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重点分别为提高职业文化素养的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三部分。……逐步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形式项目化……教材开发本土化……

……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归根到底是以课程为载体来实现的。

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框架。学校教务处根据招生实训处、培训处提供的企业用工信息和要求,结合市场调研,对原有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改革创新。首先将课程整体上分为提高职业文化素养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然后根据每一专业职业岗位及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由项目工作组首席教师会同有关教师、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一起将工作过程中工作服务、实践活动及技能形成规律进行设计、编排,有机组合形成模块化项目课程。

职业文化素养模块一般贯穿四个学期,着眼于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及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例如:语文课程由基础知识、口语交际、文本理解、应用文写作、文学鉴赏五个模块组成;英语课程由生活情景口语、职业情景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三个模块组成。

专业技能模块一般安排在第一至第三学期进行学习,是专业学习必需的、基本的职业技能组成的模块,由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了国家教育标准需要。

综合技能模块安排在第四学期,分岗前技能、职业资格技能、拓展技能模块,根据考证考级(初中级)、订单培养、岗前培训或竞赛需要由学生自选模块,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及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在课程整体划分基础上,重点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组合,构建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在构建中我们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复合、从初级到高级螺旋上升技能形成排序原则,以真实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依据来“整合、序化”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项目载体提高学生的总和职业能力。

模块化项目课程及教学项目设计是创新课程体系的关键。模块化项目课是根据每一个专业工作领域(岗位)基于工作任务分析形成的,分若干个大模块,通过相对较大和完整的项目来实现,也有几个项目整合设计为一个模块,把若干个项目根据项目大小、工作结构、技术实践逻辑关系设计为若干个模块成项目课程。同时按项目课程门类的要求,进行实训场地的建设。

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可以分为提高职业文化素养的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技能模块和职业综合技能模块。通过研究实践,逐步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形式项目化、教师结构团队化、教材开发本土化,同时采用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行为导向法作为教学方法。

……基于国内外职教课程改革经验的分析总结,我校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重建课程结构,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多元发展需要。

一、课程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㈠课程目标的定位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职业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也是教材目标的确定依据”。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

㈢课程结构的特征

在实施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时,课程结构一般按模块化设计。基本设计思路是:首先对某一职

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进行分解,将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设计为核心课程模块;再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设计为就业方向课程模块。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课程模块组合成一个专业及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核心课程是相对稳定的,属于必修课程,体现专业特征;就业课程是灵活多变的,供学生选修,体现就业方向特征。

㈡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框架

由教学处牵头,根据实习就业处、培训鉴定处提供的企业用工信息和要求,结合各专业的市场调研,对原有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首先将课程整体上分为提高职业文化素养模块、专业基础技能模块、职业综合技能模块。然后根据每一专业职业岗位及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由项目工作组负责人会同有关教师、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一起将工作过程中工作任务、实践活动及技能形成规律进行设计、编排,有机组合形成模块化项目课程。

职业文化素养模块一般贯穿第一至第四学期,包括人文素质基础课程模块和公共素质选修课程模块,着眼于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及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例如:语文课程由基础知识、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等模块组成;英语课程由生活情景口语、职业情景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等模块组成。

专业基础技能模块一般安排在第二至第三学期,包括为专业服务的基础课程模块和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是专业学习必需的、基本的职业技能组成的模块,由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国家教育标准需要。

职业综合技能模块安排在第四学期,主要指专门化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包括岗前技能、职业资格技能、拓展技能模块,根据考证考级、订单培养、岗前培训或竞赛需要由学生自选模块,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及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在课程整体划分基础上,重点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组合,构建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在构建中我们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复合、从初级到高级形成排序原则,以真实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依据来“整合、序化”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项目载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㈢模块化项目课程及教学项目设计是创新课程体系的关键

模块化项目课程是根据每一个专业工作领域(岗位)基于工作任务分析形成的,分若干个大模块,通过相对较大和完整的项目来实现,也有几个项目整合设计为一个模块。把若干个项目根据项目大小、工作结构、技术实践逻辑关系设计为若干个模块或项目课程。同时按项目课程门类的要求,进行实训场地的建设。

在工作岗位分析的结果转化为项目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对工作流程和具体的要求分析,在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最终转化为各种相应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形成核心技能教学项目,并进行合理的学时分配。教学项目设计充分考虑劳动组织形式时空特点,从整体上实施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工作过程,组成一套内容相关和循序渐进的单元技能。实施关键和难点是工作任务分析,因此在设计中应把握四个原则:⑴与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有直接关联,真实场景或仿真模拟操作;⑵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在体验实践中构建理论知识;⑶项目的学习成果可展示性;⑷项目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融合。

通过项目团队教师到企业熟悉一线的工作岗位要求,与企业专家和高校教师的沟通,经过课程开发专家指导,使他们对本专业的把握能力大幅度提升,了解职业工作过程,熟悉基本的操作技能,使得他们在课程开发时,能更好地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进行技能项目课程开发及教学项目设计,同时集成与完成工作任务相应的文化与专业理论知识,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按教学化的工作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开展教学,实现课程的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 邓泽民. 职业教育教材设计[J],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6).

[2] 邓泽民. 职业教育课程设计[J].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7 (8).

[3] 宏光磊. 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外国教育资料,1998

[4] 鲁昕.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2011年度全国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1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化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模板】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化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化第三轮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课程建设,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创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富有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根据《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三轮教学改革与实施方案》和2011年度学院教学工作要点,在广泛调查研究、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学院项目化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与安徽省市属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实现一流的省级示范院校建设为目标,以更新教学思想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为先导,以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基础,以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为单位,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不断提高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项目化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建设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项目化课程建设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项目化课程设计是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的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若干个项目模块组成课程,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因此项目化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项目化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 .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一、我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导读篇P001) 作为技工院校,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可以实现课程、教学、师资、场地、评价、管理的持续改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服务徐工各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学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 二、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成效(导读篇P001) 1.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设计开发工程机械装配调试与维修等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包含全新的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和学生工作页; 2.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应一体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要求的具有较强教改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的一体化教师; 3.学习工作站建设:在新校区建设中建设与一体化课程相匹配的包括教学区、资讯区、工作区、工具区和展示区于一体的学习工作站; 4.教学管理:修改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实现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管理; 5.评价体系:创新对学生和对教师的师生评价体系。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九件事(导读篇P002) 1.确定专业领域:行业分析和需求分析,确定专业领域;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观察和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3.转化一体化课程:教育教学分析,转化一体化课程; 4.描述一体化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描述一体化课程; 5.开发学材(工作页):学习任务设计,开发学材(工作页); 6.准备课程实施:学习工作站建设,一体化教师培养,做好课程实施准备; 7.实施与评价:一体化课程实施与评价;

8.改革管理模式与评价:教学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 9.持续改进:课程体系优化与持续改进。 四、课程改革的背景(P003~P006) 1.新经济发展形势下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2.新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 3.新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人力资源价值定位。 五、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建设(P011) 1.专业课程与工作任务于一体; 2.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于一体; 3.教学场地与工作现场于一体; 4.学习者与工作者于一体。 六、技工教育主管部门对技工院校课程改革提出要求(P015) 1.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 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2.国务院〖国发[2010]36号〗文件提到:“根据职业培训规律和特点,加强教育资料word . . 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课程体系、培训计划大纲以及培训教材的开;发”“深化技工院文件提到:[2010]57号〗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 发……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提升办学水平……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校教学改革,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标准为依据、; 体系”文件提〗[2011]11号4.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

课程体系开发方案

课程体系开发方案 按着学生职业生涯的实际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以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依据制订课程标准,将国家职业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引入课程内容,并与企业的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工人合作研讨,通过机电产品的生产、装配、维修任务来剖析重组教学内容,根据机电产品生产、安装、维修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本专业的学习领域,据此构建以典型机电产品生产、安装、调试、维修等过程为载体的基于岗位职业能力“项目+任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方法不断探索,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原则,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A、建设目标 通过两年的建设,开发出以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注重素质的思想,构建“项目+任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与企业深度合作,将现有教科书内容重构和整合,以“做”为基本出发点,动态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共同开发实用性核心课程与校本教材,创建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校企共建《电工技能与训练》、《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切削加工工艺与技能训练》3门优质核心课程,其中将《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按着省级精品课

程标准建设,《电工技能与训练》、《切削加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B、建设成果 一是建成了由专业带头人、现场专家、课程专家,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团队。 二是以现有专业培养计划为基础,通过对机电企业调研、与企业工程人员座谈、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形式,建成了机电技术人才的岗位群与岗位技能要求,对学生就可按着此要求培养。 三是按岗位群的要求将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专业建设团队和课程建设团队对工作项目进行了任务分析,组合出了应掌握的职业能力模块,依据职业能力模块,最终构建了模块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见下表)。 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课程重构及学习领域归纳

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及项目实战

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及 项目实战

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及项目实战1、机器学习课程大纲 第一课:Python基础与科学计算库numpy 1.Python语言基础

2.Python数据结构(列表,字典,元组) 3.科学计算库Numpy基础 4.Numpy数组操作 5.Numpy矩阵基本操作 6.Numpy矩阵初始化与创建 7.Numpy排序与索引 第二课:数据分析处理库与数据可视化库 1.Pandas数据读取与现实 2.Pandas样本数值计算与排序 3.Pandas数据预处理与透视表 4.Pandas自定义函数 5.Pandas核心数据结构Series详解 6.Pandas数据索引 7. Matplotlib绘制第一个折线图

8. Matplotlib条形图,直方图,四分图绘制 9. Matplotlib数据可视化分析 第三课:回归算法 1.机器学习要解决的任务 2.有监督与无监督问题 3.线性回归算法原理推导 4.实现简易回归算法 5.逻辑回归算法原题 6.实战梯度下降算法 第四课:案例实战信用卡欺诈检测 1.数据与算法简介 2.样本不平衡问题解决思路 3.下采样解决方案 4.正则化参数选择

5.逻辑回归建模 6.过采样与SMOTE算法 第五课:决策树与随机森林 1.熵原理,信息增益 2.决策树构造原理推导 3.ID3,C 4.5算法 4.决策树剪枝策略 5.随机森林算法原理 6.基于随机森林的特征重要性选择 第六课:Kaggle机器学习案例实战 1.泰坦尼克船员获救预测 2.使用pandas库进行数据读取与缺失值预处理 3.使用scikit-learn库对比回归模型与随机森林模型 4.GBDT构造原理

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济南职业学院电子工程系

二O—四年四月五日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一、课程体系建构 (一)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通过对行业和本区域典型电子企业的调研,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岗位任职要求和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职业能力,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工作岗位一工作任务一职业能力一典型工作任务一课程体系” 一一对应、层层递进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表

◎询南牡业弟乱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过程 调研典型企业,确定工作岗位群:通过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济南高新区等区域内企业的调查分析,电子类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电子产品装配、电子工艺操作、电子生产管理等为主的电子产品制造岗位群,以生产质检、产品维修为主的产品检测维护岗位群和以小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与售后服务 为主的产品开发与客户服务岗位群。 课程体系的建构:结合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按照“工学交替、产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具体、可操作的项目化课程,构建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专业核心课程设计 (一)微控制器应用系统开发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能力为本,工学结合,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本 课程的设计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将内容按项目进行整合,各项目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兼顾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中的每个项目均由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均将相关知识和实践过程有机结合,力求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项目内容的选择以实际应用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应用电子专业的发展需要,参照电子产品装接工、维修电工、微控制器设计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标准,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成七个项目,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典型设备为载体,通过具体案例,让学员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引出相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已成为现今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一个重要形式。本文从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开展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论证和课程开发三个阶段,论述如何构建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基于工作过程;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了学生未来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所以,课程体系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受到广泛的关注,一些职业院校也对此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笔者所在的清远市职业技术学校作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之一,也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下面结合本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改革实践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作一探讨。 1.开展市场调研 1.1开展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解决专业定位问题。首先组织由骨干教师、专业任课教师组成的调研小组,深入行业企业开展岗位人才需求调研,通过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的分析,同时对比其他职业院校在本专业方面的教学现状,寻找之间的差距,编写出调研报告。然后,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课程专家及专业教师进行研讨,进一步明确中职机电技术应用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 1.2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机电技术应用职业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召开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访谈会,采用头脑风暴法,大量列举出本专业的各种工作任务;然后,对所列举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务;最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般化职业能力要求,形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 2.人才培养模式论证 人才培养模式论证,是课程改革的指导框架,解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与途径。主要分三个步骤:一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按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岗位群的需要,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培养目标;二是学校组织教师围绕这些能力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并考核是

《项目管理》课程标准

《项目管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项目管理》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课程体系中处于职业能力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有《经济学》、《经济数学(1)》、《统计学》、《管理理论与实务》等。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使学生能够具有先进的项目管理思维与理念,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技术方法,把握项目管理的工具、过程和技巧,了解国内外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项目管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熟悉项目管理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 国际项目管理所必需的相关商务知识; ●具备项目策划与评估技术、项目融资方式与策略、项目建设总体组织、项目采 购与合同、项目设计与建设的管理、项目团队建设与激励等方面坚实的理论基 础和较宽广的知识面; ●熟悉项目管理在国内外的发展过程、现状和趋势。 2.能力目标 ●利用项目工具进行项目工作分解的能力; ●熟练使用项目管理软件进行项目管理的能力; ●运用项目管理九大知识领域的观点和理论解释项目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项目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沟通手段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与项目相关人相关 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 ●养成良好的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的职业道德。 ●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和自律能力; ●具有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形成利用项目管理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 ●树立企业管理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和认真、 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参考学时 36学时。 (四)课程学分 2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调研报告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类型。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速度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会成为国家教育的奇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职业专门人才,是中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一些弊端,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忽视课程本身创新价值,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与具体规定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现实,不注重教师的课程开发核心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更不注重学生作为课程主人的地位和课程开发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地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程观、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构

建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推动与发展,大批量的境外企业进入国内,我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机加工产业的传统的加工方式,已经逐步被数控技术应用的加工方式所取而代之,从大批量生产模式到单件小批量生产模式,数控加工均已被广泛投入使用。为了是学生能够更好的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有深入良好的了解学习,为此进行课程调研。 二、调研目的 初步构建“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行业技能的工行要求以及实现不同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现可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使学校的学生既有专业群知识、技能的共性,又有不同专业的个性发展。解决的问题如下: 1.数控行业现如今的发展趋势? 2.数控技术应用中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有哪些? 3.就业的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

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一、 建立培训课程体系目的 按照电控人才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高端引领、整 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方针,构建人才发展体系,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以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 打造和谐高效具有战斗力的国际化和职业化团队。为“十三五”时期 完成“启航工程”,落实好八个子工程,通过人才培养机制,持续提 升三支队伍的关键性能力和素质。 使公司早日成为在细分市场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 IDM 集成电路供应商。 二、 培训课程体系 集团培训课程体系是基于胜任力模型设计的,以能力发展为核 心,将组织愿景、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和经营战略,有效地转化为每 位员工的言行习惯。 (一) 集团胜任力模型 序号 纬度 胜任特征 战略思维 1 战略认知 综合分析能力 决策能力 专业技能 专业知识掌握应用能力 2 解决问题能力(制度流程执行) 专业、专注 创新能力 3 团队协作 沟通能力(和谐、高效) 4 素质养成 责任心 职业化 成就动机 5 工作视野 专业英语、自我发展能力 国际化

(二)培训课程体系框架图 (三)课程体系设计步骤 1、以企业战略为导向,根据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及相应职位所需要的素质要求,将所有岗位 划分为三个职位族,根据企业对员工的价值判断,将职位族划分为七个职位层级。 2、根据职位族的划分结果,将职位类型与职位层级进行组合,构 成培训课程体系框架。 3、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要求,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解析和提炼胜任每个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4、从必备知识、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把各岗 位所需要的每个能力要素逐一分解为若干的行为要点(行为表现)。 不同层级人员在能力要素的要求上存在差异,根据不同层级人 员岗位要求和工作重点的差异,逐一划分各层级人员应具备哪些相应 的行为要点,使得不同层级人员的能力呈现连续性和递进性。 5、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有效地实现能力要求与课程的

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探索

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项目化课程 体系的探索 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探究 [摘要] 本文依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形,分析了现在中职学生学习的现状。以相关理论为依据,提出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项目化课程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程四个模块。通过对这一新课程体系的探究与实践,逐步实现课程体系模块化、专业课程项目化。新的课程体系突破了学科性专业知识的纵向完整体系框架,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相应的课程教材,采纳行为导向法作为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本文对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有的毕业生甚至连最差不多的专业技能都没有把握。造成这一结果的缘故较多。单就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来看,一是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仍旧采纳以学科体系的方式来设计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学生们对传统的以理论和知识为主的课程传授不感爱好引发厌学;二是在这种课程体系下,课程的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工作实际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实践脱节;三是这种课程体系下的专业课程教材不能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功能,造成教师埋怨难教,学生感到难学的两难局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进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职学校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重要的一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展,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职业学校要着力解决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摆脱目前普遍存在的既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的逆境。探究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重组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是一个值得下功夫探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仅就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究,望能引起同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项目化课程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职业教育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分别是联系论、结构论和结果论。 联系论认为:纯粹的知识不是职业能力,纯粹的工作任务也不是职业能力,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才能说他具备了职业能力。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

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重点分别为提高职业文化素养的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三部分。……逐步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形式项目化……教材开发本土化…………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归根到底是以课程为载体来实现的。 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框架。学校教务处根据招生实训处、培训处提供的企业用工信息和要求,结合市场调研,对原有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改革创新。首先将课程整体上分为提高职业文化素养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然后根据每一专业职业岗位及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由项目工作组首席教师会同有关教师、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一起将工作过程中工作服务、实践活动及技能形成规律进行设计、编排,有机组合形成模块化项目课程。 职业文化素养模块一般贯穿四个学期,着眼于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及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例如:语文课程由基础知识、口语交际、文本理解、应用文写作、文学鉴赏五个模块组成;英语课程由生活情景口语、职业情景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三个模块组成。 专业技能模块一般安排在第一至第三学期进行学习,是专业学习必需的、基本的职业技能组成的模块,由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了国家教育标准需要。 综合技能模块安排在第四学期,分岗前技能、职业资格技能、拓展技能模块,根据考证考级(初中级)、订单培养、岗前培训或竞赛需要由学生自选模块,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及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在课程整体划分基础上,重点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组合,构建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在构建中我们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复合、从初级到高级螺旋上升技能形成排序原则,以真实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依据来“整合、序化”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项目载体提高学生的总和职业能力。 模块化项目课程及教学项目设计是创新课程体系的关键。模块化项目课是根据每一个专业工作领域(岗位)基于工作任务分析形成的,分若干个大模块,通过相对较大和完整的项目来实现,也有几个项目整合设计为一个模块,把若干个项目根据项目大小、工作结构、技术实践逻辑关系设计为若干个模块成项目课程。同时按项目课程门类的要求,进行实训场地的建设。 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可以分为提高职业文化素养的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技能模块和职业综合技能模块。通过研究实践,逐步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形式项目化、教师结构团队化、教材开发本土化,同时采用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行为导向法作为教学方法。 ……基于国内外职教课程改革经验的分析总结,我校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重建课程结构,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多元发展需要。 一、课程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㈠课程目标的定位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职业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也是教材目标的确定依据”。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 ㈢课程结构的特征 在实施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时,课程结构一般按模块化设计。基本设计思路是:首先对某一职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今年,在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课程表上,出现了一批新的课程——自2006年起实施的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实施10年后开始“大换血”。18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重新规划,一些不符合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将进行调整。据悉,整个调整过程将持续3至5年。 新方案打破学科壁垒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共分六大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发展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此次调整后,核心课程增加了新的模块——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 这七大模块共分50多个基本课程单元,而且不再按照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大科目进行分类。 复旦大学将根据通识教育的目标,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每个课程单元成立教学团队,不同院系、学科和专业的优秀教师共同规划同一个单元的课程,共同研讨教学读本。 比如,原本文史经典中的子学,不再像过去那样,各个院系的老师各开各的课,而是在“诸子经典”这一基本课程单元中,由来自中文系、

历史系、哲学系等不同院系的老师们共同组成“教研室”,对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学读本等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研讨,重新整合。 10年探索试点,通识教育目标进一步深化 在中国的大学中,通识教育课程出现时间才10年左右,许多大学对究竟什么是通识课程的认识,是在教学中逐步统一的。 复旦大学是最早推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高校,在2006年推出前,全校曾经就此进行过讨论,即这一课程设计必须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终的共识是——大学必须培养“全面的人”。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求知欲最旺盛、心智最开放的时期,而高中的文理分科使得学生的知识越来越割裂。因此,在通识教育最初实施时,六个模块的设计意味着学生需要有相当的知识宽度。 但现代知识体系中,学生要真正掌握足够宽度的知识,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实现。加之目前国内大学在推行通识教育过程中,普遍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结果导致课程短缺而不得不因人设课。

课程项目化_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

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 路海萍 摘要: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课程项目化的设计要符合三个原则:实践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思考性原则。同时,要注意选取项目的内容、组织项目的顺序,以及解决好课程教材、教学基地和相关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课程项目化;工作体系;知识表征方式 作者介绍:路海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和教育心理研究(江西南 昌 330013)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问题,从更深层次看,是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 不协调造成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其人才培养规律不同于学术人才培养规律。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其中,课程项目化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促使课程改革走向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化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项目化的体系结构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 长期主导高职教育的学科课程模式,其基础体系是学科体系,学科体系的结构是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所建立的学科门类 和学科内部知识的组合关系。显然,学科结构与学术教育的功能相联系,因此,学科课程的功能定位必然是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学科课程模式主导的局面必须改变。课程项目化模式的基础体系是工作体系,所谓工作体系是指围绕职业工作目标的达成,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其特点和属性,尤其是工作任务的内容和顺序的相关性所组成的工作任务体系。该体系的基本逻辑关系是基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 务的相关性。在工作体系中,工作知识依附于工作体系而存在,工作知识是在以建设、改造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工作实践中“生产”出来的,它们的产生完全出于工作任务达成的需要,依附于工作实践过程而存在;而学科知识是在以认识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尽管随着理论技术的发展,学科知识在工作体系中获得了越来越

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设计.doc

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体 系设计 随着世界药学教育发展和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作为医学和药学有机结合的一门学科,临床药学近年来备受关注,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中坚力量。临床药学工作以“病人至上”为基本理念,以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为基础理论知识,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研究内容,通过药师深人临床、参与临床,探讨药物应用规律,保证病人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达到药物使用安全、有效和经济的目的。基于此,临床药学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适应医院药学的发展及其工作模式转变的必然阶段。作为这一工作的执行者,临床药师应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这也是药学专业技术人员重塑职业形象、提升专业价值的大好时机。 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由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士组成的临床治疗团队,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工作,规定三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5名,二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3名。虽然从人数上对临床药师的数量进行了硬性规定,但目前形势并不尽如人意,从业人员整体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国家对医疗机构临床药师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为了更好地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临床药师提高学历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愿望比较强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目前专业人才紧缺的短板。 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学位按学科分类设立,主要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研究,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不同于学术型

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对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让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三年内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实践培训,毕业后能够基本胜任临床药师的工作,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我国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 1.1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临床药学的本科教育发展比较滞后,起步较晚。截至2014年,仅有39所院校具有开办临床药学本科专业的资格,招生数量较少,且大多数学制仅五年,临床药学知识的质量和结构亟待完善;药学本科在我国高校已有多年的办学历史,招生数额较大,作为最主流的药学类本科教育专业,其毕业生是目前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生源,生源质量总体欠佳。 1.2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背景 药学类本科专业招生单位有医药院校,也有综合性大学甚至农学院等,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看,大多数院校化学类、药学类课程和机能学课程群均有开设,但质量参差不齐。药学专业开设在医科院校的,化学类和药学类课程较为薄弱,但机能学课程群的开设可能较为齐全;而开设在综合性大学或药科大学的,则可能更倾向于药物研发相关的课程,对机能学课程群则重视不够。总体感觉是我国大多数药学生接受的是药学通识教育,课程很多很全面,但深度和精度严重不足,就业导向不明;在课程设置上更侧重化学和药学类知识,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

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济南职业学院电子工程系 二○一四年四月五日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一、课程体系建构 (一)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通过对行业和本区域典型电子企业的调研,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岗位任职要求和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职业能力,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体系”一一对应、层层递进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调研典型企业,确定工作岗位群:通过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济南高新区等区域内企业的调查分析,电子类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电子产品装配、电子工艺操作、电子生产管理等为主的电子产品制造岗位群,以生产质检、产品维修为主的产品检测维护岗位群和以小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与售后服务为主的产品开发与客户服务岗位群。 课程体系的建构:结合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学交替、产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具体、可操作的项目化课程,构建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专业核心课程设计 (一)微控制器应用系统开发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能力为本,工学结合,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本课程的设计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将内容按项目进行整合,各项目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兼顾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中的每个项目均由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均将相关知识和实践过程有机结合,力求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项目内容的选择以实际应用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应用电子专业的发展需要,参照电子产品装接工、维修电工、微控制器设计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标准,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成七个项目,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典型设备为载体,通过具体案例,让学员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二)小型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参照电子产品装接工、PCB设计与制作员、电子产品在线生产工艺员和电子设计工程师等的职业资格标准,我们以真实的电子产品为载体,设计整个课程。 “理实结合”贯穿专业专项能力形成全过程。通过真实的项目来进行实践教学,完成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思路如下: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调研PCB设计/制作、电子产品系统助理设计等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遵循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结合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师等工种的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融合《电子CAD实训》、《PCB设计与制作》、《电

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和建设方案详细

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及其建设方案 一、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分层分级分类训练的原则,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设计、建立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图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把实践教学环节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结合起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要强调教学内容和素材尽可能来自生产第一线,创造工程实际环境,让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项目;二要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实践教学体系更完备、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适用性、竞争力的提高。 二、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阶段性目标 初步实现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实训设置; 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实训内容; 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实训活动;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构建符合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措施 派专人深入相关企业,广泛调研,认真分析,确定制造类各专业职业能力要求; 咨询企业专家、职教专家,确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步骤; 按职业能力要求修改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修(制)订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专家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进行评审,根据专家意见作必要的修改。(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方法 在强化对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国际上普遍推行双证书并举的制度,即作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有高等学校的毕业证书,而且还需有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证书。推行职业资格鉴定证书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对学生的技术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认定的质量评价体系。从高职院校的定位、本质与特征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是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途经。与“双证”相吻合的教学计划是保证双证书实施的前提与基础。在教学计划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理论与务实的关系;专业的岗位群与某一职业资格证的关系;教育知识结构与就业知识结构关系;全人导向与务实导向的关系。 我们将课程进行了有机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特色及核心课程体系

34 2012年第35期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进行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调整时设立的一个本科专业。该专业涵盖了原来的铸造、锻造、焊接等材料加工类老专业的工艺及设备内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人才虽然就业前景广阔,但面临的就业竞争也日益激 烈。[1]据统计2010年全国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共792所,其中学院 430多所、大学350多所,绝大部分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均设立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同时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不同层次的供给体系。[2] 地方高校在客观条件上,如科研水平、师资力量、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以及新生入学水平等方面弱于重点大学,如何能在众多开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学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专业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三峡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专业定位及特色凝练三峡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前身为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起源于原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的金属结构与焊接专业。该本科专业创立于1989年,为原电力部品牌专业,具有较强的水电特色,在过去二十几年的发展中得到了水电行业和社 会的一定认可,其学生就业率在全校工科专业一直名列前茅。[3]据 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水电金属结构设计、制造行业中约50%的专家级工程师为我校该专业的毕业生。同时,我校地处世界水电之都湖北省宜昌市,周边有众多大型水电站及金属结构制造和施工企业,有很多急需解决的重要的金属结构工程问题。这些不仅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难得的实习和实践的场所,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另外,我国水利电力行业在目前乃至今后20年内都处于大发展时期,其金属结构工程量之大和技术要求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需要大量金属结构焊接、金属结构设计、制造和安装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为其服务。另一方面,由于国家电力主辅分离改革,降低了地方高校学生进入电力设计研究院的门槛,为我校学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教师们长期从事金属结构的设计与制造,对铁搭、杆塔结构有深刻的认识,同时我校在前期开设输电线路专业的基础上也培养了大批懂杆塔结构设计、制造与安装的师资队伍。目前,全国仅有包含我校在内的四所本科院校的输电线路专业涉及到杆塔结构设计方面,其他三所高校分别为东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南京工程学院。 因此,根据专业历史传承、独特的区域优势,结合行业发展特点,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定位于服务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以大型水工金属结构设计制造与安装、杆塔结构设计与制造为特色。 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核心课程体系的研究 按照教育部有关四年制工科大学生总教学时数及实践性环节安排的指导原则,结合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内在联系和教育教学规律,建立“两平台、三模块、一拓展”的课程体系框架,以适应专业方向和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如图1。其中“两平台”分别为实践教学平台和理论教学平台;“三模块”分别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一拓展”为素质拓展项目,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不仅能够为开展专业教学提供依据, 培养合格人才,而且能更好地为形成专业特色提供扎实基础。[4] 因 此,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课程体系中需重点解决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以专业课程体系为切入点,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专业特色。本文重点构建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1.厚基础、宽口径,构建专业基础模块? 材料成型专业是一门多交叉学科形成的领域,含有材料学、材 料成型科学、制造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4]因此,专业基础课程的 构建一方面需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另一方面需结合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方向。 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特色是大型水工金属结构设计制造与安装、杆塔结构设计与制造。在金属结构设计与杆塔结构设计中需要较强的机械基础、力学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因而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专业基础核心模块。在专业基础核心模块中加大机械、力学和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设置。机械方面的核心课程为机械制图和机械设计基础;力学方面的核心课程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核心课程为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及软件实训。在专业基础模块设置中围绕“材料基础”、“机械基础”、“力学基础”、“计算机应用”为核心整合课程,不仅有利于真正夯实专业技术基础,从而也体现专业特色。同时,为达到“加强基础、注意衔接、避免重复”的效果,对材料类课程进行了适当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特色及核心课程体系研究 余海洲?刘文俊?赵光伟?孙小华 摘要:根据专业历史传承、独特的区域优势,结合行业发展特点,探讨了地方高校三峡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专业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突出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培养有别于国内其他高校同类学科专业、在水利电力行业具有特长的人才。 关键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特色;核心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余海洲(1978-),男,湖北荆门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讲师;刘文俊(1971-),男,黑龙江绥化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湖北?宜昌?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三峡大学重点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2012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034-02 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2.35.017 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理论教学平台专业基础模块素质拓展项目 专业方向模块 实践教学平台公共基础模块图1?课程体系框架 网络出版时间:2012-12-06 12:41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cc15561946.html,/kcms/detail/11.3776.G4.20121206.1241.099.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