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新闻自由

第八章 新闻自由

第八章 新闻自由
第八章 新闻自由

第八章新闻自由

内容简介:由于新闻自由的思想渊源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在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有不少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本章第一节旨在通过分析约翰.洛克、约翰.密尔顿、孟德斯鸠、卢梭、约翰.密尔、托马斯.杰弗逊等人的思想梳理自由主义的形成历史。第二节分析了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社会历史背景、哲学基础和基本原则。第三节从新闻自由在西方新闻实践中的三个发展阶段和新闻自由的涵义等方面揭示新闻自由的内涵。第四节就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当代西方新闻自由面临的困境。第五节对与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发展的新阶段——社会责任论进行具体阐释,比较社会责任论与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异同,对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析。

第一节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思想渊源

新闻自由和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新闻自由是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存在于新闻传播领域,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则是为西方一代又一代自由主义思想家薪火相传,存亡绝续,最后由施拉姆的《报刊的四种理论》梳理总结提出,与集权主义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相对的新闻理论。过去通常翻译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它是西方新闻学者研究媒介和社会关系的主导性理论之一。

思想的闪电总在现实的雷声之前来临,新闻自由之所以能够成为新闻媒介追求的目标和力图确立的制度,与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在观念和思想层面上所做的开掘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新闻自由的现实雷声正是由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思想闪电所唤起。

在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有不少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都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般认为,自由主义是近代的学说,近代的意识形态,尽管可以从古希腊罗马社会找出自由观念的种子,但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往往以17世纪的英国革命为起点。

一、约翰.洛克(John Locke)

约翰.洛克是英国政治思想家,也是第一个真正具备自由主义特征的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其有很高的评价,认为法国革命时期的自由思想正是从英国输入法国的,而洛克是这种思想的始祖。洛克的《政府论》被认为是现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奠定了自由主义理论的两大基石:其一是个人自然权利的理论,其二是政府必须基于被统治者同意的理论。(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55页)所谓个人自然权利,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即我们通常说的“天赋人权”。洛克认为,这些自然权利被带入社会,成为社会权利。最基本的社会权利是生命、自由、财产权利,这些权利是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构成最基本的人权。其中,言论自由是自由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言论自由,政府必须基于被统治者同意的理论也难以成立。政府合法性的唯一基础就是组成社会的“各个个人的同意”。

洛克认为,政府在某种意义上就象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每个人转让一部分自然权利,构成政府权力的渊源。政府的权力在两方面要受到个人权利的限制:一是“天赋人权”,二是基于人们的同意。也就是说,政府的权力实际上相当于一种人民赋予的委托权。(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58-59页)洛克的理论对美国革命和立宪产生重大影响。也奠定了后来由言论自由而发展的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等媒介权利的合法性基础。

二、约翰.密尔顿(John Milton)

约翰.密尔顿被认为是提出“新闻自由”(Freedom of Press)伟大口号的第一人。1644年,他向英国国会提交了一篇演说词“阿里奥帕吉蒂卡”(AREOPAGITICA),它得名于古希腊演说家伊索克拉底斯的一篇演说,抨击出版检查制度,争取言论自由,后印成《论出版自由》

一书。

在该书中,密尔顿呼吁新闻自由,以便让上帝的爱和“自由、求知的精神”繁荣起来。他认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约翰.密尔顿《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45页)密尔顿认为,对新闻报道的限制是无效的、愚蠢的;同时,新闻审查也使人极度反感,因为它扼杀了人们自由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像。”(约翰.密尔顿《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5页)上帝赋予人理智、由此而来的阅读能力和根据良知在善恶之间进行选择的能力。人是理性的,人能够根据理性判断善与恶、真理与谬误,并根据理性选择真理,自我修正谬误。密尔顿坚信,真理是无敌的,“虽然各种学说流派可以随便在大地上传播,然而真理都已经亲自上阵……让她和虚伪交手吧。谁又看见过真理在放胆地交手时吃过败仗呢?”(约翰.密尔顿《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46页)密尔顿主张宽容,他认为善恶总是互相缠绕,诽谤、侮辱与真理共存,邪恶的存在更显示出正义的力量。因此,对观点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思想的宽容是形成个人判断力和美德的基本条件。(约翰.基恩(英)《媒体与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11-12页)从密尔顿的观点出发,形成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两大基本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The open market place of ideas)和真理的“自我修正”(Self-righting)。

三、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是著名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他对自由主义理论的贡献主要在他对自由与权力的讨论。孟德斯鸠认为对自由侵害最大的制度莫过于专制制度,而专制制度最大的特征就是没有一套供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共同遵守的法律,统治者的意志就是法律。在专制制度下,“只有一个人是自由的,那就是专制统治者本人”,“一个单独的个人依据他的意志和反复无常的喜好在那里治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19页)基于对专制主义的批评,孟德斯鸠提出分权的理论并将分权的思想与自由的理念联系起来。他认为,对自由最大的侵害是统治者滥用权力。孟德斯鸠意味深长地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说也奇怪,就是品德本身也是需要界限的!”(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154页)那么如何防止滥用权力?孟德斯鸠认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这样就可以产生一种“不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不强制他做的事,也不禁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许可的事”的政制。(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154页)孟德斯鸠还提出,舆论也可以作为一种权力形式对权力机构实行约束。而发挥舆论力量的前提必须实行言论自由。他认为,言论自由是人的一切自由权利中最重要的权力,没有这一自由,其他自由也无从谈起。(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322页)

从孟德斯鸠的权力制衡理论出发,美国发展出三权分立以及媒介作为“第四种权力”对立法、行政、司法进行监督的政治制度。

四、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un)

卢梭也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他在西方思想史中的地位很有意思。在保守主义者眼中,卢梭的学说过分追求自由民主;二战以后,自由主义阵营却视之为“极权主义”的始作俑者。

卢梭理论中的“自由”的本质含义是积极自由,其核心内涵是自主,与主张不受权力控制的消极自由相对。在卢梭的理论中,一个人既可以是自由的,又可以是被统治的,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组成一种独特的社会契约。这一契约的实质是,“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集体”。(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8

页)也就是说,个人把自己的天然权利和自由交上去,形成“公意”(public opinion),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23页)

卢梭理论的致命问题在于“每个个体将自身的一切权利转让给集体”。集体的权力或“公意”总是由具体的人来行使的,“抽象的权力也许可能是高尚的、公正的、无私的,而现世的权力必然是偏私的、压迫性的,或者说是罪恶的。”(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67页)这也正是英国哲人罗素出语惊人——“希特勒是卢梭的直接结果”的根本原因。但是卢梭提出的“公意”概念还是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作出了贡献,因为形成公意的前提是每个人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是民主的根基。

五、约翰.密尔(John Mile)

从功利主义立场论述自由的思想家首推英国哲人密尔。密尔是近代自由主义发展史上最后一个全面论述自由主义原则的思想家,被后人称为“自由主义之圣”。他的《论自由》一书是个人主义的宣言。密尔本人也是继密尔顿之后论新闻自由的重要人物。他关于言论与思想自由的基本出发点是:“我们永远不能确信我们所力图窒闭的意见是一个谬误的意见。”既然任何人都可能犯错误,掌握国家和社会权力的人便不应该把不同意见排拒在外。

密尔对思想与言论自由的强调几乎达到执着的地步,他认为:“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对后代和现存的一代都是一样,对不同意于那个意见的人甚至更甚。假如那个意见是对的,那么他们是被剥夺了以错误换真理的机会;假如那个意见是错的,那么他们是失掉了一个差不多同样大的利益,那就是从真理与错误的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对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7页)这里,密尔实际上讲了禁止言论自由的两种情况。在第一种情况中,假定社会试图禁止的言论和思想是正确的,那么禁止了它,社会将失去一次纠正错误,获得真理的机会。比如中世纪,教会对哥白尼、伽里略、布鲁诺的迫害大大延缓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第二种情况中,如果社会试图禁止的言论和思想是错误的,那么禁止它仍然是种罪恶,因为,社会由此而失去了一个在意见的交锋中更好地理解真理的机会。即使是真理,若没有与之相抗衡的观点的挑战,也可能堕入偏见。异端的沉默会带来真理的跛足。后人对密尔理论的争论集中在两方面:第一是对那些煽动性的、可能激发伤害他人后果的言论如何处理。密尔试图区分纯粹的言论和可能激发伤害行为的言论。他在《论自由》中举了一个例子,“譬如有个意见说粮商是使穷人遭受饥饿的人,或者说私有财产是一种掠夺,它们如果仅仅是通过报纸在流传,那是不应遭到妨害的,但如果是对着一大群麋集在在粮商门前的愤怒的群众以口头方式宣传或者以标语方式宣传,那就可以惩罚而不失为正当。”(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59页)第二是对那些有伤风化的、色情的言论与出版物是否允许其自由,密尔从他的“极其简单原则”出发给予肯定回答。(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188页)所谓“极其简单原则”,可视为密尔对个人自由边界的划分标准。密尔把整个社会的事务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私人领域,应由个人自由处置;其二是公共领域,社会与政治权威只有在这一领域才有干预的权力。(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182页)他认为,“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惟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须对社会负责。在仅只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独立性在权利上则是绝对的。对于本人自己,对于他自己的身和心,个人乃是最高主权者。”(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9-10页)密尔的“极其简单原则”对于美国法律中涉及自由和滥用自由的权利界定时所用的“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原则有直接的启发和影响作用。

六、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

在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主义新闻体制的确立过程中,贡献最大者莫过于托马斯.杰弗逊。杰弗逊是《独立宣言》的起草人,美国第三、第四任总统。如果说杰弗逊之前的欧洲思想家、哲学家们将自由主义的新闻思想和理念变成一套落在纸面上的理论,那么杰弗逊则是将这些纸面上的理论落实在实践中的伟大的身体力行者。他不但力争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在国会的通过,而且以总统的权力来确保自由主义新闻体制的确立。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他说:“民意是我国政府存在的基础,所以我们先于一切的目标就是保持这一权利;若由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迟疑地立即回答:我宁愿要后者。”(转引自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9页)

杰弗逊认为,人只有利用报纸自由交流思想,才能认识真理、纠正谬误;只有给予人民新闻自由和自由发表各种意见的权利,人民才能有效地监督政府,政府才能听到人民的声音。报纸的自由是人民其他一切自由和安全的最大保障,他主张报纸应成为对立法、司法、行政三权进行制衡和监督的“第四种权力”。杰弗逊当政时期,正是美国新闻史上所谓“黑暗年代”的政党报刊时期,联邦党人和民主党人各自利用自己的政党报纸对对方攻讦、漫骂、甚至大打出手,杰弗逊虽深受其苦,但他仍然坚持捍卫新闻自由。他在第二次总统就职宣言中说:如果一个政府在批评面前站不起来,就应该倒台;联邦政府的真正力量在于愿意接受公众的批评,并且有能力承受批评。“我们相信最终会证明,人是可以受理性和真理支配的,因此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新闻自由。”(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55页)

除了上述思想家、政治家之外,还有不少人和著述在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形成过程中起到补充、传承作用,如亨利.伯顿(Henry Burton)的《独立教会之辩》(1644),亨利.罗宾逊(Henry Robinson)的《自由良知》(1644),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的《人权》(1791-1792),边沁(Jeremy Bentham)《论新闻自由与公开讨论》(1820-1821)等分别从理性、自然权利或功利主义的角度为新闻自由进行辩护。

第二节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内涵

一、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社会历史背景

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如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历史的产物,总是与一定时代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相联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土壤中生存。按照传播学者弗雷德.赛伯特的话来说:“16世纪积累了经验;17世纪发展了哲学理论;18世纪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47页)

所谓16世纪的现实基础对新闻自由理论的影响有三个方面:第一是16世纪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大大拓展了思想的广阔天地,改变了传统的观念,也促进了资本主义贸易的发展。第二是科学上的发现,牛顿、哥白尼等科学巨匠为建立新的机械论宇宙奠定了基础。他们相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受着看不见的规律的控制,世界这架机器也按照某种自然法则在永恒不变地运动着。推而广之,媒介这架机器也应不受政府控制,按自身规律运行。第三,西方宗教革命也是自由主义的间接根源。在西方学术界有一种说法,即自由主义不过是没有上帝的新教而已。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新教改革降低了教会组织在个人得救中的作用,个人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而不需要通过教会组织与上帝沟通。这样,个人意志和观念就具有了神圣性和独立性,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就有了宗教的基础。(参阅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二、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哲学基础

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决不仅仅是新闻学范畴内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学说,是自由主义理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因此,17世纪哲学原理的发展构筑了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哲学基石,从总体上说,以下一些哲学原理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理论前提。

1、理性原则

理性至上是文艺复兴时提出的口号,集焦点于人,以人的理性作为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而不是以上帝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认为科学的目的在于征服自然,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推崇理性至上。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对自由主义的宣扬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启蒙主义者们在哲学上的追求是“构建理性”,认为受理性指导的人才是自由的人。约翰.密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之所以大声疾呼,“让真理和虚伪交手吧,谁又看见过真理在放胆交手时吃过败仗呢?”就因为他的主张立足于这样的假设:人是有理性的,人能够通过理性辨别真假善恶,人的本性决定了人最终会追求真理,摒弃谎言。这样,不同的意见就应该自由交锋,多元化存在,新闻自由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平台。

2、怀疑主义

怀疑是和理性联系在一起的,理性主义者多为怀疑主义者,就像专断主义常常和绝对的信仰相连一样。笛卡儿就主张,一个人必须在自己的一生中有一次对一切稍有可疑之处的东西加以怀疑,只有通过怀疑才能证明“我在”,才能找到认识和确信的确切可靠的根据。当然,这种怀疑必须要诉诸理性去怀疑。约翰.密尔在论言论思想自由的价值时也是以怀疑主义为前提的,他说,任何人都不可能不犯错,这是人类的“可能错误性”。假如掌握权力的人犯了错而又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就会制造灾难。绝对的假设是对真理的扼杀,言论和思想自由是不可被限制的。学者李强认为,“在历史上,怀疑主义认识论倾向于支持自由的主张,而专断的认识论则倾向于支持对自由的限制。假如一个人,一个群体坚信自己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甚至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那么倾听别人的意见就是毫无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自由讨论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浪费时间和精力,甚至削弱人们对正确理论与意见的信念。假如一个人、一个群体对自己(当然也包括对别人)认识事物的能力持一种相对的态度,或怀疑的态度,他就很难拒斥别人的意见,更遑论压制别人的意见了。”(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193页)

3、个人至上

自由主义的基础与出发点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最终的追求是个人的福祉与利益。自由主义者认为,“人本身就是目的,个人的快乐与幸福就是社会的目的。”“个人的成就成为最终的目标——人的目标,社会的目标和国家的目标。”(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45页)个人主义的核心是本体论的个人主义,霍布斯认为,个人先于社会存在,个人是本源,社会是派生的。社会、国家是个人为了保障自己的某种权利或利益而组成的人为的机构,除了个人的目的之外,社会或国家没有其他目的。边沁也认为,所谓“共同体”完全是虚构的概念,而“共同体的利益”充其量也只是组成该共同体的成员的利益的总和。(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155-156页)所以,自由主义哲学对于社会是比组成它的个人成员还要重要的独立实体这个命题,是不接受的。(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46页)与个人主义相对的是集体主义,它认为共同体的利益大于所有个人利益的总和。正因为强调个人主义原则,自由主义才认为个人权利不可剥夺、不可转让,尤其不受国家和社会的侵犯,言论自由首先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而不是“集体”的自由和权利。

4、自然法则

所谓自然法则指的是关于个人天然权利的观念。实际上,古代罗马法中的自然法就孕育着对普遍正义的信仰,英国政治思想家约翰.洛克将自然法从规范人们行为的法则转变为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个人的自然权利,发展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的自然权利说,第一次提出“天赋人权”的概念,认为个人享有某些天赋权利,这些权利不因个人进入社会和政治实体而丧失,恰恰相反,政府执政的目的之一是保障个人这些自然权利不受侵犯。洛克的天赋权利包括“生命、自由与财产权利”。洛克的理论极大地影响了美国革命和制宪,在《独立宣言》中,这些自然权利被概括为“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既然自由是人生而有之的权利,那么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自然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自然法则给新闻自由赋予合法性根据。

5、权力制衡

权力制衡理论是自然法则的延伸,为了保障个人权利,必须对政府权力进行限制。实际上,分权的观念由来已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关于混合政体的理论通常被认为是最早的分权理论的萌芽。近代,洛克的政治学说中也有关于分权的明确讨论。明确提出三权分立方案的是孟德斯鸠,他的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自由和民主两种理念可能的冲突表示忧虑,为防止民主制度转变为“多数人的暴政”,侵害个人自由,他同样沿袭了孟德斯鸠对分权的强调。(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72页)直到杰弗逊作为美国总统,把新闻自由权当作与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相提并论、相互制衡的“第四种权力”,分权理论在制度层面保障了新闻自由。

三、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基本原则

由于自由主义本身是一套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关系的理论,滥觞于自由主义理论的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主要探讨的是个人、媒介和政府的关系。其核心问题是:媒介究竟是为保障个人权利服务,还是为实现国家权力服务?媒介为公民服务,还是为政府服务?虽然这两个问题不一定构成非此即彼的选择,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倡导者们还是倾向于认为媒介是社会公众手中的“公器”,而非政治家手里的“利器”。所谓新闻自由,实际上是要求政府给媒介采访报道传播信息的自由,其实质是给人民以言论自由,因为媒介是人民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和表达意见的平台。由此进路出发,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有如下原则:

1、媒介自发的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媒介应按自身规律运做,在自由市场的基础上自主经营。社会对媒介主要的控制手段是司法体系,不应有较多的其他控制,尤其是政府不应干涉媒介。具体包括:报纸出版前不须申领执照或特许状,也不须缴纳保证金;出版前免于检查,出版后除担负法律责任外,不受干涉;政府不得以重税或其他经济力量迫害新闻事业,也不得以财力津贴或贿赂新闻事业;政府不得参与新闻事业的经营等。之所以反对政府对新闻自由的干涉,是因为自由主义者相信,当私人有能力拥有通讯工具,新闻媒介成为自由企业,企业的成败就会由公众决定,媒介为满足和保障公众利益的目标就会实现。“新闻自由使被统治者的幸福最大化,在政治生活中,幸福是一个零和游戏:统治者拥有的越多,被统治者享受的就越少。”(约翰.基恩(英)《媒体与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16页)可见,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潜在的针对目标是政府控制。或者说,自由主义新闻理论认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是政府。

2、监督政府权力的原则

与自发的原则相联系,在以自由主义原则为基础的国家,保障“每个个人”的权利与自由比维护集体的权利、政府的权力更加重要,媒介正是为保障个人发表意见的权利与言论的自由而构建的。从理论上说,政府是为大众服务并对大众负责的公仆,但这不能保证在解决社会和政治问题时,政府的目标不会与大众的目标冲突。为了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制止政府将

权力的触角伸至公民权利的范围内,媒介有责任履行监督政府的职责。“报刊要作为执行民主制度的监护者,时刻警惕着去发现并揭露任何独断的或集权主义的做法。”(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66页)按照杰弗逊的话来说,“报刊要对政府提供一种其他机构无法提供的监督作用。”(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60页)在美国,这一原则被运用于实践中,独立的媒介成为对立法、行政、司法三权进行监督的“第四种权力”。当然,这种权力充其量也只是一种“软”权力,它的威力来自于道义和舆论。

3、“意见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原则

“意见的自由市场”和真理的“自我修正”原则都是以约翰.密尔顿的主张为蓝本,集大成于约翰.密尔的《论自由》。其主要论点是,无论正确的和错误的意见,都应该让它们发表出来,新闻媒介应该成为一个各种观点自由讨论和交锋的“意见的自由市场”。相信每一个有理性的人都能明辨是非善恶,“抛弃那些不符合公众利益的东西,接受那些符合个人及个人所属社会的需要的东西。”(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60页)如前所述,密尔还讨论了禁止人们发表正确的意见和错误的意见的不同危害,使“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利”的理念深入人心。

4、客观性原则

典型的自由主义者的人格气质是宽容,崇尚“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罗素语),不相信绝对真理,排斥霸道的、不讲理的做法。信奉自由主义精神的媒介同样如此,在“事实”与“价值”,“实然”(is)与“应然”(ought)之辨中理所当然地倾向前者。在人类历史上,真理的标准一直在变化着。“价值”和“应然”也变得扑朔迷离。“既然真理如此地众说纷纭,既然真相如此地难于识别,新闻工作者便退而求其次,追寻简单的事实(facts)——由此产生新闻的客观性。客观性是一种使新闻工作者将事实隔离于观点、从而避免个人偏见的规定,或机制,它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neutral)立场上,以客观性的方法报道新闻、反映观点。”(郭镇之《舆论监督、客观性与新闻专业主义》,进一步做好舆论监督工作研讨会论文,1999年10月)报道事实,不偏不倚,“悬置”价值判断,将判断的权利和评价的自由交给公众,正是媒介尊重公众表达自由和维护自身新闻自由的最好方式。

第三节新闻自由的内涵

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在理论方面所做的开拓为新闻自由观念的深入人心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英国、法国、美国这样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新闻自由从思想观念的确立到获得法律的保护和制度的认可经历了两三个世纪。在其他一些国家,这个过程甚至更长。从总体上说,各资本主义国家新闻自由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争取出版自由。1450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活版印刷机,由此带来一个出版自由问题,那些与当时的统治阶级思想不一致的“危险思想”的传播受到了种种禁锢。英国从1538年建立特许制度,规定任何人未经许可,不得出版印刷品,否则将受处罚。1662年,英国议会制定出版法案,明确规定报刊发行许可证制和出版物必须受议会派遣的检查官检查的制度。经过一百多年的斗争,英国终于在1695年废除特许制和出版物事先审查制,取得出版自由的胜利。法国在1814年,德国(普鲁士)于1850年,俄国于1905年先后取消报刊的事先检查制。

第二阶段,争取言论自由。特许制废除以后,人们便要求评论和批评政治的自由。政府则以征收“知识税”的方式限制报纸和人民的表达自由,同时以煽动诽谤罪等压制不利于政府的新闻和言论。经过斗争,英国于1792年制定了进步的福克斯诽谤法案(Fox’s Libel Act),1832年通过改革法案,1861年废除“知识税”,从而使表达自由得到较大程度的畅通。

第三阶段,争取新闻自由。在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各国都以法律的形式公布了保障新闻自由的条例。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第11条规定:“思想和意见的自由交换,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每个公民都享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下列法律……剥夺言论和出版自由。”1919年,德国魏玛共和国的《魏玛宪法》第118条规定:“每个德国人在一般法律之内,有以语言、文字印刷、图画等形式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新闻自由的涵义是什么?国际新闻学会(International Press Institute)于1951年提出衡量新闻自由的四条标准:

采访自由(Free Access to the News):指记者对任何新闻事件有采访、了解、发掘新闻事实的权利,政府机关、有关部门和个人应给予方便,而不应进行任何干扰。

传递自由(Free Transmission of News):无论新闻事件发生在什么地方,记者采访所写成的稿件,首先必须传送到所属新闻机构的编辑部,方能进行新闻传播的其他程序。如果传递受阻,将被视为对新闻自由的触犯和违反。

出版自由(Free Publication of Newspaper):此条指报纸的出版和发行,如果这方面受到限制或发行前受到检查,此项自由即遭破坏。西方各国对报纸的出版和发行管理办法不尽相同,一般采取四种办法:放任制、保证金制、申请制、登记制。

批评自由(Free Expression of Views):允许每个公民有思想、言论自由,可以自由表达各种意见,评论时政,批评政府的政策和官吏的不法行为。(转引自郑旷主编《当代新闻学》,长征出版社,1987年版,155页)

国际新闻学会给新闻自由下的定义是:“自由接近新闻,自由传播新闻,自由发行报纸,自由表达意见。”美国新闻学者对新闻自由所下的定义是:“新闻摆脱政府、政党、社会、经济等压力,以服务公众为前提,在民主政治的法律保护下,享有言论、采访、传递、阅读、收听及发表的自由,叫新闻自由。”新闻自由的含义大同小异,从字面上看,指新闻机构所拥有的自由采访、发布、传播、出版新闻信息和表达意见的权利,实际上,新闻自由并不是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特权,而是公民拥有的宪法权利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表现。

列宁有一段常被引述的话:“‘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末到18世纪,在全世界成了伟大的口号。为什么呢?因为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即反映资产阶级对僧侣、国王、封建主和地主的斗争。”(《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492页)直至今天,新闻自由仍然不是一个过时的口号,它是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各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国际人权公约》及三个子公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盟约任择议定书》。其中,《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规定了各缔约国政府保护新闻自由的义务:

一、人人有权持有主张,不受干涉。

二、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

三、本条第二款所规定的权利的行使带有特殊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得受某些限制,但这些限制只应由法律规定并为下列条件所必需:

(甲)尊重他人的权利或名誉;

(乙)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道德。(转引自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78页)

中国政府已于1997年和1998年分别签署加入《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可以说,在新闻自由和公民权利的规定方面,我国已正式与国际接轨。

第四节当代西方新闻自由的困境

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和新闻自由的权利在实践中的确立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巨大进步,自由思想的交流推动了社会进步,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保障,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探索真理的道路更加通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的新闻自由从理论到实践都遇到了各种危机。

一、理论上面临的诘难

以密尔顿等思想家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在近代以来遇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批评和攻击。

针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个人主义,法国保守主义思想家梅斯特尔认为,个人主义削弱了社会稳定和秩序赖以建立的基础。根据梅斯特尔的分析,建立一个健全而稳定的社会的基础是权威、宗教与社群,而自由主义恰恰削弱了这些基础的稳定性。(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241页)

自由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在社会存在之前存在享有自然权利的个人,梅斯特尔嘲笑这是一种头足倒置的理论,他指出,“从来就没有所谓孤立的、超社会、非社会的个人。所谓权利只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在社会中才有的。”(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241页)当代社群主义也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理解人的行为的唯一方法是将个人置于他所在的社会、文化与历史环境中。

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哲学基础——自然法则,将“生命、自由、财产”等个人权利放置在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上,认为政治中有些原则是自然的、不证自明的。苏格兰思想家休谟则认为,在政治中,没有任何东西导源于不证自明的前提,人们之所以组成社会,并非出于对某种先验规范的遵循,而是出于惯例、习俗,源于人们追求功利的愿望或人们之间的协议。休谟的正义理论动摇了自然法理论的基石。

针对自由主义理论的重要前提——理性至上原则,梅斯特尔也提出一个后来在自由主义的批评者那里经久不衰的观点:个人行为的非理性特征。在他看来,个人在本质上是“脆弱的、盲目的”,他从来没有稳定而持续的喜好与选择,“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他常常要那些自己并不想要的,而不要那些自己想要的”,更糟糕的是,“他经常对自己已经得到的感到不满足,而热爱那些自己尚未得到的”。(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242页)弗洛姆也指出,在现代社会,自由对人具有双重意义:“自由给人带来独立和理性,但同时又使人陷入孤独、充满忧虑、软弱无力。”(弗洛姆《逃避自由》,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11页)出于对自由的恐惧,人会产生逃避自由的心理需要,或屈从权威,或机械适应他人等。

以上批评有不少确实击中了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痛处。卢梭说得好,“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中”,这个“枷锁”就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条件和因素。古典自由主义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理论基础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典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现实状况。

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在西方的新闻实践中,新闻自由一方面举步维艰,受到各种力量的控制和束缚;另一方面,新闻自由又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被滥用的现象。这两种情况实际上都危害了社会和公民的利益。

(一)从新闻自由受到“控制”的方面看,有以下力量对它造成威胁:

1、资本控制

新闻自由的潜在针对是政府权力的膨胀,新闻自由的拥护者们都倾向于认为,自由竟争的市场自由主义能保障新闻自由的最大程度的实现和新闻媒体最小程度地受政府控制。但他们没有想到,“市场”也会变成一头怪兽,反过来吞噬新闻自由。首先,当自由竞争被垄断所取代,高额的“门槛费”使个人不受限制地创建新闻媒介的权利成为一纸空文,所谓“观点的自由市场”不复存在,媒介为少数资本家控制,代表的自然是少数人的立场。其次,当媒介成为企业,便执行利润最大化原则,广告是媒体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以,媒体的新闻和言论都极力迎合大广告客户,不会以负面新闻和尖锐意见得罪自己的“衣食父母”,但由此而受损害的却是公民的利益。

2、政治权力的控制

政治权力在经历了人民数次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后,并未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新的方式存在并控制新闻媒介。按照英国学者基恩的话来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政治审查时代,这是一个民主猛兽的时代。”(约翰.基恩(英)《媒体与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85页)根据他的观察,近几十年,在西方“民主”社会,五种新的政治审查类型对新闻自由存在威胁:

第一,紧急状态权力。政府在紧急状态下拥有比平时更大的权力,这种权力的膨胀常常以牺牲新闻自由为代价。法国政府在反对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对媒体的直接遏制,美国政府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利用媒介进行的心理战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第二,军事秘密。在20世纪的西方“民主”国家,这种看不见的“镇压性的国家机器”不断稳定地增长,警察和军事机器深深地与政治民主和沟通自由相对立。

第三,说谎。基恩认为,政治上说谎这种肮脏的交易,是民主(和其他)政体的一个独有特征。政府的公共关系艺术是近几十年来政治说谎的代表性形式。

第四,国家做广告。在英国,国家权力的变迁需要花费近两亿英镑的预算,国家成了第二大广告商。大多数独立报纸、广播和电视台特别依赖这些广告收入维持生存,政府以撤出广告资金相要挟,就会使新闻媒体屈从压力。

第五,社团主义。20世纪以来,国家订立合同把官方地位让给利益集团和组织,如工会、商会、职业协会等,社团主义是在国家领域延伸进公民社会,即国家的某些功能社会化的同时,从战略上让公民社会组织在国家内部发挥重要功能。但它们构成一种隐蔽形式的政府。(约翰.基恩(英)《媒体与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86-97页)

基恩认为,在西方民主国家出现的这五种趋势正在引起人们的担忧,“在通常情况下,这种日益增长着的政治权力,既不向公民或大众媒体负责,也不受法制的制约。”所以是一种违法现象。(约翰.基恩(英)《媒体与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97页)

3、法律控制

以美国这个号称世界上最民主自由的国家为例,既有宪法第一修正案这样保护新闻自由的法律,也制定了《煽动法》、《叛国罪》、《诽谤法》这样限制新闻自由的法规。新闻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受到法律的调节。从总体上看,新闻自由必须在资产阶级的统治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并为维护其统治服务,否则,此项权利将被剥夺。

(二)从新闻自由被“滥用”的方面看,西方新闻媒介片面强调信息的知晓权,常常导致以下情况发生:

1、黄色煽情新闻泛滥

新闻媒介作为企业,自然希望以最小的投入赢得最大的产出。色情、凶杀、暴力等元素是刺激销路最有效、最便捷的办法,西方新闻媒介的煽情主义浪潮始终无法遏制,媒介只顾经济利益,不顾社会利益的事时常发生。

2、侵犯个人隐私

以公众有知的权利为借口,媒介对个人隐私,尤其是明星、名人的隐私大肆曝光,争相炒作,有些行为严重妨害了社会公共道德。

3、干扰司法工作

媒介工作与司法工作的性质完全不同,媒介在舆论监督的名义下报道司法工作时所带有的倾向性会影响司法的公正。利用轰动性的事件、夸张的编排、煽情的语言,媒介在司法审判前造成的“媒介审判”,会给司法工作带来舆论压力,干扰司法工作的正常进行。

4、国际传播领域信息传播不平衡

在当前的国际传播领域,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自由是建立在多数不发达国家新闻传播不自由的基础上的。在本国,这些国家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在国际上,他们强调新闻的自由流通。双重标准的实施导致从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的信息大大多于从不发达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信息。

第五节社会责任论

其实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危机,正体现了人类的生存窘境。人类要为自己的生存创造一个空间、一种秩序、一套文化体系,或者说一种人类生存环境。但是,当这种生存环境确立之后,人类又反过来使自己的生存去适应自设的生存环境,发展到极致的时候,人类实质上又将自己关进新的牢笼。于是又要打破这个牢笼,去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类为解救自己所处文化困境的方法。

在谈社会责任论之前,我们必须明确:社会责任理论与其说是抛弃了自由主义理论,不如说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某些修正和修补。社会责任理论的基础仍然是自由主义,质言之,社会责任论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一、社会责任论的提出

二战以后的几年中,美国报业受到罗斯福总统以及报业掀起的工会运动的批评。主要原因是:“新闻界失之公正,政治报道有倾向性”和“新闻栏目里充塞些无稽之谈和区区琐事而没有发表一些对公众有益的消息”。(赫伯特.阿特休尔著,黄煜、裘志康译,《权力的媒介》,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07页)一些出版商担心这些批评可能导致政府对媒介的管制,使媒介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在美国唯一受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免遭政府干预的地位发生动摇。鉴于此,时代出版公司的创办者亨利.鲁斯提议,由他提供资金筹建一个由学者组成的委员会,对报刊自由的现状和前景进行调查。“以便改进新闻传播质量,为消除政府干预献计献策。”(赫伯特.阿特休尔著,黄煜、裘志康译,《权力的媒介》,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07页)但是,亨利.鲁斯没有想到,他的这个提议开启了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新阶段。1946年,亨利.鲁斯出资20万,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出资1.5万,委托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做主席,组成报刊自由委员会,也称哈钦斯委员会。1947年,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名为《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刊》(A 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这份报告被视为社会责任论的肇始。

二、社会责任论的理论依据

社会责任论的产生与19世纪中叶以来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里古典自由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变有关。

1、“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与古典自由主义相比,新自由主义对“自由”的理解有所不同。古典自由主义理论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等局限,难免带有片面性和空想的成分。在古典自由主义理论家那里,“自由”的

核心内涵是“免于……的自由”(Free From),或“不受……的自由”。他们对自由的理解属于“消极自由”的范畴。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报刊免受政府控制的自由。新自由主义者所倡导的自由是一种“积极自由”,即“有做……的自由”(Free For),或“为……的自由”。他们认为,自由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或一些人可以享受以其他人的损失为代价的自由。自由从来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新闻传播领域,密尔顿等人所处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的自由办报所带来的报业多样化使意见的自由市场成为可能,公民的新闻自由权利和媒介的新闻自由权利几乎等同。古典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有着推动历史进步的意义。但是,当自由竟争为垄断所取代,多样性的媒介市场被少数几家媒介巨头瓜分,意见的自由市场事实上已不存在。消极自由变成了一项空洞的权利。从根本上说,新闻自由属于拥有新闻手段的人,对于那些不掌握通讯工具的人而言,新闻自由是毫无意义的。就如同告诉一个瘫痪在床的人,他有自由行走的权利。所以,和消极自由相比,积极自由更强调自由的能力,即自主。报刊自由委员会发现这一问题,他们认为,真正有实效的自由应该兼具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111页)在消极方面,报刊能免受外力控制;在积极方面,报刊拥有新闻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责任论做的是“加法”不是“减法”,他们认为,要实现新闻自由,需要具备两个前提:第一,“没有来自外部的限制和控制。”第二,“具有行动所必须的手段和设备。”(《A 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转引自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33页)

2、公民的新闻自由与媒介的新闻自由

新自由主义者的自由概念里还包含了较多的平等和正义的因素,提倡积极自由的思想家格林认为,“真正的自由就是使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享有最大化的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李强《自由主义》,108页)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自由也应该是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有能力享有的权利。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众多的、小型的媒介代表人民监督政府,几乎也就等同人民,保护了意见发表者(报刊)的自由,也就等于保护了公众的自由。但是,媒介的大型化、集中化、垄断化使得人民通过报刊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大大减少,报刊也在某种程度上离开人民,成为与政府权力相平行的类似机构。媒介的新闻自由与公民的新闻自由之间发生断裂,媒介的自由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护,而公民的自由却几乎被遗忘。新闻自由对于不拥有新闻手段的人民来说,同样是一项空洞的权利。因此,社会责任论认为,人民的言论自由高于媒介的新闻自由,公民应该拥有获知新闻的权利,即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知晓权”。对媒介的新闻自由和公民的新闻自由在概念上的区分以及对公民知晓权的强调,从观念上修正了美国的宪法第一修正案。

3、媒介和政府的关系

古典自由主义理论的立足点是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是本源,社会是派生的,除了个人利益之外,社会没有任何独特的利益。新自由主义接受了德国社会哲学中的有机体理论,认为个人的性质由他所处的社会的性质决定,“自我乃是社会的自我”,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社会有某种共同的利益。所以,自由主义者往往持放任经济和最小政府的观点,而新自由主义者倾向于国家和政府应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积极角色。在处理政府和媒介的关系时,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把政府视为媒介不得自由的首要敌人,认为媒介只要在政府之外保持独立,就能获得自由。政府所应该做的就是提供自由能够存在的环境。社会责任论在对待政府的态度上出现了矛盾:一方面,它呼唤媒介自律,认为政府对媒介的威胁已退居次要地位,媒介自身对新闻自由的滥用才更加可怕,但同时保持对政府权力的警惕;另一方面,它又认为政府不能对媒介的行为坐视不管,必要时应进行干涉,也即政府应担当“交通警”的角色,保持马路通畅。

三、社会责任论对媒介的批评

在《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刊》中,委员会首先回答的问题是:“新闻自由是危险的”,这种危险主要来自媒介对新闻自由权利的滥用。二十世纪以来,对报刊的主要批评是:

1、报刊为它自己的目的使用其巨大的力量,报刊老板特别在政治和经济问题上传播自己的意见,损害反对的意见。

2、报刊为大商业效劳,并且有时让广告客户控制其编辑方针和编辑内容。

3、报刊曾对抗社会变革。

4、报刊的时事报道,时常更多地注意肤浅的和刺激性的事件,而不注意当前发生的重要事件。它的文娱材料常常缺乏积极的内容。

5、报刊已经危害了社会道德。

6、报刊无理地侵犯了个人的私生活。

7、报刊被一个社会经济阶级——笼统地说即“商业阶级”——所控制,后来者无法厕身这一事业。因此,这就危害了自由和公开的意见市场。(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90-91页)

四、社会责任论的基本观点

既然社会责任论对媒介提出批评,认为媒介在二十世纪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由媒介自身过度自由和不负责任造成的,那么,媒介就需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报刊自由委员会列举了对于报刊的5项要求:(此部分的五个要点引自《报刊的四种理论》,102-108页)

1、委员会认为,现代社会对报刊的第一项要求,就是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记述,它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

如前所述,基于“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的前提,最受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所推崇的报道方式是客观报道。客观报道主张将意见的自由市场上区分和判断善恶真伪的权利交给受众,媒介的主要任务是报道事实,而不是提供观点。社会责任论则认为,仅仅真实、概括地报道新闻是不够的,必须报道“事相”背后的“真相”,媒介应担当起在意见的自由市场上判断真伪与是非的义务,提供对事实的解释。

2、报刊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这项要求主要是针对当媒介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时,持不同或相反意见的人也能够通过媒介表达他的思想。媒介应把自己看成提供公共讨论的话语平台,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或自己从业人员的观点,更要表达社会公众一切重要的观点。

3、报刊要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图画”。

这是对媒介报道的全面、公正性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介提供的画面形成自己的“社会文化地图”。媒介如果不能公平地、客观地、全面地展现社会中各阶层和团体的真实画卷,就会影响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判断。

4、报刊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

自由主义理论强调个人利益至上,社会责任论则重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即“公共利益”。而报刊就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所以,媒介要承担道德和善的功能,对全体公民进行教育,以求他们向共同的目标努力。

5、报刊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消息”。

这个要求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对公众接近媒介的权利的强调,一是对媒介时效性的要求。由于公众有知晓权,媒介应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公众对信息的获知需求;同时,媒介也有责任破除信息自由流通的障碍,将信息尽快传播出去。

以上是社会责任论对媒介提出的要求。但是,当媒介不得自由或不愿承担社会责任,而社会和公众又对之无能为力的时候,政府就应该出面进行干预。换句话说,“政府不能只允许自由,它还必须促进自由”。(《报刊的四种理论》,112页)因为政府是唯一强有力的机构,它

的出现能够有效地保证公众的新闻自由。社会责任论对政府也提出了几方面的要求,主要有:

1、政府应制订反垄断法,以遏制媒介的过度集中,保持大众媒介的自由竞争。

2、政府应鼓励传播行业的新投资者,并通过这一手段维持思想和意见的自由市场。

3、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证公众及时、全面地了解政府的政策以及政策制定的目的。必要时,政府可以创办自己的媒介以保证上情下达,政令畅通。

4、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

社会责任论认可必要时政府应该出面的同时又对政府的权力表示极大的担心,因为“任何能促进自由的机构,也能消灭自由……甚至一个民主政府也能侵犯公民的自由。”而“言论自由是政治自由的核心,所以应当特别加以保护。”(《报刊的四种理论》,118页)社会责任论不无忧虑地表示,政府既要行使权力,又要适当限制自己的权力。

四、对社会责任论的评价

半个多世纪以前,“第三条道路”的倡导者张君劢曾经指出,“社会公道与个人自由,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者不可也。”法国前总理若斯潘也对“第三条道路”做了最简洁的表述:“市场经济,是;市场社会,不。”在全球化时代,第三条道路的拥护者提出“人道面孔的全球化”的概念。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的观点是:经济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张汝伦《“第三条道路”》,《读书》1999年4期)上述背景也是社会责任论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各国,尤其在欧洲国家得到普遍认同的政治思想文化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责任论正是认识到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弊端而试图在自由主义理论和集权主义理论之间走“第三条道路”,当然,社会责任论虽然吸收了其他理论的丰富养分,但它的根仍然扎在自由主义的土壤中。如李良荣先生所说,它是嫁接在自由主义这棵大树上的新枝。

社会责任论的提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方国家新闻自由面临的危机.新闻媒介滥用新闻自由的状况有所收敛;媒介自律开始加强;公众的“知情权”获得法律保护;议会、政府也制订了反垄断法等法律保障自由竞争。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使新闻媒介为少数私人老板拥有;而新闻媒介又被赋予为公众服务的“社会公器”的神圣职责。于是,媒介的私有制形式与媒介的社会性之间就产生了矛盾。社会责任论在这对根本矛盾面前无能为力,其解决方法也是矛盾重重:

新闻自由主义之中国特色

新闻自由主义之中国特色 摘要:新闻自由主义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变和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然而自由主义决定于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的发展水平,决定于人们认识和掌握新闻规律的水平,决定于新闻技术手段的发展水平。中国近代的历史中新闻自由主义在许多有识之士的实践中得到发展,他们借鉴西方的先进自由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得到运用。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萌芽于19世纪末,百年的发展使其在地位得到巩固,并且影响深远。中国的新闻自由主义首先在报业方面得到体现和发展,19世纪末,中国处于内忧外患和列强环伺的夹缝中,许多有识之士从西方船坚炮利的表象,深入到社会政治体制和人文形态的各个层面,从而萌生了效法西方,以改变国家愚蒙闭塞现状的设想。他们认为,要救亡图存,必须利用报刊传播讯息以开发民智,从而踏上富国强民之路,便由此开启了自由主义之路。在现代各种传播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新闻自由会得到更好的体现,中国特色新闻自由主义也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新闻自由民间报业中国特色发展繁荣

一、中国的新闻自由主义思潮 1897年10月,严复在叙述《国闻报》缘起时说:“《国闻报》何为而设也?曰:将以求通焉耳。夫能这道有: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国闻报》的栏目为:一、告白;二、上谕及制台辕门抄;三、路透电报;四、社会;五、地方新闻。它不仅刊载国内外时事,还经常发表社论,宣传变法维新,是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这一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冲破了清朝政府的层层限制,在海内外广泛开展办报活动。除了各类政府官报陆续出台,维新保皇派和民主革命派竞相办报鼓吹各自的理念,就连教会和外商投资创办的报刊也有一定的发展,不但促进了中国近代的自由主义思潮的萌芽,并涌现出一批自由主义报人。 王韬是近代中国倡导报刊言论自由的先驱者,同时也是首位将西方自由主义理论输入这个古老帝国的新型知识分子和自由报人。他撰写专文,系统阐述自由主义办报的思想,并且主张放宽言路、准许民间自由办报,认为这才是实现民族进步的根本。“报盛行而中国振兴矣”,寄予了他对国家民族自强的殷切期望;同时,他在社论中屡屡抨击极权政治、宣传人权观念,首创“文人论政”的传统。所谓“文人论政”,指的是站在民间立场上,不依附任何党派,独立昂扬地运用自由的原则发表政见,针砭时弊。后来的办报者都秉承了这一优良传统。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这是中国报刊史上首家影响最大的民间报纸,在风格和编排方式上都受到英国《泰晤士

新闻自由观的历史

第一章新闻自由观的历史 新闻自由作为公民民主权利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项积极成果,列宁就曾称赞出版自由是一个"伟大的口号"。 按照人们对新闻自由的一般理解,新闻自由的基本内涵在于,强调人们有获取各种新闻信息和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自由,媒体有根据受众的需要传播新闻信息和发表公众意见的自由,这种自由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任意限制和剥夺公民和媒体的这些新闻自由权利。 例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新闻自由体现的是为私有制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服务的明显特征。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新闻自由体现的则是为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服务的明显特征。 从现今的认识出发,我们可以为新闻自由作如下定义:新闻自由是公民民主权利的一种,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内的体现。它是指“收集、发布、传送和收受新闻的自由,包括报刊的出版自由、电台与电视的播放自由、新闻采访与报道的自由,以及发表新闻评论的自由”等。 1、这个定义切合着国际新闻自由协会(International Press Institute IPI)为新闻自由提出的四条标准。但新闻自由思想的发展,却是有着经300多年的漫长历史的,总

体上可以分为争取出版自由、争取言论自由、争取采访自由和争取公众新闻自由四个大阶段。 新闻自由是从西方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新闻业的自主权开始的,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斗争中提出的“伟大口号”。新闻自由的口号最早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17世纪40年代,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国会取代皇家掌握了政权,但原有的对出版的管制与特许出版制度仍未废除。1644年11月,英国诗人、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向议会发表了《出版自由请愿书》的长篇演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根据“主权在民”和“天赋人权”的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的压制进行了犀利的揭露和批判,并提出出版自由是人的与生俱来的权利,限制人民的出版自由就等于压制真理,因为真理只有在“自由而公开的斗争”中,才能战胜谬误,证明自己的真理性;他认为,“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象;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象。” 2、因此,对出版的查禁与特许,实际上就是伤害真理本身。弥尔顿的这些思想,为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所首倡的出版自由观念,以及从中引导出的“观念

宜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20年市文广新局各部门、科室上半年...

宜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20年市文广新局各 部门、科室上半年... 2015年市文广新局各部门、科室上半年工作总结 源:宜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今年以来,文化艺术科全体人员,围绕全年工作大局,按照局领导“瞄准主攻方向,突出工作重点”的总体要求,坚持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目标,创新工作机制,突出服务实效,以有力的举措,扎实的工作,圆满完成了上半年各项任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活力,精心实施,夯实各项工作基础 (一)立足新起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新跨越. 1、有序推进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在成功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基础上,积极随同无锡大市创建国家级示范区.4月、7月分别完成了无锡对宜兴市的创建调研及中期督导工作.一阶段来,我市创建工作的资金投入、组织保障得到强化,硬件建设、管理水平有了提升,得到无锡领导的充分肯定.围绕创建要求及专家督导意见,向全市各镇(街道)及相关单位发出我市创建工作中期督导的情况通报,明确要求解决问题,整改不足,落实举措完成下阶段重点任务;积极引导有关乡镇、单位调整思路,扎实推进. 2、延续镇村文化建设热潮.一是完善镇级文化中心建设.以示范区创建为动力,形成全市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在90%的乡镇达标无锡建设基础上,镇级文化中心的建设标准和管用水平不断提升.新庄街道已完成文化中心阵地规划,新建镇有效整合利用企业资源,完善阵地.杨巷、高塍积极规划新建现代化的镇级文化服务中心,整体达到镇级文化中心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二是村级工程建设不断深入.

通过2014年的探索实践,全市有97个村(社区)建设达标,优质高效.3月底成功召开新一轮全市村级工程现场会,进行现场观摩、学习与总结.五个镇村(社区)单位进行现场交流,创建经验各具特色.会议推举创建典型,推广成功经验,查找存在问题;增强了该项工作的推动力和影响力,促进各级高度认识与重视,成为新一轮建设的有力举措.艺术科认真制定村(社区)文化服务阵地设施设备新要求,统一规范,标准化引领.2015年有116个村(社区)申报在建. (二)整合资源,搭建文化惠民服务新平台. 1、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全面启动.调动全市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创新启动“文化使者,点亮幸福生活”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以大讲堂、大舞台、大展台为主要形式,以文化志愿者为骨干力量,广泛开展文艺演出、艺术培训辅导、展览展示、公益放映等内容丰富的惠民活动,多项目、多类型、多样式满足百姓文化需求.贯穿全年组织实施,打响文化志愿服务品牌. 2、文化区域互动再掀惠民高潮.整合利用多种特色文艺资源,创新实施2015文化区域互动,突出一个平台,按需配送,多样服务.文艺科突出常规工作创新做,重点工作全力做的理念,在互动组织机构健全,运行机制成熟的良好基础上,对互动实施方案及首场启动演出、第一阶段演出计划、节目初审等各项工作作了整体统筹,5月6日,在周铁镇沙塘港村隆重举行了启动仪式暨万石镇首场演出.全体同志赴各个演出点,抓过程,抓质量,抓安全;倾力倾为.目前,9个乡镇,锡研会、义工演出队等6个民间团队于第一阶段5、6两月顺利完成演出71场,受众达14余万人次. (三)精心组织,丰富各类特色活动新样式 组织举办“天骄之夜”迎春晚会,“阳羡之春”新年音乐会,丰富文化惠民活动载体,彰显文化活动魅力.全力会同图书馆组织“全民阅读手拉手春风行动”宜兴现场会节目汇演、2015全民阅读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亮点纷呈.认真组织素食节”开幕式文化活动,调动社会资源、民间团队,组织舞台演出、特色文艺迎宾展示,彰显地方特色.全程统筹保障首届中国宜兴梁祝戏剧节工作,尤其是开闭幕式的策划实施,效果突出.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 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

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

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 尚自强 新闻自由 1、新闻自由的定义:新闻自由,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等的自由权利,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不受干扰的采集和发布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 2、新闻自由口号的由来:“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提出的口号。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中,1644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在国会发表了一个演说,抨击政府对新闻出版的专制统治,要求给予人民以言论出版自由。弥尔顿在这篇演说里阐述了三个基本思想:第一,人的理性高于一切,言论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因此,人人都有不受限制地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第二,应该允许存在一个“观点的自由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学说(包括正确的也包括错误的)都可以流行,通过自由竞争,正确的观点会保留下来,错误的观点会自行消亡;第三,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政府应保持中立,不要去协助任何一方。这个演说后来作为小册子正式出版,名为《论出版自由》。弥尔顿因此成为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政治家,英国也因此成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思想的发源地。 3、新闻自由的实质:新闻自由的实质就是通过传播和接受新闻而实现的一种民主权利,它是政治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 4、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本质:(1)资产阶级新闻自由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是依靠资本家钱袋的自由,是金钱和资本的自由。(2)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垄断报团相互竞争、兼并的自由。(3)资本主义新闻媒体的自由被限定在不能侵犯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严格界限内,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以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为前提的自由。(4)资产阶级政党和政府极力操纵新闻媒介,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受资产阶级全面控制的自由。 5、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特点:(1)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摆脱了“资本的奴役”的自由,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自由,新闻媒体归全体人民所有。(2)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绝大多数人享有的自由,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3)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的自由。(4)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处在发展过程的自由,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 6、资产阶级新闻自由观:记者是“无冕之王”,可以为所欲为,想发表什么就发表什么,新闻媒体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不受任何约束,想传播什么就传播什么。 7、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1)新闻自由是公民的一种民主权利。(2)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3)新闻自由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亘古不变的。(4)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新闻控制 1、新闻控制的实质:新闻控制的实质,是按新闻资产所有者的意志对传播行为加以规范,用以防止新闻自由和媒介权力的滥用。 2、新闻控制的目标:给予新闻传播一定的自由度,使传播行为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不违背施控者的利益和主张。显然,新闻控制的目标是新闻自由与行为规范的统一。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报纸最早产生于( A ) A威尼斯 2、“意见自由市场”理论最早有(D )提出 D.弥尔顿 3、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 D ) D.新闻是信息大家族中的特殊成员 4、新闻事业的指导性通常取决于新闻内容的( C) C.指向性 5.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是( B ) B.约翰·弥尔顿 6.对于报纸批评,毛泽东曾提出( A ) A.“开、好、管”三字方针 7.新闻事业作用于社会的基本手段是( D ) D.传播新闻信息 8.新闻事业在社会结构中处于( D ) D.上层建筑层次 9、一般地说,公营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A ) A.社会化领导制 10、新闻立法是指(D ) 11、一般地说,国有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B ) B. 政府领导制 12、.新闻的基本特性是( A ) A.新鲜、真实、.迅速及时 1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主张的提出者是( D ) D.毛泽东 14.新闻资产所有者掌握新闻传媒生存权、发展权和经营权的控制行为是( D ) D.行政控制行为 15、新闻的本源是( B ) B.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16、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是( A )。 A. 哈瓦斯社 17、新闻体制的核心是( C ) C. 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 18、新闻选择有三个环节,除采访、编辑之处,另一个是( A ) A.写作 19、马克思、恩格斯所共同创办的无产阶级报纸是( C ) C.新莱茵报

20、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 C ) C.人民的监督 21、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六条首位的是( C )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大众传媒参与政治决策的方式除了沟通信息,还有( A ) A.影响舆论 23、在新闻传播的三要素中,除了事实和新闻接受者之外。另一个是( C ) C.新闻报道者 24、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的手段是( D ) D.忠实记录 25、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 B ) B.信息交往 26新闻价值的实质是( D ) D.对新闻的本质及其特征的量化把握 27、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着作《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 C ) C.戈公振 28、新闻价值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受者选择新闻的( B ) B.客观标准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传媒业经营活动的三大基本原则() A.普遍服务B.编营分离C.受众中心 2、对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的正规途径有() A.司法控制B.行政控制C.资本控制D.媒体的自律 3、新闻媒介受众的独有特征() A.广泛性B.混杂性D.隐蔽性 4、当前中国新闻改革四个鲜明的基本特点是() A.从自发走向自觉 B.从观念更新走向制度更新 C.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 D.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 5、新闻媒介所有制基本类型()。A.私营媒介B.公营媒介C.国营媒介 6、目前世界新闻学的主导理论有()。A.自由主义报刊理论B.发展新闻学C.社会责任论D.党报理论 7、新闻活动的渠道有()A. 亲身传播B. 大众传播D. 群体传播 8、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媒介的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有()A.魔弹论 B.选择性理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实施方案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实 施方案 根据《中共x委x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x[x]8号),组建x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挂x版权局牌子,正科级,为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 一、职能转变 (一)取消已由市人民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承接上级人民政府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 (三)承接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下放、委托授权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行使的行政审批事项等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四)将原市文化教育局的文化和新闻出版(版权)职责、原市广播电影电视局职责划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中央、省、市有关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版权)等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拟订全市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规划并监督实施。 (二)指导、管理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指导文化体制改革,协调、指导文学艺术、广播影视作品的创作和生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创作导向,扶持代表性、示范性、实验性的文化艺术品种,推动各门类艺术的发展;指导和管理社会文化、图书馆、

文化馆(站)事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归口管理全市性重大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活动。 (三)指导、管理文物、博物馆事业。研究和制订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法规,并组织或监督实施;指导文物的保护、执法和管理工作,组织、协调全市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工作。 (四)拟订文化产业规划,指导、协调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实施重大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市级公共文化设施。 (五)负责全市广播电影电视行政管理;负责广播电视的日常宣传监管,依法查处危害、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的违法案件;负责数字影院发展和监管,农村电影放映管理指导。 (六)负责全市新闻出版活动(包括出版物的出版、制作、印刷、复制、发行、进出口贸易等)的日常监督管理,依法查处非法出版物;负责全市著作权(包括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管理工作,调解著作权纠纷,查处著作权侵权案件。 (七)负责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的批发、零售和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品单位的审批工作,负责市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出版核发工作。 (八)承办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全市出版物市场“扫黄打非”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研究提出全市出版物市场“扫黄打非”工作的计划和措施并组织实施。

新闻哲学观念论之自由主义传播

新闻哲学观念论之自由主义传播 作者:胡兴荣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更新时间:2009-10-13 17:16:53 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是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奠基时代,近代英美自由主义传播理论起源于自由主义的社会哲学与民主哲学。古代的中国、希腊、罗马、埃及、中东以及美洲的印第安民族,都曾经产生过自由民主的思想。但更确切地说,现代自由主义的发展,直接来源于希伯来文化(Hebrew Culture)、希腊文化(Greek Culture)和英国文化(British Culture)。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为自由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启蒙运动的欧洲学者,提倡启迪蒙昧、普及文化,注重人类理性与个人自由,排斥宗教和国家权威,以实现世界各国的民主革命。当时,面对这一空前的挑战,传统观念的权威已经根本动摇,群众开始怀疑集权主义并且相信:人类可凭自身的能力去理解社会,不需要超自然力量的帮助,便可洞悉整个世界的体系,这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可进而发展为驾驭世界的方法。这次知识革命可谓“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观念基础。19世纪到20世纪,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变化,使得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出现了多元化。 一、自由主义传播的源起 从社会起源上说,集权主义传播理论源自混沌主体性,这一情况催生了强制的新闻传播秩序与观念。而自由主义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传播理论的发生机制为分化主体性。主体分化,是指社会主体关系的变动。而所谓分化,不是分割、分裂,而是社会利益主体的结构复杂化和功能专门化。[1] 集权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而存在,原因就在于二者的社会起源不同,即:混沌主体与分化主体的形态存在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分化的主体是异质化的,而混沌的主体恰好相反。分化的突出标志即为利益获得和价值实现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发生质的差异。针对分化主体性理论,季燕京博士整理出新闻哲学需着重把握的三个要点,我们作如下阐述: 1.集权主义传播之所以会为自由主义传播所取代,是因为社会利益和信息交换方式发生了变革,归根结底则是同质主体向异质主体关系转化的结果。一旦同质主体关系完全转变为异质主体关系,集权主义传播就销声匿迹,社会进入自由主义传播阶段。此时的社会传播,不仅在对象领域、媒介手段、功能目标等方面呈现出价值多样化的态势,而且促进了新闻传播作为传播社会认识方式的独立功能的形成,这样,社会认识内容的丰富性和客观性才得以表现。 2.社会的不断分化形成了不同的主体形态。各个主体形态所呈现的利益行为方式和主体意识各不相同。集权主义所反映的主体意识是统治者的意志,强权统治是他们维护利益的行为方式。自由主义恰恰相反,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因此,自由、平等、公正和民主成为自由主义最突出的主体意识,维护社会利益、争取公众信任是政府生存的前提。这种状况的出现,主体分化功不可没。主体分化到一定程度便具备了社会利益平等交换的基本条件。而社会利益的平等交换为社会主体平等交换信息奠定了基础。正是这种平等交换信息关系的形成,促成了近、现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及自由主义传播思想

一瑞典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新闻出版自由和信息公开制度的国家

新闻法学复习资料 一瑞典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新闻出版自由和信息公开制度的国家 二“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宗教活动自由;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 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申冤的权利。”这一条款在以后的大量新闻诉讼案例中被法官加以具体解释,成为美国处理新闻法律与道德问题的最高原则,也是对其他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法国制定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新闻法《出版自由法》1881年 四我国新闻传播法的渊源 1宪法:是传播法的基础,地位最高的法律 2法律:基本法:刑法、刑诉、民法、民诉、行政法、行政诉讼法 专门法:著作权法、广告法 3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和颁布 4地方性法国:地方人大及其常委颁布,全国无法统一 5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6国际条例:WTO 、TRIPS、知识产权协议 五传媒法中的基本权利表达权、知情权 六表达自由:公民在法律规定或认可的情况下,使用各种媒介或方式表明、显示或公开传递思想、意见、观点、主张、情感、或信息知识等内容而不受他人干涉、约束或惩罚的自主性状态七知情权:20世界40年代美国记者肯特·库柏提出。公众通过新闻媒体享有了解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八新闻记者的义务: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新闻记者的基本义务 2.不得滥用新闻自由侵犯他人的权利 1尊重报道对象的人格尊严 2真实而不歪曲,虚假报道他人 3.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4、维护国家安全 九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情的事项 十泄密:(1)使国家秘密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 (2)使国家秘密超出了限定的接触范围,而不能证明未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 十一保密制度:1 新闻出版单位和提供信息的单位,对拟公开出版、报道的信息,应当按照有关的保密规定进行自审;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界限不清的信息,应当送交有关主管部门或其上级机关、单位审定 2 汛情、疫情、核事故、统一发布 3 突发事故新华社统一发布 十二传播者成为煽动主体的条件:明知主观上是故意的、 十三“其他淫秽物品:1包括具体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诲淫性的视频文件、音频文件、电子刊物、图片、文章、短信息等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电子信息和声讯台语音信息。 2 有关人体生理、医学知识的科学著作不是淫秽物品。 3包含有色情内容的有艺术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视为淫秽物品 十四新闻侵权:新闻侵权的行为,特指新闻传播活动中发生的侵害他们人格权的行为。 十五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一)作品已经发表 (二)作品有侵害他人人格的违法性质 (三)具有特定的方向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 简介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新闻传播的理论基础。它认为人是有道德、有理性的人,它倾向于追求真理,服从真理。报纸的作用,就是为人民接近真理创造条件,新闻自由不可侵犯,最好的政府是不干涉报纸的政府。这条观点,在20 世纪以前,几乎是神圣不可动摇的。 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给予为社会责任理论所取代。 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是一种哲学原理的发展,是人民思想意识的体现,同样是一种社会的和政治的制度,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程度客观的反映了一个国家人民的意识形态,国民的整体素质,极其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自由主义理论其实同报刊、电视台、广播、杂志等样通讯传媒工具的功能、地位极其理论原理是一样的,是一种哲学理论的发展,它为报刊所在的社会和政治结构提供了基础,作为一种社会的和政治的制度,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体系,各种机构都在它的轨道范围内活动。 报刊自由主义理论同样存在种种弊端。任何新闻自由都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世界上不存在超阶级的新闻自由,任何新闻自由都代表了一定阶级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利益,西方报刊注意也不例外,它是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制度所保证的并不是全体成员的利益,而是私有资本的利益,因此该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欺瞒性。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新闻自由,各国的新闻媒体都受到政府资本以及基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使本国的新闻报道呈现出“不自由”的一面,西方报刊自由主义认为报刊可以完全独立于政府而存在,这一理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空想性。 美国是最标榜新闻自由的,声称新闻记者是公正的社会“法官”媒体不受限制且报道客观、公正,但是美国对新闻媒体的所有权,经营管理权,新闻内容,记者活动范围,新闻的社会影响等都有严格明确的限制。在美国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报纸和广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攻击政府甚至谩骂总统,但从来不可能发现报纸、广播谩骂,攻击财团的现象,这是因为广告收入是西方报刊主义的经济来源,有些甚至是全部来源一批大的企业成为广告最稳定的来源,从而也成为任何报刊的经济支柱。一旦得罪大企业,大企业随时已撤销广告相威胁。在利润支配下的报刊仅仅大企业的老板才能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意愿。 现今的新闻从不择手段的相互攻击到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从漫无边际的谎言到煽动战争狂热····新闻似乎正在走向扭曲的“商品化”道路,这似乎也在验证着传媒大王默多克的一

最新《新闻学概论》整理版

绪论1956年《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等著)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对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中的新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持与发展。 运用新闻理论,观察新闻报道、新闻改革、业界动态、媒体转型…… 例如:分析新闻报道(单篇报道、系列报道、同题报道等),分析媒体事件(限娱令等)……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的起源:人类的信息需求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事实 新闻事实——经过选择的事实 如何选择事实?21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务实派定义: 1.“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2.“新闻”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即“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 3.“凡是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最坏的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这是大众化报纸(便士报)兴起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务实派新闻定义的特点:注重新闻内容的新奇、异常、变态、刺激、色情。

务实派的定义具体形象,但比较随意,不科学 理论派定义 1.强调事实 范长江:“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2.强调活动(结果)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3.强调手段——手段说的是新闻的功能而不是新闻本身。 甘惜分: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新闻是手段,即意味着新闻媒体是工具.(1980) 4.强调信息 如:新闻是经报道的新近事实的信息。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的本质是信息。 “新闻是公开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这个定义包含了新闻“真实、新鲜、公开”的特征。 信息源于事实,又不是事实本身,事实本身无法传布,只有变成信息才能传布。 新闻的定义 请比较几则新闻定义,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 (目前古今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很多,可以首先对定义的整体情况有个基本了解,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详尽的分析,包括定义的渊源、辨析、对实践的作用等。) 除了陆定一的新闻定义,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很多,如“事实说”、“报说”、“功能说”、“信息说”、等。首先,它们都肯定了事实的重要性;其次,它们都强调新闻要新,事实要近,陈年旧事不能成为新闻。这些定义是人们对新闻长期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有助于拓宽人们的研究视野,深化对新闻的认识。 西方国家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新闻“定义”,如“性质说”与“兴趣说”,们片面强调事实的个别特征,迎合受众的某种需求,诱导人们把注意力放在金钱、色情、暴力、怪异、刺激等消极现象上,其荒谬性和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节新闻的基本特征 新闻的五要素(5W)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

我所理解的新闻学新闻自由

我所理解的新闻学——理论篇之7新闻自由 写在前面的话: 在这样举国沸腾的日子里,还是有很多同学找我问复习的问题,可见大家学习热情之高。很多人已经着手在复习专业课了,这是件好事。但我发现,不少同学问的问题都不对头,方向、大略、细节、方法都是不着边际的。这样下去,势必缘木求鱼。于是我找时间写了点具体的东西,贴在这里,希望能对需要的人有些帮助。若有写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也欢迎跟贴提问。 最后要强调说明的一点是,请大家不要再发站内信息了,太多了我实在是看不过来,不能一一回复。且很多问题是有共性的,请大家跟在帖子后面吧,我也可以集中回答,此外很多论坛里的好心人也会帮忙的。请大家体谅! 刘翔受伤了,我很难过。但是答应大家的事还是要坚持完成,今天来说一下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是个非常大的论题,知识点好背,但道理不好讲。与新闻真实性、新闻价值类似,新闻自由也属于新闻理论的核心概念。理解核心概念最怕什么呢?最怕标签式解读。就像一提到张艺谋的创意,很多人(包括很多媒体)马上就想到红灯笼、敲大鼓、兵马俑一样。现在有些同学一提新闻自由,马上就会皱眉头或者撇嘴。你们去百度这四个字,也能发现很多颇有意思的东西。但是,我们作为新闻学专业的研究者(考研的同学也应当提前进入研究者的角色,对自己严格要求),就不能满足于这种街谈巷议式的言论,肤浅或深刻暂且不谈,参加入学考试,我们要的是严谨与规范;从最功利的角度来说,面试的时候坐在那和老师们一聊,你的见识要是和胡同口不识字的老太太们没什么两样,校方录取你干什么呢?关于理论的书千千万万,为什么选高教版的这一本作为教材?因为它相对严谨。我们从严谨的教材中吸取养分,答题时才能自圆其说。自圆其说,乃是最低层次的学术要求。所以,这一章我们可以广泛联系新闻理论的其他方面,复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整体性。在看我写的这篇字之前,大家可以先拿笔,把这个当成论述题在纸上写一写,看看都能写出哪些要点,有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之后再加以对照,印象就深刻了。 我们知道,新闻自由首先是一种政治权利,而任何人都懂得新闻自由不能和为所欲为划上等号,法学修养再深一些的人还会说,自由是和责任相伴而生的。但自由主义究竟是什么呢?自由主义本身是一套关于社会、国家与个人关系的理论,是一个内涵复杂的、历史的概念。在最新的译著中,libertarian theory of the press被称作“自由至上主义”。至于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有条件的同学,还是应该去读一读新闻学名著《报刊的四种理论》,之后就会明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核心精神——强调媒介的独立性,也就是认为,媒介是“社会公器”而非政治家手里的“利器”。但“社会公器”这个概念能不能进入我们的理论体系呢?答案是否定的。下面我会详细解释。如果你非常坚持,一定要把它写在卷面上的话,那么专业课你就别想过了,这属于很严重的认识问题。下面我们来看新闻自由的具体方面。 首先,在纸上马上写一遍“新闻自由”的概念,如果手头没有笔和纸,就闭上眼睛想一想。然后检验一下你的答案中有没有“宪法”两个字,因为这是个概念中的关键词。要记住,新闻自由(Freedom of the Press),我们一般取《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的定义,因为这个定义相对完备规范:“新闻自由,亦即出版自由,属公民民主权利的一种,是宪法所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传媒的四种理论》经典笔记

《传媒的四种理论》专题笔记 韦尔伯·施拉姆、弗雷德·赛伯特和奥多·彼德森三位学者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主要分五个部分,即绪论、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它分析了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具体内涵、理论来源、基本原则和基本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并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着重分析四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书考研复习建议(非常重要) 该书是传播学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南开传播学考研中传播学实务要考的书目,是考试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说,这本书一般会考一个大题,如简答题或者论述题(很可能是论述题)。建议可着重从两方面去复习: 1.一定要熟悉弄清四种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假设,基本观点,对其评价,如何解决这5方面。尤其是集权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报刊理论这三种理论。考试可以直接出题考察某一理论,也可以结合新闻事件间接考察这些理论。例如10年考研在实务一科中考察到一道论述题和简答题:试述西方自由主义传播理论中有关大众传播的地位和功能的论述,并以2008年中国国内重大新闻的报道及政府相应举措为例,谈谈这些论述对中国传媒工作的借鉴意义;再比如:美国的新闻自由委员会提出的社会对传媒行为的要求有哪些? 2.因为本书是开新闻传播学中比较新闻学先河的论著,所以弄清楚四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区别和联系,对其进行相互比较也尤为重要。 当然也不排除考试会涉及填空题,比如10年曾考,威权主义理论认为,控制媒体的三种方法是什么?所以,复习的时候对书中重要的话,概念性,陈述性的语句也要留心。比如,了解各种不同传媒制度以及各种制度之间的联系所基于的基本假设有:人的本质,社会和国家的本质,人与国家的关系,知识和真理的本质

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 1世界各国新闻主导理论:社会责任论论(20c40),自由主义报刊理论2新闻活动的渠道a亲身传播:言语,文字,体态语言,信号传播 b大众传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 C群体传播 3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 4新闻的本源;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变动产生新闻) 5新闻要素:新闻主角 ;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弄清事实要点,抓住新闻重点) 6新闻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 7信息的特点: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多角度性,相对性。 8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出发点不同:受众的需要;宣传者的需要。 归宿点不同: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理解,接受,支持它。 传播方式不同:不重复;重复 传播要求不同: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定性准确,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9新闻与舆论 A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开讨论中形成;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公共性(体现在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急迫性(近在眼前,迫切需要结决的问题。) 广泛性(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现的广泛性) 评价性(是意见,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 B舆论的社会功能: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结果;执行人物)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3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志倾向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身条件的限制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立场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舆论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作用是正负双向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 10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1反应并代表舆论(公众论坛,公众代言人,舆论的载体,舆论主体。2引发舆论3引导舆论(通过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人们眼中的现实是媒介有意或无意的营造出来的媒介现实,是媒体拟态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法律宣传栏内容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解读 为了满足网民通过网吧上网的巨大需求,同时对管理混乱、经营无序、事故不断的网吧进行监管,国务院于2002年9月29日公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该条例自2002年11月15日起施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作为一部行政法规,其内容与《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相比更为严厉。条例明确了审批、管理权限,强化了经营者的责任和管理要求。具体如下:首先,设立网吧的要求更为严格。条例规定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采用企业的组织形式。按照工商登记管理规定,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非法人企业,而不包含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必须规范成为有限责任公司或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等企业组织形式。这就意味着设立要求的提高。对于设立条件,条例除了规定设立网吧所必须具备的资金、场所、设备、人员及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外,还授权文化部制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最低营业面积、计算机等装置及附属设备数量、单机面积的标准,并授权文化部及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制定网吧总量和布局要求。这些规定都反映了政府从严控制的意图,通过实施上述规定,个体网吧和规模较小的

网吧都将被淘汰,这为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创造了条件。 其次,条例调整了审批机构,明确了审批程序。按照原办法,设立网吧须先向公安、文化部门申请批准文件,再向电信部门申请经营许可证,然后办理工商登记。条例改为先向文化部门申请筹建,完成筹建后,向公安部门申请信息网络安全和消防安全审核,再向文化部门申请最终审核,由文化部门发给《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最后办理工商登记手续。也就是说网吧的设立审批权将由电信部门变更为文化部门。 再次,网吧须对未成年人说不。网吧虽然为青少年获取新知识、开拓视野提供了便利,但是其对青少年的负面作用也不可小视,青少年沉迷于网吧、接触不良信息等成了家长和校方的一大心病。以前的管理办法都对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设定了一些限制条件,但是效果不佳。条例因此让网吧对未成年人关门。条例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并应当在营业场所入口处的显著位置悬挂未成年人禁入标志,而且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和居民住宅楼(院)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第四,条例着重强调了网络安全。上网者在网吧接触、传播有害信息始终是管理部门监管的重点,为此条例规定:

2018新闻传播学考研要点:自由主义理论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机构 第 1 页 共 1 页 2018新闻传播学考研要点:自由主义理 论 自由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年代,本质上体现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自由平等的共和国;在经济上要求废除一切垄断和限制,展开自由竞争;在思想意识上,则要求尊重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正是在这一自由主义蓬勃兴起的氛围下,形成了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在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广泛领域包括: 民主和平论“,更广泛地说,国内的政治制度类型与国内政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商业的和平理论,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已经平息。 目前的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探索是一个更广阔的这条线的调查制度和平论“的延续,它试图展示如何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能够持续,如何长远利益,可以对短期利益的追求,而行动者如何可能实现绝对收益相关国际组织对国际政治,无论是在他们的论 坛作用,为追求自己的利益,并在自己的角色的演员在自己的权利,国际法的作用,而不是追求相对收益;调节或制约国家行为的影响,对国际政治,尤其是自由主义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国际政治(关系),如高度制度化的联盟(如北约),联合会,联盟,联合会的工会的作用不同类型的自由主义的规范,和不断变化的实体,如欧盟的作用,或潜在的作用,世界主义超越国家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自由主义理论,强调新闻业不受政府干预的。它是以“天赋人权”为主导思想提出的理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和资本主义社会前期的新闻学中占主导地位。渊源于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英国思想家J.弥尔顿,18世纪英国法理学家J.厄斯金、美国政治家T.杰斐逊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政治家J.S.密尔顿等人的思想和学说。 他们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标准,主张任何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传播新闻和发表意见,在观念的自由市场中,通过竞争使正确的意见最终得到承认。反映了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利益和政治需要。代表著作是美国新闻学者W.施拉姆主编的。自由主义理论的两大观点为“自我修正”和“观点的自由市场”。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其根源在于在更广泛的自由主义思想起源于启蒙运动。寻求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现持久和平与合作,在国际关系中,可能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各种方法的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