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广东卷)

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广东卷)

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广东卷)
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广东卷)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历史

本试卷共6

一、选择题:满分75分。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2.符合右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A.西周B.西汉C.晋D.宋

3.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

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度B.中央集权制度

C.专制主义制度D.君主立宪制度

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宋作文巧。未作

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无民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推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的位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

6.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

该思想家是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胡适

7.《民报》刊号刊登黄帝像(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D.反对帝国主义

8.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9.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妃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10.“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A.民族主义者 B.专制主义者C. 自由主义者 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11. “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空。”这一情景最

早可能出现于:

A. 戊戌维新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1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确立了统治协商制度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13.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4.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美国以外的西方国家属于第二世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开始重视亚非拉国家的作用B.无意与第一、第二世界国家改善关系C.已经放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强调国际政治的主题是反对霸权主义15.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16.直接民主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与这一特色形成有关的A.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市B.雅典人擅长会议辩论

C.斯巴达的民主传统D.苏格拉底的民主思想

17.15世纪,意大利人是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影响C.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B.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18.18世纪,西方人所谓“乌木”买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重要的资本积累方式。“乌木”是A.在亚洲掠夺的檀香木B.对非洲黑人的蔑称

C.在殖民地掠夺的煤炭B.对美洲棉花的反称

19.从路易十六召开一级会议的目标看,一级会议在当时拥有的权力是

A.审判重大案件B.行政管理C.批准征收新税D.制订法律

20.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问题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发明家”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者B.空想社会主义者C.巴黎公社领导人D.第一国际领导人21.19世纪,西方人宗教信仰的虔诚降低。与这一趋势形成无关

..的科学家是A.牛顿B.达尔文C.爱因斯坦D.伽利略22.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关,苏联历史上曾经发生下列地名变更:

①彼得格勒→列宁格勒②沙皇村→儿童村③勃列日涅夫→卡马河畔切尔西

④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以上地名变更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①④③B.②③④①C.①④②③D.①②③④23.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次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境联系起来的是

A.世界政治的多极格局最终形成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极格局的削弱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24.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

A.贸易保护主义的前端已被革除B.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繁荣局面C.美国的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D.英美苏中等大国间的合作仍在维持25.毕加索曾这样形容自己的艺术风格:“让优美绝灭吧!”这种艺术风格是A.古典主义B.现实主义C.现代主义D.浪漫主义二、非选择题:满分75分。本大题共7小题,其中第31、32是选做题。考生只能选做其中的一题。

26.(1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

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单位:钱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农民家庭是五口之家

问题:(l)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分)

①含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8500-283-406-2300-4918-2732-300=-2439

②不含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8500-283-406-4918-2732-300=-139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纺织。结合问题(l)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3分)从问题(l)的两计算结果看,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为负增长,西汉农民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主要是为了:

①维持基本的家庭生活需要。农妇纺织,一户程度上可解决农民全家的穿衣问题,并节省在穿衣方面的用钱

②换取粮食把农妇纺织的各种织物用以换取一定数量的粮食,已补充自家吃饭或上交上缴实物的不足

③把农妇纺织的各种织物拿到市场上销售,卖得货币用来缴纳国家的各种货币形式的税赋、开支,

总之,为了基本维持生存,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西汉农民以至于后世小农家庭,都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回答问题(2)

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3分)

从材料中得知,西汉的赋役政策以上交实物和货币为主,为了求得更多实物(如粮食),和

货币:①小农家庭积极开垦荒地、精耕细作,希望能收获更多的农作物,这为西汉商业繁荣提供了原料和商品

②耕织经济形式下的部分农产品不得走向市场,以农产品的商品化推动了西汉商业繁荣

③耕织经济形式下的部分手工织物,也得以进入市场,这也推动了西汉商业繁荣(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5分)

此观点不成立。理由:①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而西汉时期的商业繁荣依然受限于重农抑商的国策下,发展程度有限,未能萌发出资本主义的幼芽

②资本主义萌芽表现在手工也上要出现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而西汉时期依然是耕织结合,生产中未出现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③资本主义萌芽要以扩大再生产为发展动力,而西汉的商业繁荣主要是为了缴纳赋税和维持基本生活,并未能起到扩大再生产的作用

④资本主义萌芽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标,而西汉的商业繁荣和耕织经济形式仍是以缴纳赋税和维持小农的基本生活为主要目标的

总之,西汉商业繁荣并不能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7.(1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个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民俗为合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必久安。

———据当克吕耶《论十七、十七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都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与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1840-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材料三]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④赞赏阶段(1937-199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问题:(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4分)

①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用道德治理国家,全国上下都注重以道德与宗教、法律、

礼仪、风俗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中国因而长治久安

②目的:启蒙思想家希望借“中国形象”,主张以人为本,以法治国,反对封建天主教

会和君主专制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5分)

①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中国民众吸食鸦片成瘾,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②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

1)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走私鸦片,东南沿海民众出现吸食鸦片现象

2)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国取得得了鸦片的合法贸易地位,大量向中国倾销鸦片,中国南北方吸食鸦片的现象日益严重

3)一些官员、大商人为谋取私立,参与鸦片的买卖

4)部分贪图享乐的官员、地主、商人带头吸食鸦片,被不明真相的民众效仿

5)部分民众认为鸦片是一种药品,由缓解病痛到吸食成瘾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4分)

①材料三中的第④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

1937~1944年正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太平洋战场的主战场,中国抗战牵制了绝大部分的日军,缓解了美国的战争压力,所以当时美国对中国的总看法是“赞赏”

②材料三中的第⑥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

l949年到1958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外交上一边倒,与苏联结盟,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使得与苏联争霸的美国对中国的总看法是“敌对”

(4)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C3分)

启示:

①古代中国曾全面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并为西方社会的历史进步提供了某些借鉴

②近代前期中国全面落后,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蔑视

③从抗日战争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西方大国更注重对华政策的调整

总之,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是由民族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28.(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救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问题:(l)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l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5分)

①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的中国式革命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

市,走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②l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的建设成就有:一五计划时期工矿业建设成就尤为突出,

主要有鞍山钢铁3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为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①为了“后来看居上”,毛泽东发动的运动有: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

②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主观上急于求成,客观上脱离实际,犯了“左”倾错误(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4分)历史意义: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指导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路

②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指明了方向

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一国两制理论,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统一问题的根本指导

29.(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73年,北美殖民地人民说:他们只和英王之间缔结了契约。富兰克林认为,根据人民的普遍心理,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则历数了英王的25条大罪,待其称为“专制群主”。——据雷芳《英王在殖民地形象的改变与北美独立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到1807年,在运到英国的棉花中,有60%来自美国。此后,美国始终是英国棉花的主要供应地。棉花也成为美国在1815年后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动力,直到1860年,绵花出口占美国国内出口总值的一半还多。——据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问题:(1)l773年,北美殖民地人民为什么只承认与“英王之间缔结了契约”。从当时英国政

治体制的角度加以分析(4分)

①l773年英国的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度,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王只是国家的象征,

并不对殖民地拥有直接的统治权

②北美殖民地人民只承认与“英王之间缔结了契约”主要是因为仍幻想与英国王室和

解,幻想英国王是放松对北美的压制

(2)分析英王形象在北美殖民地人民心中从“主权权威者”变为“专制君主”的原因(分)

①英国压制北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企图把北美殖民地作为永久的原料地和商品倾销

地这激起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不满

②l775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英王颁布诏书,宣布北美殖民地处于叛乱状态,并对北

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进行血腥镇压,这激起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③为号召北美殖民地人民积极反英,l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则历数了英王的25条

大罪,将其称为“专制君主”

(3)美国独立后,英美两国的经济联系并未切断。根据材料二,分析l9世纪中前期英美两国在经济上的相互影响(4分)

材料二,分析19世纪中前期英美两国在经济上的相互影响:

①美国依然是英国工业生产的原料供应地,特别是长期向英国输送棉花

②美国则吸纳了来自英国的资本,促进了北方工商业的发展

③美国还借鉴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促进了自身工业的发展和技术革新.

总之,l9世纪中前期英美两国在经济上相互影响,依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30.(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据耶金等《制高点》[材料二]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

已经完成了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将永远不会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l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变化:①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由加强转变为一定幅度的降低.

②减少政府开支,缩小福利规模,紧缩通货,削减税收,以刺激投资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5分)

①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二战后苏联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5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60~70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改革、80年代中期以来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共同的局限性:来从根本上认识苏联的国情,改革来坚持实事求是

(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理由(3分)

应该把政府的计划性和市场的自由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理由:①列宁时代的新经济政策是把政府计划性和市场自由性有机结合的典范,推动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

②美国罗斯福新政一户程度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结合,起到了渡过经济危机,推动美国发展的作用,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

③社会主义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也是计划和市场的结合,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

31.(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了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

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

答案(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处(2分)

材料一是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材料二是推行均田制。两者的土地分配万式都是有组织的把土地按一定的比例和标准分配给农户使用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除推行均田制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①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②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度,严惩贪污,根据政绩决定官员任期

③迁都洛阳④移风易俗:改穿汉服,用汉姓,说汉语,与汉族通婚

⑤实行汉制:政权机构、官吏名称、礼仪典章一律改行汉制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丹分)

①搠源:1)主观上,北魏孝文帝等王族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客观上,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提供了政治机遇

3)另外,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要求北魏孝文帝提出改革,缓和危机

4)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和促进

②改革对后世的影响: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出现农工商全面繁荣的局面

2)加速了北魏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3)加快了各民族融合

4)为隋、唐、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5)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32.(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

兔[得名]……[集解]……(时珍曰)……或谓兔无雄,而中秋望月中顾免以孕者,不经之说也。……肉[气味]辛,平,无毒。……(弘景曰)兔肉为意,益人。妊娠不可食,令子缺唇……(藏器曰)兔……,子从口出,故妊妇忌之,非独为缺唇也。……[主治]补中

益气。[发明]……其性寒而解热……,故又能治消漏。……虚寒者,宜戒之。……[附方]……血

[气味]……——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五十一卷,“兽部”

答案(1)《本草纲目》一般分那几个门类来介绍一种药物。在中纠正了前人关于兔子功

用的什么错误说法。(4分)

①分为: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正误、附方八个门类来介绍一种药物

②在集解中纠正了前人关于兔子功用的错误说法是:前人认为兔子无雄兔,但可以通过中秋望月让雌兔受孕.

(2)从材料看,《本草纲目》有何不足之处。(2分)带有一定迷信色彩,科学性、严密性不足

(3)总结《本草纲目》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的主要贡献(3分)①《本草纲目》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并且在本书中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对某些药物的疗效,李时珍还通过自己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

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②《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我国l6世纪以前的医药学成就,是中国医药学宝库中的集大成著作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部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③它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思想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源泉之一。达尔文曾把该部书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2019年广东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与答案(一)

2019年广东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与答案(一)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8分)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A .深受宗法影响 B .突出皇权至上 C .体现宗教色彩 D .利于邻里和睦 2. 《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A .中央集权 B .官僚政治 C .君主专制 D .家国一体 3. 观察右图,票面中的主要人物是 A .毕昇 B .沈括 C .徐光启 D .李善兰 4. 李大钊认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但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下列理解准确的是 A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性质不同 B .新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变成旧文化 C .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东方文化 D .李大钊创造了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5.“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诗中描写的事件是 A.太平天国 B.北伐进军 C.红军长征 D.抗日战争 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 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 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 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 .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 .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 .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 .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中國古代四大發

2013年高考广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B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 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的加强 B .宗法制的衰落 C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 .井田制的推行 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 ……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 .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 .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 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陆九渊 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 .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 .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 .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 .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16.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 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A .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 .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 .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7.右示材料说明当时 A .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 .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 .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 .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18.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 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 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 .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 .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 .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 .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19.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 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 A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B .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C .法国印象主义画家 D .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20.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 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当前政体”是 A .君主专制 B .君主立宪制 C .共和制 D .无产阶级专政 21.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

广东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卷 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 15.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 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16.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 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 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 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 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 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18.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19.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其创作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C.古典主义 D.理性主义

2019届高三历史全国卷第41题专题训练

2019届高三历史 全国卷第42题专题训练 班号姓名1.(2011?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2012?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2011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小论文汇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广东历年英语高考真题及答案

广东历年英语高考真题及答案 高考来临,考生需要调整心态,放松心情,沉着答题,发挥水平。祝高考成功!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广东历年英语高考真题,仅供大家参考! 广东历年英语高考真题第Ⅰ卷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40 分) 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 分,满分30 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 Here are Important Travel Notices from United Airlines, March 20, 2016 7:12 AM. Information is updated as it is received. ◆1. Travel and the Zika virus If you have a ticket for travel to a country affected by the Zika virus (as listed on the CDC website) and have concerns, please contact the United Customer Contact Center with any questions or changes to your reservation. Customers advised to avoid the affected regions based on CDC guidance may change their destination or travel date without a fee or may

2019届广东省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9届广东省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4页。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天下四方的观念来自于流动性很大的部落,一些居住在中原的土著部落不易产生这类宏观意识。如楚国眼界宽了,才产生了“问鼎中原”的野心,因此说明了“中原”本无“故主”。材料表明 A. 天下四方观念起源于游牧民族 B. 中原并非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C. 民族大融合催生出大一统观念 D. 天下观念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天下四方”是指一统,即统一天下。根据所学可知,“楚国”“问鼎中原”是在春秋时期,诸国混战促进民族交融催生大一统观念。故答案为C项。A项,天下四方观念起源于游牧民族的表述与材料中“有学者认为天下四方的观念来自于流动性很大的部落,一些居住在中原的土著部落不易产生这类宏观意识”相符,但概括材料意思不全面,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该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天下观念是否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与不同的历史时期相关,不能一概而论,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完美答案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完美答案 高考全国卷41题最完美答案 2011年题组 1.(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 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 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 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 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 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 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 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 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 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吉林省评卷组高度认可的一份试卷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其他文明的成果。故此,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原因的表述不完全准确。论据及说明如下: 评论:①西方的政治文明传统和思想文化成果为其后来的崛起产生了积极影响,西方不是“突然崛起”的。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完备的罗马法体系,为后世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提供了借鉴来源。再如中古基督教文化传统奠定了后世西方思想文化的基调。 ②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通过大航海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治文明的现代化。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现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 ③肯定西方历史的同时,也不应否定亚洲、非洲和拉丁关洲的传统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其对于西方崛起的贡献。东西方文明交往自古有之。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分别为近代西方的大航海事业、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近代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西方在近代崛起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非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掠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亚非拉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市场,可以说,没有上述支持,就没有西方的繁荣。综上所述,强调西方完全以自身力量实现崛起,是一种狭隘的“西方中心论”,而将西 方崛起纳入到更广阔的世界背景来看,重视亚非拉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则体现了“全球史观”。因此可以说材料中的观点有片面性,应当具体分析。 2012年题组

2015年高考广东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 12.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 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1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15.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 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17.表2 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18.《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奴隶参与了立法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 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19.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 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录美洲的意义20.“这份文献在当时是极其进步的,对西方君主制和共和制都适用。”下列文献中,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A.《大抗议书》B.《权利法案》C.1787年美国宪法D.《人权宣言》21.有文学家宣称:“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元老!不再有平民!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他的文学理念属于

2017年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

2017年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 平定一中苏双银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析】本试题依托经典史料,呈现出分封制的时空特征,考察学生对分封制认识,从选项内容设置看,试题采取了比较思维选项设置,学生所需要基本知识是分封制政治实质(D分封制把王畿之外土地分封给贵族,实现王权通过各层贵族对地方统治,其中君主贵族实行分权体制,确定了分封下贵族政治)和对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影响(A是间接影响),以及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BC属于中央集权下政治特点),以点带线考察内容主题是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涉及两大政治制度即分封制与郡县制特征的比较。 25.表1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析】本题采用了大事年表形式,呈现出历史事实演变中的基本过程,表格主题“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与图表信息结合时空域特征明确。学生思考重心放在与四个选项的逻辑推论上,A是本主题的背景,B不符合主题领域特征(中央对地方管理),D信息提炼与图表信息相悖。因此正确答案是C。本题学生应具有的基本史实是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 26.表2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解析】本题是史料辨析题,主题明确“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设问明确要求是“不同历史叙述——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要求学生在不同历史叙述中找出共性的历史结论。强调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具有客观性,史料真伪辨析是历史实证的前提,是历史学习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能力。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本题涉及历史现象的时间是“明前中期——明后期”,核心主题是“朝廷对饮食器皿等级管制从严格到松弛”问项是“这一变化反映了”,解题关键在“这一变化”本质是饮食器皿上变化反映的是社会习俗的变迁。思维转化为学生熟悉思维即“决定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是什么,社会习俗变迁产生的影响是什么”的思路上来,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A不符合这一理论认识,C项说法绝对化没有适当反映出伦理瓦解的程度性排除。D项是材料信息的一种表象之一,失之于信息片面。正确选项是B项。符合唯物史观认识论。 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本试题提供信息丰富,主题是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艰难。本题可以看到中国近代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近代化,受到列强排挤和压制,立意在于反思中国近代化进程,民族经济发展一定是以民族政治独立为前提的,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经济现代化发展。考察国家政策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BC不符合材料主题排除,D项放在洋务运动特定时空中思考,没有政治独立,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是历史事实。因此排除。正确选项是A。此试题平实的如同一个模拟题,不符合高考选拔功能。A项答案仅仅是就试题论试题而已。 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广东省2019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2019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4页。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天下四方的观念来自于流动性很大的部落,一些居住在中原的土著部落不易产生这类宏观意识。如楚国眼界宽了,才产生了“问鼎中原”的野心,因此说明了“中原”本无“故主”。材料表明 A. 天下四方观念起源于游牧民族 B. 中原并非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C. 民族大融合催生出大一统观念 D. 天下观念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天下四方”是指一统,即统一天下。根据所学可知,“楚国”“问鼎中原”是在春秋时期,诸国混战促进民族交融催生大一统观念。故答案为C项。A项,天下四方观念起源于游牧民族的表述与材料中“有学者认为天下四方的观念来自于流动性很大的部落,一些居住在中原的土著部落不易产生这类宏观意识”相符,但概括材料意思不全面,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该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天下观念是否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与不同的历史时期相关,不能一概而论,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020高考广东文综历史

2015广东·文综历史 12.(15·广东)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 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 13.(15·广东)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14.(15·广东)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15.(15·广东)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6.(15·广东)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着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17.(15·广东)表2 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表2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18.(15·广东)《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奴隶参与了立法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 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19.(15·广东)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20.(15·广东)“这份文献在当时是极其进步的,对西方君主制和共和制都适用。”下列文献中,符合这一评价的是A.《大抗议书》B.《权利法案》C.1787年美国宪法D.《人权宣言》 21.(15·广东)有文学家宣称:“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元老!不再有平民!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他的文学理念属于 A.浪漫主义B.现代主义C.现实主义D.古典主义 22.(15·广东)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2011—2016高考历史_全国卷41题(观点、小论文)汇编

全真训练(一) (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全真训练(二)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广东省2019年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广东省2019年高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3.(4分)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4.(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

完整word版,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一41题范例

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范例 答案范例一: 主题:14-17世纪新航路开辟影响中西方社会发展。 论证: ①政治: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下闭关锁国,开始遭到西方侵略;西方以英国为代表的新秀国家开始在亚洲、美洲开展殖民活动,建立殖民统治;②经济:中国仍以传统农产品茶叶赚取美洲白银,说明仍以封建自然经济为主体;西方向外扩张寻求手工业品市场、原料与资本,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③国际交往:中国主要只与邻国交往,郑和远航最远到达非洲,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西方国家开放远航世界,加强与世界各地区进行全方位交往; 总结:新航路开辟,促进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社会改革进步;而封建的中国成为西方侵略对象,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

答案范例二: 主题:14-17世纪中西方都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 论证:①中国:明朝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表现女主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明末李贽抨击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明清之际三先生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是一部反封建的现实主义作品等,这些均表现出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②西方:这时期正处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产生不少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如薄加丘《十日谈》歌颂本能的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歌颂高雅的人,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冲击宗教控制的地心日等,他们都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作用,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总结:这时期中西方的文学作品及思想家的主张都表明当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而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对封建专制提出了挑战。(但是因为中西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程度不同而产生不同效果,在中国未形成思想解放运动,而在西方形成思想解放运动,并表明资产阶级文化诞生。) 答案范例三:

广东省高考方向确定试卷-历史及答案

广东省2021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试卷 本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宇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卡的密封线内各项内容。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诗经》所记载的事件往往没有确切的地点、明确的时间,并缺乏严密的逻辑,但它依然可以反映出散落的历史真实。这表明《诗经》 A.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 B.对战国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C.集中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念 D.源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 2.图1: 由以上司马迁对历史细节的记载可知,汉初 A.延续了西周的礼乐等级制度 B.思想大一统趋势开始出现 C.西汉政权面临内忧外患局面 D.地方势力削弱了中央王朝 3.有学者对《中国历代名人词典》统计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宝、玄、道、之等字,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颜、渊等字。这一变化反映出,魏晋至唐代 A.佛道思想逐渐深入底层民众 B.三教合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C.已经出现了儒学中兴的迹象 D.中外文化交流的趋势加快 4,有学者在诗词库中对宋明时期的诗、词、风、曲、骚、偈、联等文学体裁的作品进行关键字检索,得到表1结果。该结果可用于说明,宋至明 A.土地兼并日益加剧

广东省2021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

广东省2021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诗经》所记载的事件往往没有确切的地点、明确的时间,并缺乏严密的逻辑,但它依然可以反映出散落的历史真实。这表明《诗经》 A.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B.对战国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C.集中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念D.源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 A.延续了西周的礼乐等级制度B.思想大一统趋势开始出现 C.西汉政权面临内忧外患局面D.地方势力削弱了中央王朝 3. 有学者对《中国历代名人词典》统计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宝、玄、道、之等字,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颜、渊等字。这一变化反映出,魏晋至唐代 A.佛道思想逐渐深入底层民众B.三教合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C.已经出现了儒学中兴的迹象D.中外文化交流的趋势加快 4. 有学者在诗词库中对宋明时期的诗、词、风、曲、骚、偈、联等文学体裁的朝代关键字作品数量 农3640 宋 商3270 农2100 明 商2760 A.土地兼并日益加剧B.文化艺术逐渐衰落 C.经世致用思潮兴起D.商品经济影响扩大 5. 清初大臣范文程说∶"治天下在于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基于上述认识,清朝

A.大力加强中央集权B.恢复了科举考试制度 C.实行轻徭薄赋政策D.延续议政王大臣会议 6. 19世纪70年代前后,苏伊士运河开通,欧洲与香港、上海的海底电缆连接,横贯美国的太平洋铁路完工,俄国黑海海滨港口与东亚开始通航。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影响是 A.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C.引发了南方的农民起义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7. 1918年上海《妇女杂志》刊登了现实主义小说《理性之家庭预算》,作者张慧中在小说中制定了以下预算表(如表)。由此可推知,张慧中 A.倡导妇女自立与解放B.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反对北洋政府的统治D.重视提高妇女政治权利 8. 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提出,要"放弃一切陈腐不合时代之经济观念""对于人民经济活动,从生产过程以迄最后消费,应作有体系之计划统制,并逐渐加强,使能全盘控制,以配合军事之应用。"据此推断,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A.苏联大力支援中国革命B.北伐战争不断取得胜利 C.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D.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9. 1990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为213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9%;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86%。引起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农村生活水平提升B.市场经济加快发展 C.第三产业发展较快D.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10. 恩格斯指出,雅典全盛时期,每个成年男性公民平均有18个奴隶,但是随着财富的集中,大批自由公民陷入贫困化,自由公民只有两条道路,或者与奴隶劳动竞争,而这被认为是可耻的,也不会有成效,于是他们把整个雅典引向灭亡。恩格斯认为导致雅典灭亡的是 A.直接民主制度B.繁荣的工商业 C.发达的奴隶制D.公民的自尊心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

四、论证题: 纵观近5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两类: (1)历史阐释题: 观点提炼+阐释说明。如2014年全国Ⅰ卷;2016全国Ⅰ卷 (2)历史探讨题: 观点判断+论证评价。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1)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 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③提升小结 (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四步: 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②我的观点“若何”(怎么样) ③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④提升小结 近年来,小论文性开放性试题的高考评分“采用solo评分和采分点评分相结合的办法,从论述和思维两个方面计分”。因此,“是什么”+“为什么”+小结或“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小结的论证模式是完全符合此类试题高考评分标准的。 例1(2012年高考课标全国卷文综41题.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例2(2014全国卷一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答案】答案要点: 修改建议:1.增加民国政府的抗日的内容 2.增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内容 修改理由:1960年的教材深深烙上了阶级斗争的政治观念,忽视了国民党军队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积极作用。该教材是革命史观的产物。应该客观的看待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积极作用。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注意: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答案一: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答案二:建议:增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目 理由: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摈弃前嫌,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共同抗战的局面,这是抗战最终胜利的基础;原有目录明显缺少此项内容,这有可能导致抗战的过程不完整、不全面、不真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