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野外常见鸟类

野外常见鸟类

野外常见鸟类
野外常见鸟类

1、黄臀鹎(bei,第一声)

鹎是一类在亚热带热带地区很常见的鸟,云南有很多种鹎,黄臀鹎在云南东部和北部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云南一般把鹎俗称为“黑头咕”或者“黑头倌儿”。“黑头”说的就是很多种鹎外貌上的共同特点——头顶是黑色的;而无论是“咕”还是“倌儿”,模拟的都是这种鸟的叫声。黄臀鹎一般生活在海拔1000米到3000米的各类有林地带,喜欢较为开阔的环境。它们结群生活,群体从几只到上百只规模不等。群鸟在活动时往往相互呼应,发出浑厚圆润的鸣叫声,非常热闹动人。它们的主要食物是各种浆果和昆虫,尤其喜欢各类阔叶植物的果实,在森林中扮演着播种者的角色。它们喜好在森林边缘或者小块的林地周围活动,又十分大胆活泼,因此对人工园林和乡镇庭园的植被有很强的适应性,是城市中最常见的鸟之一。黄臀鹎主要在树冠上活动,很少下到地面。

很多种鹎在臀部都有鲜艳的黄色或者红色羽毛,黄臀鹎就是因黄臀而得名的。黄臀鹎个头不大,只比麻雀稍大些,但由于它们喧闹的个性,在野外很容易找到。

2、[树]麻雀

云南人更习惯把麻雀叫做“瓦雀”,呵呵。我们习以为常的麻雀为什么还要叫做树麻雀?

因为除了我们天天见到的这种麻雀,中国还有很多种其他麻雀,像山麻雀、家麻雀、黑胸麻雀等等。在所有这些麻雀中,树麻雀是中国最常见的城市麻雀。而树麻雀这个名字则是从英语名字翻译过来的,因为在西方国家的城镇中这种麻雀不如家麻雀常见,而它们更多地出现在田园树丛中,所以被命名为树麻雀。

树麻雀是中国的所有麻雀中唯一一种雌雄同色的。耳朵位置上的黑色羽斑是它们区别于其他麻雀的特征。在昆明郊外的田野中还有另一种麻雀——山麻雀,山麻雀就没有黑耳

羽,雌雄颜色相差也很大。不过刚刚出窝的小麻雀是没有黑耳斑的,要到嘴角的黄色退去时才会具备这一特征。

树麻雀不会在树枝上搭建窝巢,它们只能把巢筑在树洞、墙洞、瓦檐或者建筑物上的其他凹陷、洞窟中。它们以草籽、昆虫、浆果以及人类抛弃的食物残渣为食。育雏期间它们几乎完全以昆虫为食,刚出巢的小鸟也大量捕食蚜虫等昆虫。虽然偶尔会有成群的麻雀光顾粮田,但它们终归是一种于人类有益无害的小生灵。现代建筑物的特点使得它们丧失了很多在城市中筑巢的条件,而剧毒农药的使用也在很多乡村地区威胁到了它们的生存,事实上在最近二十年间树麻雀已经在很多地方——比如四川大部——彻底消失了。

3 、白鹡鸰(ji ling,念做“吉灵”)

鹡鸰和麻雀亲缘关系很近,但是长相非常不同。所有种类的鹡鸰颜色都很干净明快,有的还有几分艳丽。白鹡鸰是中国最常见的鹡鸰,在中国有六个亚种的白鹡鸰,云南能见到六种里面的四种,图上的这只属于云南最常见的一个亚种,白鹡鸰的西南亚种。这种白鹡鸰终年在云南栖息繁衍,另外三个亚种的白鹡鸰只在秋冬季节出现在云南,不在云南繁殖后代,相貌与图上这只略有差异,但颜色大体脱不了白鹡鸰黑白为主的基调。

白鹡鸰在云南大多数地方俗称“颠颠雀”、“点水雀”或者“叮叮佩”。前两个名字来源于这种鸟的行为习性。它们经常一边叫一边做高低起伏的波浪状飞行,不飞的时候尾巴也老是在上下晃动,所以有个“颠颠”的名号;“点水”则是说这种鸟经常在水滨走动觅食昆虫或是

贴水飞行。后一个名字包括“鹡鸰”这两个字本身就是对它们鸣叫声音的描述了。

昆明是个水城,很容易看见白鹡鸰的身影。如果不经意间看见一只黑白色的修长小鸟高高低低地边飞边叫掠过头顶,那就多半就是碰见它了。滇池畔的农田滩地和昆明城区的公园绿地草坪为很多白鹡鸰提供了觅食栖居的场所。这些小鸟在秋冬季节会聚集到城区中的某些大银槐树上过夜,天黑时分叫成一片,也算一项景观。有些北方观鸟者到昆明后见此景不禁感叹:“在昆明白鹡鸰远比麻雀多啊!”

4 、戴胜

戴胜是一种很常见也很漂亮的鸟,而且十分乐于和人类亲近。可是这么一种鸟却有诸如“臭咕咕”“屎咕咕”之类的俗称,很令不了解它们的人疑惑,其实这跟它们的习性是密切相关的。

戴胜个头比鸽子稍小。它们一般都在地面觅食,用细长的喙伸入土壤或者堆积物中探寻各种可以果腹的无脊椎动物,包括蚯蚓、蜗牛、蛴螬、土蚕、蟋蟀和蚂蚁幼虫之类。由于鼻孔离喙端甚远且似乎天生对各种臭味有抵御能力,它们尤其喜欢在堆肥的地方大块朵颐各种蛆虫,然后又常发出“咕咕咕咕”的低沉吟叫,所以才得了臭咕咕这个诨名。

戴胜在树洞、石缝或者墙洞乃至砖瓦堆一类的地方筑巢,巢材堆积十分随便。另外,许多鸟都会尽量把雏鸟的排泄物从窝里清走,戴胜却任由窝里的排泄物堆积如山,有时候甚至连窝外都堆满它们遗弃的各种昆虫甲壳和残骸,十分狼藉。这样的习性是否有助于戴胜从小培养超强的抗菌能力不得而知。由于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对人类农耕文明的适应性,戴胜在近代算是一种比较成功的鸟。欧洲、亚洲和非洲都有他们的身影。不过有

学者认为非洲南部的戴胜是单独一种;除此以外,对其他地区的戴胜而言,它们同属一个宗族是勿庸置疑的。它们除了生活在开阔的林地和灌丛而外,也能生活在农庄周围和牧场上,甚至还能在面积较大的城市绿地里安居乐业。在昆明,能滋生大量土蚕的人工草坪成为了戴胜最喜爱的觅食场所。

5 、棕背伯劳

伯劳是一类很凶猛的小鸟。很多种伯劳都有黑色的眼罩,很有点强盗的味道。棕背伯劳是中国南方个头最大的伯劳,也是在人类居住地附近最容易见到的伯劳品种。

云南的棕背伯劳有两种,一种就像照片上的这只,另外一种整个头顶都是黑色的。它们喜欢在庭园,农田附近和水滨的高草地上活动,最喜从突出的高处扑食地面的蚱蜢,有时候也会发狠捕食青蛙、蜥蜴、小鸟甚至老鼠这么大的动物。一旦抓获大的猎物,它们就将其叉到突出的尖树杈或者仙人掌刺上挂起来然后慢慢撕食。

伯劳的叫声很嘹亮刺耳,偶尔也会模仿其他鸟发出婉转的鸣叫。它们会大胆地攻击小型猛禽或者乌鸦一类的大型鸟,总之是个狠角色。

6、暗绿绣眼鸟

在云南,很多像暗绿绣眼鸟这样圆溜溜绿茵茵,个头没有麻雀大的小鸟都被叫做“绿豆雀”。在所有这些“绿豆雀”里面,暗绿绣眼鸟的特征是最明显的——白色的眼圈。

暗绿绣眼鸟在中国分布广泛,生活在北方的个体冬天南下,而云南的种群则终年居留。它们虽然看似娇小,但飞行能力很强。暗绿绣眼鸟食性比较杂,在春夏季节,它们往往群聚在开花的树木上吸食花蜜;在秋天,它们又会到缀满浆果的树木上大吃一番。而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它们都会以小群体为单位在树木绿叶间积极仔细地搜索昆虫、虫卵和蜘蛛一类的小动物为食。

暗绿绣眼鸟生性随和,鸣声多为轻柔的吱声,在繁殖季节偶有啭鸣。它们很乐于跟其他鸟在一起活动。在昆明地区,经常与暗绿绣眼结伴出现的鸟就有黄臀鹎、大山雀、绿背山雀、红头长尾山雀、栗臀shi、蓝翅希鹛等很多种。如果观鸟者熟悉了暗绿绣眼和黄臀鹎的鸣叫声,其实就能很方便地找到那些喜欢跟它们一起活动的其他鸟类。

7、黑喉石鵖(ji,机),8、灰林鵖

鵖是一类生活在开阔生境的小型鸟,大多颜色简单,鸣声单调。黑喉石鵖和灰林鵖是云南大部最常见的鵖,在云南南部还有其他种类的鵖生活。

黑喉石鵖往往生活在树木很少的环境中,例如菜地、水滨草地、干旱荒芜的高地之类的地方。它们是很多贫瘠环境中最常见的鸟,生命力相当顽强,即使在只有岩石和些许荒草的地方,它们也能很好地生存下来。这种鸟的雌雄颜色相差甚远,但幼年的雄性和换羽中的雄性与雌性相貌差别就不很明显。它们成对或者以家族群为单位生活,很少集群。成年个体经常长时间站立在领域中的突出枝干上,偶尔迅速将尾羽展成扇形又收拢,同时扑打翅膀并发出粗噪的“喳”“喳”“喳”声,向周边的同类宣示自己对一片领域的占有。

灰林鵖习性与黑喉石鵖有类似之处,但它们更喜欢有灌木或者稀疏树木,且相对潮湿的环境。它们不像后者这么喜欢暴露自己的行迹,尾羽也不开合,代之以轻微的晃动。在冬季,偶尔能看见小群雄性灰林鵖集群活动。灰林鵖虽然不像黑喉石鵖那样坚忍不拔,但是它们更能适应炎热的气候,能生活在海拔很低的地方。

9 、鹊鸲

很多人都知道英国有个罗宾汉,好多外国人名字叫做“罗宾”。罗宾到底是什么呢?其实“Robin”就是一种鸟的名字了,事实上robin是一个很大的家族,这个家族的成员大多有小巧的体形,醒目的羽色和动听的歌喉,这个家族的中文学名就叫做“鸲”了。

鹊鸲是昆明乃至云南各地最普遍的鸲。它们黑白对比强烈的羽色十分好认,雌鸟的深色部分

不像图片中雄鸟的这么油黑,而是一种没有光泽的深灰色。在中国南方,喜鹊较为少见,很多人会把这种鸟误认为喜鹊,事实上它们俩不仅体格相差悬殊,而且根本就不是一个家族的,习性也毫无相似之处。以前的小学课本里面有一课讲的是喜鹊如何筑巢,而貌似小号喜鹊的鹊鸲却没有喜鹊那样的技艺。它们的巢都在墙洞或者树洞里面,草草絮上点乱草就是了,非常简单,可是足够隐蔽。

鹊鸲一般在较低的树木上活动,喜欢在地面觅食,尤其喜欢在堆肥处觅食蚯蚓和蝇虫,因此它们是庭园和苗圃中的常客,在有些地方也就得了个“粪雀”的不雅称号,虽然如此,它们的歌喉确实是一流的。尤其在三四月求偶时,雄鸟会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地立在高高的树枝或者屋顶上发出极其悠扬嘹亮的鸣叫,旋律极具变化,雨后鸣叫尤欢。

鹊鸲一般成对生活,每个繁殖对都会占领一定区域,不允许其他同类在其中停留。有时会遇见一只雄鸟与两只雌鸟同时出入一巢的情况。它们在自己的领地中时会表现得极其勇敢,有时甚至会主动地驱赶靠近的小型猛禽。

10 、红头长尾山雀

红头长尾山雀是另一种在昆明周边的林地中最常见的鸟,如果算绝对数量的话,它们可能比黄臀鹎还多。红头长尾山雀极其小巧,往往能在一片叶子正面背面来回腾挪,正立倒挂,活动自如异常。它们喜欢集群活动,十数到数百不等,常与暗绿绣眼等共同出现,并成为混合鸟群的主体成员。它们的鸣叫声为一连串轻微的兹兹声,与其他种类的长尾山雀以及同样见于昆明的黄腹山雀大同小异。它们就靠这种声音在浓密的枝叶间保持与同类的联络和通报各种信息。

虫卵和蚜虫之类是红头长尾山雀最喜爱的食物,它们必须花大量时间不断移动觅食才能满足每日所需,所以要在林子里面跟上它们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1、大山雀,12、绿背山雀

山雀是一大类分布在北半球森林中的小型鸣禽,大山雀是这些山雀中分布最广,个头也最大的。可是虽称“大”,其实也就跟同类相比显得大罢了,大山雀的个头其实还没有麻雀大。大山雀又叫做“白脸山雀”,这是显而易见的了。但事实上很多种山雀的脸都是白的(包括绿背山雀,沼泽山雀,褐头山雀,煤山雀,黄腹山雀等,以上山雀都见于云南境内各地)。大山雀区别于以上各种山雀的突出特征在于它们那从下颚一直延伸到臀部的宽黑带和两侧灰白色羽毛形成的鲜明对比图案。

大山雀主食昆虫,它们既能在枝叶间搜索猎物,也会撕开那些较薄的树皮拽出藏匿其中的幼虫和虫卵。它们短粗的锥形喙使得它们做起这种工作来十分得心应手。在果实丰收的时节,它们也会啄食浆果和小型坚果。大山雀觅食的本领多种多样,这也是它们能得以广泛分布的主要原因,有意思的是英国的大山雀在大约二十年前学会掀开牛奶瓶上的纸盖偷吃牛奶,这种伎俩竟然不久之后就在欧洲大陆的大山雀间流行开来。这说明这种鸟不仅适应力强,而且学习能力也不弱,是挺聪明的家伙。

大山雀的巢筑在树洞或者墙缝里面,在近人居的地方它们一般难以跟麻雀竞争巢位,因而数量相对较少。成年鸟一般单独或者成对活动,但在冬天常可见到成年带当年的幼鸟组成家族小群活动。在云南从海拔100米的热带河谷到3000米4000米的高寒山地,都能找到这种鸟的身影。

绿背山雀与大山雀非常相似,只是颜色更加浓艳,在野外可以靠黄色的腹部迅速将其辨认出

来。它的习性食性也与大山雀几乎无异,但绿背山雀对生活环境要挑剔一些,倾向于在海拔800到2000米之间的阔叶林或者混交林中生活。在很多地方这两种是重叠分布的,至于它们怎么分享有限的资源,那就是有待我们在观鸟中仔细发现的问题了。

13、黑头金翅雀

云南的傣族人民信奉南传上部座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的历法也有十二个属相,其中有一个属相就是金翅雀。

金翅雀体型约与麻雀相当,但比麻雀显得纤细一些。它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飞羽上的明黄色,尤其在飞行的时候,非常漂亮。另外金翅雀的鸣声也很有特色,类似金属薄片撞击摩擦的效果,群鸟齐鸣飞行的情景也是非常动人的。黑头金翅雀的成年雄鸟头部黝黑,在繁殖季节时更甚,但在非繁殖季节会沾染上一些黄绿色。幼鸟和雌鸟全身都有细细的纵纹,颜色稍微暗淡一些。看嘴型就能大致推知金翅雀的食性,它们主要以各种植物的种子为食。生活在坝区平原上的鸟主食草籽,生活在山林里的鸟主食柏树和杉树的果实,它们的力量还不足以打开松子或者更大些的坚果果核。

金翅雀有很多种,中国大部地区常见的金翅雀是[普通]金翅雀,头是灰色,背是栗色的。虽然在云南也有这种金翅雀,但在云南最常见的是则是黑头金翅雀。与普通金翅雀相比,黑头金翅更喜欢结成几十上百的大群,大家有很大的机会见到这种鸟。

14、蓝翅希鹛

鹛是一大类跟莺类亲缘关系很近的鸟。这个家族的成员形态各异,既有大到鸽子大小的大噪鹛,也有小到比绣眼鸟还小的鹪鹛。既有像相思鸟等绚丽异常的,也有像白颊噪鹛这样朴实无华的。蓝翅希鹛属于鹛类大家族中的希鹛分支,相对于那些繁茂的噪鹛、雀鹛支系,希鹛这一支显得很单薄,在云南仅能看见三种——斑喉希鹛,火尾希鹛和蓝翅希鹛。蓝翅希鹛是这三种希鹛中唯一一种愿意与人为邻的。希鹛很能体现典型艳丽鹛类的特征,它们的躯干羽毛较为朴素,但是头顶、飞羽和尾羽则是很明艳的色彩。蓝翅希鹛与另外两种希鹛相比显得逊色一些,但仍可算是一种很漂亮的小鸟。

跟前面介绍过的黄臀鹎类似,这种鹛喜欢森林边缘较为开阔的环境。这也是它们能和黄臀鹎一样深入人类城镇生活的原因。作为典型的希鹛,它们偏爱在树冠中层活动,生性不像黄臀鹎那么张扬。白天,它们花很多时间不断地在枝叶间搜索昆虫和浆果;它们总是结成小群活动,但是规模几乎总不超过十只,可能群体中的成员大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个体。在移动过程

中它们用一连串的哨声和喳喳声与同伴保持联络,如果听过画眉的喳喳声,就很容易在野外辨认出蓝翅希鹛的喳喳声来,因为这种口音其实在鹛类里面是共同的。

在云南,在海拔2500米以下的地带,无论是在城市公园绿地还是天然林的边缘或者树木稀疏地段,都有机会见到蓝翅希鹛。它们也是混合鸟群中的常见成员之一。

15、白颊噪鹛

中国西南是世界上噪鹛分布的中心,但是噪鹛类大多都在远离都市的地方生存,不易见到,惟有少数种类的噪鹛具有超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让城市中的朋友也一睹真容,白颊噪鹛就是这少数几种噪鹛中的一种。

白颊噪鹛在云南又俗称土画眉,长相和画眉的确有几分相似,全身色调也确实比画眉更偏土红色,体羽缺乏光泽,眉和颊部污白色的部分线条比较粗犷。白颊噪鹛体型比黄臀鹎大比斑鸠小,在雀形目鸟里面算是大个子了。它们经常在地面和草丛中跳跃觅食,翻找枯枝落叶中的种子、浆果或者昆虫果腹,很少到幽闭的成熟林地活动。在野外,它们最喜欢的生境是有水源的高草溪谷或者平缓台地,生境中有少量树木灌丛提供隐蔽即可,因此,它们能很好地适应田园环境和城市绿地。白颊噪鹛和其他噪鹛一样,社群性较强,多成对或者以家族群为基本单位活动。在夜宿地附近,群体成员会在清晨和黄昏发出粗犷的哨声和喳喳声;在移动时,群体成员彼此间则会以另一种较轻柔的短促叫声保持联络。尽管善鸣,它们却缺乏画眉、黑喉噪鹛之类的近亲的那种甜美歌喉,不过这可能也是它们的幸运所在。

在昆明和广大的滇中滇南有人居住的地方,除极低海拔区外,白颊噪鹛是村镇城市周围的平坦开阔绿地或者近山的垦殖区内最常见的大型噪鹛。

16、褐胁雀鹛

中国西南也是世界上雀鹛类最丰富的地方之一,云南则拥有中国的几乎所有种类的雀鹛。雀鹛代表了鹛类演化的另一个方向——保持小型化。雀鹛的体型大多比麻雀小,体色多样,头部有显著的斑纹标志种类。雀鹛都依赖较为繁茂且有丰富林下植被或者附生植被的森林生活,在云南各个海拔各种林相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雀鹛类群,褐胁雀鹛、棕头雀鹛和褐头雀鹛,则属于适应昆明周边原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及山地针阔混交林的类群。这三种雀鹛在昆明又有不同的分布偏好。褐头雀鹛喜好在海拔稍高的针阔混交林中活动,下地较少,在树冠和灌木层觅食;棕头雀鹛则在海拔稍低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或者竹木林地活动;褐胁雀鹛在昆明周边适应范围较广,且最常到地面觅食,所以更容易为观鸟者见到。

褐胁雀鹛和其他鹛类一样,也常成家系小群活动,联络叫声较噪鹛、歌鹛等的简单轻柔些。在昆明以南保持良好的林地中,褐胁雀鹛也相当常见,这些小鸟雨季期间在森林下部的灌木层和地面之间觅食繁衍,旱季则加入在树冠层觅食的由多种雀鹛、凤鹛、柳莺、山雀乃至啄木鸟、shi、鹎以及太阳鸟等组成的鸟浪,在附生植物从和常绿树冠中寻找无脊椎动物或者果实果腹。这种策略相当于一种小尺度的垂直迁徙,使得这些小鸟得以在低山森林被广泛破

坏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不受影响而继续兴旺下去。

17、黑头奇鹛

呵呵,又是鹛。奇鹛是鹛类里面最喜欢在高处生活的成员。除栗背奇鹛等少数种类外,他们几乎终年待在高高的树冠上,觅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果实和花蜜——黑头奇鹛连某些桉树的花蜜都会吃。黑头奇鹛是奇鹛中最适应在滇中和滇中以北的原生阔叶森林和针阔混交林中生活的,也是奇鹛中分布纬度较高的成员。它们一般单独生活,有时结小家族群。通常较少发出鸣声,不过一旦鸣叫起来的话听来还是十分含蓄甜美的。

单独活动且性情温顺的奇鹛,在面临集群活动且同样偏好在树冠觅食的进攻性竞争者——例如灰喜鹊这样的物种——时,可能存在较高的生存风险。所幸现在昆明的东郊和西郊林地成片且面积较大,不是灰喜鹊喜爱的林相,尚未见有黑头奇鹛种群因灰喜鹊侵入而式微的情况,

不过这种危险是存在的。

18、棕颈钩嘴鹛

还是鹛!鹛类的特化方向有很多,或者生境利用特化,或者进食策略特化,其实归根结底都是促使它们能更高效地利用某些资源来促进自身繁衍的。钩嘴鹛的特化方向就属于进食策略的特化。棕颈钩嘴鹛的嘴型其实还不算太突出,在昆明也不算少见的斑胸钩嘴鹛更具备“钩嘴”的特征。这种修长下弯的嘴型使得它们能更有效地翻找在松软土层中隐匿的无脊椎动物,或者更有效地插入花冠觅食花蜜。

其他好几种钩嘴鹛生活在滇南的湿润阔叶森林中,但它们都很依赖热带或者亚热带地区的原始林相,只有斑胸和棕颈的分布范围达到了中国西南以外的广大区域内,成为中国最常见的钩嘴鹛。虽然棕颈钩嘴鹛的分布范围广,但其实它们也同样需要阔叶森林,只是食物来源不

像它的热带表亲那样如此局限罢了。

19、白领凤鹛

继续说鹛!凤鹛亦是鹛中较为特化的一群。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头顶的羽簇在兴奋时会立起来形成一个小凤头。在云南也有很多种凤鹛,它们都喜爱在树冠中层到灌木层上部活动,但是不同的凤鹛特异性地适应不同海拔的森林。在所有凤鹛中,白腹凤鹛和黑额凤鹛较为偏好低地阔叶森林;黄颈凤鹛和棕肛凤鹛则喜爱中山阔叶常绿森林,而棕肛凤鹛又可以在海拔更高的针叶林或者针阔混交林中生活;白领凤鹛是所有凤鹛中最耐冷凉气候的,它们多生活在针阔混交林乃至针叶林中。

白领凤鹛多结成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会有几个小群混合,形成几十甚至上百的大群活动。白领凤鹛中食物中浆果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体型大小近似的雀鹛类相比更偏于植物食性。凤鹛

也甚少啭鸣,但在活动中积极地用一连串嘟噜啁啾相互联络,略似鸦雀。

20、栗臀鳾(shi,音同诗)

shi是一类在旧大陆和新大陆北部都有广泛分布的小鸟,跟鹛类一样,它们的分化中心地带也在动喜马拉雅横断山一带。中国有分布的shi类,除了黑头shi,云南都有分布,而且有的shi类主要或者只分布于云南。栗臀shi就属于主要分布于云南的那类情况。

各种shi有相似的生存习性。它们大多在树干上攀援活动,搜索树皮缝隙中的虫子和虫卵为食,也有一些种类会啄食坚果。它们在树洞中营巢,既利用天然树洞或者其他动物的弃巢,也能自己在树干上开凿新巢。shi是不多的几类会在树干上垂直上下的鸟之一,比之啄木鸟,它们更胜一筹,因为它们还会头朝下地垂直攀援。

在云南,各种shi也有按海拔各自为营的现象。低地热带森林是绒额shi和淡紫shi的家园;一千多米的湿热常绿阔叶森林则是栗腹shi的家园;一千多米到两千米的阔叶森林和混交林就是栗臀shi的家园了。因为昆明周边的成熟森林大多在最后一个海拔段,因此栗臀shi最为常见。再往高里去,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有滇shi,巨shi,更高寒的地方还有白尾shi和白脸shi....

各种shi类对成熟林都有相当强的依赖性,所以可以把这种鸟当作成熟健康森林的一个指示性物种来看待。

(完整版)鸟类图谱大全

鸟类图谱大全 鹈形目 企鹅 佛法僧目 咬鹃目 涉禽图片(鸟类图谱) 白鹭图片 白鹭图片 灰鹭图片 粉红火烈鸟图片 鸡形目图片(鸟类图谱) 斑尾榛鸡 Chinese Hazel Grouse 花尾榛鸡 Hazel Grouse 黑嘴松鸡 Spotted Capercaillie 西方松鸡 Western Capercaillie 雁形目图片(鸟类图谱)

普通秋沙鸭 Common Merganser 中华秋沙鸭 Scaly-sided Mergans… 红胸秋沙鸭 Red-breasted Mergan… 白秋沙鸭 Smew 三趾鹑目图片(鸟类图谱) 棕三趾鹑 Barred Buttonquail 黄脚三趾鹑 Yellow-legged Butto… 林三趾鹑 Small Buttonquail #19733形目图片(鸟类图谱) 赤胸拟啄木鸟 Coppersmith Barbe… 蓝耳拟啄木鸟 Blue-eared Barbet 蓝喉拟啄木鸟 Blue-throated Bar… 黑眉拟啄木鸟 Black-browed Barb… 犀鸟目图片(鸟类图谱)

花冠皱盔犀鸟 Wreathed Hornbill 棕颈犀鸟 Rufous-necked Horn bil… 白喉犀鸟 White-throated Brown … 双角犀鸟 Great Pied Hornbill 戴胜目图片(鸟类图谱) 戴胜 Eurasian Hoopoe 咬鹃目图片(鸟类图谱) 红腹咬鹃 Wards Trogon 红头咬鹃 Red-headed Trogon 橙胸咬鹃 Orange-breasted Trogo… 佛法僧目图片(鸟类图谱)

观鸟基础知识

观鸟基础知识 全世界鸟类共有9千多种,我国有1253种,约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4%;超过欧洲、北美洲或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拥有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观鸟(watching bird)是人们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结伴到大自然中,在山林、原野、海滨、湖沼、草地等各种环境中,在不影响鸟类正常活动的前提下,去欣赏鸟的自然美,并观察它们的外形姿态、取食方式、食物构成、繁殖行为、迁徙特点和所栖息的环境等,了解鸟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与鸟的关系。在欣赏鸟类绚丽多彩的羽毛、多姿多态的形体、婉转动听的鸣唱和活泼诱人的行为的同时,我们不仅使自己走进了大自然,了解了大自然,还将自身融进了大自然,感受着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无限欢欣和愉悦。观鸟就要到能看到鸟的各种自然环境中去,要走路。爬山、钻树林、过河流,对生活在快节奏环境中的城市居民来说,观鸟活动可以呼吸到清新空气,可以锻炼身体,还能解除学习和工作的疲劳,达到放松神经、健身娱乐的效果。 观鸟活动在欧美开展得较早,在六十多年前美国的R·T·Peterson(彼特逊)就出版了《鸟类野外观察指南》为成千上万的人打开了通往奇妙的自然界的方便之门。近些年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观鸟活动已经蔚然成风,英国、德国。法国每年有数百万人参加观鸟。在我国,香港和台湾也都有观鸟组织。在中国内地近些年群众性的现马组织也陆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观鸟活动。 观鸟基础知识(一) 一、观鸟前的准备 观鸟活动并不是什么难事,也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条件。一般只需一架适用的望远镜和一本鸟类图鉴就可以了。 (一)望远镜 由于鸟类比较敏感,观鸟时不能离鸟太近,因此双筒或单筒望远镜是观察鸟类的必备工具。特别是在湿地、湖泊、沙漠、海岸等地势平坦开阔,很少有天然隐蔽物的地方,要接近所观察的鸟类是很困难的,要鉴别鸟类和统计数量,就必须使用双简或单筒望远镜。 1.双筒望远镜主要结构 物镜:因为观察时,它向着被观察的目标,所以叫物镜。 目镜:安装在镜筒的上端,因为它靠近观察者的眼睛,所以叫目镜。 镜筒:镜筒是由金属制成的圆筒,上端连目镜,下端连物镜。 调焦手轮:安装在两镜简之间,用来调节物镜和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距离,使人能看清物体。 视差调节环:安装在右目镜上,它是专为左右两眼视力有差异的人调整视差用的。 2.望远镇主要技术参数 所有的望远镜在镜身上都有该望远镜的技术数据,如8 X 30,第一个数字表示倍数,第二个数字表示物镜的直径(单位是毫米)。有些还会标有7.1°或100M/1000M的字样,它们均表示该望远镜的视野角度,而1 00M/1000M 则表示该望远镜使用者在离观察物体1000米远的地方,所能看到的视野范围是100米宽。倍数是表示望远镜放大能力的参数。如一架放大本领为8 倍的望远镜观看一只距离800米的鸟时,可以使人眼观察的视角增加8倍,这相当于鸟到观察者的距离缩短到实际距离的1/8,这时观察者就会感觉像在距鸟1 00米处看到的一样。一般双简望远镜为6至15倍,它们视野宽,体积较小,重量轻,便于近距离观察鸟类,适于在行走及在树林中观察鸟。单简望远镜通常倍数在2 0倍至60倍之间,它们体积较大,使用时要用三角架固定,机动性能较差,适合观察远距离能长时间停留在一

鸟类图谱大全

下载(26.3 KB) 2009-10-23 10:01 1、蓝喉歌鸲 雀形目> 鹟科> 歌鸲属 PASSERIFORMES > Muscicapidae > Luscinia svecica 描述:雄鸟:中等体型(14厘米)的色彩艳丽的歌鸲。特征为喉部具栗色、蓝色及黑白色图纹,眉纹近白,外侧尾羽基部的棕色于飞行时可见。上体灰褐,下体白,尾深褐。雌鸟喉白而无橘黄色及蓝色,黑色

的细颊纹与由黑色点斑组成的胸带相连。与雌性红喉歌鸲及黑胸歌鸲的区别在尾部的斑纹不同。诸亚种的区别在喉部红色点斑的大小(亚种abbotti最小)、蓝色的深浅度(亚种saturator深,svecica浅)以及在蓝色及栗色胸带之间有无黑色带(svecica)。幼鸟暖褐色,具锈黄色点 斑。 虹膜-深褐;嘴-深褐;脚-粉褐。 叫声:鸣声饱满似铃声,节拍加快,包括部分模仿其他鸟的鸣声。有时在夜间鸣叫。告警时叫声为heet似(JI)。联络叫声为粗哑的 truk声。 分布范围:古北界、阿拉斯加;冬季南迁至印度、中国及东南 亚。 分布状况:亚种saturatior和kobdensis繁殖于中国西北,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鸟在中国西南及东南。其他亚种迁徙时经过中国--przevalksii繁殖于西伯利亚,可能在内蒙古及青海也有繁殖,迁徙经中国中部;abbotti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在西藏西部也有记录。这些亚种经中国时甚常见于苔原带、森林、沼泽及荒漠边缘的各 类灌丛。 习性:惧生,常留于近水的覆盖茂密处。多取食于地面。走似跳,不时地停下抬头及闪尾;站势直。飞行快速,径直躲入覆盖下。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我国的珍稀鸟类动物图谱

我国的珍稀鸟类动物图谱 七年级(5班)高春乐搜集整理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占世界种类总数的10%以上。有160多种闻名世界的特产珍稀动物。如大熊猫等。下面将我喜欢的我国特有的珍稀鸟类动物专门搜集编制图谱,和大家共同认识一下她们。 01四川山鹧鸪 【别名】砣砣鸡、笋鸡【学名】Arborophila rufipectus 【分布】迄今仅发现于我国四川省的屏山、甘洛、马边、峨边、沐川等县。【保护级别】I 02海南山鹧鸪 【俗名】山赤姑【学名】Arborophila ardens【分布】仅分布于海南省【保护级别】I

03白颈长尾雉 【别名】横纹背鸡【学名】Syrmaticus reevesii【分布】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安徽南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两广。 04黄腹角雉 【别名】角鸡、吐绶鸟、寿鸡【学名】Tragopan caboti【分布】产于浙江泰顺、文成、景宁、云和、丽水、遂昌、衢县、龙游;江西永新、井冈山、铅山、万年、上犹、崇义、大余;广东乳源、阳山、乐昌、曲江、连山、始兴、仁化、南雄、大埔、五华、潮州、怀集;福建武夷山;广西恭城、永福、灵川、兴安、富川、贺县、融安;湖南莽山。【保护级别】I 05雉鹑

【别名】黑鸡、贝母鸡木坪雉雷鸟四川雉鹑四康雉鹑【学名】Tetraophasis obscurus【分布】分布于青海,甘肃文县、康县、祁连山,西藏芒康、江达、察隅、米林、朗县拉多,四川马尔康、松潘,均为留鸟。【保护级别】I 06黑长尾雉 [别名】帝雉【学名】Calophasis mikado Ogilvie-Grant【分布】台湾的特有种。【保护等级】I 07蓝鹇

北京常见鸟图

北京市中小学生观鸟赛鸟图识别题库 1 雉鸡(环颈雉)学名:Phasianuscolchicus 陆禽。雄鸟体羽华丽,头部具黑色光泽,有显眼的耳羽簇,宽大的眼周裸皮鲜红色,具白色颈圈 。习性:喜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栖于不同高度的开阔林地、灌木丛、半荒漠及农耕地。 北京野鸭湖等湿地较易见到。 2翘鼻麻鸭学名:Tadornatadorna 游禽,体长60㎝。头颈黑,体白,颜色对比强烈。嘴红色,嘴基具疣状突起。胸部栗色。习性:栖息于河、湖、水库。沙河水库、野鸭湖等湿地较常见。 北京市二级保护动物

3绿头鸭学名:Anasplatyrhynchos 游禽。雄鸟头及颈深绿色带金属光泽,有白色颈环,嘴黄色,两对黑色中央尾羽向上卷曲成钩状。雌鸟褐色斑驳。雄雌翅上均有蓝紫色翼镜。 习性:多见于湖泊、池塘及河口。 北京市区公园水域较易见到。 4针尾鸭学名:Anasacuta 游禽,体长55cm左右。雄鸟头棕,喉白。尾黑色,长而尖。雌鸟黯淡褐色。

习性:栖息于河、湖、水库。北京各湿地可见。旅鸟 5鸳鸯学名:Aix galericulata 游禽,体长40cm左右。雄鸟颜色艳丽,背上有明显黄色帆羽, 易识别。 习性:营巢于树上洞穴。北京各湿地可见,以紫竹院公园和怀沙河、怀柔水长城较多。:夏候鸟 6苍鹰学名:Accipiter gentilis英文名:Northern Goshawk 猛禽,体长56cm左右。身躯粗壮,翼较其他鹰宽长,有指突,尾长,中央尾羽略突出。 习性:栖息于丘陵山麓森林中。百望山、香山等地可见。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7游隼学名:Falco peregrinus文名:Peregrine Falcon 猛禽,体长45cm左右。身体粗壮,翼基部宽,末端尖,成梯 形。尾较其他隼宽短。 习性:栖息于河谷、草地等开阔地。北京百望山、野鸭湖、十三陵水库等地可见。冬季偶有记录。近年在北京市内见有繁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8红隼学名:Falco tinnunculus 小型猛禽,翅狭长而尖,尾较长。嘴灰而端黑,蜡膜、脚黄色。雄鸟头顶及颈背灰色,背和翅砖红色略带黑色横斑,下体皮黄而具黑色纵纹。雌鸟体型略大。 习性:喜在开阔地带,可扇翅悬停于空中观察,栖于山地、

常见鸟类简介

麻雀又名家雀、琉麻雀。广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也广布于欧亚大陆,是一种最常见的雀类。麻雀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极活泼,胆大易近人,但警惕却非常高,好奇较强。多营巢于人类的房屋处,如屋檐、墙洞,有时会占领家燕的窝巢,在野外,多筑巢于树洞中。除冬季外,麻雀几乎总处在繁殖期,每次产卵六枚左右,孵化期约14天,幼鸟一个月左右离巢。 2.鸽子 一种善于飞行的鸟,品种很多,羽毛的 颜色也多,主要以谷类为食。由于鸽子具有 本能的爱巢欲,归巢性强,同时鸽子又有野 外觅食的能力,久而久之被人类所认识,于 是人们就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鸽子作为 家禽饲养。人们利用鸽子有较强的飞翔力和 归巢能力等特性,培养出不同品种的信鸽。 3.喜鹊 喜鹊体形很大,羽毛大部为黑色,肩腹 部为白色。喜鹊多生活在人类聚居地区,喜 食谷物、昆虫,一般3月筑巢,巢筑好后开 始产卵,每窝产卵5-8枚。喜鹊肉可入药。 喜鹊叫声婉转,在中国民间将喜鹊作为吉祥 的象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及画鹊兆 喜的风俗在民间都颇为流行。体形特点是 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别 呈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双翅黑色 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长,呈楔形;虹膜是褐色的;嘴是黑色;脚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体长435~460毫米。雌雄羽色相似。幼鸟羽色似成鸟,但黑羽部分染有褐色,金属光泽也不显著。

家燕为燕科燕属的鸟类。喙短而 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 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 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尾呈叉状, 形成“燕尾”,脚短而细弱,趾三前 一后。主要特点是上体发蓝黑色, 还闪着金属光泽,腹面白色。体态 轻捷伶俐,两翅狭长,飞行时好象 镰刀,尾分叉象剪子。飞行迅速如 箭,忽上忽下,时东时西,能够急 速变换方向。常可见到它们成对地 停落在村落附近的田野和河岸的树 枝上,在电杆和电线上,也常结队 在田野、河滩飞行掠过。飞行时张着嘴捕食蝇、蚊等各种昆虫。鸣声尖锐而短促。 5.鹦鹉 鹦鹉大多色彩绚丽,音域高 亢,那独具特色的钩喙使人们很 容易识别这些美丽的鸟儿。它们 一般以配偶和家族形成小群,栖 息在林中树枝上,自筑巢或以树 洞为巢,食浆果、坚果、种子、 花蜜。也有特例:如深山鹦鹉, 这种生活在稀木灌丛中的鸟儿体 形大,羽毛丰厚,独具一付又长 又尖的嘴。除了具有其它鹦鹉的 食性外还喜食昆虫、螃蟹、腐肉。 6.画眉 画眉是中国常见的鸣禽。鸣声洪亮,婉 转动听,并能仿效多种鸟的叫声。还会学人 话,猫狗叫,笛声等各种声音。性机敏好斗。 是一种普遍性留鸟。主要生长在中国的江 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云南、贵州、 陕西等地,台湾地区也有,但外表略有不同。 为广州市市鸟。该鸟为普遍性留鸟,主要栖 息于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山丘的浓密灌木 林中,喜欢在晨昏时于枝头上鸣唱。画眉性格隐匿、胆小,领域性极强,雄鸟性凶好斗。平时只有在秋季才会三五成群的出现,叫声明亮悦耳,为鸣鸟中之佼佼者,常被捕捉饲养而成为笼鸟。

常见鸟类名录

常见鸟类图谱 说明:“生活习性”中介绍的居留类型(留鸟、夏候鸟等)是针对本地而言,不同地区有一定差别。

白喉红臀鹎 生 活 习 性 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额至头顶黑色而富有光泽,耳羽白色或灰白色。上体灰褐色或褐色、尾下覆羽血红色。 留鸟,栖息地较固定,主要栖息在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竹林、灌丛以及村寨、地边和路旁树上或小块丛林中,也见于沟谷、林缘、季雨林和雨林。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多在相邻树木或树头间来回飞翔。晚上常成群栖息在一起,觅食时才开始分散,但彼此仍通过叫声保持松散的群。常呈3-5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动。性活泼、善鸣叫,或跳跃于枝头树枝间,或站在树上或灌木上,鸣声清脆响亮。 食性较杂,属杂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植物性食物主要有浆果、榕果、核果、草莓、悬钩子、坚果、豌豆、锁莓、紫浆果、洋海椒种子,以及花、叶和其他植物种子。动物性食物主要有甲虫、蚊、蚂蚁等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和直翅目昆虫。

黄臀鹎 生 活 习 性 雀形目、鹎科、鹎属、中等体型(约18cm)的偏黄色鹎,头及羽冠黑色,上体褐橄榄色,下体近白色,胸具灰褐色横带,尾下覆羽鲜黄色。 留鸟,主要栖息于中低山和山脚平坝与丘陵地区的次生阔叶林、栎林、混交林和林缘地区,尤其喜欢沟谷林、林缘疏林灌丛、稀树草坡等开阔地区。也出现于竹林、果园、农田地边与村落附近的小块丛林和灌木丛中,不喜欢茂密的大森林。 主要以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但幼鸟几全以昆虫为食。冬季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夏季主要以各种浆果、梨果、马桑泡、锁莓等果实为食,也吃甲虫、步行虫、金龟子、金花虫、铜绿金龟甲、日本金龟甲、红蜻蜓、蜂类、蝇类、蚂蚁、蛴螬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昆虫和昆虫幼虫,此外偶尔也吃少量农作物种子,如麦粒、豌豆、油菜子等。

常见鸟类资料

家燕 雌雄羽色相似。额深栗色,从头顶一直到尾上覆羽均为蓝 黑色而富有金属光泽。两翼小覆羽、内侧覆羽和内侧飞羽亦为 蓝黑色而富有金属光泽。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尾羽黑褐色微 具蓝色光泽,飞羽狭长。尾长、呈深叉状。最外侧一对尾羽特 形延长,其余尾羽由两侧向中央依次递减,除中央一对尾羽外, 所有尾羽内翈均具一大型白斑,飞行时尾平展,其内翈上的 白斑相互连成‘V’字形。颏、喉和上胸栗色或棕栗色,其后 有一黑色环带,有的黑环在中段被侵入栗色中断,下胸、腹和 尾下覆羽白色或棕白色,也有呈淡棕色和淡赭桂色的,随亚种 而不同,但均无斑纹。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跗蹠和趾黑色。幼鸟和成鸟相似,但尾较短,羽色亦较暗淡。 麻雀 麻雀体长为14厘米左右,雌雄形、色非常接近。喙黑色, 呈圆锥状;跗跖为浅褐色;头、颈处栗色较深,背部栗色较 浅,饰以黑色条纹。脸颊部左右各一块黑色大斑,这是麻雀 最易辨认的特征之一,肩羽有两条白色的带状纹。尾呈小叉 状,浅褐色。幼鸟喉部为灰色,随着鸟龄的增大此处颜色会 越来越深直到呈黑色。麻雀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 极活泼,胆大易近人,但警惕却非常高,好奇心较强。多营 巢于人类的房屋处,如屋檐、墙洞,有时会占领家燕的窝巢, 在野外,多筑巢于树洞中。除冬季外,麻雀几乎总处在繁殖 期,每次产卵六枚左右,孵化期约14天,幼鸟一个月左右离巢。麻雀为杂食性鸟类,夏、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种子为食,育雏则主要以为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虫为主,其中多为鳞翅目害虫。由于亲鸟对幼鸟的保护较成功,加上繁殖力极强,因此麻雀在数量上较许多种鸟要多,这样在庄稼收获季节容易形成雀害。冬季和早春,麻雀以杂草种子和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为食,也吃人类扔弃的各种食物。 白鹭 中等体型,纤瘦,嘴及腿黑色,趾黄色,羽毛纯白,颈 背具细长饰羽,背及胸具蓑状羽。喜稻田、河岸、沙滩、泥 滩及沿海小溪流。成散群进食,有时飞越沿海浅水追捕猎物。 夜晚飞回栖处时呈V字队形。与其他水鸟一道集群营巢。

鸟类图谱大全

下载 (26.3 KB) 2009-10-23 10:01 1、蓝喉歌鸲 雀形目 > 鹟科 > 歌鸲属 PASSERIFORMES > Muscicapidae > Luscinia svecica 描述:雄鸟:中等体型(14厘米)的色彩艳丽的歌鸲。特征为喉部具栗色、蓝色及黑白色图纹,眉纹近白,外侧尾羽基部的棕色于飞行时可见。上体灰褐,下体白,尾深褐。雌鸟喉白而无橘黄色及蓝色,黑色的细颊纹与由黑色点斑组成的胸带相连。与雌性红喉歌鸲及黑胸歌鸲的区别在尾部的斑纹不同。诸亚种的区别在喉部红色点斑的大小(亚种abbotti最小)、蓝色的深浅度(亚种 saturator深,svecica浅)以及在蓝色

及栗色胸带之间有无黑色带(svecica)。幼鸟暖褐色,具锈黄色点斑。 虹膜-深褐;嘴-深褐;脚-粉褐。 叫声:鸣声饱满似铃声,节拍加快,包括部分模仿其他鸟的鸣声。有时在夜间鸣叫。告警时叫声为heet似(JI)。联络叫声为粗哑的 truk声。 分布范围:古北界、阿拉斯加;冬季南迁至印度、中国及东南 亚。 分布状况:亚种saturatior和kobdensis繁殖于中国西北,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鸟在中国西南及东南。其他亚种迁徙时经过中国--przevalksii繁殖于西伯利亚,可能在内蒙古及青海也有繁殖,迁徙经中国中部;abbotti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在西藏西部也有记录。这些亚种经中国时甚常见于苔原带、森林、沼泽及荒漠边缘的各 类灌丛。 习性:惧生,常留于近水的覆盖茂密处。多取食于地面。走似跳,不时地停下抬头及闪尾;站势直。飞行快速,径直躲入覆盖下。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