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招聘含四部分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法律法规

教师招聘含四部分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法律法规

教师招聘含四部分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法律法规
教师招聘含四部分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法律法规

第一部分心理学

第二部分教育学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四部分法律法规

第一部分心理学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1、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标志: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流派(七个)

1、构造主义心理学

1)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即“构造主义心理学”。

2)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3)主要观点:内省方法,研究意识的结构

2、机能主义心理学

1)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

2)代表人物:杜威。

3)主要观点: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

3、行为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华生(古典行为主义)

2)主要观点:研究强化和惩罚规律,即刺激—反应。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3)斯金纳:新行为主义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创始人: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2)含义是整体或“完形”

3)主要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

5、精神分析学派

1)创始人:弗洛伊德

2)主要观点: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处于下意识中的个人心理冲突正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6、人本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2)主要观点: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有自我实现的基本需要。

★7、认知心理学

1)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说的认识过程。

2)代表人物:奈瑟

3)主要观点:研究内部心理活动规律,但不忽略对动机和情感的研究。

三、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一)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二)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有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优点:客观真实

缺点:观察者被动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注意:测验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测验的实施、计分和解释要有统一标准。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类型: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验: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区别:实验情境不同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种类:问卷法和谈话法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者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

优点: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

缺点: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影响收集资料的真实性。

★五、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性质

1、意识: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

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意识的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楚

★3)白日梦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研究证明,人在睡眠时意识并没有停止。

二、注意

1)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指向性——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指向某个对象时,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

★3)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4)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特征。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1)区别: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联系: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四种意识状态下与注意分配的关系)

三、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1)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①人的行为与四种时间循环相联系,即人的生物节律分为1年、28天、24小时和90分钟四种时间长短,其中日周期对

人们心理状态的影响最大

②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

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③飞行时时差造成的身心困扰绝非产生于旅途疲劳,而是人自身生物节律被干扰的结果。

★2)睡眠与失眠

①人在正常情况下的脑电波为β波,冥想状态为α波,轻度睡眠为θ波,深度睡眠为δ波。

②睡眠的5个阶段:一是过渡期;二是轻睡期;三、四是沉睡期;五是快速眼动睡眠。

③失眠的表现:入睡困难;时睡时醒,无法进入沉睡阶段;容易惊醒,之后再也难以入睡。

④失眠的类型: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药物性失眠

飞行时差所造成的睡眠困难,属于失律性失眠。

3)梦

①梦主要出现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是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

②意识——无意识——前意识

③无意识:个体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无意识中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

社会伦理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察觉到。

④梦的特征:自我中心;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梦的内容受睡眠中外在或内在刺激的影响

四、意识的特殊现象

1、催眠: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1)苏格兰医生布瑞德提出“催眠”一词

2)催眠原理:受暗示性;催眠诱导

3)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A、感觉麻痹;

B、感觉扭曲和幻觉;

C、解除抑制;

D、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4)角色扮演理论:巴伯尔、斯潘诺斯提出

5)意识分离理论(隐蔽观察者):希尔加德提出,

2、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镇静剂——兴奋剂——迷幻剂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概述

1、感觉的一般概念

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远距离、近距离、内部感觉)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2)感觉阈限: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3)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

4)绝对感觉阈限:

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5)差别感觉阈限:

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引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

二、视觉

1、基本的视觉现象

1)视觉适应: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提高感受性,也可以降低感受性。

2)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

色调、饱和度和亮度

色调是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

饱和度与光的强度有关;

亮度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

2、视觉的机制

1)明适应:又称光适应,P52

2)暗适应:P52。暗适应主要是棒体细胞的功能

3、色觉理论:

1)三原色说:认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即红、绿、蓝三色。但有些现象解释不了,如正后像。

电影的原理就是利用人们的正后像,使快速呈现的一组断续的图像被看成了连续的动景。

2)拮抗原理(四色说):

既能解释颜色对比现象,也能解释颜色互补现象。

三、听觉

纯音: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

1、基本的听觉现象

★1)声音的三个属性:音强、音高、音色

音强: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物理特性振幅,即振动的大小所决定。音强的单位是分贝。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即每秒振动次数决定。

音色:是人能够区分发自不同声源的同一个音高的主要依据,指组成形成构成声音的质量特征。

2)声音的混合与掩蔽:P57

2、听觉的机制

听觉理论——位置学说;频率匹配学说P58-59

四、知觉——感觉的整合

1、知觉的一般概念P60

★2、知觉的特性:

1)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形成知觉整体性的主要规律有:

接近性: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相似性: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连续性: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封闭性: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良好图形:具有简明性、对称性的客体更易被知觉。

2)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3)理解性: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的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

4)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例题:

当我们观看足球比赛时,往往把穿相同颜色和款式服装的运动员归为同一球队,而不会把穿不同颜色和款式服装的运动员归为同一球队,

1、这种现象说明了知觉的哪一种特性?

2、阐述这一直觉特性形成的规律。

答案:

1、这种现象说明了知觉的整体性

2、形成知觉整体性的主要规律有:

接近性: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相似性: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连续性: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封闭性: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良好图形:具有简明性、对称性的客体更易被知觉。

3、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

1)深度知觉:也称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线索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以刺激物的特性作为线索;

二则产生于视觉系统本身的特性。

2)运动知觉:

2)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P71

五、社会知觉

★1、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的独特性P72

★2、社会认知的过程

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2)信息的整合过程

整合过程中的几种效应:P74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社会刻板效应

例题:

试述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答案: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被认为是坏的。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正确的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一、记忆概述

1、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记忆的基本过程:编码——保持——★提取P80

3、记忆的类型: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P82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P82

二、记忆系统

★1、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视觉表象和声觉表各种感觉信息在此保存一段时间并起作用,这些储存形式就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保持时间及短。

★2、短时记忆: 也称工作记忆,是消息加工系统的核心。一般只保持20-30秒。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复述是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

3、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加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4、图示: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的不是许许多多的具体事物,而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例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三、遗忘

1、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

1)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

根据再学习方法,艾宾浩斯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通称之为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

2)遗忘的过程:是先信息迅速减少,后遗忘速度逐渐变慢

★2、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1)消退理论和干扰理论

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

例题:

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对遗忘的原因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

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

2)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的条件:

A、与编码信息类型的紧密程度

B、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C、情绪的作用

3、有意遗忘的作用P96

4、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地点法;韵律法;记笔记P96-97

四、学习

1、学习首先是一种适应活动,是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得以体现的,而且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2、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

A、产生注意

B、激活原有知识信息

C、输入新信息,与激活的原有信息相联系

D、被理解了的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

3、学习的分类:

★依学习方式划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依学习内容划分: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学习

★4、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1)复习策略

解决如何对所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复学习,主要用于信息的长时记忆与保持。

复习时间:及时和系统复习

复习次数: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最好

复习方法:选择有效的

2)组织策略P103:群集、摘录、划线、列提纲等

例题:

某中学教师上课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并记笔记;课后要求学生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每周要求学生对一周的学习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李同学认真抄写下了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回家读了老师讲的内容,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请运用学习策略的有关知识,分析老师的要求,并指导李同学提高学习效果。

答案;

1、常用而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复习策略和组织策略

(1)复习策略

复习时间:应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复习的次数,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最好。复习方法:比较好的复习方法是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2)组织策略

群集即归类、摘录、划线、写标题、列提纲、记笔记等

2、本例中的老师要求学生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要求学生记笔记都是常用的有效的学习策略。李同学学习效果差的原因是其复习方法不当,复习次数不够,不会记笔记。李同学应该采用尝试背诵法复习,对复习内容进行过度学习,记笔记时要思考,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

★一、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1、思维: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2、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3、思维的过程和种类

1)过程: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

比较------重要过程;

抽象和概括

2)种类

A、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B、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概念的形成过程

★1、概念的心理学定义:

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2、分类:日常概念;科学概念

★3、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

1)从个人角度来看,概念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学会概念的过程

2)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创始人赫尔

3)布鲁纳提出了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

三、推理和问题解决

★1、推理

1)推理是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2)三段论推理P112

3)线性推理:线性三段论P113

4)条件推理:假言推理P114

★2、问题解决的定义

1)问题是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

2)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初始状态;目标状态;认知操作

3)思维过程就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以致问题解决的过程。

3、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1)算法式:费时、费力和缺乏效率

2)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向工作法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表征的方式

2)无关信息的干扰

3)功能固着性

4)心向: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四、想像和创造性培养

1、想像: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1)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像的基本特征

2)创造性思维: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3)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2、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1)智力因素2)人格因素3)环境因素4)动机因素

例题:

一、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人的创造性?

答案:

1、影响因素: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动机因素。

2、创造性的培养:

建立目标与意向;训练基本技能;鼓励个体获取某领域的具体知识;刺激与鼓励好奇心;建立动机;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培养有关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信念;提供选择和发展机会;促进自我管理技巧;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和技术;善于运用例子。

二、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分析]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第六章智力:

一、智力概述

1、智力的性质

1)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

2)能力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3)能力的不同类型:

A、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教材举例)

B、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C、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2、智商与智力差异

1)利用科学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第一个人是法国心理学家比内。

2)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

3)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

分数。

4)智力的差异:个体差异;团体差异

3、智力发展的特征

1)增长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

2)稳定性和可变性

二、智力的理论

1、智力的因素论

1)智力二因素说:斯皮尔曼P138(g因素;s因素)

★2)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卡特尔P138

★3)智力多因素论:瑟斯顿P、139

2、多元智力理论

1)加德纳: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

(1)言语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运动智力;

(7)人际智力;

(8)内省智力。

3、智力结构论:吉尔福特,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

4、智力的认知理论

★1)智力的三元理论:

斯腾伯格,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2)情境智力: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

三、智力的测量

1、智力测验概述

1)高尔顿对智力进行了第一个系统性研究。

2)智力测验的种类: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文字和非文字测验;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3)心理测验的性质P147

2、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信度、效度、测验的标准化

3、经典智力测验

1)目前广泛应用的团体智力测验是英国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2)性向测验:潜在才能

★四、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

1、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2、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3、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4、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一、动机与行为

1、动机的定义

1)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

2、动机的产生

1)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2)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3)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4)需要与诱因的关系:紧密相连P164

3、动机的种类P164

1)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分为: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2)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分为: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3)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分为: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

★4、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P167

1)动机过强或不足,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

2)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二、社会性动机

★1、交往动机: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原因)P169

2、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1)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2)成就动机的特征P171

★3、工作动机: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

三、动机理论

1、本能理论

★2、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5个)P174

★3、认知与期待理论:

重要的人类动机不是来自客观的事实,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事实的解释。强调期待在引发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动机的强度和目标的价值与期待有关,目标对个体的意义越大,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估计或期待越大,动机力量就越强。

四、情绪情感及其种类

1、情绪情感的定义P175

1)主观体验是人的一种自我察觉,即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人有许多主观感受,如喜怒哀乐爱惧恨等。

2)人在情绪反应时,常常会伴有一定的生理唤醒。

3)情绪产生时出现的情绪表达过程是外部行为。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P176

★3、情绪情感的种类:

情绪的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情绪的状态:心境、激情、应激;P178

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情绪情感的表达:

表情的种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

5、情绪情感的功能P180-183

1)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激励、指标)

2)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促进、瓦解)

3)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4)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第八章人格:

一、人格性质

1、人格的界定

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本质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复杂性、功能性

2、人格的结构P187

知—情—意系统;

心理状态系统;

人格动力系统;

心理特征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

二、人格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

1)认知方式: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2)认知类型:

★A、冲动型与沉思型

特点:冲动型反应快,但精确性差。

沉思型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B、系列型与同时型

特点:系列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其过程如链状。

同时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同时兼顾到各种可能性,

才能解决好问题。

C、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特点:场独立性的人不太依赖于外界环境。

场依存性的人则依赖于外界环境。

★2、气质差异

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2)气质的四种类型: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P191

例题:(通P157 2)略

3、性格差异P193

四类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

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三、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说

1)代表人物:奥尔波特和卡特尔

2)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共性和个性(首要、中心、次要)P195

3)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P196

4)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P196

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型;谨慎性。

2、人格类型说P197

1)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

2)对立型模式——内向与外向人格

★3)多元型模式——阴阳五行说

四、人格成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

社会稳定的功能。

3、家庭环境因素(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

4、早期童年经验

5、自然物理因素

总之: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五、人格测量

★1、测验法

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察和鉴别的方法。主要形式为自陈问卷法

几种测量方法: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青年性格问卷

★2、投射法

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

主要的投射测验:罗夏克墨渍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

句子完成法

例题:通P165 13略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一、人际交往概述

1、人际关系P211

2、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人际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3、人际交往的理论P216-219

★1)社会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

2)每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3)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二、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1、人际沟通

1)定义:P220

2)功能:A、最基本的功能是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

B、自我概念的形成

C、需要满足的功能

3)基本要素:P221

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

反馈、障碍、沟通背景

4)类型

①言语沟通:口语和书面言语

★②非言语沟通:P224

表情、眼行为、身体语言、

服饰、讲话风格、人际空间

★2、人际吸引的条件

1)相似性与互补性:相似性起决定作用

2)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

3)接近性与熟悉性:接近性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将越来越少。

★3、人际关系的测量

1)社会测量法最基本的技术包含两个步骤: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采访,

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

2)人际关系图P233

三、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群体

1)群体的定义: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

2)群体的主要功能:

A、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

B、使成员具有认同感

C、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2、群体的一般特性

1)群体规范: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

2)群体的凝聚力: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

3)群体中的角色

4)群体的领导(个人特质论/情境特质论)

3、社会影响

★1)社会助长: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2)社会干扰: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3)社会惰化:当群体一起完成一项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4)去个体化:P239

5)群体的决策行为:★群体极化P240、

群体思维P242

6)★从众P244与服从P246

例题:试述服从于从众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通p187

第十章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1、什么是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里状态。狭义上讲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1)心理健康的三条基本原则:

A、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

B、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

C、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A、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B、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C、能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

D、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E、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2)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成功20%归属于智商,80%归属于情商。情商归属于心理健康标准中的调节与控制情绪。

3、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P253

二、心理健康与压力

1、压力及其来源

1)压力:也叫应激,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汉斯)

★2)压力源: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称作压力源。

3)压力源可分为四种类型:

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

社会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

2、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1)压力的影响因素:经验、准备状态、认知、性格、环境。

2)应对压力的策略有两类:

改变压力来源和改变自己。

前者表现为:攻击、逃避、寻找其他途径和预防未来压力。

后者表现为:以身体为主的活动;

以认知为主的活动;

歪曲现实的潜意识活动。

3)正确应对压力的方法P263

三、心理健康与挫折

★1、挫折: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的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包括挫折情境和挫折感受。

2、挫折后的反应:P266

攻击行为;冷漠;幻想;★心理预防机制。

★3、挫折的应对策略:P269

A、正确认识挫折

B、改变不合理观念

C、加强修养,勇于实践

D、优化自身人格品质

四、心理健康与焦虑

★1、焦虑(焦虑障碍):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2、焦虑的主要类型:P272

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恐惧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症。

3、焦虑的应对策略P275

A、认清焦虑状况;

B、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

(不回避;正面迎战;做记录);

C、学会放松自己;

D、运用想像减轻焦虑;

E、进行理性思考

例题:通P204 2 略

第十一章毕生发展

一、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

1、心理发展的实质P279

2、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P279

划分依据:个体心理发展的每一个时期的重要的特殊的矛盾和质的特点。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稳

定的、共同的。

2、关键年龄或关键期P281

3、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体心灵发展的因素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我们既要承认遗传素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不能盲目夸大它的作用,而忽视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作用。

4、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P284

横断研究法、

纵向研究法(跟踪研究)、

群体序列研究法

二、儿童期的身心健康

1、儿童期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1)婴幼儿最主要的感知觉是触觉、听觉和视觉,触觉发展得最早。

2)儿童在18—24个月时出现双词话语。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P295

4)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年龄大致处于7---12岁左右,这时儿童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算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

2、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

1)社会性发展: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2)依恋行为:

①依恋行为始于婴儿期,主要表现于婴儿与其抚养者之间的亲民党情感联系,在这些抚育者出现时,婴儿就会感到安全和温暖,他们会喜欢紧紧的依偎在抚育者的怀里,并追随抚育者。

②婴儿对抚育者的依恋行为的产生。

A、抚养者是婴儿食物的主要来源

B、通过抚养着和婴儿双方的相互强化,满足婴儿的社会性需求。

3)性别社会化:P297

儿童了解自己性别的途径:

A、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B、学校教育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①教科书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②教师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③学生同伴群体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4)道德判断标准(皮亚杰的四个阶段)

①公正感一般是从抛弃父母的意见的过程中获得的。

②科尔伯格决定采用“开放式”的手段来揭示儿童道德的发展水平,他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

判断的工具。

三、青少年心理的发展

1、自我意识包含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其中第三个层次中,个体逐步进入主观化自我的阶段,产生自我评价、自我观念、自尊、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2、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

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

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3、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

青少年时期对友谊的重视程度在人的一生中最突出

四、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1、成年期:20---65岁

(1)成年初期:18、19----45岁

面临的任务:一是求职与升学;

二是婚恋与生育。

(2)中年期:45----65岁

生理变化:

A、感知觉的变化: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

B、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

中年危机:

A、自己仪容方面的变化

B、孩子长大离家后,孤独感增加

C、事业方面的变化

2、老年期:65岁以后----死亡

A、感知觉进一步退化

B、身体机能和智力进一步衰退

C、情绪情感的变化

D、个性心理特点发生变化

E、面对死亡

第二部分教育学

2011-2012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选择题: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B.埃及C.希腊D.罗马( B)

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B.埃及C.希腊D.雅典( D)

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B.埃及C.斯巴达D.雅典( C )

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B.埃及C.斯巴达D.雅典( D )

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A.希腊B.埃及C.斯巴达D.雅典( C )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D.现代( C )

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D.现代( D )

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D.现代( D )

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D.现代( D )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B.《论语》C.《礼记》D.《中庸》( A )

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墨翟D.荀子( A )

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墨翟D.荀子( A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墨翟D.荀子( A )

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b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A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B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C )

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C )

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D )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B.《论语》C.《礼记》D.《中庸》( A )

“学不躐等”出自A.《学记》B.《论语》C.《礼记》D.《中庸》( A )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德莫克里特( A )

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 A )

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 B )

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B.教育学C.教育论D.德育论( B)

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裴斯泰洛齐( A )

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B.康德C.卢梭D.裴斯泰洛齐( C )

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B.卢梭C.康德D.洛克( D )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B.卢梭C.康德D.裴斯泰洛齐( A )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 A )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A.卢梭B.夸美纽斯C.康德D.赫尔巴特( D )

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D.课堂中心( B )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D.实质教育派( C )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 D )

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A.教师中心B.儿童中心C.课堂中心D.教材中心( B )

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B.赞可夫C.布鲁纳D.维果斯基( A )

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 B )

依法治校是指学校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规定为依据,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纪律,使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 《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3.《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4.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 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5.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营业性歌舞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应当设置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

6.《刑法》是规范有关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中学不超过8 小时,小学不超过6 小时.

8.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

9.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 3 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10.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每月检查一次.

11.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13.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14.《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5.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

16.《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

17.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原则.

1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于2004 年7 月1 日正式施行.

19.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20.权利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并加以保障的人们所应当或可以享有的一种利益.

二,选择题(分单项选择和多向选择,共30分)

(一)单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1分,计10分)

1.有关法律规定:"对使用特殊音响警报和红色回转警灯的警车,其它车辆应当避让."这体现了行政职权的什么特征( C ) A,优益性B,单方性C,强制性D,执行性

2.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B )

A,14周岁以下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D,18周岁以下

3.对民办学校重大问题拥有决策权的是( D )

A,校长B,教职工代表大会C,学校工会D,学校董事会

4.王某担任某县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 A ) A,当地县教育局B,当地县人民政府C,地市教育局D,省教育厅

5.有的学校在学生手册中规定:"禁止男女生之间互访宿舍."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男女生不得无故进入异性宿舍."这一解释属于( A )

A,目的解释B,文法解释C,历史解释

6."学校应当于每年的教师节组织教师宣誓活动."这是( D )的规定.

A,《教育法》B,《山东省实施〈教师法〉办法》C,《教师法》D,《青岛市实施〈教师法〉若干规定》

7.依据我国相关法律,下列有可能成为行政诉讼被告的是( C )

A,某教育局局长B,某市市长C,某市公安局D,某乡镇党委书记

8.《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B )

A,民事责任B,刑事责任C,一般责任D,行政责任

9.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和发布( B )

A,教育法律B,教育行政法规C,教育政府规章D,教育单行条例

10.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由谁承担责任( B )

A,司机负责B,某寄宿学校负责C,司机和某寄宿学校共同负责D,司机和王某共同负责

二)多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2分,计20分)

1.法律责任的类型有( ABCD )

A,民事法律责任B,行政法律责任C,刑事法律责任D,违宪责任

2.张某作为一名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 ABCD )

A,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B,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C,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D,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3.教师可以采用的行政救济途径主要有( AD )

A,行政复议B,民事诉讼C,仲裁D,教师申诉

4.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其职责是( ABC )

A,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审议学校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B,听取和反馈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团结教职工支持校长正确行使职权

C,决定有关教职工福利的重要事项,监督校长和学校其他负责人的工作

D,罢免校长

5.学校可以解聘教师的情形有( BCD )

A,不能团结同事,其他教师不愿与之共事的B,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C,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D,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6.下列属于体罚学生的情形是( BC )

A,让1-2年级的小学生一个生字抄写10遍B,王某上课讲话,老师令其抄课文5遍

C,李某等八人上自习课讲话,老师令李某等八人到学校运动场跑10圈

D,体育课教师在课堂上为纠正某学生的不规范动作,令其反复练习4次

7.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有( ABCD )

A,权力和自由的广泛性B,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C,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D,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8.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设定包括( AB )

A,法定监护B,指定监护C,委托监护D,代理监护

9.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 ABCD )

A,学前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D)

A.《爱弥儿》B.《人的教育》C.《教育漫话》D.《教育论》

2.“教学与发展”理论的倡导者是(A)A.赞科夫B.皮亚杰C.布鲁纳D.根舍因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B)

A.遗传B.环境C.教育D.社会活动

4.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A)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B.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C.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B A.国家B.地方C.学校D.家长

6.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C)A.复杂性B.师范性C.创造性D.主体性

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B.上课C.课外辅导D.检查评定成绩

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D)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

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讲义(考教师证必背)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讲义(考教师证必背)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不是指规章制度) 指一个国家社会的条件下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各类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的过程: 1. 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2.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有史可考的学校教育始于商代 1. 古代教育 《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汉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当代教育)(重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历史上的教育性思想 孔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第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西方古代的教学思想 苏格拉底提出“三婆术”的教学方法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出版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派代表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外在规律)教育与人(内在规律)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归纳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着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论述:如何运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试题汇总

2020最新内容完整素材整理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试题汇总 MS-DOS 计算机开发的Word 的第一代于1983年底发行,但是反响并不好,销售落后于WordPerfect 等对手产品。尽管如此,在Macintosh 系统中,Word 在1985年发布以后赢得了广泛的接受,尤其是对于在两年以后第二次大型发布的Word 3.01 for Macintosh Word 3.00 由于有严重bug 很快下线。和其他Mac 软件一样,Word for Mac 是一个真正的所见即所得编辑器。由于MS-DOS 是一个字符界面系统,Word for DOS 是为IBM PC 研发的第一个文本编辑器,在编辑的时候屏幕上直接显示的是黑体斜体等字体标识符,而不是所见即所得。其他的DOS 文本编辑器,如WordStar 和WordPerfect 等,在屏幕显示时使用的是简单文本显示加上标识代码,或者加以颜色区别。尽管如此,和大多数DOS 软件一样,程序为了执行特定的功能,都有自己特殊的,而且往往是复杂的命令组需要使用者去记忆。比如在Word for DOS 中,保存文件需要依次执行Escape-T-S ,而大部分秘书们已经知道如何使用WordPerfect 公司就不大愿意更换成对手产品,何况提供的新优点有限。Microsoft Word 在当前使用中是占有巨大优势的文字处理器,这使得Word 专用的档案格式Word 文件成为事实上最通用的标准。Word 文件格 式的详细资料并不对外公开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试题汇总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就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心理学与教 育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与学的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教与学三过程:学习、教学、评价或反思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 三、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与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的感受就是相同的,思维不可逆,不能进行抽象运 算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掌握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用假设-演绎推理方式解决问题 三、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与方法 2、教学促进认知的发展 四、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定义: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就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意义及对教育的启发 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要指向“最近发展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五、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 六、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七、自我意识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学生学习的内容 1、知识、技能与学习策略的掌握 2、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发展 3、道德品质与健康心理的培养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选择题 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从学科性质来看,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A.行为 B.自然 C.社会 D.边缘 D【解析】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边缘的交叉学科。 2.人的心理活动包括下列哪两个部分() A.心理过程和个性 B.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D.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 A【解析】考查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所以选A。3.表达人的心理过程的内容的是() A.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B.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C.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D.个性、认知、情绪情感以及意志过程 C【解析】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D【解析】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A.意志 B.能力 C.气质 D.兴趣

A【解析】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心理过程又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以选择答案 A。其他都是个性心理的成分。 6.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指() A.感知、记忆和思维 B.情绪、思维和意志 C.动机、需要和兴趣 D.能力、气质和性格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心理学内容方面的知识。答案 A 是认知过程,答案 C 是个性心理倾向性,答案 D 是个性心理特征。 7.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是() A.认知 B.需要 C.客观现实 D.个性 C【解析】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8.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的 心理活动称之为() A.心理状态 B.心理特征 C.心理过程 D.个性心理 A【解析】略。 9.人类特有的最高级的心理现象是() A.认识 B.情感 C.能力 D.意识 D【解析】人类才有意识现象,动物没有。 10.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内容是() A.意识 B.信念 C.性格 D.理想 C【解析】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又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所以选 C。11.在情绪和认知的区别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 B.认知活动随意性强 C.情绪活动随意性弱 D.认知活动比情绪有更强和鲜明的集体表现 D【解析】情绪活动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集体表现。

#教育学心理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教育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一、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答:(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教师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2)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须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二、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答:(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答: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四.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答: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和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相互结合,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 答:(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4)加强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六.试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七.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答:(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八.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一、教育学与心理学教育与教育学(一) 3、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5、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颁布并正式实施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22年颁布实施了“壬戌学制”即现在的“六三三”学制,沿用至今。 6、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10、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14、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6、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17、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的主要措施: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实施义务教育、重视教育立法。 18、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根本标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实现终身教育基本条件:学习化社会的建立。 20、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 21、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23、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育内容上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上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24、我国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是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着。《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25、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卢梭和裴思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 卢梭是法国启蒙注意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思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得到发展。 27、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以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为标志。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这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五种要素和三种 活动过程。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TX)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学生这一要素通过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2.教师:具有指导地位,这一要素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 2.教学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描述,了解学生学习动机) 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指导教学)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后来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有三部分: 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归纳出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 究、社会文化研究 1924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生至死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分为: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 青年期(14、15-25)

2018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共6 份试卷) 2017-09-15 16:06 | ( 分类: 我的教师梦) ( 第一卷) 一、单选题 1. 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 想 2. 在17 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 的教育家是( ) 。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 A .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 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 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 制约 4. 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 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A.观察法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 5.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 A. 劳动起源论 B. 生物起源论 C. 心理起源论 D. 生物进化论 6. 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 A. 十五大 B. 十四大 C. 十三大 D. 十二大 7. 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 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A.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 体制 D. 学校领导制度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1988 年 9. 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 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 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 。 A.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 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 开展网络教育 D. 高等学校扩招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名人理论汇总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含答案)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测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和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及答案(十五)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及答 案(十五) 典型真题分析 1.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 )。(2008年4月) A.特级教师B.教学熟手C.优秀班主任D.专家型教师 【评析】答案为D。专家一新手比较研究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专门领域的知识时经常采用的方法,所以教师成长的最高目标应为专家型教师。 2.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的不同,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_____和关注_____等三个阶段。(2007年) 【评析】情境学生此题旨在考查教师成长的历程。 同步训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教师的人格中有两种重要特征对教学有显著影响:一是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二是( )。 A.说到做到B.敬业精神C.热心和同情心D.重义气讲交情2.教师的批评与不赞扬,与学生的学习成绩( )。 A.存在正相关B.关系不明显C.存在负相关D.有利有弊 3.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且有( )。

A.系统性B.结构性C.预见性D.实效性 4.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独特的心理素质即( )。 A.教育手段B.教育机智C.教育反响D.教育灵感 5.教师的( )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A.权威B.威信C.角色D.社会地位 6.从本质上讲,教师的威信是具有积极肯定意义的( )的反映。A.教学水平B.科研成果C.学历和才能D.人际关系 7.假如一个教师非常关心如“学生喜欢我吗?”这样的问题,并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那么他处于教师成长的( )。A.关注情境阶段B.关注学生阶段C.关注生存阶段D.关注发展阶段 8.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 )。 A.能否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B.能否充分考察教学情境C.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D.能否更多地考虑班集体的建设 9.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时,错误的做法是( )。 A.课堂练习的布置与教学目标相一致B.练习题的设计富于变化,并有适当的难度 C.教师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D.只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性的练习10.教师被人们誉为“灵魂的工程师”,这说明教师扮演了什么角色?( ) A.“家长代理人” B.“知识传授者”C.“学生楷模” D.“心理调节者”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首先,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其次,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解释、预测和调控)。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自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辩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 这就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更为困难和复杂,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了。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主要观点:用实验的方法分析出心理的基本元素及心理的结构。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主要观点:强调意识的功能。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主要观点:研究线路可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主要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研究人的潜意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主要观点: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七、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皮亚杰、奈瑟 主要观点:研究信息加工过程(常用“大声响”方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一)实验与认识心理学 (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三)发展心理学 (四)生理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四节: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定义: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2、特点: 优点 缺点 二、测验法 1、定义: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 1、定义: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2、变量种类: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3、种类 (1)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有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2)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四、调查法 1、定义: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2、种类: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经典理论口诀汇总

【教育学】 第一章 ?社会属性:社会永历立 ?教育起源: 1.生物起源说:本能生利息 2.心里起源说:心理仿梦露(新房美梦) 3.劳动起源说:米凯爱劳动 ?教育内容:三四五六七(三科四学、四书五经、六艺、七艺、七技) ?近代教育的特点:公义世法,系统出轨 ?二十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全民多现身 第二章 ?董仲舒:三个三(对贤良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制、兴太学以养士; 性三品说;三纲五常) ?朱子读书法:熏熟了,嘘一下切着吃 ?教育学创立阶段:培根首提出,夸美来实现,康德首讲授,赫尔来规范。?洛克:洛克在白板上画了一副绅士的漫画(绅士洛克画白板) ?夸美纽斯:夸的独立搬大泛(夸的独立与大泛,班级百科寻自然) ?卢梭:卢的爱尔很自然 ?赫尔巴特:一二三四 ?杜威:一三四五 ?发展阶段:木有掌握目标,哪能发现结构,高度赞发展,瓦根找范例,全面和谐好斯基,把半世纪最优化

第三章 ?内法论:内人得了四个儿子 ?外铄论:外婆寻找落花生(外出寻找落花生) ?不平衡性:同一方面不同速,不同方面不同步 第四章 ?学生文化的特征:多多非过了不(互补性)可 第五章 ?教育目的理论:社会本位论:图图的耳朵(社会恐吓柏拉涂);个人本位论:罗斯福的梭儿(罗嗦一路无人陪;尔泰爱罗嗦)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提速个性创两全 第六章 ?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人颁布、鬼执行、丑男女、长期嘘美国 ?义务教育的特点:强普免;义务教育课程的特点:普基发;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强普基 第七章 ?学生的义务:三遵守一学习(三遵守一努力) ?传言(研究者)教(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授(授业解惑)的朋友有事(示范者)儿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学与心理学教育与教育学(一) 3、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5、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颁布并正式实施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22年颁布实施了“壬戌学制”即现在的“六三三”学制,沿用至今。 6、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10、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14、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6、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17、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的主要措施: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实施义务教育、重视教育立法。 18、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根本标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实现终身教育基本条件:学习化社会的建立。 20、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 21、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23、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育内容上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上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24、我国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是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着。《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25、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卢梭和裴思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 卢梭是法国启蒙注意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思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得到发展。 27、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以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为标志。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必考的100个《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必考的100个《教育心理 学》名词解释汇总 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2、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5、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

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1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参考题库及答案(共175题)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参考题库及答 案(共175题)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D )刺激—反应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A.心理生理学 B.认知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行为学派 2、每个人“都有向着健康和积极意志、向着成长的冲动或向着人的潜能自我实现的冲动”。这是哪一个学派的基本理论( C ) A.精神分析学派 B.行为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3、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观点是( D ) A.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 B.行为和情感障碍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 C.所有的行为和情感都是学习得来的 D.“冰山”下潜意识决定一切行为 4、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分为(D) A理智感B道德感C美感D以上都是 5、儿童做了好事之后,老师及时给予表扬,这在行为主义中被称为( D ) A.反映 B.刺激 C.联结 D.强化 6、精神分析理论中,此时此刻想不起来,但集中注意力,认真回忆还是可以回忆起来的称为( C )

A.意识 B.无意识 C.前意识 D.都不对 7、“以人为中心”理论是属于哪个理论流派( B ) A.精神分析 B.人本主义 C.行为主义 D.格式塔心理学 8、我们曾经去过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看过天安门之后,至今在头脑中还能浮现出天安门城楼的形象,这是( C ) A.运动表象 B.一般表象 C.记忆表象 D.想象表象 9、当天实记的外语材料,最好在( A )内进行第一次复习,保持效果较好。 A 24小时内 B 第二天 C 第三天 D 第二周 10、下面哪位学者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D ) A.魏太默 B.冯特 C.马斯洛 D.斯金纳 11、梦属于哪种想象(B) A.有意想象B.无意想象C.再造想象D.幻想 12、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的心理学是(A)A发展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教育心理学 13、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的心理学是(B) A发展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教育心理学 14、系统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是(C )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及代表人物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 3、心理起源说——孟禄(美国)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前苏联) 5、中国史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乐正克 6、西方较早讨论教育问题的着作——《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古罗马) 7、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库姆斯、伊里奇 8、雄辩与问答法——苏格拉底(古希腊) 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1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12、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培根(英国) 13、自然主义教育——《爱弥儿》——卢梭(法国) 14、教育学进入大学讲坛——康德(德国)、《林哈德与葛笃德》——裴斯泰洛齐(瑞士) 15、科学教育思潮的兴起,课程体系——《教育论》——斯宾塞(英国) 16、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德国) 17、发展性教学理论——《教育与发展》——赞科夫(前苏联) 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主导作用原则(重理性原则)、理解学习过程原则、对差等生要下功夫的原则

18、范例教学——瓦.根舍因(德国) 19、和谐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 20、《教育漫话》——洛克(英国) “白板说”、绅士教育、国民教育思想与民主教育思想。 2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段教学法、统觉观念。 23、实用主义教育学——《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现代教育学代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在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 24、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教育学》——凯洛夫(前苏联) 25、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新教育大纲》——杨贤江 26、设计教学法——克伯屈(美国) 27、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观点 一、教育心理学 1、桑代克 着作:1903《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一)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PS饿猫迷笼实验)(二)最先提出迁移概念,共同要素说: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2、皮亚杰 理论:(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思维准备阶段(2~7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思维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抽象思维阶段(11~15岁):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3、埃里克森 理论:人格发展理论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1~)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亲密感对孤独感 繁殖感对停滞感 自我整合对角色感 4、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许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5、马杰 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中提出,一个学习目标应包含三个基本要求:(1)行为(Performance)A:阐述对象特点,说明具体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B:一般使用动宾结构短语 (2)条件(Conditions)A:说明产生上述行为的条件。B:条件包括:环境因素(教师、空间、光线等)、人的因素、设备因素、时间因素、信息因素等, (3)标准(Criteria)A: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B:标准是学习结果的行为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