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旧约导论》要义问题答案

《旧约导论》要义问题答案

一、历史书:(一)五卷律法书

1、何谓五经(Penteteuchos)与妥拉(Torah)?(torah [t?u'rɑ:] n. 律法;圣经旧约之首五卷。)答:指摩西五经,是旧约圣经最初的五部经典,希伯来文称妥拉???????,为教导、指示及律法的意思。全经用犹太人最古老的希伯来文写成。又称为律法书、摩西律法(Torat Moshe ??????????????)。是犹太教经典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它也是公元前6世纪以前唯一的一部希伯来法律汇编,并作为犹太国国家的法律规范。犹太国被灭亡后,它仍以习惯法的形式自动调节犹太人的生活。犹太人相传它是由摩西接受上帝的启示而撰写,内容是古代的以色列人民间故事。但因为《申命记》纪录到摩西死后之事,因此作者是否为摩西或者该经卷是否经后人增改,仍有争议。

在《圣经》原文里,五卷经文是不分开的,包括:《创世记》(??????, Bereshit:“起初…”之意),描述关于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起源和遭遇的故事,旨在说明以色列民族的历史是在上帝的旨意西安开展的,以色列人应该世代铭记上帝的恩惠,侍奉上帝。《出埃及记》(????, Shemot:“名字”之意)、,描述了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带领下逃出埃及的故事,其中著名的“摩西十诫”就出自此章。《利未记》(?????, V ayyiqra:“他称为…”之意),称为“先知法典”或者“祭祀法典”,因为祭祀按照规定都应该出自于利未部落。《民数记》(?????, Bammidbar:“在沙漠…”之意),此卷中银多数提到户口调查和士兵登记而得名。《申命记》(?????, Devarim:“经文”或“演讲”之意),申命意在“重申法律”,但有人怀疑此为“托古改制”之作,实际是

服务于宗教改革的。五卷经书名字皆取希伯来文经文第一个希伯来文字为名。

摩西五经主要思想是六个重要的教义:1.神的创造2.人的尊严与堕落3.神的救赎4.神的拣选5.神的立约6.神的律法。

妥拉:《塔木德》(T almudh)犹太教的第二部经典是《塔木德》(希伯来语音译,意为“教导”,又称口传《妥拉》,出自《申命记》第11章第9节:“你们将用它来教导你们的孩子”)。其权威性仅次于《圣经·旧约》。对犹太教而言,《圣经·旧约》是永恒的圣书,而《塔木德》则是犹太教徒生活实用的经书,旨在给犹太人提供宗教生活的准则与处世、处事、为人道德规范。公元70年罗马帝国毁灭耶路撒冷圣殿后,把犹太人全部驱逐出城。犹太人四散各地,原有的摩西律法在实行中发生问题,需要补充。公元135年科尔·科赫巴起义失败后,再无重建圣殿和重建一个祭司集团的希望,所剩的只有上帝的律法。人们如何才能保有这一律法呢?这时正值拉比时期,拉比犹太教的特点是重视宗教律法的阐释,而不注重教义的解释和对外传教;在宗教律法和世俗律法关系上,承认世俗律法对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拉比们为他们自己制定了两个任务。集体任务是以编纂《米德拉什》而闻名。它是对《圣经·旧约》等宗教经典的注释、注解和对《妥拉》的神秘解释,也就是要解释出成文《妥拉》中的神秘意义。他们感到《妥拉》不仅是一部关于社会法律和历史事件的著作,而且其内还隐藏着它曾经是宇宙的律法和有关天地自然方而的全部知识。除了对成文《妥拉》神秘性的钻研外,拉比们还从事如何使《圣经》教义

适用于完全不同于古代环境的当代生活,如何按当代价值观可以接受的方式解释经卷。大约在公元前30年-公元10年,学者大希勒尔为《妥拉》周到、审慎、有伸缩性的解释模式制定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原则。如:“你自己讨厌的东西不要强加给你的邻居。这就是全部的《妥拉》,余下的是评论。去,学习它。”拉比们的另一个任务与犹太教口传律法有关。根据拉比传说,上帝在西奈山赐予摩西两部《妥拉》,一部成文的《妥拉》,还有一部口头的《妥拉》,后者是一部更大的教义书。它被记忆下来,并一代又一代地传到早期拉比那里。后来,各拉比学派在对口头《妥拉》不断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开始把所有相关的评论和口传律法系统化。公元175年犹太人领袖犹大亲王发起并主持完成了一部口头《妥拉》编辑版本,公元200-210年成书,称为《密什那》。公元5世尼下半叶,犹太学者们又在此基础上编著《革马拉》,它是《密什那》的释义和补编。《塔木德》乃二者的合称,在经页上常左右并列,但后世往往称《革马拉》为《塔木德》。由于编纂地点不同,《塔木德》分为《马勒斯坦塔木德》和《巴比伦塔木德》。中世纪欧洲对《塔木德》的研究非常活跃,其诠解和补充工作迄今仍有延续。《塔木德》被看作是犹太教的基本法典,因为其中包括民法、刑法、教法、规章条例、传统风俗、宗教礼仪、各种社会道德的讨论与辩论、著名犹太教学者的生平传略等。《塔木德》也被视为一部犹太教精神的百科全书,因为拉比们在辩论中调动了各种论据。书中有脍炙人口的格言、民间故事、传说、逸事集、双关语、梦析,还有包括神学、伦理学、医药学、数学、天文学、历史学、地理学、植物学

等方方面面的日常科学知识。其中的民间传说,如:巴山王巨人奥格的传说,夸张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对于外人,《塔木德》像是一个装满面了乱七八糟东西的柜子,一个没有索引的零散张页的百科全书。实际上对大多数人来说,《塔木德》是难以接近的,然而那些懂得它的人已记住了它。《塔木德》是犹太人智慧日积月累的贮藏所,而这种智慧并不是非要显示在表面上。《塔木德》不是具有必然真理的著作,而是阐述了很多有名有姓的犹太拉比的观点。拉比们互相之间常常无法取得一致,但他们的观点却被认为有着某种神圣不可侵犯性,值得研究,是对于永无止境地探求《妥拉》真理的一种贡献。《塔木德》所解决的难题不胜枚举。若是关于一个合乎逻辑的答案存在着观点上的不一致,《塔木德》就根据拉比中多数人的意见做出结论,因为《妥拉》就是教导大家遵从大多数人的意愿。此外,凡是《圣经·旧约》中律法显得过于简洁和散乱的地方,如关于安息日的律法,在《塔木德》中都给出了详尽的解释,并汇集在一篇里;不然的话,要理解这些律法是不可能的。《塔木德》具有解决存在争议问题的权威性,因为《妥拉》中说“你们要根据他们将教导你们的那些教义和他们将宣告的判断准则来行动”(《申命记》第17章第8节)。这就说明,上帝已经把这种权威交给了犹太圣哲们,然而让所有犹太社团接受《塔木德》,却经过了好几百年。《塔木德》继承并发展了《妥拉》的训诲和《先知书》的社会理想,又反映出犹太教怎样适应不同的时代,甚至在宗教法这个最难变革的领域中,也能根据现实生活的经验,而不是凭法律条文的逻辑去做出新的解释。“首要的不是精研律法,而

是实践”的主题思想贯穿在全部《塔木德》之中。在犹太经学院里,人们学习《塔木德》比学习《圣经·旧约》更要认真,任何人都不能被称之为长老,除非他通晓《塔木德》,即使他对《圣经·旧约》烂熟于心也不行。掌握《塔木德》的传统方式是借助评论不断地阅读它,就它与他人争辩,提出更进一步的解释,直到它成为熟悉的领域。传统的西方词汇目录、索引等方式是最近才开始采用的。今日在《塔木德》研究领域中,在以所熟悉知识为主的传统学者和以批判观点而不是知识为主的现代学者之间,存在着一个鸿沟。

在犹太教中,《妥拉》占据着《圣经·旧约》的核心地位,为其最其神圣、最重要的部分。它规范着所有团体和个人的行为。在尔后的悠悠岁月中,犹太人正是从《妥拉》中寻求到鼓舞与指引。它也成为以后出现的《密什那》和《塔木德》的中心基础。犹太人深深地挚爱《妥拉》。约书亚·罗斯·李普曼(Joshua Loth Liebman)曾描述过这种感情:“《妥拉》是我们人民的不朽的保证。它如同这个世界一样广大深邃。它一直深入到苍天的蓝色神秘中。旭日初升与夕阳西下、应许与完成、出生与死亡、人类的戏剧……全都融入这部经卷之内。在漫漫而过的岁月中,我们犹太人在这部书中找到支持和力量。尽管许多民族兴起又衰落,尽管许多帝国征服他人又走向衰亡。以色列人通过他们对《妥拉》训诫的忠诚一直保持着持久的尊严。”

2、五经的作者问题及五经底本学说?

答:自十八世纪以来,五经的作者问题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不少学者认为五经不是摩西的手笔,而是由四种不同时代的作品(底本)编纂

而成的。举例来说,他们指出创1:1-2:4上是属於「祭司」的底本,而2:4下-4章却源自「伊罗兴」的底本。

「五经」包括旧约首五卷书——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及申命记。「五经」出自希腊文Pentateuchos,意即「五册(书卷)」,代表犹太人的五卷律法书。犹太人称之为「妥拉」(即教导之意),英文则译为「律法」,新约亦称之为律法,希腊文为nomos (如太五17:路十六17;徒七53;林前九8)。五经是旧约三部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对犹太人来说,它的权威与神圣,远远超过先知书和圣卷。五经中的书卷,并非是现代人所想像的「书本」那么独立自足,它们是有目的地整合起来,每一卷书都成为整体中的一个单元,所以称之为「五经」是必要而非偶然的。虽然五卷书连合成一整体,但是,把它们分为创世记至申命记五部份,可不是为了方便而划分的,它之所以分为五卷,乃是因为五经内有明显的编辑痕迹,显示编辑者亦有意把材料分成五卷。

早年的圣经研究学者在摩西五经找出不同的“源本”,分别用J,E,D和P来指称他们的源头,这就是“四底本说”。比如,《创世纪》第一、第二章就分别来自两个版本,来自P和J源本,P指“祭司”,而J指“耶和华”。这一学说在宗教学者之中有意义,但在基督教信徒中是不讨论的。四底本说,反映的是犹太教一神论在对神的信仰形成过程中的选择,换句话说,反映了犹太人到底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神。P本作者的神是一个全知全能的神,创造天地全凭口中念念有词,想什么就“成了”。而J本作者是一个极具幽默感的人,他的

神就更像一个陶匠。因为J描述人类受造,是神用“地上的尘土”所为。这些都说明当时的人们对神的理解是不同的。当然,研究学者还谈论了这四个版本中的其他问题。比如,从四底本的作者水平来看,P本作者行文言简意赅,如果整部摩西五经都是由他写作,可能后世的争吵会少许多。而J本作者则更像个一流的诗人,行文优美并富有故事性。他说夏娃是用亚当的“一条肋骨”造的,女人是男人“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多美的语言,简直是情诗。总之,在这些研究学者看来,从四底本的角度分析,可以为综合研究当时犹太社会的情况提供大量的素材。

3、律法书简要极其重要教义?

答:《圣经》旧约律法书各卷名称与内容:1.《创世记》(Genesis)的卷名在希伯来圣经中为“起初”(读作Bereshit),因本卷开始的第一句话是:“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希伯来圣经中的头五卷都以各卷的开始字句作为该卷的名称。七十子希腊文译本则大致按各书卷内容定名,如本卷名称Genesis意为“起源”、“创始”。中文则译为“创世记”。《创世记》列律法书首卷,但没有记载多少律法条文。全书五十章,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11章)记述世界与人类起源等远占历史;第二部分(12-50章)记载以色列诸族长(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约瑟)的故事。雅各(又名以色列)有十二个儿子(以后发展成为以色列民族的十二支派),第十—儿子约瑟由于特别的遭遇来到埃及并当上厂宰相,嗣后雅各家族得以在饥荒之年避难于埃及并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在埃及繁衍成为一个庞大的民族。

2.《出埃及记》(Exodus)希伯来圣经以起始句“这些名字”为卷名;出自本卷一章一节中的“他们的名字记在下面”。七十子希腊译本卷名Exodus意为“离开”、“出去”,指本书记载以色列人“离开”埃及的故事。中文据此译为“出埃及记”。

本书前半部(1-18章)记载以色列人在埃及“生养众多,并且繁茂,……满了那地”(出1∶7),于是受到埃及法老的排斥与迫害。在摩西领导下,经过与法老反复的斗争,终于摆脱受奴役的境地离开埃及。书的后半部(19-40章)开始记载摩西领受颁发的各类律法,既包括宗教的律例,也包括民事伦理的条款。作为全律法核心的十条诫第一次在本书第20章中出现,这是一个爱神爱人,重视宗教伦理的十诫。另外在本书34∶14-26的段落中,也出现一个重视宗教仪礼的十诫,包括规定献头生(34∶19)、守安息日(34∶21)、守其它节期(34∶22)、献初熟(34∶26)等十条,这十条被称为“仪礼的十诫”。紧接第一个十诫之后,本书的20-23章称为“约书”(出24∶7),为多种法规的汇集。本书第三部分(25-40章)是关于会幕与各类仪礼的规定。

3.《利未记》(Leviticus)在希伯来圣经的名称为“他呼叫”,出自本书一章一节“耶和华从会幕中呼叫摩西”。七十子译本的Leviticus 意为“利未人之书”。利未支派是担任祭司职务与其它圣职的支派,说明本书记载了献祭祭祀和各种仪礼条例。中文译名采用“利未人”加上“记”字,称“利未记”。

全书二十七章,内容包括各种献祭条例、祭司职责、洁净与不洁净的律例、范围广泛的道德伦理规条、各种圣会节期的规定等等。特别应注意的,本书中的第17-26章是具有特点的一组独立的律法,其内容与体裁格式不同于《利未记》的其它部分。它强调圣洁的上帝,常出现“你们要圣洁,因为我耶和华你们的上帝是圣洁的”这样的词句(19∶2,20∶26等)和“我是耶和华”这样第一人称的短语(18∶5,19∶14、16等)。这一组律法的基调是“圣洁”,因此被称为“圣典”(Holiness Code)。

4.《民数记》(Numbers)在希伯来圣经中的卷名为“在旷野”,得自本书一章一节中的“在西乃的旷野”。七十子希腊文译本根据本书记载过两次核点人数的事情(第一章和第二十六章),将本书称为“数目”(Numbers)。中文从“清点民数”的意义译为“民数记”。按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记载以色列民出埃及以后在旷野的经历与遭遇,两起核点人数不过是两桩个别突出的事件。因此希伯来的名称“在旷野”似乎更符合本书的基本内容。

本书共三十六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记载以色列民在西乃旷野(1∶1-10∶10)、在巴兰旷野(10∶11-20∶13)、在摩押平原(20∶14-36∶13)所发生的事情。三个部分的篇幅相差不多,但各部分包括的时间却长短悬殊。第一部分在西乃旷野的时间只二十天;第二部分在巴兰旷野(包括在加低斯)竟长达三十八年之久;第三部分在摩押乎原的时间大约为五—六个月。核点民数的事件分别记载于第一和第二十六章中。

5.《申命记》(Deuteronomy)希伯来的名称是“这些话”,来自本书一章一节中的“向以色列众人所说的话,似乎表明本书内容主要是摩西宣讲律法的话的汇集。七十子希腊文译本定名Deuteronomy 意为“第二律法”或“重申律法”。中文根据“重申上帝命令”的含意译为“申命记”。

本书的背景是出埃及的以色列人结束在旷野四十年的飘泊生活,即将渡约但河、进迦南这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内容主要包括摩西三个长篇的训诲讲话(即:申1∶1-4∶43;4∶44-28∶68;29∶1-30∶20),摩西的诗歌(第32章)和摩西的祝福(第33章)各一篇。《申命记》的最后一章(第34章)记载摩西在以色列民即将渡约但河的前夕,登河东的尼波山,上了与河西耶利哥城相对的昆斯迦山顶,眺望迦南全境之后,“……眼睛看见了,你却不得过到那里去。于是耶和华的仆人死在摩押地”(申34∶4-5)。摩西死前选定的接班人约书亚继承了摩西未竟的进占迦南的事业,《五经》的记载至此结束。摩西五经是救道的根基,真理的渊源,也是犹太经典最重要的部分;它内藏神律法之昭示,故称为律法书(Torah)(书8:34)、耶和华的律法书(代下17:9;尼8:18)、摩西的律法(王上2:3;但9:11-13;尼1:8;玛4:4)或摩西的书(尼13:1;拉3:2;6:18;可12:26)。历史背景:以色列在埃及所受的虐待蒙神垂听,神兴起了万世伟人摩西,使他们脱离苦境,当时约为1450B.C.。摩西故意绕道而行(出13:17-18a;14:1),旨在训练他们信靠神的信心,使他们日后在迦南地居住时可以独立。但以色列离开不久后便屡发怨言(出

14:11;15:24;16:3;17:2;32:1,9;民11:1,33;l4:1;16:3,41;20:3;21:4等),极惹人与神之厌烦(民12:3;14:11-12;20:11-12),结果神罚他们在旷野漂流整整一世代的光阴(四十年)(民33:38)。在那冗长漂流的岁月中,摩西常默想神的作为,及后他把神给他的启示记录下来,免得日后失传,后世忘却神恩浩大无疆。摩西五经大部分(除了申命记的33-34章或其他)是在那时书写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