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沈政、林庶芝)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沈政、林庶芝)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沈政、林庶芝)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沈政、林庶芝)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申洪)

一、生理心理概述

1、生理心理学的定义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生理活动的生理机制(脑机制)的一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的区别

生理心理学以心-身关系问题作为研究的基本命题,借助于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试图阐明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脑在整体形态,细胞和分子等各个水平上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心理生理学:以人类被试为实验对象,在无损伤的条件下测定一些生理功能参数,主要研究脑在整体水平上人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二、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

1、脑损伤法:不可逆性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

可逆性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法、神经化学损伤)

2、脑刺激法:电刺激法、经颅磁刺激、化学刺激法

3、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定义:

外加一种特定的刺激,作用于感觉系统的某一部位,在给予刺激或撤消刺激时,(通过平均叠加技术)从头颅表面记录的大脑的电位变化。

ERP的特性:两个恒定:潜伏期、波形。

4、(平均)诱发电位(AEP)的定义:

平均诱发电位(AEP)多次进行重复刺激,对相同刺激下记录到的电位数据进行叠加平均以虑去噪声,得到的与刺激相关的电位

事件相关电位受到心理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的AEP

5、(平均)诱发电位(AEP)的成分(三种成分及发生的时间)

AEP的成分刺激10毫秒之内出现的5个波为早成分;10-50毫秒之间的5个波称为中成分;50-500毫秒之间的一组波为晚成分

3、无创性脑成像技术的分类(分为结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技术)和功能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正电子放射层扫描技术PET),(每种成像技术有两个具体的技术,要掌握他们具体的内容。)

三、感觉过程

(一)、视觉过程

1、眼的主要结构

●眼球壁:纤维膜(角膜、巩膜)、血管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房水

●视神经

2、视网膜的信息传递

3、眼内折光装置及其反射活动

●瞳孔反射:

强光---瞳孔缩小

暗光---瞳孔变大

●瞳孔皮肤发射:

身体任一部位的皮肤---疼痛感,引起瞳孔扩大。

以上两种,对于个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眼的调节:晶状体调节(主要)、瞳孔调节和眼球会聚。

4、视网膜的光感受机制(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视网膜内有感光细胞层,人类和大多数脊椎动物的感光细胞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首先引起光化学反应,这些感光物质在暗处呈紫红色,受到光照时则迅速退色而转变为白色。视杆细胞的感光物质称为视紫红质,它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结合而成。视黄醛由维生素A转变而来。视紫红质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与此同时,可看到视杆细胞出现感受器电位,再引起其他视网膜细胞的活动。

视紫红质在亮处分解,在暗处又可重新合成。人在暗处视物时,实际上既有视紫红质的分解,又有它的合成。光线愈暗,合成过程愈超过分解过程,这是人在暗处能不断看到物质的基础。相反,在强光作用下,视紫红质分解增强,合成减少,视网膜中视紫红质大为减少,因而对弱光的敏感度降低。故视杆细胞对弱光敏感,与黄昏暗视觉有关。视紫红质在分解和再合成过程中,有一部分视黄醛将被消耗,主要靠血液中的维生素A补充。如维生素A缺乏,则将影响人在暗处的视力称为夜盲症。

视锥细胞也含有特殊的感光色素。称为视紫蓝质。根据多种动物视锥细胞感光色素的研究,认为它们也是视黄醛和视蛋白的结合物。

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和蓝的光线特别敏感的三种视锥细胞或相应的感光色素,称为视觉的三原色学说。由于红、绿、蓝三种色光作适当混合可以引起光谱上任何颜色的感觉,因此认为视锥细胞与色觉有关。色盲可能由于缺乏相应的视锥细胞所致。三种视锥细胞感光的三种感光色素都由视黄醛与视蛋白组成。其中视黄醛基本相同,而三者的视蛋白则存在着微小差异,这一差异可能是它们感光特性不同的原因。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视紫红质=视蛋白+视黄醛

●光生物物理学反应(视杆细胞感光换能机制):

视紫红质接受光量子后,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漂白),视紫红质的分解使视杆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称为感受器电位。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是超级化型电位。

●光生物物理学反应(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的产生):

A.静息电位:-30mV

外段膜有一定数量的化学(cGMP)门

控Na+通道开放:

一定Na+内流(暗电流) 去极化状态

B.光作用时,视紫红质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化学(cGMP)门控Na+通道关闭, Na+内流→超极化感受器电位 →终足释放递质 →神经节细胞动作电位

5、视觉感受野:指视网膜(视野)上的一个区域,照明该区域时则影响某一视觉神经元的电活动,这一视网膜区域就是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6、视网膜对视觉信息的编码(编码明暗(关于开闭反应的全部内容)、编码颜色(三原色、对立色、理论的内容))

神经节细胞(ganglion cell, GC):同心圆式

感受野一般是由中心区和周边区所组成的同心圆结构,在功能上是相互拮抗的。

开反应:给光时,神经节细胞发放频率升高;

闭反应:给光时,神经节细胞发放频率降低。

撤去光刺激引起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

敏感刺激:光点

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同心圆式

开中心细胞(on-中心细胞):在神经节细胞同心圆式的感受野中,其中心区光刺激引起开反应,周边区引起闭反应的神经节细胞。

闭中心细胞(off-中心细胞):在神经节细胞同心圆式的感受野中,其中心区光刺激引起闭反应,周边区引起开反应的神经节细胞。

7、颜色视觉理论

●三原色学说:

19世纪初,Young和Holmholtz依据物理学上三原色混合理论提出了视觉三原色学说:假设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蓝光特别敏感的3种视锥细胞或3种感光色素;?当这3种视锥细胞受到不同色光刺激时,各自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兴奋,这样的信息传入视中枢,经整合后便产生各种色觉。三原色学说可以较好地解释色盲和色弱的发病机制。

●对立色理论:Ewald Hering

假设存在着六种独立的原色(红、黄、绿、蓝、白、黑),耦合为三对拮抗机制,即红-绿、黄-蓝以及黑-白视素。人们对颜色的感知是一对相反的过程:白对黑,红对绿,黄对蓝。

颜色信息并不是以红、绿或蓝等专门通路向中枢传递,而是以成对拮抗的编码形式传递的。除了视网膜感光细胞外,视神经节细胞或视中枢能形成“红或绿”、“蓝或黄”和“白和黑”等拮抗性编码。

人的视网膜上共有两种颜色敏感性节细胞:红—绿细胞与黄—蓝细胞。红—绿节细胞能被红光激活而被绿光抑制,或者相反。黄—蓝节细胞则被黄光兴奋而被蓝光抑制,或者相反。即在不同光照下产生性质相反的反应。

因此,在视网膜节细胞水平,三色编码系统被对立色系统取代。

8、外侧膝状体对视觉信息的调节和分流处理:(一共有六层细胞.。第2、3、5层:接受来自同侧眼颞侧视网膜的纤维投射,第1、4、6层:接受来自对侧眼鼻侧视网膜的纤维投射)

9、视网膜神经元的分类:(简单、复杂、超复杂细胞的特点及功能)

(1)简单细胞(simple cell)

感受野呈长条形,分为给光区(开区)和撤光区(闭区)。它的最佳刺激是线条,具有最佳朝向的线条(与给光区朝向相同)能诱发最强的反应。线条的位置和方向稍有改变,反应即被抑制,简单细胞的功能是检测线条在感受野中的位置和方向。

(2)复杂细胞(complex cell)

感受野比较大呈长方形,但无明显的给光(开区)和撤光区域(闭区),一般用运动的线条刺激来研究,是线条运动方向的检测器,它只对线条在感受野内的朝向敏感,而对位置不敏感。复杂细胞所编码的是关于刺激朝向而非刺激位置的信息,即只有方向信息,没有位置信息。

(3)有端点的复杂细胞(超复杂细胞)

这类细胞的感受野由兴奋区和一端(或两端)的抑制区构成。因此,这类细胞的一端或两端具有明显的终端抑制。即光带的长度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效应。因此要求刺激有特定长度。通常这些细胞探测的是线条的终点位置或边缘。

总之,简单细胞的感受野呈长条形,主要检测线条在视野中的方向和位置;复杂形和超复杂型细胞的感受野呈长方形,主要与线条的方位、运动和边角有关。

10、视皮层功能柱:(功能柱的定义、可分为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

定义: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视觉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

●眼优势柱:左眼优势柱与右眼优势柱各自为0.5mm宽,左右相间规则排列。

每个柱内的细胞只对一侧眼的视觉刺激发生最佳反应。

●方位柱:存在于初级及次级视皮层中,他们对视觉刺激在感受野中出现的方

位的特征进行提取。

●颜色柱:小,只有0.1-0.15mm宽,同一柱内所有的细胞具有相同的光谱特

性(颜色选择性),颜色柱由于其体积小,可插在方位柱与眼优势柱之间。

但是颜色特异性的变化与方位变化是互不相关的,说明颜色柱与方位柱是两套独立的柱系统。

空间频率柱理论:视觉神经元类似于傅里叶分析器,每个神经元敏感的空间频率不同,皮层神经元按其发生最大反应的空间频率的不同,分成许多功能柱,称为空间频率柱。

6、超柱的定义、特性(视皮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种类(与功能柱相同)

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功能柱组合而成,能独立完成包括形状、颜色、运动、方位等的初步感知功能。

在超柱范围内,包括有整套分析图形方位,空间频率和颜色等基本视觉特征的分类神经元,它们对一个共同的视网膜区域内的图像的各个基本视觉特征进行平行的分析处理,它是视皮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二)、听觉过程

1、耳的主要结构

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内耳(耳蜗、前庭、半规管)

2、声音刺激的物理参数和心理物理学参数:

声波:

物理参数:频率(Hz, 次/秒)、

波幅(牛顿/米2)/声压(dB)

复合声的频谱

心理声学参数:

响度(音强):不同声压水平所产生的主观感觉差异

音高:人耳所能分辨的不同频率波

音色:某一复合声的频谱

3、音高的神经编码:

内耳音高编码问题的两种方式为细胞分工编码和频率编码。对低频声刺激以频率编码为主,而高频声刺激以细胞分工编码为主。

在听觉通路和听觉中枢中,音高的编码方式为细胞分工编码。各个神经元有自己最敏感的反应频率,在此频率上给出单位发放所需的音强最低。

4、听觉理论:(听觉共振学说、行波学说、频率理论这三大学说的具体内容)

①黑尔姆霍兹的听觉共振学说

某一频率的声波传来,只引起谐振频率与声波频率一致的基底膜振动,因此,基底膜振动为局部的分离振动。

高频声波——蜗底

低频声波——蜗顶

②行波学说:贝克西

声音传到内耳淋巴液后,引起基底膜振动,并以行波的形式沿基底膜向前传播。

基底膜最大振幅部位决定音调高低:高频声波位于蜗底,低频声波位于蜗顶。

行波的特点:振动从底部向顶部传布时振幅逐渐增加而速度逐渐变慢,当达到基底膜某一部位时即其谐振频率与声波频率一致的地方振幅最大,离开该处后迅速变小,再稍远完全停止。

③频率理论:

根据声音的频率,听神经发放不同频率的冲动来传递声音频率信息。

低频声波(400Hz):听神经按声音的频率发放冲动。

中、高频声波(400—5000Hz):排放理论,同时激活许多神经元的单位发放,叠加在一起,形成与高频声波相同的发放频率。

音高的神经编码包括:

一是地点编码:共振学说、行波学说

二是频率编码:频率理论

4、音强的神经编码

级量反应式编码、调频式编码、细胞分工编码

5、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原则:(锁相—时差编码、强度差编码)

锁相-时差编码:由声波达两耳之间的时差所形成的空间定位。

强度差编码:声波强度在两耳之间形成的时差所形成的空间定位。

四、知觉的生理基础

1、失认症:(定义、种类:重点掌握视觉失认症的4类)

是人对于原来认识的事物,由于脑部的病变或损伤而不再认识了的一种神经心理障碍。

①视觉失认症:

1、统觉失认症:患者可以认知复杂事物的个别属性,但不能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无法辨认看到的物体(V2区,以及视皮层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间联系受损);

2、联想失认症:是对呈现于视觉通路中的物体辨识障碍。患者对于物体的各种

视觉特征觉察得十分清晰,但不知道物体的用途,意义,名称(颞下回或枕-颞间联系受损);

3、颜色失认症,指的是脑损伤所造成的患者对患病前所能辨识的颜色失去了认

知能力(全色盲性失认症:V4区皮层受损;颜色命名性失认症:左颞叶或左额叶皮层语言区,或视觉和语言区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所致);

4、面孔失认症,不能辨认面孔,但辨认物体正常。A熟人面孔失认症,可辨识

陌生人,但不能只凭借面孔辨识熟人,除非凭借熟人的声音或衣着(双侧或右内侧枕-颞叶皮层之间联系受损);B陌生人面孔失认症:不能辨识陌生人,能辨识熟人,周围的陌生人都是一个面孔(双侧枕叶或右侧顶叶皮层受损)

②听觉失认症:大脑初级听皮层,内侧膝状体,听觉通路和耳的结构和功能无异常,但却在语词知觉,乐音分辨,或人的嗓音分辨上存在障碍。1,熟人嗓音失认症(右半球外侧下顶叶受损)2,陌生人嗓音失认症(两侧颞叶次级听皮层(22区、42区)受损)3,词语失认症(左颞叶 22 区或 42 区次级听皮层受损所致)4,乐音失认症(右颞22区、42区次级听皮层受损所致)

③体觉失认症:顶叶皮层的中央后回躯体感觉区结构与功能基本正常,但此区与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间联系受损。1,本体觉失认症,对身体不同部位的存在丧失辨识能力(皮层感觉区与记忆中枢或语言中枢之间的联系受阻所致)2,实体觉失认症,患者无法通过触觉辨识物体(左手实体觉失认症,右半球顶叶感觉区与记忆中枢间的联系受损;右手实体觉失认症,左半球受损所致;双手实体觉失认症)

2、知觉的结构和功能单元:

大脑皮层中的超柱: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功能柱组合而成,是视知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仅实现同一种感觉模式中各种信息的综合反应,形成简单的知觉。

联络皮层的多模式感知细胞:接受来自许多皮层感觉中枢发出的联络纤维的信息,能将多种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

3、知觉信息流:底-顶加工的信息流、自上而下加工的信息流、循环信息流

3、视知觉加工通路:(初级知觉通路、大脑皮层的高级知觉系统:腹侧、背侧通路主要负责的任务)

空间知觉背侧通路:从纹状皮质由背侧伸向顶叶,负责运动视觉和物体的空间知觉,决定我们看到的物体在哪里,又称为where通路和枕-顶通路(V1-V2-V3-MT (颞中回)-MST(颞上沟内沿)、FAT(颞上沟底)-顶叶)

物体知觉腹侧通路:自纹状皮质由腹侧投射至颞叶,主要负责物体的知觉和识别,决定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又称为what通路和枕-颞通路(V1-V2-V3-V4-IT即颞下回)

五、注意

非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生理机制(这个很重要)

非随意注意的理论

1、朝向反射的定义

由新异性强的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乃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是非随意性注意的生理基础。

2、皮肤电是朝相反射中最稳定的生理指标

3、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非随意注意的生理机制):

朝向反应的机制发生在对刺激信息反应的传出神经元中。

在传出神经元中将感觉神经元传入的信息模式和中间神经元保存的以前刺激形成的神经元反应模式加以匹配。如果两个模式完全匹配,传出神经元不再发生反应。两种模式不匹配就会导致传出神经元从不反应状态转变为反应状态,即发生朝向反应。

随意注意

4、随意注意(主动注意):在众多外界刺激中,选择性注意某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过程。

5、丘脑网状核闸门控制理论(随意注意的生理机制):

这个理论认为中脑网状结构弥散地调节着脑的活动,是无意注意产生的基础;而额叶—内侧丘脑系统的兴奋引起丘脑网状核兴奋,丘脑网状核的兴奋对丘脑特异性感觉接替核产生抑制性作用,从而使它成为一个抑制性闸门,使干扰项的刺激

信息很难传入脑高级中枢,是随意注意的神经基础。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两个机能系统中,丘脑网状核起着闸门作用,调节着选择性注意机制。

五、学习与记忆的神经生物学

1、记忆的痕迹理论:

短时记忆是脑内神经回路中,电活动的自我兴奋作用所造成的反响振荡;这种反响振荡可能很快消退,也可能因外界条件促成脑内逐渐发生化学的或结构的变化,从而使短时记忆发展为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生物化学与突触结构形态的变化

短时记忆的反响回路:

短时记忆是脑内神经元回路中,生物电的反响振荡。

反响振荡很快消退→短时记忆

当引起脑内发生生物化学和突触形态结构的变化→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生化基础:

长时记忆的形成,必须合成新的蛋白质。长时记忆依赖于蛋白质的合成,新合成的蛋白质主要用于合成新的突触,同时使突触传递效能发生改变。

长时记忆痕迹是突触形态结构的变化:

1)突触前的变化:神经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

2)突触后的变化:受体、离子通道蛋白、细胞内信使的变化

3)形态结构变化:突触的增大或增多

2、海马的记忆功能及作用

海马的两个记忆回路:帕帕兹环路和三突触回路

帕帕兹环路:海马→穹窿→乳头体→乳头体脑束→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三突触回路:①由内嗅区皮质发出的穿通纤维至海马齿状回的颗粒细胞之间的突触;②颗粒细胞发出苔藓纤维与CA3区的锥体细胞之间的突触;③CA3区锥体细胞的Schaffer侧枝与CA1区锥体细胞之间的突触,再由CA1锥体细胞发出向内侧嗅区的联系。这是LTP研究中常用的三个单突触通路,这三个突触都以谷氨酸为递质。

3、LTP现象(定义、功能、特性):

LTP定义:给突触前纤维一个短暂的高频刺激后,突触传递效率和强度增加几倍且能持续数小时至几天保持这种增强的现象。

LTP现象可能是一种学习的脑机制:

用建立经典条件反射的程序对两侧内嗅区施以刺激时,即先刺激对侧内嗅区,随后以不到20毫秒的间隔期施用同侧内嗅区刺激,重复几次以后发现,单独应用对侧内嗅区的刺激,也会很容易引起同侧海马齿状回的LTP现象。这就是说,把对侧内嗅区刺激当作条件反激,同侧内嗅区刺激作为非条件刺激(强化),可以建立海马齿状回的LTP条件反射,海马诱导的LTP具有联合的性质,符合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基本规律,从而证明LTP现象可能

是一种学习的脑机制。

4、记忆的脑结构:

情景记忆:个人经历的事件、情节,主要存贮在内侧颞叶的相关脑结构。语义记忆:通过相应知觉系统编码后进行分门别类地以域特异性的物体知识或事实的类别存贮。这种域特异性的记忆信息存贮是在相应域特异的脑知觉区实现。

5、记忆的障碍:(顺行性、逆行性遗忘的定义)

顺行性遗忘:脑损伤后不能形成新的记忆,短时记忆不能转化为长时记忆。

逆行性遗忘:对病前近期发生的事情遗忘,但对早年的事情仍保持良好记忆。

海马损伤导致的顺行性遗忘症

脑震荡与逆行性遗忘症:脑震荡后,首先出现短时的逆行性遗忘,无法回忆受伤的原因和经过,几天后会缓解。一般不会出现远事记忆障碍。有时还会出现顺行性遗忘,持续一断时间后,会自然好转。不会象海马损伤那么严重,仍可形成某些孤立的新的长时记忆,尤其是对重要的事情仍可形成记忆

6、学习的分类:(联想和非联想式学习,重点掌握联想式学习的三种类型)

联想式学习: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根据外部条件和实验研究方法不同,可将联想式学习再分为 3 种类型:尝试与错误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

非联想式学习:学习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形成某种明确的联系。主要指单一刺激长期重复作用下,个体对该刺激的反应增大或减退的神经过程。可分为习惯化(指一个不具有伤害性效应刺激重复作用时,机体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过程)和敏感化(一个强刺激或伤害性刺激存在的情况下,机体对一个弱刺激的反应变大)。

联络区皮层的特点和功能

颞顶枕联络区皮层:与物体认知学习和储存记忆痕迹有关。

具有贮存记忆的印迹的能力

认知学习:存在于高等灵长类和人类中,不是建立在重复的个体经验上,往往一次性观察或模仿就会完成。

7、学习和记忆与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又称突出触可修饰性:突触不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结构,而是不断进行更新和重排,不仅突触的数量有增减的变化,而且在结构形态、功能活动以及生物化学等诸方面有不断变化。从分子水平上分析,都涉及到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相关蛋白质、蛋白激酶、受体、离子通道、离子流及信息分子等的变化。

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蛋白质的变构作用

学习记忆的细胞学基础:突触可塑性

7、学习和记忆与突触可塑性:

1)学习记忆与突触结构的可塑性

2)学习记忆与突触传递效能的可塑性(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压抑LTD实验)

突触传递效能的可塑性:突触功能或突触传递效能可塑性包括长时程增加长时程抑制等。

8、学习和脑的可塑性变化:

1)大脑白质微结构变化

2)突触可塑性变化:

①(传递效能)异元性突触易化:突触前成分间的活动依存性强化机制和突出前、后间强化机制

②(结构形态)前膜和后膜:a树突棘体积增大,头部膨大而颈部缩短,这样降低输入阻抗,易化突触电流的传导;b突触数目增加和突触界面扩大,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前后膜面积增大、变曲,使突触前膜嵌入后膜,在突触前膜形成多个活动区,加强了突触的传递功能

9、前额叶皮层:空间工作记忆,与自我意识计划制定问题解决及情感等有密切关系

延缓反应:即是空间辨别学习模式,又是短时记忆模式。是时间、空间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延缓反应的行为模式,可以归纳为两个不同的因素:空间辨别反应和时间延迟应。只有两个因素同时存在,前额叶损伤行为障碍才能表现出来对双侧前额叶损伤的猴即使是1~2秒钟的延缓反应,也十分困难

10、海马区的机能是主管人类近期主要记忆,有点像是计算机的内存,将几周内或几个月内的记忆鲜明暂留,以便快速存取。

Xmaze八臂迷宫(8-Arm Maze)用来检测药物或大脑受损状态下学习和记忆方面的表现,它由八个完全相同的臂组成,这些臂从一个中央平台放射出来,所以又被称为放射迷宫(Radial Maze)。每个臂尽头有食物提供装置,根据分析动物取食的策略即进入每臂的次数、时间、正确次数、错误次数、路线等参数可以反映出实验动物的空间记忆能力。相对而言,八臂迷宫操作简便、可行,而且能区分短期的工作记忆和长期的参考记忆,现已被广泛用于学习记忆认知实验功能评价。

经典条件反射LTP实验

左内侧嗅区由内侧嗅区

↓↓↓ X ↓↓↓

左海马齿状回右海马齿状回

单侧刺激同侧内嗅区,同侧海马齿状回更易产生LEP(同侧为主,对侧为辅)

学习记忆与LEP的关系:

1,行为学习中海马突触传递可塑性变化及其分布

在慢性实验条件下,人们发现在各类行为学习时,突出传递出现传递效应增强的变化。

2,LEP的保持或改变同记忆的保持或改变之间的一致性

行为反应的习得-巩固-消退-再习得

LEP形成-保持-消退-再形成

3记忆能力与LEP的相关性

七、语言和思维的脑机制

1、失语症的定义

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出现的语言理解和产出障碍。

2、失语症的分类(特点和出问题的脑机制)

(1)运动性失语(Broca 失语)这种失语症只要是因为Broca区(额下回)受损引起的。特点:患者能理解他人的语言但不能用语言同别人对话,有的患者虽能发音但不能构成语言。听得懂,能说,但说不出完整的句子。

(2)感觉性失语(威尔尼克失语)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和自己的话,能说,但说不清。

(3)传导性失语(联络Broca区和Wernicke区的弓状束受损)能听懂,能说懂,但是不能重复别人的话。

(4)命名性失语(颞叶皮层)能听懂理解,但是不能命名物体

(5)完全性失语(大面积的皮层受损)是最严重的一种失语类型,所有言语功能都有明显障碍。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包括“三偏”。病灶部位大多在优势半球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广泛区域。

3、语言活动和大脑功能一侧化(正常人类被试的实验:韦达实验、双耳分听实验、速示实验的主要内容)

韦达实验: Wada运用单侧注射法(把异戊巴比妥注入颈动脉)用以选择性麻痹左脑或右脑来研究左右半球的语言功能。结果发现,如果注入药物一侧为语言优势半球,则失语症可持续2分钟,随后伴有认知不能(对物体不能正确命名)和计数障碍。反之,药物作用于非语言优势半球,只能引起几秒钟的言语障碍,且不伴有命名和计数障碍。

双耳分听实验:Kimura(1973)通过双耳分听实验,发现了语言听觉功能的两半球不对称性。通过立体声耳机将成对的声音刺激(但内容不同)送至双耳,左耳的信息主要到达右半球,右耳的信息主要到达左半球。请被试说出听到的声音内容。结果发现:语言性刺激的听觉能力以左半球(右耳)为优势的人居多;音乐性刺激的分辨能力以右半球(左耳)为优势者居多。

速示实验:采用速示实验考察人的语言视觉功能两半球不对称性,因为左侧视野的物体投射到右半球,右侧视野的物体投射到左半球。对大多数人来说,文字材料以左半球(右半视野)为优势,对于非文字材料的图形等则以右半球(左半视

野)为优势。

六、睡眠与觉醒的脑机制

1、睡眠的两种类型

一是非快速眼动期,特点是脑电波呈睡眠表现,肌肉活动较清醒时减弱, 一是非快速眼动期,特点是脑电波呈睡眠表现,肌肉活动较清醒时减弱,不伴剧烈的眼球运动.又可分为四个阶段: 期非快动眼睡眠.其中Ⅲ眼球运动.又可分为四个阶段: Ⅰ,Ⅱ,Ⅲ,Ⅳ期非快动眼睡眠.其中Ⅲ,Ⅳ阶段又合称为慢波睡眠,因为睡眠程度很深,所以又叫深睡眠,是十分有意义的睡眠阶段. 称为慢波睡眠,因为睡眠程度很深,所以又叫深睡眠,是十分有意义的睡眠阶段. 睡眠期,虽然它仍属于睡眠阶段, 二是较为特殊的快动眼睡眠即REM 睡眠期,虽然它仍属于睡眠阶段,但与非快动眼睡的差别不亚于睡眠与醒觉的差别

2、慢波睡眠的功能

慢波睡眠在前半夜睡眠较多,主要是因为人在一天的用脑中,分解代谢大于组成代谢,对脑力的消耗很大,这时生理时钟自然会诱使我们睡觉,让脑部温度降下,进入维护阶段以补充大脑能量。睡眠质量取决于慢波睡眠的时间,尤其的深睡期时间的长短。所以说慢波睡眠有利于促进生长和恢复体力。

3、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中的作用

脑干上部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对维持觉醒状态起重要作用,脑桥下部的网状结构对睡眠有重要作用,脑干上部与下部的网状结构相互作用维持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期。

孤立脑动物陷入永久睡眠状态,孤立头动物觉醒-睡眠周期正常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朝向反射:当新异刺激出现时,机体现行活动突然中止,将感受器(眼、耳)朝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感知这一刺激,探究其性质对机体的意义的一种反射活动。 2.感受野:指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该区域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中与该区域有联系的各级神经元的活动。 3.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连接的特化结构 4.受体:细胞膜上能与神经递质特异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5.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觉功能正常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 6.神经胶质细胞:遍布于神经元胞体与突起之间,构成神经元生长、分化、修复和功能活动的微环境。具支持、营养、保护和绝缘等功能。广泛地分布于胞体和神经纤维之间。神经胶质细胞终生保持分裂能。 7.顺行性遗忘:凡不能在储存新近获得的信息 8.逆行性遗忘症:正常脑功能发生障碍之前一段时间内记忆内容丧失 9.全或无定律:“全或无”定律: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 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 10.神经递质: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简称递质 11.长时程增强:指对神经元的短暂高频刺激所引起的某些突触反应增强现象。 12.长时程抑制:指当轴突兴奋的速度较慢时,他们的突触反应强度下降的现象。 13.动作电位: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它使Na+比K+和Cl-更容易通过。Na+进入细胞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这一电位变化过程叫动作电位。 14.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外正内负)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一、研究对象: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特别是神经机制的学科。 二、学科性质:是心理学和生物学的交叉学科 三、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的异同同:二者同是探讨心脑关系。 异:研究方向上、实验对象上、实验方法和记录上四、研究意义:揭示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预防生理、心理疾病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促进人类的幸福 第二节 一生理心理学研究的途径1、临床病例的研究2实验室研究 (1)动物实验和问题(2)动物实验的方法范式 实验室的研究

生理心理学论文详解

大学生抑郁症状况及相关理论的分析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对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有学者指出,抑郁是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1】。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因情感,就业,学习压力增大,大学生抑郁问题也越来越多,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开展大学生抑郁状况研究和相关理论的分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分析研究大学生抑郁症状况离不开对抑郁症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因此本文浅显地分析大学生抑郁状况及有关的相关理论来探讨其产生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相关理论产生影响因素 University students depression status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Theories Abstract: Depression is a more common negative emotional state, for individual learning, work, life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A long period of depression, and even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Some scholars have pointed out that depression affects human health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major risk factors [1]. Along with social progress,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due to emotional, employment, study pressure, depression, problems are more and more students, but also by the community's attention. Therefore, students carry out research and related depression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has an important role.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status without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depression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Students plain depression and related theorie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factor.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depression relevant theories Impact factors 一引言 大学生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处于特定环境的大学生由于生理的、社会的、心理的变化、学业适应、人际关系、恋爱、自我意识等问题的出现和近年来学校的扩招收费的增加,就业压力的加剧,导致其抑郁症明显增多。我国心理学、医学及教育界不少学者对大学生抑郁状况已经开展了许多的研究工作。杜召云、王克勤对1579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轻度抑郁流行率为42.1%,重度抑郁流行率为2.1%。【2】李彤最新一篇关于大学生抑郁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抑郁发生率为38.5%,其中男生抑郁者所占比例为34.45%,女生所占比例为42.03%。【3】而北京市卫生局最新行病学调查显示,该市1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30万人正在罹患抑郁症,其中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不少于10万人。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抑郁状况的检出率较高,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探讨大学生的抑郁状况和发生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心理学工作者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本文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

1、静息膜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由于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同,存在着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就称为…… 或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带电离子因膜内外的浓度差造成了膜内外大约负70-90毫伏的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极化现象)。 2、神经冲动的传导:全或无定律、级量反应 All-or-none law: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即“无”反应;而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即“全”反应。 (该定律只适用于单根神经纤维中,只说明兴奋的传导过程,而不是产生过程) 级量反应:在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中,首先引起一个局部反应,而局部反应的大小与刺激的大小有关,只有当总和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累加超过了阈值,就会产生一个脉冲。 3、突触类型:轴-轴、轴-胞体、轴-树 4、突触传递的特点: (1)单项传递:前膜——〉后膜 (2)突触延搁:从感应器接收到刺激到效应器开始出现反射活动所经历的时间。 (3)易化作用:部分去极化后对下一次冲动更容易引起反应。 (4)抑制:前膜释放的递质并不能使后膜产生兴奋,反而是抑制。 (5)总和:微弱刺激反复作用,使后一神经元阈下兴奋产生叠加,足以使其产生神经冲动。 (6)疲劳:当递质的消耗比释放更快的时候,突出产生疲劳。 (7)药物的作用:特异性的阻断或促进突触传递。 5、EPSP:若突触前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传递物质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接受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去极化的反应,使更容易达到阈值而产生动作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IPSP:若突触前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传递物质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接受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过极化的反应,使更难达到阈值而产生动作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6、神经递质: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中介的化学物质,统称神经递质。

生理心理学原理

1.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2.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1.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2.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 3.《心理实质》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上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神经系统可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上有三条显著的沟裂,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区,称为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大脑四个语言中枢:1视觉性语言中枢2听觉性3书写性4运动性。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条件反射的原理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反射活动。神经元即神经细胞,他是组成整个神经系统的最大基本单位。由突体和突起组成。 4.、《注意》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其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三种基本功能是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与注意的稳定生相反的品质是分心。

5、《感觉》一般地可以把感觉分成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外部感觉有视觉、听、嗅和味觉。内部感觉有肤觉、内脏觉、平衡觉和运动觉。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特征:1.整体性。2.选择性。 ④知觉的理解性⑤知觉的恒常性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歪曲的知觉(对于物的的) 1.视错觉2.形重错觉3.运动错觉4.时间错觉5.方位错觉(对于人的)1首因效应2近因3光环4刻板(效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特征:1.整体性。2.选择性。④知觉的理解性⑤知觉的恒常性 6.、《记忆》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四种: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记忆可分为三大系统: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根据有无预定的目的、任务,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知识巩固的方式:(一)实际策略——科学识记1.目的明确2.积极思考3.感官并用.4.动手操作5.内容适量.6过度学习二:(保持策略——科学复习1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结合2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3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结合4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5科学用脑劳逸结合)

生理心理学复习题

生理心理学复习题

生理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导论 1.生理心理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行为的生理过程,特别是脑的机制。2.上述中生理过程具体指什么? 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或身体其他部分对行为的控制,以及行为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3.生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什么? 自然选择,行为选择优势,环境的强化学习 4.人脑的脑发育与行为的规律? 从发育的一般顺序而言,感知觉先于运动,运动先于语言,语言先于其他的复杂认知功能。 就一般规律而言,动物的演化等级越高,神经系统就越发达,脑的成熟期也越长。 5.脑功能的整体论与定位论? 整体论认为脑是以一个整体来活动的,如果某些部位由于疾病或外伤而丧失功能,则别的部位将对其功能进行代偿;定位论认为不同的功能按特殊的脑区控制。 第二章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 1.动物行为有哪两种可观察的表现形式? 一是本能动作模式的变化,二是习得行为的变化。

交感神经的活动主要维持人体安静时的生理需要(机体存储能量)。 7.神经元的联系方式?(此题答案为百度) 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复杂多样,主要有辐射式(一个神经元通过轴突末梢的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聚合式(多个突触神经元的轴突共同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链锁式和环式(通过中间神经元将辐射式和聚合式结合成许多复杂的链锁式和环状式联系)。 8.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和类型包括? 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为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9.大脑皮层分区及其功能? 哺乳类动物大脑皮层按沟回划分为额叶、颞叶、枕叶、顶叶等四个区域。 枕叶是视觉语言主要加工区。颞叶是听觉的主要中枢,参与许多重要感觉信息的加工,如味觉、嗅觉等,还与面部表情、情绪活动或情绪相关的记忆有关。额叶涉及诸多复杂认知功能,控制躯体运动。顶叶加工皮肤或躯体的所有感觉。 10.边缘系统的结构及其重要功能? 边缘系统是大脑演化最早发展起来的一些皮质结构,尤其指位于大脑皮层内侧以及周围的一些较古老的皮质和核团,主要包括海马、杏仁核、边缘叶、岛叶、隔区、乳头体、中脑被盖以及下丘脑等结构。功能低等动物获得应对环境变化的最高中枢,控制摄食、搏斗和繁

生理心理学复习大纲详解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1. 生理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向)是什么? 答: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 生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都有哪些?用于人群的研究都有哪些? 答:①脑立体定位技术:找到要损毁或研究的脑内部位。用于:脑内刺激,脑内核团给药,脑内电信号记录,脑内物质(神经递质)的测定等。 ②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 伤等。 ③刺激法:电刺激法(如恒流刺激),化学刺激法(神经递质的激动剂或拮抗剂)。 ④电记录法:自发电活动(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和诱发电位;胞内电位,胞外电位。 ⑤生物化学分析方法:神经递质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荧光检测, 紫外检测),推-挽灌流,脑内微透析术;mRNA的检测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等。分子遗传学技术:行为遗传学,反向遗传学,用相关基因敲除的动物研究整体动物的行为。基因芯片(不同行为的动物某个脑区基因表达的差异)。 ⑥行为学的方法:(1)基本行为:摄食,饮水行为(进食,饮水的时间和数量,内分 泌变化等);防御行为的行为模式:常常采用跳跃行为,跳跃次数和高度;性行为:如爬背行为,雌性动物的脊柱前凸等;睡眠行为:睡眠时间长短和眼动情况以及生化物质变化情况。(2)经典条件反射。(3)操作式条件反射。(4)特殊行为。 ⑦形态学的方法:荧光显微镜,行为异常伴随的脑部结构形态的异常,树突棘的稠密。 ⑧脑成像技术:CT, PET, fMRI。 其中,刺激法、电记录法、行为学方法和脑成像技术可以用于对人群的研究。 3. 大脑分为哪些部分?大脑皮层分为哪些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①大脑分为六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②大脑皮层又可以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③颞叶:听觉功能,和记忆有关。枕叶:视觉功能。顶叶:躯体感觉功能。额叶:躯 体的运动功能。前额叶皮层和颞叶、顶叶、枕叶皮层之间的联络区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4. 边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答:①边缘系统: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 ②功能: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控功能。情感、情绪的调节中枢。 5. 上行网状激活(激动)系统的功能? 答:上行网状激动系统:包括向脑干网状结构的感觉传入,自脑干网状结构向间脑的上行投射,以及从间脑向大脑皮质的广泛投射。上行网状激动系统携带的上行冲动是“非特异

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生理心理学的概念 生理心理学是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生理过程,主要解释人类自身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的科学。 研究方法 1.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扩布性抑制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 伤 2.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 3.电记录法 4.生物化学分析法 5.分子遗传学技术 6.脑成像技术:CT技术PET技术 研究对象:人和高等动物基本行为的胜利基础或神经机制,如随意运动摄食与饮水性行为睡眠与觉醒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1.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用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 3.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时间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了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4.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 进行寻根究底的 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的关系 相同之处:研究对象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范围都比心理生理学广泛 2.生理心理学用动物做实验,心理生理学则大多数以人为被试 3.生理心理学可以采用多种仪器和方法来记录数据,而心理生理学则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记录数据。 第二章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路执行网络 上行多巴胺(上行DA系统)的功能: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从而在认知或运动的传出激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行5-HT系统的功能:有助于行为抑制即降低无关信息引起的活动 丘脑闸门的控制理论:该理论认为,丘脑抑制性网状神经核既接受丘脑-额叶系统的特异兴奋作用,有接受中脑网状结构泛化性的抑制影响,从而对各种感觉冲动进行筛选。只有能通过站们的神经冲动才能传到到大脑皮层,没有通过闸门的神经冲动则不能到达大脑皮层。额叶在执行网络中的作用:额叶的一些区域包括扣带回参与注意的执行,人类的前额叶损伤,导致多种多样的注意障碍。一是前额叶病人注意的调控能力低下,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特别暗示的事情上,过分敏感新异刺激和环境干扰。二是前额叶病人往往不能根据暗示信号调整自己的行为,注意力很难在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行为操作之间进行转移。顶叶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是注意相关的主要部位,参与注意过程 中脑上丘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视觉定向的作用。顶叶皮层存在“注意神经元”,并且对注意转移也非常敏感。 丘脑枕核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损伤后在隐蔽定向上表现出困难,对视觉形状的选择性具有重要作用。

生理心理学1详解

第一章绪论 ●心理生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1、脑立体定位技术 2、脑损伤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 简单易行、效果明显,但无法恢复,可能引起组织病变,影响结果 可逆损伤(扩步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暂时性的机能切除,不易发生继发性的周围组织病变,常用来研究皮层机能 3、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 4、电记录法 5、生物化学分析法 6、分子遗传学技术 7、脑成像技术:PET技术、CT技术 第二章注意的神经过程 ●注意的主要功能 使有机体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并维持下去,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的顺利进行起着保障作用。 第一节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注意是通过一些脑区的神经网络活动来实现的。 ●既不是某一脑区的特性,也不是全部脑区的功能。 ●不同脑区在注意过程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 一、警觉网络 (一)警觉和注意的关系 ●实验结果:警觉的提高可以改善对注意目标的觉察速度。 (二)注意(警觉状态)主要靠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持续作用来调节 ●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为单胺能和胆碱能细胞存在的部位。 ●投射到不同部位。 1.上行去甲肾上腺素(NA)系统的功能 ●DNAB损伤鼠模型 在脑内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到蓝斑皮层通路(DNAB ),导致DA严重耗竭,使其含量少于对照组的10%。然后进行习得条件辨别任务:刺激为a,反应为b;刺激为X,反应为Y; --DNAB损伤鼠在完成习得条件辨别任务中有缺陷;同时,鼠的巴浦洛夫条件抑制也受影响。 --表明:蓝斑-皮层投射系统的正常功能是保持在高度唤醒水平下注意的选择。 2.上行多巴胺(DA)系统 ●中脑-边缘DA系统能够将动机转化为动作。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激活行为反应,以便获得强化物。如精神运动兴奋药物苯丙胺的强化效应,部分通过该系统发挥作用。 ●中脑—纹状体DA系统具有唤醒作用。 3.上行5-HT系统的功能 ●在某些情况下,对5-HT的操作,影响到与行为抑制相关的过程,尤其是在厌恶背景中。 ●如中枢5,7-双羟色胺耗竭,可明显提高鼠的惩罚反映率。 4.上行胆碱能系统的功能 ●上行胆碱能系统作用机制—胆碱能投射通过提高新异刺激的作用,帮助了刺激在皮层的加工。 小结: ●蓝斑-皮层NA系统可维持紧张或唤醒状态下辨别能力的保护功能,参与了选择性注意的加工。 ●中脑-边缘DA系统和中脑-纹状体DA系统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在认知或运动传出中起作●皮层胆碱能系统促进刺激在皮层的加工,在注意和记忆信息加工中处于基础地位。 ●5-HT能系统有助于行为抑制,与上述3系统功能对立。

生理心理学-(李新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 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正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因此,研究并揭示 心理现象产生过程中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它的高级部位——大脑的活动方式,是生理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3.研究生理心理学的意义:第一,生理心理学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在 解释心理的实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这门学科对心理科学的发展必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第二,人类的科学事业正在面临着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和智力的产生四大问题的挑战。这四大问题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困难的一个:智力是如何由物质产生的,正是心理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智力的产生,生理心理学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第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第四,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寻根究底的。第五,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4.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脑立体定位技术 ●脑损伤法 ●原理:大脑皮层机能定位说、大脑皮层机能等势说 ●具体方法:不可逆损伤: 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 ●可逆损伤: 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原理:任何心理和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的兴奋所引起,电刺激和化学刺激可以代替外部刺激。 ●电记录法:原理:神经系统的兴奋是以生物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生物化学分析法原理:机体活动受化学物质的影响(递质、受体),并且能改变体内化学物质的含量。 ●分子遗传学技术:原理:基因控制化学物质的合成。 ●脑成像技术:定义:通过成像技术记录脑活动的部位和功能变化。分为结构成像 和功能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波谱、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CT、PET。 第二章注意 注意的神经网络:警觉网络、定向网络、执行网络 网状结构上行系统:1)上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功能:蓝斑内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的活动能够提高动物的警觉水平——注意周围环境的能力增强。蓝斑—皮层NE耗竭能够导致注意功能的障碍。2)上行多巴胺系统的功能:中脑边缘DA系统激活行为反应,获得强化物。中脑纹状体DA竭耗会导致反应的正常加速效应被取消,在反应准备过程中的作用。3)上行胆碱能系统的功能:中枢胆碱能系统的功能是影响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乙酰胆碱拮抗剂能够降低代表皮层唤醒的脑电活动,而其激动剂能够提高皮层的脑电活动。上行胆碱能系统的作用机制:一种可能性是胆碱能投射通过提高新意刺激的作用,帮助了刺激在皮层水平的加工,另一可能是通过提高信号/噪声比的机制而起作用。4)上行5—HT系统的功能:5-HT

期末复习大纲—生理心理学

期末复习大纲—生理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心理生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1、脑立体定位技术 2、脑损伤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 简单易行、效果明显,但无法恢复,可能引起组织病变,影响结果 可逆损伤(扩步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暂时性的机能切除,不易发生继发性的周围组织病变,常用来研究皮层机能 3、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 4、电记录法 5、生物化学分析法 6、分子遗传学技术 7、脑成像技术:PET技术、CT技术 第二章注意的神经过程 ●注意的主要功能 使有机体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并维持下去,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的顺利进行起着保障作用。 第一节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注意是通过一些脑区的神经网络活动来实现的。 ●既不是某一脑区的特性,也不是全部脑区的功能。 ●不同脑区在注意过程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 一、警觉网络 (一)警觉和注意的关系 ●实验结果:警觉的提高可以改善对注意目标的觉察速度。 (二)注意(警觉状态)主要靠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持续作用来调节 ●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为单胺能和胆碱能细胞存在的部位。 ●投射到不同部位。 1.上行去甲肾上腺素(NA)系统的功能

●DNAB损伤鼠模型 在脑内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到蓝斑皮层通路(DNAB ),导致DA严重耗竭,使其含量少于对照组的10%。然后进行习得条件辨别任务:刺激为a,反应为b;刺激为X,反应为Y; --DNAB损伤鼠在完成习得条件辨别任务中有缺陷;同时,鼠的巴浦洛夫条件抑制也受影响。 --表明:蓝斑-皮层投射系统的正常功能是保持在高度唤醒水平下注意的选择。 2.上行多巴胺(DA)系统 ●中脑-边缘DA系统能够将动机转化为动作。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激活行为反应,以便获得强化物。如精神运动兴奋药物苯丙胺的强化效应,部分通过该系统发挥作用。 ●中脑—纹状体DA系统具有唤醒作用。 3.上行5-HT系统的功能 ●在某些情况下,对5-HT的操作,影响到与行为抑制相关的过程,尤其是在厌恶背景中。 ●如中枢5,7-双羟色胺耗竭,可明显提高鼠的惩罚反映率。 4.上行胆碱能系统的功能 ●上行胆碱能系统作用机制—胆碱能投射通过提高新异刺激的作用,帮助了刺激在皮层的加工。 小结: ●蓝斑-皮层NA系统可维持紧张或唤醒状态下辨别能力的保护功能,参与了选择性注意的加工。 ●中脑-边缘DA系统和中脑-纹状体DA系统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在认知或运动传出中起作●皮层胆碱能系统促进刺激在皮层的加工,在注意和记忆信息加工中处于基础地位。 ●5-HT能系统有助于行为抑制,与上述3系统功能对立。 ●在许多情况下,这些系统同时活动,只是程度不同。 二、定向网络 主要组成部分是:顶叶、中脑的上丘和丘脑。 1.顶叶 ●对侧疏忽综合征。 (1)对侧疏忽综合征主要表现:病人不能对出现在脑损伤对侧空间的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 (2)对侧疏忽综合征原因:对损伤的大脑半球同测线索的过度注意; 注意损伤大脑半球对侧的目标出现了困难。 (3)对侧疏忽综合征特别与右半球顶叶损伤有关。 此外,研究发现,右侧顶叶同时主管对身体左右两侧及其对外部空间事物的注意力,而左侧顶叶只管对身体右边的注意。 (4)顶叶皮层存在“注意神经元” 注意力集中时,顶叶某些神经元放电会增加且持续。顶叶皮层对注意转移也非常敏感。 2.中脑上丘

生理心理学复习材料

第三章:神经系统结构 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系统。 2.中枢神经:(1)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 (2)中枢神经系统受骨骼和被膜保护,被膜分为三层,由外到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蛛网膜的脉管系统中含有一种液体,叫做脑脊液,他只存 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 3.脊髓的两个膨大:颈膨大和腰骶膨大的形成原因是因为内部的细脑和纤维数目增多所致与 四肢的出现有关。 4.脊髓的功能:(1)传导功能:脊髓白质的传导束就是完成这种功能的重要结构 感觉→脊髓→脑→脊髓→躯干四肢运动、大部分内脏运动(2)反射功能:①躯体反射:骨骼肌的反射活动 ②内脏反射:躯体—内脏反射、内脏—内脏反射、内脏—躯体反射 5.小脑功能受损的症状:运动的共济失调、肌张力减低、姿势及步态异常 6.脑干分为:中脑,脑桥,延髓三个部分 第四章:精神药理学 7.药物效应:是指药物导致的机体生理过程和行为的改变 8.药物代谢功力学:药物被吸引,进入组织,代谢并排泄的过程 9.给药途径起效最快的途径是静脉注射 10.量效曲线:药物效应强度与计量大小之间的关系曲线 11.药物安全范围(衡定标准):(1)治疗指数:TD是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2)TI=LD50/ED50,此数值越大,表示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或致死剂量)间的距离越大,越安全(LD50:半数致死量;ED50半 数有效量) 第五章:研究方法与策略 12.实验室毁损法:将实验动物脑组织的部分移除或损毁,可以推测动物丧失的功能可能是 损毁脑区的功能,又称为脑损毁研究。 13.试验毁损法基本原理和目标:基本原理:脑的特定部位执行特定功能,特点:脑区损伤 后不能执行特定工作。目标:发现不同脑区对应的功能明确这功能 是如何组合起来完成特定的行为。 14.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PET优缺点:优点:时间差优于PET;定位活动脑区更精 确;辨析度更高。缺点:设备及测量技术仍有待标准化;检测环境较封闭; 不能有金属。 第六章:视觉 15.感觉:数据消减系统\感觉系统的绝对阈值 最小可觉差:是一种比例而不是常量 韦伯法则:1/53 16.外侧膝状体(每层接受单眼的视觉信息):(6层)1、大细胞层(对侧)2、大细胞层(同 侧)3、小细胞层(同侧)4、小细胞层(对侧)5、小细胞层(同侧)6、 小细胞层(对侧) 17.色觉由三种视锥细胞负责:蓝视锥细胞(短波),绿视锥细胞(中波),红视锥细胞(长 波) 18.视差:物体在双眼视网膜上成像的位置略有不同的事实,为立体视觉提供了基础 20.纹状皮层以模块化的形式组织 21.失认症:患者未盲由于视觉联合皮层而导致视知觉缺陷的一种障碍

生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生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行为的生物学解释:生理学解释、个体发育解释、演化解释、功能解释 生理学解释:把行为与脑和其他器官的活动联系起来 e.g.激素影响脑活动的化学反应脑活动控制肌肉收缩 个体发育解释:描述一种结构或行为是怎样发展的,包括基因、营养、经验以及三者间相互作用的影响e.g.抑制冲动的能力从婴儿期开始发展直到青少年期,反映出大脑额叶的逐渐成熟 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演化解释:重建一个结构或行为的演化历史 e.g.人类起鸡皮疙瘩是从远古祖先那里演化而来的 功能解释:描述了为什么一个结构或一种行为是这样演变的是这样演变的 e.g.一个恐惧的动物会看起来更大;更具恐吓性带尾鹰在秃鹫群中飞翔,保持姿势与秃鹫一样,便于捕食 例子:鸟鸣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生理学解释:与鸣叫关联的大脑区域在睾酮的影响下发育,因此,繁殖期雄性鸟的这个区域比雌鸟或未成熟鸟大,由此雄鸟鸣唱个体发育的解释 个体发育的解释:在很多物种中,年幼雄鸟需要听成年雄鸟的叫声来完成学习。鸣唱的发展需要一组特定的基因。鸣唱的发展有关键期 演化的解释:某些种类的鸟有相似的叫声。滨鹬和阔嘴鹬使用特定的频率呼叫,说明其来自相同的祖先功能的解释:大多数鸟类中,只有雄鸟鸣唱;雄鸟只在繁殖期鸣唱,且只在自己的领地上鸣唱。鸣唱是为了吸引异性,捍卫领地 伴性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基因 限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在两性上都有,依赖于性激素的激活,只在某一性别中起作用 行为的演化 演化:在一群人中,一代与一代之间,各种基因在频次上所发生的变化 关于演化的常见误解 行为或结构的使用或废弃会导致某种特征在演化上增加或减少 —拉马克演化:用进废退学说 —肌肉力量遗传;小脚趾遗传 人类停止演化了 —具有比平均数数量多子女的人的基因会在人口中扩散

生理心理学复习题

生理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导论 1.生理心理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行为的生理过程,特别是脑的机制。 2.上述中生理过程具体指什么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或身体其他部分对行为的控制,以及行为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3.生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什么自然选择,行为选择优势,环境的强化学习 4.人脑的脑发育与行为的规律从发育的一般顺序而言,感知觉先于运动,运动先于语言,语言先于其他的复杂认知功能。 就一般规律而言,动物的演化等级越高,神经系统就越发达,脑的成熟期也越长。 5.脑功能的整体论与定位论整体论认为脑是以一个整体来活动的,如果某些部位由于疾病或外伤而丧失功能,则别的部位将对其功能进行代偿;定位论认为不同的功能按特殊的脑区控制。 第二章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 1.动物行为有哪两种可观察的表现形式一是本能动作模式的变化,二是习得行为的变化。 2.动物实验必须遵守什么原则3R原则,即减少、替代、优化原则。 3.脑的研究方法包括一类是脑干预的研究方法,另一类是观察性的研究方法第三章心理与行为的神经基础 1.卡哈的神经元学说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每一个神经元必须通过接触来相互沟通。 2.神经元的形态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神经突构成,神经突由树突和轴突构成。 3.神经元的功能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支配效应器活动。 4.神经胶质在形态上与神经元细胞相比有何特点其功能是什么神经胶质比神经

元要小得多,但数量上几乎是神经元的10 倍;神经胶质与神经元相比,其突起不具备树突与轴突的功能,且终生具有分裂增殖的能力,但神经元不可再生。 其功能:为神经元提供营养和保护作用;代谢物的清除和免疫保护;对神经元的功能支持作用;对神经系统结构的支撑作用。 5.内脏神经又称什么神经又称自主神经或者植物神经。 6.简述植物神经的分类与功能。 植物神经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交感神经,一类是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的活动主要保证人体紧张状态时的生理需要(机体消耗能量);副交感神经的活动主要维持人体安静时的生理需要(机体存储能量)。 7.神经元的联系方式(此题答案为百度)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复杂多样,主要有辐射式(一个神经元通过轴突末梢的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 系)、聚合式(多个突触神经元的轴突共同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链锁式和环式(通过中间神经元将辐射式和聚合式结合成许多复杂的链锁式和环状式联系)。 8.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和类型包括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为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9.大脑皮层分区及其功能哺乳类动物大脑皮层按沟回划分为额叶、颞叶、枕叶、顶叶等四个区域。 枕叶是视觉语言主要加工区。颞叶是听觉的主要中枢,参与许多重要感觉信息的加工,如味觉、嗅觉等,还与面部表情、情绪活动或情绪相关的记忆有关。额叶涉及诸多复杂认知功能,控制躯体运动。顶叶加工皮肤或躯体的所有感觉。 10.边缘系统的结构及其重要功能边缘系统是大脑演化最早发展起来的一些皮质结构,尤其指位于大脑皮层内侧以及周围的一些较古老的皮质和核团,主要包括海马、杏仁核、边缘叶、岛叶、隔区、乳头体、中脑被盖以及下丘脑等结构。 功能低等动物获得应对环境变化的最高中枢,控制摄食、搏斗和繁 衍等与生存有关的一系列本能行为。 11.试述丘脑和下丘脑各自的功能丘脑是全身感觉信息传入大脑皮层的最后一个中继站,也是皮层下感觉信息初步加工整合的中枢。

生理心理学完整

一、名解 1感受野: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2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且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是柱状分布,只对某一视觉特征发生反应。 3超柱:在大脑视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综合反应的基本单位叫超柱。 4视感受单位:一个神经节细胞及与其相互联系的全部其他视网膜细胞,所构成的视觉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5:(正电子发射层描述)是一种对人脑代谢无损伤性连续测定方法,能够动态活体研究人脑功能与其区域性糖代谢率之间的关系。 6:指无创性脑代谢成像技术之一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用于测定血氧水平信号在认知活动中不同脑区的变化。 7朝向反应:指由新异强烈刺激引起的机体现行活动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的一种反对活动。8习惯化:强化S重复—前膜离子内流减少—递质释放减少—后电位减少,无生物学意义。 9敏感化:强刺激重复—前膜离子内流增加—递质释放增加—后电位增加,有生物学意义。 10次发行饮水:是一种预见性的生理心理反应,由于生活习惯和预料将会渴,而导致的饮水行为。在吃饭中喝汤和饭后饮水,以及不论是否口渴每日定时喝茶都是。 11:(大脑平均诱发电位)一组能够反应心理活动中脑功能瞬间变化的脑电波。根据潜伏时可分为早成分,中成分,晚成分。12大脑半球功能一侧化:对正常被试和割裂脑病人的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在认知活动中的功能是不对称的。左侧大脑半球的言语功能和抽象思维功能优于右侧半球。右侧半球的空间概括能力的形象思维功能和情感信息处理优于左半球。 二、填空 1、生理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与脑机能定位论相对应的学说称为(脑等势学说)。 3、人的心理反应不仅制约于(外界刺激),也制约于脑干非特异

生理心理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机能主义:指理解生物现象(一种行为或一种生理结构)的最佳 方式是试图去了解其对机体有用的功能的原则。 2.选择性优势:能使有机体产生的后代多于其物种后代平均数的特 征。 3.幼态持续:缓慢的成熟过程,需要花费更长的生长时间,这是大 的大脑得以发育的重要因素。 4.精神药理学:研究药物对神经系统和行为的效应。 5.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分布、代谢以及排出的这 个过程。 6.实验性切除(实验毁损法):移除或破坏实验室动物的某部分大脑, 假设该区域以前控制的功能将无法履行。 7.磁共振成像:一种可以对身体内部进行精确成像的技术,包括无 线电波和强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8.功能MRI:一种设备,可以用来揭示活体大脑内放射性示踪剂的位 置。 9.感受野:视野中,出现在该处的视觉刺激将导致特异性神经元发 放率的改变。 10.细胞色素氧化酶(CO)斑块:初级视皮层模块的中央区域,会被细胞色素氧化酶着色,包含了波长敏感性神经元,属于小细胞系统。 11.中缝大核:含有五羟色胺分泌性神经元的中缝神经核团,发出投射到脊髓背侧灰质,并参与了阿片类导致的镇痛过程。

12.孤束核:延脑神经核,接收来自内脏器官和味觉系统的信息。 13.快速眼动睡眠:在睡眠过程中去同步化的EEG脑电活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产生梦、快速眼动和肌肉麻痹,所以也被称为异相睡眠。14.发作性嗜睡症:一种睡眠障碍,其特征是一段时间的不可抗拒的睡眠、猝倒发作、睡眠麻痹以及瞌睡幻觉。 15.(激素的)组织效应(组织化作用):激素对组织分化和发育的影响。 16.(激素的)激活效应(激活作用):激素在发育成熟的机体中所产生的效应,可能取决于机体先前的激素组织效应。 17.条件性情绪反射(反应):当中性刺激后跟随着一个厌恶性刺激时,会发生经典性条件反射,通常包括自主性、行为的和内分泌成分,如心率的改变、惊呆、分泌应激相关激素。 18.韦达测验:一种在实施脑外科手术之前常要做的测验,麻醉患者的一侧大脑半球,考察另一侧大脑半球的功能。 19.神经性厌食症:最常折磨年轻女性的一种障碍,她们过度关注体重增加,导致过分节食以及经常性的强迫运动,可导致极度饥饿。20.神经性贪食症:过度饥饿和过多进食两者循环反复,随后常发生强迫性的呕吐或腹泻,有时也见于神经性厌食症患者。 21.Hebb(海伯)法则:Donald Hebb提出的假说:学习的细胞基础与突出强化有关,即当突触后神经元发放时,突触的反复活跃。22.伏核(腹膈核):近基底前脑隔膜的一个神经核团,接收来自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分泌神经元的终扣,被认为参与了强化和注意。

生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1、内环境:人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他们直接接触的是细胞外液。因此细胞外液成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 2、稳态:内环境各项物理和化学因素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如一定的体温,酸碱度、血糖水平,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3、体液调节:机体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后者经各种提液途径到达全身组织细胞或某种图书的组织细胞,改变细胞的活动,从而实现其调节功能。 4、自身调节: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的环境变化发生相应的反应,使其功能得到相应的调解。由于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决定的,并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活体也因素的作用。 5、实验性切除:通过对动物的脑部分的损毁,观察动物随后的行为。 6、脑电图:一般是在大脑皮层没有接受明显的刺激输入条件下记录到的脑电活动,故又成为自发脑电图。 7、计算机轴断层技术:将X光照相和计算机处理方法结合起来观察脑的组织病变技术。 8、诱发电位:当某种特定的刺激作用在人体感觉系统的某一部位时,会在脑区引起电位变化,这是记录的脑电变化被称为诱发电位。 9、联合区:除了视区、听区、语言区介绍的大脑皮层上的特定功能分区外,其他部分的皮层被称为联合区。 10、胼胝体:是神经系统中最大的连合纤维,它将半球内相应的新皮层区连接起来,负责两个半球之间的信息传递。 11、边缘系统:边缘叶与附近的一些皮层及皮层下的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神经系统,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机能系统。12、外周神经:与脑和脊髓相连的神经,分布于全身,将脑和脊髓与全身器官联系起来。 13、脑神经:与脑部相连的12对神经,主要分布于头面部。 14、脊神经:与脊髓相连的31对神经,包括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 15、神经核:脊髓灰质内有各种不同大小,形态和功能的神经细胞,其中大多数神经细胞的包体常聚集成群和成层。 16、神经元: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内约含有1011个神经细胞,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17、静息膜电位:由于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同,就存在着电位差,这种电位差称之为静息膜电位 18、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可扩散性的电位变化。 19、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联接,通过它的传递作用实现细胞间的通讯。20、神经传递: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合成并于轴突终扣处释放,经突触间隙特异性的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使信息得以传递。 21、反射:机体对某一刺激的无意识的应答22、反射弧:由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效应器五个组成部分。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23树突:胞体伸出许多纤维,它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并把刺激传入胞体。 24轴突:由胞体发生的单根突起,呈细索状,末端常有分支,称轴突末梢,轴突将冲动从胞体传向轴突末梢。 25化学性突出:是以化学物质作为通信的媒介而传递信息。 26单线式联系: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仅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