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晋南北朝园林作品简介

魏晋南北朝园林作品简介

魏晋南北朝园林作品简介
魏晋南北朝园林作品简介

魏晋南北朝园林

(注:红色的为书上出现的。)

皇家园林

1.铜雀台:铜雀台位于河北临漳县境内,距县城18公里。这里古称邺,古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在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铜雀台在金凤台北,为三台之主台,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为曹操与文人骚客宴饮赋诗,与姬妾宫女歌舞欢乐之所,也是兵家战略要地。曹操在其上平定严才叛乱,并接见和宴请了从匈奴归来的著名诗人蔡文姬。曹植也曾于此挥笔立就《登台赋》,至今传为美谈。后赵、北齐时铜雀台又加以修筑,素有“铜雀飞云”之美称。

铜雀台大门内建有浮雕壁画墙,分别为魏武雄风、齐桓公筑邺、西门豹投巫、曹操筑三台、铜雀宴乐、文姬归汉等具有代表性的邺城成语典故。曹操塑像高9.5米,象征着曹操九五之尊的地位,其手握佩剑,虎视中原,一派霸王之相。

2.华林园:课本P73左下。

3.芸林苑:课本P73左上。

私家园林

1.北魏张伦宅园:“伦造景阳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岩复岭,嵚崟相属,深蹊洞壑,逦递连接,高树巨林,足使日月蔽亏,

悬葛垂萝,能令风烟出入。崎岖石路,似壅而通;峥嵘涧道,盘行复直。是以山情野兴之士,游以忘归”。

从这些描述看来,张伦宅园的大假山景阳山作为园林的主景,已经能够把自然山岳形象的主要特征,比较精炼而集中地表现出来。它的结构相当复杂,显然是以土石凭籍一定的技巧筑叠而成的土石山。园内高树成林,足见历史悠久,可能是利用前人废园的基址建成。蓄养多种的珍贵禽鸟,则尚保持着汉代遗风。此园具体规模不得而知,在洛阳这样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的坊里内建造私园,用地毕竟是有限的,一般当不可能太大。唯其小而又要全面地体现大自然山水景观,就必须求助于“小中见大”的规划设计。也就是说,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不能再运用汉代私园那样大幅度排比铺陈的单纯写实摹拟的方法,必得从写实过渡到写意与写实相结合。这是造园艺术的创作方法的一个飞跃。

2.茹法亮的私园:“(茹)法亮吴兴武康人也,刘武帝即位,为中书道士舍人……,势倾天下,广开宅宇,杉斋光丽与延昌殿相埒……宅后为鱼池、钓台、土山,楼馆长廊将一里,竹林花药之美,公家苑囿所不能及”(《南史·茹法亮传》);“广陵城旧有高楼,(徐)湛之更加修整。南望钟山,城北有陂泽,水物丰盛。湛之更起风亭、月观、吹台、琴室。果竹繁茂,花药成行,招集文士游玩之适,一时之盛也”(《宋书·徐堪之传》)。

3.南齐文惠太子的元圃:南齐的文惠太子于建康开拓

私园“元圃”,园址的地势较高,“因与台城北堑等(高度相等)。其中起土山、池、阁、楼、观、塔宇,穹巧极丽,费以千万计,多聚异石,妙极山水“(《太平御览》)。为了不被皇帝从宫中望见,乃别出心裁于“旁门列修竹,内施高鄣,造游墙数百间,施诸机巧”,把园子的华丽情形障蔽起来

4.湘东苑:梁武帝之弟,湘东王萧绎在他的封地首邑江陵的子城中建“湘东苑”。这是南朝的一座著名的私家园林,《诸宫纪事·补遗》有详细记载:“湘东王于子城中造湘东苑,穿池构山,长数百丈,植莲蒲,缘岸杂以奇木。其上有通波阁,跨水为之。南有芙蓉堂,东有禊饮堂,堂后有隐士亭,亭北有正武堂,堂前有射棚、马埒。其西有乡射堂,堂前行堋、可得移动。东南有连理堂,堂前生连理……北有映月亭、修竹堂、临水斋。斋前有高山,山有石洞,潜行委宛二百余步。山上有阳云楼,楼极高峻,远近皆见。北有临风亭、明月楼”。

此园的建筑形象相当多样化,或倚山、或临水、或映衬于花木,或观赏园外借景,均具有一定的主题性,发挥点景和观景的作用。假山的石洞长达200余步,足见当时叠山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看来,建造湘东苑时在山池、花木、建筑综合创造园林景观的总体规划方面,是经过一番精心构思的。

5.金谷园:西晋大官僚石崇的“金谷园”是当时北方著名的庄园别墅。

石崇,晋武帝时初任荆州刺史。后拜太仆,出为征虏将军。假节,监徐州诸军事,镇下邳。此人“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数百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穹水陆之巧”(《晋书·石崇传》),生活十分奢华。晚年辞官后,居洛阳城西北郊金谷涧畔之河阳别业,即金谷园。

关于这座别墅园的内容,石崇所作《思归引》的序文中有简略的介绍:

“五十以事去官,晚年更乐放逸,笃好林薮,遂肥遯于河阳别业。其制宅也,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有观阁池沼,多养鸟鱼。家素习伎,颇有秦赵之声。出则以游目钓鱼为事,入则有琴书之娱。又好服食咽气,志在不朽,傲然有凌云之操”。

石崇经营金谷园的目的,是为了退休之后安享山林之乐趣,兼作服食吟咏的场所。这是一座临河的、地形略有起伏的天然水景园。园内有主人居住的房屋,有许多“观”和“楼阁”,有从事生产的水碓、鱼池、土窟等,当然也会有相当数量的辅助用房,从这些建筑物的用途可以推断金谷园似乎是一座园林化的庄园。人工开凿的池沼和由园外引来的金谷涧水穿错萦流于建筑物之间,河道能行驶游船,沿岸可成垂钓,园内树木繁茂,植物配置以柏树为主调,其他的种属则分别与不同的地貌或环境相结合而突出其成景作用,例如前庭的沙棠,后园的乌稗,柏木林中点缀的梨花

等。可以设想金谷园的那一派赏心悦目、恬适宜人的风貌,其成景的精致处比起两汉私园的粗放,显然不大一样,但楼、观建筑的运用,仍然残留着汉代的遗风。

金谷园的遗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有一段文字记载:

“谷水过河南王城西北,东至千金堨,又东又结石梁跨水,制城西渠也。谷水又东,左会金谷水。水出太白原东南,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水,东南流经晋尉卿石崇之故居。金谷水又东南流入于谷,谷水又东经金墉城北”。

所谓“石崇之故居”即金谷园,按文中的描述,大约在今洛阳市东北10公里,孟津县境内的马村、左坡、刘坡一带,正好位于魏晋洛阳故城的西北面,这一带地方发掘的唐墓中有“葬于金谷村”的墓志,足证唐代仍沿用金谷之名,而且还是一处风景游览地,多有当时文人的题咏。如杜牧《咏金谷园》诗云:“凄凉遗迹洛川东,浮世荣枯万古同;桃李香消金谷在,绮罗横断玉楼空”,写的就是石崇的爱姬绿珠坠楼的故事。这里北枕邙山,丘谷略有起伏的地貌与《思归行》序文中所描写的亦相吻合,只是金谷涧现已湮没无存了。现在洛阳火车站附近的金谷园遗址乃是宋人的误会,以讹传讹而至于今(李健人《洛阳古今谈》)。

佛教与佛教丛林

1.同泰寺(今鸡鸣寺):位于江苏江宁之东北。梁武帝普通二年(521)九月建立。本寺楼阁台殿,九级浮图耸入云表。帝尝亲临礼忏,舍身此寺,并设无遮大会等法会,又亲升法座,开讲涅槃、般若等经,后更于本寺铸造十方佛之金铜像。梁亡陈兴,本寺遂成废墟。宋时再建,改称法宝寺。后成军旅营地,再度荒废。今鸡鸣寺宣称自己为同泰寺旧址,但近年的考古表明此为讹传,同泰寺旧址为今日之珠江路北侧,与今鸡鸣寺相距甚远。

2.灵隐寺: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面,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灵隐寺是著名的杭州旅游景点之一,也是中国佛教著名的“十刹”之一

3.虎丘云岩寺:云岩寺位于江苏苏州阊门外,距城七里的虎丘。据寺内碑刻记载,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司徒王珣、司空王珉兄弟舍宅为寺,名“虎丘寺”。当时寺建于剑池山下东西两处,本是两个寺。唐时为避李虎(唐高祖李渊祖父)之讳,便改名为“武丘报恩寺”。会昌年间(841~847年)佛寺废毁。后来重建时,合两寺为一寺。五代末,增建虎丘塔。北宋至道年间(995~997年)重建时又改名为“云岩禅寺”,塔名也改为“云岩寺塔”。清康熙年间更名为“虎阜禅寺”,但人们仍习惯俗称“虎丘寺”。

4.苏州北寺塔:是苏州最古老的佛寺,距今已1700多年。

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公元238-251年),相传是孙权母亲吴太夫人舍宅而建,古称“通玄寺”。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改为“开元寺”。五代北周显德年间(公元954-959年)重建,易名为“报恩寺”。报恩寺即北寺塔占地1、2亩,高76米,重檐复宇,翼角翠飞,气魄雄伟,名满江南。登塔,可凭栏俯瞰苏州全城风貌,远眺城外山水,田园风光。

5.崇岳寺:嵩岳寺,在登封县城西北6公里太室山南麓。嵩

岳寺原名闲居寺,早先是北魏皇室的一座离宫,后改建为佛寺。此寺的建造年代在北魏永平元年至正光元年(508—520年)之间,最少也有1450多年的历史。

崇岳寺塔:嵩岳原名闲居寺,早先是北魏皇室的一座离宫,后改建为佛寺。此寺的建

造年代在北魏永平元年至正光元年(508—520年)之间,最少也有1450多年的历史。嵩岳寺塔为单层密檐式砖塔,是此类砖塔的鼻祖。为十二边形,也是全国古塔中的一个孤例。砖塔由基台、塔身、密檐和塔刹几部分构成,高约40米。基台随塔身砌作十二边形,台高85厘米,宽160厘米。塔前砌长方形月台,塔后砌南道,与基台同高。基台以上为塔身,塔身中部砌一周腰檐,把它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素壁,各边长为281厘米,四向有门。上部为全塔最好装饰,也是最重要的部位。东、西、南、北四面与腰檐以下通为券门,门额做双伏双券尖拱形,拱尖饰三个莲瓣,券角饰有对称的外券旋纹;拱尖左右的壁面上各嵌入石铭一方。十二转角处,各砌出半隐半露的倚柱,外露部分呈六角形。柱头饰火焰宝珠与覆莲,柱下砌出平台及覆盆式柱础。除壁门的四面外,其余八面倚柱之间各造佛龛一个。呈单层方塔状,略突出于塔壁之外。龛身正面上部嵌石一块。龛有券门,龛室内平面呈长方形。龛内外,有彩画痕迹。龛下部有基座,正面两个并列的壶门内各雕一蹲狮,全塔共雕16个狮子,有立有卧,正侧各异,造型雄健。

塔身之上,是15层叠涩檐,每两檐间相距很近,故称密檐。檐间砌矮壁,其上砌出拱形门与棂窗,除几个小门是真的外,绝大多数是雕饰的假门和假窗。密檐之上,即为塔刹,自上向下由宝珠、七重和轮、宝装莲花式覆钵等组成,高约3.5米。全塔外部,原来都敷以白灰皮。塔室内空,由四面券门可至。塔室上层以叠涩内檐分为10层,最下一层内壁仍作十二边形,二层以上,则通改为八角形。这种富于创造与变化的做法,表现出我国人民的高度建筑才能。嵩岳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多边砖塔,它屹立在太室山之阳,衬以绿树红墙,巍峨壮丽,煞是好看。

6.敦煌石窟:敦煌石窟,又名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7.大同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始建于北魏时代,是当初为了供奉佛教创建的,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云冈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8.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为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厥,所以又被称为“伊厥”,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又因为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

(75)古代的门阀制度与姓氏族谱

(75)古代的门阀制度与姓氏族谱 古代的门阀制度与姓氏族谱 广西贺州董全吉 《汉书·地理志》载:“周爵五等,而士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满五十为附庸。盖千八百国。”。《史记》云:“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门第势力兴起,有九品官人法的产生。盛行魏晋南北朝盛行官修合谱,朝廷举才先察访其家谱,任用显赫人士为官,是谓世族。中国古代社会重视血统延嗣论,贵族永远是贵族,老祖宗是何身份,尤为重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制度,任用世族豪门,选人一以“家世门第”为准,南宋《通志·氏族略》:“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郡望始于魏晋门阀制度的盛行的时期,唐朝为盛。各个州郡都形成了一批公认的高门大姓,当时称为“士族”、“右姓”等,为标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显示贵族身份。所谓“高门大姓”。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先有黄巢之乱,继有五代之分争,存续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终在历史舞台上消失。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至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

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正因为古代谱牒不复存在,加上迁徙的频繁,宋朝之后,私家修谱,各姓氏修谱也都有了合理的修谱想象空间,如此每一个姓氏与支系都是名门望族了。互相攀比,毕竟过去很多无法考究,族谱挤满了历代的有名人物。谁也无法说不再门当户对。 1、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谱牒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1门阀制度加速谱牒盛行 殷商时期,已有刻在金属武器上的家族世系,谱牒则形成于西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存在的官修谱牒和私修家谱并重局面,到了宋代呈现了官修公谱废绝和私修家谱兴盛的趋势。是农民起义反抗压榨,对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制度遂大行其道制度的打击。门阀制度始于西汉,形成于东汉,汉代刘氏皇族引经据典,论证其为帝尧之后,是高贵的血统,声称他们天生是要称王做帝的。东汉时期,门第等级观念已十分盛行,门阀制度初步形成。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亲属往往高官厚禄,数世不衰。选拔官吏管只要翻出族谱,出身名门,就有得大官做。士大夫于无意中保守此制,以地方绅士,而操朝廷用人之权,朝代虽更,而社会之势力仍固定而不为动摇。士、庶这间有严格的区别,所谓“士庶之别,国之章也”。士族自视甚高,不与庶族通婚。如有士族与庶族通婚,或就任一般由庶族人所担任的官职,称为“婚宦失类”,因此而受到排挤和嘲讽。

园林风格发展及特点简述

园林风格发展及特点简述 文/余翔 引言 从不同角度分,园林风格有许多种,并且随着不断的发展,园林风格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本文抛开不谈细致的园林设计类型等专业内容,只简单陈述各园林风格特点。 从园林发展体系上园林主要分为东亚(中国)体系、西亚体系和欧洲体系三大世界园林体系和现代城市园林。每一种园林体系都经过了漫长而不断变化的过程,并影响着人们的居住文化。 东亚(中国)体系 东亚(中国)园林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园林的萌芽期,此时期“天人合一,君子比德思想”和“神仙思想”促成了园林的发展走向。这一时期是中国园林从囿(多指用于狩猎圈养动物的地方)向集狩猎、游憩、娱乐于一体的苑的转变时期。最著名的属史书记载的吴国的姑苏台和楚国的章华台、荆台。 秦汉时期是中国园林史上第一个造园高潮,此时期苑囿以模拟天上星宿图案为主,布局较自然,因山就水,随遇而作。此时期的秦咸阳宫苑和西汉长安上林苑最具代表。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美的追求成为这一时期文化活动的突出特点,对中国园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发展方向。此阶段最大的贡献是私家园林的产生,艺术表现形式由单纯摹仿自然山水,进而概括、提炼,进行抽象化、典型化,开始在本于自然进而高于自然方面进行探索。 唐宋时期是中国写意画园林的代表时期。此时期诗文、绘画、园林艺术形式相互渗透,中国园林开始向写意化方向发展,已经具备了风景式园林的主要特点。代表作有唐朝皇家园林兴庆宫、九成宫。 元、明、清时期的园林主要文人、画家直接参与到了造园的活动中,形成了以写意为主的趋向和景题、匾额、对联在园林中被广泛应用的变化。 不断变化中的中国园林体系从单纯满足皇家需求讲究华丽宏放,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社会普遍性,融入了更多文学、绘画艺术方面思想指导的生活写实和风景写意性的园林风格。园林风格上以山水风景,遵循自然环境为基本特征,强调建筑物与山水环境的有机融合。 从特点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取材于自然,高于自然。园林自然的山、水、地貌为基础,有目的的加工改造,再现出一个高度概括、提炼、典型化的自然。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二首。 2、(),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燕歌行》。 3、在汉魏六朝文学中,有两对文学兄妹的创作很有名,他(她)们分别是()、()与鲍照、鲍令晖。 4、曹丕,谥魏文帝,有(《》),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 5、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和()。 6、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分别为()、()与秦嘉、徐淑。 7、王羲之和谢安,两人的散文创作,应该说是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后者有书信体散文(《》)。 8、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他(她)们分别为司马相如、卓文君与()、()。 7、建安七子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有《王粲集》,其代表作为《七哀诗》二首。 8、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魏文帝()和明帝。 9、()和(),两人的散文,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兰亭集序》,后者有书信体散文《与支遁书》。 10、()的《自悼赋》是一篇由女子所写的伤悼自己命运的赋。其赋的前半部分叙进宫遭弃的过程,后半部抒写藏于自己内心的痛苦。在文学史上开了自悼的先例,其后有左芬的《离思赋》,还有江采蘋的(《》)。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代表作是散文名篇(《》)。 12、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仅()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13、南北朝时的北方文人,()创作了《水经注》,()创作了《洛阳伽蓝记》。 35、西汉最有名的散体大赋是(),其创作流传至今的计有六篇赋,那就是(《》)、《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大人赋》、《哀二世赋》。 14、东晋田园诗人(),不仅田园诗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15、南北朝时,由南朝而入北朝的文人中,在创作上成就最高当推()与()。 16、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诗歌的()的骈文的盛行。诗歌格律化有()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7、()的(《》)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

门阀士族制度的发展演变1

学校:贵州大学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历史年级:081 姓名:孔祥涛学号:080501110109 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制度的发展演变与国家命运 摘要: 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特别的时期: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状态,未能形成全国性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政权更迭频繁,但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有建树,其中门阀士族制度就是这一时期特有的,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这一制度的特点。门阀士族制度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这一制度在这些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并对国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门阀制度在这一时期盛行,不仅垄断了经济、政治、军事,同时还垄断了文化,所以这一时期的门阀士族在国家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国家的政权的稳定以及盛衰兴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制度又需要依赖国家而存在,国家的政策以及皇权的发展都会影响这一制度的发展,所以国家的盛衰兴亡、国家政策以及皇权也反过来影响了门阀士族的壮大和缩小。 关键词: 门阀士族制度特点发展过程关乎国家命运门阀士族特权 国家命运影响门阀士族制度 正文: 特点:门阀士族在政治上享有世代为官的特权,经济上可以按官品占田和本人及家属、衣食客、佃客等免除赋役的特权。除此之外,他们还有逍遥法外权。西晋王朝对士族犯罪每从宽惠,不论定罪和量刑都另立标准。士族犯罪,按照“八议”⑴,即按照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可以减刑和免刑,或者用金钱来赎罪。所以后来东晋熊远说:“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⑵谈到门阀

士族制度自然不能忘掉这一时期特有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即士人分为九等,“中正”是评定士人的官,多由世家大族担任。因此,九品中正制就成为士族地主巩固其政治特权的有力工具。当时,家世是定“品”的唯一标准,所谓“计资定品”,就是以门资、官资作为决定品弟的依据。世家大族利用这一制度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世代相传、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 门阀士族制度与国家命运:门阀士族制度不是在魏晋南北朝突然出现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武帝以后,两件事深深影响了门阀士族制度的形成:一是大土地所有制发展,二是儒家被定于一尊;一些大地主与儒学相结合,就可以世世代代做官。他们被称为“士族”或“世族”。 孙吴政权仰赖东汉以来江东地区业已成长起来的世家大族作为它的政治基础。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东汉以后,“选士而论姓族阀阅” ⑶,一批累世为官的世家大族开始形成。东汉中后期已经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地方大族基本上垄断了地方政权机构,其中不乏世代为朝廷公卿的显贵家族,他们族大宗强,世代宦官不觉,被称为世家大族。东汉末年政治纷争及社会动荡时期,世家大族极为活跃,三国魏、蜀、吴政权的创立,或多或少都与世家大族的政治活动有关,之所以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与世家大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吴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江东世家大族的支持之上,江东世家大族的盛衰也与孙吴政权的强弱息息相关。孙吴时期是江东世家大族政治势力急剧扩张的时期。孙权继兄统事之后,迫于内外严峻形势的压力,开始积极争取江东世家大族的全力支持,孙氏政权开始了与江东世家大族之间的政治合作。江东世家大族进入孙氏政权之后,凭借其雄厚的地方势力基础,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迅速扩张力量,并对孙吴政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孙吴政权的前期,由于与世家大族保持和睦的关系,孙吴的国势也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到了中期,由于江东世家大族的政治过度扩张,他们与其他政治势力的关系开始恶化。到了孙吴后期,孙吴国势更加衰落。虽然江东世家大族竭力支撑危局,但是政局

皇家园林的特点

概述: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与皇室所有,古籍里称为苑、囿、御苑、御园等。它的特点就是,具有皇权至上的规划思想,其规模之大非私家园林可比拟。并且由于财力雄厚,往往就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雍容华贵,具有浓郁的宫廷色彩。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皇家园林,如秦汉时期的阿方宫、上林苑,隋唐的西苑、大明宫、华清宫,宋的艮岳、大内御苑等等,这些早已不存,现存的还有颐与园、故宫、避暑山庄等。 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殷商时期——甲古文中的囿 从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殷商甲骨文中发现了有关皇家园林”囿“的论述。据此,有关专家推测,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据周朝史料《周礼》解释,当时皇家园林就是以囿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与生产之用。 ◆秦汉时期——阿方宫与上林苑 秦汉两代,皇家园林就是当时造园活动的主流。此时的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如秦始皇在陕西建的信宫、阿方宫,而这些就是为皇权服务的,秦始皇曾数次派人去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求取长生不老之药。汉武帝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扩建成上林规模更大、功能更多样的上林苑。它就是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但就是这时的皇家园林尚处于发展成型的初期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规模不如秦汉,但就是 因受到崇尚隐逸、寄情山水的士大夫时代美学的浸润,在内容上继承发展之外,有了更严谨的规制,表现出一种人工建构结合自然山水之美,标志着皇家园林已升华到较高的艺术水平。隋唐时期,皇家园林在这样一个统一鼎盛的黄金时代也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它趋于华丽精致,并注重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统一。洛阳的”西苑“与骊山的”华清宫“为此时期的代表作。宋代,皇家园林的建置规模远逊于唐代,但就是艺术与激发的精密程度则有过之。在宋徽宗时期皇家园林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艮岳的建造。它就是以大型人工假山来仿创中华大地山川之美的范例,就是写意山水的代表作。这时假山的用材与施工技术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金代,营建了两苑、同乐园、太液池、南苑、广乐园、方园等皇家园 林,并修建离宫禁苑,其中最大的就是万宁宫。”燕京八景“之说就起源于金代。 ◆元明时期,皇家园林活动相对的处于迟滞局面,除元朝大都御苑” 太液池’,明代扩建为西苑外,别无其她建设。明代大建了祭祀园林,庙宇园林也就就是从这里开始盛行的。 ◆清明时期——皇家园林的成熟与集大成 ◆清朝时期,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高潮时期奠定于康熙,完成于 乾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明朝的宫殿,这样皇家建设的重点自然的转向于园林方面。那时,从海淀镇到香山,共分布着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西花园等90多座皇家园林,连绵20余里,蔚为壮观,此外在北京城外还有很多的皇家御预苑。其中以圆明园、颐与园、避暑山庄、北海最为出名。 举例:1、颐与园这一北山南水格局的北方皇家园林在仿创南方西湖、寄畅园与苏州水乡疯卖的基础上,以大体量的建筑佛香阁及其主轴线控制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五部分魏晋南北朝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系统分为文言小说(成熟形态是唐传奇)和白话小说(成熟形态是宋元话本)。 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有文言小说,此时小说可以统称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上流社会的奇异故事、人物逸闻轶事或者其只言片语。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但作者的创作意图仅仅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缺少艺术的虚构,还不是成熟的小说形态。 一、小说的起源与在魏晋南北朝的兴盛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最初指琐屑的言说,无关政教的小道理。 东汉班固据《七略》撰《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是小说家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小说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七略) 1、神话传说。(尽管记载十分简略,但从中可以看到故事情节和 人物性格这两种重要因素)神话传说一部分被采入正史,逐渐凝固; 一部分不断发展丰富并且被记录下来成为具有浓厚小说意味的逸史。 ——《穆天子传》《燕丹子》 2、寓言故事。(不少人物性格鲜明,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小说源头 ——《庄子》《韩非子》 3、史传。(写人叙事为小说提供了素材和经验) ——《战国策》《三国志》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15家小说,均已亡佚。 今存题为汉人所著的小说,其实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伪托汉人的作品。——托名东方朔之《神异论》托名班固之《汉武帝故事》 二、志怪与志人 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志怪小说记载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很多作品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但不可否认的是志怪小说的兴盛与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很大关系。 1、地理博物。——张华《博物志》 2、鬼神怪异。——干宝《搜神记》曹丕《列异传》分类 3、佛法灵异。——王琰《冥祥记》颜之推《冤魂志》

《师说》重难点教案

《师说》重难点突破教案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步骤: 一、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五、二、分析课文第1段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

中国古典园林史部分 第一章绪论 1、园林的定义 2、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 3、奥姆斯特德,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他所从事的工作内容 4、“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含义 天人合一有三层含义:一、人是天地生成的,故强调“天道”与“人道”的相通、相类和统一。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自然”和“人为”也应相通、相类和统一。三、“天人感应”说。 5、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分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6、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7、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8、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各自的定义) 9、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话的情趣四、意境的蕴涵 10、意境的三种表述方式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 1、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形式:囿和台、园圃 囿是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囿起源于狩猎),是园林的起源形式之一。 2、为什么中国古典园林一开始就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 3、社木、弛道 4、殷、周时的王、诸侯、卿士大夫所经营的园林,可通称为“贵族园林”,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两处“贵族园林” 5、从囿到苑发展的建筑标志——台苑 如:楚国的章华台、吴国的姑苏台 6、秦代宫苑——兰池宫在生成期的园林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7、上林苑中以植物命名的宫观建筑物 8、上林苑的特点:①上林苑是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②上林苑内的建筑密度较稀疏;③上林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 9、建章宫的布局及一池三山、图 一池三山是中国古代宫苑建筑中常见的规划形式,通常表现为在一片水域中布置三座岛屿。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在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为神仙居所。 10、兔园 11、南越王御苑石渠及水池的布局 12、宫、苑的定义 13、东汉西园 14、袁广汉园梁冀的园圃和菟园 15、生成期园林的特点 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 ——魏、晋、南北朝 1、“魏晋风流”。 2、《南方草木状》 3、邺城铜雀园、华林园(华林苑)、仙都苑

魏晋南北朝小说及文学理论

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含义的演变与桓、班的界定志怪小说与《搜神记》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小说名称由来 小说一词,出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以“小说”与“大达”对举,“小说”显然指的是那些无关宏旨的“琐屑之言”,“小说”是一个词组并非专指文体,与后世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小说”含义不尽相同,但从中所表露出的对小说价值所持的保留态度,影响到后世小说的缓慢发展。 桓谭与班固对小说的界定 桓谭:若其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文选》江淹《李都尉陵从军》诗注引桓谭所称“小说”,继承了庄子说法,他把“合残丛不语,近取譬论”的短书视为小说,言下之意,将“小说”视为子部类中的一个门类。 班固:小说家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汉书·艺文志》班固将“小说”视为稗官所收集的“街谈巷语”或“道听途说”视为小说,并且认为它们可补正史之不足,视其为正史的附庸。班固在收录诸子百家后著录有小说家十五家,但其书均已不存。 桓谭与班固对小说的界定,影响了后世史家与目录家,或将小说归类为子部,或归入史部,纪昀《四库全书》尚且固守此种观念。直至晚清“小说界革命”,在学人观念里,小说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为四大文体之一。 小说创作,与小说观念的进步并不同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萌芽阶段,唐宋是其成熟定型时期,明清则是其高度繁荣时期。 志怪小说与《搜神记》 所谓“志怪”,就是记录怪异,诸如绝域殊方的山川物产、神仙方术、鬼怪妖魅、佛法灵异等。社会动荡、战争频仍的现实,灾祸和死亡的威胁,使宗教迷信思想和社会上侈谈鬼神、称道灵异风气得以流行,加上战国以来就有的怪异之风被当作真事流传的传统,造成了志怪小说的兴盛。留存至今的志怪小说有30多种,其中干宝的《搜神记》最为著名。 干宝(?-336),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晋元帝时召为著作佐郎,曾任始安太守、散骑常侍等职。有史才,曾著《晋纪》,又性好阴阳之术。史载他搜求异闻撰《搜神记》的主旨,乃在于以“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晋书?干宝传》),“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搜神记》内容丰富,其中一些作品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荒淫,表现了人民对暴虐政治的反抗,如《三王墓》、《韩凭妻》、《东海孝妇》等。《搜神记》中还保存了许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如《董永》《嫦娥奔月》等。这些神话和传说不论题材还是艺术手法对后来的小说、戏曲都有明显的影响。 《搜神记》尚处于小说萌芽阶段,因而记事简约,文字朴素,结构比较简单,还缺乏细致的描写和艺术的虚构。但也有不少优秀篇章,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所谓“志人”,就是记录人物的轶闻琐事。汉末以来盛行的士大夫的清谈和品评人物之风,在玄学大兴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畅行,从而为志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便是这类小说的代表。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王刘道临之子,出

中国造园史复习 (各历史时期特点)

中国园林的最早形式 *中国园林的兴建,是从奴隶经济相当发达的商殷时期开始, 当畋 猎不再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劳动,为了重温过去的生活方式,畋猎成为当 时脱离生产的贵族们的一种礼仪化、娱乐化的行事。园林的最初形式的囿,其主要内容是畋猎和游乐。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 先秦时期园林的特点 *先秦时期的园林,已有了组成风景的设施:穿沼凿池,土山筑台,自然山水的造园风格初现霓端; *另外此时的园林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囿了:构亭营桥,植花树木,园林的组成要素已具备。 秦汉园林之特点 *(1)秦汉的苑是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苑是继承了囿的狩猎传统,但主要内容已不仅是供狩猎,而是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并布置众多建筑群形成临朝、居住、游览等多功能结合的园林形式;同时汉代宫苑建设在雄伟豪壮的气魄中表现出完善的风貌,它在风景艺术设施方面对以后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秦汉不仅有成熟的帝王宫苑,而且已经有了私人性质的私家园林。皇家禁苑与私家园林的内容、形式及造园手法等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只是规模大小有所不同,造园的气派亦十分宏大,包罗万象,尽量显示豪华富有。 *(3)汉代在造园技术有了很大发展,营造工程浩大,宏伟的宫室建筑等等建造技术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开创了我国人工堆山的技术,挖池筑山,修渠筑堤,引水注池等山池之景的创作,为后世构筑假山石洞奠定了基础。 *(4)汉代势力所及四面八方从各地搜集来大量树木,从关于上林苑中树木的记载来看,草木名称多达两千余种,数量确实惊人,在苑中栽植技术,从《三辅皇图》中得知,驰道种植松树,汉长安城内槐、榆大片栽植,宫中植树柳、竹、梨、梧桐、女贞、葡萄等,沟边植杨树,墓地植柏树,庭院池中种荷花,池边种柳树,“太液芙蓉末央柳”说明汉时已注意风景点上的植物配植。 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的特点

2015年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考研参考书笔记(状元笔记)

2015年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考研参考书笔记(状元笔记)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总说(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时期,也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以很大的发展。 1.社会动荡、民生凋蔽 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63年,魏灭蜀。两年后司马氏篡魏,建立晋王朝。公元280年吴亡于晋,结束了分裂的局面,中国又恢复统一,史称西晋。西晋之后,由于庄园经济和豪强势力日益壮大,并转化为门阀士族,士族拥有自己的庄园和世袭特权,足以跟皇室抗衡,导致皇家、外戚、士族之间的争权夺利,促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造成有权势的人争权夺利,贪婪奢侈。 2.思想解放、文化多元 与贪婪奢侈相对的另一个极端,则是玩世不恭。名士们以任情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舒服,寻求个性的解放有两种表现: 1)饮酒、服食、狂獗的具体行动; 2)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思想作风,即当时的“魏晋风流”。例如比较有名的有:竹林七 贤、白莲社等。寄情山水、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也导致知识分子阶层对大自然山水有了更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也成了一种浪漫风习。 3.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 魏晋六朝长期处于动乱年代,而思想、文化艺术十分活跃,对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国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 表现自然; 2)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仅保留其象征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 则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功能; 3)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出现,几种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4)寺观园林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新领域,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着主导作用;

第十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十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第一节、中国古代小说溯源。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以“小说”与“大达”对举,是指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后来,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小说与《庄子》所说的“小说”含义虽不完全相同,但在古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始终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在这一点上,二者仍然是接近的。 东汉班固据《七略》撰《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这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诸子略共4324篇,小说就占了1380篇,是篇数最多的一家。班固据《七略·辑略》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这是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所作的具有权威性的解释和评价。他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这虽是小道,尚有可取之处。班固明确地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这对认识中国小说的起源有重要的意义。 小说最早可以溯源到古代的神话和历史传说。神话故事以神为中心,历史传说虽然有现实人物为根据,也往往涂上神异的色彩。它们是我国志怪小说的源头。我国先秦古籍中保存神话最多的是《山海经》,《穆天子传》中也有一些。另外,我国先秦史书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都具体记述人物的言行,先秦子书如《论语》、《孟子》、《庄子》等,也杂有不少记事的成分,写出了一些思想家及其门徒的言论行动。它们都对魏晋以后记录的人物琐事的小说有直接的启发和影响。 其次是寓言故事。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韩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明白地用“说”来标目,也透露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寓言故事可以看作小说的源头之一。 第三是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唐代传奇小说多取人物传记的形式,《三国志演义》径直标明是史传的演义,都证明了史传是小说的一个源头。在传统的目录学著作中,有些书或归入子部小说家类或归入史部杂传类,这两类缺少严格的区别,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史传对小说的影响之深。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大量产生,是有其现实社会原因的。首先是和当时的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宗教迷信最易传播。腐朽的士族阶级不敢正视现实,妄想羽化登仙,永世享乐,多信神仙道术之事;有的由信仰佛教,寻求精神上的麻醉;而劳动人民渴求摆脱贫困、饥饿和死亡,在统治阶级的愚弄下,也往往把寻求安宁、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不现实的神的福佑之上。社会上宗教迷信思想因之盛行,神

浅析门第观与唐传奇的创作

摘要:门第观念在唐朝盛极一时,不但影响了士人、才女的人生轨迹、价值观念,还严重干预到知识分子的文学艺术创作。作为唐朝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唐传奇在创作上显示出十分明显的门第观点。 本文将从唐朝的门第风气、传奇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唐传奇中描写出来的门第现象这三个方面的论述中,表明门第观对唐传奇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门第观、五姓七望、唐传奇、传奇作家、传奇作品

浅谈门第观对唐传奇创作的影响 一、门第观与五姓七望 门第观主要是由社会对某一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评估而来,即政治地位高、经济水平高、文化水平高的家族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及影响尤为突出,从而使得他们在某些方面具有特权。 在我国,门第观念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汉朝,社会就极为推崇家中人才济济、声名在外、历史悠久的氏族。时至三国,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规定士族子弟二十岁时就可以升作秘书郎,并且迁升极快,而寒门子弟到知天命之年才只能做小吏。这种不公平的选士制度不仅加深了把持政权的氏族制度,为望族得以入官提供便利,更使得门第之风大盛。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观得以兴盛。当时的朝廷极为重视家谱以及士族出身的人。当时的王谢家族之所以能够把持朝政,位居权力巅峰,甚至于在统治地位上超过皇权,也正是因为魏晋朝廷对以其两家为代表的氏族的重视。到唐朝时,门第观则发展到另一个高峰。中原形成了以崔、卢、李、郑、王为代表的五姓七望及以韦、裴、柳、薛为成员的“关中四姓”。《隋唐诗话》上记载唐朝某相云“平生有三恨:是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不得修国史。”由此可以看出唐代门第观念的盛极一时,以及唐朝男子以娶五姓女为荣的婚姻观。同时陈寅恪也在他的《元白诗证史之<莺莺传>》中进一步阐述唐朝男子的这种婚姻观念,并将其概括为“人生阶段,中岁以前,重情感,即婚姻要配上高门第。”与此同时,身为望族的五姓内部则十分喜欢互通婚姻,并把娶嫁普通姓氏人作为耻辱。 唐朝门第观的兴盛,也引起了朝廷的重视。自唐高宗时起,政府不断下达政令试图削弱氏族力量。直到武则天当政时期,士族门阀实力才遭到大幅度削弱,科举制度更是使得进士后来居上,成为新兴阶级。用陈寅恪《隋唐之都渊源略论稿》上的话来概括这种形式,则是“唐代士大夫中其主张经学为正宗、薄进士为浮冶者,大抵处于北朝以来山东士族之旧家也。其由进士出身而以浮华放浪著称者,多为高宗、武后以来君主所提拔之新兴统治阶级也。”然而,所谓百毒之虫死而不僵,门第观的破灭也没能如统治者所愿般迅速。即使当时的社会形势十分不利,唐朝那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环境对园林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第一个转折期.这一阶段,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分裂并未禁锢人们的思想,造园活动在帝王至贵族这一特定人群中普遍活跃,园林的发展相当繁荣,儒道佛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发展以很大的影响。造园活动普及到民间,园林的经营完全转向与以满足作为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并升华到艺术创作的新境界,并最终形成皇家、私家、寺观园林三大主流类型共同进步的局面。主要影响园林发展的因素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意识形态。1、社会背景:当时的战争频繁,政治动乱 这时期的哲学主要有两大派,一是以“玄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一是以“无君论”和“神灭论”为代表的唯物主义,两方的观念相差甚远。这一时期的宗教迅速发展,也主要有两种,一为佛教,一为道教。 2、意识形态: (1)政治上的大统一局面被被坏,使得意识形态从儒学独尊到思想解放 (2)文化活动的突出特点:思想解放——人性觉醒,敢于突破儒家思想的性格,藐视正统儒学定制的礼法和行为规范,向非正统的和外来的种种思潮中探索人生的真谛。 3、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社会风尚 (1)社会动荡,使人们产生了消极悲观的情绪 (2)行动上倾向两个极端:贪婪奢侈、玩世不恭 贪婪奢侈:西晋朝廷敛聚财富,荒淫涉奢靡成风 玩世不恭:对政治的厌恶和对现实不满,正是老庄标榜的虚无、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而这也促成了佛教的重来生不重玩世的学说。 另外,文人雅士厌恶战争,玄谈玩世,寄情山水,风雅自居;富豪们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把自然式风景山水缩写于私家园林中。他们一方面通过寄情山水的实践活动取得与大自然的自我协调,并对之倾诉纯真的感情;另一方面又结合理论探讨去深化对大自然美的认识,去发掘、感知自然风景构成的内在规律。于是,人们对大自然风景的审美观念便进入高级的阶段而成熟起来,其标志就是当时山水艺术园林的大兴盛。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 1.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呈现为亲和的关系,没有可能产生园林,直到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才开始了园林的萌芽状态(2)中国古典园林就是在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3)18世纪中叶,工业文明崛起,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①F·L·奥姆斯台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美国现代园林之父,掀起城市国家公园运动,与C·沃克斯合作改造,规划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中央公园②英国学者E·霍华德在《明日之田园城市》中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设想:这是一个大约有3万居民的自足的社区,四周环以开阔的乡村“绿色地带”③奥姆斯台德与霍华德的实践活动共同形成了现代园林的概念(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园林的发展出现新的趋势。人与大自然的理性适应状态逐渐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二者之间由前一阶段的敌斥对立关系又逐渐回归为亲和的关系。 2.中国古典园林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3.人工山水园:即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4.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小的利用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基址,大的则把完整的天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建园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 5.园林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6.皇家园林:(1)大内御苑:西苑、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宁寿宫花园(2)行宫御苑:静宜园、静明园、南苑(3)离宫御苑:圆明园、避暑山庄、清漪园(颐和园)。 私家园林:(1)江南私家园林:小盘谷、个园、留园、瘦西湖、网师园、拙政园(2)北方私家园林:半亩园、萃锦园、十笏园(3)岭南私家园林:(1)余荫山房、林木源园林 寺观园林:大觉寺、白云观、普宁寺、法源寺。 7.皇家园林: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苑、苑囿(yoù)、宫苑、御苑、御园等,都可归属于这个类型。皇家园林在不悖(bèī)于风景式造景原则的情况下尽量显示皇家气派,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所可比拟。它不仅是庞大的艺术创作,也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土木工事。魏晋南北朝以后,皇家园林又有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之分。 8.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面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大抵都可归于这个类型。私家园林受封建礼法的制约,无论在内容或形式方面都表现为许多不同于皇家园林之处建在城镇里的私家园林,绝大多数为“宅园”,宅园依附于邸宅作为园主人日常游息、宴乐、会友、读书的场所,规模不大。建在郊外山林风景地带的私家园林大多数是“别墅园”,供园主任避暑、休养或短期居住。别墅园不受城市用地限制,规模比宅园大一些。9.寺观园林: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寺、观既建置独立的小园林-如宅园的模式,也很讲究内部庭院的绿化,多以栽培名贵花木而闻名于世。郊野的寺、观大多修建在风景优美的地带,周围向来不许伐木采薪,因而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再配以小桥流水或少许亭榭的点缀,又形成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正因为这类寺、观及其内外环境的雅致幽静而成为“园林寺观”。 10.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1)生成期:相当于殷、周、秦、汉(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3)全盛期:隋、唐(4)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5)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11.中国古典园林史的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 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色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目的

中国园林史-魏晋园林=

学院园林学院 专业名称观赏园艺 班级 XXX 学号XXX 姓名 XXX 指导教师王劲韬 2013年12月30日

论中国魏晋时代园林的文化特征 摘要:艺术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社会的时代精神。这个时局动荡、命运多舛的年代,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在玄佛道思想盛行的文化氛围中,这个时代特有的园林艺术成就宛若一曲充满哲理与智慧、悲怆而崇高的生命乐章。 Art is a mirror of the society, which reflects an era of social spirit. The instability and ill-fated s is a very great freedom, liberation of spirit, the most full of wisdom and strong in the enthusiasm of an era, the richest artistic spirit of an era. In the xuan prevalence of Buddhism and Taoism culture, the unique garden art achievement of this age like a song full of philosophy and wisdom, pathetique and noble life movement. 关键字:魏晋园林、隐逸风尚、山水文学、审美观念 自东汉末年起,我国进入一个战乱频繁的动荡时期,直至公元581年隋朝建立,方才结束了长达400年的分裂战争状态。本文论述处于这段战乱时期中的魏晋时代园林文化的特征。长期的动荡与战乱,给北方经济和文化带来了严重破坏,南方虽经六朝更迭,但较之主要战场的中原地区,显的相对安定。于是大批人口南徙,为江南地区带来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北方氏族与江南土著文人的融合,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从这一时期开始,江南地区正式揭开逐渐繁荣的序幕,大型府宅的营建与人们对自然美的鉴赏极大的促进了江南园林的发展。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史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难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魏晋园林与该时期的整个文化状况是密切相关的。魏晋时期的划分大致从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建立,直到公元420年刘裕灭东晋并称帝。这一时期,皇家园林继续发展,大大小小 的政权都营造属于自己的苑囿宫殿,以显示自己受命于天的正统地位,如曹魏邺城的铜雀园、芳林苑,北齐的华林园、游豫园等。私家园林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形成了两类倾向明显的园林形式:一类是崇尚华丽、以争逐豪奢为乐的贵族园林,;一类是怡悦情性、追求质朴淡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概论 从建安、正始、两晋、南北朝几个历史阶段,描述文学的嬗变,探讨其承上启下的特征。 第一章建安和正始文学 第一节建安文学繁荣的原因 从政治变化、思想解放、文学自身的呼唤诸方面探讨。 第二节曹操 一、对现实的反映 二、对乐府诗的贡献 第三节曹丕 一、文学主张 二、偏于阴柔的艺术风貌 三、《燕歌行》对七言诗的贡献 第四节曹植 一、悲剧人生 二、阳刚与阴柔兼备的艺术风格 第五节阮籍 一、“道似无情却有情”的人格特征 二、诗歌的深邃与迷离 三、散文的哲理探讨与批判精神 第六节嵇康 一、文化批判与峻烈的人格 二、诗歌所体现的诗化人生 三、散文的理性与非理性交杂的特征及峻烈的风格 第二章西晋文学

第一节傅玄和张华 一、傅玄的“力薄” 二、张华的“几云气少,儿女情多” 第二节陆机 一、作为“太康之英”所体现的唯美倾向 二、模古的得失 三、对生命的思考 第三节潘岳 主要介绍其有关掉亡的作品。 第四节左思 一、对咏史诗的开拓 二“风力”的特征 第五节刘琨与郭璞 一、刘琨与建安精神的承接关系 二、郭璞游仙诗的内涵 第三章陶渊明 第一节生平与人格 一、家世与生平 二、从济世弘道到诗化的人生 第二节丰富的文学世界 一、农耕生活 二、安贫乐道 三、委运随化 四、自然平淡的艺术风貌 五、独立于时代氛围的美学个性 第三节影响 一、逐渐提升的历史地位

三、艺术的影响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 一、繁荣的原因 二、以男女恋情为主的内容和缠绵悱恻的风调 第二节北朝乐府民歌 一、文化背景 二、丰富的内容与格调 第一节南北朝民歌之比较 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比较 第五章山水诗的兴起 主要探讨兴起的原因,描述基本状况 第二节谢灵运 一、生平与人格 二、对山水诗的开拓 三、复杂的心理世界 四、精丽的艺术面貌 五、影响 第三节鲍照 一、才秀人微的身世 二、对门阀的抨击与抗争 三、对边塞生活的反映 四、崇高与卑琐 五、对七言诗的贡献 第四节谢脁与新体诗 一、新体诗产生的背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