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校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校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校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校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校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2006年12月被列为上海海事大学重点课程(群)建设项目,2007年5月被列为“市教委重点课程”。该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奠基工程”,党中央历来都十分重视。改革开放以来,这门课从1985年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即1985年方案,1998年方案和2005年方案。每一次改革都是在中央政治局直接过问,党中央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每次改革,都有力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面貌的改变,促进了课程体系的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

我们根据2005年方案的改革精神新修订了教学大纲,设计了教学日历,已经运行了五个学期,并在大家的努力下不断完善。我们紧紧围绕中央的要求,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和思考。

(一)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用两句话概括既全面又准确。第一句话是教师是第一课堂的主导者;第二句话是教师又是第二课堂的参与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以下简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学老师,这门课有着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不是党务干部,又不是行政管理者,也有别于专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我们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五路大军的重要成员,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三观”的神圣使命,是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实施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台上应起主导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仅完成第一课堂的教学任务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形式参与学生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把理论教学和实践育人紧密结合起来。第二课堂活动获得的各种学生思想、行为的信息,也是联系实际,针对思想,结合特点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资源。总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讲,这个岗位,既是职业,更是事业。作为职业要求教师忠于职守,敬业爱岗;作为事业,要求教师不懈追求,全力以赴。

(二)教学上的规范性和延伸性之间的关系

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在课堂上到底应该讲什么”。按理,有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这应该不成问题,但对本课程而言,这确实又很成问题。我们平时总是会听到同学有这样的意见或建议:“希望教师

不要照课本讲”等等,对教师而言,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中要求讲的东西不能不讲,这是教学规范;对许多学生而言,你如果讲这些我就是不爱听。这确实是一对矛盾。所以,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要求,即既要围绕教章(节)的主要思想,但又不能拘泥于现有条目的束缚,要在内容的深度、广度、即时性等方面入手,针对同学的思想实际拓展教学内容,充实课堂信息,兼顾教学规范性和延伸性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就是用生动语言,切合青年大学生实际的实例,用一些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同学,让他们投入到教学实践中来,使课程教学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教师知识积累中“博杂”与“专精”的关系

在课程教学中,经常会听到对教师的两种相反的要求:一种是要求我们“做杂家,什么都要懂和通”,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广博一些;一种是要求我们的授课要讲出水平、讲出深度,要旁征博引,这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在这些问题上的了解要“达到专家的水平”,要有专门的研究,要“专精”。确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十分地庞杂,本身就包括道德修养和法律两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掌握两门课程的基本理论,而且要将两门课程的内容融会贯通,这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我们在实践中要求每一位教师不但要精通两门课程的知识,而且要将两门知识融合起来。

(四)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与教师自身知识积累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随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大体上每隔7-8年就要进行一次大幅度的调整,不断充实新内容,体现新成果。同时,在这一周期的期间,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局部的增减、调整,实际上几乎每年都有。因此,任课教师普遍感到教学内容体系的更新快、变化大,常有无所适从之感。在这方面,我们要求教师要不断地知识更新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将新的要求和理论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不能和时代脱节,更不能说过时的和错误的话,对学生造成误导。因此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与教师自身知识积累相对稳定的关系非常重要。

总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常上常新的课程,对大学生的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会不段跟上时代的要求,为大学生的成长起到领航的作用。

二、课程建设目标内容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环节的建设,将本课程建设成内容科学、方法多样、手段先进、考核手段合理有效的重点课程,并建设一支人员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1、转变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本课程的教学对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关乎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储备优秀而杰出人才的大计。因此,要深刻认识到这门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用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采用符合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才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该课程上好,把党和国家对青年的要求化做青年学子的学习、生活实践。

2、抓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

本课程采用的是全国统一教材,在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处理好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辩证关系,结合我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课件,争取实现网上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3、力争通过三年的建设,将本课程建设成市级精品课程。

(二)课程建设内容

1、充实、完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多媒体课件。

2、不断完善教学大纲。我们已经编写了新的教学大纲,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实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还有进一步补充完善的需要。

3、集体备课,分工负责,编写出统一的教案,大家相互交流和学习。

4、编写出教学案例汇编一册。

5、探索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该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方面,考核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以往采取的是让同学写论文等当堂考核的方式,我们要探索出适合本门课程的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争取编制试题库。

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程体系基本上按照中央统一的要求,按照教材的体系备课,教学内容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形势发展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充实更新。在教学方法方面,各位老师不断创新,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从孝文化教育开始

要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能完全按照国家统一教材灌输。必须恰当处理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依存和超越关系。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当得知还要上德育课,各种心态油然而生:疑惑、漠视、嘲笑乃至厌恶,不一而足。如何使课程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大学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然而难与易是相对的,只要下工夫研究探索,就能创造出既有理论性、思想性,又有艺术性、审美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该课程。那么,我们选择的切入点是从人类最基本品德——尽孝报恩谈起。孝是儒家文化中最重

要和最基本的内容,是天地大道的直接体现。《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组成的,说明一切教育都要从孝开始。黑格尔在研究中国文化时曾这样分析:“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教’。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的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马克思·韦伯也曾把中国儒家伦理与西方基督教做过比较分析,他说:“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实际上,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孝”不仅是中国基本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现代文化的灵魂。现代社会文明需要孝道。一个孝道都做不到、做不好的人,其他什么事都不可能做到和做好,因此,孝是人类必须要做到和做好的第一件大事。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课就是要从孝文化教育开始,真正做到入耳、入心,真正有效。

(二)姓名审美分析法

我们在绪论课点名结束后,就对全班学生的姓名进行审美分析归类。大致上分为以下几类:1、称谓美辞2、助字美辞3、身份美辞4、形容美辞 5、德性美辞、行为美辞6、寄托希望起名法7、寄学识渊博之望起名法8、寄济世安民之望起名法9、盼望智力超群起名法10、向往姿容俊美起名法11、希望幸福富足起名法12、希望健康长寿起名法13、祝愿一帆风顺起名法14、崇尚优良性格起名法15、崇尚贤良品质起名法等等。学生们感到十分新鲜和兴奋。从此开始,引出从美好的姓名上看到家长对子女深深的爱心,以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盼之心,再通过古今中外的生动事例阐明人类的父母之爱,对儿女的深情和期望,激发学生作为子女感恩父母,进而报效国家的动力。

(三)大学生写给父母的感恩信

通过感恩教育,我们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父母或养育者写一封感恩信(同时我们附上“致上海海事大学学生家长的公开信”),虽然书信已经不是人们表情达意的主要形式,作为初入大学的青年学子可能也从来没有对父母表达过感恩之心,但是通过写给父母或养育者的写信作业,同学们第一次认真回顾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所有辛劳,多少个日日夜夜父母付出的心血,以及在自己身上寄托的深情厚望。我们同时请求家长给孩子回信,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对子女作人生引导。很多学生收到了家长的回信。有的父母信中表示,收到子女的感恩信后,边读边掉泪;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家信时哽咽失语。有的家长给学校来信,说这种教育方法太好了,谢谢你们的精心教育。这种把理性说教和情感震撼结合起来的方法效果可以说是非常好的,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在我们的教学中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创造了各种具有科学性、形象性、

艺术性、审美性、生动性、悦纳性的方法。如:三分钟青年论坛、现代礼仪小品操练、互相赞美法、案例讨论法、演讲比赛法、心理测试法、创新思维训练法等等,学生们对本课程的认同度和评价很高,可以说好评如潮,在这方面我们还会不断地探索。

我们还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如手机信息(随时释疑解惑)、博客(俞平王红丽张苑琛)等,将课堂的交流延续到生活中,24小时和学生保持联系,做学生的贴心人。

四、教材、教学资料和实验、实习条件的建设

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全国统一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主要参考资料: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著者刘书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辅学读本,著者许汝罗, 王永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疑难问题解析)》,著者陈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解析)》,著者戴艳军, 杨慧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刘宏伟主编《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陈金华主编《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案例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刘国生编著《北大名师告诉你这样学习最有效》,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

8、烨子主编《北大人生规划》,新华出版社,2002

9、陶国富、徐大建主编《珍惜人生-当代大学生伦理案例评析》,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五、师资结构的合理化和师资水平的提高

目前我们教研室任课教师知识和年龄结构较合理,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5人。期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硕士学位的4人。

我们为教师配备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疑难问题解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解析)》等教学资料;订阅了《报刊文摘》、《民主与法制时报》、《大家文摘报》、《环球时报》等报刊,要求教师认真学习,经常关心时事政治,做到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脉搏同时跳动。先后选送五位老师参加了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举办的学习班,学习回来后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另外我们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曾邀请我校法律系博士王铁雄老师交流“法的

精神和宪法”;邀请全国“精彩一课”获奖者——东华大学王淑芳老师来我校进行示范教学。王淑芳老师就第二章内容:“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给我们做了示范教学,使大家受益匪浅。教师们在不断地交流中提高了教学水平。

六、考核方法的改革

本课程曾经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但实践证明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是很理想,针对法律基础的方面,闭卷考试有其一定的效果,但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就不能考出真正的水平。经过研究讨论,我们目前采取的考核方法是开卷考试,平时成绩占30%(主要考核内容是平时考勤、平时作业等),期末卷面成绩占70%,考题灵活多样,主要考核一些德育的基本问题和法律基础的知识点,重点考核同学们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灵活运用。我们认为这样比较能够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畏难和厌烦情绪。

七、课程建设方案实施情况

1、修订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2、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设计了教学日历,已经运行了五个学期,并在大家的努力下不断完善;

3、修订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多媒体课件;

4、编写新的教案和教学案例汇编。

八、教学科研成果

(一)奖项

1、刘泽雨获上海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一等奖;

2、2008年,“未来国际海员综合素质教育”获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刘泽雨等人;

3、刘泽雨等合写的论文《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领导干部推进科教兴市能力的提升》获“中国高校党的建设三十年研究”征文活动二等奖。这次征文活动是由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全国党建研究会高校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这是近年来我校党建研究成果第一次获得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性高级别奖励。

4、刘泽雨、王红丽老师主编的《航海伦理学》获2007年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三等奖,上海海事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

(二)论文成果

1、刘泽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几点逆向思考》,主要论点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2007年12月

2、刘泽雨:《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2007年4月,《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论文集)

3、刘泽雨:《真懂真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007年4月,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年会讲演,发表于2007年第5期《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4、刘泽雨:“三位一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措施”,2006年,人民日报出版社

5、王红丽《我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任务及措施探讨》,课题组,海事高教研究2008年第3期

6、王红丽:《以十七大精神为统领端正大学生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海事高教研究》,2008.1

7、王红丽:《大学生说谎的类型、成因及对策》,发表于《当代青年研究》2006.10.

8、张苑琛:《现代传媒对审美文化的影响与反思》,《理论导刊》,2006年第7期

9、张苑琛:《博客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影响初探》,《新闻记者》,2008年第四期

10、张苑琛:《喜看老树绽新芽——新民晚报“夜光杯”博客的思考》,《新闻记者》,2007年第1期

11、张苑琛:《现代品牌报纸副刊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意义》,《新闻界》,2007年第2期

12、俞平:《航海类院校轮机人员的心理测试与分析》,《思想理论教育》

13、俞平:《网络对于青年社会化的效应分析》,《西华大学》

14、居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的缺失与激发》,上海高校思政课论文集,2008

(三)课题项目

1、刘泽与主持“课程整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专题研究”为市教委重点决策咨询课题,已结题,2008年12月

2、王红丽主持“大学生创新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上海海事大学教改课题,2009年3月

3、刘泽雨主持,王红丽参与“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研究报告”,上海海事大学重点课题,2007年6月

4、刘泽雨主持,王红丽参与“上海海事大学校训、校歌、校徽方案选择比较研究”,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课题,2008.03

5、王红丽参与“关于新形势下我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研究”,上海海事大学决策咨询课题,2008.3

6、刘泽雨主持,王红丽参与“上海海事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专题研究”,上海海事大学重大决策咨询课题,2007.3

7、刘泽雨主持,王红丽参与“关于推进浦东新区社会事业系统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效机制的研究”,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事业系统工会课题,2006.10.28

8、张苑琛主要负责人,“《少年日报》受众情况调查”,上海市教育报刊总社项目,5000元,2006

9、俞平参与“航海类学生职业态度的调查与培养研究”,中远上海分公司课题,2007年12月-2008年3月

10、张苑琛主要负责人“《蓝印花布》(记录片)”,12000元,上海市文化基金会,市级横向项目2005~2007年

11、张苑琛唯一负责人“《新民晚报》副刊受众调查”, 20000元,《新民晚报》社项目,2006~2007年

(四)教材建设

1、王红丽参编专著《现代文明礼仪》之第十章“商务礼仪”,2006年10月第一版,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约2万字

2、张苑琛《广播电视经营与管理》,上海外语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二主编,编写八万字左右

3、俞平专著:《航海类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8年

九、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科研工作

2、加强团队建设,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

3、在以后的教学科研活动中不断创新,做出新的成绩

课程建设负责人:王红丽 2009.03.2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列入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从 2008 年下学期开始进行改革,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材内容的优化组合

自 2006 年起,我们开始使用教育部编写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统编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基于现有教材的逻辑结构、基本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了一系列优化:

1.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增删和重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详简安排,突出重点和难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我们重点讲“人是什么”“人生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重点放在“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2.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以及学科的前沿动态来讲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报告精神引进课堂,引进学生的头脑。

3.联系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来讲授。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实现有价值的人生?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在新时期如何认识爱国主义?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的思考。4.注重对学生行为的引导。注重帮助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由“知其然”上升为“知其所以然”,以体现教学内容的实践价值。

5.增加教学实践内容。从性质上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行为自律能力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而这又必须通过实践磨炼才能形成。为此,除理论讲授外,我们从 2008 级开始增加教学实践内容,在 56 学时中,用 28 学时进行教学实践。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教材内容优化的总方向,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我们确定了教法改革的价值取向:既要利于学生“内化”思想道德原理、法律知识,又要利于沟通实践环节。为此采取了如下改革措施:

1.以案例分析教学法为主导。所谓案例分析教学法就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启发和帮助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知识与法律知识、法学原理的理解,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它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方法,又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形式。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从我校教学资源网站中挑选出典型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展开教学和讨论。

2.吸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合理因素来组织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近年来西方流行的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为此,在上课前,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根据任务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由教师组织学生从设问出发展开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

3.自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多媒体课件,结合相关的音像资料,

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体现先进性。多媒体课件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了知识的科学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寓教于乐,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对理论的理解更深人,使课堂教学摆脱了抽象、枯燥无味的局面。

4.在实践教学的操作方面,制订出“全程化、序列化”的实践方案。即围绕教学总体目标,把实践教学融合到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确定系列主题展开实践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用”结合,“知”“行”相融,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考核机制的重构如前所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养成教育课,本课程考核制度的设计应当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价值取向,结合养成教育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和实践过程的考查。

为此,我们改变了“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的传统考评方式,于 2008 年秋季学期开始试行新的考核方式,具体考核比例为:每门课程成绩总分 100分,理论课部分的评价分数占 50%,实践课部分的评价分数占 50%。理论学习部分(50 分)包括平时作业 10 分,平时学习(包括学习态度、出勤情况等的综合考评) 10 分,开卷考试 30 分。实践活动部分(50 分):包括平时学习(包括出勤、学习态度、活动效果与表现等) 30 分,课堂交流或课件演示 20 分。

四、改革成效与经验体会

通过两年多的教学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对任课老师的评价也较高。总结起来,我们有如下经验体会:

(1)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对各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根本性影响。因此,施教者应当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成效。

(2)教师要有“不唯书”、敢于探索的勇气,才能激活教学改革思路。现行的全国统编教材具有高度的学术权威性和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但是,学术权威不等于实践权威,将学术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本身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则就容易犯“一刀切”的错误。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既要以现行教材为依据,又不能囿于现行教材。

(3)只有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才能使改革取得好的成效。众所周知,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既定理论体系下,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使得“如何结合”成为比较难把握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全面细致地分析和把握所处的地区、学校及专业学生的特点,据此制

订有关的教学改革策略和方案。

(4)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应当以平等、真诚、宽容的姿态和学生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为提高课程改革成效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五、课改中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此次教改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此提出供以后实施时修改或避免。一是由于上大课,每次人数较多,课时时间又有限,每次只能抽查,或是让相关的班委干部统计上报,所以造成在考勤记录中可能存在不准确之处。

二是该课程授课教师每人要面对 10 多个班级上千人,无法在作业和辅导中做到充分,只能是引导、宣传和鼓励让学生更主动来找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而因为过去传统学习方式的定势影响,不少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往往又是被动和不积极的。

三是教师工作量太大,很难有精力顾及到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因材施教。

总之,虽然我们的教改可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瑕疵,希望得到相关的指导和帮助,但我们能主动地走出这一步,却是最为重要的,此次教改获得了不少可贵的经验和信息,会激励我们继续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09年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09年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医学遗传学教研室 2010年3月 一、课程设置 随着医学及相关科学的发展,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核心之一。控制遗传病,开展优生指导、降低出生缺陷成为重要国策。本课程的建设经过两年的努力,已在原来的职业基础课基础上,向学生的岗位需求延伸和发展,成为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并为适应高职学生的岗位需求及社会的发展,向教务处提出申请更名为“医学遗传与优生”。目前本课程已涵盖了: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及护理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三大分支。 在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建设中,经过深入临床和学生职业岗位的调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优生指导是助产专业重要内容之一,防止出生缺陷是优生指导重要任务,多数出生缺陷与遗传有关。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能够从遗传学角度,在基因水平认识生命,了解各种出生缺陷的遗传背景,了解产前诊断的主要方法;熟悉出生缺陷的遗传学预防;能够运用所学的遗传学知识,开展遗传咨询、遗传病的社会调查和优生优育服务。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熟悉优生指导、遗传服务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了解助产专业的发展动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适应不断发展的职业需求。 在护理等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建设中,依据工作过程从新开展课程设计,并在07、08级护理及临床专业开展教学实践研究,与传统教学相比较,获得理想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 在助产专业的专业技术课中,经过临床教研制定新教学大纲,编写教案、制作新的教学课件和说课课件。注重选取临床常见病例、产前诊断常用方法、如出生缺陷筛查、优生指导、遗传服务并摘要介绍各种诊断治疗措施的遗传机理和遗传规律,传授遗传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课程起始于临床病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探究;终止于临床病例——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的进程中,使学生熟悉工作过程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通过实验课特别是模拟遗传咨询门诊检测学习效果。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建设中,通过专业调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康复专业特征的“医学遗传与优生”教学大纲、教案及教学课件。在介绍医学遗传基础知识基础上,注重介绍脑瘫等精神与运动系统遗传病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等前沿科学知识,为学生的职业需要和发展服务。 选用教材为国家规划教材,并根据不同专业需要参考如《临床遗传咨询》、《实用优生学》等国内外先进教材及最新研究资料。 参加了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高职教改教材编写,并正在进行专业技术课《医学遗传与优生》教材的编写。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是本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与设计上,认真听取外聘教师——来自产前诊断与遗传咨询门诊专家意见。理论与实践交替并同模拟临床遗传咨询门诊结合进行。 由于遗传病的特殊性,需要保护咨询者的隐私权,目前暂不便进行临床见习,我们就以社会调查、自查或网络查询病例、同学在教师引导和辅导下,应用学到的遗传理论及查阅文献予以解答,互相讨论和点评。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发展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按照“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以岗位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以“共建共管、互利双赢”为原则,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专业依托行业企业的优势资源,破解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瓶颈,形成以“1个中心、4个模块、4个阶段”为特点的“梯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瞄准职业岗位,按岗位标准要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组织实施教学,实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一致性,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教育、岗位教育有机结合,学生与行业、岗位、社会“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 (一)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存在的“宽而不精、学而不专”的问题,我们瞄准人才市场的发展需求,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检验行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兼顾医疗卫生大行业就业岗 位迁移,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基于工作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建设实践,逐步形成以校企双赢为基础的“梯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确定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医学检验专业是面向医疗卫生技术行业的通用型、宽口径专业,具有专业涉及面广、毕业生就业面广的特点,但普适性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存在学习内容全面但不深入、学生学无专长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 性,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专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临床检验为核心职

落实《课程方案》工作总结

城北办邵火庙小学落实课程方案工作总结一年来,我校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以“校本教研”为阵地,全力提升师资水平;以“过程管理”为重点,创新常规工作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求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全面落实课程方案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开足开全三级课程,近年来,我们重点加强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力度,每学期初教导处及时出台《落实课程实施方案》,做到有计划、有教材、有备课、有作业、有评价,规范有序实施,有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我校提早认识,成立了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学校教研室牵头,以科研为平台,主抓校本课程建设开发评估工作,以进一步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二、以“校本教研”为阵地,全力提升师资水平 1、序列化的课堂主题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施教水平 一是“教学能手示范课”活动;二是“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三是间周一次的师徒研究课活动。特别是师徒研究课,先由青年教师在上一周定课题、写教案,由指导老师上报教导处核实,教导处把下周师徒研究课时间、班级、学科、课题等信息发布到教导处,让全校教师及时了解信息,下周全校教师、领导择机听课。这样,为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提供了学习帮教平台。 2、系列化的校本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全体教师“五个一”活动。每学期要求每位老师读教育杂志,做到每

学期10000字的读书笔记;每月上交一篇真实有效的反思;每月至少剖析一个教学案例或片断;每学期交一篇真实的教育故事;每学期交一篇有科学含量的教学论文等。 对年龄不足50岁的中青年教师实施“基本功训练”,先从“钢笔字”“粉笔字”训练入手,要求每周一、三、五训练“粉笔字”,二、四训练“钢笔字”,粉笔字写完后统一展出在办公室,届时教导处抽查,每星期上交一张钢笔字,学校督查记录,成绩纳入教师学期综合考核成绩中。 三、拓宽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我们从英语口语、信息技术操作、阅读水平、汉字书写等素质项目入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树立科学质量观。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由过去单纯的绘画、手抄报、文艺汇演到现在的古诗文诵读、读书小报展示逐渐走出一条由单一到多项、由雏形到规范、由零散到规模的发展之路。 城北办邵火庙小学 2016年12月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篇一所谓精品课程就是指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自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以来,精品课程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概况 我校的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经过一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到上学期,我校已有精品课程五门,分别是:李楠主任的高一《化学》,肖伟老师的高一《数学》,刘磊老师的《哲学与人生》,孙传洪老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李兴桂老师的《畜禽解剖生理》等。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和发展,我校的精品课程数量会逐年增加,质量会逐年提高。 为了规范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利辛县王人职高精品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完善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促进了精品课程的有序发展。

二、经验总结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和我校的总体规划,学科传统和重点投入是分不开的。简言之,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以下几点经验: 1、领导重视 我校成立了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张献毅担任,副组长由王孝民副校长和李楠主任担任,其余领导班子和教研组长人成员。精品课程建设由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农学、养殖三个专业组及教务处落实和组织实施,在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设精品课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教务处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其职责是负责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全校精品课程的规划、经费使用、过程管理、评估验收等工作。 各专业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小组,由专业建设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制定并 2、经费投入到位 根据课程建设需求,凡经审定立项的精品课程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精品课程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基本建设,可用于购置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建设、题库建设、实践教学活动、网站建设等,以及参加国内有关课程建设的研讨会议和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检查评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各位专家: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科技处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三年的努力建设,中国近现代史作为校级重点学科,已取得了较为扎实的阶段性成果。我代表学科组,按照《陇东学院重点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的要求,将本学科建设情况向专家组进行汇报。 一、学科建设的目标任务 为切实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带头引导作用,凝练学科方向,提升科研层次,搭建学科梯队,形成群体合力,而变个人奋斗为团队协作,变各自为战为集中优势兵力联合攻关,以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从而尽快提高我系研究水准,本学科建设的目标任务拟定位如下: 1.初步建成具有较为鲜明学科特点、较强研究优势、较为完整科研梯队和强深研究潜力的学科方向。近三来,共建成两个研究方向及其相应的研究梯队,共引进硕士研究生5名,有4位在职教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2位博士研究生已学成归来,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科梯队基本形成,主要指标基本达到。 2.力争在申报、主持、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目前,主持或参与校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闫庆生教授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马啸博士参与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中央政府与蒙藏民族地区政治互动策略研究”、已于2009年结项,同时主持2007年教育厅项目一项、校级项目2项;白学锋副教授参与省社科规划项目、省教育厅项目各1项,主持参与校级项目3项;刘治立参与教育部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即将鉴定结项,主持参与省教育厅项目2项、校级项目1项;温金童参与卫生部2009年重点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各1项、主持学校项目1项;黄会奇主持完成省教育厅项目1项;段有成、刘月兰、赵法发各主持校级项目1项;侯普慧参与校级项目2项。学科组在这方面基本达到了建设指标。 3.努力在科学研究成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共在核心期刊以上报刊发表论文15篇,其中有8篇发表在《中国边疆边疆史地》、《西藏研究》、《中国医药报》、《探索》、《兰台世界》、《青海民族研究》、《兰州学刊》、《医学与社会》、

(高校大学)课程建设情况总结2篇

(高校大学)课程建设情况总结2篇 篇一 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XX中医药大学教学工作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在课程建设组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下,按XX省高等教育学校标准对以下课程进行了不懈的建设,达到了优秀课程的要求。现将以下课程建设情况做出总结如下: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定位及特色 (1)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XX省高等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和教学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法,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积极推进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与启发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潜力。 (2)课程建设定位 内、外、妇、儿、五官、传染、急救医学及中医结合肿瘤学是XX中医药大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建设的定位就是建设优秀课程,努力打造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为医学教育专业建设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3)课程建设特色 a.内、外、妇、儿、五官、传染、急救医学及中医结合肿瘤学是XX中医药大学的的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是必修的理论课。

b.有一支优化的教学梯队、有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有先进适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了严格科学的考试方法和制度。 c.引入了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和掌握各种知识和能力。 二、教师队伍建设成绩 ①本课程建设中师资力量雄厚,在教学中,各位老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配合默契。②年轻的教师经常向老教授讨教,经常组织听课和经验交流,同时注重与时代特色结合,是一只不可多得的优秀队伍。③学生评教及考核成绩均优秀。④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⑤发表了较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⑥本课程建设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合理并取得良好效果:坚持开展定期教研、科研活动,促进本教学队伍整体科研能力提高;坚持听课制度,及时了解课堂教学动态和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促进良好教风形成和发扬;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考博、访学、进修等,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及建设成果 (1)教学内容 中西医结合内科、中西医结合外科、中西医结合妇科、中西医结合儿科、中西医结合五官科、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传染学、急救医学。首先先概括以上课程的统一建设: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二00九年四月十日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课程建设小组 自2006年2月起,《管理学》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第二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精神与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管理学》课程建设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管理学》课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Ⅰ.教学队伍建设 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梯队:负责人为何苏华教授,主讲教师有陈晶瑛、杨望成、黄耀辉三位副教授,另有三位青年教师。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曾多次获得学校等有关部门奖励。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

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为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任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制订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学》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效。教师职称、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共7人,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近三年来,有2位教师(罗锋、辛焕平)职称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有1位教师(杨望成)获得博士学位。目前,职称结构情况: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学历结构情况:博士1人,硕士4人(其中在读博士2人),本科2人。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 1.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学改革成效显着,受过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承担8项教研课题,并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6篇。 2006年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师教学改革获奖情况一览表

思政课建设情况总结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2013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总结 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保障有力 (一)机构设置 学院根据中央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要求,由校党委直接领导,书记张 进平具体负责,主要把握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计划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由思政部主任张晓萨负责学院思政教学 督导工作,监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及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由思政教研室具体负责实施覆 盖学院所有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工作。在学院党委领导下,还建立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形成了融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全面组织开展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师资队伍 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由思政部下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该教 学团队是一个融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教学组织。团队建立以 来,始终致力于探索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成 绩显著。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上,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积极选派教 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的培训。 (三)专职辅导员队伍 为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学院建立了各教学班配备一名辅导员的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辅导员的组织下,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对学生 进行行为养成和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了数十个学生社团。在学生社团活动中,辅导员老师积极 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寓教于乐,陶冶情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 治素质。 在行为养成上,由辅导员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对学生行为进行纠偏,引导学 生行为方向,并作为学生行为表现考核的主要依据,合理有效管理学生。既加强了学生管理, 又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制度保障 在制度保障方面,为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及时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思想状 况,贯彻院党委的工作指示,从制度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 对课程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稳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建立了每学期两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满意度调查机制,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 论课老师进行教学效果监督,及时反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

初中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总结修订版

初中校本课程建设与实 施工作总结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总结 邵原二中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深入,课程模式也日逐多样化、自主化,特色化课程结构,日趋合理,为学校实施办学自主权创设了广泛的空间,也为教师教育教学更加自由的开放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展台,激发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的极大热情。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校通过校本教研工作和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将我校建设与实施校本课程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到我校教育资源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必须充分考虑到适应基础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充分发挥的需要;课程设置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有利于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进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学校课程建设目标 (一)、学校课程类型多元化,课程结构多层化。从培养师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师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出发,重点建设和完善学校创造教育课程、艺体健康教育特色课程(合唱队、舞

蹈队、篮球队)、主题节日课程(教师节、国庆节、清明节、端节节)和学校三大教育(感恩教育、目标教育、养成教育)等。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品行、人格、习惯形成和发展的经历,提升师生道德水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逐步构建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和实践体验型课程体系。 (二)、通过课程设置,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生活、追求卓越”的优秀二中人。 (三)、通过课程的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师德修养良好、业务能力精湛、具有“奉献、智慧、求实、创新”精神,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队伍。 三、我校校本课程制定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本着自主开发的课程。我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在前期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他们渴望获得更多的信息,兴趣爱好非常广泛,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先让教师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开设申请,再由学生自愿报名选择。这样一来,课程开设与学生选课成了供求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 (二)、多样性的原则。校本课程应该是多样性的,适合本校本地区的,有利于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校本课程应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变化的过程。不一定向标准教材看齐,

英语视听说精品课程建设年度总结报告

英语视听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2006-2007年度) 总 结 报 告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目录 一、教师队伍建设 (1) 1.青年教师培养 (1) 2.团队建设 (1) 二、教学改革研究 (1) 1.教学获奖 (1) 2.教改课题 (2) 3.教改论文 (2) 三、网络资源更新 (2) 1.新编教材 (2) 2.课外资源 (2) 3.实况录相 (3) 四、系统软件维护 (3) 1.资源管理与远程备课平台 (3) 2.教学与管理网站 (3) 五、硬件设施建设 (4)

自成功申报国家精品课程以来,我们按建设规划中的既定目标对本课程进行了教师队伍、教改研究、网络资源、系统软件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维护和完善工作。 一、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发扬学校和外国语学院一贯坚持的“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培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1.青年教师培养 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课程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制订了多项激励措施: 1)召开课程组例会,分专题讨论,探讨能体现本课程特色和创新的相关教学与理论问题; 2)激励青年教师申报各级教改课题。先由课程组统一规划选题指南,然后结合个人特长选择研究课题或任务,最后由课程组统一审批并提供一定的启动经费;对于结合 精品课程进行研究的论文,一旦发表即给予奖励。 3)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学院和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竞赛; 4)带领青年教师进行《英语视听说》多媒体网络版立体教材的编写和开发; 5)协助青年教师进行录相课的设计、排练和录制。 2.团队建设 实行课程组成员年度滚动制,每年按一定比例滚动。本年度考察和发展新成员1人。 二、教学改革研究 一年来,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支持下,本课程组开展了一系列教改研究与实践活动,取了丰硕的成果和骄人的成绩。 1.教学获奖 1)白解红,全国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白解红、邓杰、邓颖玲、朱小舟、黄继勇,英语视听说多媒体网络教学研究与实践,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3)邓杰,标记技术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 4)邓杰,DJ音视频网络教学系统,湖南师范大学首届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一等奖; 5)邓杰,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度教学优秀奖; 6)朱小舟,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艺术竞赛,湖南师范大学二等奖; 7)罗辉,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艺术竞赛,外国语学院一等奖,湖南师范大学优胜奖。

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附件3 青海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和青海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青大校研字〔2015〕25号)文件精神,为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宗旨与目标 第一条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服务需求、深化改革、立德树人,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前沿和研究生个人发展需要,努力建设与学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目标一致的结构合理、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第二条立项建设的研究生课程应具有鲜明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特点,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研究生知识结构,提升研究生的科学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研究生的创新创业研究和综合素质。 第三条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目标: 1.把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转变只重科研忽视课程的实际倾向,深化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以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为根本依据,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以专业共同必修课、研究方向课课程内容为重点,根据学术型、应用型两类人才培养需求修订培养方案,设计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努力建成与我校的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

较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任务相适应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较高水平的优质课程。 3.以课程建设工作为基点,统筹使用各类资金,改革、完善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把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工作纳入院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 4.健全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课程体系设计和优化机制;建立规范、严格的课程审查机制;健全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的指导审查制度和支持系统;扩大研究生课程选择范围,形成开放,灵活的选课机制;加强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创新考核方式,探索建立研究生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不断完善制度、机制,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二章建设内容 第四条研究生课程建设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1.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2.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规范; 3.教学模式的改革; 4.教学案例库建设; 5.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6.教学方法的改革; 7.研究生教材和文献库建设; 8.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第五条立项建设的研究生课程同时也作为教学成果奖的培育项目,鼓励教师将立项课程经若干年的建设,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精品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校精品课程《高级英语》课程建设与改革总结 自2008年07月起,《高级英语》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江苏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文件精神及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高级英语》课程建设工作,经过近两年半的建设,该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情况 1.课程改革与建设背景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习阶段的一门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专业技能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承前启后(将低年级学习阶段和高年级学习阶段紧密衔接的专业基础课。高级英语总课时数128,占专业课程的10%,开设时间一学年;其实践性和系统性很强。它在学生学习了《基础英语》、《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语法》等专业课基础上开设的。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高级英语课程是这样规定的: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高级英语》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2.《高级英语》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放首位。自从我校开设英语专业以来,《高级英语》课程一直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主干课程,严格按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该课程的刚性教学指标实施教学。(每课都应配备有大量的相关练习,包括阅读理解、词汇研究、文体分析、中英互译、和写作练习等,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质量上有较大提高。P23《英语教学大纲》。 长期以来,我院注重对《高级英语》课程的建设,经过了院系领导和众多教师多年共同努力与探索,《高级英语》课程建设已夯实了基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高级英语》教材是英语专业中最具权威性、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针对性和科学性较高的部优教材之一,得到全国英语专业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数有过几次变动,首届英语专业2000级教学计划中《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92学时.2007年教学大纲修订时将《高级英语》中的阅读和翻译分流到了《翻译》、《英文报刊选读》、《阅读与欣赏》(相当于高级阅读)等专业课程之中;加强了实践性环节:专业认知实习;故课时数由原先的192课时减少到目前的128课时。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学时数的变化,无疑是为了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熟巧的培养的系统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学校对英语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都比较满意。 二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高级英语》课程组共有7名教师组成,高级英语课程师生比为1:12,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另外配备辅导教师(由本院硕士研究生担任)3-5名,每个班级1

最新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

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总结一: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 我校在南安市教育工委、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学年来,学校班子团队团结协力,带领全体教职员工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南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实施“四大工程”为载体,深入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年”活动。努力提升教师队伍职业思想和业务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公正,办好新形势下人民满意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强化班子建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学校行政班子成员首先从自身抓起。在行为上,一向重视自身建设,兢兢业业,勤勉得力,时时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处处率先垂范凡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勤政敬业,和教师“心贴心”,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在工作中,每位成员都是学校教学骨干,负责部门管理工作同时,多数担任主要学科教学工作,每位同志承担的工作任务重,工作量饱满。除出色完成自身教学工作外,他们能站在课程改革最前沿,

引领全校教师投入教育教学。他们主动听课,组织、参加教研活动。和教师一起研讨教育教学规律,把学到的教育理论贯穿于教育教学实际中,以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的管理思路赢得教师的信赖,从而以领导班子的模范形象凝聚人心。行政成员每学期听课均达30节以上,参加教研活动20余次。 (二)加强师德建设,塑造师表风范 教师的师德修养,是教师职业的核心,是教书育人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 我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新《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一系列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督促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提高理论水平,依法执教。相继制定完善了《教师行为十不准》、《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计划》、《教师廉洁从教二十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与教师签订了“师德承诺书”,责任到人,狠抓践诺。在活动中育人,在活动中陶冶良好的师德情操是我校师德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学年,我们都要定期开展诸如“师德工作研讨会”、征集师德、“爱岗敬业、奉献教育”演讲、“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教育个案分析等师德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和师德实践,涌现出一批师德先进个人和优秀教师,大大提升了我校

最新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网球》院级精品课程2012年建设总结报告 一、项目在建基础、支撑条件 运动系网地教研室承担全院网球和地掷球两门课程教学工作,在学院和运动系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学院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帮助下,我教研室不断发展,教学、科研、训练工作均有长足的进步。受此鼓舞,教研室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2009年积极申报,《网球》课程被批准为“院级优质课程”,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2年的的不懈努力,2011年顺利完成了院级优质课程建设任务。2011年将《网球》课程申报为“院级精品课程”,获得批准。 近几年,我院网球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设施不断齐全,网球拥有13块标准场地,学院规划的网球馆已动工修建。师资水平不断提升,现有网球专职教师11名,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6名,助教2名。有7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另有1人正就读硕士研究生。 网球教研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技术力量雄厚,运动水平较高。教师普遍技术水平精湛,个人具有较好的运动成绩,半数教师参加过专业训练或参加过全国性大型网球比赛,并获得优异比赛成绩。 (二)同事之间配合默契,团结协作精神强。教研室教师在教学、训练、比赛中有明确的人员编制分工,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具有很强的协作精神。 (三)创造和谐氛围,青年教师进步快。教研室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青年教师补充进来,教研室对其成长进步十分关心,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四)开展对外培训,扩大学校影响。成立了“西安体育学院网球俱乐部”。能经常开展网球培训活动,发挥了教师的专业之长,丰富了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学院影响。已于2011年将中国网球协会“快易网球”培训项目引进我院。 (五)在科研中,广大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积极进行科研工作,近两年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地市级课题1项、学院课题2项,教师参加过3 次全国性学术会议,被ISTP或EI检索论文3篇,在国内公开学术期刊发表网球教学科研论文50余篇。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总结

《CIS设计》课程自查报告 为了配合学院对2017年精品课程的检查工作,我们从4月起对《CIS设计》课程开展了自查工作,现将自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课程建设情况 1、课程建设目标 按照社会需求拓宽服务功能,增强社会适应性;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通过技能分解、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打造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和“工学结合”为特色,软、硬件与国际接轨、国内领先的示范性、共享型机械工程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的建设目标,合理设置实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结合历届毕业生的调查反馈信息及用人单位对课程教学的要求,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为突破口,进行课程综合性改革。将将单纯的数控实训与职业鉴定、数控大赛及工厂实际加工结合起来,强调以“掌握技能、强化动手能力、培养技术人才”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构建以技能培养为目的、以技能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2、实现建设目标的规划与措施 (1)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习题等网络资源已经全部上网,运行效果良好。 (2)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在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技术培训,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热心从教、教书育人、技术精湛,教学和生产结合的教学队伍。 (3)继续进行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职业能力来进行课程教学规划和组织教学活动,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具有实践特色的一流教学内容和方法。 3、对已上网的课程资源注意进一步更新和完善。 网站内容更加完善,主要包括: 师资队伍:主讲教师、人员构成、整体素质、教学改革与研究 课程描述:课程特色、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大赛试题、大赛成绩、建设规划、习题、课程申报资料等,下一步准备增加相关的科研资料和学术论文,及前沿技术等资料。 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水平、学历结构、项目开发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还很不是很合理,年龄结构比较合理。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尽可能的派出教师进行培训。今后我们将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尽可能的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数控方面的人才。 5、加强科研建设 鼓励教师参加教研、科研。我们鼓励课程组的老师们努力撰写课程建设方面和课改方面的学术论文。现已计划这方面最少发表两篇论文,论文正在撰写中。 二、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经费未使用 2、关于本课程的论文未发表。

重点建设专业示范建设总结

天津市宝坻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提升办学能力项目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专业对接产业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二〇一八年六月

目录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1)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2 三、项目建设进展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4) 2、师资队伍建设 (4)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4) 4、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成效 (5) 四、建设经费投入与使用 (6) 五、建设成果 (79)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0)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专业对接产业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2015年12月,我校被市教委确定为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提升办学能力建设立项建设单位,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被确定为市级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 本项目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并带动本校汽车维修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在一年的建设实践中,按照《项目建设方案》和《项目建设任务书》的相关要求开展项目建设。目前,本项目已完成投入 37.745万元,已按任务书的要求全面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1、组织保障 建设筹备期,即成立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项目建设组,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将建设项目进行任务分解,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定期考核,确保了预期目标的实现。 重新组建了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委员会会议,就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方面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 根据专业建设进度,定期召开项目组会议。项目组成员汇报各自分管项目进度完成情况,及时反馈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

相应措施确保每一阶段项目任务的完成。 在建设过程中,自觉接受学校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的监督、检查、评估。 2、制度保障 全面执行学校有关办学能力提升项目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建设过程监控制度。 建立健全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了完善的全方位管理体系,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人才培养机制保障 坚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积极改变以课堂、学校、学科为中心的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认真进行企业岗位能力分析,千方百计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有机统一。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规模,有效覆盖全部实习项目,力求工学结合形式多样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中教,做中学”,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成为学校基本的教学学校共同教育、共同管理、共同训练学生以及共同评价的育人模式。依据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完善教学模式改革。以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广“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精选教材,实现教材一体化和教师一体化。在实训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制度,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努力形成以学校为

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汇报

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汇报 绿色建设施工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施工管理模式,在节省建筑 施工成本,提升工程建设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下是为你介绍的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汇报,欢迎阅读以及浏览! 在20xx年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的院特色专业 遴选工作中,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被确立为院特色专业建设点。三年来,经过我系全体同仁的不懈努力,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水平达到了我院专业的验收标准,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现将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紧扣专业建设方略,切实推进各项工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拥有一支年轻化、学历高、实力强,而且作风 顽强、锐意进取的专业队伍。在专业建设中,我们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与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积极培养学术骨干,紧扣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加大力度进行专业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并重,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提升,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营造健康和谐的学术氛围。特色专业在学院未来发展方面要起龙头作用,为此全系同志进一步把各教研室工作做细、做强、做大,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1. 力促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健康发展,争创本专业为品牌专业。“十一五”期间,本专业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加快制度建设,加速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课程,为学校进入更高的平台做好了超前准备;培 养了一批批具有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合格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师、教育科研人员、文秘工作

者;每年毕业师范类专转本生300人左右。本专业毕业生一直保持着 较高比例和较高质量的就业率,其中有一大批相继进入了我院附属高中、南京十三中、南京北京东路小学、游府西街小学、长江路小学和外地的名校,还有一些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不少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另眼相看,给予很高的评价,主动要求我们派毕业生前往实习,在公开招聘前提前来我院物色本专业优秀毕业生。这一切为本专业成为院品牌专业打下坚实基础。 2. 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保证了本专业的良性发展。为适应高教事业的发展,本专业从“十五”期间就致力于发展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队伍。截至20xx年x月,汉 语言文学专业先后吸纳2名博士,一位从事古代汉语、古文献研究,一位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3. 刚柔相济,依靠激励、感召、启发、示范、引导等方法,进一步夯实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基础,并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学院的统一部署下,本专业贯彻传统的“课比天大”“教学无小事”的教学管理理念,通过强化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教学行为以及教学秩序;充分调研、借鉴兄弟院校的学分制,有 序推进学分制,强化并完善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控队伍;以教学工作的 目标管理为手段,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二、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