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六大支架详解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六大支架详解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六大支架详解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六大支架详解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六个支架”的解读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教与特教研究所

张晖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宗旨正如省厅的文件里明确指出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目标是“引领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推进幼儿园课程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为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南》“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为抓手,高度重视幼儿园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因此,课程游戏化是江苏省幼儿园课程的一次根本性的改革。只有根本转变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和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理念,从而改变行为,去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提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首先,在幼儿阶段什么学习对幼儿的一生至关重要?知识技能还是兴趣习惯、学习品质、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是否能看幼儿期幼儿所特有的学习方式?是否认同幼儿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幼儿是在游戏和生活中通过动手操作、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学习的?儿童观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起点。其次,游戏、幼儿园游戏,自主游戏、规则游戏、探索游戏,区域游戏、学习性区域等等名词经常出现在教师的口中,也是教师对目前游戏与区域活动的现状认识模糊的表现。到底如何认识“游戏”,游戏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作用、什么样的游戏才对幼儿的发展有意义都是需要重新认识及厘清的问题。正确的游戏观需要我们把属于幼儿的游戏还给幼儿,同时鹰架(设计)幼儿园游戏,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学习,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究和学习。第三,什么是幼儿园课程,到底如何理解和实施幼儿园课程也是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们困惑的问题。特色课程、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等等名词或是这些课程的建构更加使得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与实施走向迷茫。正确的课程观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到幼儿园课程与其他学段课程的本质性的区别,正确认识课程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一日活动中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可以以自己独有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去生活和游戏,我们做什么、如何做才能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人的思维方式与定势、对教育的认识、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为模式不是轻易容易改变的。如果教育的变革仅停留在对理念的认识上,理念的转变仅停留在会说《纲要》和《指南》里的话,行为的改变仅停留在形式上,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影响人们行为的尤其是教育行为的常常是我们意识不到的、潜在的教育理念,我们内心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在左右我们的行为。为了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效性,作为方向性的引领,在项目的启动阶段,提出了“六个支架”作为抓手,帮助幼儿园通过行为的改变体会正确的理念,形成正确的理念引发幼儿园课程实质的改变。通过六个支架的实施,围绕核心理念思考和体会如何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逐步体会如何才能将将理念转化为行为,尝试调整教育行为。做“六个支架”并不意味着就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全部,只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序幕。不是做到了六个支架,就是做到了课程游戏化,只是给幼儿园提供六个切入点,逐步体会和形成正确的观念,为后续项目的深入开展做准备。

一、通过支架1——通过发现儿童,认识儿童,形成正确的儿童观

支架1:观察1名儿童,每天观察3次,每次3分钟,自己用随笔(最好是白描)方式记录,同事们之间以即兴谈话或沙龙方式高频度讨论自己观察到的儿童行为(也可以正式讨论),坚持做1-2个月。要求: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和能力,而不是去发现问题,也不需要提供帮助,学习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积极的赞美者。提示:户外游戏更容易观察。教研人员和园长也要随教师一起观察儿童,并且还要观察教师(一)为什么是不超过三分钟的观察

教师的日程工作规范不可能允许教师长时间只在一个区域观察或关注某一个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观察能力就是在巡视幼儿的活动时,在短时间内通过幼儿的语言、动作、表情抓住对于幼儿学习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关键事件。在真实的教育活动现场,长期坚持观察,再辅以专门的针对观察视频资料或日常观察的案例的教研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长期以来如何观察幼儿一直是广大教师们困惑的问题,如何能在日复一日的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看到幼儿的学习更是教师们的难点问题。这个支架为幼儿园教师搭建了如何提升观察能力的路径和方法,在观察中体会如何观察,在观察中体会如何发现幼儿学习,在观察中重新认识幼儿。

(二)为什么要观察三次?

长期以来教师在组织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的习惯和定势,每个环节和流程都按照预定的计划来实施,包括提什么问题,用什么语言组织幼儿的活动、对活动结果的调控等等,教师总是按照预设好的方案按部就班执行,并且活动后还要围绕自己的行为进行教育反思。

提出每天至少观察一名幼儿、观察三次的要求是通过这样的规定逐步养成教师观察幼儿的意识和习惯,并且在多次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一个完整的儿童。通过这个支架,逐渐地把老师教育活动中的指导意识逐渐转移到幼儿的身上,从关注教师自己的行为转向关注幼儿。

(三)为什么高频率讨论对幼儿的观察

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更多的去讨论对幼儿行为的观察,长期坚持可以引领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从关注文本转向关注幼儿,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样的教研活动的转变是促使教师儿童观转变的有效手段。这种教研活动可以营造一种氛围,教师的视线落在幼儿身上,讨论过程中能加深对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的认识,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自然回到学习儿童心理学,用心理学的解读幼儿。集体氛围的围绕对幼儿行为的讨论也利于教师们发现幼儿,提升观察能力。

(三)为什么建议在户外自由活动中观察幼儿

教师观察能力难以有效提升的一个瓶颈问题是,当幼儿在教师高控下的活动中,幼儿的行为按照教师的要求亦步亦趋,教师就难以发现幼儿的自主行为,难以发现幼儿的学习。甚至有时幼儿的角色游戏都要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场景、提供好的材料、启发好的情景来玩,我们如何能观察到幼儿真实的想法、经验和发生的学习?

学习安吉幼儿园幼儿户外自由活动的经验,在户外让幼儿自由活动,观察幼儿的行为,发现属于幼儿的游戏是怎样发生的,体会什么样的游戏才是属于幼儿的游戏,体会幼儿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具有巨大的学习能力。看到幼儿在自主活动中的交往,问题的解决,每个幼儿不同的学习特点。通过这个支架,把对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儿童观、游戏观的认识逐渐迁移到室内活动,相信幼儿,改变一日活动中对幼儿活动的高控,逐渐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幼儿,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四)为什么园长与教研员都要观察幼儿

一个地区的教研员是地区课程改革的引领者,园长是一个幼儿园课程的领导者。如果引领者领导者不会观察幼儿,就无法给予教师支持,有效提高教师观察幼儿的能力。引领者和领导者的观念决定着一个地区或一个幼儿园的教师们教育理念的转变。而观察幼儿是认识幼儿、改变儿童观、游戏观的唯一一条最有实效的捷径。教研员和园长的专业水平和能力高于普通的教师,在观察幼儿方面更应成为领头羊和专家。

二、通过支架2——让《指南》成为幼儿教师的“圣经”

支架2: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自己的观察经历与教育经验,对于每一条目标都举出3个案例。要求:不要死记硬背指南内容,不提倡要求老师书写案例,以口头交流或者QQ群交流分享为主要形式。对于每一条目标如果能够举出6个案例的,属于熟练掌握指南。

(一)如何学习《指南》、用好《指南》

自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各地都重视《指南》的学习和精神的贯彻。教师们经过的多轮的学习,考试、演讲、现场观摩等等。《指南》中幼儿学习与发展五个领域的典型行为与表现是第一次出现在国家的学前教育文件中,如何理解幼儿典型性行为,如何依据这些典型行为解读幼儿的行为,而不仅仅把它作为撰写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把它作为评估幼儿发展的依据,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成为教师们困惑的问题。

这个支架要求教师们带着问题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发现幼儿行为,也就是发现当下幼儿正在发生的学习。理解《指南》的典型行为只是代表着幼儿某个领域发展的一般状况,体会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不同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五个领域的发展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跟好地运用《指南》解读幼儿

的学习与发展。这个支架的做法,帮助教师不仅仅死记硬背学习《指南》,而是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收集案例,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指南》,让《指南》渗透到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之中。

(二)如何运用《指南》全面、积极、客观地评价幼儿

运用《指南》全面、积极、客观地评价幼儿而不是不用经验去判断幼儿的行为是当下教师观察幼儿时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如何改变教师长期以来习惯用积累的经验评价幼儿,总是以“教”的角度去发现幼儿的不足之处来提出教育策略等等,这个支架的做法给了教师强有力的改变策略。

我们要运用《指南》去发现一个正在朝着《指南》提出的发展目标发展着的幼儿,去思考如何给予现阶段发展的幼儿以支持。

(三)如何用《指南》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

《指南》里5个领域、11个子领域、32条目标下的小中大班幼儿典型行为表现为教师观察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收集案例的过程也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发现幼儿典型性行为的过程,使得教师的观察可以聚焦,对幼儿学习与发展具有敏感性,能将幼儿的行为与正在发生的学习联系起来,使幼儿的学习看得见,从而真正将观察幼儿作为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出发点,教育的手段和策略追随幼儿,更加有效。

三、通过支架3——理解幼儿园课程的特点、环境在幼儿学习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支架3:改变活动室内小学化的课桌椅摆布方式。要求:合理灵活地规划活动室空间,恰当布置课桌椅,以方便儿童游戏为基本原则,允许儿童跨区域游戏。

(一)幼儿的学习特点决定幼儿园活动室的空间布置

游戏是幼儿阶段特有的行为方式。合理灵活的规划活动室空间,恰当的布置桌椅,以方便幼儿游戏活动为基本原则,允许儿童去游戏。支架三,是让老师们充分的去体会和认识到幼儿园课程和小学课程不同的特点,环境和空间在幼儿学习发展当中的作用和条件。

(二)从形式上去幼儿园课程小学化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与小学不同,首先体现在一日活动的日程安排上。如果活动室的桌椅像小学教室那样摆放的话,在活动组织形式上就模仿小学的形式。这个支架的推出的意义在于无论教师理解或不理解,要求教师在活动室桌椅摆放的形式上去小学化,把幼儿的游戏空间还给幼儿,从而让教师去改变小学化的教学行为。

(三)体会环境在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活动室桌椅排排座的摆放到区域设置的变化,减少孩子每天活动搬桌椅的次数,就意味着儿童的等待时间、无效时间的减少。固定游戏区域的设置,方便幼儿游戏,孩子自主意识的增强,孩子拥有活动室控制权。

目前在江苏尤其在农村地区,大班额小空间的状况下,如何贯彻如何去支持幼儿学习发展,首先要从调整活动似的空间开始。不能因为空间小、班生数多为理由维持现状。这个支架的实施要求教师因地制宜、想方设法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设计班级的空间,而不是从教师利于管理幼儿的角度规划空间。

四、通过支架四——重新认识和发现幼儿及幼儿的生活活动如何“游戏化”

支架4:尝试一餐两点由儿童自主完成,老师只是自助餐的服务生之一。要求:打破“安全”的束缚,用“怎么让孩子更具有自主安全意识”去代替“孩子不安全怎么办”,用课程的思路去解决生活问题,尽量减少教师干预,支持儿童制定自己需要的规则,让儿童尝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一)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有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

过去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指导,仅把进餐这些活动作为生活卫生

习惯的培养来要求,或是重视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为诱饵的进餐服务好。幼儿园尝试自主进餐,就是让教师思考在进餐、点心活动中是否有被教师忽略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

幼儿自助点心和进餐,能够主动地学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学习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做事的顺序。并且学会分享、轮流、排队、秩序等内化的社会性发展。教师通过对幼儿自主进餐活动的实施,体会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课程观,同时能把这个认识迁移到其他生活活动中,组织幼儿的活动,如盥洗、入园、离园、午睡等等,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二)发现幼儿的学习能力,相信幼儿,把更多的自主还给幼儿

通过这个支架的实施,老师们可以发现幼儿可以自己盛饭盛菜,并自己端到座位。实际上,通过自主进餐的改变,更应该引发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以往的教育是否低估了幼儿的学习能力,是否忽略了幼儿的自主性。自主进餐绝不是做一种形式,我们要通过自主进餐看到孩子具备的能力,更应该相信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

(三)体会不同年龄班幼儿的不同能力水平

通过自主进餐教师也可以体会到,尽管幼儿具有能力,但是小中大班幼儿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充分认识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不同特点,去研究儿童,给予幼儿能力范围内的主动权。因此同样是自主进餐和点心,不同年龄班的做法应该是不一样的。教师要研究提供怎样的环境、材料和策略取汁吃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五、通过支架五——关注文本转向关注幼儿

支架5:每所幼儿园收集园所附近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机构、基地、材料、有专长的人员等),形成本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地图。在课程资源地图中提供3处幼儿园周边的课程资源介绍,及依据《指南》预设有可能引发的幼儿的学习及经验(分年龄班)。

(一)追随幼儿经验,为生成活动做准备

这个支架所要求做的课程资源地图,实际上是引领教师关注幼儿生活的环境,用幼儿的视角去看周围的环境,其实就是引领教师更多的从关注教材转向关注幼儿的经验。这个支架将教师研究文本教材的视角转向研究幼儿的生活,研究幼儿的经验,研究幼儿的兴趣,研究幼儿的需要,为走向经验的幼儿生成的活动,做好准备。

(二)从幼儿的经验出发,预设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载体,不同的幼儿园由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课程内容是不一样的,但不同地域、不同地区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幼儿的周围生活是课程内容的来源,是幼儿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幼儿学习的最终结果。幼儿周围生活中我们承认认为的有价值的、值得幼儿学习的内容很多,但是这些内容幼儿在园三年是学不完的。因此收集课程资源的目的是做有准备的课程,把幼儿周围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现象、事物、材料、文化、民俗等作为幼儿的学习载体,幼儿在与这些环境资源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三)深入理解《指南》,《指南》作为追随幼儿经验的依据

课程资源并不是找到即可,要依据《指南》分析在这些资源中有可能引发出的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是完整的,要从幼儿五个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出发分析资源的价值,预设幼儿的发展。

六、通过支架六——一日活动中尝试实现观念的改变

支架6:尝试实行弹性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除了餐点和午休时间,其他时间允许老师根据活动需要,灵活调配。市县两级教育管理部门不统一规定幼儿园一日作息时间表,全园是否统一幼儿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由幼儿园自行决定。教师安排时间的原则是:建立稳定、有规律的一日生活流程,满足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场地(户外场地、专用活动室等)由老师们根据活动需要,采用预约、协商的办法解决,不提倡幼儿园统一排表。(如果幼儿园一下子做不到自主安排时间,可以先尝试:每天由教师主导发起的集体教学活动不超过1次;加大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个班级的户外游戏材料和活动不少于5种;区域游戏时间不少于1.5小时,每个班级有6个左右的游戏区域,允许儿童自己创造玩法。)(一)稳定有规律的同时给予幼儿自主的一日活动流程对幼儿的意义

支架六实际上是引领幼儿园通过一日活动的安排,尝试在整个课程实施推进当中,一种观念的改变,认识到稳定有规律的一日活动流程,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因为在幼儿的年幼的阶段,稳定的生活常规,大脑形成稳定的动力定型,是保护幼儿大脑,促进孩子大脑,促进他们的能力发育的一个必要的条件。同时稳定的有规律的一日生活安排能给予幼儿情绪的稳定和安全感,也有利于幼儿习惯的养成。

另一方面弹性安排幼儿一日活动的时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把更多的自主给幼儿园,园长能够把更多的自主给老师,老师就能能把更多的自主给孩子。弹性安排作息时间,就是要减少环节过渡时间,减少少幼儿的等待时间.

(二)从课程的角度思考一日活动的安排

在一日活动的安排当中,如何给予幼儿自主学习和自主游戏的空间,怎样从课程的角度去思考一日活动的安排,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到底如何安排?在一日活动当中,如何去体现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都是在这个支架实施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

一日活动流程的安排是否有效,教师可以去通过观察去研究,在一日活动当中幼儿的等待时间、有效活动的时间有多长,如果一个好的一日活动的安排,一个好的课程实施,当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的时候,孩子的等待时间,一定是最少的,那么他有效的游戏和学习活动的时间,应该是最长的。

(三)一日活动安排如何体现“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第六个支架要求“每天由教师主导发起的集体教学活动不超过1次;加大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个班级的户外游戏材料和活动不少于5种;区域游戏时间不少于1.5小时,每个班级有6个左右的游戏区域,允许儿童自己创造玩法。”是为了帮助老师实现“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的理念,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游戏,按照日程自主安排自己的活动,让幼儿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的活动。

推动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模式,因主体的不同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行政模式;行政模式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六个支架的实施就是这个模式。第二钟模式是草根模式,是幼儿园自己内部发展需要而要求的课程改革,是自下而上的推进课程改革。第三种是平行的示范模式,是有专家团队研究引领的课程改革。在课程的发展当中,只有当三种模式形成合力时,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才会最为有效。而合力形成的重要前提是这个课程的改革所有的参与者具有共同的价值观、责任感和目标感。第三种模式是合力中的中坚力量。首先,既要推进行政发起的改革,还要要通过研究帮助幼儿园产生改革的内需,从幼儿立场出发,理清观念,不断修正观念,引领实践的正确方向。第二,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搭建桥梁,不是简单的去评判幼儿园做的好还是做的不好。第三,要从课程的宏观背景去出发,去帮助幼儿解决微观层面的实践问题,而不能就事论事,就形式做形式,就内容做内容。

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循环往复的、有内在规律的过程,因此幼儿项目课程游戏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从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到幼儿园的课程目标,从空间环境创设、材料提供到一日活动的安排,到教师的教育策略途径和手段到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从对幼儿的观察到对幼儿学习发展的观察和评估,从自然资源到家园社区的合作等,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是一个宏观的课程系统。这样的六个支架,给了老师们六个支点或是六个路径去改变固有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为推动整个幼儿园课程改革做号前记得准备。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协同融合式”项目研修的行与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316289259.html,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协同融合式”项目研修的行与思 作者:陆圣红 来源:《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19年第01期 2014年8月,江苏省从全面提升幼教质量角度出发,启动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强调“在游戏中重新认识儿童,用游戏精神重塑教育观,从游戏切入改造幼儿园课程”。大家所关注的一是课程游戏化的实施,二是游戏化课程的构建。作为启东幼教研训员,我思考,如何在这一背景下开展好区域研修工作。立足本地幼教课改实践中发現的主要问题,提出市本课题研究方向,展开全员参与的协同探索行动研究,不断优化区域教育实践并将最新研究成果以展示方式推广,促进全市基层幼师在课程游戏化理念下转变行为。近几年,我们通过“基于幼儿可持续学习的教师教育行为优化研究”“基于幼儿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游戏化实践研究”和“基于幼儿学习力培养的可视化科学活动实践探究”三个课题,形成了一个研修共同体,在市骨干教师探路式的引领性研究带动下,融合推进,协同发展,解决幼儿园日常教育中常见的偏差性问题和科学领域知识储备薄弱与活动组织欠佳的现实问题。科学保教,为孩子的可持续学习与发展及一生幸福坚实奠基,让共同体成员体验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就是我们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开展“协同融合式”项目研修的初衷。 从信息收集、人员结构、研讨深度、成果分享这四个角度出发,我们综合分析了各个幼儿园园本研修中所存在的思维局限和研究缺陷等问题,提出了跨园协同融合研修的构想,以达到信息整合、人员互补、研讨互动、成果共享的效果。第一步,申报课题。由发展中心牵头,提出市本课题研究项目,经由骨干审议、专家把关,对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创新之处等内容反复论证,释疑答辩,在多方辨析中厘清研究方向,在全程审议中梳理各研究要素。第二步,跨园研修。我们边行动,边研究,边对话,边完善,在现场观摩、专题研讨等活动中不断推进并展开项目过程性审议,对研究行动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论证。第三步,成果推广。在多次跨园协同融合研修之后,我们采用实践检验的方式对最后的研究结论进行团队审议,并进行修改完善提炼推广,让全市幼师共享研究成果,放大课题研究的科研效应。 (一)回顾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实施,各园注重幼儿自主活动,最大的困惑便是由此带来的幼儿学习处于浅表状态的现实问题。根据当时启东幼教的关注热点,我作为研训员,在与基层达成“引发深度学习是教师专业性的应然体现”共识后,启动了具体的项目研究。 1.项目启动,“跨园式研究”助力“深度学习”

1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汇报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汇报 我园以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为契机,各方面工作紧扣儿童游戏精神,多举措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改进现行课程方案,优化一日活动组织形式,丰富室内外游戏材料等,努力将幼儿园打造为幼儿快乐游戏、健康成长的乐园。现将我园课程游戏化项目自建与两园共建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自身建设,推行课程改革。 (一)化零为整,弹性作息。 为减少、消除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消极等待现象,使一日作息时间更加弹性化、合理化,我园在实践过程中尝试通过以下几步来进行。 第一步:反思原有作息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发现问题所在。原有作息安排将幼儿晨间时段分成几个细碎的活动环节,在晨间活动结束后,虽安排了幼儿错时进班盥洗、分组餐点,但因班额较大,自主点心区空间有限,取吃点心时部分幼儿需等待、吃得快的幼儿也需等后吃的同伴,此环节存在等待现象,且存在老师的组织痕迹。 第二步:优化调整出“弹性环节”,形成新的弹性作息表。如春秋季作息时间安排,将原来的入园签到、观察劳动、晨间谈话、自主点心、区域活动等整合为“晨间活动”,将自主餐点与区域活动等相融合,幼儿可在规定时间段内自主完成,而不再固定时间集体进行,尽量避免消极等待。 第三步:明示一日活动时间表,形成秩序,帮助幼儿逐步管理自己的时间。在执行新的弹性作息安排表的基础上,每个班可建立“班本化”作息时间表,教师允许并支持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有自己的节奏,注重时间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也更加注重幼儿个性化的需要,把时间的自主支配权赋予孩子自己。 (二)优化环境,拓展空间。 为有效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工作深入开展,我们对课程与环境、幼儿发展与环境等进行了思考,对照《指南》找不足,努力为幼儿创造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和活动区域。本年度投入近60万元,对幼儿园室内外活动区重新规划,改造了木船探险区,、新添了户外娃娃家和小舞台,购置了“亿童”户外建构玩具、沙水用具等游戏材料,力争让幼儿园每一处角落都成为幼儿的游戏区域。 1. 户外游戏区改造:废旧车厢改装成户外“娃娃家”,废旧轮胎、油桶配上可钻爬的塑料管道变身小型“野战区”,相依而建乐的“沙水区”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六个支架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目标:以游戏精神为切入 点,全面实施幼儿园课程改革,贯彻落实《3-6儿童学习与 发展指南》。 游戏精神:自由、自主、创造、愉悦 在游戏中重新认识儿童:从“儿童是一个无知无能等待教育的容器”转变为“儿童是一个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 用游戏精神重塑教育观:从“教师是真理的掌握者,要把真理教给孩子”转变为“教师是童年的守护者,要向儿童学习,陪伴和支持儿童成长”。 从游戏切入改造幼儿园课程:从“依赖教材、注重集体教学、强调规范统一”转变为“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游戏、关注经验,追随发展需要规划和 生成保育教育活动”。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有明确的目标,但尚无确切的路径,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前往目标的道路。 根据省课程游戏化群两个多月的讨论情况,我们整理构建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支架:改造我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供大家参考,建议大家实践。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支架:改造我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如果幼儿园实施了下列工作,教师们最多应该在2个月之后,对儿童发展和教师作用的认识有根本性转变,应该能够从内心认同“儿童在前、教师在后”。如果不知道具体怎么引导没有关系,那是我们第二步支架要做的。

支架1:观察1名儿童,每天观察3次,每次3分钟,自己用随笔(最好是白描)方式记录,同事们之间以即兴谈话或沙龙方式高频度讨论自己观察到的儿童行为(也可以正式讨论),坚持做1-2个月。要求:发现儿童令你惊喜的时刻(wow时刻),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和能力,而不是去发现问题,也不需要提供帮助,学习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积极的赞美者。提示:户外游戏更容易观察。教研人员和园长也要随教师一起观察儿童,并且还要观察教师。 支架2: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自己的观察经历与教育经验,对于每一条目标都举出3个案例。要求:不要死记硬背指南内容,不提倡要求老师书写案例,以口头交流或者QQ群交流分享为主要形式。对于每一条目标如果能够举出6个案例的,属于熟练掌握指南。 支架3:改变活动室内小学化的课桌椅摆布方式。要求:合理灵活地规划活动室空间,恰当布置课桌椅,以方便儿童游戏为基本原则,允许儿童跨区域游戏。 支架4:尝试一餐两点由儿童自主完成,老师只是自助餐的服务生之一。要求:打破“安全”的束缚,用“怎么让孩子更具有自主安全意识”去代替“孩子不安全怎么办”,用课程的思路去解决生活问题:尽量减少教师干预,支持儿童制定自己需要的规则,让儿童尝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支架5:每所幼儿园收集园所附近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机构、基地、材料、有专长的人员等),形成本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地图。要求:江苏省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教育资源地图管理功能将于6 月20日之后发布,请幼儿园登录系统制作地图(有建议可以直接在群里反馈,以便工程师修改),每所幼儿园都可以见到其他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地图,实现资源共享。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六个支架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目标:以游戏精神为切入点,全面实施幼儿园课程改革,贯彻落实《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游戏精神:自由、自主、创造、愉悦 在游戏中重新认识儿童:从“儿童是一个无知无能等待教育的容器”转变为“儿童是一个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 用游戏精神重塑教育观:从“教师是真理的掌握者,要把真理教给孩子”转变为“教师是童年的守护者,要向儿童学习,陪伴和支持儿童成长”。 从游戏切入改造幼儿园课程:从“依赖教材、注重集体教学、强调规范统一”转变为“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游戏、关注经验,追随发展需要规划和生成保育教育活动”。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有明确的目标,但尚无确切的路径,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前往目标的道路。 我们整理构建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支架:改造我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支架:改造我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支架1:观察1名儿童,每天观察3次,每次3分钟,自己用随笔(最好是白描)方式记录,同事们之间以即兴谈话或沙龙方式高频度讨论自己观察到的儿童行为(也可以正式讨论),坚持做1-2个月。要求:发现儿童令你惊喜的时刻(wow时刻),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和能力,而不是去发现问题,也不需要提供帮助,学习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积极的赞美者。提示:户外游戏更容易观察。教研人员和园长也要随教师一起观察儿童,并且还要观察教师。 支架2: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自己的观察经历与教育经验,对于每一条目标都举出3个案例。要求:不要死记硬背指南内容,不提倡要求老师书写案例,以口头交流或者QQ群交流分享为主要形式。对于每一条目标如果能够举出6个案例的,属于熟练掌握指南。 支架3:改变活动室内小学化的课桌椅摆布方式。要求:合理灵活地规划活动室空间,恰当布置课桌椅,以方便儿童游戏为基本原则,允许儿童跨区域游戏。 支架4:尝试一餐两点由儿童自主完成,老师只是自助餐的服务生之一。要求:打破“安全”的束缚,用“怎么让孩子更具有自主安全意识”去代替“孩子不安全怎么办”,用课程的思路

虞永平:课程游戏化诠释——意义、实质、主要内容及实施路径

虞永平:课程游戏化完整诠释——意义、实质、主要内容及实施路径 (一) “课程游戏化”的意义 江苏省从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设立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课程游戏化是什么?大家可能有疑问,因为过去对这个问题没怎么提过,或者过去课程和游戏是分开提的,当它们组合在一起,大家会有一些不同想法。站在质量的高度,站在儿童获得完整经验的角度,站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角度,我们应该对课程游戏化作出一个回答。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的水平,提升课程实践的水平。我们通过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来提高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尤其是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课程意识、教师的专业水平、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此项目是一个从小的切入点去推动整体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过程。 我把课程游戏化看成一个质量工程,抓课程游戏化这件事不是为了项目本身,而是教育质量的抓手和切入点,这也是当前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突破口。抓课程游戏化最核心的是能让我们的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更加贴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因此,不是说幼儿园课程贴一个游戏化的标签,或者游戏活动多一点就是游戏化了。从整体上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水平,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水平,提升教育质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根本的任务。所以理解课程游戏化要从提升教育质量的高度来理解,要从儿童发展上来理解。 高质量的教育有赖于科学的实践,游戏化是科学实践的基本路径和指导思想之一。当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我们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就没有真正确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就没有充分地落实。这个课程实践的基本前提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纲要》和《指南》的认识,把里面的观念统一到、融入到当前的实践中。所以,我认为课程游戏化也是贯彻落实《指南》的抓手。如何贯彻落实《指南》可以通过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这个项目去引领。所以说,课程游戏化不是在《指南》和《纲要》之外另外给大家增加要求,它本身就是《指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

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 (试行稿)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过程,是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过程,也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过程。课程游戏化是一项持续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根据前一阶段项目实施的情况,结合项目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状况,对照教育厅的项目实施内容和要求,在此提出了五方面项目实施的要求。希望项目幼儿园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全面领会每一项要求的内涵,在学习和实践中探索适合幼儿园实际的项目实施的途径和策略,不断转变观念,切实以儿童为本建设幼儿园课程,不断提高课程游戏化的水平。 一、观察和正确解读儿童的行为 观察和理解儿童是教育工作的起点。“科学观察——正确解读——有 效支持”是教师与幼儿日常互动中应有的专业行为。因而幼儿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幼儿实际发生的行为及其情境,借助《指南》,正确理解幼儿的行为,感受其变化和发展,让自己的教育策略更为有效。 目标: 1.树立观察意识,掌握观察方法;

2.科学解读与评价儿童行为和发展,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3.在观察基础上形成实践反思意识,作为课程调整的主要依据。要求: 1.用便捷的方式(如便签、手机、录像机)对儿童日常行为做简单记录,并尝试解读、努力了解儿童的一般性的学习特点与过程; 2.持续捕捉并记录儿童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如进餐、种植等)的行为,发现并解读儿童在某个领域的发展水平与特点,并有针对性 的作出课程上的调整。. 发现并解读儿童自身各领域 3.持续捕捉并记录儿童个体日常情 境中的行为,发展水平与特点以及儿童之间发展的差异性,做出有 针对性的回应。敏锐捕捉活动中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从课程角度系统反思教育的内容、组 4. 织方式、环境、资源等的适宜性,并进 行调整和改造。开展“有图有真相”的教研活动,支持并鼓励教师基于对儿童的观察发表 5.观点,帮助教师形成观察意识和观察兴趣,鼓励教师做有用的观察,避免单纯地电话、QQ、追求观察记录的篇数;鼓励教师与家长通过多种方式(如便条、微信、为家园合作与家庭教育提供依据与建议。约谈等)分享交流儿童在园的行为表现,将对儿童的观察通过合适的方式(如视频、照片)与儿童进行分享,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儿童行为的意图,提高观察与解读的准确性和教育 过程的有效性。对于初学观察的教师,可以就某一观察对象,多人同时观察,各自形成观 6.察报告(含观察纪录、分析与解读、教育建议),然后比较观察记录的客观性、分析的准确性,策略的可行性

江苏课程游戏化项目六个支架

江苏课程游戏化项目六 个支架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目标:以游戏精神为切入点,全面实施幼儿园课程改革,贯彻落实《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游戏精神:自由、自主、创造、愉悦 在游戏中重新认识儿童:从“儿童是一个无知无能等待教育的容器”转变为“儿童是一个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 用游戏精神重塑教育观:从“教师是真理的掌握者,要把真理教给孩子”转变为“教师是童年的守护者,要向儿童学习,陪伴和支持儿童成长”。 从游戏切入改造幼儿园课程:从“依赖教材、注重集体教学、强调规范统一”转变为“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游戏、关注经验,追随发展需要规划和生成保育教育活动”。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有明确的目标,但尚无确切的路径,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前往目标的道路。 根据省课程游戏化群两个多月的讨论情况,我们整理构建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支架:改造我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供大家参考,建议大家实践。 建议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幼儿园管理者尽量减少教师们与课程建设无关的事务性工作,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就不要做,让她们有更多精力用于陪伴和观察儿童。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支架:改造我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如果幼儿园实施了下列工作,教师们最多应该在2个月之后,对儿童发展和教师作用的认识有根本性转变,应该能够从内

心认同“儿童在前、教师在后”。如果不知道具体怎么引导没有关系,那是我们第二步支架要做的。 支架1:观察1名儿童,每天观察3次,每次3分钟,自己用随笔(最好是白描)方式记录,同事们之间以即兴谈话或沙龙方式高频度讨论自己观察到的儿童行为(也可以正式讨论),坚持做1-2个月。要求:发现儿童令你惊喜的时刻(wow时刻),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和能力,而不是去发现问题,也不需要提供帮助,学习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积极的赞美者。提示:户外游戏更容易观察。教研人员和园长也要随教师一起观察儿童,并且还要观察教师。 支架2: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自己的观察经历与教育经验,对于每一条目标都举出3个案例。要求:不要死记硬背指南内容,不提倡要求老师书写案例,以口头交流或者QQ群交流分享为主要形式。对于每一条目标如果能够举出6个案例的,属于熟练掌握指南。 支架3:改变活动室内小学化的课桌椅摆布方式。要求:合理灵活地规划活动室空间,恰当布置课桌椅,以方便儿童游戏为基本原则,允许儿童跨区域游戏。 支架4:尝试一餐两点由儿童自主完成,老师只是自助餐的服务生之一。要求:打破“安全”的束缚,用“怎么让孩子更具有自主安全意识”去代替“孩子不安全怎么办”,用课程的思路去解决生活问题:尽量减少教师干预,支持儿童制定自己需要的规则,让儿童尝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支架5:每所幼儿园收集园所附近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机构、基地、材料、有专长的人员等),形成本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地图。要求:江苏省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教育资源地图管理功能将于6月20日之后发布,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六个支架”的解读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六个支架”的解读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宗旨正如省厅的文件里明确指出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目标是“引领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推进幼儿园课程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为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南》“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为抓手,高度重视幼儿园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因此,课程游戏化是江苏省幼儿园课程的一次根本性的改革。只有根本转变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和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理念,从而改变行为,去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提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首先,在幼儿阶段什么学习对幼儿的一生至关重要知识技能还是兴趣习惯、学习品质、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是否能看幼儿期幼儿所特有的学习方式是否认同幼儿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幼儿是在游戏和生活中通过动手操作、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学习的儿童观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起点。其次,游戏、幼儿园游戏,自主游戏、规则游戏、探索游戏,区域游戏、学习性区域等等名词经常出现在教师的口中,也是教师对目前游戏与区域活动的现状认识模糊的表现。到底如何认识“游戏”,游戏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作用、什么样的游戏才对幼儿的发展有意义都是需要重新认识及厘清的问题。正确的游戏观需要我们把属于幼儿的游戏还给幼儿,同时鹰架(设计)幼儿园游戏,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学习,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究和学习。第三,什么是幼儿园课程,到底如何理解和实施幼儿园课程也是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们困惑的问题。特色课程、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等等名词或是这些课程的建构更加使得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与实施走向迷茫。正确的课程观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到幼儿园课程与其他学段课程的本质性的区别,正确认识课程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一日活动中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可以以自己独有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去生活和游戏,我们做什么、如何做才能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人的思维方式与定势、对教育的认识、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为模式不是轻易容易改变的。如果教育的变革仅停留在对理念的认识上,理念的转变仅停

课程游戏化建设

课程游戏化建设 课程游戏化要以游戏为基本教育活动,以构建综合课程为基本思路,以提高教师观察分析、设计创作、应对调适等教育能力为抓手,将游戏理念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形成环境创设、游戏组织、生活活动融为一体的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要加强项目管理,将重点放在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育内容生成、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有效推动项目实施。 开展活动,培养本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骨干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课程游戏化建设中的作用,建立课程游戏化建设学习小组,积极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研究。通过开展观摩、上课、讲座、跟岗、研讨、座谈、活动展示,开发并收集研究成果,收集本土资源和相关资料,并充分依托网络,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保教质量,推进本园课程游戏化化建设。 实施保障 1.幼儿园要建立课程游戏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适合本园特点的游戏化建设方案。通过课程方案的游戏化,营造课程游戏化的物化情境,构建游戏化活动区域,统筹游戏活动中的各类实物资源,真正落实以游戏为幼儿园基本活动。 2.加强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指导和考核评估。教科研部门要组织课程专家深入幼儿园,对课程游戏化开展情况进行诊断和指导。幼儿园要落实建设资金,保障硬件建设到位、师资配备到位、日常规范管理到位。

一、幼儿园课程的选定。幼儿园课程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这样的划分注重了学科的综合性,以趣味性、活动性为主要目的,寓教于乐,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各种能力的发展。这种划分,打破了传统学科科目割裂课程内容的格局,遵循了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但目前教师们大多数还没有跳出“学科课程”的理念和规范,仅仅只是给已进入幼儿园课程的新旧内容重新安排次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授课”而已。 因此,我们把游戏作为解决幼儿课程整合问题的一个突破口,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实现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注重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和游戏化是全面贯彻《纲要》的需要,是幼儿园课程综合的重要途径。 二、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特质。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将学科知识和游戏化,将学科知识还原为活动和经验,并在活动和经验的层面上尽可能实现综合和系统化。 三、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幼儿有关的社会生活及幼儿的游戏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应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培养目标指导下,以更为广泛的视角开发和利用多种有益的课程资源,以使幼儿园课程真正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真正做到生活性、综合性和趣味性。 四、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是一项需要创新、需要深入实践的工作,设计和实施策略的形成过程都应是理论和实践的双向论证过程。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六个支架”的解读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六个支架”的解读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宗旨正如省厅的文件里明确指出的,幼儿园课程游 戏化的目标是“引领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推进幼儿园课程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为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南》“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为抓手,高度重视幼儿园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因此,课程游戏化是江苏省幼儿园课程的一次根本性的改革。只有根本转变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和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理念,从而改变行为,去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提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首先,在幼儿阶段什么学习对幼儿的一生至关重要?知识技能还是兴趣习惯、学习品质、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是否能看幼儿期幼儿所特有的学习方式?是否认同幼儿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幼儿是在游戏和生活中通过动手操作、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学习的?儿童观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起点。其次,游戏、幼儿园游戏,自主游戏、规则游戏、探索游戏,区域游戏、学习性区域等等名词经常出现在教师的口中,也是教师对目前游戏与区域活动的现状认识模糊的表现。到底如何认识“游戏”,游戏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作用、什么样的游戏才对幼儿的发展有意义都是需要重新认识及厘清的问题。正确的游戏观需要我们把属于幼儿的游戏还给幼儿,同时鹰架(设计)幼儿园游戏,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学习,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究和学习。第三,什么是幼儿园课程,到底如何理解和实施幼儿园课程也是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们困惑的问题。特色课程、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等等名词或是这些课程的建构更加使得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与实施走向迷茫。正确的课程观要求

课程游戏化建设(精简部分)

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通知 一、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意义 学前教育课程以幼儿园为管理主体:在课程的选择、改造、构建中拥有自主决策权。 幼儿园要提高课程建设意识,把课程游戏化作为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实施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引导幼儿园形成以游戏为核心、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的课程建设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二、建设的主要内容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课程游戏化建设应当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忌以教师控制代替自主游戏、以放任娱乐代替有效游戏等现象。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晰课程游戏化理念。项目建设幼儿园要以项目为突破,总结、提炼、明晰教育理念,增强课程意识;项目共建幼儿园也要结合自身建设进一步完善理念,并体现在日常保教、队伍建设和幼儿园管理中。项目双方都要通过理念提升,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办园品位。 (二)改造课程游戏化方案。基于一套或多套现行课程方案,通过观察、记录、反思、研训等方式,从环境设置、游戏区域、活动组织以及生活起居等各种途径,开展课程方案的游戏化、生活化、适宜性改造,形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全面涵盖幼儿发展领域的幼儿园教育课程体系。 (三)创建课程游戏化环境。环境是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因素,幼儿园要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适时、动态地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调整,从室内环境到室外环境,从显性环境到隐性环境,营造课程游戏化的物化情境。 (四)构建游戏化活动区域。以尊重幼儿兴趣爱好、激发幼儿自主活动为宗旨,根据课程实施进展情况,创建数量充足、种类多样、材料丰富、与幼儿发展相适宜的游戏区域,区域活动中教师注重观察、适当介入、有效指导,为幼儿主动发展提供条件保障。 (五)建设课程游戏化资源。开发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幼儿为主体、适合本园特点、有效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课程。统筹游戏活动中的各类实物资源、社会专家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等,形成内容科学、管理有序、应用有效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库。 (六)提高课程游戏化能力。通过项目建设,丰富课程游戏化的途径与方式,提升游戏化活动的规划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诊断改善能力等,形成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师团队,普遍提升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水平。 三、幼儿园抓实施 项目建设幼儿园和共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教育活动,以综合课程架构为基本建设思路,以提高教师观察分析、设计创作、应对调适等教育能力为核心,以课程园本化为基本途径,将游戏理念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形成环境创设、游戏设计、活动组织、生活环节融为一体的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要精心设计项目管理方式,将项目管理的重点放在幼儿观察、教育内容生成、教育应对机智培养、教育资源有效利用上,使项目管理成为推动项目研究的有效手段,避免将项目管理变成资料整理。 四、教育行政部门做保障 设立市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和绩效评估,通过项目: 练高素质的教育科研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队伍,提升课程的科学性、适切性和有效性。 省财政给予资金扶持,各地要按照承诺,及时落实配套资金。省有关部门进行专项视导,将结果作为后续项目安排的重要参考。 五、教科研部门介入研究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行三年跟踪管理,市级教科研部门每学期要组织课程专家对项目幼儿园进行一次以上专业化诊断和指导。县级教科研部门要经常性深入项目幼儿园,对课程游戏化开展情况进行伴随性、参与式研究。市、县两级教科研部门要充分利用项目研究过程,带动区域内各级各类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建设。

课程游戏化项目六个支架

游戏精神:自由、自主、创造、愉悦 在游戏中重新认识儿童:从“儿童是一个无知无能等待教育的容器”转变为“儿童是一个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 用游戏精神重塑教育观:从“教师是真理的掌握者,要把真理教给孩子”转变为“教师是童年的守护者,要向儿童学习,陪伴和支持儿童成长”。 从游戏切入改造幼儿园课程:从“依赖教材、注重集体教学、强调规范统一”转变为“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游戏、关注经验,追随发展需要规划和生成保育教育活动”。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支架:改造我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如果幼儿园实施了下列工作,教师们最多应该在2个月之后,对儿童发展和教师作用的认识有根本性转变,应该能够从内心认同“儿童在前、教师在后”。如果不知道具体怎么引导没有关系,那是我们第二步支架要做的。 支架1:观察1名儿童,每天观察3次,每次3分钟,自己用随笔(最好是白描)方式记录,同事们之间以即兴谈话或沙龙方式高频度讨论自己观察到的儿童行为(也可以正式讨论),坚持做1-2个月。要求:发现儿童令你惊喜的时刻(wow时刻),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和能力,而不是去发现问题,也不需要提供帮助,学习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积极的赞美者。提示:户外游戏更容易观察。教研人员和园长也要随教师一起观察儿童,并且还要观察教师。 支架2: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自己的观察经历与教育经验,对于每一条目标都举出3个案例。要求:不要死记硬背指南内容,不提倡要求老师书写案例,以口头交流或者QQ群交流分享为主要形式。对于每一条目标如果能够举出6个案例的,属于熟练掌握指南。 支架3:改变活动室内小学化的课桌椅摆布方式。要求:合理灵活地规划活动室空间,恰当布置课桌椅,以方便儿童游戏为基本原则,允许儿童跨区域游戏。 支架4:尝试一餐两点由儿童自主完成,老师只是自助餐的服务生之一。要求:打破“安全”的束缚,用“怎么让孩子更具有自主安全意识”去代替“孩子不安全怎么办”,用课程的思路去解决生活问题:尽量减少教师干预,支持儿童制定自己需要的规则,让儿童尝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支架5:每所幼儿园收集园所附近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机构、基地、材料、有专长的人员等),形成本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地图。 支架6:尝试实行弹性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除了餐点和午休时间,其他时间允许老师根据活动需要,灵活调配。市县两级教育管理部门不统一规定幼儿园一日作息时间表,全园是否统一幼儿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由幼儿园自行决定。教师安排时间的原则是:建立稳定、有规律的一日生活流程,满足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场地(户外场地、专用活动室等)由老师们根据活动需要,采用预约、协商的办法解决,不提倡幼儿园统一排表。(如果幼儿园一下子做不到自主安排时间,可以先尝试:每天由教师主导发起的集体教学活动不超过1次;加大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个班级的户外游戏材料和活动不少于5种;区域游戏时间不少于1.5小时,每个班级有6个左右的游戏区域,允许儿童自己创造玩法。)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六个支架的解读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六个支架”的解读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教与特教研究所 张晖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宗旨正如省厅的文件里明确指出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目标是“引领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推进幼儿园课程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为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南》“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为抓手,高度重视幼儿园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因此,课程游戏化是江苏省幼儿园课程的一次根本性的改革。只有根本转变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和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理念,从而改变行为,去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提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首先,在幼儿阶段什么学习对幼儿的一生至关重要?知识技能还是兴趣习惯、学习品质、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是否能看幼儿期幼儿所特有的学习方式?是否认同幼儿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幼儿是在游戏和生活中通过动手操作、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学习的?儿童观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起点。其次,游戏、幼儿园游戏,自主游戏、规则游戏、探索游戏,区域游戏、学习性区域等等名词经常出现在教师的口中,也是教师对目前游戏与区域活动的现状认识模糊的表现。到底如何认识“游戏”,游戏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作用、什么样的游戏才对幼儿的发展有意义都是需要重新认识及厘清的问题。正确的游戏观需要我们把属于幼儿的游戏还给幼儿,同时鹰架(设计)幼儿园游戏,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学习,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究和学习。第三,什么是幼儿园课程,到底如何理解和实施幼儿园课程也是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们困惑的问题。特色课程、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等等名词或是这些课程的建构更加使得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与实施走向迷茫。正确的课程观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到幼儿园课程与其他学段课程的本质性的区别,正确认识课程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一日活动中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可以以自己独有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去生活和游戏,我们做什么、如何做才能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人的思维方式与定势、对教育的认识、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为模式不是轻易容易改变的。如果教育的变革仅停留在对理念的认识上,理念的转变仅停留在会说

虞永平:课程游戏化

6月21日,本报刊发了江苏徐州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很多幼儿教师提出疑问:怎样理解课程游戏化?课程游戏化的实质及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 把课程游戏化看成一个质量工程 记者:我们常说好课程就像是幼儿园的“健康心脏”,近年来,不少地区进行了幼儿园课程改革探索,比如江苏推行的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您是如何理解课程游戏化这一概念的? 虞永平:从整体上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水平,进而提升教育质量,是当前学前教育面临的最根本任务之一。 我一直把课程游戏化看成一个质量工程,其最核心的目的是让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及兴趣与需要。 那么,什么是课程游戏化?站在质量的高度去考虑,站在儿童获得完整经验的角度去考虑,站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角度去考虑,应该对课程游戏化作出一个回答。通俗地说,课程游戏化就是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生活,更生动一些,更有趣一点,活动形式更多样化一点。幼儿动用多种感官探究、交往和表现的机会更多一些,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充分一些。因此,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 记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课程游戏化是对纲要要求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吗? 虞永平:我认为,两者的精神是完全统一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已提出了“游戏是基本活动”的问题。所谓基本活动,意味着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我认为基本活动内涵有三:一是幼儿园课程应游戏化,充满游戏精神,是自由的、自主的、创造的、愉悦的。这不是个别环节要做游戏,而是一日生活都要充满这种游戏精神。二是自由游戏时间要保证,不能被“教学”及其他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所替代。三是其他活动环节,尤其像集体教学活动环节,应尽可能采用游戏方式。 不是把所有活动都变为游戏 记者:过去,课程和游戏是分开提的,当它们组合在一起,会让人产生一些不同的想法,比如课程游戏化是不是意味着把课程都变成游戏? 虞永平:高质量的教育有赖于科学的实践,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实践的基本路径和指导思想之一,也是切入点之一。

虞永平: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和实施路径

虞永平: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和实施路径 1.课程游戏化的意图 江苏省从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设立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课程游戏化是什么?大家可能有疑问,因为过去对这个问题没怎么提过,或者过去课程和游戏是分开提的,当它们组合在一起,大家会有一些不同想法。站在质量的高度,站在儿童获得完整经验的角度,站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角度,我们应该对课程游戏化作出一个回答。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的水平,提升课程实践的水平。我们通过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来提高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尤其是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课程意识、教师的专业水平、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此项目是一个从小的切入点去推动整体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过程。 我把课程游戏化看成一个质量工程,抓课程游戏化这件事不是为了项目本身,而是教育质量的抓手和切入点,这也是当前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突破口。抓课程游戏化最核心的是能让我们的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更加贴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因此,不是说幼儿园课程贴一个游戏化的标签,或者游戏活动多一点就是游戏化了。从整体上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水平,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水平,提升教育质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根本的任务。所以理解课程游戏化要从提升教育质量的高度来理解,要从儿童发展上来理解。 高质量的教育有赖于科学的实践,游戏化是科学实践的基本路径和指导思想之一。当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我们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就没有真正确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就没有充分地落实。这个课程实践的基本前提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纲要》和《指南》的认识,把里面的观念统一到、融入到当前的实践中。所以,我认为课程游戏化也是贯彻落实《指南》的抓手。如何贯彻落实《指南》可以通过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这个项目去引领。所以说,课程游戏化不是在《指南》和《纲要》之外另外给大家增加要求,它本身就是《指南》和《纲要》的精神本质之一。此项目推进的过程就是落实《指南》和《纲要》精神的过程。 课程游戏化不是课程改革的唯一路径。课程改革的路径有很多。例如,有些地方提课程生活化,有些地方提课程经验化,有些地方提课程过程化,有些地方提课程情境化。这些提法有相似之处。江苏选择的是课程游戏化,这一切入点比较适合当前幼儿园教师认知水平,较容易与实践靠近,这也反映当前课程实践中基本的问题和焦点。江苏从课程游戏化切入,跟其他省份选择从课程生活化切入,或课程经验化切入等是异曲同工的。从这一意义讲,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很多。既然生活化就一定要游戏化,既然课程是游戏的,也必然有情境。游戏是一个过程,既然是一个过程就包含经验,这是相通的,只不过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外延稍有差异。如何理解课程游戏化?游戏化的核心是关注质量,关注实践过程。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不是比文章写得多不多,而是教育过程是否有效,幼儿是否得到了发展,幼儿园课程水准是否提高。因此,游戏化的推进最终标准是实际水平的衡量。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地提升经验,总结经验。经验总结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发布稿定稿版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 实施要求发布稿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 (试行稿)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过程,是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过程,也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过程。课程游戏化是一项持续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根据前一阶段项目实施的情况,结合项目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状况,对照教育厅的项目实施内容和要求,在此提出了五方面项目实施的要求。希望项目幼儿园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全面领会每一项要求的内涵,在学习和实践中探索适合幼儿园实际的项目实施的途径和策略,不断转变观念,切实以儿童为本建设幼儿园课程,不断提高课程游戏化的水平。 一、观察和正确解读儿童的行为 观察和理解儿童是教育工作的起点。“科学观察——正确解读——有效支持”是教师与幼儿日常互动中应有的专业行为。因而幼儿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幼儿实际发生的行为及其情境,借助《指南》,正确理解幼儿的行为,感受其变化和发展,让自己的教育策略更为有效。 目标: 1.树立观察意识,掌握观察方法; 2.科学解读与评价儿童行为和发展,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3.在观察基础上形成实践反思意识,作为课程调整的主要依据。 要求: 1.用便捷的方式(如便签、手机、录像机)对儿童日常行为做简单记录,并尝试解读、努力了解儿童的一般性的学习特点与过程; 2.持续捕捉并记录儿童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如进餐、种植等)的行为,发现并解读儿童在某个领域的发展水平与特点,并有针对性的作出课程上的调整。 3.持续捕捉并记录儿童个体日常情境中的行为,发现并解读儿童自身各领域发展水平与特点以及儿童之间发展的差异性,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应。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六大支架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六大支架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六个支架”的解读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教与特教研究所 张晖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宗旨正如省厅的文件里明确指出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目标是“引领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推进幼儿园课程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为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南》“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为抓手,高度重视幼儿园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因此,课程游戏化是江苏省幼儿园课程的一次根本性的改革。只有根本转变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和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理念,从而改变行为,去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提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首先,在幼儿阶段什么学习对幼儿的一生至关重要?知识技能还是兴趣习惯、学习品质、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是否能看幼儿期幼儿所特有的学习方式?是否认同幼儿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幼儿是在游戏和生活中通过动手操作、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学习的?儿童观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起点。其次,游戏、幼儿园游戏,自主游戏、规则游戏、探索游戏,区域游戏、学习性区域等等名词经常出现在教师的口中,也是教师对目前游戏与区域活动的现状认识模糊的表现。到底如何认识“游戏”,游戏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作用、什么样的游戏才对幼儿的发展有意义都是需要重新认识及厘清的问题。正确的游戏观需要我们把属于幼儿的游戏还给幼儿,同时鹰架(设计)幼儿园游戏,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学习,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究和学习。第三,什么是幼儿园课程,到底如何理解和实施幼儿园课程也是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们困惑的问题。特色课程、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等等名词或是这些课程的建构更加使得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与实施走向迷茫。正确的课程观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到幼儿园课程与其他学段课程的本质性的区别,正确认识课程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一日活动中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可以以自己独有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去生活和游戏,我们做什么、如何做才能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人的思维方式与定势、对教育的认识、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为模式不是轻易容易改变的。如果教育的变革仅停留在对理念的认识上,理念的转变仅停留在会说《纲要》和《指南》里的话,行为的改变仅停留在形式上,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影响人们行为的尤其是教育行为的常常是我们意识不到的、潜在的教育理念,我们内心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在左右我们的行为。为了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效性,作为方向性的引领,在项目的启动阶段,提出了“六个支架”作为抓手,帮助幼儿园通过行为的改变体会正确的理念,形成正确的理念引发幼儿园课程实质的改变。通过六个支架的实施,围绕核心理念思考和体会如何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逐步体会如何才能将将理念转化为行为,尝试调整教育行为。做“六个支架”并不意味着就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全部,只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序幕。不是做到了六个支架,就是做到了课程游戏化,只是给幼儿园提供六个切入点,逐步体会和形成正确的观念,为后续项目的深入开展做准备。 一、通过支架1——通过发现儿童,认识儿童,形成正确的儿童观 支架1:观察1名儿童,每天观察3次,每次3分钟,自己用随笔(最好是白描)方式记录,同事们之间以即兴谈话或沙龙方式高频度讨论自己观察到的儿童行为(也可以正式讨论),坚持做1-2个月。要求: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和能力,而不是去发现问题,也不需要提供帮助,学习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积极的赞美者。提示:户外游戏更容易观察。教研人员和园长也要随教师一起观察儿童,并且还要观察教师(一)为什么是不超过三分钟的观察 教师的日程工作规范不可能允许教师长时间只在一个区域观察或关注某一个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观察能力就是在巡视幼儿的活动时,在短时间内通过幼儿的语言、动作、表情抓住对于幼儿学习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关键事件。在真实的教育活动现场,长期坚持观察,再辅以专门的针对观察视频资料或日常观察的案例的教研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