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修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新修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新修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新修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学校教育留守儿童体系及机制建设与实践

(结题报告)

法官镇中心学校马景山

【课题简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良性运转,加之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促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他们为改变生存状况而外出务工,一代接着一代,奔波于城市、矿区,忙碌于生活、生计。但是他们很难拔寨而起,摇身一变而成为城市居民,更难以一夜暴富而举家安居乐业。所以结婚生子后就把孩子遗留在家乡,更有甚者,婚姻离异和事故伤亡造成相当数量的单亲家庭子女也只能放在“家”中,托付给老年人养育——这些留在农村隔代管护或者寄养他家的孩子,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这就是农村留守儿童。多年来,我校每学年300名左右的学生中,留守儿童持续保持在200名上下,约占学生总数的60%以上。他们缺少必要的父母亲情和家庭监护,在生理上、心理上形成了种种缺陷。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的教育现状如何?学校又该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就自然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2009年学校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提出立项申请,当年报请县教研室批准立项,学校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和研究目标,开展留守儿童调查问卷,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选择方法与对策。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基本实现了预定目标,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为学校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学校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被学校确定为家长学校,课题组相关科研论文多人次在刊物上发表或获县级奖励,学校形成人人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第一部分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和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帮助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讲,“习惯决定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无非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反之,从小忽略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成为恶习,必将贻误终身。近几年来,随着经济改革体制高速发展,随着经济建设活动的风起云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和经济效益好的工矿区,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其留守时间甚至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的学习时段。而在山阳县法官镇这一边远落后贫困山区,本身文化程度、文明素质并不赢人的农民工,迫于生计和眼前利益,纷纷外出务工,造成留守儿童剧增的现象和不良后果更加严重。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每月寄一些生活费回家,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知之甚少,教导无方,无力管护。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由于家庭监护力度不够,这必然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许多问题。

一、隔代抚养和教育的弊端

1、隔代抚养较之父母抚养,更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

老人的心都比较慈善;再加上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祖辈抚养,祖辈们更是备加关爱,真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出于这种溺爱,什么事都依着孩子,迁就孩子,为孩子辩解。而在这种溺爱、袒护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任性、自私、

为所欲为的性格。这实际上已经给孩子培植下了诱发心理问题的病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2、隔代抚养常常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整天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将自己全部感情投到孩子身上,也是无法取代父母之爱的。孩子缺少血肉相连的父母之爱,极可能使孩子因情感缺失而产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

另外,隔代抚养也会影响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有时甚至是一辈子的。笔者的一位同学,因觉得城市的教育条件较好,就将孩子送到在西安的姐妹家寄养,一直到孩子11岁时,才接回到身边。可孩子回来后,与父母好像是陌生人似的。开始孩子的父母以为与孩子还处于磨合期,就想尽一切方法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然而几年过去了,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仍处在开始的状态,令他们后悔不迭,痛苦不已。

3.隔代抚养最严重的危害还在于这种抚养方式极可能导致小孩心理变异,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和疾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隔代抚养一般会导致以下几种心理问题和疾病。

第一,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或更严重的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

第二,由于老年人大都喜欢安静而不喜欢运动与外出,极有可能使孩子的视野狭小,使孩子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活泼,不利于养成孩子开阔的胸怀,活泼、宽容的性格。这样使孩子长大后,为人心胸狭小,不善与人交际,易产生交际恐惧症。

第三,人老后,其思想很容易固定化,行为模式化,往往表现出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与言行。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

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怪异的心理和行为、人格的偏离、暴力倾向加剧等等。

第四,老年人抚养孩子,常常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没有机会做自己的事情。长此以往,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果断力,产生依赖心理和受挫力差的毛病。这使孩子在成长中,稍微受挫,就一蹶不振,产生心理与行为的障碍。

二、留守儿童个性成长不健全的主要表现

1、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20%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0%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因此,他们性格上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容易掉眼泪。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甚至憎恨他们。

2、学习上往往变得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同时由于缺少家庭对他们学习的监督,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学校布臵的家庭作业应付了事,有的干脆不做不交作业,导致成绩直线下滑。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据调查,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都较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也是留守学生。更令人担忧的是

学习无用论在他们心里滋长,他们认为以后不管学历如何都是出去打工的,那现在学习好坏就无关紧要了。

3、行为上存有偏差:一是学校的要求他们很难认真做到,比如,按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等等。二是在学校里受不得一点委屈。特别是在班上和同学发生冲突时,往往喜欢去占上风,要是没有占到上风的话,就会想方设法去报复。三是语言不文明,行为粗野,基本的日常文明礼貌规范都不遵守。有部分留守学生,由于家庭教育是一片空白,长辈们只管吃的饱,穿的暖,其他的一切都希望学校来管。不管孩子在家里多么不守规矩,多么横行霸道,他们都能忍让和迁就。这部分学生在学校违反学校纪律,不服管教,总是大事不犯,小事不断,骂人,打架甚至是斗殴。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 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还有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困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并且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不仅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快乐,而且关系着社会的长久发展,更对学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和探索留守儿童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和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向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学

校德育建设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前瞻的眼光为国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和谐发展。

(二)研究和探索留守儿童人格和品德教育是新时期德育教育工作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阶段学生意识发生了变化,由简单走向复杂;整体上讲,独生子女多,心理较脆弱,生活上养尊处优,易偏激;家庭社会的期望值高,社会压力大,学生心理负担重,学生思想贫乏,价值观、人生观取向不定;娱乐方式多,信息渠道多元化,学生易误入歧途,学习压力大,每天只盯着课本,生活方式单调,思想与社会现实脱节。而留守儿童在人格、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面的养成教育却更加缺失。面对如此种种现象,学校教育工作与评价机制必须要有科学的体系、规范的内容和鲜明的主题,以引导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个人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三)研究和探索留守儿童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以人为本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并重的培养目标,说明培养对象是完整的生命体,学校如何促进学生生命体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的议题。

(四)研究和探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对传统德育工作模式和德育评价体系实施改革的需要。

当前及过去的德育模式不全面,对学生忽视了其主动性,内容上单一,不合实际,形式上只注重说教灌输,评价上局限于过去既定框框,这样的德育教育过程学生个性得不到体现,学生的情感得到压抑,学生的生活被人为扭曲、异化,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健全发展,所以德育工作模式与评价体系急需改革。

(五)研究和探索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

育,积极矫正其人格不健全、学习有困难、品德有缺陷等问题,更是实施科研强校、质量兴校的战略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不懈地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小学生道德素养,大力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德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实施《小学生日常日常行为习惯》重点进行遵守校规校纪、法律、法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意识和习惯。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诚实待人,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我校现有的德育工作经验,我们研究探索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途经,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依据小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形成的规律,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坚持对留守学生进行《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教育,按年级分时段设计活动主题,从小事做起,从培养兴趣着手,从身边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积极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品德。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学生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通过探究留守学生日常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滞后的原因,探求素质教育及德育工作模式与评价体系的建立,教学内容与活动内容的更新,能力的培养和品质的形成,

积极完善学校新课程教育工作具体目标、内容和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

3、以留守学生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发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注重实效的工作,全面开展留守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既可以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又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部分课题概念的界定

1、“农村小学”:本课题主要研究山阳县法官镇中心学校及周边学区行政村初小(我校高年级生源单位)。

2、“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下几类家庭中的在校学生:(1)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我们称这样的孩子为半留守学生;(2)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我们称这样的孩子为全留守学生;(3)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我们称其为单亲学生。

3、“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课题重点调查留守学生目前在学校的各种表现,以及学校教师在教育中面临的确实存在的种种问题,探究指导留守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多种途径和操作性强的有效策略,以及挖掘留守学生成长方式中的积极因素。

第四部分研究现状及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本课题研究、分析和解决学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留守儿童教育研究问题,早已成为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教育问题。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已开始并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高校学者们的理论研究,而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还缺少的太多,是远远不够的。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现状的分析,但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还没有较完善的方案出台;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针对性矫治留守儿童问题,但从系统层面解决这一问题还鲜有涉及,譬如国家和地方的建章立制以及机制建设;在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地区,社区教育及其十分必要的设施建设,包括留守儿童异地随父随母的入学就读问题,从而彻底解决择校问题等等。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借鉴教育理论,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作进一步的理论梳理和实践探索,以探索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二、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研究、探索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就是构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探索学校育人功能的新发展,构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

2、进一步探索出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4、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适应当前农村现状的要求,对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基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现有研究成果的理解和运用,在学校,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实现教育目标,构建和谐校园。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和睦、幸福,促进农村家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家庭。在社会,对促进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五部分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一、课题研究总体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构建对留守儿童亲情补偿教育的模式。

5、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蓝天下快乐地学习成长,同时进一步丰富三位一体教育理论的内涵。

二、课题研究具体目标

1、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等各方面现状的调查。通过对留守儿童实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与实验,进一步增强师生的道德修养与情感素养,更新养成教育方法促进教

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掌握先进的德育方法,端正教育思想,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改革,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影响学生各种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与思考。通过对学生各种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与思考,研究与实验着力加强合作教育、理解教育、情感教育、自信教育、自主教育、尊重教育、责任感教育,重点进行遵守校规校纪、法律法规教育,大力开展自律教育和诚信教育,牢固树立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观念,树立起“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关,树立起“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定基础”教育价值观,充分发挥学校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通过对小学生实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研究与实验,构建留守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和健全多途径、多方位的养成教育和习惯培养教育网络,转化认知型。养成教育观念,使养成教育生活化、具体化、系统化,将养成教育渗透、整合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掘和构建校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教育体系,积极创建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及保障机制。

4 、通过对小学生实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与实验,让受教育者了解掌握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尊感、友谊感、正义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从而达到激励人、教育人、塑造人、规范人、指导人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水平,推进学校德育内容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

5、校园环境建设、教育监护机制建设对于留守儿童成长帮助。

通过对留守学生行为习惯成因的研究,通过由各种环境对行为习惯形成的影响分析及各项主题活动对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助进作用的探讨,通过对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系统研究,探究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相结合物有效方法和途径。力求取得

成功经验,不断扩大实验及辐射面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 、三位一体教育网格化建设在构建和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环境影响教育的深入探究,进一步拓宽教育渠道,构建“和谐亲近,自主体验,引导鼓励,循序渐进”的教育工作模式。从学生自身行为习惯出发,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出发,引导学生团结友善、和谐合作、自主进取、积极探索,努力创造的情感体验、思想认识、行为习惯和优良品质,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重点:

在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研究,核心是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寻求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在学校形成人人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

第六部分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专题活动调研法、行动调研法和教育经验总结法为主,着重于序列中的活动内容研究,辅之以文献分析法、观察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理论综合法等。

具体操作规程:

第一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等各方面现状的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座谈、日常观察等方法,客观分析当前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原因,围绕活动主题设计相关问题。

第二步,影响学生各种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与思考。①主观因素的分析(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方面的因素)②客观因素的分析(家庭教育亲情缺失、教师关爱、学生之间的影响、社会等因素)。采用观察法、问题研究法、理论综合法、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学习借鉴外校先进德育教育经验,结合本校活动主题

目标,确定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法、手段形式、机制和评价体系。

第三步,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①、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②、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③、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习惯。创新各种教育方法,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我校养成教育活动序列中的各阶段各主题通过调研法、行动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对每次活动进行一次总结,对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能力迁移,情操培养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研究,确定了我校200名留守儿童为调查研究对象,他们分布在全校六个年级的9个班级当中。

第七部分研究过程

一、前期准备:

1、准备阶段(2009.3—2009.7)

学习有关理论资料,收集、调查有关留守学生的各种正面、负面的报道,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研究方案。

2、调查统计阶段(2009.8—2010.2)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统计我校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各方面的行为习惯,进行分析,形成共识,找出规律。

(一)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类型分析

表1: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情况

据调查,我校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有这样几种结构类型:

1、单亲教育型。

父母双方缺一的家庭我们称之为单亲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为半留守儿童。从表1可以看到,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的占36.05%,而且父亲外出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留守儿童能够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比例只占7.37%,如此大面积地缺失严父的角色,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隔代教育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的,只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之为全留守儿童。通过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孩

子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占儿童总数的54.78%,

3、寄养教育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的,称之为寄养教育型。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父母离开时将孩子托付亲戚照管的约占9.2%,有的亲戚一家人甚至还要照管好几家的孩子。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其影响情况分析

1、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

表2:留守儿童亲情缺失情况

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不能满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沟通,有的甚至很少见面。其中与父母半年一次见面的为27%,一年一次见面的为60%。在与留守儿童的座谈中,除个别孩子不想或偶尔想父母外,他们大都表示经常想念在外的父母,有的甚至一提起父母就泪眼汪汪。

由于割舍不了亲情和血缘关系,大多数孩子思念父母,他们希望经常与父母见面或与其呆在一起,可实际上无法做到,有的只能通过电话等方式与父母偶尔联系。与父母打电话,父母主要是问学习和平安情况,最多叮嘱几句就完了,其实孩子更渴望与父母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不少孩子觉得电话远远不能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沟通。据代养人反映,当父母回来探望时,孩子变得听话、活泼、兴奋,当要离别时,他们难过或大哭,不愿分开,孩子面临着剧烈的情感冲突,难过的情绪有时要持续好几天。

表3:父母外出对留守孩子的影响(%)

2、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儿童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在三种新型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是残缺不全的。

(1)监护人监管不力

①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留在家里的母亲或父亲既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里外家事一大堆,常常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②祖辈监管力不从心。祖父辈老人,文化低,根本无法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教育方法也有局限性,缺少教育孙辈的能力,并且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难于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他们往往只能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而没有心理方面、学习方面、品德方面深层次的关心与教育。而且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溺爱、过度照顾、过度担心,这无疑会对孩子的心理和品德发展起到不利的作用。比如老人对孙辈养之过娇,爱之过度,他们对孩子生活上本来能自理的事和力所能及的劳动也愿意包办,代背书包、帮着洗脸、晚上陪睡等等,久而久之,养成了依赖性和懒惰性,结果使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薄弱,怕困难。

③亲戚监管责任不到位。作为亲戚,往往对孩子的不良表现也不敢或是不愿多作批评:父母不在,万一批评后,出了事情责任谁来承担?也有的认为反正不是自己亲生孩子,管严了孩子会记恨的。所以通常只能解决他们的起居和温饱问题,不能严格管教及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作为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总感到与亲戚隔着一层膜,有寄人篱下的压抑感,内心感到拘束和不自在。

(2)父母思想认识有偏差。

我们在电话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为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提供坚实的经济和物质保障。在

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关注和考虑得较少,往往停留在学习有没有进步、考试有没有考及格等浅层问题,没有全方位地、深层次地思考家庭教育和品行发展问题。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照样能挣钱,大学生照样打工,孩子读书读好读坏无所谓。他们给予孩子的往往都是物质的东西,缺少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关怀,没有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教育孩子。这种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子女的情感的饥饿,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品行情况分析。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行、心理和安全方面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不仅是学习上的差生,而且往往是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由于亲情的缺失,无助感,被遗弃感,失落感的逐渐产生,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学校和监管人普遍认为,他们大都存在相对孤僻、内向、脆弱、自卑、不合群的问题,同时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不同程度地表现为不懂得关心人。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孩子,使他们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调查表明,有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野蛮、冷漠、内向。他们在校表现为不遵守纪律,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缺乏礼貌待人常识。

二、教育研究阶段:(2010.3—2011.12)

针对调查情况,对学生的表现、活动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培养,尝试有效教育方式,形成经验总结。

首先,精心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造成留守儿童的原因,错综复杂:有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的,有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或双方)去世后跟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更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有的桀骜不驯,有的知书达理;有的寡言少语,有的性情奔放;有的家有万贯,有的一贫如洗……诸如此类,数不胜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

根据我校要求,进行深入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详细登记,然后分门别类,建立个人档案,不时翻阅,做到了若指掌。为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对症下药,进行心灵的沟通。部分留守儿童,身上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关键之处在于因人而宜,找准切入点,对症下药,进行心灵的沟通,方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第三,优化组合,相互促进共成长。不同的留守儿童,性格特点迥异,各有其优缺点。俗话说得好:“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如何让这些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的孩子相互取长补短呢?我们的做法是:根据地理地域,将这些不同特点的孩子进行优化组合,每逢节假日,让他们轮流做东,集中在一起,做作业,阅读课外书,完成手抄报,做游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样,既避免了部分留守儿童因家长不在家,无人督促而不做作业甚至惹事生非,又培养了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第四,利用德育教育基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校德育教育基地有法官镇烈士陵园、法官镇敬老院、法官派出所、法官镇卫生院、法官镇姚湾村种植、养殖示范基地、法官镇农科教服务中心。学校坚持开展德育序列化教育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举办法制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感恩大自然、感恩社会、感恩亲情等慰问演出、征文比赛、劳动锻炼、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教育意义非常重大,效果十分明显。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既然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自然在农村各校、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引发高度关注。积极构建多元化、系统化、法制化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是慎重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需要。而作为义务教育机构的学校,率先探索和积极推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是势在必行。通过多年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深入研究,我认为,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是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的最好弥

补。近三年来,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数量多、亲情缺失、教育管理难到位的现状,推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创建平安校园、创建绿色文明校园、实施卫生新校园建设和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留守儿童创造了温馨的家园,让出外“淘金”的亲人放下了缠绕心头的顾虑。以下是我们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所做的探索性做法。

(一)建章立制,明确责任,使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我校由于留守儿童占到56%以上,移民迁居、村初小输送、外地转回转入,造成生源情况较为复杂。留守儿童本身就是一个“三缺”群体——生活上缺少照顾、行为上缺乏管理、学习上缺少指导,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对他们的管理极其困难,往往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进行思想教育,却收获无几。久而久之,教师就会失去信心。因此,一开始学校就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为此,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少先队干部→学生干部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法官镇中心学校留守儿童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工作制度》、《留守儿童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评估条例》、《留守儿童管理教师政治学习制度》、《留守儿童管理教师德育工作管理制度》、《留守儿童管理教师“十不准”》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并把学校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的成绩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评优结合,如上报优秀工作者、优秀教师、本校评优等;二是与工作量相结合,如对总工作量实行评估时,德育工作分值可占到百分之二十左右;三是与绩效奖金相结合。制度的制定,确实提高了教师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学校2009年开始开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策略”等与留守儿童密切相关的校本教育课题研究。学校倡导教师承担起家长的部分责任,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的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学校开展以“尊重学生人格,构建和谐学校”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教师

留守儿童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因此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现象。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乡,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家人进行照顾的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孩子。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的体现,既是涉及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社会问题,又是关系许多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问题。对留守儿童所表现的不足和缺点,我们只有耐心教育,帮助他们改正不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成长的人。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将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也有助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质量提高和真正落实。基于此,我们确定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课题,旨在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探索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分析了我校留守儿童现状,参考了国内外课题研究情况,制定了我校课题研究方案。

2.研究的重点:由于留守儿童于家庭的不完整和家庭教育主体的弱化,致使他们在生活环境、学习成绩、人身安全、个性心理方面都会产生一系列令人堪忧的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于此,我们确定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 (1) 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分析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负面影响 (3)留守儿童教育方法的研究 3.原定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实验期定为二年(2013年3月-2014年12月),但是预期研究效果不明显,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还在探索,所以研究期限又增加一年。 三、研究结果: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儿童发展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一)弄清了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

留守儿童自查报告

XX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自查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学校对留守儿童作用,使留守儿童校内有监管,课余有去处,现结合我校留守儿童工作开展以来的实际,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我校非常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成立了以校长xx同志为组长,各班班主任、任课教师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全校留守儿童工作。成立了“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对贯彻实施“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二、留守儿童现状 1、xx小学现有留守儿童共157名。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少数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留守儿童由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监护人能辅导他

们学习的很少。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绝大多数,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很少。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1、我校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先后在留守儿童工作的建设上做好到:有场地、有设施、有制度、有活动、有志愿者队伍。并因地制宜制订了留守儿童工作建设实施计划。 2、建立了有关留守儿童工作档案。做到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准确而全面。档案中有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联系方式、监护人姓名、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 3、组建了志愿者服务组织。做到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要求帮扶教师每学期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响水县运河中学孙光 一、课题名称及其界定 课题名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研究 界定:“留守儿童”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经商交由祖辈或亲属监护的未成年人,是近几年我国研究者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以至于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 1.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2.本课题的研究对我校留守儿童的成长特点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探索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3.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举措。 (二)实践意义: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爱弱势群体,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摸索出解决我校及周边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方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找准路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源泉。 三、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现状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最近三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动态成长档案,通过对三年的成长轨迹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探索出我校对留守儿童教育服务的方法、策略和可操作模式。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教育理念得到升华,学生得到较大发展,探索出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管理新模式和初步构建出课堂教学的模式。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依据: 1.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五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两个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是人发展的持久动力。 2.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关于社会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社会后果的分析中,创造性地提出正功能和负功能的概念。负功能使既定系统的适应或调整的可能性减少的结果,负功能有助于系统调整和适应的客观结果。家庭环境和教育及家庭结构对于农村儿童社会化的进行也有正负功能。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公办学校为主,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切实落实收费‘一视同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结题分析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日期: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黑山县常兴镇小学武艳新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国留守儿童有2300万,占全国农村儿童23%。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每月寄一些生活费回家,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这部分儿童正处于成长教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道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他们大多生活在放任自流和情感教育缺失的环境中,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发展的异常。据调查:在厌学、逃课、打架、偷窃等行为的学生中,“留守学生”占了一大半,在社会青少年作案记录中,“留守学生”占了60%。所以,目前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快乐,而且关系着社会的长久发展,更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挑战。我国目前虽已关注这些孩子,并在政策上给予这些留守儿童很多优惠,但如何弥补这些留守孩子情感上的饥渴,还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作进一步的探索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学生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学生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构建对留守儿童亲情补偿教育的模式。

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情况自查报告

自查报告 今年,我校积极响应各级领导的号召,从实际出发,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工程,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关爱工作纳入主要工作。 二、积极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条件 学校宿舍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需要,为留守儿童免费提供床上用品,满足上学需要,中午学校有食堂,完全满足孩子的午餐需要,还为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管理 四、广泛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 我校完善了留守儿童花名册,建立了包保机制,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通过结对子、爱心妈妈等亲情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借助家长学校,定期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要求外出打工家长做到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铺架他们与父母情感沟通的桥梁,从而提高了家庭教育和管理能力。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学校办学经费仍然困难,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

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2、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部分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之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文化程度低,认识不到位,放任孩子的言行,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及时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2、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市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留守儿童”工作力度,做细、做实、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积极摸索留守儿童的教育思路和方法,引领留守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和谐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黑山县常兴镇小学武艳新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国留守儿童有2300万,占全国农村儿童23%。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每月寄一些生活费回家,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这部分儿童正处于成长教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道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他们大多生活在放任自流和情感教育缺失的环境中,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发展的异常。据调查:在厌学、逃课、打架、偷窃等行为的学生中,“留守学生”占了一大半,在社会青少年作案记录中,“留守学生”占了60%。所以,目前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快乐,而且关系着社会的长久发展,更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挑战。我国目前虽已关注这些孩子,并在政策上给予这些留守儿童很多优惠,但如何弥补这些留守孩子情感上的饥渴,还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作进一步的探索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学生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学生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构建对留守儿童亲情补偿教育的模式。 5、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下快乐地学习成长,同时进一步丰富“三位一体”教育理论的涵。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容: 通过调查研究,对乡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乡村小学留守儿童生的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地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的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金山镇小学课题组 向禄丰县课题规划办报告: 从2013年1月20日开始申报做《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课题组规划办:禄丰县金山镇南雄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已立项,于2013年9月30日开题,特邀请县课题专家组给予督导、检查。 一、研究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自查报告告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自查报告 在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深入贯彻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切实改善了我校留守儿童的生活发展状况,促进了我校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初步解除了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现就将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各项工作汇报一下: 一、留守儿童现状 1、2016年秋季全校共有学生221人,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有8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30.6%,其中与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在一起生活的有6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3%,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的有1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0.4%;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有33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2.6%(全部只与妈妈生活在一起),全校留守儿童共41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5.7%,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是来自附近村庄,父母一般都在外地打工。 2、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分析。(其中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8人,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30.6%) 3、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分析。从全校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的留守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一般”,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不好”。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不好。一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照顾不到孩子的学习;

二是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老师们也一致认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 2、行为习惯较差。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挑食挑穿;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骂人、打架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留守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三、关爱留守儿童所做的工作 1、召开家长会,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分析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作者:————————————————————————————————日期: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金山镇小学课题组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县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力涌向城市经商、打工,其子女留在农村,从而产生了“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群体, 他们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等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我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我局接受了中央教科所牵头组织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为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在第一时间成立了以李庆明主席为组长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小组,并确定金山镇小学11所完小为研究基地,在基地校及工作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备了结题条件。现将我镇研究情况做一总结,报告如下。 一、当地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有300名,占在校生总数的12.5%。这些“留守儿童”绝大多数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或外公外婆家,少数被寄托在远亲近邻家,有的甚至独自支撑门户,与“留守老人”共同组成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全镇“留守学生”中以隔代监护的居多占58.3%,托亲属监护的占26.5%,自我监护的占10.6%。这些“留守儿童”呈现出面广量大特点。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亲情缺乏、家庭教育不力、心理人格缺陷、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校、社会的管理也有许多地方没有到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委托监护人职责不明。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留守学生”由祖辈或亲属照管,少数“留守学生”甚至无人照顾。而委托监护人往往不甚明确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格式模板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格式模板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是我校与瓦甸小学 联合研究课题。这个课题已于XX年5月被南通市教科所列为“xxx” 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经过5个月的筹备工作,今天正式开题了。 我代表课题组就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向各位作一个汇报。 一、课题的提出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是基于共生理论研 究成果、针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持 续加速的今天,劳动力流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 劳动力数量进一步扩大,伴随而来的“留守儿童”数量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现象将会也必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有。据 相关统计数字表明:城镇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 30%,农 村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的 40%。而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 查统计,我国仅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就近 XX万人,而且还有增长趋势。“留守儿童”因为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水准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 为习惯,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和缺位,在成长发育的过 程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一些儿童内心产生严重自卑感,性格孤僻,行为懒散,我行我素;一些儿童因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 支柱,迷上电子游戏、赌博;有的甚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与社会 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由此可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注重的现实问题。注重留守儿童是学校全面提升 育人质量的需要。留守儿童身上明显存有的监护权缺失、安全无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损、道德教育出现真空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学校全 面育人目标的达成。注重留守儿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曾指出:农 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严峻……从负面看,

农村留守儿童自查报告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9663 (报告范本系列) 农村留守儿童自查报告详 细版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农村留守儿童自查报告详细版 提示语:本报告文件适合使用于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县教育局将吉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工作的通知》(吉教基一〔XX〕19号)转发给全县中小学校并提出工作要求,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意见》,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关爱工作纳入《东辽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县政府,教育局、妇联、团县委、关工委等部门都出台了文

件,各部门都积极开展“代理妈妈”等活动,多渠道、宽领域地持续开展贫困留守儿童救助活动。 二、积极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条件 学校宿舍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需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校车,满足上学需要,中午学校有食堂,完全满足孩子的午餐需要,还为留守儿童开展捐助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管理 我县地处农村,学生来源自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从调查的结果来看,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全县有留守儿童1396人,留守儿童在校就读人数占学生总数比例为6.25%。各校都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并定期统计汇总留守儿童变动情况。全程跟踪家庭情况和思想学习情况。这些弱势群体的成长与发展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发展,也牵动着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背景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背景,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要从一个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其结果必然出现人口流动。农民工在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时候,绝大部分仍然把其子女留在自己的出生地,让他们继续在当地农村学校上学,从而在教育学领域出现一个新兴的名词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即没有能够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当地农村上学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故又称之为留守子女、留守孩、留守儿、留守学生等。 受打工潮的影响,农村中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辍学打工率比较高,更让人担心的是“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养问题。许多家庭是牺牲对后代的教育来完成家庭经济的运作的,打工农民在揣着梦想进入“外面的世界”的同时,也把牵挂和担忧留在了乡村。 由于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相对于有父母亲在家的儿童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了。在学校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很少有人问津。 留守儿童放学回家后,抚养人或监护人很少对其学习加以监督与辅导。特别是隔代教育的老人,由于他们的文化知识较少.很难对留守儿童在作业中遇到的困难加以正确的解释和有效的帮助 有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上没有显著差异,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喜欢学习的比例为81.7%,非留守儿童中喜欢学习的比例为77.12%。在对自身学习成绩的认识上也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由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关注过少而导致学习问题,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农活,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所以,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根据中央教科所的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0%,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长时间的亲子分离,缺乏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出现的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疏导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结题报告 清新县三坑镇枫坑小学课题组2010年4月 我校的县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从 2006年10月开始实施研究到现在有3多年时间了,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刻苦钻研以及全校教师的积极配合、支持帮助下,课题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加强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同时参与研究的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大批农民工入城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不断增多。我校有学生300多人,其中留守儿童有60多人,占全校学生的16.7%。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自信,进取性、自觉性不够强,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不勤换衣服等。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留守儿童”这一系列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压力,也给老师带来了新的课题研究。对此,我校结合实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品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监管人的现状与留守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关系。 3、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4、建立符合留守儿童身心特点的良好品质的培养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经验及理论。 5、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 6、通过活动体会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自己的巨大付出,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到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自觉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儿童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蓝天下快乐地学习成长。 5、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能力。 6、增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自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5099-84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自查报 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自查报告(完整 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以下是一篇学校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查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在XX年8月17日,县教育局将吉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工作的通知》(吉教基一〔XX〕19号)转发给全县中小学校并提出工作要求,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意见》,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关爱工作纳入《东辽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县政府,教育

局、妇联、团县委、关工委等部门都出台了文件,各部门都积极开展“代理妈妈”等活动,多渠道、宽领域地持续开展贫困留守儿童救助活动。 二、积极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条件 学校宿舍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需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校车,满足上学需要,中午学校有食堂,完全满足孩子的午餐需要,还为留守儿童开展捐助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管理 我县地处农村,学生来源自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从调查的结果来看,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全县有留守儿童1396人,留守儿童在校就读人数占学生总数比例为6.25%。各校都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并定期统计汇总留守儿童变动情况。全程跟踪家庭情况和思想学习情况。这些弱势群体的成长与发展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发展,也牵动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教育局要求各校加强学籍管理,控制辍学,开展心理健康法制安全教育,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增强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乌沙镇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的加快,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1、留守儿童家长对教育认识的肤浅。 教育本身是一种高回报的生产性投资,而大多数农村家长认为教育是一种只赔不赚的消费性投资,从而不愿投资或拒绝投资。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与人事制度的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相对于农村“高昂的”高等教育与动辄会破的“铁饭碗”让他们对“从学前景”不太乐观。 2、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严重。 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由祖父母或者是外祖父母,甚至是其他亲友照顾。由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年龄差距较大,监护人大多年老体衰,以文盲半文盲居多,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难以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往往是重“养”而不重“教”,放任孩子自由发展。 3、留守儿童的学习不容乐观。 在这些学生中,有的对学习持消极、被动、厌恶情绪,缺乏学习热情,形成了惧学心理,体现在学习习惯上就是经常拖拉作业,书写马虎,对学习敷衍了事,有的甚至逃学。有的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有主动性,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不注意规范,不遵守基本的学习规律,导致学习上的事倍功半。这些小时候的弊病长大后往往就成了一个人的能力问题,影响着人的一生。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结合留守儿童的现有状况,有针对性地实施研究计划,逐步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学习习惯。 2、提高教师教育学生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3、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逐步改善“留守儿童”的家教水平,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留守儿童学习的发展。完善家长和亲子沟通的方式,促进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心与爱护“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形成全家校齐抓共管的格局。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尽一份力量。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将从乌沙镇小学留守儿童的实际出发,调查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及学习习惯现状,分析、筛选有价值信息,找出对他们学习习惯影响的普遍性问题。揭示家庭教育与学习习惯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的内在联系,构建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学习习惯指导模式,改善家庭教育模式,明确学习的目标,探索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的方式和方法。为构建理想的“留守儿童”的指导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研究势必为留守儿童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后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实践价值: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之研究》结题报告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之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 现状的呼唤——根据2007年5月、2008年10月、2009年12月三次调查数据显示,每年在我校就读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总人数的31.5%。有的是父母全部外出打工,依靠爷爷奶奶抚养的隔代抚养留守;有的是父母全部外出,亲戚抚养留守;有的是父母全部外出,有的是父母一方在家的半留守。另还有外来民工子弟140余人。这些孩子们在学业、行为、心理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学业方面,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作业质量不高;社会实践、阅读等需要家长参与引导的作业完成很难;学习困难不能及时得到家长帮助;作业无人监管,成绩滑坡;学习自觉性低,学习习惯较差等。行为方面,课堂纪律松懈;卫生习惯较差;放学后不按时回家,在外玩耍到很晚;迷恋游戏;长时间看电视;和同学冲突,说脏话;不懂尊重他人,行为散漫等。心理方面,逆反心理较强;退缩冷漠;孤僻内向,不善于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任性,过分淘气等。当前的现状迫使我们必须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教师的心声——随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大潮的到来,留守学生成了农村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些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学习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据调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其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比其他学生低18%。受此影响,留守儿童的成绩情况堪忧(好:13%;一般:57%;差:22%;很差:8%)。在这些学生中,有的对学习持消极、被动、厌恶情绪,缺乏学习热情,形成了惧学心理,体现在行为上就是经常拖拉作业,书写马虎,对学习敷衍了事,有的甚至逃学。有的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有主动性,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不注意规范,不遵守基本的学习规律,导致学习上的事倍功半。这些小时候的弊病长大后往往就成了一个人的能力问题,影响着人的一生。因此,广大教师应积极投身于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之中。 专家的引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回避的一 个重大问题,本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本课题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为各级政府乃至全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参考。也可以为我们当前的均衡和谐教育研究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教育实践方面,为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贡献。在教育理论方面,打开基础教育研究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等问

2019年农村留守儿童自查报告

2019年农村留守儿童自查报告 县教育局将吉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工作的通知》(吉教基一字〔XX〕19号)转发给全县中小学校并提出工作要求,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意见》,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关爱工作纳入《东辽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县政府,教育局、妇联、团县委、关工委等部门都出台了文件,各部门都积极开展“代理妈妈”等活动,多渠道、宽领域地持续开展贫困留守儿童救助活动。 二、积极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条件 学校宿舍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需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校车,满足上学需要,中午学校有食堂,完全满足孩子的午餐需要,还为留守儿童开展捐助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管理 我县地处农村,学生来源自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从调查的结果来看,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全县有留守儿童1396人,留守儿童在校就读人数占学生总数比例为 6.25%。各校都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并定期统计汇总留守儿童变动情况。全程跟踪家庭情

况和思想学习情况。这些弱势群体的成长与发展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发展,也牵动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教育局要求各校加强学籍管理,控制辍学,开展心理健康法制安全教育,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增强法治意识,实施家校联动,共同管理孩子。 四、广泛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 各学校完善了留守儿童普查登记制度,建立了包保机制,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通过结对子、爱心妈妈等亲情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借助家长学校,定期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要求外出打工家长做到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铺架他们与父母情感沟通的桥梁,从而提高了家庭教育和管理能力。通过开展党员干部捐款捐物、“爱心一对一”义务家教、爱心心理咨询、留守儿童心理导航等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活动取得实效,全县各学校都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了留守儿童活动室。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农村学校办学经费仍然困难,教育教学设施落后,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关爱工程”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学校那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汇报材料【最新版】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汇报材料 各位专家,下午好: 我参与的课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下面我从研究的过程、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困惑等方面做简要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7年4月~2017年8月),准备阶段。 首先,我们在4月2日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家、省市等有关关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文件,强化教师责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4月11日,我们选取了6名有志于做课题研究的老师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和职责,并着手对全校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登记,建立了各班级共63名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并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 5月16日,我们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各人汇报所了解的各

班级留守儿童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教育现状,确立实验内容,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5月23日,我们根据研究方案,进一步制定了学习制度、帮扶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等相应的保障制度。 第二阶段(2017年9月-2017年8月),研究阶段。 收到立项通知书后,我们立刻与9月19日进行了传达,并集体学习了有关问题学生教育的理论。 为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现状及影响的主要因素,课题组参考了有关资料于10月19日编制了问卷。问卷分为四个大部分,分别是,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教育状况。每项都设计了很多问题。问卷设计好后又请学校其他教师对问卷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10月24日,课题组成员对各班级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期中考试后,学校开家长会的时机与留守儿童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进行座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11月7日,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深入了解留守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