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太平洋战场)

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太平洋战场)

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太平洋战场)
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太平洋战场)

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太平洋战场)

前言

依据故总统罗斯福的指示,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在1944 年11 月3 日成立。它的职责为对我方空袭德国的行动作出公正而专业的研究,以此支持对日空袭作战,并建立一套理论以评估空中力量在军事战略中的地位、以计划未来美国武装力量的发展、以决定涉及国防方面的未来经济政策。

有关调查团在德国境内的研究,总共有一份总结报告及大约两百份详细报告公布。1945 年8 月15 日,杜鲁门总统要求调查团对所有类型的空袭日本作战的效果进行类似研究。

调查团成员包括300 名文职雇员、350 名军官和500 名士兵。其军方人员成分,60%来自陆军,40%来自海军。陆军和海军给予调查团所有的可能帮助,包括人员、补给、交通工具以及情报。调查团总部设在东京,在名古屋、大阪、广岛和长崎设有分部,另外有机动小组活动在日本其他地区、太平洋各岛屿以及亚洲大陆。

调查团查阅幸存日本档案的主要部分,审讯日本陆军和海军的最高指挥官、政府官员、工厂领导和政治团体领导以及他们遍及整个日本的数以百计的下属。因而,方能精确再现战时日本的军事计划和执行情况,方能获得日本战时经济和军工生产的准确数据。此外,研究还包括:日本的总体战略计划以及发动战争的背景、接受无条件投降前内阁的争论以及协商、日本国民健康和士气的变化、日本民防体系的效能,以及原子弹袭击的效果。对每一项研究均会发布独立的报告。

美国战略轰炸调查

总结报告

1946 年7 月1 日

珍珠港袭击的核心在于出其不意:舰载航空兵部队的航程、以及战机击沉水面舰艇的能力。它的完成仅仅损失了29 名日军飞行员。两天之后,日本人发现英国缺乏马来亚空中掩护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以及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并以4 架日本海军中型轰炸机为代价将其送至海底。几天之内,菲律宾、马来亚、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盟军空中力量事实上被摧毁,大部分位于地面。一旦当地的盟军空中力量被消灭,这片广袤的土地便敞开大门在几个星期之内遭到占领,敌人的损失仅为不超过15,000 名日军士兵死亡,在整场战役中因各类原因损失的日军飞机为381 架。

日军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正如文件资料所显示,日军在开战时意识到大规模进攻作战无法在缺失本地制空权的条件下进行的事实。他们同样知晓陆地与海洋的表面目标对于空中袭击的脆弱性。不过,日军依然没有意识到持续保持制空权所需要的全部规模以及资源的复杂。正如日军随后所发现,不仅仅与美国对比,抑或他们自身的经济能力相比,日本在战争初期的飞机制造计划规模均相对欠缺。他们关于训练、维护、后勤、技术发展、情报、配合陆地与海上部队的计划和执行,相比随后的需求而言均受到限制。在持续增长的美国航空兵力的影响下,日军的战争计划既未深思熟虑,能力也未达预期所想。

1941 年12 月7 日,美国和它的盟国发现在太平洋地区尤为羸弱,特别在陆基和舰载航空兵方面。太平洋战场实际拥有的盟军航空兵大队不仅在数量、而且在技术上相比日军大幅落后。日方力量被低估了。无法指望菲律宾的90 架P-40和35 架B-17阻止日军向南推进。我方7 艘航空母舰中的3 艘位于大西洋区域,1艘在墨西哥湾进行训练。不过,即便在这等时刻,我方开始比日军更清楚地意识到全方位空中力量的基本要求。我方训练、生产、维护、后勤和情报的计划受到限制,甚于当时对它们的发展和执行的概念缺损。

日军最初的前进步伐是如何停止的,我方是如何最初在本地、但随后越发进展、并深入日军占领区上空、最后在日本列岛上空将空中优势推至顶峰的,以及空中优势是如何争取到的,这是太平洋战争空中力量的传奇和这篇总结报告的中心。不过,考虑到地面和海军部队的作用、以及指引整场战争的战略思想,空中力量所扮演的角色不能专美于前。

日军最初的战略计划

日本政府的结构使它的陆军和海军缺乏有效的平民控制。在1931 年对中国东北的入侵到1941 年珍珠港袭击之间,日军各派系对该国内外的各事务呈现了日益紧密的控制。这些派系包括陆军和海军之内的各种小圈子,但由于日本陆军在满洲和中国不停取得的军事胜利以及声望的高涨,也由于日本陆军领导愈发野心勃勃的侵略性格,日本陆军的政治地位上升到与海军平起平坐的高度。不过,最终参与战争的决断以及对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群岛、马来亚、缅甸和东南亚的挺进促成了各方携手以及日本陆军、海军领导人和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平民领导人的一致合作。

日本历史手册中的太平洋战争态势图

在1941 年10 月中旬,日军付诸实施的决断实际上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评估:

a.俄国对中国东北侧翼的威胁由于德国在欧洲的决定性胜利而中和,这有可能最后导致苏联的完全崩溃。

b.大不列颠处在一个无法挽回的防御态势之中,以至于即便有朝一日幸免于难,它的整个战争潜力也将消耗在家园本岛的拼死防御中。

c.美国和它的盟国能够立即部署至太平洋的军事力量――尤其是航空兵力量――不足以阻止训练完善、动员充分的日军部队在三到四个月时间内占领缅甸、苏门答腊、爪哇、北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吉尔伯特岛、马歇尔群岛、威克岛直至千岛群岛的整个广大范围。

d.缅甸公路一旦形势紧张,中国将陷于孤立,被迫进行谈判。

e.美国着手于援助大不列颠,将在珍珠港袭击时处于弱势,无法在18 个月至2 年时间内动员足够的力量进行防御。在这段时间内,日军防御圈将得到加强,需要的航空兵前进机场和基地能够完成建造。巩固之后,防御圈将能获得基于特鲁克的航空母舰机动部队的后援。

f. 由于日本占领区防御圈的巩固能够动摇美国支持战争的决定,日军能够迅速地从马来亚、缅甸、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群岛榨取铝土矿、原油、橡胶和其他金属资源,将这些物资以海运送回日本进行加工,以维持和加强它的军事和工业机器。

g . 作为民主国家,美国的柔弱将使它在面对狂热信念支持的日本步兵、海员和航空兵造成的惨重损失以及盟军的伤亡时,无法持续展开全方位进攻。美国最终将被迫妥协,允许日本维持最初占领领土的大部份额。

某些平民与海军人士较为熟悉美国,以及它的工业和技术潜力、当被唤醒时可能的战斗信念。他们表达了对一心通过和谈结束战争的战略所产生的怀疑,认为这会因为后续冒险的战败导致无限期延长。不过,海军在美国和英国从1941 年7 月的贸易禁运之后对日益削减的燃油供应极度关注。平民的此等犹豫心态遭受批判,转而接受更为激进的观点。

没有一名掌管实权的日本领导人相信:在任何可以预知的未来,日本能够入侵美国、在白宫签订城下之盟。山本五十六吹嘘日本将如此这般的传言实际上并不存在。而且,这些日军领导人感觉到,日本有限的船舶资源将耗尽在为选择的战略提供后勤支持上,而对于任何更富野心的计划则完全不足,除非最初的作战成果出乎意料的优秀。

日军计划的执行

为配合以上计划,日本陆军被授予征服马来亚、苏门答腊、缅甸的首要职责,同时由于所配备战机的有限航程,在北纬16度以北地区提供对吕宋岛北部的最初的空中支援。在珍珠港袭击之外,日本海军被赋予对菲律宾、婆罗洲、西里伯斯(即苏拉威西岛)、爪哇、北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和威克岛发动攻击的职责。根据计划,在登陆部队上岸后,陆军需要尽快地控制菲律宾。1941 年12 月7 日,日本陆军和海军的航空兵力量为:

在这些最初的计划中,日军并不单纯依靠他们航空兵的数量,虽然他们相信自己在太平洋地区持有对盟军航空兵的数量优势。在数量之外,日军还凭借出兵的速度奇效,以及航空兵的训练和经验。在1941 年,日军第一线飞行员平均拥有500~800 飞行小时经验,50%的日本陆军飞行员和10%的日本海军飞行员在中国或者1939 年与苏联的边境冲突中获得战斗经验。舰载航空兵部队针对珍珠港作战进行了浅水鱼雷攻击的特训,日本陆航单位为了支持马来亚和菲律宾的地面部队作战也进行相关训练。

准备起飞进攻珍珠港的零式,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零式拥有较大优势

面对日军,美国和它的盟国在太平洋地区拥有以下陆基航空兵部队:

这些战机大部分为过时型号。

这些部队很快被打垮。50%飞机在地面上被摧毁。太平洋战场中,我方的3 艘航空母舰只得到少量支持,无法组成一支足够的兵力在这些战斗中进行冒险。

在珍珠港、马来亚和菲律宾的最初胜利之后,威克岛和关岛在(1941 年)12 月被占领,(1942 年)1 月轮到拉包尔。以102 架战机损失,日军夺取了缅甸的空中优势,此外凭借受到丛林战特训的地面部队,以7,000 名步兵的代价占领这个地区。在战争的第4 个月底,他们完成了最初战略的主体,远比预想简单。运输船队的全部损失为51 艘船舶。原计划中,大量物资需要运抵占领区南部的岛屿,随后发现已无必要,于是被放弃以争取更快的速度。某些日军领导人注意到在菲律宾战役中我方地面部队的技战术和未曾预料的抵抗决心。他们将这些归咎于日军近距离空中支援的不足。但在一些圈子之中,我方孤立部队执行防御的技战术和决心被正确地视为地平线上的阴云。

日军过度扩张

这些成功的巨大鼓励了更无所顾忌的日军战略家考虑扩张至原始的边界之外。在他们进行讨论的同时,杜立特在(1942 年)4月18 日的空袭震惊了东京。虽然造成的损失微不足道,但它支持了一种意识的增长,即:如果日本边界拥有更深的防御,它应得到持续的增强。

杜立特率领一队B-25对东京进行了奇袭

同时,一个新的计划得到了批准,以求(a)挺进所罗门群岛和摩尔兹比港,如获成功,随后将挺进新喀里多尼亚、萨摩亚和斐济群岛,(b)夺取中途岛,以及(c)临时占领阿留申群岛。如这个计划获得成功,将切断澳大利亚与美国之间的沟通线路,减轻阿拉斯加方面的威胁,并使美国所有主要的军队集结地止步于珍珠港。

由于拉长和扩张了它的占领地,日本被迫面对一个代价高昂而且苛刻的供应问题,它延缓了原先制定的边界防御,因开发被占领地区的资源而破坏了自身的经济计划,并将自身早早置于遭受反击的远为不利和虚弱的态势下。

珍珠港事件之前的美国战略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便确定的是:一旦加入战争,德国将首先需要被消灭,我方在太平洋战场的初步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是采取守势。但低估了日军的进攻潜力,曾考虑有可能坚守马来亚的边界、在中太平洋与日军舰队成功交战,并为最终反击日本打下基础。美国的计划极少构建在现实之上。凭借当时的堪用兵力不足以制订防御计划。面对当时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优势以及战斗速度,在珍珠港事件中损失的较为陈旧的战列舰并没有充分地减少我方海军的作战能力。如要在1941 年12 月贯彻一个足够有效的政策,就必须在战争实际爆发之前拥有对日方意图和能力的更好情报、更早的理解空中力量的不可或缺及主导地位以及必要的征用所需的全方位民众支持。

随着事态的发展,在1942 年5 月之前,后方训练和生产计划取得成效的同时,菲律宾孤岛之上的一部分抵抗力量、屈指可数的航空母舰以及陆基空中打击力量构成我们在澳大利亚以及澳大利亚-珍珠港之间的群岛范围内的实力,这便是我军能尽的最大努力。

日军意图已经明显,即从俾斯麦群岛向南进犯、从而威胁我方与澳大利亚的通信,然而美国的准备仍旧不足。不过,依然决定要尝试坚守摩尔兹比港以及圣埃斯皮里图岛(Espiritu Santo)和斐济群岛以北的战线。情报人员的杰出工作给予我们早期的信息,即:1942 年5 月,一队日军运输船由航空母舰翔鹤号保护,以及包括两艘其他航母在内的掩护部队伴随,正在前往攻占摩尔兹比港的途中。这个情报帮助我们集中力量使用太平洋地区四艘航母中的两艘(一艘已经从大西洋返回太平洋,但两艘仍在杜立特对东京空袭任务的返回途

中),计划用鱼雷攻击机和俯冲轰炸机击沉翔鹤号。在和掩护部队进行的空战中,我们击伤了该部队中的一艘航空母舰(注:翔凤号航母被击沉),但失去了列克星敦号航母。日军剩余两艘航空母舰以对抗我方的一艘,但他们的空中力量已被大为削弱。运输船队从摩尔兹比港掉头转回拉包尔,继而,作为第一次,日军的侵略得到了遏制。珊瑚海海战中的较量完全是航空母舰的交锋。

1942 年5 月8 日上午,“约克城”号起飞的俯冲轰炸机攻击了“翔鹤”号,可以看见一枚炸弹在舰首爆炸当日军在6 月向中途岛进犯时,类似的信息为我方提供情报优势。在这场战斗中,日军运输船队由一支攻击部队支持,包括当时战争中最为强大的水面力量以及日方剩余8 艘航空母舰中的4 艘。在北方的支援部队还有日军一艘额外的航空母舰。再一次,美军仅有弱势部队加以对抗;当时太平洋战场中仅有的3 艘航空母舰:企业号、约克城号、大黄蜂号仓促上阵。我方战机发现日军舰队、击沉3 艘敌军航空母舰,并击伤第四艘,使其成为美军潜艇部队的轻松战果。航空母舰损失殆尽后,尽管日军舰队拥有大型舰艇的数量优势,依然被迫撤退。调查团对日军航空母舰的幸存军官的审讯表明:它们是被舰载俯冲轰炸机所击沉的。被击沉的日军航母之上,有三分之二的飞行员被日军驱逐舰救起。若干日军舰载机发现我们的航母编队,并成功击伤约克城号,使其重伤无法行动,进而被一艘日军潜艇击沉。除了潜艇对掉队伤兵的最后一击,这场战斗的较量依旧是完全的空中交锋。在中途岛海战之后,日军仅有4 艘可用航母,虽然很快加入第5 艘,但它们之中只有一艘为大型航母。此外,它们有6 艘航母处在修理或者建造状态。美国在太平洋战场部署有3 艘大型航空母舰,另有13 艘航空母舰以及15 艘护航航空母舰即将投入现役、或者处在建造状态。因而,日本海军被其空中力量的虚弱所困扰,仅能在夜间或陆基航空兵的支持下与我方对抗,直至空中力量得以重新组织。从此,在太平洋之上的海军航空兵力量的平衡、随之作为整体的海军力量的平衡,便通过中途岛之战获得。激烈的战斗影响到拉包尔以南的岛群,那里得到了海洋以及天空的保护。日军决定更新夺取摩尔兹比港的目标,如果有必要从新几内亚北部沿岸以陆路进攻,在所罗门群岛建设航空兵机场。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命令发动一次两波攻击:第一波从摩尔兹比港向新几内亚北部进发,第二波从瓜达卡纳尔岛向所罗门群岛的岛链进发。两波攻击的最终目标均是攻占拉包尔。麦克阿瑟将军和哥姆雷司令(南太平洋战场司令Robert L. Ghormley)均认为他们当前兵力不足,但鉴于维持与澳大利亚沟通线路的重要性,他们被命令依靠持有兵力出击。因而,对日军边境的试探比日方所预想更早地发生了。

中途岛海战中被击沉的“飞龙”号航母

当西南太平洋司令部在北澳大利亚、摩尔兹比港和米尔恩湾(Milne Bay)构建机场的同时,1942 年7 月21 日,日军在与摩尔兹比港相对的新几内亚海岸上登陆布纳(Buna),并翻越欧文-斯坦利(Owen Stanley)山脉。他们的通讯线路被空中袭击切断,他们前进的部队遭受空中扫射,他们的攻势被遏制、并被我方地面部队击退。日军证明了由于瓜达卡纳尔岛的战事,他们无法将这次战斗推进到预先制定的目标。

所罗门群岛地图(点击放大)

1942 年8 月7 日,对瓜达卡纳尔岛进行了登陆突袭。3 艘美国航空母舰给予了最初的空中支援,登陆的海军陆战队迅速占领了日军正在建造的机场(随后命名为亨德森机场)。对参与所罗门群岛战役的日军高层军官的审讯表明,他们最初低估了我方攻击部队的规模,仅从土鲁克使用快速驱逐舰运来一营500 名士兵。在这个营被最终歼灭后,他们又送来5 个,但依旧于事无补。最后,他们尝试输送一整个师的兵力。3 万名日军步兵登陆,但到那时已经太晚。亨德森机场部署战机的制空权使得有可能――仅仅有可能――在白昼护卫我方的补给舰队,并使日军无法登陆,除去夜间或者危险及恶劣条件下之外。日军在夜间输送补给物资、并同时破坏我方海岸工事的尝试引发了一系列的夜间海战,并对双方造成巨大损失。我方空中力量最初极为有限,仅得到断续的艰难补给,堪用战机一度被敌海军的炮击减少至仅剩5 架。日军在瓜达卡纳尔岛和拉包尔之间构建了一条由航空兵机场组成的链条,并尝试空袭我方的舰船和工事。不过,在空战中,他们遭受了持续增长的惨重损失,这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同时还体现在和美国损失的对比上。对于无法夺取空中优势的难以接受的态势,日方给予了栩栩如生的描述。宫崎周一将军证实:从拉包尔发出的补给物资,只有20%抵达瓜达卡纳尔。结果便是:

30,000 名登陆瓜达卡纳尔岛的步兵缺乏重武器、足够的弹药甚至起码的食物,遭受来自空中的持续骚扰。接近有10,000 名步兵被击毙,10,000 人饿死,剩余10,000 人处于极度的虚弱状态,在1943 年2 月撤离。

瓜岛战争代价,美日双方的战机残骸在岛上随处可见

在1942 年底,日军从瓜达卡纳尔岛将我方驱逐的几次最重要尝试宣告失败,而盟军重新夺回布纳的作战正走向胜利。我军在这些争夺区域安全地站稳脚跟,并逐渐建立起各兵种的优势:空中、陆地和海洋。我们曾经出现惨重损失,但日方已经遭受了决定性的战略性失败。他们的进军步伐被阻止,他们的战略计划被完全打乱,他们损失了大量最优秀的飞行员,盟军兵力牢牢扎根在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之上,进而威胁到他们在拉包尔的防御根基。面对这个威胁,日军以零零星星的方式交手,并损失了他们得到完善训练的所有海军航空兵单位――包括那些从中途岛战役幸存的人员,以及一部分他们最优良的陆军航空兵单位。日军没有从这场灾难中恢复过来,这影响了它所有的后续战役。第一次,少数掌握他们所有情报的日本人意识到了形势的残酷。各种战时计划大规模地扩张:飞行员训练,飞机、雷达和通信设备的生产,高射炮和弹药,运输船和油船等,但需要时间来贯彻这一切。

瓜岛二战地图(点击放大)

1942 年8 月航拍的亨德森机场,在跑道两侧可以看到累累弹坑

主动权已经落入美国一方。

决定后续战役之因素

在1942 年的较量结束后,太平洋区域的基本战场法则已经建立。看起来,分布广泛的日军据点可以被绕过或者占领――假如在相应地区获得空中优势,假如海军支援、足够的攻击机、受到良好训练的步兵以及全面的后勤均已到位。在进军的决断之前,需要做好主要的准备。不过,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日军保持恒定的压力。

归于帝国疆域的地形,除了本土列岛之外、其他所有地区的日军地面部队需要海上补给方可维持作战能力;即便在本土,也需要来自海外的原料供应。在中国、朝鲜、满洲,需要到本土的水上运输;船舶被用以输送马来亚、缅甸和西南大陆地区的步兵。东部边境的岛屿则完全依赖于海上的供应。由于日军的地面部队被分散部署在各大陆块之上,依靠不足的海运资源,他们的覆灭仅仅是美军的选择问题。他们当中大部分可以绕行而过。

由于舰载空中力量的限制,拥有两艘64,000 吨级重火力快速战列舰的日本海军同时失去了部署的灵活自由以及打击能力。到1943 年年末,美国拥有了足够的航空母舰用于控制空中优势,并在舰队之内补充了足够的新式大型战舰用以在恶劣天气作战或者其他条件限制我方无法获得空中优势的条件下与日军水面舰艇作战。如果敌军进犯,摧毁日本海面舰艇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它们的覆灭将促进自由以及使我方未来的进军变得容易。

在登陆菲律宾和冲绳岛之前,地理疆域和日军陆基战机航程的限制使得日军无法从他的陆基航空兵获得足够的机动性,以便在任何交战区域集中足够的空中力量应对我方。要支持航空兵机场,日本的大多数珊瑚岛面积过小;在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后勤、跑道建设和运输问题使得兵力无法集中。即便在军队内部,拙劣的战略战术也只能零星运用他们所拥有的航空兵力量。在这些缺点之外,日本的飞机制造、飞行员训练以及维护远远落后我方,很明显,日本本土的空中优势能被获得。这个目标拥有最高的优先级。

日本的船舶立即被套入准星之内。在战争的第一年,具备在日军防卫圈之内保持远程进攻能力的潜水艇部队消灭了日军在开战时候拥有的船舶吨位的10%以上,而航空兵部队则消灭了4%。潜艇和空中打击对日军航运交通的双重扼杀由此开始,并一直持续下去。

美国空中力量对日本航运交通进行了有效的打击

在掌握到距离日本1,500 海里以内的基地之前,日本的工业和人口无法纳入美国远程轰炸机的有效攻击范围之内。

发展到越过太平洋的战略态势,将给予我方前进基地,用以禁锢日军的水上运输,用以对日本列岛施加大规模空中袭击,用以准备对日本本土的登陆作战。

挺进太平洋

以上便是美国开始大规模进攻时的战局。当主要准备工作仍然在进行中,同时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东部的惨重损失正在蚕食日军最好的航空兵大队、耗尽它的船舶和供应之时,第一波越过太平洋的远距离进军开始了。这一切以1943 年5 月,对日军防御圈北翼的阿图岛的进攻作为简单开始。在南翼,攻势作战由6 月对蒙达岛(Munda)的进攻作为后续,随之而来的是9 月对新几内亚岛之上萨拉马瓦(Salamaua)、莱城(Lae)和芬什港(Finschafen)的进攻,1943 年11 月对布干维尔岛(Bougainville)的进攻。在太平洋中部,战事由1943 年11 月对吉尔伯特群岛(Gilbert Islands)的进攻开始。

因而,朝向日本的大规模进军以兵分两路的态势得以继续。一路是沿着新几内亚岛的北部沿岸直指菲律宾群岛,另一路是在太平洋中部通过马歇尔群岛直到马里亚纳群岛、帕劳群岛(Palaus)并最终指向硫磺岛和冲绳群岛。根本上,这些进军的目的是将美国的兵力突进至多个关键点之内,用以切断日军占领区南部的供应线,以及将日本列岛纳入攻击范围。关键点的夺取用作以下一个或者更多的四个目的:为建立前方机场使得陆基飞机得以进驻、保证美国在前线的制空权;为舰队提供前进基地;为随后进军中地面部队的运输清扫安全区域;并且――以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为例――为对日本列岛进行远程空中打击提供基地。

美军进攻态势图

在新几内亚地区,我方存在持续的可能性,得以在敌军的薄弱环节选定目标攻击,得以依靠陆基空中力量切断这些目标的援助、掩护我方进攻,得以在一定范围之内通过空中力量对任务给予彻底的支持。新几内亚岛上,马里利南(Marilinan)、纳得兹伯(Nadzab)等其他内陆基地拥有25,000 人之多的兵力援助,它们完全通过空中被攻占、补给和转进。战斗机的作战半径限定了这些攻势的距离。

要对防守严密的要地进行远距离两栖登陆作战,一种作战模式诞生了。美军目标侧翼的日军基地通过集中空中力量加以削弱。在攻击范围之内的此类基地受到陆基航空兵的打击。舰载航空兵以及可用的陆基航空兵削弱登陆地区的敌军;在两栖部队进行登陆时,挺进至目标之前的快速航空母舰对所有可能威胁至目标区域的所有地段进行打击。在护航航空母舰和快速航空母舰提供的近距离空中支援,以及支援部队作战舰船的集中炮火的协助下,两栖部队实施抢滩登陆。在航空母舰的空中支援和掩护下,目标被夺取。航母将持续作战,直到岛上机场被占领并修复、重新启用方才撤退。沿着两条主要战线,朝向日本挺进的两栖作战在时间上精密安排,并相互配合,即便集中力量在一条战线之上有可能使步伐更快。拉包尔方面所承受的损失主要来自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的陆基战机,这迫使日军决定由于吉尔伯特群岛的守备部队注定要遭受我方攻击而决定不去支援他们。1943 年底到1944 年初,在中部太平洋战场发动对吉尔伯特群岛和马歇尔群岛的进攻,随后快速航母特遣部队在1944 年2 月进攻土鲁克,并在1944 年3 月清除新几内亚侧翼的日本舰队,于1944 年4 月沿新几内亚海岸长途进军至霍兰迪亚(Hollandia),随后在1944 年5 月进一步收复韦克德岛(Wakde)和比亚克岛(Biak)。当日军尝试向新几内亚北部投以援兵之时,1944 年6 月中部太平洋战场对马里亚纳群岛的战争打响,迫使日军放弃计划。日军派出航母部队以防卫马里亚纳群岛,并在菲律宾海海战中几乎损失掉经过充分训练投入实战的所有舰载航空兵部队,3 艘航空母舰被击沉。当马里亚纳群岛的日军遭受歼灭之时,诺埃姆富岛(Noemfoor)被我方占领。莫罗泰岛(Morotai)的登陆与其他在帕劳群岛(Palaus)的战斗同步进行。

照片摄于1944 年9 月15 日,1 架OS2U-3 飞过帕劳群岛中的安佳岛附近海域,此时美海军陆战1 团正在向该岛发动进攻。这架“翠鸟”负责为炮击日军加固火力点的波特兰号巡洋舰(CA-33)进行校射

正当帕劳群岛登陆战正在进行的同时,快速航母特遣部队对菲律宾群岛的日军飞机、机场和船舶发动攻击。在雷伊泰湾战斗的准备阶段,快速航母特遣部队集中了超过1,000 架飞机攻击了冲绳岛、台湾和菲律宾群岛,给日军航空兵造成大量损失。从中国起飞的B-29则攻击台湾的航空兵目标,对这次任务进行支持。日军正确预测出雷伊泰湾的登陆战,将其视为本土列岛防御作战的最后机会,以投入所有堪用兵力决定性地遏制美国的进军。

雷伊泰湾登陆后3 天,他们集中了所有军舰组成3 路队形发动进攻。他们的计划包括:一支航母部队从北方出现,以吸引我方的主要兵力;此时,大型军舰部队将得到菲律宾群岛航空兵机场之上的日本海航和陆航战机掩护,通过苏里高(Surigao)海峡和圣贝纳迪诺海峡(San Bernardino),在登陆场摧毁我方的运输船队和支援力量。日军战略成功地将我方主要兵力吸引至北方。南路日军舰队在苏里高海峡的夜间遭遇战中被消灭。北路部队的4艘航空母舰在吕宋岛外被击沉。虽然有一艘超级战列舰被鱼雷轰炸机击沉,中路部队挺进接近我方运输船队,依旧持有压倒性的水面兵力优势。中路部队的日军指挥官向调查团承认:预期陆基航空兵力支援和空中侦察的缺乏、对因受空袭而损失的恐惧以及对燃油储备不足的担心,促使他掉头撤退。作为这一退出战斗决定的结果,日军作战计划失败,使另外两路部队承受了巨大风险以及惨重损失。

在菲律宾群岛的后续战斗中,日军损失了派遣至此的所有地面部队和物资供应,包括从中国和中国东北运抵的三个半师。在菲律宾战役中,他们总共集结并损失了9,000 架战机。在1945 年3 月1 日,日本决定向日本列岛之外的地面部队停止输送补给。除非需要展开阻击作战,他们被迫集中兵力进行孤立防御,以对抗入侵。

当菲律宾群岛正在获得解放的同时,中太平洋部队朝向硫磺岛和冲绳岛展开艰难的进军。

中-缅-印战场

盟军的战略计划意料到:日本的战败需要通过太平洋区域的作战方可获得。不过,与此同时必须防卫印度以及支援中国。(在此战场内)我军无法投入大批兵力。我方对中-缅-印战场的贡献几乎完全依靠空中支援和后勤支持。该战场的地理环境如此特殊,以至于印度基地之外的陆路运输几乎完全不可实现。作为结果,中-缅-印战区的航空兵力不仅仅被用于防御和击退敌国空军,而且用于向所有部队运送人员以及物资供应、在地面战斗任务中提供大部分火力支援。

我方逐渐取得了对日本航空兵的空中优势。英帕尔(Imphal)的英国地面部队曾经遭受一支日军部队的包围,他们得到了盟军航空兵的支持。日军部队继而反被空中打击分割包围并最终被消灭。解放缅甸的地面部队得到了航空兵部队的运输、后勤和掩护支持。日军在缅甸和中国的后勤供应被扰乱。中国得以在战争中保存。

通过空运,总共输送超过1,180,000 吨物资设备和1,380,000 名士兵。在印度和中国之间,翻越“驼峰”的空运达到了每月71,000 吨物资的高峰。

中国军民靠人力建起了可供B-29 起降的机场

在1943 年11 月,决定以B-29 从中国的前进基地起飞,攻击日军在满洲和九州岛的工业设施。当该命令下达时,关岛、塞班岛和提尼安岛仍未夺取,没有其他基地的距离接近到足以发动对日军“内部防御圈”工业设施的袭击。在中国进行航空兵作战的主要瓶颈是物资供应必须通过空运从印度送抵,这其中有大量份额分配给中国的地面部队。因此,B-29部队获得的物资仅够每个月发动一系列小规模攻击。调查团从日本获得的数据显示:这些攻击对被选为目标的满洲钢铁厂所造成的伤害,远甚于我方根据航拍照片进行的评估。不过,根据事后的评估,当时的整体轰炸任务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同时B-29 所消耗的航空燃油和物资更应分配至中国境内第十四航空军不断扩大的战术和反舰任务当中。在这些任务中,B-29部队需要的训练和战斗经验应当通过从更易供应的基地发出、对“外部防御圈”目标的攻击作战获得。1944 年11 月,从关岛、塞班岛和提尼安岛的远程轰炸攻击开始。中国战区的B-29 在1945 年4 月转移至以上基地。到1945 年3 月,在日本列岛遭受空袭猛烈打击的前夜,日本航空兵力量被削减为自杀部队,它的大量军舰被击沉或搁浅,它的商船队被歼灭大半,它的大部分地面部队孤立无援,它的经济系统开始被扼杀。在以上各方面,日本战争潜力的消失将通过下列部分加以说明。

提尼安岛上的B-29 机群

消灭日军常规航空兵力

在战争的前9 个星期,日军所有型号的飞机出厂速度为每个月642 架飞机,到1944 年9 月上升到每个月2,572 架飞机。自从日军在1942 年的战斗中学习到教训后,飞机出厂速度的提升在1943 年尤为迅速。战争期间总产量为65,300 架飞机。

由于战斗和非战斗事件,日本海航和陆航的各种原因飞机损失由战争早期数个月的500 架/每月上升到1944 年底的2,000 架/每月。在战争中,飞机的累计损失大约为50,000 架的数量级,其中略低于40%为战斗损失,略高于60%为训练、转场等其他非战斗损失。

因而,日军能够在战争中的几乎每个月,均增加航空兵力的飞机数量。战术飞机的数量从战争爆发时的2,625 架增加到投降时的5,000 架,加上5,400 架自杀飞机。飞行员总数从战争爆发时的12,000 人左右增加到投降时的超过35,000 人。

美国总体的飞机产量和飞行员训练数量大大超过日本,但这些数量中只有一部分能够部署在太平洋战场。珍珠港以西,美国第一线航空兵力量从1941 年的200 架飞机增加到1945 年8 月的11,000 架飞机。直到1943 年后期,我方才在该战区取得对日本航空兵的数量优势。不过,即便在1942 年,太平洋战场相对较少的美国航空兵单位在面对占据数量优势的日本人时,能以己方受到的损失给对方造成更大的伤害。

在卑斯麦海之战中,一架A-20 掠过一架三菱G4M 轰炸机投掷伞投杀伤炸弹

两架日本陆航KI-43“屠龙”式战斗机在机场上被伞投杀伤炸弹炸毁

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总损失,不包括在国内的训练损失,为大约27,000 架飞机。其中,约8,700 架为战斗损失,其余为训练、转场等非战斗损失。在战斗损失中,超过百分之六十为防空炮火造成。正如先前叙述,日军飞行员在战争爆发时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参战前,日本陆航飞行员平均拥有500 小时飞行时间,而日本海航则为650 小时。这些富有经验的飞行员在开战第一年到战争半程时的残酷战斗中被大量消耗掉。相对我方,日本人对他们受到良好训练飞行员的保护、合理运用和替换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此外,他们的训练计划被日益加剧的航空燃油短缺所严重困扰。飞行员的平均飞行训练时间在整场战争中一路下滑,到投降时仅有100 小时,而美军飞行员的这个时间则是600 小时。缺乏训练的日军飞行员无法与美国培养的高水准飞行员相抗衡。在日军发动最初攻击时,日本战斗机虽然结构较为薄弱、更易受伤害以及火力欠缺,但是拥有相对当时美国部署在太平洋战场的现役战斗机更为优异的飞行特性。日军在战争中提升了他们战斗机的性能,大规模加强发动机动力系统,并最后在火力上超过美国战斗机,到战争结束时在设计和试验阶段拥有一流战斗机。然而,他们广泛缺乏技术和工业实力,无法在航程、性能和坚固性均有提升的可靠飞机的大规模生产方面企及美国。在最早的战斗过后,美国一直享有飞机性能的全面优势。

美国海军军舰上的高炮手在观看F4U 追击零式

按照美国标准,对足够的保养、后勤支持、通讯和管制、具备大量战机部署能力的跑道和机场的重要性,日军从来没有全面正视过。作为结果,他们无法在任何时间或者地点集中运用他们的大部分空中力量。此外,他们也从未显得具备以任何程度和效率在空中控制大规模编队的能力。日军是在早期的攻势作战中理解并取得空中管制和战术运用的。但是,和其他参战前的军事力量一样,日本人没有全面重视不断增长的空中力量所带来的革命性战略。在他们的战略中,要求并不包括逐步取得并持续空中的控制权,而是包括了摧毁美国舰队的计划。假使这个基本要求得到充分理解,也很难想象他们会把一场目标有限的战争放在首要位置。一旦依照没有提供持续空中优势手段的计划发动战争,那他们便不可能改变他们的战略以面对一个越来越强、已经理解空中优势重要性并开始依此展开战斗的对手,进而无法重新获取日渐失去的空中优势地位。

日本航空力量转向自杀攻击

到1944 年夏天,对日本航空兵指挥官们来说,很明显的是:在任何方面,他们都无法与美国航空兵比肩。他们的损失是灾难性的,然而他们所取得的战果则是微不足道的。他们手中的最后一张牌是飞行员的必死决心。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发明了神风战术。如果能够穿透敌军战斗机和对空炮火的防御伞,一名准备驾驶他的飞机撞击一艘舰船的飞行员将只需要很少的技术便能击中他的目标。如果有足够多的日本飞机同时撞击,将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能够穿越防御伞。即便参与战斗的飞机以及飞行员损失率达到百分之百,他们的战果将不再无足轻重,而是足以造成伤害,超过我方能够承受的范围。在冲绳战役的尾声,日军执行了2,550 次神风攻击,其中的475 次、或者18.6%有效地造成了撞击或者近炸伤害。所有受到损伤的战舰包括12 艘航空母舰、15 艘战列舰和16 艘轻型和护航航空母舰。不过,没有任何一艘比护航航空母舰更大的军舰被击沉。大约有45 艘军舰被击沉,其中大部分为驱逐舰。日军被他们自己击沉大量重型战舰的浮夸战果所误导,而无视他们的技术员提出的忠告,即击沉大型军舰需要更重的炸药战斗部。对美国而言,持续的损失确实不可等闲视之,这引发极大的关注。从对日本城市和工业目标的直接攻击中,2,000 架次B-29 轰炸机被调派出以攻击九州岛的神风攻击机机场。如果日军能够以更强的兵力集中力量持续攻击,他们有可能迫使我们后撤或者变更我方的战略计划。

自杀攻击的零式

到投降之日,日军在本土列岛拥有超过9,000 架飞机可以用于神风攻击,其中超过5,000 架已经特别装备完毕,准备用以自杀攻击抵抗我方的登陆计划。

1944 年10 月30 日,“贝劳伍德”号航母遭神风攻击

日本海军舰队的摧毁

正如本文开篇所述,日军在发动战争时拥有10 艘航空母舰。在1942 年的交战中,有6 艘被击沉。在整场战争中,日本通过建造或改装自其他型号船舶,获得了17 艘航空母舰的补充,包括5 艘护航航空母舰。在这些改装型号中,包括一艘大和级战列舰船体的改造,以及两艘战列舰的部分改造,即将后部炮塔移除、安装小型机库以及飞行甲板。鉴于在1942-1943 年训练完备的航母飞行大队的损失,日军直到1944 年方才重新部署他们的航空母舰。在这一年的交战中,日军损失了7 艘航空母舰,却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战果。还有7 艘航母在本土水域由于潜艇或者空中袭击被击沉。除了一艘被舰载飞机施以致命重创、再由水面舰只消灭的例外,所有日本航空母舰被击沉的原因均为我方舰载航空兵或者潜艇。

日军拥有2 艘大和级战列舰,其排水量达64,000 吨,装备18 英寸火炮,强于任何一艘美国战列舰。其中一艘在锡布延海(Sibuyan Sea)被击沉,另一艘在九州岛以南被击沉,均为舰载鱼雷攻击机的战果。

日军在开战时,总共拥有381 艘战舰,排水量总计为1,271,000 吨。在战争中,后续建造有816 艘、排水量1,048,000 吨的战舰。在所有型号和吨位的战舰中,有排水量总计1,744,000 吨的549 艘被击沉。在总共被击沉的日军战舰中,有13,000,000 吨为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以及驱逐舰的级别。其中,625,000 吨被海军及其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击沉,375,000 吨被潜艇击沉,183,000 吨被水面舰艇击沉,55,000 吨被陆军航空兵击沉,65,000 吨被其他兵力击沉。在这些级别的舰船中,只有196,000 吨在战争结束时残存在水面上。日军水面舰船有很大一部分在夜间交战中被击沉。1943 年之后,日军驱逐舰的缺乏以及空中反潜力量的不足助长了美国潜艇部队在日军舰船上取得的战果。

1945 年3 月,TF58 的舰载飞机在濑户内海发现了大和号并实施攻击,图为大和号急转躲避中

1945 年4 月7 日,大和号在爆炸中沉入海底

在菲律宾的解放以及冲绳岛的占领之后,日本的原油输入被完全切断,燃料储备消耗殆尽。由于缺乏燃料,残存的日军战舰被迫退役或加以伪装、仅仅作为防空火力平台之用。除开它用以反登陆自杀攻击的岸基神风航空兵、水面和潜艇部队,日本海军已经名存实亡。日本运输船队的摧毁

日本的运输船队,不仅仅是前线地面部队后勤支援的关键一环,而且是本国经济结构的致命环节。在整场战争里,它是整个经济架构中在直接攻击之下脆弱无力的唯一部分。

在开战时,日本拥有的排水量超过500 吨的运输船总计达到6,000,000 吨左右。在战争中,通过建造、掠夺和征用,增加了4,100,000 吨的数量。调查团在日本获得充足的资料,以便将这10,100,000 吨船舶的信息逐一列表整理,包括(a)名称和吨位(b)被击沉或击伤的时间、地点及原因(c)幸存船只的当前情况以及停泊位置。从中取证的资料来源,在某些方面存在矛盾。如有可能,这些矛盾应该及早得以纠正。陆海军联合委员会(Joint Army and Navy Assessment Committee)已经临时达成一致,并将在未来进一步持续甄别各类资料。调查团认为,在下文中所陈述的内容将不会和陆海军联合委员会的最后结论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在战争结束时,8,900,000 吨运输船被击沉、或被严重损坏以至于无法使用。其中,总数的54.7%要归功于潜艇部队,16.3%为舰载飞机的战果,10.2%为陆航航空兵的战果,4.3%为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岸基航空兵的战果,9.3%为水雷(大部分由B-29 投放)的战果,不到1%为水面部队炮火的战果,此外有4%由日方海员操作事故所引起。

美国潜艇击沉日本运输船的瞬间

得益于在敌军控制水域内长驱直入的能力,潜艇部队到战争结束的几个月前一直取得接近60%的商船击沉战果。在1944 年,航母特遣部队执行了多次纵深扫荡任务,击沉大量商船。在1945 年4 月1 日之后,日本的船运被局限于朝鲜和满洲里的航线以及内海浅水区域范围,B-29 在日本港口和内海航道上布设的水雷取得了击沉或者击伤所有船舶的50%战果。舰载和陆基航空兵在各种偶发战斗中同样击沉了排水量低于500 吨的大量驳船和小艇,这没有被列入调查团的整理列表之中。以调查团的观点,那些以反舰攻击为主要职责、并拥有所需的设备、技术和训练的航空兵单位,在对舰船的作战上取得了相对于自身损耗的最佳战果。

最初,日军分配了三分之二的运输船队用以前线部队的后勤支持。他们期待,在初期的进军胜利完成之后,能够以持续增加的数量派回船只,用于为国民经济运送各种原材料。但是,在瓜达卡纳尔岛战役开始后,日军处在未曾预料到的持续军事压力之下,以至于计划中在该战役后进行的返程从未得以实现。

到1942 年底,被击沉的船只略微超过了新近的补充数量。在此之后,被击沉的总吨位迅速地超过日本造船计划的增长能够企及的数量。堪用的运输船队规模因而开始持续下降,到战争结束时,其总吨位仅仅略多于开战时初始数量的10%。日军姗姗来迟地尝试建立一套护航系统、重新改变航运路线、以及取消距离更远的物资供应,然而这些措施只是权宜之计,无法使局面改观。除此之外,护航和改变航运路线在战争结束前的几个月时间里将平均每船承载货物的重量降低至43%。在1944 年,油轮的损失尤其严重,因而引发了日本海运官员的首要关注。

第313 轰炸机中队的B-29 在投掷重磅磁性水雷

德国如何回忆二战历史(组图)

德国如何回忆二战历史(组图) 1/22 2015年5月3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出席达豪集中营解放70周年纪念仪式并发表讲话,呼吁德国社会勿忘纳粹政权的罪行,这是70年来首位在职德国总理在达豪集中营解放纪念仪式上发表讲话。默克尔在纪念仪式上称,通过举办类似“达豪集中营解放70周年”的纪念活动,公众有更多机会可以直面历史,年轻一代也能从中汲取教训,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2/22 达豪集中营距离德国慕尼黑市16公里,二战期间先后关押过约25万人,4万多人在此期间死亡。图为波兰民众手持国旗,纪念在达豪集中营遇难的同胞。 3/22 默克尔与来自20多个国家的130名集中营幸存者、幸存者家属、美国老兵、一些国家驻德国外交使节、社会团体以及德国各界人士约2000人出席了纪念仪式。默克尔向集中营幸存者致敬,她在讲话中说,纳粹德国给受害者带来的无尽灾难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使所有人特别是年青一代意识到,勿忘过去是多么重要。她强调说:“为了那些纳粹受害者,为了我们,也为了下一代,我们绝不能忘记过去。”4/22 达豪集中营建于1933年3月22日,是纳粹德国最早建立的集中营,用来关押“政治犯、犹太人、宗教界人士”和所谓“政府不喜欢的人”,原本巴伐利亚州风景秀美的小

镇最终成了人间地狱。1945年4月29日,美军解放达豪集中营,救出约3.2万被押人员。 5/22 达豪集中营最初设计容纳5000人。1939年以前,集中营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党卫军疗养院的角色,在紧张的前线作战了一定时间的德军士兵,会与这里的看守换岗,在这里享受一段作威作福的日子。图为德军守卫监视着集中营内的囚犯。 6/22 集中营建好的头几年时间内,死亡人数大概有几百人。1938年,为应付人满为患的情况,达豪集中营进行了扩建,加建了营房、添加了快速处死囚犯的焚尸炉。自此以后,情况开始失控,实验和杀人成了这里看守的主要工作。图为集中营中的焚尸炉。 7/22 从1933年到1945年间,约有4万多人在集中营内死亡,确切的死亡人数永远不会为世人所知。此外,还有数不清的人死于“达豪学校”的一项创新上——活人实验。这些活人医学实验包括:将犯人从冻僵的情况下放入热水中,记录复苏的时间;将犯人关入高压舱,持续加压,记录致死的气压……图为囚犯被焚尸后的骨灰就丢在这种狗窝里。 8/22 1942年,一名囚犯在负压室里接受极端高度测试,以用于德军跳伞技术研究。据被拘禁的一位医生安东·帕霍勒格称,“我通过负压室的观察窗亲眼看到了一个俘虏忍受着真空的压力直至他的肺部爆裂。”“一般说来,到了完全真

历届官方地图名称解密

红色:ongamenet 官方地图, 蓝色:MBCgame官方地图, 绿色:WCG官方地图, 紫色:KeSPA官方地图. Neo_大多数地图的新版本都会加上“Neo”,意为“新”,版本为2.X。如Neo Bifrost、Neo Requiem、Neo Guillotine、Neo Arkanoid。 新_韩文中为“?”,与Neo同义。如新盖马高原、新815、新长白。 ll, 2_ MBC地图中版本号为2.X的地图会加上ll。如Arcadia ll、RushHourII。 lll, 3_版本号为 3.X的地图会加上lll。如RushHourlll、815III。 SE_ Second Edition,第二版。如Monty Hall SE。 CT_ Change Tileset。只改变地貌而不改变地形。如Ice Temple。 (玩家数) 地图名(地形、作者) _ 简介 (4) 815 (J, Forgotten_) _光复节. 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 (2) Acheron (S, Selecterran) _ [希腊神话]冥河,阴间,地狱。 (3) Alchemist (B, Rose.of.Dream.) _炼金术士。 (4) Another Day (I, Rose.of.Dream.) _ Dream Theater的一部歌曲名 (4) Arcadia (B, skb9728_CyGnus) _世外桃源。 (4) Arizona (D, skb9728_CyGnus) _美国亚利桑那州。1.01版本更名为Tucson。 (4) Arkanoid (D, Forgotten_) _源于纸牌游戏。 (4) Ashrigo (A, Blizzard) _火山灰。暴雪原版星际地图。 (4) Avant Garde (I, Forgotten_) _前卫艺术,战斗先锋。 (4) Azalea (J, skb9728_CyGnus) _杜鹃花。BoA的一首歌名。 (4) Back and Belly (I, Blizzard) _暴雪原版地图。 (2) Bifrost (T, [Ragnarok]Valkyrie) _ [北欧神话]从地面通向天宫的彩虹桥。 (4) Blade Storm (T, Sir.Lupin) _剑刃风暴。Wish Bone改进版。 (4) Blaze (D, likewise_(R)) _光辉。官方地图中第一次使用“Neo”前缀就是在这张地图上。 (2) Blitz (S, CarlSagan) _闪电战。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2) Blue Storm (T, Earthattack) _波浪暴风。MMAT最早作品。 (4) Charity (T, Drunken Bird) _ (圣经)爱,宽容 (4) Crimson Isles (D, [Ragnarok]Valkyrie) _深红色的小岛。 (4) Dahlia of Jungle (J, Rose.of.Dream.) _丛林之花。日本人喜爱的花。在WCG2003和WCG2004官方地图中象征日本。 (4) Dark Sauron (A, Selecterran) _黑暗索隆 (4) Dark Stone (A, Nangin_S) _深色石头。 (6) Deep Purple (T, likewise_(R)) _深紫。英国摇滚乐队名。根据Hunter改编。 (3) Desert FoX (D, CarlSagan) _沙漠之狐。二战时德国陆军元帅艾尔温·约翰斯·约翰尼斯·隆美尔的绰号。 (4) Detonation (B, Drunken Bird) _爆炸。 (6) DMZ (S, [Ragnarok]Valkyrie) _非武装地带 (Demilitarized Zone)。因SCV+Marine Rush成风而被弃用。 (4) Estrella (D, Rose.of.Dream.) _ (西班牙)基塔洛的一首歌。 (2) Enter the Dragon (J, Drunken Bird) _电影《龙争虎斗》。 (4) Eye in the Sky (I, Rose.of.Dream.) _天眼。 (2) Face Off (D, Sir.Lupin) _ (冰球) Indian Lament改编。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不变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 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①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②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年)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联和中国的“两个半战争”。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年)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最初是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谈话时提出的。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

如何认识美国的全球战略

如何认识美国的全球战略 全球战略是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提出的战略,并且其始终是贯穿美国对外政策的中心。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在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全球性超级大国才有资格、有可能形成全球战略。深入透彻地研究美国的全球战略,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出发,抓住有利机遇,利用和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着重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好地维护我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富强。 一、二战后美国战略部署的演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之所以提出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因为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发展很快,又垄断着原子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整个全球参战国家关系和美国国际战略上的一个转折点。在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波诡云谲,和美国自身实力的变化,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 第一阶段是美国战后第一次战略扩张期,是从战后初期到六十年代末,美国奉行的是对外扩张战略,这一时期对外战略带有明显的扩张、进攻和侵略的霸权色彩。1947年3月12日提出的杜鲁门主义就是其突出表现。这一时期的全球战略要求推行实力政策,主张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一场全球战争。 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国际战略的收缩期。这一时期,美国政府被迫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大肆推行缓和战略。尼克松政府确定了全球战略计划的4项原则:①遇到战略核战争依靠美国的核力量。②遇到战区核战争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英国等承担部分责任。③战区常规战的任务由美国和盟国部队分担。④对次战区或地区性战争,由当事国和盟国承担主要责任,美国提供一定援助。

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第五章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1、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是全球性的。 2、对于中国来说,中美关系是重中之重。 第一节当代美国经济 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美国为什么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历史短,没有封建的包袱,因此思想不受束缚,创新能力强。 200多年的历史中就发生过两场战争,不打内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能源多,地大物博。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战争中获利最大的国家。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霸主,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实力基础。 冷战时期美国始终保持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但其经济发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战后初期是美国经济的调整发展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 第三次技术革命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局面。经济危机、美元危机、能源危机 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增长。 里根经济学 ●紧缩性货币政策 ●削减福利开支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对企业大幅减税 老布什时期,美国经济开始疲软,美国经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调整与改革。

二、美国经济的调整与改革 克林顿时期 第四次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 克林顿政府采取的措施: 1.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干预。 2.压缩政府津贴,削弱国防开支,增加税收 3.加速发展信息产业 4.积极拓展对外贸易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周期。 一高三低:低赤字、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高增长率 小布什时期 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迹象 小布什采取的措施: 对内经济政策:通过减税和降息,力图扩大就业和投资,推动经济恢复和增长。 对外经济政策:美国政府放弃了强势美元政策,连续贬值,促进了出口,缩小了贸易逆差。 三、美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 第一,美国经济始终在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循环往复。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 2000年美国信息产业和股市两个泡沫相继破灭 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 第二,财政和金融政策摇摆不定。 扩张性财政政策:即以财政赤字加大投入,创造就业机会,拉动消费上升,刺激经济增长。金融政策:通过提高或降低利率,控制或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 美国经济四大难以根除的经济疾患。 一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二是国债连年攀升。 三是个人储蓄增长有限。 四是贸易逆差。 第三,贫富两极分化难以消除,社会问题愈益严重。 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2007年3月爆发的次贷危机,是上述美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集中爆发。 次贷危机是房地产泡沫破灭而导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美国财政金融政策、经济结构和社会贫富悬殊等深层次矛盾,表明美国的经济调整与改革只能部分地改进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却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大中东”战略遇到了大麻烦,显而易见的颓势并不因为击毙拉登,就可以得到逆转。重要原因是美国的军事实力,不足以同时摆平象阿富汗、伊拉克这样的弱小国家,尤其是摆平不了政权更迭后的乱局,却由于自身消耗巨大而陷入经济危机,美国政府在技术上早已破产,高达14.3万亿美元的国债则是明证。地缘、能源、金融等要素控制方面,美国无力维系单极独霸格局,面临全面性、体制性的崩溃风险。即使在北非、西亚策动“阿拉伯革命”,也不能按其预定路线发展演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将早就发现了的拉登击毙,展示其所谓“无所不能”,意图挽回局面,对于短线提振美元有一定作用,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么可能因击毙快要被人忘却的拉登扭转?感觉美国的战术性动作可圈可点,结果输在了战略上。前苏联的破产和解体,同样输在战略上,他不该在美(北约)、苏、中大三角关系之中,把当时的中国逼到美国那里去,两面夹击之下前苏联败局已定。这些东西早前都提到过的。如今美国想独霸大中东,进而控制和奴役全球,则是把中俄欧逼到了一起,美国就算再强大,以一敌三,放到战略上应该说是明显的错误。面对中俄欧的“合纵”之策,美国在认识到问题之后,开始以“连横”之策瓦解中俄欧“统一战线”。平心而论,中俄欧相互之间也有摇摆乃至出卖、出手,但迄今为止大的方向没有偏离,这是美国左冲右突难以如愿的根源。美国本土全面爆发金融危机之际,俄国串联中国抛售美国国债,欧洲特别是法国跳出来跟美国抢班夺权,

中国以“救美国就是救中国”为由,并不支持俄国和欧洲的行动,招致俄、欧对中国的不满。俄国受美国的气很久了,俄格战争更对美国来气,中国对美国其实没有那么敌对,因为中国尚离不开美国的市场,这是由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点所决定;欧洲想跟美国抢班夺权,却没有给中国包括人民币留出位置,中国需要时间打造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甘为欧洲做嫁衣。这种局面使美国看到机会,遂提出中美G2的说辞,中国开始时反应不及时,后来看出其中的门道,才明确拒绝美国,没有落入美国精心设置的陷阱,否则中俄欧“统一战线”也就瓦解了,严重后果难以预料。美国对中国威逼利诱,威逼的一面主要借助两个国家,即日本和印度,其中,借助日本在东线骚扰,借助印度欲在南亚破局,是为“声东击西”,营造中国两面受敌、不能相顾的表象,但都被中国化解。大国游戏层面,美国在南亚方向针对中国搞事,拉拢的当然是俄、欧。“美俄关系重启”后,俄国给美国(北约)阿富汗驻军提供补给“北方走廊”,以替代巴基斯坦“南线通道”,这样美国就可以抛弃并牺牲巴基斯坦。对此,欧洲方面处于观望者角色,原因是欧洲自身深陷金融、债务危机,需要外储庞大的中国为其输血,况且欧元受到美国算计,不敢贸然与中国为敌,否则欧元是极其危险的。关键取决于印度是否愿替美国出头挑战中国与巴基斯坦,中国对印度既拉拢又威慑,印度多次蠢蠢欲动,终未铤而走险。美国为拉拢俄、欧进行的交易失去价值,美国翻脸不想认账,与俄、欧矛盾再次占据上风。在伊核问题上,中俄

美国霸权战略

美国霸权战略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美]亨利·基辛格 一、美国霸权战略的思想和政策渊源 (一)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Isolationism)是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辞》中提出的外交原则,即美国在对外关系中应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不承担国际社会的政治、军事义务;不与外国、特别是不与欧洲大国结盟。孤立主义是美国传统外交的基础,对保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有一定积极作用。 (二)门罗主义 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门罗声称,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相关事务。而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或各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门罗主义”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 (三)威尔逊主义 威尔逊主义(Wilsonianism)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前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重建世界和平秩序的构想,其中心思想是,国际政治集体安全体系比古典均势体系更有利于世界避免战争,维护持久和平。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人性可以改造。第二、战争可以避免。第三、利益可以调和。第四、建立国际组织,保卫世界和平。“威尔逊主义”反映了美国这样的战略意图: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减军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因此,“威尔逊主义”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标志着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开端。 二、美国霸权战略概念 美国霸权战略就是美国运用和创设各种权力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打击竞争对手,维持并增进自己在安全、价值观和财富等方面最高水平的国家利益。该战略有三个特点: 一是战略工具的多样性,既包括军事、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又包括经济和技术等方面;二是战略对象的普遍性,不是针对一个国家,而是涉及各个国家和地区;三是战略目标的全面性,不仅仅关注领土和政权安全

十张神奇的地图!

茫茫的宇宙之中,你我都渺小的像一个点,但是如果用大数据将这些渺小的点联系起来,那会有怎样的景象呢?像二战沉船地点、亚马逊火灾发生地点这样的单一事件,如果累计起来体现在地图上,会有怎样壮观的场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组地图照片,让我们换个角度看看这无奇不有的世界。 1.亚马逊大火: 这是去年(2019)夏天亚马逊地区发生火灾的点。仅8月份亚马逊地区就记录到了26000起火灾,而且这个数字逐年显著增加。在过去的几年里,世界上许多其他的地方,像澳大利亚和加利福尼亚州的火灾也有所增加。 2. 全世界人均树木分布: 这是每个国家的人均树木数量分布,颜色越深人均树木的数量月大。不难看出,人口密度较低的较大国家人均树木数量往往更高。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像埃及和沙特阿拉伯这样的国家,实际上人口比树木还多! 3.欧洲电源插座类型分布:

欧洲共有44个国家,很多时候他们都是相对独立的,不仅是在文化上,而且在一些常用的工业产品上,也有不同。这张地图展示了欧洲大陆上各种各样的电源插座使用情况。虽然绿色在区域占主导地位,但其他的5种插座使用率也很高。丹麦是棕色的,形状是不是很卡通?不知道是不是来自童话? 4.“茶的叫法分布:”

这张地图我比较感兴趣,原以为除了中国,“茶”都叫做“tea”,现在才发现,其实茶有很多叫法,有的甚至直接叫做“cha”。这样的叫法,是由于海运和陆运的不同而决定的,但基本都是“cha”或“tea”的变体。通过丝绸之路获得茶叶的国家使用“cha”的变体。同时,那些通过海洋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国家,称之为“tea”的变体。这张地图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西半球唯一一个不用茶的国家是巴西! 5.世界货币颜色分布: 这里显示的颜色分布,是基于100元RMB等值或者接近的单张货币颜色统计的。可以看到有许多国家的货币仍然是绿色的(或者接近绿色),这是因为这种颜色能抵抗一定的物理或者化学影响。 6.全球最受欢迎的啤酒分布: 每个国家最受欢迎的啤酒,每个城市也有最受欢迎的啤酒,这张地图是德国一个啤酒网站统计的,看到这个结果青岛可能不太同意! 7.世界第二次大战沉船分布: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摘要: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延续和发展自身的超然地位,依赖其自身经济、军事、文化上的优势,扩大其政治上的影响力。但是限于美国地理位置上远离世界中心,必然需要联合或侵入欧亚地区国家来实现目的。地缘政治对于美国来说是它扩张影响力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3—5个) 地理政治、冷战、陆权理论、霸权主义 正文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较晚的。由于其东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因此,从其独立到19世纪末,这个国家在安全方面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为遇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在美国建国之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美国外交所奉行的是由“国父”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 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孤立,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争。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的这100多年中,美国奉行的地

缘战略实际上是一种“西半球防御”战略,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对西半球的入侵,从而获得其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地缘政治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欧洲之后经过西方国家军事政治家的研究与发展,出现了海权论、陆权论、控权论以及德国纳粹扩张的地缘政治理论。 大部分的人同意,地缘政治学源起于政治地理学。而地缘政治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 身为美国海军军官,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的马汉,经由对英国海军发展与海洋霸权的研究,提出一套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理论。于1890年,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阐述海权理论,其论点之中心在于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1919年,又将“枢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并且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他的“心脏地带论”认为,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

论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论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内容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传统资本主义列强遭到严重削弱,日本战败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苏联也遭到巨大破坏。美国本土远离战场,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并且借着两次世界大战使国力得到极大增长,实力远在西方列强之上,美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价值观念来推行对外政策,主宰世界的野心便极大地膨胀起来,开始全面推行妄图称霸世界的霸权主义政策。 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 参与国际斗争, 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 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美国作为二战后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极度膨胀的世界性大国, 为了追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着美国的价值观来构建未来世界的战略目标, 它一直在根据国际关系的变化和自身实力的消长, 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全球战略。 一、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 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于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扩张性、进攻性、侵略性。 杜鲁门政府(1945——1953)上台以后,面对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局面,很快修改了罗斯福设想的大国合作政策,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其基本内

容是: (1)以原子弹和美元为坚强后盾,同苏联实行全面对抗,对东欧进行颠覆,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进而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2)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实行“马歇尔计划”、“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资金”,在经济上扶植西欧、日本;通过分裂德国,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建立“北约”和缔结《日美安全条约》,形成西方军事联盟。 (3)在亚非拉广大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它在“后院”的统治,通过所谓“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独裁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没有离开“遏制”苏联这一基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在朝鲜战场失败后,力图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对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肯尼迪政府确立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把对抗与缓和两手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对苏联、东欧进行经济、文化

二战德国火炮大全系列1防空炮

20毫米 Flak: global 系列: 5种变型发展: 20毫米 C/30 L 20毫米 Flak 28 20毫米 MG 151/20 Drilling 20毫米 Flak 30 20毫米 FlaK 38 20毫米 Flak 28性能参数: 口径:20毫米 人员:5人 出膛速度:830米/秒 平射射程:4400米 高射射高:3700米 说明:该炮是德国一战凡尔塞条约签定已来发展的第一种高射炮,尽管设计比较原始,但是有些还是在德 军中服役到1939年。1928 年,瑞士曾经购买过该炮 20毫米 Flak 30 高射炮性能参数: 口径: 20 毫米 炮架长: 4米 长: 2.30 米 宽: 1.80 米 高: 1.6 米 射速: 120发/秒 出膛速度: 900 米/秒 射程: 4 800 米 射高: 2 200 米 说明:最初的20毫米 Flak 28,进一步发展了海军的自动高射炮20毫米 C/30 L。20毫米 C/30 L便于修理与维护,进入海军服役是在1934年。20毫米 Flak 30则是二战爆发德军的主要防空炮,是二战前德军防空部队的标准配置火炮。尽管20毫米 Flak 30后来被深灰色的20毫米 Flak 38所取代,主要缺点 是火力不足。 20毫米 Flak 36 高射炮性能参数: 口径: 20毫米 炮架长: 4.30 米 长: 2.25 米 宽: 2.40 米

射速: 800 发/分 出糖速度: 900 米/秒 射程: 4 800 米 射高: 2 200米 自行高炮 装备20毫米 Flak 36 高射炮的德军Wirbelwind 20毫米 Flak 38 高射炮性能参数: 口径: 20 毫米 L/112.5 (112.5为倍径) 炮架长: 4.00 米 长: 2.25 米 宽: 1.80米

美国全球军事基地分布地图

二战后,美国的军事存在几乎遍及全球,它在世界各地建立的事基地曾达5000多个(其中近半数在海外)。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以及驻在国人民的反对,美军事基地的数量大大减少。目前美海外军事基地374个,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驻军30多万人;本土基地871个,其中海军基地242个,空军基地384个。 美军目前控制的海上咽喉包括:阿拉斯加湾、朝鲜海峡、印尼望加锡海峡、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红海南端曼德海峡、北端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与大西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古巴以北的佛罗里达海峡、从非洲南端到北美的航道、格陵兰——冰岛——英国航道。 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基地可分为3个区域:即欧洲、中东和北非区;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南北美洲区。美国长期部署在全球基地的军队超过23万,其中主要集中在德国(7.5万)、日本(4.5万)和韩国(3.75万)。另外还有部署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14.5万人。 一、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 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历来是美国军事战略的重点,也是美驻军人数较多、军事设施最集中的地区,该区基地数量占美军海外基地总数的53%,并呈两线配置:中欧基地群、南欧基地群以及中东、西亚、北非基地群构成第一线的前沿基地;英国、冰岛和伊比利亚半岛的西欧基地群构成第二线的中间基地。一共驻有约11.7万美军。在驻欧美军的总数中有75603人驻在德国。驻在德国基地的第一步兵师正在伊拉克服役。美国还在德国驻有第一装甲师,并设有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美国空军在欧洲的总部和重要的后勤中心。美国的作战飞机从德国的施庞达勒姆空军基地起飞。

美国在意大利驻有1.33万部队。美海军第六舰队总部设在那不勒斯附近。阿维亚诺空军基地是美国空军的作战基地,第173空降旅驻在维琴察。大约有1.2万美军驻在英国,其中大部分是空军人员。美国第三航空队的总部设在英国的米尔登霍尔。在西班牙驻有约2000名美军。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海岸的罗塔建有一个海军站。驻在土耳其基地的美军约有1800人,大多数是驻在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的空军人员。另有1500名美军驻在冰岛,那里建有F—15战机的基地。 1、中欧基地群:该区为欧洲心脏地带,冷战期间是对抗苏联的前沿。冷战结束后,中欧地区美军的主要任务是对地区冲突做出快速反应,同时也有防范俄罗斯的战略意图。该区美军事基地分布于德国、比利时与荷兰三国。 陆军基地:德国斯图加特(欧洲美军总部驻地)、海德堡(美国驻欧洲陆军司令部)、维尔茨堡(美陆军第1机械化步兵师驻地)、巴特克罗伊茨纳赫(美陆军第1装甲师驻地)。 空军基地:德国拉姆施泰因(美国驻欧洲空军司令部驻地)、施潘达勒姆、森巴赫、莱茵—美茵等;荷兰苏斯特堡;比利时希埃夫雷斯。 2、南欧基地群:该区把黑海出口,可控制东地中海,为欧洲南翼屏障。美军基地分布于意大利和希腊。陆军基地:意大利的维琴察(美陆军南欧特遣部队司令部驻地)、里窝那(陆军后勤供应港)。 海军基地:意大利那不勒斯(美驻欧洲海军司令部驻地)、加埃塔(美第6舰队司令部驻地)、马达莱纳(核潜艇支援基地)、锡戈内拉(反潜作战及后勤支援基地);希腊的苏扎湾。 空军基地:意大利的阿维亚诺(美空军第16航空队司令部驻地);希腊的伊拉克利翁。 3、中东、西亚和北非基地群:该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东压波斯湾,南扼苏伊士运河及红海,西控东地中海,北封黑海海峡。陆上可控制中东及北非,海上可东入地中海,西出印度洋。该区的美军基地和设施分布于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巴林、阿曼、埃及、肯尼亚。 海军基地:沙特阿拉伯朱拜勒;巴林麦纳麦(美驻中东海军司令部驻地、美第5舰队驻地);埃及的巴纳斯角;肯尼亚蒙巴萨。 空军基地:土耳其的因切尔利克、安卡拉、伊兹密尔;沙特阿拉伯的宰赫兰。 此外,美军在阿曼的马希拉岛建有机场,供海、空军共同使用。 4、西欧基地群:该区扼守由大西洋通向北海和地中海的航道,可紧急增援中欧、地中海和中东的地区性冲突,充当中欧、地中海、中东以及北非各基地与美国本土基地之间的中间基地。该区美军基地分布于英国、冰岛、西班牙、葡萄牙和葡属亚速尔群岛。

美国全球战略

美国全球战略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目标是维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即霸权。这一目标具体有五个方面内容。 第一, 打击恐怖主义与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是美国对外战略的首要 任务。“9·11事件”后,美国认识到恐怖主义是它的主要威胁。美国是恐怖分子仇视和报复的主要对象。虽然恐怖主义是美国的“不对称”对手,但一旦恐怖分子掌握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会给美国造成毁灭性打击。 因此,美国把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扩散挂钩,将其作为美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国接着提出“邪恶轴心”,并以萨达姆开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战争结束后,朝鲜核问题又成为美国全球战略关注的焦点。伊朗核开发也日益引起美国的注意。 第二, 世界范围内的伊斯兰极端势力被认为是美国的主要安全威胁。美国认为恐怖主义只是伊斯兰极端势力这座冰山上的一角,只有铲除整座“冰山”,才能彻底根除恐怖主义这个心腹大患。为此,美国试图通过对伊拉克实行“政权更迭”,扶植亲美政权,推动中东地区所谓民主的“多米诺效应”,铲除反美势力,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 第三, 重视大国合作,强调建立有利于自由的力量均衡。美国充分认识到反恐、防扩散和对付伊斯兰极端势力,离不开“价值观相近”的世界其他大国的合作。冷战结束后,美欧在外交理念上的分歧逐渐加大,双方矛盾在伊拉克战争前后公开化。俄罗斯由于和法、德站在一起反对美国的伊拉克政策,美俄关系也出现明显倒退。为防止与欧、俄战略裂痕进一步加深,修补美欧、美俄关系将是美国重要的外交议程。中、日、印对美国的反恐战争采取了合作态度,今后美国仍将采取措施,进一步改善美中、美印关系,加强美日同盟。 第四, 拓展对外经济贸易。美国的发展依赖国际市场,其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达到30% 拓展国外市场,是维持美国国内经济繁荣的保障。 第五, 推行美国价值观。具体说,就是“拓展民主”,推行人权外交,进行文化和意识 形态渗透。 总的来看,美国对外战略的上述五方面内容仍可以归纳为“三大支柱” ,即安全经贸和人权。

【二战德】德国军服详图:有史以来最漂亮的军装2

【二战德】德国军服详图:有史以来最漂亮的军装2 【二战德】德国军服详图:有史以来最漂亮的军装2 2010-12-16 19:48  德国非洲军二等兵,穿卡其色非洲作战服(由40型陆军野战服改制)。 非洲军士兵肩章底色、鹰徽底色、领章内色为褐色。内穿42型热带衬衫,很容易和纳粹党褐衫混淆。腰带和背带都是帆布制。野战服纽扣分前期(铝)、中期(锌)、后期(铁),衬衫纽扣是树脂制。 戴40型钢盔,涂成砂黄色但已开始掉漆。长靴为帆布制,绑腿为40年8月8*制式,战争前期多为补给部队用。持毛瑟98K步枪、长柄手榴弹,戴防风护目镜。右腕袖章为橘红、白双边黑底,内写“AFRIKA CORPS”,这是在北非服役2个月以上得到。刚入伍时袖章为银边黄底,字样“AFRIKA”,文字两边各有一棵椰子树图案。左臂佩二等兵臂章,底色为褐色;左胸衣袋佩步兵突击章(1939年9月20*制定,最初发给步兵、山地兵,后也发给机械化部队所属步兵),步兵突击章有金、银2种,这里是银质。

同上。39~40年初期型编织战斗包囊。非洲缺水,所以携带2个中期型水壶(外装吊带)。刺刀可做白刃战用。铲子是一战的老式样,但从35年后以焊接代替老式的铆接工艺,白刃战中铲子可作斧头用。手拿40型热带帽,每边2个透气孔。 德国山地兵40型制服,佩36型肩章(军士长),兵种色暗绿。 身份牌为德军特有的单个椭圆形,美军为2个。 单个“雪绒花”佩于山地帽/军帽左侧和大檐帽的鹰徽与国徽之间。 刺绣的有橡叶环“雪绒花”佩于野战服右臂袖根16厘米处,按底色配用各型野战服: 墨绿-35/36型,田野灰-40~43型,老鼠灰-44型,黑-SS山地野战服全型。窄长的褐色边肩章配用茶色防风夹克,黄边田野灰底肩章为40、42、43型野战服(侦察兵)用。 德国陆军宪兵。兵种色血红。35型钢盔,钢盔徽于43年11月1日取消。 山地兵个人装备:31型山地包囊,35型钢盔,A框型(A

美国的全球战略

美国的全球战略 专业:化学学院化学 学号:33090320 姓名:葛睿 摘要:从“二战后美国战略部署的演变”、“‘9·11’后美国战略重点在何处”、“美国战略对世界会产生何种影响”等方面来清晰地了解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意图和目标,研究国际战略环境,洞察全球战争与和平的基本趋势,判明对我国战略利益的影响,确保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美国全球战略 全球战略是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提出的战略,并且其始终是贯穿美国对外政策的中心。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在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全球性超级大国才有资格、有可能形成全球战略。深入透彻地研究美国的全球战略,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出发,抓住有利机遇,利用和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着重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好地维护我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富强。 一、二战后美国战略部署的演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之所以提出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因为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发展很快,又垄断着原子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整个全球参战国家关系和美国国际战略上的一个转折点。在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波诡云谲,和美国自身实力的变化,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 第一阶段是美国战后第一次战略扩张期,是从战后初期到六十年代末,美国奉行的是对外扩张战略,这一时期对外战略带有明显的扩张、进攻和侵略的霸权色彩。1947年3月12日提出的杜鲁门主义就是其突出表现。这一时期的全球战略要求推行实力政策,主张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一场全球战争。

二战苏军野战工事1941-1945(图)上

苏军野战工事1941-1945 简介 由工人和农民组成的苏联红军自认为是一支进攻型军队,遵从高度运动的作战原则,有能力攻入敌人的大后方。虽然运动则作战原则受益于苏联广袤的土地,但红军却受制于有限的军队资源和统帅部的思维定式,他们不乐于求变且目光不够长远。红军对战地工事和障碍的防守理论主要是学习自一战时期,防御的设计、建造、伪装和部署均受一战影响。尽管红军不情愿转入防御作战,但面对1941到45年间德军大规模的闪击战,即使苏联有大纵深的国土可以撤退,红军仍旧被迫进行大规模的防御。 本书介绍的是在卫国战争期间由防守前线的作战部队修建的工事。斯大林和膜洛托夫的大型永固式工事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书中着重介绍临时的单兵和小型作战单位的阵地,这些阵地是用当地和工程人员提供的建筑材料修建的,主要由前线的士兵来完成。不过当地民众也会被要求在前线后方布置防御阵地以便前线人员撤退时有险可守,为此大量男老幼都出来挖战壕、制作反坦克障碍和其它各种工事。 当时的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横跨11个时区。西部的地形地貌种类烦多不亚于生活在该国家上的民族数量。北部是岩石地形,遍布低矮的山丘、山峰、狭谷、河谷和湖泊,农村地区可能比较荒芜缺少植被,也可能被森林覆盖。中间区域多被浓密的森林占据且大多数地区

是沼泽湿地。南部的森林基本以利沃夫—基辅—库尔斯克为一线。第聂伯河右岸支流普里皮亚特河所在区域的湿地,位于南部地区,夏季时会部分干枯,但春秋两季的雨水使这片地方变得无法通行。东部则是一望无际的苏联大草原。苏联境内的河流四通八达,常流经沼泽和湿地,产生的障碍比河流本身还大。二战前苏联的道路和铁路系统简陋,而且间隔大,城镇与乡村距离远。那原本泥泞的路面在德军重装备的搅拌下又遇上雨水冲刷都变成泥潭,连铁路系统都与侵略者做对,因为苏联用的是宽轨距。 气候变化也不亚于地形变化。漫长淡热的夏季紧接着是短暂多雨的秋天,然后是长时间的严寒伴随大量降雪,气温猛降到零下52度。冬季留下的雪水与春雨让地面更加泥泞。地形与气候的多变对攻守双方造成的困难是一样的,双方的战术、障碍设置和伪装都要尽量适应这些变化。

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 整 新世纪之初,国际形势发展依然复杂多变,“9·11”事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进一步凸显。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在经历新的变化,多极化继续曲折发展,全球化不断深入推进,和平与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世界还很不安宁,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调整国家安全战略给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频添复杂不测变数。 一、美国全球战略与外交政策 美国对外政策“高开高走”,牵动大国关系起伏动荡,这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重要特点。2002年9月20日,美国政府公布了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下简称《报告》)。从1 986年以来,美国法律要求每届政府向国会提交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主要阐述在外交、防务及内政方面的总体目标和宏观政策。《报告》是布什政府对其执政以来,尤其

是“9·11”事件之后,对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全面概括与展望。 (一)在国际棋盘上确立美国“超级大国”的战略坐标 步入21世纪,美国的基本战略目标仍然是确保其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利用美国的绝对优势,谋求其绝对安全。《报告》对自己超级大国的实力毫不掩饰,认为“今天,美国具有无可比拟的军事实力和举足轻重的经济和政治影响”。但是,《报告》也试图将美国的战略目标从全人类的利益角度进行包装,称美国“从不利用我们的实力要求获取单方面的利益。相反,我们努力创造有利于人类自由的均势”。即使如此,一种美国式的“优越感”和“使命感”还是溢于言表。 共和党政治现实主义“以实力推进目标”信条在《报告》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报告》称:“美国必将拥有足够的力量,挫败敌人把其意志强加于美国及我们的盟友和友邦的任何企图。”《报告》不仅表示美国“将保持充沛的军力,作为我们履行义务和保卫自由的后盾”,还特别强调美国必须遥遥领先于敌手,称“我们的军队将如此强大,可迫使潜在的敌人放弃扩充军备,不再妄想拥有超过美国或与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