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心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析: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

中心里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简言之,是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2、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

征或本质特征。

3、程序教学:有一系列的原则,如小步子呈现信息、及时知道结果、学生主

动参加学习等,这些教学进程中的耐心、促进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及时反馈的速度,几乎是一般教师所不能及的。

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

为及其结果而引进的学习,他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5、直接强化: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6、替代强化: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被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

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7、自我强化: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

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自我强化依存于自我评价的标准。

8、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

的动作(S←→R双向关系——S→AT→R:刺激之加于同化的结构而引起的反应。T指结构)。

9、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10、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

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同化数变图式不变,顺应质变图式变。

11、代群效应:指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景中所带来

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也就是说两个年龄组被试之间的差异可能并不是由于个体发展造成的,而是由于两组被试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情境不同造成的。

12、胎儿:从受孕到从子宫娩出前的小儿。

13、巴宾斯基反射:指胎儿脚底受触时,脚趾呈扇形张开、脚朝里弯曲的本

能反射活动。这个反射知道出生后6个月才消失。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也可

以说,感觉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心理活动。

15、习惯化:是一种忧郁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

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的减少的现象。

16、前言语阶段:一般指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产生之前的

这一时期(0—12个月)。

17、场合约定性:即婴儿的第一批词只能用来指代很有限的某个特定情景(场

合)下发生(或出现)的某一特定事物,还不具备概括性意义。

18、范畴对应式联结:即由来自两个不同范畴(种类和性质上不同)却有内

在实际意义或特定关系的词联结,从而组成电报句。

19、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在婴儿发展的特定时期发生的人际情绪的交流和

他人情绪信息的利用,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中发生的特定情绪交流模式。它包含了婴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和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交往功能。(婴儿七八个月时才发生)

20、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情感联

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21、社会指向行为: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婴儿在发生这些

行为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是得到同伴的反应。

22、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23、消极词汇:指或者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24、M空间(记忆空间):帕斯夸尔—莱昂内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工

作记忆中持有信息的能力也在增长,他称这种能力为M空间。

25、具体形象性的思维: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

即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进行的,而主要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即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

26、守恒:皮亚杰的术语,指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

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

27、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

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28、性别化:儿童获得性别认同和关于他所生活的社会认为适合于男人或女

人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的过程。又称性别类型化。

29、角色采择: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

技能。也称观点采择。

30、思维监控:指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思维过程中将思维个体作为

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定向、控制、调节的能力。

31、自我同一性: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

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32、心理上的断乳:霍林沃思将青春期到青年早期这一年龄阶段称为“心理

上的断乳”时期,意指从此时起,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他们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成员。

33、智力发展模式:指智力水平随年龄变化的轨迹。

34、晶体智力: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

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35、流体智力:指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

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的能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

二、选择:(单选和多选)

1、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

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

2、胚胎期的特点是组织器官分化快、变化大。其为胎儿发育的关键期和最敏感

期。

3、1个月的胎儿就能进行复杂的条件反射活动,3个月的胎儿已经出现巴宾斯

基反射、其他类似吮吸反射及抓握反射的活动。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有:吮吸反射、把我反射和防御性反射。从第17周开始由大脑控制行为反应和活动。

4、孕4个月时,胎儿的听觉系统已经建立,并可以听到宫外的声音。胎儿最喜

欢、最熟悉的声音是母亲的心跳。孕2个月有皮肤感;孕6个月嗅觉发育,能嗅到母亲气味;味觉在孕26周形成,孕8个月时,味觉感受性增强,能辨别苦与甜。

5、胎儿大脑在第20周左右形成。孕5个月时,脑的记忆功能开始工作,胎儿

能够记住母亲的声音并产生安全感。

6、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它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

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儿童心理的进步是极为明显的。

7、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在婴

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8、3.5个月的吟哦就已经有明显的立体觉了;2—4个月婴儿的颜色知觉已经发

展得很好,4个月时已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爱,且已具有正确的颜色范畴性知觉;5—6个月胎儿已开始建立听觉系统,可以听到透过母体的1000赫兹以下的声音。

9、人类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在妊娠末期,而不是在出生后不久。

10、(欧美)婴儿说出第一个与某一事物有特定指代关系的母语中的词标志着言

语的发生,时间在出生后9—11个月。(我国)婴儿最早说出的具有概括性意义的词才是言语发生的标志,时间在11—13个月。

11、托马斯、切斯把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三种:A、容易型;B、困难型;C、迟缓型。

12、拟合优度模式是托马斯和切斯提出来的,主要是描述气质和环境因素是怎

样共同作用,而对儿童发展产生良好结果的,即气质类型的形成,关键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与儿童的气质特点相符合。父母养育和孩子气质不一致,称为拟合劣化。

13、婴儿依恋的类型:A、安全型依恋;B、回避型依恋;C、反抗型依恋。其中,

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

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说出某种行为——判定属于哪一类型)(见书176页)

14、儿童脑重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是哟与神经细胞结构

的复杂化即神经纤维分支增多和长度增长。

15、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16、在4—20岁之间,脑电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时期:A、5—6岁,表现

为枕叶α波与θ波斗争最为激烈,α波逐渐超过θ波;B、13—14岁,表现为除额叶外,整个皮质中α波与θ波的斗争基本结束,θ波基本上被α波代替。

17、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时期,也

是从外部言语逐步向内部言语过渡并初步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

18、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

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不断增加。

19、幼儿所使用句子的结构的发展有如下趋势:A、从简单句到复杂句;B、从

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C、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幼儿期,儿童已经能够熟练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但并不能把语法当做认识对象。)

20、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是:A、从轻信承认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B、从外

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C、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D、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E、开始道德行为的准则进行评价。

21、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对说谎、过失的认识和判断。

22、皮亚杰通过采用两难故事法的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见书229页)。

23、对侵犯行为常用的控制方法有: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和关注;榜样和认

知训练策略;移情训练;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等。

24、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A、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B、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四年级:10—11岁);C、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D、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

25、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A、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

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升高而提高;B、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C、开始出现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D、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强哦评价处于由具体到抽象、由外显行为到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E、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26、成年早期的一般特征:A、从生长期到稳定期的变化;B、智力发展到达全

盛时期;C、恋爱、结婚到为人父母;D、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E、困难重重到适应工作。

27、沙伊提出了成人智力适应理论,指出智力发展的阶段:个体在儿童和青少

年期初一知识获取阶段;成年早期处于实现阶段;成年中期处于责任阶段;

老年时期是知识的重新组合阶段。

28、成年早期的青年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稳固时期,也是最为迫

切、最为认真地关心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时期。

29、成年早期是人生观真正形成的时期。

三、填空题:

1、德国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其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第一

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2、美国霍林沃思1927年出版的《发展心理学概论》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

学著作。

3、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把力比多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A、口唇期(0

—1岁):无人和物的概念;B、肛门期(1—3岁);C、前生殖器期(3—6)岁:倒错现象和恋父情结、恋母情结(俄底普斯情结);D、潜伏期(6—11岁):相当平静;E、青春期(女:11岁或男:13岁开始):摆脱父母的控制,易性冲动,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

4、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在人格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

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作用。发展渐成说:8个阶段:

A、婴儿期(出生—2岁):希望,满足生理上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

任感;B、儿童早期(2—4岁):意志,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C、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目的,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对异性父母产生罗曼蒂克的爱慕之情,对同性产生自居作用,游戏—自我功能(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D、学龄期(7—12岁):能力,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E、青年期(12—18岁):忠实,建立统一感和防止统一感混乱,“合法延缓

期”;F、成年早期(18—25岁):爱情,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G、成年中期(25—50岁):关怀,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H、老年期(成年晚期)(50—死亡)智慧,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

5、华生——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儿童情

绪:怕、怒、爱的研究。

6、斯金纳——育婴箱(白鼠)、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7、皮亚杰的发展理论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有强调质和量的变化。

8、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的主体通过动作对课题的适应。适应的本

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实现的平衡化。

9、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是:A、成熟;B、物理因素;C、社会环境;D、平衡。

10、皮亚杰划分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依据是: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4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思维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11、发展心理学收集研究资料的常用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

法和心理生理学方法(电生理测量方法、脑功能成像方法<磁共振成像、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经颅磁刺激、生化指标的测量技术等)。

12、胎儿宫内发育分期:A、胚芽期(0—2周);B、胚胎期(3—8周);C、胎

儿期(8—40周)。

13、母体因素:A、情绪;B、应激;C、营养;D、患病

14、婴儿大脑的心态发展直接影响、制约着其技能的发展,决定着其发展的速度。

15、同步节律波α波常作为婴儿脑成熟的标志。

16、婴儿大脑是按照其基因结构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17、动作的规律遵循着大小原则、近远原则、头尾原则。婴儿动作发展有内在

规律、一定的原则和常模,是动态发展系统。

18、对婴儿第一批词进行生态学研究发现,它们具有很强的场合约定性。

19、双语句的生成规则:A、中轴开放式联结——组成主词句;B、范畴对应式

联结——组成电报句(简略、断续、不完整,看起来像人们打电报时所用的语言)。

20、婴儿气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塑性(可变性)。

21、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和生活范围的扩大,幼儿的独立性增强,他们主要

是靠具体形象的支持来认识外界事物。

22、幼儿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需要和独立从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之

间产生了重大矛盾。幼儿的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

23、儿童出生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最快,成熟最早,到幼儿期末已接近承认

水平。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4、尽管幼儿的兴奋和抑制机能都在不断增强,但是相比之下,抑制机能还是较弱。

25、儿童词汇的发展有先后的顺序,而且对情景的依赖性较强;儿童词汇的发

展不均衡,呈阶段性。

26、幼儿口语从对话言语到独白言语;从情景言语到连贯言语。连贯言语和独

白言语的发展是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27、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

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教育的任务在于积极引导幼儿认知从具体形象性想抽象逻辑性过渡,从不随意性向随意性过渡。)

28、幼儿初期、中期和晚期的记忆效果都是无意识记优于有意识记。在教育影

响下,幼儿晚期的儿童有意识记和追忆能力才逐步发展起来。有意识记最初是被动的,记忆的目标通常是由成人提出的。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

29、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30、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海派生出幼儿思维的经验型、表面性、拟人化等特

点。

31、幼儿初期,儿童更多地运用直觉行动思维;幼儿中期以后,则开始出现抽

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32、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和对行动的自觉调节作用是人的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

33、皮亚杰认为2—7岁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这是儿童克服各种心理障

碍逐渐向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表象性思维,思维的基本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

34、前运算思维的基本特征是自我中心,即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想

象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是怎样的。皮亚杰设计了三座大山测验,用来评价儿童能否采用别人的观点。

35、幼儿自我意思各因素(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发展的总趋势是

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幼儿自我意思的发展包括:A、自我概念的发展;

B、自我评价的发展;

C、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D、自我控制的发展。

36、皮亚杰将儿童到的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或

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

37、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与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是相对应和平行的。

幼儿道德的他律性就是幼儿认知的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的反映。

38、侵犯行为分为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

39、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表现出均匀和平稳的特点,学习

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儿童思维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实现了思维过程中的质变。同时,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是比较开放的,没有明显的闭锁性,其情绪情感的表达比较外显,不善于修饰和控制,没有显著的动荡性。

40、在概括能力发展商,小学儿童逐渐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点的概括越来越

多地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三阶段: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和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41、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一是正处于所谓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

42、小学儿童不仅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渐发展了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

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

43、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思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在学前期就已经产生了。

44、戴蒙和哈特认为,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系统包括四个自我的范畴,即身体

的自我、活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

45、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呈马鞍形,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中年级较低。

46、心理发展相对生理发育速度来说相对平稳,身心发展不平衡,因此造成青

少年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和表现,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47、青少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和过渡期。青春期是个体身体发展的鼎

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最大特点是性成熟。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青少年生理上的成熟使其产生成人感,但因心理发展水平有显,易产生挫败感。

48、少年期个体的形象思维趋于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到高中二年

级时,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逻辑思维的发展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点。

41、思维监控的发展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其思维发展趋于

成熟的一个标志。

42、青少年的个性特征有二:A、不平衡性;B、极端性或偏执性。

43、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其中一个主要表现为其个性上的

主观偏执型。一方面,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

44、反抗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其产生

的原因有:A、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B、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C、独立意识(否认自己是儿童,而确认自己已经是成熟的个体)。

45、青少年与成人的关系:1)与父母之间:A、情感上的脱离。依恋对象转移,

与父母不如以前亲密;B、行为上的脱离。独立感加强,反对父母对其行为

的干涉和控制;C、观点上的脱离。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观点和规范;D、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2)与老师之间:不再像小学生一样盲目地接受任何一位老师。

46、成年早期在个体的一生发展中起定位作用,几乎决定了个体终生的发展方

向。成年早期(18—35岁)可分为青年中期(18—25岁)和青年晚期(25—35岁)。

47、成年人智力特点主要是体现在对知识的应用上。

48、在成年早期,个体的大多数智力成分在质和量的方面均在发展并达到成熟,

其在思维发展的总体水平上,尤其在运用适当的思维策略解决问题方面,都高于前几个发展阶段。

49、佩里将成年早期个体思维中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分为

三个阶段:A、二元论阶段;B、相对性阶段;C、约定性阶段。它们放映了成年早期的个体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思维形态。(见书382页)

50、中年人的智力发展模式是晶体智力继续上升,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

能保持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增长。

51、在巴尔特斯的双重过程模型中,智力被认为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即认知

机械成分和认知实用成分。(图见书414页)

52、成年中期个体人格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大五人格模型(外向性宜人性、谨

慎性、神经质和开放性)中的谨慎性在成年中期达到顶峰,宜人性渐高,神经质逐降。

53、成年晚期,亦称成人晚期、老年期,(60岁——衰亡)。其个体身心本特点

是:尽管个别差异很大,但其总的趋势是逐渐表现出退行性变化。其认知活动有所减退,但未全减;易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但生活满意度一般较高;

个性有所变化,但持续稳定多于变化。老年期是一个在退行性变化的总趋势下仍保持诸多优势的时期,是衰退与获得性发展并行的时期。

54、两种不同的老年发展观:A、传统发展观:人自出生到机体成熟直到成年期,

其心理活动属于“发展期”;把老年期看做“丧失期”;B、毕生发展观。55、成年晚期认知活动的显著特点有三:A、退行性变化:总的趋势是减退或老

化;B、持续性:增长和发展并未停止,仍在持续进行,如高级认知技能思维、晶体思维等;C、差异性:一方面表现为不同心理机能老化的早晚和速度不同(感知觉衰退较早较快,而思维等老化得较慢),另一方面表现在个体之间。

56、个性的连续性大大超过它的不连续性,就大多数老年人来说,各人的个性

特点是各人年轻时个性的继续。正如迪布纳所说:在任何时候一个人更像他的本来面目,而不像他同龄另外的人。

四、简答题:

1、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所包括的两部分四方面:

答:1)两部分:A、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

B、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2)四方面:A、心理发展的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

B、生理因素的发展;

C、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D、言语的发展。

2、“儿童乃成人之父”是谁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1)由霍尔提出。

2)霍尔在复演说中提出了应该把个体心理发展看作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系进化历史的理论。他认为,从种系进化史的角度看,在个体生活的早期所表现出来的遗传特征比以后表现出来的遗传特征古老,因此它不如后者稳定和强大。

3、(维果茨基)什么是心理的发展?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答:1)心理的发展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第几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2)标志:A、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B、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是指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C、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简介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

的心理结构;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4、皮亚杰发展观的阶段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答: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底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交叉。

4)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

5)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由一定的交叉。 6)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果,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渐组成整体。

5、动作对婴儿(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首先,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生过程中,动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其次,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导致在心里的内化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动作是个体心理不断内化的基础,并为个体内化的心理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使个体心理的内化过程得以持续进行。

3)最后,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具体表现在:A、促进大脑的发育;B、使感知觉精确化;C、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D、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使个体从被动接受环境信息变为主动获取各种经验。

以上是以个人归纳的题型,仅供参考。老师勾画的知识点但还未整理的地方有:

一、重点要记的有:

1、最近发展区——(见书48页)

2、婴儿言语发展理论——(见书152页)

3、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发展——(见书202页)

4、两种记忆策略及其形成——(见书204、205页)

5、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及其实验——(见书210页)

6、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见书326页)

7、青少年的情绪特点——(见书348页)

8、幼儿的早期游戏理论——(见书189页)

9、另外:各章前面的内容提要和结尾的要点小结(见另一份资料);

种系与个体心理发展的区别与联系(P66—P68);

横、纵、聚合交叉研究设计的优缺点(P4);

轮廓密度理论(P147)

二、还应掌握、了解的有:

书中9页、14—16页、25页、84页、98页、165页、173页的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笔记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填空题1、下列属于幼儿心理发展一般特点的是(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2、保育员道德品行素质首先表现为完善健全的 (人格) 3、婴幼儿(3-4 岁)时说谎为正常现象。 4、孩子在初入园时所表现出的不适应行为主要是由于(分离焦虑)造成的。 5、幼儿的需要主要有生理的需要、活动的需要、认识的需要、爱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 等。 6、幼儿情绪的一般特点是易冲动、(易变 化)、易受感 染和易外露。 7、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8、婴儿生理性流涎发生的原因是(唾液腺发育完善,唾液分泌旺盛)。

9、婴儿(动作)的发展是指大肌肉和小肌肉动作的发展。 10、幼儿情绪的一般特点是易冲动、(易变化)、易受感染和易外露。 11、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情绪)。 12、幼儿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与同龄伙伴的关系和与成人的关系。 13、幼儿常见的社会行为主要有(反抗、竞争、模仿、学习)等。 14、影响幼儿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先天和后天的 影响、 (遗传和技能的影响)和性格的影响。 15 、记录(个别儿童的情况)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体弱儿童的身体和活动情况以及个别需要帮助的儿童的情况。 16、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知识,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是(积极进取,开拓创 新)的基本要求。 17、造成幼儿(吃)的原因除了生理缺陷外,还常常是由于心理原因和幼儿模仿等引起的。

18、(同伴交往)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2)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19、儿童入学的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与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上。 20、幼儿衔接工作主要是培养(入学的适应 性)而非小学化。 21、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22、下列属于幼儿基本情绪的是(快乐)。 23、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知识,把教 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是(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基本要求。 24、造成幼儿(吃)的原因除了生理缺陷外,还常常是由于心理原因和幼儿模仿等引起的。 25、下列属于幼儿基本情绪的是(快乐)。 26、(同伴交往)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 现在(1)可 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2)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27、儿童入学的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学习能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 理特征和规律的科学。 2、年龄特征:指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3、晶体智力: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 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4、流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的 影响的能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 5、亲社会行为:又称为社会行为、利他行为,是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 助他人,且有益于他人的行为和倾向(指任何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及趋向,如帮助、安慰、捐助或救助他人,与他人合作、分享、谦让,甚至包括赞扬他人,使他人愉快)。 6、智力发展模式:是指智力水平随年龄变化的轨迹。任何一种智力发展模式必须回答:智力发 展是单向还是多向的,是单维的还是多维的。 7、辩证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法,是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辩证法所进行的思维。 8、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 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入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等。 9、积极老龄化:指老年群体和老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在机体、社会、心理方面 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继续为社会做有益贡献。 二、简答题 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两个部分:(1)人的认知过程发展的年龄特征(2)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四个方面:(1)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2)生理因素的发展 (3)动作和活动的发展(4)言语的发展 2、发展心理学的未来走向 交叉学科不断出现;研究范围扩大;涉及到人类的实践领域; 3、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儿童心理》奠定了儿童心理学最初的基石。 4、理解人的个体发展与种系发展的关系 人的个体发展离不开种系的发展,个体心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重复着动物和人类的心理发展史,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5、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1)系统科学原理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基础 (2)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路的生态化取向 (3)重视纵向(或聚合交叉)的研究 (4)研究方式的跨学科与跨文化特点 (5)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6)研究结果的数量化特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指导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重点提示: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阐明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揭 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3.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每个观点的含义。 4.关于关键期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慎重使用。 5.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6.实证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 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7.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8.任何研究都有一个时间上的取向,据此又把研究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类型。横向研 究和纵向研究的概念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9.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可以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种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每种方法的含义、分类和运用。 10.理论研究法的价值。 重要点提示: 1.遗传现象。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等。 2.遗传的作用。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3.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结构:大脑两半球的构造;大脑重量的增加,即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机能:新生儿不仅出现无条件反射,而且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条件反射;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 4.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母亲的生育年龄、母亲的营养、药物、辐射、孕妇的健康状况、RH因子、母亲的情绪和态度。 一、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 1.感觉和知觉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近40年来心理学对儿童知觉学习的研究有许多惊人的发现。 2.触觉的敏感性有助于推动婴儿对环境的反应。到一岁左右,婴儿的触觉、味觉和嗅觉能力已经和成人的相应能力大体相当。 3.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4.新生儿出生后就能听到声音,以后听觉敏感性不断提高。听觉偏好有助于婴儿发展 自己的情感、智力和社会性。复发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也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5.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 6.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好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研究发 现,婴儿对人脸图最感兴趣,这对他们的生命是有现实意义的。 7.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用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婴儿的深度知觉能 力与早期的运动经验有关,与婴儿爬行的经验有关。 8.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儿童左右概念 的发展是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相符合的。 9.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传统的记忆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的研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 2.婴儿的记忆主要是再认。 3.在态度上,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在不断发展。在方法上,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一旦运用意义识记,效果则好。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ps)..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如何理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你认为这些原则重要吗?为什么? (1)免受伤害。研究者在从事研究时要进行风险或利益评估,如果利益大于风险则研究计划 可以执行,如果风险大于利益则必须放弃研究。 (2)知情同意。研究对象应自愿参加研究并有随时终止和退出研究的权利。 (3)保护隐私。研究者应遵循保密原则,对受试者的信息进行妥善保管和利用。判断个体隐 私的三个标准: a.信息的敏感性b.行为发生的情境。在公众场所的行为一般被认为不属于隐私。c.收集信息的方法以及运用信息的方式。 (4)欺骗的使用和时候安慰。 2.发展心理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第一,天性与教养(即遗传与环境)的问题,意在回答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二,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第三,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第四,发展是量的增加还是质的改变。其中后面三个问题涉及对发展的本质的看法。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设计形式有哪些?其优缺点是什么? (1)横断研究。优点:a.在短时间内能够收集到不同年龄的研究对象的资料 b.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 缺点: a.由于被试来自不同的族群,可能会将时代变迁的结果与年龄变化的结果混同起来,而无法确定真正的原因。b. 在某一具体历史时间所做的研究结果不能简单地推论到其他时间,尤其是受社会文化影响较大的心理现象c. 横断研究不能解答起因,顺序和一致性问题。 (2)纵向研究。优点: a.可以揭示变化的路径:即变化是量变还是质变? b.变化发生的速率:是突变还是渐变? c.变化的广度:变化是领域特异的还是可以推广至不同领域 d. 变化的 变异性:个体在相同领域中的相似任务上的表现的变异性怎样?能否从不同的个体身上看到相似的模式 e.变化的来源:行为变化的哪些方面代表了变化的来源? 缺点:a.反复测验 会让受试者特别是儿童产生厌烦情绪,并降低动机,可能导致受试者的流失b.重复呈现刺激会产生练习效应c.费时费力 (3)系列交叉研究。优点:a省时 b.得到的有关长期效应的信息比纵向研究多缺点:存在有关结论是否能推论至其他族群的问题 4.在选择发展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时,应该考虑什么?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文化比较法。 发展心理学在研究时有很多的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可供选择,其用处在于根据一个方法得到的结果可用另一种方法加以检查或确认,如果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一致性的结果,说明研究者所得到的发现是真的,确实存在的现象。 (知情同意:是指一个人在对研究的性质,不参与研究的后果以及所有可能影响其参加意愿的因素都有了清晰了解的基础上而做出的愿意参加某项研究的明确表达。 隐私:是指个体有权利决定有关他们自己的信息以何种方式向他人交流。 横断研究: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同时观测不同的个体来探索其发展状况的研究设计形式。 纵向研究:是指对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时间进行追踪研究的一种设计形式,要求对同一儿童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打印版

<目录> 【简答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 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4.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p55 5.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p62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86 7.儿童使用形容词的发展过程有何特点p132---新的内容(7.儿童话语发展特点p133) 8.简述“单词句”(含义+特点)p135 9.句子的理解策略有什么P138 10.语言获得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Piaget)p146 11.良好的情绪或健康的情绪的特征p173--新的内容 12.情绪发展的总趋势p182 13.影响怯生的因素(定义+影响因素)p183 14.玛西娅的同一性发展理论p221 15.性别恒常性(性别一致性)发展要经历的三阶段p225 16.什么是依恋(定义+类型)p243 17.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p252 18.缪勒和白莱纳把婴儿同伴相互作用划分为三阶段(同伴的作用)p256 19.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p274 20.儿童观察力发展的大致趋势p75(老师补充的) 21.思维(认识)的起源发展p78 22.儿童话语发展的特点p123(老师补充的) 【论述】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对教育的启发)p8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3.“视崖”实验(目的+结果+结论)p76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评价p93)p86 5.论述皮亚杰对人类思维的起源、结构和机制的看法,以及你对该理论的评价。(老师补充的) 6.语言获得理论(有什么+代表人物+观点)p144 7.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p196 8.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p197 9.简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p200 10.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p202 11.论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p274 12.柯尔伯格(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名称+特点)p277 【简答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 这场争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2)共同决定论: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的影响。 斯腾——遗传与环境的“辐合论”; 鲁克森伯格——遗传与环境的作用论; 格塞尔——成熟优势论。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与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该理论主要来自于双生子研究。 3)相互作用论:在共同决定论的基础上,一些心理学家进一步分析了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的关系,提出了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有:皮亚杰、阿纳斯塔西、沃纳、瓦龙和苏联的维列鲁学派的心理学家。 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1)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优点:时间短、取样大;取样大,材料更具代表性;时间短,不易受时代变迁而带来的影响。 --缺点:由于被试的取样是来自不同年龄点的不同个体,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能确切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2)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以探究某个心理特质随年龄变化的发展规律或特点。 --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缺点:被试的代表性问题。由于纵向研究历经的时间长、耗资多,选择的被试不可能像横向研究那样数量大;被试的流失影响取样的代表性;可能使被试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效应;长期的纵向研究还可能受时代变迁和家庭环境变化的影响。 3)聚合交叉设计:结合横向和纵向的设计方法对不同组群进行多次观察或测量。 --优点:能够区分年龄效应,组群效应和测量时间效应,确

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1艾里克森的八个社会心理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

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 0-1岁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条件:儿童的需要能得到即时的满足;母亲能积极、敏感的 回应孩子的需要。 社会化代理人:母亲 1-3岁 自主对羞愧 危机:获得自主感,克服自我怀疑、羞耻感。 条件:给孩子自我负责的机会,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社会化代理人:父母亲。 3-6岁 主动对内疚 危机:获得主动感,避免内疚感。 条件:让儿童承担责任和社会义务,对孩子的失败给与保护 性态度。 社会化代理人:家人。 2、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构成系统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生态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学理论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见下图。 生态圈 微观系统处于中心点,是指儿童在即时环境中的作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儿童自己主动接受和探索外部信息,属于一种相对封闭的自为系统。其行为带有很强的个体色彩,这就是他们的生理能力、气质体系以及外部塑造的心理行为体系。 中间系统处于微观系统的外围,相对于微观系统它的交互作用范围更大一些,包括伙伴、父母、居家邻居、托幼学校、诊所、社区活动场所等即时环境。儿童和这些环境要因相互影响,每种状态都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和大人以及伙伴一样都是主动的,直到建立一种氛围和价值的平衡。中间系统保证了家庭氛围中社会因素的加入。 外层系统在中间系统的外围,是儿童环境中那些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要素,是儿童非即时性的环境。正式组织,如父母的工作室、宗教机构和社团的健康福利服务。非正式的组织,如父母的社会网络——提供建议、友谊和经济帮助的朋友和家庭成员。这些系统提供了儿童发展的制约和支持。外系统的衰弱会带来消极影响。由于个人或社团关系少,或受到失业影响而导致与社会隔离的家庭出现冲突和虐待儿童的比率在增加。包括父母单位、社区邻居、亲朋、各种媒体、机关、医疗机构等。 宏观系统处在第四层,像是外层系统和中间系统“蒸发”出的文化氛围,包括养育价值、社会习俗、教养法规及文化价值观、法律、文化和资源等,是儿童成长的大的环境保证。宏系统会间接影响儿童的微系统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 动态系统是这个四个系统的状态属性,它更强调四个子系统的即时变化和非静止性。它是不断变化的。重要的生活事件,如同胞的出生、上学、搬入新的邻里环境或父母离婚,都改变儿童和环境的关系,产生影响发展的新环境。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发展既不是受环境控制也不是受内在倾向驱使。相反,儿童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生产者。社会生态学理论其实是一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模型,操作性或应用性都比较差,但迎合了现在人们的一种环境价值观。 3、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两种主要策略(选择性育种与家谱研究); 选择性育种和家谱研究,是用来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两种主要策略。 选择性育种的研究:许多研究者通过选择性培育有特殊特质的动物,来回答遗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这种特质的个体差异。一个有名的选择性育种的实验是屈赖恩所进行的,他试图证明老鼠走迷宫的能力是一种由遗传决定的特质。 传 统 医疗服务机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说课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 下午好!我是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教师:范黑龙。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我的说课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素质水平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的专职教师。他们应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他们既能胜任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又能结合幼儿园实际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或其他管理工作。 课程性质 为了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开设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课程的作用 1.学生通过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为能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选择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理论依据。 2.激发学生对幼儿的兴趣和感情,以此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有良好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打下基础。 3.本课程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心理学依据,奠定理论基础。 2.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目标、内容、方法。 能力目标:能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儿童心理。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敢于表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课程的相互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先修课程为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奠定一定理论基础。后续课程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游戏》、《幼儿园各领域教育》、《学前儿童文学》等,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的提供了心理依据和知识储备。 在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中,本课程是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

一、绪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儿童动作、语言、思维、记忆、情感等心理发展的规律。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代表人物:高尔顿、主张复演说的霍尔评价: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代表人物:华生:心理发展就是形成刺激反应链斯金纳:外在的强化来塑造和改变评价: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共同伦决定: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斯腾:心理发展是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格塞儿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评价: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折中调和。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主要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这就是说,有时遗传可以影响或改变环境,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3、关键期的概念、“印刻”现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格塞尔的实验及启示 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间窗口内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即社会性依恋行为的“关键期”。 目前较为综合的看法是: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 研究的是双生子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48,52周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4、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标志,西方与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 5、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概念及优缺点 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依据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期末复习要点

发展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狭义: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 1.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2.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3. 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的划分 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期(6岁——11、12岁) (6)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8)青年晚期(成年初期)(17、18岁——35岁) (9)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 (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 2、人生的阶段依据: 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 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 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 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四、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四.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遗传与环境{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麦独孤,弗洛伊德} 内因与外因{华生(环境决定论),纽曼} 连续性与阶段性{斯特恩,吴伟士,格赛尔}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收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 弗洛伊德: A: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B: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本我(Id)——快乐原则 自我(ego)——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至善原则 性本能(泛性论)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以动欲区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之相联系的动欲区,它是发展的每一个特殊阶段刺激和快

发展心理学复习大纲

(9022)《发展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发展心理学的定义(重点)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发展的原理 2、年龄特征(重点) 三、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重点) 1、创始人 2、标志性的代表作 四、从儿童发展到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1、霍尔:青年心理学 2、荣格:成人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的问世(重点) 4、毕生发展心理学 五、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发展心理学、种系发展、年龄特征 (二)简答题 1、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重点) 一、精神分析的发展观(重点、难点)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重点)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重点) 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1、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2、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重点、难点) 1、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观 2、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重点、难点) 1、皮亚杰的发展观 2、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3、发展的阶段

五、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最近发展区、同化、顺应、图式 (二)简答题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3、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 (三)论述题 1、试比较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心理发展理论。 2、试论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3、试论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与研究原则 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2、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重点)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重点) 1、纵向研究(重点) 2、横向研究(重点) 3、聚合交叉研究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呈现 (五)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趋势 四、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纵向研究、横断研究 (二)简答题 1、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2、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三)实验设计:请用分别采用纵向研究、横断研究和聚合交叉研究设计三个实验。 第四章胎儿的发展(了解内容,略) 一、遗传基因与胎儿的发展 二、遗传疾病 三、母亲自身条件对胎儿发展的影响 四、母亲疾病对胎儿发展的影响 五、药物等对胎儿发展的影响 六、母亲的情绪状态对胎儿发展的影响 七、母亲所处环境对胎儿发展的影响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卷

秘密★启用前 期末统一考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本试卷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总成绩___________ 温馨提示: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专业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左密封内的相应位置上.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1.胎儿期注意发展的一种注意表现形式是().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选择性注意 D.长期性注意 2.下列不属于空间知觉的选项是(). A.方位知觉 B.时间知觉 C.深度知觉 D. 大小知觉 3.()是指在头脑中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 A.表象 B.记忆 C.感觉 D.知觉 4. ( )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 程.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 幻想 D.无意想象 5.下列不属于创造力的行为表现的特征的是(). A.变通性 B.流畅性 C.独特性 D.灵活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满分4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空格,每个空格1分,共1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相应题号的横线上.) 6.引起幼儿分心的主要原因是过多的无关刺激、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 活动组织不合理. 7.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长短,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8.桑代克的三因素说,认为人类可能有三种智力,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影响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方 面. 期末统一考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答题纸 姓名:___________总成绩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个空格,每个空格1分,共10分). 6. 、__________ 17. 、__________、__________ 18. 、__________、__________ 19. 、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0. 注意 21.思维 22.气质 24.自我意识 25.依恋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第1页(共4页)第2页(共4页)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判断对错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请大家认真复习,都能取得好成绩。 1.观察法 2.遗传决定论及环境决定论 3.幼儿的情绪 4.机械记忆以及意义记忆 5.记忆的种类 6.想象 7.思维方式 8.年龄特征 9.. 10.具体形象思维 11.社会性微笑 12.气质 13.类型 14.视觉悬崖 15.埃斯沃斯的贡献 16.同化 17.个性 18.心理年龄特征 19.依恋 20.《 21.自我意识 22.儿童动作发展 23.学前儿童无意注意 24.学前儿童时间知觉 25.学前儿童自我评价 26.学前儿童同伴交往 27.儿童说谎分析、方仲永案例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学前心理学》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C)。 A.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 B.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C.0~3岁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D.6~18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2.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A)。 A.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正常生活条件下观察儿童的外部行为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 B.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并揭示其心理 C.通过儿童的家长去了解其心理活动 D.通过和儿童的交谈研究其各种心理活动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C)。 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D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 B.生理成熟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和教育 5.儿童的年龄越(A),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A.小 B.接近学前晚期 C.大 D.接近于成年 6.儿童的手眼协调动作大约在(B)出现。 A.0~1月 【 B.4~5月 C.6~12月 D.1~3岁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3)1、(2)乳儿期,1)新生儿期,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7)青年早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

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疗法。3、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4、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4)(3)创造性游戏,(2)教学游戏,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建筑性游戏,活动性游戏等几类。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6、 的。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7、 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9、儿童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使儿童了解社会,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 (√)10、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的、不断内化的过程,有了良心和羞愧感,就有可能使儿童自觉地克制不良行为。 四、概念解释: 1、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2、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3、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4、移情: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映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映,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资料)

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阶段组或几个年龄阶段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观测,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纵向研究: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测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客体永久性:儿童脱离对物体的感知,仍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习惯化、去习惯化:如果多次让婴儿接受一种刺激,由于对原有刺激形成“习惯化”,婴儿会减少对它的注视时间。这时再呈现一种新的刺激,婴儿会对新刺激“去习惯化”,注视时间延长。 自传体记忆: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自我中心主义: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 社会性参照作用:当婴儿处于陌生,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会从成人的脸上寻找表情信息,然后做出相应行动和反应。促进与成人对环境认识、经验、情感体验的分享;促使亲子心理过程的共发共振共鸣,有助于儿童自我知觉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个性: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气质:一个人做特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同伴: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 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 安慰、捐赠等。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 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是个 体社会化的重要指标,是社会化的结果。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他人不 愿接受、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的伤害性行 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 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 理的器官//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 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 发展的//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 展规律的学科。 朱智贤儿童左右概念发展阶段:(5-7) 比较固定认识自己的左右方位//(7-9) 初步具体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9-11)比较概括灵活掌握左右概念, 完全掌握左右的相对性。 婴儿记忆方法:客体永久性法,习惯化、 去习惯化,传统的条件反射,延迟模仿 法 影响无意识记因素:材料性质,直观、 形象、具体、鲜明的材料易引起无意识 记//幼儿的兴趣、情绪和态度//活动方 式//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对材料的理解 性 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 略,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性策 略 儿童思维发展趋势:直觉行动思维(依 靠感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 思维和行动分不开)//具体形象思维(利 用头脑中已有的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 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 事物的属性)//抽象逻辑思维(运用语 言符号形成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 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具体性在自觉或不 自觉的消长) 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0-2)感知运 动阶段(2-7)前运算阶段(7-11)具体 运算阶段(11、12)形式运算阶段 科尔伯格儿童的性别守恒发展:性别标 志,性别固定,性别一致性 鲍尔比依恋的形成阶段:(0-3月)无分 化阶段,(3-6月)地分化阶段,(6-2.5 岁)依恋形成阶段,(2.5岁后)修正目 标的合作阶段 依恋安全性的影响因素:照看者,照看 态度和环境,儿童特点,家庭因素 社会行为影响因素:换位思考,移情作 用,父母的抚养方式,文化//教养环境, 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交流及文化 论述同伴交往影响因素:1.儿童自身特 点,行为特征(积极快乐的性情,愿意 分享,没有攻击性,往往是受欢迎的儿 童;有破坏性,不愿分享,少合作往往 是被拒斥的儿童;而害羞,不敢自我表 现,单独行动,则是被忽视的儿童)// 认知能力(不同的社会认知能力决定了 不同的社交地位,支配了不同的社交技 能)//身体的吸引力(“漂亮的就是好的” 偏差认识)2.外部环境的作用,父母的 鼓励(为幼儿彼此的接触提供条件;通 过建议和指导影响幼儿交往;自身的风 格影响儿童社会化)//教师的影响(教 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 对儿童的影响)//玩具及电视(一定程 度上阻碍了思维行动,形成刻板、模式 化的行为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