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社会工作读书笔记 谢丽蓉 - 副本

青少年社会工作读书笔记 谢丽蓉 - 副本

青少年社会工作读书笔记

谢丽蓉150503038

目录

一、青少年网瘾矫正中的社工介入 (1)

二、社会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早恋的研究 (2)

三、联结视角下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 (3)

四、偏差青少年社会联结的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3)

五、工作介入“网瘾”青少年的服务模式研究 (4)

六、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5)

七、发展青少年社会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5)

八、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社会服务———香港深宵外展服务对我们的启示

(6)

十、社会工作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介入机制研究 (9)

十一、青少年社会工作中国化 (10)

十二、遭受家庭暴力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社工介入--以西安高校大学生为例 (11)

十三、“问题青少年”行为转化的社工介入——以个案的方法 (13)

十四、福州市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闲散青少年外展社会工作服务的经验研究 (15)

十五、社会工作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介入机制研究 (16)

十六、青少年社会工作问题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 (16)

十七、优势视角下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介入 (19)

十八、吸毒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入--以无锡A街道为例 (20)

十九、社会工作介入青春期逆反青少年问题研究 (23)

二十、社区青少年综合服务模式的探索研究——以华富街道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为例 (24)

二十一、香港与内地青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对比与启示———以香港、北京为例 (25)

一、青少年网瘾矫正中的社工介入

研究意义

2005 年 11 月,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表了《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6年 9 月,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新闻出版总署等公布了《关于设图推进“健康上网拒绝沉迷——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大行动”的通知》;2008 年 3 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表了《2007 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2008 年 11 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制订了《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

社会工作服务对象

在社工确定介入网瘾青少年的模式之前,需要对网瘾少年个体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国际与国内有不少关于网瘾的评判标准,例如:“中国戒网瘾第一人”陶然课题组曾提出的“网瘾标准”为平均时间为每天大于等于 6 小时,并出现难以克制上网等症状标准的时间达到或超过 3 个月的网络行为即为网瘾。

方案实施

1、隔离式教育。通过远离以往的生活环境,使学员远离不利其身心健康的事物,从而彻底消除学员的不良嗜好,如抽烟、沉迷网络等;

2、加强心理疏导和沟通。心理老师与学员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让学员用倾诉的办法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感受,加强心理疏导和沟通,平常与家长的书信往来,以及日记的倾诉以达到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平稳情绪,理解家长的用心,适应各种环境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待问题能有一个客观的评判,避免凡事从主观出发,产生不合理的认知;

(2)要明确目标,明确自己到中心目的是什么,要有哪些方面的转变,制定行为计划,认真执行;

(3)对自己的行为多肯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做任何事都能行,克服内心深处的自卑。

二、社会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早恋的研究

早恋定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早恋”一词的意思是:“身体未发育成熟而过早地恋爱。”这就是说,“早恋”应该是指十二三岁到十八岁之间,即中学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性未发育成熟而过早恋爱。这是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观点。本文釆用丘彩萍的定义,“早恋”是一个带有批评性质的词,“早恋”主要是因为青

少年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并未随身体的成熟而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而提出的。

三、联结视角下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

偏差青少年的概念

偏差行为又可称冒险行为、越轨行为等。一些专家也称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为问题青少年。对于偏差行为的概念,国内外在界定基本一致。道格拉斯认为:“所谓越轨,是指在一个会中,被社会成员判定为违反其社会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它包括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沙莲香认为偏差行为是指背离、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是人们在遵守社会规范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李爱序对偏差行为的界定较为宽泛,她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只要是违反或者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都应是偏差行为。李杰春认为偏差行为,即偏离行为、异常行为或越轨行为,通常是指那些超出常规,偏离或违背社会道德、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行为。

建立偏差青少年社会联结指标

将社会联结理论的各部分进行概念化、操作化,同时与社会工作的各项工作相结合形成具体的问题,然后在相关专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筛选原有问题,最后完成具体的社会联结的测量指标。

组织偏差青少年社会联结的常规活动。

首先,社会工作者要在实务中做到游刃有余,要熟练地掌握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与技巧方法。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与服务理论的高度都可以得到提升。其次,要深入清晰地界定偏差青少年存在的需求和问题,在活动中从始至终地延续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探寻到问题发生的根源,而且可以发现并及时解决青少年出现的新问题。同时,对青少年所处的外在环境及其影响也应加强关注,及时并适当处理出现的问题。再次,得到外部资源的支持并与之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工作者要积极主动的去联络和争取。

四、偏差青少年社会联结的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需求评估和理论运用

程序逻辑模式下的处境分析是指活动和服务推行时的状况或背景因素分析,理论基础指的是在整个活动中对服务对象所持的信念、活动过程中需要持守的重

要原则和达致成效的理论框架。联系本文研究问题,本章笔者主要从社工开展偏差青少年需求分析的角度对社会工作服务进行分析,并对社会联结理论的把握以及对社会联结理论在实务中的运用情况进行研究。

需求

社工依据社会联结理论对偏差青少年的需求作出评估,发现偏差青少年一般存在如下需求:在依恋方面,这些青少年普遍来自不完整家庭,父母离弃、父母一方或双方吸毒、家庭贫困等等是这些家庭的特征。生活在这些家庭的青少年对家庭没有归属感,由于缺乏家庭支持系统而内心自卑,与人交往时比较敏感和内向。有些青少年结交不良朋辈,因为义气用事而走上犯罪道路。同时,这些青少年在学校学习成绩不佳,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关心,因此对学校没有归属感。在奉献方面,许多青少年已经到了找工作的年龄,但是这些青少年对生活没有规划,也没有追求的目标,再加上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社会竞争力,因此在工作方面特别不顺利。在参与方面,偏差青少年对社区或者外界常规的活动参与并不多,许多青少年由于自控能力不足,整天沉溺网络。在信念方面,由于这些青少年缺乏家庭教育和正确引导,受不良朋辈的影响较深,许多青少年存在错误认知,如为了朋友可以两助插刀,不惜犯法也要帮朋友等。

五、工作介入“网瘾”青少年的服务模式研究

“推拉理论”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推拉理论”原为研究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却可以为我们解释“网瘾”青少年对网络迷恋的原因提供全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角度。“推拉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出现人口迁移和移民搬迁现象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搬迁改善生活条件。于是,在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推力。

任务中心模式的基本原理

任务中心模式一是世纪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它以简要和时限为主要特征的,主要适合于短期的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任务中心模式的关键是对核心问题的界定。任务中心模式是以改变案主为主要改变媒介,社会工作者只提供建议及资源。它的基本假设是个人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中心模式主要适于解决具体问题,如人际冲突、情绪困扰、角色失调、社会变迁、资源不足等。任务中心模式的基

本假设是个体本身的能力可以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而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不应该把遇到问题的案主作为病态处理。它认为问题的产生是个体能力的暂时缺失一的结果一。任务中心模强调存在问题是环境的原因或者资源不足引起的,工作者只需要帮助案主认清问题,案主的改变动机是解决问题的最大动力。

六、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行性。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建构,为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与土壤。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方式方法介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引入社会工作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然路径选择。

七、发展青少年社会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文件

《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要求,采取购买服务、公益创投、改进登记方式、提供办公场所、建立孵化基地、提供专业指导等措施,支持发展面向青少年服务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支持建立青少年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完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网络。

把握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着力点

一要加强政策创制。近年来,民政部已经积极协调将社会工作纳入精神卫生条例和民政部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四部门《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法规政策,取得良好效果。

二要健全服务体系。以城市流动青少年、农村留守儿童和社区矫正青少年、刑释青少年、吸毒青少年、闲散青少年、流浪乞讨青少年等为重点,开展好个案辅导、团体支持、危机干预、亲情陪伴、心理抚慰、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

三要突出重点环节。防范青少年违法犯罪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底线,要重点抓好监护干预、救助保护、司法协助等工作。

完善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机制

一要完善部门协调机制。

二要完善“三社联动”机制。社区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空间,社会组织是参与青少年工作的重要主体,专业社工是为青少年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的重要支撑。

三要完善“两工协作”机制。近年来,在中央文明办的指导下,各级民政部门和共青团组织携手努力,在弘扬志愿精神、倡导志愿行为、规范志愿服务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八、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社会服务———香港深宵外展服务对我们的启示

摘要

香港深宵外展服务是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富有特色和成功实施的一项核心服务,也是一项被认为最富挑战性的青少年社会服务工作。这项工作要求社会工作者关注的是一批在行为上有服务需要的“夜青”(指深宵活动不回家的青少年)群体,目的主要是为了预防青少年因不良环境的影响,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事情。深宵外展服务是一个系统服务过程,由专业社会工作者外出至青少年夜间常到的地方(如歌舞厅、游戏厅、网吧、街头、公屋等公共场所)接触他们,认识他们,找出他们的需要并随时提供适当的服务,其工作手法主要有中心工作手法、户外工作手法和户内工作手法。

香港深宵外展服务的内容

1.现场辅导服务。就是深夜在各处青少年聚集的街头场所,现场提供各种适合的有关服务。这些服务长期提供,由专业社工管理。

2.危机介入服务。有部分“夜青”临时出现个人危机时(如与父母发生冲突、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不愿意回家等),外展服务工作者就会提供一定的帮助,协助他们解决困难。

3.临时住宿服务。在青少年面临危机时,通过学生辅助会的宿舍等,为紧急需要短期宿舍服务的青少年提供援助。

4.康娱服务。香港的社会服务机构根据青少年的需要建立了一些“夜青”的娱乐场所,在晚上11点到凌晨2点为“夜青”提供活动。

5.健康教育服务。如与关怀艾滋病等机构合作,为“夜青”提供性教育及健康信息。

6.就业支持服务。当青少年在学业及就业上遇到困难时,向他们提供就业协助,并帮助他们学习谋生的技能,找到合适的出路。

香港深宵外展服务原则

1.深宵外展服务者要摆脱传统社会工作规范,主动在街角寻找一些与传统对立,行为有偏差,自发性低,有叛逆、破坏及自杀倾向或自暴自弃的青少年,其中包括失学、失业、失恋、失爱或失踪的青少年。

2.深宵外展服务者要将有限的社会资源,将社会工作服务的理念带给其工作对象,以补足他们不知道怎么向社会工作者求助或者不愿意向社会工作者求助,并尝试着不用成年人的思想去猜测他们的心态,设法去体会他们的不同心理感受。

3.深宵外展服务者要以开放、友善、忍耐、体谅、关怀、诚意和接纳的态度去了解青少年的心态、需要和存在的问题,并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多方面的扮相、精湛的演技、令人信服的口才、选择式的聆听、细心的分析和总结问题等能力。

4.深宵外展服务者要在与青少年的日常接触中,不断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帮助他们度过心理上的危机期,并在他们要走向歧路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引。

5.深宵外展服务者的使命并非只是防止罪案,还在于希望青少年在人格发展上有积极的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理想信念。服务者要以青少年需要及对社会问题的责任,来保护社会未来的人才。

九、偏差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介入效果研究

偏差行为概念的界定和类型的划分

青少年的偏差行为也可以叫做问题行为或者是越轨行为。不同的学者对越轨行为有着不同的定义,美国学者道格拉斯(1986)认为:越轨就是与主流社会认同的社会传统和社会规范不同的认知以及实际行动,他既包括违反社会规范和道德也包括较为严重的违反和犯罪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1975)认为越轨行为是任何能够引起麻烦和问题的行为,也就是根据越轨的影响定义越轨行为。美国精神病协会根据越轨的内容和严重程度以及越轨出现的时间将越轨分为不同的种类,主要包括行窃、网瘾、厌学、打架等 16 项。

对偏差行为类型的划分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威克曼将偏差分为外扰性的偏差行为,如不遵守纪律、打架斗殴等和心理性的偏差,这主要表现在青少年自身心理上,如暴躁、抑郁等心理问题;日本心理学家古泽赖雄,他从引起偏差认知和行为的原因对偏差进行分类,分为神经症行为,这是由青少年心理原因引起,如咬指甲等一些身体上的生理表现;人格问题,不诚实、暴力、攻击性等;智力

问题,就是智力水平低于正常人群,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张美峰 2003)。左其沛(1990)将学生问题行为分为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压抑型四类。刘守旗(1997)将偏差行为分为神经性的、情感的、性格的、智能等七个方面。偏差青少年

是指那些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轻度违反了社会规范的青少年群体。所谓思想上和行为上都违反了,是指思想上违反并且付诸了实践,已经成为既成事实;所谓轻度违反是指违反了一般的社会道德和社会规范但是却没有触犯法律的行为。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本文中偏差青少年的类型主要有: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障碍导致的厌学、辍学、人际交往困难、家庭关系不和谐、打架斗殴、处于不良朋辈群体之中等。他们虽然有着偏差的认知和偏差的行为,在一定程度违反了社会规范道德或者风俗习惯,但是却没有达到违法犯罪的程度,不用被送到少管所或者社区矫治中心接受硬性矫治,而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的力量去达到矫治的目的。

CIPP 评估模式在社会工作评估中的运用

CIPP 评价模式在应用于社会工作活动的评估中应该要结合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专业特性,相应的进行改善,以便更好地进行社会工作活动的评估,提高其专业性和准确性。

对偏差青少年的访谈提纲

1.你为什么会求助于社会工作者?你当时面临的困难是什么?你的需要是什么

2.你和你的父母关系怎样?你希望你的家庭环境是怎样的?

3.你的学习情况怎样?你感觉老师和同学对你怎样?你希望有一个怎样的学习环境?

4.方案目标的制定是否有案主的共同参与?是否与其达成了共识?

5.你是否愿意得到社工的帮助?你觉得你和他们的关系怎样?你觉得他们能够有能力为你提供让你满意的服务?

6.你是否和社会工作者一起订立了服务目标?你对此目标是否满意?

7.你对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方案是否满意?觉得做的好点地方有哪些?不好的地方有哪些?

8.你觉得自己在接受服务中表现如何?是否能够积极配合和投入进去?是否也

为自己的改变做出了努力?

9.你对此次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是否满意?你感觉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有了改变?这种改变是你想要的吗?是否达到了你预期的效果?你的家人和朋友如何评价你的改变?

10.你对此次服务有什么建议吗?

11.在一段时期之后,接受服务的效果是否依然保持或者在多大程度上保持着这种效果?此次服务对你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十、社会工作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介入机制研究

中观层面的重点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

一方面,通过社会工作者整合社区资源来帮助重点青少年建立起包括社区、学校、家长及监护人的长期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

其二,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内各机构的联合作用。社区内的各种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在开展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时,可以将与社区青少年发展有关的机构组织起来,通过机构联合与协调,优势互补,完成某个活动项目。

其三,政府要培育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有效地整合人力资源,培育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和社区志愿者队伍。目前需要开发整合的人力资源包括社会工作者、社区领袖和社区志愿服务者。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利用专业优势协助有关政府部门加强对重点青少年信息的动态收集,在建立重点青少年群体信息共享平台和动态信息管理数据库中发挥作用。

微观层面的重点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

第一,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社工介入上,利用科学合理的信息摸排机制获取的信息,村居组织和驻社区社工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清楚地了解本地区留守儿童数量、分布及具体家庭情况。驻村社工通过走访与留守家庭接触,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的方式具体了解、掌握目前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的情况,并把信息及时反馈。在与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建立了专业关系后,社工通过构建“社会工作者协助同辈群体带动留守儿童、社会工作者协助教师与监护人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工作者直接帮助留守儿童”的服务模式来具体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业、感情、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最终实现留守儿童的自助发展。其中,社会工作者指导同辈群体与留守儿童在学

习、生活上经常互动,减少留守儿童的自卑感与孤独感,社会工作者指导教师与监护人在学习、心理、生活上关心引导留守儿童,使其健康成长,社会工作者还要利用小组活动、个案干预的方法对存在各种问题的留守儿童直接介入和帮助。第二,在闲散青少年的社工介入上,科学的信息摸排机制的建立使村居组织能及时、有效地把本社区闲散青少年的真实情况反映给青少年综合管理机构,综合管理机构通过信息的汇总把总体闲散青少年的情况呈现出来。通过信息的共享驻社区社工可以及时了解情况,采取措施。具体的专业措施包括:一是对于经常游荡于街头、娱乐场所等的闲散青少年,可以运用外展社会工作方法。外展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主动到青少年经常聚集的环境中,与他们接触,并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来提供相应辅导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可以深入街头巷尾、网吧、舞厅,寻找、识别终日无所事事的青少年进行帮助、引导。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的服务包括: 现场辅导服务,即现场提供各种适合的有关服务,这些服务以后可长期提供,由专业社工管理,就业支持服务,许多闲散青少年由于就业受阻而处于边缘位置,社工可向其提供就业协助,给予培训机会,协助他们学习谋生技能,让其找到合适出路,转变为正常青少年。二是对于主要赋闲在家的闲散青少年,社工利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来提供服务。在社区中可开设一些发展模式的小组,例如: 青少年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目的是协助青少年自我认识,提高交往技巧,学习解决问题,职业辅导小组,协助青少年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树立职业理想,接受职业培训,还可以开设生涯探索小组、关爱社区奉献小组等。第三,对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的社工介入上,利用信息平台获取的相关信息。

十一、青少年社会工作中国化

国外研究现状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本土化与社会工作本土化有相通之处。我们可以借助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国外研究情况,进一步了解国外青少年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状况。不同的专家和学者对社会工作本土化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指出,社会工作方法和职业认同的普遍性是向发展中国家推行社会工作的基础。但是,认为不同国家实际需要的满足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角色,社会工作实践的需要需要社会工作教育来满足。

青少年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

青少年与未成年有区别,它不是法律概念。对于未成年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妇女儿童保护法》、《儿童权利公约》;还有一些地方人大制定的有关保护未成年的法律法规,例如《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对青少年形成了有效的保护。虽然我国制定了一些保护青少年的法律文件,但是这些法律大多只是从宏观角度对青少年权益做了一些大方面的原则性规定,没有一些具体的实施细则。在微观实践中并没有进一步的细致性规定,以至于如何操作、青少年的责任保护主体如何确定等都没有做出明确界定。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地方人大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对青少年法律法规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

青少年服务对象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服务性专业,主要是以青少年为主要服务对象,并对其进行帮助。帮助有困难的青少年,陷入困境的青少年走出困境,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服务对象自身方面的困境主要包括: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对象个人方面的困境和与服务对象个人相关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困境,进行论述。

十二、遭受家庭暴力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社工介入--以西安高校大学生为例

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对其概念的界定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国际社会的解释不尽一致。有些国家和世界组织从比较狭溢的角度定义家庭暴力,他们将发生在家庭内的,仅仅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视为是家庭暴力。年月日,在维也纳召开的联合国世界人权大会通过《消除对妇女暴力行为宣言》指出:家庭暴力是“在家庭内部,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或其他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家庭暴力的主要形式

一是肢体暴力,直接使用暴力手段伤害他人的身体乃至生命。这是一种最为明显的,也是人们最为常见的暴力行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包括拳打脚踢、持械殴打、

捆绑、鞭打、残害其身体等等。

二是言语暴力,有些家庭暴力虽然没有直接的造成身体上的伤害,但是施暴人常常通过恶言恶语,即我们生活中的反复性念叨、羞辱谩骂、批评打击等等,通过不善的言语表达来伤害对方。

三是精神暴力,比如利用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力地位,强制性的限制家庭成员的人身自由,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干涉、习难、恫吓、要挟、逼迫、威胁、轻视等缺乏仁慈的行为。此外常见的精神暴力还有冷淡、轻视、疏远、放任等对家庭成员进行情感上伤害和心理上折磨的冷暴力。

四是生活方面的控制和虐待,在生活对其他家庭成员的控制、对衣食住行方面的虐待、不履行抚养和赡养义务的行为、遗弃家庭成员等都属于是生活方面的暴力。

五是性暴力,违背某人意愿,强行与其发生性行为、谈论某些让人感觉受到侮辱或不舒服的性行为。这类暴力表现为乱伦、性虐待、强奸、性剥削和性骚扰等等。

家庭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

家庭社会工作是以协助整个家庭为主旨的帮助解决家庭问题的社会工作。本研究中的暴力家庭需要关注的焦点包括了成员之间的关系、父母子女之间的沟通方式和交往互动模式。根据家庭系统理论的指导,暴力家庭的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建立“一站式”家庭服务中心

第二,危机干预

对暴力家庭开展家庭辅导工作,随时关注受害人的状况,在危机时期(暴力发生阶段,社会工作者要及时的介入其中,制定可行的危机介入模式。第一步,要明确核心问题,确保受害人的安全,必要时为其提供紧急避难场所;第二步,要提供尽可能全面和充分的理解和情感支持;第三步,社会工作者协助受害人开发应对资源,寻求可选择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寻找和制定应对暴力危机的方法。这种危机干预的介入方式一般而言是针对肢体暴力而言。

第三,认知行为治疗,重点关注施暴者隐藏在暴力行为之后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存在家庭暴力的父母都有“合理化”的理由,他们很多人认为自己的孩子随自己

处置,棍棒底下才能出人才。他们经常会否认和忽视自己的暴力行为,社会工作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施暴者进行全面的评估,提供认知行为矫治的治疗,在心理上纠正这种错误的“合理化”观念,在行为上通过愤怒控制和对沟通交流技巧的训练,减少施暴者的暴力行为。

第四,家庭治疗以整个家庭而非个人作为治疗对象,注重家庭此时的情况和成员互动的实际过程,借助家庭系统理论在家庭中幵展亲子互动系列活动,协助亲子建立顺畅良好的沟通氛围。此外,从整个家庭的处境分析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整合家庭内外部资源,解决相关的家庭问题,消除家庭暴力发生的隐患。

第五,宣传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从预防的角度,定期开展关于家长的科学教育座谈会或小组活动,宣传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以遭受家暴的儿童或是青少年的真实经历为反面教材,让家长深刻的认识到家庭暴力给孩子带来的身体痛苦和心理创伤,家长间相互交流、相互分享教育孩子的经验,努力为孩子建立民主、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

十三、“问题青少年”行为转化的社工介入——以个案的方法

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是以优势为核心,在对案主进行行为帮助时,社会工作者把焦点集聚在案主身上,使案主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来帮助自我和发展自我。(于晶利,杨奎臣—般来说,“视角”是以个人的优势,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以摆脱在逆境中的挫折和不幸,并最终达到它的目标,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理想的工作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应根据发现,搜索的优势和资源的幵发与利用帮助他们达到他们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你必须让他们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来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这种观点强调人的精神的内在智慧,强调即使是贫穷的,被社会抛弃的,也要必须改变其自身的内在能力。每一个青少年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应受到同样的尊重。

核心理念:人们相信自己天生具有的一种能力,他们通过自身资源来改变自身的能力。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全新工作理念,是社会工作的一个新概念。优势视角着重于挖掘案主自身的优点,帮助案主认识其优势,利用其优势来改变自己,从而达到解决案主外在或潜在的问题。

“问题青少年”的“问题”内涵

“问题青少年”在校通常被称为“双差生”,即学习差、行为规范也差,二者中主要的行为规范差危害班级甚至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在社会上一般被称为“小无赖、小混混”,几乎採在红线上。因教育不及时或效果差等原因,而成为“问题青少年”。实际上,“问题青少年”的行为规范差,只是表象,而不是本质。青少年在社会道德上的偏差,主要是价值观上的偏差。因为这部分青少年还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现实中人们常用英雄作为行为定位或者评价标准,而这一理想化的要求使青少年以做到的。其次是情感上的偏差。“问题青少年”常常没有正常的情感倾诉渠道,被贴上标签时候,生活在人们的批评与敌意之中。但他们也有喜怒哀乐,如果没有正常的宣泄渠道,必将偏离正常的情感表达,陷落于病态情感漩祸。一个人的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等,大多是基于价值观和情感的融合,但还是以情感为主的,由于情感的偏差,对这些“问题青少年”来说,当然也不会有正常人的自信心、意志力和责任感。对“问题青少年”的教育,就事论事,就行为规范差而抓行为规范,往往难以奏效,因为根子在根子在价值观和情绪的偏差上。

评估总结

⑴积极关怀加认同,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温暖。认同与尊重本身就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特别是针对“诉前考察”的教育对象,他们曾经犯过错,加之这个群体普遍缺乏家庭关怀和社会认同,社工一幵始就应秉着不歧视的原则,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这样才能被案主接受,从而建立专业的服务关系。

⑵健康生活加娱乐,培养有益的心理和生活。社工应组织参与公益劳动、小组、社区活动,倡导有利于案主身心健康的娱乐方式,培养其科学正确爱好,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陶冶情操,开拓视野。

⑶有效隔断加重塑,切断不良的影响和作用。在服务过程中,社工应及时了解案主的动态,在他们再次出现接触不良事物或不良团时,及时予以制止。

⑷深入教育加规范,增强法制和道德的意识。在聊天谈心、公益劳动等过程中,社工应注意培养案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协调,发挥家庭的作用和力量。社工在工作中,还应积极与案主的家人接触,请他们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加强监护和监督,及时了解孩子动向并向社工

反馈,使案主有归属感。

十四、福州市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闲散青少年外展社会工作服务的经验研究

概念

闲散青少年一般是指周岁以上至周岁以下的因各种原因不在学校、没有

就业并且缺少家庭监管的青少年。这里用社会化理论的角度分析闲散青少年产生的原因,即青少年自小在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环境的社会化过程的不顺利导致的。并且将闲散青少年按照常口与外来口两种情况分别加以分析。从劣势和优势两方面分析闲散青少年的特征,其劣势特征有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行为偏差、认知能力差、自我认知薄弱、拉帮结派、人生观价值观歪曲;其优势特征有社会闯荡能力强、善于自己的一种爱好特长、敢于探索、帮团内比较团结和睦。掌握和利用青少年的特征有助于我们知己知彼,有针对性的开展外展服务工作。在此,我尤其强调用社会标签理论视角来分析闲散青少年的危害的根源。闲散青少年本身并不是问题本身,问题在于全社会和舆论对于这类群体的看法,在“标签”的压迫之下,他们只好顺从压迫,逐渐走上更深的违法犯罪道路。

外展社会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主动到服务对象经常聚集和游荡的环境中,与他们接触,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辅导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其工作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熟悉所负责区域的环境阶段、与案主初步接触阶段、帮扶案主实施阶段、评估和转案转介阶段。外展社会工作服务不仅是一种服务方法,更是结合社工沟通技巧、个案辅导、小组活动与一体的服务过程,力求灵活运用,以确实帮助闲散青少年为最终目标。

xx中心闲散青少年外展社会工作服务技巧的经验总结

(1)认真外展场地的环境资料与人事资料收集。

提前对外展场地的环境收集资料熟悉的过程中,可以让你对此地方出现的闲散青少年的一些特征有个初步预估;还可以安排一些有特长的人参与外展,如地点是溜冰场可以安排溜冰技术比较好的同工参与;另外,外展场地环境的了解可以在出现意外情况时安全离开现场发挥作用。对于人事资料的收集包括当地派出所的地址电话,还可以向管辖范围的派出所询问闲散青少年出入比较多的场所。总之,对这些资料的收集有百利而无一害,在关键时刻就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准备

是成功的前提。

(2)饱满的心态和着装打扮的准备。闲散青少年是一群朝气蓬勃的群体,与他们打交道需要社工随时拥有饱满的心态,再加上外展服务非常的劳累,如果心态不够饱满会随时淹没在劳累中不想前行。着装打扮更不可忽视,着装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青少年尤其注重个性,着装得体会给他们带来好的第一印象;不要求与他们着装一样非主流,大方得体即可。着装打扮同时反映了对他人的尊重。如果你在外展服务时胡须邋遢,当你主动接触一些闲散女生时,他们就会避而远之。这时候要立刻记录下来,并且把青少年相关的特征和情况简单记录,因为一下午你或许会碰到个左右的闲散青少年如果不立即记录有效信息很容易把信息与名字混淆,甚至遗忘。

(3)工具的准备。如手机、手电筒、名片、记事本。在外展服务中,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交流之后要递上名片,当我们询问到对方的号码或者电话号码的。十五、社会工作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介入机制研究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该定义指出社会互动不仅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影响,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作用。从该理论视角出发,在数据摸排与信息共享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可以从青少年群体本身、社会环境及两者的互动过程中去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具体来说,社工可以从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对重点青少年进行介入。在宏观层面,社会工作发挥政策倡导作用,促进政府建设四个社会“软环境”,即包括对“政策环境、法制环境、行政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建设与改革,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完善社会政策来解决重点青少年群体存在的问题。

社会软环境的含义是指其一: 政策环境,包括教育、救助、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就业、数据摸排、社区文化、社工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其二: 法制环境,是指要形成和谐、健康的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法制教育环境,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在学校中的法制教育。其三: 行政环境,包括在青少年数据摸排与服务管理工作中的办事程序、办事效率、职业道德、服务质量等。其四: 社会环境,包括人际关系、社会风气、社会治安、公共秩序等。

十六、青少年社会工作问题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

社会闲散青少年

社会闲散青少年指 6—25 周岁不在学、无职业的自然人,其中 6—15 周岁应接受义务教育的自然人只要“不在学”,即视为闲散青少年,16—25 周岁的自然人必须同时满足“不在学”和“无职业”两个条件才能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这群体的青少年普遍具有学历较低、生活处于无序状态、个人收入不稳定的特征,他们经常游离于各种娱乐场所、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容易产生滋事闹事、打架斗殴等行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数据显示,近年来法院审理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约占据刑事犯罪案件总数的 35%,而这并不包括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目的未予以立案审理的部分,可想而知,青少年违法犯罪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有多大,另据北京市海淀区闲散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与预防犯罪试点工作推进会的数据显示,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人数在青少年犯罪人数中的比例不断攀升,2010 年已达50.4%。可以说,社会闲散青少年由于其法制观念不强、受教育水平较低、心理行为较不稳定等原因,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是特殊青少年群体中的重要部分,必须重点加以关注。因此,加强社会闲散青少年教育管理,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就学、法律援助、身心健康、困难救助、感情婚姻等方面问题,帮助他们倡正风、树正气、走正路,已经成为保障安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的儿童。随

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土地向城市转移,成为城市的“新成员”,他们大都生存于城市的低层,由于自身受教育水平不高,这些城市的“新成员”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加工业、建筑业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工资待遇水平不高,加上受到经济条件、户籍政策等的限制,外出务工的农民无法将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形成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据全国妇联在 2008 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为 5800 万人,而这个数据正随着近几年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急剧地增长。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要么和祖辈一起生活,要么托付于亲朋好友,很难得到父母经常的关心和爱护,与祖辈亲朋等看护人的沟通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由于长期得不到该年龄段应有的关爱,他们很容易

形成孤僻、自闭、脆弱、敏感的性格,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伤害。在受教育方面,城市和农村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的教育资源贫乏,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难以对留守学生有更多的关注和爱护,特别是一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等更加难以开展。同时,由于留守儿童的看护人对他们的约束力不强,很容易使他们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造成对学习的畏难情绪、抵触情绪。还有,由于疏于教育和监护,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高,一些留守儿童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因此,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学习援助、家庭关怀、生活资助、福利保障等青少年社会工作,保护广大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流动青少年

在我国庞大的流动人口大军中,夹带着一个特殊的群体——流动青少年,他们或随父母迁居学习,或走出学校进城务工,同时还包括一些流离于城市边

缘的流浪青少年等。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2》显示,中国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 28 岁,“80 后”新生代农民工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比例已近半,25 岁以下的流动青少年数量过亿,其中有近 2000 万 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或者跟随父母迁居学习,或者外出打工谋生。在城市读书的流动青少年由于自身家庭收入低、农村户籍、父母受教育水平偏低等原因,使他们在同龄人中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同时由于城乡文化差异的影响,导致这部分流动青少年难以融入当地的生活、学习环境,在成长发展中容易陷入困境。进城务工的青少年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没有掌握就业的一些专长技能,而且身处人生地不熟的环境,就业信息不对称,人脉资源不足,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加上这部分人群大多法律意识淡薄,很容易铤而走险,参与违法犯罪活动。总之流动青少年身处于城市中、却生活于底层,在物质、金钱、利益等的诱惑下,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从技能提升、生活关爱、学习辅导、法律援助等方面入手,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身边的环境,让他们尽可能享受公平的待遇,成为城市的新成员。

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

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正在监狱服刑或正在被劳动

教养的未成年青少年。由于家庭的不完整,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社会环境都与其他青少年不同。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环境、经济条件都比较困难,无法保障他们和同龄青少年一样正常地学习生活,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无法完成学业,过早地脱离了校园生活,进入社会务工。另一方面,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违法犯罪,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往往比较复杂,对他们的成长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同时,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服刑在教,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同龄人对他们的耻笑,也容易造成他们狭隘孤僻、自卑自闭等。这些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由于从小生活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心理上很容易出现问题,甚至产生仇视、报复社会的心理。因此,要认真做好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社会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社会关爱等服务,为他们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正常的成长环境,避免他们走上父辈的老路,自强自立地健康成长。

十七、优势视角下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介入

基于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介入理念

优势指促成案主改变的所有的有利因素,比如人自身的品质、特征、美德、天赋、自豪感、丰富的自然资源、人际资源及制度性资源的社区等,而赋权、抗逆力、整合则是优势视角的三大核心理念。遵循优势视角的上述理念来看灾区青少年群体面临的问题,则会使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掘到灾区青少年自身的才能、技能、知识、资源,欣赏到存在于灾区青少年内部和周围环境中的优势与价值。一旦灾区青少年能够开始自己探寻、发现和运用自己的才能和天赋,社会工作才能有真正发挥自己作用的空间。

(一)赋权———为灾区青少年探求生存和发展的资源

赋权是指帮助个人、家庭、小组及社区在其内部或周围探求和扩展其资源与手段的意图和过程,而不仅仅是为案主倡导更多的权利和利益。在赋权关系中,意义被重新赋予每一个人,社会工作者需要做的是解决紧张与冲突,对付压制案主的不利环境,帮助案主从他们的抑制之中解放自己。社会工作者要带给灾区青少年一个全新的视角,即让其了解到自己拥有哪些优势素质和环境资源来帮助自己实现理想或满足自己的需求,以此增强自信,并为社会的整体利益做出贡献。可见,社会工作者为灾区青少年设计的赋权方案,应是在信任灾区青少年能力的基础上,了解灾区青少年的需求,

为其需求寻找自身及环境的优势,并使其充分发挥以实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赋权。

(二)抗逆力———提高灾区青少年面对灾难、抵御灾难、不怕困难的能力

抗逆力是一种反弹的力量,是个人面对磨难和挫折而抗争的能力,在这种能力和体制的引导下,案主可以自己超越和克服严重的灾难事件。如此,抗逆力可以被定义为面对逆境时的回弹、回复和成功的适应能力。作为优势视角中的抗逆力理念,就是要相信所有的灾区青少年具有内在的学习、成长和改变的能力,能够面对灾难,抵御灾难,不怕苦难,并要求社会工作者利用积极期望的驱动力量,去激发这种抗逆力,并用信仰、希望和爱去点燃灾区青少年的潜力。据Henderson(2003)的相关研究表明,在促成人的改变中,关怀关系、高期望的信息以及参与和贡献的机会这三种保护性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整合———逐渐使灾区青少年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秩序

社会工作强调和重视“人在情境中”的优势理念,以及人与环境的“整合”。而与“整合”这一理念相呼应的概念是社会生态位。社会生态位的提出,是基于人类需要的社会支持,需要在建构社会规范和社交技巧上的协助,以此设定具有社会性的、有意义的目标的援助,进而形成和维持对社会现实的共识以及互助的互惠关系。正是从社会生态位看,人是社会和环境的产物,如此,个人优势(比如志向、能力、自信等)与环境优势(比如机会、社会、资源、有形资产、服务等)互相整合,就能够创造出更优势的社会生态位(比如生活安排、娱乐、工作、教育、社会关系等。

十八、吸毒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入--以无锡A街道为例

吸毒青少年

从严格意义上说,本文所指的"青少年"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它是指12周岁至25周岁以下的青年人群。这里面涉及到了两个年龄段12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少年,18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的青年。因此,吸毒青少年泛指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这一特定年龄段的实施了吸毒行为的主体。也就是说,吸毒青少年既包括了未成年人吸毒人员,也包括成年人中的青年吸毒人员。青少年吸毒不仅直接危害自身健康,更形成了违法犯罪的严重隐患,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