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步步高高三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八 第2课时

2014步步高高三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八 第2课时

2014步步高高三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八 第2课时
2014步步高高三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八 第2课时

第2课时电学实验与创新

一、多用电表的使用

例1(2013·新课标Ⅰ·23)某学生实验小组利用图1所示电路,测量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和电阻“×1k”挡内部电路的总电阻.使用的器材有:

图1

多用电表;电压表:量程5 V,内阻十几千欧;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5 kΩ;导线若干.回答下列问题:

(1)将多用电表挡位调到电阻“×1k”挡,再将红表笔和黑表笔__________,调零点.

(2)将图1中多用电表的红表笔和________(选填“1”或“2”)端相连,黑表笔连接另一

端.

(3)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到适当位置,使多用电表的示数如图2所示,这时电压表的示

数如图3所示.多用电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分别为________kΩ和________ V.

图2图3

(4)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其接入电路的阻值为零.此时多用电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分

别为12.0 kΩ和4.00 V.从测量数据可知,电压表的内阻为________ kΩ.

(5)多用电表电阻挡内部电路可等效为由一个无内阻的电池、一个理想电流表和一个电阻

串联而成的电路,如图4所示.根据前面的实验数据计算可得,此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为______V,电阻“×1k”挡内部电路的总电阻为______ kΩ.

图4

解析(4)当滑动变阻器调到阻值为零时,多用电表的示数为电压表的内阻.

(5)设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为E,电阻“×1k”挡内部电路的总电阻为R,则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两组数据得:

E=4.00 V

12.0 kΩR+4.00 V,E=3.60 V

12.0 kΩ·[(15.0-12.0) kΩ+R]+3.60 V

联立两式解得R=15.0 kΩ,E=9.00 V.

答案(1)短接(2)1(3)15.0 3.60(4)12.0

(5)9.0015.0

以题说法 1.欧姆表的原理

(1)欧姆表内有电源,红表笔与内部电源负极相连,黑表笔与内部电源的正极相连,故其电流方向为“红表笔流进,黑表笔流出”.

(2)测电阻的原理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当红、黑表笔短接时,调节滑动变阻器R0(即欧

姆调零),使灵敏电流计满偏,I g=E

R g+R0+r

,此时中值电阻R中=R g+R0+r,当两表笔

接入电阻R x时I=E

R g+R0+r+R x

,电阻R x与电路中的电流相对应,但不是线性关系,故欧姆表刻度不均匀.

2.欧姆表使用六注意

(1)选挡接着调零;(2)换挡重新调零;(3)待测电阻与电路、电源要断开;(4)尽量使指针指在表盘中间位置附近;(5)读数之后要乘以倍率得阻值;(6)用完后,选择开关要置于“OFF”挡或交流电压的最高挡.

(1)用多用电表的欧姆挡测量阻值时,选择倍率为×100 Ω挡,按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测量,表盘指针位置如图5所示,该电阻的阻值约为________Ω;

图5

(2)下列关于用多用电表欧姆挡测电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测量电阻时,如果红、黑表笔分别插在负、正插孔,则不会影响测量结果

B.测量阻值不同的电阻时,都必须重新欧姆调零

C.测量电路中的电阻时,应该把该电阻与电源断开

D.欧姆表使用一段时间后,电池电动势变小,内阻变大,但仍能调零,其测量结果与原来相比不变

(3)用多用电表探测二极管的极性,用欧姆挡测量,黑表笔接a端,红表笔接b端时,指

针偏转角较大,然后黑、红表笔反接指针偏转角较小,说明________(填“a”或“b”)端是二极管正极.

答案(1)1 700(2)AC(3)a

解析(1)欧姆表的测量值是指针读数与倍率的乘积,为17×100 Ω=1 700 Ω.

(2)欧姆表测电阻时,红、黑表笔插错不会影响测量结果,A正确;测不同的电阻时,只

要没更换倍率,不需重新欧姆调零,B错误;测电路中的电阻时应将待测电阻与电源断开,C正确;表中的电池电动势变小、内阻变大后,会影响测量结果,D错误.

(3)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欧姆表的红表笔接的是表内电池的负极,接b端时,指针偏

转角度大,二极管电阻小,说明b端是二极管的负极,a端是其正极.

二、以测电阻为核心的电学实验

例2(2013·北京·21)某同学通过实验测定一个阻值约为5 Ω的电阻R x的阻值.

(1)现有电源(4V,内阻可不计)、滑动变阻器(0~50 Ω,额定电流2 A)、开关和导线若干,

以及下列电表:

A.电流表(0~3 A,内阻约0.025 Ω)

B.电流表(0~0.6 A,内阻约0.125 Ω)

C.电压表(0~3 V,内阻约3 kΩ)

D.电压表(0~15 V,内阻约15 kΩ)

为减小测量误差,在实验中,电流表应选用________,电压表应选用________(选填器材前的字母);实验电路应采用图6中的________(选填“甲”或“乙”).

图6

(2)图7是测量R x的实验器材实物图,图中已连接了部分导线.请根据在(1)问中所选的

电路图,补充完成图中实物间的连线.

图7

(3)接通开关,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P 的位置,并记录对应的电流表示数I 、电压表示数U .某次电表示数如图8所示,可得该电阻的测量值R x =U

I =________Ω(保留两位有效数

字).

图8

(4)若在(1)问中选用甲电路,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若在(1)问中选用乙电路,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 .电流表测量值小于流经R x 的电流值 B .电流表测量值大于流经R x 的电流值 C .电压表测量值小于R x 两端的电压值 D .电压表测量值大于R x 两端的电压值

(5)在不损坏电表的前提下,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 从一端滑向另一端,随滑片P 移动距离x 的增加,被测电阻R x 两端的电压U 也随之增加,下列反映Ux 关系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________.

解析 (1)为了减小误差,应使电表读数为量程的13~2

3,电源电动势为4 V ,故电压表选

C.估算通过R x 的最大电流约为I m =35 A =0.6 A ,所以电流表应选B.因为R V R x >R x

R A ,所以

电流表应外接,即应采用甲电路,测量误差较小. (2)

(3)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分别为I =0.50 A ,U =2.60 V ,所以R x =2.60

0.50 Ω=5.2 Ω.

(4)甲电路中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电压表的分流作用,选项B 正确.乙电路中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电流表的分压作用,故选项D 正确.

(5)R x 两端的电压U =R x E

R x +R

L (L -x )

,其中R 为滑动变阻器总阻值,L 为滑动变阻器两端总

长度,结合数学知识可知选项A 正确.

答案 (1)B C 甲 (2)见解析图 (3)5.2 (4)B D (5)A

以题说法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其实验原理都涉及伏安法测电阻,这类实验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攻克.

1.电路结构:实验电路至少包括三个部分:(1)测量电路;(2)控制电路(滑动变阻器、开关);(3)电源.

2.电路设计:(1)电表选择注意三方面:①安全性,要求量程不能太小,电表不反接;②准确性,要求量程不能太大,读数一般要超过量程的1

3;③若电表量程不合适,要利用

有准确内阻的电表进行改装.

(2)测量电路设计:若R x R A >R V R x ,则应把电流表内接;若R x R A

R x ,则应把电流表外接.

(3)控制电路:以小控大用分压,相差无几用限流,即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较小时,常采用分压式接法;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与负载相差不大时,常采用限流式接法.另外滑动变阻器必须接为分压式的情况有三种:①电压要求从零开始变化;②滑动变阻器太小,不能起到限流的作用;③限流式不能获取有区分度的多组数据.若两种接法均可,则采用限流式,因为限流式损耗功率小.

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实验,实验室提供如下器材:

热敏电阻R t (常温下约8 kΩ)、温度计、电流表mA(量程1 mA ,内阻约200 Ω)、电压表V(量程3 V ,内阻约10 kΩ)、电池组E (4.5 V ,内阻约1 Ω)、滑动变阻器R (最大阻值为20 Ω)、开关S 、导线若干、烧杯和水.

(1)根据提供器材的参数将图9甲所示的实物图中所缺的导线补接完整.

图9

(2)实验开始前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应置于________(填“a”或“b”)端.

(3)利用补接完整的实验装置测量出不同温度下的电阻值,画出该热敏电阻的R t-t图象如图10中的实测曲线,与图中理论曲线相比二者有一定的差异.除了偶然误差外,下列关于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或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不定项选择)

图10

A.电流表的分压造成电阻的测量值总比真实值大

B.电压表的分流造成电阻的测量值总比真实值小

C.温度升高到一定值后,电流表应改为外接法

(4)将本实验所用的热敏电阻接到一个电流较大的恒流电源中使用,当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向周围环境散热达到平衡时,满足关系式I2R=k(t-t0)(其中k是散热系数,t是电阻的温度,t0是周围环境温度,I为电流强度),电阻的温度稳定在某一值.若通过它的电流恒为50 mA,t0=20°C,k=0.25 W/°C,由实测曲线可知该电阻的温度稳定在________°C.

答案(1)连线如图所示

(2)a(3)AC(4)48(46~50均可)

解析(1)如果用限流法,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将超出电压表的量程,故用分压法,因为待测电阻是大电阻,故用内接法.

(2)开始时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应当最小,故滑动触头应置于a端.

(3)用电流表内接法测量的是待测电阻和电流表内阻的和,故测量值偏大,A正确;温度

升高,热敏电阻的阻值变小,当与电流表电阻接近时,应改为电流表外接法,C正确.

(4)将I=50 mA、t0=20°C、k=0.25 W/°C代入I2R=k(t-t0)中可得R=0.1(t-20) kΩ,在

R t-t图中作出该直线,找到该直线与实测Rt-t曲线的交点,交点所对应的横坐标约为48°C,所以该电阻的温度稳定在48°C.

三、以测电源的电动势为核心的电学实验

例3(10分)在“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提供了如图11甲、乙、丙所示的三组器材.

(1)请把能完成实验的器材都连成电路.

图11

(2)某同学根据他的实验数据作出了如图12所示的图象,由此可知该同学选用的是

______(填“甲”“乙”或“丙”)组器材进行实验.根据图象可得出电源的电动势E=______V,内阻r=________Ω.(忽略电表内阻的影响,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图12

解析 (1)只要能取两组不同数值,列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未知量只有电动势和内阻就可以完成实验,甲图不满足要求,乙、丙两图满足要求.根据下面两幅电路图连接乙、丙的实物图.

(2)丙图中的外电阻可以通过电阻箱读出来,所以选的一定是丙图.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E =IR +Ir ,整理可得R =E

I -r ,可知图线与纵轴截距的绝对值是内阻,图线的斜率

是电源的电动势.

答案 (1)如图所示(4分,乙、丙各2分,画了甲图则此问扣1分)

(2)丙(2分) 1.4(1.3~1.5均可)(2分) 1.0(0.8~1.2均可)(2分)

以题说法 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基本原理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数据处理的主要思想方法是“化曲为直”,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1.伏安法——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闭合电路方程为E =U +Ir ,利用两组数据,联立方程求解E 和r ;也可作出U -I 图象,图线的纵截距表示电源的电动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源的内阻.

2.伏阻法——利用电压表和电阻箱.闭合电路方程为E =U (1+r

R ).利用两组数据联立

方程求解或将原方程线性化,处理为1U =r E ·1R +1E 或U =-r U R +E ,作1U -1R 图象或U -U

R 图

象,利用图线的截距和斜率求E 和r .

3.安阻法——利用电流表和电阻箱.闭合电路方程为E =I (R +r ),利用两组数据联立方程求解或将方程线性化,处理为1I =1E ·R +r E ,作1

I -R 图象,利用图线的截距和斜率求E

和r .

(2013·浙江·22)采用如图13所示的电路“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图13

(1)除了选用图14照片中的部分器材外,________(填选项);

图14

A .还需要电压表

B .还需要电流表

C .还需要学生电源

D .不再需要其他器材 (2)测量所得数据如下:

在图15

图15

(3)根据第5次所测得的实验数据,求得电流表内阻R A =________. 答案 (1)A (2)图见解析 (0.75±0.10) Ω (3)0.22 Ω 解析 (1)除照片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电压表,故应选A.

(2)作出U -I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斜率可求得电池的内阻r =(0.75±0.10) Ω.

(3)由U =I (R +R A )和第5组数据,得:电流表的内阻 R A =U I -R =(0.621.00

-0.4) Ω=0.22 Ω.

14.从原理迁移中突破电学实验题

审题示例

(9分)在“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备有如下器材: A .干电池

B .电流表(0~0.6 A ,内阻约0.1 Ω)

C .灵敏电流计(满偏电流I g =200 μA 、内阻r g =500 Ω)

D .滑动变阻器(0~20 Ω、2.0 A)

E .电阻箱R

F .开关、导线若干

(1)由于没有电压表,要把灵敏电流计改装成量程为2 V 的电压表,需串联一个阻值为________Ω的电阻.

(2)改装后采用如图16甲所示电路进行测量,请在图乙上完成实物连线.

图16

(3)在闭合开关S 前,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至________(填“a 端”、“中央”或“b 端”).

(4)图17为该实验绘出的I 1-I 2图线(I 1为灵敏电流计的示数,I 2为电流表的示数),由图线可求得被测电池的电动势E =________V ,内阻r =________Ω.

图17

审题模板

答题模板

(1)由2 V =I g (r g +R x )可得R x =9 500 Ω. (2)实物连线图如答案图所示.

(3)在闭合开关S 前,滑动变阻器应处于最大阻值处,滑片应移动至a 端.

(4)图线与纵轴的截距约为146 μA ,对应着电源电动势E =146×10-

6×(9 500+500) V =

1.46 V ;电源内阻r =ΔU ΔI =ΔI 1100·ΔI 2 Ω=0.46

0.56 Ω=0.82 Ω.

答案 (1)9 500(2分) (2)电路如图所示(2分)

(3)a 端(1分)

(4)1.46(1.45~1.47)(2分) 0.82(0.80~0.84)(2分)

如图18甲所示为某一型号二极管,其两端分别记为A 和B .图乙为它的伏安

特性曲线,其外表所标示的极性已看不清,为确定该二极管的极性,用多用电表的电阻挡进行测量.

图18

(1)首先对多用电表进行机械调零,然后将红、黑表笔正确插入插孔后,选用×100挡进行测量,在测量前要进行的操作步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多用电表的红表笔与二极管的A端、黑表笔与二极管的B端相连时,表的指针偏转角度很大;调换表笔的连接后,表的指针偏转角度很小,由上述测量可知该二极管的正极为________(填“A”或“B”)端.

(3)当给该二极管加上反向30 V电压时,用伏安法测量其电阻值,提供的器材有:

①直流40 V电源;

②电流表A1,量程0.6 A,内阻约10 Ω;

③电流表A2,量程50 μA,内阻约100 Ω;

④电压表V,量程为50 V,内阻约100 kΩ;

⑤滑动变阻器,总电阻100 Ω;

⑥开关、导线若干.

在提供的两块电流表中应选用________(填“②”或“③”),在图19虚线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图(二极管的符号已画在图中).

图19

答案(1)将红、黑表笔短接,调节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到电阻的零刻度处

(2)B

(3)③电路图如图所示

解析(1)欧姆调零的具体步骤为:将红、黑表笔短接,调节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到电阻

的零刻度处.

(2)二极管正向电阻很小,反向电阻极大,多用电表的电流方向是“红进黑出”,可知该

二极管的正极为B端.

(3)根据题图乙,当反向电压为30 V时,反向电流不超过50 μA,故电流表选③;二极管

反向电阻极大,电流表应该采用内接法,为了多测几组数据,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式接法.

(限时:45分钟)

1.(2013·福建·19(2))硅光电池在无光照时不产生电能,可视为一电子元件.某实验小组设计如图1甲所示电路,给硅光电池加反向电压(硅光电池负极接高电势点,正极接低电势点),探究其在无光照时的反向伏安特性.图中电压表V1量程选用3 V,内阻为6.0 kΩ;电压表V2量程选用15 V,内阻约为30 kΩ;R0为保护电阻;直流电源电动势E约为12 V,内阻不计.

①根据图甲,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连接成完整电路.

图1

②用遮光罩罩住硅光电池,闭合开关S,调节变阻器R,读出电压表V1、V2的示数U1、

U2.

(ⅰ)某次测量时,电压表V1示数如图丙,则U1=______ V,可算出通过硅光电池的反向电流大小为________ mA(保留两位小数).

(ⅱ)该小组测出大量数据,筛选出下表所示的9组U1、U2数据,算出相应的硅光电池两端反向电压U x和通过的反向电流I x(表中“-”表示反向),并在坐标纸上建立I x-U x坐标系,标出了与表中前5组U x、I x数据对应的5个坐标点,如图7所示.请你标出余下的4个坐标点,并绘出I x-U x图线.

图2

(ⅲ)由I x-U x图线可知,硅光电池无光照下加反向电压时,I x与U x成______(填“线性”

或“非线性”)关系.

答案①连线如图所示

②(ⅰ)1.400.23

(ⅱ)描点绘出I x-U x图线如图所示

(ⅲ)非线性

2.(2013·广东·34(2))图3(a)是测量电阻R x的原理图.学生电源输出电压可调,电流表量程选0.6 A(内阻不计),标有长度刻度的均匀电阻丝ab的总长为30.0 cm.

图3

①根据原理图连接图(b)的实物图.

②断开S 2,合上S 1;调节电源输出电压为3.0 V 时,单位长度电阻丝的电压u =________ V/cm ,记录此时电流表A 1的示数.

③保持S 1闭合,合上S 2;滑动c 点改变ac 的长度L ,同时调节电源输出电压,使电流表A 1的示数与步骤②记录的值相同,记录长度L 和A 2的示数I .测量6组L 和I 值,测量数据已在图(c)中标出,写出R x 与L 、I 、u 的关系式R x =________;根据图(c)用作图法算出R x =________ Ω.

答案 ①见解析图 ②0.1 ③Lu

I 6.0

解析 ①实物图如图所示

②由于电阻丝均匀,故单位长度电阻丝的电压u =3.0 V

30.0 cm

=0.1 V/cm.

③设电阻丝每cm 长的电阻为R ,当合上S 1、断开S 2时,设此时流过电阻丝的电流为I ′,有:

I ′·30.0R =30.0u ,当合上S 1、S 2时,I ′·LR =IR x

由上述两公式得:R x =Lu

I .L -I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知:L -I 的斜率k =60 cm/A ,R x

=ku =6.0 Ω.

3. 根据实际情况经常要进行电表的改装,下面是在一次电表的改装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一

直流电压表,量程为1 V ,内阻为1 000 Ω.现将一阻值在5 000 Ω~7 000 Ω之间的固定电阻R 1与此电压表串联,以扩大电压表的量程.为求得扩大后量程的准确值,再给一直流电源(电动势E 为6 V ~7 V ,内阻可忽略不计),一阻值R 2=2 000 Ω的定值电阻,两个单刀开关S 1、S 2及若干导线.

(1)为达到上述目的,将图4中的图连成一个完整的实验电路图;

图4

(2)连线完成后,当S 1与S 2均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为0.90 V ;当S 1闭合,S 2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为0.70 V .由此可以计算出改装后电压表的量程为________ V ,电源电动势为________ V. 答案 (1)如图所示

(2)7 6.3

解析 (1)因为没有其他的测量工具,考虑将改装后的电压表和电源串联.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列式,有电源电动势和R 1两个未知数,因此可通过改变串联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2)两次测量分别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列式得,S 2闭合时:E =U 1

R V R 1+U 1,S 2断开时:

E =U 2

R V (R 1+R 2)+U 2,联立解得电源电动势为6.3 V ,R 1的阻值为6 000 Ω,故改装后电压

表的量程为1 V

R V

(R V +R 1)=7 V.

4. 为了较准确地测量一只微安表的内阻,采用图5甲所示实验电路图进行测量,实验室可

供选择的器材如下:

A .待测微安表(量程500 μA ,内阻约300 Ω)

B .电阻箱R (最大阻值999.9 Ω)

C .滑动变阻器R 1(最大阻值为10 Ω)

D .滑动变阻器R 2(最大阻值为1 kΩ)

E .电源(电动势为2 V ,内阻不计)

F .保护电阻R 0(阻值为120 Ω)

(1)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选用________(填“C ”或“D ”); (2)按照实验电路图在图乙所示的虚线框中完成实物图连接.

图5

(3)实验步骤:

第一,先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右端,调节电阻箱R的阻值为零;

第二,闭合开关S,将滑片缓慢左移,使微安表满偏;

第三,保持滑片不动,调节电阻箱R的电阻值使微安表的示数正好是满刻度的2/3,此时接入电路的电阻箱的示数如图6所示,阻值R为________Ω;

第四,根据以上实验可知微安表内阻的测量值R A为______Ω.

图6

(4)若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为R′时,微安表的示数正好是满刻度的1/2,认为此时微安表内阻就等于R′.则此时微安表内阻的测量值R′与微安表的示数正好是满刻度的2/3时微安表内阻的测量值R A相比,更接近微安表内阻真实值的是________(填“R”或“R A”).答案(1)C

(2)实物图如图所示

(3)145.5291

(4)R A

解析(1)由于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式接法,应选最大阻值较小的C.

(3)如题图所示,电阻箱接入电路的阻值为R=(100+40+5+0.5) Ω=145.5 Ω;设微安表

的满偏电流为I g ,由于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未动,两次加在电阻箱与微安表两端的电压相同,故有I g R A =2

3

I g (R A +R ),解得R A =291 Ω.

(4)微安表读数为满偏值的三分之二时,微安表内阻的测量值更接近真实值.

5. (2013·山东·21(2))霍尔效应是电磁基本现象之一,近期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的实验研究上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图7所示,在一矩形半导体薄片的P 、Q 间通入电流I ,同时外加与薄片垂直的磁场B ,在M 、N 间出现电压U H ,这个现象称为霍尔效应,U H 为霍尔电压,且满足U H =k IB

d ,式中d 为薄片的厚度,k 为霍尔系数.某同学通过实验来测定该

半导体薄片的霍尔系数.

图7

①若该半导体材料是空穴(可视为带正电粒子)导电,电流与磁场方向如图所示,该同学用电压表测量U H 时,应将电压表的“+”接线柱与________(填“M ”或“N ”)端通过导线连接.

②已知薄片厚度d =0.40 mm ,该同学保持磁感应强度B =0.10 T 不变,改变电流I 的大小,测量相应的U H 值,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H ________×10-

3 V·m·A -

1·T -

1(保留2位有效数字).

图8

③该同学查阅资料发现,使半导体薄片中的电流反向再次测量,取两个方向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霍尔系数的测量误差,为此该同学设计了如图9所示的测量电路.S 1、S 2均为单刀双掷开关,虚线框内为半导体薄片(未画出).为使电流自Q 端流入,P 端流出,应将S 1掷向________(填“a ”或“b ”),S 2掷向________(填“c ”或“d ”).

为了保证测量安全,该同学改进了测量电路,将一合适的定值电阻串接在电路中.在保持其它连接不变的情况下,该定值电阻应串接在相邻器件________和________(填器件代号)之间.

图9

答案 ①M ②见解析图 1.5(1.4或1.6) ③b ,c S 1,E (或S 2,E )

解析 ①当带正电的粒子通过磁场时,根据左手定则可知,正粒子受到向左的洛伦兹力,正粒子向M 侧汇聚,M 电势高,电压表的“+”接线柱应与M 相连接. ②由测量数据在U H -I 图象中描出连线,得到U H -I 图线如图所示.

该图线的斜率约为0.381. 即k B

d

≈0.381

所以k ≈1.5×10-

3 V·m·A -

1·T -

1

③当S 1接b 、S 2接c 时,Q 端接电源正极,P 端接电源负极,电流从Q 端流入.定值电阻接在S 1和E 之间或S 2和E 之间可防止电源短路.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一

专题定位 本专题解决的是受力分析和共点力平衡问题.高考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主要有:①对各种性质力特点的理解;②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条件的应用.考查的主要物理思想和方法有:①整体法和隔离法;②假设法;③合成法;④正交分解法;⑤矢量三角形法;⑥相似三角形法;⑦等效思想;⑧分解思想. 应考策略 深刻理解各种性质力的特点.熟练掌握分析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各种方法. 1. 弹力 (1)大小: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可由胡克定律F =kx 计算;一般情况下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弹力可由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来求解. (2)方向:一般垂直于接触面(或切面)指向形变恢复的方向;绳的拉力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 摩擦力 (1)大小:滑动摩擦力F f =μF N ,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静摩擦力0

(1)大小:F洛=q v B,此式只适用于B⊥v的情况.当B∥v时F洛=0. (2)方向:用左手定则判断,洛伦兹力垂直于B、v决定的平面,洛伦兹力总不做功.6.共点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平衡条件:F合=0或F x=0,F y=0. (3)常用推论:①若物体受n个作用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任意一个力与其余(n-1) 个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②若三个共点力的合力为零,则表示这三个力的有向线段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 1.处理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确定平衡状态(加速度为零)→巧选研究对象(整体法或隔离法)→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求解或作讨论. 2.常用的方法 (1)在判断弹力或摩擦力是否存在以及确定方向时常用假设法. (2)求解平衡问题时常用二力平衡法、矢量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图解 法等. 3.带电体的平衡问题仍然满足平衡条件,只是要注意准确分析场力——电场力、安培力或洛伦兹力. 4.如果带电粒子在重力场、电场和磁场三者组成的复合场中做直线运动,则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因为F洛⊥v. 题型1整体法和隔离法在受力分析中的应用 例1如图1所示,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P,左侧是光滑圆弧面,一根轻绳跨过物体P 顶点上的小滑轮,一端系有质量为m=4 kg的小球,小球与圆心连线跟水平方向的夹角θ=60°,绳的另一端水平连接物块3,三个物块重均为50 N,作用在物块2的水平力F=20 N,整个系统平衡,g=10 m/s2,则以下正确的是() 图1 A.1和2之间的摩擦力是20 N B.2和3之间的摩擦力是20 N

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计划 一、复习任务 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已对必修1,必修2,选修3-1及部分选修3-2内容进行了复习。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第二轮复习的任务是将选修3-2剩余部分,学生对选修课程的选择内容进行基础复习,并将前一阶段中较为凌乱的、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模块化,建立起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该阶段也称为全面综合复习阶段。 二、复习措施 1.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加强近年高考信息的研究。正确定位复习难度; 2.专题复习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第二轮复习时间大致在6-8周,需合理安排 复习时间; 3.突出重点与兼顾全面,以练代讲,练后点评、自学补漏的方法为主; 4.高频考点详讲,反复多练,注重方法、步骤及一般的解题思维训练; 5.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加强集体备课,平时多交流,多听课,多研究课堂教学; 6.特别关注临界生。发现临界学生在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帮助其分析解 决; 7.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需灵活变通,有些高频考点的内容难度太大时,可 采取不讲、少讲或降低要求的做法,争取得步骤分。将节省的时间用在其他基础内容的复习上。 三、措施细则 1.在第二轮复习中,我们要打破章节界限,对高考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实 行专题复习。设置专题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2种:以知识的内在联系设置专题和以题型设置专题。 ①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 ②动量和能量的综合: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的综合应用问题是高考热点。复习 中,应注重多物理过程分析能力的培养,训练从守恒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③场:电场、磁场是中学物理重点内容之一。应加强对力、电综合问题、联系 实际问题等高考热点命题的复习。 ④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棒在 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⑤图象问题:学生要具有阅读图象、描述图象、运用图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⑥串、并联电路规律与电学实验的综合: 2.抓好审题、规范和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应试能力 审题能力:关键词语的理解、隐含条件的挖掘、干扰因素的排除。 表达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物理解题的规范性,包括必要的文字说明,字母和方程书写要规范,解题步骤要规范齐全,结论的正确表达等等。 3.精读课本,不留死角 对物理学中的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部分,难度不是很大,一定要做到熟读、精读,看懂、看透,绝对不能留死角,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小实验等,因为大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重点及策略

2019高考物理二轮复习重点及策略 一、考点网络化、系统化 通过知识网络结构理解知识内部的联系。因为高考试题近年来突出对物理思想本质、物理模型及知识内部逻辑关系的考察。 例如学习电场这章知识,必须要建立知识网络图,从电场力和电场能这两个角度去理解并掌握。 二、重视错题 错题和不会做的题,往往是考生知识的盲区、物理思想方法的盲区、解题思路的盲区。所以考生要认真应对高三复习以来的错题,问问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儿,今后怎么避免这些错误。分析错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复习效率、巩固复习成果,反思失败教训,及时在高考前发现和修补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漏洞。充分重视通过考试考生出现的知识漏洞和对过程和方法分析的重要性。很多学生不够重视错题本的建立,都是在最后关头才想起要去做这件事情,北京新东方一对一的老师都是非常重视同时也要求学生一定要建立错题本,在大考对错题本进行复习,这样的效果和收获是很多同学所意想不到的。 三、跳出题海,突出高频考点 例如电磁感应、牛二定律、电学实验、交流电等,每年会考到,这些考点就要深层次的去挖掘并掌握。不要盲区的去大

量做题,通过典型例题来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重视“物理过程与方法”;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全面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定量规范、有序的训练来提高应试能力。 四、提升解题能力 1、强化选择题的训练 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考查,在选择题上的失手将使部分考生在高考中输在起跑线上,因为选择题共48分。所以北京新东方中小学一对一盛海清老师老师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做到会的题目都拿到分数,不错过。 2、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应试能力 2019年北京高考命题将加大落实考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力度,更加注重通过对解题过程和物理思维方法的考查来甄别考生的综合能力。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分析物理运动过程、条件、特征,要有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条件分析、结构功能分析等。在处理复杂物理问题是一般要定性分析可能情景、再定量分析确定物理情景、运动条件、运动特征。 如物体的平衡问题在力学部分出现,学生往往不会感到困难,在电场中出现就增加了难度,更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在电

2021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2章相互作用热点专题系列二求解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八种方法学案新人教版

热点专题系列(二)求解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八种方法 热点概述: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是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基本依据,广泛应用于力、电、磁等各部分内容的题目中,求解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八种常见方法总结如下。 [热点透析] 力的合成、分解法 三个力的平衡问题,一般将任意两个力合成,则该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或将其中某个力沿另外两个力的反方向分解,从而得到两对平衡力。 如图所示,用三段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OA 、OB 、OC 共同悬挂一重物使其静止,其中OA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OB 沿水平方向,A 端、B 端固定。若分别用F A 、F B 、F C 表示OA 、OB 、OC 三根绳上的张力大小,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F A >F B >F C B .F A F C >F B D .F C >F A >F B 解析 根据平衡条件有细绳OC 的张力大小等于重物的重力,对O 点受力分析,如图所示。F A =mg cos30°=233mg ,F B =mg tan30°=33mg ,因此得F A >F C >F B ,C 正确。 答案 C 正交分解法 将各力分解到x 轴上和y 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平衡条件F x =0、F y =0进行分析,多用于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对x 、y 方向选择时,尽可能使较多的力落在x 、y 轴上,被分解的力尽可能是已知力,不宜分解待求力。 如图所示,水平细杆上套有一质量为0.54 kg 的小环A ,用轻绳将质量为0.5 kg 的小球B 与A 相连。B 受到始终与水平方向成53°角的风力作用,与A 一起向右匀速运动,此时轻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7°,运动过程中B 球始终在水平细杆的下方,则:(取g =10 m/s 2 ,sin37°=0.6,cos37°=0.8)

突破17 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2019高三物理一轮微专题系列之热点专题突破

突破17 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 一、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轻绳、轻杆”模型 1.“轻绳”模型和“轻杆”模型不同的原因在于“轻绳”只能对小球产生拉力,而“轻杆”既可对小球产生拉力也可对小球产生支持力。 2.有关临界问题出现在变速圆周运动中,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是典型的变速圆周运动,一般情况下,只讨论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情况。 【典例1】如图甲所示,轻杆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固定一小球,现让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杆与小球间弹力大小为F,小球在最高点的速度大小为v,其F-v2图象如图乙所示,则( )

aR A.小球的质量为b R B.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b C.v2=c时,小球对杆的弹力方向向上 D.v2=2b时,小球受到的弹力与重力大小相等 【答案】:ACD 【典例2】用长L =0.6 m的绳系着装有m =0.5 kg水的小桶,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成为“水流星”。G =10 m/s2。求: (1) 最高点水不流出的最小速度为多少?

(2) 若过最高点时速度为3 m/s ,此时水对桶底的压力多大? 【答案】 (1) 2.45 m/s (2) 2.5 N 方向竖直向上 【解析】(1) 水做圆周运动,在最高点水不流出的条件是:水的重力不大于水所需要的向心力。这是最小速度即是过最高点的临界速度v 0。 以水为研究对象, mg =m 0 解得v 0== m/s ≈ 2.45 m/s (2) 因为 v = 3 m/s>v 0,故重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要由桶底对水向下的压力补充,此时所需向心力由以上两力的合力提供。 V = 3 m/s>v 0,水不会流出。 设桶底对水的压力为F ,则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 +F =m L v2 解得F =m L v2-mg =0.5×(0.632 -10)N =2.5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 ′=-F 所以水对桶底的压力F ′=2.5N ,方向竖直向上。 【跟踪短训】 1. 如图所示,一内壁光滑、质量为m 、半径为r 的环形细圆管,用硬杆竖直固定在天花板上.有一质量为m 的小球(可看做质点)在圆管中运动.小球以速率v 0经过圆管最低点时,杆对圆管的作用力大小为( ) A .m 0 B .mg +m 0 C .2mg +m 0 D .2mg -m 0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精选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 我们已经顺利结束了高三物理的第一轮复习,在第一轮的复习中,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应用等知识,但较为零散,故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还不够熟练.上周,我们参加了临沂市高三物理后期教学研讨会,通过参加会议,我们学习到在二轮复习中,要以专题复习为主,把整个高中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突出知识的横向联系与延伸、拓展,使学生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如何才能在二轮复习中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更好的效益?下面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几点心得体会,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材料选用】 第一:学案组织:我们以市二轮资料为基础,集合多种优秀资料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有针对性的习题,以期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第二:要重视理科综合中物理的定时训练,习题的选择以各地优秀的模拟试题为基础,每周至少一次理科综合训练,一次物理单科定时训练,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找到速度、时间、准确的切合点,养成规范的审题、答题习惯. 【具体做法】 (一)我们集思广益,制定切实有效的课堂模式 二轮复习与一轮复习不同,它是知识的升华.第二轮复习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中较为凌乱、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模块化,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阶段进行专题复习,着重进行思维方法与解题技巧的训练. (二)提高审题能力 在物理综合问题的解决上,审题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审题,从题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构建物理模型,分清物理过程,是顺利解题的关键.虽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每次考试总是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类题,因题干太长,无法

2021年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教师工作计划

高三的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巩固基础知识,为后面的复习做好铺垫,第二轮复习则是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在进入第二轮复习之前,一定要做出合理的计划安排。下面是为您整理的“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教师工作计划”,希望您喜欢! 高三物理的第二轮总复习教师工作计划 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同时,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更存在较大的问题。 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能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为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经备课组老师讨论决定,仍将以专题复习的形式为主。计划(初稿)如下 一、时间按排 2xx年3月初至2xx年4月中旬(具体安排另附表) 二、内容安排 第一专题牛顿运动定律; 第二专题动量和能量; 第三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第四专题电磁感应和电路分析、计算; 第五专题物理学科内的综合; 第六专题选择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 第七专题实验题的题型及处理方法; 第八专题论述、计算题的审题方法和技巧; 第九专题物理解题中的数学方法。 三、其它问题

我们认为要搞好第二轮复习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概括起来 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光学部分光的反射和折射及其应用。 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在高考中突出学科内的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是解决物理问题中一个基本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 一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二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三是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5)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粗略的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二是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三是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对以上知识一定要特别重视,尽可能做到每个内容都能过关,绝不能掉以轻心。 2、针对高考能力的要求,应做好以下几项专项训练。 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表示学生应具有五个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针对以上能力的要求,要注意加强二个方面的专项训练。

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的经验指导

2019年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的经验指导 物理二轮复习一般是从3月初到5月中旬,大致可划分为九大专题。第一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第二专题:功和能;第三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第四专题:电磁感应和电路分析、计算综合应用;第五专题:物理学科内的综合;第六专题:选择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第七专题:实验题的题型及处理方法;第八专题:论述、计算题的审题方法和技巧;第九专题:物理解题中的物理方法。 物理二轮复习共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力学、电磁学、选修、实验部分。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功能关系的综合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选修部分:机械波和机械振动、光的反射和折射及其应用。实验部分:力学实验、电学实验。 物理第二轮复习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①查漏补缺:针对第一轮复习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能力,进一步强化规范解题的训练; ②知识重组: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梳理知识结构,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提高多角度、多途径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③提升能力:通过知识网的建立,一是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技巧,二是提升规范解题能力,三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在第二轮复习中,重点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把目标瞄准中档题。 构建知识网络 以回忆的方式构建知识网络,找出知识间的关联,学会对知识重组、整合、归类、总结,掌握物理思维方法,将知识结构化,将书读薄。结构化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只有经过自己的思维在大脑中重新排列的知识,理解才能深刻。一般来说,一个专题有一个核心的主体,其余的概念为这个主体做铺垫,要以点带面,即以主要知识带动基础知识。再次对知识回忆,模糊的地方要回归课本。 重视物理错题 错题和不会做的题,往往是考生知识的盲区、物理思想方法的盲区、解题思路的盲区。所以考生要认真应对高三复习以来的错题,问问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儿,今后怎么避免这些错误。分析错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复习效率、巩固复习成果,反思失败教训,及时在高考前发现和修补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漏洞。充分重视通过考试考生出现的知识漏洞和对过程和方法分析的重要性。大家一定要建立错题本,在大考前对错题本进行复习,这样的效果和收获是很多同学所意想不到的。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备考策略和方法

2019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备考策略和方法 命题题型变化和趋势 1.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物理模型及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考考查的趋势。新课改要求应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重物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因此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物理模型及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然成为高考考查的一大趋势。 2.主干部分的基本知识的依然是考查的重点。力学、电学的主干知识依然是新课改后高考考查的重点部分,由于新课改对物理教学的要求是更加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的考查,仍应是今年考查的重中之重。 3.运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在物理试题中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一直是高考的热点,考生应在今后的复习中更加重视各部分知识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轮备考策略和方法 1.依托考纲,回归课本。在后期的复习中考生应回归课本,课本中的很多内容都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尤其是加入很多与生活、生产实际和新科技相联系的知识,学生可以依照考纲的考点,有针对性地回归课本,一一对照,对于考纲上的考点,全面复习,做到各个击破。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太注意

的边缘知识,必须认真阅读课本,做到心中有数。 2.利用针对性的专项练习,突破重点知识,清除知识死角。 高中物理中有一些普遍的重点知识,例如必考部分功能关系、 电学实验中仪器的选择、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等,选 考部分的碰撞问题、理想气体状态的变化等。同时也有一些 同学们各自的重点知识,就是那些同学们在历次练习过程中、 模拟考试中“丢分”比较集中的知识点。对这些重点知识, 我们要进行定点清除。如果觉得哪部分知识中有很大问题, 在每次做题过程中只要碰到就感到十分棘手,应尽快加大投入,定点攻破,不应再留有此类死角。因为物理题直观性很强,如果在考试中浏览试卷的时候,发现有极为害怕头疼的 知识或图形,就会影响考试的信心,因此必须现阶段及早清除,做到迎难而上,尽快扫除障碍。考生可以针对自己在综 合训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为自己设置专项训练。例如:如 果自己选择题的失分率较高,可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20分钟选择题专项训练。如果实验题没把握,可以进行实验题 专项练习等等。通过集中大量的专项练习,可以定向突破, 调整做题心态,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同时。将以往做过的 习题加以整理回顾,尤其是当时做过的错题应做到温故知新, 重点回顾方法。 3.规范解题过程,以提高计算题的得分率。物理计算题在考 试过程中规范性是很重要的。很多同学平时做题不计步骤,

2020届高三物理总复习热点专题训练----运动学图像问题(解析版)

2020届高三物理总复习热点专题训练----运动学图像问题 【题型归类】 类型一运动学图象的理解和应用 1.利用传感器与计算机可以绘制出物体运动的图象,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沿平直轨道运动小车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图象可知() A.小车在20~40 s做加速度恒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B.20 s末小车回到出发点 C.小车在10~20 s内与20~30 s内的加速度方向相同 D.小车在0~10 s内的平均速度小于在10~20 s内的平均速度 【解析】:20~30 s和30~40 s,加速度的方向相反,A错;20 s末,正向位移最大,B错.10~20 s和20~30 s内,图线斜率符号相同,说明加速度方向相同,C对.小车在0~10 s内的位移小于10~20 s内的位移,故平均速度也小些,D 对. 【答案】:CD 2.如图所示,A、B两物体从同一点开始运动,从A、B两物体的位移图象可知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A、B两物体同时自同一位置向同一方向运动 B.A、B两物体自同一位置向同一方向运动, B比A晚出发2 s C.A、B两物体速度大小均为10 m/s D.A、B两物体在A出发后4 s时距原点20 m处相遇 【解析】:由x-t图象可知,A、B两物体自同一位置向同一方向运动,且B比A

晚出发2 s,图象中直线的斜率大小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由x-t图象可知,B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比A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要大,A、B两直线的交点的物理意义表示相遇,交点的坐标表示相遇的时刻和相遇的位置,故A、B 两物体在A物体出发后4 s时相遇.相遇位置距原点20 m,综上所述,B、D选项正确. 【答案】:BD 类型二两类图像的对比 3.如图甲、乙所示的位移—时间(x-t)图象和速度—时间(v-t)图象中,给出了四条曲线1、2、3、4,代表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图线1、3表示物体做曲线运动 B.x-t图象中0~t1时间内物体1和2的平均速度相等 C.v-t图象中t4时间内3的加速度大于4的加速度 D.两图象中,t2、t5时刻分别表示2、4开始反向运动 【解析】:运动图象反映物体的运动规律,不是运动轨迹,无论速度—时间图象 还是位移—时间图象只能表示物体做直线运动,故A错误;由平均速度v=Δx Δt知 x-t图象在0~t1时间内两物体的位移Δx相同,时间Δt相等,则平均速度相等,故B正确;在v-t图线中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在0~t4时间内的前半段图线3的斜率小于图线4的斜率,a3a4,故3的瞬时加速度不是总大于4的瞬时加速度,故C错误; x-t图线的斜率等于物体的速度,斜率大于0,表示物体沿正方向运动;斜率小于0,表示物体沿负方向运动,而t2时刻之前物体的运动沿正方向,t2时刻之后物体沿负方向运动,故t2时刻开始反向运动.v-t图象中速度的正负表示运动方向,从0~t5这段时间内速度为正,故t5时刻反向运动,故D正确.本题选错误的,故选A、C. 【答案】:AC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攻略

2019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攻略 物理在绝大多数的省份既是会考科目又是高考科目,在高中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查字典物理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攻略,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物理网一直陪伴您。 一、知识板块:以小综合为主,不求大而全 第一轮复习基本上都是以单元,章节为体系。侧重全面弄懂基本概念,透彻理解基本规律,熟练运用基本公式解答个体类物理问题。综合应用程度不太高。实际上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是客观存在,所以,我们因势利导把知识进行适当综合。但要循序渐进,以小综合为主,不求一步到位的大而全。 所谓小综合,就是大家一眼就能审视出一个问题涉及那两个知识点,可能用到那几个物理公式的。譬如: 1.力和物体的运动综合问题(力的平衡、直线运动、牛顿定律、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2.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问题; 3.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4.动能定理与机械能守恒定律; 5.气体性质问题; 6.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匀速、匀加速、匀减速、往复运动),曲线运动(类平抛、圆周运动); 7.直流电路分析问题:①动态分析,②故障分析;

8.电磁感应中的综合问题:①导体棒切割磁感线(单根、双根、U形导轨、形导轨、O形导轨;导轨水平放置、竖直放置、倾斜放置等各种情景),②闭合线圈穿过有界磁场(线圈有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圆形、梯形等),(有边界单个磁场,有分界衔接磁场)、(线圈有竖直方向穿过、水平方向穿过等各种情景); 9.物理实验专题复习:①应用性实验,②设计性实验,③探究性实验; 10.物理信息给予题(新概念、新规律、数据、表格、图像等) 11.联系实际新情景题(文字描述新情景、图字展现新情景、建物理模型,重物理过程分析); 12.常用的几种物理思维方法; 13.物理学习中常用的物理方法。 二、方法板块:以基本方法为主,不哗众取宠 分析研究和解答物理问题,离不开物理思想,这种思想直觉反应是思维方法。平时学习中大家已经接触和应用过多种方法,但仍是比较零乱的。因此,有必要适当地加于归纳总结,能知道一些方法的适用情况,区别普遍性与特殊性。其中要以基本方法为主。即必须掌握,熟练应用且平时用得最多的几种方法。 如受力分析法:从中判断研究对象受几个力,是恒力还是变力;过程分析法:能把较复杂的物理问题分析成若干简单的物理过程从而明确每个分过程该选用什么物理定理定律处理;状态分析法:对于应用守恒规律(机械能守恒、定质量气体状态方程)和物理定理(动能定理)处理的问题,正确选定和确定状态至关重要;控制变量的方法:当研究

2020年高考高三物理二轮复习力学专题复习(含答案)

2020 年高三物理二轮复习力学专题复习 ▲不定项选择题 1.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着陆前的部分运动过程简化如下:在距月面15km 高处绕月做匀速圆周运动,然后减速下降至距月面100m 处悬停,再缓慢降落到月面。己知万有引力常量和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月球半径约为 1.7 ×103km,由上述条件不能..估算出() A .月球质量 B .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C.探测器在15km 高处绕月运动的周期D.探测器悬停时发动机产生的推力 2.“民生在勤”,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如图,疫情期间某同学做家务时,使用浸湿的拖把清理地板上的油渍。假设湿拖把的质量为2kg,拖把杆与水平方向成53°角,当对拖把施加一个沿拖把杆向下、大小为10N 的力F1 时,恰好能推动拖把向前匀速运动并将灰尘清理干净。如果想要把地板上的油渍清理干净,需将沿拖把杆向下的力增大到F2=25N 。设拖把与地板、油渍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且始终不变(可认为油渍与地板间的附着力等于拖把与地板间的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g取10m/s2,sin53° =0.8 ,cos53° =0.6 ),那么油渍与地板间的附着力约为() A.7.7N B.8.6N C.13.3N D.20N 3.如图所示,物块 A 静止在粗糙水平面上,其上表面为四分之一光滑圆弧。一小滑块 B 在水平外力 F 的作 用下从圆弧底端缓慢向上移动一小段距离,在此过程中, A 始终静止。设 A 对 B 的支持力为F N ,地面对A 4.如图所示,一轻绳跨过光滑的定滑轮,一端与质量为10kg 的吊篮相连,向另一端被站在吊篮里质量为 50kg 的人握住,整个系统悬于空中并处于静止状态。重力加速度g=10m/s2,则该人对吊篮的压力大小为() D.F N增大,F f 不变 C .F N 减小,F f 不 变

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全套]_物理

第一讲平衡问题 一、特别提示[解平衡问题几种常见方法] 1、 力的合成、分解法:对于三力平衡,一般根据“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力等大反向”的关 系,借助三角函数、相似 三角形等手段求解;或将某一个力分解到另外两个力的反方向上,得到这 两个分力必与另外两个力等大、反向;对于多个力的平衡,利用先分解再合成的正交分解法。 2、 力汇交原理:如果一个物体受三个不平行外力的作用而平衡,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在同一 平面上,而且必有共点力。 3、 正交分解法:将各力分解到 x 轴上和y 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合力等于零的条件 C F x =0^ F y =0)多用于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对 x 、y 方向 选择时,尽可能使落在 x 、y 轴上的力多;被分解的力尽可能是已知力。 4、 矢量三角形法:物体受同一平面内三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平衡时,这三个力的矢量箭头首 尾相接恰好构成三角形,则 这三个力的合力必为零,利用三角形法求得未知力。 5、 对称法:利用物理学中存在的各种对称关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叫做对称法。在静 力学中所研究对象有些具有 对称性,模型的对称往往反映出物体或系统受力的对称性。解题中注意 到这一点,会使解题过程简化。 6、 正弦定理法:三力平衡时,三个力可构成一封闭三角形,若由题设条件寻找到角度关系, 则可用正弦定理列式求解。 7、相似三角形法:利用力的三角形和线段三角形相似。 二、典型例题 1、力学中的平衡:运动状态未发生改变,即 a = 0。表现:静 匀速直线运动 (1)在重力、弹力、摩擦力作用下的平衡 例1质量为m 的物体置于动摩擦因数为 」的水平面上,现对它 一个拉力,使它做匀 速直线运动,问拉力与水平方向成多大夹角时这 最小? 解析取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受到重力mg ,地面的支持力N , 力f 及拉力T 四个力作用,如图1-1所示。 :-=arcctg arcctg J 不管拉力T 方向如何变化,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变,即F 为一个方向不发生改变的变力。 这显然属于三力平衡中的 动态平衡问题,由前面讨论知,当 T 与F 互相垂直时,T 有最小值,即当 拉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V - 90 - arcctg -I 二arctg 」时,使物体做匀速运动的拉力 T 最小。 (2)摩擦力在平衡问题中的表现 这类问题是指平衡的物体受到了包括摩擦力在内的力的作用。在共点力平衡中,当物体虽然静 止但有运动趋势时,属于 静摩擦力;当物体滑动时,属于动摩擦力。由于摩擦力的方向要随运动或 运动趋势的方向的改变而改变,静摩擦力大小还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因此包括摩擦力在内的平衡 问题常常需要多讨论几种情况,要复杂一些。因此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两点 iTlg 止或 施加 个力 摩擦 由于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则 f =:-N ,将f 和N 合成,得到合力 F ,由图知F 与f 的夹角:

高考物理二轮专项

高考物理二轮专项:功和机械能压轴题训练 1.(10分)如图21所示,两根金属平行导轨MN和PQ放在水平面上,左端向上弯曲且光滑,导轨间距为L,电阻不计。水平段导轨所处空间有两个有界匀强磁场,相距一段距离不重叠,磁场Ⅰ左边界在水平段导轨的最左端,磁感强度大小为B,方向竖直向上;磁场Ⅱ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2B,方向竖直向下。质量均为m、电阻均为R的金属棒a和b垂直导轨放置在其上,金属棒b置于磁场Ⅱ的右边界CD处。现将金属棒a从弯曲导轨上某一高处由静止释放,使其沿导轨运动。设两金属棒运动过程中始终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 (1)若水平段导轨粗糙,两金属棒与水平段导轨间的最大摩擦力均为mg,将金属棒a从距水平面高度h处由静止释放。求: 金属棒a刚进入磁场Ⅰ时,通过金属棒b的电流大小; 若金属棒a在磁场Ⅰ运动过程中,金属棒b能在导轨上保持静止,通过计算分析金属棒a释放时的高度h应满足的条件; (2)若水平段导轨是光滑的,将金属棒a仍从高度h处由静止释放,使其进入磁场Ⅰ。设两磁场区域足够大,求金属棒a在磁场Ⅰ运动过程中,金属棒b中可能产生焦耳热的最大值。 2.(8分)如图所示,长为l的绝缘细线一端悬于O点,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小球。现将此装置放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小球静止在A点,此时细线与竖直方向成37°角。重力加速度为g,sin37°=0.6,cos37°=0.8。 (1)判断小球的带电性质; (2)求该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E的大小; (3)若将小球向左拉起至与O点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且细绳刚好紧,将小球由静止释放,求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 3.(10分)如图甲,MN、PQ两条平行的光滑金属轨道与水平面成θ = 30°角固定,M、P之间接电阻箱R,导轨所在空间存在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轨道平面向上,磁感应强度为B = 0.5T。质量为m的金属杆a b水平放置在轨道上,其接入电路的电阻值为r。现从静止释放杆a b,测得最大速度为v m。改变电阻箱的阻值R,得到v m与R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已知轨距为L = 2m,重力加速度g取l0m/s2,轨道足够长且电阻不计。 (1)当R = 0时,求杆a b匀速下滑过程中产生感生电动势E的大小及杆中的电流方向;(2)求金属杆的质量m和阻值r;

高考物理(热点 题型全突破)专题 3 三种特殊的卫星及卫星的变轨问题天体的追击相遇问题(含解析)

专题5.3 三种特殊的卫星及卫星的变轨问题、天体的追击相遇问题一、近地卫星、赤道上物体及同步卫星的运行问题 1.近地卫星、同步卫星、赤道上的物体的比较 比较内容赤道表面的物体近地卫星同步卫星 向心力来源万有引力的分力万有引力 向心力方向指向地心 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重力略小于万有引力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线速度 v1=ω1R v 2= GM R v3=ω3(R+h)= GM R+h v1<v3<v2(v2为第一宇宙速度) 角速度 ω1=ω自ω 2= GM R3 ω3=ω自= GM R+h3 ω1=ω3<ω2 向心加速度 a1=ω21R a2=ω22R= GM R2 a3=ω23(R+h) = GM R+h2 a1<a3<a2 卫星的轨道半径r是指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与天体半径R的关系为r=R+h(h为卫星距离天体表面的高度),当卫星贴近天体表面运动(h≈0)时,可认为两者相等。 【示例1】 (多选)如图,地球赤道上的山丘e、近地资源卫星p和同步通信卫星q均在赤道平面上绕地心做匀速圆周运动。设e、p、q的圆周运动速率分别为v1、v2、v3,向心加速度分别为a1、a2、a3,则( ) A.v1>v2>v3B.v1<v3<v2 C.a1>a2>a3D.a1<a3<a2 【答案】BD 【解析】由题意可知:山丘与同步卫星角速度、周期相同,由v=ωr,a=ω2r可知v1<v3、a1<a3;对同

步卫星和近地资源卫星来说,满足v = GM r 、a =GM r 2,可知v 3<v 2、a 3<a 2。故选项B 、D 正确。 【示例2】(多选)同步卫星离地心距离为r ,运行速率为v 1,加速度为a 1,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 2,第一宇宙速度为v 2,地球的半径为R ,则下列比值正确的是( ) A.a 1a 2=r R B.a 1a 2=r 2 R 2 C.v 1v 2=r R D.v 1v 2= R r 【答案】: AD 【示例3】(2016·四川理综·3)国务院批复,自20XX 年起将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次成功发射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目前仍然在椭圆轨道上运行,其轨道近地点高度约为440 km ,远地点高度约为2 060 km ;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卫星运行在赤道上空35 786 km 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设东方红一号在远地点的加速度为a 1,东方红二号的加速度为a 2,固定在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加速度为a 3,则a 1、a 2、a 3的大小关系为( ) A.a 2>a 1>a 3 B.a 3>a 2>a 1 C.a 3>a 1>a 2 D.a 1>a 2>a 3 【答案】 D 【解析】 由于东方红二号卫星是同步卫星,则其角速度和赤道上的物体角速度相等,根据a =ω2 r ,r 2>r 3,则a 2>a 3;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得,G Mm r 2=ma ,由题目中数据可以得出,r 1a 2>a 3,选项D 正确. 【示例4】.有a 、b 、c 、d 四颗地球卫星,a 在地球赤道上未发射,b 在地面附近近地轨道上正常运动,c 是地球同步卫星,d 是高空探测卫星,各卫星排列位置如图,则有( )

2020年高考物理热点题型归纳与精讲(含2019真题)-专题31 光电效应

2020年高考物理热点题型归纳与精讲-专题31 光电效应 【专题导航】 目录 热点题型一光电效应现象和光电效应方程的应用 (1) 热点题型二光电效应的图象问题 (3) (一)对E k-ν图象的理解 (4) (二)对I-U图象的理解 (5) (三)对Uc-ν图象的理解 (7) 热点题型三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 (8) 【题型演练】 (9) 【题型归纳】 热点题型一光电效应现象和光电效应方程的应用 1.对光电效应的四点提醒 (1)能否发生光电效应,不取决于光的强度而取决于光的频率. (2)光电效应中的“光”不是特指可见光,也包括不可见光. (3)逸出功的大小由金属本身决定,与入射光无关. (4)光电子不是光子,而是电子. 2.两条对应关系 (1)光强大→光子数目多→发射光电子多→光电流大; (2)光子频率高→光子能量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大. 3.定量分析时应抓住三个关系式 (1)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0. (2)最大初动能与遏止电压的关系:E k=eU c. (3)逸出功与极限频率的关系:W0=hνc. 4.区分光电效应中的四组概念 (1)光子与光电子:光子指光在空间传播时的每一份能量,光子不带电;光电子是金属表面受到光照射时发

射出来的电子,其本质是电子. (2)光电子的动能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电子吸收光子能量后,一部分克服阻碍作用做功,剩余部分转化为光电子的初动能,只有直接从金属表面飞出的光电子才具有最大初动能. (3)光电流和饱和光电流:金属板飞出的光电子到达阳极,回路中便产生光电流,随着所加正向电压的增大,光电流趋于一个饱和值,这个饱和值是饱和光电流,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饱和光电流与所加电压大小无关. (4)入射光强度与光子能量:入射光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照射到金属表面单位面积上的总能量. 【例1】(2018·高考全国卷Ⅱ)用波长为300 nm 的光照射锌板,电子逸出锌板表面的最大初动能为1.28×10 - 19 J .已知普朗克常量为 6.63×10 -34 J·s ,真空中的光速为3.00×108 m·s - 1.能使锌产生光电效应的单色光的最 低频率约为( ) A .1×1014 Hz B .8×1014 Hz C .2×1015 Hz D .8×1015 Hz 【答案】B 【解析】设单色光的最低频率为v 0,由E k =hv -W 0知E k =hv 1-W 0,0=hv 0-W 0,又知v 1=c λ,整理得v 0= c λ-E k h ,代入数据解得v 0≈8×1014 Hz. 【变式1】.(2019·山东泰安检测)如图所示是光电管的原理图,已知当有波长为λ0的光照到阴极K 上时,电 路中有光电流,则 ( ) A .若增加电路中电源电压,电路中光电流一定增大 B .若将电源极性反接,电路中一定没有光电流产生 C .若换用波长为λ1(λ1>λ0)的光照射阴极K 时,电路中一定没有光电流 D .若换用波长为λ2(λ2<λ0)的光照射阴极K 时,电路中一定有光电流 【答案】D 【解析】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有关,当光越强时,光电子数目会增多,初始时电压增加光电流可能会增加,当达到饱和光电流后,再增大电压,光电流不会增大,故A 错误;将电路中电源的极性反接,电

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全套)

第一讲 平衡问题 一、特别提示[解平衡问题几种常见方法] 1、力的合成、分解法:对于三力平衡,一般根据“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力等大反向”的关系,借助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手段求解;或将某一个力分解到另外两个力的反方向上,得到这两个分力必与另外两个力等大、反向;对于多个力的平衡,利用先分解再合成的正交分解法。 2、力汇交原理:如果一个物体受三个不平行外力的作用而平衡,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在同一平面上,而且必有共点力。 3、正交分解法:将各力分解到x 轴上和y 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合力等于零的条件)00(∑∑==y x F F 多用于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对x 、 y 方向选择时,尽可能使落在x 、y 轴上的力多;被分解的力尽可能是已知力。 4、矢量三角形法:物体受同一平面内三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平衡时,这三个力的矢量箭头首尾相接恰好构成三角形,则这三个力的合力必为零,利用三角形法求得未知力。 5、对称法:利用物理学中存在的各种对称关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叫做对称法。在静力学中所研究对象有些具有对称性,模型的对称往往反映出物体或系统受力的对称性。解题中注意到这一点,会使解题过程简化。 6、正弦定理法:三力平衡时,三个力可构成一封闭三角形,若由题设条件寻找到角度关系,则可用正弦定理列式求解。 7、相似三角形法:利用力的三角形和线段三角形相似。 二、典型例题 1、力学中的平衡:运动状态未发生改变,即0=a 。表现:静 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1)在重力、弹力、摩擦力作用下的平衡 例1 质量为m 的物体置于动摩擦因数为μ的水平面上,现对它施加一个拉力,使它做匀速直线运动,问拉力与水平方向成多大夹角时这个力最小? 解析 取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受到重力mg ,地面的支持力N ,摩擦力f 及拉力T 四个力作用,如图1-1所示。 由于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则N f μ=,将f 和N 合成,得到合力F ,由图知F 与f 的夹角: μ==αarcctg N f arcctg 不管拉力T 方向如何变化,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不变,即F 为一个方向不发生改变的变力。这显然属于三力平衡中的动态平衡问题,由前面讨论知,当T 与F 互相垂直时,T 有最小值,即当拉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μ=μ-=θarctg arcctg 90时,使物体做匀速运动的拉力T 最小。 (2)摩擦力在平衡问题中的表现 这类问题是指平衡的物体受到了包括摩擦力在内的力的作用。在共点力平衡中,当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