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注会会计疑难问题解答

注会会计疑难问题解答

注会会计疑难问题解答
注会会计疑难问题解答

注会会计疑难问题解答

1.免税合并与应税合并的区分

(1)应税合并

被合并企业:按照公允价值转让和处置资产,并缴纳所得税

合并企业:接受被合并企业的资产,计税基础为公允价值

同一控制会计处理:按账面价值核算,产生递延所得税

非同一控制会计处理:按公允价值核算,不产生递延所得税

(2)免税合并

合并企业:接受被合并企业的资产,计税基础为原账面价值

被合并企业:不缴纳所得税

同一控制会计处理:按账面价值核算,不产生递延所得税

非同一控制会计处理:按公允价值核算,产生递延所得税

2.为什么新准则规定:生产车间用固定资产发生的日常修理费用也应计入管理费用,而不计入制造费用?

理解:日常修理费用一般金额较小,故准则规定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若生产车间用固定资产发生的日常修理费用计入制造费用,最终是分配计入了产品成本,这属于资本化了,与准则一直强调的费用化相矛盾。

3.结合2008年考题,为什么员工培训费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而专业人员服务费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理解:《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八条明确规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买价、进口关税等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而员工培训费比较笼统,包括很多,如新员工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工作方法培训等等,它不属于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故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4.为什么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计提减值?

理解:如果投资性房地产是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其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了当期利润表,该类投资性房地产就不需要计提减值了。因为其公允价值就反映了它当前的价值。不管是公允价值上升还是下降,都已经在账上反映,故不需要再计提减值。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类似。

5.为什么可收回金额的确定采用“孰高”原则?

理解:采用“孰高”原则是依据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经济决策确定的。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说明。

比如甲企业现在有一设备账面价值是100万元,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80万元,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70万元,则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80万元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70万元都是设备可以在市场上得到的价格。甲企业如果现在将其出售可以获得80万元,如果将来出售折现可以获得70万元,那么甲企业在决策上就会选择现在出售获得80万元的经济利益。则这项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就是80万元(较高者),所以取值时要采用“孰高”的原则,而不是采用“孰低”原则。从同一个时点来看,哪种方式创造的经济利益大,企业就会选择这种取得较高经济利益的方式。

6.计算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时,为什么处置费用不包括财务费用和所得税费用?

理解:处置费用,是指可以直接归属于资产处置的增量成本,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但不包括财务费用和所得税费用。因为后续在讲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也不包括这两个方面,比如折现率一定是税前折现率。在计算时,要求这两个指标保持一致。

7.为什么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计提的减值以后期间不得转回?

理解:简单回顾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的脉络:

(1)1993年搞市场化的会计改革,仅对一项资产(应收账款)计提减值准备,在0.3%~0.5%的范围内计提减值准备。即企业在计提坏账准备时,最多只能计提0.5%,职业判断的空间很小。后来发现,如果准则作出了非常规范化的要求,可能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比如企业的应收账款为1000万元,已经判断有600万元很难收回,计提坏账准

例取消。

(2)1998年搞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时,增加了3项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此阶段所有计提的比例都取消了,计提多少由企业自行判断。

(3)2001年我国又增加了另外的4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委托贷款。此时变成了8项准备,计提准备的范围在逐步扩大,而没有规定具体计提的比例,所以每一次范围的扩大都会引起市场极大的关注。如果减值计提得不准确,对报表就会出现颠覆性的影响。事实也是如此。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04年南方证券出现问题。南方证券有两大并列第一的股东,一个是上海汽车,一个是首创股份,两者投资额均为3.96亿,投资比例完全一样,最后南方证券出现问题时,两个公司对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上海汽车计提了100%的坏账准备,首创股份计提了15%的坏账准备,两者相差85%,数据相差较大。到底谁是正确的?这个案例集中告诉我们,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如果给一个确定的比例,它可能不符合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但若把这个比例拿掉,让企业自己去做职业判断,也可能出现更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今天依然存在。

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减值以后期间不得转回主要是为了监管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的转回来调节利润的现象。

8.资产组减值进行分配后,抵减后的各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得低于以下三者之中最高者:

(1)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如可确定的);

(2)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如可确定的);

(3)零。

如何理解?

理解:如果某项资产已经知道了它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或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此时应按单项计提减值。不得低于以下三者中的最高者体现的就是单项资产计提减值后的账面价值不得低于其可收回金额。但是为什么又要将该单项资产放在资产组中呢?因为其他单项资产不能离开该单项资产。如果其他单项资产都能离开该单项资产,都可以确定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那么它们就不需要作为一个资产组了,直接按单项资产计提减值即可。

分析:为什么三者中有个零?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可能是个负数,这个规定告诉我们计提资产减值后,不能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变为一个负数,最多减记至0。比如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计提了1200万元的减值,这是不可以的。

第一项和第二项就是计算可收回金额比较的两个数据,再加上一个零。

9.为什么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处置时需要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

理解:准则这样规定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为了更好的核算投资产生的收益,从整个业务过程来看,即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后续计量、处置整个过程来看,只有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才真实反映了该项业务的损益;二是因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一个过渡性科目,平时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都是不确定的,随时都有增加或减少的可能。太不稳定,如果直接确认收益,容易造成报表的不真实。但是在该项投资处置后,这项投资产生的收益就已经确定了,所以这时将一直在过渡性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核算的金额转出,转到投资收益中,这时的金额才是真正的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和“投资收益”科目都属于损益类科目,期末余额都应转入“本年利润”科目,所以这笔结转的分录并不影响当期损益。

若交易性金融资产跨期才出售,在上期期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余额已转入本年利润科目,无余额,即使是这样,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仍应将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金额转入投资收益科目,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和“投资收益”科目都属于损益类科目,期末余额都应转入“本年利润”科目,所以这笔结转的分录并不影响当期损益。

相关疑问:

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期末要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那么这个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账户不是已经平了么,最后处置时候再结转到投资收益的话那么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账户借方不是会多出来?会不会重复结转?

【理解】如果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导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有余额,则在期末的时候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即可,另外投资收益也是要转入本年利润的,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的分录最终对损益的影响为0。

不会重复结转的,举个例子,比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金额是10: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

贷:本年利润10

第二年如果处置: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

贷:投资收益10

借:本年利润1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

借:投资收益10

贷:本年利润10

所以最终对损益的影响都是0。

②期末(资产负债表日)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个期末是指什么时候。

【理解】这个期末(资产负债表日)有可能是指月末、季度末、半年末、年末。在考试时是否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看题中条件,题中给出了发生变动的条件了才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③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账面余额有什么区别

【理解】账面余额可以理解为是总账科目的余额,而账面价值=相关资产总账科目余额-其所有备抵科目余额。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没有备抵科目,因此其账面价值等于账面余额。

拓展:一般只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有账面净值的说法

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无形资产账面净值=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延伸:

同理,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在处置时,也应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其他业务成本。

10.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

(1)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

(2)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

(3)已出租的建筑物

注意: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建筑物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为什么?

理解:建筑物是由一砖一瓦组成的,本身不具有太多的增值价值。值钱的实际是土地,如北京三环、四环等地理位置,土地的价格相当昂贵,而偏远的郊区土地价格就相对低一些。所以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属于投资性房地产,而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建筑物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11.为什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权益(资本公积)而不是计入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理解:新准则对与金融资产的分类,基本完全借鉴了国际国会计准则。国计准则中对于各项金融资产的处理方式,也充分体现了各项金融资产的特点,或者说不同金融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其会计处理方式也不一样。

将证券投资放入“持有至到期投资”类别,一般是基于长期投资策略,而放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策略,则主要以赚取短期交易回报为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投资策略简单来说可理解为介乎两者之间。也就是说,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企业为短期获利而作出的投资,因此其公允价值必须要如数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并非为短期获利,但又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因此其正常的公允价值变动就允许先计入权益,只有当处置时才影响损益;但是如果公允价值大幅下跌不影响损益,又会对投资者产生误导,因此准则规定此时要计提减值准备,计入损益;“持有至到期投资”由于是企业意图长期持有的,其价值短期的增减变动对企业没有多大意义,因此不予反映。综上,可以看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其会计处理的方式区别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因此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权益也就可以理解了。

12.四类金融资产计提减值的问题

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而且其公允价值变动已经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中反映了,故不计提减值准备。其他三类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要计提减值准备。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是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为什么就要计提减值准备?

理解:这需要从两个角度考虑:(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但是公允价值的变动没有计入当期损益,

资产是非流动资产,持有时间较长,公允价值的变动和减值准备的计提有区分的问题。它的减值强调价值暂时不会恢复,而且出现的是严重的下跌。

13.为什么可供出售权益工具的减值不得通过损益转回,而可供出售债务工具的减值可以通过损益转回?

理解:权益工具一般指股票,股票的市价随时在发生变化,为了避免人为操纵利润,故准则规定减值不得通过损益转回,而是通过权益转回。而债务工具一般指债券,价格一般比较稳定,故减值可以通过损益转回。

14.从会计理论角度理解长期股权投资中逆流、顺流交易的本质

理解:权益法实际上就是简化的合并报表,它已经把对被投资单位的关系看作是一个整体了,只不过没有像合并财务报表那样作全方位的合并和汇总。这里面的很多思想实际上已经体现了合并的思想。权益法不符合法律理念,但是权益法的核算是英美法系中实质重于形式要求的具体体现。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虽然《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并没有将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下不赘述)纳入合并范围,但是本质上,通过权益法核算后,联营企业净资产和净利润中归属于投资企业的份额已经通过计入投资企业会计报表的形式计入了投资企业所属集团的合并报表,这种“计入”与子公司并入合并报表不同,区别在于,后者是通过资产、负债的方式加入合并报表,而前者是以净资产和净利润的方式“潜入”合并报表。既然如此,那么联营企业之间交易产生的“内部未实现损益”理所当然也应该抵销,否则就会虚增资产或利润,并且抵销的原理跟母子公司抵销的原理基本一致,但是有两点不一样:首先,不管持股比例是多少,子公司是全额进入合并报表的,而联营企业只是部分进入合并报表,因此需要视情况乘以持股比例;其次,由于子公司是以资产、负债的形式进入合并报表的,抵销时应将母公司的报表项目和子公司的报表项目抵销,而联营企业报表项目并未进入合并报表,因此,“抵销”的时候不能“抵销”联营企业报表项目,只能抵销其对投资方的影响,因此,这就不能称之为“抵销”,只能是“调整”。理解了这个问题,我们就很快能理解顺流、逆流交易下编制合并报表时的这两个调整分录。下面举例说明:

顺流交易下的调整:假设A公司拥有一个联营企业B公司(持股比例为30%)和一个子公司C公司。A公司将100万元的存货以12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B公司,期末B公司未将该存货对外出售。A公司出售给B公司存货这一事项产生的内部未实现损益在A公司个别报表上体现为收入120万元和成本100万元的差额,在B公司报表上体现为存货,根据上述分析,该项存货形式是不直接进入合并报表的,无法像母子公司那样抵销,因此只能调整该交易对A公司的影响,而这个影响,就是A公司确认的成本、收入和A公司在按照B公司实现的净利润确认投资收益时少确认的投资收益6万元(20×30%)。因此调整分录就应该按照持股比例调整收入、成本和投资收益。

逆流交易下的调整:假设A公司拥有一个联营企业B公司(持股比例为30%)和一个子公司C公司。B公司将100万元的存货以12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A公司,期末A公司未将该存货对外出售。B公司出售给A公司存货这一事项产生的内部未实现损益在B公司个别报表上体现为净利润20万元并通过权益法核算进入A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同时在A公司报表上直接体现为存货,根据上述分析,该项存货已经随A公司报表进入了合并报表,其携带的内部未实现损益6(20×30%)万元可以“抵销”,即“调整”减少存货的账面价值6万元。

15.会计年度和折旧年度不一致时加速折旧法的运用(双倍法下有简单做法)

在采用日历年度制下,会计年度指从1月1日至当年的12月31日,而折旧年度是从开始计提折旧起,连续12个月的一段期间。在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时,先按照加速折旧法的具体计算方法计算出年折旧额,这里的年是指折旧年度,然后按照12个月平均,再根据当期所经历的日历时间,确定本年度的折旧费用,而这里的年是指会计年度。

在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时,如果会计年度和折旧年度一致,那么只要按照公式,很好计算,但如果会计年度和折旧年度不一致,那么在按照会计年度计提折旧时,应以怎样的思路来核算?

下面就该问题以实例分析的形式做一简单介绍:

【例题1】一企业于2003年4月1日购入固定资产原价为30万元,估计使用年限4年,估计净残值为零,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则第一年度折旧额为30×4/10=12(万元)。这12万元是指从2003年5月至2004年4月共计12个月应计提的折旧额,是折旧年度的概念;而2003年度应计提的折旧额应为12×8/12=8(万元),是会计年度的概念。同样道理,2004年折旧额(会计年度)的计算应为:第一年度折旧额由2004年负担的部分(12×4/12)+第二年度折旧额由2004年负担的部分(30×3/10×8/12)=10(万元)。

以后年度的计算依次类推。

例题1中讲解的是年数总和法,我们再来看看双倍余额递减法:

200元,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各个会计年度需要计提的折旧。

分析:本题采用的是双倍余额递减法,虽然折旧的具体计提方法和上面例1年数总和法有差异,但处理思路是相通的。

本题中,折旧年度和会计年度不同。第一个折旧年度应该计提的折旧为20000×40%,第二个折旧年度应该计提的折旧为20000×(1-40%)×40%,而企业2002年计提折旧包括第一个折旧年度的9个月和第二个折旧年度的3个月,以此类推……所以:

2001年应提折旧=20000×40%×3/12=2000(元);

2002年应提折旧=20000×40%×9/12+(20000-8000)×40%×3/12=7200(元);

2003年应提折旧=(20000-8000)×40%×9/12+(20000-8000-4800)×40%×3/12=3600+720=4320(元);

在双倍余额递减法下,最后两年是按直线法来计提折旧的,本题中固定资产的使用期是5年,2001年9月购入,从2001年10月份开始计提折旧,到期日是2006年9月份底,最后两个折旧年度是2004年的10月份到2005年的9月份和2005年的10月份到2006年的9月份,所以:

2004年应提折旧=(20000-8000-4800)×40%×9/12+(20000-8000-4800-2880-200)÷2×(3/12)=2160+515=2675(元);

2005年应提折旧=(20000-8000-4800-2880-200)÷2=2060(元);

2006年应提折旧=(20000-8000-4800-2880-200)÷2×(9/12)=1545(元)。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会计年度和折旧年度时间不一致的情况下,折旧计算难度加大了,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基本的思路就是先以折旧年度为期间,计算每一折旧年度应计提的折旧额,然后再按照每一个会计年度所具体涵盖的期间段来分析计算相应会计年度的折旧额。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准确计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当期损益,进而影响到企业净利润的核算,对报表使用者阅读和理解会计报表有重大意义,所以企业在计提折旧费用时务必要严谨认真。

双倍余额递减法下此类情况还有一种简单方法:

不分段计算的思路:接例题2,2002年应计提的折旧=(20000-2000)×40%=7200(元),2003年应计提的折旧=(20000-2000-7200)×40%=4320(元),与分段计算的结果完全一样。

注意:在会计年度与折旧年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双倍余额递减法可以不分段计算折旧(因为每年的折旧率相等),但年数总和法必须分段计算(因为每年的折旧率不等)。

16.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原理

承租人采用实际利率法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每期分摊确认的融资费用是用期初“应付本金余额”乘以融资费用分摊率来计算的。这里的“应付本金余额”即尚未支付的最低租赁付款额中的本金部分。应付本金没有单设科目核算,是承租人最低租赁付款额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在“长期应付款”中。应付本金余额通过计算得出:本期末应付本金余额=本期初应付本金余额-本期应付本金减少额=本期初应付本金余额-(本期支付的租金-本期确认的融资费用)其中:各期确认的融资费用采用实际利率法时,本期确认的融资费用=本期初应付本金余额×融资费用分摊率。由于应付本金余额随着租金的支付而逐渐减少,所以在租金支付期内,各期确认的融资费用是逐渐减少的。在期初先付租金的情况下,期初应付本金余额是指扣除了当期期初支付的租金后的余额。

17.如何把握企业接受无偿划拨的土地使用权的处理

理解:按照旧准则的规定,其因成本无法可靠计量,故不作为无形资产入账。在土地使用权对外转让时,企业需要交纳一定的土地出让金,根据补交的土地出让金确认为无形资产。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企业接受无偿划拨的土地使用权应属于政府补助。根据政府补助准则的规定,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18.哪些资产减值可以转回,哪些不可以转回?

理解:考虑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资产发生减值后,一方面价值回升的可能性比较小,属于永久性的减值;另一方面从会计信息的谨慎性要求考虑,为了避免确认资产重估增值和操纵利润,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以前期间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处置、出售、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换出、在债务重组抵偿债务时,才可以予以转出。

(1)资产减值涉及的资产范围: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

井及相关设施)和商誉等。

(2)资产减值不涉及的资产范围:存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金融资产等。

适用于资产减值准则的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不适用于资产减值准则的资产除了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准备在提取以后不允许转回外其余资产的减值准备一般都允许转回。

19.为什么做这样的规定:非投资性房地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公允价值模式下,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反之,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性房地产转为非投资性房地产时,公允价值模式下,不论公允价值是否高于账面价值;差额均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投资改自用

借:固定资产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借或贷: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借或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差=转换日公允价值-转换日账面价值=转换日公允价值-上年末公允价值=不超过12个月期间内的涨跌价

(2)自用改投资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借差)

贷:固定资产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差)

理解:这是为了防止上市公司虚增利润。上市公司为了维持股票市价,为了不被证监会停牌,经常会有调高利润的动机。自用转投资,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可能高出账面价值巨大的差额,因为自用房地产可能是10年、20年前购建的,当时的市价很低,经过一二十年的涨价,房地产的市价可能翻了好几倍。上市公司完全可能在需要调高利润的时候,把自用房地产转为出租。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再把它转换回来,为了堵住这个口子,所以会计准则规定,转换收益不能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计入资本公积。

当然,如果企业把这栋楼卖掉,那么原来计入资本公积的差额可以转为收益。比如说,甲企业2009年年末把这栋办公楼卖掉,那么,卖楼的时候要把资本公积6000万转为其他业务利润。但任何一家企业不可能天天卖楼,所以卖楼的操作空间就很小了。

20.待执行合同变为亏损合同,如何作出是否执行合同的决策

理解:待执行合同变为亏损合同,存在标的资产的情况:要决定是执行合同还是不执行合同,就要比较二者的损失谁小。计算不执行合同的损失时,应综合考虑标的资产出售获得的净利或者标的资产存在的减值。

例如:下面的情况该怎么决策(下面的情况都是待执行合同变为亏损合同,存在标的资产)

(1)执行合同损失1200万,不执行合同违约金720,标的资产按市价出售净利2400万。

这种情况下,执行合同损失1200万,不执行合同的违约金损失=720万,退出合同(即不执行合同)的最低净成本=720-2400=-1680万元,即能盈利1680万元,应该选择不执行合同。标的资产未发生减值,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企业应将不执行合同的违约金损失确认为预计负债。

借:营业外支出720

贷:预计负债720

(2)执行合同损失1200万,不执行合同违约金720,标的资产按市价计算减值为300万。

这种情况下,执行合同损失1200万,不执行合同的违约金损失=720万,退出合同的最低净成本=720+300=1020万,应该选择不执行合同。

因存在标的资产,且发生了减值,先对标的资产计提跌价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300

再确认违约金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720

贷:预计负债720

(3)执行合同损失1200万,不执行合同违约金720,标的资产按市价计算减值为600万。

这种情况下,执行合同损失1200万,不执行合同的违约金损失=720万元,退出合同的最低净成本=支付的违约金按照市价计提的减值不执行合同的损失=720 600=1320万,应该选择执行合同。

因存在标的资产,且发生了减值,应对标的资产计提跌价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1200

贷:存货跌价准备1200

21.为什么提取盈余公积属于调整事项,其他利润分配事项属于非调整事项?

理解:按照公司法规定,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即会计上所说的法定盈余公积)。因此,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本质上是企业的法定义务,是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义务,满足日后调整事项的定义,只不过当时没有计算出净利润而没有提取,所以日后期间真正提取时,应作为日后调整事项来处理。

股东大会宣告利润分配方案(下面的解释为准则讲解原文):

资产负债表日后,企业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拟分配或经审议批准宣告发放股利或利润的行为,并不会致使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形成现时义务,因此虽然发生该事项可导致企业负有支付股利或利润的义务,但支付义务在资产负债表日尚不存在,不应该调整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报告,因此,该事项为非调整事项。

22.企业所得税税率变动时应如何处理?

理解: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当所得税税率变动时,应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账户的余额。若税率调高,应该调增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账户原有方向的余额;若税率调低,应该调减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账户原有方向的余额。

例如,调整前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余额在借方,调增余额时,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调低税率时,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调整前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余额在贷方,调增税率时,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调低税率时,借记“递延所得税负债”。

从另一方面讲,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余额=累计发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累计发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

23.在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金额时,坏账准备业务应如何调整?

理解: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增值税销项税额-在建工程领用产品计算的增值税销项税额)-本期增加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赊销业务的主营业务收入以及增值税)+本期减少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或-)特殊调整项目

A.当期计提的坏账准备,如果题目给定的是报表数字时,则作减项处理,如果题目给定是账户(科目余额表)数字时,则不作处理。由于报表中的应收账款金额是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即已经减去了计提的坏账准备了,而账户余额指的是应收账款余额,没有减去坏账准备的金额。所以如果题目中给定的是报表数字(即应收账款账面价值),那么此时的应收账款金额中已经减去了坏账准备,即在计算“销售商品、接受劳务所收到的现金”中已经加上了应收账款的减少了。但是计提的坏账准备借方是管理费用,不是现金类科目,即没有实际收到现金,应该减去的。如果是账户数字,即应收账款中不包括坏账准备的金额,即在计算“销售商品、接受劳务所收到的现金”时没有加上计提坏账而减少的应收账款金额,所以也就不用处理了。

B.当期实际发生坏账损失,如果题目给定的是报表数字时,则不作处理。如果题目给定的是账户(科目余额表)数字时,则作减项处理。实际发生坏账的会计分录是借记坏账准备,贷记应收账款科目,即如果给的是报表数字的,此会计分录对应收账款账面价值是没有影响的,所以在计算“销售商品、接受劳务所收到的现金”时也就不必加上也不必减去了。如果是账户数字的,即该会计分录中的贷方应收账款已经使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减少了,即在计算“销售商品、接受劳务所收到的现金”时已经加上了该应收账款的减少,但是这笔分录的借方不是现金类科目,即没有实际收到现金,所以是不应该加上的,故应该调减。

C.收回已核销的坏账准备,如果题目给定的是报表数字时,则不作处理。如果题目给定的是账户(科目余额表)数字

记应收账款科目。如果给的是报表数字,则第一笔分录不影响应收账款账面价值,第二笔分录贷方的应收账款减少了,已经在计算“销售商品、接受劳务所收到的现金”时加上了,而且这笔分录的借方就是现金类科目,即应该加上的。所以就不必处理了。如果给的是账户余额,从这两笔分录中可以看出,第一笔分录借方和第二笔分录贷方的应收账款没有在应收账款余额中反映,即在计算“销售商品、接受劳务所收到的现金”时没有加上,但是从第二笔分录中可以看出,实际上就是收到了现金,所以应该将其加回的。

2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汇兑损益如何处理?

理解:对于外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言,若为可供出售货币性项目(债券投资),产生的汇兑损益应计入财务费用;若为可供出售权益工具(股权投资),产生的汇兑损益应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

25.“工程施工”、“工程结算”科目具体核算的内容是什么?在报表中如何列示?

理解:

工程施工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建造承包商)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和合同毛利。

二、本科目可按建造合同,分别”合同成本”,“间接费用”,“合同毛利”进行明细核算。

三、工程施工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进行合同建造时发生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以及施工现场材料的二次搬运费,生产工具和用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临时设施折旧费等其他直接费用,借记本科目(合同成本),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等科目。发生的施工,生产单位管理人员职工薪酬,固定资产折旧费,财产保险费,工程保修费,排污费等间接费用,借记本科目(间接费用),贷记“累计折旧”,“银行存款”等科目。

期(月)末,将间接费用分配计入有关合同成本,借记本科目(合同成本),贷记本科目(间接费用)。

(二)确认合同收入,合同费用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本科目(合同毛利)。

(三)合同完工时,应将本科目余额与相关工程施工合同的”工程结算”科目对冲,借记“工程结算”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完工的建造合同成本和合同毛利。

工程结算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建造承包商)根据建造合同约定向业主办理结算的累计金额。

二、本科目可按建造合同进行明细核算。

三、企业向业主办理工程价款结算,按应结算的金额,借记“应收账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合同完工时,应将本科目余额与相关工程施工合同的”工程施工”科目对冲,借记本科目,贷记“工程施工”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完工建造合同已办理结算的累计金额。

期末,工程施工与工程结算科目的余额之差,若为正,表示已完工尚未结算款,在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列示;若为负,表示已结算尚未完工工程,在资产负债表的预收款项项目中列示。

26.与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现金流属于经营活动还是投资活动?

理解:根据财政部的会计准则讲解,投资性房地产的租金收入应该计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中的“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中,而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净额应该计入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中的“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中,购买投资性房地产所支付的现金应该计入投资活动“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中。

28.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计算摊余成本时为什么不考虑公允价值暂时性变动的影响,而要考虑计提减值的影响?

理解:

解释1:这是准则的规定。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而公允价值的暂时性变动不属于上述内容。

解释2:摊余成本简单讲就是对方企业占用本企业的资金,而公允价值变动并不是对方企业占用本企业的资金。

解释3:摊余成本是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而公允价值的暂时性变动并不影响未来现金流,因此不需要考虑此因素。

29.接受捐赠的会计处理

理解: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第8条企业接受的捐赠和债务豁免,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符合确认条件的,通常应当确认为当期收益。如果接受控股股东或控股股东的子公司直接或间接的捐赠,从经济实质上判断属于控股股东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应作为权益性交易,相关利得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

对于控股股东和子公司之间的捐赠,从经济实质上判断,这种行为属于控股股东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应作为权益性交易,相关利得计入“资本公积”科目,这就从财务角度遏止了关联企业之间的利润操纵。分录是:

借: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

贷:资本公积

其他捐赠业务,计入营业外收入:

借: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等

贷:营业外收入

30.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

税法规定的8种视同销售情况:

①货物交付他人代销;

认收入)

②销售代销货物;

(受托方的处理,按收取的手续费确认收入)

③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至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

(不确认收入)

④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借:在建工程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⑤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⑥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借:应付股利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⑦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应付职工薪酬处,“企业以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提供给职工的,相关收入的确认、销售成本的结转和相关税费的处理,与正常商品销售相同”】

⑧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借:营业外支出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总结】以上8种情况中,第③、④、⑧种情况不确认收入,其他的情况都要确认收入。

31.售后租回的税务处理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3号规定,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是指承租方以融资为目的将资产出售给经批准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后,又将该项资产从该融资租赁企业租回的行为。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时,资产所有权以及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报酬和风险并未完全转移。

根据现行增值税和营业税有关规定,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的行为,不属于增值税和营业税征收范围,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

根据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及有关收入确定规定,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人出售资产的行为,不确认为销售收入,对融资性租赁的资产,仍按承租人出售前原账面价值作为计税基础计提折旧。租赁期间,承租人支付的属于融资利息的部分,作为企业财务费用在税前扣除。本文件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此前因与本公告规定不一致而已征的税款予以退税。

32.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理(2011年会计教材变化)

企业正在建造或开发过程中将用于出租的建筑物如何核算:

借:投资性房地产——在建

贷:银行存款等

建造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借:投资性房地产

若企业购入土地时,持有意图就非常明确,准备在土地上建造房屋,建成后即对外出租。则购入的土地使用权应直接作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而不是作为无形资产。那么在房屋建造期间,土地使用权是否摊销?摊销额计入哪里?

理解:按照教材125页的讲解,企业对某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改扩建等再开发且近来仍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在再开发期间应继续将其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再开发期间不计提折旧或摊销。所以,上述土地使用权不计提摊销。

整体的核算过程:

购入土地使用权时:

借:投资性房地产——在建——土地使用权

贷:银行存款等

在土地上建造房屋,房屋建造期间:

借:投资性房地产——在建——办公楼等

贷:银行存款等

房屋建造完工时:

(成本模式)

借:投资性房地产

贷:投资性房地产——在建——土地使用权

——办公楼等

以后期间按期计提折旧或摊销。

(公允价值模式)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贷:投资性房地产——在建——土地使用权

——办公楼等

后续期间确认公允价值变动金额。

33.内部交易抵销时的所得税费用是否调整净利润

理解:理论上要考虑所得税的调整,具体做题时看题目条件。如果题目给出所得税税率等相关条件,则需要考虑所得税的调整;如果题目条件明确“不考虑所得税因素”,则净利润调整时不考虑所得税。

【注意】(1)对子公司净利润进行调整时,抵消内部债权计提的坏账准备对应的“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不调整净利润,资产减值损失对应的所得税费用的抵消也不调整净利润。

(2)关于内部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抵销,有笔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

投资收益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这里的内部债权债务抵销分录产生了差额,借方计入投资收益项目,贷方计入财务费用项目,这里的差额不调整子公司的净利润,因为它不是以资产形式体现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

34.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处理

理解:分离交易可转债的三大特征之一:捆绑发行,交易分开。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一种复合产品,其中包括公司债和认股权证。捆绑发行意味着出售给同一投资者,分离交易可转债发行后,公司债券和认股权证分别在交易所债券市场和权证市场交易,债券到期偿还本金,可以带来稳定的利息;认股权证内含持有人可以行使买卖股份的权利,且行使此权利可以给持有人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具有内在经济价值。认股权证可以在不同投资者之间实现转让,具有流通性。

也就是说,应付债券部分与认股权证部分是分开核算的。认股权证行权时,增加股本和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应付债券在到期时偿还本金和利息,需要结转其账面价值,在到期前不会有债转股的处理,这里的应付债券完全是债务性质的,没有股权性质。

35.利得与其他综合收益

可转债的权益成份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属于利得,但不属于其他综合收益。

利得的定义。它与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类似,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确认费用时也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也属于利得(教材196页有讲解)。

其他综合收益之所以在利润表中反映,是因为它体现的是潜在的收益,比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属于利得,在资产处置时,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相应转出至投资收益。此时收益真正得到了实现。

而可转债转股时,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了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并未形成真正的损益,所以不属于其他综合收益。

注意不是所有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都属于其他综合收益。比如,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可转债的权益成份。

36.关于2011年教材P462第4点的分析总结

理解:需要在工作底稿中编制的抵消分录是:

借:股本(1500+900×10%)

资本公积4500(合并日A公司非流动资产公允价比账面价高出的价值)

盈余公积(6000+17100×10%)

未分配利润(15000+42000×10%)

商誉3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30000

少数股东权益6000(60000×10%)

这里需要注意三个问题的理解:

第一,理解这个问题的角度一定是合并后报告主体的角度,即合并报表这个集团角度。在这个集团中,最终的控制方是甲(即B企业的原股东),并且这个合并的实质是B合并了A,那么合并后的报告主体实质上就是B(也等同于B 的原股东),那么在合并报表中的少数股东也就是B的原股东中未参与股权交换的那10%的股东,那么少数股东权益就一定是B企业合并前的净资产的10%,本题中就是6000万元。

这个角度很关键,否则这个问题就很难理解。

第二,B的合并成本计算问题。对于反向购买中合并成本的计算结合国际准则有多种方式,不同方法下计算的合并成本也有比较大的差异,主要的有模拟增发法、放弃权益法和购入资产法这三种。我国准则在这个问题上实际上采用的是模拟增发法,这个方法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优点是容易计算,缺点是由于B公司属于非上市公司,其股价往往是根据双方协商的换股比例来折算的,也就不能反映其真实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在计算B公司需要模拟增发的普通股股数时,900×90%/[(900×90%×A公司的换股比例)/(900×90%×A公司的换股比例+A公司的原股数)]-900×90%,简化后可以发现,B公司需要模拟增发的普通股股数实际上就是:A公司的原股数/A公司的换股比例,即1500/2=750万股,也就是与“股权交换比例90%”无关。综上分析,只要A公司的换股比例不变,那么不管是100%、90%还是80%,只要构成了反向购买,则在我国准则目前所采用的模拟增发法计算合并成本的前提下,B的合并成本(即长期股权投资)是确定的。(这也就解释了教材后面假设90%的情况下为什么合并成本与100%情况下一样的问题)

第三,商誉的确定问题。根据反向购买中合并报表的编制原则(教材P509的2中的第(2)条),我们知道A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应当全部抵消掉,所以不管什么情况下,反向购买编制的合并报表中确定的商誉就应当是固定不变的。(这也就解释了教材后面假设90%的情况下为什么商誉与100%情况下一样的问题)

37.教材例25-4的理解

教材【例25-4】接【例25-3】,甲公司20×1年1月1日以定向增发普通股票的方式,购买持有A公司70%的股权。甲公司对A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为29 500万元,甲公司购买日编制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合并商誉4 300万元。

甲公司和A公司20×1年12月31日个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如表25-13.表25-14和表25-15所示。(教材498-501页)

A公司在购买日股东权益总额为32 000万元,其中股本为20 000万元、资本公积为8 000万元、盈余公积为1 20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2 800万元。A公司购买日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3 920万元、公允价值为3 820万元;存货的账面价值为20 000万元、公允价值为21 100万元;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8 000万元、公允价值为21 000万元。

A公司20×1年12月31日股东权益总额为38 000万元,其中股本为20 000万元、资本公积为8 000万元、盈余公积为3 20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6 800万元。A公司20×1年全年实现净利润10 500万元,A公司当年提取盈余公积

估确认的坏账已核销;购买日发生评估增值的存货,当年已全部实现对外销售;购买日固定资产原价评估增值系公司用办公楼增值,该办公楼采用的折旧方法为年限平均法,该办公楼剩余折旧年限为20年,假定该办公楼评估增值在未来20年内平均摊销。

1.甲公司20×1年年末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相关项目计算如下:

『正确答案』

A公司本年净利润=10 500+[100(购买日应收账款公允价值减值的实现而调减资产减值损失)-1 100(购买日存货公允价值增值的实现而调增营业成本)-150(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增值计算的折旧而调增管理费用)] =9 350(万元)

提示:对于此处应收账款对净利润调整的理解:

个别报表中购买日应收账款3 920万元,截至20×1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按购买日评估确认的金额3820万元收回,也就是发生了100万的坏账,在个别报表中已经针对该坏账进行核销,最终会导致增加资产减值损失100万;但是站在合并报表角度,该应收账款价值为3 820万,而并非3 920万,按照3 820万元收回,并未发生减值,故不需要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所以需要调增被投资单位净利润100万。

150万元系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增值3 000万元按剩余折旧年限摊销。

A公司本年年末未分配利润=2 800(年初)+9 350-2 000(提取盈余公积)-4 500(分派股利)=5 650(万元)甲公司本年投资A公司的投资收益=9 350×70%

=6 545(万元)

甲公司本年年末对A公司长期股权投资=29 500 +6 545-4 500(分派股利)×70%

=32 895(万元)

2.甲公司20×1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进行如下调整抵消处理:

(1)按公允价值对A公司财务报表项目进行调整。根据购买日A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A公司相关公允价值变动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及资本公积项目。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其调整分录如下:借:存货 1 100 ①

固定资产 3 000

贷:应收账款100

资本公积 4 000

因购买日A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对A公司本年净利润的影响,调整A公司年初未分配利润及相关项目。之所以进行这一调整,是由于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是按其资产、负债的原账面价值为基础编制的,其当期计算的净利润也是其资产、负债的原账面价值为基础计算的结果,而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存在差额的资产或负债,在经营过程中因使用、销售或偿付而实现其公允价值,其实现的公允价值对子公司当期净利润的影响需要在净利润计算中予以反映。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其调整分录如下:

借:营业成本 1 100 ②

管理费用150

应收账款100

贷:存货 1 100

固定资产150

资产减值损失100

(2)按照权益法对甲公司财务报表项目进行调整。……(后面的抵销分录略)

问题:(1)此处,购买日应收账款公允价值减值的实现为什么是调增净利润,怎么理解?

(解答)这里其实是对于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处理的差异调整,个别报表中的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3820

资产减值损失100

贷:应收账款3920

而合并报表角度的处理应该为:

借:银行存款3820

贷:应收账款3820

所以需要调整:

贷:资产减值损失100

所以这里需要调整增加净利润100.

(2)如果实际收到的应收账款是3920元,3700元,分别应该怎么处理?用分录演示一下。

(解答)如果实际收到的金额为3920,则应调增净利润100,而如果实际收到3700,则也应调增净利润100。

【分析】如果实际收到的金额为3920:

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处理应该是

借:银行存款3920

贷:应收账款3820

应收账款——坏账准备100【差额调整坏账准备】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100【应收账款消失,那么与该应收账款相关的坏账准备也应该转回】

贷:资产减值损失100

所以应调增净利润100万元。

【分析】如果实际收到3700:

个别财务报表中的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3700

坏账准备220

贷:应收账款3920

然后补提坏账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220

贷:坏账准备220

而合并财务报表中应有的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3700

应收账款——坏账准备120

贷:应收账款3820

然后补提坏账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120

贷:应收账款——坏账准备120

对比可以发现,个别报表多计提了资产减值损失和坏账准备100,所以需要在合并财务报表中转回,即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100

贷:资产减值损失100

这样就需要调增当期净利润100了。

38.其他综合收益的范围

其他综合收益包括: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

(2)可供出售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的汇兑差额形成的利得和损失。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可供出售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如果期末的公允价值以外币反映,则应将折算后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原记账本位币金额间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3)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投资单位按其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

(4)存货或自用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形成的利得和损失。企业将作为存货或自用的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

(5)金融资产的重分类形成的利得和损失。企业因持有意图或能力发生改变,使某项投资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应当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6)套期保值(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7)与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相关的所得税影响所形成的利得和损失。

在实务中存在着这样的误解,认为当期所有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下核算的项目,都属于其他综合收益

(1)股份支付所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不能作为其他综合收益列报。企业根据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授予职工或其他方的权益工具,应按确定的金额记入“管理费用”等科目,同时增加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行权日,按实际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计算确定的金额,将其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转入“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等科目。

(2)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所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不能作为其他综合收益列报。企业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先将其中的负债部分和权益部分进行分拆,前者被计入“应付债券”科目,后者被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行权日,原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的金额会转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39.2011教材P77页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P77最后一段:“应当说明的是,投资企业与其联营企业之间发生的无论是顺流交易还是逆流交易产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失,属于所转让资产发生减值损失的,有关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失不应予以抵消。”

对这句话的理解:

比如甲企业将一批成本为100万元的商品销售给乙企业,售价90万元,该内部交易产生了损失,假设此损失为存货发生减值的部分,即存货本身应计提10万元的减值准备,那么这里的内部交易损失10万元不需考虑抵消。

【例题】甲公司持有乙公司20%有表决权股份,能够对乙公司生产经营决策施加重大影响。20×7年,甲公司将其账面价值为400万元的商品以32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乙公司。20×7年资产负债表日,该批商品尚未对外部第三方出售。假定甲公司取得该项投资时,乙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同,两者在以前期间未发生过内部交易。乙公司20×7年净利润为1000万元。

上述甲公司在确认应享有乙公司20×7年净损益时,如果有证据表明交易价格320万元与甲公司该商品账面价值400万元之间的差额是该资产发生了减值损失,在确认投资损益时不应予以抵消。甲公司应当进行的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200(1000×20%)

贷:投资收益200

该种情况下,甲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因向联营企业出售资产表明发生了减值损失,有关的损失应予确认,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不予调整。

40.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对于留存收益的调整有两种做法,一种观点是先冲减盈余公积,盈余公积不足冲减的再冲减未分配利润,另一种观点是同时调整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按照会计惯例应采用第二种方法。

41.生产用原材料用于不同情况下的处理

(1)在建工程(例如购建机器设备生产经营固定资产)领用原材料,会计上按照成本计入在建工程,进项税额不需要转出计入在建工程;

分录是:

借:在建工程

贷:原材料

在建工程(例如购建办公楼等不动产)领用原材料,会计上按照成本计入在建工程,同时进项税额转出计入在建工程。

分录是:

借:在建工程

贷: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2)因管理不善(被盗、丢失、霉烂变质)造成原材料的损失,进项税额转出计入待处理财产损益。

分录是: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分录是:

借:应付账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原材料

(4)用原材料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果具有商业实质,按照公允价值确认其他业务收入,确认增值税销项税额;如果不具有商业实质,会计按照成本结转,税法上确认增值税销项税额。

分录是:

借: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贷:其他业务收入(具有商业实质)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原材料

如果不具有商业实质:

借: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贷: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以原材料为对价,则会计上按照成本结转,税法上确认增值税销项税额;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以原材料作为合并对价,会计上按照公允价值确认其他业务收入,税法上确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原材料

42.自产产品用于不同情况下的处理

(1)在建工程(例如购建机器设备生产经营固定资产)领用自产产品,会计上按照成本结转,税法上不确认销项税额。分录是:

借:在建工程

贷:库存商品

(2)在建工程(例如购建办公楼等不动产)领用资自产产品,会计上按照成本结转,税法上确认销项税额。

分录是:

借:在建工程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自产产品用于发放职工福利,会计上确认主营业务收入,税法上确认增值税销项税额。

分录是: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

(4)以自产产品进行债务重组,会计上确认主营业务收入,税法上确认增值税销项税额。

分录是:

借:应付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5)以自产产品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果具有商业实质,会计上确认主营业务收入,税法上确认增值税销项税额;如果不具有商业实质,会计上按照成本结转,税法上确认增值税销项税额。

具有商业实质:

借: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不具有商业实质:

借: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因管理不善(被盗、丢失、霉烂变质)造成的自产产品毁损,要将产品使用的原材料中的进项税额转出。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原材料部分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43.在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以合并方的资本公积(或经调整后的资本公积中的资本溢价部分)为限,在所有者权益内部进行调整,将被合并方在合并日以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合并方的部分自资本公积转入留存收益。为什么要这么处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5号》可能将有变化)

【理解】在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中,应视同合并后形成的报告主体自最终控制方开始实施控制时一直是一体化存续下来的,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以前期间实现的留存收益应体现为合并财务报表中的留存收益。合并财务报表中,应以合并方的资本公积(或经调整后的资本公积中的资本溢价部分)为限,在所有者权益内部进行调整,将被合并方在合并日以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合并方的部分自资本公积转入留存收益。

借: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贷: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注意:因为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已将被合并方的所有者权益全部从借方抵销了,那么被合并方的留存收益也抵销了,此时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体现的都是合并方的留存收益,但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是假设合并方与被合并方在合并之前就是一体化存续下来的,应该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体现出母子公司的留存收益,故要做这笔恢复留存收益的调整分录。

在做调整分录时,应该根据企业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账务处理中形成的或者是冲减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后的该科目的余额来判断转回子公司的留存收益的金额:

①合并方账面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贷方余额大于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归属于合并方的部分,应该将子公司的留存收益全部转回。

②合并方账面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贷方余额小于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归属合并方部分的,应该以合并方此时账面上的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余额为限转回子公司的留存收益,未转回的部分要在报表附注中对这一项目做说明。

44.为什么最低租赁付款额中不可能同时包含担保余值和优惠购买价?

或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如果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且因购买价格特别优惠,因此,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必定会行使这种购买权,则购买价格也应当包括在内。

担保余值,就承租人而言,是指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在租赁合同中没有规定优惠购买选择权的情况下,构成承租人最低租赁付款额的一项内容。因为承租人没有优惠购买选择权,所以承租人应保证租赁期满时出租人收回这部分资产余值。这里所指的“第三方”是指与承租人有关的第三方,即在业务经营或财务上与承租人有关的各方,如母公司、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主要原料供应商、主要产品承销商、租赁资产出售方等。

就出租人而言,担保余值是指就承租人而言的担保余值加上独立于承租人和出租人、但在财务上有能力担保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这里的“第三方”相当于中介担保人,是指与承租人和出租人均无关,但在财务上有能力担保的各方,如担保公司,财产保险公司等。

为了维护出租方的经济利益,如防止承租方过度使用资产等,出租方在出租资产时要求承租方对融资租入资产到期时的资产余值提供担保。因此产生了担保余值和未担保余值两个概念。

担保余值的设置,是出租人为了束缚承租人而限定的一个金额。如果没有限制条款,承租人过渡使用租赁资产,那么租赁期满后租赁资产的账面价值可能还不到其余值,这样出租人就很吃亏,所以会在合同中规定这样的条款。

比如,假设出租人要求承租人对资产余值进行担保,担保金额为10万元,而租赁期满资产余值只有5万元,那么说明承租人过度使用资产而使资产损耗过大,此时出租人有权要求承租人支付差额5万元,所以这个担保余值应计入承租人的最低租赁付款额。

如果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因购买价格特别优惠,因此,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必定会行使这种购买权,故承租人会将租赁的资产视为自己的资产并爱惜使用,这种情况下出租人就不会在合同中要求承租人对资产余值进行担保了,故优惠购买价与担保余值两者不会同时包含在最低租赁付款额中。

45.教材373页商誉的初始确认与376页的讲解(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负债,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应确认相关递延所得税的,该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影响合并中产生的商誉或是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不影响所得税费用)是否矛盾?

【理解】这两处讲的是两个不同的知识点,不是一回事。

373页讲的是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本身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但按准则规定这个暂时性差异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因为如果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对应科目是商誉,这样又增加了商誉的账面价值,导致商誉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又产生了暂时性差异,又确认递延所得税。如此循环没有尽头。故准则做了这样一个硬性规定。

376页讲的是企业合并中企业取得各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形成的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确认的递延所得税应调整商誉。

46.关于外币折算的问题:

教材389页说: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项目除“未分配利润”项目外,其他项目采用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

后面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当期计提的盈余公积采用当期平均汇率折算。

而资产负债表中的盈余公积项目是个累计数,期末盈余公积=期初盈余公积+当期计提的盈余公积,这样资产负债表中盈余公积项目的折算实际上并不是按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的,与389页的讲解不一致?

【理解】教材P389的讲解中“其他项目采用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这里的“发生时的即期汇率”应理解为计提盈余公积时所选择的汇率(可能是业务发生时即期汇率也可能是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这里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除“未分配利润”项目以外的项目在折算时实际上遵循的是一种“历史价值”的思路。

而后面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讲到“当期计提的盈余公积采用当期的平均汇率折算”,这个应理解为书上例题这里采用了“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来计算的。

47.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后是否转入“已减值”明细?

【理解】这里准则上没有具体说明如何处理,只是笼统地说了一句比照贷款来处理。

因为贷款属于金融企业的处理,与一般企业的处理存在本质差别。银行等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是相当严格的,对于发生减值的贷款要特别关注,所以专门设置了“贷款-已减值”科目来核算已减值的贷款。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是一般企

48.顺逆流交易的处理及连续编制

【例题】甲公司于2009年7月取得乙公司20%有表决权股份,能够对乙公司施加重大影响。假定甲公司取得该项投资时,乙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同。

(1)假定一(逆流交易):2009年11月,乙公司将其成本为100万元的某商品以40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甲公司,甲公司将取得的商品作为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净残值为0。至2009年资产负债表日,甲公司未对外出售该固定资产。

(2)假定二(顺流交易):2009年11月,甲公司将其成本为100万元的某商品以40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乙公司,乙公司将取得的商品作为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净残值为0。至2009年资产负债表日,乙公司未对外出售该固定资产。

【理解】

(一)逆流交易合并财务报表:

进行上述处理后,投资公司如有子公司,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在其2009年合并财务报表中,因该未实现内部交易体现在投资公司持有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当中,应在合并财务报表中进行以下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297.5×20%)59.5

固定资产-累计折旧(2.5×20%)0.5

贷:固定资产-原价(300×20%)60

第二年编制时的处理:

(1)若第二年固定资产对外出售:

先编制一笔期初的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297.5×20%)59.5

固定资产-累计折旧(2.5×20%)0.5

贷:固定资产-原价(300×20%)60

再编制一笔与期初相反的分录:

借:固定资产-原价(300×20%)60

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2.5×20%)0.5

长期股权投资(297.5×20%)59.5

即合并财务报表中最终不用编调整分录。

(2)若第二年固定资产未对外出售:

先编制一笔期初的分录,然后: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30×20%)6

贷:长期股权投资 6

(3)若是存货内部交易,第二年存货对外出售了40%,则调整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X

贷:存货X

借:存货40%X

贷:长期股权投资40%X

(二)顺流交易合并财务报表:

甲公司如需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该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在个别报表已确认投资损益的基础上进行以下调整:

借:营业收入(400×20%)80

贷:营业成本(100×20%)20

投资收益60

第二年编制时的处理:

(1)若第二年固定资产对外出售:

先编制一笔期初的分录: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8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80

借:投资收益60

营业成本20

贷:营业收入80

(2)若第二年固定资产未对外出售:

编制一笔期初的分录即可。(实际不用编分录)

(3)若是存货内部交易,第二年存货对外出售了40%,则调整分录同理。

49.考题答案进一步解析

(2009年考题)甲公司于20×6年取得乙公司40%股权,实际支付价款为3 500万元,投资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8 000万元(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甲公司能够对乙公司施加重大影响。

甲公司投资后至20×7年末,乙公司累计实现净利润1 000万元,未作利润分配;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增加资本公积50万元。

乙公司20×8年度实现净利润800万元,其中包括因向甲公司借款而计入当期损益的利息费用80万元。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回答下列各题。

(2)20×8年度甲公司对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是()。

A.240.00万元

B.288.00万元

C.320.00万元

D.352.00万元

【答案】C

【解析】投资收益=800×40%=320(万元),无需根据甲、乙公司之间借款形成的利息费用对乙公司的净利润800万元进行调整。

【理解】不管借款利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均不涉及调整净利润的问题。因为它不属于投资方与合营、联营企业间的顺流、逆流交易,不产生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

同理,内部应收债权与债务产生的坏账准备、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投资间产生的差额,也不涉及调整净利润的问题。顺流交易是指投资企业向其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出售资产。定义中强调的是出售资产,即交易双方为出售与购买资产,逆流交易同理。所以双方之间的借款、双方产生的债权债务等不属于顺流、逆流交易。

50.专项储备的处理

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记入“4301 专项储备”科目。

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时,属于费用性支出的,直接冲减专项储备。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

“专项储备”科目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下“减:库存股”和“盈余公积”之间增设“专项储备”项目反映。

企业提取的维简费和其他具有类似性质的费用,比照上述规定处理。

专项储备与盈余公积相似,它是企业提的一种储备。

51.增资和减资两种情况下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的差异(原理版)

增资时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投资企业需要按照原投资时点到投资变动时点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调整,而减资时,投资企业是按照原投资时点到投资变动时点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变动调整。产生这个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种情况下投资满足权益法核算条件的时点不同。在权益法下,要以满足权益法核算条件时应享有的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持续计算。

增资情况下,权益法核算开始时点为新增投资交易日:原投资部分在追加投资之前显然是不满足权益法核算条件的,全部投资只有增资后才满足权益法核算的条件,所以应以增资时点的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持续计算。

减资情况下,权益法核算的开始时点为原取得投资日:剩余投资部分在原投资时点便满足权益法核算条件,所以应以原投资时点的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持续计算。

2019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基础练习及答案(1)

2019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基础练习及 答案(1) 考友们都准备好考试了吗?本文“2019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基础练习及答案(1)”,跟着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要相信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实力,无论考什么都不会害怕! 2019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基础练习及答案(1) 1、下列关于中期财务报告的编制要求,表述正确的有( )。 A、企业在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应当将中期视同为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当与年度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相一致 B、重要性程度的判断应当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而不得以预计的年度财务数据为基础 C、企业的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会计年度的第1季度,在财务报表的列报方面,企业只需要根据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编制第1季度和当年度以后季度财务报表,并对根据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要求提供的以前年度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和比较财务报表的其他相关项目数字作相应调整 D、企业的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会计年度内第1季度之外的其他季度,在财务报表的列报方面,企业只需要根据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编制当季度和当年度以后季度财务报表,并对根据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要求提供的以前年度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和比较财务报表的其他相关项目数字作相应调整

【正确答案】 ABC 【答案解析】选项D,企业的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会计年度内第1季度之外的其他季度,在财务报表的列报方面,还需要调整以前年度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和比较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以及在会计政策变更季度财务报告中或者变更以后季度财务报告中所涉及的本会计年度内发生会计政策变更之前季度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 【点评】本题考查中期财务报告的编制要求。该知识点通常以文字叙述方式进行考查,考生需要熟悉掌握中期财务报告的编制要求:中期财务报告编制应遵循的原则;中期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编报要求;比较财务报表编制要求;中期财务报告的确认与计量;中期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 2、2×18年甲公司所属企业集团内各公司发生的下列交易或事项中,不考虑其他因素,会引起甲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金额增加的有( )。 A、甲公司持股80%的子公司乙公司某项其他债权投资本期公允价下降200万元 B、甲公司持股60%的子公司丙公司授予其管理人员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期末确认成本费用120万元 C、甲公司持股65%的子公司丁公司本期计提盈余公积80万元 D、甲公司持股55%的子公司戊公司发行一项可转换公司债券确认权益成分公允价值300万元 【正确答案】 BD 【答案解析】选项A,归属于甲公司所有者权益会减少;选项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

第5章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当能够: 1.理解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的内容; 2.了解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 3. 理解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类型; 4. 了解审计期望差距形成的原因; 5. 理解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避免法律诉讼的措施。 二、主要内容 1.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 (1)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据以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然后通过签署审计报告确认其责任。 (2)发现错误与舞弊的责任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按照准则的规定实施审计工作,获取财务报表在整体上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合理保证,无论该错报是由于舞弊还是错误导致。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按审计准则的要求,充分考虑审计风险,通过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合理保证能够发现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错误和舞弊。 (3)关注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责任 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并不是专门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行为,而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在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以及评价和报告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关注被审计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行为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的重大影响。如果有迹象表明,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该行为的性质及发生的环境,并获取其他适当信息,以评价其对财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 2.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 从大量的审计诉讼案件来看,导致注册会计师面临法律责任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法律环境的变化 ①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案件大量增加。近十年来,企业经营失败或者因管理层舞弊造成破产倒闭的事件剧增,投资者和贷款人蒙受重大损失,受害人往往将

最新005第二章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1

005第二章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1

第二章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本章考情分析 2010年教材主要变化 讲义提纲本章重难点精讲 跨章节知识点提示 本章考情分析 2011年教材第二、四节已删除,其他内容不变。 本章重难点精讲 注册会计师的中国注册会计师的 法律环境法律责任 第一节注册会计师的法律环境 一、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认定 二、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种类

一、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认定 二、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种类 根据《注册会计师法》,注册会计师因为违约、过失或欺诈,可能被追究行政责任、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一、会计师事务所侵权责任的事由 ◆二、利害关系人的范围 ◆三、诉讼当事人的列置 ◆四、执业准则的法律地位 ◆五、归责原则和举证责任分配 ◆六、会计师事务所的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

◆七、会计师事务所过失责任和过失认定标准 ◆八、会计师事务所免除责任的事由 ◆九、会计师事务所减责事由 ◆十、无效免责 ◆十一、赔偿顺位 ◆十二、侵权赔偿责任范围 ◆十三、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分支机构的连带责任 一、会计师事务所侵权责任的事由(第一条) 1.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 2.对“不实报告”的界定 1.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 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第十四条,注册会计师执行以下四类审计业务,即: (1)企业财务报表审计; (2)企业验资; (3)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中的审计;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 2.对不实报告的界定(第二条第二款) (1)不实报告 会计师事务所违反法律法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依法拟定并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后施行的执业准则和规则以及诚信公允的原则,出具的具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审计业务报告,应认定为不实报告。 (2)在界定不实报告时,关键依据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行为过程中是否违反了下列法律法规: ①法律法规,比如《注册会计师法》; ②执业准则,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③诚信公允原则,具体内容与教材第三、四章有关。 (3)在界定不实报告时,主要看审计业务报告是否存在以下“瑕疵”: ①虚假记载;②误导性陈述;③重大遗漏。 【例题1·多选题】注册会计师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中,如果违反 (ABCD )并且出具的审计业务报告中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这样的审计业务报告可能被界定为不实报告。 A.《注册会计师法》 B.审计准则 C.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 D.独立性原则 【答案】ABCD 【解析】《司法解释》第二条明确规定选项A、B、C、D均为不可违反。 二、利害关系人的范围(第二条) 1.利害关系人的含义(第二条第一款,重点掌握)

注册会计师税法学习笔记+章节重点总结

税法学习笔记+章节总结 税法是靠做题目做出来的,一定要分清楚各种不同的税种计算,增值税、消费税的对比,营业税虽然不是重点,但去年也考了很多,其他的小税种的税收优惠、税率要分清,最好自己做个总结,下面是我的学习笔记。 去年的客观题考了很多偏的知识点,感觉税法和审计一样,需要看的很全面,审计需要理解,税法需要计算。还是客观题一定保证少丢分,主观题步骤详细,争取拿下。

第一章税法总论 【第一节税法的目标】 知识点:税法及其目标 一、税收与税法 (一)关于税收: 1.含义: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税收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发挥重大作用 3.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二)关于税法 1.含义: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税法内容主要包括:各税种的法律法规以及为了保证这些税法得以实施的税收征管制度和税收管理体制。 2.特征:义务性法规;综合性法规 3.核心:兼顾和平衡纳税人权利,在保障国家税收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也保证对纳税人权利的有效保护。 税法与税收关系: 税收的本质特征具体体现为税收制度,而税法则是税收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 有税必有法,无法不成税。 二、税法的目标 1.为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法律保障 2.为国家调控宏观经济提供一种经济法律手段 3.维护和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秩序 4.规范税务机关合法征税,有效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5.为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际经济交往提供可靠保证 【第二节税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知识点:税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一、税法的地位 1.税法属于国家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部门法,它是调整国家与各个经济单位及公民个人分配关系的基本法律规范。 2.性质上属于公法。 3.税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税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1.税法与《宪法》的关系【考】 《宪法》第五十六条、第三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注册会计师cpa注会东奥会计网校张志凤会计基础班课件讲义

前言 一、考试题型题量 近3年题型题量分析表

三、近三年命题规律 (一)题目类型特点 会计考题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以考核考生对《会计》一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主观题包括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考核考生对《会计》一书全部业务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实务操作能力。 (二)命题规律 从近三年《会计》的试题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覆盖面宽,考核全面; 2.重视测试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实际应用、职业判断能力; 3.注重热点,突出重点,体现及时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要求; 4.综合性较强。 四、复习方法 (一)明确目标,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 (二)全面研读大纲和教材,把握教材之精髓; (三)加强练习。 第一章总论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内容是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对全书后续章节具有统驭作用。近3年考题为客观题,分数不高,属于不重要章节。

20XX 年教材主要变化 本章删除了“第六节 会计科目”一节的内容。 本章基本结构框架 第一节 会计概述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公告等组成。 第二节 财务报告目标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总 论

第三节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就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明确这一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会计核算应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年度和中期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二、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第四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下列要求: (一)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二)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例题1·多选题】下列项目中,不违背会计核算可比性要求的有()。 A.当无形资产价值恢复时,将以前年度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转回 B.由于利润计划完成情况不佳,将以前年度计提的坏账准备全额转回 C.由于资产购建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将借款费用由资本化核算改为费用化核算 D.某项专利技术已经陈旧,将其账面价值一次性核销 E.将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由公允价值模式改为成本模式

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协议范本

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协议 范本 What the parties to the agreement ultimately expect or achieve through the conclus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agreement ( 协议范本 )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编号:MZ-HT-016041

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协议范本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提高_________地区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防范能力,促进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事业的发展,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本协议。 在征得被保险人同意的情况下,本协议可作为乙方与其被保险人签订的《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合同》的补充说明,与该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一、合作范围 甲乙双方合作为甲方的团体会员(以下简称会员)办理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适用条款为_________《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条款》。

二、合作方式 1.在坚持自愿投保的前提下,甲方向其会员推荐乙方作为办理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的保险人。 2.甲方向乙方提供其全部会员的有关资料。具体保险业务(承保、理赔)由乙方直接与甲方的会员办理,必要时可由甲方出面协调3.保险合同双方就保险赔偿事宜产生争议时,可委托甲方进行调解,调解结果对保险合同的双方具有约束力。如调解不能达成一致,保险合同双方可提起仲裁或诉讼。 三、保险合同内容说明 (一)除本协议特别约定的事项外,保险合同中的保险责任、责任免除、赔偿限额、保险费计收等方面内容,均按已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备案的《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条款》,《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费率规章》办理。 (二)关于追溯期问题 1.追溯期连续投保连续计算,最长不超过5年。 2.首次投保的业务,在补交以前年度保险费后可给予追溯期。补交

超赞的CPA复习笔记(会计)

CPA考试《会计》篇 一、科目特点: 1、注会基础性科目。 注会是高楼,会计是基础,因为不管是会计还是审计工作都是围绕企业会计工作展开的,因此会计有如注会的门户一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从知识体系上分析,学习好会计能够有效地促进审计、财管的学习,大家都知道会计、审计、财管是注会的三大高山,首先需要爬的就是会计。只有拿下了会计才等于注会学习的真正开始,所以有的人说拿下了会计就等于占据了注会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意义不亚于对日战争的百团大战。 2、注会理解性科目。 会计学习要注重理解。总在说理解,但是大家贯彻地并不是很好,一方面和学习态度有关系,另外是跟学习意识有关系。徐经长老师在讲解金融资产的时候就强调了企业持有意图和防止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等基本判断原则。所谓的持有意图其实就是资产的性质,而防止上市公司操纵利润则是对于资产影响损益的考虑。比如交易性金融资产,顾名思义突出的是“交易”二字,既然是交易那么企业买过来意图是什么?意图就是短期交易,所以影响当期损益就是其处理特点,这样资产名称和处理特点就对应了,不怕学不好。 3、注会发散性科目。 会计的学习能够有效发散学习思维,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学习,因为不管是审计还是财管都是围绕会计学科展开的,综合阶段考试考什么?比如决定固定资产是融资租赁还是直接购买,若运用现金净流量法确定了采用融资项目,那么在会计上就要进行摊余成本计量,由于会计折旧和税法认定之间的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处理,审计中发现会计折旧方法错误需要调整报表,本质上还是在于会计的基本处理,同时从企业申请、审批、购进、安装等等各个过程涉及到企业内控与审计重点。在这个事项中又会涉及到合同签订、税费处理、经济法事项等等,相当于注会各个科目都是有一定联系的,通过思考一个完整的企业交易业务就可以将注会几个科目串联起来,也能突出实务操作的处理,对会计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目是活学活用的,经常发散一下更有利于对注册会计师知识体系的理解。业务处理中又存在着风险,风险管理也是将来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这也是注会改革突出的一点,未来注会的发展还是大有可为的。 二、报考建议: 1、报考一门:会计。 只报考一门建议从会计开始,从此开始注会的学习旅程,注意打好基础,不要只为了60分通过,考虑到会计的重要意义,学习不好同样会影响到注会整体的学习。 2、报考两门:会计+税法/财管。

2018年注册会计师会计基础练习及答案(7)含答案

2018年注册会计师会计基础练习及答案(7)含答案 2018年注册会计师会计基础练习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各项中,体现实质重于形式这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是( )。 A. 确认预计负债 B. 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 C. 对外公布财务报表时提供可比信息 D. 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为自有资产入账 【答案】D 【解析】选项A、B,体现谨慎性要求;选项C,体现可比性要求;选项D,形式上不属于承租人的自有资产,但是从实质上承租人已取得对该项资产的控制,应作为自有资产核算,因此体现实质重于形式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2. 下列项目中,能够引起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变动的是( )。 A. 盈余公积转增资本 B. 董事会宣告分派股票股利 C. 股东大会通过董事会提出的分派现金股利方案 D. 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 【答案】C 【解析】选项A,属于所有者权益项目内部转变;选项B,董事会宣告分派股票股利只需做备查簿登记,不需要做会计处理,不影响所有者权益或负债;选项C,需要减少未分配利润,增加应付股利;选项D,增加资产、所有者权益,但不会增加负债。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利得或损失的是( )。 A. 处置固定资产产生的营业外收入

B. 处置无形资产产生的营业外支出 C.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其他综合收益 D. 发行股票产生的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答案】D 【解析】选项D,发行股票产生的资本公积属于溢价收入,是计入股本溢价明细科目 的,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是通过“其他综合收益”核算的,不包括资本公积 (其他资本公积)。 4.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这遵循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是 ( )。

注册会计师工作职责及法律责任是什么

注册会计师工作职责及法律责任是什么 一、协助经理(番禺经理)负责搞好分管的财务核算工作。 二、协助经理负责搞好分管的资金运用工作。 三、协助经理负责搞好分管的成本控制工作。 四、协助经理负责搞好分管的材料核算工作。 五、协助经理负责搞好分管的竣工结算业务工作。 六、协助经理负责搞好分管的项目投资方案制定工作。 七、协助总经理(番禺总经理)负责搞好分管的经营发展计划管理工作。 3、注册资格 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并从事审计业务工作二年以上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申请注册。 (一)注册会计师过错归责原则 1.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没有过错造成他人损害的,与造成损害原因有关的人也应承担民事责任。执行这一原则主要不是根据责任人的过错,而是根据损害的客观存在、行为人的活动以及行为人所管理的人或物的危险性质与所造成的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而特别加重其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特点是不管当事人是否存在过错,只要其他侵权条件成立就必须承担民事责任。 2.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是指行为人仅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就不承担民事责任。在过错责任原则下,无过错即无责任,即使造成了事实上的侵权行为,只要当事人没有过错就不必承担民事责任。过错责任原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般的过错责任原则,另一种是过错推定原则。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举证责任的不同:在一般的过错原则下,举 证责任在原告一方,奉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在过错推定原则下,举证责任倒置给被告,若被告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则被法律推 定其有过错。 (二)过错推定原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的理由 2.对审计制度体现出真正的尊重。那种认为审计实际上提供了一种"保证"或者"保险"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审计的本质缺乏了解。注 册会计师的责任是遵照审计准则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一般来说注 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实施了必要的审计 程序,能够发现审计报表中存在的不实陈述,但只能是合理地保证 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的合法性、公允性。如果上市公司管理层故障 隐瞒以及企业环境存在的不确定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仍然不足以 提供绝对的保证,让注册会计师承担无过错责任有失公允。 3.尊重和维护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尽管注册会计师对于委托人来讲处于信息弱势,但相对于证券市场上广大的投资者,注册会计 师作为财务信息的直接审计者仍处于主导或者优势地位。如果采取 一般过错的归责原则,则必须证明注册会计师存在过错,而采用过 错推定原则,让注册会计师来承担已履行举证责任是比较合理的, 这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一、注册为执业会员(即签字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合格,并在中国境内从事审计业务工作2年以上者,可以通过 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向事务所所在地的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提交下 列材料,申请注册为执业会员(即签字注册会计师): (一)注册会计师注册申请表; (二)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全科合格证书复印件; (三)2名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注册申请人从事审计业务2年以上证 明表; (四)与所在会计师事务所签定的聘用合同复印件;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 目录 1简介 2界定 3成因 4问题 1简介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承办业务的过程中,未能履行合同条款,或者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或出于故意未按专业标准出具合格报告,致使审计报告使用者遭受损失,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按照应该承担责任的内容不同,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可分为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三种责任可以同时追究,也可以单独追究。 2界定 (一)注册会计师过错归责原则 1.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没有过错造成他人损害的,与造成损害原因有关的人也应承担民事责任。执行这一原则主要不是根据责任人的过错,而是根据损害的客观存在、行为人的活动以及行为人所管理的人或物的危险性质与所造成的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而

特别加重其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特点是不管当事人是否存在过错,只要其他侵权条件成立就必须承担民事责任。 2.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是指行为人仅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就不承担民事责任。在过错责任原则下,无过错即无责任,即使造成了事实上的侵权行为,只要当事人没有过错就不必承担民事责任。过错责任原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般的过错责任原则,另一种是过错推定原则。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举证责任的不同:在一般的过错原则下,举证责任在原告一方,奉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在过错推定原则下,举证责任倒置给被告,若被告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则被法律推定其有过错。 (二)过错推定原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的理由 1.有利于维护注册会计师的生存空间。从我国《民通则》的规定和现代侵权法的发展趋势来看,无过错责任仅在环境污染、高危作业、产品责任等少数几个领域之中,而且背后通常有着强大的责任保险来做支撑,即透过保险制度将责任分散到大众之中。尽管注册会计师责任保险和执业风险基金在我国已经出现,但其发展时间较短、制度又未完善,如果贸然对注册会计师适用无过错责任,势必将会导致该行业成为“高危行业”,大量的业界人才纷纷逃离,造成行业萎缩,而留下来的少量注册会计师出于竞争减少和审计风险的考虑,自然会大幅提高审计费用,这样将变相增加上市公司乃至整个社会的成本负担,因此无过错责任不可取。

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基础练习及答案(1)

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基础练习及答案 (1) (一) 1、下列关于中期财务报告的编制要求,表述正确的有( )。 A、企业在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应当将中期视同为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当与年度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相一致 B、重要性程度的判断应当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而不得以预计的年度财务数据为基础 C、企业的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会计年度的第1季度,在财务报表的列报方面,企业只需要根据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编制第1季度和当年度以后季度财务报表,并对根据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要求提供的以前年度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和比较财务报表的其他相关项目数字作相应调整 D、企业的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会计年度内第1季度之外的其他季度,在财务报表的列报方面,企业只需要根据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编制当季度和当年度以后季度财务报表,并对根据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要求提供的以前年度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和比较财务报表的其他相关项目数字作相应调整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选项D,企业的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会计年度内第1季度之外的其他季度,在财务报表的列报方面,还需要调整以前年度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和比较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以及在会计政策变更季度财务报告中或者变更以后季度财务报告中所涉及的本会计年度内发生会计政策变更之前季度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 【点评】本题考查中期财务报告的编制要求。该知识点通常以文字叙述方式进行考查,考生需要熟悉掌握中期财务报告的编制要求:中期财务报告编制应遵循的原则;中期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编报要求;比较财务报表编制要求;中期财务报告的确认与计量;中期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 2、2×18年甲公司所属企业集团内各公司发生的下列交易或事项中,不考虑其他因素,会引起甲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金额增加的有( )。

注册会计师工作职责7篇

注册会计师工作职责7篇 注册会计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工作责任心强,团队协作意识强。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注册会计师工作职责,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注册会计师工作职责1 1.带领项目组完成项目审计; 2.独立承担项目的汇总及合并工作; 3.合理制订有效的审计计划,分派组员工作并监督工作进度及质量; 4.对项目进行质量控制,识别、重视并解决发现的问题; 5.对项目组成员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培训; 6.保持与客户良好的沟通,与客户讨论并起草管理建议书等。 注册会计师工作职责2 1、完成领导分配的审计项目,在团队中承担顾问角色,对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2、能够独立承担一般项目审计现场负责人的工作,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属项目的审计工作,确保无重大遗漏事项; 3、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业务 注册会计师工作职责3 (1)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敏锐的专业分析判断能力; (2)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书面表达能力; (3)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计划执行能力; (4)工作认真负责,严谨务实,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注册会计师工作职责4 1、能独立完成本部门较大型的业务项目; 2、负责对承担项目审计(评估)计划的撰写,能较准确地测试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 3、对下一级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指导、并对其工作底稿进行复核,对其业务能力进行考核; 4、负责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及时反映审计中出现的业务问题;

5、负责所主审项目审计报告及时上报部门经理审核,关注部门经理、总审计师审核,及时回复部门经理、总审计师的审核意见; 6、与被审计单位协调处理有关业务问题; 7、完成部门经理交办的其他工作。 注册会计师工作职责5 1、负责研究、了解国家税收法律法规与政策,建立税收政策信息库及对税收政策的调整及时做出应对建议并参与研究税务优化方案; 2、协助完成中高端财税业务,如税收筹划、税务咨询、培训等; 3、打造个人IP,负责线上课程和线下讲座的培训和宣讲; 4、协助完成新税务服务产品的设计思路或方案,撰写涉税咨询回复、分析报告、调研报告等; 5、负责对公司内部的财税业务进行指导、培训、合规性评估等; 6、负责对外部客户及内部员工进行税务方面的咨询、答疑;

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及其规避的认识

内容摘要: [ 论文关键词]审计责任会计责任法律责任规避[论文摘要]正确区分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规避法律责任的前提:注册会计师如果不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业务,那他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不断地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意识,严格规避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是保证其职业道德和执业质量的前提。 [ 论文关键词]审计责任会计责任法律责任规避 [论文摘要]正确区分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规避法律责任的前提:注册会计师如果不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业务,那他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不断地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意识,严格规避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是保证其职业道德和执业质量的前提。 一、在认识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之前,应先清 楚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区别《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中规定:(1)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会计责任是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护资产安全和完整;保证提交审计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和完整。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应写入审计业务约定书中以示负责。(2)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对委托人应尽的义务,是审计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报告中清楚地表达对会计报表整体的意见,并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也要写入审计业务约定书中予以明确。 这使我们认识到: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独立审计)是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发表审计意见,即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也就是说,审计报告只是注册会计师表述审计结论的手段,它本身不能替代会计报表。由于审计报告与会计报表是属于性质不同的两种报告文件,那么,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就应只限于检查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只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而会计报表编制是否正确、是否完整,最终责任应由管理当局而非注册会计师承担。由此可见,审计责任是有别于会计责任的,不能将两者简单地混淆在一起。正确区分两者,是注册会计师规避法律责任的前提。 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及判断标准 随着注册会计师审计不断的应用,注册会计师被控告起诉的事件也呈递增趋势。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不外乎这两种:被审计单位方面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方面的责任。 两种责任的类型及成因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看出: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时,只要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保持职业上应有的认真和谨慎态度,充分考虑审计风险,通过实施必要和适当的审计程序,就会将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误与舞弊揭示出来,这是注册会计师应尽的责任。但由于审计测试和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注册会计师即便完全根据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也不可能将所有错误与舞弊揭示出来,只能合理确信会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误与舞弊。至于重大错误与舞弊未能查出的原因,关键要看是否源自注册会计师本身的过错。如果注册会计师有过错,那么他就要承担表2中所述的责任;即使注册会计师没有过错,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通常也会将错报、漏报及舞弊未被查出的风险转嫁到注册会计师身上,特别是当公司发生经营失败时,管理当局往往会指责审计失败,而起诉注册会计师,主要原因是他们不了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和管理当局的会计责任;其次是将经营失败与审计失败混淆了。所以,正确区分审计

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界定

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界定 随着注册会计师地位日益提高,其负担的法律责任也在不断增长。近几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生了一系列震惊整个行业及社会的案件,中小型的注册会计师案也日趋增加。司法界在使用现行法律处理这些案件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对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的界定上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不明确。 一、我国现行法律对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法律责任的规定 我国法律对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的法律责任规定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规范中,责任形式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从相关法律可知注册会计师违反相应法律规定将会受到警告责令改正罚款等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事务所还会被责令停业,相关注册会计师还会被撤销其从业资格。但对具体的违法行为没有做出规定,法律责任界定上也存在模糊和矛盾。我国对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主要是赔偿损失这种形式,同样也只对虚假陈述等主观违反职业准则行为做出了规定,但未对过失违反准则行为应承担怎样的民事责任做出规定。同时对故意重大过失普通过失等没有明确地加以界定,大部分专向性立法只对注册会计师的故意违反职业准则行为做出了规定,并且相当之简单,不能足够解决我国现在面临的各种注册会计师故意违法行为引起的纠纷案件。 二、要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做出正确的界定,必须先明确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一)分清审计责任与被审计单位的责任 注册会计师的业务主要分为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业务。鉴证业务主要是审计业务,包括:1、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我国《公司法》要求各类公司依法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2、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3、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报告。4、办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除审计业务外,注册会计师还办理其他鉴证业务,例如审阅、预测性财务信息审核、内部控制审核。相关服务业务主要包括税务服务、管理咨询、会计服务等。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即不能用行政监督手段也无法用司法监督手段,加之审计成本的约束,不能也无法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做出百分之百的保证意见,也无法对会计报表的全部错弊负有责任。注册会 《独立审计准则》及相关准则下做出诚实的审计报告。计师只能保证起在遵循《注册会计师法》 在当今社会,注册会计师被控告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是审计报表使用者误解被审计单位责任与注册会计师责任。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被审计单位负有以下会计责任: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包护资产安全和完整;保证提交审计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和完整。由于被审计单位的错误、舞弊和违法行为而给他人造成损失,而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上述行为发表了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就不应承担责任而应有被审计单位承担。另外,由于被审计单位经营失败,无力清偿借款或无法达到投资人期望的收益,而债权人和投资者不理解经营失败和审计失败的区别,在被审计单位处得不到补偿就寄希望于注册会计师。如果不是注册会计师的原因给被审计单位或第三人造成损失,注册会计师将不负法律责任。 (二)区分违约过失欺诈 1.违约。所谓违约是指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所承担的法律后果(参考1)。例如注册会计师违反了与被审计单位审计业务协定书、保密协定书等。注册会计师违约给他人造成损失时,应负违约责任。《注册会计师法》第四十二条就规定了注册会计师违约给被审计单位造成损失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2.过失。在我国刑法学中,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参考2)。在

2020注册会计师《会计》重难点学习笔记

注册会计师《会计》重难点学习笔记 第一章金融资产 1、四大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初始计量相关交易费用后续计量 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计入当期损益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计量 持有至到期投资按公允价值和交易费 用之和计量 计入投资成本 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 计量 贷款和应收账款按公允价值和交易费 用之和计量 计入投资成本 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 计量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和交易费 用之和计量 计入投资成本 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计 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 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附:持有至到期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剩余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能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2、企业应当终止确认所转移的金融资产的条件:(2010年、2012年、2013年综合) (1)企业以不付追索权方式出售金融资产; (2)企业将金融资产出售,同时与买入方签订了协议,在约定期限结束时按当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回购; (3)附重大价外看跌期权(或重大价外看涨期权)的金融资产出售。 3、企业不应当终止确认金融资产的条件: (1)采用付追索权方式出售金融资产; (2)将金融资产或应收款项整体出售,同时保证对金融资产购买方可能发生的信用损失进行全额补偿;(3)附回购协议的金融资产整体出售,回购价固定或是原售价加合理回报; (4)附总回报互换的金融资产出售,该互换使市场风险又转回给了金融资产出售方; (5)附重大价内看跌期权(或重大价内看涨期权)的金融资产出售; 4、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特征: (1)到期日固定 (2)有明确意图持有至到期 (3)有能力持有至到期,是指企业有足够的财务资源,并不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2015会计学基础复习题与答案

第1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会计是以()为标志。 A.官厅会计 B. 复式簿记 C. 注册会计师协会 D. 成本会计2.古代会计是以()为主的。 A.官厅会计 B. 民间会计 C. 单式记账 D. 复式记账3.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是()。 A. 反映 B. 控制 C. 监督 D. 预测 4.下列不属于会计信息质量基本要求的是()。 A. 可靠性原则 B. 谨慎性原则 C. 货币计量原则 D. 可比性原则 5.“四柱清册”产生于()。 A. 西周 B.唐代 C. 宋代 D. 清代 6.计提坏账准备是体现()要求。 A. 可靠性原则 B. 谨慎性原则 C. 配比原则 D. 相关性原则 7.会计的本质是()。 A. 提供会计信息 B. 经济管理 C. 认定受托责任 D. 决策8.下列不能构成会计主体的是 A. 业主个人 B. 子公司 C. 分公司 D. 某一车间 9.会计循环的最后环节是()。 A. 对账 B. 结账 C. 编制报表 D. 登记账簿 10.会计计量属性目前应用最多的是()。 A. 历史成本 B. 重置成本 C. 可变现净值 D. 公允价值 二、多项选择题 1.会计学的发展阶段包括()。 A. 古代会计 B. 近代会计 C. 现代会计 D. 管理会计 2.现代会计的两个重要标志是()。 A. 注册会计师 B. 会计电算化 C.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离 D. 复式簿记系统 3.下列属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是()。 A.可靠性 B.准确性 C.可理解性 D. 实质重于形式

4.会计信息的基本载体是()。 A. 会计凭证 B. 会计账簿 C. 会计报表 D. 复式记账 5.会计前提包括()。 A.会计主体 B. 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6.会计基础包括()。 A.复式记账 B.权责发生制 C.收付实现制 D.资金运动 7.我国《会计法》明确提出会计具有()基本职能。 A.管理 B.计划 C.核算 D.监督 8.会计核算方法包括()等。 A.会计主体 B.设置账户 C.复式记账 D.财产清查 9、会计确认的标准包括()。 A.可定义性 B.可计量性 C.相关性 D.可靠性 三、判断题 1.财务会计的对象与管理会计的对象都是企业经营资金运动,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2.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是一致的。()3.会计主体是假定了会计工作空间,会计分期是假定会计工作时间。()4.我国规定会计核算只能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5.一贯性也称可比性原则,只是强调同一企业前后不同时期(纵向)之间的可比。()6.明晰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越简单越好。()7.权责发生制与配比原则是以会计分期为前提而存在的。()8.会计主体一定是法律主体,而法律主体不一定是会计主体。()9.相关性的要求使得会计信息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10.可比性原则就是指一个企业会计处理方法不得改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A 4.C 5.C 6.B 7.C 8.A 9.C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 3.ACD 4.ABC 5.ABCD 6.BC 7.CD 8.BCD 9. ABCD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第2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一、单项选择题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所在院系:专业: 姓名:学号: 题目: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 一、研究的意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借以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既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会计师就是运用这一工具从事经管工作的人员。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属于自律范围。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实事求是、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对账目的管理做到真实可靠,勤于律己、公正廉洁等方面[1]。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会计法律责任是指从事会计工作有关的单位或自然人,因违反有关会计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强制性义务[2],会计师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涉及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以及刑事责任等[3,4]。 法律与道德虽然属于不同范畴,调整着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但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具有共同的基础和目的。它们都以权利和义务为调整内容,存在着相互渗透、互相转化、相辅相成的关系。法律和道德是支配社会发展的两

股力量,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法律和道德交相辉映,在经济政治的基础上左右着历史的走向[5]。社会主义的法律和道德都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它们一旦形成便具有相正确独立性,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社会主义的法德目的和方向都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准,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形成反腐倡廉之风,对维持社会稳定性,完善法律责任监督程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 本研究旨在从会计师所存在的职业道德出发,探究会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会计职业道德的缺失可能造成的违法行为与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提供帮助,为改进会计职业道德环境,提高会计道德品质提供依据。 二、文献综述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诚信问题频发,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会计人员造假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职业道德的缺失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而这种缺失多与自身职业道德自律性不高有关[7]。研究发现[8],现如今会计信息越来越被广大决策者、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它成为了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但同时,中国乃至世界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经济学家张维迎曾指出:所谓道德,从本质上讲是为了长远的利益而牺牲眼前的利益。而道德的缺失实质上是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利益。为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减少社会经济违法行为,需逐步健全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从更高的层面要求和引导会计人员提高道德水准。程勇[9]的研究表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鲜明的政治性和约束性;(2)自私性和廉洁性;(3)服务和利益高度相关性。道德观念的薄弱与道德监督体系的不健全是造成会计职业道德失衡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会计舞弊造假案件层出不穷,造成中国经济建设的投资者与纳税人的直接经济损失,大大削减了投资者对市场经济的投资信心,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遭遇严重的诚信危机,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共同作用,阻碍着中国建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