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颅底脊索瘤的MR表现分析及鉴别诊断

颅底脊索瘤的MR表现分析及鉴别诊断

颅底脊索瘤的MR表现分析及鉴别诊断
颅底脊索瘤的MR表现分析及鉴别诊断

常见肿瘤的TNM分期

常见肿瘤的TNM分期 鼻咽癌: T:原发瘤 T1—肿瘤局限在一个部位 T2—肿瘤侵犯超过一个部位 T3—肿瘤侵犯鼻腔和/或口咽 T4—肿瘤侵犯颅底和/或脑神经 N:颈部区域淋巴结 N0—没有摸到颈部舯大淋巴结 N1—同侧颈淋巴结单个转移,最大直径≤3cm N2a—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3cm,但不超过6cm N2b—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6cm N2c—两侧或对侧颈淋巴结转移,直径<6cm N3—颈淋巴结转移,直径>6cm M: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TNM分期 Ⅰ期—T1N0M0 Ⅱ期—T2N0M0 Ⅲ期—T3N0M0,T1N1M0,T2N1M0,T3N1M0 Ⅳ期—T4N0-1M0,T1-4N2-3M0,T1-4N1-3M1 中线淋巴结可认作同侧淋巴结。 食管癌: T:原发肿瘤 TX—原发肿瘤不能评估 T0—原发肿瘤大小、部位不详 Tis—原位癌 T1—肿瘤浸润食管粘膜或粘膜下层 T2—肿瘤浸润食管肌层 T3—肿瘤浸润食管外膜 T4—肿瘤侵犯食管邻近结构或器官 N:区域淋巴结 NX—区域淋巴结不能评估 N0—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N1—区域淋巴结有转移 区域淋巴结的分布因原发肿瘤位于不同食管分段而异。对颈段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为区域淋巴结;对胸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为远膈淋巴结。此时如有肿瘤转

移则为远处转移。同样对下胸段食管癌、贲门癌,胃左淋巴结转移为区域淋巴结转移;对颈段食管癌,腹腔淋巴结为远处转移。 M:远处转移 MX—远处转移情况不详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TNM分期 0期—TisN0M0 Ⅰ期—T1N0M0 Ⅱa期—T2N0M0,T3N0M0 Ⅱb期—T1N1M0,T2N1M0 Ⅲ期—T3N1M0, T4,任何N、M0 Ⅳ期—任何T,任何N、M1 肺癌: T:原发肿瘤 TX—痰液中找到癌细胞,但X线或支气管镜检查未见病灶;或再治病人其原发灶大小无法测量 T0—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原位癌 T1—肿瘤≤3cm,局限于肺或脏层胸膜内,支气管镜检查肿瘤近端未累及叶支气管;或任何大小的浅表肿瘤仅局限在支气管壁蔓延,若延伸超过叶支气管到达总支气管,也作为T1。 T2—肿瘤>3cm,或肿瘤侵犯叶支气管,但距离窿突2cm以外;或肿瘤浸润脏层胸膜;肺叶的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但未累及全肺 T3—任何大小的肿瘤,直接累及胸壁(包括肺上沟瘤)、膈肌、纵隔胸膜或心包,但未累及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或椎体;或肿瘤在气管内距隆突不到2cm,但未累及隆突;全肺的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 T4—任何大小的肿瘤累及纵隔、心脏、大血管、气管、椎体、气管隆突或有恶性胸水。 N:区域淋巴结 N0—无淋巴结转移 N1—支气管旁或同侧肺门淋巴结转移 N2—同侧纵隔淋巴结和隆突下淋巴结转移 N3—对侧纵隔淋巴结、对侧肺门淋巴结转移;同侧或对侧斜角肌或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M:远处转移 M0—无或未发现远处转移 M0—有远处转移,或有颈部淋巴结转移 TNM分期 隐匿癌—TXN0M0 0期—TisN0M0 Ⅰ期—T1N0M0、T2N0M0 Ⅱ期—T1N1M0,T2N1M0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一、胶质瘤 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40%),占颅内肿瘤的17%。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 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I-Ⅳ级: I 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 另一种为三类法,即“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其中I、Ⅱ级相当于“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 Ⅲ级相当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 “良性”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25%-3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 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 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影像学表现】 1.CT: (1)幕上I、Ⅱ级星形细胞瘤: 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 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水肿少见且较轻。 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 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肿瘤多有脑水肿。 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若沿胼胝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 (3)小脑星形细胞瘤: 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 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壁结节较大,在1 cm 以上。 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 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脑干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2.MRI: (1)幕上星形细胞瘤: T1WI 略低信号,T2WI 高信号。 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 肿瘤内出血多数在T1WI、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 钙化在T1WI、T2WI 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CT。 Gd—DTPA增强扫描: 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 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 肿瘤四周水肿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瘤。 (2)小脑星形细胞瘤: 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较多见(29床孙其豪),其囊变率高,水肿较轻,边界相对清晰。

最新耳鼻喉科手术分级(1)

耳鼻咽喉科一类手术 1、耳前瘘管摘除术 2、鼓膜穿刺/鼓膜切开/鼓膜置管术 3、外耳道良性肿瘤切除术 4、耳廓假性囊肿切开搔刮术 5、耳后骨膜下脓肿切开术 6、鼻中隔粘膜划痕术(鼻衄止血) 7、上颌窦穿刺术 8、扁桃体周围脓肿切开排脓术 9、间接喉镜下声带息肉/囊肿摘除术 10、间接喉镜下会厌小囊肿摘除术 11、腮裂脓肿切开排脓术 12、外耳道、鼻腔、口咽异物取出术 13、耳外伤或感染清创缝合术 14、鼻外伤清创缝合术 15、上鼻甲粘膜下部份切除术 16、鼻前庭囊肿摘除术 17、鼻中隔偏曲粘膜下纠正术 18、鼻内镜下鼻腔止血术 19、鼻腔粘连松解术

20、上颌窦根治术 21、间接喉镜下咽异物取出术 22、腺样体刮除术 23、腭扁桃体剥离术 24、腭扁桃体挤切术 精品文档25、咽后脓肿切开排脓术 26、茎突截短术 27、支撑喉镜检查术 28、气管切开术 29、食道镜检查+异物取出术二类手术 1、单纯乳突凿开术 2、鼓膜修补术 3、外鼻肿块切除术 4、萎缩性鼻炎相关手术 5、环杓关节复位术(间接喉镜或支撑喉镜) 6、环甲膜切开术 7、甲状舌骨囊肿/瘘切除术8、颈外动脉结扎术 9、乳突根治术 10、改良乳突根治术 11、鼻内镜下额窦、筛窦、蝶窦开放术12、鼻内镜下鼻腔良性肿瘤摘除术13、鼻侧切开术 14、悬雍垂腭咽成形术

15、支撑喉镜下喉部手术 16、喉裂开术 17、甲状腺腺叶切除术 18、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19、腮腺浅叶切除术 20、颌下腺切除术三类手术1、外耳道成形术2、鼓室探查及鼓室成形术(Ⅱ、Ⅲ、Ⅳ、Ⅴ型)3、外耳、中耳畸形成形术4、面神经探查及减压术5、前庭神经切断术或迷路切除术6、面神经梳理术(含绞扎术)7、颞骨次全切除术8、上颌骨次全切除术9、额窦或筛窦囊肿切除术(鼻外进路)10、鼻中隔穿孔修补术11、颅颌面骨异常整形术12、外鼻、前鼻孔成形术13、鼻咽、口咽狭窄/闭锁成形术14、经硬腭或鼻内镜下鼻咽纤维血管瘤摘除术15、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16、面中部掀翻术17、咽侧肿块摘除术(经颈侧或口咽)18、显微镜下喉部病变切除术(含激光术)19、喉外伤清创缝合术20、半喉(垂直、水平)切除术+成形术21、腮裂囊肿/瘘切除术22、甲状腺肿瘤切除术23、颈部巨大肿块切除术24、根治性或功能性颈廓清术 25、支气管镜检查+异物取出术 26、支气管镜下气管、支气管肿瘤切除术 27、经颈侧切开食道异物取出术 28、食道周围脓肿或上纵隔脓肿切开引流 术 29、食道镜下食道狭窄扩张术 30、胸锁乳突肌带蒂皮瓣移植术 31、胸大肌、斜方肌带蒂皮瓣移植术 32、咽瘘修补术

脊索瘤的临床表现

脊索瘤的临床表现 作者:匿名来源:癌症救助网; 时间:2011-4-21 13:55:49 颅内脊索瘤一般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平均可达3年以上。头痛为最常见的症状,约70%的病人有头痛,常呈弥漫性,可向后枕部或颈部扩散。 颅内脊索瘤一般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平均可达3年以上。 头痛为最常见的症状,约70%的病人有头痛,常呈弥漫性,可向后枕部或颈部扩散。头痛性质呈持续性钝痛,一天中无明显变化。如有颅内压增高则势必加重,头痛原因考虑与肿瘤浸润颅底有关。如头痛位于枕颈部,头颈部活动可加重或诱发疼痛,常提示枕骨髁受肿瘤侵犯。展神经受损引起的复视亦多见(60%一90% )。多发性脑神经损害和长束损害也较常见。约一半患者可出现鼻塞、咽部异物感和吞咽不适,原因是由脊索瘤突人鼻咽部引起。 1 .根据脊索瘤的临床表现,可分为: ( l )斜坡型脊索瘤:主要表现为Ⅵ、Ⅷ脑神经损害的症状,同时可伴有对侧的长束损害。其中,双侧展神经损坏为其特征。如肿瘤向小脑脑桥角发展,可出现听力下降、眩晕、耳鸣等症状。因肿瘤常压迫第三脑室后部和导水管,使之向后上方移位,故斜坡型脊索瘤可伴有一定程度的脑积水,但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因肿瘤生长缓慢而不明显。斜坡型脊索瘤常突到鼻咽或浸润1个或多个鼻旁窦而在神经受累以前引起鼻咽症状,如此时察看鼻咽腔,约30%的患者可发现肿瘤。 ( 2 )鞍旁型:由于展神经在颅内行程较长,且展神经的近端常是肿瘤的好发部位,因此鞍旁型脊索瘤主要表现为以展神经(Ⅵ)受累为主的Ⅲ一Ⅵ对脑神经损害的症状。 ( 3 )鞍内型:表现为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及垂体功能紊乱。男性可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女性则表现为闭经。 2 .另外,ALMefty ( 1997 )等根据肿瘤的解剖部位以及手术人路提出一种新的分型方法,有较强的实用性。 ( 1 )Ⅰ型:肿瘤局限于颅底单个解剖腔隙(如蝶窦、海绵窦、下斜坡、枕骨髁等),瘤体小,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此型易于全切除,预后较好。 ( 2 )Ⅱ型:瘤体较大,侵犯2个或2个以上颅底解剖腔隙,但通过一种颅底入路可切除肿瘤。临床上以此型最多见。 ( 3 ) Ⅲ型:肿瘤广泛浸润颅底多个解剖腔隙,需联合应用2种或2种以上颅底入路才能切除肿瘤。此型肿瘤手术难度大,疗效较差。

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的介绍和比较

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的介绍 一、质子治疗 质子治疗:氢原子核中的质子通过粒子加速器释放高能量射线的治疗。 二、重离子治疗 重离子,是指重于2号元素氦并被电离的粒子。所谓重离子就是比电子重的粒子。应用于放射线治疗的重离子通常是指碳素离子。 利用重离子加速器将碳离子加速到光速的70%左右,再利用形成的碳离子束流进行照射。

三、粒子(质子、重离子)治疗的优势 a. X射线进入人体时在皮肤附近释放的能量最高,进入人体后则会逐步降低能量,所以到达肿瘤时就不一定是能量最高杀伤力最强的时刻,达不到充分的治疗效果;而且射线会在穿透肿瘤后继续释放能量,损害周围的正常组织。而粒子,可以进行调节,达到我们的期盼:在皮肤附近以及到达肿瘤之前抑制能量的释放,一旦到达肿瘤时便会瞬间释放大剂量的能量,经过肿瘤后又马上停止释放能量(布拉格峰,Bragg 峰)。简而言之,就是射线在体内的分布较传统射线更集中,更优质。减少毒副反应,减少第二原发肿瘤。 b. 重离子和质子有足够的放射剂量能到达体内更深部位的肿瘤。

四、粒子(质子、重离子)治疗的适应症 没有远处转移,(原则上)没有淋巴结转移,局限在某一部位的肿瘤,适合进行质子重离子治疗。黑色素瘤、骨和软组织肉瘤、脊索瘤、高危前列腺癌、胰腺癌和术后复发的直肠癌,重离子放疗显示了很好的疗效。 血液内的肿瘤、空腔脏器内如胃、肠等肿瘤以及乳腺肿瘤等不适合质子重离子治疗。

五、质子治疗和重离子治疗的区别 重离子在生物学效应方面优于质子。因为重离子能够对肿瘤细胞DNA 产生直接作用,使DNA 的双链同时受到损伤,且不受氧浓度的影响,使正常癌细胞或乏氧癌细胞产生不可修复的致死性损伤,从而彻底杀死癌细胞。而质子在对癌细胞DNA 损伤的程度不如重离子。因此,这一点上,重离子比质子具有更强的杀灭抵抗放射肿瘤细胞的能力。但是在重离子放射线照射过程中,产生的离子碎片对肿瘤前部和形成的末端小尾巴对治疗的影响, 尤其是对末端横向散射的影响, 以及如何进行有效评估等问题的研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质子治疗的布拉格峰尾部衰减更快,没有拖尾现象,给予靶区外正常组织的剂量很小,在这点上,质子要优于重离子。 所以,目前质子/ 重离子治疗领域,仍以质子放疗为主,重离子放疗技术尚未完全成熟。

29例脊索瘤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2011年7月第49卷第20期·医学影像· 29例脊索瘤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吴海声1 程 佑2 (1.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西赣州341000;2.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医院放射科,广东佛山 528329) [摘要] 目的探讨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特点。结果29例脊索瘤中,发生于骶尾部15例(51.7%),发生于颅底13例(44.8%),发生于外周1例(3.5%)。平片可见颅底及骶尾椎融骨性骨质破坏;CT可特征性显示斜坡及骶尾椎膨胀性软组织肿块及广泛融骨性骨质破坏;MRI对病变范围的显示优于CT。结论CT对显示脊索瘤的骨质破坏、残存方面优于MRI,但MRI对脊索瘤的范围、内部结构及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确定外科手术方案及对术后的评估。 [关键词] 肿瘤;脊索瘤;磁共振成像;计算机体层摄影 [中图分类号] R814.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0-103-03 Imaging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hordomas WU Haisheng1 CHENG You2 1.Deparment of Radiology,Ganzhou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xi Province,Ganzhou 341000,China; 2.Deparment of Radiology,Foshan Jun’an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Foshan 52832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and differential dignosis of chordoma. Methods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chordoma in 29 cases prov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In this series of 29 chordoms,the lesions located at the region of sacrococcygeal region 15 cases(51.7%),at the skull base in 13 cases (44.8%) and 1 case(3.5%) outside the axial skeleton as an extra-axial chordoma or parachordom. Bone destruction in the areas near skull base and sacrococcygeal region could be found on radiography;On CT,chordom typically appeared as a expansile soft-tissue mass that arises from the clivus and sacrococcygeal region with associated extensive lytic bone destruction;MR imaging was considerably superior to CT in the delineation of lesion extent. Conclusion CT shows bone invasion easier than MRI,but MRI can well display the extent,interior structure of tumors, as well as its relationship with adjacent nerves andvessel,and therefore benefits the decision of surgical project and the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 [Key words] Tumor;Chordoma;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omputerized tomography 脊索瘤(chordoma)来源于残存或异位的胚胎性脊索组织,是一种原发低度恶性骨肿瘤,好发于骶尾部及颅底蝶枕软骨结合处[1]。笔者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9例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3月~2010年9月经本院神经外科手术后病理证实的29例脊索瘤患者,其中骶尾部脊索瘤15例,颅底脊索瘤13例,外周软组织脊索瘤1例。 1.2 检查方法 29例病例均行MRI检查及增强扫描,20例同时行CT检查,16例摄头颅或腰骶椎正侧位片。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检查仪器为 MRI:德国西门子1.5T超导8通道MRI;CT:日本东芝超高速螺旋CT;X线:美国GE的DR和德国AGFA 的CR。 2 结果 骶尾部脊索瘤:15例骶尾部脊索瘤中,平片及CT均见以骶骨为中心膨胀性生长的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楚;MRI则为表现为T 1 WI低信号T 2 WI高信号的较均匀软组织信号影;其中11例向前突入盆腔的软组织肿块影,2例局限于骶椎,2例向后波及骶管。颅底脊索瘤:13例颅底脊索瘤中,病变局限于斜坡者4例,CT表现为斜坡的骨质破坏,常伴圆形或不规则的肿块及点状钙化影,病灶边界清楚。向上突入鞍区及蝶窦侵润性生长者9例,CT表现为鞍区的不均匀软组织影,蝶骨见骨质破坏,MRI显示垂体及视交叉受压或包绕,MRI见蝶窦区肿块向前生长,充填鼻腔和副鼻窦。外周软组织脊索瘤:臀大肌内脊索瘤 1例,MRI显示为长T 1 长T 2 的软组织信号影。 在脊索瘤的影像学检查中,均显示病变边缘清楚的软组织 肿块影,MRI显示T 1 WI等信号,T 2 WI高信号;若肿瘤内有出 血则T 1 WI及T 2 WI均为高信号[1]。29例脊索瘤均行MRI增强扫描,10例呈较均匀轻中度增强,其余19例强化不均匀。 CHINA MODERN DOCTOR 中国现代医生 103

常见先天性疾病

先天性疾病 先天先天性疾病往往被人们误认为就是遗传病,虽然先天性疾病与遗传得关系十分密切,但不能认为完全就是一类病、 先天性疾病就是指个体在未出生之前或生下来时即存在得疾病、其中大多数表现为身体外部形态及内脏器官发育不正常,常与遗传有关,可以就是遗传病,如:脑积水、无脑儿、脊柱裂、先天性无肛门等。但先天性疾病还包括由母体环境因素所导致得胎儿疾病,如:怀孕头三个月由于母亲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弓形体或接触致畸物质而引起得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白内障等各种先天畸形或出生缺陷。该类疾病虽然就是先天得,但就是就是由于环境因素所造成得,这类疾病不会传给后代,所以不就是遗传病。先天性疾病涉及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而遗传病仅涉及遗传因素,两者相关又有区别: 先天性疾病有先天性与终生性得特点,遗传病通常具有先天性、终生性、家族性得特点。 以下就是常见得理论上已明确得先天性疾病,供参考 一、循环系统 1、心室间隔缺损:分隔左右心室得心室间隔,在出生后仍残留一孔道。就是最为常 见得先天性心脏病、 2、心房间隔缺损:分隔左右心房得心房间隔,在出生后仍残留一孔道。就是种常见 得先天性心脏病,女性多见。 3、法乐四联症:就是常见得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在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中居首 位、 4、动脉导管未闭:胎儿出生后,连接肺动脉与主动脉得动脉导管无法关闭。就是一 种较常见得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5、主-肺动脉隔缺损:又称主-肺动脉窗。典型得主-肺动脉隔缺损,解剖上恰位于 主动脉瓣上方,形成主动脉根部与总肺动脉相通、就是一种较少见得大血管畸 形、 6、主动脉缩窄:就是一种较多见得先天性主动脉畸形,其主要危害就是产生阻塞近 段高血压,及阻塞远段供血不足。 7、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先天性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发育异常构成得血循环可以压 迫食管与气管产生临床症状、 8、三房心:左心房被异常纤维肌性隔膜或间隔分成两部分。就是种少见得先天性 血管畸形。 9、房室管畸形:曾被称为心内膜垫缺损,房室共道,或又称房室隔缺损、就是第1 隔与心内膜垫发育不全形成得一系列先天性心脏畸形。 10、单心室:就是指由一个心室及其窦部与/或室间隔发育不全或缺如而形成得一 种少见得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 11、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常见得疾病有:A:肺动脉瓣狭窄;B:右心室漏斗部狭窄;C: 右心室腔内异常肌束,包括双腔右心室;D:肺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E:肺动脉闭 锁。 12、肺静脉异位引流:包括完全性静脉引流与部分性静脉异位引流。 13、心室双出口:有右心室双出口与左心室双出口两类,就是种比较复杂得先天性 血管畸形。 14、完全大动脉转位:肺动脉及主动脉血管相互移位,大动脉与心室之间得连结关

脊柱肿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脊柱肿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脊柱肿瘤(spinatumor)指发生于脊柱的原发性及继发性肿瘤,原发性脊柱肿瘤的总体发生率约为0.4%。绝大多数青少年脊柱肿瘤为良性,而中青年患者恶性肿瘤可能性大。良性肿瘤多累及后方结构,恶性肿瘤则多累及椎体。原发性良性脊柱肿瘤一般进展慢,病程长,恶性脊柱肿瘤则进展较快,病程短,临床症状出现较快,约占每年新增恶性骨肿瘤的10%。 二病因脊柱肿瘤的病因:脊柱肿瘤与骨肿瘤一样其发病原因迄今不明,致病因素较为复杂,目前有以下5种学说: (1)柱肿瘤的病毒学说动物实验证实在病毒可诱发骨肉瘤。 (2)脊柱肿瘤的慢性刺激学说某些物理因素比如射线、放射性同位素以及某些化学因素比如甲基胆蔥等可诱发骨肉瘤。 (3)脊柱肿瘤的胚胎组织异位残存学说胚胎残存脊索组织及软骨组织,可导致脊索瘤及软骨肉瘤。(4)脊柱肿瘤的恶变学说。 (5)脊柱肿瘤的基因遗传学说正常细胞基因发生改变产生肿瘤,瘤细胞继续增殖,且将其生物特性遗传。临床所见遗传性多发性外生骨疣就具有遗传性等。 三临床表现脊柱肿瘤主要表现为背部疼痛、局部肿块、脊柱畸形以及神经功能障碍等。 1.疼痛 是脊柱肿瘤患者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80%~95%的原发性脊柱肿瘤在确诊时疼痛是首发症状,有时是唯一症状。主要包括肿瘤所致疼痛及机械性疼痛。一般夜间疼痛较明显,白天因活动可减轻。 2.局部肿块 因脊柱骨肿瘤多发生在椎体,而椎体的位置较深,难以在体表发现,故以肿块为首发表现的患者并不常见,主要见于颈椎或脊柱后部附件结构的肿瘤。脊柱恶性肿瘤的肿块增长较快,对周围组织常形成压迫等,故常有局部疼痛、不适等表现。转移性脊柱肿瘤由于有原发病灶的存在,以及转移肿瘤一般恶性程度较高,生长比较迅速,易于诱发脊柱疼痛和神经症状等,常在形成较大肿块前即已被发现。 3.脊柱畸形 脊柱肿瘤导致的脊柱畸形并不少见,其主要机制包括:肿瘤对椎体和(或)附件的破坏;脊柱周围组

21例质子放射治疗脊索瘤的护理

21例质子放射治疗脊索瘤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1-05-13T10:34:52.6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李杰 [导读] 探讨21例脊索瘤质子治疗过程中病人的护理,为临床护理提供实证依据。 李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150056)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2-0240-02 【摘要】目的探讨21例脊索瘤质子治疗过程中病人的护理,为临床护理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对2005年2月-2007年5月收治21例脊索瘤患者行质子放射治疗的护理。如:心理护理、放射性脑水肿的护理、颅神经损害的护理;患者照射野的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出院后的随访。结果 21例脊索瘤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随访3-24个月,有效率为93%。结论质子放射治疗脊索瘤效果明显,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发症少。 【关键词】质子脊索瘤护理 脊索瘤是颅内常见肿瘤之一,约占颅内肿瘤0.1%~0.5%,多位于斜坡侵蚀颅底骨及压迫周围血管神经,手术全切除难度较大,多辅以放疗[1],质子刀辅助手术或单独质子刀治疗,临床取得良好疗效,现将21例脊索瘤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5年2月~2007年5月在我院质子放射治疗的颅内脊索瘤共2l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22~60岁,平均44岁。首次行质子放射治疗5例,有手术史16例,且7例有两次以上手术史。肿瘤位于斜坡,有颅神经损害18例,以头痛起病的6例,颅神经损害以滑车神经、面神经、听神经为主,肿瘤较大者甚至侵犯迷走神经,引起呛咳、吞咽困难症状。 1.2治疗方法患者进行质子放射治疗时进行热塑膜面罩固定头部,以 2.5mm薄层连续CT平扫扫描同时增强扫描或强化 MR扫描,获取图像资料,传输到质子治疗计划系统,图象融合后进行头颅、靶区及重要器官的勾划和三维图像重建,质子治疗计划系统根据肿瘤深度、形状及射束路径上的组织密度自动形成准直器(由黄铜制成的铜挡)、射程补偿器(由与水等效的有机塑料制成)。用90%~95%等剂量线覆盖靶区边缘,脊索瘤治疗剂量60~72CGE,单次剂量1.8~2CGE,每日1次,每周5次[2]。每次治疗前利用激光进行粗定位,X线成像进行精确定位,通过比较实时x线成像(DRR数字重建成像)来判断摆位是否正确。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减轻,影像学示瘤体明显缩小乃至消失。②有效:临床症状稳定,影像学示瘤体停止生长。③无效:临床症状继续加重,影像学示继续增大。 1.3结果 21例脊索瘤总有效率93%,显效14例,有效5例,失访2例。14例复查瘤体明显缩小,症状改善,尤其对面瘫、吞咽功能改善明显,5例瘤体无明显变化。 2 护理 2.1心理护理质子放射治疗是一种新的高科技的治疗设备,病人对质子治疗不了解,易产生怀疑,紧张恐惧等心理,另8例是开颅术后复发的患者,对治疗缺乏信心,护理人员与患者介绍质子是一种无创、无痛苦,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精确度高,副作用小的优点,介绍成功病例,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帮助各种状态下的患者保持最佳心身状态,建立良好遵医行为与治疗信心。 2.2质子放射治疗前的护理 2.2.1一般护理治疗前掌握患者的病情,协助其完善入院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胸透、心电图、眼科视力、视野检查、头颅CT或MR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态,能否耐受治疗。 2.2.2定位护理为更清晰地显示脊索瘤的轮廓及边缘,全部病例均采用CT平扫定位,再行图像融合,完成治疗计划,定位时由责任护士陪同,携带患者的影像资料,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工作,顺利完成治疗前的定位。 2.3质子放射治疗中的观察与护理 2.3.1放射性脑水肿的护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神态瞳孔变化,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及时通知医生,加用20%甘露醇125~250ml,120滴/min静点或甘油果糖250ml静点,地塞米松2.5~5mg静推,每日1~2次,并观察用药后上述症状有无减轻。 2.3.2照射野皮肤的护理质子放射治疗易造成入射部位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及皮下组织纤维化,出现放射性皮肤反映[3],治疗期间要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照射野皮肤用柔软的湿毛巾清洁,外出避免阳光直晒,皮肤出现痛、痒时勿用手抓挠,以免损伤皮肤,给予比亚芬每日涂抹三次,照射前涂抹一次,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2.3.3口腔护理脊索瘤多广泛侵犯颅底,放射治疗时需照射口腔粘膜,患者出现口干、咽喉痛,随着治疗剂量的增加照射部位供血不足,水肿,粘膜损伤,腺体萎缩而发生口腔炎症,严重者形成口腔溃疡,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用软牙刷或碱性牙膏每日刷牙两次,鼓励病人多饮水,保持口腔湿润,必要时加用1%双氧水或甲硝唑溶液漱口以及抗生素对症治疗。 2.3.4颅神经损害的护理本组18例患者有不同颅神经损害的表现,头痛、复视、视力下降、听力下降、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面部麻木。在治疗期间护士应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仔细观察治疗后原有症状有无加重,对复视、视力下降可嘱其注意安全,加用润舒滴眼,减少眼球干燥引起的损害。呛咳、吞咽困难的患者,指导其避免误吸,选择细、软,易消化的稠粥,菜泥蛋羹为主食,蔬菜宜切碎,煮烂,肉类去除骨等坚硬物。并实施摄食一吞咽功能训练,必要时鼻饲,以保证充分的能量供应。 2.3.5饮食护理合理的膳食能增强机体对治疗的耐受力和免疫力,减缓或抑制肿瘤的发展,指导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食物,如蛋、奶、鱼、肉类,多食新鲜水果及豆制品,可少食多餐,保证治疗按计划完成。 2.3.6健康教育患者出院每天坚持适量运动,劳逸结合,合理饮食,保持良好心态,治疗后6~12个月及时复查头颅MRI,以追踪病情变化,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及时就医。 3 讨论 质子作为先进的放射治疗手段,在很多发达国家已取得良好效果,质子射线进入人体时,具有较高的速度,对入射组织损伤较小,当达到肿瘤内部时速度下降到零,并释放出所有能量,形成Bragg峰,减少对周围组织损伤,达到良好治疗效果。而对肿瘤周围组织损伤较小,故可提高肿瘤的治疗剂量,使肿瘤控制率增高[4]。本组治疗脊索瘤有效率为93%,对再次复发和反复手术后复发均有良好效果,质子放射治疗在肿瘤内部准确高剂量释放的同时,仅有极少的剂量沉积在入射部位,照射野的皮肤、口腔粘膜,神经组织、脑干对射线耐受性低,在治疗过程中少数病人有放射性皮炎、口干、脑组织水肿,经过对症脱水治疗加强皮肤、口腔粘膜护理,精心的心理护理,正确的饮食指导。本组病例治疗顺利,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脊索瘤是质子放射治疗的最佳适应症之一,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总

中国神经外科颅底内镜临床应用技术专家共识解读

2014中国神经外科颅底内镜临床应用技术专家共识 作者:张亚卓来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日期:2015-05-04 导读 近10余年来,神经内镜技术发展迅速,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基本覆盖了神经外科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神经外科医师的有力工具。其中,颅底内镜技术发展尤为迅速。 关键字:神经外科颅底内镜临床应用技术专家共识|神经内镜|内镜手术|颅底重建|神经导航系统 一、前言 近10余年来,神经内镜技术发展迅速,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基本覆盖了神经外科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神经外科医师的有力工具。其中,颅底内镜技术发展尤为迅速。 颅底病变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重要结构繁多,又涉及多学科领域,是神经外科手术中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之一。神经内镜技术以其视野广阔、成像清晰、手术创伤小、病变处理彻底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起源或侵及颅底的各种病变的治疗。 随着神经影像、神经监测和神经导航等神经外科新技术的发展,高速磨钻、激光、超吸、支持臂等新设备的改进,颅底内镜手术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适应证进一步拓宽。国内颅底内镜技术发展水平目前并不均衡,技术水平差异较大。 颅底内镜手术技术临床应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具体技术的应用方面没有统一标准,多以经验治疗为主,缺乏循证医学的指导。所以,有必要制订有关颅底内镜手术技术的专家共识,规范和指导颅底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为此,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内镜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中国神经外科颅底内镜技术I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供广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 本共识有机结合了基于专家临床经验的临床指南和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循证指南两者的优点有机结合,在广泛收集专家组临床经验、临床证据的基础上, 形成共识,并根据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制定了颅底内镜诊疗相关技术的临床指导意见。 共识制定参照了世界卫生组织的WHO指南编写和AGREE II发展的临床指南编写方法学原则,首先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内镜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神经内镜与微创专业技术全国考评委员会会商确定共识编写组的组长和副组长人选,然后邀请全国知名的颅底内镜技术专家,以及神经外科专家、统计学专家、学者组成共识编写组。 编写时首先提出临床问题,然后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确定检索手段、关键词检索国内外的文献证据,收集共识推荐意见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按GRA DE证据质量分级评价证据质量,按证据级别评价各项研究结果在相关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最终明确其对共识的指导意义,达成推荐级别,并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制定本共识。 二、概述 颅底内镜手术技术是指在颅底手术过程中使用了内镜设备对病变进行观察和操作,包括单纯内镜手术技术和内镜联合显微镜手术技术两类。 (一共识的目的

脊柱肿瘤诊治指南

脊柱肿瘤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脊柱良性肿瘤(Spinal benign tumors)一般发展较慢,病期较长,患者年轻,除疼痛及压迫神经症状外,多无全身症状,X线片和CT可提供诊断帮助,血沉正常。脊柱恶性肿瘤则发展较快,病期较短,较快出现神经受压症状,X线片、CT、MRI呈现破坏性骨病变,多为单一病变,多发骨髓瘤,可为多发病变并应做骨髓像检查,血沉可增快。脊柱转移瘤虽然也呈现骨破坏性病变,但半数以上患者的脊柱转移病变为多发,全身检查多数可发现原发病灶,或有原发灶手术之历史。 分型分期 脊柱肿瘤(Spinal tumor)可分为三类,即原发良性骨肿瘤(Primary benign bone tumors)、原发恶性骨肿瘤(Primary malignant bone tumors)和转移瘤(metastases)。原发良性骨肿瘤与原发恶性骨肿瘤的发病率,大致相等或恶性者较多,美国Mayo医院统计,发生在脊柱和骶骨的良性原发骨肿瘤占全身良性骨肿瘤的5.9%(57/956),而脊柱原发恶性骨肿瘤则占全身恶性骨肿瘤的19.5%(186/9536),我国刘子军等报道,发生于脊柱良性骨肿瘤占全身良性骨肿瘤的4%,恶性骨肿瘤占全身恶性骨肿瘤的9.31%,恶性肿瘤均多于良性者,随着人寿命的延长及检查手段的进展,转移瘤的发生及检出有增加之趋势,转移瘤的数量已超过了脊柱原发恶性肿瘤,因此总的来说发生于脊柱的肿瘤,恶性多于良性。 1.原发良性肿瘤 主要有骨样骨病(osteoidosteoma),成骨细胞瘤(osteoblastoma),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ismacl bone cyst),血管瘤(hemangioma),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和良性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等。 (1)骨样骨瘤和成骨细胞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年人,男多于女,二者均系成骨性质,发病部位以腰椎和胸椎最多,其次为颈椎和骶椎,约有1/2病变在椎弓或椎板,1/5 发生在小关节,还可发生在横突,其生长造成脊柱不平衡,发生脊柱畸形,脊柱侧弯,有时局部可触及肿物,症状主要为疼痛,突然发病,或慢性发病,服阿司匹林可能缓解疼痛,出现神经受压症状者不少。 X线片肿瘤呈卵圆形或圆形病灶,中央骨质松,比较透明,周围骨质硬密度增加,直径1~2cm。CT检查有助于确定肿瘤所在脊椎的部位,有助于手术计划。 治疗为局部切除,发生在脊椎附件者可以整个切除,发生在椎体者则行病灶内去除。切除彻底可免复发,术后脊柱畸形可逐渐改善,Ozaki等(2002)报道9例骨样骨瘤和13例成骨细胞瘤。病变在颈椎2例,胸椎6例,腰椎10例,骶椎2

神经外科英文词汇汇总(DOC)

神经外科英文词汇汇总(DOC)

A 癌瘤 Carcinomatosis 癌性脑膜炎Carcinomatous meningitis 鞍背 Dorsum sellae 鞍结节 Tuberculum sellae 鞍区和鞍旁 Sellar and parasellar B 疤痕组织 scar tissue 巴氏征 Extensor plantar reflex 白质 White matter 白质前连合 Anterior white commissure 半切 Hemisection 半月神经节 Trigeminal semilunar ganglion 板障静脉 Diploic v. 棒状体 Nuclei gracilis 包裹 Wrpping 保守治疗 Conservative treatment 背侧副橄榄核 Dorsal accessory olivary nucleus 背侧纵束 Dors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背核 Dorsal nucleus 苯巴比妥 Phenobarbitone 鼻窦 paranasal sinus 鼻溢 Rhinorrhoea 臂丛 Brachial plexus 臂神经病 Brachial neuropathy 比重 Specific gravity 标准 Criteria 并发症 Complications 病理特征 pathological features 病因 Aetiology 薄束 Slender fasciculus 薄束核 Nucleus gracilis 不典型面痛 Atypical facial pain 不可达到的 Inaccessible C 侧角 Lateral horn 侧块 Lateral masses 侧面的,旁边的 Lateral 侧室 Lateral ventricles 侧索 Lateral funiculus 侧索核 Lateral nucleus 侧柱 Lateral column 插管 Intubation 成血管细胞性脑膜瘤 Angioblastic Meningioma 齿突 Dens 齿突间韧带 Apical dental lig. 齿凹 Fovea for dens 抽搐 Convulsion 出血性脑梗塞 Haemorrgagic infarction 垂体柄 Pituitary stalk 垂体机能低下 Hypopituitarism 垂体机能低下危象 Hypopituitary crises 垂体切除 Hypophysectomy 垂体窝 Hypophyseal fossa 垂体窝 Pituitary fossa 垂体卒中 Pituitary apoplexy 次裂 Seconary fissure 挫伤和裂伤 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D 打呵

不同类型脊索瘤手术方案及术后放化疗策略

不同类型脊索瘤手术方案及术后放化疗策略 脊索瘤是一种极其罕见的骨癌,其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脊索瘤带瘤生存患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少于十万分之一。 脊索瘤属于肉瘤的一种,是一种恶性骨瘤和软组织瘤。在确诊的病例中,脊索瘤好发病于50-60岁的人群,但亦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男性病人约是女性病人的两倍。脊索瘤可具有家族性遗传,但十分罕见。 脊索瘤位置 大约一半的脊索瘤发病于骶骨部位。还有大约30%的脊索瘤发病于颅底区域。颅底脊索瘤通常发病斜坡区域。剩下20%的脊索瘤发病于脊柱的颈部、胸部或者腰背部。在罕见的情况下,脊索瘤可在脊柱的多个位点发病。 脊索瘤发病原因 脊索瘤发源于一种称为脊索的组织细胞。脊索是胚胎中帮助脊柱发育的一种结构。通常脊索在胎儿发育至8周大时会消失,但少量脊索细胞会残留在脊柱和颅底骨头中。在罕见的情况下,这些残留的脊索细胞会癌变为脊索瘤。目前脊索细胞癌变的原因还未完全清楚。 脊索瘤分类 依据脊索瘤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微观结构,脊索瘤可以分为四类。除了去分化型脊索瘤,其他类型的脊索瘤表现相似,因此可以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去分化型脊索瘤仅占脊索瘤患者的5%。去分化型脊索瘤更具有侵入性,其生长速度也快于其他类型的脊索瘤。

脊索瘤诊断 1、影像:脊索瘤通常可以通过医学影像检查出来。如果怀疑患有脊索瘤,您需要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简称为MRI,以帮助医生确诊及安排治疗。核磁共振是检查脊索瘤的最佳方式,它能观察到脊索瘤对周围组织如肌肉、神经以及血管的影响。无论脊索瘤位于何处,建议您对全脊柱做一次MRI扫描,以确认脊索 瘤是否可能扩散到脊柱的其他区域。脊索瘤最容易在核磁共振T2加权成像模式下观察到。同时建议您对胸、腹以及骨盆部位进行CT检查。另外一种影像检查称为电脑断层扫描,简称CT或者CAT。如果MRI检查不能确诊为脊索瘤,建议您做CT检查。 2、活组织检查:影像检查仅能判断患有脊索瘤的可能性。如要最终确诊还需要通过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检查肿瘤组织活体样本。因此在进行外科手术前,您的医疗团队可能会考虑从您的肿瘤中取出一小份组织样本,这称为活组织检查或活检。来自INC神经外科集团的法国教授Sebastien Froelich教授,在上海INC 办公室2019年进行的学沙龙中强调,在进行活检手术时如果不能安全获取组织样本,或引起肿瘤细胞扩散的风险很高时,不推荐做活组织检查。对于骶骨及可活动脊柱脊索瘤而言,推荐在背部做一个CT引导穿刺套针活组织检查。 该检查采用CT扫描的方式,将活检针管精确地导至正确位点。活检针管被包裹在一个管子中,以保证肿瘤细胞不会沿着针头路径扩散(通常称为肿瘤细胞播种)。如果计划做活检,请尽可能的采用这一安全方法。 如在做外科手术前已经做过活检,那么建议外科医生在手术中切除活检周围的组织。这样做的目的是除去任何潜在的脊索瘤细胞,因为这些细胞有可能在活检时扩散了。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幕上肿瘤鉴别诊断 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髓质。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 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是其特 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的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 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CT示圆形或类圆形 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高或等信号。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 转移瘤。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情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 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 强环多规则而连续,厚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多发囊性转移瘤和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 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 性脑萎缩。MRI常见血管流空影。DSA可明确诊断。 鞍区肿瘤鉴别诊断: 1.垂体腺瘤:大多见于15岁以后患者,常有典型的双颞侧偏盲,视神经萎缩 及内分泌改变。X线检查示蝶鞍扩大,鞍底破坏,钙化少见,肿瘤位于鞍内。 CT呈等或高密度肿块影,边缘清楚,呈分叶状,瘤内出血为高密度,无钙化,增强不如脑膜瘤明显,但囊变机会多。MRI示等T1、等T2信号,并发出血示T1高信号。微腺瘤尚未强化呈低信号。垂体上缘膨隆,垂体柄移位,是诊断垂体瘤的间接征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