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杜鲁门主义到艾森豪威尔主义战后四五十年代美国中东政策浅析

从杜鲁门主义到艾森豪威尔主义战后四五十年代美国中东政策浅析

从杜鲁门主义到艾森豪威尔主义战后四五十年代美国中东政策浅析
从杜鲁门主义到艾森豪威尔主义战后四五十年代美国中东政策浅析

从杜鲁门主义到艾森豪威尔主义

战后四五十年代美国中东政策浅析

崔 广 彬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军事、经济实力头号强国,争当世界霸主、推行霸权主义便是美国在战后奉行的主要对外政策。由于中东的战略地位和石油资源,美国便把攫取和控制中东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目标。本文试就二战后中东问题的战略背景,来探讨美国在四五十年代的中东政策。

一、杜鲁门主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美、苏双方就已为各自的利益展开了争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双方的争夺更加明朗、激烈。而东地中海和中近东地区则是双方最初争夺的焦点,这首先体现在土耳其和伊朗。

在土耳其,苏联于1945年3月19日照会土耳其,单方面宣布废除订立于1925年的《苏土中立和互不侵犯条约》。6月7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又提出了包括领土、海峡监管和军事基地在内的四项签订新约的条件。美国和英国对苏联的这一举动表示坚决反对,认为苏若控制了土耳其,则难以阻止其向中近东地区的渗透,决定共同支持土耳其抵制苏联。9月,美国派特遣舰队驶入东地中海,以示对土耳其的声援,威吓阻止苏联。这是美国在战后插手中东的开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保障盟国间交通线,1941年8月,苏联和英国联合决定,由苏联军队占领伊朗北部,英国军队占领伊朗南部。1942年10月,美国也向伊朗派驻了后勤供应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伊朗的要求下,美国和英国宣布限期撤军。而苏联不但不作撤军的准备,反而支持当地的阿塞拜疆人和库尔德人进行分裂活动,企图长期驻军伊朗,取得伊朗石油开采权。1946年4月,苏联同伊朗达成协议,伊朗将其北部石油开采权长期租让给苏联,苏联军队撤离伊朗。1947年,新选出的伊朗议会否议了苏伊联合开采北部石油的协议。

在土耳其、伊朗问题上,美国利用了美英特殊关系和土耳其、伊朗原为英国保护国的关系,打着反对苏联“扩张”的旗号和军事、经济援助,开始了它在战后向中东的渗透。在“苏土危机”时,美国政府允许土耳其购买美国军火,向土耳其贷款2500万美元,用于土耳其军事装备建设。在伊朗问题上,美国大肆宣染。苏联撤军以后,美国即向伊朗派去了文职人员和军事顾问。1948年10月,又同伊朗订立了一个向伊朗提供总额为1.2亿美元的武器的协定,并且取得了主要为英国控制的英伊石油公司部分石油产品为期20年的购买权。美国的这些行动,不但挫败了苏联向中东渗透的最初企图,反而使自己的势力伸入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并且取代了英国在土耳其和伊朗的地位。

美国试图与苏联在东欧和巴尔干的较量,于1947年1月已经明朗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国的共产党均取得了胜利或占了上风,德国的苏占区、匈牙利和希腊也有成为共产党国

家的可能,这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所不能接受的。而正当此时,英国驻美国大使于2月通知美国,大不列颠再无能力在希腊抵制抗共产主义了,只能坚持到3月31日,要求美国于4月1日起将此负担接过来。美国总统杜鲁门很清楚:“如果丧失希腊,土耳其就会成为共产主义海洋中的一个难以防守的前哨阵地。”

希腊和土耳其在抵抗共产主义、遏制苏联的地位上同样重要。于是杜鲁门于1947年3月12日在国会发表的演说中明确提出,希腊和土耳其是美国整个国际战略的一部分,要求对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这就是所称之谓的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战后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对外政策,是美国战后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拉开了“冷战”的序幕,战后东西方的对抗正式开始了。杜鲁门主义的实施,就会使希腊和土耳其成为遏制苏联、抵制共产主义的前哨。把对苏联的遏制直接推进到苏联的南部边界,减去了向东欧那样的中间地带。当1949年1月,杜鲁门再次就任美国总统时,又提出了一个广泛实用于亚非拉国家的“第四点计划”。“第四点计划”的实质无外乎利用“援助”使中东等地国家倾向美国,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达到其霸权主义目的。“第四点计划”是美国战后遏制政策和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对亚非拉国家的科技经济“援助”,也是美国在对不发达国家的掠夺,势必造成接受其援助国家对其依附和自身利益的丧失。

从1947年到1950年,美国在希腊和土耳其“援助”计划的名义下,总共花费大约6.59亿美元。1951年,美国与伊拉克订立“技术援助”协定,使伊拉克逐渐倾向美国,并取得了伊拉克石油公司(主要为英国控制)23.75%的股份,与法国同等。于1949年4月,向伊朗提供贷款,帮助伊朗实现它的第一个七年计划。1951年3月,伊朗宣布石油国有化,这对控制英伊石油公司的英国无疑是一个打击。美国“对希腊的援助,拯救了这个本来一定会被共产党征服的国家。对土耳其的援助,在俄国的南翼赢得了一个强有力的同盟者,而且,至少暂时阻止了俄国势力闯入东地中海或威胁中东。” 这里道出了杜鲁门主义作用的一个方面,即遏制了苏联或共产主义向东地中海和中近东的扩展;其另一方面,很显然是美国获得了东地中海,增强了在中近东的势力,为其全球战略服务。

苏联对杜鲁主义的遏制政策也不断地进行反击,在加强对东欧控制的同时,加强了在中东的反美宣传,鼓动利用中东的民族主义者反对美国。美国对中东的渗入也确实遭到了民族主义者的抵抗,同时也引起了中东历史霸主的英国和法国的不满。美国不用军队,用军事、经济“援助”等手段,便得以渗入中东。杜鲁门主义的实践,使美国获得了一箭三雕的胜利,即苏联被暂时抵制住了,英法被排挤了,美国的势力大入中东。 二、杜勒斯计划

杜鲁门的遏制政策对苏联在中近东的渗入打击不小,但苏联的地位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并没有改变。中国革命的胜利、朝鲜战争、印度支那危机以及中近东各国的反抗,对杜鲁门国际战略都是沉重打击。如果仍保持原来的建立在不稳固基础上的遏制状态是不能维持长久的。对于美国来说,杜鲁门时期取得的“成绩”与其战略目标相去甚远。于是,继杜鲁门之后,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国务卿杜勒斯又提出在全球拼凑军事集团,实行“包围解放”政策,而中东自然是此项政策的重要一环。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也就是在同年3月,斯大林逝世。这对于美国来说似是一个有利时机。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叫嚣:“达到边缘而又不至发生战争的本领是必备的技艺……,假如你想从边缘逃开,假如你害怕走到边缘,那你就完蛋了。”

宣布用“解放”政策代替杜鲁门的“消极”的遏制政策。照杜勒斯的说法,“解放”政策的立场是以美国为“解放者”,去解放“铁幕”后面的民族,亦即控制中间地带。这个政策在中东矛头仍然主要是对准苏联。同时,既然以美国为“解放者”,那么英国和法国自然不能

充当主角和享受“胜利”果实,仍有排挤英国和法国势力的意义。

正是基于以上思想指导,在斯大林逝世后两个月,杜勒斯就到中东访问,并提出了一个控制中东的

“杜勒斯计划”。“杜勒斯计划”的要点就是在中东建立一个西方国家不直接参加的军事同盟,先由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建立一个“北层”军事集团(防御苏联),进而拼凑中东军事联盟。所谓西方国家不直接参加,就意味着不让英法介入,而由美国在背后操纵。

1954年4月,在美国授意下,土耳其与巴基斯坦订立军事“友好合作协定”。随后,土耳其与伊拉克于1955年2月又订立了军事条约。4月,英国加入到“土伊条约”。10月,伊朗也加入了“土伊条约”。11月,土耳其、伊朗、伊拉克、英国等国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举行“巴格达条约”成员国会议,决定建立常设的理事会和总部,美国驻伊拉克大使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宣布美国同“巴格达条约”间“建立永久的军事和经济联系”,并提出,美国的军事联络团将常驻这个条约的理事会中,美国实际上就是这个条约组织的拼凑者和操纵者。这样,巴格达条约组织成了美国联系北大西洋条约组织和东南亚军事集团的中间环节,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和共产主义实现了“包围”。

值得注意的是,巴格达条约成员国土耳其和两伊受美国控制,英国竟也加入了该条约。英国此举无疑是想保持在中东有一席之地,不甘丧失过去在中东的地位。

1955年8月,杜勒斯又提出了他的“中东和平方案”,宣称:中东人民无能力用安全感来代替阿以间的恐怖情绪,只有用美国参加的集体措施才能保证安全门。这个支持以色列进行阿以战争的国家,却一

再扮演“和平卫土”的面目。照杜勒斯的“方案”,中近东国家应参加由美国操纵的军事集团,“团结起来,

!

反对美国认为侵略者共同的危险。”

为配合美国对中东的政治、军事扩张,在经济上也加紧了渗透,以达到控制中东遏制苏联、排挤英国和法国的目的。1937年英国控制中东石油产量的80.9%,美国只占12.8%。到1956年,英国下降到30%,美国则上升到65%。1954年8月,美国国际石油财团与伊朗订立了为期25年的协定,根据这个协定,伊朗的阿巴丹炼油厂可以重新开工,美国提供为阿巴丹炼油厂设备国有化而向英伊石油公司(主要是英国)赔偿2500万英镑,美国获得了该公司的石油产品。

美国的这些做法引起了英国和法国的不满,但此时的英国和法国,无论如何也无法与美国在中东抗衡,只能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保住原有的利益问题。同时,事实也证明,美国控制中东、遏制苏联使自己获得了很大的利益,在其国际战略、本国经济发展上都发挥了作用,但并不能象美国所想象的那样“永远”。当美、英、法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陷入僵局时,苏联乘机介入,大搞宣传攻势,支持阿拉伯各国进行反对外国(实指美英等)干涉和对以色列的斗争。埃及接受苏联对其拟兴建阿斯旺水库的援助,并且苏联可以向埃及和叙利亚提供武器援助。苏联终于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后进入中东,使中东局势发生了变化。美国过去的遏制政策宣告失败。

三、艾森豪威尔主义

杜勒斯计划并没有有效地实现,相反由于美国对英国和法国的排挤而引起的僵局,给了苏联以可乘之机,使苏联势力渗入了中东。1949年苏联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又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氢弹。这些都对美国震动不小。1956年“苏共”二十召开,赫鲁晓夫展开了对美国的攻势,宣布在10年内超过美国。这又使美国意识到苏联的危险,认为苏联并不只是它的遏制对象了,可能成为它的竞争对手,尤在核军事上。这一点,后来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在当时即认为苏联在核武器方面已取得了与美国的均势。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和石油资源的中东,理所当然不能落入苏联控制之下。

1957年1月5日,艾森豪威尔总统提请国会对关于中东问题的联合决议案即后来称之为的“艾森豪威尔主义”进行表决。这项决议使总统有权在中东国家遭到共产党“直接”攻击时进行干涉,并对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的阿拉伯国家分配2亿美元的援助?。即美国可以公开以武装干涉别国事务,以2亿美元来换取对接受国的控制。

艾森豪威尔主义是在英、法武装干涉苏伊士运河危机结束之后不久出笼的。因为美国认为英、法的撤出在中东造成的“真空”必须由美国来填充。于是,在1958年7月,艾森豪威尔借受埃及纳赛尔民族主义者“威胁”的约旦之请,派第六舰队一部共1.5万人在贝鲁特登陆,企图用军事手段来迫使阿拉伯各国屈服于它,随它奉行反苏政策。8月,艾森豪威尔在他的演说中又称:他的近东和平计划是将建立一个符合各国人民权利的政治秩序#,实际上就是要符合美国意愿。

但是,就是在1958年7月,巴格达条约的中心国伊拉克发生了政变,新组成的卡西姆政府断绝了与约旦的交往,同阿拉伯国家结盟,这对于美国的中东政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巴格达条约组织不得不改名为“中央条约组织”,迁往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它的“北层”军事集团遭到了破坏。

与美国相反,苏联的势力却在中东有所增加。早在1956年埃以战争时,苏联就以强烈的训诫口吻扬言,要派遣可足使该地区战火平息下来的“志愿军”。当战争停火后,苏联马上不失时机地用军事、经济援助来尽量挤入中东。1958年1月,苏联同埃及签定了“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1957年10月,苏联同叙利亚签定“经济和技术协定”。苏联这样做,无疑是要在中东树立倾向自己的势力,渗入中东,来与美国对抗。中东各国把埃以战争的停火归功于苏联,都对苏联产生好感。

艾森豪威尔主义是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控制中东,推行霸权主义的重要步骤。艾森豪威尔主义并没有给中东人民带来真正和平,反而使中东局势更加复杂化了。艾森豪威尔在1958年8月13日在联大发言说:现在“在侵略性的人物领导下的国家企图利用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心理,要各国特别是小国在乖乖地投降和战争两者之间作一个明显的选择。”?苏联的大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扩张”确实对美国和西方世界是个威胁,但艾森豪威尔在联大发言中的那翻话放到美国自己头上到是挺适合,正是美国不断用经济、军事手段企图迫使中东国家投降于它。

由于战略地位、石油资源的重要性,使中东在战后一直是世界的政治、军事热点。战后美国实行的中东政策,是其为配合它的全球战略,推行霸权主义的产物。无论是杜鲁门主义,还是杜勒斯的解放政策,艾森豪威尔主义,都是美国战后四五十年代全球战略、对外政策的组成部分。美国在“援助”、“和平”、“解放”的旗号下,干涉、插手中东事务,拼凑军事集团,支持以色列进行阿以战争。实际上,美国是当时中东的最大不安定因素,正是因为美国的插手,使中东局势更加复杂化了。同时,美国也是在中东最大利益获得者。事实证明:任何人想独霸、控制中东都是不可能的,虽然战后各种势力不断在中东角逐、竞争,使中东人民深受霸权主义之苦,但控制中东对于美国来说将永远是个梦想。

《杜鲁门回忆录》,转引自《1900年以来美国史》。

[美]阿瑟?林克等著:《1900年以来美国史》。[美]拉尔夫?德?贝茨著:《1933-1973年美国史》。!美联社1955年7月27日报导,《世界知识》1955年第19期。

?[法]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著:《外交史(1919-1978)》下册

#?《人民日报》1958年8月22日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责任编辑:战继发

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

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一般是指英国不在和平时期同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其基本要旨是保持充分的行动自由,以避免受事前盟约的束缚,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国家利益,保持英国的霸权地位。尽管孤立主义思想或主张在当今英国的对外政策中已经不占支配地位,但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它曾指导甚至主导了英国的对外政策。对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英国的孤立主义(也曾被冠以“光辉孤立”之名,1896年1月,财政部长福斯特在议院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演说时第一次用了该词)外交思想源于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均势理论。均势就是主要大国保持一种权力大致相等的状态,或者是小国集团与大国保持大致相等的权力。均势外交思想古已有之。可以说,英国的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源于均势外交思想,是英国为维持利己的国际环境和秩序而推行大陆均势的必要手段。英国作为独处一隅的岛国和殖民地大国,维持均势,创造均势对其是有利的。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被一个最强大的霸权所统治,否则整个欧洲大陆的资源就会在一个国家的统治下被集中起来,英国的国家安全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随着英国国力的逐步强大和其海上霸权地位的确立,在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中采取孤立政策,既可避免卷入列强间的冲突以保持行动自由,又可避免对欧洲其他国家承担不必要的保障义务,还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扮演调停者的角色,这决定了英国当时对欧洲采取孤立手段以维持均势具有必然性。英国是在实力强大的基础上实行孤立主义的,英国国力的逐步增强及随之引起的国际地位的变化是其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产生的物质前提,使英国具备了孤立的实力。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其产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客观前提。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具有地缘战略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英国的国家利益是催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国内动力和决定性因素。通常认为,1902年的英日同盟协定的签订即标志着孤立主义政策的结束。但实际上英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表面上已经寿终正寝,但其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均势外交传统未变,其孤立主义的外交思想仍然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仍继续影响着英国的对外政策。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对外推行的绥靖政策实质上是英国传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继续。英国也为其所推行的孤立政策付出了沉重代价,绥靖政策使英国再次遭受打击,并导致大英帝国的最终衰落。英国孤立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不与他国结盟,孤处一隅而以独善其身为荣,借以保持行动自由。但之所以在施行之初维护了英国的利益、避免英国卷入不必要战争连带维护了整个欧陆相对的和平,是因为英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使其有能力操纵整个局面,有能力利用国家间的矛盾,对其盟友进行军事援助甚至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可是随着德国等其他新兴力量的崛起,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遭到动摇,其干涉和操纵这个它一手建构的体系的能力也随着经济和军事力量的衰落而下降,传统的光辉孤立政策已经无法应付群雄角逐、纷争不断的局面,大英帝国的利益到处经受着空前的压力。“在远东地区,俄国扩张速度的加剧,法俄同盟的建立以及德国介入远东事务等事件的发生。俄、德、法三国势力的联合使英国在列强对远东的争夺中处于劣势。“光辉孤立”政策听起来虽然情感上让人满意,但却不是一项长久之计,到最后只好无奈于放弃 而与英国这个有着长久历史的国家不同,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新兴力量,其深为人知的孤立主义却有着相对更长的形成过程和超越制度层面的意义。因而我们可以说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政策的特点在于政治上不介入国际权力之争,贸易上积极进行海外拓展,从而为自身的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但由于欧洲均势破坏,阻止德国称霸世界攻势的需要加之美国

美国大中东战略和中东局势

美国大中东战略和中东局势 摘要:由于地缘政治、能源供应、宗教纠葛、民族矛盾、发展模式、历史恩怨等因素,大中东政治生态脆弱而复杂,外在因素一向严重影响大中东局势发展。由于美国等大国的介入,整个大中东地区局势出现结构性动荡,地区反美力量与美国及其盟友之间出现激烈碰撞,导致中东局势一直处于高度紧张之中。 关键词:中东局势能源地理位置宗教纠纷经济美国中东战略中国一.中东局势 1.大中东能源储备和产量充足,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争夺之要冲。 该地区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影响举足轻重,素有“世界油库”之称,全球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万亿桶,其中62.1%蕴藏在大中东核心地区;该地区的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3;石油开发条件优越,油层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距海近,运输方便。该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周围环绕着黑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轨道。如放大至阿富汗、南亚、和巴基斯坦,则整个大中东地区涉及西亚、北亚、中亚、南亚,辐射欧洲、前苏联地区、东南亚和整个非洲,沟通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价值。 2.大中东地区的宗教纠纷、民族恩怨和领土争端错综复杂、异常敏感。 传统意义上的中东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三大宗教存有矛盾,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犹太教与伊斯兰教间的矛盾优甚。伊斯兰教内部宗教派别也矛盾重重,如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间的矛盾是导致两伊战争的重要因素,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极端主义与伊斯兰温和派别之间的矛盾常常导致政局动荡。该地区生活着阿拉伯人、波斯人、犹太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普什图人等民族,殖民统治和帝国主义曾制造了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领土争端,巴勒斯坦与犹太人、塞浦路斯岛上希腊与土耳其两族间以及库尔德族与其他民族间的矛

杜鲁门

浅析杜鲁门主义之“公平施政”纲领 学号:09313248 姓名:胡小江摘要:1949年1月5,杜鲁门在提交国会年度咨文中,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它是在战后初期条件下“新政”一些措施的继续,也是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加强的表现。对于这一政策纲领,我觉得有利有弊,应该客观地从利弊两个方面去加以探析。 关键词:公平施政杜鲁门资本主义利弊 一 我个人觉得杜鲁门的“公平施政”纲领,在客观上来说无论是对当时或者后来美国的发展都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一)首先从内容上的几点来分析: 1、“公平施政”纲领,它在社会保障方面,措施显著。1950年通过的对社会保障法的几条修正案,增加了一千万新的受益人,范围扩大到农民、公务人员、个体手工业者、家庭仆人以及其他工人,并将退休工人的养老金平均增加77.5%。1952年对该法案又加了一条修正案,养老金在增加12.5%。到1953年1月,被包括在联邦老年、遗属保险体系之内的人数达四千五百万,联邦个州政府合办的失业保险体系,受益者达三千五百万。1 这对于当时的社会福利水平下,客观的来说,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但是显然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而且社会福利保障范围的扩大,也使更多的人都能纳入到社会保障的体系中来,享受到国家的福利待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们在战后对大萧条的恐惧。同时,最直接的也可以缓解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引起的民众不满和罢工运动,稳定政局。为美国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安定的社会环境。 2、在就业方面,杜鲁门颁布了1946年《就业法》。《就业法》规定在工业、农业、劳工以及州和地方政府的帮助与合作下,使用一切可行的符合自己需要和义务以及国家政策的其他基本考虑的手段,去协调和利用联邦政府的一切计划、职能和资源那些能够工作、愿意工作和正在找工作的人们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2 就业法的颁布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为和平时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这样可以以政府提供帮助的方式来缓解美国战后的失业问题, 同时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处理好就业与国内经济转轨的关系。在客观上具有促进意义。 3、关于黑人权益的问题上,1948年2月2日,杜鲁门就民权问题向国会提交特别咨文,建议在司法部设立民权司,制定反对私刑和反人头税的法律,建立常设的公平就业实施委员会,以防止就业上的种族歧视。1948年7月26日,杜鲁门颁布行政命令,要求在联邦政府各部门和武装部队中废除种族隔离制度。1949年,他邀请黑人出席总统就职典礼的招待会,还任命了一名黑人为维尔京群岛的总督和第一名黑人联邦法官。3杜鲁门的“公平施政”纲领把黑人问题提出来,不仅有效地控制了当时黑人运动此起彼伏的状况,维持了政局的稳定。而且黑人民权问题从全国政治的边缘走向了中心舞台,民权也进一步得到了强化,有效地维护了有色人种的合法权益,这对于美国后来的发展,毋庸置疑的是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的。 (二)再从“公平施政”纲领在政策、思想上的继承与发展上来分析: 1、“公平施政”纲领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的又一次应用。它虽然不是对之前罗斯福

美国新中东战略及其内在困境

美国新中东战略及其内在困境 作者:潘忠岐文章来源:《国际论坛》2006年第4期更新时间:2006-11-26 [摘要] 基于“9 ·11”事件后国际安全格局的变化,美国小布什政府提出了要对中东地区进行民主改造的新中东战略,即“进取的自由战略”。该战略在目标设定、威胁认知、手段与目标的一致方面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困境。 虽然在强调民主改造的意义上新中东战略具有一定新意,但从其内在困境来看,它却与美国以往的中东战略几乎如出一辙,因此很难让人对其前景产生乐观预期。 [关键词] 美国;新中东战略;民主化 “9 ·11”事件后不久,美国《中东研究季刊》主编克雷默就出版了一本引起广泛争议的新书《沙滩上的象牙塔:美国中东研究的失败》。〔1〕就像有人把冷战结束的出乎意外归因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失败一样, 克雷默把“9 ·11”事件发生的出乎意外归因于美国中东研究的失败,他谴责美国中东学者对中东伊斯兰运动的兴起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缺乏必要的警觉。 在很大程度上,美国对“9 ·11”事件的措手不及既是美国中东研究的失败, 更是美国中东政策和中东战略的失败。而美国中东政策和中东战略之所以失败,自然与中东地区本身的复杂性有关, 但更在于美国政策与战略脱离中东地区的客观现实,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与困境。面对“9 ·11”事件后的国际变化,美国政府不仅调整了其全球战略, 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新概念, 而且还在这个大战略的指导下, 出台了旨在对中东地区进行全面民主改造的地区战略。然而,小布什政府的新中东战略却依然无法摆脱其内在的矛盾与困境。 一、“进取的自由战略” 继2002 年9 月发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全面提出先发制人战略之后, 美国政府又专门针对中东地区提出了中东战略。这个战略借用小布什总统自己的话说,就是“进取的自由战略”(a forward strategy of freedom) 。小布什政府在伊拉克战争前后曾多次提出要彻底改造中东, 使之成为一个自由、民主、与恐怖主义绝缘的地区。2002 年12 月,美国国务院启动了一个旨在支持中东国家进行经济、政治和教育改革的“中东伙伴倡议”。2003 年11 月, 小布什总统在美国民主基金会的讲话中更是明确提出,“伊斯兰教与民主规则是相容的”,美国要用一种“进取的自由战略”帮助中东各国实现民主化。〔2〕2004 年2 月,小布什政府进一步提出“大中东倡议”,随后又在2004 年6 月西方八国峰会上提出“大中东和北非倡议”,旨在向中东地区输出民主,通过民主改造彻底消除中东地区的恐怖主义威胁。成功连任的小布什总统在2005 年年初的就职演说和国情咨文中再次强调, 要通过积极推行各种“倡议”和战略对中东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在2006 年3 月最新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 小布什政府多次提及中东(这与2002 年的报告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 ,认为“大中东”地区“太多的国家”、“太长的时间”受害于“自由赤字”(freedom deficit ) 。该报告以中东为例,说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终结独裁专制、推进“有效的民主制度”。 一般而言,国家安全战略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国家生死攸关的安全利益何在? 对这些安全利益的威胁与挑战是什么? 如何才能最佳运用国家各种战略资源消除威胁、维护国家安全? 正像任何一个完整的国家安全战略都必然要涵盖这三个要素一样, 美国小布什政府在2002 年和2006 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战略和期间提出的具体的中东战略,即“进取的自由战略”,也包括战略目标的设定、战略威胁的判断与战略手段的选择。 美国中东战略的具体目标就是维护美国在该地区的重要国家利益。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五个方面。〔3〕一是反恐。美国认

美国冷战战略发展与演变——从杜鲁门到布什

美国冷战战略的发展与演变贯穿整个冷战过程的始终。所谓战略,《辞海》中的解释是政党、国家作出的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全局性的策划,泛指对全局性高层次重大问题的策划与指导。另一个名词是大战略,阿·魏得曼说大战略就是运用国家力量(政治、经济、心理、军事)以实现国家政策所规定的目标的艺术和科学。遏制战略便是冷战期间美国的大战略。 1950年4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NSC68号文件《美国国家安全的目标与计划》中明确提出“遏制政策”的概念并进行了解说。遏制大战略就是采取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手段以达到击溃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以赢得冷战胜利。美国从杜鲁门政府到冷战结束时的布什政府都是在围绕遏制战略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了具体战略,即子战略,来与苏联对抗的。在冷战战略发展演变过程中,除了冷战的主要参加者美、苏及围绕其组成的联盟之外,其它国家和地区均自觉不自觉地、 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冷战,因此冷战战略的实施也由主要在欧洲而逐步扩展到整个世界。 杜鲁门政府时期(1945—1953) 二战后苏联所进行的一系列势力范围扩张活动被美国看成是对自由世界的威胁,加上美国战后实力的膨胀和在海外寻找市场的迫切要求,促使其改变了在二战期间与苏联合作的政策,最初在波兰、德国、伊朗、土耳其等一系列问题上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继而制定遏制政策,抛出杜鲁门主义这样一个政治纲领,美苏冷战由此正式爆发。 经济方面:美国为防止西欧资本主义的崩溃,并进一步达到控制西欧和拉拢东欧,进而遏制苏联的目的,提出了马歇尔计划。在此计划遭到苏及东欧的拒绝之后,美转而采取了一项针对东西方的经济战策略,即贸易管制战略。美国力图通过三种手段来限制东西方贸易,第一,出口限制:1950年,西欧国家和美国秘密建立了巴统委员会,这是一个旨在统筹对苏禁运的机构。195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共同防务援助控制法》,该法要求对向苏联提供禁运物资的任何国家停止经济军事或财政援助;第二,金融限制;第三,进口限制:拒绝给除南斯拉夫以外任何东方国家以最惠国待遇。这样,东西方贸易往来完全服从于政治斗争,这一经济战略得到以后历届政府不同程度地实施,它的目的在于通过管制西方盟国与苏联集团的贸易,禁止向苏联集团出口战略物资来阻止苏联集团经济、 军事实力增长,最终实现遏制大战略目标[1]。此外,1949年10月16日,杜鲁门签署“军援法” 并生效。1951年又通过《1951年共同安全法》,这一法案的通过标志着美国确立了军援伏于经援、经援为了“防务”的援外方针[2]。 意识形态方面:杜鲁门政府为了推广美国式的“民主”与“自由”,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使用了包括物质和精神的手段,广泛开展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心理战,有公开的也有隐蔽的,有强制的也有“和平”的。美开展的一系列意识形态渗透活动恶化了美苏和国际关系发展的政治气氛,有利于美国政府对苏联推行遏制战略[3]。 军事上:实行国家联盟战略,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美洲国家组织,巩固后院;建立亚太地区军事体系,形成新月形包围圈;策划巴格达条约组织,完成弧形 美国冷战战略发展与演变 ———从杜鲁门到布什 姬文慧,王江华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阳泉045200) 摘要:二战之后,美、苏一跃而成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加上战后苏联势力范围的不断 扩张,这被美国认为是对其领导下的西方自由世界的严重威胁。自总统杜鲁门提出意图遏制苏联的“杜鲁门主义”之后,二者由战时的合作转为战后的竞争与对抗。一直到冷战结束前的时期内,美国历任总统在上台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貌似具有与其前任不同的内容然而实质却基本不变的冷战战略。美国冷战战略的发展与演变贯穿整个冷战过程的始终,深刻影响着其自身乃至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关键词:美国;冷战;美国冷战战略中图分类号:D5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 (2012)13-0052-04作者简介:姬文慧(1980-),女,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史。 收稿日期:2012-10-18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2012年冬之卷第29卷第13期 Win.2012Vol.29No.13 52··

浅谈利比亚动荡成因

浅谈利比亚局势动荡成因 杨婷婷 1049721103449 资环1103班 摘要 利比亚局势一直是国际关心的重点,虽然最终以前政权领导人卡扎菲的被推翻并身亡为节点,且利比亚的局势也进入一个新的起点,对于该国动乱的原因,还是有很多复杂因素的。内有前政府的专制独裁,外有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干涉”,终归原因是由于它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尽管局势已趋于稳定,在此也就各方面的因素稍作浅谈。 关键词:利比亚武力干涉卡扎菲石油利益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简称利比亚,位于地中海南岸,虽然是北非的一个国家,却靠近北美洲美国、西欧和亚洲的中东、西亚、南亚、东南亚、东亚之间的海运线的必经之路--地中海航路中间,是中东石油运到西欧、美国的必经之路,油轮运输必经之地,东接有苏伊士运河扼欧、亚、非三洲交通枢纽的埃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关乎整个国际的贸易,该国稳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加之利比亚还是石油盛产国,除沿海地区及南部山区外,利国大部分均为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植被类型属热带荒漠带。是非洲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但由于缺乏勘探,一半以上的油田都未经开采。利比亚战略位置相当重要,是欧洲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我想这也是法,美,英对其进行“人道主义干涉”的主要原因。 前政权领导人的专制统治 前政权领导人卡扎菲是在1969年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军事政变中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统治,成立了以卡扎菲为首的革命指挥委员会,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并宣布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以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迁都至的黎波里,将利比亚的政治重心向西转移。其政权对东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顾,尽管利比亚的很多石油财富都在那里。他还通过定期改

美国的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传统可上溯至华盛顿 20世纪以来,美国是世界上海外干涉或进行战争最多的国家,仅在二战以后美国的海外干涉就达到14次,从统计数据来看,美国的确非常“好战”。然而我们看看历史就会发现,美国其实是孤立主义传统最根深蒂固的大国之一,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对世界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国家,像美国一样渴望远离世界。 美国立国之初,国父华盛顿便确立了孤立主义原则。所谓孤立主义,就是自己将自己独立于世界之外。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词》中提出下述基本原则:要将美国建成自由进步的伟大国家,最为重要的是应该排除对某些个别国家抱永久且根深蒂固的反感,而对另一些国家则又有感情上的依附;不要与任何外国建立永久的联盟;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能推行一条独特的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不能从美国获得好处,也不敢轻易冒险向美国挑衅。 孤立主义从未消失 美国立国之后的上百年间,除了对法国大革命表示支持之外,几乎没有对任何国外大事有过明确表态和站队。有学者认为,孤立主义宣告打破的标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威尔逊总统倡议建立国际联盟;而另一种观念认为,直到二战中美国珍珠港被偷袭之前,美国都一直没有改变过孤立主义立场。毫无疑问的是,直到今天,美国的“孤立主义” 情愫依然浓烈,例如国会拒绝为越战拨款,迫使美军放弃越南战争,以及在“黑鹰坠落”被媒体大事渲染后撤军索马里,都被认为和新孤立主义的适时抬头有关。 美国并不总是“胸怀世界” 共和党议员帕特·布坎南自称是“新孤立主义者”,他要求美国政府终止对外援助,还主张将联合国赶出美国,关闭世界银行,减少或制止外来移民等。持类似观点的还包括在美国极有影响的众议员荣保罗,他不仅反对美国参与任何海外战争,甚至主张美国退出联合国,不再缴纳会费,也不再承担任何维和任务。 他们认为美国没有必要关心其他国家的境况,而美国如此强大,也不会有国家愿意主动挑起与美国的战争,美国可以独立于世界之外享受永久的和平。不要以为这只是极端人士的呓语,以上两位都曾经被共和党作为总统提名候选人,荣保罗还以自由党候选人身份参加过总统选举。 动武的理由也包括“道义” 与孤立主义相对应的是“国际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美国不能在一个动荡的国际环境中独善其身,美国必须积极介入国际事务,以道义的力量来领导世界,即实现“仁慈的霸权”或“王道”,这种思维便是我们常说的“以国际警察自居”。 虽然美国海外干涉或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但是不容置疑的是,美国所进行的许多干涉和战争都是打着道义的旗帜进行的,例如:威尔逊总统将美国带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声称“这将是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罗斯福带领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参战的直接动因是日本偷袭了珍珠港,但最根本的是要反对法西斯轴心国对世界的统治;杜鲁门总统当政时,美国出兵朝鲜,试图防止在冷战中对美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朝鲜半岛落入共产主义的势力范围;在约翰逊政府之下,美国陷入了越南战争,战争的目的是要“阻止共产主义的扩张”,防止东南亚地区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以及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在北约的框架下参与了科索沃战争,战争的理由是阻止前南斯拉夫联盟领导人米洛舍维奇的种族清洗政策。 霸权主义的“主动安全” 而共和党外交的道义色彩则似乎没有那么强烈,他们的动武理由也有更强的霸权主义色彩。美国最近进行的战争中有三次是共和党政府发动的: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理由是制止伊拉克入侵沙特阿拉伯,维护中东的秩序与和平;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理由是打击和消灭

美国大中东战略以及中东局势综述

美国大中东战略以及中东局势综述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辛格博士提出:“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美国与前苏联曾一度的进行以石油为主的军备竞赛,以目前世界上各国的发展来看,在人类还未发现新能源之前,石油将会一直是各国发展所需的重要资源。而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中东地区天然优厚的石油资源目前已成为了各国想要发展自身的综合国力所必须争夺的地区,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当然也不例外,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欧盟,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强国的崛起,使得美国应用强制手段控制或占领中东地区已经不可能了,所以美国不得不开始应用一些委婉地手段掌控中东地区。 中东地区不仅拥有优厚的石油资源,还有着巧妙地地理位置,在美苏冷战期间,中东地区是美国与前苏联之间的缓冲带,其地理位置无论是对于美国还是前苏联都是十分重要的,若美国掌控了中东地区,不仅可以限制中东地区对前苏联石油的出口,还可以在中东地区驻扎军事力量从而震慑且遏制苏联以及周围的中国等新兴国家,所以美国提出大中东战略的战略意义就当时而言是起着巩固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作用。 在美国经历过9·11事件之后,世界恐怖主义抬头,同时也将美国的注意力再一次的吸引到了中东地区,美国的中东战略应时而出,美国在中东战略中强调四个方面:“第一,在中东地区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打击恐怖主义,同时也遏制与美国敌对的国家,防止地区战略失衡;第二,防止大规模杀伤力武器扩散,防止出现地区霸权,维持海湾市场的稳定同时消除对美国的威胁;第三,保证中东地区美国传统盟友以色列和其他中东盟友的安全;第四,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保持石油的自由流通,同时对它具有绝对的领导权,以制约竞争对手。“美国的大中东战略是为了用石油来保证自己的霸权地位。 可是,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爆发,以及两伊战争的爆发说明了中东地区并不是一片和平,

浅谈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浅谈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经济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当然不排除一些小的波澜。与此同时,世界的形势也在不断发生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继续在曲折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国的综合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前进,致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就局部来讲,并不和平。但世界需要和平,这更是世界上每个人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意识潮流。 以下是鄙人就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些拙见。主要就4方面的问题来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对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积极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与国际接轨。发展中国家也应加强团结合作,维护自身的利益,推动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规则和制度的改革,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这是中国的态度也是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态度。发展中国家要结成友好联盟,共同奋进,充分利用这把双刃剑,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世界竞争力,向发达国家的行列进军。 二、世界多极化发展 二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的两极格局,支配世界场大半世纪之久。但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彻底被打破,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旧格局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转化期。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并且逐步形成了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多个世界强国共存的多极化格局。 面对多极化发展,中国作为其中的一级该如何面对,并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去积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塑造大国形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以此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声张正义,维护世界公正。 《人民日报》 课本《形势与政策》

美国历史与文化(概况)详解

美国历史与文化 美利坚合众国(英语: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The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缩写:USA、The US),简称美国,是由50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湾接壤。除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之外,48个州都位于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大陆西北方,东部为加拿大,西面和俄罗斯隔着白令海峡。夏威夷州则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岛。美国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还拥有多处境外领土和岛屿地区。此外,美国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74个海外军事基地。 美国目前有50个州、一个联邦直辖特区及若干境外领土,面积约962.9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15.8960万平方公里,内陆水域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约17万平方公里,河口、港湾、内海等沿海水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二或第三名(依水域面积定义而有差异)。美国人口约为3.15亿人,其数量为世界第三。是个多元文化和多元民族的国家,以白人为主,但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3] 在13个殖民地的公民自1776年脱离大不列颠王国管辖,建立国家,殖民地代表一同发表《美国独立宣言》。在经历美国独立战争后,于1783年与大不列颠王国签订《巴黎条约》,从此受到世界各国承认。美国宪法于1787年通过。1791年,美国权利法案获得批准之后,又经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民权人士努力引发检讨和改正,而后逐步扩展到美国白人以外全体美国人。 美国曾经历过1812年战争、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和经济大萧条(1930年代)[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其他盟国共同击败纳粹德国和大日本帝国而获得胜利。经历数十年冷战,在苏联解体后,成为目前唯一的超级强国。其在经济、工业、军事及科研等领域都处于全世界领先地位。 1.名称 1.1英文名称 “The United States”最初是复数,例如“the United States are”,包括美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1865年批准使用。美国内战结束后使用单数,如“the United States is”。现在单数形式是标准。[17][18] 1507年,由德国制图员马丁·瓦尔德泽米勒制作的《世界地理概论》中,美洲首次在世界地图上被标注为“America”。[19]因为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指出这块大陆是新大陆而非当时包括哥伦布等人所认为的亚洲东部。美国因美洲而得名。在英语中,亚美利加和美利坚为同一词“America”,只是中译不同,前者指美洲,后者指美国。[20][21] “哥伦比亚”是美国一度流行的名称,来自哥伦布,一些美国事物至今仍沿用“哥伦比亚”的名称,如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 1.2中文名称 在清朝,美国又被称为米国(日本翻译为“アメリカ合衆国”,简称“米国”),比如曾国藩就说过:“米夷质性淳厚,于中国时思效顺”。中国开始接触美国时,称为“亚美理驾洲大合众国”,简称“美国”或“合众国”,参见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兹中华大清国、亚美理驾大合众国欲坚定两国诚实永远友谊之条约及太平和好贸易之章程……”,因美国国旗的花样,别称“花旗国”,一些美国事物的中文译名至今仍沿用“花旗”的名称,如美国特产花旗参以及美国最大银行之一花旗银行(Citibank)。 美国的谚文名称“??”所对应的朝鲜汉字,在韩国(标准韩国语)为“美國”,在朝

美国的外交传统

美国的外交传统——关于孤立主义的研究综述 孤立主义源于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早期外交,在20世纪曾一度盛行于美国。孤立主义作为一项政策主张,是以尽量避免对外国承担政治和军事义务的同盟关系的方式来维护和扩展美国的利益。主要侧重政治、军事、外交,而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并不限制与外界的交往联系。孤立主义在思想渊源上有着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在具体的政策上,他理应更倾向于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确保国家利益。它是美国统治集团在某种条件下推行扩张政策的一种手段。孤立主义一直存在于美国的外交当中,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活动。 孤立主义是美国的一项外交传统,同时也是新时期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基础。其作为贯穿美国外交政策的始终,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项外交政策,是研究美国外交政策不可回避且必须加以深究的重要部分。 一、资料的整理与相关论文的发表、著作的出版 杨生茂先生《美国外交政策史》把美国外交政策分为三大时期:大陆扩张时期(1775年---1897年),海外扩张时期(1898年---1945年)和全球称霸时期(1946年---至今)。其中大陆扩张时期的主要外交手段就是孤立主义。比米斯的《美国外交史》是以一个美国人的观点来论述美国的外交,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孤立主义。 以上两本著作并不只是完全讲孤立主义,但其内容的方方面面都涉及了孤立主义。当然,关于此类的著作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关于孤立主义的论文则有:王玮《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王缉思《新孤立主义的幽灵》,陈立军、国红梅《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新论》等,众多文章都为美国孤立主义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 (一)孤立主义的含义或内容 英国的保罗·约翰逊认为,美国一直是一个国际主义的国家。但美国是孤立主义国家还是国际主义国家,还得有那一时期美国主导的外交政策决定,这就同样要求我们明白孤立主义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孤立主义到底有哪些内容。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的付越超先生在其书《论美国建国初期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中认为,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只运用于政治和外交,而在经济上和外界有许多联系。但在政治和外交上,也不是绝对的隔绝于外界,暂时结盟也是早期孤立主义补课缺少的内容。同时美国早期孤立主义在空间上只适用于欧洲,而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则是积极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影响和控制。美国早期孤立主义也不仅仅是消极防御政策,也包含有战略进攻的因素。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玮在其《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文中也提到了上述几点,只是他还多补充了几点,认为美国孤立主义的内容很多,与一系列概念相联系,如“不结盟”、“中立”、“不卷入”、“不干涉”、“不纠缠”、“反对在美洲大陆殖民”、“海上自由”等,并且这些概念在每一个时期也都有阶段性变化,具有时代的相对性。 陈立军等在《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新论》中提到,孤立主义的内容为:不结盟,对于国家争端保持中立,军事上和政治上(外交)拒绝介入;当然一旦美国利益(一般为显而易见的利益)受到海外的威胁与挑战时,且美国有能力进行干预时,美国的外交政策将不受前几项内容的制约。 以上都是关于美国传统孤立主义或者说是早期孤立主义含义的叙述。事实上,二战后,美国外交上海涌现出新的外交形式---新孤立主义。新孤立主义的含义当然不仅仅是以上所叙述的这些,宫绍周在其论文中认为新孤立主义相对传统孤立主义还多一项经济上,即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外经济援助。 (二)实行孤立主义的背景或原因 李庆余、任李明、戴红霞等主编的《美国外交传统及其缔造者》书中观点是,孤立主义

浅议美国孤立主义政策

浅议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 摘要: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建国初期是初步发展时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鼎盛发展时期、参与二战是衰落和消亡时期。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美国孤立主义破产的标志。 关键词: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发展过程 一、孤立主义的来源 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想根源于“使命”意识,而美国人的使命观来源于北美早期移民的宗教信仰,其理论基础就是新教教义中的“上帝的选民”,承担按 上帝规定的信条改变世界、复兴人类的责任和任务。美国人对外部世界天生哟 一种恐惧和防备,这是孤立主义的心理基础。美国人认为,美国承担着拯救世 界的使命,代表着人类的希望和前进的方向,是“新世界”。美国之外的世界,在美国人看来则是落后的、专制、极端保守和道德沦丧的同义语,是“旧世界”。在“新世界”改没得到完善以前,美国必须远离“旧世界”,以使自己 的先进性、纯洁性免受玷污。由于美国主要是欧洲的移民,所以美国对世界的 看法,很大程度是对欧洲看法的放大。而欧洲大陆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动 荡不宁、殖民地时期英国对美国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与法国的短暂联盟带来 的麻烦,都向美国人证实了与外界联系的危险。美国人认为孤立于世界之外, 不仅是保全其先进性,更是实现拯救“使命”的必要手段。 二、美国孤立主义的发展 孤立主义思想对美国外交政策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美国自建国直到二战爆发对欧洲国家奉行的政策就是孤立主义的具体表现。 (一)建国初期的孤立主义 建国初期,美国国力弱小,羽翼未丰,为从欧洲列强的争端中求得自身在美洲大陆的生存和发展,美国开国元勋们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奉行一种孤立主 义外交政策。孤立主义适应了美国当时的需要,有效的维护了美国的独立成果,为美国集中精力于国内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内外环境,同时美国从欧洲列强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具体名词解释 第八章 杜鲁门主义(T rumen Doctrine):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拉开了序幕。1946年9月24日克利福德报告全面勾画了美国在以后一个时期将推行的以军事抑制为主的遏制战略。西南河土耳其危机为杜鲁门主义的出来提供了机会。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会参众两院特别会议上发表了后来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 杜鲁门把世界所有国家分为两类,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自由的”;另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不自由的”,是“少数人强加于多数人的”。他说所有国家面临两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美国必须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威胁。 杜鲁门主义实质上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终结和美国对苏遏制战略的正式实施与美苏全面冷战的正式开始。美国对外战略正式进入冷战时代。 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和动因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控制西欧的需要◎输出商品与资本◎遏制苏联。马歇尔计划的提出(1947.6.5),Marshall Plan 官方名字“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ERP)马歇尔计划的运作方式—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 历史作用:◎西欧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政局趋向稳定◎美国是最大的受益者 ◎马歇尔获得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布鲁塞尔条约》:1948.3.17签署(英、法、荷、比、卢五国)1948.8.25生效主要内容及其性质: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多边军事条约,是在美国操纵下,建立欧洲军事集团的第一步。始创成员国:美、加、英、法、意、荷、比、卢、丹、挪、冰、葡12国1949.4.4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1949.8.24生效北约成立的宗旨是:通过集体防御,维护北大西洋地区的和平、安全、稳定和利益。当时12个缔约国签订的北约文件包括1个序言和14项条款,其核心是第5项条款,即“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的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将被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进攻。”北约是一个联合抗苏的重要军事联盟,有权组织进攻或进行“自卫”。北约是在美国的倡议和组织下成立的。美国极力主张成立北约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美国认为,二战后,西欧在战争中遭到削弱,德国出现“真空”,苏联超过了西欧力量,并开始向西扩张,西欧普遍存有“不安全感”,美国想通过成立北约组织来保卫西欧安全和遏制苏联扩张;二是美国企图通过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和军事上同西欧结盟来达到它领导和控制西欧的目的。 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控制西欧、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工具。

浅析叙利亚爆发冲突的原因

浅析叙利亚爆发冲突的原因 ——090512 乔依晨叙利亚位于亚洲大陆西部,地中海东岸,是处于阿拉伯世界“心脏地带”的“核心”国家之一,是各大国逐鹿中东的目标。其周边有不少国家也具有十分敏感的政治地位。 因此,这次叙利亚爆发的冲突,也被看作中东冲突的核心。美国针对叙利亚采取的行动,不免让我们联想到了利比亚战争爆发前的情景,美国和欧洲大国是否会对叙利亚进行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之外的第四场战争? 回顾阿萨德家族近半个世纪的执政过程,不难看出,独权专制和经济落后也成为了叙利亚冲突爆发的重要原因。老总统阿萨德手腕高明,在民众中很有威望。而作为阿萨德的继承人,现任总统巴沙尔,其政治权威、政治经验和执政能力等都无法与老阿萨德相提并论。巴沙尔的弟弟马希尔的贪污腐败问题一直都为社会所熟知。而巴沙尔家族也掌控了叙利亚的垄断行业和要害部门,不同程度地涉嫌贪污腐败,让巴沙尔政府的民众支持率雪上加霜。其次,由于政治上不民主,致使大量社会精英没有机会参与管理国家,他们迫切希望进行政治改革。叙利亚多个省市发生的游行示威活动,示威者打出的口号是:“改革、增加自由、改善民生”等。再者,叙利亚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大多数国有企业面临管理落后、设备陈旧、效率低下和亏损严重等问题。而政府部门腐败问题严重,工作效率低下也使叙利亚的经济体制改革遇到层层阻力,使得叙利亚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制约。在这次危机中,民众对于巴沙尔政府的不满彻底爆发出来。 不仅国内经济、民生等问题突出,叙利亚的外部矛盾也突显。尤其是叙利亚与美国的关系,两国的不睦由来已久。美国单方面认为,叙利亚意在破坏美国积极推动的中东和平进程;9·11事件以来,美国将叙利亚列入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黑名单;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认为叙利亚支持伊拉克战争中的反美武装力量,窝藏恐怖分子。而叙利亚作为伊拉克的邻国,也多次默许和纵容恐怖分子穿越伊拉克边境,直接威胁驻伊美军的安全;另外叙利亚与伊朗外交密切,这也构成对美国中东战略的重大威胁等。 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过程中带有明显倾向性和煽动性的舆论引导以及对反对派的直接支持,无疑加剧了叙利亚局势的恶化。去年,当俄罗斯等国在为促进叙利亚各派与当局对话而积极展开外交努力的时候,美国等西方国家驻叙利亚外交

美国历史与文化第五讲 二战中的美国

第五讲二战中的美国 一、摆脱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也有不同的意见:自由主义者强烈反对美国卷入任何欧洲战争,包括亨利福特和飞行英雄查尔斯林白。 罗斯福作为政治家的最艰难的功绩,就是使全国确信必须抱起孤立主义,把国家的力量投入反侵略的斗争。 这些对美国意味着什么?美国人只想躲避风雨,20世纪30年代,美国再次孤立主义盛行。 各个方面都主张,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错误的,是英国的宣传和银行家与军火商的阴谋欺骗了我们,我们坚持中立国的权利是有勇有谋的。 1,1935年8月31日,国会在这种普遍的情绪中,通过了《中立法》,禁止在未来的冲突中给与交战双方贷款,禁止出售武器给任何一方。由于对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同等对待,新的中立法鼓励了独裁者,使其相信他们可以继续他们征服而不用担心美国的干涉。 2,1937年10月,罗斯福在芝加哥演讲——“隔离演说”:“当某种传染性疾病开始蔓延的时候,为了保护居民的健康,防止疾病的流行,社会许可并且对患者实行隔离。”“战争都会蔓延。战争可以席卷远离原来战场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决心置于战争之外,然而我们并不能保证我们不受战争灾难的影响和避免卷入战争的危机。” 但隔离开演讲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但他向美国公众指出战争恐怖的存在。 3,1939年9月,德波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争的胜负已直接关系到美国的安危,美国舆论和人民转向同情英法,罗斯福政府抓住时机为废除中立法进行宣传,他对国会说,援助英国就是帮助自己,他强调指出废除武器禁运能更好地保护国家不卷入战争,还可以为成千上万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这种就业又会自动地帮助建设美国的国防。罗斯福的宣传获得了成功。193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对交战国解除军火禁运的新中立法,但仍须"现购自运"。尽管从原则上讲,"'现购自运'原则对欧洲所有交战国,也包括德国在内,都是有效的,但由于只有英国和法国才拥有制海权,因而只要他们有美元现金,就能自由自在地运输。"因此,这无疑是对英法作战的巨大支持。同时,也为美国借助英法军事订货,摆脱1937年以来新的经济萧条,加速扩军备战提供了有利条件。 4,1940年5月,1940年5-6月,德国闪击西北欧和法国,打破了欧洲力量的平衡,法兰西败局已定,不列颠前途难卜,被美国视为根本利益的安全线--莱茵河边界已被德国越过。罗斯福要求国会追加国防拨款加强战备。国会批准了陆海军的扩充计划。 5,1940年9月2日,英美两国达成协议:美国用50艘旧驱逐舰交换英国在加勒比海8个岛屿的军事基地,美国租用99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美国首次向英国进行租借。这项协定意味着中立的结束,标志着美国有限参战的开始。 6,1940年12月9日,丘吉尔致信罗斯福,声称英国国库已经空虚,而军用物资极为短缺,希望美国能给与帮助。12月16日,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了一条美国历史上那个最不平凡的新闻:假如我的邻居失火,…… "保卫美国的最好的直接办法就是英国能够保卫其本身。""历史上还没有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