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ICC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PICC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PICC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PICC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分级(INS)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1、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选择前臂掌侧静脉,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长期输液患者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避开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首先操作者操作前认真洗净双手,检查静脉留置针及透明敷料贴,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穿刺时消毒范围在8cm以上,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量一针见血,减少对血管的机械刺激和损害。穿刺成功后用无菌透明贴固定,每72小时更换1次,

纱布辅料48小时更换1次,如遇敷贴不粘或被污染应及时更换,防止细菌性静脉压炎的发生。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72-96小时。 3、合理输入液体和药物根据所用溶液或药物的类型、pH值、渗透压、浓度、剂量、给药速度,选择适当的输注途径。首先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液体量调节输液速度。当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或大量补液时应选择粗大静脉,速度不宜太快,如输入脂肪乳、甘露醇时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氯化钠溶液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接高浓度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这样可以防止液体外漏对血管壁造成伤害从而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文献报道:滴注甘露醇时应加热至35℃,使用套管针静脉滴注,可减轻对血管壁的损害。在输液顺序上应先输高渗液或刺激性较强的液体后输等渗液或刺激性较小的液体,输入血制品前后应用氯化钠溶液冲管,以减少有效成分得附着,避免损害性药物残留血管内造成损害,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4、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合理使用封管液抽吸5ml至10ml的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采取边退针边推注的正压封管方法(参考书: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考试指导用书《护士岗位技能训练50项考评指导》60)。 5、做好健康宣教在使用静脉留置针前一定要与患者沟通,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取得患者配合。在输液过程中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指导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避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阻塞导管,睡眠时不要压穿刺血管,如有渗漏立即拔管,更换穿刺部位。对于使用可能造成静脉炎的药物应对患者采取

PICC护理考试题与答案

PICC护理考试题 姓名:分数: 一、单选题:(每小题 4 分,共60 分) 1、选择中长导管进行静脉输液时,成人适用于置管的静脉一般不包括() A、贵要静脉 B、肘正中静脉 C、头静脉 D、小隐静脉 2、发生静脉血栓时,处理措施错误的是() A、卧床1~2 周,抬高患肢 B、局部热敷 C、定时予以按摩患肢 D、保持大便通畅 3、PICC首选的静脉为() A、肘正中静脉 B、头静脉 C、贵要静脉 D、股静脉 4、下列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中最严重的是() A、心律失常 B、心包填塞 C、导管折断 D、空气栓塞 5、机械性静脉损伤与哪些因素无关() A、穿刺技术不熟练,多次穿刺 B、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 C、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 D、药液浓度过高 6、使用PICC输血、输蛋白、输脂肪乳等高粘滞性药物后应如何操做() A. 立即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B. 立即用10ml-20ml 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再输注其他液体 C. 以上都不是 D. 以上都是 7、早期机械性静脉炎多通常发生在哪些天内() A. 1-2 天 B. 2-10 天 C. 2-15 天 D. 15-20 天 8、如果某患者植入导管后心律失常,X 线显示导管尖端在右房,将采取的措施是() A. 给患者补水 B. 通过放射测量后拔出导管 C. 将患者体位改变 D. 使用抗心律失常药 9、封管时必须选用() A. 2ml 以上注射器 B. 5ml 以上注射器 C. 10ml以上注射器 D. 以上均可 10、正压封管的目的是什么() A. 防止血液返流进入导管,形成血凝性导管堵 B. 防止血液返流进入导管,形成非血凝性导管堵塞 C. 以上都是 D. 以上都不是 11、在拆除透明敷料时什么角度对皮肤损伤最小() A .0 度 B.90 度 C.200 度 D.270 度 12、PICC常见的的并发症有哪些() A. 机械性静脉炎 B. 导管堵塞 C. 血栓形成 D. 以上都是 13、在PICC维护中,为防止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使用酒精消毒时应() A. 避开穿刺点0.5cm 进行消毒 B. 以穿刺点为中心进行消毒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14、PICC导管堵塞包括() A. 非血凝性堵管 B. 血凝性堵管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15、下列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中最严重的是() A、心律失常 B、心包填塞 C、导管折断 D、空气栓塞

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PICC 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摘要】:目的研究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对导致感染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针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实施相应的护理方法能够显著减少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几率。结论在进行外中心静脉置管时,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勤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以避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在临床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和实施。 【关键词】: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护理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 PICC) 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穿刺技术[1]。不管男女老少,均可应用此技术,并且该技术不受疾病种类的限制,可用于病人输液、肿瘤化疗等多个方面[2]。现在该技术凭借着安全性高、稳定性强等优势在临床实践得到普遍应用。但 PICC 做为一种临床穿刺技术,在穿刺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导管相关感染(cathctcr-rclatcd infcction,CRI)是一种因长期置管而引发的并发症,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相关资料显示,PICC 置管感染率最高,大约是其他并发症的40%。[3],接下来,本人将对引发导管感染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逐一阐释,而后就如何降低导管感染率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1 导管感染的途径 一般来讲,皮肤穿刺点最容易遭受病原菌入侵[4],在PICC 导管置于人体48H 之后,疏松的纤维蛋白原会围聚于血管周缘,并产生蛋白纤维鞘,而该物质在细菌繁殖中扮演着培养基的角色,故病原微生物可于导管附近处进行繁殖,轻者往往会出现局部感染的现象,如引发静脉炎。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败血症甚至威胁生命。对于免疫力低下和有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而言,导管内血栓形成,导致导管堵塞,这些都是造成导管感染的诱发因素,容易造成血行感染。感染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1.1外源性感染途径 1.1.1主要原因PICC导管感染[5]通常是因皮肤受到细菌侵害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病原微生物穿透皮肤进入皮下组织并于导管附近处汇聚、繁殖,以此引发感染,其常见病原菌主要包括枸盐酸杆菌和腐生葡萄球菌等。同时患者平时接触的床头柜、输液架、板凳、桌椅等公共环境中的物体表面也存在各种病原菌,因此外源性感染源是导致感染的最主要的原因。 1.1.2药物因素PICC置管的患者是需要长期大量输液的病情比较危重的病人,大多都是靠药物维持治疗,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如高渗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以及各种油剂类药物在输液时并不能完全输入患者体内,导管内会有残留。而这些残留在导管内的药物就是病原菌的培养基,一旦输入其他有污染的药物时,病原菌就会在导管内生长繁殖,同时由于PICC是长期留置,在患者体内的留置时间较长,加之这些病人在接受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抵抗力下降,病原菌就难以通过患者的自身免疫完全清除,又很难被抗菌药物杀死,因此就会引发导管相关性感染。

静脉炎预防方法及护理

静脉炎预防方法及护理 静脉炎是指发生于皮下浅表静脉的静脉壁因不同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进而血栓形成及管腔粘连闭塞,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虽然这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复发并持续存在。 一、静脉炎的症状 静脉炎症状主要是有:1、浅层静脉炎,多发于四肢或胸部的浅表静脉,沿浅静脉出现硬条索状肿痛,短2―5公分,长的如柳条,压痛明显,沿静脉周围有的伴发红肿灼热炎症反应,约2―4周后,急性症状逐渐减退,可与皮肤呈条状粘连,或条状灰褐色素沉着。一般患肢无水肿,全身无症状。 (一)静脉炎的观察与处理: 可根据病人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所进食物应含高蛋白,高维生素。贫血者,轻者可进食含铁量高的食品,重者应间断输血。若口服硫酸锌,可为伤口提供所需的微量锌,促进伤口愈合。给予钙剂也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 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才需拔除。 3.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6.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7.若疑似化学反应,需记录。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二、静脉炎的预防 患者不宜在同一血管、同一部位多次穿刺。穿刺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准

下肢静脉炎的预防护理措施

下肢静脉炎的护理措施 下肢静脉炎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男女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血栓性浅下肢静脉炎可以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通常多发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数呈游走性发作。临床特点为:沿浅静脉走行突然发生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急性期后,索条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 由于血管内壁的刺激,造成血管壁发炎。下肢静脉炎属于中医脉痹、血痹、恶脉、肿胀、筋痹、瘀血流注等症范畴,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临床特点为患部肿胀、疼痛,站立或劳累加重,患部皮色加深、皮温升高。其病机为湿热下注,气血瘀阻和气血失和而致。单侧发病时、左侧多于右侧。发病时,浅静脉为一硬索条,可有自发痛。触痛或牵拉痛,一般称为“脉痹”;沿浅静脉走行及其周围组织突发色红、肿胀、灼热、疼痛,待红肿疼痛渐消后,局部可触及硬条索状物,且伴有色素沉着,或有微热和轻痛,属静脉曲张并发者,多称为“恶脉”;无静脉曲张病史者,可称为“血瘀”。《肘后备急方》:“恶脉病,身中忽有赤络脉如蚓状”。“皮肉卒肿起,狭长赤痛名”。 方法一、下肢静脉炎的护理措施 1、发生下肢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部位可给予 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下肢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 械或化学性下肢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才需拔除。 3、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若疑是细菌性下肢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抽血培养需 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 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6、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7、若疑似化学反应,需记录。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 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方法二、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 护理一:加强患者术后的肢体锻炼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 护理二:加强心理护理 护理三:卧床休息 护理四:注意输液部位下肢 护理五:适当应用止血剂 方法三、对于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我们从两方面来讲解:1、对于血栓已经溶解掉的,血管再通的静脉血栓患者,我们只要按时应用抗凝的药物、活血通络的药物预防新的血栓形成就可以了;2、对于未将血栓完全溶解掉的血栓患者,首先需要降血栓溶解掉。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 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 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静脉炎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 2.5%-45%。 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 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不可干 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3、临床表现: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 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53275

神经内科静脉防护的主要措施 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一、静脉炎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45%。 (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GAGGAGAGGAFFFFAFAF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3、临床表现: GAGGAGAGGAFFFFAFAF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炎的分级(INS) 级别临床标准 0没有症状 1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和/或水肿 3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 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4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 状物形成,可触及静脉条索物长度大于1 英寸,有脓液流出 GAGGAGAGGAFFFFAFAF

PICC操作注意事项及并发症护理

PICC置管后注意事项及并发症护理 一、PICC介绍 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头端送达上腔静脉的下1/3,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入口处的导管。 PICC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操作简单安全,不需要局麻,不需要缝针,不限制患者臂部活动,患者痛苦时间短,可留置一年左右,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起到外周血管置管,中央静脉治疗的效果。避免了以往造成的药液外渗、组织坏死现象的发生。 PICC的优点:导管材质柔软、弹性好,对血管刺激小;导管不透X射线,可通过放射影像学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大面积的无菌屏障可降低导管的感染。保护血管,避免反复穿刺,减轻病人痛苦。保留外周静脉,作为远期治疗的血管通路;导管的留置不会影响肢体活动或限制体位。可减少医务人员的意外伤害(针刺伤血液污染);便于操作,减少污染。 PICC的适应症:早产儿、长期输液(疗程7天以上)、全胃肠外营养、化疗等。 PICC禁忌症:乳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肢、穿刺部位皮肤破损或感染、肘部血管条件差。 穿刺部位选择:首选右侧贵要静脉,在肘窝下两指处穿刺。肘部静脉特点:贵要静脉粗、直,静脉瓣少,右侧贵要静脉汇入上腔静脉路径相对较短。肘正中静脉静脉瓣多,个体差异较大。头静脉前粗后细,高低起伏,静脉瓣多,进入无名静脉时有角度,容易反折进入腋静脉或颈内静脉。 二、护理要点 在插管前检查病人的血小板数量及凝血因子;如果不正常,应通知医生。 注意:导管尖端不要放入右心房内。置管后做胸部X线检查以确认导管位置。如果导管尖端位置不正确,请重新放置。定期测量导管留在体外的长度,做好记录,如果与初始记录长度相差2厘米以上,应立即通知医生并进行X线检查,以确认导管尖端的位置。 每天测量臂围,进行动态观察。在肘窝上四指处进行测量,如臂围增加2cm,且辅助治疗不缓解应拔管,建议用透明贴膜固定,便于观察导管及穿刺点,叮嘱病人穿刺后第一天应减少肢体活动,有利于穿刺点愈合。穿刺后第二天鼓励病人活动(握拳松拳、术侧上臂湿热敷,每天4次,每次20分钟)。可帮助建立侧支循环,避免出现上臂肿胀及机械性静脉炎,叮嘱病人术侧上肢不能剧烈运动,但日常活动不受影响,如洗脸、看报纸、进餐等。 穿刺后24小时至48小时,穿刺点有很少数量的出血是正常的;按更换程序更换PICC 敷料,如果出血量大或出血不止,应通知医生。穿刺点导管上方轻轻加压一段时间。如果病人有中等量的出血,告知病人屈肘10-20分钟。 三、血样采集 用10-20毫升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摆放病人的上肢位置,以使血样能够顺畅抽取。用注射器缓慢抽取一定量血液,放弃。放弃的血液量,根据美国特殊护理护士协会(AACN)的建议,应为导管死腔量的2倍。缓慢抽取血样。依据导管的冲洗和封管方法用肝素生理盐水封闭导管。 四、封管 可以使用各种不同浓度的肝素溶液。应根据医院的规定和病人情况决定。一般可以使用浓度为100单位/毫升的肝素生理盐水溶液。导管管腔的容量印在产品的包装上。肝素溶液的量应略多于所封管腔的容积。请勿使用10ml以下容量的注射器冲洗、封管或注入治疗药物。以免过高的压力损伤导管。每次通过PICC导管输液、输血或全胃肠外营养治疗后。每次通过PICC导管采血后要封管。每24小时至少冲洗管腔并封管一次。 五、并发症的护理 如何避免导管外滑和受伤:A为了避免导管外滑,主要是敷料的固定一定要牢靠,当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 施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一、静脉炎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45%。 (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 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3、临床表现: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炎的分级(INS) 级别临床标准 0没有症状 1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和/或水肿 3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 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 及静脉条索物长度大于1英寸,有脓液流出 二、静脉炎的预防措施 1、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选择前臂掌侧静脉,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长期输液患者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避开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首先操作者操作前认真洗净双手,检查静脉留置针及透明敷料贴,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穿刺时消毒范围在8cm以上,提高一次穿刺成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试题

单选题 1.静脉炎的预防措施(B) A.多个病人同一种药物可使用同一空针配置 B.刺激性的药物充分稀释 C.输液前排尽输液管内的空气 D.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 2.二级静脉炎的判定标准(B) A.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 B.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未能触及硬结,静脉无条索状改变 C.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能触及硬结,静脉无条索状改变 D.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能触及硬结,静脉有条索状改变 3.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A)属于四级医疗事故。 A.2% B.3% C.4% D.5% E.1% 4.根据静脉炎分级标准,静脉炎可分为几级(D) A.2级 B.3级 C.4级 D.5级 E.6级 5.静脉炎的预防下列哪项是正确的(C) A.外周留置针置管时间为6-7天 B.在同一部位的一条血管上反复穿刺 C.严格无菌操作 D.对血管刺激性弱的药物使用留置针输注完毕可以不封管 E.以上都是 6.静脉炎的临床表现为(E) A.疼痛 B.红肿 C.硬结 D.坏死 E.以上都是 7.发生静脉炎时不妥的处理方法(C) A.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 B.可用超短波理疗 C.患肢应加强运动、按摩 D.局部用25%硫酸镁湿敷 E.合并感染可给抗生素治疗 8.以下哪项不是静脉炎的分类(C) A.机械性静脉炎

B.化学性静脉炎 C.感染性静脉炎 D.细菌性静脉炎 E.血栓性静脉炎 9.以下哪种药物最易引起静脉炎的发生(C) A.泮托拉唑 B.奥美拉唑 C.10%氯化钾 D.七叶皂苷钠 E.硝酸甘油 多选题 1.静脉炎的预防措施(A.B.C.D.E) A.合理选择穿刺血管 B.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C.合理输入液体和药物 D.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 E.做好健康宣教 2.静脉炎的不良后果(A.B.C.E) A.病人住院时间延长 B.增加治疗费用 C.病人满意度下降 D.增加护士心理压力 E.医患投诉 3.治疗静脉炎的方法(ABCDE) A.水胶体敷料 B.酒精、地塞米松 C.土豆薄片 D.25%硫酸镁 E.喜辽妥、百多邦 判断题 1.留置针穿刺部位发生静脉炎时,可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判断通畅程度后视情况拔出(错)应立即拔出留置针 2.发生静脉炎的肢体可指导患者加强活动,促进血液循环、炎症吸收(错) 患肢应抬高制动 3.正常血PH值7.35~7.45,药物PH值超过此范围会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PH< 4.1为强酸,PH>9.0为强碱。(对)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精选课件)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神经内科静脉防护的主要措施 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一、静脉炎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 2.5%-45%。 (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 ;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3、临床表现: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炎的分级(INS) 级别临床标准 0没有症状 1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和/或水肿 3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 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 触及静脉条索物长度大于1英寸,有脓液流出 二、静脉炎的预防措施 1、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选择前臂掌侧静脉,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长期输液患者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避开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首先操作者操作前认真洗净双手,检查静脉留置针及透明敷料贴,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穿刺时消毒范围在8cm以上,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量一针见血,减少对血管的机械刺激和损害.穿刺成功后用无菌透明贴固定,每72小时更换1次,纱布辅料48小时更换1次,如遇敷贴不粘或被污染应及时更换,防止细菌性静脉压炎的发生。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72—96小时。...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3、合理输入液体和药物根据所用溶液或药物的类型、pH值、渗透压、浓度、剂量、给药速度,选择适当的输注途径。首先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液体量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的定义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壁内膜受损继发的炎症反应,表现为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或局部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PICC在留置过程中发生的静脉炎,包括机械性、化学性、细菌性以及血栓性静脉炎。 原因与预防 (一)机械性静脉炎 机械性静脉炎最常见于盲穿法置入PICC。留置导管导致的机械性刺激本身也是产生损伤的始发因素,主要是导管刺激血管内膜出现的无菌性炎症。多发生于置管后48~72h,1周内最为多见。临床上发生的部位多为穿刺点商法肢体及肩胛部、腋下等部位。具体表现为穿刺点商法沿静脉走向的红、肿、热、痛症状。 1、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 (1)置管因素:穿刺及送管过程中对血管内膜的机械性损伤:①置管过程中导丝、穿刺鞘及导管对血管的刺激;②反复穿刺;③送入导管速度不均匀。 (2)置管部位:当置管部位位于肘关节下及肘窝时,肘关节屈伸运动机牵拉而与血管壁发生摩擦,刺激血管内膜,容易发生静脉炎。 (3)导管型号选择:导管型号与血管内径不合适,导管型号过大。 (4)肢体活动:置管侧肢体过度活动(特别是在置管初期)或剧烈活动,均会使肌肉收缩挤压血管,血管与导管发生摩擦易致静脉炎。 (5)维护不当:导管固定不牢或消毒用力过大,均有可能牵拉导管。 (6)心理因素:巨大心理压力使血管收缩,导管与静脉壁接触增加。 (7)导管移位:当导管移位至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腋静脉时,由于局部血流速度较上腔静脉慢,药液在静脉内局部停留时间较长,损伤血管内膜,易发生静脉炎。 (8)年龄和性别因素。 2、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 (1)置管前评估 ①合理选择置管时间:正常状态下的血管内膜是十分光滑的。“主动静脉治疗”,在未破坏血管之前保护血管,选择PICC作为中长期输液工具。 ②合理选择穿刺部位:使用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显著降低了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最佳穿刺位置在肘关节上。 ③合理选择穿刺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次是肘正中静脉或肱静脉,最后是头静脉。同时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的血管,避开关节、瘢痕、受伤、感染、曾经输注过高渗透性或强刺激性药物的血管。 (2)置管中规范操作 ①加强PICC置管前沟通和交流,告知置管过程。缓解患者情绪,使患者配合置管。 ②对置管护士进行专业培训及考核,规范操作,提升操作水平。 ③预防导管异位:置管结束后立即拍X线胸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④妥善固定导管,减少导管摩擦刺激。 (3)置管后的观察 置管后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如置管手臂上方贴预防静脉炎贴,局部热敷穿刺点上方的置管部位等,每日2-3次,已促进血液循环。 (二)细菌性静脉炎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一、静脉炎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45%。(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 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3、临床表现: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38777(一类特选)

呼吸科静脉防护的主要措施 一、静脉炎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45%。(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 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3、临床表现: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炎的分级(INS) 级别临床标准 0没有症状 1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和/或水肿

3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 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 触及静脉条索物长度大于1英寸,有脓液流出 二、静脉炎的预防措施 1、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选择前臂掌侧静脉,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长期输液患者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避开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首先操作者操作前认真洗净双手,检查静脉留置针及透明敷料贴,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穿刺时消毒范围在8cm以上,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量一针见血,减少对血管的机械刺激和损害。穿刺成功后用无菌透明贴固定,每72小时更换1次,纱布辅料48小时更换1次,如遇敷贴不粘或被污染应及时更换,防止细菌性静脉压炎的发生。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72-96小时。 3、合理输入液体和药物根据所用溶液或药物的类型、pH值、渗透压、浓度、剂量、给药速度,选择适当的输注途径。首先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液体量调节输液速度。当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或大量补液时应选择粗大静脉,速度不宜太快,如输入脂肪乳、甘露醇时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氯化钠溶液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接高浓度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这样可以防止液体外漏对血管壁造成伤害从而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文献报道:滴注甘露醇时应加热至35℃,使用套管针静脉滴注,可减轻对血管壁的损害。在输液顺序上应先输高渗液或刺激性较强的液体后输等渗液或刺激性较小的液体,输入血制品前后应用氯化钠溶液冲管,以减少有效成分得附着,避免损害性药物残留血管内造成损害,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1.4 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合理使用封管液抽吸5ml至10ml的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采取边退针边推注的正压封管方法。 1.5 做好健康宣教在使用静脉留置针前一定要与患者沟通,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取得患者配合。在输液过程中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指导患者保持局部清洁

PICC感染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PICC感染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目的降低PICC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使PICC发挥预期的使用效果,探讨护士对PICC护理专业能力与导管感染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多年的护理经验,得出要降低PICC常见并发症如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机械性静脉炎等,落实严格的预防措施是关键。观察分析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感染程度、处理的转归情况和发现护士对穿刺部位感染并发症的评估能力和处理能力。结果患者经及时处理后,效果明显。结论PICC穿刺部位感染状况不容忽视。护士对PICC护理专业能力与导管感染的发生情况密切相关。 标签:PICC;并发症;预防;护理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等。它能为患者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道,可以减少患者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但PICC置管的同时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为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上采用静脉穿刺或(切开)留置导管的治疗方法日趋普遍,因而静脉导管感染的并发症也随时之有发生。由于它为深部感染,故诊断和治疗的难度均较大,而且常导致败血症,预防后较差。妥善进行置入导管和局部皮肤及整个系统的护理,对预防置管引起的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1静脉插管感染的途经 细菌侵入最常见的部位是皮肤穿刺点。在导管插入大血管24~48 h后有疏松的纤维蛋白原包绕在导管周围,微生物可在其中繁殖,在此可免受机体防御功能和抗生素的作用,加之局部血管痉挛和微血栓的形成,更会促进感染的发生。病原微生物侵入的途径还有多种,静脉导管本身已遭污染,测压器换能器等输液装置的各连接部位已染有病原体,输入的液体或药物及冲洗用的液体已含有致病菌,违反无菌操作规范的要求等各个环节稍有疏忽,均可导致细菌侵入并引起感染。 2正确选择导管 应选择口径相宜。质地柔软而光洁的导管,但要避免使用可减少发生血小板黏附的聚氨酯硅胶,同样不应使用聚乙烯塑料管,以减轻纤维素包裹及导管尖端对血管的机械损伤。外周静脉置管可选用钢质针头,因其感染性低,但易致血管痉挛而影响补液速度。 3严格无菌技术 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必要时带无菌手套。导管入口应尽量远离创面,置管处的皮肤应认真准备,严格消毒。置管操作要熟练而轻柔,努力做到一次成功。导管插入的位置应不与血管接触,其尖端不应在涡流之中。导管插入血管内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得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得分级(INS) 静脉炎得预防及处理原则 1、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得血管。一般选择前臂掌侧静脉,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长期输液患者有计划得保护与合理使用静脉,遵循从远端到近端得原则,避开瘢痕、受伤、感染得静脉。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首先操作者操作前认真洗净双手,检查静脉留置针及透明敷料贴,消毒液就是否在有效期内,穿刺时消毒范围在8cm以上,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量一针见血,减少对血管得机械刺激与损害。穿刺成功后用无菌透明贴固定,每72小时更换1次,纱布辅料4

8小时更换1次,如遇敷贴不粘或被污染应及时更换,防止细菌性静脉压炎得发生。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72—96小时。 3、合理输入液体与药物根据所用溶液或药物得类型、pH值、渗透压、浓度、剂量、给药速度,选择适当得输注途径、首先应根据药物得性质与液体量调节输液速度、当输入刺激性强得药物或大量补液时应选择粗大静脉,速度不宜太快,如输入脂肪乳、甘露醇时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氯化钠溶液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接高浓度或刺激性较强得药物,这样可以防止液体外漏对血管壁造成伤害从而有效预防静脉炎得发生、文献报道:滴注甘露醇时应加热至35℃,使用套管针静脉滴注,可减轻对血管壁得损害。在输液顺序上应先输高渗液或刺激性较强得液体后输等渗液或刺激性较小得液体,输入血制品前后应用氯化钠溶液冲管,以减少有效成分得附着,避免损害性药物残留血管内造成损害,减少静脉炎得发生、 4、掌握正确得封管技术,合理使用封管液抽吸5ml至10ml得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采取边退针边推注得正压封管方法(参考书: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考试指导用书《护士岗位技能训练50项考评指导》60)。 5、做好健康宣教在使用静脉留置针前一定要与患者沟通,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取得患者配合。在输液过程中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指导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避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阻塞导管,睡眠时不要压穿刺血管,如有渗漏立即拔管,更换穿刺部位。对于使用可能造成静脉炎得药物应对患者采取预见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