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三十年来中国专业村研究述评_黄羽新

近三十年来中国专业村研究述评_黄羽新

近三十年来中国专业村研究述评_黄羽新
近三十年来中国专业村研究述评_黄羽新

第27卷

第5期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Vol.27No.5

近三十年来中国专业村研究述评

黄羽新1,陈炜2

(1.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广西桂林

541001;2.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04)

要:通过对近30年来有关国内专业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从专业村的概念、内涵与兴起的动因、专业村的作用

与功效、专业村发展现实困境与对策3个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趋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关键词:专业村;建设;农村经济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2010)05-0078-05

Review on Specialized Village of China in the Last Three Decades

HUANG Yu-xin,CHEN Wei

(Institute for Tourism Anthropology Gui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Guangxi Guilin,541004;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 Guilin

Teachers College,Guangxi Guilin,54100)

Abstract: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of specialized village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this thesis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re -search results of specialized village from three aspects:its concept,connotation,cause,efficacy,development delema and countermeasure,and puts for -wards the prospect of its problems and research trend to provide theory references for its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specialized village,construction,rural economy

收稿日期:2010-8-29

作者简介:黄羽新(1972-),女,广西百色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三农”问题研究;

陈炜(1977-),男,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民族经济研究。

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专业村的兴起和发展,可谓是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亮点。专业村以专取胜、以特见长,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潮流,成为农村经济强势不衰的重要基础,并由此对中国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据有关资料显示:到

2006年底,全国专业村已达到41293个,从业农

户1870.58万户,从业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560元,比全国农民人均收入高出27%。可见专业村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作用正日益突显。尤其是近年来,自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后,有关专业村建设和发展问题,更是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并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和有影响的观点。围绕当前学术界在研究中比较关注的几个问题分别进行概述和简要分析,力图从总体上呈现当前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特点趋势,以期引发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根据笔者统计,近30年来围绕专业村问题进

行探讨的论文共有90余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村的概念、内涵兴起、发展动因;专业村的作用与功效;专业村发展困境与对策。下面就以上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分类概述。

1专业村的概念及发展动因研究

专业村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专业村”这个名词也是20世纪80年代才正

式出现的新名词。根据相关的资料查询,

“专业

村”一词最早出现于1982年出版的《农业经济问题》刊物,当时学者孙洪志等指出专业村是以“一业为主、其他为辅”,进而认为“专业户占大队

30%以上的村庄叫做专业村”,“专业收入占基本

核算单位收入50%以上的家庭叫做专业户”[1]

。关

于专业村的概念及其内涵在后来的研究中,一些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对其展开过论述。

早在1985年贵州省委农村工作部在当地开展专业村调研时,将其定义为:专业村是以一业为

78--

!!!!!!!!!!!!!!!!!!!!!!!!!!!!!!!!!!!!!!!!!!!!!!!!!!!!!!!!!!!! 2010年第5期黄羽新,陈炜近三十年来中国专业村研究述评10月25日出版

主,兼营他业,专业生产的商品量大,商品率高的村庄经济实体。一个专业村,就是当地的一个小型商品生产基地,它的兴起与发展为大规模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开辟了一条新路[2]。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对专业村的概念及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齐双虎认为:专业村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村的人们所从事的工作(或职业)相同:或种、或养、或生产加工。无论按全村户数还是人口比例乃至收入来源所占比重,都应占据多数,这样才构成专业村。形成了专业村,就昭示着这个村有较强大的经济支柱,就意味着有较活跃的买卖市场,就会有很多潜在值得标榜的文化,就会形成以此为龙头的产业链条[3]。李小建认为专业村是指一农村大部分农户商品性地从事一种或多种相互关联的生产或服务活动,并且该产值构成这个村的社会产值的主体。大体而言,专业村的标准具体应包括三个方面:即产业或产品标准、收入标准、组织形式。所谓产业或产品标准:主要是指有一个特色明显、市场前景好、竞争力较强,且主导产品生产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达到国家有关部门相应产品的检测标准。所谓收入标准:专业村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要在全村总收入中占绝对优势地位。所谓组织形式:即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成立与生产销售相关的经济合作组织[4]。

在界定专业村概念的同时,学者们也纷纷依据不同的标准给专业村划分类型:如宁金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专业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专业村发展的动因,指出广西专业村可分为:传统继承型,政府引导、扶持型,科技推动型,能人带动型,企业、专业协会等组织带动型等5种类型[5]。而中共桐柏县委按该县专业村所生产的主导产品种类,将当地专业村划分为种植型、养殖型、林果型、采矿型、工商服务型、建筑建材型等6种类型[6]。李学海将墨里市专业村按其形成规律分析,认为主要存在5种类型:即传统项目拓展型;资源优势开发型;服务启动型;典型辐射型;龙头组织拉动型[7]。

在专业村兴起、发展的原因与动力机制方面。黄献军通过对益阳农村30个经营项目不同的专业村所做的专题调查,发现专业村的形成普遍离不开以下因素:“能人”带头是专业村形成的重要关键;传统技艺是专业村形成的起步基础;市场吸引是专业村形成的主要原因;自然资源是专业村形成的客

观条件[8]。徐志和认为,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力不断

提高的必然结果。从赣东北地区专业村形成的过程

看,它有自己形成的动因和特点,即以小城镇为依

托发展起来;凭借传统技术兴盛起来;依仗得天独

厚的自然资源而兴起;靠能人带动起来;靠名、特

产品发展起来[9]。孙绍蔼根据对浙江永康、慈溪、

奉化三县的12个专业村的调研,认为当地专业村的

形成,除自然条件外,从社会经济、技术层面看,

大体存在三种情况:一是传统生产的延续和发展;

二是专业户的示范和带动;三是社队的组织[10]。

此外,一些研究者还针对不同地域和类型的专

业村开展研究,探索其形成的动因。李小建指出,

农区专业村的形成与演化受个体、村庄和村庄外3

个层面的因素影响的分析框架,专业村的形成和发

展是这3个层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11]。宁金借

鉴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强调了政府在专业村

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政府通过宣传、引

导;奖励与技术扶持相结合;发放贴息贷款,支持

专业户扩大规模等措施,有力地激发了农户参与市

场,广泛开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从制度供给层面

上有力地推动了专业村的发展[12]。

由上可见,目前有关专业村兴起发展的原因涉

及到自然资源因素、市场环境因素、人文环境因素

等方方面面,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了专

业村在中国的快速兴起与发展。

2专业村的作用与功效研究

专业村的作用与功效问题也是自专业村兴起、

发展以来,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研究

成果相对较丰,一些研究成果的理论视角和方法也

给人有益启示。

专业村作为在建立和完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已显示出较

之专业户更大的优越性,对促进农村的社会主义商

品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陈学基、朱学新认为专业

村在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上的作用主要体现

在:有利于大规模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活跃城乡市

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有利于促进农民走共同富

裕的道路;有利于实行农村中劳力、资金、资源、

79

--

------------------------------------------------------------

技术多种形式的结合,充分发挥和挖掘广大农村农民劳动生产的潜力[13]。

有论者指出专业村寨是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重要途径,这种功能与作用体现在:专业村寨是商品生产的小型基地,它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农村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转化,为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指明了方向[14]。黄家骅也认为专业村是发展商品性农业的重要途径,它有力地促进了商品性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有助于农户收益的增加[15]。

潘庆牧进而探索了专业村与农业产业化两者间的关系,认为农业产业化又名“农业一体化”,是“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的简称,其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或产品,按照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原则,实行生产要素多层次、多元化的优化配置,以形成各具特色的龙头型产业体系,达到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和管理企业化,它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16]。马学军认为建设专业村可以推动山区农业发展实现6个跨越,即实现由“小而全”生产模式向“专而精”生产模式的跨越;实现由以产促销经营模式向以销定产经营模式跨越;实现由单家独户分散经营向千家万户规模经营跨越;实现由低素质劳动力向高效率生产者跨越;实现由投入不足向集约发展跨越;实现由起步较迟向快速接轨跨越[17]。

近年来,随着乡村城镇化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有关专业村建设与乡村城镇化发展及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研究也日益得到重视。姜明文指出发展手工业特色专业村是贫困农村城镇化的有效途径。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利于积累资金从而为发展工业及其他产业并最终实现城镇化奠定基础;促进农民职业分化;利于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产业组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多渠道推动城镇化;手工业特色专业村的发展对周围乡村有着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能更好地实现“产业集聚”,进而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18]。周华武、陈秋生认为专业村在加快农村奔小康进程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有利于农民找准致富之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引导农民走向市场[19]。

3专业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研究者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展开的,依据各地专业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做了探索和实事求是的分析,故而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专业村发展的现状。针对专业村发展过程中所出现和面临的种种问题,学者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思考、去探索,从不同的视角对有关专业村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赵萍通过对哈尔滨市专业村的调研,认为哈尔滨市农村专业村屯发展主要集中在生产加工业、种植业、养殖业、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5个方面,目前发展势头良好,是加速发展当地农村经济的重要行业。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数量规模小、发展不平衡;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建设滞后;财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融资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日益成为制约当地专业村深入发展的重要障碍性因素。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即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力度;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强化政策驱动力度;完善市场体系,培育市场中介,强化市场拉动作用;抓好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强化典型带动作用;加快农村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强化信息牵动作用[20]。

陈建胜从社会学的角度通过对浙江绍兴嵊州具体某一村落的实证研究,论述了当前专业村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整合困境;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专业村的发展需要理顺和处理好分工、市场、合作三大方面的关系[21]。杨鸿玺依据对云南专业村建设的实地调研,指出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专业村已成为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但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资金缺乏、技术落后、市场体系不健全、服务设施不完善、行政部门违背市场规律进行干预等诸多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更新观念,正确引导制订规划选准优势典型示范。其次要广开门路,多渠道筹资;同时做好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再次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培育市场体

第27卷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总第72期)80

--

------------------------------------------------------------

系,搞好优质服务[22]。

近年来随着不同类型专业村的迅速发展,其面临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为实现其长足发展,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视角探讨了不同类型专业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自2008年农业部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以来,各地加快了“一村一品”农副产品专业村建设的步伐,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陆续暴露出一些问题。陈世平依据其在福建的实地调研指出:福建省通过“一村一品”发展水果生产成效显著,“一村一品”成为了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存在产品规划和品种布局不够合理,主导产品的竞争力不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认为要推动当地“一村一品”上新台阶,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通过科学规划,重点培育好“一村一品”的核心主导产品;二是始终坚持抓好产品的质量,积极做好宣传营销工作,着力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强化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人员培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的力度,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23]。

近几年,一些地方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施了面向社会招标建设专业村的方案。对此,学者们在肯定招标建设专业村优势的同时也指出了目前招标建设专业村所存在的问题。李俊杰通过对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招标建设专业村模式进行调查后发现,当地的招标建设专业村模式存在:招标方案有反复,专业村建设不连续;专业村扶持资金到位难,农产品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流通渠道有限,专业村主导产业确立过多,与周边市场雷同等问题。并认为要做好这类专业村的建设,一方面需要优化招标制,确保专业村建设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同时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另一方面要培育市场主体,搞活农产品流通;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24]。另外,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些旅游地逐渐涌现了一批以村庄为特色旅游资源的旅游专业村。庄长涛对北京郊区旅游专业村发展的实践进行了探讨。认为:分析好潜在的客源市场,做好规划,规范经营是旅游专业村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协调好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权责,是促进旅游专业村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和创新力度,提高服务质量,是旅游专业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条件[25]。

4现有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趋向

综上所述,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对专业村的研究发展较快,涉及的内容亦较丰富,限于文章篇幅,笔者只能简单地做上述归纳分析。应该说,国内学者对于中国专业村问题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这些研究成果也构成了目前研究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础。但是,从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综合和研究视角考虑,通过仔细分析,我们认为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各不相同,因而各地专业村的发展情况亦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就现有研究来看,有关东、中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研究较多,而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专业村研究较为少见。据笔者统计,近30年来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国专业村研究的90余篇论文中,仅有10余篇是关涉西部地区的。当然,这类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其它区域专业村发展规律特点的探讨,难以全方位展现因特定时空因素造就专业村发展的地域差异性和中国专业村发展的总体脉络,影响了我们对当前中国专业村发展的整体认识。专业村作为农村经济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其发展对于乡村经济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广大西部民族地区专业村的研究,总结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这也是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方向。此外,纵观现有研究,个案研究较多,整体研究和区域性的某一类型的研究较少。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需要研究者花大力气努力改变这一状况。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且以定性研究为主,缺少定量研究。由于专业村的研究对象涉及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内容,因此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展开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要克服这种状况,一方面亟需研究者深入挖掘、整理和充分运用各种资料,尤其是实地调研获取的第一手资料;

2010年第5期黄羽新,陈炜近三十年来中国专业村研究述评10月25日出版

81

--

------------------------------------------------------------第27卷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总第72期)

另一方面还需要研究者在开展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加强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的进一步交叉渗透,在进行定性分析的同时,强化专业村问题的量化研究。惟有如此,才能将专业村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在研究视角和内容上,现有研究的视野不够开阔,对专业村发展的研究缺乏新的视角。专业村的发展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也为人们转换研究视角、开拓研究领域创造了条件。比如在专业村发展的动因方面,可加强对不同类型专业村崛起的动因分析,进而探寻不同类型专业村发展动力机制与路径的异同;也可剖析政府与民间两种力量在专业村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同功效及影响。在专业村的功能及影响上,可考虑将专业村发展与民族融合、专业村建设与农村劳动生活方式的变迁、专业村发展对农村信仰体系、宗族观念的影响、专业村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变化、专业村发展与城乡人口流动、专业村发展与乡村城镇化、专业村与新农村建设等内容纳入研究视野,以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扩宽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孙洪志.专业户专业村,促进了农村经济大发展[J].农业经济问

题,1982(4).

[2][14]中共贵州省委农村工作部.农村区域性商品经济的雏

型——

—专业村寨是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重要途径[J].中国农村经济,1986(6).

[3]齐双虎.专业村建设在创建和谐新农村过程中的作用[J].经济

论坛,2006(24).

[4][11]李小建、罗庆.农区专业村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J].中

国软科学,2009(2).

[5]宁金.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专业村发展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09.

[6]中共桐柏县委办公室.发展市场农业的有效途径——

—桐柏县发展专业村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1993(6).

[7]李学海.关于专业村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管理科学,

1996.

[8]黄献军.专业村是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新起点——

—湖南省益阳农村150个专业村的调查[J].经济体制改革,1990(4).

[9]徐志和.略论农村改革中崛起的专业村[J].企业经济,1987(4).

[10]孙绍蔼、蒋红.如何支持专业村发展之管见[J].农村金融研究,

1984(7).

[12]宁金.民国时期广西专业村兴起初探[J].广西地方志,2006(6).

[13]陈学基、朱学新.专业村是大规模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重要经

济形式——

—关于常熟市专业村的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1984(3).

[15]黄家骅.专业村是发展商品性农业的重要途径——

—对榜山公社专业村的初步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4(3).

[16]潘庆牧.专业村与农业产业化[J].四川农业科技,1999(5).

[17]马学军.创新机制建设专业村推动山区农业发展[J].农业经济

问题,2000(12).

[18]姜明文.发展手工业特色专业村——

—贫困农村城镇化的有效途径[J].农业经济,2004(4).

[29]周华武、陈秋生.农村奔小康的好模式——

—“一村一品”专业村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发展论丛,1994(2).

[20]赵萍.对哈尔滨市专业村屯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5(13).

[21]陈建胜.专业村的整合困境——

—以浙江绍兴嵊州W村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4).

[22]杨鸿玺.关于云南省专业户专业村建设的思考[J].云南民族学

院学报,1995(4).

[23]陈世平.福建省发展一村一品——

—水果专业村的成效、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果业信息,2008(4).

[24]李俊杰.关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招标建设专业村模式调查[J].

三峡大学学报,2007.

[25]庄长涛.对京郊旅游专业村发展的几点认识[J].投资北京,

1999(10).

82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课程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本专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它从历史教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 导言(2学时)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本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的:通过冲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的历史概述,使学生了解由于鸦片战争以及资本——帝国主义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四、基本历史线索 1940—1919年的中国 重点难点: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近代以来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的讲述,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坚贞不屈,勇于反抗外来压迫的民族,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奴役 第二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 二、从睁眼看世界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重点难点:正确分析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学时)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莫砺锋教授演讲) 莫教授以南京大学为例进行演讲,多次提及程千帆先生。 两大主要问题: 一、功底欠厚 二、眼光欠佳 一、功底欠厚 莫先生现身说法,以他当年读研实例说明。 当时南大研究生物质条件欠佳,书籍都摆在床上,可谓“年年岁岁一床书”(《长安古意》句)。程先生来研究生寝室视察,看到他们书籍欠缺(莫先生只有几本古代文学专业书,还有一半是外文专业书。莫先生本科外语专业出身),不是很满意,便开出书目而且还拨款给他们买书。 (一)语言文字功底——极重要 初入南大读研,程千帆先生要求每位研究生写三篇自传: 汉语白话文一篇、汉语文言文一篇、外语一篇 1、汉语文言文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辨志:郑玄注“谓别其心意所趣乡(同‘向’)也” 2、外语 南大许多古代文学教授外语水平出类拔萃,出访哈佛燕京学社。而其他学校的代表多是外国文学、外国史教师。 在学术已成为世界性活动的当今,即使是中国古代相关研究也和世界密不可分。选题勿重复,观点勿冲突。 E.G.域外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著作虽有译本,但还是读原著为好。 主张读一手文献。 3、汉语白话文 古代研究者勿轻视。因为这反映出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标准:清晰、简明、文从字顺、优美。 E.G.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观点、见解、文笔俱佳。 (二)读书 以朱子为例。《朱子语类》“论读书之法”类将读书喻为“煎汤剂”(中药)“煮物”。 1、广泛涉猎——“猛火” 勿为论题所限 研究唐代文学也要了解先唐文学,以此了解唐人文化基础。E.G.《文选》 诗学、史学、哲(经)学。了解时代背景。 2、精细研读——“文火” 体会、涵泳

黄季刚(侃)先生细读者20余部。 若能记诵,则受用无穷。 E.G.1学问狂。戴东原(震)先生背诵十三经注疏。 E.G.2马茂元先生《唐诗选》乃当代学者唐诗选本最优者,据传他会背1万余首唐诗。 E.G.3王国维先生:韦庄《秦妇吟》使其当时曝得大名,有“《秦妇吟》秀才”之称。但由于作者担心遭公卿抨击而要求子孙从文集中删去,全诗失传,后近代学者众人得法藏(“伯”号)敦煌文献卷子,见一长诗,无人识得。王先生见诗中两句,立知此是《秦妇吟》全文。原因: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载“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句,王先生据此判断。——博览群书之故。(三)文献学(校雠学) 以书本为处理对象。 陈垣先生《史源学杂文》其孙陈智超序提及陈老先生当年课前引《诗经·郑风·扬之水》“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同“汝”)”。 1、搜集材料 (1)完整程度 必看作者全集 E.G.1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提及《全唐诗》中唐诗“犯孤平”现象仅有三例。 下苦功,成就高。 E.G.2 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选吕本中《兵乱后杂诗》(组诗)“五”首之三,但实是二十九首。原因在于方回《瀛奎律髓》对此组诗已经二十九选五。 (2)真伪——极重要 莫先生读《全唐诗》,先读到宫廷诗时昏昏欲睡,至卷三八王绩诗使其眼前一亮。卷三八王绩《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20余句(风格类似王维《杂诗》) 此诗见于敦煌手抄本《王无功文集》。 但《全唐诗》卷三八又有一诗《答王无功<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作者朱仲晦,唐无此人生平资料,但朱熹字“仲晦”,实是南宋诗歌被误收入《全唐诗》。这是一种“异代对话”,如屈原《天问》、柳宗元《天对》。 选题难——一流、二流诗人几乎已被论尽。 《全唐诗》卷四六七有牟融一人诗作占全卷,60余首,从数量来看,适合做硕士论文。此人似乎是张籍、朱庆馀同时人,但唐代查无此人,仅汉代有同名《理惑论》作者。 ——此人诗作是明代书商伪造,《全》不察,误收。 平时阅读也要考虑版本。 E.G.《唐诗三百首》无李贺诗。莫师在为理科本科生上公共选修课时凭黄巢二首《咏菊》断定学生所持《唐诗三百首》为伪书。(因乾隆朝文字狱极盛) 莫师对清代(尤其中期)评价不高,反对影视剧过度美化。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或史实归纳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或史实归纳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三、19世纪40-60年代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转折。请概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 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实或特征。 政治:列强入侵,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和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破坏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关税自主权、司法权和领海权;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出现近代买办资产阶级和产业工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存;革命任务变为反封建和反侵略;革命性质变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加深。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发展; 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外资企业)入侵;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破坏中国经济主权;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有一定发展;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传播了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生产技术;促使新的经济成份出现;促进民族工业的兴起;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思想:传统思想观念受西方文化冲击;向西方学习,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进程;代表人物: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搜集西方情报;编译书籍和报纸;著书和了解世界各国情况;没有引起知识分子的共鸣和没有付诸行动;

社会生活:西装传入、长袍马褂仍流行;旗袍;西餐;租界出现西式住宅;外国人在华开办邮政业务;自行车传入中国;在华传教士办报;(注意引起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见资料书137页) 四、19c60-90年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 阶段,试从经济、政治、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发展等方面概括该阶段的阶段特征或史实。 政治:列强继续发动侵华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出现边疆危机;瓜分狂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进一步遭受破坏;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内地;允许列强在华设厂,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列强对中国政治贷款;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贷款偿还债务;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试图挽救清政府;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早期维新派形成;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筹划海防、建立海军;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与学习西方相结合,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经济:列强在华设厂,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洋务运动和洋务经济发展和破产;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出现民族工业的发展高潮; 思想: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自强和求富;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早期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和梁启超、严复)思想; 社会生活:西菜馆开办、西餐成为时尚;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废除缠足;铁路建设——唐胥铁路;航运业——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邮政开办——1896大清邮政 局;1877年有线电报开办;1882年电话传入;办报——1883《昭文新报》、维新 派办报—《强学报》《中外纪闻》《事务报》;电影——1896年放映西洋影戏;五、20c前20年(1919年五四运动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成和深化时期,是中 国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试从经济、政治、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发展等概括该阶段的阶段特征或史实。 政治:列强继续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会形成和深化;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侵华政策从“瓜分” 转为“以华制华”,先后扶植清王朝、袁世凯和多派军阀作为殖民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正式合流;清政府反动本质进一步暴露;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义和团运动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主共和制确立;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和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复辟帝制;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孙中山反袁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和民主、科学的提出; 社会生活:西装流行;中山装;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开展;婚姻自主;丧礼简化;增加国庆、元旦等节日; 自行车大街小巷出没;有轨电车;中华邮局开办;报纸发展——《民报》;杂志—《新青年》;电话领域发展;国产电影发展;铁路—京张铁路修建;航空业起步—福建马尾造船厂研制水上飞机;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近期大概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它是属于史学理 论方面的著作,由于自己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普遍都理论 性很强,相对难懂,读起来显得总是枯燥、乏味,但是自己还是坚持大概读完 了这本书。虽然读完了此书,但是自己感觉距离真正读懂还相差甚远,似乎处 于似懂非懂的状况。不过通过读这本书,还是产生了许多属于自己个人的体会 和理解,许多地方还是给自己以比较深的影响。由于全书内容比较多,下面就 自己在看书过程中感触比较深的方面大概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也 许有它一定的合理之处,也一定有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某些看法也许是错误的,仅属于个人的一些见解罢了。 首先对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做一简单的介绍。这本书全 书分为通史、政治、社会、经济、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中国文化八个部 分的研究方法分别进行讲解,并且对历史教育的流行误解做了叙述。钱先生在 序言中就说到:“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这就很 好的说明了研究历史一定要以证据说话,要有充足的史料或实物等作为自己说 话的凭证,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进行人为的加工、装饰。同时也说明了钱先生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强烈责任感,说的每句话都不是自己凭 空编造的,一定有它的来源,一定有它的充足的证据。我认为这就充分体现了 史学它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不能像小说家一样进行人为的加工润色。 钱先生在本书中就如何研究中国通史时指出:“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 和传统性,我们要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通过这么多年对 历史的学习,自己对历史的三种特性感觉也深有体会,也就是说在内心里面还 是对这三种特性是理解的。就其特殊性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历史有它的特 殊之处;不同国家的历史也一定有不同之处;就是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也 有不同之处等等。正如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就是它的特殊性。所以我认为不管学习历史还是研究历史,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显得格外重要,这样就能避免我们少犯许多错误。变异性则 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一个“变”字。钱先生也谈到了这一点,他说:“其实历史本身即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所以我认为在学习和研究 历史的过程中,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历史,因为事物都处于一种不断变化和 发展的过程中,绝对静止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对于初学历史的人自己感 觉格外重要,他们往往会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东西,所以是一成不变的,其实这 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对于历史的传统型,钱先生说道:“特殊性与变异性加在 一起便成为历史之传统性。”我认为所谓历史的传统型,就是历史上所创造的 精华它的继承与发展。如元朝的行省制度,被后世继承与发展,使之进一步完善。精华的文化具有传承性,并且这种文化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具有一定程度的 稳定性,如我们经常所说的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当然钱先生所 说的历史的传统性有它更深刻的内涵。 在如何研究中国文化史中,钱先生认为:“文化乃历史之真实表现,亦是 历史之真实成果;舍却历史,即无文化。”所以从某方面来看,研究历史的方

2018年4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试题与答案

2018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 (课程代码 03708) 本试卷共 4 页,满分l00 分,考试时间l50 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 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 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 5 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 19 世纪初,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的主要国家是 A .美国B.英国 C.日本D.俄国 2.将中国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瑷珲条约》 3.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 A .《中国丛报》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D.《万国公报》 4.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A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 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5.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A .林则徐B.王韬 C.龚自珍D.魏源 6. 1853 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 。《原道觉世训》B.《十款天条》 C.《天朝田亩制度》 D .《资政新篇》 7.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A .《时务报》B.《国闻报》 C.《湘报》D.《新民丛报》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书评

“设异明通·通中求异” ——读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9级 1044409122 马丹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历史的尺度;我们重视史料的编纂整理而不重视理论思维的创建;我们习惯了历史研究的静止观,总在试图寻找“总体发展规律”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读罢《中国历史研究法》,笔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有其发展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分期有其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侧面有其特色,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我们要注意在“通中求异”。 【关键字】历史研究、中国历史、通、异 《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这本书,是汇集钱穆先生在香港某大学八次讲演而成,依次以中国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史、文化史为研究对象,对于如何研究中国历史提出了自己观点。通读全书,对比梁启超的《中国国历史研究方法》,笔者认为钱穆先生此本书有两大亮点:一、在篇章结构上“设异明通”;二、在讲解内容上“通中求异”。 一、设异明通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主要论述了史学研究的目的、范围和旧史的改造,历史的因果和动力,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等内容,其侧重的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工具性,针对性强但略显分散。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从中国历史的八个侧面论述讲解,其中前七讲均可属于为第八讲蓄势,所有的这些都包含在了中国历史文化大义这一大系中,“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其主要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1】。并提出“文化整全体”“文化即人生”(此所谓人生,非指个人之分别人生,乃指大群体之全人生,即由大群所共同集合而成的人生【2】)概念。 在每个章节内,都基本上遵循“提出问题——解释问题——阐明观点——中西对比立论观点——阐明方法——呼应中心论点”这样一条思路,条理清晰,娓娓道来,让读者如醍醐灌顶。如:《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这一章,首先阐明本章要讲的内容——“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继而解释为什么讲这一编;其次提出政治与政事的不同,进而阐明研究政治制度的方向与必要性;再次,通过中西对比,传统与沿革对比,阐明作者自己关于中国封建制度内涵与特色的理解;最后,提出具体研究政治史的方法,再解释方法运用时,时时注意呼应中心论点。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2)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 1、近代清政府与资本-帝国主义签订的主要不平等条约 1842.8.29 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43.10 中英《虎门条约》 1844.7 中美《望厦条约》 1844.10 中法《黄埔条约》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被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存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的很缓慢。 第五,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第六,在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人民日益贫困,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最主要的两大矛盾:①外国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②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六大矛盾:①外国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②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③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⑤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⑥帝国主义在中国争夺的矛盾。 4、中国近代历次反抗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失败的原因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繁荣阶段,近代史学界拨乱反正,纠正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出现了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张和实践,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专题大大加深;同时又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轻视唯物史观、轻视阶级分析方法的倾向。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并针对各个时期的学术潮流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和建议。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脱离政治,又不等同于政治,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是总结以往的研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关键。 研究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学科体系建设问题。这里讨论的不是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具体问题的进展,这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正是这种进展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的深化,推动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国情全面深入的了解,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巨大进步;这里讨论的是建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方面的演化和趋势,一门学问的学科体系是什么面貌,关系到我们对这门学科基本面貌、总体面貌的认识,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学术性、科学性问题。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是如何在建设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演化,以及它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今后还可能发展到哪里去。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所涵括的时间范围,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建立这样的学科体系所必须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中所秉持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等等。我们依据这里所提示的线索,来分析20世纪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学者们探索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情况。 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把1840至1949年所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的近代史,是符合中国历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独立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历史越出了近代,进入了自己的现代时期。 另一个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自己面临的革命任务的时候所确立的基本理论纲领,也是自己的革命实践纲领。提出这个革命理论的基本事实根据,是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进行的。这个革命的任务,对外是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是推翻封建统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甘南州牧区近三十年气候变化趋势

浅析甘南藏区维护稳定面临的形势 社会稳定状况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人类活动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形式,与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和发展状况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甘南藏族自治州是我国主要藏区之一,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反分裂、反渗透、反破坏斗争的前沿,维护社会稳定始终是甘南州干部群众的首要政治任务。 一、甘南州概况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及其陇南山地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州内大部分地区海拔超过3000m,地貌为侵蚀构造的高原山地景观。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西有积石山,南有岷山,北有太子山,中有西倾山,均呈近东西向展布,地貌可分为高山草原区,是天然的优良牧场;高山森林区,森林茂密,沟壑纵横,是甘南主要的林区;丘陵低山区,山峦起伏,沟浅谷宽,是发展饲养业和种植业的主要地区。山脉主要有岷山、西倾山、积石山三条山脉,均属昆仑山脉余脉,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多在3500m—5400m之间。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西接甘南,南邻四川,北通宁夏回族自治州,东达定西、陇南地区。面积:总面积4.5万km2。人口:人口约600000左右。行政区划分:现辖1个市,合作市;7个县,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舟曲县、迭部县、卓尼县、临潭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旅游

资源以藏族民俗风情、藏传佛教文化建筑和草原风光为主,这里有甘、青、川地区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拉卜楞寺,寺内有造型别致的贡唐宝塔;甘南藏区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传播区。藏族人口达76万人,而信奉藏传佛教的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80%以上。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特殊性,甘南一直是达赖集团进行分裂、破坏、渗透活动的重点地区,是各种国际反华势力力图施加影响和重点渗透的地区。甘南局势事关整个藏区和西北、西南地区的全局稳定,维护甘南稳定须臾不可放松。甘南藏区不稳定因素主要来自境外,同时境内因素与之相互交织,经济问题与其他问题、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等问题的相互交织使得不稳定因素相对集中。尤其是达赖集团等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分裂和煽动破坏活动始终没有停止,来自境内外、传统和非传统的不稳定因素相互影响,藏区大致稳定但暗流涌动,维稳工作面临着很多难题。达赖集团、多股分裂势力、美欧敌对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等加紧勾结主要从人权、宗教、民族等几个方面对我进行渗透破坏力形成反华、遏华的国际统一战线。一方面加剧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另一方面百般污蔑攻击中国的民族理论和政策试图煽动民族仇恨把矛头对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打乱中国的发展部署。各种敌对势力干扰破坏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方式越来越多样、手段越来越隐蔽,打着“维权”旗号到处插手利用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借助互联网、电话、手机短信等途径误导社会舆论利用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中华书局2009年5月版。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梁启超,中华书局2010年1月版。 《历史研究法历史教授法》,何炳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三联出版社2001年6月版。 《史学方法导论》,傅斯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史料与史学》,翦伯赞,北京出版社2011年6月版。 《治史三书》,严耕望,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 《中国文学史料学》,潘树广、涂小马、黄镇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新文学资料引论》,朱金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谢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刘增杰,中西书局2012年3月版。 《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何成刚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徐林祥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 《语文教育评价》,魏本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 《语文学科教育前沿》,李子健、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版。 《新文学考据举隅》,朱金顺,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发现的愉悦》,陈子善,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 《新文学资料丛话》,朱金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考文叙事录:中国现代文学文献校读论丛》,解志熙,中华书局2009年4月版。 《春明读书记》,赵国忠,花城出版社2011年1月版。 《现代作家佚文考信录》,刘涛,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版。 《沉香谭屑——张爱玲生平与创作考释》,陈子善,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3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甲、乙、丙),陈荒煤任主编,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等十余家出版社出版。知 1

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近2000a 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张允锋1, 赵学娟2, 赵迁远3, 田旺军3(11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云南昆明650092; 21 山东省东阿县实验中学, 山东聊城252201;31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山东青岛266555)摘要: 论述了2000 年来中国历史时期重大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气候温暖时期, 降雨丰沛,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北撤, 与中原王朝和平共处, 多为太平盛世时期; 气候寒冷时期, 气候干燥, 北方游牧民族南迁, 农民暴动频繁,多为朝代更替, 民不聊生时期。因此, 中国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发生与气候变化之间, 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中国重大历史事件; 气候变化; 关系中图分类号: P46文献标识码: A收稿日期: 2007210206基金项目: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 2003D0034M )。作者简介: 张允锋(19772) , 男, 山东省东阿县人,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环境变化与遥感应用。 纵观中国2000 多年的历史, 自秦汉经唐宋至明清, 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历代王朝的兴衰荣枯, 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进北撤, 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诚然, 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气候作为诱发因子, 其冷暖干湿的周期性变化和变化程度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呈现出大体同步的相关和共振关系。本人试图从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角度, 浅谈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12000a 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特点111气候冷暖变化1973 年, 竺可桢提出了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周期性波动变化的基本状况[ 1 ]。他认为近2000a 中, 汉代是温暖时期, 三国开始后不久, 气候变冷, 并一直推迟到唐代开始。唐末以后, 气候再次变冷, 至15世纪渐入小冰期, 呈两峰三谷结构, 直至20 世纪初气候回暖, 小冰期结束。汉代、唐代是年均温高于现代约2℃左右的温暖时期。该研究成果已为气候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广泛采用。但近些年来, 由于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 许多学者对竺可桢的工作作了补充。其中朱士光[ 2 ]等认为2000~3000年以来,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西周冷干气候(公元前11 世纪至公元前8 世纪中期) ; ②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个人整理精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条约》割占,勒索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和澎湖列岛,勒索2亿两,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中俄《爱晖条约》、中俄《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等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使馆区和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等12处“留兵驻守”,勒索到4.5亿两,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厦条约》取得并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围。 这些条约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使资本帝国主义渗透入中国社会,使中国社会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意义:

2018年4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

2018年4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 一、单选每题2分,共25题,共50分。 1.【题干】19世纪初,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选项】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答案】B 【解析】19世纪初,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的国家是英国。 【考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2.【题干】将中国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选项】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瑗珲条约 【答案】C 【解析】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后由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清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考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3、【题干】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 【选项】 A.中国丛报 B.北华捷报 C.学林西报 D.万国公报 【答案】D 【解析】基督教在华设立最大出版机构是:英国人李提摩太创办的广学会,发行《万国公报》。《万国公报》是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 【考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4、【题干】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选项】 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 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答案】A 【解析】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武装斗争。【考点】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5、【题干】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 【选项】 A.林则徐

B.王稻 C.龚自珍 D.魏源 【答案】D 【解析】魏源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1843年编纂《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考点】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6、【题干】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纲领性文件是()。 【选项】 A.原道觉世训 B.十款天条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答案】C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冬,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考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7、【题干】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选项】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艺术史研究方法

中国艺术史研究亟待回归中国历史本身 近两年来,美学界和艺术界最能引起广泛共鸣的事件,莫过于对中华美学和艺术精神的讨论。就这场讨论可以预见的后续影响看,它的重要性不亚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预示着一个美和艺术转型时代的到来。比较言之,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以引进西学为主调,具有使世界进入中国的性质;今天的讨论则重在确立民族美学和艺术精神的主体地位,具有使中国进入世界的性质。换句话说,一个在文化上日益自信的中国,意识到了它有责任以民族性的美和艺术自我教育,并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但是,就目前的进展看,这场讨论仍然处于表象层面,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仍在套用西方既成的概念体系自我讲述,缺乏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特性的深度认知。单就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关系而言,艺术构成了其中最精华的部分,艺术史研究的深度决定着对中华美学精神的认知深度。在这种背景下,让中国艺术史研究真正回归中国历史本身,就成为将这场讨论引向深入的关键。 现代以来,对中国艺术史研究影响既深且巨的概念,莫过于“美的艺术”。这一概念起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者,此后则成为对艺术的唯一限定。人们认为,各种艺术只有通过美才能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只有通过美才能发挥作用。但事实上,美和艺术的这种互文性,既无法充分解释西方艺术史,对中国艺术史更缺乏说服力。比如中国殷商时期的青铜纹饰,它是艺术的,却未必是审美的。今人虽然捏造出一个“狞厉之美”的概念,但它仍然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审美感受。同时,尽管艺术以审美为目标,但美从来不是唯一的目标。在美之上往往有更高的哲学、伦理追求。像中国先秦时期的礼器,往往在具有审美特性的造型中包含着对天地宇宙的看法,即制器尚象;同时充当了某种伦理、神学目的的视觉相等物,即器以藏礼。后世中国的山水画,更是在根本上蔑视审美化的形色表现,而是将哲学性的显道或写意作为艺术的根本任务。据此可以看到,在美与艺术之间,虽然审美价值具有主导性,但它也像一件紧身衣遏制了艺术意义的多元生发。

中国21世纪初期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中国21世纪初期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1.气温变化态势分析 (1)气温的数百年周期变化规律表明,现在为全新世冰后期的冷期 几十亿年的地球气候史是以温暖时期与寒冷时期交替出现为基本特点的。在最近几百万年的第四纪时期,经过多次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在大约距今1.2万年气候开始变暖进入全新世冰后期气候,全新世的气候经历了4次冷暖变化,大约距今2400年进入第5个气候期。这个气后早期比较温暖,于500年前转向寒冷,1550-1850年北半球的平均气温比现在约低1.0-1.5℃。在这500年中,又发生了几次时间尺度更短的周期性变化。剧竺可桢、登坦等人资料,大致在420-589年、960-1276年、1470-1520年、1620-1720年、 1840-1890年及1945年以后为寒冷期。据何大章对中国南部近500年的冬季温度变化研 究,发现大约在1520年以前、1620-1720年、1840-1890年及1945年以后为冷期。这些结论大体是相吻合的,共同说明20世纪属于冰后期第五个气候期的寒冷期。 晚全新世(公元前2400年-今),为全新世第五个气候期,早期全球较温暖,500年前转向寒冷,期间又发生了几次时间尺度更短的周期性变化。其中存在50-70年气候期,420-589年、960-1276年、1470-1520年、1620-1720年、1840-1890年及1945年以后为寒冷期。 (2)气温的数十年周期变化反映现在为地问个气候期中的暖期 20世纪的气温变化经历了由冷→暖(1900-1940)、由暖→冷(1940-1970)、再由冷→暖(1970-今)的波动过程。 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我国气温总的趋势是增加的,1900-1920年没5年的平均气温在多年平均气温之下,到1920年以后回升到多年平均气温左右,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有一短期微弱降温,40年代达到20世纪最暖时期,最暖的伟岸平均气温高于多年平均气温0.5-1.0℃。40年代以后首先从东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发生趋势性的下降,除1958-1962年有一短暂的回升外,至1970年基本是持续下降,我国东北北部、西北及滑嫩地区下降了 0.4-0.8℃,华东和西南地区下降了0.5-1.4℃。 20世纪气温的变化从冰川进退、雪线升降中也有反映:在1910-1960的50年期间,天山雪线上升了40-50米,西部天山的冰川舌后退了500-1000米,东部则后退了200-400米,这与进入20世纪以来直至中期的气候变暖是符合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气温明显升高,进入一个气候温暖的时期,至1984年有一短暂的下降,之后又上升,至80年代末我国气温平均值已高于70年代,进入90年代仍在持续上升,这种局面持续到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 (3)10-20年周期变化反映2000年开始的未来20年气温可能出现高→低→高的变化过程。 我国20世纪气温经历了几度高低变化,总的趋势是:20年代前期是冷期;20-40年代是暖期;50-70年代是冷期,80-90年代是暖期。气温较高的年代为1913-1923、1935- 1944、1956-1965、1976-1983、1995-1998年;气温较低的年代为1905、1913、1926- 2936、1045-1056、1965-1975及1984年,前后大约有10年左右的周期变化。这种变化将体现在未来20年的气温变化中,总的趋势是2000年后气温相对下降,2010年后复又升 高;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可能对气温下降幅度有一定的影响。 (4)火山活动对气温的影响可能出现高→低→高的变化过程 火山活动世纪影响地球上各种空间尺度范围为时数年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一般火山活动强烈时期都对应气温较低的时期。中国气象局在《中国重大气象灾害及减灾对策》研究中,认为火山活动还存在70年的周期;50年代以来的火山活动处于强烈时期,此后趋于平静,2030年后再次活跃。由于火山活动时气温降低,故预测20世纪末的高温即将结束,21世纪初至2030年降温,2030年后再逐步升高。 (5)太阳活动对气温的影响可能出现高→低→高的变化过程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综述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两大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近代中国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4.近代中国历史特征: ①政治: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日益成为支 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日益衰弱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②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基础虽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根基即封建地 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的严重障碍,中共新兴民族资本主义虽已产生,并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起 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缓慢,力量薄弱,并且其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联系,仍没有成 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③社会生活: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的统治 下,并且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地方割据性势力,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 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 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第一章 1.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①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原因﹚;②经 济技术落后 2.《马关条约》内容: ①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②共赔款白银23150万两;③开放四个通商口岸:苏州、杭州、沙市、重庆;④承认日本对 朝鲜的控制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影响: ①割占土地进一步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②勒索了中国的巨额赔款, 是对中国的一次残酷的经济掠夺,是清政府财务进一步破产,同时也为侵略者 进一步控制中国创造条件,③适应了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而对华实行资本 输出的需求,④极大地刺激了列强过分中国的野心,由此掀起了十九世纪末二 十世纪初列强过分中国的狂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