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哲学12年春第四次任务_0006(完整版)

管理哲学12年春第四次任务_0006(完整版)

管理哲学12年春第四次任务_0006(完整版)
管理哲学12年春第四次任务_0006(完整版)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是()

A. 城市规划

B. 近期目标

C. 远期目标

D. 发展纲要

满分:2 分

2.

城市规划编制程序一般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总体规划,第二阶段是城市()规划。

A. 分布

B. 分步

C. 细节

D. 详细

满分:2 分

3.

以下不属于经济手段的是()

A. 价格

B. 税收

C. 利息

D. 奖金

满分:2 分

4.

孔德所创立的社会学理论基础是()。

A. 经院哲学

B. 经验主义

C. 实证哲学观

D. 实证主义

满分:2 分

5.

城市的人工物质载体是()

A. 道路

B. 基础设施

C. 楼房

D. 公共设施

满分:2 分

6.

城市规划是一个()的工作

A. 暂时性

B. 临时性

C. 长期性

D. 短期性

满分:2 分

7.

为苏联的建设和政府管理服务的社会学是()

A. 教育社会学

B. 组织社会学

C. 服务型社会学

D. 管理型社会学

满分:2 分

8.

城市生产力发展应()当地现有基础。

A. 超越

B. 稍滞后

C. 相适应

D. 没关系

满分:2 分

9.

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 政治导向

B. 人民意志

C. 效仿国外

D. 生产力发展

满分:2 分

10.

任何城市都要进行城市规划,但每个城市都不能跟其他城市完全相同,是因为每个城市都有其()

A. 矛盾的普遍性

B. 矛盾的特殊性

C. 矛盾的主要方面

D. 矛盾的特殊方面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现代城市的主要特征有()

A. 城市人口高度密集

B. 城市功能的多样性

C. 有很多非农业人口聚集

D. 整体的高效性

满分:3 分

2.

乡镇行政组织设置原则( BCD )

A法制原则 B C精简原则 D智能需要原则

A. 道德原则

B. 法制原则

C. 精简原则

D. 智能需要原则

满分:3 分

3.

韦伯认为价值的本质不在真实的事实性而是它们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表现在()

A. 价值附着在对象之上

B. 价值与行动主体相联系

C. 主体的行动变成价值判断

D. 把科学变成价值判断

满分:3 分

4.

城市发展可以分为哪些阶段()

A. 原始城市阶段

B. 古城市阶段

C. 近代城市阶段

D. 现代城市阶段

满分:3 分

5.

城市经济管理在调节城市经济各种活动中,应注意( )

A. 局部和整体辩证统一起来

B. 根据城市的矛盾特殊性来确定城市性质并进一步确定经济结构

C. 根据实际条件发展优势产业

D. 调整城市经济结构

满分:3 分

6.

孔德为什么被称作社会学的鼻祖()

A. 提出社会学这三个字

B. 社会有机体论思想

C. 把社会秩序作为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D. 提出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社会

满分:3 分

7.

城市经济管理职能包括()

A. 计划和组织

B. 指挥

C. 控制

D. 调节

满分:3 分

8.

以下对社会管理理解正确的是()

A. 对整个民族国家的管理

B. 对整个社会的管理

C. 对某一种具体组织的管理

D. 对某一团体的管理

满分:3 分

9.

现代城市的强密集性表现在()

A. 人口高度密集

B. 高楼大厦密集

C. 物质财富高度聚集

D. 文化、知识高度聚集

满分:3 分

10.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事实,并指出社会事实具有的三个特征是()

A. 矛盾性

B. 外在性

C. 强制性

D. 普遍共有性

满分:3 分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迪尔凯姆是孔德和斯宾塞实证主义哲学和社会有机理论的批判继承者。()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调整乡镇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乡镇的第三产业包括商业和服务业。()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城市功能是指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市人民政府是市人大的执行机关。()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第一产业包括农业、重工业和服务业。()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城市的详细规划很重要,但是即使没有详细规划,城市的总体规划一样可以落实。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乡镇政务管理是乡镇行政管理部分对乡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务的管理。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这是我们很好的学习了先进资本逐国家后,制定的方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乡镇行政领导的职权,依法来自于其行政领导职位上的权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市长的主要任务和作用有哪些?

答:1、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并采用各种有效措施保证规划的实现。2、搞好城市建设,为城市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市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3、采取经济、行政、法律各种手段对城市进行管理。4、负责组织、领导、协调和督促市人民政府和各个部门和市辖区、县政府的工作,贯彻执行各项重大决策。5、负责召开市政府的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讨论市政府工作的重大事项。6、签署批准市政府颁布的规章、决议和命令。7、代表市政府向市人民代表大会作工作报告。8、代表全市从事对外交往工作等。

阐述我国城市发展方针?

答: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域差异大,属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鉴于以上基本认识,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方针要点是:1、放弃城乡隔离,加强城乡联系,积极促进各级城镇健康发展的方针。2、以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益为中心目标。3、应有利于建设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4、要坚持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

孔德的社会秩序论包含的基本内容有?

答:1、社会的协调、和谐、一致与秩序是社会静力学研究的主

要论题;2、构成社会的各组成部分在维持社会秩序中具有不同的作用;3、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共时性。

书吧:柳传志的管理三要素

书吧:柳传志的管理三要素

柳问来源: 广州日报张涛著 看点: 这是一本深入阐述柳传志管理思想的作品。作者分别从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出发,讲述了柳传志的管理思想。另外,作者还精选了大量柳传志未曝光的内部演讲实录。 如何解决“1+1<2”的问题(1) “1+1<2”的问题是指有了一个班子,会比一把手一人管理强,但是班子成员的积极性调动不充分,领导者就

无法实现合力管理,产生等于2或远大于2的效益。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实现“1+1>2”呢?答案其实很简单:通过激励手段,激发和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 在企业管理中,激励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物质激励,比如通过股权激励,让班子成员参与二次分配,从物质角度产生主人翁的感觉;一种是精神激励。其中,最难做的不是物质激励,而是精神激励。精神激励能够反映出物质激励的很多不足,真正激发班子成员内心的奉献精神和积极性。 那么,到底如何实现精神激励呢?柳传志认为,一把手在建设班子时,只要能够对主要班子成员做到两点,就可以有效地解决精神激励的问题。 首先,要保证班子成员拥有责任权利相统一的舞台。具体而言,就是要明确班子中每一个成员的工作职责、内容与企业大局、绩效的关系。柳传志所强调的精神激励,主要是指一把手要使每个班子成员明白公司的整体格局、整体战略,以及这个大的战略布局内在的形成逻辑,进而清晰界定自己在这个大的战略布局中所起的作用。这一点其实解决的是班子成员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在这样的格局里,班子成员要明确自己承担的责任,以及为了兑现这一责任所要拥有的管理资源、履行职责的边界条件以及自身的业绩实现状况与绩效的关系,如做好了会怎样、做不好会怎样,这个结果和奖惩标准是怎样挂钩的。

案例分析题

1. 组织文化的层次理论有两层次说和三层次说,两层次说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层次说分为器物层,制度与行为层以及精神层。我比较赞同三层次说。其中,器物层是精神层的载体,是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它属于表层文化,又叫实体文化,反映了企业的外在形象。如阿里巴巴集团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里巴巴的愿景是分享数据的第一平台,努力成为第一家为全部用户免费提供市场数据的企业,同时希望成为员工幸福指数最高的企业,并成为一家“活102年”的企业,横跨三个世纪。制度与行为层是指对企业员工和企业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规定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行动准则和风俗习惯。它属于中层文化,或叫制度文化。如阿里巴巴要求员工要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对客户负责,对事不对人,创造变化。精神层是指企业的领导和职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职业道德等,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属于深层文化,或叫观念文化,精神文化,反映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如阿里巴巴坚持着“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价值观以及六个核心价值观。 2. 我觉得马云“阿里文化”的塑造中担任了变革者的角色。他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管理理念,激励下属,不担心下属超越他,关怀员工的个人需求。 领导者应该对企业文化的塑造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首先,领导者应该是企业文化的奠基者,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一,领导者的精神先进,作风优良,也会成为企业员工的榜样,进而发展为企业文化。如马云相信太极哲学,并把这个哲学贯穿企业管理。其次,领导者应担任起企业文化建设者的角色,领导者要把先进积极的思想、观点、理念完全渗透到企业的组织运行过程和所有员工心中,形成一个共同的愿景,在经营中逐步地形成完善的企业文化。如马云提出信仰,把它放到文化里面,就形成管理体系的价值核心,然后所有的管理都按照这个价值核心来设计。最后,领导者又应该是企业文化的改进者,领导者不应该一成不变,墨守成规,而是要跟紧时代的脚步,积极吸收新的先进的理念,不断为企业注入更好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等,这样企业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从海德格尔的视角看建筑哲学

作者:容少飞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艺学院 从海德格尔的视角看建筑哲学 内容提要:为了对建筑哲学的概念及其主体等有一个初步探讨,本文从海德格尔的时间开始,阐述了他的主要思想,总结回顾了建筑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思考了它们的运用方式方法。ABSTACT:In order to have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concept and its main body of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 this paper starts from Heidegger's view to expound his main idea. Then summarized and reviewed some of the basic issues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building, and think deeply myself. 关键词:海德格尔主体论建筑哲学 Keywords: Heidegger Main theory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什么是建筑哲学? 建筑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是什么?什么是建筑哲学的本体论?建筑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对象与范畴是什么?建筑哲学与建筑美学又有什么关系? 初探 海德格尔提出了生存论的本体论,用哲学的视野去思考建筑,特别是把现象学的方法带入建筑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后现代建筑理论的现象学模式。海德格尔从人的定居、人的生活行为出发,来思索建筑空间的产生和构造,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以人为本、人宅相扶的重要思路。一般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研究,以《关于人道主人的书信》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人与"是"的关系是海德格尔思想贯穿前后期的主线,本文企图通过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视域中来浅薄的表达一下自己的认识。 海德格尔的主要思想 1 对目的--手段图式的批判 在流行的用法中,"栖居"是目的,"建造"是手段,两者是处于目的一手段关系中的两种分离的活动。这种从表象上看似正确的图式,实际上掩蔽了"栖居"与"建造"的本质关系。"因为建造不只是获得定居的手段和途径,建造本身已经是定居。谁向我们道出此点的呢? 究竟谁给我们一个尺度,让我们去测度定居和建造的本质呢?"[1] 2词源学的考证 海德格尔通过对古高地德语的考证指出:建造(BUAN)的意思就是栖居(WOHNEN),定居意指持留、逗留其实我们追根溯源,在尊重语言本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找到那些最原始的东西。语言是存在本身的又澄明又隐蔽着的到来。" [2]语言在"说","说"又是么意思呢? "也许。作为动词的

稻盛和夫经营哲学

稻盛和夫经营哲学:思维方式决定人生 和经营 在各种的管理学说和思潮纷涌的今天,稻盛经营哲学独秀于林,《活法》一书洛阳纸贵,“珍爱员工”思维日渐主流,这反映出了某种埋藏日久的反思——企业的目的究竟是为股东带来最大价值,还是让员工获得最大幸福?每一位企业经营者越来越难立刻说出答案。现代企业崛起后的数百年,我们第一次发现了它有了返璞归真的可能性。 无论是京瓷跨越半个世纪的成功,还是日航的600天扭亏为盈,都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刻本质是公司上下在稻盛和夫的引领之下,对“作为人,何为正确”这一命题的不断认知、思索和践行。简单说来,是敬天爱人、克己复礼、努力奋斗、诚实良善。无论外界如何纷扰,这一价值观都不为之左右。它并非空穴来风,乃是融合了儒、佛、理和中国古代经典的精髓。稻盛和夫将它们拾起细细打磨,成为当代管理的圭臬。若是未来回顾今日,真正的东方管理学的肇始者乃从稻盛而始。 工作是磨炼灵魂的道场 一定要把心灵打扫干净,把自己的思想变得纯洁。这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的人生和经营。 “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企业经营中最基本的问题。企业家要在企业内部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确立正确的哲学,并不懈努力与员工们共同拥有这种“思维方式”和哲学。这样的话,企业就一定能发展,一定能保持长期的繁荣。同时,我们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性。我们的人生,就由我们的心灵来创造 人生和企业的方程式 从年轻时起,我就想出了一个关于人生和工作结果的方程式,即“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观察许多人的人生,有人幸福,有人痛苦;企业经营亦是如此,有人做得风生水起,有人却怎么也不见起色。如此大的差别究竟从何而来?我从年轻时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结果想出了上述这个方程式。 人们一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取决于个人能力的不同,包括智商、体能等,这些与生俱来的能力决定着人生和事业的成败。事实并非如此。能力或许占了很大的比重,可所持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其实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我毕业于日本的地方大学,绝对不是才能出众的人。为了鼓励自己奋发图强,我不相信只靠能力就能决定人生或经营的成败。不管能力是否出众,只要竭尽全力、一丝不苟地去生活,充满热忱地去生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一定

企业管理三要素(组织、制度、流程)

企业管理三要素:结构 制度 流程 导读:一次和一位年轻的企业总经理共餐,他管理着超过百亿元的生意,大家聊到管理,老总说:管理企业,无非是三个要素:结构、制度、流程。... 一次和一位年轻的企业总经理共餐,他管理着超过百亿元的生意,大家聊到管理,老总说:管理企业,无非是三个要素:结构、制度、流程。能够把纷繁复杂的管理抽象精练到三个词语,高人!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个项目也正是从这三个方面来做的,售前提交了一个框架(结构),售后主要做制度和流程,写制度就像制定法律条文一样,这个项目的内容对我们项目团队来说,是一个尝试。因为这个经历,所以对老总的企业观能够理解。 这位老总所说的结构,我的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框架。比如价值链模型、营销的4P、产供销、供应链的模型等,有很多结构。老总的结构也许和这些并不一致,他有他对企业的理解,以前也有老总说过:管理嘛,就是管人财物,人财物也是一种结构。不能说他们的结构对还是错,那是他们从工作中总结的,适合于他的工作,适合于各自的管理风格,是最有效的。 另一种理解,结构也可以理解为业务模式,业务模式直观理解就是挣钱的方式,例如:有公司自己做品牌,自己生产自己销售;有公司OEM生产,自己销售;有公司只做品牌,让别人生产别人销售;这种商业模式上的特点,也是结构,这种结构对于企业领导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结构不同,制度和流程当然也不同了,结构需要制度和流程支撑细化。流程与制度是纵横交叉关系。光有流程或者光有制度都不完整。制度当然必要,且制度很多,财务工作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采购制度、销售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等;制定制度最怕有漏洞,不完善,这就需要从结构来分析,从结构出发能够分析制度是否制定完善。 流程当然也需要,很多人在一起做事,需要把工作串联起来。制度是针对部门、职位的,而流程则把部门职位的工作串联起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人对于管理有不同的看法,AMT擅长使用战略、组织、流程、绩效、IT这个结构,在我们的方案中,一般从这五个维度分析管理体系。 麦肯锡对企业管理的认识是7S模型,7个以S开头的英文词组,代表7个要素:

现代工程的基本特点及其哲学思考

【哲学研究】 现代工程的基本特点及其哲学思考 李永胜3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西安 710049) 摘 要:工程活动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技术、管理、社会、伦理、生态等多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它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活,建构着新的生活世界。随着人类实践的深入,现代工程活动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例如工程规模的庞大化、系统化、集成化,工程目标的多元化,工程活动的高科技化,工程存在的虚拟化,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力增大。对此,我们必须从哲学层面予以深入思考和理性把握,以便为工程实践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与价值观导航。 关键词:工程;社会;哲学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72(2009)04—0001—09 所谓工程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社会需要,综合利用科学理论(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论等)和各种技术手段,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建构一定的人工世界的活动及其实践成果。工程是直接的现实生产力,它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与必要手段。在现代社会,工程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另一方面,工程建设也带来了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尖锐问题,它产生和引发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的、经济的,更有社会的、人文的和生态的。可以说现代工程活动已远远超出了纯经济、技术的范畴,体现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因此,需要我们从哲学高度予以高度关注与深入思考。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与价值观的统一,是人类生存智慧的集中体现和高度凝结,它可以为工程实践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与价值观导航。由于人类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现代工程活动呈现出一系列崭新的特点,对此要求我们从哲学视角正确认识,准确把握,深刻反思,以便理性地制定积极合理的应对策略,促进和推动工程活动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哲学视野分析,现代工程的基本特点是: 一、工程规模的庞大化、结构复杂化、系统集成化 现代社会,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工程实践的不断发展,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庞大化,结构复杂化,系统集成化。 (一)工程活动是人类一项自觉的、集体协作的、有一定规模的造物活动。尽管工程活动一开始就表现为规模化的造物,然而,近代以来,正是由于专业工程组织及职业工程师的出现,人类变革和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组织管理水平的进步,才使得当代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日益增多,并成为社会的“常态”。考察工程活动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工程活动了。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竞技场和中国古代的大运河都是古代工程的奇观。可是,在古代社会,大型工程建设活动只是当时社会的“暂态”,而分别从事个体劳动才是社会的“常态”。在工程完成后,临时征召的农民和工匠便要 — 1 —  第11卷第4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1No.4 2009年8月 Journal of Eastern L iaon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Aug.2009 3收稿日期:2009-05-11 作者简介:李永胜(1963—),男,陕西华县人,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工程哲学及工程社会学。

企业管理中的道与术

企业管理中的“道”与“术” 笔者曾经接触到一家民营企业,论其人事管理,该企业的老总牢骚满腹。听完该老总的叙述,笔者听懂到了该老总有两大困惑:一是该公司的人员流动频繁,尤其是中层管理几乎是一年一动,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二是企业的人事纠纷频繁,离职的员工与企业打起了维权官司。从该老总的叙述中,不能拿感觉得出该企业在人事管理中出现了严重的缺陷。 笔者为探究其中的原委,与该企业的离职员工进行沟通。几乎无一例外,所有离职员工都对企业有严重的抵触甚至是仇恨情绪。该企业员工离职大致有三种原因:一是企业承诺的奖金未予兑现。二是企业管理制度朝令夕改,管理层无所适从。三是企业内部明争暗斗,人事关系过于复杂。 笔者将与离职员工的沟通结果转述给企业老总。该老总一肚子委屈:“奖金未兑现,那是因为费用超标了。按规定就不应该有将近。至于管理制度的调整,有些制度在执行中,本身就有很多漏洞,不改企业会蒙受损失。我们就几十人的小公司,那有那么复杂的” 笔者不解:“既然如此,怎么离职员工会对公司有一肚子的怨气了” 老总答道:“新劳动法的颁布,企业的人事管理越来越难做了。企业不敢随意开除不合格的员工,甚至不敢处罚有过错的员工。” 笔者问道:“如果企业裁员,又如何进行的呢” 老总回答道:“只能采取迂回政策,把要裁的员工调回厂里;给他们最低工资标准。逼他们辞职。省得有后遗症的发生。我们现在所有员工的基本工资都是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制定的,其余的为效益工资。那些员工不合格的,就让他们拿基本工资,让他们自己走人。省得以后麻烦。” 笔者从该老总的一席话中,找到了该公司员工流动率高,对企业忠诚度低之根源。该企业所采取的人事管理手段不过是“术”,难为“道”也。 所谓“术”不过精于算计,善用手腕之方法。“术”总包含着欺诈,愚弄之意。只能取一时之利,难成王者之道。企业与员工之间,不仅仅是雇佣间的利益关系;更是

易经智慧与企业管理的思维

易经智慧与企业管理的思维 来自北京市工商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平均每年大约有30%的有限责任公司宣告终结。寿命能够超过五年的新办公司,竟然还不到20%的比例!企业的死亡率如此之高,很大程度上是经营管理人员的决策失误。为什么会失误?为什么有的失误事后回想起来显得如此荒唐?原因当然各种各样。这些失误与企业家的决策能力是有直接关系的。企业家如何提高决策能力?学习《易经》就是一条很好的基本途径。通过易经中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的预测,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决策参数,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和准确性。古人云:"不懂易经,就不能为将相"。在当今中国,可以说"不懂易经,就难以从事经营管理。"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具有永恒魅力,其核心就是对世界人类社会等方面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方面,它包含着许多具体的经营策略,涉及了预测、计划、决策、组织、沟通、变通、控制、用人原则等诸多现代管理学中关注的问题。通过易经管理和预测模式,能够把复杂的企业管理模式简单化,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在当代管理界,《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对管理的独到见解,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的管理哲学,韩国巨作《商道》等都体现了对《易经》和道家思想的学习和运用。让更多的企业家

及高层管理人士短时间内理解《易经》思想之精髓,并掌握易学预测方法,不失为当前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解决之道。 目前,国内外众多优秀公司都在运用《易经》的管理理论对企业品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产品规划、高层谈判、决策层团队等方面进行改进。台湾的曾仕强先生更把易经理论指导下的管理方法称为"大易管理"或"中国式管理",由此推出一系列讲座,广受企业和学员好评。很多家企业高层管理者都认为通过学习易经管理,让思维更加立体,多元,丰富,许多原来企业存在的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下就能够找到了症结所在并得以迅速解决。 站在哲学的角度看易经(现存的版本为《周易》),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哲学著作,其中充满了辨证思想和系统思维。对我国社会、文化、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来源于《周易》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以孔孟思想为代表,提倡积极地"入世",强调学以致用,学而优则仕,属于"阳";道家思想以老庄思想为代表,强调保存自己的重要性,这是"避世"的角度,属于"阴"。这"一阳一阴"的思想是一体两面的,如果不保存自己,怎么谈有所作为;在有所作为时,又要不断思考如何保存自己。 《周易》虽然是远古的著作,但后来经过周文王、孔子的修订,使它从一本占卜书,上升成为了一本哲学书。到今天,《周易》的一些哲学思想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思想的一部分,很多日常用语都是从《周易》而来,比如说:错综复杂、否极泰来、乐天知命、无妄之灾、不速之客、三阳开泰、文过饰非、风雷激荡、防微杜渐、自强不息、反目成仇、立竿见影、物极必反等。这些思想影响了我们每个中国人,而我们平常并没有察觉,也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做为"百姓",不知道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高层管理人员,就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古语说:"不知易,不可为将相"。管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因为他们的基础都是对人性的了解,对于现代的管理者,完全可以把易经的哲学思想灵活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来,以开拓我们的思维,指导我们的实践。因此,下面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周易》中的乾坤两卦,希望能给你一些有益的启示。 乾卦 乾:元,亨,利,贞。 无论是老板、管理者、普通员工,每个人都想成功,显然他们对成功的定

孙陶然谈管理的三要素问题

孙陶然谈管理的三要素问题 不掌握科学达不到80分,不掌握艺术达不到100分。没有人生来就懂如何管理,需要专门学习才能掌握,领军人物不能死记硬背管理教条或生搬硬套别人的管理经验,要去构建自己的经营思维模型,设计自己的管理工具,进而建立起自己公司的管理系统。 大公司和小公司的管理差别也很大,有些原则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简单说,小公司的管理者应将注意力放在业务上,亲自抓业务。创业期的小公司,管理的核心是重业务轻管理,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耗子就是好猫。小公司业务突破了才能生存下来,才知道力量向哪个方向使。大企业必须以管理为核心,通过文化管人,通过管人来管事。 我认为创业公司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需要创始人亲力亲为,第二阶段需要创始人身先士卒,第三阶段需要创始人保驾护航,不同阶段的管理重点不同,方法也不同。 我认为对于管理最精辟的总结还是柳传志先生提出的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虽然只有9个字,但直达管理的核心精髓,又有非常强的实战性,越是仔细品味越感觉含义深远。 管理是一个千头万绪的工作,越有经验的管理者越有可能陷入一种混乱:因为有太多要管理的事务让自己抓不住重点,以及太多的管理经验让自己的管理方法顾此失彼。。。。。。在对管理反反复复螺旋式认识之后,我的体会是,公司规模越大业务越复杂,越要围绕管理三要素来展开工作: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用价值观来建班子,用行业认知来定战略,用企业文化来带队伍。

正确授权 战术上应该授权,战略上必须集权,制定战略是领军人物责无旁贷的使命,不能假手于人,也不能下属各个部门自行其是,必须统一于一个公司战略,分头实施。 一个伟大的领军人物必须学会授权,善于授权。授权的核心是: (1)授对人:授权给赵括、马谡结果必然是悲剧。下属谁是将才谁是帅才要分清楚。 (2)授对事:不是所有事都可以授权的,战术问题必须授权,战略问题不能授权。 (3)授对法:不能击鼓传花,自己不懂的授权出去,结果是更不懂。 授权不是要向下转移困难,如果你自己不知道怎么做,下属更不可能知道怎么做,转移问题的结果只能是制造出更多的困难,并且让困难不可控。领导者不能把自己不会做的事授权给下属,也不能把下属不会做的事儿授权给下属,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逃避责任和不负责任。 授权后要管一层看两层,只有了解你下属的下属是如何工作的,目标是如何设定的,你才清楚你的下属能否完成目标。

太极哲学贯穿企业管理

发现:太极哲学贯穿企业管理 恒生资管集团副总裁何伏 管理需要哲学吗?这是必然的!因为,哲学就是明白学。只有明明白白的理解管理,明明白白的懂得管理之真谛,明明白白知道如何使用管理的手段,才有可能做好管理。哲学化管理作为一种揭示了一个被掩盖已久的事实:任何一个组织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的思想和哲学,正是因为有了哲学,才延伸了组织的生命,并有了管理的进一步内涵,正因为如此,哲学化管理是广泛应用的, 企业的不同正在于人的不同,企业的惟一使命是去实践人的这种主体性的自觉。太极管理理念是运用《易经》系统的理论,将太极的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当中,并产生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古往今来,解读《易经》的著作汗牛充栋。然而,当中国术士还在用它占卜问卦时,在遥远的欧洲,科学家们却因它而产生了无数创意的火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根据《易经》的原理发明了二进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从《易经》受到启发,创立了互补性原理,并据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研究《易经》之后,提出了心理学中的同时性原理,并通过易经中的阴和阳,创造了心理学模型中的外向型和内向型思维…… 若干年的东风西渐之后,国人渐渐认识到《易经》的科学价值,并开始拂去蒙于之上的尘埃,对其进行科学解读。在管理学界,学者们纷纷致力于挖掘《易经》中的管理智慧——知名哲学家成中英从中推导出了中国管理哲学的C理论;台湾学者曾仕强据此总结出了中国式管理的方法……。前辈们多将重点放在对管理现象的阐释上,在此将太极、八卦、阴阳等这些看起来玄而又玄的东西变成可操作的模型,用以指导企业运营。 《易经》是什么?对于国人来说,它似乎是一本无字天书,能通晓者少之又少。但它又是万种学科的集成著作,“物理学家说它是关于物理的理论;数学家说它是本质数学的模型;天文学家说它是天体运行的规律;生物学家说它是破解生命的密码;命象占卜家说它是占筮预测的起源……”对于易经的内容,各家的理解也自有不同。有人认为它仅指《周易》,另外一些人认为它既包含了《周易》,又包含了《易传》,还包含了《连山易》、《归藏易》。这些都是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于《易经》的偏颇理解。《易经》中的“系辞”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也就是说:“易是万物的一种形象,一种象征的描述。”而所谓经,是指经典,《易经》也就是“易的经典”,是自古至今关于“易”的所有知识体系的大乘集合的经典,它不单单指一本书或者几本著作,而是一个复杂、庞大而又完备的智慧学术系统,这个系统能阐释万物的变化与发展。传说伏義制“后天卦”、周文王演“后天卦”,历史上孔子著《易传》,朱熹则对《易经》进行了理学的发展……可见,《易经》并非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也并非僵化的理论,而是随着时间的演进不断丰富全面、包罗万象的体系。 在继承和总结前人先哲的智慧成果以及发展和创新现代精英的思想理论的情况下,将《易经》的内容定义划分为三大部分:先天易、后天易和阴阳易。“先天”是指宇宙万物还没有形成以前,即世间的一切尚在酝酿的起始阶段。宇宙万物的生化和自然规律的形成,是不以人的意志存在或转移的,而这个时期,万物变化和自然现象所反映折射出来的“变易状态”,或者说对于自然规律或现象的模拟、认识所得的“易”,就是“先天易”的概念。这部分“易”多来源于上古传说,已无证可考。而后天是指宇宙万物开始形成以后,世间的一切已经处于发展阶段。自从人类出现以后,地球表层的运动变化受到了人类的干预,人类利用自然与社会的规律再加以能动地改造自然与社会,这个阶段,人类对社会的政治、经济规律的现象的模拟、认识所得的“易”,就是“后天易”的概念,这部分“易”的来源基本是有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生态风险问题.pdf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和尖锐冲突问题被人们称之为“生态问题”并获得了全球性关注。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的结构性破坏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造成的、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被称之为生态危机和风险。人们为了解决并消除这种危机和风险,建立了许多国际性组织,出版了数千种期刊,召开会议并起草各种呼吁书和宣言。然而,迄今为止,生态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甚至可以说它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由于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支持地球生命系统运转的生态环境已经被严重破坏,维持人类生存的一些重要自然资源也几近枯竭。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汹涌,具有很强隐蔽性的生态风险日益变得可见并在全球范围内弥散,呈现出无间断性和常态化,并不时地转化为其他形式的风险和危机。生态风险引起了国家、民族、种族之间的争端,甚至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国际冲突,导致争夺资源和能源的全面战争。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这种生态风险已经演变成了人类的生存危机。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中,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理论,是马克思哲学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是在历史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获得对历史的新理解的,正是意识到了历史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中介,历史唯物主义才突破了狭义的“历史理论”的界限而获得了“世界观”的意义。历史作为人类活动的时间性过程性的表征,历史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的哲学反对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对立或者统一,它既没有简单地把历史归并于自然也没有绝对地把自然溶化于历史,而是以科学的实践观点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结构和历史情势。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论当然没有也不可能提供当今生态风险问题的全部答案,但马克思在深入研究当时的土壤肥力退化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及其裂缝的理论,其中蕴藏着我们可以用以探究当代生态风险问题的思想智慧。以当代生态风险问题激活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当代性的阐释和重构,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全球风险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有的现实关怀。 二、马克思哲学视阈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思维的确立。 近代以降,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方式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首先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在人与自然彼此分离并抽象对立的两极中解释二者的关系,因而无论是思辨的唯心主义还是直观的唯物主义都没有正确说明二者的关系及其对破解人类历史之谜的意义。通过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实践论变革,马克思把人的生存、生产实践活动作为阐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基础、出发点和思维原则,确立了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思维。马克思指出:“在一个学究教授看来,人对自然的关系首先并不是实践的即以活动为基础的关系,而是理论的关系……人处在一种对作为满足他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但是,人们决不是首先‘处在这种对外界物的理论关系中’。正如任何动物一样,他们首先是要吃、喝等等,也就是说,并不‘处在’某种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他们是从生产开始的。)”[1](P405)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考察中,重要的不是先从认识上把人与自然的概念抽象出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而是要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P55)只是在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中并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才生发出了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其他关系。正是在人的生存、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实践活动内在矛盾的社会历史性展开才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具有了重大意义。马克思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置于一切问题的首位,把它作为研究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基础。“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界的关系。”[3](P11)对于人与自然关系这个事实,马克思主张“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3](P11)进行考察。在马克思看来,人不是孤零零地独自存在着,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的活动是对象性活动。因而,“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呼入一切自然力的人 ”[4](P105)必然处于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原初性关联表明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映照,人与自然是内在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在这个整体内才成为问题并可以理解、认识和干预。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构成的动态有机整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绝非抽象的对立或者和谐,而是包含着复杂的辩证结构,始终在冲突与协调相交织的矛盾中发展变化。在与人的对象性关系中,自然既有先在性、实在性、基础性,又有属人性、社会性、历史性。一方面,自然环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进化,才为高级生命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本身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具有永恒的、不可或缺的意义。因而必须承认自然环境及其内在规律对于人的先在性、实在性和基础性。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4](P56)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4](P92),“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6](P107)。另一方面,通过人的社会历史性的生存和生产实践活动的中介,对人来说的先在的自然、外部自然界就不断地转化为人化的自然界和历史的自然。在马克思看来,“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4](P116)。“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

道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

道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 道家管理思想是在最近几年风行起来的,主要是从老子的著作中挖掘和提取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价值的观点,结合管理的原理而发展出的一整套全新的管理思想。主要包括细节管理、宽容型管理、水性企业、人尽其才等。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现代企业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综合实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不断地从古代文著中挖掘管理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现状而言,其还未能完全适应现代经济全球化等大环境的发展需要,仍然需要借道家管理之剑指向自身之疾,从而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壮大。 一、道家管理思想的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道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价值逐步得到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和学界的高度重视。它是研究老子管理思想的直接材料,被德、英、日、前苏联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出版。现如今在国内,老子的道家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的产物,以及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关注,对老子哲学的研究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无论做哲学解读还是进行综合诠释,乃至进行考古学与古文献学的最新论证,都进行得卓有成效。与此同时,也有人对道藏进行整理,对道教史进行研究,以至对仙道思想进行阐述等等,可以说是研究方法多样,研究硕果累累。 (一)道家管理思想的实质 道家管理思想的实质就是“无为而治”,那何谓“无为而治”呢?在我看来,这一命题是由三部分组成。首先,人道来源于天道。道家的“无为而治”是从老子的大道论引申出来的重要的管理思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作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道”,是自然运行、无虚妄、无偏执、无妄为、无思念,“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这就是道的“无为”本性。但是,宇宙天地万物,其中包括地球和地球上的人类、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等,又都是由“道”演化出来的,并且是由“道”主宰的,这又是“道”的“无不为”本性。实际上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为”与“无为”的辩证统一。其次,正因为如此,由道而派生的天地万物也是“莫之命而常自然”、“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最后,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应用于治人、治国与管理企业,就必然引出“无为而治”的管理科学思想。企业管理既不妄为亦不强为,遂能走向成功。 从现代企业管理角度看,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包涵如下三层意义。

(管理知识)太极思维模式在企业管理中的思考最全版

(管理知识)太极思维模式在企业管理中的思考

太极思维模式在企业管理中的思考 顾兆熊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中国哲学的根本是壹幅太极图。 太极即阴阳。 宇宙有天地;人有男女。动物有公母;植物有雌雄;天象有日月;地有高山流水,统而言之阴阳。太极原理: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任何事物的独立存在都是壹个太极模式。 壹个企业的独立存在也是壹个太极模式。 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认识企业管理,即是研究企业管理之道。 何为道?道的名词首先出现于老子《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可见道是壹种象。这种惚兮恍兮的似乎很难把握。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这种象。 俩个恋人,情深意切之至,含情脉脉。 壹首精彩的乐曲奏毕,全场鸦雀无声。 久别重逢的亲人,相见的那瞬间。 此时无声胜有声,语言道断。 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研究企业管理中的含情脉脉,语言道断,就是太极思维模式。 对太极图的理解,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从实用角度上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太极图是俩条相互追逐的阴阳鱼组成。俩条鱼的眼可见作是阴神和阳神,阴中壹点阳,阳中壹点阴。 阴阳不是简单的迭加,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不是1+1=2,而是1+1=3。 俩神相博不求自得。得什么?壹种新的物质。男女结合得子,氧氢结合得水。万众壹心,黄土变

成金。黄土变金,质的飞跃。 新中国建立以来,有关企业管理的文章可说是汗牛充栋,但很少有人把企业管理问题放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也就不能建立壹个完整的企业管理体系,为国民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柱。 中国有句古话,“道无术而不行”。这就是具体和本质之间的不二。勉强理解既包含又有区别,既统壹又不全等。 我们且把企业管理的种种规章制度,谓之为术。我们当下探讨壹下企业管理之道,对企业管理之道作壹番思考。 思考可免除文章题目形式的束缚。 思考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这似乎更能接近于道。 爱情壹个永恒的主题。 爱情演绎了古今往来壹个个动人的故事:美满的,悲壮的,神话的,鬼怪的,万物皆有情。 故事的主人公永远是男人和女人,更抽象地说阴阳的故事。 企业的故事,相形之下,苍白、平淡、无奇、形影相吊。 企业的故事壹个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爱情的魅力在壹个“情”。 我们的产品,应该是壹首动人的小诗。 我们的产品,应该是凝固的音乐。 我们的产品,应该是流动的情感。 让我们走进壹个新的时空,调整我们的思维。 孙子兵法:“道者,全民和上同意,故能够和之死,能够和之生而不畏危。” 也就是说,壹个企业首先全体人员必须有壹个共同的信念,为此信念上下壹致能够为它而献身。可见孙子说的道是壹种信念,是壹种精神。为什么孙子兵法把它放在首篇,作为纲领提出?商场

团队管理三要素一

团队管理三要素 一、目标一致也就是思想要统一 没有目标的人,就是帮别人实现目标的人。不做准备的人,就是准备失败的人;不做计划的人,就是准备计划失败的人。只要当事者的思想不统一、意识跟不上(不主动、不想干)。再好的措施也得不到好的执行。“思想统一”不是喊口号,更不是遇到问题就退缩,而是共同面对问题、共同解决问题、齐心协力完成目标任务的最大保障。所以要想带好一个团队首先要把部门目标与公司(组织)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落实到团队每个成员头上,并毫不怀疑的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家的精力、激情集中到一起共同前进。没有目标的团队只能是一群散兵游勇,没有目标的管理就是“背老儿走路那里天黑那里歇。” 二、激发人的潜能 1、善于尊重,管理者要学会尊重部下、热情帮助部下,奉献你的赞美,要主动关心下属的工作和生活,比如下属过生日号召(形成制度化)全体团队人员每人主动送上祝福卡片或其他礼物,让团队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归属和爱的存在…… 2、善于倾听,管理者要经常认真倾听部下的意见、想法并善于正面引导,要与下属交朋友,通过沟通了解下属对将来个人发展的打算,尽己所能满足其需求,倾听部下的苦闷,

做好一个被宣泄的对象,当下属对工作和前途感到渺茫时主动进行安慰和开导,帮助他消除顾虑和压力……; 3、善于授权,管理者要在明确的目标要求下,让下属有能力与权力去做事并对结果负责,但授权要注意监控,当下属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不足时要言传身教提升下属的操作和管理能力…… 4、善于激励,激励就是力量,激励可以诱之以利,也可以惧之以害,但是最有威力的激励是改变心态。一个人不断成长的关键是改变心态、紧跟时代、融合公司。(经常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消极负面的状态)。要以结果为导向,要善于引导下属将思想、注意力集中于光明的目标前景(结果)。 5、树立标杆,一个团队中成员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管理者不但要帮助能力弱、业绩差的“短板”成员来提升整个团队的业绩,更要注重培养工作业绩、学习意识等各项综合表现突出的下属把他们树为标杆,在例会中介绍推广他们的优秀业绩和成功经验以带动整个团队更好的士气。 6、创建学习氛围。学习最主要的是静下心来去除浮躁,一个人从来心都静不下来,哪有智慧? 人在焦躁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往往是错误的。一个不愿意成长的领导是没有未来的,毛泽东那么伟大的人,在离开人世的最后24个小时还让秘书读书给他听,邓小平说过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作业截止日期为6月5日) 案例简介一.阿里巴巴简介在以《白娘子传奇》闻名的江南杭城,坐落着两个气质与这座城市极不搭调的楼层。这个富有“攻击性”的空间——淘宝,迫使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女人之一,eBay总裁惠特曼放弃了亲自角逐中国互联网市场的欲望。与其气质一脉相承的,还有附近华星时代广场和创业大厦的9个楼层——支付宝和阿里巴巴。2007年伊始,“支付宝”宣布对“非淘宝”商家收取技术服务费。锋芒毕露背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小个子领袖——马云,因超凡的个人魅力,他被公众供奉于“神坛”已经有好多年。阿里巴巴集团始于1999年创办的阿里巴巴网站,它是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平台,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大个人拍卖网站。阿里巴巴的发展,可追溯到其创始人创办的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网站——中国黄页。而1997年;1999年加盟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开发外经贸部官方站点及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也是其重要的里程碑。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是由曾担任英语教师的马云为首的18人,于1999年在中国杭州创立,他们相信互联网能够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让小企业通过创新与科技扩展业务,并在参与国内或全球市场竞争时处于更有利的位置。阿里巴巴集团经营多项业务,另外也从关联公司的业务和服务中取得经营商业生态系统上的支援。业务和关联公司的业务包括:淘宝网、天猫、聚划算、全球速卖通、阿里巴巴国际交易市场、1688、阿里妈妈、阿里云、蚂蚁金服、菜鸟网络等。 二.阿里巴巴企业文化阿里巴巴集团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里巴巴的愿景:分享数据的第一平台;幸福指数最高的企业;活102年;阿里巴巴集团拥有大量市场资料及统计数据,为履行我们对中小企的承诺,我们正努力成为第一家为全部用户免费提供市场数据的企业,希望让他们通过分析数据,掌握市场先机,继而调整策略,扩展业务。同时希望成为员工幸福指数最高的企业,并成为一家“活102年”的企业,横跨三个世纪(阿里巴巴于1999年成立)。阿里巴巴的价值观:阿里坚持“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阿里巴巴集团有六个核心价值观,是阿里企业文化的基石和公司DNA的重要部分。该六个核心价值观为: 1.客户第一:客户是衣食父母。(1)尊重他人,随时随地维护阿里巴巴形象;(2)微笑面对投诉和受到的委屈,积极主动地在工作中为客户解决问题;(3)与客户交流过程中,即使不是自己的责任,也不推诿;(4)站在客户的立场思考问题,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客户和公司都满意;(5)具有超前服务意识,防患于未然。 2.拥抱变化——迎接变化,勇于创新。(1)适应公司的日常变化,不抱怨;(2)面对变化,理性对待,充分沟通,诚意配合;(3)对变化产生的困难和挫折,能自我调整,并正面影响和带动同事;(4)在工作中有前瞻意识,建立新方法、新思路;(5)创造变化,并带来绩效突破性地提高。 3.团队合作——共享共担,平凡人做非凡事。(1)积极融入团队,乐于接受同事的帮助,配合团队完成工作;(2)决策前积极发表建设性意见,充分参与团队讨论;决策后,无论个人是否有异议,必须从言行上完全予以支持;(3)积极主动分享业务知识和经验;主动给予同事必要的帮助;善于利用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和困难;(4)善于和不同类型的同事合作,不将个人喜好带入工作,充分体现“对事不对人”的原则;(5)有主人翁意识,积极正面地影响团队,改善团队士气和氛围。 4.诚信——诚实正直,言行坦荡。(1)诚实正直,表里如一;(2)通过正确的渠道和流程,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批评意见的同时能提出相应建议,直言有讳;(3)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不背后不负责任地议论事和人,并能正面引导,对于任何意见和反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并及时改正;(5)对损害公司利益的不诚信行为正确有效地制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