二者统一起来。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没有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的空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也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挺立的意味。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佛老的静达放旷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成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 宋代美学思想的一大特点,便是开拓诗的境界,追求诗中蕴涵的哲理内涵,即所谓诗的“理趣”。在这方面取得最大成功的可以说是苏轼。苏轼具有思想自由,旷达敏锐,性格豪放开朗,富于创新精神的特点,加之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这在其诗歌创作中成为一种艺术追求审美的理趣色彩。作为政治家他有洞察世事的头脑和治世才干,作为诗人又有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气质。一方面常有沸腾的儒家志士的报国热情,一方面却有顺乎自然,随缘自娱的佛老“看穿”态度,这种进退出处的复杂心情加上他升降浮沉的生活经历,形成了勤于和善于思考的性格特征,从而也使他的作品显示出更加深厚的艺术底蕴和耐人咀嚼的哲理内涵。 苏轼诗歌现存二千七百余首,内容极其丰富,有描写山水景物的,有酬和陶渊明诗作的,也有为画作题诗的,在这些诗歌当中很多都蕴含着理趣。 1、山水诗中见理趣

茶文化兴趣活动总结

茶文化兴趣活动总结 我县茶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形成的种茶、制茶、品茶的文化习俗内涵丰富,是我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育局关于茶文化进校园的精神,幼儿园为激发广大师生学习“千年茶乡”文化的热情,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推进我县茶文化的传承和茶业经济的发展。把茶文化普及作为教学工作重点,开设了茶文化课,实现普及茶文化从娃娃抓起的愿望,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大投入,营造良好环境 为弘扬茶文化,从小培育幼儿对茶文化的浓厚兴趣,丰富幼儿园的活动与生活,幼儿园积极开展茶课题研究和幼儿茶艺活动。茶娃爱茶、懂茶、学茶艺活动以新的形式在园里亮相。首先是建立了丰富的校园茶文化阵地:幼儿园校园四周设立了茶文化长廊,教室走道的墙面上,有孩子的绘画作品和师生共同布置“我爱千年茶乡”环境创设,每班活动室内醒目位置创设“家乡特产”区角活动。“昌宁茶品牌”、“茶道茶俗”、“饮茶有益”、“泡茶十法”……一幅幅版面,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向全园师生介绍了茶的历史、茶的礼仪、茶的作用等,营造出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在浓郁的茶文化氛围中,孩子们增长了见识,学到了茶叶常识,感受到了茶文化魅力。 1

其次是在县茶办、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添置茶艺活动室设备,缝制茶艺表演服,满足茶艺活动课程的物质需要。 二、创新模式,构建本土课程 让幼儿学茶、知茶是我园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情感教育的体现,使孩子们从小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通过学习茶文化,开阔幼儿视野,增长知识。 创新养成教育。中班、大班孩子每周上一节茶课,了解茶的基本知识,学习简单的茶的冲泡。小朋友天性爱玩、好动,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因此,我们要抓住幼儿的特点,在教学中用实物操作,争取每组6个小朋友都能操作一套茶具,这样小朋友就不容易分心。茶艺要求三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这对那些好动的小朋友来说,是让他们安静下来的好办法。 创新情感教育。11月23日起我园开展“科学保教——《指南》引领下的幼儿园半日活动”教研活动,在为期三周的教学研讨中,一节节茶文化课上得有声有色,新颖别致。如《昌宁茶叶香》、《会跳舞的茶叶宝宝》、《泡茶》等活动设计,将茶农家中、茶企业中,茶叶的生产、加工制作成课件、视频,让孩子对茶叶生产、制作、泡饮等有了更直观的学习,让他们从小感受茶叶生产、制作的艰辛,从而懂得孝敬父母、长辈,让他们从小体验茶文化、从而热爱家乡、热爱茶文化。 创新道德教育。在班级开展的角色游戏“为您服务”2

品读苏轼 感悟人生

品读苏轼感悟人生 ——《赤壁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感知文章感受苏子感悟人生。领略中国古典文化中文人的魅力。 走进文本,走出文本。通过朗读增强语感,感受行文中的“乐”“悲”“喜”,感爱大起大落激荡的人生;通过小组讨论加强思想交流,探究苏轼的人生及智慧;通过古今比较,增强对历史人物的了解,深入解读苏轼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活动练笔让学生在内心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走出文本,获得更深层次的人生感悟。 教学设计 品读苏文《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我们感受到他(求真务实、科学)的人生;品读苏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感受他(柔情似水、多情)的人生;品读苏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感悟他(灵活多变、智慧)的人生。下面从课文中选取三个片段,请三位同学分别来朗读一下。 二、朗读 放视频,配画面音乐及字幕。分别从“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到“羽化而登仙”,“方其破荆州”到“而今安在哉?”“且夫天地之间”到“而吾与子这所共适”。 思考:从这三个片断的朗读中,一个被贬之人与历史文化丰富的赤壁相遇会有怎样的人生碰撞和感悟?(选精彩语段锻炼学生的颂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分小组讨论 接下来给大家推荐一位同学的读书方法。(PPT展示) 这是我第一次看书看得那样痴迷,每一句都想咀嚼,都想揣摩透作者的意图。我第一次真正地深深地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它可以让你不知不觉中受到它的感染,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它的模式。--蒋冬梅 注意体会“咀嚼”、“揣摩”、“感受”“感染”“进入”可以作为我们品读文章的五步骤。先默读,做圈点批注,重在思考在文本中传达了苏子怎样的人生状态。 然后将班上同学分为三组,各小组品读一部分,并展开讨论,各小组长收集本小组信息,以便作主题性总结发言。(以学生自己得出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效果更佳,小组活动要自由又要规范,要提高效率) 四、分享第一小组学习体验 1、交流发言(例举): 生1:在第一部分文段中我感受到:清风拂面,水波平静。烦恼吹走了,忧愁吹走了,不快吹走了,心宁静了。诗人完全沉浸在这一片爽朗而又澄澈的江面上,顿时感受到一份内心的悠然自乐。这是一种惬意的人生。 生2:月亮似乎应了诗人多情的呼唤,从东山上升起,久久不忍离去,在斗牛间徘徊,似乎在欣赏人间美。明月江风与诗人互为风景,形成互动。有了月光的浸染,雾气茫茫便横浮江面,粼粼的波光与茫茫的夜空连成一片,天地浑然一体,让人的心境开阔疏朗,无拘无束,从而产生一种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神仙似的人生体验,到达极乐世界。我觉得此时的苏轼仙风道骨,超然尘世。 2、小结引申: 著名作家巴金读此文,认为此文“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确,在这如歌的文字中,我们体悟到苏子如诗的人生,可歌可咏,他的仙风道骨超然尘世,让我们宛然觉得人生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诗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诗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词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 山东省诸城市) 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5.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6.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7.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8.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诗词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诗词赏析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

弘扬茶文化的心得体会5篇

弘扬茶文化的心得体会5篇 弘扬茶文化的心得体会一 上完茶文化后,我感触良多,从中学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老师的和蔼可亲让我对茶文化的课更是兴趣极高,很高兴也很幸运可以选到一门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茶道知识并能了解人生道理的课。 就快毕业了,以后的路不知道怎么样,心中的理想是那么的广大,但是有抱负没有行动是不行的,在茶文化中我了解了一种叫三味茶的少数民族的茶,先苦后甜,就像人生一样,必须经过拼搏才能得到成果,懒懒散散,毫无上进,没有吃苦能力的人生是没有作为的,作为我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要有大学生的优越感,凡是要从低做起,要能吃苦才能感到苦后的甘甜。 茶道是一门学问,在古代,古人一对茶道的礼仪就有很严格的要求,就像做人处事一样,严谨得体,高贵典雅,学习茶道后我了解了一些古人的引茶心得,掌握了一些对自己文学方面很有帮助的古文知识,从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我看来茶道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艺术一种人生道理 。 茶的一生也同样像人的'一生,必须经过很多的荆棘与曲折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才能把茶最浓郁的清香散发出来,用平和

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修养是靠自己的努力。即使面对困苦与艰难,也要用一种淡定,宁和的心态对待,用修养的力量让自己更加美丽动人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 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这个学期的茶文化课上完了,以后我相信还是有机会接触有关茶道的,现在学到得知识将为我以后奠定基础,我会紧跟老师教导及茶道人生道理去迎接我接下来面对的社会,好好生活,坚强做人! 弘扬茶文化的心得体会二 茶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

苏轼的《水调歌头 中秋》赏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赏析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至苏轼(1037-1101)有了更大的变化和发展。胡寅《酒边词序》云:"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这意味着,苏轼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偏见,提高了词的思想境界,从而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并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能力。苏轼这首《水调歌头·中秋》,便足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此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1076)。那年,苏轼四十一岁,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中秋节那天,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整夜的酒,直到天亮。在酩酊大醉中,他写了这首词,既以遣怀,又用来表示他对弟弟苏辙的怀念。因为他兄弟俩已多年不见面了。 一开头,词人就端起酒杯向着青天发出了一个离奇的问题:"明月几时有?"这显然是屈原《天问》传统的继承和延续。这样就把读者登时带入遥远的邃古年代和无垠的寥廓天宇中去了。它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象,并表现出词人天真的情趣和深邃的思考。 唐代诗人张若虚曾问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李白也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如果说,张若虚在诗中用精致流利的语言创造出一个澄莹生动的境界,蕴涵着无比诱人的旨趣;那么,李白在诗中则表现得更超脱、更豪迈。李白不慌不忙地在探求着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苏轼此词虽然它语气更迫切,而胸襟却更显豁达了。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突兀的设问,表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苦闷,因而神思飞越,一下子闯进月宫里去了。月宫里也许很美好吧?"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弘扬茶文化心得感悟

弘扬茶文化心得感悟 #弘扬茶文化心得感悟范文1# 上完茶文化后,我感触良多,从中学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老师的和蔼可亲让我对茶文化的课更是兴趣极高,很高兴也很幸运可以选到一门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茶道知识并能了解人生道理的课。 就快毕业了,以后的路不知道怎么样,心中的理想是那么的广大,但是有抱负没有行动是不行的,在茶文化中我了解了一种叫三味茶的少数民族的茶,先苦后甜,就像人生一样,必须经过拼搏才能得到成果,懒懒散散,毫无上进,没有吃苦能力的人生是没有作为的,作为我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要有大学生的优越感,凡是要从低做起,要能吃苦才能感到苦后的甘甜。 茶道是一门学问,在古代,古人一对茶道的礼仪就有很严格的要求,就像做人处事一样,严谨得体,高贵典雅,学习茶道后我了解了一些古人的引茶心得,掌握了一些对自己文学方面很有帮助的古文知识,从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我看来茶道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艺术一种人生道理。 茶的一生也同样像人的’一生,必须经过很多的荆棘与曲折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才能把茶最浓郁的清香散发出来,用平和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修养

是靠自己的努力。即使面对困苦与艰难,也要用一种淡定,宁和的心态对待,用修养的力量让自己更加美丽动人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这个学期的茶文化课上完了,以后我相信还是有机会接触有关茶道的,现在学到得知识将为我以后奠定基础,我会紧跟老师教导及茶道人生道理去迎接我接下来面对的社会,好好生活,坚强做人! #弘扬茶文化心得感悟范文2# 茶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