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式储蓄率波动趋势的实证研究——一个基于中国宏观经济基本假设的结构模型

中国式储蓄率波动趋势的实证研究——一个基于中国宏观经济基本假设的结构模型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11期

中国式储蓄率波动趋势的实证研究

——一个基于中国宏观经济基本假设的结构模型

陈璋,李学林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储蓄率居高不下,并存在进一步上升趋势。此现象是由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引进技术进步机制、劳动力过剩和强政府控制力等特定的中国宏观经济基本假设条件所导致的。

[关键词]储蓄率;中国宏观经济基本假设;实证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F81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6X(2008)11—0018一07

中国经济近30年来持续高速增长,并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独特特征,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中一个突出的宏观经济特征是,储蓄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并存在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对此现象如何从经济学角度给予清晰的解释,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作出了分析。笔者认为,大部分研究依据的基本理论前提不符合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事实、特征或假设。本文将在提出中国宏观经济基本假设条件的基础上,构建数学模型,刻画储蓄率的变动趋势,以阐明中国储蓄率变动的内在机制。

一、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中国储蓄率的研究相当丰富,其中大部分文献对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进行了解释。克拉伊(Kraay)的研究认为,中国国民的高储蓄率一部分可以由高增长来解释,另一部分则可以由人口因素的变化来解释oE13哈博(Harbaugh)逐一分析了可能导致中国高储蓄现象的诸多因素,包括文化因素、流动性约束、转型因素、人口因素、资本短缺国家的高储蓄回报等。rz]莫迪利亚尼等人(ModiglianiandCao)把中国的家庭高储蓄归因于经济增长和人口格局的变化。[3]奎吉斯(Kuijs)通过对中国储蓄和投资部门分布情况的分析,发现家庭高储蓄只能解释中国储蓄率与其他国家储蓄率差异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差异应该通过中国的政府高储蓄和企业高储蓄来解释。C4]

国内相关的研究文献也很多。袁志刚和宋铮证明,人口老龄化一般会激励居民增加储蓄,因此,未来的人口老龄化很可能是造成目前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倾向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51万广华等人根据1961--1998年数据发现,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强化了二者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8一07—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6&ZDOIO);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研究项目;国家发改委“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论问题研究”项目[作者简介]陈璋(1957一),男,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学林(1974一),男,江苏沛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修改建议,笔者已作了相应的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8

从而导致了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增长率的同时下降oEs]王德文等人的实证研究也说明,我国人口转变对目前的储蓄率有着显著性的正向影响,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转变对储蓄的贡献率将不断减弱oETJ李杨、殷剑峰和陈洪波利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高储蓄率进行了研究,认为人口红利、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改革是其原因oE83

上述文献大部分依据的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给出我国高储蓄现象的解释。这些研究在~定程度上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我国高储蓄率现象,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即没有注意到有关假设前提是不是符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林毅夫指出,现有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暗含前提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有必要为发展中国家构建一套新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oE9.3笔者也认为,中国经济学创新的主要方向是首先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假设条件。

二、中国宏观经济基本假设下储蓄率

变动趋势的理论探讨

(一)中国宏观经济基本假设的提出

笔者认为,影响中国近30年高速增长的宏观经济基本假设条件,可以作为分析我国高储蓄率的基础。这些基本假设条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约束条件,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特征。

1.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假设。近代以来,在我国生产力演变过程中,始终强烈地受到发达国家相对发达生产力所形成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和示范。在外部环境强烈的冲击下,我国生产力总体结构各部分间的水平明显具有质的差别,生产力演变的常态是多元结构状态。长期以来,农业始终是我国生产力结构中受到先进生产力影响较小的部分,处于我国的低端生产力部门。相反,包括工业和服务业的非农产业在经营模式、产品形式、生产技术方面不断受到先进生产力的影响,通过不断向高端“强制进化”的过程,成为我国的高端生产力部门。[10]2.引进科学技术机制假设。在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我国生产力结构演变受到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影响和示范,其生产力的技术进步方式只能是一种主要靠引进或简单模仿发达国家成熟技术的“引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11期

进科学技术进步方式”。

在“引进科学技术进步方式”下,高端生产力部门可以通过集中投资促成技术迅速进步,产能急剧增加,进而形成高端部门高速增长。这就导致在一定环境、政策和市场条件下,我国不同时期的相对高端生产力部门,常常出现大量争投资、争项目,形成过度和重复投资,产生了林毅夫所说的投资潮涌现象0[.93同时,由于低端生产力部门无法吸引投资,难以通过引进技术实现快速的技术进步,其增长乏力,进而扩大了与高端生产力部门增长的差距,使得我国生产力不平衡现象进一步加剧,生产力结构不平衡演变下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

3.过剩劳动力假设。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具有充足的劳动力,同时,劳动力还是相对高素质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文盲率已降至6.72%,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且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群体,这一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必然产生重要的作用。

4.强政府控制力假设。中国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中央集权国家传统和改革前近30年计划经济体制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历史遗产是较强的政府干预经济能力,这种强政府控制力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因素。

政府控制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通过制度和政策安排解决我国过剩劳动力的生存问题。当前户籍制度使得我国大部分过剩劳动力保留在农业部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所构筑的农村制度安排,使得这些劳动力获得一份农业部门的平均收入。这样,我国过剩劳动力就转化为隐形失业,避免了因大规模显性失业所导致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的发生,维持了社会稳定,为长期的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

对金融部门的强力监控也是政府控制力的重要表现。我国金融体系中直接金融(资本市场)和间接金融(银行)都处于强有力的政府控制之下。在资本市场上,政府决定了哪些企业可以上市发行股票。而银行部门则是以国有银行为主体,银行利率没有充分市场化,处于政府的严格管制之下;银行贷款的规模和流向政府也可以通过信贷政策施以强

】9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11期

大的影响。

(二)中国宏观经济基本假设下储蓄率的变动及趋势的基本机理分析

在强政府控制力的条件下,我国过剩的劳动力被储存在农业部门,使之成为劳动力的蓄水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保证了每个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都能获得一个平均水平的收入,但剩余劳动力过多,再加上农业部门本身因为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很弱,该部门增长缓慢,所以,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收入长期处于相对很低的水平。

在引进技术进步方式下,我国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在农业部门增长缓慢的同时,非农业部门因为能够通过引进技术实现迅速的技术进步而获得高速增长。在非农部门增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农业部门补充新的劳动力。从理论上讲,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的情况下,非农业部门可以用相当于农业部门人均收入水平的劳动报酬雇用到任意所需数量的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压低了非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所以非农业部门劳动力的收入水平也相对较低。

在强政府控制力的条件下,我国利率水平长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甚至在出现通货膨胀时,还存在负利率的情况。这样有储蓄的居民只能获得很少的资本收入,其获得的资本收入占整个收入的比重较小。也就是说,对于我国大多数居民来说,其收入主要是劳动收入,并根据其劳动收入的多少决定消费的多少。

由于我国农业和非农业部门劳动力的收入大都处于较低水平,而且两部门的劳动力不会将其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总会储蓄一部分以备他用。因而由经济持续高增长所带来的收入增长只能由高收入阶层、企业、政府收入获得了更高的增长速度来解释。因此,从宏观角度看,整个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是比较小的,也就是说储蓄率是高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力获得的份额较小,资本获得的份额较大,也就是资本的收益较高。在资本收益较高的情况下,会进一步刺激大量新产出转化为资本,以求获得高的回报,这必然导致高储蓄率现象的发生。并且两部门增长速度差距越大,整个国民收入中用于投资的部分就20越大,用于消费的部分将越小,储蓄率也就越高。

三、模型设定

本文将在上面提出的4个基本假设条件下,构建储蓄率变动的数学模型。为简化模型,设定我国经济是封闭的,与外部世界没有劳动力、资金和产品的流动。由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假设,设定只存在农业部门(低端生产力)和非农业部门(高端生产力)两个经济部门。其中农业部门产出为y。,非农业部门产出为y2,两部门产品是同质的,既可以用于消费C也可以用做投资f。因此有总产出y=yl+Y2=C+f。根据引进技术进步机制,假设技术进步主要发生在非农业部门,该部门可以大量引进外部先进技术,技术进步率高。而农业部门引进外部技术较少,技术进步率低。假设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率为z。,非农业部门技术进步率为zz,有z。>z。。

假定两个部门的生产函数都是固定比例的列昂惕夫生产函数。由于我国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在当前的生产技术下,相对短缺的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不能完全用劳动来替代,因此,对生产函数进行这样的设定是合理的。农业部门生产所使用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L、资本K。和劳动力H。。生产函数为Y1=A矿-‘{L,K。,H。),其中A。是一个代表农业部门初始技术水平的常数。非农业部门的生产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资本K:和劳动力H2,其生产函数为Y2=A:力‘{K:,H2),其中A:是一个代表非农业部门初始技术水平的常数。

在固定比例生产函数中,其产出由稀缺的要素决定。根据剩余劳动力假定,我们知道对于两个部门的生产来说,劳动力要素不是其产出的决定因素。对于农业部门来说,因为农业收入是农业部门就业人员的基本收入来源,为了其基本收入,农业部门就业人员会保持对农业部门的基本投资。而土地数量是不能增加的,农业部门最稀缺的要素是土地。所以农业部门的产量由土地L决定,其生产函数可以简化为Y。=A。矿rL。

对于非农业部门,其所需要的劳动力可以从农业部门通过劳动力市场转移过来,因此不是稀缺的,相对稀缺的是资本。所以非农业部门的产量是

由使用的资本数量来决定的,其生产函数简化为y2一A2eXz‘Kz。

假定H为总劳动力数量,且没有增长,因此有H_--H。+H:。另外,假定两部门就业人员的消费都是其收入的函数,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常数b。还假定两个部门资本都不存在折旧,这一假设不是必需的,只是为了方便模型推导而已。

在上述假定下,我们从模型中推出以下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几个命题:

命题1:投资J:出现潮涌现象,并且投资涌向资本回报率高的非农业部门。

设r时刻农业部门的土地为L,资本为K。,

劳动力为H,“非农业部门资本为K:一劳动力为H:,。。在r时刻对于农业部门,每个劳动力的收入

是y-.。一吾专=令丢詈。根据前面假定,农业部门的人均消费为CI,。----by?,,=6吉生。

劳动力市场竞争的结果是非农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劳动报酬趋于一致,每个非农业部门劳动力的收入为y。,。=Y1,ri垒亭些。因此非农业部门的人均消费白.,"一--C1.。=byl,,。

两个部门产品中没有被消费掉的部分转化为投资。那么来自于两个部门的投资为:

J,=y1.,+Y1,,一C1.:一C2,。

=y1.,+Y2.。一ci.。l'-11.。一f2。H2,,

=y1.。--}-Yz,,--byl.,H1.,--byl,,H2.,

=y1。。-Jr-y2.。--byl.,(H1.,+H2,。)

一y1.,+Yz,,--byl.,H

y.

=Yl,,-+-Yz。,一6去生H

农业部门的产出由土地数量L决定,在实行较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农业部门所使用的土地数量不随时间变化。对应于一定的L,在固定比例的生产函数下,农业部门所需的资本为K。。在农业部门的资本数量超出K,时,增加投资,则投资的边际产品为零。非农业部门的产出由资本数量决定,其产出随着资本的增加而增加,资本的边际产品为正。所以理性的投资者会选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11期

择将所有投资都投向非农业部门,即有簧等=。,笋>o。投资涌向高端生产力部门,进而在政府J、2.‘

强控制力假设下,必然形成投资的潮涌现象。

命题2:在一定时期内,非农业部门增-E:持续快于农业部门,使得两部门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差距持续扩大,进而有利于提高整体经济增长速度。

由于农业部门产出由土地要素的数量来决定,所以在r时刻,农业部门的产出为y。,。=A。一7L,出、Il,如门曲描匕虫蜘”一dYl.。/出一A121eXi

1,r

农业部门的增长率为瓦一半2弓箭1

▲1.r11.rnCo2.271o

对于非农业部门来说,资本量决定了其产量。在r时刻非农业部门的产出为y:.。=A。矿z。K:一其增长率:‘瓦F2,r2一警一坐等高等坠

.r』Z.r

2c‘j、2,‘

确+惫。

对于整体经济来说,其增长率为:

Ly…Yhl,:r+y2.,轰

y。Y1.。+y2.。

=k瓦Y1,r+(1--/1y1,,)瓦Yz.

=kz。+(1--,lye.=)(xz+瓦92,r)式中,.:IYI,r彘表示农业部门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

由于非农业部门技术进步率高于农业部门技术进步率,即z。>z,,且蟊K=Z,v为正,所以yt的增长率小于y。的增长率,导致两部门增长存在差距。在此过程中Ay,.。2瓦j丰东也逐渐减小,非农业部门的增长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

农业部门技术进步率z。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则非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率z:越大,两部门生产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11期

力不平衡结构差距就越大。在两部门生产力不平衡

结构差距扩大时,高端部门增长速度z:+簧竺将远大于低端部门增长速度z-,A_,,下降也越快,非农业部门持续高速增长将决定整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两部门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差距持续扩大,有利于提高整体经济增长速度。

命题3:在农业部门过剩劳动力规模很大,而非农业部门技术进步率远高于农业部门技术进步率的情况下,储蓄率S,趋于不断增加。

r时刻的储蓄率为:

。一y1.r+yz.r一6奇专H

、:=—-----————--———-——-----—----------------=--一

y1.,+y2.,

,6畿H

y1.,+y2,,

=?一6柰蕺最

一1—6墼

^H1.。

一1--,lb

式中,AYI,t--彘表示农业部门产出占总产出

的比重。因为y,的增长率小于y。的增长率,所以Ak,是时间r的减函数。.=【H1',一等产表示农业部J’fJ-r,1

门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着非农业部门资本的增加,非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是增加的,这样就有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AH,。也是时间r的减函数。当劳动力大量过剩时,人口转移率很小,AH.的下降速度将很慢;而当非农业部门技术进步率远高于农业部门技术进步率时,Av。下降较快。在此条件下,A=竽将随着A,.的减

^H.

小而减小,S,将逐步增大。

四、中国宏观经济基本假设下储蓄

率变动的实证检验

下面将按照实证分析的要求对上面3个命题逐一进行检验,以验证关于我国储蓄率变动及趋势的22理论假说。

(一)对命题I的检验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都比较低。即使在2002年对农业投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最高的一年,其比重也没有超过4%。本文在建立中国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时,为简便起见,假设不存在资本折旧。现实情况是农业部门的资本即农业部门的固定资产也是存在折旧的。为使农业部门的固定资产和土地数量相匹配,每年总是需要对农业进行一定规模的重置投资。表1的数据表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确实如理论假说那样有明确的方向,投资会涌向资本回报率高的非农业生产部门,形成投资的潮涌现象。

表1中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单位:亿元

农业投资农业投资

全社会固

农业占总投资全社会固

农业占总投资

年份定资产投

年份定资产投

投资的比重投资的比重资资

(%)(%)

199622913.5825.493.60200137213.51395.153.75

199724941.1925.123.71200243499.91701.93.91

199828406.21003.083.53200355566.61652.32.97

199929854.71085.733.64200470477.41890.72.68

200032917.71235.853.75200588773.62323.72.62资料来源:中经网。

(二)对命题2的检验

陈璋通过部门间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的数据证明了我国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存在oD03因此对于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存在,本文限于文章篇幅不再赘述。图1是1978年以来我国总体经济增长速度和分产业增长速度,从中可以看到,除少数年份外,第一产业(农业)的增长率长期处于非农业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长率之下。这和我们的理论假说——技术进步慢的低端生产力部门(农业部门)增长缓慢,技术进步快的高端生产力部门(非农业产业)增长快的结论是相符合的。从总体的经济增长来看,’其走势和非农产业的走势更趋一致(其相关系数见表2)。这说明,高端生产力部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大。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提高非农业部门增长速度时,在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差距增大的同时有利于提高整体经济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

图1中国各产业增长速度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r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表2中国各产业与国内生产总值

增长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

项目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1

第一产业O.1621511

第二产业0.892834—0.221091

第三产业0.7894430.350445O.51578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有关数据计算。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11期

(三)对命题3的检验

表3中第一列是所有劳动人口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第二列是整个GDP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显然这两个时间序列都存在下降趋势。但是因为第二列的下降速度更快,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与第一产

】v

业就业比重的比值A一半存在整体下降的趋势,

AHl.f

】v

如表中第3列数据所示。显然,.=I一}和储蓄率

^H1.f

】v

存在相逆的发展趋势,即A一;k下降时,储蓄率

AHl.f

上升,反之亦反是。通过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687。查相关系数的检验表,发现该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a一1%的临界值0.478,这说明两者存在十分显著的负相关性,从而证实了命题3的结论。

表3中国储蓄率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变动表

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第一产业

年份就业比重产出比重a一等储蓄率(%)年份就业比重产出比重、一^y1.r储蓄率(%)(%)(%)(%)(%)

垆瓦197870.528.20.40038.2199356.419.70.34942.6197969.831.30.44836.1199454.319.80.36440.5198068.7,30.20.43934.8199552.219.9O.38140.3198168.131.90.46832.5199650.519.70.39038.8198268.133.4O.4931.9199749.918.3O.36636.7198367.133.20.49432.8199849.817.6O.35336.2198464.032.10.50234.2199950.116.50.32936.2198562.428.4O.45638.1200050.O15.1O.30135.3198660.927.2O.44637.5200150.O14.40.28836.5198760.O26.80.44736.3200250.O13.7O.27537.9198859.325.7O.43337.0200349.112.8O.26141.0198960.125.10.41836.6200446.913.40.28643.2199060.127.1O.45134.9200544.812.5O.2842.7199159.724.5O.41134.8200642.611.7O.27542.5199258.521.8O.37236.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整理。

23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11期

五、结论

本文运用一个结构模型对中国宏观经济基本假设条件下储蓄率的变动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初步解释了在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引进技术进步机制、劳动力过剩和强政府控制力等特定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基本假设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中呈现出的储蓄率不断上升的基本机理。这对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的经济运行,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宏观经济调控都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笔者还希望能通过该研究表明,只有按照实证研究方法要求,在正确提出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假设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征的经济学分析框架,科学地解释和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从而真正创新中国经济学。从这个角度讲,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E1]AartKraay.HouseholdSavinginChina口].WorldBankEconomicReview,2000,(9).

[2]RickHarbaugh.China’SHighSavingsRates[z].LectureGivenontheMeetingofTheRiseofChinaRevisited:PerceptionandReality,2003.

[3]F.Modigliani,S.L.Cao.TheChineseSavingPuzzleandtheLife-CycleHypothesis[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2004,42(1).

[4]LouisKuijs.InvestmentandSavingsinChina[Z].WorldBankChinaOfficeResearchWorkingPaper,2005,(1).[5]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11).

[6]万广华,张茵,牛建高.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2001,(11).

[7]王德文,蔡防,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EJ].人口研究,2004,(5).

[8]李杨,殷剑峰,陈洪渡.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FJ].财贸经济,2007,(1).

[93林毅夫.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J].经济研究,2007,(1).

[103陈璋.论非均衡结构——试确立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设条件FJq.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0,(1).

(责任编辑:杨万东)

ANEMPIRICALSTUDYONTHEFLUCTUATINGTRENDOFCHINESESAVINGSRATE——BASEDONTHESTRUCTUREMODEL

oFCHINA’SMACRo—ECoNoMICASSUMPTIONS

CHENZhang,LIXue-lin

(SchoolofEconomics,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Abstract:HighsavingratewasasignificantcharacteristicofChina’seconomicgrowthsince1978.TherootofthephenomenaisthebasichypothesesofChina’Smacro-economic,suchasimbalancedstruc—tureofproductivity,mechanismofscienceadvancement,overstockofworkforceandstrongcontrolone—conomybygovernment.

KeyWords:savingrate;basichypothesesofChina’Smacro—economic;empiricalresearchmethods

24

中国式储蓄率波动趋势的实证研究——一个基于中国宏观经

济基本假设的结构模型

作者:陈璋, 李学林, CHEN Zhang, LI Xue-lin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刊名: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英文刊名: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年,卷(期):2008,(11)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0条)

1.Aart Kraay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 2000(09)

2.Rick Harbaugh China's High Savings Rates 2003

3.F.Modigliani.S.L.Cao 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 2004(01)

4.Louis Kuijs Investment and Savings in China 2005

5.表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 2000(11)

6.万广华.张茵.牛建高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1(11)

7.王德文.蔡防.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期刊论文]-人口研究2004(05)

8.李杨.殷剑峰.陈洪渡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期刊论文]-财贸经济 2007(01)

9.林毅夫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7(01)

10.陈璋论非均衡结构--试确立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设条件 1990(01)

引证文献(1条)

1.陈享光.袁辉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最新进展[期刊论文]-当代经济管理 2009(6)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cb15595015.html,/Periodical_jjllyjjgl200811003.aspx

授权使用:复旦大学图书馆(fddxlwxsjc),授权号:cbb79069-bcee-45f6-902f-9e6a00a6ace5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3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