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学概论全套精品教案(收藏)

新闻学概论全套精品教案(收藏)

新闻学概论教案

(全)

第一章新闻活动

【课题名称】新闻活动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新闻活动的普遍性

2、了解新闻活动的意义与古代新闻活动

3、了解新闻传播渠道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新闻活动的普遍性

教学难点:古代新闻活动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教学课时】2课时

【课的类型】讲授课

第一节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一、新闻传递途径的普遍性

课堂导入:

请同学回忆并用最简单的言语概括: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从何渠道得知?

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新闻事业

(注:网络比较复杂,不只是大众传播媒介,也包括人际传播如QQ、群体传播如网络上的汽车发烧友俱乐部等)

茶坊(说书、聊天、四川人的龙门阵)、车船、聚会宴会、信件、电话(如非典时期很多人通过电话等非大众传播媒介传递关于非典的新闻,所以虽然大众传播媒介没有报道,获得非典消息的人却越来越多,导致后来板蓝根、醋等物脱销)、传真、手机短信(?9.11事件?发生后,本人最先从手机短信获知)、开会、听报告等都是途径都在普遍地进行着新闻活动。

二、新闻需求的普遍性

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农民要获取农产品价格信息,以调整生产;要知道杀虫信息,以及时杀虫;

企业要知道市场信息以很好的经营、生产;

废品收购的在大学生毕业时候云集学校收购废纸等;

乞丐在寺院开光仪式时候争相呼告;

科学家了解研究动态,作研究时候先要作论文综述;

国家制定政策要研究国际国内情况。

第二节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人类为什么要获知新闻、传播新闻?是为了生存、为了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

人类从出现开始就具有社会性,单个人无法与强大的自然界抗争,无法战胜野兽,更无法猎取野兽,人们需要联合起来,协同行动,与大自然抗争。为此,就需要交流信息。这就是最原始的新闻活动,通过一些新闻活动,比如燃火、绘画、结绳、折树枝等,原始人猎取了野兽,分享了打猎、捕鱼、饲养、种植等新闻,求得了生存与发展。原始人如果不了解和传播新闻,就难免被饿死或被其他不落杀死。

人类的新闻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

结论:

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需要从事新闻活动;

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二、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

与原始社会相比,奴隶社会生产比过去发展了,社会有了剩余,有余力来养活一批采集、传递新闻的专职人员(首先是军事上,以后用在政治、经济上)。

战国时期魏公子信陵君门下食客逾千,有不少人从事情报工作。

三、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

人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比奴隶社会大得多。表现在:

1、中央集权制政府为了维护日常的统治,需要大量新闻信息。

2、农民起义的敌对双方要了解对方和自己内部的大量新闻(情报)。

3、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了解

一些情况。

4、地主阶级为了奴化农民,需要新闻传播。

5、城乡之间、城镇行业之间联系频繁,需要大量信息。

与奴隶社会新闻活动相比,共同点:

A、从事新闻活动是为了生存,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B、人类的相互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驱使人们从事新闻活动

与以前新闻活动相比,不同点:

A、闻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

B、闻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复杂了

C、递新闻的手段多样了

总结: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求。

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新闻的需求量决定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规模、内容和方式。

生产力水平越高→社会变动越剧烈→产生的新闻越多

关系越密切→

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越大

第三节新闻活动的渠道

人们获取新闻、交流信息的三类渠道:

一、亲身传播(人际传播)

1、言语传播:面对面交谈、电话

2、文字传播:私人信件、电报、传真、电子邮件、手机短信、QQ 等网

络聊天

工具

3、体态语言传播: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

4、信号传播:信号灯、烽火、河海上的航标等

是定向传播;针对性强,反馈快;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二、大众传播

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电影、书籍、网络

是无定向传播;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反馈很慢,互动性差。

三、群体传播

既属于定向传播,又属于无定向传播,长处和短处介于亲身传播与大众传播

之间。

【作业与思考题】

人们为什么要从事新闻活动?

【主要阅读书目】

李良荣著:《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二章新闻

【课题名称】新闻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有关新闻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新闻的定义

3、理解新闻的本源

4、熟悉新闻要素

5、了解新闻类别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新闻的5W

教学难点:新闻的定义,不同类别新闻的写作特点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教学课时】6课时

【课的类型】讲授课

第一节新闻的基本特点

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真实、新鲜

一、真实

案例1:虚假的新闻来源

1921年8月17日晚上10点,有只信鸽筋疲力尽地落在纽约市的哥伦布圆形广场。有个警察发现了信鸽,把它带到位于西47街的警察局。警察从信鸽的腿上解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1921年8月13日,怀俄明,纸条上有个签名,签名的人声称他被困在黄石公园的石柱山区,希望能得到救助,纸条还要求通知某个纽约人。该纽约人最后被找到了,他是一个猎手和博物学家,据他说,被困的

人士为博物学家和摄影家。他还认出了那只鸽子,说是被困的人养在旅馆屋顶上的鸽子之一,那人去黄石公园时带走了其中3只。

一家报纸的编辑在潜意识里觉得这可能是个骗局,但当时是在后半夜,他没有办法去调查核实。如果这只信鸽真的是从黄石国家公园飞回来的,而且带来了求救信息,最后因为筋疲力尽落在纽约的街头,该报就有义务刊登相关报道,并在被困的人饿死或力竭而亡之前,帮助想办法从离他较近的什么地方救助他,但花岗石公园在2000英里外,这个主编怎么去核实?

处理这个报道的主编查看了信鸽的飞行记录,发现从石柱山区飞行2000英里到纽约,这只信鸽必须要在4-5天内飞得比飞机还要快,当时最好的航班也需要飞行11天。因此,这位主编写了一篇打趣地文章来了解此事,指出那只信鸽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桩任务。第二天,事情水落石出了,整个事情真的是一个新闻代理员制造的骗局,那个纸条也是伪造的。这场骗局是在?失踪?的博物学家布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一些演讲。

国内的大多数报纸都按照警察提供的内容刊发了这则消息。

案例2:新闻造假

当载着泰坦尼克幸存者的轮船回到纽约时,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泰坦尼克号外?。号外上有如下的?造假?叙述:

茫然的乘客们被可怕的碰撞震惊,他们当中许多人衣冠不整,在钢铁的崩裂声中、盘子的破碎声和船梁的嘎嘎声中,匆忙从睡舱奔入主大厅,而隐约可见的冰山碎块洒落在这艘巨轮裂开的甲板上,更增加了恐怖的气氛。混乱中,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这庞然大物的客厅和船舱间乱撞,仿佛已失去理智……慌张、明显失去控制的人群从客厅一涌而出,看到的却是最可怕的景象……100英尺长的船头已扭曲碎裂成了一团不成形的废铜烂铁……随后,曾经壮观雄伟的船体沿着冰山斜面后滑,崩塌震颤着,船头深深沉入海中。?我们完了,我们完了!?上百个喉咙发出绝望的喊声。

事实上,与冰山碰撞时没有什么震荡;事实上在客轮的水线以上也没有造成什么破坏;也没有造成什么恐慌。

案例3:猜测、估计

意大利一个港口城市墨西拿,被证实发生地震,并且与该市连接的电缆断裂、通信中断,一个报纸根据此作出估计,地震造成1000人的死亡,因为,极其强烈的地震才会震坏电缆,而电缆被震坏的时候正式人们在睡觉的时候,墨西拿全是石头建筑,伤亡人数必定很大,然后根据查看该市的总人数,估计出死亡率,后来公布的结果表明他的猜测基本准确,实际伤亡人数比他估计的还高几百。

其他案例:《未来的世界》见教材24页

浮夸风时候,我们报道亩产几千斤。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本质要求。对于新闻报导的媒体而言,坚持新闻真实是媒体的首要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

真实性是新闻理论的基石。

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具体的说是变动的的客观事实,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变动的事实不会自动的转化为新闻,而需要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新闻工作者。

新闻是否真实,关键是看新闻工作者反映客观事实是否真实。

报纸发行人向要求了解事实的公众提供错误信息,就和总是想主顾提供次品的鉴赏差不多。

没有新闻工作者认为不准确——不管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是一件好事,然而还是有许多工作者认为,为了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俄增加新闻的趣味性,这种?恶?是必要的。

西方报界为自己的报导失误辩驳:报纸每天收到的稿件非常多,要想完全不出错误几乎不可能,他们说:?如果一切都完美无缺,就不会有火车事故,历史也不需要不断修正,银行业不需要破产,轮船也不回偏离航线,不会沉船,不会淹死人?。显然,这是报界为自己求得宽恕的理由。

二,新闻失实的表现和原因

我们的新闻报道总的来说是真实可靠的。从新闻单位的几次大的社会调查的结果来看,多数群众认为我们的报道是可信的和基本可信的,这个比例,较西方资产阶级的一些报纸要高。

1984年4月12日美国《基督教箴言报》报道,由于?报道失实和带有偏见?,美国新闻界近年不断遭到各界公众的批评。在一次美国全国舆论调查中心举办的民意测验中,抽样表明,只有16.7%的人相信美国新闻机构。还有一次调查表明,3/4的美国人怀疑报纸和电视的可信性,1/5的美国人对新闻媒介极不信任。

新闻失实的原因和表现:

1,采访不深入,编稿不注意核实,造成新闻报道失实。

记者采访不深入案例:

某通讯社报道,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部分出土文物被盗案已破获。但是由于记者采访部不深入,致使该稿件重要情节严重失实。新闻稿说:?素纱禅衣等31件国宝全部收缴回。?实际上,被盗文物共38件,并非31件。罪犯的母亲在扔掉28件文物后,又将其余10件文物中的4件烧毁,6件丢进大便池内,虽

经多次打捞,仍未找到。新闻稿说罪犯许反帝在公安机关组织破案时,?像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不得不先后两次偷偷地向省博物馆丢寄回大部分被盗文物,?。实际上,许犯将窃得文物带回家中,其母即将赃物窝藏。许犯是在再次潜入长沙市友谊商店作案时候被当场抓获。在许犯被收容审查期间,其母为逃避搜查和掩护其子的罪行,将28件文物扔到长沙市烈士公园幼儿园和五一邮局,并非如报道所说是罪犯?向省博物馆丢寄?的。

编辑如果不严肃认真,会将原真实的报道变成失实的新闻,这方面的教训也不乏其例。

编辑修改不认真案例:

让我们看《离休干部张福保资办苗圃义务植树》这条消息。读者来信批评记者写了?假报道?,真是冤枉了记者,实际上是编辑编?歪?了。

记者的原稿为:?张福保是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八路。9年前,他在四川省军区五七干校当校长时,看到学校每年都要花好几百元钱买树苗来栽,很是心疼,便下决心自己动手培育树苗,减少国家开支?。

经编辑一改,就成了这个样子:?63岁的张福保1938年参加革命,今年初离职休息。他从1972年开始,每年都自费花好几百元钱树苗来买树苗进行移植栽种。?

记者清清楚楚地写着是?学校?每年花几百元钱买树苗,编辑部硬改成?他?每年花几百元买树苗;这样还嫌不够,又加上了?自费?二字,以?突出?是张福保而非学校。

2,有的新闻工作者思想方法片面,为了突出主题而不惜随意吹嘘。

案例:

在一张省报上曾经刊登过这样一篇通讯:《二社员智斗巨蟒》:?昨天,慈利县洞溪公社落庄大队三公社生产队社员朱明杰和另一个社员路过丛林茂密的大山时,一条饿极了的巨蟒发出呼呼的叫声,口吐浓沫向他俩追来。面对这种情况,他俩急中生智,根据蛇类有缠物的习性,立即将上衣脱下抛向巨蟒。巨蟒顿时缠住衣服不放,他们便乘机将这条巨蟒捉住。这条巨蟒长3.5丈,重37市斤。现用铁笼喂养在朱明杰家。?

消息见报,不胫而走。园林部门来电,不惜重金,购买巨蟒;医疗部门提出即使死蟒也愿收购。可是朱明杰等无法答复他们,原来他们哪里或着到巨蟒?他们打死的只是一条三尺来长的蛇。

3,不懂得新闻的特点,不懂得新闻同文学的区别。写作新闻时搞?合理想象?,艺术加工,用文艺创作的方法报道新闻,致使新闻真假参杂。

案例:

A、?玛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中的合理想象。

B、山东栖霞县藏家庄公社有个18岁的姑娘叫胡艳,从小学得一手织花边的手艺,1980年随意俄国展销代表团去美国表演,有篇报道为了说明她的技艺在那里受到的赞扬和欢迎,不惜搞?合理想象?,编造了许多并没有发生的情节,作者甚至编造了长达400多字的某个大公司的总经理同胡艳的所谓?对话?。难怪作为胡艳所在展销代表团的领队兼翻译看了文章后大呼:?这使我很惊讶?。

?合理想象?更多地表现在一些事实描写的细节上。写一个战士护送迷路大娘回家,把白天改成黑夜,把晴天写成?寒风凛冽,大雪纷纷扬扬?。写一个劳模,不是共产党员,硬给他带上党员的帽子,又时春节不回家,做服务工作,说他?20年如一日,没回家过一个好年?,写一个知识分子著书立说,明明没有生病,却描写成?忍着剧烈的疼痛,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如此等等,在我们的报刊上,在广播节目中,经常可以见到。

4,知识不足也是新闻失实的一个原因

如:水变油的报道

5,个别人处于私利,无中生有,蓄意捏造。

湖北浠水县一砖厂临时工,名叫王爱清,笔名严肃,一贯写假报道图名谋利,十分恶劣。他曾经编造一篇报道,说是他从兰州部队退伍回家途中,在火车上丢了钱包,一位好心的兰州姑娘马上解囊相助,送钱给他做路费,连名字都不原意说。报道以《感谢你,兰州姑娘》为题,寄给《广州日报》,被发表了。他又把兰州姑娘改为广州姑娘,以《感谢你,广州姑娘》为题寄给《羊城晚报》,也给发表了。同一年,这个人还捏造了两篇报道。前一篇报道内容是:青年社员南水拐,利用本队老河桥被水冲垮之机,自制木船,渡送灾民,索取高价,四天收款500余元,其未婚妻雷晓芬知道后,写信批评他,并表示与他决裂,稿寄《中国青年报》,被采用了。数月之后又投一稿,说南水拐认识了错误,将索取的钱财全部退还灾民,并赔礼道歉,其未婚妻见他转变,又与他恢复了恋爱关系。《中国青年报》又发表了。

三、关于新闻真实的几点补充说明

1,新闻真实性与文学真实性的比较

1984年6月上旬,在第五届全国好新闻复评中,复评组的同志曾对一篇题为《九米拼搏》的通讯进行了认真讨论。这篇通讯描写了杭州客运站青年驾驶员毛计三,在汽车与火车相撞前九米的动作和心理。通讯中这样描写道:087客车驾驶员毛计三。当特快列车从土坡和茂林背后风驰电掣般窜出时,他浑身震惊了。……他绝没有想到,开车十年,铁轨不知越过万千次的他,竟会面对面与列车遭遇。他震惊了,闪电般地手脚并用;猛踩刹车;几乎同时,一手

抓住排挡,以迅猛准确的动作从前进挡挂入倒挡……

……焦灼、紧张、懊丧似无数钢针刺着他的心。要是有一米的宽余,或者再再有一秒的延宕就好了,他可以避开撞击,可以将客车倒出来。可是环境对他来说是那么苛刻和险恶。他一跃而起,大把大把地朝左猛打方向盘……他知道,只有将车头顺着火车前进方向偏转过去,避免垂直方向相撞,才能将撞击程度减到最小。……

复评组的同志认为,这篇通讯不符合新闻的真实性要求,其原因是毛计三本人当场就牺牲了,上述有关毛牺牲前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没有确凿的第一手材料,而是根据事后分析想象出来的。

而文学中这种心理和动作描写则是容许的,因为新闻是对事实的?再现?,而文学是对事实的?再造?。

2,新闻的?本质真实?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现象与本质既有联系得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有些现象直接反映本质,有些现象间接反映本质,还有些现象掩盖着本质。

我们既要讲究个别新闻的真实,又要讲究总体上的真实。要善于从全体中把握个别,又要努力通过个别反映全体。这要求我们不能报喜不报忧,不能偏激地过多地反映个别现象,例如,我们不能在报纸上全部或用大部分的版面刊登负面消息,即使这些负面消息都是真实的,但是,让人感觉社会上负面的东西比正面的东西多,这与社会总体真实不一致。

3,故事三则与新闻真实

《吕氏春秋〃察传》:鲁哀公问孔子:?听说乐官的头领夔一只脚,你信不信??孔子说:夔当了乐官后,正六律而和五声,使天下人叹服。因此舜说:?夔一足?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里设有井,并对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打了井,不要到外面去挑水了,节约了一个人的劳力,有人却传说他挖井挖到一个人。

孔子的弟子听说有个读史记得说?晋师三涉河?,立即纠正说:?晋师己亥涉河?

四,新鲜

新闻是易碎品,过期的新闻就像变质的食物一样没有价值。

报道新闻就是要报道人们欲知、须知而未知的信息。不注意时效性,新闻就会变成旧闻。

如果不注意时效性,人们已经获得某一信息,则这个信息就不能成为新闻了。

在国际报道中,很多国家的报纸对于我们国家的报道都喜欢用别国的通讯社的稿件,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时效性太差。

现在我们新华社的时效性上已经有了很多进步。如我们新华社报道王义夫的第一枚射击金牌为例,是世界上最早报道这一消息的通讯社。

案例:不注意时效,真实地新闻变成假新闻

广西一报纸报道,某解放军医院对于一个停止呼吸2个小时的病人进行治疗,病人奇迹般的活过来了。报道发表后,病人家属来信表示不满意,说病人已经死了半个多月了,现在却报道他活过来了,令人啼笑皆非。原来该病人被治疗活过来几天后就去世了。

这就是新闻的时效性不强造成的不良后果。

为了保证新闻的时效,西方国家最敏锐地利用了快马、信鸽、火车、汽船等工具,对快速传送新闻促进最大的是电报,电报是1844年发明的,各家报纸很快用上了这一发明。它刺激了小城镇日报的发展。

五,?抢?和?压?

新闻真实与新鲜可能产生矛盾,又时候为了抢先发新闻,在新闻的真实上就出问题,出现虚假的新闻报道

当新闻的真实和新鲜可能矛盾的时候,要把真实放在第一位。

要把握?抢?,也要把握在适当的时候?压?,通常,如果新闻报道可能危害党、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时候,我们应该压;如果新闻报道消息无法得到确证的时候,宁可?压?,也不报道可能虚假的新闻。

六、新闻新鲜性补充说明

新闻本来姓?新?,客观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每时每刻都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发生一些新问题。新闻就是要记录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传播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英文中的?新闻?(NEWS)就是从?新?(NEW)衍生出来的。

西方新闻界十分重视新闻的新鲜性。法国小说家安德烈?盖德谈论新闻时说:?任何事情,到了明天,都会比今天更少使人感兴趣。?

新闻是?易碎品?,失掉了新鲜性,也即失掉了新闻应有的作用,就像被打碎的器皿,变成一堆废物。

案例:滑铁卢之战是英美帝国与拿破仑帝国之间展开一场决斗。这场战斗后,伦敦金融界出现了一位在一天之内就变成?家私万贯、仆役成群?的大富翁,此人名叫奈森?路特希尔德。奈森发财的原因并不神秘,只是比英政府提早一天得到拿破仑战败的消息。

1815年6月19日,也就是滑铁卢战役后的第二天,一家荷兰报纸发表了英军获胜的消息。奈森的一个代理人无意中看到了这张报纸,于是便火速赶往福克

斯,将这一消息报告了奈森。奈森毫不犹豫地上了一辆马车直奔伦敦。按照常理,英军获胜,股票价格必然上涨,奈森应大股买进。然而,这位在金融界享有?能预见行情的大师?雅号的奈森却装出愁眉苦脸的样子,大股大股地抛售股票。很快,统一公债的价格跌到了最低点。这时奈森突然一转,开始大批买进。当人们开始得知英军获胜的消息时,奈森已经不费吹灰之力捞到了一笔横财。

路特西尔德家族的发迹事实上刺激了新闻业。人们更加意识到新闻要新,要讲实效性。哈瓦斯?路透通讯社开办之初,首先在这方面作文章。路透社曾用信鸽来弥补从布鲁塞尔岛亚深折断一万多英里的空隙,使自己能赶在邮政火车前七小时得到消息。最初向通讯社购买消息的是金融界。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近就是要求新闻要?新鲜?,所以我们说要?抢新闻??抓活鱼?。合众社的信条是:?抢第一,夺先声,分秒必争?

案例:1963年肯尼迪总统在达拉斯被暗杀这天,合众社记者史密斯和美联社记者贝尔都在总统的车队行列中,当致命的子弹击中目标时,史密斯抓住汽车里唯一的电话机不放,不停的口授稿件,一直不肯把电话机让给贝尔,一路上他被贝尔打得鼻青脸肿也不肯放弃。

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研究出一种专为电台、电视台用的电讯稿写法,一旦遇有突发事件,如某国政变、某政要人物被谋杀,一些电台或电视台,或许正在播出新闻或接近播出新闻时间,用这种写法写出的电讯稿,可以直接交由播音员即时播发。这种稿子的播发速度为每两秒一行,在急促播入一段新闻时,编导只要计算行数,就知道读完这段稿件要用去多少秒,从而立即调整其他新闻内容。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新的要闻发出去。

抢新闻有时候是为有备而战,如1990年9月23日下午,在第11届北京亚运会上,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邢芬获得本届亚运会第一块金牌,新华社抢先发出了快讯,比第二个发稿的合众社早了五分钟。

有的是无备而战,如前面所说的肯尼迪总统遇刺。

在注意新闻新鲜性这个问题上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第一?后面仍然可能还有?第一?,如有人第一个发了快讯,我们可以第一个从另外一个侧面写,也可以第一个写出其深度报道,第一个挖掘新闻背后的东西。这样可以另辟蹊径,捕捉和开采事件潜藏的新闻价值,将另一份新鲜奉送给受众。如美国记者约翰?皮克巴恩写的《抢救里根总统记》,是为《华盛顿人》杂志写的长篇通讯,在此文发表之前,早有电视直播、各广播电台和报纸迅速报道,而这篇报道依然具有其他报道不可替代的价值——总统遭枪击后医生抢救总统的全过程,这是事件的最新进展;还有丰富的细节,这是抢第一时间由于

求快而易粗的报道所不能提供的信息。

2、注意发表的时机,注意?抢?和?压?的辩证关系。例如,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威廉?劳伦斯是获准在现场采访美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惟一的记者,也是随机采访美国原子弹轰炸长崎的惟一记者,出于保密的考虑,劳伦斯的两篇目击记都是推迟了若干天后发表的。

注意时机还体现在,比如在妇女大会期间报道妇女代表的先进事迹就比平时更有价值,诸如此类还有很多:五一报道劳模,教师节报道教师、教育,六一报道儿童,……

3、新鲜性不一定是目前的事实,也可以是历史事实现在发现的新信息,例如唐山地震最新公布的死亡人数。

第二节新闻的定义

一,几个新闻的定义:

1、?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19世纪70年代《纽约太阳报》

编辑部主任约翰?博加特

2、能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呀?的东西就是新闻?——曾任美国堪萨

斯州《阿契生市环球报》主笔的爱德华

3、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一种引人兴味的事实。?——美国,布莱尔

4、?新闻史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中国,范长江

5、?新闻是一种新鲜、重要的事实?——胡乔木

6、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中国,甘惜分

7、新闻史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

二,比较为人们认可的两种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

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陆定一的新闻定义的2个要点:新近、报道

新近要求新闻的新鲜性,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要求新闻的真实性。?合理想象?、捏造等新闻无法查证,不是新闻报道。

三,报道、分析、判断的区别及在新闻中的运用。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

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是对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作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作的预测。

判断是对某一事件利与弊、是与非、善与恶、荣与辱所作的结论

第三节新闻本源

一,新闻的本源——事实的变动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坚持这一点有利于坚持新闻真实。

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二,从新闻的本源看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就是从变动中抓住新闻,见微知著,见此知彼,见表面知背后,见部分知全局,如一叶而知秋。

案例:水门事件就是《纽约时报》两记者又一个电话线敏感或连续挖掘所得。

三,新闻本源于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指的是新闻的出处,与新闻本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第四节新闻要素

新闻五要素(即5w):who(何人)、what(何事)、 when(何时)、where(何地)、why(是何原因)

新闻五要素有利于记者、编辑迅速把握事实的要点、并抓住新闻的重点。

新闻的导语,导语是相对于新消息而言的。现代新闻写作中,导语通常保留新闻中的一个或几个要素,而不是全部的要素,突出哪些要素,取决于新闻的价值主要在哪些要素上,最能引起读者、观众、听众或现在网络新闻受众的网民的兴趣,这有利于突出新闻的要素。

导语是怎么产生的呢?

电报刚刚出现的时候,记者很快就利用这一先进的科技为新闻报导服务,以便尽快提高新闻的时效性,都是当时电报设备比较欠缺,可能很多记者在电报局等待同一台电报机发稿,如果全文发完需要很长时间,后来记者们达成一种共识,就是把一篇新闻最重要的信息放在第一段,大家轮流发完第一段,有时间的话再轮流法第二段以及后面的内容,这就形成了现在的导语,所以当时的导语都包含了新闻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比较完整的信息,基本上都包含了新闻的5要素。

另外一种说法是:

其先,记者采写新闻主要按照事件的发生步骤进行描写,但是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在战争中,电报机经常出现故障,所以新闻常常发到一半时中断,为此,记者们被告知,把最重要的信息写在最前面,形成导语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导语可能突出五要素中的某一要素或者几个要素,见教材P33-34

导语突出what

导语突出who

导语突出where

导语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第一代导语:新闻要素俱全,因此被成为?全要素导语??橱窗式导语??晾衣绳式导语?南北战争后几十年成为导语写作的主流。

第二代导语:选择新闻5要素中一个或两三个重要的、能引发读者兴趣的要素写入导语,又称?部分要素导语?

第三代导语:技巧性的、艺术性的突出新闻的部分要素。

以?美国福特政府驻联合国莫伊尼汉辞职?这个新闻事件,比较两种导语范式:

1、接式导语(直接陈述新闻事件,直接交待时间要素)

华盛顿2月2日讯丹尼尔.莫卡尼汉今天辞去了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的职务。

——《纽约时报》突出?何人??何事?

华盛顿消息昨天行政当局有关人士说,引起争议的驻联合国大使丹尼尔.莫伊尼汉已向福特总统递交了辞呈,他可能寻求在纽约担任民主党参议员候选人。

——合众国际社时效上差了点,?何人??何事?外加?意义?(引起争议的大使)?走向?(可能寻求新的政治出路)

2、缓式导语(迂回、间接地交待新闻事件,事件要素比较含糊,或者干脆

不交待时间,而把对事件的陈述包括时间延缓到新闻主体中去)

当丹尼尔.莫伊尼汉向联合国道别的时候,他很显然是走进另一扇大门——美国参议院。

——《基督教箴言报》预测事件的走向:美国参议院

空军1号欢快地飞越中西部,午餐在途中进行。总统刚刚在他的座位上坐稳,麻烦事就来了。?总统先生,有个不好的消息报告你,?白宫办公室主任理查德.查理报告说,?帕特.莫伊尼汉辞职了?。总统抬起头来吃惊地问:?为什么??

——《新闻周刊》此事关系重大,总统很吃惊

直到最后一刻,丹尼尔.莫伊尼汉还在说,他不知道是否应该辞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职务。他说,?我下了三十次决心?,?就像马克.吐温讲的‘戒烟容易得很,我已经戒了一千次了’?上周,莫伊尼汉最后下定了决心:辞职。

——《时代》杂志

吸引人,当时太花哨

第五节新闻类别

一、照不同标准,分类不同

按照新闻内容分: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文教卫生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

按照新闻发生地点: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

按照新闻的时间性: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按照新闻与读者的关系:硬新闻、软新闻

二、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分别指出下列新闻属于哪种类型.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役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月的长江防线,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1982年7月16日电(记者郭玲春)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雷电、钢铁、风暴、夜歌,传出九窍丹心,晚春蚕老丝难尽;党业、民功、讲坛、艺苑,染成三千白发,孺子牛已汗未消?,悬挂在追悼会会场的这幅挽联,概括了金山寻求光明与真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

【作业与思考题】

1、新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新闻真实的重要性是什么?新闻失实的原因是什么?

3、如何理解新闻的时效性?

4、如何把握新闻的?抢?和?压??

5、新闻的五要素是什么?导语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6、新闻的定义是什么?

【主要阅读书目】

1、成美、童兵编著:《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总主编刘海贵,本卷主评撰孔祥军:《新闻传播精品导读:新闻(消息)卷——范式语典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3、李良荣著:《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三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课题名称】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等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点和难点】新闻与宣传、新闻与舆论的关系问题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教学课时】4课时

【课的类型】讲授课

第一节新闻与信息

一、信息的定义

广义的信息:与物质、能量等量齐观

一般信息:各种只是积累

狭义的信息: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新闻学上讲的信息指的是狭义的信息

二、信息的特点

信息最基本的特点是:必然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1、共享性

2、扩缩性

3、组合型

4、运用的多角度性

5、相对性

三、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观念上:

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

业务上:

1、分阶段的连续报道——信息的强烈的时间效应

2、深度报道——信息的扩缩性

3、新闻的综合述评——信息的组合性

4、全方位报道——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第二节新闻与宣传

一、宣传的运用领域

宣传就是通过各种传播形式来控制意见,从而影响行为的做法。

宣传就其内容来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领域。

宣传最初最突出的体现在政治观念的传播上。

不同国家的报纸发展史上都有?政党报纸?时代。

18世纪,英、美、法等国在进入资本主义革命阶段时,都利用报纸进行政治观念的宣传,宣传活动成为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舆论工具。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政党报纸一度成为各党派之间互相攻击的阵地。

日本在明治时期,政党报纸也占主要地位,日本新闻学者指出,当时?东京最有力量的报纸几乎都是政党机关报?。

我国近代最初出现的华人报纸多由西方传教士主办,带有明显的宣传色彩,而中国人自办报纸的第一次高潮中出现的报纸,也都是以宣传维新思想为主的。

宣传的强大作用为人们所认识,是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二战中,交战双方都非常重视宣传的作用,大打?宣传战?,当时,德国纳粹政府将宣传部臵于举足轻重的位臵……德国作战部队中专门设臵了PK连,就是从事宣传活动。法国反抗法西斯力量的领导人戴高乐将军善于利用广播鼓舞士气,因此被称为?麦克风将军?。

二战中,各种各样的宣传策略和方式被发明出来,尤以?三色宣传法?著称。?三色宣传法?是指白色宣传、灰色宣传和黑色宣传。白色宣传指公开表明信息来源的宣传。灰色宣传指不说明信息来源的宣传。黑色宣传指隐蔽真实信息来源的宣传……实施黑色宣传时候,有意假造或隐蔽信息来源,使这种宣传看起来仿佛来自敌国内、敌国附近或敌占区,使宣传活动更为可信;实施灰色宣传时,有意不表明宣传者的面目,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其观点。

二战后,这些宣传方法依然还在使用,如,海湾战争中,美国通过实施黑色宣传与灰色宣传,向外界散布伊拉克可能发生政变的消息,同时谣传伊国内反对派企图暗杀萨达姆。一时间,伊国内人心浮动,各方对萨达姆政权的稳固性都产生了怀疑。同时,美军还利用白色宣传把萨达姆说成是?一个独裁者?,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声誉。……

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在对阿富汗塔利班军事打击行动中,运用其陆军配备的第4心理作战大队,开展了强大的宣传战:撒传单、设广播站等,

以图瓦解对方的心理和斗志。正如外电评论说,美国在与本〃拉登打了一场真枪实弹战争的同时,也在打一场宣传战。英国《卫报》2001年10月12日发表在头版头条的文章,题目是?拉登赢得宣传战?。文章称,?西方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拉登一步步登上穆斯林英雄的宝座?。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学者、克林顿政府反恐怖局局长西蒙说:?拉登的才华之一是熟练操纵媒体。他把自己包装成受难得圣人、修道勇士,非常有效。他是宣传大师。?

所有的政党、政府历来都是重视宣传并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宣传活动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曾说过:?在宣传上使用一个美元,等于在国防上使用五个美元。?列宁曾把报纸比作是?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

二、新闻与宣传的联系

1、二者的传播模式基本相同,都是由传播者将特定的内容通过特定的媒介传递给一定的公众。

2、二者在传播内容上常常相互借用。

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炸毁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之后,5月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首要位臵醒目地刊出多行标题的报道:

最强烈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使馆

我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必须对此承担全部责任

中国政府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

同一天,《人民日报》刊发的相关文章还有:《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消息和图片)、《京沪穗蓉高校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最强烈抗议北约轰炸我使馆暴行》、《血的见证——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目击记》、《外交部副部长王英凡紧急召见美驻中国大使奉命向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提出最强烈抗议》、《北约暴行震惊联合国》、《国际社会强烈谴责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暴行》。所有这些,既是对核心事件以及相关事件信息的传递——这是新闻的作用所在;同时,又是观念、主张、立场、态度、情感的强烈表现,充满正义感和感召力,使受众在思想意识上强烈认同爱国主义和反霸权的立场,与党和政府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是宣传的效果所在。在这里,新闻与宣传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显然存在着一种交叉关系。

三、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1、传播的出发点不同。

新闻是从人们对信息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传播的,因此着眼于事实的变动带来的新的信息。它在传播过程中是:事实——事实。

而宣传却是从实施特定的预定目标出发来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说服和劝诫接受者。它在传播过程中是:观念——事实——观念。

新闻的基本功能在于告知,其回报形式是:通过提供信息争取经济利益、物

质利益。

宣传的基本功能在于劝服,其汇报形式是:受众的精神、意志、情感、意识直至行为受到传播者意图的影响。不求直接的经济回报。

?美国之音?的工作人员在美国就不被看作是新闻从业人员,而被看作是政府雇员,担负着美国对外宣传的重任。?美国之音?不像美国其他媒介那样主要靠商业的经营而赢利,来维持和扩大媒体的不间断运作,而是全靠政府投资,作?赔钱?的买卖。美国政府每年拨给?美国之音?的宣传经费达一亿多美元。

2、传播的归宿不同。

传播的归宿是经济收益,宣传的归宿是宣传效果。

1997年7月下旬,我国媒体开始了反法轮功的宣传运动,目的就是让人们接受这样的观点:法轮功是邪教,它造成家破人亡的惨剧,破坏安定团结的局面,政府取缔法轮功是英明之举,我们要坚决抵制法轮功。(宣传)

而新闻仅仅给人们提供一种信息。2002年3月3日,美联社从印度海得拉巴发出电讯,报道了印度下院议长巴拉约吉在印度南部一起直升机坠毁事故中丧生的消息。(新闻)

3、选用的事实不同。

新闻选择的事实:新近发生的事实

宣传选择的事实:新近的活过去的都可以,只要有利于达到宣传效果。

4、表达的方式不同。

新闻:要求迅速及时、独家报道、客观性、一般不作判断

宣传:强调时宜性、可以多次重复、有鲜明的主观倾向、可以夹叙夹议

1997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一位青年来信,呼吁人们不能再大吃大喝、挥霍浪费了。据介绍,此稿是在压了五个多月后才刊登的。它刊登之时,正值江泽民在中纪委八次会议上重要讲话发表,在这个讲话中,江泽民号召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杜绝铺张浪费、刹住请客送礼吃喝风。因此,这个青年干部来信的发表,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和针对性,及时有力地响应了江泽民的讲话,配合了反腐斗争得形势,产生了更好的社会效应。

四、正确处理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1、在现代大众传播格局下,新闻机构的基本功能或者说第一功能是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而不是宣传,不要将新闻与宣传混为一谈。

2、正确理解我们党的?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正面宣传应该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对象的选择——选择正面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事件和人物,加以报道。

立场角度的选择——从具有正面意义、积极因素的视角来报道。

效果的检测——追求正面的宣传效果。

为了获得正面的宣传效果,必须遵循新闻报导的规律。

正面宣传不是?报喜不报忧?,也不是?反面文章正面做?,更不是强行灌输说教,这样会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倦的情绪,产生反面的宣传效果。

如?中国质量万里行?系列追踪报道,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厂家进行曝光,实质上是正面宣传了我们党和政府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为工业健康发展、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提供的保证和采取的措施。

3、尊重新闻传播的规律,讲求宣传的艺术,提高宣传的质量。

宣传只有将自身的规律与新闻的规律结合起来才会使得二者很好的融合,才能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违反新闻的规律进行宣传,效果会适得其反。

第三节新闻与舆论

一、舆论的特点

?舆?的本意是车厢或轿子,?舆人?则是赶车、抬轿子的人,引申为众人,舆人之论就是众人之论。

舆论是指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地位、利益关系和文化观念相同或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其所关注的某一现实问题的共同意见。

1,公开性。

2,公共性。2000年广西电白地区高考舞弊案,引起公众的关注。

3,急迫性。

4,广泛性。1999年5月8日,驻南使馆被北约轰炸,三新闻工作者遇难。

5,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是一种判断。

二、舆论的社会功能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对公共决策)

美国尼克松总统的?水门事件?,《华盛顿邮报》的2名记者挖出来,引发舆论,后导致尼克松被弹劾。

克林顿的?莱温斯基?事件,网络首先披露,各种媒介纷纷报道,引发舆论,导致克林顿被弹劾。

我国三峡工程的设想早在1958年就提出来了,在1969、1982、1984、1986年这四年中,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和实地勘测,召开了近百次会议,听取了各方面的呼声,经过200多人次专家论证,才于1992年4月3 日在第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通过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舆论研究专家刘建明称之为?建国后,政治机构尊重民意、尊重实际的罪突出的范例?。

2、对于公众行为的鼓舞和约束。(对公众成员)

社会舆论形成道德规范,鼓舞和约束公众。

甘肃天水市秦安县,路不拾遗,因为这里所有的公众只要发现偷盗,必定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