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市十二五节能规划

成都市十二五节能规划

成都市十二五节能规划
成都市十二五节能规划

成都市“十二五”节能规

(征求意见稿)

成都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成都市“十一五”能源利用现状 (2)

第一节能源消费情况 (2)

第二节节能目标完成情况 (8)

第三节节能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9)

第四节成都市节能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第二章成都市“十二五”节能面临的形势及节能潜力 (16)

第一节节能面临的形势 (16)

第二节节能量 (17)

第三节节能潜力 (18)

第三章成都市“十二五”节能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25)

第一节节能的指导思想 (25)

第二节节能的主要原则 (25)

第四章成都市“十二五”节能目标和主要任务 (27)

第一节节能目标 (27)

第二节节能主要任务 (31)

第五章成都市“十二五”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 (34)

第一节重点领域 (34)

第二节重点工程 (39)

第六章成都市“十二五”保障措施 (44)

第一节强化节能管理完善机制 (44)

第二节加大研发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5)

第三节完善节能政策法规体系,强化监管和执法 (46)

第四节建立完善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体制 (48)

第五节支持节能的主要政策措施 (48)

附录: (44)

编制《成都市十二五节能规划》的依据资料 (67)

前言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成都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动能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深,加剧我市能源供应对外依赖程度。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是我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必由之路。节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为推动我市开展节能降耗,缓解能源瓶颈制约,建设节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下简称《节能法》)、《中国节能中长期规划》、《四川省工业节能中长期规划》和《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成都市“十一五”能源利用现状

第一节能源消费情况

一、能源消费现状

1、全市能源消费情况

2009年,全市能源消耗总量:3400.08万吨标准煤,人均能源消费量:2.98 吨标准煤;三次产业能源消费结构比例为2.65%:53.36%:43.99%(按等价值计算)。

2009年,全市单位GDP能耗:0.840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单位GDP能耗(1.0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6.83%,比全省平均水平(1.600吨标准煤/万元)低 47.50%,比全国平均水平(1.077吨标准煤/万元)低22.0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1.385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1.890吨标准煤/万元)下降26.72 % ,比全省平均水平(2.937吨标准煤/万元)低 52.84%,2009年三次产业单位GDP能耗情况分别为:一产业0.336吨标准煤/万元、二产业0.906吨标准煤/万元、三产业0.670吨标准煤/万元。

201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0.806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0.23%。

“十一五”期间,全市能源消耗总量达15800余万吨标准煤,人均每年能源消费量:2.82吨标准煤。

注:2006-2010年成都市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表详见附录一

2006-2010年主要能源品种比例图详见附录二

2、区、市、县耗能情况

2009年,邛崃市、崇州市、蒲江县能源消耗量在100万吨标准煤以下,3个市、县能耗总量占全市能耗总量的5.47%;锦江区、温江区、高新区、新津县、大邑县、郫县、都江堰市、彭州市能源消耗量200万吨标准煤以下,8个区(市、县)能耗总量占全市能耗总量的31.44%;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新都区、金堂县能源消耗量在300万吨标准煤以下,7个区(县)能耗总量占全市能耗总量的46.04%;青白江区、双流县能源消耗量超过300万吨,2个区(县)能耗总量占全市能耗总量的17.05%。

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邛崃市、金堂县、双流县、郫县、新津县、高新区等14个区(市)县二次产业能耗超过50万吨标准煤,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双流县、高新区等4个区县二次产业能耗超过100万吨标准煤,以上区(市)县二次产业能耗总量占全市二次产业能耗总量的87.89%,占全市能耗总量的41.58%。

注:各区(市)县能耗比例详见附录三

各区(市)县综合能耗比例图详见附录四

各区(市)县单位GDP综合能耗表详见附录五

各区(市)县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详见附录六

3、工业能耗情况

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能总量为942.17万吨标准煤(当量值),比2005年增长23.53%;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385

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 26.72%,比全省平均水平2.937吨标准煤低52.84%。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冶金、化工、电力、建材、食品、纺织、造纸、印刷、医药、机械等行业能源消费量超过10万吨标准煤,能耗总量达到884.14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的93.86%。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用能占全市能源消耗总量的50%左右。2010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261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 33.30%。

注:“十一五”规上工业能耗行业结构表详见附录七

2009年规上工业能耗行业比例图详见附录八

规上工业能源品种行业消费量表详见附录九

4、主要能源品种消耗情况

2009年我市主要能源品种消耗折标准煤后的比例为:电力

43.59%、原煤8.17%、天然气16.09%、成品油18.24%。

(1)电力。2009年,全市消耗电力296.12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153.44亿千瓦时,占51.82%;居民生活用电65.77亿千瓦时,占22.21%;商业、住宿和餐饮业用电18.38亿千瓦时,占6.21%;建筑业用电11.94亿千瓦时,占4.0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用电6.06亿千瓦时,占2.05%;一产业用电4.16亿千瓦时,占1.40%。

(2)原煤。2009年,全市消耗原煤922.04万吨。规模以上企业原煤消耗量597.38万吨,其中电力生产消耗量为357.84万吨、建材消耗量102.09万吨、化工消耗量48.57万吨,其他88.88万吨。

(3)天然气。2009年,全市消耗天然气38.62亿立方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消耗量24.39亿立方米,占63.15%(包括化工10.25

亿立方米、建材4.98亿立方米、机械制造3.03亿立方米、冶金2.40亿立方米);居民生活消耗量9.61亿立方米,占24.88%;其他3.38亿立方米,占8.76%。

(4)成品油。2009年,全市消耗成品油401.28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品油消耗量6.67万吨,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消耗量2.06万吨、机械设备制造业消耗量1.72万吨、其他2.89万吨。(成品油包括:汽油、柴油、煤油)

注:原煤消耗行业结构表及图详见附录十、十一

天然气消耗行业结构表及图详见附录十二、十三

电力消耗行业结构表及图详见附录十四、十五

成品油消耗行业结构表及图详见附录十六、十七

二、能源消费特点

1、能源消费总量上升,但能源利用水平提高

“十一五”期间,成都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00亿元,比2005年增长95.99%;能耗总量累计将达到1586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9.4%,比“十五”期间提高了2个百分点。以能源消费年均9.4%的增速支撑了GDP年均13.7%的增速,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万元GDP综合能耗逐年下降,“十一五”期间,成都市能

源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万元GDP综合能耗从2005年的1.01吨标准煤下降到2009年的0.84吨标准煤,按可比价计算,年均下降3.5%,节能降耗取得了显著成绩。能源利用状况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与15个副省级城市相比,成都市万元GDP综合能耗则处于中上水平,位于深圳、厦门、广州、杭州、青岛和宁波之后位于第7位。

2、能源消费品种结构改善,清洁能源品种使用比例加大

“十一五”期间,成都市能源消费基本形成以电力为主,原煤、天然气、成品油多元互补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的品种结构(煤炭:电力:天然气:其他)由2005年的25.9%:45.6%:17.0%:11.5%改变为2009年的8.2%:43.6%:16.1%:32.1%,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奠定了基础。

3、工业经济总量增加,但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逐年下降

工业是成都市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之一,同时也是能源消费的主要领域。2009年,成都实现工业增加值1664.81亿元,同比增长18.7%;其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77.1亿元,增长21.5%。全市共有387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830户,全市工业集中度达到70.2%,园区内聚集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51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医药、食品(含烟草)、冶金建材、石油化工六大重点产业占全市工业的76.4%。

“十一五”期间,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比重由2005年的50%减少至2009年的46.4%(等价值),其中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用能总量为942.17万吨标准煤(当量值)。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

1.8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1.261吨标准煤/万元。

4、高耗能工业行业的综合能耗消费量依然很高

“十一五”期间,成都市规模以上高耗能工业行业的综合能源消耗量分布与“十五”期间相似,主要集中在化工、冶金、建材、电力、机械等行业。2009年,这五个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能源消耗总量791.39万吨标准煤,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总量942.17万吨标准煤的84.01%;除机械行业(0.072吨标准煤/万元)外,其余四个行业的单位产值能耗(0.733吨标准煤/万元、0.817吨标准煤/万元、0.669吨标准煤/万元、1.266吨标准煤/万元)均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值(0.194吨标准煤/万元),分别居第5位、第4位、第6位、第2位。此外,单位产值能耗高于平均值的还有采选(1.348吨标准煤/万元)、化纤制造(1.071吨标准煤/万元)、造纸(0.319吨标准煤/万元)、木材加工(0.200吨标准煤/万元)。

5、区域性的能源消耗总量及能源利用水平差异大

全市20个区(市、县)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工业结构也大不相同,各区(市、县)的能源消耗量和能源利用水平相差较大。2009年,能源消耗总量超过300万吨标准煤的区(市)县有青白江区、双流县,这两个区(县)能耗总量占全市能耗总量的17.05%;能源消耗总量在100万吨标准煤以下的三个区(市)县占全市能耗总量的5.47%。2009年,成都市万元GDP能耗指标最高与最低的区(市)县相差7.3倍,超出成都市万元GDP能耗平均值的有11个区(市)县。

注:“十一五”能耗指标趋势分析详见附录十八

各区(市)县单位GDP综合能耗表详见附录五

第二节节能目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成都市的节能目标是:单位GDP综合能耗由2005年的1.0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806吨标准煤/万元,降低20%;静态节能484万吨标准煤,按GDP年均增长13%的预测,动态节能890万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1.8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1.304吨标准煤/万元,降低31%。5户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企业完成节能量44.88万吨标准煤;18户列入四川省“百家企业节能行动”的企业完成节能量61.8万吨标准煤;57户耗能1~3.5万吨标准煤的企业完成节能量20.7万吨标准煤;106户耗能0.3~1万吨标准煤的企业完成节能量11.2万吨标准煤。

2010年,全市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到0.80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了20.2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1.26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了33.30%。“十一五”单位GDP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节能目标均超额完成。

“十一五”期间,成都市20个区(市、县)的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普遍较好,有13个区(市、县)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值超过20%,其他7个区(市、县)受全市产业布局调整影响,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值不足20%,但也非常接近。

“十一五”期间,我市对年综合能耗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186

户重点用能企业通过年度节能目标分解、年度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开展能源审计、节能监察、单位产品能耗对标、能耗月报统计、节能技改项目节能量审核等工作,监督指导企业采取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措施,从节能监察情况看,186户重点用能企业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

第三节节能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建立管理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十一五”期间,成都市按照国家、省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做好《节能法》等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实施工作。市政府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发改委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与国家、省的对口联系和协调工作;在市能源办设立了节能办公室,负责全市节能工作的组织实施。制定了《成都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了各级政府、部门的任务与职责。全市初步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工配合、协同推进的节能管理组织领导体制。

二、建立工作制度,推进依法节能

“十一五”期间,成都市建立了系列管理制度。包括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淘汰落后产能制度,节能工程、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奖励、财政补贴及减免税等制度,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列入政府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计划制度,能源统计监测工作制度,节能预警制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单位GDP能耗补偿管理制度,节能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等。建立了成都

市节能监察机构、工作机制和制度。成都市节能工作逐步纳入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三、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结构节能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成都市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淘汰落后产能的部署和要求,把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抓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措施落实。通过全面清理淘汰钢铁落后产能、关闭落后水泥和火电产能、彻底退出采煤行业、关停工业园区外无证无照工业企业,累计关闭淘汰企业461户,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目标任务,结构节能成效显著。

四、开展节能技术攻关和应用,技术节能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通过大力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发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开发,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技术研发项目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开展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集成应用示范,建立和完善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组织“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等措施,全市有效开展节能技术攻关和应用工作。从能源审计、节能财政奖励项目评审等核查情况看,“十一五”期间,我市通过应用节能技术,实现节能360万吨标准煤。

五、完善保障措施,节能监督管理得到强化

“十一五”期间,通过对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建章建制,采取节能负责人备案、统计工作“六有”、节能问责制等措施,将节能工作纳入全市目标管理,建立健全节能执法体系,加强节能执法工作等,全

市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得到强化。

六、以工业节能为重点,节能工作向重点领域全面推进

“十一五”期间,成都市根据《节能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路、水路交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要求,以工业领域为重点,大力加强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工作。

工业领域。积极贯彻落实《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办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及《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规、规章,以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为突破和抓手,全面开展节能工作,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26.72%。

建筑领域。积极贯彻落实《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相关技术政策,在新建、改建、扩建民用和公共建筑中全面推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建筑节能技术推广应用体系。截止到2009年底,成都市节能住宅面积占现有住宅总面积的24.2%,节能公共建筑面积占现有公共建筑总面积的27.1%,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面积40.9万平方米,全市节能建筑面积占现有房屋建筑总面积的25.2%。2005年到2009年,全市新建建筑能耗(比1980年标准)下降幅度为28.1%,共节电677273.4万千瓦时,折合标准煤229.6万吨。

公共机构领域。积极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协调、推进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指导、监督区(市)县下级节能

工作。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系统和垂管部门各司其责,在宣传教育、制度建设、行为管理、节能改造和监督检查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初步建立了能耗统计、监测体系和能耗计量原始记录;建立了统计分析、报告公示制度;建立了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了节能工作管理;建立和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大力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改造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公共机构人均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单车油耗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十一五”期间,全市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年均下降1%。

交通运输领域。积极贯彻落实交通部《公路、水路交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十一五”期间按照省政府《四川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努力转变公路水路交通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加快淘汰老旧铁路机车、汽车,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和替代燃料,调整运输结构,加快综合运输枢纽规划建设,严格控制高耗能机动车进入道路运输市场,推广智能交通技术应用,提升运输一体化水平,推动交通运输向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节能化方向发展。

农业领域。“十一五”期间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沼气、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推广使用型煤和省柴节煤炉灶。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装备,加快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到2010年,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拥有量达27.5万户,占全市适宜建沼

气池农户的72%,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拥有量达29万立方米。

第四节成都市节能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成都市节能工作在探索节约发展规律,保障成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但是在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资源约束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成都的节能工作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渗透和融入到决策过程、生产经营过程和日常消费过程的全社会和全民的节能意识不足

1、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大部分还没有通过节能评估和审查,从源头就很抓能源节约、杜绝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问题还存在不足。

2、许多用能单位和个人还没有意识到浪费能源行为是违反《节能法》的违法行为,在生产经营和日常消费中,存在的浪费能源、违法用能、节能管理粗放和表面化现象较为突出。

3、节能教育、培训还没有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在社会劳动者和消费者群体中,节能知识和技能普及率低的问题突出,部分用能单位日常节能管理工作因缺少节能专业人才而无法有效深入。

4、节能意识还没有渗入社会生活的全过程,没有完成向简约、绿色的消费方式转变。

二、节能机构、节能制度建设等基础薄弱,节能管理力度不够

1、节能机构和节能制度建设滞后的问题,不仅存在于用能单位,也存在于区(市)县政府。从用能单位看,仅以工业重点用能企业为例,180户年综合能耗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中,近三分之二没有按相关法律、标准设置节能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符合企业用能实际的节能管理制度。从政府看,20个区(市)县中仅有9个区(市)县设立了政府节能行政管理部门。

2、一些在传统节能管理条件下形成的制度、规定和办法影响节能管理发展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梳理;一些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实际,规范政府主导作用、用能单位主体作用的制度办法,如《成都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实施办法》、《成都市节能监察办法》、《成都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还未出台。

3、现行的部分节能制度、措施、办法存在落实水平低、执行不力和监管不力的问题。

4、能源统计基础、制度建设滞后,未能形成统一的、覆盖各行业的能源统计分析体系,现有能源生产和消耗的统计数据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节能工作需要。

三、节能管理模式、节能技术服务和节能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不强

1、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旨在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投资风险、加快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实施节能自愿协议(旨在提升用能单位自觉节能意识)、开展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旨在建立不断创新、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节能管理机制)、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旨在建立一支高水

平、专业化、相对稳定的节能队伍,解决节能人才问题)、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旨在发挥标准、标杆作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水平)、建立节能量交易机制(旨在解决发展与控制问题)等创新节能管理模式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或健全。

2、以市场为基础的节能技术服务和节能技术创新还只是在国家政策环境下零散展开,还没有体现成都特色的金融、财税等政策支持,没有形成节能产业的资金聚集、人才聚集和技术聚集,节能技术产业化低,节能技术服务和节能技术创新能力弱的问题突出。

四、财政支出节能资金规模相对较小,引导和撬动节能投资能力不大

“十一五”期间成都市财政每年投入的各类节能专项资金累计不到2亿元的规模(其中用于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的节能专项奖励资金仅500万元),引导和撬动社会和企业的节能投资能力弱。

五、节能法制建设薄弱

1、成都市贯彻执行《节能法》的实施办法等地方法规还未配套,特别是对违法行为的处罚细则尚未出台。

2、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行政执法职能、地位还需进一步确立。

3、适应政府长效节能监管和公共服务机制的全市节能监察体系和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

第二章成都市“十二五”节能面临的

形势及节能潜力

第一节节能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成都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由中期向后期转变阶段,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消耗强度呈刚性增长。全市节能工作将面临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化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渝经济区规划建设等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以高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的11%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发展与全面完成单位GDP能耗较2005年下降35%的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的形势。

目前,从调研了17个“十二五”重大工业项目情况看,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项目有9个,仅占全部17个项目的53%,其余8个项目均为高能耗项目,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均高于2010年成都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1.261吨标准煤/万元,尤其彭州炼化一体化工程(预计年综合能耗达700余万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5.742吨标准煤/万元)、邛崃市鸿丰钾矿肥有限责任公司氯化钾项目(预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达17.420吨标准煤/万元)、新津天威硅业(2009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达9.693吨标准煤/万元)、兰丰水泥(预计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达13.9吨标准煤/万元)等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将对全市单位GDP能耗的降低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十二五”期间,

各级节能主管部门须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审查,对高耗能项目必须严格控制、严格监督、严格管理。

注:“十二五”时期重大高耗能项目表详见附录二十

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成都”为指导,以“新三最”为目标,把节能降耗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加强政府主导,落实用能单位主体责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增量,调整存量,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健全法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加强宣传,提高意识,突出重点,强力推进,深挖潜力,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节节能量任务艰巨

“十二五”期间累计应节能3462.05万吨标准煤(以2010年为基期)

“十二五”期间,按GDP年均增长11%,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35%,较2005年下降35%的目标值测算,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由2010年的0.80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5年的0.656吨标准煤/万元(以2005年价格计算),“十二五”期间累计应节能3137.53万吨标准煤(以2005年价格计算,2010年为基期)。见表2-1。

第三节节能潜力

一、主要能源品种节能重点是电力、天然气

根据能耗历史统计数据,以及“十二五”时期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规划,煤炭占比下降幅度最大,但在“十二五”期间煤炭消耗大户火电生产规模可能进一步扩大,二、三圈层的煤炭消耗量仍将较大,虽然大型火电生产的节能潜力不大,但其他煤炭消耗企业(单位)存在较大的效率提升空间;电力、天然气的消耗量在总能耗中的占比在“十二五”期间仍将上升;因此煤炭、电力、天然气是“十二五”时期的节能重点。交通运输业会不断扩张,尤其是私家车的刚性需求仍将较快增长,但其消耗量在总能耗中的占比仍将很小,且其节能潜力有限,因此成品油不是节能的重点。

二、主要领域节能潜力

1、工业领域节能潜力

电力节能的重点领域为工业,其中重点的行业为机械设备制造

2019-2020年江苏交通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doc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江苏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初稿)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二○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目录 一、发展背景和发展阶段 (1)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1) (二)“十二五”发展阶段 (8)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发展目标 (11) 三、基础设施 (13) (一)加快推进干线航道建设 (13) (二)加快推进沿江沿海港口建设 (14) (三)铁路建设快速推进 (15) (四)优化提升公路网络 (16) (五)着力推进机场建设 (18) (六)不断提升养护现代化水平 (18) 四、运输服务 (19) (一)大力推动港口物流发展 (19) (二)完善交通物流体系 (21) (三)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 (22) (四)努力提高城市客运服务水平 (23) (五)提高国际运输能力 (24) (六)不断推动运输装备的现代化 (25) 五、安全和应急保障 (25) (一)提高交通设施安全性 (26) (二)加强运输市场安全管理 (26)

(三)强化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管理 (27) (四)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体系 (27) (五)提升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 (27) 六、科技与人才 (29) (一)推进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应用 (29) (二)显著提高行业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 (30) (三)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31) (四)加强国际合作 (32) 七、行业管理 (32) (一)完善规划体系,提升决策水平 (32) (二)加强工程建设监管 (33) (三)加强运输市场监管 (34) (四)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水平 (35) (五)加强廉政建设 (36) 八、保障措施 (36) (一)加强资金和用地保障 (36)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38) (三)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39) (四)切实推进科学发展评估考核体系的建立 (40) (五)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41) 附表一“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主要指标表 (41) 附表二江苏省综合运输通道主要项目规划表 (44)

周浦镇十二五规划纲要

浦东新区周浦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浦东新区发挥示范带动和核心功能作用、实现浦东开发开放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周浦镇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城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南汇并入浦东之后周浦镇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指导“十二五”时期周浦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周浦镇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本规划纲要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市委、市政府和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关于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精神,《周浦中心镇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2004年)》、《周浦镇2004-2020年总体规划》、《2009年周浦镇“新浦东、新精神、新征程”主题活动调研成果》、《2009年周浦镇重点工作项目调研成果》、《周浦镇“十二五”规划编制基础调研材料(2010年8月)》,以及周浦镇发展现状等。 一、周浦镇“十二五”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阶段性特征 (一)“十一五”周浦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 “十一五”期间,在原南汇区委、区政府和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三个

周浦” 1建设的大局,沿着“调整、发力、快进、登高”2的目标路径,着力打造以“小上海”为重点的文化品牌,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建设现代商贸服务业,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镇综合功能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镇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0.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15倍,年均增长16.5%;财政总收入达12.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73倍,年均增长22.2%;地方财政收入达4.6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74倍,年均增长22.3%。与“十五”时期相比,经济实力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末,全镇一产、二产、三产比重排列为2:56:42(10年10月数据)与“十五”期末相比一产、二产分别下降2个和23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26个百分点(10年9月数据),二、三产共同推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到2010年底,三次产业财政贡献率分别为0.02%、34.17%、65.81%(10年11月数据),与“十五”期末比二产下降了13.37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13.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其中房地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销售额、税收分别为54.4亿元和4.4亿元。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周浦万达广场开业,大大提1具体内容是:繁荣周浦、文化周浦、和谐周浦。 2具体内容是:2007年调整、2008年发力、2009年快进、2010年登高。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全文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全文 北极星电力网新闻中心2012-8-2210:17:17我要投稿 所属频道:电建电力环保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核电关键词: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可持续发展 北极星电力环保网讯: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国家把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 ——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十五”后三年上升9.8%转为下降19.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由“十五”后三年上升32.3%、3.5%转为下降14.29%、12.45%。

——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与2005年相比,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50%上升到73%,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产能比重由48%上升到61%,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 ——推动了技术进步。2010年与2005年相比,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普及率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技术普及率由29%提高到84%。 ——节能减排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形成节能能力3.4亿吨标准煤;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650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燃煤电厂投产运行脱硫机组容量达5.78亿千瓦,占全部火电机组容量的82.6%。 ——能效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年与2005年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370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到333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10.0%;吨钢综合能耗由688千克标准煤降到605千克标准煤,下降12.1%;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8.6%;乙烯综合能耗下降11.3%;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14.3%。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与2005年相比,环保重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下降26.3%,地表水国控断面劣五类水质比例由27.4%下降到20.8%,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水质比例由41%上升到59.9%。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节能降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展示了我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十一五”时期,我国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形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与环保执法监察相结合的减排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苏州市吴江区十三五

苏州市吴江区“十三五” 新能源发展规划

前言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冲击等问题的背景下,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建设“乐居吴江”和“南部现代新城区、优势产业新板块、开放创新新高地、和谐乐居新家园”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吴江区能源结构优化、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对于吴江实现转型升级新发展、培育经济战略新支撑、实现绿色崛起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吴江区级新能源发展规划属于首次编制的专项规划。课题组在认真分析吴江发展新能源的区位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立足吴江,着眼苏州,面向长三角,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新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等的框架性思路,以供参考。 本规划中新能源范围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品种。规划期为2016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发展回顾 (1) 一、“十二五”时期能源消费情况 (1) 二、“十二五”新能源开发取得的成绩 (6) 三、新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9) 第二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 (11) 一、发展的机遇 (11) 二、存在的问题 (13) 第三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思路与目标 (14)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14) 二、主要目标 (16) 第四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主要任务 (19) 一、开发三大高品质创新服务平台 (19) 二、建设四大高端产业集聚基地 (20) 三、打造一批高水平应用示范项目 (21) 第五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23) 一、投资估算 (23) 二、环境社会效益分析 (23) 第六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保障措施 (24)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24) 二、激发企业主体能动性 (24) 三、强化相关要素保障 (25)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

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在环保领域,已具备自行设计、建设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及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的能力,关键设备可自主生产,电除尘、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保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部分烟气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厂采取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营。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一些已能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设备性能和效率有待提高。 二是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国际品牌产品少。 三是市场不规范。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严重;污染治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运行效率低;市场监管不到位,一些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仍在使用。

江苏省国税局十二五规划

江苏省国家税务局 “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纲要 ——“十二五”时期国税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遵循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坚持“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工作主题,以优化纳税服务和强化税收征管为核心,加速专业化、信息化进程,完善人才强税、廉洁从税的保障体系,努力把江苏国税打造成为服务型税务机关,更好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江苏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做出新贡献。 ——“十二五”时期国税工作的发展蓝图。未来五年江苏国税发展的愿景是:力争使江苏国税在全国率先成为法治、服务、责任、和谐、效能、廉洁的税务机关,使之成为一个集优质服务、公正执法、社会认同于一体的政府组织。达成这一愿景,必须始终致力于“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税收征管以及实现人员、流程、技术的现代化”三大战略目标不动摇,从而在新起点上实现江苏国税发展的新跨越,力求使江苏国税成为“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工作主题的模范实践区;借鉴国际经验、推进税收管理专业化、信息化的先行试验区,为率先基本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国税工作的具体目标

国税收入随经济发展保持持续稳定协调增长。国税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收入规模随经济发展稳步扩大,实际税负与法定税负的缺口逐步缩小,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 税收调控作用更加有效发挥。税收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税收调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服务发展的措施更加有力,办法更加灵活,政策效应分析更为准确,反馈更加及时。 税收法治环境继续得到改善。国税干部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执法监督体系健全完善,税收执法公开、公平、公正;税收行政救济体系趋于完善;部门协作运转畅通有效,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坚决有力,税收秩序进一步好转;建成江苏省依法行政示范点。 纳税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纳税服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税收政策法规更加透明,现代纳税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纳税服务方式手段创新发展,更多涉税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纳税人正当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办税负担明显减轻;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不断提升。 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征管程序不断规范,业务流程简便高效,专业化分工更为科学,现代税收征管体系趋于完善;信息技术对税收征管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信息情报采集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信息管税取得重要进展;税收征管成本逐步降低,税收征收率不断提高。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南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7月) 进入“十一五”以来,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全市上下按照“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发展思路,抢抓沿江沿海开发等一系列历史性机遇,着力推进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实施情况总体良好。 一、《规划纲要》中期进展情况 《规划纲要》的战略定位、总体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三年来,全市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处于江苏和长三角前列。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10.1亿元,比“十五”末增长70.5%,年均增幅19.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完成规划进度的70.5%,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排名位列第28位、地市级第7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40元,完成规划进度的83.8%;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9.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21.7%,年均增幅30.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超过年递增20%以上的规划目标。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三年来,三次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9∶57∶35.1,二、三产业占比达到92.1%,超过92%的小康目标,比“十五”末提高3.1个百分点,快于全省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73吨标煤,提前实现规划目标;2008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五”末减少4.3万吨,下降20.9%。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走在江苏乃至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分别达到18903元和7811元,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3元和454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52.6%和42%,年均增幅15.1%和12.4%,完成规划进度的85.6%和77%;三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10年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五城同创”圆满实现,在首届中国最安全城市评选中,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加快,省定全面小康社会的18项25个指标有20个达标,有望于今年在全省江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南通正向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国内一流的宜居创业城市迈进。 (一)新型工业化提升到新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 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201.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7.9%,比“十五”末提高2.1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占58.9%,比“十五”末提高8.7个百分点;船舶修造及配套、现代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化工医药、轻工食品、电力及能源等六大产业占89.5%,比“十五”末提高4.9个百分点。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844家,比“十五”末增加2371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达到1109家,比“十五”末增加640家,其中超20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十二五”节能工作规划及目标

十二五”节能规划及目标 十九局三公司成本管理部 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切实做好建设领域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使施工生产的有关工艺、耗能设备的主要能耗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进而提高全体员工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节能意识”,对我公司在“十二五”期间的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如下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总的节能目标: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逐年递减5% 。 二、重点任务:我们的重点任务是推进绿色施工。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编制绿色施工方案,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绿色施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负荷,保护地下设施和文物等资源。 (2 )节材措施,在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制定节材措施。如进行施工方案的节材优化,建筑垃圾减量化,尽量利用可循环材料等。 (3 )节水措施,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节水措施。 4)节能措施,进行施工节能策划,确定目标,制定节能措 施。 5)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制定临时用地指标、施工总 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措施等。 三、采取的措施 (一)节能措施 ⑴、制订合理的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⑵、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 如选用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等。 ⑶、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 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纠正措施。 ⑷、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 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安排施工工艺时,应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它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避免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 ⑸、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 能源。 该项工作将从机械设备与机具,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施工用电及照明三个方面入手。 1.机械设备与机具 ①、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 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 ②、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机电安装可采用节电型机械设备,如逆变式电焊机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电动工具等,以利节电机械设备宜使用节能型油料添加剂,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回收利用,节约油量。 ③、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 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 2.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

江苏省十二五规划

江苏省“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 江苏省老龄办作者: 时间: 2012-02-01 点击: 523 次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老龄事业快速发展的5年。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进一步完善。企业退休职工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月平均养老金达到1466元,比“十五”期末增长了7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全覆盖,760多万农村老年人领取了养老金。城市老年人基本纳入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老年人基本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符合“低保”、“三无”、“五保”条件的老年人,纳入相应的救助和供养制度。城乡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支持政策得到较好的落实。城市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普遍开展,农村敬老院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28万多张,兴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700多个。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稳步发展,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工作得到加强。制定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尊老金、老年优待服务等制度,推进养老服务管理规范化,老年保障和服务制度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区域差距逐步缩小。老龄工作战略地位明显提升,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广大老年群众坚持老有所为,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和公益活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二五”期间老龄事业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也是老龄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心老年群众,高度重视老龄工作,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中,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据测算,从2010年末到2015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300万增加到1483万,平均每年增加36万;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将由17.4%增长到19%。同时,我省老龄事业发展基础还不够扎实,养老保障水平尚不够高,公益性老年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建设滞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老年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相对薄弱,老龄事业发展在区域城乡之间仍不平衡,社会养老服务与老年人需求和期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深刻认识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处理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力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体系建设,从物质、精神、服务、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做好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挑战的各项工作,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主动适应人口老龄化新形势,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党政主导、社会主体、全民参与,统筹推进城乡、区域之间老龄事业发展,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老年健康支持体系、老年人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创新老龄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积极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推动老龄事业发展与“两个率先”进程相同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目标,不断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让广大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主要发展目标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稳定增长,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实现“老有所养”。 ——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内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健康档案建有率达到85%以上,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8岁。 ——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城市社区

苏州近期发展规划(2012-2015)

《苏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5)》 为深化和落实《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住建部《关于加强“十二五”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建规[2011]31号),我局委托编制了《苏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5)》。现将成果主要内容公示如下: 一、规划范围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所确定的中心城区以及外围近期重点发展区域(西部生态城科技城、南部吴中区太湖新城、北部高铁新城及苏相合作区),总面积约为777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15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期限保持一致。 三、近期城市建设目标 经过三至四年的努力,使苏州市的城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历史文化特色更加凸显;人居环境条件得到更大改善;城市内外交通体系基本建立;“一核四城”格局初步形成;城市综合功能和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使苏州真正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地位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四、近期发展规模 1、近期人口规模 至2015年,规划范围内常住人口总量36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81万,暂住半年以上人口179万人。 2、近期用地规模 苏州市近期用地规模 苏州市近期用地规模 至2015年,规划范围内建设用地总量将达483KM2左右。城市新增可建设用地66 KM2,其中净增建设用地约35KM2,已批未建用地约15KM2,挖潜建设用地16 KM2。 五、近期城市空间结构 至2015年,规划区将基本形成“一核四城、两轴三环五楔”的总体结构。 六、近期建设重点地区 1、重点提升地区:为苏州古城区。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科学发展贯穿规划纲要 张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尤其是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力求做到长短结合,既衔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也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纲要中尽量体现扩大内需的导向,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方针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涉及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九个方面。“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 “十二五”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 徐宪平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的导向提出以后,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效应。徐宪平举例说,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仅一个省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最终结果是有三个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目前,“十二五”地方规划中,提出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有5个省,提出“完全同步”有19个省,提出“基本同步”的有5个省市。“从‘十一五’的1个,到‘十二五’的29个,相信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年均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提出5年年均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要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 为提高住房保障的水平,未来5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其中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3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对于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廉租房,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乡社保全覆盖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今后的五年新

十二五节能降耗工作规划

省节能减排办: 按照省政府节能减排办通知要求,对“十二五”节能降耗工作提出如下思路。 一、“十二五”节能潜力分析 (一)结构节能 2.能源结构。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将完成涪江梯级开发,建成柳树、打鼓滩、吴家街 电站和唐家渡电航工程;全市将新建户用沼气20万口,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扩大推广cng汽车替代能源,开发利用二甲醚、轻烃气等作为城市燃气的补充。这些措施,将使全 市单位gdp能耗下降3%以上。 3.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将完全淘汰3.0以下的球磨机水泥设备和年产3万吨 以下的造纸企业。 (二)技术节能 1.工业方面。“十二五”将在石化行业开发依托新能源的新产品,推广应用能源的梯级 使用,发展完善能量回收利用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降低综合能耗;机械行业对基础加工进行专业整合,建立锻压、铸造、热处理、电镀等专业加工基地,提高集约化程度,不断优化产品设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倡清洁生产,降低能耗物耗;电子行业将提高设备装备水平和自动化水平,对重点耗能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提高电能利用率;电力行业将采用高效、洁净发电技术,提高机组发电效率,加强电网建设和电网、城网改造,淘汰老旧设备,增加无功补偿量,控制电网经济调度,加强电力需求预测的管理,开展有序用电,合理用电,节约用电。 2.运输行业。将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加快发展绿色公共交通,提高综合交 通运输系统效率。在本市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私人机动车为补充的城市交通模式。 3.建筑业。将全面推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材料应用标准、节能建筑设备选型标准 以及管理办法,并落实到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的各个环节。 4.农业。将淘汰落后农业机械;采用先进柴油机节油技术,降低柴油机燃油消耗;在固 定作业场地更多的使用电动机;开发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通过淘汰落后渔船,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渔业油耗。 (三)管理节能 随着《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和《节约用电管理办法》的进一步落实和对年耗能30 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和监督,企业管理节能效益将进一步明显。同时,还将强制推行高用能设备能效标准,推动家用电器节能,引导和鼓励购买节能型产品,发展区域热电联产工程,在以热负荷为主的工业集中区,因地制宜建设以热力为主的背压机

江苏省“十二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苏政办发〔2011〕112号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 “十二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二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八月二日 —1 —

江苏省“十二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和《江苏省测绘条例》、《江苏省基础测绘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省级基础测绘的现状 (一)“十一五”省级基础测绘取得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完成了《江苏省“十一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所确定的发展任务,我省基础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初步建成省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立了江苏省全球导航卫星连续运行参考站综合服务系统(JSCORS)和B、C级卫星空间定位网。施测了覆盖全省的9757.5公里二等水准路线和5117.8公里三等水准路线。二是建成了省级遥感影像数据库系统。实施了全省10.26万平方公里的1︰2万基础航空摄影,引进了覆盖全省的高分辨率航天遥感影像。完成了我省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航空影像扫描入库工作。建成了多源、多尺度、多时相的航空影像数据库。三是开展了1∶1万基础地理数据的更新和建库。更新了全省陆域4098幅1︰1万数字线划地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更新了相应的数据库。组织实施了沿海滩涂区6000多平方公里1︰1万基础测绘数据采集与建库工作。四是促进了测绘成果的广 —2 —

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琼发〔2010〕14号)编制,主要阐明省委、省政府未来五年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逐步把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的宏伟蓝图。 “十二五”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二五”的主要目标提升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继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海南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十二五”时期,海南发展的总体战略任务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六大定位,七大任务。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用国际旅游岛建设统揽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赋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即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以及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全面完成优化经济结构、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区域协调发展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科教兴琼和人才强省、社会事业建设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七大任务,顺利实现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中期目标,基本奠定国际旅游岛的框架。实现富民强岛,将海南打造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 “十二五”的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十二五”时期努力完成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民生改善、改革开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任务。主要目标是: ———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23%。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优化结构成效显著。三次产业比重趋近20:30:50,以旅游业为龙头、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基本形成,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水平显著提高,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工业为支撑的支柱产业体系初具规模。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进岛外消费,居民消费率稳步上升。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达到56%。 ———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