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版《氓》导学案

教师版《氓》导学案

教师版《氓》导学案
教师版《氓》导学案

第4课《氓》

主备人:王珊珊审核人:邢明轩2015.11.18

【学习目标】

1.掌握《诗经》的相关常识。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分析把握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女人主人公情感的变化。4.探究悲剧产生的原因,初步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重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学习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自主预习

【基础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主要收集了至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奠定了我国文学创作的传统。后人把它和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为“”。

2. 《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三种。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它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歌中唱的“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

3.《诗经》按音乐及内容可分为三类,其中“”大都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的精华。“”是宫廷乐歌,“”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采薇》是选自《诗经》的的部分,《氓》是选自的部分。

4.《诗经》“六义”是指。

“四书”是指《》《》《》《》。

“五经”是指《》《》《》《》《》。

二、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解释加点字。

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体无咎.言()

尔卜尔筮()()于嗟鸠兮()()其黄而陨.()

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

..()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

女也不爽.()渐车帷裳

..()

..()()士也罔极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及尔

..偕老()隰则有泮.()

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①匪来贸丝:____通___()②将子无怒;___通___ ()③于嗟鸠兮:____通___()④犹可说兮:___通___ ()⑤隰则有泮:___ 通___()

【课堂学习与研讨】

一、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二)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互释疑问。

(三)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每章写了什么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二、分析人物形象,体悟情感。

1、学习一二章。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

2、学习三、四、五章。

(1)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2)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同意吗?无与士耽

(3)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4)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3、学习第六章。

(1)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最后做出了选择,她做出了什么选择?这反映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决绝分离刚强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⑴男子负心说。

⑵年老色衰说。

⑶男权主义说。

⑷情感透支说。

在这里,我们依稀看到桑树下那个痴情、勤劳、智慧、坚强的女子。她的勤劳令人赞美,她的痴情令人迷醉,她的智慧让人折服,她的坚强让人敬佩。

痴情-------结论:痴情的人容易爱令智昏。

启发:面对漫漫人生路,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勤劳-----------结论:勤劳的人是无暇移情别恋的。

启发:勤能排除私心杂念,勤是会得到回报的──天道酬勤。

智慧--------她清楚地看到作为女子绝对不能够沉溺于爱情,否则就陷入泥潭、很难自拔。要知道这种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领悟得到。另外,在她与氓婚变后,并没有乱了方寸,而是“静言思之”,思考现在自己的处境并及时做出决定。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子。

结论:智慧的人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

启发:在学习中不能重犯过去的错误。

坚强──面对突如其来的婚变,咱们的女主人公并没有以泪洗面,而是“静言思之”,看清了“反是不思”的丈夫的真面目。她明白貌合神离的婚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于是她坚强地面对自己的处境,果断地做出分手的决定。她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她要寻求自主的婚姻,寻求自己的幸福。

结论:坚强的人是不会受命运的摆布的。

启发:要做生活的强者。

(3)最后一章用了对比写法,请找出来。这种对比手法在其他章节还有多处,找一找,试举几例

。①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②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婚前婚后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4、文中三次出现了“淇水”,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反映出人物怎样的心境?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相爱时两情相依的甜美。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婚变后形单影只的凄楚。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被抛弃后撕心裂肺的哭诉

同一条河,映衬出的是不同处境中同一人物的不同心境。

5、本文三个部分的感情基调怎样?

第一部分:热情幸福第二部分:沉痛怨恨第三部分:清醒刚强

【课堂小结】

【巩固提高】

《氓》练习案

一、积累运用

1.下边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mánɡ)静女其姝(shū)修我矛戟(qǐ)

b.静女其娈(luán)乘彼垝垣(ɡuǐ)与子同泽(zé)

c.夙兴夜寐(sù)隰则有泮(pàn)贻我彤管(yí)

d.洵美且异(xún)无与士耽(dān)渐车帏裳(chánɡ)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体无咎言夙兴夜寐嗜草乘彼垝垣

b.糜室劳矣矛戟彤管踟蹰

c.自我徂尔有炜洵美于嗟鸠兮

d.泣涕涟涟送子涉骐晏晏帏裳

3.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用了赋的手法,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4.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氓》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6.从《氓》中找出两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并作解释。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婚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8.“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从痛苦的生活经验中女主人

公认识到在恋爱、婚姻生活中___________,流露出来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绝而不留恋。

9.“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10.《氓》中女主人公,焦急地等到氓后的无比喜悦的诗句是: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1、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12、诗歌第一句写秋风这一意象的作用是什么?

13、简要分析本诗中的人物形象。

1.答案:a(“氓”应读“ménɡ”,“戟”应读“jǐ”。)

2.答案:c(a.“嗜”应为“蓍”;b.“糜”应为“靡”;d.“骐”应为“淇”。)

3.答案:b(这一句用了“比”的手法,不是“赋”的手法。)

4.答案:c(a、b两项是“比”的手法,d项是双关的手法。)

5.答案:诗诗三百 305 诗歌总集风、雅、颂赋、比、兴

二、阅读理解

6.答案:(1)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2)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可信。

7.答案:纯真热情

8.答案:男女是不平等的悔恨多于哀伤

9.答案:清醒、刚烈

10、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于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11、以秋风“起兴”写羁愁乡思。使读者联想出一幅“秋风凄紧,北雁南飞,落木纷纷,花草凋零,万象肃杀”的萧瑟秋景图,有力地烘托出了异乡游子孤独凄恻的情怀。12、漂泊异乡对家人无限思念的游子形象。“洛阳城里”“秋风“起,烘托思念;作“意万重”的“家书”表达思念;“临发又开封”的细节强化思念。

《氓》导学案

湘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学案班级___姓名____ 课题:氓第一课时 总第课时课型:新授编写人:阳辉审核人:高一语文备课组编写时间:年月日授课时间:年月日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梳理归纳《氓》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语活用现象。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梳理归纳《氓》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语活用现象。 难点:在诵读中基本把握故事情节,初步体会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三、教与学过程 (一)前置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氓.()蚩.蚩()匪.来贸丝()乘彼垝垣 ..( )()愆.期()将.子无怒()载.笑载言()尔卜.尔筮.( ) () 桑葚.()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 犹可说.也() 其水汤.汤()靡.有朝矣( ) 士也罔.极( ) 渐.车帷裳.( ) ()夙.兴夜寐()咥.其笑矣()隰.则有泮.()() 2、下面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B.《诗经》编成于战国时期,共305篇,又称为“诗三百”。 C.“诗经六义”是指赋、比、兴、风、雅、颂。 D.“国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的歌辞;“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礼的民歌。 (三)重点精练和疑点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现象 (1)解释加点的实词、虚词 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以我贿.迁() 无与士耽.()自我徂.尔()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二三其德.()言.既遂.矣() 隰.则有泮()秋以.为期()以.望复关() (2)古今异义 至于 ..顿丘古义:今义: 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女也不爽 ..古义:今义: 总角之宴.古义:今义: (3)通假字

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语文《氓》教案

《氓》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得社会生活现实。 【过程与方法】 分析主人公复杂得心情与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得特点与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主人公得性格与作品得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氓》得情节与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得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讨论法、情境设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知大家有否读过这样一首乐府民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就是怎样感天动地得痴情得绝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得回报。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得《氓》,瞧瞧诗歌中痴情得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二)初读——正其音 找生试读全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读错得字或易读错需重点掌握得字词。

生交流纠错。 (齐读)正音:愆qiān期;乘彼垝guǐ垣; 将qiāng子;载zài笑载言; 于嗟xūjiē鸠兮;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自我徂cú尔; 淇水汤shāng汤; 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 师作配音范读,生齐读。 (三)再读——懂其文 借助注释,理解全诗得内容。 找学生将这首诗歌以恰当流畅得语言进行翻译。 (四)研读——明其意 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概括: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得内容。 师做引导:同学们这就是从行文内容得角度得概括总结。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得变化能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得遭遇与情感变化呢? 氓——那个人——人生还只在初见。(初相逢) 子——古代对男子得敬称——处于浓情蜜意得热恋中,相敬如宾.(爱恋,相思) 尔——您——比子少了敬称,多了随意,更显亲密——今日我要成为您最美得嫁娘了.(幸福,甜蜜) 士——青壮年男子——那个男人—-感情疏远,视如路人了——婚变(悔,恨,怨) 尔—-您——与您这样得人白头到老,这太令我心生怨恨了。淇水还有岸,隰水还有边,与您这样得人白头到老,这种痛苦得日子何时就是个头啊!(决绝)(补充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五)品读——识其人 在这场重大得人生变故中,您能瞧出女主人公就是个怎样得人?有怎样得性格特征? 分组讨论。

氓 优秀实用导学案(两课时)含答案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学教稿编号 16 课题:《氓》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制作人:薛振华审核人:高一语文组时间:2012年11月 学习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结合注释,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故事情节。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并默写本诗,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理清思路。 一.了解《诗经》 1、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是《诗经》。(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内容上包括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情爱诗,歌颂美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作品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以“赋”“比” “兴”为主要表现手法,许多诗篇采用重章迭唱的形式,句中多重言、双声、叠韵词,音节和谐,语言朴素,很有艺术魅力。 2、《诗经》“六义”: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雅、颂”是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划分的。风,即国风,大都是各地的民歌,“风”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共40篇。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二、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氓.()之蚩蚩 ..()匪我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载.()笑载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犹可说.()也 其黄而陨.()自我徂.()尔淇水汤汤 ..(), 渐.()车帷裳.()士也罔.()极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咥.()其笑矣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三、指名朗读或全体齐读 诵读指导:这是一首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诵读目的:一是强化字音识记,二是明确朗读节奏,三是进一步熟悉课文。 四、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理清思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至《观刈麦》及《氓》教师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至《观刈麦》及《氓》默写检测(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或以春景写冬景)的两句诗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4.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借自然景物写凄凉寒冷景象(或描写塞外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5.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或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翰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出了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1)《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刘禹锡) 1.《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中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愤怒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2)《观刈麦》(白成易) 1.《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刈麦时的艰苦劳动与紧张(或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苦劳作)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白成易《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场景(或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的诗句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4.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直接提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氓》导学案

《诗经》两首 《氓》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诗经》的相关常识。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分析把握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女人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4.探究悲剧产生的原因,初步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自主学习: 第一课时 一、掌握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___,原本只称《》,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经》也是我国________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三部分,按表现手法可分为“”“”“”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③《诗经》自汉代被奉为儒家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是指《》《》《》《》“五经”是指《》《》《》《》《》。 二、朗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氓.()之蚩蚩 ..()将.子无怒()匪我愆.期()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以我贿.迁()无与士耽.()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 ..()渐.()车帏裳.()咥.其笑矣()隰.则有泮()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理解全诗: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①匪来贸丝:____通___()②将子无怒;___通___ () ③于嗟鸠兮:____通___()④犹可说兮:___通___ () ⑤隰则有泮:___ 通___() 2.重要字词解释。 氓.:来即.我谋: 至于 ..顿丘:将.子无怒: 秋以为 ..期:以我贿.迁: 无与士耽.:女也不爽.:

2021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高中语文试讲稿—《氓》

2021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高中语文试讲稿—《氓》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高中语文组的 4 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氓》,接下来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一问大家知道《诗经》吗?嗯,我已经听见同学们说,我们之前就已经学过诗经里的《关雎》和《蒹葭》了,非常好,看来大家对之前所学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经里面的古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文章《氓》,来看一看这首诗到底描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新授 好,同学们,那接下来的时间,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课文,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并读准字音,给大家 5 分钟的时间,现在开始。时间到,我看到同学们都读得非常的认真,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朗读一下,检测一下大家的字音到底有没有读准,好,谁愿意起来给大家朗读一下,好,我看到左边靠窗穿格子衣服的这位男同学非常的积极踊跃,好,你起来给大家读一下,嗯,请坐。 读得非常好,字正腔圆,声音洪亮,而且很流利,但是,在读的过程

当中,有个字读错了,大家有没有发现,我听到同学们说出来了,是这个字,一起来看一下,大家看到文章这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在这里,这个“说”应该读为“tuo”,它是个通假字,通“脱”,解脱,这里大家需要注意一下。接下来呢,我们就一起去探究一下这个爱情故事,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个女子如此的伤心。 现在请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在我们之前的学习过程中,说了我们诗经分别有哪三种主要的表现方式呀?赋比兴,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还记得,那现在大家来看一下课文,我们本篇文章主要用的是哪个表现手法?兴,没错,我们这篇文章呢,主要是运用兴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其感情的,有哪位同学还记得是什么意思吗?好,我看到右边这位穿绿色衣服的女同学已经举手了,你起来给大家说一下。 回答的非常准确,请坐,刚才这位同学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情。 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探讨,兴在文章当中体现在什么地方,以及有什么样的作用?在讨论过程当中,如果有疑惑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我会给大家进行解答,现在给大家 10 分钟的时间,开始。好,我听到同学们的讨论声渐渐小了,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找到答案了,大家找到的是哪里呀?第三、第四自然段,大家真棒,找得又快又准。

《氓》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氓》导学案 必修教案 0111 09:53 :: 《氓》导学案 德育之爱情观教育 学习设想: 高中阶段,课文涉及到的爱情诗不多,《氓》是一首爱情悲剧诗,很有时代意义。当下,早恋现象已是一种普遍现象,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虽然然老师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作为语文教师,有义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慢慢熏陶感染,以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本导学案,试图从欣赏爱情的角度入手,通过诵读经典,分析《氓》的爱情悲剧根源,引导学生唱自己喜欢的爱情歌曲,歌曲情调,代表一个人的品位,希望他们能够唱出高尚的爱情歌曲,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品位。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3、深入探索爱情观,加强学生品德修养 学习重点: 1、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2、针对学生早恋现象,拓展学习,培养高尚的爱情情操 学习过程: 一.预习 (一)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多为四言诗。 3、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 4、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五经”。 5、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诗经》的六艺 风雅颂赋比兴。解释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二)上网收集诗经中经典爱情诗,并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内容:这是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 (1)关关水鸟叫声。雎(音居)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鹥,生有定偶,常并游。洲:河中沙洲。 (2)窈窕: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淑:善,好。逑(通仇):配偶。 (3)参差:长短不齐。荇(音杏)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寤(音务):睡醒。寐(音妹):睡眠。 (4)思:语助。服:思念。悠:忧思貌。辗:半转。反侧:反身,侧身。 (5)琴:五弦或七弦乐器。瑟:二十五弦乐器。友:交好。 (6)芼(音帽):有选择之意。钟:金属打击乐器。鼓:皮革打击乐器。 2、《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高一语文导学案-氓

高一语文导学案 ——《氓》 学习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6、全力以赴投入学习,感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学习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方法 1、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 2、完成预习案题目,所有题目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预习案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一、教材助读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二、注音 匪:()汤:()愆:()徂:()

《氓》《离骚》《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总结(教师版)

《氓》 一、通假字 1、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2、于.嗟鸠兮“于”通“吁”,感叹词。 3、犹可说.也 /不可说.也“说”通“脱”,脱身。 4、隰则有泮.“泮”通“畔”,尽头。 二、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古义:你。今义:儿子。 2、至于 ..顿丘古义:一直到。今义:表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3、秋以为 ..期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4、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5、以我贿.迁古义:钱财。今义:贿赂。 6、三岁 ..食贫古义:多年。今义:年龄。 7、士也罔极.古义:标准。今义:很,十分。 8、总角之宴.古义:欢乐。今义:宴会。 三、词类活用 1、其黄.而陨黄,形容词作动词,变黄。 2、士贰.其行贰,数词作动词,有二心。 3、二三 ..其德二三,数词作动词,有时二,有时三。 4、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里。 四、一词多义 其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代桑树) ②士贰其行(他的)

③咥其笑矣(句中停顿)以①秋以为期(把)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来) ③以尔车来(用) 之①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代这件事) 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取独) ③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 言①载笑载言(说话) ②体无咎言(预兆) ③静言思之(句中停顿)遂①言既遂矣(顺心) ②无往而不遂(通达) ③夫间有随,遂上有径(田间小路) ④遂不得径(最终) 靡①靡室劳矣(没有) ②望其旗靡(倒下) ③左右皆靡(退下) ④虫尽靡(败下) ⑤徒靡弹药(浪费) 五、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应是“以秋为期” 《离骚》 1.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

2.忳郁邑余侘傺兮( “邑”通“悒”) 3.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圆”) 4.延伫乎吾将反( “反”通“返”) 5.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 6.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怨灵修之浩荡兮 今义:水势大古义:_荒唐,没有准则_______________ 2.固时俗之工巧兮 今义:技艺巧妙古义:____善于取巧____________ 3.偭规矩而改错 今义:改正错误古义:____改变措施____________ 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今义:经济情况不好古义:___走投无路_____________ 5.自前世而固然 今义:前生古义:____古来____________ 6.高余冠之岌岌兮 今义:形容十分危险古义:_高耸的样子___ 7.长余佩之陆离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古义:_修长的样子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修 退将复修吾初服( 整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高的)

《氓》导学案-答案

《氓》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2、了解叙事诗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手法 【学习重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自主预习 一、基础梳理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句意。 2、检查订正。 二、积累整合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才更名为“诗经”。(“五经”与“六经”的区别是“六经”本是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儒家经典。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2、《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多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后人把它和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

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 “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它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歌中唱的“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象征、联想、比喻。如:由雎鸟成双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美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 后人习惯上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三、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二)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互释疑问。 (三)全诗理解 1、完成本文结构图: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以及通过诵读品味、交流质疑和书面表达等方式,感受诗中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在变化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主人公善良真诚的心灵之美、自由独立的人格之美,培养自身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 象,能够较 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第2 课时。 五、文本简析

《卫风?氓》选自《诗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学习此单元意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经典诗作形成整体认知,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在本课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感受其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增强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更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优秀作品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而《氓》作为《诗经》名篇,显然是“先秦诗”一课的重点内容,它对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源头《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手法,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1.联系上节课的内容导入。2.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学习。 (二)体会、鉴赏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1.组织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题目:我感受到的她是的心绪,我的依据是(诗中具体词句);我看到了一个(填形象特点)的她。 要求:①先个人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②小组成员间确定分工,梳理好表达时的文字。③回答问题时需要一名同学先诵读出相关章节,再由一名同学给出结论和依据。

《氓》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重点】 1.诗经的表现手法:比兴和重章叠句。 2.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引导学生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多为四言诗。 3.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和《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五经”。 4.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 5。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他提倡客观、冷静的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更多地采用远离现实的神话传说、奇异故事等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以富于幻想的方式创造出想象的和虚构的艺术世界,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大胆幻想、构思奇特、手法夸张的特点。 6。《诗经》的六艺 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解释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意浓厚;以斑鸠贪食,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找哥哥”“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二、教师初读课文,正音。 氓蚩蚩淇愆将垝卜筮咎于嗟桑葚 犹可说也徂尔渐车帷裳靡夙咥隰

《诗经 氓》导学案教师版

《诗经氓》课前双基预习案第一课时(A) 编写:方孝龙审定:曾良策王典馥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一、《诗经》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

《诗经 氓》导学案

《诗经?氓》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复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4、探究《氓》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1、探究《氓》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关于《诗经》 1、了解《诗经》 (1)、总说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305篇。(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但在民间广泛流传,最终压倒三家诗,盛行于世。后三家诗亡佚,仅存《毛诗》。 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 (2)、《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 《风》“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分为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ai〕、鄘〔y 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郐〔kuai〕、曹、豳〔bīn))。共160篇。 《雅》“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共 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赋、比、兴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2)、诗的来源: 采诗说: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班固《汉书·食货志》)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

《氓》导学案答案

“自主互动”高效课堂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导学案 编制人:辛宗国审稿人:丁少华 姓名:第组组长检查签字: 《氓》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2、了解叙事诗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重点难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预习 一、制作知识卡片:(结合《阳光课堂》“文学常识”部分完成) 1、卡片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公元前 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 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 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儒家奉 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才更名为“诗经”。(“五经”与“六经”的区别是“六经”本是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 儒家经典。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2、卡片二:《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 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 会现实,多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后人把它和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 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 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卡片三:《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赋”, 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用现在

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它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彼物。如歌中唱的“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象征、联想、比喻。如:由雎鸟成双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美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 后人习惯上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二、夯实语文基础。 1、利用早自习预习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完成《阳光课堂》“新课导学”部分。 2、由各小组长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签名。 3、课前教师检查学生掌握落实情况。 三、整体感知课文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诗?是用第几人称进行叙事抒情的? 从内容上看,《氓》是一首爱情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氓》是一首叙事诗。是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抒情的。 2、从每节中找出一句诗句作为中心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大意。在此基础

【高中】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4氓word导学案

【关键字】高中 <<诗经·氓>>教案 学习课时建议:2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与意义,了解重点字词所包含的文言现象。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把握诗经的有关常识,认识诗经的地位。 3.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探导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文言实词及文言现象 难点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教学构想: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深味古代爱情的心酸。 2.完成预习自测题: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问”处。 4.布置小作文题目。让学生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观予以评述。 (一)预习案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完整版)《氓》教学设计

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是高中必修二诗歌单元的第一课,《氓》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首次接触的《诗经》篇目,这是有其道理的:《诗经》是我们诗歌发展的源头,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源头学习最早期的诗歌,有利于从源头上把握住诗歌总体发展的脉络,从而学习诗歌能够按照时代发展的顺序,这样为以后的诗歌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能帮助学生弄清诗歌发展的线索以及诗歌的变化形式而且课文中所选取的《卫风氓》是国风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能够体现《诗经》中诗歌的显著特点,是《诗经》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同时选自于《国风》,诗歌中也反映了广阔的时代背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能力。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3.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4.深刻体会《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情感目标 5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积极的爱情观。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诗为《诗经》中为数不多的叙事诗,不仅具有《诗经》韵律和谐的特点,更有着完整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本课抓住该诗的这两个特点,把感性地诵读和理性地品评人物形象(女主人公)作为教学的重点,形成鉴赏梯度,帮助学生总结叙事诗的鉴赏方法。本课字词的注释较为详尽,因此将重点字词的讲解贯穿在鉴赏之中。比兴手法在本课中也只是顺带提及,不做拓展,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探讨。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升入高中以来的首次接触《诗经》,但是,在初中时学生有《关雎》的学习经历,对于《诗经》有一定的认识另外,本文的题材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爱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因此,解决完诗歌的词语之后学习起来应该比较顺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 1、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教师版讲义

【讲义纲要】 一、先秦 (一)诗经 (二)孔子 (三)孟子 (四)左传 (五)战国策 (六)荀子 一、先秦部分一、诗经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成书过程 2、了解“诗经六义”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在成书过程方面,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比”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兴”正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总之,《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名句 1、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美君子文采风流,似象牙经过切磋,如美玉经过琢磨。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晶莹如水眼波妙。 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了解我的人,能说出我心中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高远的苍天啊,我怎么会是这样?

《氓》学案

《诗经》四首之《氓》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其运用的表现手法。 2、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把握诗中人物性格与领会抒情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4、把握比兴的手法。 【学法建议】 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一、《诗经》常识介绍 《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二、《诗经》思想内容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