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5短文两篇

15短文两篇

15短文两篇
15短文两篇

15短文两篇

[知识览通]

◎语音

1、狡黠“xiá”不能读成“ jié”

2、咀嚼“jǔjué”不能读成“ zuǐjiǎo”

3、诘难“nàn”不能读成“nán”

4、滞碍“chì”不能读成“zhì”

5、死抠“kōu”不能读成“qū”

6、豁然“huò”不能读成“ huo”

7、相似“sì”不能读成“ shì”

8、曲解“qū”不能读成“ qǔ”

9、大而无当“ dàng”不能读成“dāng”

10、迂腐“yū”不能读成“ yú”

◎字形

1、怡情:“怡”不能写成“移”。

2、傅彩:“彩”不能写成“采”。

3、策划:“划”不能写成“化”或“画”。

4、蒸馏:“馏”不能写成“溜”。

5、辩论:“辩”不能写成“辨”。

6、辨异:“辨”不能写成“辩”。

7、胸肺:“肺”不能写成“月市”。

8、滥加粗暴:“滥”不能写成“烂”。

9、要诀:“诀”不能写成“决”。

10、独到:“到”不能写成“道”。

◎词语

1、藻饰:修饰文辞。

2、狡黠:狡诈。

3、诘难:诘间,为难。

4、滞碍:不通畅。

5、味同嚼蜡:形容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6、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7、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8、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

9、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

10、豁然贯通:形容(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11、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12、开卷有益:读书有益处,有收获。

◎常识

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

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列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战,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内容析通]

(一)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作家,哲学史上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出生贵族家庭。晚年专心从事学术研究的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后集成《人生论》。《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他的随笔小品说理透彻,会意隽永。雪莱曾评价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有着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读书益处:

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

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

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

(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3)议问题

1、《谈读书》中的“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的一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是怎样阐述观点的?

明确:观点: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是用归纳法证明观点的,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谈读书》中的“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一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是怎样阐述观点的?

明确:观点:读书能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用比喻论证观点的。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练习: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二)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6. 讨论比较。

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1)《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的特点。

(2)《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谈谈自己在学习两篇短文前后的不同感受。

7.作业:背诵课文

[能力练通]

一、语言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藻饰zǎo 狡黠xiá大而无当dàng

B、诘难nàn 咀嚼jiǎo 味同嚼蜡jué

C、滞碍chì劝诫jiè抠字句kōu

D、轻鄙bǐ 粗糙cāo 吹毛求疵cī

2、在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文彩藻饰读书废时纵观统筹

B、孜孜不倦天资聪颖滥加粗暴

C、独到见解咬文爵字豁然贯通

D、仔细揣磨明辨是非高谈阔论

3、选择恰当的一组词语填空

读史使人,读诗使人,数学使人,科学使人,伦理学使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总之,“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聪明深刻精密高尚有道德善辩

B、明智灵秀周密深刻庄重善辩

C、高尚明智聪慧深刻有修养巧辩

D、深刻高尚聪慧明智有修养巧辩

4、对下列复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读书补天然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2)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大而无当。

(3)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4)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A、(1)并列;(2)因果;(3)转折;(4)递进

B、(1)递进;(2)假设;(3)递进;(4)因果

C、(1)并列;(2)假设;(3)转折;(4)因果

D、(1)递进;(2)因果;(3)递进;(4)转折

5、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修剪移接。

(2)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3)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4)“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A、(1)比喻;(2)排比;(3)比喻;(4)引用

B、(1)比拟;(2)反复;(3)夸张;(4)比喻

C、(1)对比;(2)排比;(3)比喻;(4)拟人

D、(1)比喻;(2)反复;(3)夸张;(4)引用

6、下列是有关读书或学习的名句,请在画线处默写填空。

(1),思而不学则殆。

(2)好读书,不求甚解,,便欣然忘食。

(3)作者有思路,。

(4)敏而好学,。

二、语段训练

<一>《不求甚解》(节选)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着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1、本段文字集中论述一个什么问题?

2、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的著作曲解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分析。

3、本节文字中提到的“死读”和“活读”是如何理解?请结合原文解释。

4、本节文字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5、分析下面一个多重复句并指明关系。

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二>让科学之光洒满成长的心灵

①面对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新时代的人才必须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的宽厚的基础。这就对我们的学习和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生中掀起科普阅读的热潮,提高科普阅读的水平,已经是当务之急。

②科普阅读是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主编王国忠先生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初中生读书,我建议不妨学学狗熊。熊猫和狗熊这两种动物,没有人不认识的。前者可爱但娇气十足,挑食,只吃某一类竹子,因而体弱多病。一旦这类竹子大面积死亡,熊猫也会活活饿死。狗熊不一样,食性杂,上树下水,荤素皆吃,所以能补充各种营养,体质强壮,力大无究,在森林里称王称霸。初中同学要多阅读科普作品,最好不要…偏食?。要博览、泛取、收开卷有益之功。”

③少儿时期通过阅读科普读物培养起的兴趣爱好和获得的知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科普作家陈钰鹏先生说:“初中是人生培养兴趣的重要阶段,一个人如果在初中阶段受到优秀科普读物的熏陶,从而爱上科学,凡事喜欢提出…为什么?,那么他的人生也许会因之改变。如果将来在这些学生中能出一位对科学进步有所贡献的专家,那么对整个人类都是一大贡献。”

④通过科普阅读,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法轮功痴迷者天安门广场自焚事件中,19岁的女大学生陈果和年仅12岁的小学生刘思影的悲剧,向我们发出了沉痛的敬示:科学精神的缺失,比文化知识的缺乏更加可怕。是否具备科学精神,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高低有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练习“法轮功”的人员中,有一些是高级知识分子,就说明了这一点。一个人是否具备科学精神,体现在他对待世界和人生的根本态度上,体现在他是否能够用客观、科学的眼光去分析、处理问题,体现在他是否迷信所谓的“权威”以及虚无的力量。

⑤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初中生群体对知识的兴趣也逐渐浓厚,但科普阅读的现状却依然不乐观。初中生学业重、闲暇时间少,阅读科普文章的机会极为有限。大多数初中生只有啃课本的份儿,没有“闲心”去品味科普的清新与芬芳。在“请写出你所知道的科普作家及其作品的名字”的问卷调查中,只有少数同学写出了儒勒?凡尔纳、凡纳?卫斯理及其作品的名字。当然,我们不能怪罪这些“可怜的小鱼儿”,因为我们提供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太小,无法使他们自由地遨游于“海洋”。我们的科普创作和科普教育均未能为科普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

⑥应重视科普教育,让科普阅读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老师要带头去读科普,要向学生推荐好作品,这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形成科普阅读的风尚;各科老师讲解与科普有关的教学内容,可以穿插讲解或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相关的科普知识;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科普演讲或讲座活动。这些都可以极在地激发起学生阅读科普的兴趣。

⑦我们的初中生是喜爱科普阅读的,只要我们科普作者、出版部门、学校、老师乃至社会共同努力,科普阅读就一定会得到普及。让成长的心灵洒满科学之光,我们民族的明天也将是一片光明!

1、如果把本文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①段到第段,第二部分先写

,再写,最后号召全社会为普及初中生科普阅读共同努力。

2、本文是从哪三个角度论证“在初中生中掀起科普阅读的热潮,提高科普阅读的水平,已经

是当务之急”这一观点的?

(1)

(2)

(3)

3、揣摩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完成下面两题。

(1)第②段中写熊猫“偏食”意在告诫我们,读书要。

(2)第⑤段“可怜的小鱼儿”比喻的是,“海洋”比喻的是。

4、作者在第④段中说:“是否具备科学精神,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高低有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答:

5、结合上文,根据你的见解,给学校图书馆提三条建议。

(1)

(2)

(3)

《短文两篇》[能力练通]参考答案

一、1、B 2、A 3、B 4、C 5、A 6、(1)学而不思则罔(2)每人会意(3)遵路识斯真(4)不耻下问

二、(一)1、读书要虚心,要理解其精神实质。2、他读书不虚心,没有理解其精神实质。3、“死读”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活读”是指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4、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5、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递进

|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条件

(二)1、④初中生科普阅读的现状重视科普阅读的措施2、(1)科普阅读是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2)少儿时期通过阅读科普读物培养起的兴趣爱好和获得的知识,会影响一个的一生。(3)通过科普阅读,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1)博览、泛取,收开卷有益之功。(2)没有“闭心”去品味科普的清新与芬芳的初中生丰富的科普读物(知识)4、略5、略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优秀精品教案

学科:语文年级:九班级:姓名: 【课题】短文两篇 【文海拾贝】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刘向)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教学目标】 1、学会并运用文中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 重点:学会并运用文中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难点: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考点:准确判断论证方法及作用 易错点:不能用规范性的语言答出论证方法及作用 【问题预设】 论证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容易出现错误,答题考虑不全面。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三件事 旁边的垃圾,文具书籍整齐,课桌凳距离 【导入新课】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谈读书。 (过渡语)请同学们齐读教学目标(板书课题) (过渡语)下面请完成知识铺垫部分 【知识铺垫】 1、走近作者。 《谈读书》的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的体裁。 2、给下列粗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藻()饰狡黠()狂wàng()自大 huò()然贯通傅cǎi()文cǎi() liàn()达提liàn()【操作步骤】学生自主学习-争抢演板—学生评改—点评—合作交流—问题展示-解答与

第15课《短文两篇》课堂实录doc初中语文

第15 课《短文两篇》课堂实录doc 初中语文 第一课时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在一天天长大。现在,请你坦诚地告诉大伙儿:你喜爱读书吗?你读过哪些书?曾经获得过一些什么样的感悟?生:我比较喜爱读书。小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专门多书,其中最多的是童话和寓言。读了这些书以后,我学会了想像。师:书给了你想像的翅膀!生:我读过?钢铁是如何样炼成的?,我学会了坚强。 师:书是你生活的导师。生:我的学习成绩不行,但我也读过一些书。专门是心情不行的时候我最喜爱读书,那时候,书确实是我的朋友。 师:成绩只能讲明过去。热爱读书的小孩确实是优秀的。知识能改变一切。生:我读过?西游记?,专门有味。读的时候我会跟他们一起着急,一起快乐。师:太好了,你是在用〝心〞读书。 师:读书怎么讲有些什么好处?书到底应该如何去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名家如何讲。〔大屏幕显示:谈读书培根〕师: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摸索咨询题。 〔大屏幕显示:〔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2〕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咨询题吗?大胆地讲出来〕 〔学生自主阅读,圈点勾画〕师:下面我们围绕这两个咨询题一起交流一下初读的感受。 生 1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我对读书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生 2 :有一句话我反复读都没读明白:读书费时过多易惰。师:你能够向教室里除你以外的任何人请教。 生1 :请XXX同学帮忙指点一下。 生 2 :我是如此明白得的:读书速度太慢容易养成拖沓、懒惰的适应。师:接下来连续我们的交流。生: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态度确实是不同。〝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师:我们不但要做〝有知音〞,而且应该是一个〝明智之士〞。 生 1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那么需咀嚼消化。〞不同的书我们能够采纳不同的读法。生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躯体百病,皆可借适宜之运动除之〞。这句话我不明白。 生 3 :我是如此明白得的:人的思维、才能进展受阻,都能够通过读书得到疏通,就看起来人体的各种疾病都能够通过运动得到治疗一样。 生4:这是一篇议论文,但我始终没有找到它的论点。 生5:我觉得文章要紧谈论的是读书的益处,因此,它的议点就应该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师:这篇文章是培根的一篇随笔,跟一样议论文相比较,它重在发表观点,而不是周密论述,形式上显得有些散,但这些看似零散的语言差不多上围绕某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就如这篇文章一样,全文要紧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的方法等咨询题。培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闻名的散文家。是他将随笔这种文学体裁引处英国。他的随笔富有诗意。雪莱曾赞扬讲:〝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因为,培根的随笔语言有诗歌的韵味,有格言的深刻。 现在,请大伙儿举荐一位能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为我们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在听朗读的过程中把你认为能够作读书名言的句子标记出来。 〔一人读,其他同学标记读书名言〕师:文章中,作者妙语连珠,格言迭出,堪称为一本读书名言集锦。这些句子不仅透露出了作者对咨询题平复而透彻的观看,而且具有种种专门的美感。因此,我想和大伙儿一起为这篇文章编一本?读书名言精评?。我们第一采纳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 〔在屏幕显示:编写?读书名言精评?:每人从课文中选取2?句读书名言作为杰出点评。点评角度自主确定,能够挖掘句子思想内涵,能够分析句式,赏析修辞,也能够涉及遣词造句。范例: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句子分不以”读书“”讨论“”作文〃为例论述了学以致用的观点。句式整齐,使论证更为有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15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15 短文两篇(第2课时) 课题课型新授课时序数 备课人审核人授课人授课日期 课标解读与 教材分析【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议论文的阅读有如下表述: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教学内容分析: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关于读书的一些问题,人们已经发表了大量的有益的意见。在这两篇短文中,培根的许多精辟见解,至今给人宝贵的启示;马南邨的一些看法,也发人深思。 教学目标知识 与 技能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 论证等。2.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 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过程 与 方法 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 用的认识。 难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媒体教 具 常规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不求甚解》的内容;反省读书的态度方 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一、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 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二、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书要反复读。 三、列出阅读提纲(板书): 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进行 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指明“不求甚解”含义 树立靶子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强调书必须反复读 表明态度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四、讨论: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五、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六、小结: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课堂实录新人教版1

《短文两篇》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在一天天长大。现在,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你读过哪些书?曾经获得过一些什么样的感悟? 生:我比较喜欢读书。小时候,爸爸就给我买很多书,其中最多的是童话和寓言。读了这些书以后,我学会了想像。 师:书给了你想像的翅膀! 生: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学会了坚强。 师:书是你生活的导师。 生: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我也读过一些书。特别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我最喜欢读书,那时候,书就是我的朋友。 师:成绩只能说明过去。热爱读书的孩子就是优秀的。知识能改变一切。 生:我读过《西游记》,很有趣。读的时候我会跟他们一起着急,一起高兴。 师:太好了,你是在用“心”读书。 师:读书究竟有些什么好处?书到底应该怎么去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名家怎么说。 (大屏幕显示:谈读书培根) 师: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 (大屏幕显示:(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2)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大胆地说出来) (学生自主阅读,圈点勾画) 师:下面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一起交流一下初读的感受。 生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我对读书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生2:有一句话我反复读都没读懂:读书费时过多易惰。 师:你可以向教室里除你以外的任何人请教。 生1:请×××同学帮忙指点一下。 生2:我是这样理解的:读书速度太慢容易养成拖沓、懒惰的习惯。 师:接下来继续我们的交流。 生: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态度就是不同。“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 师:我们不但要做“有知音”,而且应该是一个“明智之士”。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15.《短文两篇》 一、新课标对《短文两篇》的要求 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说,这个单元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力求让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这个要求。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事实、数据、图表,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大概不太困难。困难在于,区分观点与道理,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因为作为论据的道理有时不易分辨出来。即使分辨出来了,再判断道理与观点之间联系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这方面要另作指导。 “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 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解读 《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的随笔,围绕读书,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求知的目的、读书的态度、方法等内容,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不求甚解》是邓拓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采用驳论,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教学两篇短文,要从内容、写法两方面进行突破。 内容上,要引导学生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写法上,应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教学本文,宜采用"批注式阅读法"和"比较阅读法"。批注式阅读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自我评价;比较阅读法注重求同存异,注重比较辨析。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点拨,答疑解惑,组织学生互动合作,讨论探究,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中,自主评价、独立判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案设计 15.《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15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4doc初中语文

第 15 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4doc 初中语文 1.给以下加粗字注音。 〔1〕怡情〔 〕 〔2〕诘难〔 〕〔 〕 〔3〕滞碍〔 〕 〔4〕吹毛求疵〔 〕 2.填空。 〔 1〕培根, _______ 国哲学家、 _____ ____ 家,著有 _________ 、 ___ ___等。 (2) 马南邨,原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 ?一文选自杂文集 __ 3.阅读下面一段话,讲讲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纳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 〝读史使人明智,读 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 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能力提高 1. 请从课外摘录两句有关读书的名句。 〔1〕 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 ?短文两篇 ?中关于读书方面的一些观点,联系自己近十年来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读 书的目的、 方法和作用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咨询题。 真理产生于一百个咨询号之后 ① 有一句闻名的格言:”真理产生于一百个咨询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 人们总是专门尊敬发觉真理的人, 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觉真理。 事实上, 要发觉真理,讲 难也不难, 讲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周围,能不能发觉它, 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 捷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摸索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进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讲的发觉者、创立者,差不多都专 门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咨询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 变成 〝!〞〕,找到了真理。 ④ 就拿洗澡来讲, 是一件专门一般的情况。 然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 皮罗教授, 却敏捷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 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这是 什么缘故呢?谢皮罗紧紧抓住那个咨询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1962 年,他发 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假如地球停止旋转,就可不能产生这种漩涡;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 而美国处于北半球, 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北半球 的台风因此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 他还断言, 假如在南半 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那么可不能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 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爱好,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16.短文两篇 优秀教案

16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陋室铭 【教学目标】 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领悟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领悟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难点】 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 那么我们看看唐代刘禹锡的房子是怎样的。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领悟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诗与白居易齐

名,时称“刘白”。有《刘宾客文集》。 2.背景透视: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文言知识积累。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附答案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 【资料链接】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 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 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 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 ⑶诘难⑷文采藻饰 ⑸傅彩⑹矫 ⑺学究⑻寻章摘句 ⑼滞碍⑽味同嚼蜡 ⑾要诀⑿吹毛求疵 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15《短文两篇》课时作业

《短文两篇》课时作业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藻.饰( zǎo) 狡黠.(xiá) 傅.彩(hù) B.诘难.(nàn) 咀嚼.(jiǎo) 味同嚼.蜡(jué) C.滞.碍(chì) 劝诫.(jiè) 抠.字句(kōu) D.轻鄙.(bǐ) 粗糙.(cāo) 吹毛求疵.(c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文采藻饰读书费时纵观统筹 B.孜孜不倦天姿聪颖滥加粗暴 C.独到见解咬文爵字豁然贯通 D.仔细揣磨明辨是非高谈阔论 3.下列是有关读书或学习的名句,请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部分。 (1)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2)好读书,不求甚解;___________,便欣然忘食。 (3)读史使人_________,读诗使人__________,数学使人__________,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4)敏而好学,____________。 4.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2)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3)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4)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A.(1)比喻 (2)排比 (3)比喻 (4)引用 B.(1)比拟 (2)反复 (3)夸张 (4)比喻 C.(1)对比 (2)排比 (3)比喻 (4)拟人 D.(1)比喻 (2)反复 (3)夸张 (4)引用 二、文本提升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归纳总结+训练(含解析)

短文两篇 陋室铭 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为诗气豪迈,被称为“诗豪”。其代表作品有《秋词》《西塞山怀古》等。 基础积累 一、积累篇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调.素琴( tiáo ) 案牍.( dú ) 鸿儒.( rú ) 惟吾德馨.( xīn )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二、梳理篇 1.一词多义 (1)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 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2) 名?????有仙则名. (出名,有名)名. 之者谁(命名)

(3) 乱?????无丝竹之乱. 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战乱) 2.古今异义 (1)形? ????古义:形体、躯体。例:无案牍之劳形. 。今义:形状。 (2)鸿? ????古义:大。例:谈笑有鸿. 儒。今义:鸿雁,书信。 (3)丝竹?????古义:奏乐的声音。 例:无丝竹..之乱耳。今义:丝绸、竹子。 3.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2)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3)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 4.特殊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三、写作特色 反向立意,巧妙构思 作者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即“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的“不陋”。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既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既紧紧扣住“陋室”,又跳出对“陋室”本身的描写,把笔墨直接引向居室主人。通过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情景的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短文两篇教案

16短文两篇 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 4.翻译课文。

15.短文两篇。谈读书

15、短文两篇·谈读书 教学目的: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积累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的材料的情况 (1)名言警句: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语文说课短文两篇(说课稿)_0878文档

2020 语文说课短文两篇(说课稿)_0878 文档 EDUCATION WORD

语文说课短文两篇(说课稿)_0878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林贤琼(海云中学)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说课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今天我要说的是2003年感动中国的文坛巨擘、世纪老人――巴金的《短文两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我的设计: 一.说教材: 1、《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两篇充满意趣的散文诗。寻常的事物却因多情的作家激起心灵之声。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2、据“课标”:学生对课文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

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散文诗的朗读。 ●能力目标: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 ●德育目标:评价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 二、说教法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A.创设情境法 B.疑读法 C.议读法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A.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对图画、幻灯片、故事进行感性认识并有所启示,合理联想想象.!读文章找答案来进一步读课文。 B.小组竞赛法:在既定的评分标准下,竞赛。 C.讨论法:小组讨论对文章质疑解答。 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一课时过程 (一)导入(5分钟)

第15课《短文两篇》备课参考资料doc初中语文

第15课《短文两篇》备课参考资料doc初中语文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谈读书? 这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样,它论述的范畴相当广泛,但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确实是一个观点。大体上能够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从开头到〝全凭观看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讲,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体会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聪慧是在观看生活中得来的。 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要认真摸索,反对有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纳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扫瞄,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在分析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第三,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补偿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先讲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讲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能够用读书来补偿,就像躯体百病,能够用运动驱除一样。 2.?不求甚解? 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不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作者在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咨询题不求甚解差不多上不行的。〞 在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讲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第一,要养成〝好读书〞那个适应。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那个咨询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因此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快乐。 第四段,讲明因为〝会意〞不易,因此陶渊明只好讲〝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明白,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讲明读书的方法,不顽固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明白得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第六段,介绍古人确实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超,知识面更广,了解咨询题更全面。 第七段,全面讲明〝不求甚解〞,从反面讲,〝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专门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舍弃了整体。 第八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讲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 最后一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明白的。 总之,这篇杂文全面讲明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依照,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也就顺理成章地立起来了。 二、咨询题研究 1.?谈读书?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知识讲解

《短文两篇》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刘安(前179~前121),西汉文学家。他学术修养较为深厚,后密谋叛乱,被汉王朝平定。刘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 《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以宣扬道家思想为主,共21卷。“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知识积累 《夸父逐日》 1.夸父:古代神话人物。 2.逐.(zhú)日:追赶太阳。 3.逐走:竞跑,赛跑。 4.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5.于:到。 6.河、渭:即黄河、渭水。 7.北:名词作状语,向北方,到北方。 8.大泽:大湖。传说其大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9.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10.为:成为。 11.邓林:地名,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 1.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炎帝的后裔。 2.触:碰、撞。 3.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4.昔者:从前。 5.颛顼 ..(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6.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7.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8.尘埃.(āi):尘土,这里指泥沙。 考题例析 1.(2015?河北中考)中国邮政于2015年1月10日发行一枚以“拜年”为主题的特种邮票。仔细观察这枚邮票,完成下面的任务。 (1)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邮票画面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第15课 短文两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第15课短文两篇导读: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第15课短文两篇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怡yí情狡黠xiá诘jié难 睾gāo吹毛求疵cī要诀jué 2、解释下列词语。 (1)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2)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4)吹毛求疵:这里指细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5)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不求甚解 (2)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豁然贯通 (3)读书总有好处。开卷有益 (4)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咬文嚼字 (5)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因小失大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语文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4、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谈读书》的作者是培根,英国的哲学家、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2、《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马南,原名邓拓,当代作家。 3、阅读议论文必须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4、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5、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6、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 7、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此外,在驳论中,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和"归谬法"。 8、议论文按论证方式来分,可分为立论和驳论。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13《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藻.饰(zǎo) 狡黠.(xié)傅.彩(fù) B.诘.难(jié) 咀嚼.(jiáo)味同嚼.蜡(jué) C.滞.碍(chì) 阐.证(chǎn)幽.居(yōu) D.轻鄙.(bǐ) 粗糙.(cāo)吹毛求疵.(cī) 【答案】D 【解析】A项“黠”应读xiá;B项“咀嚼”的“嚼”应读jué,“味同嚼蜡”的“嚼”应读jiáo;C项“滞”应读zhì。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高谈阔论纵观统酬孜孜不倦寻章摘句 文彩藻饰炼达之士不求甚解狂妄自大 咬文嚼字豁然惯通因小失大开卷有益 【答案】统筹文采练达贯通 【解析】注意形似字、同音字的区别。 3.选词填空。(只填序号) ①周密②庄重③灵秀④深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______,数学使人______,科学使人______,伦理学使人____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答案】(1). ③ (2). ① (3). ④ (4). ② 【解析】 【详解】选词填空。文句出自培根的《谈读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词语或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它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要分别理解好“诗”“数学”“科学”“伦理”对人生的意义。如“诗”可使人“灵秀”的意义;“数学”可使人“周密”的意义;“科学”可使人“深刻”的意义。注意其中的一一对应关系。还可运用

排除法解题。 4.仿句练习。 原句: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仿句:天生才干犹如__________,读书然后__________。 【答案】 (1). 天生才干犹如未琢之璞 (2). 读书然后成稀世之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除了注意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例句的格式。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答案】A 【解析】文段的中心意思是说读书少而精远胜过多而不求甚解。抓住了这一点,做这道题就很容易了。⑤⑥两个选项的区别在于,⑤中有“许多人读书”,着眼点是读书这件事,⑥中有“许多读书人”,着眼点是“读书人”,而“读书人”指知识分子,也有一些地方指学生。从上下文看,作者主要是对“以多为贵”的读书方法进行批评,所以选⑤更符合上下文意。 6.学校准备开展以“我读书,我思考”为主题的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活动一】定方向选书目 “主题活动”启动前,图书馆已全天候开放。面对众多的书籍,你将选择哪一位作家的作品?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作家:作品: 【活动二】有步骤深探究 选定书目后,你向老师咨询。老师建议你深入了解该作家及其作品,并写出研究步骤,完成研究任务。你的研究步骤是: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短文两篇》课后作业

15 短文两篇 方案1:部分习题来自《点拨》 积累与运用 1.〈新题,考查形式新〉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独处幽居处世判事设身处地处境危险 B.难兄难弟千金难买难逃法网遭遇诘难 C.强词夺理强人所难牵强附会富国强兵 D.曲解其意委曲求全曲高和寡曲径通幽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开卷有益豁然贯通提炼 B.味同嚼蜡不求甚解逻辑 C.强人所难能言善辨咀嚼 D.滥加非议吹毛求疵狡黠 3.〈石家庄外国语附中模拟改编〉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这篇文章写得枯燥乏味,让人读过之后味同嚼蜡。 B.随成功而来的是挑剔,有时甚至是吹毛求疵的关注。 C.广大网友对“假驴友行乞”的事件义愤填膺,纷纷谴责这种行径。 D.中学生需要广阔的视野,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文化活动,这样才能开卷有益。 4.〈江苏启东中学改编〉将下列内容依次填入文段的横线处,正确的选项是() 博览群书是读书的一大要诀。,可以让我们知悉社会的变迁、民族的盛衰、政治的演变,更新自己的观念;,可以让我们了解名人身处逆境奋发图强,振作自己的志气;,可以让我们体验事物的因果、世道的艰难、沧桑的演变,增加自己的阅历;,可以让我们怡情养性;读歌赋,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变得高尚…… ①读小说②读诗词③读历史④读传记 A.①③④② B.③④①② C.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 5.〈乐山中考节选〉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三则关于“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材料一:近年我国国民电子阅读情况调查表 时间内容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电子阅读运 用率% 32.8 38.6 40.3 50.1

解读巴金笔下的日和月--短文两篇分析 (1)

【案例背景】 巴金先生的散文诗《日》和《月》,朴实无华,充满诗意,富含哲理,给人很深的教诲与启迪,被选入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该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都是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内心倾向、主观色彩极明显的文体,具有真诚的自我表现色彩。 无论是教参,还是课外提供的一些资料,都将赏析的重点放在对《日》的主题与飞蛾、夸父形象的分析上,而对《月》的意向以及姮娥形象的分析,则多含糊其词。有的资料,将奔月的姮娥说成是作者理想的化身,而对月的象征意义,要么 避而不谈,要么仅肯定其正面、美好的象征义。 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却发现,学生在认真研读教材后,对月的意象与姮娥形象的分析,产生了不同的见解。现将教学过程呈现如下。 【课例呈现】 《短文两篇》教学实录 一、课文导入 师: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曾写过散文诗《日》和《月》,里面也写到了夸父和嫦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巴金笔下的“他们”,与古老的神话与传说中的“他们”,有什么不同,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作者,赋予了“他们”哪些别样的深意。 二、通读课文,提出问题 (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生:文末“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那个人是谁? 三、从学生问题切入,研读课文,初步感知形象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了: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的是什么人的面影?这个人是谁很重要吗? 生1:当然。这个人应该说是作者推测的姮娥奔月的原因。大家仔细阅读最后一节:“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