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练习

一、为下列加粗的词注音

胡龁()无以,则王()乎彼恶()知之褊()小

予忖度()之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莅()中国商贾()皆藏于市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此惟救死而恐不赡()殆()有甚焉

二、重点实词解释

1、无以,则王乎?()

2、保民而王()

3、莫之能御也()

4、若无罪而就死地()

5、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6、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7、齐国虽褊小()

8、彼恶知之()

9、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10、牛羊何择焉() 11、是以君子远庖厨也()12、王说()13、于我心有戚戚焉()14、有复于王者曰()

15、百姓之不见保() 16、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17、挟太山以超北海()18、为长者折枝() 19、刑于寡妻() 20、以御家邦()

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2、权,然后知轻重()23、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2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25、朝秦楚() 26、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27、犹缘木而求鱼也() 28、盖亦反其本矣()

29、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3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31、吾惛() 32、我虽不敏()

33、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3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35、俯足以畜妻子() 36、故民之从之也轻() 37、此惟救死而恐不赡()38、树之以桑() 39、五十者可以衣帛()40、谨庠序之教()

41、申之以孝悌之义()() 4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爱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2、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

任重道远(《论语?泰伯》)()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3、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 )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 ( )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 )

四、虚词归类,标明词性或语法作用

1、之臣未之闻也()牛何之?()

以羊易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然然,诚有百姓者也()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五、句式理解

1、下列句子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甚矣,汝之不惠。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王坐于堂上。 C.若是其甚与? D.牛何之?

2、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数之以桑。B.臣未之闻也。C.何以异?D.何由知吾可也?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吾何快于是? C.裹以帷幕。D.未之有也?

六、翻译下列句子: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3、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5、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6、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参考答案一、hé wàng wūbiǎn cǔn duóbǒ lìgǔhūn shàn dài

二、1、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仁政以统一天下 2、安定,安抚 3、阻挡,抵挡 4、走向 5、换;知道 6、本来7、狭小 8、疑问代词,怎么 9、怜悯,痛惜 10、区别 11、疏远,不接近 12、通“悦”,高兴 13、由于切合本意而感到心动,意思是有所领悟 14、禀告 15、被 16、表现 17、跳过 18、通“肢”,肢体19、通“型”,典范,用作动词,做榜样 20、治理 2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22、名词作动词,用秤称轻重 23、难道;使受危害24、还是 25、使朝见 26、统治;中原 27、攀登 28、通“返”,回到 29、通“途”,道路 30、憎恨,怨恨;同“诉”,申诉 31、糊涂 32、聪慧 33、名词作动词,处罚;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34、规定 35、养活36、轻易,容易 37、足够38、名词作动词,种植39、穿 40、重视 41、反复说明;尊敬兄长 42、通“斑”

三、1、爱吝惜/ 吝惜/ 爱护/ 爱护/ 喜爱、喜欢/ 爱惜

2、道述说、谈论/ 说、讲 / 道义、道理 / 路、道路/ 取道,名词作动词

3、明明亮 /清楚、明白/视力/ 贤明的

四、1、代词,齐桓晋文之事/动词,往/代词,牛/助词,的 2、一般用作谓语,“对或这样”的意思/连词“那么”/ 用与形容词词尾意为“……的样子”

五、1、C(例句为主谓倒置;A项为宾语前置;B项为介词短语后置;C项为主谓倒置;D项为宾语前置。)

2、A(A项为介词短语后置;B、C、D均为宾语前置。)

3、D(A、B、C三项均为介词短语后置;D项为宾语前置。)

六、1、孔子这一类人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2、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

3、这到底是个什么想法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

4、尊重自己的长辈,推己及人也尊重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推己及人也去爱护人家的孩子。那么,要统一天下便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5、这样说来,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

6、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然后要求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

7、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

8、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出现在道路上了。

《齐桓晋文之事》巩固练习

一、一、基础巩固

1.选出加粗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衅钟(xìn)胡龁(hé) B.彼恶知之(wū)无以,则王(wànɡ)

C.放辟邪侈(bì)便嬖(piánbì)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shàn)予忖度之(cù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2)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3)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4)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现象。

(1)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2)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4)盖亦反其本矣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德何如,则可以王矣(2)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3)然后从而刑之(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莫之能御(2)百姓之不见保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未之有也

6.请指出下面的内容分别概括为什么成语。

(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一、1.B

2.(1)吝惜(2)统治(3)陷害(4)憎恨

3.(1)“刑”通“型”,做榜样。

(2)“涂”通“途”,道路。

(3)“罔”通“网”,陷害。

(4)“盖”通“盍”,何不。

4.(1)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统一天下”。

(2)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3)刑,名词活用作动词,“处罚”。

(4)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

5.(1)宾语前置(2)被动句(3)状语后置(4)宾语前置

6.(1)明察秋毫(2)缘木求鱼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凶:收成不好

B、填然鼓之鼓:战鼓

C、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学校

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教导

(2)与“直不百步耳”的“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与“寡人之於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4)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5)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说明什么道理?

答:

B、A、

C、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了。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说明移民种粟皆非为国治本之策,只有施行仁政才是为国治本之策。

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8题。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开皇(隋文帝年号)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道衡为司吏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隋书?李文博传》)

1、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知:了解。

B、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典:经典。

C、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延:邀请。

D、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下考:指下等的考核。

2、比较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开皇中,为羽骑尉②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

③道衡为司吏大夫④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

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不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红色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

┗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

A、两个“恒”字相同,两个“虽”字也相同

B、两个“恒”字不同,两个“虽”字相同

C、两个“恒”字相同,两个“虽”字不同

D、两个“恒”字不同,两个“虽”字也不同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文博“性贞介鲠直”的一组是()

①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②守道居贫,晏如也。③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④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

⑤瞽直疾恶,不知忌讳。⑥唯文博不改其操。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吏部侍郎薛道衡让李文博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并让他观察自己如何做事,在选用官吏的事情上听取李文博的评论。

B、李文博能保持清高的操守,不胡乱地交往宾客,自己又能用礼法处治坏人,所以人们都很敬畏他。

C、李文博虽明了古今治政得失,然而没有一般官吏的办事才干,调出做县丞,几年不升迁,后薛道衡遇到他,才让他做了从事。

D、房玄龄的话引起了李文博的强烈感慨,并尖锐地指出朝廷混乱的现实,认为应当从根本上治理朝政。附参考答案、简析及译文

1、B(“典”应作“主管”讲。)

2、C(①句中的“为”是“作为”之义,属动词;②句中的“为”是“被”之义,属介词,此句是“为……所……”被动句式;③句中的“为”是“作为”之义,属动词;④句中的“为”是“做(事)”之义,属动词。因而只有C 项正确。)

3、C(两个“恒”都当“常常”讲;而两个“虽”的意义和用法则不同,前一个“虽”是“虽然”之义,是表转折的连词;后一个“虽”是“即使”之义是表假设的连词。因而只有C项正确。)

4、D(①句是说李文博好学熟知治乱、忠臣烈士之事,③句也是写他熟知治乱之事,④句是写房玄龄对李文博遭遇的同情。只有②⑤⑥句才全是表现其“性贞介鲠直”的话。)

5、B(B项中“自己又能用礼法处治坏人”是不合文意的,原文为“恒以礼法自处”,是“常常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之意。)

[译文]博陵人李文博,性情坚定耿直,好学不倦。每次读书读到国家治乱、政治得失和忠诚之臣、建立功业之士,未尝不反复诵读体会。隋文帝开皇年间,作羽骑尉之官,特别被更部侍郎薛道衡了解,常常让他在厅堂帷幕中翻阅经史一类书籍,并让他观察自己做事。如果遇到治理政务方面的好事,就让他抄写记录;如果选用官吏疏漏谬误,就托付他来评论。薛道衡每次听到他的话,没有不高兴地听从它们的。后来李文博在秘书内省值班负责,主管校对典籍,他坚守正道,过着贫苦生活,心情很安定。虽然衣食缺少甚至断了接续,可是保持清高的操守更加勉励。不随便地交往宾客,常常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同辈人没有谁不敬畏他。薛道衡知道他贫困,常邀请他到自己家中,供应他财物。李文博商讨古今治理政务得失,像在手掌上指出它们一样,然而没有当官吏的才干。他逐渐升为校书郎,后来调出动朝廷作县丞,于是得到了下等的考核,几年不升调。薛道衡为司吏大夫,在东都(洛阳)尚书省遇到了他,很感叹同情他。于是向皇帝上书让他作尚书省从事之官。在洛阳时,他曾到房玄龄那里去,房玄龄在大道上送别他。房玄龄对他说:“您生平有高尚的志向,只做正直之事,现在您已经当上了尚书省从事,所以应该合乎平素的心愿了。近来贬斥邪恶褒奖良善,做这样的事有多少呢?”李文博于是举起手臂高声说:“要使水流清就一定使源头洁净,要使树梢直必须使根部端正。现在政治源头混乱,即使每天免除十个贪赃郡守之官,又能起什么作用!”他为人耿直憎恨邪恶,不知避忌某些言语举动,都是这类事情。在这时朝政渐渐败坏,官员们有很多贪赃

受贿,只有李文博不改变他的操守。评论的人因此很尊重他。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

知识要点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检测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0.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4、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学习知识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题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检测 一、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2)王说,曰:“诗云……”(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4)为长者折枝(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6)皆欲赴愬于王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盖亦反其本矣(9)是罔民也 (10)独何与(11)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二、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无以,则王乎 2、欲辟土地,朝秦楚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5、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7、权,然后知轻重 8、树之以桑 9、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0、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11、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12、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14、是罔民也 15、老者衣帛食肉 三、判断特殊句式 1、臣未之闻也 2、莫之能御也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牛何之 5、一羽之不举 6、夫子之谓也 7、易之以羊 8、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9、百姓之不见保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申之以孝悌之义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1、保.民而王 2、若.无罪而就.死地 3、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4、彼恶.知之 5、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6、无伤.也 7、夫子之谓 ..也 8、牛羊何择.焉 9、吾何爱.一牛 10、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11、不识有诸. 11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12、俯足以畜.妻子 1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14、奚.暇治.礼义哉 15、苟无恒心 .. 1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17、他人有心,予忖度 ..之度,然后知长短 18、便嬖 ..不足使令于前与. 19、其.若是,孰.能御之 20、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21、苟.无恒心,放辟邪侈 .... 22、谨庠序 ..之义 23、我虽不敏. 24、是.乃.仁术也...之教,申之以孝悌 五、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3、吾何快于是吾惛,不能进于是 4、俯足以畜妻子 5、然后从而刑之六.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 1、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其若是,孰能御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2、抑抑王兴甲兵抑为彩色不足视于目与 3、乃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夫我乃行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家祭无忘告乃翁 4、是是心足以王矣无伤也,是乃仁术 5、者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6、为为长者折枝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否,吾不为是也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7、之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鸡豚狗彘之畜臣未之闻也 莫之能御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归纳 一、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 2、以小易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牲畜,大牲畜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作动词,称一称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二、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 4、牛何之(牛之何)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 6、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 7、何以异以何异 8、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主谓倒装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 归纳(全)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四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鲁教版《齐桓晋文之事》复习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要求】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 2、熟练背诵,并写对字形 【高考链接】 1、(2015浙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D .力不赡.耳 赡:足够 (此为救死而恐不赡) 2、五亩之宅,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014山东) 3、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见闻者 (2014浙江) 4、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民殣于道璐 (2014天津) 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2013湖南)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寡人之于国也》)(2014济南三月模拟) 答案:1、正确 3、——的人/定后标 4、 不同:到/在 5、相同,转折 【复习内容】 一、明通假 ⑴无以. ,则王乎( ) ⑵王说.( ) ⑶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 ⑷刑.于寡妻( ) ⑸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⑹盖.亦反. 其本矣( ) ⑺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 ⑻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愬.于王( ) ⑼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 ) 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二、辨古今 ⑴夫我乃行之, 反而.. 求之 古义: 今义:连词, 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 ⑵此心之所以.. 合于王者 古义: 今义:连词,表结果。 ⑶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义: ⑷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古义: 今义:①副词。表示事情达到某种程度:试题很简单,你不至于不及格吧?②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文章写得很通畅,至于生动,是进一步的要求。 ⑸声音.. 不足听于耳与 古义: ⑹莅中国.. 而抚四夷也 古义: 三、懂活用 ⑴无以,则王.乎/则可以王.矣/保民而王. /是心足以王.矣/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 ⑵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 ) ⑶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老者衣.帛食肉( ) ⑷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6)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 (8)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10)以一.服八.( ) (1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 (12)欲辟土地,朝. 秦楚( )

齐桓晋文之事

18、《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 2.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 (三)德育目理解文中阐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四)美育目标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以及善设机巧,引人人彀,先纵后擒,用比喻说理,论辩是非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2.邦国的主权在民。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5.用人以民意为准。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 思考: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 原文欣赏《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

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

【K12学习】《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四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明以(之)教我 5、及(之)陷于罪 6、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 4、牛何之(牛之何)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 6、舆薪之不见舆薪见 7、何以异 以何 8、未之有也之 状语后置 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古今异义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2、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4、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5、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18《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 2.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 (三)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阐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四)美育目标 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以及善设机巧,引人人彀,先纵后擒,用比喻说理,论辩是非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孟子(前372—前30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 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题日是编者加的:齐恒,即齐恒公(?一前643),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君。晋文,即晋文公(前697—前628),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君。齐公、晋文公均在春秋五霸之列。 二、字词梳理 (1)齐宣王(?一前301):名辟疆,战国时期齐国国君。 (2)无以,则王乎: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无以,不得已。以,同“已”,停止。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保民:安民,养民。 (4)胡龁:人名,齐宜王的近臣。 (5)何之:到哪里?之,往。 (6)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 (7)舍之:放了它。舍,释放。 (8)觳觫:恐惧战栗的样子。 (9)就:走向。 (10)以羊易之:用羊米替换它(指牛)。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 (11)诸:“之乎”的合音词。 (12)爱:吝惜。舍不得。 (13)诚有百姓者:的确这样(对我有误解)的百姓。 (14)褊小:狭小。 (15)异:对……感到奇怪。 (16)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17)隐:痛惜,哀怜。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孟子及《孟子》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 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孟子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说理技巧。 【典题引路】 与“寡人之於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答案及解析 C(例句和C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A、到B、比D、在) 【知识积累】 1、为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胡龁.( hé)无以,则王.(wàng )乎彼恶.(wū)知之褊.( biǎn )小 予忖度 ..( pián bì)不足使令于前莅.( lì)中国..( cǔn duó)之便嬖 商贾.(gǔ)皆藏于市吾惛.(hūn)不能进于是矣此惟救死而恐不赡.(shàn)殆.( dài )有甚焉 2、通假字 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 王说说通悦,高兴 刑于寡妻刑通型,做榜样 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 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是罔民也罔通网,这里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跑来申诉 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3、古今异义 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此心之所以 ..合于王者所以:……的原因 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至于 ..兄弟至于:到了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儿女 莅中国 ..而抚四夷也中国:中原地区 然则小固不可以 ..敌大可以:可以凭借 然后从而 ..刑之从而:跟随着 4 、词类活用 无以,则王乎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形容词作动词,敬爱;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现象、理解性默写、重点句翻译习题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及答案【普高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说明:精心整理了四个方面的习题——文学常识、重点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理解性默写、重点句子翻译,通过练习夯实基础。【习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劝说放弃,采纳“”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异、善于的写作特点。二)文言现象积累: 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无以,则王乎: ②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 ③王说: 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⑤刑于寡妻: 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⑦盖亦反其本矣: 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⑨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⑩是罔民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 ①吾何爱一牛: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③至于兄弟: 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⑤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⑥然后从而刑之: 3、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②无以,则王乎: ③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⑤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⑥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 ⑦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 ⑧刑于寡妻: ⑨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⑩轻暖不足于体与:

?危士臣: ?朝秦楚: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寡固不可以敌众: ?弱固不可以敌强: ?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 ?树之以桑: ?谨庠序之教: 4、一词多义 ①道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唯恐道途显晦,……: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道芷阳间行: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②之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牛何之: (3)臣闻之胡龁曰: ③舍 (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 (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④诚(1)诚有百姓者: (2)是诚何心也: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楚诚能绝齐,……: 5、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 ①是乃仁术也: ②是罔民也: ③百姓之不见保: ④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⑤何由知吾可也: ⑥将以(之)衅钟: ⑦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⑧莫之能御也: ⑨及(其)陷于罪: ⑩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是诚不能也: ?臣未之闻也: ?牛何之: ?夫子之谓也: ?是折枝之类也: ?未之有也: ?王坐于堂上: ?构怨于诸侯: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然则一羽之不举: ?夫子之谓也: ?树之以桑:

2019-2020学年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知识模块梳理训练(二)齐桓晋文之事

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知识模块梳理训练(二) 齐桓晋文之事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褊小(biǎn)庖厨(páo) 侃大山(kǎn)陈词滥调(làn) B.忖度(dù)鞭笞(chī) 闭门羹(gēng)沐猴而冠(guàn) C.商贾(gǔ)庠序(xiáng) 碍面子(ài)卓有成效(zhuó) D.浸渍(zì)赡养(shàn) 孺子牛(rú)瞠目结舌(chēng)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为长者折枝 B.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盖亦反箕本矣 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罔民而可为也 3、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敏:聪慧 B.百亩之由,勿夺其时夺:夺取 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说明 D.奚暇治礼义哉治:讲求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得闻与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B.王坐于堂上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D.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臣未之闻也 B.莫之能御也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臣闻之胡龁曰 6、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但孟子意在劝说齐宣王行仁政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B.当齐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盂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齐宣王探究“王道”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C.孟子引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齐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但这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 D.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7、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的一组是( ) 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无以,则王乎? ③然则废衅钟与? ④不识有诸? ⑤是心足以王矣。 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 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桌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齐有三驺子。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驺衍,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真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是以驺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手齐、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太王去邠。此包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圆凿,其能入乎?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闲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駢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务:致力,专力从事 B.以鼓琴干威王干:冒犯 C.身亲往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D.亡国乱君相属属:接连

齐桓晋文之事写作特点

二、结构层次 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 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 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 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 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 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 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 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 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 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 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 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 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 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 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 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2019最新】《齐桓晋文之事》阅读答案-精选word文档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齐桓晋文之事》阅读答案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齐桓晋文之事》 主备人:谭金燕张俊芳审核人:赵宗生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 2、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0分) 实词 1.保民而王安定,安抚 2.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 3、挟太山以超北海跳过 4.以羊易之换 5、俯足以畜妻子养活. 6.莅中国而抚四夷临,统治 7.犹缘木求鱼也攀登 8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做官的人 9.天下之欲疾其君者憎恨,怨恨 10.是故明君制民之产规定 11然后驱而之善往,走向 12.故民之从之也轻轻易,容易 13.奚暇治礼义哉讲求 1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失,耽误 15.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说明 16、宜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应该 虚词 1、然则废衅钟与既然这样,那么 2、诚有百姓者的确,确实3、即不忍其觳觫就是 4、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疑问代词,怎么 5、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本来 6、物皆然,心为甚厉害,严重 7、夫我乃行之这样

三、一词多义(15分) 1、诸 (1)不识有诸之乎(2)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之于 (3)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众 2、其 (1)齐集有其一其中的(2)其若是,孰能御之如果 (3)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大概 3、度 (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揣测)(2)度,然后知长短(测量) (3)王请度之(考虑,思考)(4)度我至军中(估计,推测) (5)猿猱欲度愁攀援(渡过)(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4、之 (1)牛何之/然后驱而之善(动词,到…… ) (2)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代词,这) (3)故民之从之也轻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舆薪之不见(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5)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7)顷之,烟炎张天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译) 5、为(1)是不为也(动词,做) (2)何辞为(句末语气助词,表示反诘) (3)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动词,变成) (5)为长者折枝(介词,向)(6)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

(完整word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四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