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暖通设计规范

暖通设计规范

暖通设计规范
暖通设计规范

第1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在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中,体现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贯彻国家现行的有关方针政策,以便为安全生产、改善生活和劳动条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有特殊用途和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计。

第1.0.3条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工艺和使用要求、室外气象条件以及能源状况等,同有关专业相配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第1.0.4条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系统所用设备、构件及材料,应根据国家和建设地区现有的生产能力和材料供应状况等择优选用,尽量就地取材。

同一工程中,设备的系列和规格型号,应尽量统一。

第1.0.5条编制设计文件时,应根据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装置的数量及其复杂程度,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操作、维修人员以及相应的维修设备和检测仪表等。

第1.0.6条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系统,应在便于操作和观察的地点设置必要的调节、检测和计量装置。

第1.0.7条布置设备、管道及配件时,应为安装、操作和维修留有必要的位置。对于大型设备和管道,应根据需要在建筑设计中预留安装和维修用的孔洞,并应考虑有装设起吊设施的可能。

第1.0.8条设计中,对于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设备及管道,当有可能伤及人体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1.0.9条位于地震区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布置设备和管道时,应根据需要分别采取防震和有组织排水等措施。

第1.0.10条根据本规范进行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1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第2.1.1条设计集中采暖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按下列规定采用:

一、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采用16~20℃;

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

轻作业不应低于15℃

中作业不应低于12℃

重作业不应低于10℃

注:①作业种类的划分,应按国家现行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执行。

②当每名工人占用较大面积(50~100m2)时,轻作业可低至10℃;中作业可低至7℃;重作业可低至5℃。

三、辅助建筑物及辅助用室,不应低于下列数值:

浴室25℃

更衣室23℃

托儿所、幼儿园、医务室20℃

办公用室16~18℃

食堂14℃

盥洗室、厕所12℃

注:当工艺或使用条件有特殊要求时,各类建筑物的室内温度,可参照有关专业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

第2.1.2条设置集中采暖的建筑物,冬季室内生活地带或作业地带的平均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民用建筑及工业企业辅助建筑物,不宜大于0.3m/s;

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当室内散热量小于23W/m3[20kcal/(m3·h)]时,不宜大于0.3m/s;当室内散热量大于或等于23W/m3时,不宜大于0.5m/s。

第2.1.3条冬季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舒适性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

温度应采用18~22℃

相对湿度应采用40~60%

风速不应大于0.2m/s

注:使用条件无特殊要求时,室内相对湿度可不受限制。

二、工艺性空气调节室内温湿度基数及其允许波动范围,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工作区的风速,不宜大于

0.3m/s。

注:设置空气调节的条件,应符合本规范第5.1.1条的规定。

第2.1.4条当工艺无特殊要求时,生产厂房夏季工作地点的温度,应根据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及其与工作地点温度的允许温差,按表2.1.4确定。

夏季工作地点温度(℃)表2.1.4

第2.1.5条设置局部送风的生产厂房,其室内工作地点的允许风速,应按本规范第4.3.5条至第4.3.7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2.1.6条夏季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舒适性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

温度应采用24~28℃

相对湿度应采用40~65%

风速不应大于0.3m/s

二、工艺性空气调节室内温湿度基数及其允许波动范围,应根据工艺需要并考虑必要的卫生条件确定;工作区的风速,宜采用0.2~0.5m/s,当室内温度高于30℃时,可大于0.5m/s。

注:设置空气调节的条件,应符合本规范第5.1.1条的规定。

2.2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第2.2.1条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

注:本条及本节其他条文中的所谓“不保证”,系针对室外空气温度状况而言;“历年平均不保证”,系针对累年不保证总天数或小时数的历年平均值而言。

第2.2.2条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

第2.2.3条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时的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第2.2.4条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时的月平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

第2.2.5条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的日平均温度。

第2.2.6条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

第2.2.7条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h的干球温度。

注:统计干湿球温度时,宜采用当地气象台站每天4次的定时温度记录,并以每次记录值代表6h的温度值核算。

第2.2.8条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h的湿球温度。

第2.2.9条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

第2.2.10条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温度,可按下式确定:

式中

t sh——室外计算逐时温度(℃);

t wp——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按本规范第2.2.9条采用;

β——室外温度逐时变化系数,按表2.2.10采用;

Δt r——夏季室外计算平均日较差,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t wg——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按本规范第2.2.7条采用;

其他符号意义同式(2.2.10-1)。

室外温度逐时变化系数表2.2.10

第2.2.11条当室内温湿度必须全年保证时,应另行确定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参数。

仅在部分时间(如夜间)工作的空气调节系统,可不遵守本规范第2.2.7条至2.2.10条的规定。

第2.2.12条冬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冷三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冬季室外最多风向的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冷三个月最多风向(静风除外)的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夏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热三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第2.2.13条冬季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冷三个月的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

夏季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热三个月的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

年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

第2.2.14条冬季室外大气压力,应采用累年最冷三个月各月平均大气压力的平均值。

夏季室外大气压力,应采用累年最热三个月各月平均大气压力的平均值。

第2.2.15条冬季日照百分率,应采用累年最冷三个月各月平均日照百分率的平均值。

第2.2.16条设计计算用采暖期天数,应按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采暖室外临界温度的总日数确定。

采暖室外临界温度的选取,一般民用建筑和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宜采用5℃。

注:本条中所谓“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采暖室外临界温度”,系指室外连续5天的滑动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采暖室外临界温度。

第2.2.17条室外计算参数的统计年份,宜采取1951~1980年,共30年,不足30年者,按实有年份采用,但不得少于10年,少于10年时,应对气象资料进行订正。

第2.2.18条条山区的室外气象参数,应根据就地的调查、实测并与地理和气候条件相似的邻近台站的气象资料进行比较确定。

第2.2.19条一些主要城市的室外气象参数,应按本规范附录二采用。

对于本规范附录二未列入的城市及台站,应按本节的规定进行统计确定。对于冬夏两季各种室外计算温度,亦可按本规范附录三所列的简化统计方法确定。

3.1 一般规定

第3.1.1条采暖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规模,所在地区气象条件、能源状况、政策、环保等要求,通

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第3.1.2条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的地区,宜采用集中采暖。

第3.1.3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地区,其幼儿园、养老院、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等建筑,宜采用集中采暖:

1.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为60~89天;

2.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不足60天,但稳定低于或等于8℃的日数大于或等于75天。

第3.1.4条采暖室外气象参数,应按本规范第二章第二节的有关规定利用当地近30年的气象资料进行计算。

第3.1.5条设置集中采暖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当其位于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且在非工作时间或中断使用的时间内,室内温度必须保持在0℃以上,而利用房间蓄热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按5℃设置值班采暖。注:当工艺或使用条件有特殊要求时,可根据需要另行确定值班采暖所需维持的室内温度。

第 3.1.6条设置集中采暖的工业建筑,如工艺对室内温度无特殊要求,且每名工人占用的建筑面积超过100m2时,不宜设置全面采暖,但应在固定工作地点设置局部采暖。当工作地点不固定时,应设置取暖室。

第3.1.7条设置全面采暖的建筑物,其围护结构的传热阻,应根据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且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节能标准的规定。

第3.1.8条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应按下式确定:

式中

r o·min----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m2·℃/W)(m2·h·℃/kcal);

t n----冬季室内计算温度(℃),按本规范第2.1.1条和第3.2.4条采用;

t w----冬季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度(℃),按本规范第3.1.9条采用;

a----围护结构温差修正系数,按表3.1.8-1采用;

Δt y----冬季室内计算温度与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允许温差(℃),按表3.1.8-2采用;

αn----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系数[W/(m2·℃)],按表3.1.8-3采用;

R n----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阻(m2·℃/W),按表3.1.8-3采用。

注:①本条不适用于窗、阳台门和天窗。

②砖石墙体的传热阻,可比式(3.1.8-1,3.1.8-2)的计算结果小5%。

③外门(阳台门除外)的最小传热阻,不应小于按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所确定的外墙最小传热阻的60%。

④当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10℃时,内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亦应通过计算确定。

⑤当居住建筑、医院及幼儿园等建筑物采用轻型结构时,其外墙最小传热阻,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及《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的要求。

温差修正系数表3.1.8-1

允许温差Δt y值(℃)表3.1.8-2

换热系数和换热阻值表3.1.8-3

室内干湿程度的区分表3.1.8-4

第3.1.9条确定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时,冬季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度t w,应根据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 值,按表3.1.9采用。

冬季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度表3.1.9

第3.1.10条围护结构的传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R o----围护结构的传热阻(m2·℃/W);

αn、R n----同式(3.1.8—1,3.1.8-2);

αw----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系数[W/(m2·℃)],按表3.1.10采用;

R w----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阻(m2·℃/W),按表3.1.6采用;

R j----围护结构本体(包括单层或多层结构材料层及封闭的空气间层)的热阻(m2·℃/W)。

换热系数和换热阻值表3.1.10

第3.1.11条设置全面采暖的建筑物,其玻璃外窗、阳台门和天窗的层数,可按表3.1.11采用。

窗、阳台门和天窗层数表3.1.11

第3.1.12条设置全面采暖的建筑物,在满足采光要求的前提下,其开窗面积应尽量减小。民用建筑的窗墙面积比,应按国家现行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执行。

第3.1.13条集中采暖系统的热媒,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供热情况和当地气候特点等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按下列规定选择:

1.民用建筑应采用热水作热媒;

2.工业建筑,当厂区只有采暖用热或以采暖用热为主时,宜采用高温水作热媒;当厂区供热以工艺用蒸汽为主,在不违反卫生、技术和节能要求的条件下,可采用蒸汽作热媒。

注:1.利用余热或天然热源采暖时,采暖热媒及其参数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辐射采暖的热媒,应符合本章相关部分的规定。

第3.1.14条改建或扩建的建筑物,以及与原有热网相连接的新增建筑物,除遵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根据原有建筑物的状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3.2 热负荷

第3.2.1条冬季采暖通风系统的热负荷,应根据建筑物下列散失和获得的热量确定:

1.围护结构的耗热量;

2.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

3.加热由门、孔洞及相邻房间侵入的冷空气的耗热量;

4.水分蒸发的耗热量;

5.加热由外部运入的冷物料和运输工具的耗热量;

6.通风耗热量;

7.最小负荷班的工艺设备散热量;

8.热管道及其他热表面的散热量;

9.热物料的散热量;

10.通过其他途径散失或获得的热量。

注:1.不经常的散热量,可不计算。

2.经常而不稳定的散热量,应采用小时平均值。

第3.2.2条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应包括基本耗热量和附加耗热量。

第3.2.3条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Q——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W);

F——围护结构的面积(m2);

K——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m2·℃)];

t wn——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按本规范第3.1.9条采用;

a,t n——与本规范第3.1.8条相同。

注:当已知或可求出冷侧温度时,t wn一项可直接用冷侧温度值代入,不再进行a值修正。

第3.2.4条计算围护结构耗热量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按本规范第2.1.1条采用,但层高大于4m的工业建筑,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面,应采用工作地点的温度;

2.墙、窗和门,应采用室内平均温度;

3.屋顶和天窗,应采用屋顶下的温度。

注:1.屋顶下的温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t d——屋顶下的温度(℃);

t g——工作地点温度(℃);

Δt H——温度梯度(℃/m);

H——房间高度(m)。

2.室内平均温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t np——室内平均温度(℃);

t d、t g——与式(3.2.4-1)相同。

3.散热量小于23W/m3的生产厂房,当其温度梯度值不能确定时,可用工作地点温度计算围护结构耗热量,但应按本规范第3.2.7条的规定进行高度附加。

第3.2.5条与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或等于5℃时,应计算通过隔墙或楼板等的传热量。与相邻房间的温差小于5℃,且通过隔墙和楼板等的传热量大于该房间的10%时,尚应计算其传热量。

第3.2.6条围护结构的附加耗热量,应按其占基本耗热量的百分率确定。各项附加(或修正)百分率,宜按下列规定的数值选用:

1.朝向修正率:

北、东北、西北0%~10%

东、西-5%

东南、西南-10%~-15%

南-15%~-30%

注:1.选用修正率时,应考虑当地冬季日照率、辐射照度、建筑物使用和被遮挡等情况。

2.冬季日照率小于35%的地区,东南、西南和南向的修正率,宜采用—10%~0%,东、西向可不修正。

2.风力附加率:建筑在不避风的高地、河边、海岸、旷野上的建筑物,以及城镇、厂区内特别高出的建筑物,垂直的外围护结构附加5%~10%。

3.外门附加率:

当建筑物的楼层数为n时:

一道门65n%

两道门(有门斗)80n%

三道门(有两个门斗)60n%

公共建筑和生产厂房的主要出入口:500%

注:1.外门附加率,只适用于短时间开启的、无热风幕的外门;

2.阳台门不应考虑外门附加。

第3.2.7条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辅助建筑物(楼梯间除外)的高度附加率,房间高度大于4m时,每高出1m 应附加2%,但总的附加率不应大于15%。

注:高度附加率,应附加于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和其他附加耗热量上。

第3.2.8条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应根据建筑物的门窗构造、门窗朝向、热压和室外风速等因素,按本规范附录七确定。

通风4.1 一般规定

第4.1.1条为了防止大量热、蒸汽或有害物质向生活地带或作业地带放散,防止有害物质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必须从工艺、总图、建筑和通风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第4.1.2条放散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量机械化、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并应积

极改革工艺流程,使之少产生或不产生有害物质。

对于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放散的有害物质,向大气排放时,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业企业“三废”排放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以及各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第4.1.3条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首先考虑湿式作业。运输含尘物料时,应尽量采用气力输送或水力输送。放散粉尘的生产厂房,宜采用湿法冲洗措施,当工艺不允许湿法冲洗且防尘要求较严格时,可采用真空吸尘装置。

第4.1.4条大量散热的热源(散热设备、热物料等),应尽量放在生产厂房外面。对生产厂房内的热源,应采取有效的隔热措施。工艺流程的设计,宜使操作工人远离热源。

第4.1.5条确定建筑物方位时,应尽量减少西晒,以自然通风为主的建筑物,其方位还应根据主要进风面和建筑物形式,按夏季有利的风向布置。

第4.1.6条位于炎热地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辅助建筑物,宜采用通风屋顶,如条件限制,可采取其他隔热措施;散热量小于23W/m3的生产厂房,当屋盖离地面平均高度小于或等于8m时,宜在屋盖隔热或适当增加厂房高度。

注:①民用建筑的隔热,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的要求。

②有条件设置通风屋顶的生产厂房,以及存放橡胶、塑料制品和油漆等的仓库,亦可采用通风屋顶。

第4.1.7条放散热、蒸汽或有害物质的建筑物,宜采用局部排风,当局部排风达不到卫生要求时,应辅以全面排风或采用全面排风。

第4.1.8条设计局部排风或全面排风时,宜采用自然通风,当自然通风达不到卫生或生产要求时,应采用机械通风或自然与机械的联合通风。

注: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用屋顶通风机进行全面排风。

第4.1.9条组织室内气流时,不应使含有大量热、蒸汽或有害物质的空气流入没有或仅有少量热、蒸汽或有害物质的地带。

第4.1.10条凡属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单独设置排风系统:

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害物质混合后能引起燃烧或爆炸时;

二、混合后能形成毒害更大或腐蚀性的混合物、化合物时;

三、混合后易使蒸汽凝结并积聚粉尘时;

四、放散剧毒物质的房间和设备。

第4.1.11条同时放散有害物质、余热和余湿时,全面通风量应按其中所需最大的空气量计算。数种有害物质同时放散于空气中时,其全面通风量的计算,应按国家现行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执行。

第4.1.12条散入室内的有害气体数量不能确定时,全面通风量可按类似房间的实测资料或经验数据,按换气次数确定,亦可按各有关的专业标准执行。

第4.1.13条民用建筑的厨房、厕所、盥洗室和浴室等,宜设置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进行局部排风或全面换气。

普通民用建筑的居住、办公用室等,宜采用自然通风;当其位于严寒地区或寒冷地区时,尚应设置可开启

的气窗进行定期换气。

第4.1.14条高层民用建筑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和合用前室以及走道、房间等的防烟、排烟设计,应按国家现行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执行。

4.2 自然通风

第4.2.1条放散热量的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其自然通风应仅考虑热压作用,按本规范附录九计算。

第4.2.2条夏季自然通风用的进风口,宜采用门、洞、平开窗或垂直转动窗、板等。

第4.2.3条夏季自然通风用的进风口,其下缘距室内地面的高度,应采用0.3~1.2m,当进风口较高时,应考虑进风效率降低的影响。在严寒地区或寒冷地区,冬季自然通风用的进风口,其下缘不宜低于4m,如低于4m,应采取防止冷风吹向工作地点的措施。

第4.2.4条当热源靠近生产厂房的一侧外墙布置,且外墙与热源之间无工作地点时,该侧外墙上的进风口,应尽量布置在热源的间断处。

第4.2.5条利用天窗排风的生产厂房,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采用避风天窗:

一、炎热地区,室内散热量大于23W/m3时;

二、其他地区,室内散热量大于35W/m3时;

三、不允许气流倒灌时。

注:多跨生产厂房的相邻天窗或天窗两侧与建筑物邻接,且处于负压区时,无挡风板的天窗,可视为避风天窗。

第4.2.6条利用天窗排风的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不设避风天窗:

一、利用天窗能稳定排风时;

二、夏季室外平均风速小于或等于1m/s时。

第 4.2.7条当建筑物一侧与较高建筑物邻接时,为了防止避风天窗或风帽倒灌,其各部尺寸,应符合图4.2.7-1~2和表4.2.7的要求。

图4.2.7-1:避风天窗与建筑物的相关尺寸

图4.2.7-2:风帽与建筑物的相关尺寸

避风天窗或风帽与建筑物的相关尺寸表4.2.7

第4.2.8条挡风板与天窗之间,以及作为避风天窗的多跨生产厂房相邻天窗之间,其端部均应封闭。当天窗较长时,尚应设置横向隔板,其间距不应大于挡风板上缘至地坪高度的三倍,且不应大于50m。在挡风板或封闭物上,应设置检查门。

注:挡风板下缘至屋面的距离,宜采用0.1~0.3m。

第4.2.9条不需调节天窗窗扇开启角度的高温生产厂房,宜采用不带窗扇的避风天窗,但应符合防雨要求。第4.2.10条自然通风用的窗扇,应设便于操作和维修的开关装置。

4.3 隔热降温

第4.3.1条工人在较长时间内直接受到辐射热影响的工作地点,当其辐射照度在350W/m2[300kcal/(m2·h)]以上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受辐射热影响较大的工作室应隔热。

第4.3.2条经常受辐射热影响的工作地点,应根据工艺、供水和室内气象等条件,分别采用水幕、隔热水箱或隔热屏等隔热设施。

第4.3.3条工人经常停留的高温地面或靠近的高温壁板,其表面平均温度不应高于40℃。

第4.3.4条较长时间操作的工作地点,当其温度达不到卫生要求或辐射照度大于350W/m2时,应设置局部送风。

第4.3.5条当采用不带喷雾的轴流式通风机进行局部送风时,工作地点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轻作业2~4m/s

中作业3~5m/s

重作业5~7m/s

第4.3.6条当采用喷雾风扇进行局部送风时,工作地点的风速应采用3~5m/s,雾滴直径应小于100μm。注:喷雾风扇只适用于温度高于35℃,辐射照度大于1400W/m2[1200kcal/(m2·h)],且工艺不忌细小雾滴的中、重作业的工作地点。

第4.3.7条设置系统式局部送风时,工作地点的温度和平均风速,应按表4.3.7采用。

工作地点的温度和平均风速表4.3.7

第4.3.8条系统式局部送风,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不得将有害物质吹向人体;

二、送风气流宜从人体的前侧上方倾斜吹到头、颈和胸部,必要时亦可从上向下垂直送风;

三、送到人体上的有效气流宽度,宜采用1m;对于室内散热量小于23W/m3的轻作业,可采用0.6m;

四、当工人活动范围较大时,宜采用旋转送风口。

第4.3.9条系统式局部送风,应按本规范附录十计算。

第4.3.10条特殊高温的工作地点,如轧钢厂钳式吊车司机室、均热炉揭盖机室和轧钢机操纵室等,应采取密闭、隔热措施,并采用冷风机组或空气调节机组降温。

第4.3.11条在特殊高温作业地带的附近,应设置工人休息室。夏季休息室的温度,宜采用26~30℃。

第4.3.12条有条件时,降温用的送风系统可采用地道风。

第4.3.13条累年最热月平均温度高于或等于22℃地区的公共建筑,当利用自然通风不能满足卫生要求时,可设置吊扇。

吊扇的台数,可按不同规格的吊扇所提供的服务面积相应为15~25m2确定。

吊扇叶片距地面不应小于2.3m,距顶棚不应小于0.25D(D为吊扇叶片外缘直径)。吊扇应布置在其所服务区域的中心。

注:本条的“公共建筑”,系指经常或定期有大量人员停留的建筑物,如影剧院、体育馆、图书馆和交通邮电类建筑等。

4.4 机械通风

第4.4.1条设置机械通风的民用建筑和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中要求清洁的房间,当其周围环境较差时,室内应保持正压;室内的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可能污染相邻房间时,室内应保持负压。

第4.4.2条设置集中采暖且有排风的建筑物,应考虑自然补风(包括利用相邻房间的清洁空气)的可能性。当自然补风达不到室内卫生条件、生产要求或技术经济不合理时,宜设置机械送风系统。

注:①每班运行不足2h的局部排风系统,条件许可时,可不用机械送风补偿所排出的风量。

②选择机械送风系统的空气加热器时,室外计算参数宜采用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当其用于补偿消除余热、余湿的全面排风的耗热量时,可采用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第4.4.3条机械送风系统(包括与热风采暖合并的系统)的送风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放散热或同时放散热、湿和有害气体的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当采用上部或上下部同时全面排风时,宜送至作业地带;

二、放散粉尘或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和蒸汽,而不同时放散热的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当从下部地带排风时,宜送至上部地带;

三、当固定工作地点靠近有害物质放散源,且不可能安装有效的局部排风装置时,应直接向工作地点送风。

第4.4.4条机械送风系统进风口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应设在室外空气较洁净的地点;

注:进风口处室外空气的有害物含量,不应大于室内作业地带最高容许浓度的30%。

二、应尽量设在排风口的上风侧且应低于排风口;

三、进风口的底部距室外地坪,不宜低于2m,当布置在绿化地带时,不宜低于1m;

四、降温用的进风口,宜设在建筑物的背阴处。

第4.4.5条设置局部排风罩时,应尽量采用密闭罩,当不能采用密闭罩时,根据生产条件和技术经济比较,可分别采用伞形罩、侧吸罩、吹吸式排风罩或槽边排风罩。

第4.4.6条同时放散热、蒸汽和有害气体,或仅放散密度比空气小的有害气体的生产厂房,除设局部排风外,宜在上部地带进行自然或机械的全面排风,其排风量不宜小于每小时1次换气。

注:房间高度大于6m时,排风量可按每平方米地面面积6m3/h计算。

第4.4.7条当采用全面通风消除余热、余湿或其他有害物质时,应分别从室内温度最高、含湿量或有害物质浓度最大的区域排风,并且其风量分配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当有害气体和蒸汽密度比空气小,或在相反情况下会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时,宜从房间上部地带排出所需风量的三分之二,从下部地带排出三分之一;

二、当有害气体和蒸汽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会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时,宜从房间上部地带排出所需风量的三分之一,从下部地带排出三分之二。

注:①从房间上部地带排出的风量,不应小于每小时1次换气。

②当排出有爆炸危险的气体和蒸汽时,吸风口上缘距顶棚不应大于0.4m。

③从房间下部地带排出的风量,包括距地面2m以内的局部排风量。

第4.4.8条含有剧毒物质或难闻气味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所排出的气体,应排至建筑物空气动力阴影区和正压区以上。

注:在符合本规范第4.1.2条要求的条件下,可不受本条规定的限制。

第4.4.9条可能突然放散大量有害气体或有爆炸危险气体的生产厂房,应设置事故排风装置。

事故排风的风量,应根据工艺设计所提供的资料通过计算确定。当工艺设计不能提供有关计算资料时,应按每小时不小于房间全部容积的8次换气量确定。

事故排风宜由经常使用的排风系统和事故排风的排风系统共同保证,但必须在发生事故时,提供足够的排风量。

第4.4.10条事故排风的通风机,应分别在室内、外便于操作的地点设置开关,其供电系统的可靠性等级,应由工艺设计确定,并应符合国家现行《工业与民用供电系统设计规范》以及其他有关规范的要求。

第4.4.11条事故排风的吸风口,应设在有害气体或爆炸危险物质散发量可能最大的地点。

当发生事故向室内放散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和蒸汽时,吸风口应设在地面以上0.3~1.0m处;放散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和蒸汽时,吸风口应设在上部地带,且对于可燃气体和蒸汽,吸风口应尽量紧贴顶棚布置,其上缘距顶棚不得大于0.4m。

第4.4.12条事故排风的排风口,不应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或经常通行的地点。事故排风的排风口,应高

于20m范围内最高建筑物的屋面3m以上,当其与机械送风系统进风口的水平距离小于20m时,尚应高于进风口6m以上。

注:当排放的空气中含有可燃气体和蒸汽时,事故通风系统的排风口,距发火源不应小于30m。

第4.4.13条设计事故排风时,在符合本规范第4.4.9条至第4.4.12条要求的情况下,可在外墙或外窗上设置轴流式通风机向室外排风,但应采取防止气流短路的措施。

4.5 除尘与净化

第4.5.1条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当湿法除尘不致影响生产和改变物料性质时,宜采用湿法除尘;当湿法除尘达不到卫生要求时,应采用机械除尘或机械与湿法的联合除尘;生产上不允许物料加湿时,应采用机械除尘。

第4.5.2条水力除尘的用水量,应在生产流程的起始扬尘点和破碎地点多分配一些。

布置水力除尘喷嘴时,应尽量防止水滴落到设备的传动部件上,采用联合除尘时,不应将水滴吸入风管中。注:采用水力除尘时,水量和水压应稳定,水质应符合要求,确保水中悬浮物不致堵塞喷嘴。必要时,水力除尘装置应与有关工艺设备联锁。

第4.5.3条放散粉尘的工艺设备,应尽量采取密闭措施。其密闭形式,应根据设备特点、生产要求以及便于操作、维修等,分别采用局部密闭、整体密闭和大容积密闭。

第4.5.4条吸风点的排风量,应按防止粉尘逸至室内的原则通过计算确定。有条件时,可采用实测数据或经验数值。

第4.5.5条确定密闭罩吸风口的位置、结构和风速时,应考虑罩内负压均匀,防止粉尘外逸并不致把物料带走。吸风口的平均风速,不宜大于下列数值:

细粉料的筛分0.6m/s

物料的粉碎2m/s

粗颗粒物料破碎3m/s

第4.5.6条除尘系统的排风量,宜按其全部吸风点同时工作计算。

注:非同时工作吸风点的排风量较大时,系统的排风量,可按同时工作的吸风点的排风量计算,但应附加各非同时工作的吸风点排风量的15%~20%,且在各间歇工作的吸风点上必须装设阀门,必要时,应与工艺设备联锁。

第4.5.7条除尘风管的最小风速,宜按本规范附录十一采取。

第4.5.8条除尘系统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同一生产流程、同时工作的扬尘点相距不大时,宜合设一个系统;

二、同时工作但粉尘种类不同的扬尘点,当工艺允许不同粉尘混合回收或粉尘无回收价值时,亦可合设一个系统;

三、温湿度不同的含尘气体,当混合后可能导致风管内结露时,应分设系统。

注:除尘系统的划分,尚应符合本规范第4.1.10条的要求。

第4.5.9条除尘器的选择,应考虑下列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一、含尘气体的化学成分、腐蚀性、温度、湿度、流量及含尘浓度;

二、粉尘的化学成分、密度、粒径分布、腐蚀性、吸水性、硬度、比电阻、粘结性、纤维性和可燃性、爆炸性等;

三、净化后气体的容许排放浓度;

四、除尘器的分级效率或总效率;

五、粉尘的回收价值及回收利用形式;

六、维护管理的繁简程度。

第4.5.10条对除尘器收集的粉尘或排出的含尘污水,根据生产条件、除尘器类型、粉尘的回收价值和便于维护管理等因素,必须采取妥善的回收或处理措施;工艺允许时,应纳入工艺流程回收处理。

注:①含尘污水的排放,应符合国家现行《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②处理干式除尘器收集的粉尘时,尚应采取防止二次扬尘的措施。

第4.5.11条当收集的粉尘允许直接纳入工艺流程时,除尘器宜布置在生产设备(胶带运输机、料仓等)的上部。

当收集的粉尘不允许直接纳入工艺流程时,应设贮尘斗及相应的搬运设备。

第4.5.12条干式除尘器的卸尘管和湿式除尘器的污水排出管,必须采取防止漏风的措施。

第4.5.13条吸风点较多时,除尘系统的各支管段,宜设置调节阀门。

第4.5.14条除尘器宜布置在除尘系统的负压段,当布置在正压段时,应选用排尘通风机。

第4.5.15条湿式除尘器有冻结可能时,应采取防冻措施。

第4.5.16条局部排风系统排出的有害气体,当其有害物质的含量超过排放标准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洗涤、吸附、过滤或燃烧等净化措施。

4.6 防火与防爆

第4.6.1条凡属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应采用循环空气:

一、甲、乙类生产厂房;

二、空气中含有燃烧危险的粉尘和纤维未经处理的丙类生产厂房;

三、其他建筑物中含有容易起火或有爆炸危险物质的房间。

注: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应按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执行。

第4.6.2条遇水后能产生可燃或有爆炸危险混合物的工艺过程,不得采用湿法除尘或湿式除尘器。

第4.6.3条有防火防爆要求的通风系统,其进风口应设置在不可能有火花溅落的安全地点,必要时,应加围护装置;排风口应设在室外安全处。

第4.6.4条含有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所排出的气体,应排至建筑物的空气动力阴影区和正压区以上。

第4.6.5条排除、输送有燃烧或爆炸危险混合物的通风设备及风管,均应采取防静电接地措施,且不应采

用容易积聚静电的绝缘材料制作。

第4.6.6条排除有爆炸危险的气体、蒸汽和粉尘的局部排风系统,其风量,应按在正常运行和事故情况下,风管内这些物质的浓度不大于爆炸下限的50%计算。

第4.6.7条当民用建筑内设有贮存易燃或易爆物质的单独房间(如放映室、药品库、实验室等),如设置排风系统时,应设计成独立的系统。

第4.6.8条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送、回风管的防火阀及其感温、感烟控制元件的设置,应按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执行。

第4.6.9条布置甲、乙类生产厂房的通风设备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送风设备和排风设备不应布置在同一通风机室内;

注:①当与丙、丁、戊类生产厂房合用一个送风机室时,应在每个送风机的出口处装设止回阀。

②按本条及本规范其他有关条文要求设置的止回阀,其风管内的风速不得小于8m/s。

二、全面排风系统和排除有燃烧或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其设备可布置在同一排风机室内。

第4.6.10条用于甲、乙类生产厂房的送风系统,可共用同一进风口,但应与丙、丁、戊类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的进风口分设。

第4.6.11条排除有燃烧或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其设备宜布置在生产厂房之外,如直接布置在所服务的房间或排风机室内,必须按本节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防火防爆措施。

注:在丙、丁、戊类生产厂房有爆炸危险的地带内,可布置该地带内的工艺设备的局部排风装置。

第4.6.12条甲、乙类生产厂房的全面和局部送、排风系统,以及其他建筑物排除有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其设备不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内。

第4.6.13条用于净化有爆炸危险粉尘的干式除尘器和过滤器,应布置在生产厂房之外,且距有门窗孔洞的外墙不应小于10m;或布置在单独的建筑物内;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布置在生产厂房内的单独房间中:

一、具有连续清灰能力的除尘器和过滤器;

二、定期清灰的除尘器和过滤器,当其风量不大于15000m3/h,且集尘斗中的贮尘量不大于60kg时。

第4.6.14条用于净化爆炸下限大于65g/m3的可燃粉尘、纤维和碎屑的干式除尘器和过滤器,当布置在生产厂房内时,应同其排风机布置在单独的房间内。

第4.6.15条排除有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其干式除尘器和过滤器等,不得布置在经常有人或短时间有大量人员逗留的房间(如工人休息室、会议室等)的下面;如同上述房间贴邻布置时,应用耐火极限不小于3h的实体墙隔开。

第4.6.16条用于净化甲、乙类生产厂房的含尘空气和有爆炸危险物质的湿式除尘器,当工艺允许时,可布置在所属生产房间内,亦可布置在排风机室内。

注:对湿式除尘器捕集的泥渣,应采取有效措施排至建筑物之外并作妥善处理,使其符合现行的有关安全规定。

第4.6.17条直接布置在甲、乙类生产厂房内的全面和局部排风系统,以及直接布置在其他类生产厂房内

的排除有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其通风机和电动机及调节装置等均应采用防爆型的,且通风机和电动机应直联。

注:丙、丁、戊类生产厂房中排除有爆炸危险气体的排风系统,当在任何情况下均能确保系统中上述气体的含量低于爆炸下限时,其通风机和电动机等可不防爆。

第4.6.18条用于甲、乙类生产厂房和其他类生产厂房排除有爆炸危险物质的排风系统,当其通风机和电动机等布置在单独的房间内时,通风机和电动机等亦应采用防爆型的,但通风机和电动机可采用三角胶带传动。

当通风机和电动机露天布置时,通风机应采用防爆型的,在非爆炸或火灾危险场所,电动机可采用封闭型的。

第4.6.19条用于甲、乙类生产厂房的送风机及电动机等,当其布置在单独的通风机室内,且在送风干管上设有止回阀时,可采用普通型的。布置在甲、乙类生产厂房内的送风管上的阀门应防爆。

第4.6.20条用于净化及输送爆炸下限小于或等于65g/m3的有爆炸危险的粉尘、纤维和碎屑的干式除尘器和过滤器及风管,应设置泄压装置。必要时,干式除尘器应采用不产生火花的材料制作。

第4.6.21条用于净化有爆炸危险的粉尘的干式除尘器和过滤器,应布置在系统的负压段上。

第4.6.22条甲、乙、丙类生产厂房的送排风管道,宜每个房间单独布置;当在同一层或不大于连续三层范围内布置时,可用集合管把同类房间的通风支管连接在一起;当每层通风系统所服务的建筑面积不大于300m2时,亦可在走廊中设置公用风管。

在每个房间的通风支管和走廊公用风管上,均应设置止回阀。

第4.6.23条丁、戊类生产厂房的风管,可分层布置。必要时可用集合管连接。

第4.6.24条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管,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制作,但接触腐蚀性气体的风管及挠性接头,可采用难燃烧材料制作。

第4.6.25条用于甲、乙类生产厂房的排风系统,以及排除有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其风管不应暗设,亦不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内。

第4.6.26条条甲、乙、丙类生产厂房的风管,以及排除有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风的风管,不宜通过其他房间。必要时,可在两道防火墙之间设通过式风管,该风管应严密、无接头,且应用耐火极限不小于0.5h 的非燃烧材料制作。

第4.6.27条排除有爆炸危险的气体和蒸汽混合物的局部排风系统,其正压段风管不得通过其他房间。

第4.6.28条排除有爆炸危险物质的风管,不应穿过防火墙,其他风管不宜穿过防火墙,如必须穿过,应在穿过处设防火阀。穿过防火墙两侧各2m范围内的风管,其保温材料应采用非燃烧材料。风管穿过处的空隙应用非燃烧材料填塞。

第4.6.29条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机械送排风系统(包括空气调节的新风系统)的风管,横向应按每个防火分区设置;竖向可每隔五层设水平集合管,分别连接各层的送排风支管;当送排风支管采取防止回流措施时,每个垂直风管所管辖的楼层数,不应超过十层。

第4.6.30条可燃气体管道、可燃液体管道和电线,不得穿过风管的内腔,也不得沿风管的外壁敷设。可燃气体管道和可燃液体管道,不应穿过通风机室。

第4.6.31条热媒温度高于110℃的供热管道,不应穿过输送有爆炸危险物质或可燃物质的风管,亦不得沿上述风管外壁敷设。

注:输送含有自燃点较低的物质的风管,供热管道热媒温度的界限,不应高于其自燃点的80%。

第4.6.32条外表面温度高于80℃的风管和输送有爆炸危险物质的风管及管道,其外表面之间,应有必要的安全距离;当互为上下布置时,表面温度较高者应布置在上面。

第4.6.33条输送温度高于80℃的空气或气体混合物的风管,在穿过建筑物的可燃或难燃烧体结构处,应设置非燃烧材料的隔热层,其厚度应按隔热层外表面温度不超过80℃确定。

第4.6.34条输送高温气体的非保温金属风管沿建筑物的可燃或难燃烧体结构敷设时,应采取遮热防护措施;否则,管道外表面和该建筑结构之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气体温度低于或等于300℃时,不应小于0.3m;

二、气体温度高于300℃时,不应小于0.6m。

注:气体温度高于500℃时,尚应采取隔热措施。

第4.6.35条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保温材料、消声材料及其粘结剂等,应采用非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当风管内设有电加热器时,电加热器前后各0.8m范围内的风管和穿过设有火源等容易起火房间的风管,其保温材料均应采用非燃烧材料。

第4.6.36条当排除含有氢气或其他比空气密度小的可燃气体混合物时,局部排风系统的风管,其全长均应按气流流动方向向上坡。

第4.6.37条用于甲、乙类生产厂房的送风机室,应设不小于每小时2次换气的送风;排风机室应设排风量大于送风量至少每小时1次换气的送排风,或仅设每小时至少1次换气的排风。

第4.6.38条民用建筑和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的通风机室,其围护结构的耐火极限,应按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执行。

4.7 设备、风管及其他

第4.7.1条选择空气加热器、冷却器和除尘器等设备时,应附加风管等的漏风量。

选择通风机时,应考虑风管和设备的漏风量,并应尽量使其设计工况效率不低于最高效率的90%。

注:①计算风管时,可不附加风管的漏风量。

②空气加热器和冷却器换热面积的安全因素,应另行考虑。

第4.7.2条风管漏风量应根据管道长短及其气密程度,按系统风量的百分率计算。风管漏风率宜采用下列数值:

一般送排风系统10%

除尘系统10%~15%

注:①安装在所服务房间以内的全面送排风系统,其风管漏风量可不予考虑。

②当送风系统的正压管段或排风系统的负压管段总长度大于50m时,其漏风率可适当增加;采用全部焊接

中央空调及暖通空调设计规范标准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参考依据: 目前,家用中央空调有如下四种基本方式: 1、分体多联机空调系统 2、水源热泵空调系统 3、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加风机盘管空调系统 4、分体式风管机空调系统。 为配合我院“住宅设计导则”的编制,加强设计质量管理,提高住宅设计质量,特编制本导则,望暖通专业设计同志在试行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资料,并反馈我总工办,以便今后进一步完善本导则,精益求精,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在编制过程中征求周姜象,顾锡等同志的意见,并承蒙吴有筹高工的审阅,在此表示感谢。 家庭中央空调设计导则 1总则 1.0.1为保证家用(商用)中央空调设计的质量,使设计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卫生和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夏热冬冷地区的各类住宅建筑,以舒适性要求为主,制冷量在7~80KW的家庭中央空调的设计。 1.0.3空调设计时,除执行本导则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家用(商用)中央空调 用于住宅建筑和一般公共建筑,制冷量在7-80KW范围内,带集中冷热源的舒适性空调系统。 2.0.2空调风系统 空气经冷热、过滤等处理的送回风系统。 3设计参数 3.1室外气象参数 室外气象参数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2001版)附录表和《暖通空调气象资料集》采用。 3.2室内空气质量 3.2.1冬季空调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温度18~22℃;室内工作区风速〈0.4m/s;新风换气次数1.0次/h; 3.2.2夏季空调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温度24~26℃;相对湿度〈65%;室内工作区风速〈0.5m/s;新风换气次数1.0次/h 3.2.3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应小于0.15mg/m3 3.2.4通风与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传至主要房间的噪声级应小于46db(A)。 4空调设计 4.1负荷计算 4.1.1在方案设计阶段,可采用单位建筑面积热指标法估算确定。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

一般规定第2.1.1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设置空气调节: 一、对于高级民用建筑,当采用采暖通风达不到舒适性温湿度标准时; 二、对于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当采用暖通风达不到工艺对室内温湿度要求时. 注:本条的"高级民用建筑",系指对室内温湿度、空气清洁程度和噪声标准等环境功能要求较严格,装备水平较高的建筑物,如国家级宾馆、会堂、剧院、图书馆、体育馆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上述各类重点建筑物。 第2.1.2条在满足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空气调节房间的面积和散热、散湿设备。当采用局部空气调节器或局部区域空气调节能满足要求时,不应采用全室性空气调节。 层高大于是10M的高大建筑物,条件允许时,可采用分层空气调节。 第2.1.3条室内保持正压的空气调节房间,其正压温度值不应大于50Pa(5mmH2O)。

第2.1.4条空气调节房间应尽量集中布置。室内温度和使用要求相近的空气调节房间,宜相邻布置。 第2.1.5条 围护结构最大传热系数[W/(m2.oC)][Kcal/m2.h.°c] 表2.5.1 注:1:表中内寺和楼板的有关数值,仅适用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 3oC时. 2:确定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时,尚应符合本规范第3.1.4条的规定. 第2.1.6条 围护结构最小热情性指标表2.1.6

第2.1.7条 外墙、外墙朝向及所在层 次表2.1.7 注:1: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小于或等于±0.5oc的空气调节房间,宜布置在室温允许波动范围较大的空气调节房间之中,当布置在单层建筑物内时,宜设通风屋顶. 2:本条和本规范第2.1.9条规定的"北向",适用于北纬23.5o以北的地区;北纬23.5o以南的地区,可相应地采用南向.

暖通设计规范

设备名称 进口温度 制冷剂为氟利昂或氨的制冷压缩机的气缸水套 32 卧式壳管式、套管式和组合式冷凝器 32 立式壳管式和淋激式冷凝器 33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吸收器 3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凝器 37 蒸汽喷射式制冷机的混合式冷凝器 33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6.1.1条空气调节用人工冷源制冷方式的选择,根据建筑物用途、所需制冷及冷水

温度以及电源、水源和热源等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民用建筑应采用氟利昂压缩式或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二、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宜采用氟利昂或氨压约定缩式制冷。 注:采用溴化锂吸收式和蒸汽喷式制冷时,尚应分别符合本规范第6.3.3和6.3.4条的规定。 第6.1.2条选择制冷机时,台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考虑备用,并应与空气调节负荷变化情况及运行调节要求相适应。 注:工艺有特殊要求必须连续运行的系统,可设置备用的制冷机。 第6.1.3条制冷量这580~1750KW(50*10~150*104kcal/h)的制冷机房,当选用活塞式或螺杆式制冷机时,其台数不宜少于两台。 第6.1.4条大型制冷机房,当选用制冷量大于或等于1160KW(100*104kcal/h)的一台或多台离凡式制冷机时,宜同时设置一台或两台制冷量较小的离心式,活塞式或螺杆式等压缩式制冷机。 第6.1.5条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制冷机可按热泵特环工况应用。 第6.1.6条制冷装置和冷水系统的冷量损失,应根据计算确定。概略计算时,可按下列数值选用:氟利昂直接蒸发式系统5%~10%间接式系统10%~15%。 第6.1.7条冷却水的水温和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制冷装置的冷却水进口温度,不宜高于表6.1.7所规定的数值; 二、冷却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及有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冷却水进口温度表6.1.7 注:当制冷剂为氟利昂时,冷凝器冷却水的进口温度,可适当提高。 第6.1.8条非全天使用权但在整个夏季可能经常使用的大型公共建筑,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其空气调节的冷水系统,可设置蓄冷水池。蓄冷水池的蓄冷量,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权要求和预冷时间,通过计算确定。 第6.1.9条必要时,开式冷水系统应设置蓄水箱。蓄水箱的蓄水量,应按系统循环量的10%~25%确定。 第6.1.10条闭式冷水系统应设置膨胀水箱和排气、泄水装置。 第6.1.11条冷水泵(一次泵)的台数及流量,应与制冷机的台数及设计工况下的流量相对应。 二次泵的设置,应根据冷水系统的大小、各并联环路压力损失的差异程度、使用条件和调节要求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第6.1.12条当厂区内或群体式民用建筑中有若干处需要用冷时,宜设置集中制冷机房供冷。 室外冷水管道的敷设,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架空敷设或沟内敷设,有条件时,亦可采用直接埋地不保温敷设。 第二节压缩式制冷 第6.2.1条选择制冷机时,某冷凝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水冷式冷凝器,宜比冷却水进出口平均温度高5~7℃; 注:当制冷剂为氟利昂-12时,窒比冷却水进出口平均温度高7~9℃; 二、风冷式冷凝器,应比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于球温度高15℃。 三、蒸发式冷凝器,宜比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于球温度高8~15℃。 第6.2.2条选择制冷机时,共蒸发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浅谈住宅建筑的常用暖通方式设计

浅谈住宅建筑的常用暖通方式设计 文中对住宅建筑常见的暖通方式做出了简要的分析,并分别阐述了供暖设计的相关问题与要点,以及通风设计的相关问题与要点,旨在为住宅建筑中暖通方式的设计工作趋于合理化及标准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标签:住宅建筑;暖通方式;供暖设计;通风设计 良好及完善的暖通设计,已经成为现阶段住宅建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其不仅能够满足采暖通风的功能性应用,更能为建筑的美观性增添色彩。为此,应对住宅建筑常用暖通方式进行细致的设计与分析,以此促进暖通工程项目紧随住宅建筑的发展脚步,并为人们提供出更为优质且多元化的服务。 1、住宅建筑常见的暖通方式 1.1采暖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使得节能环保理念逐渐融入到建筑工程项目之中,以往依靠煤炭、木柴等采暖方式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如电暖设备、热水供暖设备以及空调设备等,逐渐进入到采暖设计方式之中。 1.2通风设计 通风设计需要考虑到冬季与夏季的空气调节与换气量,以此来满足人们在住宅建筑中的基本居住与生活条件。对于暖通工程中的通风系统设计,新风标准量是其进行空气质量衡量的重要标准。 2、供暖设计相关问题与要点 对暖通工程中的供暖部分进行设计,会关乎到供暖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更会对住宅建筑的供暖效果带来直接的影响。对此,应在供暖设计阶段,考虑到以下问题及设计要点,避免设计工作中的不利因素影响工程质量。 2.1采暖方式的选取 新形势下,随着暖通工程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愈加完善,以及各类先进工艺与技术在暖通工程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促使现阶段暖通工程中的采暖方式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通常情况下,依照不同能源及资源的应用,可将采暖方式划分成热水采暖、燃油采暖、电能采暖以及燃气采暖等多种方式。同时,各类采暖方式的选取与设计,更要紧密结合不同省市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以及能源与资源的利用率等。并且,更要从住宅建筑设计角度,对业务的需求、居住的舒适度以及住宅建筑的实际要求标准等,进行采暖方式的综合评定与选取。此外,加强对新型节能环保材料与先进工艺技术的学习,促使在应用各类新型采暖方式时,

暖通设计规范

暖通设计规范 暖通设计规范是为了在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中,体现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贯彻国家现行的有关方针政策,以便为安全生产、改善生活和劳动条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必要的条件而制定。 暖通设计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 暖通设计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有特殊用途和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计。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工艺和使用要求、室外气象条件以及能源状况等,同有关专业相配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系统所用设备、构件及材料,应根据国家和建设地区现有的生产能力和材料供应状况等择优选用,尽量就地取材。同一工程中,设备的系列和规格型号,应尽量统一。 编制设计文件时,应根据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装置的数量及其复杂程度,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操作、维修人员以及相应的维修设备和检测仪表等。 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系统,应在便于操作和观察的地点设置必要的调节、检测和计量装置。 布置设备、管道及配件时,应为安装、操作和维修留有必要的位置。

对于大型设备和管道,应根据需要在建筑设计中预留安装和维修用的孔洞,并应考虑有装设起吊设施的可能。 设计中,对于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设备及管道,当有可能伤及人体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位于地震区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布置设备和管道时,应根据需要分别采取防震和有组织排水等措施。 根据本规范进行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暖通设计说明

1 主要设计依据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3(J)81-2009)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3(J)63-2011) 《河北省绿色建筑示范小区建设技术导则(试行)》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 其他相关的国家、地方规范和标准 2 室内外设计计算参数 2.1 室外设计计算参数(廊坊) 供暖室外计算干球温度-8.3℃ 冬季通风室外干球温度-4.4℃ 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11℃ 冬季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54%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4.4℃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6.6℃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0.1℃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61% 夏季室外平均风速 2.2 m/s C SW 冬季室外平均风速 2.1 m/s C NE 最大冻土深度67 cm

冬季室外大气压力1026.4hPa 夏季室外大气压力1004.4hPa 2.2 主要房间的室内设计计算参数 2.3 主要房间的通风换气次数 3供暖、空调系统设计 3.1. 冷热源 3.1.1 住宅、公寓、底商、办公及幼儿园:

《住宅设计规范》对暖通空调的要求及相关问题

《住宅设计规范》对暖通空调的要求及相关问题

《住宅设计规范》对暖通空调的要求及相关问题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已于1999年3月24日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联合发布,自1999年6月1日起实施。笔者作为规范编制组成员,在建设部4有关单位举办的多次宣贯活动中,介绍新规范中建设设备部分的内容,现将对暖通空调方面的要求整理成文,并涉及一些发展可能性的相关问题,供学习和贯彻和新规范的参考,但仍应以规范及其条文说明为准。1987年的原《住宅建筑设计规范》,名称改变为《住宅设计规范》,以其强调对多专业的要求,特别是强调对建筑设备的要求。新规范根据提高住宅功能质量的要求,建筑设备的条文从原规范的7条,增加为37条,是各部分中条文增加得最多的。其中,有关暖通空调方面的条文从原规范的2 条,增加为12条。1、新规范建筑设备部分编写的主导思想1.1 居住者提高生活质量而对住宅建筑设备的需求。1.2 针对较普遍存在的、较明显背离居住者期望的问题作出规定。1.3 适应住宅作为商品的特征。1.4 反应和利用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为改进住宅建筑设备提供的物质条件。1.5 处理好关于适度超前性和现

实可能性的关系。2、设不设集中供暖系统问题住宅的供暖问题,目前正处在发生较大变革的时期,此种动向不能不在新规范中有所体现。主要有以下因素在起作用:(1)某些地区能源结构的变化,以北京地区为例,单一的以燃煤作为供暖热源的格局已经改变,电力、燃气和燃油都有条件作为从暖热源,尤其是大气环境保护的要求扩大燃煤禁区的政府行为,其中电热和燃气都可供单户独立供暖,或较为分散的集中供暖。(2)节能和物业管理要求。分户热计量和收费问题,拖欠供暖费的问题,单户独立式供暖可自然地得到解决,从而提出对传统集中供暖方式的质疑。(3)开发商的利益因素。单户独立式供暖不需设置区域集中热源和管网,可以简化建设程序和物业管理,因系统规模较小又可避免集中系统室温的冷热不均。(4)用于单户独立式供暖的新设备不断推出,以及国内外厂商所进行的大规模营销活动。(5)居住者对于热舒适度和装饰要求的提高。“较大变革”的首要问题,是住宅还设不设集中供暖系统?这是近年来暖能学术界和房地产业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新规范对于集中供暖的提法,在原规范的基础上有所“后退”。87年规范的提法高层和中高层“应设”、多层和低层“宜设”。新规范则一律提为“宜设”。规范中“宜”的用语是指: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们作。这就表明编制组的下列观点:虽然某些地区具备燃用燃气、油或使用电热的条件,便于发

餐饮暖通设计规范

一)空调系统的组成 1、空调机系统 1)物业中央空调系统 2)分体空调系统 3)多联机空调系统 2、新风系统 1)空调新风:室外新风经过过滤网和新风机处理后送入餐厅空调回风箱。 2)厨房新风:室外新风不经过空调处理,直接送入厨房,补充厨房的排 风损失。 3、排风系统安功能分为: 1)一般排风:干货仓、更衣室、经理室、洗碗间等 2)设备排风:蒸柜、炒炉、扒炉、炸炉、煎包炉、保温台、汤粉台等 3)异味排风:卫生间 二)空调机系统的选用与说明 1、物业能提供全部空调冷量时: 1)供冷时间和餐厅营业时间一致时,可以全部采用物业空调(中央空调) 2)供冷时间和餐厅营业时间不一致时,考虑自设空调; 3)物业供冷的季节不符合餐厅使用要求时,尽量自设空调。 三)空调设计新址规划必需提供资料 1、现场勘测房产条件 1)餐厅内部建筑条件:明确层高、梁底标高、玻璃面积与朝向等; 2)设备安装条件:室外机位置、冷媒管走向、物业是否提供中央 空调及提供的冷量大小等。 3)新、排风位置及开口大小等 2、装修设计图与厨房布置图 1)明确负荷分布情况:临窗面、设备散热区域、顾客集中区域; 2)天花风口布置、天花高度。 3、餐厅所在地区的气象资料 四)餐厅温度要求 夏季:22℃~26℃ 冬季:20℃~23℃ 三)冷量指标与计算 1、建议冷量指标: 顾客区:450W/ ㎡ 2、冷量调整系数(叠加后不大于20%): a.当餐厅所在地的夏季平均气温>35℃时,增10% b.当外立面的玻璃面积大于50%,且有临窗面朝西时,则顾客区负荷 取值增10%; c.对于娱乐、餐饮或者购物中心的餐厅,顾客区负荷取值减少10%。 3、餐厅冷量计算: 顾客区所需冷量(kw)=(顾客区面积×顾客区冷量指标)/1000 4、单位换算: 1 kcal/h=1.163w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

一般规定 第2.1.1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设置空气调节: 一、对于高级民用建筑,当采用采暖通风达不到舒适性温湿度标准时; 二、对于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当采用暖通风达不到工艺对室内温湿度要求时. 注:本条的"高级民用建筑",系指对室内温湿度、空气清洁程度和噪声标准等环境功能要求较严格,装备水平较高的建筑物,如国家级宾馆、会堂、剧院、图书馆、体育馆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上述各类重点建筑物。 第2.1.2条在满足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空气调节房间的面积和散热、散湿设备。当采用局部空气调节器或局部区域空气调节能满足要求时,不应采用全室性空气调节。 层高大于是10M的高大建筑物,条件允许时,可采用分层空气调节。 第2.1.3条室内保持正压的空气调节房间,其正压温度值不应大于50Pa(5mmH2O)。

第2.1.4条空气调节房间应尽量集中布置。室内温度和使用要求相近的空气调节房间,宜相邻布置。 第2.1.5条空气调节房间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空气调节器的类别,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但最大传热系数,不宜大于表2.1.5所规定的数值。 围护结构最大传热系数[W/(m2.oC)][Kcal/m2.h.°c] 表 2.5.1 注:1:表中内寺和楼板的有关数值,仅适用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3oC时.

2:确定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时,尚应符合本规范第3.1.4条的规定. 第2.1.6条工艺性空气调节房间,当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小于基等于±0.5oC时,其围护热情性指标,不宜小于表2.1.6的规定. 围护结构最小热情性指标表2.1.6 第2.1.7条工艺性空气调节房间的外墙、外墙朝向及其所在层次,应符合表2.1.7的要求。 外墙、外墙朝向及所在层次表2.1.7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一般规定第2.1.1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设置空气调节: 一、对于高级民用建筑,当采用采暖通风达不到舒适性温湿度标准时; 二、对于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当采用暖通风达不到工艺对室内温湿度要求时. 注:本条的"高级民用建筑",系指对室内温湿度、空气清洁程度和噪声标准等环境功能要求较严格,装备水平较高的建筑物,如国家级宾馆、会堂、剧院、图书馆、体育馆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上述各类重点建筑物。 第2.1.2条在满足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空气调节房间的面积和散热、散湿设备。当采用局部空气调节器或局部区域空气调节能满足要求时,不应采用全室性空气调节。 层高大于是10M的高大建筑物,条件允许时,可采用分层空气调节。

第2.1.3条室内保持正压的空气调节房间,其正压温度值不应大于50Pa(5mmH2O)。 第2.1.4条空气调节房间应尽量集中布置。室内温度和使用要求相近的空气调节房间,宜相邻布置。 第2.1.5条 围护结构最大传热系数[W/()][Kcal/.°c] 表2.5.1 注:1:表中内寺和楼板的有关数值,仅适用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3oC时. 2:确定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时,尚应符合本规范第3.1.4条的规定. 第2.1.6条 围护结构最小热情性指标表2.1.6

第2.1.7条 外墙、外墙朝向及所在层次表2.1.7 注:1: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小于或等于±oc的空气调节房间,宜布置在室温允许波动范围较大的空气调节房间之中,当布置在单层建筑物内时,宜设通风屋顶. 2:本条和本规范第2.1.9条规定的"北向",适用于北纬o以北的地区;北纬o以南的地区,可相应地采用南向. 第2.1.8条空气调节房间的外窗面积应尽量减少,并应采取密封和遮阳措施。舒适性空气调节房间和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oc的工艺性空气调节房间,部分窗扇宜能开启. 注:工艺性空气调节房间,外窗宜采用双层玻璃窗;舒适性空所调节器房间,有条件时,外窗亦可采用双层玻璃窗.

暖通设计规范

第1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在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中,体现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贯彻国家现行的有关方针政策,以便为安全生产、改善生活和劳动条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有特殊用途和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计。 第1.0.3条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工艺和使用要求、室外气象条件以及能源状况等,同有关专业相配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第1.0.4条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系统所用设备、构件及材料,应根据国家和建设地区现有的生产能力和材料供应状况等择优选用,尽量就地取材。 同一工程中,设备的系列和规格型号,应尽量统一。 第1.0.5条编制设计文件时,应根据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装置的数量及其复杂程度,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操作、维修人员以及相应的维修设备和检测仪表等。 第1.0.6条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系统,应在便于操作和观察的地点设置必要的调节、检测和计量装置。 第1.0.7条布置设备、管道及配件时,应为安装、操作和维修留有必要的位置。对于大型设备和管道,应根据需要在建筑设计中预留安装和维修用的孔洞,并应考虑有装设起吊设施的可能。 第1.0.8条设计中,对于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设备及管道,当有可能伤及人体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1.0.9条位于地震区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布置设备和管道时,应根据需要分别采取防震和有组织排水等措施。 第1.0.10条根据本规范进行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1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第2.1.1条设计集中采暖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按下列规定采用: 一、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采用16~20℃; 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 轻作业不应低于15℃ 中作业不应低于12℃ 重作业不应低于10℃ 注:①作业种类的划分,应按国家现行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执行。

暖通设计规范

暖通设计规范 第1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在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中,体现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贯彻国家现行的有关方针政策,以便为安全生产、改善生活和劳动条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有特殊用途和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计。 第1.0.3条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工艺和使用要求、室外气象条件以及能源状况等,同有关专业相配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第1.0.4条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系统所用设备、构件及材料,应根据国家和建设地区现有的生产能力和材料供应状况等择优选用,尽量就地取材。 同一工程中,设备的系列和规格型号,应尽量统一。 第1.0.5条编制设计文件时,应根据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装置的数量及其复杂程度,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操作、维修人员以及相应的维修设备和检测仪表等。 第1.0.6条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系统,应在便于操作和观察的地点设置必要的调节、检测和计量装置。

第1.0.7条布置设备、管道及配件时,应为安装、操作和维修留有必要的位置。对于大型设备和管道,应根据需要在建筑设计中预留安装和维修用的孔洞,并应考虑有装设起吊设施的可能。 第1.0.8条设计中,对于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设备及管道,当有可能伤及人体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1.0.9条位于地震区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布置设备和管道时,应根据需要分别采取防震和有组织排水等措施。 第1.0.10条根据本规范进行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1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第2.1.1条设计集中采暖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按下列规定采用: 一、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采用16~20℃; 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 轻作业不应低于15℃ 中作业不应低于12℃ 重作业不应低于10℃ 注:①作业种类的划分,应按国家现行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执行。 ②当每名工人占用较大面积(50~100m2)时,轻作业可低至10℃;中作业可低至7℃;重作业可低至5℃。 三、辅助建筑物及辅助用室,不应低于下列数值:

餐饮暖通设计规范

一)空调系统的组成1、空调机系统 1)物业中央空调系统 2)分体空调系统 3)多联机空调系统 2、新风系统 1)空调新风:室外新风经过过滤网和新风机处理后送入餐厅空调回风箱。 2)厨房新风:室外新风不经过空调处理,直接送入厨房,补充厨房的排 风损失。 、排风系统安功能分为:3 1)一般排风:干货仓、更衣室、经理室、洗碗间等 )设备排风:蒸柜、炒炉、扒炉、炸炉、煎包炉、保温台、汤粉台等2 )异味排风:卫生间 3 二)空调机系统的选用与说明、物业能提供全部空调冷量时:1 )供冷时间和餐厅营业时间一致时,可以全部采用物业空调(中央空调)1 )供冷时间和餐厅营业时间不一致时,考虑自设空调;2 )物业供冷的季节不符合餐厅使用要求时,尽量自设空调。3 三)空调设计新址规划必需提供资料、现场勘测房产条件1 )餐厅内部建筑条件:明确层高、梁底标高、玻璃面积与朝向等;1 2)设备安装条件:室外机位置、冷媒管走向、物业是否提供中央 空调及提供的冷量大小等。 3)新、排风位置及开口大小等 2、装修设计图与厨房布置图 1)明确负荷分布情况:临窗面、设备散热区域、顾客集中区域; )天花风口布置、天花高度。2 3、餐厅所在地区的气象资料 四)餐厅温度要求 ℃~26 夏季:22℃ ℃2320 冬季:℃~ 三)冷量指标与计算、建议冷量指标:1 450W/ ㎡顾客区:20%):2、冷量调整系数(叠加后不大于 %35℃时,增10 a.当餐厅所在地的夏季平均气温> %,且有临窗面朝西时,则顾客区负荷当外立面的玻璃面积大于50 b. 10%;取值增 c.对于的餐厅,顾客区负荷取值减少10%。娱乐、餐饮或者购物中心3、餐厅冷量计算: 顾客区所需冷量(kw)=(顾客区面积×顾客区冷量指标)/1000 4、单位换算: 1.163w =1 kcal/h 四)餐厅排风量的计算 餐厅排风量包含一般排风量、设备排风量与异味排风量; 排风量设计要求:第一选择:三种功能排风分开排放; 第二选择:一般排风与设备排风合在一起排放,异味排

住宅建筑工程暖通规划设计研究

住宅建筑工程暖通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在经济不断发展,富裕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生活条件和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居住条件要求也从安居转变为了舒适、宜居、美居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要达到这种情况,就需要住宅建筑企业强化暖通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优化暖通设计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对居住条件新的需要,适应城市建设新的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住宅;建筑工程;暖通;规划;设计;研究 在住宅型建筑工程的工程设计中,暖通设计是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燃气、供热、空调等专业化工程,主要设计内容包括通风、采暖、空调等方面。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水平不断发展的促进作用下,提高了人们對建筑环境的有效控制能力。同时,人们的生活也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满足人们居住需求对住宅硬件环境的要求,需要对住宅建筑环境进行动态控制。针对这一现实情况,需要以控制和调节住宅内外环境因素为出发点,以改善住宅建筑的空气品质和热湿环境为重点的暖通技术将逐渐向成熟和高精新发展。 1 住宅建筑工程暖通设计 1.1 建筑工程暖通设计的理念 暖通设计是指建筑工程中必要的热量交换及空气调节系统。该系统通常包括进风、排气和加热和冷却系统的设计。因此,暖通设备合理设置和选择在住宅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住宅设计中的重要子项目之一,暖通的设计和选择应遵循符合建筑项目所起到的功用和投资者的实际投入资金情况。 1.2 住宅工程暖通设备的设计特点 作为住宅工程暖通系统的关键设备,中央空调的最大特点是为居民提供适宜的室内环境。与分户式空调相比较,分户式空调只能解决环境的制冷和供热问题,中央暖通却可以有效地解决室内空间空气的处理这个难题。空气处理过程的具体的流程和步骤如下:先吸入室外空气,在外部空气进入同时进行空气的加温或冷却处理,然后进行过滤处理,采用电子吸尘器捕集粉尘微尘,通过加湿器使室内空气达到约40%舒适湿度。 1.3 暖通系统类型 暖通系统的种类很多,但其工作原理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在目前的住宅建筑工程领域,常见的暖通系统类型有:全空气系统、空气-水混合系统、全水系统、分布式冷却或加热和热回收系统。上述系统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暖通空间中的空气和水系统是通过空气持续流动来实现的。特别是该系统还用于加热、加湿或除湿,

新版暖通空调工程设计程序及设计规范

新版暖通空调工程设计程序及设计规范 设计的质量决定着空调工程的投资大小、空调系统的性能好坏和能耗高低。 为了使空调工程设计能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目标,在设计时应做到:既要设计合理,又要经济适用;既要把握设计标准,又要满足建设方要求;既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新型材料,又要注意节能和环保。 各阶段设计文件要完整,内容和深度要符合国家建设部颁布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的要求,文字说明和图样准确、规范、清晰,无错、漏等。 建筑分类: 建筑分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 民用建筑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居住建筑包括:住宅、集体宿舍、公寓、招待所、托幼建筑及部分旅馆建筑等。 公共建筑则包含办公建筑(包括写字楼、政府部门办

公楼等),商业建筑(如商场、金融建筑等),旅游建筑(如旅馆饭店、娱乐场所等),科教文卫建筑(包括文化、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体育建筑等),通信建筑(如邮电、通讯、广播用房)以及交通运输用房(如机场、车站建筑等)。 其他分类方法: 按其用途可分为:居住建筑;旅馆、饭店;办公楼;商业建筑;医疗建筑;体育建筑;综合楼等。 综合楼:由二种及二种以上用途的楼层组成的公共建筑。 高层建筑: 根据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高度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单层厂房、仓库和其他民用建筑。 表中未列入的建筑,其类别应根据本表类比确定。 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宿舍、公寓等非住宅类居住建筑的防火要求,应符合本规范有关公共建筑的规定。裙房的防火要求应符合本规范有关高层民用建筑的规定。 裙房:在高层建筑主体投影范围外,与建筑主体相连

扩初和暖通【初步设计】说明

暖通专业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项目位于市 二、设计范围: 本专业设计内容:通风空调系统及防排烟系统设计 三、设计依据: 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50019-2003)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50045-95)(2005 版) 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50189-2005) 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深圳实施细则 5.《城市区域噪声标准》3096-93 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3095-96 7.《饮食建筑设计规范》64-89 8.《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18483-2001 9.《室内空气质量标准》18883-2002 10.《通风管道技术规程》141-2004 11.《商店建筑设计规范》 (148-88) 12.《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50067-97) 1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 14.《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暖通空调·动力) 15.《深圳市民用建筑设计技术要求和规定》 三、设计参数:

11设计参数 1 1.1. 室外设计参数 1.2 室内空调设计参数 1 1.3 通风设计参数 公共卫生间 15次/小时排风 制冷机房 6次/小时送、排风 水泵房 6次/小时送、排风 电梯机房 15次/小时排风(设空调备用) 变配电房 15次/小时送、排风 及通讯机房 10次/小时送、排风 垃圾房 20次/小时排风 车库 6次/小时送、排风 餐饮厨房:餐饮店30%为厨房面积,排油烟量按实际层高50 次计算;事故通风量为12次/补风量,为排风量的85%,事故通风及全面排风按12次计算。 1

住宅暖通空调设计指引

住宅暖通空调设计指引20140915 一.住宅空调设计参考指标 场所功能房夏季室外温度(℃)冷负荷参考指标(w/m2) 公寓、住宅 标准层26~28 150~180 顶层、西晒26~28 180~220 入户大堂26~28 150~200 别墅一面外墙卧室26~28 150~200 两面外墙卧室26~28 180~250 顶层房间26~28 200~350 餐厅、客厅26~28 200~300 会所 中庭、大堂26~28 100~160 多功能厅26~28 250~300 棋牌室26~28 160~200 西餐厅26~28 160~200 咖啡厅、茶室26~28 100~180 健身房26~28 160~200 会议室26~28 200~300 图书阅览室26~28 100~160 后勤管理用 房 物业办公室26~28 160~200 消防控制中心26~28 160~200 变配电房28~30 250~350 电梯机房28~30 200~300 弱电网络机房26~28 160~200 湿垃圾房18~20 300~400 二.图纸要求 1.暖通施工图注明所有管井用途、面积、服务范围。 2.暖通施工图注明所有预留设备名称、占地位置、面积及功能并标明为预留。 3.暖通施工图注明所有设备(风机)用途、参数、服务区域。 4.空调穿墙套管、天然气入户套管、热水器、抽油烟机的烟道套管精确定位由建筑专业 完成;暖通专业负责配合并对图纸进行校核。 5.图纸应明确版次、日期,并显著标明改动之处。 6.应根据国家规范和建设方项目定位,编制暖通专业节能和绿色专篇,单独出图成册。 7.室内管线综合图(含电气、给排水等)是否按甲方要求出图并是否与各专业会签。 8.如采用标准图集,必须将采用的图以蓝图的形式附上或附图集。 三.空调机选型

浅谈居民住宅暖通设计

浅谈居民住宅暖通设计 摘要:本文主要对居民住宅暖通设计进行了相关阐述,对居民住宅暖通设计存 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方法进行了详细探析,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相关问题及看法。 关键词:居民住宅暖通设计注意要点探讨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住宅产业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根据有关的统计, 我国每年的城镇住宅的竣工面积高达5.5亿㎡,很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居住情况。同时人民 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使得在居住环境方面人们的要求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传统供暖方 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居民住宅暖通设计当中,有关的设计人员要重视设计 注意要点,进而提高设计水平,有效地改善人民居住的质量。本文重点探讨居民住宅暖通设 计的注意要点。 1、居民住宅暖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居民住宅暖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 暖通设计的标准及规范执行等方面存在问题: a.计算供暖热负荷有错项和漏项。根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有关 的规定得知,冬季的供暖系统热负荷包括将从门窗缝隙渗到室内冷空气加热所消耗的热量。 而有些工程计算供暖热负荷没有将这部分的耗热量计算在内,导致供暖热负荷的出入比较大。 b.没有单独配置楼梯间散热器的立、支管。有关的设计规范规定楼梯之间或者其他冻结 危险场所,散热器供热需单独立、支管,并且不能装设调节阀。但有些工程采用双侧连接的 方式,一端连接邻近房间的散热器,另一端和楼梯间的散热器连接,还有在散热器的支管上 安设阀门。因楼梯间很难确保密闭性,如果供暖出现故障,极易影响邻室供暖的效果,甚至 会将散热器冻裂。 c.冷热水系统和膨胀水箱的链接不满足有关的规范要求。根据有关规定,冷热水系统和 高位膨胀水箱不能安装阀门。但有的工程却安装阀门,是不符合规定的,一旦不当操作,会 对系统安全造成危害。 d.设置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火阀不满足规范要求。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变形缝 或防火墙中不宜穿风管,若需穿过,在穿过防火墙的位置要设置防火阀,变形缝的穿过的两 侧要设置防火阀。但有些工程却没有设置相应的防火阀等。 ②工程设计方面存在问题:a.设置的供暖入口过多。供暖入口设置时,不仅需考虑室内 的供暖系统合理性,而且需考虑和室外的管线衔接的设计合理性。而不要仅仅考虑设计室内 设计省事、方便,却不考虑室外的管网系统。但是,有些工程设置的供暖入口比较多。比如 某一座7层的综合楼,其室内的供暖系统设计为l0个环路,其中1~2层有4个环路,3~7 层有6个环路,设置的供暖入口高达10个,和外线的衔接点也比较多,每个方向都有,不 仅外线施工麻烦,而且室内系统的调节也麻烦。b.设计的排风系统不合理。比如某个工程的 地下室卫生间等多个设备和生活用房只设置一个排风系统,风阻较大,选择屋顶风机进行排风,而在外墙上安装风机,很不协调。③在设计图纸等方面存在问题:a.设计说明的内容不 够完整。根据暖通设计的有关规定,设计暖通的说明内容要明确规定,但有些工程设计的说 明内容不够完整。

装配式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技术措施

主要内容: 1.装配式混凝土住宅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及冷热源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气候分区、能源利用状况、 经济技术条件确定。并应符合《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 的规定; 2.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应采用适宜节能技术,使室内既能维持良好的热舒适性又能降低建筑能耗和减少环 境污染的设计。室内热环境设计指标应符合国家及当地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且应充分考虑自然通风效果; 3.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应保证空气质量,合理组织自然通风;厨房、卫生间应采取有效通风措施;通 风换气次数、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应符合《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 的标准要求。如需设置机械通风设施,应预留孔洞及安装位置; 4.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室内供暖系统宜采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也可采用散热器供暖系统; 5.装配式混凝土住宅供暖系统的主立管及分户控制阀门等部件应设置在公共部位管道井内;由公共部位 进入户内的供暖管道应做好预留预埋;户内供暖管线宜设置为独立环路; 6.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有外窗的卫生间,当采用整体卫浴或采用同层排水架空地板时,宜采用散热器 供暖; 7.散热器的挂件或可连接挂件的预埋件应预埋在实体结构上。散热器宜避免在预制外墙上安装,以减少 预制外墙上的预埋件; 8.穿预制外墙的新(排)风口应预留孔洞,孔洞尺寸应根据产品确定,位置应避开预制结构外墙的钢筋, 避免断筋。严寒和寒冷地区应考虑因此带来的热桥影响; 9.卫生间及厨房排油烟机的排气管道可通过竖向排气道或外墙排向室外。当通过外墙直接排至室外时, 应在室外排气口设置避风、防雨和防止污染墙面的构件,并应在预制外墙上预留孔洞。通过外墙排至室外的位置不宜设置在建筑凹口处; 10.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安装燃气设备的房间应预留安装位置及排气孔洞位置。安装在预制墙体上的燃气热 水器,其挂件或可连接挂件的预埋件应预埋在预制墙体上; 11.整体卫浴、整体厨房内的设备及管道应在部品安装完成后进行水压试验,并预留和明示与外部管道的 接口位置; 12.安装在预制构件上的暖通空调、防排烟设备,其设备基础和构件应连接牢固,并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要 求预留地脚螺栓孔洞; 13.吊装形式安装的暖通空调、防排烟设备应在预制构件上预埋用于支吊架安装的埋件; 14.暖通空调、防排烟设备、管道及其附件的支吊架应固定牢靠,应固定在实体结构上预留预埋的螺栓或 钢板上,并有防晃措施; 15.装配式住宅的通风、空调系统设计中,当采用土建风道作为通风、空调系统的送风道时,应采取严格 的防漏风和绝热措施;当采用土建风道作为新风进风道时,应采取防结露绝热措施; 16.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的土建风道在各层或分支风管连接处在设计时应预留孔洞或预埋管件。 6 燃气系统设计技术措施 主要内容:①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燃气系统设计应遵守《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等相关现行国家或地方法规、规范及标准; ②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内设置的燃气设备和管道,应满足与电气设备及相邻管道的净距要求,具体要求参见《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表10.2.36 室内燃气管道与电气设备、相邻管道之间的净距; ③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燃气系统设计应与住宅同步设计,所有燃气管道穿越预制墙板、楼板等结构预制构件处应预留孔洞或预埋钢套管,不应后期在预制构件上开凿孔洞; ④装配式混凝土住宅户内燃气灶应安装在通风良好的厨房、阳台内;燃气热水器等燃气设备应安装在通风良好的厨房、阳台内或其他非居住房间; ⑤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燃气热水器的烟气必须排至室外,排气管严禁与厨房燃具排油烟道合用,排气口应采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

一般规定 第2、1、1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设置空气调节: 一、对于高级民用建筑,当采用采暖通风达不到舒适性温湿度标准时; 二、对于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当采用暖通风达不到工艺对室内温湿度要求时、 注:本条的"高级民用建筑",系指对室内温湿度、空气清洁程度与噪声标准等环境功能要求较严格,装备水平较高的建筑物,如国家级宾馆、会堂、剧院、图书馆、体育馆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上述各类重点建筑物。 第2、1、2条在满足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空气调节房间的面积与散热、散湿设备。当采用局部空气调节器或局部区域空气调节能满足要求时,不应采用全室性空气调节。 层高大于就是10M的高大建筑物,条件允许时,可采用分层空气调节。 第2、1、3条室内保持正压的空气调节房间,其正压温度值不应大于50Pa(5mmH2O)。

第2、1、4条空气调节房间应尽量集中布置。室内温度与使用要求相近的空气调节房间,宜相邻布置。 第2、1、5条空气调节房间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与空气调节器的类别,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但最大传热系数,不宜大于表2、1、5所规定的数值。 围护结构最大传热系数[W/(m2、oC)][Kcal/m2、h、°c] 表 2、5、1

注:1:表中内寺与楼板的有关数值,仅适用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3oC时、 2:确定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时,尚应符合本规范第3、1、4条的规定、 第2、1、6条工艺性空气调节房间,当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小于基等于±0、5oC时,其围护热情性指标,不宜小于表2、1、6的规定、 围护结构最小热情性指标表2、1、6 第2、1、7条工艺性空气调节房间的外墙、外墙朝向及其所在层次,应符合表2、1、7的要求。 外墙、外墙朝向及所在层次表2、1、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