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忆的主观性与自我的重新发现——朱利安巴恩斯《终结感》所揭露的道德成长

记忆的主观性与自我的重新发现——朱利安巴恩斯《终结感》所揭露的道德成长

记忆的主观性与自我的重新发现——朱利安巴恩斯《终结感》所揭露的道德成长
记忆的主观性与自我的重新发现——朱利安巴恩斯《终结感》所揭露的道德成长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

2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成长主题

3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人物性格

4 非智力因素在口译中的重要性

5 顺应论视野下茶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

6 浅析网络语言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7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越狱》字幕翻译的研究

8 从道德角度分析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安妮?艾略特

9 从缓解语言石化角度分析背诵式语言输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10 广告语篇的语用分析

11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2 麦当劳的制胜之道

13 《好人难寻》的冷漠主题分析

14 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

15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技巧

16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17 南北战争新思想在女性中的体现——浅析《小妇人》

18 从文化角度论英文商标名称的翻译

19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20 Black Women's Searching for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Sula

21 从圣诞节、愚人节和情人节分析美国节日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22 商务英语信函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

23 从英语演讲的修辞运用看语言性别差异

24 报刊广告英语的文体特色分析

25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s Middle School

26 英文商标的汉译

27 英语委婉语之初探

28 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29 An Analysis of Mulan's Character in Moment in Peking

30 对《宠儿》中黑奴母亲塞丝形象的探讨

31 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

32 Wessex Women: Female Characters in Thomas Hardy's Novels

33 论广告英语的用词特点

34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35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36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37 《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

38 用合作原则分析男性广告语的诉求

39 论英语商务合同中状语从句的翻译

40 解析《丽姬娅》中的哥特美学

41 中美两国家庭文化差异

42 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初步研究

43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幽默的言语机制和翻译

44 从消费文化看《美国悲剧》

45 对《嘉莉妹妹》中摇椅意象的解读

46 《廊桥遗梦》中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爱情审美取向研究

47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

48 体育新闻英语文体特点分析

49 中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50 《飘》中斯嘉丽人物性格分析

51 从接受理论看赛珍珠的《水浒传》翻译

52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53 英汉礼貌原则的比较分析

54 从麦琪的礼物中折射出欧亨利对已故妻子的爱

5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56 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

57 对比不同思维方式下事物的中英文描述差异

58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

59 《乱世佳人》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解析

60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

61 论旅游广告的显影性

62 霍桑清教观的矛盾性在《红字》中的体现

63 从生态批评主义角度看《白鲸》的生态观

64 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65 红河州农村英语学习两极分化

66 英语谚语中关系分句之先行词he高频使用之探析

67 《红楼梦》中的数字翻译及其文化分析

68 外国品牌中译的创新翻译研究

69 《白鲸》与《老人与海》中的海之意象分析

70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探索

71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72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浪漫主义解读

73 原罪论与赎罪观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74 导入艺术在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中的运用

75 从引进好莱坞大片看中国意识形态转型: 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

76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77 从文化的角度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78 旅游景点标志翻译初探

79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论欧亨利的创作风格

80 英语广播新闻与报纸新闻的文体比较

81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Membership In Death of a Salesman

82 组织学习障碍及相应的对策

83 从认知视角谈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84 克莱夫?斯坦普斯?路易斯对《圣经》寓言的应用及意义研究——以《纳尼亚传奇》为例

85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爱与恨的分析

86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互动

87 浅析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88 隔离与异化: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89 《雾都孤儿》中的反犹主义

90 充满爱与美的唯美世界——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张研究

91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

92 浅析英语外加状语的语用功能

93 《最蓝的眼睛》的叙述声音和视角

94 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基于The Old Man and the Sea及其译本的对比分析

95 母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96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

97 浅析王尔德《莎乐美》的唯美主义和成因

98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99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

100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101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

102 《收藏家》中空间与人物心理关系的解读

103 英汉习语翻译下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104 On the Features of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Song of Soloman

105 《紫色》主题的表现手法

106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文思想

107 从归化的角度分析《飘》的中译本

108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109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

110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

111 从《欲望号街车》探析田纳西?威廉姆斯诗意现实主义风格

112 万劫不复的阴暗人性——解析《蝇王》的主题

113 The Tragic Destiny of Brett Ashley in The Sun Also Rises

114 从《喜福会》中透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115 Christ Love in Uncle Tom’s Cabin

116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Thorn Birds

117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118 《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119 中美文化视阈中的商务谈判风格

120 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21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Chapter Titl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122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女主人公艾迪的形象探析

123 我国中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现存的问题与对策

124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

125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

126 从跨文化角度论商标的翻译

127 商务英语中含蓄否定句的研究

128 比较分析《喜福会》与《日用家当》中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冲突

129 英文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认同——《京华烟云》赏析

13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1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对比研究——从英汉民族思维差异的角度

132 从四个主要人物的叙述结构来分析《蝇王》的主题意义

133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134 从认知的角度看委婉语

135 查尔斯?达尔内——《双城记》中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

136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爱丽丝梦游仙境》译本对比

137 普罗米修斯的铁链与屈原的幽兰—论中西方文学中的悲剧精神

138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

139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

140 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语篇分析和阅读理解

141 从《到灯塔去》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

142 对话中语用意义的理论视角

143 A Survey on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Oral Performance

144 浅谈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之比较

145 中医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过去与现在

146 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

147 委婉语与英语交际

148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

149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的生死观

150 《雾都孤儿》中南希形象分析

151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

152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153 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

154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155 Feminism in The Awakening

156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

157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抽彩》女主角的命运

158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sert Island Literature from Lord of the Flies

159 从人际功能和言语行为理论解析《儿子与情人》的对话

160 英汉产品简介的对比分析

161 海明威“冰山理论”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运用

16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3 浅析《宠儿》中人物塞丝的畸形母爱产生的根源

164 论惠特曼的战争诗歌

165 浅析《飘》中的女性意识

166 从许渊冲“三美论”评析《声声慢》三个译本

167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168 生态批评视域中的《红字》

169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

170 《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

171 浅析《嘉莉妹妹》中的新女性形象

172 认识、寻找和实现自我价值——剖析《飘》中的人生价值

173 由英汉亲属称谓语看中英文化差异

174 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批评思想

175 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

176 从多维视角分析英国下午茶文化

177 语言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的试探性分析研究

178 论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179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解读《红字》中的清教主义

180 Rabbit’s Predicament and Dreamland

181 试论中学英语教育中师生关系模式的构建

182 文化语境视域下英语习语的汉译研究

183 论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道德观

184 Purita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185 《夏日鸟笼》的女性主义解读

186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研究

187 《简爱》中罗切斯特性格与命运研究

188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189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

190 跨文化交际下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91 浅析《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192 中国皮钦语的产生和发展

193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194 从习语来源看中西文化之不同

19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olite Languages 196 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

197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

198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

199 中西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200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

光电传感器在脉搏测量中的应用

光电传感器在人体脉搏信号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姓名:时劭科 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班级:080211 学号:08021117 2011年12月5日

摘要:脉搏是人类对自身生理特征认识非常早的一项指标,人类对脉搏的采集也是和社会技术发展同步的,从机械到电子发展到近代的光学。目前医疗产品中临床上的脉搏采集基本以光电传感器采集脉搏方法为主。光电传感器种类也比较多,大多都可用于对脉搏采集。各种光电传感器各有自己的特点,可用于不同情况下的脉搏采集。 一、引言 中医脉象诊断技术是脉搏测量技术在中医诊断上的卓有成效的应用。古代就有“切之以九脏之动,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之说。脉诊是医生运用手指的触觉切按病人动脉脉搏以探查脉象、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通过诊脉可以了解气血的变化、阴阳的盛衰,对分析病理、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由于受到人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干扰,使得传统的中医诊脉缺乏客观性,医家往往是“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因此,近代的许多学者便致力于脉诊的客观化研究,希望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及成果实现脉诊的客观化。 目前我们常见的脉搏采集方法有:压力传感器法、超声脉图法、光电容积法、电容传感器法、电声传感器法等。以上这些方法中,超声脉图法和光电传感器法在目前临床应用中比较普遍。而电容、电声和压力传感器法多用于无创血压测量中的脉搏测量,其中光电式脉搏传感器是根据光电容积法制成的脉搏传感器,通过对手指末端透光度的监测,间接检测出脉搏信号。光电式脉搏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无损伤、可重复好等优点。 目前医疗产品中临床上的脉搏采集发展到光电传感器采集脉搏方法为主。光电传感器种类也比较多,大多都可用于对脉搏采集。它们有光敏电阻、光敏电池、光敏二极管等。以上几种光电传感器各有自己的特点,可用于不同情况下的脉搏采集。 (1)光敏电阻,它的特点是价格低廉,输出电流大、受温度的影响小、抗干扰能力比较强、可靠性好、器件本身不容易发生故障,它的缺点是响应时间慢。 (2)光电二极管和光电三极管它的特点是灵敏度高,响应时间快、但它受温度影响比较大、受光面小、而且有非常强的方向性、抗干扰能力弱、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不同型号的管子对光谱响应有很大不同。 (3)光敏电池传感器它的特点是受光面积大、输出电流小、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光谱比较宽、受温度影响比较小,抗干扰能力一般。 二、脉搏的形成和生理特点 动脉管壁随着心动周期周而复始、一起一伏的搏动,称为动脉搏动,简称脉搏。当心室收缩时,血液冲开主动脉瓣,并把血液射入主动脉中,主动脉内压突然增高,迫使血管壁迅速膨大,当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降低,主动脉壁因其具有弹性而回缩,这样,动脉管壁就随心室的收缩出现周期性的起伏搏动,形成脉搏,它存在于身体的每个部位,中医学的切脉,就是用手指的触觉和压觉分析桡动脉脉搏的频率、深浅、强弱及其他特征,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就容积式脉搏波的探测而言,指尖是较理想的部位,因为它位于肢体前端,容易实现非接触检测;其次,由手指的解剖结构可知,每个指尖的血液都是经指总动脉分两路从指干两侧通向指尖,再经丰富的冠状小动脉弥散至毛细血管,然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一 1.道德的主体性 道德与法律、伦理不同。道德是伦理的个人化,伦理是道德的社会化。美国著名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指出,“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好的生活,但不是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存在”[3]。相反,道德是为人而存在的。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是道德,即便有了主体,但如果主体不敬仰和服膺道德,也同样没有道德。 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为人的需要而产生。道德对个人来说,它就是人自身的创造物。人类发生史的考察表明,道德最初并不是一部分人发明出来控制另一部分人的工具。道德产生于人们共同的特殊的人类需要

并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即调节和确定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需要以及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道德包含着人的追求活动,而且道德规范本身也是反映和体现人的发展需要和意向的东西。人创造了道德并不仅仅是为了约束自己,而是为了确证、肯定和发展自己。道德有约束性,但道德对于人不仅仅是约束,而更重要的是激励。道德不是社会对付个人的工具,而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造成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压制人的,相反,它保证个人获得肯定和发展自身的条件。所以,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的人的领域。 2.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在道德活动中的展开和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这包括: 为“我”性。道德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中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活动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道德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协调关系,源于主体间的交往。利益是人们

从文化角度看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南希的人物性格 2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 3 浅谈美国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因 4 逆向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 5 从动态对等角度分析中国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以中国庐山网为例 6 简奥斯丁《爱玛》中的爱玛形象分析 7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空间隐喻认知分析——以前后为例 8 论环境和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和品格的影响——以《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为例 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0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 11 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 12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 13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 14 《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价值观 15 从语用学角度看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表达 16 17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18 中英饮食文化的比较 19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 20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arwinism 21 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讨 22 死亡,马丁伊登的解脱---对伊登自杀必然性的探究 23 试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密西西比河和哈克的象征意义 24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 25 西方影视作品中的美国婚俗研究 26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 27 《厄舍古屋之倒塌》的主题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 28 从北京奥运会简析宝洁营销策略 29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 30 英汉双语词典中的语用信息 31 论《皮格马利翁》的结局 32 希腊罗马神话典故成语英汉翻译评析 33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oad and Traffic Public Signs 34 论英汉恭维语的差异 35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36 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 37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当代启示 38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 39 浅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女性意识 40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 41 女权主义及其对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影响

《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 1.德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 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 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11.人本化德育理念: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 14.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德育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 15.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家庭的记忆

家庭的记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与家庭、自己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父母长辈的感情。 2.了解家庭的发展变化 3.知道与重要的传统节日与家庭的关系,从语言文字中了解中国人对“家”的重视。【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与家庭、自己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父母长辈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会如何搜集资料,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庭的关爱。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图片素材/视频,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布置学生课前完成课本中的《家庭关系示意图》、《家庭大事记》以及《我和父母比童年》三部分的填空。 【教学过程】 一、渲染氛围,课前体验(播放家庭合照影集,介绍家庭成员)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爸爸妈妈对我们的无私的爱,也知道了作为家庭成员的我们,也要用我们的方式去正确表达对父母的热爱。那大家是否知道,除了爸爸妈妈和自己,家庭里还有哪些成员?这些家庭成员应该怎么称呼?这些年来家里有发生什么事?为什么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视家庭关系,以至于很多传统节日、语言文字都离不开“家”?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些疑惑。 二、新授课。 1.家庭称呼抢答赛 师:同学们,你知道家庭里成员除了爸爸妈妈以及你自己外,还有谁吗? (学生自由回答,如爷爷奶奶、姑姑姑父、舅舅舅妈、表哥表姐等)

师:那大家知道这些家庭成员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吗?课前老师有布置大家要提前完成的《家庭关系示意图》,是否能让你明白这些关系呢?有谁能来说一说? (学生举手,教师选择3位左右学生进行回答) 师:这几位同学都回答的很不错,不但知道了要如何称呼这些家庭成员,还知道了如何称呼他们,真是太棒了!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几位同学的回答中,即使是相同关系的家庭成员,我们在称呼上却有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在你们的家乡是怎么称呼的呢? (教师对原因进行解答,学生可自由回答各地对家庭成员的不同称呼,活跃课堂气氛)【活动:抢答竞赛】 将班级同学分为4小组,教师用PPT逐条展示课本《抢答竞赛》中的问题,由各组学生抢答回答,答对一题加一颗星(在黑板上画表格分组),答错不加,得星多的小组获胜,可进行适当奖励。 师:刚才的抢答真激烈!发现同学们知道的比老师想象中的要棒多了。除了刚才那些,你还能再提出什么问题看看你的同学吗? (同桌之间互相提问,用时2分钟) 2.“家史”小调查 师:课前老师有让同学们回家的时候完成课本中的《家庭大事记》,同学们是否有及时完成呢? 生:有! 师:真棒!那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事的呢? 生:(自由回答,如问父母、长辈等) 师: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记得以后也要多与父母长辈们交流哦,这样你会知道更多的“家庭大事”。接下来,有没有同学来跟大家分享下,你们家的“大事记”呢? (学生举手回答) 师:同学们都完成得很好,通过这些事情的调查,你是否对自己的家庭有了更多的了解呢?再回想下我们自己童年,更爸爸妈妈的童年是不是一样呢?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我和父母比童年》。 师:通过比较父母和自己的童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举手发言) 师:父母童年玩的游戏你会吗?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学会了也可以跟小伙伴们一起玩吧! 3.传统节日中的“家”

道家的道德主体性及其对现代道德建设的启示

道家的道德主体性及其对现代道德建设的启示 肖 祥 摘 要:道德主体性问题是现代道德建设的关键问题。道家思想中以“我命在我不在天” 的表达,在寻道、守道、行道和返道的过程中凸显了道德主体性,表现出独特的主体状态、主 体认知、主体修养、主体取向和主体精神等特点,为现代道德建设提供了诸多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道家;道德主体性;现代道德建设;启示 中图分类号:B82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5833(2005)0620089206 作者简介:肖 祥,桂林工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广西桂林 541004) 勿庸置疑,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①。所谓道德主体性,就是指人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人们不明白为什么要行善和守德,道德规范和条文仅仅成了一种道德命令和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仅仅出于“应该”而不是“自觉自愿”,———现实中道德主体性严重丧失,造成了道德主体的身心分离,道德成为一种“冷冰冰”的外在约束。梁漱溟先生曾经评论说:“……遇到一件事情,只考虑应不应该,不考虑愿意不愿意……就是因为只考虑应不应作,而不考虑愿不愿作,所以社会那么多伪君子,而没有真小人……圣人简直不教你认识到自己的存在……”。②道家以“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表达,通过天人相应的体验、率性而行的认知、抱朴守真的取向、德养相长的追求,描述了一种清新独立的道德主体性,对现代道德建设有诸多的积极启示。 一、道家道德主体性的内涵 道教坚信长生可得、方术有效,只要通过自己不懈地修炼和永恒追求,便可达到“长生久视”,延年益寿。道教认为“道大,天大,地大,生大,域中有四大,而生处一”(《老子想尔注》),把“生”视为域中四大之一,因此倡导重己贵生,怀抱超越生命的人生信念,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这一思想鼓舞了道教战胜自然和社会灾害的勇气,也加强了道教追求超自然的坚定信念。《西升经》云:“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真气还元铭》曰:“天法象我,我法象天,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太平经》也说:“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收稿日期:2004212223 ① 肖雪慧:《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光明日报》1986年2月3日,第3版。 ②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321页。

(整理)光电脉搏波传感放大器设计课程设计

................. 摘要 作为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生理信息,脉搏波在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中,受到广泛重视。目前,"摸脉"方法仍然是医生诊断疾病所采用的一种普遍技术手段。脉搏波所呈现出的综合信息,如形态(波形)、强度(波幅)、速率(波速)和节律(周期)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体心血管系统中的生理和病理的血流特性,其医学价值重大。无创血氧浓度和无袖带血压测量技术就是在脉搏波的波形分析基础上实现的。由于人体的生物信号处于强噪声背景下, 脉搏波作为一种低频微弱的非电生理信号,必需经过放大和后级滤波处理,才能满足进行采集和观察的要求。 本文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光电容积脉搏波扫描法的研究和应用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并制作完成了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扫描法的透射式光电脉搏波传感放大器电路,并对其在使用中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脉搏波光电容积脉搏波扫描法放大器滤波器传感器

目录 摘要 (1) 绪论 (3) 第一章. 动脉脉搏波的相关理论 (4) 1.1 动脉脉搏波的产生及波形特点 (4) 1.2 脉搏波的传播速度 (5) 1.3 脉搏波的研究意义 (8) 第二章.血压测量技术的研究方法 (9) 2.1 无创血压测量方法综述 (9) 2.1.1 柯氏音听诊法 (9) 2.1.2 示波法 (10) 2.1.3 扁平张力法 (11) 2.1.4 超声波法 (11) 2.2 弱信号测量相关知识 (12) 2.2.1 电气设备干扰 (12) 2.2.2 常规小信号检测方法 (13) 第三章.系统设计及实现 (14) 3.1 系统总体设计与框图 (14) 3.2 PPG传感器设计 (15) 3.2.1 光源的驱动电路 (15) 3.2.2 光电接收及前置放大 (17) 3.3 二阶低通滤波电路 (18) 3.4 二阶高通滤波电路 (22) 3.5 二级放大及电平提升电路 (25) 第四章. 系统运行结果测试 (26) 4.1采集电路测试 (26) 4.2 初级放大和滤波电路功能测试 (27) 4.3系统总体测试 (28) 结论 (29) 参考文献 (30)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解释概念5/3选择9/2 1.德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 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 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 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 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 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 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 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 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 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11.人本化德育理念: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 14.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德育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 15.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1.道德的主体性 道德与法律、伦理不同。道德是伦理的个人化,伦理是道德的社会化。美国著名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WilliamkFrankena)指出,“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说,道德 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好 的生活,但不是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存有”3(p.247)。相反,道德是 为人而存有的。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是道德,即便有了主体,但如果主体不敬仰和服膺道德,也同样 没有道德。 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为人的需要而产生。道德对个人来说,它就是人 自身的创造物。人类发生史的考察表明,道德最初并不是一部分人发明 出来控制另一部分人的工具。道德产生于人们共同的特殊的人类需要 并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即调节和确定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需要以 及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道德包含着人的追求 活动,而且道德规范本身也是反映和体现人的发展需要和意向的东西。 人创造了道德并不但仅是为了约束自己,而是为了确证、肯定和发展自己。道德有约束性,但道德对于人不但仅是约束,而更重要的是激励。 道德不是社会对付个人的工具,而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造成一种特殊的 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压制人的,相反,它保证个人获得肯定和发展自身的 条件。所以,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的人的领域。 2.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 在道德活动中的展开和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这包括: (1)为“我”性。道德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中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活 动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道德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协调关系, 源于主体间的交往。利益是人们交往的根本动因,马克思说,“准确理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12、家庭的记忆

12、家庭的记忆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 2、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教学难点: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可爱、温馨、美丽的家。 听歌曲“让爱住我家”,说说你的家,你家里有几口人?你长得像谁呢? 二、新知讲授 活动一:家庭称呼抢答赛 教师:开展“我来问,你来答”的小活动。

学生交流:抢答。 教师:开展“我来问,你来答”的小活动。 学生交流:抢答。 教师:请同学们带着节奏拍手读儿歌。 《称谓歌》 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爸爸的姐妹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姑姑 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外公 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 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舅舅 妈妈的姐妹叫什么妈妈的姐妹叫姨妈 教师:进行抢答竞赛,看谁说的又快又正确。 教师: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会带动家庭规模的变化。目前,大多数的家庭是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人们称之为“核心家庭”。以往那种和爷谷、奶奶等三代人生活在一一起的大家庭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四代同堂”的家庭则更为少见。 活动二:“家史”小调查 教师:随着我们的成长,家庭也在发生变化。让我们做一个“家史”小调查吧!

儒家道德主体性研究

儒家道德主体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2-08-29T17:03:40.357Z 来源:《时代报告》2012年第6期作者:杜晶杨杰 [导读] 在不同的阶段,儒家伦理思想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杜晶杨杰(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41)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043-01 摘要:中国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儒家伦理思想占据主要地位。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先秦、汉唐、宋明等几个阶段,前后相续,相互交替。在道德主体性思想方面,也呈现出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趋势,兼具理性、情感、意志三种机能。本文从儒家伦理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入手,对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简要的梳理,并对其做出评价。 关键词:形成;发展;评价 中国儒家学说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 出现过不同的理论形态。大体上看,先秦是儒学的创立期,汉至唐代是儒学的发展期,宋明是儒学的重建与再扩大期。在不同的阶段,儒家伦理思想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先秦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 (一)对人价值和本质的肯定。 作为儒学最主要的创始人之一,孔子思想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个体主体的构建,高扬人的主体性价值。这一特点首先就表现为尊天命、轻鬼神、重人事。强调人生有为,不语“怪、力、乱、神”,宣扬“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观念。他还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可以看作为一个主体人生规律的建构过程。在人与物的价值上,孔子认为人比物更重要,在价值取向上还是倾向于人的生命。 (二)对人主体能动性的肯定。 孔子不仅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高扬了人的主体性,而且也肯定了人的道德能动性。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而且,孟子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突出了道德的主体性意识。孟子提出性善论,人性,即仁、义、礼、智“四心”是道德的本原,认为“四心”是人所固有的天赋本性,是“命”。仁义礼智道德,“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就是说,道德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获得的,所以“君子不谓命也”。孟子人性可得的规定,对于道德修养论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使其在道德选择的问题上肯定了道德实践上的主观能动性。荀子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不是对天道必然性的简单遵循,而是积极利用天道的客观必然性为人类自身服务,使人成为万物的主人而获得了自由。 (三)“仁”“礼”统一的理想人格。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孔子主张互相尊重和友爱并肯定了个人的独立意志和道德人格,创立了一个以“仁”为主的“仁”、“礼”结合的“仁学”伦理思想体系。“孔子贵仁”同时又主张“复礼”,两者统一,密不可分,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根本特征,构成了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孔子提出“仁”“礼”统一的思想,就是要塑造和培养理想的人格。“人而不仁,如何礼?人而不仁,如乐何?”“仁”是“礼”的心理基础,没有“仁”这一发自内心的道德意识,就不能遵守礼制。“礼”是贯穿其中的道德主体精神,在于“仁”,在于道德主体性意识的自觉与确立。因此,“仁”“礼”统一,就将“礼”提升为人心的内在要求,提升为人们社会生活的自觉意识。 二、两汉时期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学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董仲舒。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推行阴阳之变,究“天人之际”,发“《春秋》之义”,举“三纲”之道,又综合阴阳家、法家和黄老学说,对先秦儒学有所改造和发展,使儒家伦理思想具有了新的特色,创立了一个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阴阳五行“天人合类”为宇宙基础的神学伦理思想体系。它不仅使儒家伦理思想具有综合性的理论特点,而且神化了儒家伦理思想。从此,儒家伦理思想作为封建“名教”的意识形态而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正统。作为神学目的论者,他指出人就应如“奉顺于天者”一样遵循封建的道德纲常,这不仅是应当的,而且也是绝对的必然,不允许有选择的自由,从而使道德选择的问题陷入了宿命论。董仲舒的道德宿命论是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一大修正,并影响了以后的正统儒学。但是,在遵奉道德原则的范围内,董仲舒在一定程度上也肯定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提出了“经”、“权”之说。这是它对道德宿命论的修补,承认“在可以然之域”对道德原则的灵活运用。它揭示了道德原则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道德实践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这些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宋明理学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 “理学”的主体内容就是它的伦理思想。其继承孔孟“道统”,汲取佛、道思想成分,提出以“天理”为宇宙本体和道德本原,对以往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养论等思想作了总结和发展,进一步把道德观和本体论、认识论融为一体,使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获得了完备的理论形态和新的特点,达到了最高的发展阶段。它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从而使儒学以新的形态重新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在宋明理学中,主要的派别有以程颐、朱熹为主要代表的 “理本派”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主要代表的 “心本派”,二者都主张道德主体是宇宙的中心。宋明理学重建了宇宙本体论和心性修养论, 将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纲常抽象化,论证了封建道德的永恒性和合理性,重建了形而上学的体系。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关系,就是“知”与“行”的关系。宋明理学主张“知先行后”的先验论观点,突出了道德认识对道德实践的指导作用,强调了道德行为的自觉性要求。虽然“理本派”和“心本派”所说“知”的“理”各有不同,但其指的都是封建道德,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践行封建道德纲常。这样,人的主体能动性就被描述为对天理的把握与复归,同时也是主体心性的肯定与提升,表现了主体自觉的内在追求。把人的道德自觉和本性完善同宇宙的伦理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能动性和道德自觉性。 四、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的评价 儒家从道德主体出发,从古典儒家到汉唐儒家再到宋明理学,儒家伦理思想以层层递进的方式逐步推演出它完整的道德体系,并逐步完成了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存在延续性但又有差异,不同时期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儒家传统的道德精神中,强烈的道德自觉是其重要的核心内容,正是这种道德直觉和道德主体的内驱力促成了儒家道德主体意识的形成及不断发展。儒家重视道德主体的个人,认为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主体的自觉程度。因此,围绕自身道德修养的完善,儒家提出了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这既是伦理道德的最高标准,也是道德主体性的基础。儒家在弘扬人的主体性方面,对于人的价值、地位、能

光电型脉搏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

医学光电检测技术论文 光电型脉搏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The principle of type photoelectric pulse sensor and its application 学生姓名:张先绪 专业:生物医学工 学号:110811117 指导教师:庞春颖 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摘要: 介绍了光电式脉搏传感器的原理和设计方案,采用集成光敏部件和放大器的光敏芯片代替传统的分立光敏器件实现对脉搏的测量。芯片的集成化能够有效减小器件间匹配引起的干扰,提高脉搏测量精度。在实验测试过程中,采用该光电式脉搏传感器对人体的脉搏进行实时测量,对脉搏信号测量可能引起的噪声来源做了分析,并做相应的抗干扰处理,得到比较理想的脉搏波形,为脉搏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数据。 关键词:脉搏信号;光电容积法;脉搏传感器;噪声分析 Abstract: The PPG pulse sensor is attached to the finger base for monitoring beat to beat https://www.doczj.com/doc/ca15248958.html,par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design,the pulse sensoruses a new integrated chip,which is integrated the photosensitive unit and the signal amplifier.This design can efficiently remove the system noise and 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measure.In the experiment,using the newPPG pulse sensor can measure the pulse directly from the pulse in real time.At the same time,making the noise analysis and dealing with the measure noise,and getting a good pulse wave. Keywords:pulse signal;photoplethymograph;pulse sensor;noise anylsis

朱利安·巴恩斯经典语录

朱利安·巴恩斯经典语录 二十几岁的时候,即使你对你的志向和目标很迷茫,很不确定,你却能强烈地感受到生活本身是什么,生活中的你是什么样子,会变成怎样。后来,这种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相互交叉,前后纠缠,虚假记忆日渐增加。想当初,你能记住你短暂人生的全部。后来,记忆变成了一件百衲衣。《终结的感觉》 作为一个受过暴力教育的十八岁青年,我很熟悉马克思对黑格尔的阐释:历史经常重演,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则是闹剧。《10 1/2章世界史》 他要是在我之前了解我的心意该多好啊!我不会跟男的那样讲话,也不会那样听他们说话,更不会那么看着他们的脸。他怎么就是不明白我的心意呢?《柠檬桌子》 也许她是对的,他俩是应该努力一起变老,然后指望著时过境迁,心髒变得冷漠坚硬起来。《柠檬桌子》 在那些日子里,我们想象自己被囚禁在某种候宰栏之中,期盼着能被放出来,步入自己的生活。而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以及时间本身都会加快前进的步伐。我们如何知道人生已然开始,益处已然获得,损毁已然造成?此外,我们解脱后只会步入一个更大的候宰栏,其界限起初根本无法识别。《终结的感觉》 历史就是胜利者的谎言。历史就像打嗝似的。总是那套把戏,一直都在专职与反抗,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贫穷之中排灰。不可靠的记忆与不充分的材料相遇所产生的确定性就是历史。《终结的感觉》

我们不要操之过急,一下把什么都搞清楚。把问题交给暴躁的无知眼光。……二十个?知情的眼光问道。宗教衰微,偶像尚存;故事已被淡忘,但其象征却仍具吸引力(无知的眼光获胜这对于知情的眼光而言是何其残酷)。灾难变成了艺术;但这绝不是一个淡化工程。这是释放,放大,解释。灾难变成了艺术:说到底,本来就该如此。《10 1/2章世界史》 人生已然开始,益处已然获得,损毁已然造成。 床上是一块黄金地带,在那里你可以撒谎而没有人来抓你,在那里你可以在黑暗中叫喊哼唧,事后吹嘘你的表现。性爱不是表演(不管我们多么欣赏自己的脚本);性爱讲究的是真实。你在黑暗中怎样偎依拥抱,决定了你怎样看待世界历史。就这么简单。《10 1/2章世界史》 h奥登写道:我们必须相爱,否则只有死亡。此话引来e福斯特的一番宣言:因为他曾经写过我们必须相爱,否则只有死亡,他可以命令我跟随他走。可是,奥登并不满意这行写于1939年9月1日的著名诗句。那是该死的谎言!他评论说,反正我们注定要死亡。所以,等到再印这首诗时,他把这一行改为更合逻辑的我们必须相爱,而后死亡。后来,他索性把这一句全部删掉。《10 1/2章世界史》一扇门打开了,你还没来得及走进去,它就关上了。人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就像用红蜡纸标记过的木材被带着细长杆的工人扔回湍急的流水中一样。但如果真的是这样,他意识到她的人生,从现在开始,将不会有任何变化,他自己也同样如此。从现在。不,从上周差

论道德的主体性地位(一)

论道德的主体性地位(一) 摘要]人的道德主体性地位的产生是从人类社会诞生的那一天就产生并相依相存。人的道德主体性地位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并在阶级社会遭到了异化,我们要大力宏扬处于主导地位、起积极的进步推动作用的正确的人的道德主体性作用的东西;而彻底抛弃错误的人的道德主体性作用。在今天,我们应特别强调正确的人的道德主体性作用地位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引导作用。 关键词]人的道德主体性地位异化表现主体作用 一、人的道德主体性地位的产生 自人类诞生以来,道德就始终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尤其是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中的活动如影随形,伴随至今,而这就非常明确地体现了人在社会道德中所具的认识、实践方面的道德主导和道德支配作用,也就是人在道德中的主体性地位作用的具体表现。人的道德主体性地位必然表现为社会的道德主体作用,它只不过是社会道德主体性地位作用的一种具体形式而已,因而我们可以毫不隐讳地说人的道德主体性地位的产生是从人类社会诞生的那一天就产生并相依相存。 人作为万物之灵,宇宙的苍生,自诞生以来,就处在道德的左岸和右岸之间徘徊,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在自然与社会、认识与实践中始终扮演着一个积极的拓荒者,同时在这其中又使得人与世界万物构成了作为认识者、实践者的主体和作为人认识、实践的对象的客体之间的关系。主体性作为人类的本质,正是它由使人立足于主体地位或与人的主体地位相适应的两大相互联系的特征构成的。它具体表现为人在活动中的目的性、自觉性、能动性、选择性和超越性等本质特征,而这种主体性地位必将使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与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要求道德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各种关系中,首先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重要因素劳动是人与自然、社会相处中最重要的媒介关系,尤其是随着人类劳动的生成而生成。主体性的生成使人从蛮荒时代就具备了不断地以创造性的劳动来变革自然的能力,使人开始得以在自然界中确立起了人对世界的主体性地位和人对自然界的道德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恩格斯的这段话实际上隐含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道德主体性地位在其中的影响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只不过这里指的是一种消极的道德主体性地位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人为满足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不断地建设、不断地创造。道德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适应着人调节各种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需要以及对人自身和对社会的认识、肯定、确证和发展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就道德而论,道德的发生清楚地证明了人与道德的真实关系,即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是服务于人的工具。根据这一关系,人对于伴随人类社会一同产生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就应该具有一种基于人类自身需要而不断地认识、审视、判断、选择和更新的态度能力,而这正是人的道德主体性地位的表现。这种人的道德主体性地位作用的表现是伴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和社会意识尤其是道德观念、道德规范而存在并不断更新。 道德是根源于人的需要并为人服务的,应该从人出发,从人的生活、人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来看待道德的主体性作用和道德主体性存在的理由。 二、人的道德主体性异化的复杂性 人的道德主体性地位作用曾经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不仅没有得到一往无前的良性发展,相反遭到了异化,这种道德的异化首先是基于阶级的产生,随后由于各种利益需要尤其是包括利益诉求、利益分配、利益占有、利益享受等和各种利益冲突使得道德的异化不可避免地产生。将人的良知、人性的本质以及人类社会所共有的并推崇的正义公平破坏殆尽,并在奴隶主的蓄意和肆意的破坏下不断扭曲和颠倒人类社会本应该有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在面对这人的道德主体异化的情形下,由于人自身的发展需要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人的道德主体性

论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英格兰,英格兰》中的解构与重构

TABLE OF CONTENTS ABSTRACT (i) 摘要..................................................................................................................................................... i ii TABLE OF CONTENTS.. (iv) INTRODUCTION (1) CHAPTER ONE DECONSTRUCTION OF ENGLISHNESS IN THIS NOVEL (12) 1.1Subversion of National History (12) 1.2Subversion of Authenticity of Individual Identity (19) CHAPTER TWO CONSTRUCTION OF ENGLAND THROUGH THE THEME PARK (24) 2.1 Aims of the Construction (24) 2.2 Cont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27) 2.3 Results of the Construction (33) CHAPTER THREE RECONSTRUCTION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NGLAND (37) 3.1 The Successful Replica: ―England, England‖ (37) 3.2 The Faded Old England: Anglia (41) 3.3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Reconstruction (45) CONCLUSION (49) WORKS CITED (51) 中文参考文献 (55) ACKNOWLEDGEMENTS (56) PUBLICATIONS (57) iv 万方数据

(完整版)徐州市职业道德试题及答案100分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是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的统一。 (A) 职业道德技能 (B) 职业道德义务 (C) 职业道德信念 (D) 职业道德素养 [分值: 2. 集体主义原则集中体现了()核心的要求。 (A)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B) 马克思主义 (C) 科学发展观 (D) 社会主义道德 [分值: 3. ()是人们对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职责业务的想象、向往和 希望。 (A) 职业文化 (B) 职业素养 (C) 职业理想

(D) 职业道德 [分值: 4. ()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途径。 (A) 创造 (B) 创新 (C) 发明 (D) 建设 [分值: 5. 人生价值在于(),只有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尽责任、作贡献,他人 和社会才会尊重和满足个人的各种正当需要。 (A) 贡献 (B) 付出 (C) 劳动 (D) 收获 [分值: 6. 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把控制 人口、节约资源、()放到重要位置,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A) 保护环境 (B) 改革开放 (C) 发展创新 (D) 节省成本 [分值: 7. 积极参加()是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A) 职业实践 (B) 职业教育 (C) 职业评级 (D) 职业素养 [分值: 8. ()的行为准则是区分善与恶、好与坏、正义与非正义的行为准则。 (A) 法律规范 (B) 政治规范 (C) 道德理论体系 (D) 道德规范

[分值: 9. 自律是道德的本质特点,()就是发挥自律的功能。 (A) 批评教育 (B) 辅导教育 (C) 远程教育 (D) 自我教育 [分值: 10. ()是建立在一定的利益和义务的基础之上,并以一定的道德规范 形式表现出来的。 (A) 道德关系 (B) 道德情感 (C) 道德理想 (D) 道德理论体系 [分值: 11. 所谓()教育,就是要教育从业人员勤于事业,勤勤恳恳地做好本 职工作。 (A) 勤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